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培斯范文

时间:2023-10-24 06:58:20

格罗培斯篇1

[关键词]俄罗斯;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审计师组织;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长期的睦邻友好关系、经济人文的密切交往以及同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相似经验,使得对俄罗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重大,既有利于加强两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了解、交流与合作,又将促进两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共同发展。

一、俄罗斯审计基本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开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作为经济活动重要元素之一的审计也迈出了自己的改革步伐。俄罗斯国家审计模式发生了转变,引入了民间审计,重构了企业内部审计。

1993年,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筹备,俄罗斯通过了关于审计的法规――《审计活动暂行规定》。2000年10月,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国际中心的参与下。第一部俄文版的《国际审计准则》翻译本正式问世了。2001年《联邦审计活动法》(2001年7月13日国家杜马通过,2001年7月20日联邦议会批准)的通过最终奠定了俄罗斯审计的法律基础。同时。俄罗斯逐渐通过了一系列调控审计活动的法律法规。使俄罗斯审计朝着现代审计体系逐步迈进。

俄罗斯审计活动调节体系包括4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专门文件和适用范围。处于第一层面的是《联邦审计活动法》,它确立了审计在俄罗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审计活动的效力和实施。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权威性最大。高于其他层面。审计准则是体系的第二个层面,准则的颁布保证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第三个层面是对具体的专项审计确定了行为规范。最后一个层面是审计公司内部的规则和制度,其形式和内容由公司自己决定。

可以说,俄罗斯的审计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重大变化,制定了审计法律法规。引进了国际审计准则,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审计师与审计师事务所

据俄罗斯财政部会计审计管理司(全称为财政部国家财务监督、审计活动、会计核算和报表管理司)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月,俄罗斯有本土审计师事务所7000家,审计师3.81万人。据该司统计,近几年俄罗斯审计师事务所收入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约为30%,各年分别为:2004年205.457亿卢布,2005年288.57亿卢布。2006年343.925亿卢布,2007年417.313亿卢布。

(一)审计师

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的规定,审计师是符合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取得审计师资格证书的自然人。审计师有权作为审计师事务所的员工,或者与事务所签约被其聘请完成一定专业工作,或者作为不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审计师从事审计活动。

按照俄罗斯现有规定,国家对审计师资格进行调控和管理。由财政部具体负责。审计师只有在获得审计师资格证书后才有权签署业务报告。财政部规定专业技能要求以及获得审计师资格证书的有关规范,同时,财政部也把部分考核权授予经授权的考核机构,这些考核权主要包括:证书的延期、技能培训机构的确定、提出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

截至2008年1月7日。财政部共向3.81万人颁发了审计师资格证书,其中,从事一般审计业务资格证书3.56万人,从事银行业务审计资格证书1,100人,从事交易所、预算外基金、投资协会审计资格证书800人,从事保险机构审计资格证书600人。

由于没有审计师必须加入审计师职业组织的法律规定。目前在各审计师职业组织注册的审计师大约占审计师总数的30―40%。正在讨论的《审计法》草案中拟规定,审计师必须隶属于某一职业组织。成为其会员。如该法案通过,审计师资格的考核和授予都由这些职业组织完成,会员人数有望大大增加。

此外,俄罗斯现有大约30万左右的会计师。同样,目前也没有法律规定会计师必须是职业协会会员,因而会员都是自愿加入的。正在讨论的《审计法》草案中也拟规定,会计师必须获得职业组织认可,才能在开放式股份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工作。

(二)审计师事务所

除了开放式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外,审计师事务所可以以其他任何组织形式创建,事务所主任不要求具有审计师资格。事务所中不低于50%的工作人员应为经常居住地在俄罗斯并具有俄联邦国籍的自然人,如果事务所主任是外国公民的话。则这一比例不能低于75%。同时,事务所中审计师的人数不得少于5名。在很多事务所中,非审计师所占的比例很大。

