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了锻炼范文

时间:2023-10-12 03:41:12

我得到了锻炼

我得到了锻炼篇1

在我的成长中,我一直是胆小的,我不敢和别人说话,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可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得到了锻炼,让我变得开朗,外向起来。

某一天的课间,教室里的同学寥寥无几,只有老师和我,还有几个同学,老师正在认真的批改卷子,突然,老师抬起头,好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然后用眼睛平扫了一下教室里的同学,毫不犹豫的点到了我。我立刻出了一身的冷汗,我走到老师面前,老师叫我去隔壁老师那里取一下钥匙,我缓慢的向门外走,一边走心里就想:“天啊,怎么办啊!我该怎么跟那个老师说。”此时,我已经走到了门口,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似的砰砰直跳,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迈不开步。经过几分钟的思想斗争后,我终于敲响了教室的门,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师,我极其紧张的说:“老师,让,我来取钥匙。”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声音都变了,好像是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感觉。说完后,老师把钥匙递到了我的手里,我发现老师的手怎么那么热,像个小火炉一样。

在回班级的路上,我十分兴奋,手中的钥匙感觉沉甸甸的,像一个奖杯一样,奖励我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由原先的胆小怕事,变得乐观,开朗,向上,同学们也都很喜欢我。要说我最感谢的人是谁呢?那就是我的老师,是她让我得到了锻炼,让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初一:小糖糖

我得到了锻炼篇2

每个人都要学会做家务,就像格言中说的:镜子不擦起灰尘,人不劳动变废人。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做家务,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记得在一个假日里,我没事干,看见妈妈在埋头地洗衣服,我觉得挺有意思,想帮妈妈做家务,就搬了张小椅子坐在旁边学习起来。

我先把一大叠衣服倒进桶里,再倒下一桶水,把衣服浸泡在水里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就一丝不苟地搓起来,搓完了一次又一次,我觉得挺干净了,就把衣服递给妈妈看“怎么样?”我心里充满了喜悦,满以为妈妈会夸我,没想到,妈妈竟然什么话也没说,就拿着我的衣服洗起来,我才发现我洗的衣服非常的脏。

于是我便又洗第二件衣服,我看到妈妈在不断地放洗衣粉,我才想起:我刚才忘记放洗衣粉了,“真是粗心”,我自言自语。这是,我茅塞顿开,连忙把洗衣粉洒在衣服堆里,又聚精会神地搓起来。我使劲地一搓,全身都满是泡泡,我这才料到我放太多洗衣粉了。

我不气馁,也不放弃,下决心把第三件衣服洗干净。我心想:经过这么多的困难,一定能把它洗干净,否则会惹妈妈讥笑。在洗第三件时,我更加细心了,用两只手反复揉搓去掉污垢后,放不多不少的洗衣粉......

后来我越洗越干净,没有一处污渍,洗得和妈妈的差不多了,妈妈都夸我有了不少进步。不一会儿,就洗完衣服了,晾着我自己洗的衣服,我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通过这次学洗衣服,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知道无论学什么,只要肯努力学习,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爱因斯坦,爱迪生都是我们的楷模。

我得到了锻炼篇3

一、身体锻炼自觉程度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在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上是否存在差异,本人做了项“除了上体育课外是否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回答“否”的,确定为不锻炼组。回答“是”的,确定为锻炼组,对两组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水平进行考察。经过T检验表明,身体锻炼自觉程度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差异(P

二、身体锻炼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综观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锻炼类型、锻炼强度、锻炼频率、每次锻炼的时间和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学生自觉进行的身体锻炼几乎都是有氧锻炼类型。因此,对考察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才能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时,只以衡量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每次锻炼的时间的身体锻炼量和锻炼的持续时间作为自变量。研究中将“除了上体育课外是否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回答“是”的被试,根据以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一次锻炼的时间来衡量身体锻炼量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所测得的得分分为3组,分值≤19分为小锻炼量组,分值在20~42分之间为中等锻炼量组,分值≥43分为大锻炼量组;将“您参加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已经持续多长时间了”的调查条目中,回答8周以下的为“1”组,8~12周的为“2”组。12周以上的为“3”组。对不同身体锻炼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1”“2”“3”三个组的锻炼持续时间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越来越大;中等锻炼量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呈现“V”型的曲线,小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呈现倒“V”型的曲线;大锻炼量在第3组锻炼持续时间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是所有组别中最大的;而小锻炼量在第1组锻炼持续时间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是所有组别中最小的。

