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09 15:05:20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1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的作品风格、内容体裁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而课堂的模式构建、思路设计有着具体而论的差别。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需因文而异、灵活转变:

首具:深厚的文人气韵

在语文教学领域,文言文的教学颇有争论。但是,伟大的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阳春白雪》的古乐中,教师深情诵读,学生聆听感受。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情怀中,领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在陶潜“不为斗米折腰”的气节中,体会“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文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教师的文人气韵中得到感染和熏陶,更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和培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拥有满腹才华、渊博学识,会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无形的影响。忘情的诵读精彩美文,巧妙的引用经典名句,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语文涵养的熏陶,更是一种文学魅力的感染!

再有:浪漫的诗人气质

从古至今,自屈原而始,但凡诗人,总有浪漫情怀。中学诗词中,尤以李白为例,他的《行路难》、《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尽是奇特的想象而浪漫的抒怀。在诵读李白诗句时,没有一点浪漫的诗人气质,又怎能表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绝妙境界。因此,在声情并茂的吟读中,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满怀,体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落寞伤怀,才能欣赏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与诗情!当然,诵读杜甫,要带一点忧虑;解读曹操,要有一点慷慨;品读,则需一点豪迈。不同的诗人,拥有不同的风格,教学也便因文而异。

兼备:激昂的英雄气魄

教材中涉及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谭嗣同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从容就义,闻一多大骂特务“你们站出来吧”却无所畏惧。面对此情此景,作沉闷的阅读,或无味的探究,都不能激学生以共鸣,感英雄之悲壮。倒不如扮演一回英雄,挥洒一番豪情,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在教师引领中,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欣赏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体会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夙愿;品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作为教师,若没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又怎能在或豪迈、或恢宏的诗文中引领学生有所悟而有所获呢?

更需:雄辩的演讲气势

作为语文教师,总会遇到教学中具有争议的话题。避而不谈并非明智的选择,一笔带过也不是最佳的方式。这时候,需要展开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教学莫泊桑的《项链》,关于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以及她的人性和命运,真可谓是仁者见仁而智者见智。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阐述,终而进行绝妙至极的课堂争辩,并完成了小说改写、续写、评写等多种形式的文本再创作。教师若没有绝佳的口才、雄辩的气势,又怎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综合素养?

言传不及身教。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平淡直白的朗读、枯燥乏味的讲解,不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思想的火花、留下难忘的回忆。莫如,指导学生像演讲家一样,或庄重低沉、或深情豪放的高声朗诵,在课堂中留下精彩一瞬,在记忆里留下美好一刻!

还要:强大的主持气场

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让学生活动充分,是最终的设计目标。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和“青春随想”,对于毕业生而言,即是一次身心的调整,也是一回心态的放松,更是一种目标的引领。设计或演讲、或朗诵的竞技赛,让学生粉墨登场,把舞台留给学生,把掌声送给他们。换一种角度,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真正主角,有着非凡的才智和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教师,需要拥有操纵全局、收放自如的主持气场,惟如此,活动的开展才会精彩纷呈,不致于凌乱不堪。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2

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没有具体的课例,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课例研修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研修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尽心研讨,大胆地尝试教学设想,每天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

—、课堂观察不再是被动观察,而是具有针对性

课堂观察是在课堂预设的观察点上更为细致、量化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专门一起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有观察教师行为的,有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有观察教师移位的,这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具有针对性。在议课时,每个教师就可以根据各自观察点的记录,用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大家都有话可说,避免了传统评课时教师说到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便于下一轮教师授课的教学改进。

