夜莺的歌声范文

时间:2023-10-21 04:45:00

夜莺的歌声篇1

小夜莺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爱国的一个小男孩。

故事是这样的:战斗刚刚结束,一群德国兵进了村庄。过了一会儿,军官看见了小夜莺,问:“你知道往苏蒙塔斯村的路吗?”小夜莺回答:“当然了。”“如果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打火机送给你,没带对我就把你的头拧下来。”队伍出发了,小夜莺在悠闲自在地玩,好像把军官忘了。过了一会儿,军官问:“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夜莺问:“是一种蘑菇吗?没有。”军官觉得什么都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在森林里有几个游击队听到了夜莺的声音。其中有一个游击队员数着夜莺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夜莺的声音停止了。“三十二个鬼子。”那个人说。接着传来了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那个人又说。过了一会儿,德国兵来了。突然从草丛里传出了一声口哨,像是回应了小夜莺。小夜莺转身就跑了。接着德国兵被枪打伤。第二天小夜莺有在原来的地方回头看,好像是在等谁似的。

我认为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胆子非常大,竟然敢利用歌声把敌人引过来,而且还是凶残的敌人,那敌人威胁小夜莺说要是不带路,要把他的头拧下来。是小夜莺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敌人的凶残?不可能的。那就是他的勇敢,他的沉着,他的聪明。如果是我的话见到生人根本不说话(后面我会说的)。小夜莺还是非常聪明的,知道敌人是在利用打火机来诱惑他,到时候敌人也会一定伤害他的。他还把敌人引到有游击队的地方并且传递信息给游击队队员。最后,小夜莺还能继续战斗,非常值得赞扬。

小夜莺的勇敢,是一般人没有的。我,就连他的万分之一都不到。我可以用两件事来表达。

第一件是,我要去洗澡,就去我房间拿衣服。但是我的房间是非常黑的,我进都不敢进,于是大声地说:“妈妈,你赶紧过来一下!”妈妈问:“干嘛呀?”我回答:“只要过来一下你就知道了。”妈妈过来了,我说:“帮我把衣服拿一下。”“衣服不就在你的房间吗?”“我不敢去拿,我的房间太黑了。”“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来。”我飞快地跑进了房间,一直“啊——”等到我开灯为止。最后我终于把衣服拿了出来。

还有一次,我的家里来了一群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其实是妈妈的朋友。妈妈叫我向他们问好,我却一句话都没有说,马上跑到房间里。和陌生人打招呼,多难为情啊!我说不出口,和他们在一起,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尽管妈妈说,没事的,你可以不主动说,你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就可以了。但我就是怕,我也不知道怕什么,只知道要是和他们在一起我就心跳加急,呼吸加快。所以,我宁可躲回自己的房间看我的书。为这,我不知挨妈妈多少的责备。

夜莺的歌声篇2

石首市文昌小学四(一)班

我看过宁死不屈《小英雄雨来》,我看过一个想要和平中国孩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看过……其中感受给我最深的是《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讲述的是前苏联保家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叫夜莺的孩子。是个勇敢、机智,巧妙地与德国兵周旋,用口哨传递信息。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文中夜莺与敌人的对话:“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大家快跑。”这些话都是夜莺使在不易察觉中戏弄,同是也提现了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文中,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有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使我联想到“小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我便对这位小英雄佩服的五体投地。佩服他天真活泼、顽皮、机智勇敢,有一颗爱国心,从他的身上使我想到白洋淀的抗日小英雄嘎子,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等。这一切,时时刻刻都在鼓励我们要有一颗爱国之心。

