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0 08:15:35

与书为友作文

与书为友作文篇1

我的座右铭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这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是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当时,我还不喜欢看书,书里面那一只只“小蚂蚁”弄得我头昏眼花,但是,自从我看到这句言之后,我就开始教书这个忠诚的朋友。我为交这个朋友付出了很多很多-----

被表妹说成书痴:有一次,表妹来我家吃饭,吃饭前,表妹吵着要和我玩游戏,我勉强答应了,我拿着一本书,在妹妹玩捉迷藏。这次是妹妹抓,我一边看书,一边躲进衣柜里,那时,我正在看我最喜爱的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于谦的死,真的太冤枉了,于是,我就大声地骂害死于谦的石亨,被表妹听见了,表妹顺着我的声音,从衣柜里找到了我,我输了。

暑假为了看书,每天都偷偷摸摸地“起早摸黑”:暑假到了,妈妈不让我看那么多书,说暑假是休息的时间,应该多睡觉,养足精神,而我呢,却当妈妈的话是耳边风。趁妈妈不注意时,我偷偷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放在枕头底下,平时,妈妈规定我看书的时间我就看书,到了晚上,我就以黑为借口,拿了一个小电筒放在枕头边,等妈妈关了门后,我就打开小电筒,从枕头里拿出那本书开始看,看到我累了的时候,我才睡觉。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很早就起床了,我又从枕头底下拿出那本书看起来,等妈妈来查房时,我就把书藏进被窝里,然后装睡觉。这也是导致我近视的原因之一。

为了看书,害得我上学迟到:有一次,我在看《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很好看,看得我都入迷了。正巧,我又看到了最精彩的那段,害得我忘了时间,到了一点四十分校车要开走了,我才记起来要上学,幸亏我看侦探电视剧看得多,会用“半路截车”这招,赶上了校车,要不然,又要被“??侣杪琛甭盍恕

书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与书交朋友,也不会后悔为了交这个朋友而付出的代价。

与书为友作文篇2

我的爱好其实并不多,看书算是其中一个。

记得中学时代总是喜欢在校园门口的小书摊里挑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用自己从饭钱里面省出来的零花钱,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带回宿舍里看的津津有味。

后来实体书没有那么发达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渐渐喜欢看电子书。有各种各样的阅读软件,比如说微信读书,尤其是我最喜欢的,无论是各个功能还是阅读的体验感都特别不错。

每次在宿舍的时候,我都会打开微信读书,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看一看。虽然说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读书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但如果不读的话,就会感觉无聊寂寞,感觉缺少一些什么东西。如果说这一段时间看书能够截取到的精神食粮,那么这一段时间的精神体验感就会有所不同。

与书为友,其实更多时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与书为友作文篇3

在很小的时候,每晚临睡前,妈妈都会给我讲《白雪公主》《灰姑娘》《坚定的踢兵》等童话故事,不管妈妈讲无数遍我都不会讨厌,而是听的津津有味,有时也会做白日梦把自己幻想成美丽的白雪,与七个小矮人一起在大森林唱啊,跳啊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书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在书的陪伴下,我月渐成长,我坐在亭子上捧着书,书则是海,我便成了鱼,在空中翱翔着。读了《红楼梦》我为香 玉 的可怜女子而流泪。读了《淘气包马小跳》我感受到马小跳很天真活泼。读了《巧克力味的暑假》我感受到了暑假中的苦与甜蜜,就像巧克力,老朋友—走了,来了—新朋友甜蜜。无论苦与甜,都牵幼着我们的心。

提到暑假记得有一次,我呆在图书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很好奇的打开这本书。从此,“保尔叔叔”便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他历经坎坷,饱受折磨,真可怜。哦,不……不……不……,应该是勇敢坚强,令人敬佩,在巨大困难前他从不轻言放弃,谱写出了人生的一首首壮丽的诗篇,你看骑马持刀灭自匪,挖冻土,铺铁轨,即使病魔缠身,仍自为在床上坚持学习写作,生命不息,奋斗不业,他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惭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更多地表现为“抱怨”,“灰心”乃至放弃,今天,保尔叔叔告诉我,勇者能创造奇迹!时间从宇里行间一分一秒地流淌着。转眼~6点了,我艰难的将书放回去,依依不舍的离开。从此,书店就是我的好朋友,我会成为书的常客,我像一匹饥饿的狼,贪婪地读着,在阅读中,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与书为友作文篇4

【关键词】杜定友先生;爱书如命;读者服务观;图书馆;成就

Famous Library Scholar Mr. Du Dingyou: the creator of five first in chinese library history

SHEN Wei-qun

( Library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Abstract】The love of books, the service concept to readers and the achievements on library aspects of Mr. Du Dingyou were wrote up, as well as the life.