从身体锻炼量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来看,身体锻炼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就越大,其均值也就越大。而且,由小锻炼量到中等锻炼量的斜率(身体自我价值感增大幅度,下同)要明显大于由中等锻炼量到大锻炼量的斜率,这说明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一开始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由小锻炼量到中等锻炼量),它的增大幅度较快,然后随着身体锻炼量的继续增大(由中等锻炼量到大锻炼量),它的增大幅度趋于平缓。

同时,从锻炼持续时间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来看,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越大,其均值也就越大。而且,由锻炼持续时间1组(8周以下)到锻炼持续时间2组(8周到12周)的斜率要远远小于由锻炼持续时间2组(8周到12周)到锻炼持续时间3组(8周到12周以上)的斜率。这说明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一开始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由锻炼持续时间1组到锻炼持续时间2组),它的增大幅度较慢,然后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继续增加(由锻炼持续时间2组到锻炼持续时间3组),它的增大幅度明显提高。

三、结论

1.参与身体锻炼的学生比不锻炼的学生有更高的身体自我价值感。

2.身体锻炼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越大;同时,身体锻炼随着身体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越大。

我得到了锻炼篇4

摘 要:通过1 17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首次编制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考察了大学生锻炼效果特征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EE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体验到的锻炼效果;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相关程度最高,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比女生高。

关键词:锻炼效果;量表;心理测量;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4-03

On the Design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Exercise Effects Inventory (EEI)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CHEN Shan-ping1,PAN Xiu-gang1,ZHANG Ping2,ZHANG Zhong-jiang1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ivil Aviation College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exercise effects inventory (EEI) is tested for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ased on a survey of 1179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EI is a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for exercise effects; its five scales assess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 joy, competence, appearance, fitness and social; the five exercise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xercise behaviors, and joy in exercise, which has most impact on their exercise, has the closest correlation; the EEI score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Key words: exercise effect; inventory; psychometrics; reliability; validity

体育具有健身、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多方面的[2]。然而,在学生体育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主要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缺乏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到的其他效果的评价,例如:娱乐和交往等,这不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体育的价值。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从教师角度进行的考试评价,而没有基于学生体验的自我评价,因此,评价结果不能体现锻炼参与者本人对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价值的认同。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体验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3],因此,有必要在体育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以便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程度。通过文献查阅,还没有发现针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量表,因此,本文旨在建立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为体育锻炼研究和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一个简便的心理测量工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 179名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896人,女生283人;一年级314人,二年级291人,三年级274人,四年级300人。年龄在16~24岁之间 (M=19.9,SD =1.54)。

1.2 测量工具 通过对学生访谈的总结,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锻炼效果的评价是依据参加的体育锻炼满足他们需要的程度,因此参考《身体活动动机测量》(MPAM-R)量表的理论结构反映的个体体育需要类别[4],从反映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获得的锻炼效果设计了测量题目(表1),编制的题目采用5级Likert量度,5个备择答案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测量题目交6位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审阅,认为这些测量题目符合相关变量的定义。为检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的效标效度,量表配合使用测量锻炼坚持意向的运动承诺量表[5],以及衡量体育人口的三项指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6]。

1.3 研究过程 为了使样本能基本代表本科生的人口特征,以性别和年级为类别依据进行配额抽样,计划每个年级抽样4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00人,总计1 600个样本。样本选取后,研究者带领学生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 580份,回收1 424份,回收率90.1%,经问卷审核和逻辑校验,剔除无效问卷145份,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有1 179条。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使用SPSS 11.0和LISREL 8.53。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分析 为评估每个测量项目的特征,通过SPSS的描述性统计考察了各题目的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远小于2,量表题目的回答数据分布满足正态分布假设。通过检验测验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两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的差异的显著性,所有题目的CR(临界比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这些题目具有很好的鉴别度。

对量表的信度主要考察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系数),总量表的a值为0.871,从表1可以看出,锻炼乐趣、健康效果和社交效果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具有一个很好的a值,高于0.7的标准,外貌效果分量表为0.684,非常接近0.7的水平,表示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能力效果信度系数较低,但高于可接受的0.6的标准,考虑到属于新编制的量表,信度较低很可能是由于测量题目少引起的。

表1 分量表信度和标准化一阶因子负荷值

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根据我们量表设计时的理论结构和测量构想,在LISREL 8.53中构建了一个锻炼效果评价的二阶因子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以量表的12个题目为显变量,由5个一阶因子(乐趣、健康、能力、外貌、社交)和1个二阶因子(锻炼效果)组成。