夜莺的歌声篇3

【关键词】夜莺;悲伤;感情寄托;意象

一、凄凉的传说

英国文学中,夜莺背后有着一个凄凉的神话传说:古希腊国王潘狄翁 ( Pandion) 有两个美丽的女儿:普罗克涅 ( Procne ) 和菲罗米拉 ( Philomela )。因为色雷思国( Thrace ) 国王蒂留斯 ( Tereus ) 曾在一场战争中帮助过潘狄翁,普罗克涅就爱上了他,并成为他的王后。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伊特斯 ( Itys )。可是,当菲罗米拉去拜访姐姐时,却被蒂留斯奸污。为了掩盖其丑行,蒂留斯割去了菲罗米拉的舌头,并把她关在密林深处的城堡中。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Ovid ) 在《变形记》( Metamorphoses) 中把这个故事继续了下去:满心忧愤的菲罗米拉口不能言,就把自己的不幸织在一件锦袍上,让毫不知情的仆人送到普罗克涅手中。悲愤的姐姐乘夜色来到林中解救了妹妹。为了向蒂留斯复仇,普罗克涅杀死了自己和蒂留斯的儿子伊特斯,使蒂留斯没有王位继承人。普罗克涅还把他儿子的肉烹给不明真相的蒂留斯吃。当蒂留斯明白过来后,恼羞成怒,抽出佩剑追杀两姐妹。复仇的欲望使蒂留斯变成了一只鹰。希腊神话中,普罗克涅变成了夜莺,整日为死去的儿子悲鸣,而菲罗米拉变成了燕子,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她的悲伤。这个凄婉的传说赋予了夜莺以悲伤的色彩。

二、悲凉的夜晚

据百科全书记载:“夜莺,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是所有鸣禽中唱得最动听的鸟儿,歌声千变万化。无论白天、夜晚,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尤其是在明亮的月夜。”茂密的灌木丛使人们对夜莺经常只闻其声,难见其形。这也使夜莺具有一种神秘感,一如被囚禁在深林中的菲罗米拉。而且夜莺“Tereu, Tereu”的叫声在诗人们听起来也极具哀伤,就像可怜的菲罗米拉向人们诉说蒂留斯(Tereus) 的暴行。如理查德・巴恩菲尔德( Richard Barnld) 的《夜莺》 ( The Nightingale ) 一诗中:

啾 、啾 、啾,这时她 (夜莺) 在哭诉;

嘟噜 、嘟噜 ( Tereu , tereu) ,一会儿又愁肠欲断:

听着她满腹冤屈

我止不住泪流满面;

她的痛苦是这样历历在目,

让我也想起自己的苦难。

除了忧伤的歌喉之外,在“夜晚”鸣唱的特殊时间也加重了夜莺悲凉的象征意义。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中,“夜”常与孤独、沉寂和落寞相伴。夜是凄凉的,夜莺在夜晚的歌唱也就理所当然是凄凉的了。

三、诗人的悲鸣

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夜莺的哀伤的传说常被诗人直接用来作为诗的主题。19 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M at thew A rno ld, 1822 - 1888 ) 就作有《菲 洛 米 拉》( “Philomela” )一诗。诗人从揣摩菲洛米拉的心理出发,向这位满腹哀怨、热泪盈眶的姐姐提问,夜莺的歌声是人类的感情和痛苦的体现,体现出夜莺哀伤的意象。诗的最后两句喟叹“永恒的! 永恒的痛苦!”正说明了神话具有历久而不衰的魅力。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史文朋(A. C. Sw inburne) 所作的《伊蒂拉斯》 (“Itylus” )中,做妹妹的夜莺看到当姐姐的燕子的无情无义和健忘,心里极为不满,于是便和燕子交谈,嗔怪当中又夹杂有规劝的意思。整首诗写的都是关于夜莺的神话故事。

英国诗人罗伯特・布里奇斯 (Robert Bridges, 1844 -1930)的《夜莺》 ( “N ightingales")中,诗人先是说听到了夜莺的优美的歌声,然后向夜莺询问她的故乡。诗人以为夜莺的故乡必定是山清水秀,林静谷幽,天朗气清,百芳争妍,夜莺一定是在百态千姿的景色中,在淙淙清泉旁, 学会唱这优美的歌的。但是夜莺的回答却让诗人大为吃惊。夜莺回答说,你说的都不对,在我们那里山是光秃秃的山,水是有气无力的水,我们的歌声在陌生人听来似乎悠扬舒缓,实际上我们却是愁肠百断,我们的希望无法达到,渴求不能满足,梦想难以实现。在惠风和缓的春天,在树木泛绿、嫩草喷放出阵阵馨香的美好时刻,我们的凄婉的夜歌或许比“白昼无数声音的合唱”更能激励人们去追求,去憧憬,去斗争。由此看来,布里奇斯借助夜莺的意象在表明,最伟大的美不是来自于欢乐、快活和满足,而是源于痛苦、忧戚和期望。

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 ( Christina Rossetti ) 的《当我离世而去,最亲爱的》 (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 中的名句:

我再也看不到绿树浓荫,

也不会感到蒙蒙的细雨;