二、把握和调控好课堂问题预设和生成问题

结合课例研修的主题,我们选定的课目是《风雨中我在成长》。刘居峰老师进行了第一轮上课,课堂上学时基本上是按照刘老师预设的问题来进行的,但他们对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如乒乓英雄邓亚萍的事例挖掘得不够到位,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问题生成,尤其是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处理是刘老师自己导出答案,而不是让学生分析而得出的。因此在王世超老师的第二轮上课中,我们创设了一些情境,对每个问题重新设计,让邓亚萍的事例贯穿两个问题,使她的事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但在评课时,带教老师说可以让邓亚萍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材料中摘出关键词、句来分析知识点,这样对事例的挖掘可能更加深入,而且由学生来分析课程资源(创设的情境材料),得出结论,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带教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情境的深挖指明了方向。为此在第三轮的李秋红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当然这次我们把事例换成了“无臂英雄少年刘伟”,加上了视频。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问题不断生成,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预期的研修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李秋红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一个辩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但创设很好的情境却没达到最佳的效果,导致这场辩论赛以不了了之收场。在评课时带教老师也提到了这点,辩论赛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经过三课两反思的研修,笔者认识到:课前预设好的情境,在课上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到了在讲课时可以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对笔者以后参加评优课大为有利;注意对教材的深挖,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合理支配、充分利用教材,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对问题的预设要具体、适用、深入,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给以认真的追问、适当的评价,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升华

一堂课是否成功,和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注重时效性,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能在课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课堂情境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李秋红老师的第三轮讲课,采用了“刘伟成长经历的视频”,通过刘伟真实事例把学生带入到了刘伟面对挫折,不畏不惧,顽强克服困难的生活世界当中去,使学生在李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认识到面对挫折时,应如何战胜挫折、困难。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经历,加上李老师的激情引导、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整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对教学情境实现了深挖,也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3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4

那么,怎样挖掘C.E.O.进行生态阅读,构设语文生态课堂来造就未来的CEO呢?

一、营造沟通氛围,促使多种沟通关系的生成

语文课堂是生命的对话,是习得第二生命的天地。课后笔者总会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在课堂中自己在唱独角戏,撕心裂肺地教书却换得学生的无辜眼神。假如重新播放自己这一精心演的“大戏”,不难发现教师总扮演着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讲自己设想好的话语,根本忘记了眼前是需要对话和交流的生命。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话语的沟通,更是师生之间眼神的交汇、精神的契合、思维的撞击,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生态阅读的常态。

(一)在“诱导”中沟通,确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每一课堂,教师应该竭力寻找拨动学生思维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求知欲,去打开学生创想之门。

在教学《祝福》时,关于讨论谁害死了祥林嫂的问题。有学生提出是“柳妈”。说是柳妈的多嘴、无知以及八卦导致祥林嫂死亡。对于学生所做的探索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启发指导学生去研读课文,分析研究,寻找答案。通过柳妈的身份、外貌以及言语,学生会发现柳妈也是祥林嫂队伍中的一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能用教参来压制学生,不能一锤定音,专家们虽然对教参做了多方的推敲,可假使只会让学生重复前人的观点,丧失自我的独立见解,那么教师的教学岂不是可怜又可悲?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散发思维,或许学生的答案是幼稚的、片面的,与教师的讲解有偏颇,但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敢于沟通的能力。

(二)在“深入”中沟通,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笔者偶尔和一老师谈及学生的作业,他沾沾自喜,说改作业的时间花得很少,因为学生都做对了。笔者很好奇,翻开他学生的作业,才发现确实不需要花多大力气改因为学生写得基本上都是相似的答案。这种漠视学生个体生命展现的现象,不得不让教师警醒:语文教学到底该关注什么?学生作为生命体有没有在课堂中得到体现?

生态阅读形态是一种对生命的自觉唤醒。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学生应该在优美纯朴的湘西环境中不断品读,在风景美和风俗美中细致体会到爷爷、翠翠、傩送的人物之美。让这些与翠翠同龄的学生们走进翠翠的内心,读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留足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再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相逢就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相遇,是一个偶然又必然的宿缘。

(三)在“碰撞”中沟通,创设生生间的多层面沟通

生生互通,相互激活,不断丰富课堂的学习生成和学习资源。很多教师总是抱怨一堂课里学生毫无疑问,只会埋头做笔记。学生对文本提不出任何有深度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否应该问责自身,是不是因为教师平时带给学生诗意的思考太少了,才没有让学生养成挖掘文本的习惯呢?又或者,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却没有在学生之间产生碰撞,无法施展一种沟通的可能?