计算机分析时,LISREL采用ML(最大概似法),总计进行了23次叠代完成了所有的参数估计。模型的因子负荷标准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除锻炼乐趣的第三个题目的因子负荷低于可接受的标准0.5外,各因子均具有较高的负荷,各因子负荷的t值分布于13.51~23.85之间,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说明各分量表的会聚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二阶测量模型的PHI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均达0.001的显著水平,各一阶因子对二阶因子(锻炼效果评价)的负荷高于0.7,说明存在一个共同的二阶因子。一阶因子之间具有较合理的相关关系,对于一阶因子之间相关关系高于0.7的5组变量,我们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区分效度,分别以假设2个变量为独立变量和单维变量两种情况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表3),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变量作为独立变量的整体模型合适度参数优于单维变量合适度,所以这5组变量的区分效度是明显的。

表2 二阶因子负荷值、标准化相关系数

测量模型对于数据的LISREL拟合优度结果(Goodness of Fit Statistics)为:X2(49)= 325.75,NFI= 0.97,NNFI= 0.97,CFI= 0.97,IFI= 0.97,RMSEA = 0.072,SRMR = 0.041。一般认为 X2/df 的值小于5.0时,可以接受模型,本次检验中 X2/df 的值为325.75÷49=6.648,尽管模型拟合的卡方( X2) 值不理想,但由于卡方值会随样本数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因此,样本大于1 000时不适合使用卡方准则来评价模型[7]。模型的NFI、NNFI、CFI、IFI均达到最严格的标准0.95,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达到可接受的0.1标准,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也达到可接受的0.08标准[8],表明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在大学生中测得的数据支持我们提出的理论结构和测量构想。

表3 五组构想概念的区分效度

2.3 效标关联效度:锻炼效果自评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锻炼效果与锻炼行为之间应该为正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锻炼者的锻炼频率越高,每次锻炼时间会越长,每次锻炼的运动量越大,它所获得的锻炼效果越好;锻炼效果越好,锻炼者越渴望和决心继续进行身体锻炼(即运动承诺度越高)。为检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测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理论的假设,进行了5种锻炼效果和锻炼行为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总体上看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测得的得分与锻炼行为的承诺、频率、时间和运动强度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4 锻炼效果自评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注:“**”:0 01水平上显著;“***”:0 001水平上显著。

2.4 大学生自评的锻炼效果的性别差异 本次研究样本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情况见表5,大学生锻炼效果自评得分高低依次为:能力效果、健康效果、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男女大学生在5个锻炼效果自评得分上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均比女生要高。

表5 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和男女比较

3 讨 论

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是一个二阶因子结构,所测量的大学生体验到的锻炼效果包括5类:1) 锻炼乐趣:指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情感反映,诸如快乐、欢喜和有趣等;2) 健康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方面的效果;3) 能力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能力的提高;4) 外貌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产生的作用;5) 社交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在获得友谊和增进交往方面产生的效果。从本次检验的结果来看,量表的题目在测量大学生锻炼动机时具有较高的鉴别度,分量表和总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也得到了证实,因此,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说明量表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值得在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评价中推广使用。

根据驱力理论,个体进行某项活动或行为的努力程度或执着程度将取决于个体由于匮乏状态而产生的内驱力,以及由观察、学习或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关于这一活动的或行为的效果体验,如果过去的行为导致好的结果,人们有反复进行这种行为的趋向,过去的行为如果导致不好的结果,人们有回避这种行为的倾向[9]。这一理论假设在效标效度检验中得到验证,运动承诺是指体育锻炼者渴望和决心继续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所有的锻炼效果自评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学生认识到的体育锻炼的价值与作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呈现高度相关( r =0.87),说明对体育自身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10]。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体育锻炼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与锻炼行为的承诺、频率、时间和运动强度相关关系强度上,锻炼乐趣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远远大于其它四项指标,其次是社交效果,说明这两方面的效果体验对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它三项,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改善这方面的锻炼效果体验对学生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锻炼效果自我评价中,在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能力效果和健康效果的得分,这一评价结果是我们现行体育教育真实的体现,现在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培养能力和促进体质健康,比较忽视发挥体育锻炼在娱乐、社交和外貌方面的功能。然而娱乐和社交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难推断:我们当前的体育教育在发挥体育功能上存在不均衡,不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体育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退出体育锻炼,造成大学生体质在这个阶段迅速下降[11-12]。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体育教学需要重视发挥体育在娱乐、社交和审美等方面的功能。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们的测量模型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首先,锻炼乐趣的第三个题目“我对自己的体育锻炼感到满意”的完全标准化负荷低于0.5的标准,揭示这一题目测量的内容与其他几个题目测量的内容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修正指数来看,它在外貌动机中的MI是33.34,在社交动机中的MI是15.1,仔细分析该题目的内容,该题目实际上反映了对锻炼效果的综合评价,该题单独归属于任何一个因子都不恰当,所以应该从量表中删除该题目,删除该题目后,锻炼乐趣的信度系数由0.723提高到0.773。其次,部分子量表a系数较低,应该增加测量题目来提高子量表的信度。