我再也听不到夜莺的歌唱,

如泣如诉动人心肠。

诗人用凄凉的意境描述了死亡所带来的孤独 、寂寞和平静,此处夜莺的出现对营造整个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 16 世纪著名诗人菲利普・锡特尼(Philip Sidney, 1554- 1586)的抒情诗《夜莺》 ( “The N ightingale” )也将夜莺的歌声与人的企求联结在一起。诗人在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听到夜莺凄切的鸣叫,联想到几千年前在色萨利原始森林的荫蔽下,雅典公主惨遭奸污的情景,表达出自己对夜莺的理解和同情。然后诗人望着啼鸣不止的小鸟,边安慰边规劝地说,美丽的菲洛米拉啊,你也高兴高兴吧,你的那桩冤枉,固然令人难以忘怀,可是你的大地又已复苏,你的苦恼已成为身外的东西,而我呢,我的企盼却每天都在侵蚀我的心灵,我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我有更充分的理由感到苦恼。诗人借助“夜莺”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夜莺这一悲伤的意象,不仅出现于一般的英语诗歌,还构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色。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始于1798年,以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华兹华斯发表了具有革命性的宣言:“所有好的诗歌都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夜莺,作为代表某种情感的意象,在强调情感真挚的浪漫主义诗歌里更是频繁出现,形成了这派诗歌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割麦女》中就有夜莺的出现:

她一个人割着捆着麦子,

唱着一个凄凉的调子;

……

夜鸣莺在阿拉伯的沙漠里面,

在幻洲的某些树荫,

为疲倦的商旅所欢迎,

从没有唱得这样好听。

在夜莺凄凉而优美的歌声的衬托下,割麦女的歌声显得更加优美动听,她的身影也越显得单薄 、孤独。说到了浪漫主义诗人和夜莺的意象,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英年早逝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即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其所作的《夜莺颂》 ( “ Ode To a Nightingale” ),可谓是这一“夜莺”意象运用的最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分析济慈的《夜莺颂》,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夜莺是如何被诗人用来传达自己悲伤的感情的。

在《夜莺颂》里,夜莺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生动意象,它是一个可感知的形象符号,是情感的一个客观对应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夜莺,轻巧地在美与真、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瞬间与永恒、艺术与自然、幻想与现实等各种对立情感间穿越,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很少有诗歌能将这么复杂而微妙的体验,抒发得这样酣畅淋漓;也很少有诗人能将自己赤诚的灵魂作如此优雅的坦露。

诗中的“我” (诗人) 与“你” (夜莺) 是两个相反的形象。在夜莺欢快的歌声中,诗人对生活的绝望之情没有丝毫的消减,反而更加浓烈了。原来,夜莺在此诗中并非表示纯粹的快乐,而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失望。

夜莺的意象在诗人的《夜莺颂》中根本上还是哀伤的表征。

结 语

夜莺,由于悲凉的传说、特殊的生活习性和凄凉的自然的鸣叫,因而备受那些需要表达悲伤的诗人的喜爱。夜莺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犹如汉诗意象中的杜鹃,都被诗人用来烘托凄凉的意境,以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

【参考文献】

[1]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崔冠之.希腊神话与传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3]J.R.Watson, English poetry of the Romantic Period 1789-1830 Longman, London and NewYork,1996.

[4]Walter Kalaidjian; Understanding Poet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2005.

夜莺的歌声篇4

当德国兵们问小夜莺这里有没有人的时候,小夜莺却用这里还有猫头鹰等来骂德国兵。还有一次德国兵问小夜莺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夜莺却说这里有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用巧妙的办法使敌人以为小夜莺是个傻子,就不再继续追问了。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感人,我学到了很多。

主要内容是:一只唱歌动听的夜莺被国王看中请进宫为他歌唱并给了它丰厚的待遇,但夜莺并不开心,因为它更喜欢的是自由,后来,随着一只人造夜莺的出现,国王渐渐淡忘了那曾经给他带来感动热泪的真夜莺,于是,夜莺乘人不备,悄悄飞回了它自己的天地,却在国王病危的那天又回来了并再次用动人的歌声救活了国王。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

一个人要学会用心倾听,这样留给对方的是感动,是感激!正是因为国王为夜莺动听歌声流下的热泪最终换回了夜莺对自己的报答。

一个人要学会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一个人不能贪图自己的享乐而夺去别人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个虚假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货真价实的东西。

