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22 09:10:38

回忆的文章

回忆的文章篇1

我走出王宫,耳畔回响着魔界人民的吵闹。脑子里却全是父亲的话语:“你出生时,被五颗灵珠环绕着。其中一颗印有‘水’字的灵珠融入了你的体内。你将在你16岁那年去人间与神界找寻灵珠的主人,除你之外,还需在魔界找一人,人间一人,神界两人。只有你们五个合力才能击败天帝魔,拯救三界苍生。”现在我已找到了魔界的另一人,明天,我就要走了。

“索索,等我。”

我转过头,是死党小羽。她就是我在魔界所要寻找的人,我头一次见到她时,手中的盒子泛着光芒,打开盒子,风灵珠融入了她的体内。

“小羽,明天……”我伤心的说不下去了。

“索索,我不也和你在一起吗?别伤心了”

“可是……”

“我,兰小羽,向你,诺亚索,高贵的魔界公主保证,你决不会孤独!”

“嗯,我……”

“好了,快回去吧,王和后在等我们呢!”

“好!”

于是,我们展开透明而轻盈的羽翼,飞进王宫大殿。为我们送行的大会才刚刚开始,大会进行到午夜时,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光环。这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回忆的文章篇2

作者简介:杨晓伟(1973-),男,河南许昌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5。

摘要:关于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当天的确切参加人员及人数,由于时日久远,众多的亲历者留下了多个版本,难免有记忆偏差,以至于参会的确切人员和人数成为党史上的一个谜。把追忆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萧三日记和陈书农的回忆作为三个主要的佐证性事实,可以就这个问题深挖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做一个有益的学术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立大会当天参会人员有、蔡和森、萧子昇、陈书农、邹鼎丞、萧子暲、罗章龙、张昆弟、陈赞周、周晓三、叶兆祯、何叔衡、邹蕴真、陈昌,共14人。

关键词: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佐证性事实;第三方论据;考证

中图分类号:K2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36-05

辛亥革命虽然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随着旧的封建大一统政权被打碎,反而出现了国内各派军阀混战的状态,政治失序,生灵涂炭。由于湖南处在南北军阀争夺的前沿,所以兵灾更甚,张敬尧等湖南军阀摧残教育、亲日卖国、纵兵殃民、制售鸦片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湖南现实状况,使得等青年学子切身感到“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他们怀着改造黑暗现实的崇高道德理想主义,努力追求自身和社会的进步,以造成一种新环境和新风气。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1917年冬,经过蔡和森与、萧子昇等人的反复商议,准备发起组织一个注重吸收新青年,致力于新学术的进步社会团体。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萧子昇等人在湖南长沙对河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中召开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在会上讨论通过了邹鼎丞和起草的《新民学会章程》,初步确定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又升级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由于新民学会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国内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所以这次学会的成立大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关于这次成立大会当天的确切参加人员及人数,由于时日久远,众多的会员留下了多个版本,难免有记忆信息的缺漏和偏差,以至于参会的确切人数和人员成为党史研究的一个谜。下面就从目前所公开的关于这次会议的信息出发,探寻这些破碎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推理,为还原历史的真实做一次有益的学术探讨。

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的记载,到会人员有“蔡和森、萧子昇、萧子暲、陈赞周、罗章龙、毛润之、邹鼎丞、张芝圃、周晓三、陈启民、叶兆祯、罗云熙”[1],共12人。此文件由会员钟国陶保存,撰写者是作为亲历者、同时又在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上被选为学会干事的在三年后追忆的[2],由于亲历者的身份,又是作为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成员之一,所以由亲自撰写的这份文献十分珍贵,可以作为基本的参照论据之一。但其不足在于,他是在三年后追忆的,虽然没有罗章龙等人在建国后的回忆那么历时久远,但总归不如即时记载的可靠性更大些。再则,从治史技术的角度来看,孤证历来是不为史家所取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以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甚至是相互证伪。

萧三作为新民学会的主要会员之一,他的记载与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有较大出入,他日记中记载的到会者有“二兄及余、何叔衡、陈赞周、毛润之、邹彝鼎、张昆弟,蔡林彬、邹蕴真,陈书农、周明谛(名弟)、叶兆祯(以上皆第一师范同学)、罗璈阶(长郡中学毕业)诸君。未及到者:陈章甫、熊焜甫、周世钊、罗学瓒、李和笙、曾以鲁、傅昌钰(现在日本东京高工)、彭道良诸君。以上皆基本会员”[3] 。二兄即是指萧子昇,邹彝鼎即邹鼎丞,张昆弟即张芝圃,蔡林彬即蔡和森,陈书农即陈启民,周名弟即周晓三,罗璈阶即罗章龙,共到会13人。罗学瓒即罗荣熙,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记载,罗学瓒参加了,而萧三日记却显示罗学瓒是“未及到者”之一。与前者相比,后者还“多”出来何叔衡和邹蕴真二人。萧三日记显示的写作日期是1918年4月14日,日记最后一句话是“二兄及蔡君晚饭于此。二兄亦去。蔡君宿此。”[4] 由于是日记,即这是作为参会者的萧三在当天晚上记载的,因而排除了时间太久导致记忆失误的可能性。没有亲自参会也就不会有记载会议细节的日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萧三是参会者之一。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性文章《同志在五四时期》中再次指出新民学会成立会议“集合了十三个人(有些人未能到会)”[5]。这种当天记载的文献可以作为第二个重要的参照论据。但是,按照“孤证不取”的治史之训,仅仅由此下结论,萧三的记载就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未免有些简单化了。当两个记忆出现冲突的时候,是需要有较强说服力的第三方佐证性事实来支持,以便进行对照与甄别的。下面就需要在会员的回忆录中寻找可信度高、准确度高的“旁证”信息了。

