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英文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10-07 11:36:04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1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文化意识。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三、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1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积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角色表演,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问路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中西方文化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英语教学“双向文化沟通”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具体的说,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妇女节、愚人节、五一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万圣节、圣诞节、新年等中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旗和一些肢体语言穿插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国家、社会、世界意识以及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力量,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心和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3.1注重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跨文化意识的机会。同时要开拓渠道,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要介绍中外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设备,播放这些节日的影像片段,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的异同。如教师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告诉学生中西方的异同:“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太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同时也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

3.2重视课外文化熏陶

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人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美经典戏剧等,大家的表演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4挖掘教材,渗透有关文化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又子和刀。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适当为学生增加了有关的内容。如在The AllAmerican Slurt一课中,当学生学习了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and steak等单词后,我便带了plate, fork and knife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

又如在教授关于Family的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英语中几个人称而感到奇怪。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向学生解释中西方的种族观念的差异,让他们在已熟悉母语的情况下,能较为轻松地掌握great-uncle, aunt-in-law, grandmaand grandpa这几个单词。在操练中,能让学生用已学的单词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提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小学生目前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他们天性活泼,好奇心强,模仿欲也比较旺盛,所以在小学阶段就注意点滴渗透,积少成多,才能厚积而博发,为以后的良好的英语学习做下铺垫。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那么,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化意识呢?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下面我们来看一节课堂教学实例【实例1】时间:5分钟 执教:胡红红 【教学内容】food系列单词(六年级复习课)

Step 1.revision

Ss talk about the words about the food in groups.

S1:Rice,bread,beef,milk,water,egg.

S2: fish,tofu,cake,hot dog,hamburger,French fries,cookie,biscuit,jam,noodles,meat,chicken,pork,mutton.

S3:vegetable,salad,soup,ice,ice-cream,Coke,juice,tea coffee.

T:Which food is often eaten by Chinese children?

S4: Rice,tofu,fish,noodles…

T:Which food is often eaten by foreign children?

S5: hamburger,French fries,cookie…【专家点评】在单词的复习巩固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在这个问题上,胡老师处理得很好。她在让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涵义,让学生根据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把单词分类,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记忆词汇,使词汇的记忆变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变得有趣味、有情景,有声有色。我们的英语课也将因此变得生动活泼。何乐而不为?

二、结合课文内容渗透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渗透要自然得体,否则将会给学生一种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觉,那么,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渗透文化意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汇报、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老人的由来、圣诞节的传统食物等与圣诞节有关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此外,在课文内容教学中,也渗透文化意识。如:在美国接受到礼物要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打开,并表示喜欢,别忘了道谢。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别。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圣诞节快到了,为了制造浓郁的氛围,商店的橱窗都贴出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片。此外西方国家其他一些重大的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独立日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三、从英语歌曲中渗透文化意识

在许多英文歌曲,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教学这些歌曲时,我们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学生在学唱Jingle bells时,快乐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了圣诞节的气氛,让小学生联想到风雪弥漫的冬夜,清脆的铃声和一位红衣白胡子的老爷爷驾御着漂亮的雪橇从远处而来。在这节课中,孩子们不仅是单纯的学习了一首英文歌曲,还对西方的圣诞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活泼有趣,除了供欣赏之外,里面还蕴藏着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如果将他们很好的融于英语教学之中,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四、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上举办圣诞节会、生日party、采访、英语故事表演、英语手抄报展,观看英语电影、卡通片课堂开放和其他类型的教研活动,来渗透外国文化意识。

总之,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3

一、精心打造英语第一课堂,渗透英语文化知识

第一课堂就是在教室进行的以教和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可以应付,但是作为事业就需要进行不懈的追求,而作为艺术特色就更要全身心地投入。

独特的开场白——变化问候方式显特色

每堂课的开始往往是学生最倦怠的时候,他们还处在“没来得及轻松又要上课”的纠结中。有句英语谚语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精彩的开场白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师生问候是英语课堂的开场白,如果每节课都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class”来问候同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老师的声音大于全班同学声音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学生问好。

(1)改变称呼的常规问候:Good morning / afternoon, my dear friends / comrades / ladies and gentlemen / sisters and brothers / daughters and sons…

(2)根据实际情况问候: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How is your family? How is our clas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grow up…,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口语的练习和知识的巩固。

(3)根据上课的内容问候。如上迪斯尼乐园这一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就说:“How are you, Mickey Mouse and Donald Duck”,学生们马上反应过来,“I’m fine. How are you, Snow White / Sleeping Beauty / Cinderella…”,各种各样的回答响彻云霄,学生用高昂的热情上完了这节不太好上的英语课。

(4)根据学生表现问候:Hello, Mistakes / Carelessness / My God / Miss and Mr. Known …

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把握好课堂的开场白,既互相问候,联络了感情,又达到复习知识、活跃气氛的效果。

2.新颖的课堂——品味艺术显特色

初中老师必须有标准的发音、优美的语调、良好的口语水平、丰富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起到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些,仅仅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还不够,老师要用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最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用艺术的方法巧妙地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英语知识。

(1)用好无声的语言——体态语

英语课堂上的老师可以是活泼可爱的朋友,可以是循循善诱的兄长,可以是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别让学生看到为人师表、正襟危坐板着面孔的严师,而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温馨育人”成为一种特色。老师端庄的仪表,温和的表情,一个温暖的转身,一个潇洒的手势,一个默契的握手,一个真诚的大拇指,一个善意的眼神提醒,这些赏心悦目的无声的语言,对师生双方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增进了解、缩短距离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尽可能使用全英语教学

走进一些英语课堂,存在老师用汉语教英语的现象,结果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会做题,能考试,但不敢开口,这违背了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的事实,失去了交际功能。这就要求英语老师要努力提高口语水平,多听标准英语(BBC,VOA),纠正不规范发音,成为学生真正的榜样,把用英语教学打造成学校的特色。例如,一位中年老师坚持全用英语教学,他还告诉同学们,如果发现他在课堂上讲了汉语,就帮同学们做扫除作为惩罚,让学生监督他。这不仅对他本身是一种提高,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除了老师自身注意用英语教学外,学校也要加以督促,比如在教学日志上加入“使用英语”一项的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把使用英语的情况和奖惩相结合,给老师搭建多说英语的平台。

