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范文

时间:2023-10-17 23:25:35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篇1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物联网;智慧图书馆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HB14TQ01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9日

一、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概况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外发表的《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直到2008年11月,IBM明确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后,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理论才真正开展起来。在国外,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尚属起步阶段,其起源于欧美一些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而我国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始于2005年前后,是在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具体实践。

何为“智慧图书馆”?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者们分别从智能建筑、知觉运算、智慧理念等不同角度给予不同描述。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王世伟研究员给出的解释: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登录中国知网(http://),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标准检索栏目下,选择“全部期刊”作为数据源,不限定时间,以关键词为“智慧图书馆”进行精准检索,采集截止日期为2014.12.25,在删除无作者和会议报道的文献后,共检索到有效论文130篇,见表1。(表1)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开展智慧图书馆研究时间较晚,年度发文量不均衡且呈增长态势;高产作者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这也反映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二、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智慧图书馆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理论基础。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对象仍是图书馆,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学科性质应属于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因为它是以传统图书馆基本职能及价值为基础而形成的图书馆运行、管理与服务的高级形式,其基本理论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因此图书馆原有的基本理论体系仍是指导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田梅、陈秀兰、于丽萍学者提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认为学习是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它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继承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馆,它具有物联网的特性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智慧图书馆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系统性化和智能化。其他的表达方式有:智慧图书馆具有资源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技术智慧化和集群智慧化;透彻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化。更多学者比较认同王世伟研究员提出的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互联的图书馆、高效的图书馆、便利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与以往的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既有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图书馆发展形态的新阶段。

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因素。现有文献表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物联网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由人、资源、空间三要素构成的。更多学者从物联网技术特别是RFID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技术维度考虑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主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信息技术。从非技术维度考虑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主要包括观念、经费、管理和人员等条件。

4、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原则。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以人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尤为重要,而目前现有的研究状态表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图书馆最基本职能与价值的体现。因此,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构建需要若干基本原则的指引,有学者提出了服务导向原则和资源集成原则。也有学者提出服务主导原则;资源集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5、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先后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阶段,当前智慧图书馆的兴起将推动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发展。有学者从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资源、技术和服务视角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舒适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的网上空间为基础,资源上“开放共享、虚实整合”,技术上“体验优先、智能辅助”,服务上“多元参与、学习协作”,以实现“提升用户体验、促进协作创新”为最终目标。智慧图书馆服务打破图书馆传统的以面对面、单兵作战的服务方式,以一种更智慧、更快捷、更高效的手段,通过新技术来改变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交互方式,实现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及智慧化管理模式。

6、智慧图书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员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才能转化为足够的智慧更好的服务。英国图书馆与信息学专家约翰逊认为“智慧图书馆员”的基本特征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和参与公共生活等。国内学者马然、王婷婷、武婧、张新娜等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馆员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实现中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三、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者武龙龙从三个方面较全面概括了我国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一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并不成熟,特别是在资金问题、标准问题、技术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到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二是图书馆转型面临的问题,如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问题、馆员角色转变问题、配套软硬件设施问题、图书馆统筹协调问题、信息资源版权问题;三是用户使用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应用效果、个人隐私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征、内涵及智慧图书馆产生的背景等方面。从整体来看,宏观整体论述多,微观个案研究少;定性研究少,量化研究少;内容分析肯定多,内容细化研究少;对策建议研究较多,理论基础研究深度不够;浅层描述研究多,深入展开研究少;同时,相应缺乏对我国智慧图书馆系统性的研究。

四、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发展趋势

1、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相关法律及信息政策。尽管物联网已经在关注标准和协议问题,2010年3月9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出来。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很难达到规范、标准统一,势必会影响在行业内的应用推广与发展。

图书馆应努力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与相关行业沟通协调,参与相关设备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避免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重复开发等问题。因此,图书馆界对于物联网的应用还应该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及政策法规,保障图书馆的合法权利和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方面应有进一步的举措。

2、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思考。图书馆无论采用何种先进技术,其出发点和归宿仍然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加,信息贫富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用户的培育更为迫切。有学者从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特征及其培育方略,提出把普及提高全社会所有居民信息意识作为用户培育的重点内容,以启发用户信息利用的心理反应和自觉兴趣,继而建立、经营和发展智慧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2011.12.

[3]田梅.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

[4]陈秀兰,于丽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5]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

[6]李晓东.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解析与展望[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

[7]金敏婕.智慧图书馆――构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

[8]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

[9]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

[10]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

[11]梁转琴.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

[12]王茜.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4.8.

[13]王雄青.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

[14]李小涛等.论智慧图书馆的可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4.1.

[15]李一平.图书馆作为开放智慧服务中心的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5.

[16]胡海燕,赵全芝.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9.

[17]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

[18]马然.馆员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2.9.

[19]王婷婷.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J].科技视界.

[20]武婧.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9.

[21]张新娜.提供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电子世界.

[22]武龙龙.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2013.5.