周世钊的回忆是,“一十三个经同志联系邀约的青年学生和教师很兴奋地齐集在岳麓山下饮马塘上蔡和森的家里,开了一天会”[6]。但是,由于他是在数十年后回忆的,由于时日太久的缘故,难免会记忆有误,所以作为确凿的佐证性事实的分量不够。同时,萧三日记里曾记载,周世钊属于应该去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去,归于八个“未及到者”之一。虽然萧三日记还没有与除了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之外的第三方论据对照,但在此之前,周世钊没有参加成立会议的“嫌疑”不能马上消除,他需要其他亲历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息来佐证。如果不能作为一个亲历者身份来回忆的话,他回忆的准确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相对于周世钊的回忆来说,陈书农的回忆准确度和可信度就要高很多,因为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和萧三日记中都有他参加会议的记载。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还和一起被选为新民学会的干事,所以可以确定的说,陈书农是参加者,这一推论也基本具备作为第三方佐证性事实的条件。他回忆“有十三人参加了会议”,人员有“、蔡和森、萧三、张昆弟、罗学瓒、陈昌、熊光楚、萧子昇,罗章龙、邹蕴真、陈书农、何叔衡,还有一个记不起来了” [7]。但是,陈书农这个亲历者的回忆把问题更复杂化了,在罗学瓒“问题”上,他“支持”会务报告(第一号)的记载,即罗学瓒参加了;在何叔衡和邹蕴真“问题”上,他的回忆又支持了另一个亲历者萧三日记记载;但是这种记忆重叠在陈昌和熊光楚两人这里消失了,陈昌即陈章甫,熊焜甫即熊光楚,在萧三日记中两人都属于“该到而未到者”,但在陈书农这里,二人却都参加了会议。最要命的是,他“还有一个记不起来了”。他虽然是亲历者,但是,由于是在很多年以后的回忆,所以有难免出错的“嫌疑”。那就让我们再看看有没有更具可信度、更有说服力的会员回忆信息来作为第三方佐证性事实。

李的回忆使参加会议的人数“增加”到14人,“我因邹彝鼎、张昆弟的联系,也参加在内”,参加者有“(润之)、蔡林彬(和森)、萧旭东(子昇)、萧植藩(子暲)、陈绍休(赞周)、罗璈阶(章龙)、邹彝鼎(鼎丞)、张昆弟(芝圃)、邹蕴真(泮芹)、周名弟(晓三)、陈书农(启民)、叶瑞龄(兆桢)、何瞻岵(叔衡)、李(和笙)等十四人” [8]。他的回忆和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对照,“多”了李、何叔衡和邹蕴真,“少”了罗学瓒;和萧三日记对照,李本人是属于“该到而未到者”之一的。但李的回忆有很多当天的活动细节,譬如“中午,在蔡和森家吃的午饭,饭后继续讨论了会员向外发展的问题,至下午散会”[9],不是亲历者一般是写不出这些生活细节的。萧三日记中有如下文字记载,“蔡君家备午饭。自上午十一时到齐,议事至下午五时后闭会。一同渡河归校,惟罗君他去”[10]。李回忆的这些细节与萧三当天所记的日记基本吻合,但是,李的回忆作为佐证性事实的力度也嫌不够,因为上述新民学会会员的回忆没有一个关于他参加会议的佐证。另外一个不支持的原因是,他只是新民学会的普通成员,不像萧子昇、和陈书农那样,是新民学会选出来的组织成员之一。

再来看罗章龙的回忆。罗章龙是学生时代的以署名“二十八画生”去“嘤鸣求友”所找到的学友,他们都觉得要想求得个人生活向上与全人类的进步,个人的力量太孤单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志气、求上进、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组成的相互支持、交流、勉励、奋斗的团体。应该说,罗章龙也是、蔡和森、萧子昇等发起新民学会的积极响应者和倡导者之一。同时,上述会员的回忆都有罗章龙参加会议的记录,所以,罗章龙的回忆是有很重要参考价值的。他的回忆是,“到会的有十四人,组织了一个干事会。肖子升为总干事,、陈书农为干事”[11]。可惜的是,不知道是由于时间太久导致罗章龙已记不清参会的具体人员还是其他原因,总之,他在回忆中没有给出具体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