(3)营造活跃的英语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就是有“活”有“动”,就是开放的、有序的、活而不乱的动态系统。课堂上最怕“鸦雀无声”,鸦雀无声的背后是“哑巴”英语,会造成学生对英语的望而却步。如何创设英语氛围,营造英语语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通常是要先用设疑激趣,以趣生情——以趣激思,以思引深——以知促趣,知趣交融的“三部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可安排一些小游戏,唱些简单的英语歌曲,进行一些比赛来巩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同学们机会大胆说英语,使英语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大多数同学敢说、会说,而且争着说、抢着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充满活力。

例如,教单词的时候,可玩“碰地雷”的游戏:在一个单词的下面设一个地雷,这个词是不能读的,如果学生不小心跟读,就是踩到雷了。大家一起数one two three, bomb,向他砸过去,既有趣,气氛也好,学生在玩中也学得扎实!现在进行时态中的 be动词最容易忘掉,如果哪个同学一不小心给忘了,就让他在教室里单腿跳一圈,还边说“我不掉be动词了”。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大家都记住了,这比老师千万次的重复好多了。

听歌曲也是同学们喜爱的活动。英语歌曲不仅能陶冶情操,增强语感,更学习了语言知识。如学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时,可教学生唱“If you are happy”;讲be from时,教他们唱“Where are you from?”等等,学生们记忆歌曲比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也更加有趣。

有时候也可用“Let’s chant”的活动或者读一些小韵文。如学了四季的单词后,就可以“Winter, spring, summer, fall. I’m short and I’m tall. Faster, faster, up and down. Now sit down and touch the ground”简短的韵文结束。

3. 开放的作业——减少束缚显特色

作业是学生自我展现的天空,是英语课堂教学任务之外的有效延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事倍功半的作用。英语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使英语作业生活化,改变抄单词、抄课文、做很多重复练习题的单调形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Christmas之前,老师可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圣诞节的资料,学完后鼓励学生做圣诞卡、唱圣诞歌、给圣诞老人写信、设计圣诞晚会的海报,并在圣诞节这天举行圣诞晚会。通过几次这样“轻松”的作业,这一单元的知识学生都用上了,自然就掌握了。笔者在教学“职业”这一单元后,让学生去调查名人和他们家人的职业,并进行汇报,结果用了整整一节课才算平息“我要来”的激烈呼声,并且用的词汇远远超出了课堂上教给他们的。

二、努力开拓英语第二课堂,渗透英语的交际功能

英语第二课堂就是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外英语活动。它是英语学习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对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学生只在课堂上每周学几个小时英语,而在课外没有接触英语的机会,没有进行英语实践和练习,知识就难以巩固。英语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英语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才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英语角

可以在学校文化氛围较浓的连廊花架处设立“英语角”的活动场所,在醒目的位置竖立“Welcome to Our English Corner”,学生可以在英语角大声背诵课文里的小诗、绕口令、儿歌和他们喜欢的课文;唱一唱英语歌曲,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教唱;组织一些有趣的辩论赛。英语角活动使学生在运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口语交际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2.英语广播和墙报

英语广播可以先在各班征稿,专人负责编辑,招聘英语口语好的学生播音,每周两次,定期更换英语墙报。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英语水平的舞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3.英语表演

学生可以表演课本剧、名家名剧,也可以自己编写剧本来表演。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灯光等,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全面的锻炼。

4.收集并制作英语广告

鼓励学生收集印象最深的英语广告,并制成英语卡片或剪贴装订成图文相应的画册,定期举办英文广告集萃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英语广告。

5.网上英语阅读

因特网是获取信息的最大来源地,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增加阅读量,拓展视野,可以有效地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阅读网上英文材料正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网上阅读越来越显出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笔者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英文报道和图片,发给学生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改变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

英语第二课堂还可以采取英语朗诵、讲故事、唱歌、演讲和英语沙龙等形式,这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三、积极发展英语第三课堂,渗透英语的社会功能

第三课堂是指学校的英语育人氛围和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的门牌、标语、宣传画、广告、提醒警示,简单的用英语写,难的用双语写;学校的广播要播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语歌曲、英语故事、英语笑话;鼓励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交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英语的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学英语。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去感受英语、学英语。利用社会实践日,英语老师可组织学生去看全英文电影,安排外籍老师和他们交流,参观国外的影展,搜集不同于东方文化的西方文化等等,彰显英语的社会功能。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4

[关键词]兴趣;日记;通信;贺卡;手抄报;造句

书面表达是中学生头疼的问题,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书面表达往往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如何解决中学生的心头大患,培养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呢?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其英语写作能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以下做法:

一、造句

先给出中文句子的主要意思,再写出英文句子,一日一句,在写的过程中,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表达的意思明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意名词、形容词、助动词、代词、副词等词的用法,特别是谓语动词的用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句子不要零碎。

例如:He cannot go out for sightseeing. Because of the rain.他不能外出观光,因为天下雨了。

两个句子应该连在一起,正确形式为:

He cannot go out for sightseeing because of the rain.

2、结构对称,令人容易理解。

例如: The owner questioned the occupant's lease intentions and the fact that the contract had been altered with ink markings.

应改为: The owner questioned the occupant's lease intentions and ink alterations of the contract.