[23]董晓霞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

学问与智慧篇2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教材处理 问题设计 难点突破 课堂生成

智慧课堂,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教育是一种唤醒,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一种引导,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个性与智慧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是课程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方面。

课程教学如何构建智慧课堂,或智慧课堂的生长点在哪里?我认为,智慧课堂的生长点主要为教材处理、情境设计、难点突破与处理课堂生成四个方面。

一、教材处理――优化智慧

教材处理,指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变更或调整,能否做到最优化,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时的优化智慧。

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因为生活化的课堂可以彰显数学课程的生活价值,更主要的是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启迪学生的生活智慧。如《比》的课题,在引导学生构建“比”概念的学习活动中,教材(人教版)选用杨利伟在“神五飞船”里展示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的长宽比值作为教学素材。当然,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渗透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它确实是一种优秀资源,然而,其在体现“生活化”的要求方面尚有所欠缺。因此,教学中可以增设下面系列活动:首先让全班同学推选出身材最美但不同身高的三位男同学,然后让这三位男同学分别量出其身高与肚脐离地的高度,并计算:肚脐高÷身高=?其中比值近似等于0.6定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人体美的奥秘,在此基础上启迪学生利用“黄金比”创造生活的智慧。

以智慧启迪智慧是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据此,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重点在于教学内容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内容,它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策略,也可以是蕴含智慧的素材内容。如在《圆的周长》课题中,教学中可以讲述圆周率的故事:鲁柏是数学家伽罗华的好友。一天,鲁柏被刺,伽罗华从鲁柏手里紧捏着半块没有吃完的苹果馅饼而推知凶手为314房间的房客。他的逻辑推理为:馅饼英语叫Pie,而希腊语Pie就是π,即通常说的圆周率。人们计算时常取π的近似值3.14,死者手捏苹果馅饼即暗示凶手为314房客。上面推理充分显示了数学家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另外,“伽罗华推理破案”故事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课堂生成问题千变万化,教师无法预料,因此,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应变智慧。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如某教师执教《时间的认识》课题,对于时间9:40,多数学生认为时针应正指9,而分针应正指8。教师问及学生在哪里看到这种时钟指示现象,学生回答从时钟教具上看到的。对此,该教师摘下黑板上方的电子钟让学生尝试调拨这个时间,使学生在调拨时间的活动中领悟时针的正确位置。这种调拨时间的引导体验并启发学生自悟的教学策略就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的生成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厚实程度,更取决于教师平时对课程教学的潜心研究,厚积才能薄发。

学问与智慧篇3

关键词:城市经营;智慧城市;品牌;路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economy and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the concept and strategy of‘urban management’is demonstrated greater vitality in urban governance. Smart city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Meanwhile smart city is a new concept of urban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es smart city concept, many government try to brand it recently. However, some cities have failed in branding du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timeliness. This essay outlines the brand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smart cities and briefly introduces smart city pilot projects in China. It moves on to the branding building case study. These lead to conclusions in some suggestion of smart city branding which aim to improve smart city as a soft power in urban new engine.

Key words: urban management ; smart cities ; brand ; path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11(5)

伴随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进程,以城市管理等为标志的城市治理成为城市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1]。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治理之中的发展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思维,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2]。从主体角度出发,城市经营涵盖城市所有的参与者,是权益、责任、目标和使命等的共同体。城市经营的核心之一是致力于实现城市内外各个主体的共赢、社会治理的和谐和产业经济的持续繁荣[3]。依托城市经营,不断促进城市基因和精神的凝集,核心的标志是城市映像的沉淀与品牌的实现[4]。国内学者逐步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并且在城市形象、定位和营销等方面重点聚焦,但对于城市品牌形成过程和动因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5]。从实践角度出发,我国城市政府重视各类城市品牌的建设,如放心农场(山东德州)、品质厦门(福建厦门)和荷美贵港・祈福之旅(广西贵港)等。

1 智慧城市的品牌内涵与价值

智慧城市品牌内涵在实践当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它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融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有效载体,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城市文明延续和复兴的效率、水平、范围。自2011年以来,我国从学习了解国外传播过来的概念,到逐步从国家政策高度引导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并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历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范围内探索智慧城市的有效模式方兴未艾。智慧城市,这一名词快速被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所了解,并成为城市品牌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在信息化行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下,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政务改革等相结合,一举成为全行业的热词,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经历近五年的探索,以277个智慧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地方城市,正在致力于让新理念落地,编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和若干意见等;成立由城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和智慧城市办公室;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智慧城市工程建设等。“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标准和实施路径等在全行业得到广泛探讨和界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超过27个部、委、办、局和行均将智慧城市的治理理念融入到了行政工作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城市政府相应委、办、局智慧城市应用思考和行动的同步。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认识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是认识城市,把握住城市规律,再是了解智慧,做到因地制宜架构智慧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应坚持不断的基础创新、跨界创新和适用性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于概念和说辞创新。面向城市真需求,智慧城市才有生命力。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不到三年时间,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和实践的启示中,快速进入吸收借鉴、融合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新范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试验场。中国的最新实践得到美国、新加坡、欧盟和其他金砖四国等的高度关注。2016年伊始,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业已启动。