【Key words】Mr. Du Dingyou; Love books like life; Service concept to readers; Library; Achievements

1 杜定友先生生平

杜定友先生(1898-1967),原名定有, 后来改为“定友”,省了四笔,笔名有丁右,原来有好几个号:楚云、础云、云郎、寄尘、英等,后来都不用了,改号“又丁”。他的签名字式,把“定友”合一省了三笔。他的西文原名为Bis-mark Ding you Doo,后来改为DingU Doo。1898年1月7日生于上海, 原籍为广东南海县西樵乡大果村, 其父为谋生到上海, 开了一间照相馆。杜定友先生八岁入私塾, 因生活等原因而进过几间学堂, 后因生活困难而全家迁到汉口。1919年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南洋大学的前身,后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获得奖励,同年被保送到菲律宾大学留学。1921年,他成为该校图书馆学系首届毕业生,同时取得了图书馆学、教育学和文学三个学士学位。杜定友先生自学成归国以来就踏上了图书馆工作的岗位,一生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辛勤劳动,笔耕不辍,著述甚富。杜定友先生十五岁起开始写作投稿,他一生共撰写图书86 种( 其中正式发表55种) , 论文512 篇( 其中正式发表320 篇) , 总共600多万字。著述内容涉及到图书馆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 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从宏观到微观, 凡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学、目录学、检字法、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和童子军等多种学科均有独到的见解, 形成了融东西方图书馆学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杜定友先生善于创新,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创造了五个第一:1922年3月,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业训练班―广东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业人才;1924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图书馆专业刊物――《图书馆杂志》;1926年1月,在上海主办了全国第一次图书馆展览会;1933年,出版了《图书馆表格与用品》,并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中国图书馆服务社,推进了图书馆用品的标准化;1952年8月,在广东省图书馆试行部分书刊开架,为我国省市图书馆开架借阅带了个好头。杜定友先生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呕心沥血, 艰苦奋斗了半个世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学,言必称杜定友。

2 杜定友先生爱书如命,但无一本自己的专业藏书

杜定友先生爱书如命,为了保护藏书,他表示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解放前夕政府即将, 达官权贵纷纷逃离, 当局也命令杜先生离开广州去台湾, 杜先生则以保存图书为由断然拒绝。当以“你只能奉命疏散, 不准留守。如果不走, 非但不能保存图书, 恐怕连你的老命也难保” 威逼他时, 他则坚决表示: “我愿意与图书馆共存亡, 个人生命已置之度外”,“我服务于图书馆, 书在哪里, 我就在哪里”,“我坚决不走!”[1]

杜定友先生在他任广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有董事舞弊,竟以普通版本偷换珍本善本,鱼目混珠,被发现后,该董事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杜定友先生义愤填膺,当即表示:我个人今后绝不藏书,但愿终身为读者服务。此后半个世纪即无一本非自己专业的藏书。他常说图书馆就是自己的家。抗战时期,杜定友为了保护中山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发动全校同仁进行搬迁,千里远涉,先后经过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中山大学迁到云南澄江时,阅览室缺少桌椅,还带领员工一起动手将运书木箱对角锯开做成桌椅,时人称为“梳妆椅”。

杜定友先生意志坚强、百折不回。1922年,年仅24岁的杜定友先生到广东省图书馆任馆长时,部分人循守旧规,对他的图书馆学新理论,如主张图书馆开放给群众,打破四部分类法等难以接受,甚至公开表示反对,联名呈告省长,要求免他的职。他几次被迫离职,虽异地而不更弦,坚持自己正确方案,义无反顾。

他善于宣传和组织,在主持图书馆期间,以个人对图书馆的忠诚打动员工,希望大家多利用图书馆,促进图书馆事业。他关心的是整个图书馆事业,通过组织图书馆协会、学会,把图书馆界联合起来。

3 杜定友先生的读者服务观

杜定友先生热爱图书馆事业,始终牢记为一切读者服务的宗旨。他说: “凡是要阅读书报的人, 都是可爱的。他们不去嫖赌饮吹, 不去为非作歹, 而手执一卷, 埋头伏案, 宁不可爱?对于这些可爱的读者, 我们不能予以匡助, 一旦给人家拉去了, 沉缅于浊流之中, 还有骂他打他, 这是谁之过? 我们还谈什么领导青年?天天开会, 发表演说, 或者重申禁令, 就可以有效的换回这个局面吗?”“我们要争取读者, 我们要领导青年, 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心情, 适应他们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 在适当的环境, 给予适当的读物, 以满足他们的热望, 充实他们的知识, 升华他们的思想!”[1]