3、动词主语要呼应,想想这两个区别:

(1)This is one of my best friends that is warm-hearted,这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很热心肠。

(2)This is one of my best friends, which are warm-hearted,我的好朋友都很热心肠,他是其中一个。

二、写日记

在培养英语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因为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在文章中可以说是最重要又是最基础的单位,句子不通顺便会影响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当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句子积累之后,要求自己写日记。开始只写简单句,用几句话把意思表达清楚,然后逐渐增多,过一段时间之后可适当要求中学生用少量复合句表达,有的意思较难表达的,仍然要求用简单句正确表达,避免不必要的语句毛病。写得好的日记,可以向中学生们展示。这样既起到鼓励自己的作用,又起到鞭策其他中学生努力写好日记的作用。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要求自学单词,形成或提高中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三、与中学生通信用英语

鼓励中学生之间通信用英文,中学生之间通过写信及相互阅读信件,可以取长补短,阅读信件发现有什么毛病,回信时向对方提出来,在写信或阅读信件的过程中遇到没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可以查字典、问中学生、问老师与家长,我们要帮助英语学得较差的中学生共同进步。

四、写贺卡

大部分中学生有送贺卡的习惯,中学生的生日、教师节、母亲节、圣诞节、新年、春节等等,中学生喜欢买贺卡送给中学生、老师或父母等人。老师应鼓励并指导中学生如何用英语写贺词。通过鼓励中学生用英语写贺词,可以激发中学生买《English Proverbs》 《Pieces of English Verse》之类的书籍进行学习,从中吸取好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五、英语手抄报比赛

手抄报是中学生练习英语写作的好方法,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举办手抄报比赛。中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就要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广泛接触各种题材,尤其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从中获取信息,为手抄报的制作提供材料。

六、改写课文

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之后,抓住课文主题对其进行改写,以缩写为主。可以把对话改成自述,或改变课文中的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还可以改写课文的开头或结尾,鼓励他们发挥创造。

七、在培养英语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几点:

1、切忌主客不分或模糊。

例如: Deciding to rescind the earlier estimate, our report was updated to include $40,000 for new equipment.

应改为 Deciding to rescind our earlier estimate, we have updated our report to include $40,000 for new equipment. (We决定, 而不是report.)

2、单复数不要搞乱,不然让人难以理解,看不明白。

例如:An authorized person must show that they have security clearance. An authorized person表示的是单数,前后应该一致。

应改为:An authorized person must show that he has security clearance.一个有权威的人,他陈述的语言应该有保障。

3、时态和语气不要转变太多,否则会让读者难以理解。

4、标点要准确。

例如: He did not make repairs, however, he continued to ride the bike.他不但没有修理自行车,然而继续骑。

应改为: He did not make repairs; however, he continued to monitor the equipment.

5、选词正确。

如affect和effect, accident 和accidental 等就要弄清楚才好用。

Affect 是动词而是effect 名词,accident是”意外,事故“的意思而 accidental 是”以外的,偶然的“意思。

6、可读性。尽量使用已学过的英文,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仿,多用短句(15-20字为宜), 技术性的字,就更加要简单明了。

7、轻重有分。 同等重要的用and来连接,较轻放在次要的句子里。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5

考试过大年

文/博收

记不清曾在哪里看到过一句,“写信是对人周到,写日记是对己周到。”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周到的人,论据一,除青春期的那本日记(插图多于文字,并有半本抄写了名言警句,还粘贴了不少当时吸引每个学生的贴纸)以外,没有写过第二本日记;论据二,给妈妈的回信,虽然一直维持着,但现在已变成程式化的三句话:“妈妈好!我很好!爱你!”(因为还没有经济能力经常打电话,妈妈要求我每天一个E-mail报平安,省得她晚上睡不着乱想。)但是到德国的第二天便主动地开始写日记,一年多来一直坚持着。虽然是女生,但可能由于是学数学的吧,一直属于感觉迟钝的那种类型,不可能阳春白雪地吟诗赋词,只是找个地方宣泄一下那无法排解的情绪。好像《花样年华》最后那个梁朝伟到底还是找个树洞把什么都说了举动一样,那是必须的排解。这儿天太冷,每天去找树洞倾诉一定会感冒,再就是还是很爱国的,不想给德国人留下中国人神经不太正常的印象,还是写日记比较隐蔽,虽然二者性质完全相同,一样的难以排解,一样的脆弱。

第一个学期末是我在这儿的第一个春节。先前在国内学了4个月德语,期间还因为SARS停了一个月的课。除了一丝理智以外,所有的心理的(害怕自己来这儿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和生理的(每天吃的撑着了,还轻了10多斤)状况都让我疯狂地想回家。妈妈春节时第一次给我寄了邮包,花了500元。下面便是当时的日记。

(这段用楷体)今天哭了一个下午,就是那种根本不能讲话,一张口就是眼泪的那种。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其实只是因为拿到了妈妈寄来的一个邮包而已。这个邮包几乎折磨了我一个星期。星期一下课回来已经下午1点半,开信箱看到有包裹单子,激动得不吃饭就跑到邮局去取。(还以为德国和国内一样,包裹要自己到邮局取。)自然在排了大约 5、6个人的队后,被告知在学生宿舍的办公室领就可以了。于是回来,看到只有每周一、三、四、五的9点到11点和星期四的14点到16点可以取。明天就不用想了,星期二根本不开门。星期三从早上4点就一直醒着,看表到了9点简直是冲下楼去,看到一张因病不开门的告示,那个沮丧是可想而知了。星期四的9点半有小组作业,但是宁可迟到也要看看能不能拿邮包,于是从9点再次面对同样的告示后就一直情绪低落。小组作业迟到,本来因为沟通有问题就不被小组成员欢迎的,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下午2点,到办公室门口,有5个人在等,里面在打电话。17分钟以后拿到邮包。从拆箱子那一刻起就一直很难控制自己的鼻子一步一步发酸,一件一件地拿出来,脑子里乱得就想那个什么精彩电影欣赏一样,好不容易整理好,已经用掉所有面巾纸。一个下午就这样傻傻地哭到头痛张不开眼睛。本来已经觉得暖气片早把身上的水分蒸干了,(从用完的护手霜和护肤露来看,这是事实。)没想到还是可以哭得这样淅沥哗啦。想想自己来的时候,进候机室的那一刻,看着哭得淅沥哗啦还在和教授握手的妈妈是那么木然,现在好像才觉得那个在机场的傻瓜真该挨扁的。