这个小小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喜新厌旧,做人要有始有终懂得怎样爱戴别人,这样才会有回报。

你还记得那个把鬼子引进圈套的王小二吗?你还记得那个宁死不屈的雨来吗?你还记得那个为游击队送鸡毛信的海娃吗?如果你都知道,那你肯定知道那个为游击队放哨的小夜莺吧。他巧妙的用口哨声跟游击队传递情报,每当我读完《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后,都会不由自主的赞扬他的机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前苏联保家卫国时期,一个叫夜莺的小男孩,骗取敌人的信任,与敌人巧妙周旋。他边用口哨声跟游击队传递敌人的人数与武器数量,一边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把敌人全部消灭了。我觉的在战争中的孩子很不容易,他们为了?I卫自己的祖国,小小年纪就参与了战争,与敌人周旋。聪明的小夜莺对付了一个个德国兵,但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下进行的。有许多小游击队员都死在了德国兵的枪口下。我知道了小夜莺是个不怕危险,不怕死的小男孩。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路,好像在等谁似的。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小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他的任务就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消灭敌人,我觉得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小卫士。生活在战争时期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没学上。不想我们现在一个个衣食无忧,伸手要钱,张口要饭,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小夜莺他生活的非常艰难,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夜莺的歌声篇5

【关键词】 《夜莺颂》;矛盾冲突;现实主义

“济慈一生,诗作颇丰,长诗短颂,流传千古,而在众多的诗作之中,艺术水平最高、思想内容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济慈风格并反映他的人生观、哲学思想的当属他的心泪之诗——《夜莺颂》”[1]p62,这是现实主义的土壤绽放的象征着梦想的花朵,是诗人令俗世惊叹的生命绝唱。诗人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审视两个不同的世界,突出表现了乐土与俗世、短暂与持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矛盾冲突的完美载体

《夜莺颂》极富艺术感染力,诗中通过巧妙运用创作手法,尤其是栩栩如生的意象,给读者以美感刺激。这些意象既使诗歌达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是诗歌矛盾冲突的完美载体。“济慈是西方诗坛上纯粹用意象说话的第一人。”[2]p76《夜莺颂》中“每当济慈提到一个概念或一种想法时,他总是将其表述成一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意象,他的无数比喻象16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的塑像一样生动、有力。”[3]p52举诗歌第五节中的描写为例:这白色的山楂/牧野的蔷薇/绿叶丛中易凋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早开的鲜花/这挂满露珠/含苞待放的麝香玫瑰/和飞虫嗡嗡的夏夜。白色山楂、牧野蔷薇,麝香玫瑰等都是视觉意象,除此之外,诗中还糅合了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等。“济慈是敏感的感觉收集者,组织者和传送者。”[3]p52,他独具匠心地利用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将自然之美给予他的印象诉诸与感官意象,引起读者脑海中对美的想象。从而使诗歌中所呈现的各种意象不仅构成了一个声韵丰美,色彩绚丽,意境奇妙,引人入胜的世界,还生动逼真,可触可感。使得诗人在听了夜莺的歌声后的复杂感受跃然纸上。《夜莺颂》的意象之美不负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诗人和评论家Amy Lowell在她的《济慈传》中的赞美:“开始就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生动而富有启发;使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4]p849