可能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并无多大的意义,笔者在上《离骚》课的时候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笔者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哪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学生踊跃发言,正当笔者情绪激昂地想对屈原的伟大之际作总结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打破了宁静:“屈原,他怎么这么傻要去投江啊?”这一问,所激起的涟漪却不小。有学生立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有学生认为,屈原投江是愚蠢,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很多人,这是不可取的;有学生认为,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要投江;也有学生认为,屈原不是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臣子的责任,但却无英雄用武之地,是心力交瘁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碰撞带来了课堂的惊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沟通,学会了与别的学生交换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这就是生态课堂的魅力。

二、打造高效的体验,激活学生的课堂生态活力

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活动和体验,是新课程的理念。生态课堂在于培养个性、开放的学生,发展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置学生活动体验时,应该巧用添加法增进有效教学,敢用减少法删除无效教学,打造一个高效的生态课堂。

(一)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外化和失重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出发。有些课看不下去,是因为太低效。课堂上看上去热闹,但学生却成为其中的游戏者。

如有老师在教学《雷雨》,采用了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有三项活动:

1.“我是话剧演员,我要尽可能了解《雷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了解《雷雨》这一作品,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2.“我是话剧家,我和名家一起点评《雷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评点《雷雨》的书籍,结合课后练习中出现的评点,学生再根据名家的评点深入体会文本的精彩片段。

3.“曹禺,我有不得不对你说的话”。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与名家交流。

这三项活动体验,是很好的语文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但如仔细深思,活动忽略了《雷雨》这一文本内容的核心地位,忘记了整一堂课阅读的对象。这样的活动体验如作为一项读书活动,或者作为其中某一部分还可以,但离阅读生态化还相差甚远。高效的活动体验应该围绕一节课的教学总目标或主要目标,以少胜多,力求精要,学生才能走向真正的生态阅读。

(二)加进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减去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如果问什么叫活动体验,很多老师都会回答朗读、讨论加多媒体。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折射,如果每篇文章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教,试问语文的味道还有多少呢?假设教学《听听那冷雨》和《荷塘月色》仅仅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就都让学生自选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是激发学生思维吗?是让学生深入体验阅读内容吗?这样的课堂还能有新意吗?就笔者个人观点,笔者觉得语文课教学的方法应该是朴素的,而不是为了形式和手段来冲击教学的内容。

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第三板块中的一个活动体验,教材建议活动有: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有老师完全漠视了教材建议的学习活动,嫌教材设计的活动还不够活动,根本不顾及学生体验理解文章中关键句含义的要求,干脆模仿课文《我的五样》进行“我的五样”的选择和淘汰,还有老师索性就演变成“学会沟通与理解”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和专题班会课,让语文课完全失去了其生态的本质,把培养学生体验能力变成了游戏课。

加进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是生态课堂的真正表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心得应该真正进入文本,适合课文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试着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揣摩,去观照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以文本中的文字进入到人物内心,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当然,学生毕竟是缺乏社会经验的群体,作为教师应该凭借自身的素养,以平等的姿态来示范和引导学生,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进程,让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主人。

三、培养组织能力,挖掘学生的未来领导力

生态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其宗旨是尊重生命。语文课堂教学要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出来,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把学生的未来能力发挥出来。

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有着严密的思维能力。其次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语文课应该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课堂需要一个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思维畅想的舞台,注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立足和借助教材,因地制宜地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认识能力。如学生在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认为“我始终是一个渴望战争的法西斯士兵,这实际上是缺乏思维完整性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我”有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学校?“我”痛苦地躺在那里,有没有后悔?当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之后,就发现原来的想法很片面,这就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思维的严谨度越来越高,学生就会在分析其他文章或形象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思辨能力。

其次,在思维训练基础上,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生态课堂要关注学生“说”的习惯,语文不但具有人文性,也应该具有工具性,语文课让学生学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学生却最怕在课堂上组织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陈述,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疙疙瘩瘩,思路不清,语无伦次。任何一个演说家都不是天生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前,应该明确回答对象,从易到难,从短到长,适时表扬,当然组织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师的坚持不懈。在课堂中尽可能做到让全员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发言的能力,教师少教,学生多说。