今年的春节本来准备回家过的,机票都定好了。但是因为考试延期还是得德国一个人过了。除夕夜正好是模拟考试。不知道是不是不习惯面试,反正做得一塌糊涂,很郁闷,对自己失望透了。幸好,最终在元宵节下午完成那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面试。下面是那天的日记。

(这段是楷体)今天一早居然有睡不醒的感觉,还有一半内容没有回顾。但是真就到眼皮都张不开的地步了,断断续续地在脑子里把那一半内容过了一遍,又发现很多漏洞。10点左右起床接着看,12点总算把这一半内容草草过了一遍。也算身经百考了,不论试前准备充分没有,反正从来在考试前夜没有睡好过。这次居然还睡得差点睡过头。现在想来还是不理解自己。这是考博,还是面试,还是在国外,用一门从0起点到现在不到2年的外语。觉得自己绝对失常了。可能在下意识里并没怎么希望自己通过吧,反正很难解释这样一个可笑的状态。

穿了一件没穿过的白衬衫(不是新的,只是一直写论文准备考试,成天就吃比萨饼,回国打死也不去必胜客了,胖得早穿不下从国内带来的衬衫了,今天只需要一个衣领子,所以领子以下都快扣不拢的扣子对我无所谓了),穿了快3个月还没洗过的黑毛衣(学生宿舍的滚筒洗衣机太厉害,什么东西只要洗过一回就变旧了),8个月没洗的牛仔裤(本来牛仔裤不怕旧的,尽管洗好了。但是因为来这儿一直增肥,已经没可能再穿得下原来国内带来的所有牛仔裤了。我在这儿买了一条儿童170的肥腿裤,居然超级合身。不由得很佩服自己的想象力,敢去挑童裤穿。童鞋已经习以为常了,德国没有35的女鞋。德国的女裤凡是长度合适的,就腰太细,屁股太肥,我这种几乎直桶的烂身材没有办法穿。可是2个月后居然在裤脚掉了一个扣子,于是拿去店里让补。人家二话没有就退钱给我了。可是我要的是一条可以穿的裤子,于是还是在店里找了一条弹性170女童裤了事。一直没洗是因为目前只有这条穿得下的裤子。本来起码该再买一条的,这样起码可以换换洗洗。但是带来的笔记本突然罢工,正烦论文呢,就用一半奖学金买了个新笔记本。所以就还是能省则省了。)和35的黑色半跟女童皮鞋。觉得自己象个高中女生(26岁哦,不知道怎么还是没有成熟的一点点感觉。可能读书的时候就一直会象女生)。

去厨房打开冰箱,自己的格子几乎是空的了,只有最后一个速冻比萨饼了,赶紧扔进烤箱,15分钟后正要坐定开吃,发现整个椅子上全是白色的墙灰,连忙站起来穷拍打自己的衣裤,一边还问K,我这样去面试是否OK。K就说如果教授没有西装革履就没什么问题(结果两个教授西装革履,还好还有两个也是毛衣牛仔裤)。对K说,我很紧张,怕面试连问题都听不懂。K果然不虚长我3岁,很有理有据地安慰我一番(历时16分钟,因为我一紧张就整天看钟,所以很精确)。

提前20分钟到的学校,试场的门关着,隔壁教授办公室的门倒是开着,不过听到他和他的助手在说话。等那助手出来正要准备进去,来个学生,让她先进去了。没想到教授说现在没时间给她,让她另找时间再去。于是我就进去了,说了生日快乐(可惜笑不出来,太紧张了)。他说让我等等,他打完一封信,很快就来。出来问我带圆规和笔没?我说带了。他说好。然后其他三个教授陆续来了。我已经害怕到除了HALLO(你好)和DANKE(谢谢)什么都不会说了。进去的时候忘了手套和雨伞。教授帮我拿进来,又帮我放好外套。

1个半小时,没有想象的那么长。反正比较地总算又问又答了。很难描绘那个过程,因为觉得整个人一直是麻的,但是当中居然还跟着笑了几回,只是现在完全不记得为什么笑了。

然后就是出来等结果了。正好M在等教授。我说他在里面,我已经考完了,现在等结果,一会儿就完了,你稍微等等就好了。M就乱聊起来,我只记得临了她说了句,“你是这么紧张,什么都没听进去吧。”这时门就开了,是女教授笑着开的。我心想不坏哦。走进去的时候又很害怕了,因为三个男教授严肃得不行。坐那里听结果的时候肯定是抖得不行了,直到一个小时后回到朋友那里还在抖呢。

想想还要在这儿读三年,真不知道是喜是忧。

春节总是幸福的,无论在中国德国,无论笑着还是哭着或者害怕着。因为有很多人虽然隔着7小时时差仍惦记着我们,我们在异乡的节日虽然不再那么隆重,但是仍然幸福和多彩。

编/王兆军

日本的“忘年会”

文/汪先恩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不管混得如何,过年都是要回家的。这里的家通常指老家,父母长辈的周围凝聚着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在团圆的气氛中,长辈得到安慰,晚辈得到呵护。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传统,是情结,是天伦之乐,是天经地义。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但总有人要形单影孤在外乡过年,留学人员则更是要远离祖国这个家。在异国过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也在不断变迁,而最初的感觉总是最深。

1873年日本改用阳历,此后日本的过年就指我们的元旦,于是在日的华人都过两个年,初来乍到者难过的主要是日本新年,因为人家正热闹团圆,你却寂寞孤单。

1991年,我来到金泽医科大学。这所大学就建在临近日本海的丘岗之上,从大学宿舍徒步5分钟就能踏浪戏沙,大学楼群背负日本海,俯视万亩稻田,右邻小山,左连小镇,离大学不远处的千里浜是日本唯一可以跑汽车的海滩,车不陷,沙不扬,晴天丽日,沙鸥翔聚,海天一色,这无限风光稀释了许多乡愁。但隆冬时节,往往海浪排空,狂风怒号,忙时或许不觉,一到假日,校园里人员骤稀,常把自己的脚步声误为身后来人。面对这般冰天雪地,时感荒凉,元旦尤盛。每逢佳节倍寂寞,每当寂寞更思亲,出门在外大致如此,好像就是听着这凄厉的风声浪声迎来了日本新年,怎不觉8天的假日漫长无奈?好在金泽民风古朴,热情好客,元旦就被几位日本朋友接到家中,后几日里轮番做客,或看古迹,或参加和服表演,或去金泽市内的留学生中心坐坐,过完日本年,朋友多了,不会说的日语少了。尤其是教授夫妇还以给压月钱的方式资助我,令人心暖胜寒。