4 结 论

1) 锻炼效果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获得的体育锻炼效果体验,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建议在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评价中推广使用。

2) 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社交效果,相关系数远远大于其它三项指标,说明这两方面的效果体验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

3) 大学生在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能力效果和健康效果的得分,表明当前的体育教学在发挥体育功能上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忽视了最重要的娱乐功能,学生体验不到锻炼乐趣,不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4) 就本次测量结果而言,大学生锻炼效果自评得分高低依次为:能力效果、健康效果、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均比女生要高。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陈善平,李树茁著.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理论探索、测量工具和实证研究[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6.

[3] 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4] 陈善平,闫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2):52-54.

[5] 陈善平,李树茁.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23-625.

[6]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6.

[7]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8] HU L, BENTLER P M.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J],1998,(3):424-453.

[9]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39.

[10] 毛永革.影响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3):68-70.

[11] 王成,孙蔚,陈善平.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78-1379,1389.

我得到了锻炼篇5

【关键词】课外锻炼;体育学生;必要性

1 体育学生课外自我锻炼的重要性

1.1 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1.2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巩固学习,提高能力

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组织、裁判、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都会得到特殊的发展,可以培养出许多未来社会中的体育骨干。

1.3 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培养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俱乐部开展以后,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受到社会青睐。一部分新兴项目,如网球、跆拳道、健美、轮滑等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速增长,加之学院辅之的职业前景展望和俱乐部项目推介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前景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助于自我职业个性认知

现在许多体育生在考体育院校之前是将体育运动作为个人兴趣来发展的,但上了体育院校之后,当体育将成为他未来饭碗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过去只是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一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感兴趣,而对其他项目了解、参与甚少。俱乐部的开展,加之每学期推出新兴的项目,让体育生们增加了对各种运动项目体验适应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经过多种运动项目的系统学习和体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以实现未来求职过程中的人职匹配的目标。

1.5 课外自我锻炼有助于培养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课外自我锻炼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毅力,持之以恒良好品质,并促使学生养生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计划的习惯。同时,课外锻炼的时间还可以结识更多得朋友,对于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大得促进。这些对于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素质。

1.6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锻炼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体育新课改的推进,对未来体育工作者而言,社会和中小学校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型人才,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要掌握多个专项技能。这样才能对不同类别和兴趣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学生可根据自身课程时间安排,选取几个自己喜欢的项目来练习,提高综合能力,这无疑将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重要的砝码。只有经常性的使用、锻炼才能更好的理解体育,积累更多得经验,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

2 课余锻炼自我安排

2.1激发锻炼热情

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必须多练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能力。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带准备活动,起先不限制什么内容,而后自行设计,互换进行实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在课外由任课老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每周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老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2.2培养锻炼习惯,从自我兴趣出发

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注意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达到学生自我锻炼,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的活动。

2.3合理安排自我锻炼

有了兴趣,有了理想,接着就是去施行。体育锻炼中很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我们需要有个详细的计划来敦促自己进行课外锻炼,进行自我约束。这个计划最好是能够有天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尽量做到详细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做计划喜欢把计划提的高高的,比如说:我在一年之内百米速度要追上刘易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样得计划往往不了了之。还有一种就是把计划定得很简单,就像一米八的人去够篮球网,轻轻点一下脚就能做到的,这种计划没有进取性,对于成绩的提高微乎其微。体育锻炼时应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锻炼,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4 体验成功乐趣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锻炼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会让我们在自我锻炼中找到,对课外锻炼的兴趣也节节升高。

3 结束语

总之,体育学习中对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让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于体育教学课堂之中。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前提,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庆富.吉林省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我得到了锻炼篇6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锻炼;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52-01