邹蕴真的回忆里,“那天到会的人数和姓名,因当时未写笔记,平素又不会社交,故都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有、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萧子昇,李、萧子暲、罗章龙、邹鼎丞、罗学瓒、熊光楚、张昆弟、陈书农、邹蕴真等十多人。此外,曾参加筹备会多次,而因其他缘故没参加成立会的人,还有好几个,如周名第等(已留学日本)”[12]。邹蕴真自己认为,到会人员的人数和姓名记得不大清楚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当时未写笔记”,也就是没有做即时性书面记录;一是“平素又不会社交”,这意味着主动和别人的交流较少,而只有和别人进行观点的交流,无论是达到“视阈融合”还是观点的“激烈碰撞”,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这一切也都没有发生。所以,他后来回忆的“大概有”后面的一长串名单除了、蔡和森、萧子昇几个发起人之外,是不足以作为第三方论据来进行佐证的。但是,邹蕴真的回忆却间接化解了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和萧三日记记载之间的“冲突”。除了上述对参加人员及人数的回忆外,邹蕴真还详细描述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的众多细节。譬如,他那天起得很早,和一起在学校吃过早饭,到蔡和森家后,“向蔡伯母请了安,但未见蔡伯父”,而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当时是和他父亲离婚了的,这一点颇符合实际;他记得,大家是围坐在“两张旧方桌连接成的长方会议桌周围”开始的。上午会议结束,中午在蔡家吃中饭,他记得曾向、何叔衡建议,“和森家境并不宽裕,—家生活全靠他妈一人菲薄的小学教薪维持,我们吃的饭菜,理应如数付钱才是”,“他们却同声回答说:这有什么关系,小气人呀!”[13] 他还记得,“饭后可能还要继续开会,推选以后主持会务的负责人。我因有事,便请假循原路先回学校”,在重经来时的路时,看到了“洋房金璧插云烟,茅棚秽漏似猪圈”的极端贫富悬殊,感从中来,还写了一首五律打油诗以抒怀,其中头两句诗是“华屋人如玉,茅棚鬼肖人。富贫偶对比,等级愈分明”[14]。虽然李也有细节的回忆,但是无论是从回忆时空的多重转换(从会前、会中到提前离开会场),还是人际交往、会议场景描写的细腻程度和贯穿这一过程的情感流露细腻程度来看,邹蕴真的回忆都更立体、更丰满。一个人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如此细致的场景描写,才会有如此细腻的感情流露。据此,可以下结论,萧三日记关于邹蕴真的记载是准确的,即邹蕴真是参加者之一。邹蕴真回忆的另外两个重大“意外发现”是,他和何叔衡有过对话,对话的内容他记得清清楚楚,就是提出要给家境并不富裕的蔡和森家留下吃中午饭的钱的建议,并征询和何叔衡的意见。这样,基本佐证了何叔衡也是会议参加者之一。还有就是,邹蕴真是所有回忆资料中,除李自己认定自己外,唯一一个提到李是参加者之一的会员。但是,邹蕴真的回忆作为第三方佐证的缺陷在于,除了极少数会员和场景描写,对于最关键的信息——全体参会人员的名单,他的回应是“都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有”这样模糊的字眼。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情,不然的话,他的资料整体上来讲将是非常有力的证据。

新民学会的另一个重要发起人——萧子昇的回忆有些新的说法,他记得“学会共有十二名首批成员”,并自称是肩负时代使命的“十二个‘圣人’”,“我们十二个人聚在一起,十分庄严地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议”,“在会上一句话也没说。我们都清楚我们的目的和会员应该做的事情,主张每个成员都应以切合实际的作风行事,而不应空谈高论”。“学会中只有一个喜欢为讲话而讲话者,那便是陈昌,此人以发表冗长演说闻名”,但“即使是他,也没有在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萧子昇还简要介绍了他和陈昌认识的经过,“我们这位同学来自浏阳,与我偶然相识,于是成为好友”[15]。萧子昇回忆的价值在于,他描述陈昌性格的话语从侧面佐证了陈昌即陈章甫参加了成立会议,因为平时很爱讲话的陈昌也为会议重“潜在,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踏实态度和庄重氛围所影响和“震撼”,而不再像平时一样“喜欢为讲话而讲话”了。陈昌个人行事风格的变化给作为好友的萧子昇造成了较强的心理反差,以至于其他的很多信息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忘记了,这个信息却沉淀下来,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犹如昨日。正常情况下,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特殊的、变化性大、反差性大的信息,这是符合人的基本记忆规律的。

除了亲历人和新民学会会员的回忆这些第一手资料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逢先知主编的《年谱1893-1949(上)》中认为,成立大会的参加人员有“萧子升、萧三、何叔衡、陈赞周、、邹鼎丞、张芝圃(张昆弟)、蔡林彬(蔡和森)、邹蕴真、陈书农、周明谛、叶兆桢、罗章龙等”[16],共13人。

综合以上材料,相对来讲,陈书农的回忆可以作为和追忆的会务报告、萧三日记互为第三方佐证的论据。理由在于,追忆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和萧三日记中都有他参加会议的信息。陈书农在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上还被选为副干事,是和“平起平坐”的干事。这些关键信息也证明了他当时在场,在那个年代,缺席当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陈书农在他们同学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还远远达不到缺席当选的程度。也就是说陈书农是亲历者之一,那么,他既有亲历者的身份,又有完整的一组回忆名单,可以作为第三方佐证性事实。其他新民学会成员的信息都不足以担当这个重要的参照:周世钊、李的参加者身份不确定;罗章龙虽然是与会会员,但其回忆语焉不详,根本没有给出与会人员名单;邹蕴真是确定的与会会员,但他的回忆,除了清楚记得有、何叔衡外,其他具体与会人员自己都觉得记得不大清楚了,列名单时用了“大概有”的关键词;萧子昇的回忆除了陈昌外,也没有给出与会人员的明单。