日本年过后又迎来中国年,日本虽无过春节的习俗,但大学方面特地给中国留学生们送来钱和酒。春节那天,我骑摩托去市里采购年货,回来的路上,车快路滑,在雪地里人车分离,年货四散,我被滑到了反车线,在路上拜起了天地,好在有惊无险,不疼也不痒。其后十几个留学生,各献其艺,颇有南北风味的年饭很快做成,来自台湾的友人及大学国际交流科的岛先生等和我们一起举杯,共度良宵。步入新年时刻,大家吃了超咸水饺,唱罢老歌,许多同学去国际电话亭向家人打拜年电话,那时国内还多是传呼电话,我父母在乡下,那里根本就没有通电话,于是乘兴写了封信,拜年兼报平安。

后辗转东京,在东京过年的特点是年前的“忘年会”多。可能是平时太辛苦,东京人特别重视忘年会,以期用酒食把一年的辛劳烦恼冲入食道,化为黄白之物排泄掉。我便反复出席在豪华宾馆或饭馆举行的各种名目的忘年会,大开眼界。

东京是个外乡人为主的城市,日本新年前的归乡潮与我国没有两样,都闭店过年了,繁都闹市顿显门前冷落车马稀。东京是个睡眠不足的城市,本地的许多人则乘机睡觉,吃了睡,睡了吃,想把一年欠的觉都补回来,俗称“寝正月”,友人告诉我,初睡精神百倍,再睡意懒身困,睡了几天竟浑身乏力,矫枉过正。

在东京过春节很隆重,除留学生组织主办迎春会外,大使馆每年春节前都把我们请回去过年,新朋老友相聚,吃地道的中国菜,讲地道的中国话,表达共同的祝愿,还真有种回家的感觉。

如今,春节出国旅游已成时尚,在外国过年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过中国年。今年,又在东京家中与国内同步欣赏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共迎鸡年。有空就打开电脑与家人相视聊上几句。老婆孩子在,与寂寞无缘了,但挂牵仍在,挂牵父母,挂牵乡亲,挂牵师长,挂牵朋友。

编/王兆军

亦步亦趋过圣诞

文 / 弧晓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来了,其实12月初就能感觉到气氛不对了——到处都开始挂起彩灯,圣诞树也都竖起来了;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用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的圣诞树,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商家们这会儿可真会抓准时机啊,商场门口布满了广告牌,电视里天天放的都是圣诞节礼品的广告,市中心也搭起来一座座小木屋,这里将成为最能体现圣诞节气氛的“圣诞市场”。

24日平安夜就像我们中国的大年三十一样,平安夜这天德国的孩子们唱着圣诞颂歌,等待的是圣诞老人“圣·尼古拉”从从烟囱里爬进来派送圣诞礼物。

在国内的朋友一听到圣诞节到了,都想象着我们能在国外度过圣诞节是多么美丽幸运的事情,羡慕得不得了,其实,国外的圣诞节和现在国内年轻人欢庆的圣诞节不一样。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直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是西方传统的家庭节日,其地位其实和我们的春节一样,就是全家欢聚在一起团圆的日子,一般是不邀请其他客人的。

别看德国家庭的圣诞气氛浓郁得像化不开的蜂蜜,可是这更能反衬出一些人的寂寥。

一个著名的德国电视人曾经说过,如果平安夜晚上的大街上还到处是汽车在跑的话,那么证明这个社会有问题——因为这证明没有家庭以及没有地方去欢聚的人太多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的不结婚和离婚等等。德国是一个离婚率很高的国家,但是尽管如此,离过婚的人,特别是有孩子的人常常在这个时候“分手依然是朋友”,和他们的前夫前妻一起度过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节日,因为圣诞节不需要寂寞。

其实真正没有地方去欢聚的人,应该要算外国人了——那些回不了家的外国留学生,或者驻派国外的工作人员等,一方面有文化上的原因,另外就是“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无奈。

虽然有些中国留学生会趁着圣诞节短短的假期飞回阔别已久的祖国还有母亲的怀抱,享受一下中国式热闹的圣诞节以及家乡的美食,但是大多数人因为假期太短,期末在即或者其他原因而选择不回国。

“圣诞节怎么过?这个问题我女朋友每年都要问,真不知道她为什么年年要过圣诞节。” 在汉挪威的中国留学生郭键无奈地说道,“其实按我的想法,不要过!反正又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

可他女朋友喜欢热闹却有另外一种想法:“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是入乡随俗还是要过的,不仅要过,还应该按照德国的传统,相互送圣诞礼物,感受一下真正的圣诞气氛。”——郭键的女友过节热情很高,还要到市场上搬一棵圣诞树回家,她觉得,圣诞树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而且象征生命长存。

关于圣诞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

“从此以后人们在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你知道吗?圣诞树也叫做愿望树,你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然后挂在树上,你的愿望在新的一年里也许就会实现……”郭键女友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郭键为了圣诞节忙了好几天。“虽然辛苦,但是也算有趣。”郭键笑道,“一整年上学打工的,现在好好在家休整一下,过个快乐的圣诞节,也挺美的。”

圣诞的新奇与麻烦

文/乔昱磊

在英国,圣诞节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其实与中国人的春节差不多,也是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时机,这或者在圣诞节当天,或者在节礼日(Boxing Day,12月26日)。在很多方面圣诞节都可以说是中国春节的基督教版或西方版!圣诞节也让每个家庭得以美餐一顿(一般都有火鸡,间或也有鹅、鸭和雉鸡)。