杜先生曾说过:“每一个读者,他到图书馆来,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文凭。他们是自动来的,他们为了求学,为了进修,为了正当的消遣,才到图书馆的。他们都是奋发有为的人,我们怎不竭诚欢迎,忠实为他们服务呢?这二十年来,我为了这可爱的书,可爱的读者,我不忍离开他们。”[2]据资料记载,为了帮助读者找到苏联有关利用外资问题的资料, 杜定友先生晚上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并向该读者推荐其所需图书[2]。他还说:“我个人学无所成, 但望每天到图书馆来的读者都有所获益。在千百万读者之中,能有一二杰出之士,有以造福人群,则我愿以‘无名英雄’自居。” [3]因此他对待读者一视同仁,“无老无幼,无贵无贱”,“只要到图书馆的人, 都一律欢迎, 毫无歧视”。他在《研究图书馆之心得》中指出:“阅书人就是我们的主人”,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读者至上”的口号[4]。杜定友先生尊重读者,爱护读者,争取读者,认为为读者服务是至高无尚的,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读者的需要。

4 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方面的成就

杜定友先生留学回国以后,把他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用在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教育上,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教育及其图书分类思想研究方面,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方面

最能代表杜定友先生图书馆学理论特色的作品是《图书馆通论》。[5] 此著作奠定了先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体现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此后相继出版了《图书馆学概论》[6](1931)、《学校图书馆学》(1933)、《图书管理学》(1932)、《图书馆与成人教育》[7](1933)、《图书馆》(1940))和《新图书馆手册》(1951)等7 部著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内容十分丰富,理论性强。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学概论》中谈到,图书馆的设立有三大要素:一要能够积极保存;二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购置图书,不论古今中外,不论流派,凡属学术论著,有关文化的书都有选购,务求多而齐备,使读者从丰富的资料中得到正确的判断,有如水融,则一国的文化事业一定会迅速发展。图书馆要实行科学管理,并在方法上和技术上作了很多研究,如制定图书馆管理制定,采用明见式目录、颜色书标等。

4.2 在目录学与图书分类学方面

杜定友先生是中国20世纪前期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开拓者。192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图书目录学》[8], 是杜先生图书目录学的力作。他的目录学代表作是《校新义》[9],全书分十个问题,每个问题又设若干小题。

另外,作为我国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 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分类学方面亦有杰出贡献。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图书分类法,依次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迎来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起于50年代初。进入60年代,杜先生又置自身于风口浪尖, 指点图书分类法研究工作的新方向。具体体现如下:1922年,他以世界各大图书馆采用的杜威分类法体系为基础,编写了《世界图书分类法》,修改后1925 年出版。后经过长期实践,1935年又修改编写了《杜氏图书分类法》。从图书馆里来了到置顶分类表,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体系,成为当时国内使用的三大分类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陆续发表发表了《新图书分类法刍议》和《新图书分类法草案》。1962年前后杜先生根据世界上一些新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动向,又连续发表了《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图书分类法的路向》、《图书分类主词目录的建议》等文章。杜定友先生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 可说是高潮迭起,与时俱进,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愧是我国20世纪图书分类学的领军人物。

4.3 在汉字检字法方面

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实践中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 汉字排检法的发明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1919年杜定友先生留学期间,开始着手研究汉字排检新法。1925年杜定友先生出版《汉字排字法》,提出“笔画笔法”检字法。1936年杜定友先生经过多年实践, 发表了《汉字形位排检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中国文字改革的需要, 还发表《中国字根研究》,对其字根研究作了全面论述。这对进一步提高检字法的科学水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4.4 在地方文献方面

一直以来,杜定友先生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1957年,杜先生在南京“全国图书馆人员训练班”上编写的讲稿《地方文献的搜集与使用》中, 系统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这也是先生地方文献学术观点的精髓。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 抗日战争胜利后, 我国收回西沙、南沙群岛的时, 法国政府提出异议。杜定友先生广泛收集南海诸岛的史地资料, 编辑成《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 这个目录收有五百余篇文献,以确凿的记录, 证明这些群岛的归我国所有。杜先生还提出, 广东省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除了广东省地方文献外, 要注意收集香港方面的地方文献, 建立香港特藏。这一观点, 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5 在图书馆建筑和设备方面