只有这样,学生为使自己的展示出彩,会用心做充分的准备,在讲解自己的作品时会条理井然,语言流畅。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准确地表达学生心中的思想,才能尽最大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领导力。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借给学生一双“慧眼”,能在语文课堂中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思想、生发出缤纷绚丽的话语。每一个有着时代气息的语文教师,都会冲破传统的乏味的阅读课堂,创设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态阅读,在富有灵动的阅读中挖掘精神与灵魂,使这种生态阅读真正升华为能力,展示出每个学生的自我,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和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政,何平.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姜涛.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引领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1).

[3]张曙光.试论原生态语文课堂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2,(3).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5

一、以慈爱感染学生

“慈爱”是洒向学生心田的春雨,要让这春雨淅沥地下。教师对待学生应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加以批评或指责,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挫。故教师应具有母亲的慈爱和耐心,小心地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否则学生几经挫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便会烟消云散;也许你的一声斥责,一句不当的批评会扼杀一个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以一个母亲的爱心、细心、耐心去引导学生,以真情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记得一次测试后,笔者布置了一份特殊的英语作业:用汉语写出试后反思、今后的目标打算及想对教师说的话。通过它,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您上课时总是面带微笑,您会和每个同学用眼神打招呼,您平易近人、温和可亲的性格,让我们知道了您对大家的关怀和希望。您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关心呵护我们,我们沒有理由不认真听您的课……”看后笔者感触颇深: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是一朵朵满怀希望的花朵,是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身为教师的笔者又怎能不像母亲一样去爱每一位学生?

二、以信任感染学生

“信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要让这钥匙永不遗失。对学生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所以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信任的态度。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时,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胆量就会增大,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以宽容感染学生

“宽容”是架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要让这桥梁畅行无阻。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无论其丑美,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的心。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换一些形式,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可爱的,你会发现教育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和魅力。但宽容也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放任自流或放纵,它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关爱、理解与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幼小的心灵好比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而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就会破碎,应加倍呵护。”

四、以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心灵的钥匙。尤其是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通过语言的表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与你产生共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自己赢来钦慕和渴求的目光。 而 “ How are you?” “Thank you.” “You are a very clever boy/girl.”等礼貌用语的使用,一定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语言还要宽厚、幽默,决不能带有讽刺和挖苦,批评中有激励、鼓励中有希望,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永远对他们充满了希望。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6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勇武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是英雄,舍己救人的献身者也是英雄。每个人都赞美英雄,但是绝大多数人当不了英雄。英雄不局限于男性,也有巾帼英雄,花木兰、圣女贞德、秋瑾等等不一而足。

侠义精神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崇尚的一种精神,“义”这一种人格意气,这一种理想和梦幻,靠了侠的果敢急难而发扬光大。“侠”又秉持着“义”――道义、正义、侠义而渗入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灵,使之贲张、激动、沸腾;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敬仰并且需要的精神,各国的各种文学,都有记载英雄、赞扬英雄的无数篇章。

这一期的主题吧,临杰带你走进侠与英雄的世界。

侠与英雄的几个设定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出自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是大侠郭靖教育杨过的一句名言。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鞭策,杨过才成长为赫赫有名的一代“神雕侠”。这八个字读起来绝对令人心中顿生凛然之气,就像当时杨过在襄阳城大火中听到产后的黄蓉与重伤未愈的郭靖的对话后的感觉一样。金庸先生认为,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侠之大者,乃是为国为民谋求福祉。以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把侠义精神提高到了民族和国家的高度。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这两个四字词语前者是指英雄志气沮丧,后者指年轻人着重于爱情,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经常被人们放在一起。英雄气短是非常规的,儿女情长是自然的;英雄因为是世人所景仰的,所以英雄不应该流于普通男女之小家小意;但是英雄末路或者英雄受到致命的打击时,也会“气短”,也会显出普通“儿女”的“情长”本色。或者反过来说,男女之间的恋情绵绵不断,而导致慷慨奋发的气概不足。