不过在英国度过的第一个圣诞节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许多不同之处。在这个充满了现代化的国度里,到了圣诞节却完全展现了英国人传统的一面,这带给了我些许新奇,又给我添了不少麻烦。

圣诞节的前一周,我们这些初来英国的留学生们就在一起憧憬着圣诞节的场景,感觉应该类似于中国春节时的热闹喜庆,家家张灯户户结彩,当然应该带有西方的特色。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圣诞节前还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到了平安夜突然安静了许多,偌大的城市没有一家商店开门,路上也几乎看不见有英国人的身影。后来与身边的英国朋友聊起才知道,原来圣诞节所有的英国人或是与家人团聚美餐一顿,或是去教堂参加仪式,一般很少外出的。

圣诞节还有着很重要的宗教意义。平安夜,当我们——这帮无家可归的异国学子——漫步在整个城市里的时候,我们看见很多教堂都在举行仪式。在国内,我也曾经在圣诞的时候去过教堂,不过那感觉好像是在做秀。这次身临其境,确实使我有了另一番感受。当我们置身于教堂里,和英国人一起颂唱圣经,看着一排排少女手执蜡烛的时候,聆听着牧师对新的一年作展望的时候,心灵上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

圣诞节的那几天让我感受到了英国人对传统的回归,不过这个传统也着实给我带了不少麻烦。因为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没想到在这个这么发达的国家也会挨饿。从平安夜开始,一直到26号居然没有一家商店开门。在中国,这几天应该是最有商机的,不过在英国一切似乎都没有比节日更重要的。我们这些留学生在平安夜也像英国人一样在一起美餐了一顿。可由于储备的食物不够多,到了后来就只能吃饼干度日。后来,我的导师给我解释为什么在圣诞节没有商业活动。原来节假日休息与基督教文化有关,按《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世界,工作6天后休息1天。所以,以前的英国法律中规定,周日都不准经商,否则就是亵渎上帝。圣诞日、元旦和基督复活日更不能经商。随着社会越来越世俗化,特别是外国超市的进入,使商业竞争性加强,这方面的法律逐渐放宽。前些年英国开始允许商家周日半天营业。近几年,营业时间已可以延长到下午4点,而有些比较传统的英国超市仍然是周日休息。邮局、银行整个周末最多有半天服务。听了这样的解释,我也不得不感叹英国对传统的继承。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6

关键词:计算机(Computer) 英语教学(English teaching) 学习热情(Learning enthusiasm)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计算机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传统的数字、文字等字符型信息,还能授以学生图画、动画、声音等立体式全方位的教学信息,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1]。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不应仅仅将其作为计算机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简单综合,而应注重通过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最大条件地创造出英语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爱好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

第一, 精心备课,制作吸引学生的课件

学生们普遍反映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颇为枯燥,除了死记硬背单词语法以外,就是索然无味的板书和笔记。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心备课,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将图、文、声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寓学于乐,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新鲜感[3,4]。

对比于传统的板书、做笔记备课,利用计算机备课可以加入很多轻松愉快的并且能让学生保持好奇感的元素;我习惯在课件制作中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入美学,制作色彩艳丽、生动逼真的动画,通过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静结合的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I want to take a bus”时候,我放入了《猫和老鼠》里Tom乘坐公交车的一段动画,当我把课件打开时,学生们一下子欢呼起来,全变得聚精会神、兴致勃勃的听课,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学习“Color”方面的形容词时候,以前是拿着一些卡片或者几个模具来比划,学生经常不感兴趣地开小差,老师们也无计可施,颇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轻松的创造出这些颜色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不断变换场景:从那椭圆酸溜的柠檬的橘黄色切换到一望无际的成熟稻谷的黄澄澄,再切换到古代皇帝的黄色龙袍和唐老鸭那又笨拙又可爱的橙黄色大脚和大嘴,学生们又好奇又认真地盯着课件跟着老师走,课堂的气氛宽松而活跃,“Yellow”也就深深刻在学生们脑子里了。

第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给我的反馈就是身边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课堂上觉得身边都没人愿意学英语,所以自己也就不想学了,也就没有动力和兴趣去听课和主动学习了。我觉得要正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最大可能的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尤其是要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热情,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四十分钟。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学生全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可以将生动的场景、具体的形象呈现给学生,并且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环境,达到资源共享,保证教学的效果和效率[5]。例如在讲授“Animals”时,利用计算机插播的动画、音乐,当出现卡通动物手拉手跳舞的画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随多媒体中播放的音乐一起哼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情景中,并能很快说出这首歌中的动物名称的各个单词。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热情,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若这样长此以往地运用,计算机以其真实感和趣味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定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熟悉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应用的能力。在学习一些课文时,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西方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都未曾去过这些国家,对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所以学习起来兴趣不大而且有点吃力。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搜集大量有关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宗教建筑、节日庆典等文化的图片、文字和音乐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制作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和精美图片的过程中了解国家的风土人情,为更好地学习表达英语创造条件[6]。例如,英国人见了面喜欢问“How is the weather?”,这与该国天气变化无常有关。又如在讲“Christmas Day”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Jingle bells)和形象生动的动画来展示圣诞歌曲、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给学生展示出一幅茫茫白雪中,圣诞老人驾着雪橇哼着歌儿从北极赶来送圣诞礼物的画面。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去主动了解、掌握英语文化,对语言的学习也就大有裨益。

第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具有视听交互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把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生动的图像/动画,可以表及板书无法传递的信息,大大增加和丰富课堂和教学的容量[7]。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加快课堂节奏,优化课堂结构,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在备课中,我们可将以前需要在黑板抄写的教学内容事先制作成课件,上课时鼠标、键盘轻轻一动,教学内容即出现于屏幕中,大大节省了以前耗时长效率低的板书时间,而我们则可以把这些节省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上、进行巩固训练、开展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等。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实现和推广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好计算机,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出浓厚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雪. 计算机英语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 陕西教育(高教), 2010 (1): 196-197.