对图书馆建筑设计, 杜定友先生一贯黔心。早年发表过译作《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晚年还不断修改《图书馆建筑设计》文稿。杜先生曾兼管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创办“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制作书架、目录柜等设备和各式各样的簿册、卡片等。这些工作对于读者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顺利地进行工作以及推行图书馆用品的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6 在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方面

杜定友先生1922年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时,就设置图书馆学课程,培养学生图书馆意识和业务知识。他曾在中山大学、广州市民大学,先后多次为图书馆训练班、讲座授课。在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杜先生一向循循善诱, 亲自培养一批批青少年“乡练习生”,为他们安排中外语文和主要的图书馆专业课程,边学习边实践。甚至对图书馆常用的手写字体如数字、英语字母、中文常用字等的标准规格, 都注意到。今天散布省内外的图书馆工作者, 出自他门下的为数不少。此外对一些晚学后进, 只要有点滴微长, 他都关怀备至, 诱掖鼓励、不遗余力。1925年,杜定友应聘东南大学,在南京图书馆暑期讲习班讲学。同年9月,又在上海新办的国民大学组建图书馆学系并出任系主任。这是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后的我国第二个培养图书馆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对图书馆队伍的建设, 杜先生不仅积极从事培训工作, 而且还相当重视组织活动。他在复旦大学任内, 曾发起组织“ 图书馆学研究会”, 跟着, 任上海图书馆协会会长(1924), 越年, 与国内图书馆学界同人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1925), 他被选为协会的执行委员, 兼任募集基金委员会和检字委员会的主席。抗战时期, 他主持中山大学图书馆, 时该馆总馆迁至粤北坪石, 各分馆则随该校各学院而分布附近各地, 同时他还兼掌设在韶关市郊的省图书馆。因散居各地的工作人员, 彼此很少会面。为此, 他建议以十一月十一日为“ 图书馆日” , 希望从当年(1941)起, 每年这一天都能定期聚会, 藉以加强队伍的活动和宣传工作, 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前进, 并引起社会上的注意。1946年抗战胜利后, 以广东省馆为活动中心, 他先后发起成立广州市图书馆工作者联谊会、广东省图书馆协会, 解放后又积极参加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图书馆学学会工作。当时,杜定友先生也是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特别讲师和评议部成员,1957年,杜定友先生应邀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等单位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讲学,讲授了《分类原则与分类问题》、《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两个专题。

杜定友先生逝世后,把一生积累的图书馆学专业图书,全部赠送给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参考文献】

[1]白国应.杜定友的精神永存――纪念杜定友先生诞辰100周年[J].图书馆, 1998(1):3-6.

[2]杜定友.我为什么办图书馆?[M] // 杜定友.杜定友先生遗稿文集(初集).南京: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1987.

[3]杜定友遗稿,钱亚新,等整理.我与图书馆[J].江苏图书馆学刊,1986(3):17-23.

[4]黄晓斌.论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图书馆学研究,1998(12):70-75.

[5]杜定友.图书馆通论再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6]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7]杜定友.图书馆与成人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33.

[8]杜定友.图书目录学再版[M].商务印书馆,1929.

与书为友作文篇5

[关键词]杜定友;图书馆;地方文献

杜定友早年留学菲律宾大学,主攻图书馆学,回国后毕生从事图书馆专业,是我国卓越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和事业家,也是我国对地方文献研究开先河者之一。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及多种学科,本文就其在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做一探讨。

1. 地方文献概念

1.1 定义

杜定友一直将地方文献作为其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20世纪40年代就地方文献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经过多年实践,1957年,杜定友先生在南京“全国图书馆人员训练班”上编写讲稿《地方文献的搜集与使用》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篇’,‘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这一定义第一次揭示了地方文献空间“区域性”的本质特征,较全面地表述了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价值“史料性”的特征。该书不仅系统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而且论述了地方文献的基本理论和地方文献工作,可以说是杜定友先生地方文献学术观点的精髓,在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中,是一份纲领性文献,其理论在当时国际图书馆学领域里是具有先进水平的。

1.2 地方文献的范围

只有明确了地方文献的范围,才能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杜定友认为地方文献的内容应以涉及区域特点为原则,他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使用》中阐述为:“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史料的范围是:“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如:史地、文教、经济等等,特别是当时的新鲜事物,政治上、经济上的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人物的范围是:“关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以及对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贤),他们的照片,著作,手迹,传记,纪念文字等都在收藏之例。对于革命英雄,烈士,劳模,名作家,艺术家,发明家等应当特别注意……”出版的范围是:“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它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近代出版物则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和对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上述观点可以说是先生地方文献理论的核心部分,它科学地划分出地方文献的范围,即使今天也是符合现代地方文献收录标准和范围的,或者说,今天的地方文献收录标准和范围由先生的论述而来。由此可见,先生在数十年前提出这一观点是极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