智慧城市品牌化价值能够促进城市要素的高效整合和成效放大。2016年5月,总理在贵阳大数据峰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是推动信息化社会、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的关键性动力。世界已进入“大数据经济”时代,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数据量在2020年之前会增长50倍。大数据经济与“五化”融合,将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催生出“智慧经济”。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信息化探索到回归城市本源认知,对于深耕智慧城市并建成、出成效,至关重要。下一个五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因此,加快新兴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缓解城市问题,并进而挖潜智慧城市动能,实现城市智慧转型的关键。

2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概况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超过300个。试点城市陆续签订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标志着这些试点城市进入了实质创建期。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根据赛迪方略统计,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达到248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截至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在全国推进了三个批次共计约277个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试点工作(表1)。2015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预计为2303亿元,增速约为20%,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其中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从建设内容出发,试点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库建设进度过半,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绿色建筑、数字化城市管理、无线网络、智慧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和智慧交通等其他重点项目完成度也在50%左右。

3 智慧城市品牌建设的路径建议

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城市自我纠错和不断自主完善的持续性状态。广义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实施是科学、高效、公平的,就是智慧城市。形象地讲,一个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城市,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够自我感知、进行学习,并解决感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要尊重该规律。

3.1 深刻认知问题,规避失败的品牌设计

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务必建立在对智慧城市现阶段发展问题准确认知的基础之上,保障品牌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生命力。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状况,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九大核心问题:(1)重视软硬件投入,市民沟通参与不够;(2)将关联性不强的建设项目归入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疑问;(3)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力度有待加强;(4)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引领性的智库体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识的创新能力较薄弱;(5)跨界思考、有效整合和成效导向不充分,个别甚至存在理念背离和局部技术应用放大等问题。(6)建设模式多样性不强,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欠紧密,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探索有待加强;(7)少数城市存在“大而全、难落地、难运营”等情况,方案宏大作用微弱;(8)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9)部门间信息孤岛局面改善水平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渠道、机制和水平有待提高。总之,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标、对现阶段的真形势、真问题和真任务,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剖析、理解和陈述。以上问题直接导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导性、操作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执行效力欠佳等现象或态势的出现。

3.2 坚持跨界融合,传播有效的品牌内涵

跨界创新,将其作为今后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思维之一,已经具备条件。在智慧城市基础研究当中,注重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特别是公共管理、法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交通与车辆工程等;在智慧城市落地建设当中,注重各委办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和杠杆机制的形成,特别是强调“庖丁解牛”的策略,而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动作等;在智慧城市实际运营当中,注重从交叉需求导向出发,促进新型互联网和通讯产业应用的有效创新,从基础理论研究之中提炼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精华,从落地建设政府职能的交联地带培育出面向刚性需求的有效应用。注重研究和尊重城市自身的规律,构建有效的城市模型,依托智慧城市思维、技术、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现有城市“工具”效率和科学性的提升。如,城市总体规划,以往的做法是经过有限的资料和实地调研,就开始空间规划。而现在,可基于海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构建城市模型,对编制的规划进行情景分析和预评估,如发现路网等设置不够合理,可快速在规划环节全面优化调整,趋近科学理想化。有效解决传统调研中无法掌握足够样本量、无法将跨界大数据整合分析、无法量化计算、无法呈现和分析规划后的可能场景等缺陷。

从顶层设计出发,智慧城市必须是融合了“五化”的智慧创新复合体,从理论基础、技术研发到创新实践都处于萌芽阶段,不是单项技术、管理和政策创新,而是系统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展示出全面、统筹和集成等特征。因此,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在跨界创新思维的启示下,应当具备:懂城市(规律)、懂政府(职能)、懂信息化(技术)、懂产业经济(动力),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促进有效落地和长效运营)。因此,将能够反映如上内容,作为品牌的内涵进行有效传播[6]。

3.3 善用传播策略,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推进,应坚持三个传播策略:(1)国际新视角。在实施自身智慧城市创新的同时,应动态把握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动向、开发思维、产业生态和协同创新策略等,充分借鉴和吸收经验、规避问题。与此同时,促进在非数据敏感领域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策略和技术创新;(2)真问题导向。扭转产能驱动并调整项目、产能驱动的粗放思维,精准针对城市问题和服务城市决策治理,逐步实现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严谨程度来提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的质量与权重。围绕城市问题开展智慧治理创新,提振智慧城市战略的治理魅力与作用;(3)智慧微应用。突出智慧城市+的思维,对单项领域实施智慧创新,充分在跨界的交接点、接触面上创新,再逐步促进“信息孤岛”内核之间的互动融合,审慎、积极地推进智慧应用,补充城市空间思维短板,高效率地实现智慧城市在城市决策治理和城市四生(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应用当中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三坚持,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地传播。