[2]杜薇.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英语教学[J]. 科教文汇, 2009 (11): 131.

[3]任霞.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7): 223.

[4]曹新春. 多媒体让您的英语教学大放异彩[J]. 沙棘(教育纵横), 2010 (7): 127-128.

[5]李蕾, 叶凌寒.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与财富, 2011 (5): 190.

[6]郭皓, 王红霞. 让多媒体网络扮靓英语教学[J]. 课外阅读(中旬), 2010 (12): 118-119.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7

常见到这种表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黄金时代――没错,这真的是个“黄金”堆出来的时代。众人通常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多地是跟“个人的觉醒”有关,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跟金钱的关系也渊源深厚。

有人以为,“艺术家”都是洒脱不羁的个人主义者、性情张扬的孤独天才,其实这不过是19世纪浪漫主义者的想像。对文艺复兴艺术家更准确地定位是“匠人”、王侯贵族的门人食客。他们被宫廷和教会供养,为权力和金钱服务。实际上,这种关系未尝不能滋养伟大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很多艺术样式,比如宋代的官窑瓷器、明清的江南园林,不也是工匠们为了满足非富即贵阶层的趣味而创造出来的么?要知道,在19世纪末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艺术品都是“订件”,或满足宗教祭祀等公共职能,或迎合出得起价钱的客人的趣味和喜好,而并非是艺术家个人创造力或自由精神的表达。但这种雇佣关系本身并不妨碍这些艺术成为伟大的艺术。

摆阔的画作《圣母领报》

看这幅意大利画家克里维利(Carlo Crivelli)作于1486年的《圣艾米迪乌斯在侧的圣母领报》(后简称《圣母领报》)(The Annunciation with St Emidius)一画。这幅画当然是欧洲古典绘画最常见的圣经题材:《路加福音》里,天使加百列向玛丽亚宣告她将感圣灵受孕产子的消息。

但是你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除了注意到圣母玛利亚的表情是多么虔诚恭敬,那代表圣灵的白鸽和光束是多么庄严灿烂之外,还很容易看出精致奢华的世俗生活细节:玛丽亚的居所是装饰着柯林斯式样大理石柱头的复古豪宅;玛丽亚束着金色发辫,深红色长裙和绿色披风色彩对比强烈;她身后的床上堆有绿色和深红带金色穗子的枕头,上面挂着猩红的带金色刺绣的挂毯;房间后面的架子上堆满了精致的器皿,若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一个水晶瓶,一本红色皮制封面带搭扣的书,还有一叠累放在一起的中国瓷盘。这个宅子二层的凭栏上,飘着精美的奥斯曼土耳其进口织毯,旁边停着一只娴雅的孔雀。这幅画色彩丰富细腻,让人体验到各种器物的绝好的质感带来的感官愉悦。

前面说过,古时的艺术品都是“订件”。文艺复兴艺术家往往是根据事先拟好的、条款清晰的合同来工作的,所以出钱订购的客人的趣味和意图非常重要。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无论是雕塑用的石材或者绘画用的颜料往往价格不菲,如果一个完成好的大型作品得不到客人的认可,被拒绝付钱的话,这对艺术家可能是个经济上的灾难。

如今,我们想到“艺术”一词,往往首先想到的最有代表性的门类是绘画。但是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建筑、雕塑、壁画甚至挂毯的等级和价钱远远高过油画。我们所熟悉的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都是湿壁画,主要用来装饰教会建筑的内墙。类似这种的艺术品,曾经都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有社会功能和仪式性。相比而言,油画是价格较低廉的消费品。试想,一个王公贵族可以挥金如土地订购巨幅挂毯装饰城堡,然而,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只能负担得起一幅肖像画。更何况,这副肖像画也是室内装饰的一部分,至于是挂在客厅还是卧室,都要看客人喜好。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悬挂在博物馆白墙上,供万众瞻仰的状态。简而言之,绘画在那时首先是奢侈品,首先需要的是买家的阔绰,其次才是匠人的天才。

克里维利的这幅《圣母领报》也不例外。这幅作品本来是画家的家乡小镇阿斯科利皮切诺(Ascoli Piceno)订制的教堂祭坛画的一部分。有彩色翅膀的是大天使加百列,而他身旁的是圣艾米迪乌斯――一个在《圣经》场景里本没有的人物。他是中世纪千千万万西欧圣徒里不太有名气的一位,他也正是花钱来订购祭坛画的这座城镇的主保圣徒,地位可能跟中国某个地方上的士绅差不多。

画中的圣艾米迪乌斯手里托着一个城市的模型,那自然是阿斯科利皮切诺了。画家刻意让这个意大利小城参与到基督教救赎历史上最重要一幕中,可能是依据客人在合同里白纸黑字的要求,或者根据祭坛画这种类型画作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总之,画出的内容是必须取悦客人的。

这幅画应是画家的炫技之作――能够真实描摹这么多不同的材料和质地的器物,且让构图满而不乱,是需要很高的技艺的。但它更多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土豪”们的趣味。

15世纪的意大利人刚刚开始看到,进而能占有这么多国际贸易带来的昂贵奢侈品:中国的瓷器、土耳其的地毯、低地国家(现在的比利时、荷兰等地)的纺织品、威尼斯的玻璃器皿。把这些异域情调的奢侈品植入宗教画作中是当时的风气,因为这些东西满足了欧洲人对天堂和完美生活的想象。这种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占有欲和虚荣:有什么比复古的大理石豪宅更容易用来摆阔的呢?