二、矛盾冲突

《夜莺颂》中除了理想王国的描写之外,还有对黑暗痛苦的现实世界的描写。如王佐良所评,“在几个颂歌中,此颂最实,‘世界的苦难’也最显。”[5]p71理想与现实,明丽与黑暗,快乐与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引发层层矛盾冲突。首先是乐土与俗世的冲突。济慈在《夜莺颂》中描绘了乐土(夜莺的世界)和俗世(诗人生活的世界)这两个不同的空间。俗世使他备受煎熬,但他听着夜莺的歌声,恍恍惚惚进入了梦境,来到了理想中的乐土,乐土的一切都令人如痴如醉。然而诗人沉醉在乐土中时,偏偏又联想到了俗世间的纷扰——这是个满目哀伤的世界,瘫痪、残发、惨白、憔悴、夭亡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新生的爱情转眼就凋亡了,连美神也难保她明眸的光辉。寥寥数语中,诗人揭示了俗世的罪恶,俗世的悲剧。王佐良曾提道,“《夜莺颂》有一个中心的矛盾,即夜莺所代表的想象世界和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矛盾”[5]p71。乐土与俗世的矛盾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济慈心中理想生活与现实人生的对立,他渴望在俗世中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于是创造了这片欢乐的土地。这不是消极避世,恰恰反映了诗人坚信着这样一片乐土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是短暂与持久的冲突。济慈一直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永生状态,在《夜莺颂》中,诗人移情于夜莺,就是为了寻找永恒的天堂。他甚至说:“他曾多次差点爱上了寂静的死神”。他在诗歌中对死神频频赞美:“现在的死亡变得多么壮丽”。其实,他追求死亡,赞美死亡,都是为了进入夜莺的世界,那个艺术化的天地。他又说:“你不会死去,不朽的神鸟!”他给夜莺不死的承诺,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追求的永生。可是这永生是短暂的,“孤寂!这两个字犹如钟声,驱回我伫立的地方!”当夜莺的歌声消失,又将他从梦境拉回现实时,之前的美和永恒仿若昙花一现。同样,济慈诗化的一生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他年仅二十五岁就与世长辞,他的全部创作时间仅有五年之久,然而在短短的五年中,他却留给了后人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肉体虽然不能永生,然而他的光辉诗作却随着时光的雕琢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受到了愈来愈多读者的喜爱。他天才的情思和高尚的人格受到了无数读者的敬仰。有人曾说,如果他不夭折,如果他能活到莎士比亚的年纪,他的成就会超过莎士比亚。济慈与雪莱,拜伦并称于世,他的诗直接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丁尼生和勃朗宁,雪莱曾称赞济慈为“一颗露珠培养出来的鲜花”。济慈的一生可以用短暂和持久来概括,短暂的是生命,长久的是艺术。

最后结合诗人生平,我们可以读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济慈从小不幸,由于家境的贫寒,他在15岁时被迫辍学,给一位外科医生当学徒。他才华横溢,却受尽了疾病的折磨和保守派书评作者的恶意中伤。就连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等诗人在一开始也对他及其冷淡,甚至轻视。就在他生命将竭之际,他的伟大成就都未被世人广泛认可,连他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成就究竟有多辉煌。就在1820年,他转移去意大利养病之前,他曾说:“我想死后,我将会被追为英国诗人。”这是一个凄惨现实与美好理想形成鲜明对比的谦逊愿望。《夜莺颂》创作于1818年,当时他亲爱的弟弟因肺痨不幸离世,他自己的病情也愈加恶化,他与范妮·布恩小姐的感情面临破碎,而且在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压下英国一些权威杂志都将他创作的诗歌拒之门外。亲情、爱情、事业、健康一一崩塌,残酷现实使得他身心疲惫,感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痛苦。相传,月圆之夜,午夜零点,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尖锐的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它大声歌唱,歌声婉转,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得鲜红鲜红。而这夜莺正是济慈本人的化身,他用自己的心血创作,来歌颂他理想中美好的国度,以此来反抗现实生活的不公和痛苦。

三、矛盾冲突的启示

《夜莺颂》中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作为英国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济慈绝不是资产阶级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一个纯粹追求艺术形式的大师。相反,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像杜子美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完美载体的协调下,诗歌的主题层层递进,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艺术审美观,到诗人自身虽身处黑暗痛苦的世界,但他的心从未消沉,而是化痛苦为力量的源泉,以艺术为武器,与现实抗争到底!

夜莺的歌声篇6

第一幕

时间:战斗刚刚结束

地点:河沟边

布景:破碎的房屋、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等

人物:小夜莺、德国官、中尉、旁白

旁白: (沉寂声)1941~1945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洛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战争初期,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 。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个师,268万人。但是,I.V.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 ,临战前夕准备不够。

1942年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 ,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

晨4时 ,德国、芬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的190个师的兵力分北、中 、南3个集团军群 ,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旁白:(沉寂声)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旁白:河沟边有个孩子,他耷拉着两条腿,光着头,穿着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上衣,他正在拿着木头削。(旁白下)

中尉:(生硬的)喂,你来!

德国官:(疑惑的)让我看看。(下)

旁白:小夜莺把小刀放回衣袋,又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

(树皮做的口哨),递给中尉,用快活的蓝眼睛望

着他。(旁白下)

中尉:(点了点头)这玩意儿做的还不错。

中尉:(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谁叫你这样子吹的?