有哪些英雄是“气短”的呢?被困的项羽,败走麦城的关羽,满腔报国热忱却不得施展的辛稼轩,失去了阿珠的萧峰……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是光照日月的大丈夫。然而他们纵有雄才大略,纵有磊落豪情,当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坍塌时,则难免气短、情长起来,这也是一个传奇的英雄人物回归“自然”的时候,他们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句话源自于好莱坞电影,被大部分人所认同。从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中相比于其他人,在任何一个领域有超越其他人的卓越能力,那么他的社会事务也就担负得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经手的事情多,把事情做好的责任就承担得越多,即责任越大。比如说:汶川大地震中,成龙、李连杰以个人名义及基金的方式,做出大量的公益工作,这个也可以看做他们以自己在华人中的号召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从这方面看,他们就是因为有这个能力所以主动承担了这个社会责任。

当然,也有一些在某些领域比较成功的人士并不会主动地去承担这些社会责任,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也是承担了比此领域一般人更多更重的责任的。

希望我们积极地看待这个说法,每天让自己都进步一些,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让自己能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大爱,是爱人类,是对生命意义的更高层次领悟。那时我们得到的,将是精神上的成就感。

古今中外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的游侠

自从韩非子提出“侠”这一概念,这个字所代表的特定的形象和精神就一直紧紧吸引着世人。《史记》和《汉书》都有《游侠传》,到《三侠五义》,侠客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三侠五义》是由清朝咸丰年间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三侠”是指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五义”是指窜天鼠卢方、掣地鼠韩彰、钻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这五鼠兄弟。看过电视剧《包青天》的人对他们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古代的文人也都有侠客梦,历代文人吟咏侠客的诗篇无数。其中最负盛名的非李白莫属。李白24岁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半是诗人半是侠客的日子。李白的剑术十分高明,据说他在唐朝居于第二,“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欧洲的骑士文学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至13世纪,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主要元素,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但是最负盛名的骑士小说却是“反骑士”的《堂吉诃德》。

中国近现代的革命英雄

英雄主义精神分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是革命者为了革命利益和革命理想敢于斗争、勇于自我牺牲的思想行为。而中国近现代涌现出了很多革命英雄,从清朝的林则徐、谭嗣同,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等,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更是成为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代表人物,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受到大家的追捧和爱戴。

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

美国电影向来喜欢并善于塑造超级英雄,其中《超人》《蝙蝠侠》《蜘蛛侠》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卡尔是《行星日报》的记者,天生具有超能力,平时,他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正义与真理的守护神――超人。

蝙蝠侠真名叫布鲁斯・韦恩,生长在一个巨富家庭,因目睹父母被害而产生了亲手铲除罪恶的强烈愿望。他白天过着奢华的生活,晚上则身着紧身衣,头戴面具,携精心打造的先进设备四处行侠仗义,并且有一个忠心耿耿的随从相助。

彼得・帕克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意外地被一只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伤后,获得了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而改变彼得・帕克的一生、决定其成为蜘蛛侠的关键,则是由于班叔叔遭人伤害,彼得・帕克认为这是他自己的错误,因此选择成为蜘蛛侠来拯救世界上更多的人。

这三个英雄人物的基本介绍可以让我们知道,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一般都是先天或后天具备了超能力,虽然行侠仗义,但同时仍然有一个平民的身份。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都传达着这样一个普世的信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够把自己的能力转化为对众人的保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这些超级英雄大多被翻译成“××侠”,但与中国的“侠”有一些区别。

中国电影中的功夫英雄

近些年,华语影坛涌现出了一批大家喜闻乐见的功夫片,这些功夫片都以反对邪恶势力、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无论是黄飞鸿、霍元甲,还是陈真、叶问,他们不但有一流的身手,还有高昂的民族气节,敢于不畏艰难为民族争气,为国家争光,树立榜样,激励后人。