通过多种体育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个性均得到发展,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自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我们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注意及时消除避免

学生运动厌倦心理

教学手段的新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直接兴趣,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学生对中长跑普遍存在“害伯”的心理。除运动项目本身枯燥外,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练习中,由于不得法,如运动强度密度不适合他们的身体负荷。结果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当提起中长跑就马上产生了伯的条件反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长跑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介绍耐力的一般常识,重点介绍“极点”的出现及克服的方法,使学生心理上有准备,并懂得“极点”的出现原因及克服方法,从而有意识的调节呼吸和跑速,树立信心。练习中我们又采用走跑交替练习、追逐练习,并采用“假信息反馈法”,分段计时练习,如,跑一千米以上距离时,采用每跑一圈报一次时,第一圈用其实成绩,第二圈采用少报1―2秒、第三圈又少报2―3秒…。并且一边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信心大增,跑完后虽然疲劳,而感到成绩有进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体育的各种手段,有助于自我锻

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除了搞好传统的田径、球类、体操之外。近二年还新开了一些在我校还比较年青的项目,网球、棒垒球、健身健美中心等。投入一定的较先进的设备器材,学生对这些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配合各种宣传栏、广播站、印发锻炼知识资料,使学生通过课外读物又获得一些锻炼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的来源。学生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感到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有益。对工作、学习有益而产生了兴趣爱好,并且变成自觉行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促

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受一定动机的影响。动机是推动学生课余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大学生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大学生上课不同于中学上课,一些学生渴望上一些韵律操的课,有些希望打球等等,并不希望老师满堂灌,希望自己多实践,对不合口味的课,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求得过且过,因此,我们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必须多练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能力。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带准备活动,起先不限制什么内容,而后自行设计,互换进行实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在课外由任课老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每周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老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第一、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第二、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第三、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键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第五、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我得到了锻炼篇7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自主锻炼 培养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各大系统功能、体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遗憾的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23.3%,参与时间多为课间休息时间,项目多为跑跳、玩耍;有时参与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61.0%,参与时间基本是上体育课前的课间时间;从不参与的学生比例达到了15.7%。总体看来,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锻炼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自我锻炼习惯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行为,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也是学生自立自强的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从而达到初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就能更好地达成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锻炼兴趣

1.选择实用、新颖的锻炼内容。体育作为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内容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如踏板操、保龄球等就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欲望,为女学生开辟的形体课也受到普遍欢迎。为了减轻学生因重复参与同一项目活动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可以在一星期中搭配一天趣味运动项目练习,如:跳长绳,踢毽子,60m迎面接力等。要求各班同学人人参与这些趣味活动项目,发挥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其中。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趣味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率要达到90%以上,为趣味活动项目提供展示平台,表扬成绩优异的班级,进一步激发并巩固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兴趣。

2.创设有趣味、有意义和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看见熟悉的场景,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内在的兴趣会即时显现。课前的场景设置、课上互动和课后评讲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同时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也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锻炼的热情。

3.教学手段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多采用以问题引领教、学、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尝试、思考和发现;多运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设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身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在一堂快速跑教学中,我打破常规,采用男女混合分组、追逐跑、十字接力等方式,以游戏方式进行。结果整堂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完成,达到了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1.理论先行,培养自主锻炼意识。自主锻炼是周期性、持续性运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主锻炼对增强身体素质和培养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奥运知识讲座,让学生知道奥运会不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荣誉还有“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过程。通过讲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被充分激发出来,明白体育锻炼重要的是参与,关键的是过程。再加上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最后学生便能展之以能,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2.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主锻炼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自主锻炼意识只有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才能保持和强化。在体育老师的协调下,每个月出一期体育黑板报,设立体育锻炼英雄榜,定期组织年级、班级的比赛,比如“开火车”、“篮球三对三”等比赛。通过趣味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激发体育后进生的信心,同时也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一次年级组织的“跨步跳”比赛上,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由矮个学生组成的“矮人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荣登英雄榜,而这些学生也在赛后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尽管经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端正了许多,但在平时的锻炼过程中盲目性比较大,对老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在一次短跑课教学时,我课前设疑并让学生自己解疑,课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主动参与各项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引发了学生观点的碰撞。通过课外作业、课中“成功”体验和课前设疑等方式,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学练、自我评控,在一种自主的氛围中最后实现“动中学”、“学中乐”、“乐中健”。