关键的第三方佐证性信息确定后,关于新民学会参会人员的“证据链”,即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证据体系也就基本形成了,这样才能较充分地确证客观事实,排除所有怀疑选项,基本可以推导出当年的与会人员了。、蔡和森、萧子昇是重要的学会发起人,上述几乎所有当事人的回忆都有他们参加成立会议的记录,所以自不必多讲;陈书农已被证明“身份”;邹鼎丞由于和一起起草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学会章程,还要提交会议讨论以通过,所以不可能缺席。作为参照事实的材料——追忆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和萧三日记,与通过比较、选择出来的作为第三方佐证性事实的材料——陈书农的回忆作一个对照,三个材料全部重叠的人员可以确证是参会人员,除了已经确定参加会议的、蔡和森、萧子昇、陈书农(陈启民)、邹鼎丞外,萧子暲(萧三)、罗章龙(罗璈阶)、张昆弟三人在三个当事人的回忆中都有,可以确认为会议参加者;当三大互相佐证性材料没有完全重合的名字之后,只有把当天即时记载的萧三日记作为相对确定性的因素来对待,因为是三年后追忆的,陈书农是几十年后追忆的,从可靠程度来讲,当然是时间近的出错概率更小一点。拿的追忆作为“变量”和作为“常量”的萧三日记对照,陈赞周、周晓三(周明谛)、叶兆祯四人是两个当事人的记录中都有的,所以被确定是参加者。这个结论与逢先知主编的《年谱1893-1949(上)》所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完全吻合;拿陈书农的追忆作为“变量”和作为“常量”的萧三日记对照,有何叔衡一人。另外,根据邹蕴真本人大量关于当天细节的回忆,可以确认,邹蕴真、何叔衡是参加者;剩下的“排查”会员中,还有陈昌(陈章甫)、罗学瓒(罗云熙)、熊光楚(熊焜甫)这三个重点对象。再加上其他会议材料中所记载,还有李(李和笙)、周世钊两人。陈昌由于在会议上一反常态的没有说话,而这一点给会议上被选为新民学会总干事的萧子昇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陈昌可以确认为参加者,这一结论还有陈书农的材料予以支持。罗学瓒由于有在学会成立三年后的追忆、陈书农、邹蕴真几十年后的追忆这三大材料支持,虽然与萧三日记有出入,但可能性很大。支持他的材料的“遗憾”之处在于,三大材料都是多年后的追忆性信息,缺乏萧三日记那种当天即时性信息的支持。另外,也没有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有当天会议相关细节的第三方描述。李的支持材料除了他自己的回忆外,仅出现于邹蕴真“大概”的记忆名单之中,所以准确性不是太高。熊光楚在陈书农和邹蕴真的回忆信息中存在,和李的情况基本相同,属于“待查”,有待新资料的发掘来进行进一步的确证。但李自己的回忆信息里有部分会议场景细节描述,譬如在蔡和森家吃中饭的描写,接近于参加者的事实可能性比熊光楚要大一些,从而,最有可能成为陈书农所说的“还有一个记不起来了’的那“一个”。周世钊,则由于诸多当事人的回忆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可以被明确地排除在与会者名单之外。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上,参加者的名单为:(毛润之)、蔡和森(蔡林彬)、萧子昇(萧旭东)、陈书农(陈启民)、邹鼎丞(邹彝鼎)、萧子暲(萧三、萧植藩)、罗章龙(罗璈阶)、张昆弟(张芝圃)、陈赞周(陈绍休)、周晓三(周明谛)、叶兆祯(叶瑞庭)、何叔衡(何瞻岵)、邹蕴真(邹泮芹、泮耕、泮清)、陈昌(陈章甫),共14人。与逢先知主编的《年谱1893-1949(上)》相对照,只多了一个陈昌,其他13人都相同。罗学瓒(罗云熙、罗荣熙)、李(李和笙)、熊光楚(熊焜甫)三人是否参加,尚有待新的原始资料的发现去论证支持。但由于保留至今的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亲历者的回忆中,对成立大会人数的记载,没有超过14人的。所以,上述结论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03、166-167、167、367、394、445、455-456、456、167、503、542、543、543页。

[15]萧瑜:《我和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4页。

[16]逢先知:《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回忆的文章篇3

——题记

每个雨夜翻阅自己的记忆或许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所谓的青春也许都带着静静的火,顺着初春延伸的轨迹,指向远方看不见的终点。

接着耳边拂过风的声音,使我们忘却了一些东西,又铭记了另一些东西。那些变幻不定的记忆像午夜的月光,从树叶的间隙里落下,仿佛因被梦筛选过而变成一格一格的。桐花下的暗青色石板路和无声的细雨,或许是梦回江南古镇的平和与浪漫。于是我开始思考,思考那些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诗人会否不倦地抒写那些感人的故事与情结。

记忆真是个好东西!在它淋湿你的时候,像极了夜色中彷徨的黑色枭鸟,来回地掠着优美的弧线,却不容易让人察觉。只因为它总让你浮想联翩,而又回味无穷……

然后我开始回忆那一场场无声息的雨,隐忍而又沉默地还原那一段段刻在掌纹里的时光。我仿佛看见破败的古巷在喧嚣沉没的雨夜里显得格外颓废而仓皇。贴在砖墙上泛黄的春联像老旧的照片,透着微凉的迷蒙。那些在午夜中上演的记忆断章,总是被人们称为“梦魇”,因为它们总是在我们闭上双眼的时候,传唱我们的快乐与悲伤。