读者观点

选择和目标

马睿真真

我认为,从客观角度来分析,英雄常指对官方做出贡献的人,而侠则多被指对民间做出贡献的被半神化的人。其实,它们都是人民的崇拜与追求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如果不站在世俗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潜藏在深处的东西。侠是什么?英雄是什么?他们所代表的未必一定是盖世神功。侠这个概念,是相对的。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侠义其实也自在人心。《水浒传》里的很多情节都和十字路口有关,像孙二娘、宋江,他们的命运都是在十字路口上得到改变的。三毛说过,这个十字路口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内心的选择。因为你可以往左走,往前、往右甚至掉头走,你不知道每条路会通往哪里而路的尽头又有什么。这样的情况下你只能去顺从自己一直所渴求的东西。你内心的选择就是你对自己的期望。如果你达到了自己的期望,那你就达到了自己对侠的定义。你做到你自己的希望了,那你就是侠,就是英雄。

我心中的“英雄主义”

陆 离

我曾认为“英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气质,后来才发现这种“英雄气质”完全是一种氛围的核心,无论男女,都可能有。

完全不需要史诗般的夸张悲壮,需要的是支撑自己精神的一种气质,让自己尽量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智,能够保护自己在追梦的时候不会被伤害。如果这种气质更强一些,还会鼓励别人,其他人也会感到生活中充满阳光。

可以不依赖别人而是独自面对未知的挑战,这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具有这种特点的男性很普遍,女性就要像简・爱或者林徽因那样,有主见,独立执著地去追梦,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可以无愧地说:“为了梦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要热爱生活,英雄气质绝对要踏踏实实,要朴实无华地与生活中零碎的时间一同流过,把自己周围的一切事务打理好,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最后,勇敢是必需的,应该是正义的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胆识。

简而言之,我心中的“英雄主义”就是理性、独立、有梦想、热爱生活、勇敢的混合体。

侠义与英雄

廖 琨

一把剑,衣带飘扬,独立于夕阳崖上;或蹑足于林阴,潜行于市集,一路独行,江湖为家,风雪为道,行侠仗义,这就是侠。也许他没有远大的抱负,但体内却荡漾着傲气与义气。

一件血衣,万人簇拥,鹤立行伍之首;或暴尸于疆场,功成名就,立万人骨作群山之巅;或心存理想,力挽狂澜,用海的胸怀和气魄而千古留名,这就是英雄。

这也许就是大多中国人眼中的侠与英雄。简单来说,成为英雄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要敢作敢当,有过人的勇气与君子性情,能“扶大厦于将倾”.成功则流芳万世,即使死在沙场,英雄依旧是英雄,死得壮烈,死得光荣。如、,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牺牲了,所以,他们是英雄。

再看看外国,我觉得外国人观念中的“侠”与“英雄”与中国的有很大的差异,外国的侠与英雄的界限很模糊,被众人追捧的蜘蛛侠、蝙蝠侠、超人,还有佐罗,他们既是侠,也是英雄;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也是英雄。但在中国,他们不能成为侠,可能也不是英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侠就必须要有一身脱俗之气,宁死不折节,不问政,不亲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决战于华山之巅;而英雄就像神,保护百姓,保护国家,永远屹立于社会上层,即使他可能是偶然做了伟大之事,或者,他成名以后一事无成……

由此,我不赞同以成败论英雄,以黑白讲侠道。桑地亚哥在我眼里就是英雄,因为他坚强,永不放弃即使已经匿迹的希望;荆轲也是英雄,因为他的勇气、信仰,他也是侠,因为他有侠的傲气,并且总在必要的时刻锋芒毕露。

侠,其实就是没有绽放的英雄;而英雄,吞吐的天地之气会化作某种精神存活。“侠”与“英雄”都巨人般活着,他们都有的,是除暴安良的信念。这是他们的信念,感动着自古至今的人。