小夜莺:(神气的)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学了几声杜鹃叫,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中尉:(继续盘问)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么?

(把望远镜拿到眼前)

小夜莺:(指着说)看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中尉打断小夜莺的话)

中尉:(生气的)你这个坏家伙,我是问你有没有人!

小夜莺:(不慌不忙的)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

画外音: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中尉:(轻蔑的)蠢东西。

(中尉想着心事,轻蔑地冷笑了一下)

中尉:(平和的)喂,你认识往苏蒙塔斯的路么?

小夜莺:(有信心)怎么会不认识,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钓鱼。那的狗鱼可凶了,能吃小鹅!

中尉:(不耐烦的)好啦,好啦快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的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

(指了指他手中的打火机)

中尉:(可怕的)如果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听懂了么?

(小夜莺看了中尉一眼)(小夜莺下)

(大幕拉下,换幕)

第二幕

时间:队伍出发了

地点:树林里

布景:花草树木、曲折的小路等

人物:游击队员乙、游击队员甲、满脸胡子的汉子(胡汉)、旁白

旁白: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后边是孩子和中尉并排走着。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叫(播放夜莺的声音),有时候学杜鹃叫(播放杜鹃叫的声音)。胳膊一甩一甩地打到路旁的树枝(播放打到树枝声),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人都忘了。

旁白:在树林的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机关枪他们从云杉树枝缝里向外望,能够看见那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悄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望向远方。(下)

游击队员乙:(仔细的)你们听见了么?远处好像有一种什么鸟在叫。

(随着风吹云杉的细碎声模模糊糊的传来)

游击队员乙:你们听,是夜莺!

(他伸直了腰,侧着头,往叫声那边听)

游击队员甲:(疑惑的)你没听错么?(下)

旁白:(紧张声)先说话的那个游击队员开始紧张起来,再仔细听,可是什么也听不见了,不过,他还是从大树桩子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来,放在面前,准备战斗。

游击队员乙:(惊讶的)现在你们听见了没有?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他呆呆的站在那里,好像钉在那里似的)

游击队员乙:(慢慢的)一、二、三、四……“

(一边数,一边敲打着拍子)

游击队员乙:(突然的)一共三十二个鬼子……

(他注意着一声一声的鸟叫)

游击队员乙:(最后)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鸟叫的意思。

(夜莺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声(播放杜鹃声)

游击队员乙:(快速的)两挺机关枪!

(他补充)

胡汉:(大声的)对付的了!

(刚说完,就理理他挂在肩上的子弹袋)(下)

游击队员乙:(又说)对付得了。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面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下)

旁白:(有感情的)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云杉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员早已知道了。

旁白:(紧张的)德国兵走进云杉林的时候,树林深处突然发出一阵口号响(播放口号响的声音),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枪炮声)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中尉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道路边去了。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倒下了。(播放声、叫喊声、喊杀声)德国兵的声、叫喊声,游击队员的喊杀声,一时充满了树林。

(小夜莺这时不知到那里去了)

(大幕拉下,换幕)

第三幕

时间:第二天

地点:河沟边

布景:欢快的小溪、小鱼、道路等

人物:旁白

旁白:第二天,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沟边(播放流水的哗哗声)削着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几条到村子去的道路(图片——道路),好像在等候谁似的。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播放夜莺的歌声)。他这歌声,即使是听惯夜莺叫声的人,也分不清楚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

旁白:(优美的)小夜莺还是日复一日的坐在河沟旁,吹着婉转的夜莺的歌声,吹着杜鹃的歌声,吹着小鸟的歌声……

旁白:(雄壮有力的)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 ,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33万人 。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 150 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库尔 斯克附近集中约90万人的兵力,发动重点进攻。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达400万人 ,结果苏军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企图扭转败局的希望破灭。苏军的战略反攻 1943年8~11月 ,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 ,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4年 ,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 ,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 、南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击溃日本关东军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A.M.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 ,日本于1945年9月2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役胜利。小夜莺在苏联卫国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这种为国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广为传唱。(旁白下)

夜莺的歌声篇7

关键词:《夜莺》 民间音乐 浪漫主义 演奏诠释

格林卡(MikhailGlinka,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者,出身于贵族家庭,1822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1833年前往德国师从德恩(1799-1858)。其一生创作了大量歌剧、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最著名的作品为1834年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1833年12月,格林卡运用俄罗斯作曲家阿拉比耶夫(Alabieff)创作的歌曲《夜莺》旋律素材改编创作了同名钢琴变奏曲《夜莺》。