记忆真不是个好东西!它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潜入你的身体里,使你沉沦于过去的魅影,扭曲而邪恶地映在斑驳的地上,让你后知后觉,却又无可奈何……

有人告诉我,“回首”是一个让人说不厌也说不清的话题,犹如传说中樱红的彼岸花,连接着我们轻舞的前世与飞扬的今世,续不完的红尘越集越多,就像落体一样越来越难以把握。

于是我发现,整整三个月的春天,天空都爱洒下无声息的小雨。这一切就好比爱作怪的精灵,在魔与神之间无名字又无阻碍地穿梭。我突然想知道那些几百年几千年前沙场上的鲜血,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是如何被一场场这样无声息的雨无声息地泯灭……

然而记忆没有带我走。待在足够的尽头之后我也许会停留在奈何桥上回首那些曾经令我感到亲切的风和雨。轻舞飞扬已不再是我的岁月,逝去与留下都在一念之间。

奈何桥上奈若何。我知道,天国里有一种神奇又可口的饮料叫孟婆汤。传说老婆婆熬了千万年,能够解除人间的思绪和眷恋,可我呢?要不要也尝一口?

恍然间,我才明白那些记忆抽离我身体时的感觉,就像春季的雨一样毫无声息并让人释怀……

[点评]

文章的笔触直接指向“遗忘”的背面——记忆。记忆“让你浮想联翩,而又回味无穷”;记忆“让你后知后觉,却又无可奈何”:这也是人们的尴尬处境,作者辩证的思考由此获得了一种思想的深度。记忆就是如此让人陶醉而无奈,但人生必得前行,必要接受新事物,所以记忆并“没有带我走”,而且记忆最终“抽离我身体”而去,于是“我”便“释然”了。

回忆的文章篇4

2012年的春天,上海罩进绵绵密密的春雨里。王安忆的上一部作品刚刚完成不久,她太需要放松一下自己了,因为写作实在是一件耗费气力的活,偏偏上一部作品浩繁又厚重。

春雨里逛街散步,可以消遣心情,她一开始可没期望会撞见故事,可是故事就在一家纽扣店里和她撞了满怀——在上海武康路上的一家纽扣店,王安忆看到老店主和一名年轻的保安在聊天,年老的店主因为中过风,只能讲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段,而年轻的保安,则因为口吃,说话断断续续。这个场景在王安忆心里起了连锁反应——是谁给这个老人开了这个小店?保安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如果再有其他人物加入到故事中来,会发生什么?

于是,老店主变成了小说里的主人公——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而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以及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也开始登场。故事中,这三个人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共同走过一段岁月光影。这是王安忆2013年问世的新作,她给它取名为《众声喧哗》。

因为这部作品,王安忆和外界再一次多了紧密接触。除了一些文学研讨会以及每年的两会,能见到王安忆的机会,大概也就只有在课堂和新书问世的时候了。即便为了配合出版社的宣传需要而露脸,王安忆也尽可能迅速果决地完成发言、采访。冷静断然的态度以至于让不少人给她冠上“文学界的王菲”的称号。

但是王安忆外表的冷峻之下,裹藏着一个细腻而执着的本我,王安忆的好友、知名作家陈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说:王安忆与周围总保持着距离,她既不贸然深入任何一个圈子的中心,也不让“外来势力”渗入自己的。在中国的职业作家中,她是最像作家的一个——没有宣言,没有旗帜,没有花絮。在长长的岁月中,她总是有作品,总是有新的好的东西。对她,你可以期待。你可能比她辉煌,但没她的古朴。她就是那样,死心眼地在傻做,你能奈何她吗?

这么多年以来,她似乎一直努力地保持着与喧嚣的距离,深入到喧嚣之中的唯一触角,就是她的作品。她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喜欢带有原始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当别的作家早就学会了上网在电脑上码字时,她依然坚持着用手写字,在笔记簿里,一个字一个字地、一行一行地写,这些字让她觉得写作充满了手工劳作的简单与美好。

BLOOM:你笔下的女性似乎都充满了一种韧劲儿,你比较欣赏什么样的女性?

王安忆:我就是喜欢身上带着韧劲儿的女性,一路往前绝不回头,也绝不妥协的那种。当然,每个人都有本身的局限性,所以一路往前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把自己撕碎了,就像飞蛾扑火,最终结果还是化为灰烬,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勇气。生活之中的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所以我才会在小说中塑造这样的人物。

BLOOM:每个人都认为当下社会很浮躁很喧哗,但是每个人又成为贡献浮躁和喧哗的一份子,那如何在喧哗之中保持内心平静?