相关写作

林卓宇

你是江南雪后 历史夜空上的侠

飞起的长袍 如同划过夜幕的流星

一曲笙箫 把寂寥的大地照亮

诗词戏曲的演绎

让夜风的寒意变得优雅

你 就像是传奇中最跳跃的那一段细节

冷傲不羁 内心沸腾

充斥着容纳天地的遐想

你孤独的内心 开着冷艳的花朵

在晨曦的阳光里

不诉说一丝忧伤的芬芳

月光倾城 坚硬的内心

开始袒露那真实的声音

你 戴着那木制的斗笠

穿行在布满青石板的小道

在雨后 让自己的步履在盈盈之中

模糊而又纷乱

你飞过小桥流水人家 掠过鎏金殿堂

却选择寄居在 布满浅苔的瓦片之上

你迷醉于浪迹天涯的弧度

却也把世俗的悲欢离合

沉淀在深不可测的内心

大地上开满了莫名的幽蓝花朵

你采撷而下 注视其中 好像从花蕊里

看见了自己内心全部的世界

我多想审视那纷繁华美的历史

让你 带我触及干涩的历史

还有历史的温度

并且告诉我

侠者的那一片天空之中 未知的辽阔

你沏的茶呢?

程一帆・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海燕文学社(236513)

花雨凉,一夜辗转,诉不尽愁肠。

离开故乡的那一刻,我明白,耳畔的呢喃不复在,我注定要金戈铁马,一生刀光剑影。家中的妻儿只盼我能解甲归田,尚能喝上我沏的茶。

回头望,黄昏的余晖拉长了你的身影。呢喃,茶香,从此只能萦绕于心房。

天难得下起了雨,不是故乡的蒙蒙细雨,那种雨,豪放而粗犷,心中那一缕缕的思念,被雨劈打撕扯得乱了方向……

天,放晴了。彩虹出来了,赤的,犹如战友胸膛中涌出的鲜血那样的红!只怕有一天,我也会在流沙中失去原本的模样,那时,你还会记得我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

空寂的麦田,寂寞的时光,流沙从指缝间悄然流逝,夜空中的星辰散发着微弱的光。

我笑了笑,望着家的方向,我明白你在那端,我在这端。可我的心里下起了滂沱大雨,雨过天晴后,彩虹出现了,搭起了我对你的思念。你不知道我身在何方,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为你沏茶,是否有人为你吟诗。

四月的塞北荒不成调,心中的殇一语千年,手中的胡琴断了弦,却断不了思念。忆不成调。

你,还好吗?我托南飞的大雁捎去我的思念。

十年了,两鬓已染上霜,我们的孩子也十多岁了吧!我可以放心了,他可以替我照顾你了,他长大了。

回家的路,有多远?一身戎装,驰骋在沙场。马蹄下的血,溅起朵朵妩媚娇艳的花……

最后的我,躺在战场上,心中泛起点点思念。我爱的你,还好吗?

天,竟又下起了雨,像极了故乡的蒙蒙烟雨。是你来接我回家了吗?彩虹为我搭起了一座桥,我在这边,你在那边。我要回家了,回家了……耳畔的呢喃又回来了,那久违的温暖,那久违的茶香……

“娘,回去吧,爹回不来了!”一位半头素发的男子扶着满头银发的老妇回家了。她进门的那一刻,寂然倒下。沧桑的岁月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她走了,带着残缺的心愿。

他回来了,她在他耳畔呢喃了一句:你沏的茶呢?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7

――题记

从小听惯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此生此世便有了一个不能释怀的地方。

多么想,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一步踏上那片灼热的土壤;多么想,掬起一把黄沙,嗅一嗅那亘古的自然芬芳;多么想,吮一口清水,咀嚼出远古而苍凉的气息;多么想,徜徉于那不是沙滩胜似沙滩的路途上,访一访楼兰古国,聆听一下细细沙土下的层层神话……“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更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

升腾着,心中的大漠,心中一片片飞扬的神话!