3.4 聚焦创新软肋,做大做实做强宣传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也存在部分共性问题与不足,为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充分识别行业软肋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应当坚持平台思维先行,微智慧落地;跨委办局谋划,扶持单项实践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城市跨界创新与产城融合示范区。结合对智慧城市当前困局的剖析,围绕城市总体战略,识别九条应做大做实和做强的宣传单元:(1)从城市细胞入手,着力发展智慧建筑与小区,为智慧社区建设奠定基础;(2)在城市核心区(重点开发区域)设置智慧城,推广产城融合概念,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孵化器,营造双创基地;(3)培育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整合落地力量共同参与,缓解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4)加大人才创新力度,构建创业之城,建设“智城”,创新人才引进与居住配套的重大实施策略;(5)与建设进度相配套,加快编制一批技术导则、纲要和指南等,全面统筹城市的智慧化建设;(6)充分考虑城市边界、人口、产业等的复杂性,充分用好建设实施的有效要素资源,加快构建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化平台,并根据建设进度,逐步升级为城市运营综合平台;(7)对城市功能进行诊断分析并予以完善,实现规划信息化创新;(8)率先构建服务于城市决策的动态、可视化和量化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9)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开放资源数据优势与条件,构建全社会能够充分访问、查询、下载、调用和二次开发的智慧应用创新平台。

4 智慧实践与品牌化建设案例

自2010年以来,多个城市将智慧作为品牌的重要“标签”,把“智慧”作为城市的定语。当前,北京市朝阳区的移动电子政务(全区各单位开发政务应用纳入政务应用商店,并安装APP,建设“智慧朝阳”)、房山区长阳镇推行“微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养老;重庆两江智慧总部基地,通过智慧应用集群(公众服务、产业云服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观、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重庆永川率先用PPP模式创新支撑试点建设;贵阳将大数据云服务和智能终端等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核心战略之一,着力打造中国“数谷”;浙江嘉兴乌镇规划建设“互联网智慧小镇”。这些智慧应用和智慧战略正快速改变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升级提供基础,以上都是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改变的例证(表2)。

城市智慧化建设务必要有标杆性项目、行政体制或业务服务创新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抓手和引擎建设。不同时期,要成功实现智慧城市的品牌化需要标新立异的思维和做法。自2011年起,“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等概念被逐步引入国内,国家政府、相关部委和地方城市等迅速开始思考如何将概念与城市发展理念相结合,理念-顶层设计-规划-实施等路径在逐步展开。湖北武汉快速将理念与规划相结合,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了全国智慧城市规划创新的咨询思考。此后,将简政放权、行政体制改革等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北京海淀、宁夏银川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实施智慧政务建设。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特别是行业围绕数据开放共享的沉淀,地方省市探索成立大数据的专门行业管理机构,如广东省、广州和沈阳等。与大数据管理的行政性创新相对应,大数据市场化交易创新同期也在国内得到有效落地,标志之一就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表3)。

5 结语

品牌化需要具象的传播主体,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核心问题与创新主轴,应从:既有建筑智慧化改造、绿色智慧小城镇、智能建筑与智慧小区、智慧城镇产城综合体、智慧城市辅助决策、城市管理与城市公共品智能化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商品化、城司转型智慧城市运营、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测、智慧城市立法、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城市医院诊断技术开发与标准化、基于3S等技术三级城市开发精细化监察预警平台、面向城市政府的智慧城市能力建设方案开发、智慧城市增量成本概算与政府激励政策设计、大数据盈利性平台设计与开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双创交易所设计与PPP合作模式、基于城建档案等实施城市仿真建模与应急管理技术、既有规划展览馆智慧化更新综合技术路径与示范和智慧城镇群区域要素协商统筹调度机制与协作平台等入手。

城市的智慧化与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是辩证统一的协同体,智慧城市的创建是实现品牌化的过程基础[7]。“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继续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各地政府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城市经营应当重视和加强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既实现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促进智慧化建设要素的集聚和进程的加速。城市经营如成功实现智慧品牌的建立,将势必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生态位和品质优势,形成“正磁力”效应,有效整合城市内部和吸取外部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要素资源,进而促进城市事业的高效运行[8,9]。

参考文献:

[1]徐振强.“十三五”以五大理念统筹中国智慧城市科学发展[J]. 建设科技,2016(10):66-69.

[2]郭国庆,刘彦. 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06(2):5-12.

[3]徐振强.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 城市住宅,2016(3):6-10.

[4]何国平. 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13-17.

[5]张D,张锐. 城市品牌论[J]. 管理学报,2006(4):468-476.

[6]于涛,张京祥. 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J]. 城市问题,2007(9):96-101.

[7]徐振强. 基于28个关键场景思维助推建设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J]. 中国名城,2016(4):11-24.

[8]徐振强. 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城市管理、服务社会治理的关键路径[J]. 上海城市管理,2016(2):24-29.

学问与智慧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调查研究

1 什么是智慧城市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及生活,可以为人类预防或消除或克服即将来临的灾难。”当今社会开始了一轮信息技术的变革,人民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这一形式下提出了智慧建设。何为“智慧城市”?简单的说,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身处宁波,我们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来说,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地方城市层面来说,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城市格局,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而就市民层面来说,是为了完善公共服务,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

2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宁波做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城市,在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转型方面已经做出了快速有效的调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普通市民对于开展了几年的智慧建设又有多少切身体验呢?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真的有覆盖到人们的生活中吗?这些问题成了我们调查的重点问题。细细归纳,不难发现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对于青少年,他们需要“文化”;对于上班族,他们则需要“公共服务”与“住房”;对于老年层,他们更多需要“安居”与“健康”。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市民需要的东西正在逐步的形成、推出。出行时,智慧公交,帮助人们了解实时的交通状况;智慧医疗,让人们方便快捷的获取医疗服务,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生活的确变得越来越“智慧”了,一切都向着期望的方向前进。但是当我们询问市民“你觉得智慧城市建设从哪些方便改变了你的生活?”时,得到的往往是迟疑、是迷茫,市民们默默享受着城市变化带来的服务,但是却很难将其与智慧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这究竟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城市智慧建设的宣传工作不够充分?是不是智慧建设的发展方向还不够贴近人们的生活?