再说“文艺复兴”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诞生,或许并非是起源于欧洲人忽然一朝发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意大利终于有钱了。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积聚,15世纪的意大利终于有了相当数量的富裕贵族和商贾阶层,可以供养得起大批的艺术家、消费得起昂贵的艺术品。

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诞生有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那就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二世征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陷落,帝国的东半部分屹立千年不倒,因都城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又称拜占庭帝国。在拜占庭,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延续,从未中断。尤其是古希腊的文化,主要保留在拜占庭。而西欧中世纪的精英文化是拉丁语主导的,在15世纪以前,欧洲会希腊语的人寥寥无几,连读柏拉图的作品都只能通过很有限的几篇拉丁文译文。

直到1453年土耳其人灭掉拜占庭之后,大批拜占庭学者裹挟古希腊文的书籍经卷,逃难来到地缘上最近的意大利半岛,古典文化的文脉才象征性地转移到西欧。欧洲人在拜占庭陷落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并不光彩。长期在地中海贸易中获利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和热那亚对拜占庭见死不救,在城落之时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和土耳其人签订贸易协定,以保证从东方来的香料、瓷器等商品仍能源源不断供应欧洲。

作为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受益者,意大利在经济上获利,而文化上因流亡的希腊语学者的到来而启蒙。于是,欧洲知识精英们终于开始有能力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圣经新约》的希腊原文,而不再需要拉丁文或阿拉伯语的译本。

此外,这一文化上的潮流同时也得益于一场技术和商业上的革新,那就是印刷术的引入。中世纪的手抄本一直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且不论耗费的人工,据说抄写整部圣经所需要的整张羊皮就大约在三百张左右。中世纪很多手抄本主要不是为了供人翻看的,而是精心装裱的仪式性摆设。印刷术的引进,让大规模占有书籍成为了一种可能。但即使是印刷的书,在15世纪也仍然是比较昂贵的消费品。为了模仿手抄本的精致,印刷品也多是红色摩洛哥小羊皮封面配上金钩银扣之类。由此一来,书籍首先是价格不菲的资产。能在屋里摆一墙的书,首先说明的是有钱、有面子,而不一定是有文化。在曼托瓦(曼托瓦是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侯爵佛郎切斯科著名的图书收藏里就有来自克里特岛的匠人精心手抄的希腊文圣经,价格不菲。这书当然不是用来看的,毕竟侯爵本人根本不懂希腊文。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贵族争先恐后搜罗手稿和书籍、比拼谁可以在自己的宫廷里建立更大的图书馆,这也算“斗富”的一种形式吧。

《圣母像》与“奢侈蓝”

和艺术品一样,书籍也是文艺复兴奢侈消费的一项。一本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可以在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的这幅《圣母像》里看到。这应该是一本日课经,由红色和黑色两种墨水抄写,配有深红色的皮质封面和精致的金色搭扣。这幅画虽然不像前面提到的《圣母领报》那么满眼繁华锦绣,但也是非常“贵重”的:圣母和婴儿耶稣头上的光晕镶嵌的都是纯金的金丝,还有那占据了大幅画面的圣母的蓝袍――这种蓝色颜料来自从中东进口的青金石,本身是一种宝石,质量和价格远远高过欧洲土产的蓝颜料。青金石研磨成粉末制成的颜料是一种带着紫罗兰色泽的既绚丽又沉着的蓝色。文艺复兴绘画中圣母的袍子大多是这种蓝色,除了象征着纯洁,更重要的还是贵重。当时的人看到一幅画,光看上面蓝色的鲜艳程度和面积,就可粗粗估计画的价格了:蓝色越多画越贵。波提切利的这幅圣母像并不是常人能消费得起的,订购的人应该非富即贵。在13世纪以前,蓝色在欧洲人心目中等级并不高,反而是一种低贱的颜色。因为一般人能见到的蓝色大约是一种衣服褪色、颜料互相污染之后脏脏的灰蓝色。只有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光泽鲜艳、不易褪色的矿物颜料之后,蓝色才逐渐和高贵奢华联系起来。但因极其稀少,这种蓝色不可能大规模使用,只会出现在等级很高的地方,比如圣母或者法国国王的衣袍。在欧洲各大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黄金的金色和青金石的蓝色是文艺复兴绘画的标志性颜色,无所不在。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审美趣味的例子。

圣诞节英文手抄报篇8

一、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对策

1.结合教材,拓展语篇。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需要很费心地去寻找适合的阅读材料,只要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成为很好的阅读教材。还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课文,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有兴趣想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相关的知识,编写成若干条注释,让学生自读,这十分有益于开拓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学生学到“Christmas”、 “Halloween”等节日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2.结合语篇,开展手抄报比赛。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开展的双语节内容之一,我们将学生学习的My holiday进行结合,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圣诞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把每一个优秀的小报作品汇集起来,在全校办一次校际性的作品展览,更是一次很好的英语氛围的营造。

3.结合课文,汇编短文。除了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外,更要经常引导学生仿写、试写小短文或小故事,并将写得好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每节课的开始,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两名学生用英语讲一个故事,做一段演讲。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定会预先准备材料精心演练。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或是让他们来一场英语演出荟萃,也是对他们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小文章投稿,班级汇编学生优秀英语小短文集锦,简易装订分发给学生、家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原则

1.兴趣为本,相关生活。阅读材料,尤其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其选材标准应以趣味性为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英语笑话、寓言故事、常识性的小短文、人物传记以及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如A letter, A birthday present等等,一些经典的英文童话、名著也可以成为阅读的内容。

在学生的读物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另一类视觉刺激,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图表、示意图等。大体来讲,人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文字和图形两大类信息。如果阅读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完成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准确读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同时这种文字与图表紧密结合的阅读也会让学生更加留意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英语。

2.难易适度,由浅入深。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情感。而它往往又和生词量有关,生词太多,学生读不懂阅读材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并且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而放弃阅读,给进一步的阅读教学造成障碍。其次,文章的长短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愿望。如果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则容易获得成就感;文章太长,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学生将很难继续读下去,也就丧失了阅读的积极性,甚至会半途而废。我们可挑选全部是熟词的材料,但里面的词语可以重新组合搭配,让学生在熟词的新环境中理解体会。 随后,生词量一点点递增,使学生逐渐能阅读含3%~5%左右生词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跳一跳,品尝到甜美的葡萄。

上一篇: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 下一篇:不曾改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