王安忆:我在武康路上看到那家纽扣店的时候,心里就很惊讶,因为开这样的一家店既不费力,也不与世隔绝,同时呢,又很静。我在小说里写,当年轻的保安心情烦躁时,欧伯伯就把纽扣倒出来,让囡囡一个一个地慢慢数,数着数着,心就静下来了。如果说小说里蕴藏了禅机,这就是,数纽扣就像数念珠一样,是一种修行。如何通向内心的平静?小说里的人物数纽扣,我则是写作。

婚姻足以影响女性一生

王安忆说,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除了写作,就是婚姻。她曾经不止一次在作品里表露婚姻的重要性:“女性出嫁就是归宿。婚姻很重要,足以影响女性一生。”

在找到这个归宿之前,王安忆先是去淮北宿县插队,后来为了回城,费了诸多周折又考入徐州文工团。她一度觉得生活充满了动荡。不过进入文工团,成了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因为就是在那里,王安忆认识了李章。“那时候文工团单身的很多,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谈恋爱。”王安忆当时是文工团的大提琴手,在文工团,听说她是单身,追求者呼啦啦地就来了,其中就有李章。李章有才华,人朴实但却不失幽默,于是很自然地打动了王安忆。

1981年,27岁的王安忆和李章领了结婚证。那时候王安忆已经调回上海三年,但是李章还留在了文工团。原本两个人打算都回上海之后再结婚,但是李章迟迟未能“回城”,所以两个人干脆先把婚给结了。过了五年李章调回上海,两个人才算是正式结束了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李章回到上海之后,两个人的婚姻状态不但回归到正常,王安忆也渐渐养成了规律化的写作状态。因为李章在出版社上班,八小时坐班,生活特别规律,受他的影响,王安忆开始上午写作,下午看书,晚上陪伴家人。

从牵手到现在,两个人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实没有遇到李章之前,王安忆曾经去算过命,算命先生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她应该嫁给一个属马的,但是她却嫁给了“非驴非马”的李章,却照样过得幸福。别人家是夫唱妇随,李章却打趣他们家是“妇唱夫随”。在家里,李章包揽了买菜、洗衣、洗碗等家务活,给王安忆腾出时间来写作;去国外旅行或者参加研讨会时,李章常常会陪王安忆同行,给她拿行李,帮她拍照。

尽管包揽的都是琐碎事,但是李章在王安忆眼里,却从来都不是“小男人”的形象,遇到一些小事,她会征询他的意见,请他“批准”,就拿学上网这件事情来说,王安忆一度觉得是赶鸭子上架,请示李章之后,她兴致冲冲地跟朋友说:“我们家李章批准了,可以不用学上网了!”她也并不认为男人提篮子买菜有什么不应该的,“如果男人的责任只扮演成一个雄壮的男子汉,让负重的女人欣赏爱戴,那么,男人则是正式的堕落了。”

三十多年来,两个人在婚姻里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朋友们眼中,他们一个是好妻子,一个则是模范丈夫,而婚姻里轻松惬意的状态也让两个人在各自事业的发展上更游刃有余。

BLOOM:你为什么会把人生最重要的事认定为婚姻和写作?

王安忆:怎么说呢?其实婚姻和写作,对于我来说,一个是生活上的归宿,一个是事业上的归宿。写作已经完全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写的话会很不舒服,但是写作又是非常内心化的,它需要有一些外部的生活平衡,而稳定良好的婚姻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踏实的外部生活,让我经受住寂寞。

所以我常常会想,如果我没有写小说,仅仅是结了婚的话,我的婚姻生活也不会这么幸福,因为没有向内的开口;但是如果光写小说没有婚姻生活也不行,因为写小说太寂寞了,我需要一个向外的敞口。所以总结起来,我觉得我还是命运好得很,因为我在差不多的时候把婚结了,然后就开始好好地写东西,好好地生活。

一条走向河口的河

王安忆的家庭,绝对称得上是“文学之家”:母亲茹志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父亲是著名导演、剧作家,执导过话剧《白毛女》、《杜鹃山》;姐姐王安诺曾是文学杂志的编辑;弟弟王安桅从事文学艺术研究;丈夫李章则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编辑。

不过,这个文学之家创作最多的,还要数王安忆。父亲王啸平曾经排过一个顺序:“这些年里,安忆是我们家创作冠军,茹志鹃是亚军,我只能算是殿军。”

写了那么多,上海似乎是王安忆笔下绕不开的一座城,带给她盛誉的《长恨歌》更是把上海写得细致入微。但是对于王安忆来说,选择上海似乎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除了中间插队和文工团任职时离开过,从小就生长在这里,但是如果现在还能够重新选择的话,我也许就不选择上海了。”在她眼里,上海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其实并非最好的舞台。“这个城市的历史太短促,还来不及成熟她的文化和语言;中国的书面语又是北方语系,上海话根本排不上;城市里物质太多,离自然也太过遥远。这些对一个作家来说都是先天缺憾。”

但是她又已经在上海住习惯了,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甚至我去任何地方,都会去寻找那里与上海的相似之处。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矛盾的处境——我只能够用上海的材料来制造非上海的故事了。”其实在这勤奋的书写之中,上海早已化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的上海,不同于张爱玲的流光溢彩跌宕起伏,平淡沉静的多,但是就像水流一样,表面的波澜不惊却裹挟着底部的暗涌,一如王安忆的为人。陈村形容她的一句话简直恰到好处:她就像一条走向河口的河,饱经世故,渐渐开阔、舒缓,始终宠辱不惊……

BLOOM:张爱玲在书写上海,你也在写上海,你们又都是女作家,所以大家谈到你的时候,似乎总会关联到张爱玲……

回忆的文章篇5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在《朝花夕拾》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的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故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叙述中,对反动、守旧市里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怨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阴制的《五猖会》;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迷信传说的使者《无常》;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降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变革的巨大热情。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在《朝花夕拾》中有两篇文章是我记忆深刻,它们分别是《无常》和《琐记》。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总之,鲁迅的,《朝花夕拾》非常值得大家读一读。