三、掌握自主锻炼方法,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1.在实践中体会锻炼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但由于学业负担重和家长反对及自身素质等原因,在练习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投入运用。运动生理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是中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是中小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在每周的体锻课上,让学生按照兴趣分组,由一组学生设计锻炼方案,然后带领其余各组学生锻炼。我则是教练员,对练习全过程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参与其中一同锻炼,在下课前5分钟集体对本次方案进行点评。例如中长跑锻练的开展,可以采用“以短促长”的锻练模式,在校内开展中长跑自主锻练常用的有效途径有:(1)技战术训练。在跑步当中,良好的技术可以节省能量,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摆动腿,充分牵引髋关节前移,增大步长;为了提高跑速、增加步频,身体重心起伏要小,尽量缩短腾空时间,有效利用支撑时间,即缩短缓冲时间,延长蹬伸时间,常用的改进技术练习包括摆臂练习、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后折叠跑、跨步跳等,在战术教学中,围绕合理分配体力,掌握速度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一般耐力好的同学常采用领先跑战术,绝对速度好、冲刺能力强的同学主要采取跟随跑战术,为了摆脱对手还可采用变速跑战术;(2)重复跑。距离可采用100米―400米,400米―600米,重复4―10次,强度为最大跑速的85%―90%,心率恢复到100次―110次/分时继续训练;(3)等距变速跑。100米(快)+100米(慢)、200(快)+200米(慢),6―8组,强度为最大跑速的85%―90%;(4)定时定距跑。在规定时间内跑完预定的距离,用于发展速度耐力;(5)等距间歇跑。严格控制休息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可以分别进行200米、300米、400米跑等;(6)不等距等间歇跑。如100米+200米+400米,间歇3分钟。当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外出开展越野跑,鼓励学生在家期间坚持中长跑活动。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这一锻炼形式得到认可并向全校推广,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锻炼方法,有的小组还创新了一些锻炼方法,如:自制土杠铃练习力量、利用实心球钻孔练习打保龄球,等等,对如何进行科学锻炼学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在实践中强调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不断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学生习惯形成的外因很多,学校是最重要场所之一。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把关,以制度作保证;课前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学生自主学练时空间化;课后作业由家长监督。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主意识,行动逐渐不容易控制,通过制度保证,从外在对学生进行直接刺激,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仅仅靠学校这个平台去培养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习惯,要让学生形成锻炼“生物钟”,时间一到,身体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应该去锻炼了。

四、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收获与思考

1.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收获。(1)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班级体育活动的习惯,各个班级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锻炼氛围,班级活动小组也各有特长,初步实现了多元发展。(2)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根据体育课的三个阶段构建了年级―班级―学生三级自主锻炼活动的框架。(3)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了体育测试和比赛效果。通过每学期的体质健康测试发现,学生身高、体重成比例,“豆芽”和“肥胖型”大大减少,肺活量和握力都大有提高。在有关身体素质测试里,学生普遍反映比以前跑得更快了、跳得更高了、投得更远了,家长也反映自己子女小毛病少了,更懂事了,学习也更加认真了。同时学生的竞赛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4)学生基本形成了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并向课外发散。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明白了体育锻炼对自我的重要性,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习惯一样。这样也就无形中在学生头脑里渗透了终身体育意识,并且一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内学练,还想方法挤时间进行锻炼,除了积极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外,还在双休日进行自发性体育锻炼,甚至一些家长也被子女带动一起进行锻炼,持续时间长、跨度大。

2.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思考。(1)学生的内在需要是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锻炼习惯是一种个体行为方式,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完全靠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体育辅导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需要,进而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2)学生的个人心理品质是锻炼习惯形成的保障。锻炼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锻炼行为变成锻炼习惯,必须是锻炼行为不断的重复和强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身体素质等因素,而且要锻炼学生坚强和“坚持到底”的心理品质,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进行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3)师生间的锻炼效应是锻炸习惯形成的动力。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但是自制力比较差,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利用师生之间的信任心理和同学间的争强好胜心理,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和同学间的“成功”效应,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并形成动力,促使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锻炼习惯的形成。通过实践发现,平时就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锻炼习惯能够较快地形成,持久性也比较强,其他学生就差很多。自主锻炼习惯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不断加强身体练习,可以事半功倍。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内在的、稳定的、以自我为主的锻炼习惯,并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5)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球教学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缪书岳.体育活动课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体育教学,2000,(5).

我得到了锻炼篇8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小结

上一篇:听见冬天的离开范文 下一篇:青春盛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