2. 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

杜定友认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使用三个部分[2]。

2.1 收集

即从社会文献资源中主动获取地方文献。他认为图书馆应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的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他提出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要全面搜集,在地方文献收集方法上应该多样化的观点,“对于广东文化资料巨细不遗,宁滥毋缺”。解放后,这一求全观点有所发展,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使用》中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篇’,‘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杜定友总结出地方文献的收集有挑选、选辑、采购、征求、复制、交换、接受、寄存、代借等多种方式。挑选:从馆藏的一般图书中挑选地方文献,是收集工作的开始;选辑:除了现成单行本书刊外,还要随时做选辑剪贴工作;采购:从市场、书店、藏书家采购;征求、复制、交换、接受、寄存、代借:凡本馆还没有的材料而读者所需要的可设法向他处代借、代抄[3]。

杜定友非常重视当前现实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使用》中说:“文献的内容并不限历史意义,必须继往开来,对旧的材料在批判地接受,对于新的材料要及时收罗,以免稍纵即逝”。 “采访员往往只注意过去、忘却眼前的材料,只注意书本,忘却其它”。这里“其它”指当时当地新事物,政治经济上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等等。他认为,地方文献的书本材料以历史的居多,人们往往陷入只注意历史材料的误区。这要求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地区天、地、人、事、物的情况,了解并掌握本地区历代区域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的存佚及发展情况,而且要敏锐捕捉当前信息。同时工作人员应具有一定文献学方面素养,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归纳、整序、比较、分析、综合、演绎,这是进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基础。

2.2 整理

杜定友在总结地方文献的收集、分类、编目等处理方法时,针对地方文献的特殊性,主张地方文献应有自己统一的、有特色的、专门的工作程序和处理方法。如上述的9种收集地方文献的方法中“选辑——从报刊、杂志中选择剪辑”,就是地方文献的一种特殊的收集方法。又如地方文献编目,他提出,地方文献的一切资料都要编制分类目录(兼排架目录用)、字顺目录(包括书名、人名、主题)、出版编年目录,及专题目录和报刊索引,以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查找。这是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为读者提供大量丰富的查阅资料线索,让读者参考研究、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应特别指出的是,杜定友提出了地方文献的特殊分类方法,即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类号前加数字冠号, “冠号”类分地方文献的创举,其优点在于即可保证全馆藏书分类体系的一致性(去掉冠号,则地方文献书刊又与普通藏书刊无异),同时又能反映文献的地方特点。[4]

2.3 使用

地方文献最大限度地使用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终极目的。而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往往只重视为读者提供地方史料的查询,忽视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杜定友先生指出,应根据地方文献资料的不同内容建立专藏,其管理方式应区别于一般图书,对所藏文献要按其学科体系认真分类、编目,并编制专门的目录、索引。可以采取展览、咨询、阅览等方式,加强地方文献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利用率。[5]。

3.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

杜定友在《广东没有文化》一文中指出:“图书是文化的记录,是文化的殷鉴,其重要可知。”他认为,文献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地方文献即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载体,了解某地文化,从地方文献入手是最简便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了解、保存、整理、开发和研究地方文献,可以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阐明了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及作用关系。

4. 地方文献与地方图书馆

杜定友极力主张地方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他认为,地方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建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工作对保护本地区的科学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在《广东省立图书馆与广东文化》中曾明确指出:“地方文献,非特为掌故史料之宝藏,抑且读之发人深省,使祖述先贤,爱护乡邦之念,油然而生。其影响于一国之文化,至深且巨也。故省立图书馆应以保存本省文献为最重要之工作。至普通阅览及各科图籍,则应由县市图书馆供应,以便当地人士之参考。”关于地方文献与地方图书馆的关系,杜定友先生认为,各省图书馆应成为一省学术文化的中心,因此,保存本省地方文献,建立本省地方文献特藏,是省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省)图书馆的主要工作,这是杜定友在长期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多年图书馆学研究中探索出的独到见解。