一、创作背景

(一)成长背景――采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形式

1804年,格林卡出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格林卡从小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的格林卡经常能从农村歌手和他的乳娘那里听到优美的民歌,“最使格林卡着迷的是庄园里农奴乐队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从小良好的民歌熏陶培养了格林卡的民族感情和素质,为其以后把发展本国的民族音乐为己任奠定了情感基础,其把西方的音乐技巧和本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使本国音乐发扬光大。

格林卡的钢琴变奏曲《夜莺》即以本国歌曲《夜莺》为题材改编创作而成,由于《夜莺》主旋律本身是一首非常流行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加上格林卡运用了大量的变奏手法丰富了此曲的艺术表现力,使此曲广为流传。

(二)时代背景――爱国主义情怀

在格林卡幼年时期,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俄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英勇的抵抗外来侵略的卫国战争。在卫国战争中,俄国人民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俄国以后较长时期内形成了一股爱国主义潮流,格林卡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格林卡外出求学期间,1825年俄国爆发的反对农奴反对封建沙皇制度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的爱国精神对俄国的文化艺术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俄国各界人士都受到了这股爱国主义思潮的冲击,格林卡也不例外。

在钢琴变奏曲《夜莺》中,格林卡正是通过塑造夜莺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求学背景――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大致包括1790-1910年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浪漫主义支配与引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他的本性。浪漫主义时期各国的艺术家,普遍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格林卡不但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多次求学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在意大利,他结识了柏辽兹、门德尔、贝里尼、唐尼采蒂,欣赏了意大利浪漫派的歌剧”,之后,格林卡还完成创作了俄罗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此外,格林卡还结识了普希金等文学巨匠,将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应用于其音乐创作,使其乐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格林卡的《夜莺》变奏曲中,该曲引子以强有力的两个大和弦出场,如同寂静的夜空中夜莺的两声明亮鸣叫,之后以三个和弦级进引入主题,如同有人缓缓地开始述说他心爱的小夜莺;又如,乐曲以和弦加六连音的急速琶音,摸仿夜莺的啼叫;以和弦加下行六连音琶音模进形式,表现一只小夜莺从云端俯身直下的场景。

二、演奏诠释

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所表现的场景变化较多,需要演奏者满足不同种类、多层次的场面变化要求。同时,作者运用了许多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弹奏者需特别注意其创作意图及音响效果的把握。

(一)触键技巧的把握

1.指腹连音触键技巧的运用

例如,格林卡《夜莺》主题部开始时5-20小节。作者标有Andante con grazia e legato要求此段音乐弹奏得非常连贯、优美和雅致。如果运用指尖触键优点在于较为容易弹奏出明亮的音色,但由于手指触键面及力量传送方面的限制较难达到绝对连贯的音响效果。而指腹触键从触键角度到触键力量均不如指尖触键那般大角度及力量集中,较易于表达p甚至pp的力量,音色也更加悠扬、雅致。这个触键技巧同样可以运用在变奏三101-l18小节的弹奏中。

2.低指尖快速跑动触键

又如,格林卡《夜莺》第三变奏中119小节、122小节。作者用一串的八连音音阶快速跑动与六连音下行琶音快速跑动,以表现夜莺的声声叹息。在音色表现上作曲家分别标注了leggiero e pp和pp ad libirum(leggiero e veloce)意思分别为轻快地很弱地弹奏和用很弱的力量迅速敏捷地弹奏,其重点在于轻快、敏捷。如果运用前面的指腹连音弹奏方式易出现较弱的音响效果,但由于触键面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颗粒性音色的产生,很难达到作曲家要求的快、轻、敏捷流畅的效果。想要达到作曲家的创作效果,需要触键面小而快,这就需要运用低指尖快速弹奏。