3 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确实面临了很多困难: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取得的成果也只是阶段性的,可以说城市建设智慧化,不论在全球哪个城市都是摸索试探的阶段。目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制约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对民生建设、对人民需求的关注。

(2)缺乏与市民需求相关领域详细的目标。目前宁波市有些项目缺乏一定的实际性,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主要促进的是经济的建设以及企业科技的转型,在实际经济效益面前往往可能忽略了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配套宣传工作。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极有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在宣传工作中,除了每年开展的智慧博览会以外,很少有相关的报道融入市民的生活,缺乏宣传,缺少市民的关注,就难以促进市民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一个城市的建设要紧紧依靠的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

4 人们需要的智慧城市

在实际生活中,市民在接受“智慧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关注到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在内的一切民生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时下最热门的民生问题,也是直接关乎到市民生活的问题。市民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它可以划分为三部分:文明、健康与快捷。着手文明,我们需要解决教育、娱乐等问题;着手健康,我们需要解决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着手快捷,我们需要解决出行、网上支付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正一步一步的深入市民的生活。而有的问题虽然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进入到市民的生活,但是相信在经济建设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开发、优化各类产品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断前进。

通过与市民的沟通,我们相信,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否得到市民的肯定,不仅仅在于城市的经济建设,而在与市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腾飞的经济可以给人们带来优厚的物质生活,带来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机遇,但同时也会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不断上涨的房价。在这个全国经济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做为城市的主人,我们需要感受到的不在只是物质上的享受,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更期望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带给我们惊喜和憧憬。这才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处,这才是智慧城市的魅力所在。

着眼当下,“智慧宁波”正迅速的发展着;展望未来,“智慧城市”的推广也任重道远。认清何为民所需,再解民所需,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全面融入进“智慧”,生活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璐,吴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5).

[2]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4).

[3]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4).

[4]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6]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12).

学问与智慧篇5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资源经济、资本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在成为城市一切领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城市成了推进城市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这是有着深刻背景的。就社会背景而言,国家的信息化催生数字城市,解决城市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数字城市,这是需求牵引;就技术背景而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数字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这是技术推动。数字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实践表明,数字城市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开拓地理信息产业新领域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改变公众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城市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一,信息获取手段的自动化程度低,实时性差,更新慢,导致“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脱节;其二,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薄弱,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之间不能互连互通互操作,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三,智能化程度差,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有系统但不好用,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物联网、云计算和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怎样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对城市的实时感知和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无缝连接的问题,怎样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和增强智能服务的能力,怎样利用网格技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和实现协同工作,这些都是学界和业界思考的问题。“数字城市”往何处去?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呼之欲出的。智慧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全社会的心声。

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许多城市依托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东部沿海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规划也纷纷推出,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理念、特点及其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2.1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这就必须具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等智慧的要素。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更聪明,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它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无缝连接,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2.2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智”在哪里?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句话[3],即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协同运行、智能服务和激励创新。这6个方面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现实城市的全面、综合透彻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实时感测,就不可能有面向现实城市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没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的全面互联并实现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和存储,就不可能发挥透彻感知的后续作用;没有对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深度整合,就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也不可能提供一致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基于网格环境的城市各个要素、单元和系统及其参与者的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没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没有激励创新机制,就不可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技和业务创新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验平台,也就不可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3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两者一脉相承。数字城市是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慧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这里,使用“演化”一词是采用隐喻方法,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数字城市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4]。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存在物)的“数字空间”,而智慧城市则可视为“数字城市”的“智能空间”,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由数字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物联化、智能化,是现实物理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物联网智能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无缝连接、相互叠合构成的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从工程角度看,“现实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属于工程活动的范畴,由“现实城市”工程到“数字城市”工程再到“智慧城市”工程,本质上是工程演化过程。城市建设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化的城市,数字化是基础,智慧化是灵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建设好了数字城市才能建设智慧城市,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具有并行性,所以智慧城市也可以称之谓智慧数字城市[5]。

3数字城市如何向智慧城市演化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智慧基础设施层、智慧服务公共支撑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等组成。图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可知,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有以下3个关键技术。

3.1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技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时获取现实城市各类信息的基础。包括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的传感器网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连接被植入城市物体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传感器形成的物联网获取的感知、感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进行整合处理并存储管理。没有实时、动态的现实城市的海量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网络与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3.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智慧城市海量数据处理的智能平台,对上提供虚拟支撑,包括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给用户。“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你就可以使用这 些能力和资源。