在杜定友的极力主张和推动下,广东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卓有成效。所收地方文献范围极为广泛,从“图”来讲,有本省的文物度制、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名胜古迹、地方制作,如图画、照片、拓片、碑志、档案、谱牒、传单、标贴、板片、唱片、影片等。从“书”来讲,有本省人士的著述、所有有关本省的文字著述、本省境内出版的所有刊物,如书本、杂志、日报、册籍、报告、表簿、卷轴等,不论新旧、版本、篇幅一概收藏。对所收集的地方文献杜定友亲自带领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整理,编制馆藏目录和专题目录,如《广东方志目录》、《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省港大罢工参考资料目录》等。这些资料目录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收回西沙、南沙群岛的时,法国政府提出异议,杜定友收集南海诸岛史地资料编辑成的《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以确凿的记录,证明这些群岛的归我国所有,维护了国家的。此外,他卓有远见地提出,广东省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除了广东省地方文献外,要注意收集香港方面的地方文献,建立香港特藏。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作为近代地方文献理论的开拓者,杜定友以上论述,是我国图书馆学界关于地方文献的早期全面阐说,其观点因有较好的实用性而在图书馆学界流行甚广,其学术思想,对我国地方文献理论建设及地方文献工作开展,有着重大影响。至80年代,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合编的专业基础课教材《目录学概论》中关于“地方文献书目”一章述及地方文献时,有关地方文献的定义、范围等,全部取之于杜定友之说,由此可见其地方文献学说的经典地位。

参考文献:

[1][2][4][6]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讲稿).湖北省图书馆,1957,8.

[5]钱亚新,白国应,编.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64-379.

与书为友作文篇6

《与朱元思书》一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辑的《艺文类聚》一书。该书在选辑时是按专题分类进行摘录的。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可谓“书不成书”:它既没有一般书信的问候语及格式,也没有对日常事务的具体叙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只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就这些“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富春江的雄奇秀丽景致”的文字而言,仅将其理解为“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无疑是确切的,但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又该如何理解呢?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要想一想吴均为什么要在书信中写上这么一段有思想内涵的文字了。这也许正是《与朱元思书》一文给广大读者留下的猜读空间吧。

猜读一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描绘富春江美丽风光的文字看作是作者和友人朱元思同游富春江情景的再现。在写给好友的书信中回味俩人同赏奇山异水的愉悦经历,沿途所见的美丽风光不正好见证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吗?

猜读二

或许吴均是在借记叙自己和友人同游富春江的经历,着力描绘富春江优美的风景,表明自己的心志。因为富春江这一百余里的山水风光是如此的优美怡人,如此强烈地触动着吴均的灵魂,使得他产生了一种要转变生活方式的想法或者改变一下自己所处环境的意愿。因此“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也许就是他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袒露,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慰藉吧。

猜读三

也许是感叹于友人朱元思的仕途不顺、处境艰难,作者便借回忆俩人一同游玩富春江的美好经历,规劝友人不必深陷烦恼与忧愁之中,还是“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吧,那么一切不就得以解脱了吗?只不过劝慰相当隐蔽,只是“点”到为止,需要友人自己去领会罢了。

猜读四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段写景的文字看作是吴均的有意而为之,旨在借景抒情,引出精辟的议论,因为他有这个才学与能力。然而,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呢?在《岳阳楼记》里,作者范仲淹不正是有意“造景”,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加以对照,从而抒写出激励世人的远大抱负吗?那么吴均的有意“造景”也许就是为了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的精辟之论,从而抒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某种感悟,并将这种感悟与友人一同分享。

与书为友作文篇7

与2010年西泠春拍上那方“石破天惊砚”一样,这方夔龙砚也是沈石友的生前爱砚之一,拓片收入其子辑印的《鸣坚白斋研目》(见《鸣坚白斋研目》第二卷第24砚)和上海书店刊印的《沈氏砚林》(1993年印行,第162页第65砚)二书。砚因端首阳刻夔龙纹得名,端溪水岩石质,长13.9厘米,宽8.5厘米,厚3.4厘米。砚有二铭,一左侧,一砚底,左侧沈石友自撰铭文,吴昌硕书铭,砚底则铭文与书法均出自萧退庵之笔,质地细腻,形制古朴,耐人把玩。

夔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独角孤足,其形类龙,故先民们将其称为夔龙,夔龙令人欢喜的形态经过先民们的提炼,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被高度图案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图腾和最为人喜爱的传统纹饰之一。巧合的是,尧舜时有一名夔姓乐官,名字与夔最重要的特征又相同,叫夔一足,以致让后人引起混淆,以为这位乐官与夔一样只有一只脚,是“孤足之人”,此事《吕氏春秋・察传》中有记载:某日,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舜帝举贤得夔,用人有道,意思是像夔这样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不必多求。所以“一足”既不是指乐官只有一只脚,也不是乐官的名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对舜帝原话误读所致。然而这个误读让夔龙受益,客观上加强了人们对夔的认识,促进了夔龙纹饰的传播,夔龙愈发让人喜爱了。