3.高抬指快速下键

再如,此曲221-252小节中音乐由4个声部组成,主旋律在右手高声部右手4、5指上,需要明亮且精确快速的弹奏,同时控制左右手1、2指的音响,突出4、5指的主旋律。该曲在右手主旋律上运用了大量的保持音,是为了突出音乐的旋律走向,要求演奏者在精准跑动的同时使旋律明亮且连贯。此乐段右手跨动大多在一个八度以内,练习中可以将手掌打开,放松地抬起,但尽量要减免手臂、手腕的紧张,由慢练开始逐步加快速度,最终达到快速、清晰、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左手的伴奏小节中根音与第二个音符的距离最大跨度达到了十五度,因此更需要强调弹奏过程中手臂、手腕的放松跳跃,弹奏时不仅要注意弹奏方法、旋律走向,同时还需要注意音乐的场景。

(二)音乐色彩的表现

音乐色彩是呈现场面化音乐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要弹奏出较丰富的音乐色彩,需要特别注意所弹奏音符的音色及音量的控制,以下针对乐曲部分场景音色、音量控制难点举例说明:

例如,乐曲开头1-4小节。作曲家用5个和弦引听众进入主题。第一、二和弦需要弹奏出如同身处仙境中传来竖琴拨奏的声响效果,这就要求弹奏者在弹奏别注意(和弦arpeggio)从低到高每个音符颗粒分明地依次快速的弹奏。要弹奏出快速且颗粒分明的音色,需要手腕、手撑、手臂放松,运用手腕的力量正确转换在指尖触键时产生强而延续的音色,达到较好的听觉效果。之后的三个和弦以下行和弦音阶接入主题,如同夜莺一声弱弱的叹息后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要求手指在弱奏的音响上控制出三声逐渐渐弱的音响效果,这需要弹奏者具有很好的声音表现力。

又如,乐曲163-173小节。格林卡运用了四个相同模进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夜莺不断勇往直前抗争的场面。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考虑到演奏者弹奏的限制,在每个动机右手结束和弦后加入了短小的3/4拍休止,提示弹奏者放松手指手腕。但仅放松还不够,还需要弹奏者合理安排力度走向,可以适当地从p-mf,再从mp-f等以此类推的音量递进模式,从而达到音量层层递进的音响效果。

(三)延音踏板运用

在浪漫派音乐作品中延音踏板常被运用于突出某种音乐场景及某种音乐诗意化色彩的描绘,它时而泼墨如水,时而惜墨如金,富于幻想。格林卡在《夜莺》创作记录乐谱中并没有标注上较多的踏板记号,只标注了特别需要注意加入踏板的地方,许多场景化描述的地方需要弹奏者斟酌。例如,乐曲开头第一、二小节仙境中传出的竖琴声,如果仅用手指保持,很难达到悠扬的音响效果,这时候需要弹奏者依据作曲家创作意图和现场钢琴音色条件及现场声学效果,适当加入延音踏板来呈现作曲家创作意图。

三、结语

格林卡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完美地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个性特征与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奠定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钢琴变奏曲《夜莺》充分体现了格林卡的创作特征。格林卡表现《夜莺》变奏曲完美音响色彩效果的方式,非常值得现代弹奏者细细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万昭.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历史上的贡献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根源(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4).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张艺博.时代造就了格林卡[J].黄河之声,2012,(16).

夜莺的歌声篇8

美丽的森林里住着很多的小动物,有狐狸、白兔、山龟、松鼠、猫头鹰……

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位新成员——一只身穿漂亮外衣,歌声非常动听的小黄莺。动物们都非常喜欢这位新朋友。因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森林“音乐会”就开演了,小黄莺为大家尽情地歌唱,它悦耳的歌声帮助大家赶走了黑夜的寂寞。大家都对小黄莺赞不绝口,小黄莺每天生活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可是,慢慢地,它变得骄傲了起来,就连走路都把头昂得高高地,甚至连年迈的山羊公公跟它打招呼,它都爱理不理的。渐渐地,小黄莺发现听众越来越少,到最后几乎一个都没了。小黄莺郁闷极了,它连忙跑去问山龟爷爷,山龟爷爷慈爱地说:“孩子,面对赞美,我们一定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听完山龟爷爷的话,小黄莺的脸红了……

从此以后,小黄莺开始改变自己。白天,它主动地帮助他人,热情地跟伙伴们打招呼,虚心向同伴们请教……到了晚上,他又亮起清脆的嗓音为大家尽情地歌唱,森林“音乐会”又开演了,而且观众比原来的还要多。

广东深圳南山区卓雅小学三年级:李林珂

上一篇:配乐诗朗诵范文 下一篇:鲁迅朝花夕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