回忆的文章篇6

1 看,当然是指看课本。课本是我们搞好高考复习的根本。但是在平时复习中,学生们不太注重看书,而是喜欢搞“题海战术”,原因是看课本很枯燥。其实我们应高度重视看书的问题。那么如何看书呢?一是“粗看”。以章节为单位搞清楚每章所讲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讲了几课内容,每课内容所涉及哪些方面,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二是“精看”。对课本不要留下“死角”、“盲点”,课本上的引言、辅助文字(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探究活动、名言、漫画)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知识,也往往作为出题的背景材料。三是有选择地“细看”。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再次“咀嚼”,反复仔细品味,从而将重难点知识掌握得更加清晰、透彻。

2 忆,指的是回忆所看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书一翻开什么都会,书一合上什么都忘”的现象,也不知道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忆。那么,如何回忆知识呢?一是对照课本的目录回忆章节内容及知识点,不能回忆起来的内容马上翻书解决。二是对照考纲考点对知识点逐个“扫描”。不能“扫描”的内容做上记号,然后翻看课本、查看资料、求教老师解决。三是脱离“参照物”的回忆,比如在午饭后午休前的空闲时间,在晚寝入睡前,可以闭目回忆课本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有助于休息睡眠。

3 写,指用纸和笔默写相关重点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写”呢?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不仅可以检验自己在“看”和“忆”环节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自己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那么,写哪些内容呢?一是写“知识树”。这个主要是落实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树”写得“枝叶”越密集,说明对知识掌握得越完备,对课本越熟悉。二是写重点知识。比如:《政治生活》中依法行政的原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等。《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等都要完整准确地默写。

4 练,是指强化练习,这里主要是强调学生自己所选择的练习。练习主要是检查复习效果,查缺补漏。但是做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针对性。练习不在多,资料的选取主要是历年高考真题。二是练习要注意效率,限时训练,不要养成懒散的习惯。有的学生总是边看答案边做练习,其实,这样不仅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复习效果也不理想。三是规范训练。平时做题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有的学生平时答题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做题时不按规定格式答题,书写杂乱,“一段式”答题等,这样在考试中造成无谓的丢分。

5 思,是指反思总结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里特别强调改错本的建立。在复习中,很多学生做了很多题成绩却没有多大提高,有的学生经常出现一个题反复错的情况。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少了“思”这个环节。如何建改错本呢?一是分类建。如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类,或者按知识模块分类。二是改错的关键就是反思自己做错的原因,而且要把它批注在试题旁,然后写出正确答案(更要注重答案的生成过程),最后在试题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三是改错本要经常拿出来研究反思,温故而知新。

回忆的文章篇7

文/夜聆离殇

那一世,我持一笼灯火,伫立与相思湖畔,月华千里,浅吟相思。

那一世,我重赴佳约,静等花期,奈何轮回几度。何时月满西楼。

——导读

潺潺流水,远岸月华。 独饮相思的酒,我又来到了有你的轮回,寻你千百度,已孤独成寂。早已记不起,何时、这月光如水的黑夜里,为何这般凄凉,挥笔落泪,萌动的心绪如此感伤。

千里月华,想你如歌。倘若没有轮回,那么我会不会再次带上想念的伏笔,挥墨伴奏,泪走字行? 念与岁月之逝,落与沧桑之苦。经雨残梦泪落双,零碎不全的记忆里,熏风入卷。

前尘如烟,往事如梦。想你、我对折着记忆的章,寻找那些曾有你的画面。光影斑驳流动,记忆的苦水,一边沉寂,一边苦干。思念在轮回里开花,回忆在数落间枯萎。

时间如歌,岁月阑珊。还记得,那年那月,我们携手同行,追逐在彼岸开满的残红里,你舞姿倾城,笑靥如花,如画如诗般烂漫,我身衣长衫,英姿飘洒,十里长亭湖畔,饮酒交杯,月夜良宵,共赏千里月华,静听湖水碧波。

醉月回首,情思何堪。今朝,我已孤独一人,与黑夜无数次擦肩,锦衣穿行,对酒相诉,对月寄念。若说;沧海的尽头早已没有了等待,天涯的另一端没有了想念,那么为何,总有人说;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为你静等千年?

踏遍轮回,只因有你。 年华深处,情牵月悬,歌伴酒醉,未曾减少相思之苦,像及了被思情早已俘虏的的寂寞,饮尽岁月无言的风霜,满目仓惶,和悲伤再次交杯,为何曲终总要人散?

我是忘川湖畔的那一朵沉睡千年的睡莲,为你悲情守护,在时光展颜的空隙里,放逐着还未散尽的风华。

我是你路过红尘的一把伞,为你化身一树,在你经过将要下雨的天空下,为你遮风挡雨,直到万里晴空。

路过的风景,成了与往事交杯的一樽酒,独饮已醉。一帘画卷,恋入眼帘,几经繁华,独自暗香。不知是回忆的美好,还是相思的渲染,我喜欢上了追忆,更习惯了穿越在想念里一个没有你的轮回,听时间的歌儿,追风影的寂寞,望云卷云舒的长空,随心绪一起漂泊。

明月清风,花开花落。留意了一个曾经,悲尽我的未来。岁月的剪纸划破了容颜的展笑,伴着一季落花的飞絮,尿尿行云去,相思尽染尘。蹙眉凝神,意念阑珊,淡烟疏雨,只因相思苦泪颜。