3.3网格技术网格(Grid)指第三代Internet,或下一代web。不同于Internet和web,Grid的特点是:资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共享更具目的性,引入了虚拟组织(Virture Origion,VO)的概念,而且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网格技术主要解决4个问题:其一,系统集成,指已建(或历史遗留)分布异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网格化集成,实现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二,信息整合,指多源异构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融合与同化,从而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提供无缝连接的一致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其三,资源共享,指广义信息资源共享,即一切都是服务的理念,如DaaS(数据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KaaS(知识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等等;其四,协同工作,指网格上多个节点协同运行,共同解决城市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必须解决的。可以肯定地说,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云计算和网格等技术的发展必将让城市更加智慧。

4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这里仅从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两个方面列举几例予以说明。

4.1智慧服务智慧市政。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构建新一代平安城市指挥中心平台及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通过各种车联网系统的综合集成,构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实时和稳定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智慧电网。家庭智能用电系统既可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进行实时、远程控制,让生活更便捷;智慧电网可以接入小型家庭风力发电和屋顶光伏发电等装置,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让生活更低碳;智慧电网能为用户搭建一个家庭用电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电力用户角色转变,推动用户合理选择用电方式,有效降低用电费用支出,让生活更经济。智慧医疗。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人身上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实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中心;远程诊断系统根据实时传送到医疗保健中心的健康参数进行诊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查或治疗;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各级医院之间医卫人才资源、医疗信息资源和医疗文件资源共享,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大型贵重和特殊医学仪器设备、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结果、重要医疗救治资源等的共享,将有效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智慧食品。食品安全追踪系统可在每只牲畜上贴上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牲畜肉制品或奶制品上,消费者可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知道牲畜成长过程的每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智慧民生。市民卡与POS系统的推行,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大部分日常事务,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和居民生活;“三表”自动抄送系统使社区物业管理高效、便捷和准确;社区网络(光纤、无线宽带、移动宽带)全面覆盖,让居民可通过各种网络终端畅享高效的网络服务;智慧家居系统可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居民能及时获取家庭被盗、燃气泄露、浸水、失火等信息并进行短信报警,满足居民远程家居管理的需求。智慧旅游。游客在旅游之前,在家里就可在网上对将要去的地方进行网上虚拟游览和体验,了解景色、天气和人流情况;动身之前,可通过旅游综合服务网站预订行程,确定住宿地点、想旅游的景点、交通线路和方式、去哪家餐厅用餐;游客到达目的地后,可通过电子地图、手机导游设备及时了解景区资讯及线路信息,制订个性化的行程计划,轻松进行游览;旅游途中,可通过旅游网站了解景区实时路况和人流状况,随时调整行程;最后,还可通过网络进行服务预订和费用支付。智慧服务的内容远不只是以上所列,还有如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社保,等等。

4.2智慧产业智慧城市产业基地。如物联网应用科技园、产业园、生产信息服务外包园、示范项目基地等“智慧城市”产业载体,形成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智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软件产业、软件服务业、高端信息产品服务业和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推动智慧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智慧城市骨干企业。如智慧城市感知感测设备制造企业、物联网企业、中间件生产企业和软件企业(包括嵌入式软件、工控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工业仿真软件、云计算服务软件、网格服务软件、智能服务软件等)。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智慧城市的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智慧城市建设即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肯定会给每个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必将促进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的发展,给政府、企业、公众带来极大的好处。

5结束语

学问与智慧篇6

【摘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树立智慧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抓好项目引进、整合行政资源、促进多元投资来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建设 对策

自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资源日趋缺少、城市功能提升潜力不足的问题,因而国内外政府及学术界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等诸多理念。作为城市发展模式对此议题的集中应对,“智慧城市”概念于2009年底紧随“智慧地球”一同被IBM公司提出。城市作为地球未来发展的重点,智慧地球的实现离不开智慧城市的支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供未来城市发展新模式,而且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专门拿出一章来规划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形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意义进行了概括,指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要以问题导向切实有效解决各地面临的城市病,使百姓生活更便利、更美好,从而有利于顺利实施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

为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本质意义,解决我们城市快速发展带领的城市病,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使得城市发展应主动适应智慧城市理念和实践,获得新一轮济发展的话语权。

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1.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统筹与实际需求不适应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等与实际需求不适应,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的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等问题。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法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2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形成智慧城市的根基作用

存在着宽带网络、通信基站布局不均、城市整体网速较低、测速标准不统一;城市基础硬件(包托城市公共设施、地下管线、电力布线等)老化、智能水平差、融合度低、安全系数差;城市基础软件(平台、支撑硬件的软件)落后、升级难度高、对硬件支撑能力差、信息泄露严重等问题。

1.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在积极推行“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够,公共基础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不高,未能有效解决重复投资问题。

1.4缺乏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有效模式

虽然在部分领域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探索,但总体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的格局没变,投资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1.5科技创新机制不够,整体科技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门综合叉的新学科,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巨大新型产业。因此,应高度重视、并通过机制创新来激活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为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1树立智慧理念,系统谋划智慧基础设施实施步骤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树立智慧理念,只“智”缺“慧”的新城市构建模式是偏重信息技术和硬件设施的组合,缺少对技术和硬件设施应用带领的结果进行考量,缺乏从“问题导向”来解决实际大城市病的问题。系统谋划智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一是要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一城一策”创建智慧方案;二是做好指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要注重网格化地理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把能源、通信、公安、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载体建设好;三是强化典型智慧基础设施应用;四是要探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建立智慧城市保障体系;五是要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机制。