夔龙纹饰最早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后来历代因循,广为延用。大凡刻有夔龙纹饰的器物多为与礼有关的场合所用,比如礼器、赏器、陈设家具以及文房用品等等。此砚以浅浮雕法刻夔龙纹,通体围绕墨堂布局,墨堂上方为夔首,夔龙口微启,目平视,呈祥瑞之象。因为年代久远,(此砚沈石友之后归藏日本著名收藏家桥本关雪,桥本关雪断此砚为宋代遗物。是否宋代可探讨,但这是一件有相当年纪的古代遗物则无疑),纹饰稍有消磨,仿佛沧桑让夔龙渐行渐远,在霭霭紫色中如入紫云深处……沈石友情怀高古,博雅多思,这样的砚台经其摩挲,便有文脉牵住他的手,于是情不自禁提笔作铭日:“夔龙集,凤皇池,吁嗟!此砚不遇时。”廖廖数语却是星空万里。所谓凤皇池,旧指帝王园圃(禁苑)中的池沼,事出魏晋时中书省(始设于魏晋,乃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政令的官署)设于禁苑之中,因为接近皇帝,故中书省又称凤皇池,后人以此代指,凡中书省的机要职位都被称为凤皇池。所以这方砚上的纹饰有龙翔凤池、文彰华彩的寓意,在沈石友的心目中是可以媲美宫廷官砚的上好佳品。这么好,沈石友为什么还要为这方砚台叹息(吁嗟)呢?这是时代使然,原因不外有二:一、沈石友此砚得于“甲寅冬”,“甲寅”即1914年,清帝溥仪逊位的第三年。试想,大清王朝已经一去不复返,“凤皇池”更有何为?这让生于咸丰八年(1858),时年57岁的沈石友面对此砚台难免流露遗老情绪,当然只能叹息这方砚台“不遇时”了。二、沈石友诗书满怀,但是未取功名,一生布衣,此“中书省”用物却为一布衣所有,舔墨吟诗岂不让夔龙砚蒙受委曲?文人善于想象,言辞虽耸人,但不违情理。砚底萧退庵的铭文也是围绕夔龙纹饰展开,然而后二句“文质彬彬,如古君子”却是借物喻人。萧退庵是沈石友的同乡好友,对沈石友极为了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质相半,沈石友性情温和,举止儒雅,质文互为表里,萧退庵以此八字评说其人,很是恰当。曾经有人问我,此砚如果没有吴昌硕、萧退庵的铭文,它的价值如何?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跟进一句反问:沈石友购置此砚时有吴昌硕、萧退庵的铭文吗?没有,那么沈石友为什么购藏此砚?这涉及沈石友的收藏观乃至对一件古物的价值判断,其实答案是现成的。砚上有文化,但是得感受,感受到了就美。文人作铭文无非是锦上添花,往砚上呵气,但是呵气呵出了学问,呵出了文化,砚台就会呈紫气,浓包浆,续文脉,如此方可称妙,这方砚台让人爱不释手,这是重要的原因……

无庸讳言,对砚的鉴赏吴昌硕不如沈石友,吴昌硕自己也知道,所以他非常欣赏沈石友的眼光和渊雅学识;而于书画一道则沈石友不及吴昌硕,因此沈石友敬佩吴昌硕的艺术才华,尤其喜欢他充满金石味的篆书或者行书书法,这种互相间的欣赏以砚台为媒介让两个人唱和互补,传为艺坛佳话。然而吴昌硕每为沈石友题砚几乎都不曾见到砚之实物,当年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常熟,沈石友不可能捧着砚台从常熟赶到上海来请吴昌硕书铭,吴昌硕也不会特地从上海赶到常熟去为沈石友题铭,一来一去加上耽搁,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得三天时间,况且沈石友的砚台是逐方积累的,两个人谁也赔不起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当年吴昌硕应酬的事多,而每有题诗作跋之类的事情,他就写信向沈石友求助,沈石友就会为吴昌硕代作诗文。于是机会来了,在复信或者寄奉代拟诗文的时候沈石友就对新置砚台量出尺寸,裁好纸样,然后附在信里寄往上海,吴昌硕再为之书铭。如此两个人书信往来了十几年,在《沈氏砚林》所刊167方藏砚中,有125方经吴昌硕书(题)铭,这些铭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书信传递的。这中间他们也遇到过麻烦,当年邮检严格,寄包裹不能附信,挂号信里也不能夹寄其他东西,否则会被罚款,但是偶尔可以讨价还价。有一次吴昌硕给沈石友寄挂号信,就是从八百文还价至五百文后才付寄的。还有一次吴昌硕收到沈石友寄来的两本书,因为中间夹信被邮局查获,罚了吴昌硕一元六角,为此吴昌硕耿耿于怀,写信告诉沈石友,并提醒他:“寄诗时不并写信,因邮局为难耳!”非常有趣。吴昌硕题砚题多了,也滋润了那颗爱砚之心,他想看一看沈石友收藏的砚台,就写信给沈石友:“公得砚如此之多,惜未能一游琴川,以广眼福……”很明显,有言外之意,其时吴昌硕69岁。大约沈石友不甚领会其意,之后吴昌硕在为沈石友书写一条砚铭时更是砚瘾大作,于是展笺驰笔直书:“……砚兴独辟,如有中等者(取其磨墨爽利)能见惠一方不?”两人的关系太好了,如此索砚是不见外的。但不知沈石友这一次是否有赠,7想来吴昌硕一定如愿,因为从现有数据看,吴沈二人交往三十余年似乎没有爽约的记载。夔龙砚上的铭文就是此时前后所作,这一年吴昌硕70岁。