据财政部会计审计司的统计,截至2008年1月7日。财政部共颁发7000份审计业务许可证,其中,事务所为6200家,独立审计师为800家。对2007年审计师事务所的分布统计表明,事务所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市(35.7%)和圣彼得堡市(8.3%),其他地区的事务所占56%。2007年,全国被事务所审计会计报表的客户总数为84871家,其中,莫斯科31533家,圣彼得堡7544家。其他地区45794家。2007年,事务所出具的各种审计结论类型占审计报告总量的比重分别为:无保留意见55.1%,有保留意见43.4%。否定意见1.1%,拒绝发表意见0.4%。

(三)业务范围

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的规定,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有权从事审计活动及与审计活动有关的辅助业务,但禁止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根据1998年《联邦有限责任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有权根据公司参股人全体会议决议,聘请无财产利益关系的专业审计师,检查和确认公司年报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当前的业务经营状况。除了审计业务外,事务所的业务还包括:

1.建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及提供会计咨询;2.提供税务咨询;3.为企业和个体业主分析财务经营活动。提供经济和财务咨询;4.提供与企业重组有关的管理咨询;5.提供法律咨询,包括在法院和税务机关作为税务和关税事务人;6.研发会计核算自动化技术,推广有关信息技术;7.评估财产价值、企业价值及评估企业经营风险;8.研究分析投资方案,编制商业计划;9.进行市场调研;10.进行与审计活动有关的科研和实验,并通过书面或者电子形式推广其成果;11.按照联邦法律确定的程序开展审计活动培训;12.提供其他与审计有关的服务。

在俄罗斯,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无需取得专门资格。所有事务所都有权利进行。税务被包括在事务所的咨询业务范围内,其原因是税务事务数量达到客户关心问题的90%,因而无须再经过特

许。但是。从事评估业务需要取得专门的执业许可。并适用独立的执业标准。事务所在取得评估资格或者成立专门的评估公司后才可以开展评估业务。

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第七章的规定,开放式股份公司、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和互助保险组织、交易所和投资基金、垄断企业、财务指数超标的组织、外国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都必须经过强制审计。据财政部会计审计司统计,2007年实施强制审计的各类企业数量占全部强制审计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开放式股份公司23.8%,信贷企业2.0%。保险公司和互助保险组织1.1%,交易所和投资基金1.6%,垄断企业7.2%。财务指数超标的组织52.4%,其他组织11.9%。

(四)“四大”在俄罗斯的发展情况

俄罗斯的审计师行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国际会计公司的快速扩张也不容忽视。目前。“四大”在俄罗斯都有公司。并且在每个联邦主体都有代表处或者联络处。“四大”的业务收入大约占俄罗新审计师行业全部收入的85%。“四大”的收费也是高于俄罗斯本国事务所10倍。最好的企业基本上都由“四大”审计。“四大”在俄罗斯的快速扩张,主要跟国际投资的发展密切联系,对国际投资的管理要求需要由“四大”提供服务。由于俄罗斯证券监管机构――金融市场局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俄罗斯很少有人懂国际会计准则,所以。四大”不仅要做审计业务,还要帮助客户调账,以实现由俄罗斯会计准则到国际会计准则的转换,虽然此举有可能损害独立性原则,但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不过现阶段,“四大”面临的竞争也逐渐增加,其他国际会计公司也正在或即将开发俄罗斯市场。

“四大”在俄罗斯设立机构的条件,与俄罗斯本国人成立事务所没有什么不同,只要符合联邦法律的要求。有5个取得审计师资格的专职审计师,一万卢布的注册资金就可以设立。“四大”的主要负责人都是从国外派来的,工作人员都已本地化。

三、审计活动主管机关

(一)财政部

俄联邦政府确定由财政部行使对审计活动的管理职能,有关议案须由联邦政府批准。财政部对审计活动的管理职能主要为:

1.在职责范围内拟订有关审计活动管理的法案;2.研究、制定并提请联邦政府批准审计准则或规则;3.依法建立资格认定体系,培训和提高审计师专业技能,以及许可其从事审计活动;4.确立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的许可条件和检查体系;5.监督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执行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的情况;6.确定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向财政部报送有关报告的范围以及相应程序;7.对审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师、职业审计师协会和教学培训中心进行管理,并依法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8.授予职业审计师协会行使部分管理职能。

(二)审计活动委员会

为了充分吸纳审计市场职业参加者的意见,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审计活动委员会,有关审计活动委员会的决议须由财政部部长批准。

审计活动委员会委员由财政部部长根据联邦各政府机关、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有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推荐人选确定。审计活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有财政部门、国家审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政府机关的代表、俄联邦中央银行的代表,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的代表和审计服务使用者的代表,并且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在审计活动委员会中的代表人数不应低于委员会总人数的51%。

审计活动委员会的职责是:

1.预审审计活动基础法律文件。执行财政部的有关决定;2.研究联邦审计准则或规则,并在初审后提交财政部审议;3.审查职业审计师协会的授权申请。提出意见报财政部审批;4.履行其他有关决议所赋予的职能。

四、行业协会情况

(一)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

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是根据联邦法律成立并经财政部授权的,以保障会员审计活动条件、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审计师、独立审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的非商业化自律组织。该组织拟定适用于其会员的审计活动内部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日常检查。

财政部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的规定和审计活动委员会的意见确定职业审计师协会取得授权、不予授权和撤回授权的程序,以及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按照联邦法律的有关规定,会员数量不少于1000名取得审计师资格证书的审计师和(或)不少于100家审计师事务所的职业审计师协会,才有权向财政部递交授权申请。财政部的授权,具有对职业审计师协会正式承认和登记注册的法律效力。

每个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可以成为一个以上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的成员。在撤销审计师事务所或者独立审计师审计活动执业许可的情况下,该审计师事务所或者独立审计师也同时被其加入的职业审计师协会开除会员资格,并自取消其执业许可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加入任职业审计师协会。

(二)协会职能

经授权的职业审计师协会享有以下职能:

1.参与审计活动执业许可的审查批准;2.根据财政部对执业技能的要求研究、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审计师职业培训;3.自行或者根据财政部的授权对其会员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4.根据检查结果对违规者采取惩戒措施和(或)转报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5.申请财政部颁发给拟从事审计活动的人员审计师资格证书;6.申请财政部对其会员暂停执业或取消审计师资格证书;7.申请财政部对其团体会员颁发、暂停执业和撤销执业许可证;8.向审计活动委员会提出有关审计活动登记注册的建议;9.促进俄罗斯审计职业的发展和审计活动效率的提高;10.向联邦各国家机关、各联邦主体、法院和其他主管机关反映审计师行业诉求、维护职业利益;11.研究、出版有关审计活动及辅助业务的出版物和期刊;12.在国际职业审计师组织中代表俄联邦审计师的利益;13.履行财政部确定的其他职能。

(三)协会现状

1989年,俄罗斯自成为独立国家之初,即成立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最早成立的一个是职业会计师和审计师协会。其成员主要是来自9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专业人士。

目前,财政部授权5个会计师和审计师职业组织对会员进行自律管理,它们分别是:俄罗斯职业会计师与审计师协会(IPAAR)、俄罗斯审计师委员会(APR)、莫斯科审计师委员会(MAP)、俄罗斯审计师协会(RCA)和俄罗斯职业审计师协会(IPAR)。其中,俄罗斯职业会计师与审计师协会会员人数最多,其他4个组织的会员人数差不多,都为1―2千人左右。俄罗斯审计师协会会员大概有2―2.5千人左右,处于中间位置,会员包括自然人(指审计师)及法人(指审计师事务所)。(见表1、表2)