她,站在天堂的台阶上,遥望着那一片茫茫大漠,那不可名状的苍凉让她心悸,然而那旷世的寂寞和自由更令她神往!于是,她爱了,爱得那般地淋漓尽致,爱得足以让感动的泪水将黄沙浸润成另一片!她,――就是三毛。或许,那只是感受一下生命的雄壮,她就是用步伐丈量出心中全部的爱。

行走在“文化苦旅”漫漫征程上的余秋雨说得好:“站在大漠之上,使天下所有的侏儒都变成了巨人,天下所有的巨人都变成了侏儒”。这里,在大漠黄沙的背景下,光和影以最简洁流畅的线条流泻着分割,灵魂也将被蒸腾得如烟似云,如梦似幻。

偶尔,天外飘来几丝“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羌笛怨曲,也刹那间使人倍生一段段凄绝惨绝的凄凉,可再当冯晓泉的一曲《秋水长天》萦绕在耳畔,心中又会荡起无限的激情:“大漠孤烟剪不断,剪断了缠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之景呀,何时才能温润我已枯竭的双眸、打开我已尘封的心窗?那通往西域的阳关古道上,是否封藏着王维那“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泛黄的肌肤里奔腾着脉动的血液,绵延的沙山支撑起一片蓝天白云。还有那巍峨的莫高窟,美丽无比的布达拉宫……这里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种亘古的自然芬芳中……

啊,西部,我所魂牵梦萦的西部!或许是你有太多太多美丽的传说,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许多许多英雄的神话!面对这一片片起于斯、发于斯的戈壁沙漠,谁还会说――这是一片人类文明的荒漠呢?

我更无法想象,当一望无尽的黄沙被晶莹剔透的雪花覆盖后,那将是怎样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色?当色彩单纯到了圣洁的时候,那将又是怎样的一个天堂?

三毛,爱上了堂堂正正的撒哈拉,她的爱,似暴风骤雨;我,爱上了那块小撒哈拉,我的爱,是一片飘飘然的雪花。

爱;最是神话。

小星星简介

曹正宝,笔名曹稿,山东五莲县第一中学学生。爱好写作,曾在《语文世界》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作品曾获由北京大学、教育部主办的“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现为校“卓然”文学社成员。

创作感言

少年情怀最是诗。徘徊在登山的小路上,蓦然回首,有汗水的记忆更有泪花的芬芳!你在解读这个世界,你也在描写这个世界,一笔一画,一心一意,一步一步……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8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象画面时,形象越具体,就越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夺桥的“难”,红军的“勇”,是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的:红军白天边赶路边与敌人奋力交战,到了晚上,人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还得坚持冒雨前进,再加上山路极其难走,陡窄、路滑,天色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会是什么情景?英雄们手拿马刀,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同学们很快被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感染,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类似的想象训练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文本的解读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求异思维重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除了落实以人为本,更应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不要束缚住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他们的思路往往才能拓展开,一些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想法才会瞬间迸发。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问:“司马光使那么大的劲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他们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着见解。之后笔者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觉得还有其他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又开始从多方面考虑,比较,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巧妙。这样,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是水融的,所积累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看似故事结束了,但细细思量一下,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悬念,可谓是“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文章的处理,笔者是尽量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珍视灵光一闪,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当头棒喝,一言蔽之,而是在激励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善于问个“为什么这样想”,“原型”又是什么,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而且指导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才会变得更为开阔。如《赤壁之战》一文,曹操误信黄盖,大败而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曹操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不该轻敌,仗着兵力的优势,上了周瑜的当。”还有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勤练水兵,大破周瑜。”也有学生说:“吃一堑,长一智,知错就改,我以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兵法。”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续写故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视角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课文进行的续写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感悟和理解的程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想象才能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学生才能从大量信息的获取中,增加感性认识,为想象创造条件。如安徒生的童话,唐代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代伟人的“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等名篇名句,都有赖于读者博览群书,大胆想象。因此笔者经常推荐好书给学生们看,如有益、有趣的课外书《顶呱呱童话》、《太阳之子》、《国王和肥皂泡泡》、《你说对不对》等,充分提供利于学生想象的典范,给他们以极大的启发,将学生想象的思维无限拓宽。在推荐好书的同时,笔者还注重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浏览、跳读、摘记、旁注等。当学生悟出了阅读的技巧,享受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想象力就会像一泓清泉一样源源不断。

上一篇:实习内容范文 下一篇:放飞梦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