2.2 提高管理水平,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规划编制模式,成为传统城市规划突破过于理想化的瓶颈、理性规划推动城市合理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要发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根基作用,必须对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不均、城市基础硬件(包托城市公共设施、地下管线、电力布线等)、城市基础软件(平台、支撑硬件的软件)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实施。

2.3 抓好项目引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一要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设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二要落实运营项目,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公共事务服务管理等;三要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联的产业。同时,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项目的支撑、集聚效应十分重要。

2.4 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目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政府应组织经信、规划、城管、建设、公安、水务、交通等部门建立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协调小组,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物理平台,要像城市的路网、能源系统一样,围绕着感知、共享、协同三个理念进行合理化改造,对公共信息的管理应当实行集中统一、信息共享、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搭建智慧城市信息公共平台。

2.5 促进多元投资,探索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

贯彻“十三中全会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鼓励采用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用于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按照促进多元投资,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破解资金难题,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民间主体的多元投资新模式。

学问与智慧篇7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资源经济、资本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在成为城市一切领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城市成了推进城市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这是有着深刻背景的。就社会背景而言,国家的信息化催生数字城市,解决城市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数字城市,这是需求牵引;就技术背景而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数字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这是技术推动。数字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实践表明,数字城市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开拓地理信息产业新领域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改变公众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城市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一,信息获取手段的自动化程度低,实时性差,更新慢,导致“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脱节;其二,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薄弱,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之间不能互连互通互操作,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三,智能化程度差,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有系统但不好用,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物联网、云计算和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怎样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对城市的实时感知和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无缝连接的问题,怎样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和增强智能服务的能力,怎样利用网格技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和实现协同工作,这些都是学界和业界思考的问题。“数字城市”往何处去?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呼之欲出的。智慧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全社会的心声。

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许多城市依托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东部沿海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规划也纷纷推出,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理念、特点及其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2.1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这就必须具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等智慧的要素。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更聪明,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它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无缝连接,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2.2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智”在哪里?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句话[3],即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协同运行、智能服务和激励创新。这6个方面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现实城市的全面、综合透彻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实时感测,就不可能有面向现实城市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没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的全面互联并实现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和存储,就不可能发挥透彻感知的后续作用;没有对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深度整合,就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也不可能提供一致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基于网格环境的城市各个要素、单元和系统及其参与者的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没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没有激励创新机制,就不可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技和业务创新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验平台,也就不可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3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两者一脉相承。数字城市是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慧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这里,使用“演化”一词是采用隐喻方法,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数字城市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4]。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存在物)的“数字空间”,而智慧城市则可视为“数字城市”的“智能空间”,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由数字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物联化、智能化,是现实物理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物联网智能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无缝连接、相互叠合构成的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从工程角度看,“现实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属于工程活动的范畴,由“现实城市”工程到“数字城市”工程再到“智慧城市”工程,本质上是工程演化过程。城市建设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化的城市,数字化是基础,智慧化是灵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建设好了数字城市才能建设智慧城市,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具有并行性,所以智慧城市也可以称之谓智慧数字城市[5]。

3数字城市如何向智慧城市演化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智慧基础设施层、智慧服务公共支撑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等组成。图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可知,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有以下3个关键技术。

3.1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技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时获取现实城市各类信息的基础。包括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的传感器网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连接被植入城市物体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传感器形成的物联网获取的感知、感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进行整合处理并存储管理。没有实时、动态的现实城市的海量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网络与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3.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智慧城市海量数据处理的智能平台,对上提供虚拟支撑,包括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给用户。“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你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

3.3网格技术网格(Grid)指第三代Internet,或下一代web。不同于Internet和web,Grid的特点是:资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共享更具目的性,引入了虚拟组织(Virture Origion,VO)的概念,而且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网格技术主要解决4个问题:其一,系统集成,指已建(或历史遗留)分布异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网格化集成,实现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二,信息整合,指多源异构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融合与同化,从而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提供无缝连接的一致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其三,资源共享,指广义信息资源共享,即一切都是服务的理念,如DaaS(数据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KaaS(知识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等等;其四,协同工作,指网格上多个节点协同运行,共同解决城市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必须解决的。可以肯定地说,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云计算和网格等技术的发展必将让城市更加智慧。

4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这里仅从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两个方面列举几例予以说明。