几经云烟,细数流年。婉转深怀的叹息里,到底还有多少日子可以重来?一场花季,一场落花,一念缘起,一年缘灭,沧海桑田,既万水千山。无声无息的等待,只为尘埃落定吗?还是时光轮回里的错?几经轮回,奈何未有月满西楼。

一念繁华醉,一梦繁华碎。往事的风吹起万般惬意的模样,承载着回不去的痛楚,让匆匆年华短暂的擦肩而过。轻捏着岁月的根弦,漫步在红尘如梦的过往中,总以为那样,思念会有延伸的国度,相思苦尽之后会月满西楼。

不曾经历时光的疼,如何阅历沧桑的苦?不曾惹青丝,怎会乱流年。回忆是寻觅在纸张上永恒的情绺,是相思瘦尽的憔悴。风雨千年,覆雨挽梦,繁华笙歌,悲伤千尺,无数次轻舞在轮回里,轻描淡写,一腔相思的错付。

记忆的百度里,我忘记了还有什么,是无法用文字穿梭的,凝一泻云烟,问尽凡尘梦,悲情化作漫天相思的雨,飘零在相思燃尽的季节里,轮回更换;两行清泪,满目凄惨;悲伤随波逐流,孤独注定是宿命。

忘不了,时间的沉,淡不了,岁月殆尽的足迹。流水匆匆,风华残缺。青春年华里,一层层浮华的章,被岁月剥落的恍然疏离。落寞的芳华,是最初的年轻,光阴的句号,点戳了梦里的落花。我纵观天下之远望而苍穹无你,何谓;月满西楼。

轻捏间,心弦怦动,微风轻扬,记忆根植至伤。无言梦难回,流逝自断,叹不去风尘陌路里的纤红夙愿,前世今生;乱绪东风卷春怨落散。时光褪去,且听风过花间,婆娑世界,花月流转。绽放一生的妙丽,只为轮回,记住了你。

一场盛世花颜注定殆尽繁华,一缕清香如花香远只为你一世倾城。蕴含着你前世万般的温柔,题词写诗,轻荡回忆,掀起残章篇篇的暗潮波动。红尘蹁跹,人去楼空。

眼泪在枯萎划落的一瞬间,堆砌了淡淡的忧伤;悲伤如同风吹草动,弥漫着季节里的幽香。泪颜涌洗的笑脸,不知何时,挂上了一种安逸的哀然。默默无闻间,忘却了回忆苦涩的味道,深忆的轮回,何时月满西楼。

徘徊的过往是回忆空艘的句章,指尖的温暖是柔情寡言的不堪,烟云如梦的缅怀是流云佛袖的创伤。轮回中;这一世寡欢的忧思,缱倦成梦里的泪痕,孤影自拔的驱使,悲伤何时是尽头?那些瞬息飘散的悲欢离合,为何澎湃着铮铮烟梦月繁。

素笺浅描的长廊,是谁波动了相思的清歌,让一世情缘慢舞起扬?夕阳落匆的几许里,乐声幽幽,道静观花的红尘里,来来回回的是是非非,总是那般;无言的对白。勾勒了情思的消动,苦泪里的清泉,莫非是忘情河岸,为你滴下的一腔思泪。

我们的轮回,终将是没有预约曲终,是时光望不穿的纵横交错,是缭绕的无缘,你我花期的约定,是赤手苍白的独奏。几经情思颤动的洗涤里,再也找不回旧时月色,何为月满西楼?

天涯两端的伏笔,愿时光静好;你若安好,我便晴天。同一片天空下的彼此,愿岁月安稳,一世明媚。

文/夜聆离殇

回忆的文章篇8

章文:大家都听说过时光胶囊吧!就是把一个东西放入一个密封瓶埋藏在一个秘密地点,日后再把它拿出来,我并不想问你放什么,你愿意告诉我就告诉我,不愿意就不愿意,这是你的秘密我完全没理由侵犯你,我只想告诉你我的时光胶囊的药芯是什么。

时光药芯是时光胶囊的光芒记忆,不,是自己的光芒记忆。我的时光药芯是一个蓝银相间的小手电,我把它当宝贝一样——给它做衣服,贴粘贴,擦拭。可别人把它“贬”的一文不值,虽然它是老爸买酒送的。这时,多嘴的人会问了:“你放它做什么?”嘘……这是一个秘密,小声点,耳朵伸过来,告诉你,我这个人古怪得很,白天喜欢看鬼故事,可偏偏晚上怕鬼,怕黑的很,以至于晚上完厕所我关灯,回屋一系列动作快如飞,生怕慢了被“鬼”吃掉。可能你会觉得我又迷信,又胆小。没办法,我总以为黑暗中有东西会抢走我最宝贵,而又卖不上价钱的东西——我的父母,因为我在黑中无法看到他们。现在你知道这个小手电的用处了吧!我相信这个药芯的时光胶囊一定会记住一个最美,最亮的童年。

后章:Credeteme(意大利文:请相信我)时光一去就永远不会复返,若不想长大悔望过去,请埋下时光胶囊。就像我一样,回望过去Resurgam(拉丁语:我将再生)。

尾声:翠湖边,梨树下,乐丝飘,梦无痕。时光逝,美丽记忆不返,胶囊埋下,老时梦幻回忆,不悔。

上一篇:初次和你相遇范文 下一篇:作文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