与书为友作文篇8

江湖垂钓,虽有乐趣,但总觉得回报率太低,几条鱼而已;打牌搓麻,又常常与金钱挂钩,有铜臭、之嫌;下棋又缺少心计……想来想去,就只有发挥我的老爱好――看书和喝酒了。

看书确实是一块自由天地。老来看书,不像学子们读书那样拘谨。没有老师监督,无须正襟危坐;没有作业限制,无须赶时间开夜车……或坐或靠,或倚或躺,顺其自然。看到高兴处,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看到难过处,则会仰天长叹,甚至流下几滴浊泪。

看书作为消遣,不仅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而且是通古达今之佳径。花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便可坐享前人几年乃至一辈子的劳动成果;神游于字里行间,如睹其影,如闻其声……

自古便有“汉书下酒”之说,本人看书时也喜欢小酌两杯。书桌上常放着一瓶老白干和一包炒花生。看完一两个章节,便要喝两口,吃几颗花生,从品酒中品书香、品人生。

喝酒与看书,其实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喝酒是一个消化过程,经鼻闻、嘴咂而润喉人腹;看书也是一个消化过程,由目视、心想而储于大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是物质属性,后者是精神属性而已。

遥想宋朝诗人苏舜钦,年轻时在其舅父杜祁公家读书备考,每晚读书都要以酒相佐。一天,杜祁公悄悄去偷看他是否在用功读书,听见他正在读《汉书・张良传》。苏氏读到张良与客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时,拊掌道:“惜乎,击之不正。”便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张良初遇刘邦于下邳,又抚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接着又饮一大杯。杜祁公高兴得笑着为外甥助兴说:“有如此高雅之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本人无苏氏之文采,但却有苏氏之癖好,续苏氏之享乐。每每字斟句酌,读至妙处,几杯酒下肚,便至微醺妙境。朦胧中如见著书者端坐书中,口授玄机,笑析疑义而茅塞顿开。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自古以来,书和书友就是一对孪生兄妹。有书就有书友,书友相逢便谈书。斗室虽陋,但时有书友光顾。谈不上“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谈不上“谈笑有鸿孺,往来无白丁”,只有一群视书如命的“长者宿儒”而已。

老书友相见,首先就是问最近可有新书,如有新书,便如获至宝,必先睹而后快。墙上贴着:“室内藏书,恕不外借”的条幅,但面对老顽童们那死皮赖脸的纠缠,也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违例了。

“朋友来了有好酒”。老书友相聚自然少不了酒。三杯下肚,一个个便飘飘然、醺醺然起来。为官的架子不拆自散,沉默者会侃侃而谈,年轻者把书当作童话,年长者视书犹如故事。一个个口舌生花,妙语连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仙境……

老书友中大多是“爬格族”,“爬格族”相会,互相谈论新作,又是一大乐趣。谁的文章发表了,文友们便会“弹冠相庆”。谁收到了一张稿费单,书友们便会不由分说,拉上他去街头酒店喝上几盅。结果,稿费吃完不算,还得搭上从老伴那儿偷偷摸摸抠出来的私房钱。但他准不会心痛,因为这是难得的风光!

上一篇:秦始皇兵马俑导游词范文 下一篇:我喜欢的一句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