4.1智慧服务智慧市政。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构建新一代平安城市指挥中心平台及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通过各种车联网系统的综合集成,构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实时和稳定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智慧电网。家庭智能用电系统既可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进行实时、远程控制,让生活更便捷;智慧电网可以接入小型家庭风力发电和屋顶光伏发电等装置,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让生活更低碳;智慧电网能为用户搭建一个家庭用电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电力用户角色转变,推动用户合理选择用电方式,有效降低用电费用支出,让生活更经济。智慧医疗。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人身上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实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中心;远程诊断系统根据实时传送到医疗保健中心的健康参数进行诊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查或治疗;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各级医院之间医卫人才资源、医疗信息资源和医疗文件资源共享,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大型贵重和特殊医学仪器设备、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结果、重要医疗救治资源等的共享,将有效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智慧食品。食品安全追踪系统可在每只牲畜上贴上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牲畜肉制品或奶制品上,消费者可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知道牲畜成长过程的每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智慧民生。市民卡与POS系统的推行,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大部分日常事务,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和居民生活;“三表”自动抄送系统使社区物业管理高效、便捷和准确;社区网络(光纤、无线宽带、移动宽带)全面覆盖,让居民可通过各种网络终端畅享高效的网络服务;智慧家居系统可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居民能及时获取家庭被盗、燃气泄露、浸水、失火等信息并进行短信报警,满足居民远程家居管理的需求。智慧旅游。游客在旅游之前,在家里就可在网上对将要去的地方进行网上虚拟游览和体验,了解景色、天气和人流情况;动身之前,可通过旅游综合服务网站预订行程,确定住宿地点、想旅游的景点、交通线路和方式、去哪家餐厅用餐;游客到达目的地后,可通过电子地图、手机导游设备及时了解景区资讯及线路信息,制订个性化的行程计划,轻松进行游览;旅游途中,可通过旅游网站了解景区实时路况和人流状况,随时调整行程;最后,还可通过网络进行服务预订和费用支付。智慧服务的内容远不只是以上所列,还有如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社保,等等。

4.2智慧产业智慧城市产业基地。如物联网应用科技园、产业园、生产信息服务外包园、示范项目基地等“智慧城市”产业载体,形成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智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软件产业、软件服务业、高端信息产品服务业和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推动智慧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智慧城市骨干企业。如智慧城市感知感测设备制造企业、物联网企业、中间件生产企业和软件企业(包括嵌入式软件、工控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工业仿真软件、云计算服务软件、网格服务软件、智能服务软件等)。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智慧城市的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智慧城市建设即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肯定会给每个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必将促进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的发展,给政府、企业、公众带来极大的好处。

5结束语

学问与智慧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服务外包;云计算

[DOI]10.13939/ki.zgsc.2015.51.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探求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愿景,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了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例如,RudolfGiffinger(2007)和Forrester(2010)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使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更智能,实现智慧经济、智慧人民、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1]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的发展基础(焦明连,2011)、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宋正娜等,2010)和发展机制(周春山等,2011)等研究的基础上,吴克昌(2014)提出了合作式、一体化、全触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智慧交通(张轮等,2014)、智慧环境(杨学军等,2014)、智慧食品(张亮等,2014)等领域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研究总体上偏向宏观探讨和具体领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尚显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1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智慧城市通过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了城市的功能、结构、形象和特色等一系列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欢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披露,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要明确其定位,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有限的政府才是管理高效的政府。[2]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度安排,它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中,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优化配置,智慧城市建设中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高科技产业日益发达,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专业的服务;二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将城市公共服务变得智能化、服务化、人性化;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为了减少政府投资,盘活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无疑是最佳选择。

2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公共服务外包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3]若市场环境滞后于政府管理、或者政府转型滞后于市场发展,它的功能将会是有限的。

2.1公共服务外包规模较小、领域狭窄

我国政府很早就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外包,外包范围一般为社区民生服务、行业、社会公益服务、城市基础事务等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公共服务外包限制在特定领域无疑会影响新时期的外包和城市建设。

2.2公共服务外包侧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忽略运营维护

政府的优势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揽信息基础的运行和维护既分散了政府的精力也不是政府的强项。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只注重信息基础的建设,对后期运行、维护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对策与建议

公共服务外包这一制度本身具有多重优越性,在各地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要完全发挥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还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第一,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核心。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是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社会民生,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应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应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核心,大力加强供电、供水、供热、垃圾处理及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设施,医疗,旅游、健康养老等民生应用上的外包和投入。第二,以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抓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而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为城市服务,需要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拥有专业的技术、全面的资源。智慧城市建设中它们能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而且拥有优良的社会适应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运行的神经中枢,在建设时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技术型企业的优势,将这部分项目外包出去,既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以节约资金、提高项目效益。第三,以推广智慧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落脚点。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落脚点,直接关联市民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网格化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社会保障卡等。[4]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智慧城市应用。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将政府数据和社会媒体数据开放给数据开发者,鼓励其开发智慧化应用,提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短期内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就开发出来,极大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二是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加速推广智慧应用。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对成熟的智慧应用平台,例如阿里云平台,用户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完成生活缴费。智慧应用的推广如果外包给这样的企业和组织,能快速实现智慧应用与市民生活对接,节约政府推广成本,进一步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第四,以优化社会环境为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保障。首先,要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大学和研究所培养不同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已经从业的服务外包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加大海外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其次,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自主创新,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最后,充分保障市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外包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服务的最终受益者———社会民众无疑最有发言权,当民众反映外包的公共服务质量不达标时,不仅要应追究供应商的责任,还要追究管理方的责任。[5]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研究评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3(6).

[2]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3]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4).

[4]石伟伟,杨桂菊,肖开能.智慧城市的理论与落地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

[5]吴月.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研究的进展与热点主题:评述与前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6).

上一篇:重阳节最佳诗句范文 下一篇:眼神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