五、审计准则、审计师考核和培训以及执业质量检查

俄罗斯审计规则或准则、审计师考核和培训、执业质量监督检查等方面也值得进行研究。

(一)审计规则或准则

俄罗斯的会计、审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审计师事务所和职

业协会参与讨论。1995年至1998年间,俄罗斯聘请一批会计审计专家制定了35项审计准则;1999年至2000年间略有停滞;自2001年以来,俄罗斯转为聘请欧洲专业人员制定审计准则,在原先基础上又制定了15项新准则,新制定的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的规定。审计规则或准则是实施审计程序、形成审计结论、评价审计质量和其他辅助业务的唯一标准,也是培训审计师及评价其专业技能的唯一要求。审计规则、准则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由联邦政府批准生效。除非具有法定例外情形,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对于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以及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强制实施的。

二是在职业审计师协会中执行的协会内部审计规范。在协会章程预先规定时,在不与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冲突的情况下。职业审计师协会有权为其会员确立协会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不得低于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的标准。

三是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执行的事务所内部审计规则。在不与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冲突的情况下,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有权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审计规则。事务所内部审计规则的要求不得低于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以及所在职业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规范的标准。

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根据联邦法律、其他有关法案、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的规定,有权自主选择工作方式和方法,但根据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的规定拟订审计计划、使用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签署审计结论等情形除外。

(二)审计师执业资格的认定、考核和培训

审计师执业资格的认定,是指对希望从事审计工作的自然人进行专业技能考试,顺利通过专业技能考试的人将被授予审计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没有期限限制。考试由财政部举办,一年进行两次。

希望取得审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应具有下述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国家认可的经济和(或)法律专业大学以上文凭(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文凭),或者具有在国外教育机构取得的经济和(或)法律专业大学以上高等教育文凭,同时还须提供该文凭与俄罗斯相关文凭等效的证明;二是从事经济或法律专业工作不少于3年。每个具有审计师资格证书的审计师应从取得证书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按照财政部确定的专业能力大纲的要求进行培训,该培训由被授权进行培训教育活动许可的人员来进行。

对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培训由设在大学的专门教育中心进行。各职业协会不直接进行培训。哪个大学准备开展培训,应向职业协会提出申请。由职业协会对其培训资格进行认可。经培训的审计师成为协会会员前,应经过拟加入协会会员委员会和质量监督委员会的考核。为了保证协会自身发展质量,各协会都设定一些要求,以吸收最优秀的会员加入,保证会员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执业,避免会员受到纪律委员会的惩戒。

(三)执业质量监督

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应建立并遵守实施审计检查的内部质量检查规则,并且在相应规则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应符合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对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的外部执业质量检查体系由联邦财政部制定,财政部可以自行开展检查工作,也可以授权给职业审计师协会对其会员进行检查。

如在对执业质量进行外部检查过程中发现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有严重违反有关法案和联邦审计规则或准则要求的情况,检查人员应将该事实报告财政部门。对该违规行为有过错的人员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对审计师,直至取消其审计师资格证书,对事务所,直至取消其审计活动执业许可。拒绝接受外部执业质量检查、不提供检查所必需的审计材料或者其他必需的信息,也可能会导致审计师事务所和独立审计师被取消审计活动执业许可的后果。

六、协会自律管理的启示

(一)行业协会自律功能和管理功能较强

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同,俄罗斯根据《联邦审计活动法》的规定确立了比较典型的法律授权,政府监督、协会自律模式。协会自律功能和管理功能较强,发挥了积极作用。

俄罗斯财政部依法将注册会计师行业大部分日常管理职责,如对审计师的考核、培训、颁发审计师资格证书、协会内部审计规范的制订、执业质量监督等职能,授予各行业协会行使,协会按照法律授权及章程开展行业管理工作,同时法律授权政府对行业协会进行监督。俄罗斯财政部基本上不直接负责处理行业管理的日常事务。更多的是依法对被授权的行业协会是否按照法定的范围、方式、程序等履行行业管理职责进行监督指导,以及涉及行业重大规则的备案或批准等。

(二)行业协会十分重视审计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特殊的专业技能和诚信的道德品质,而资格证书仅仅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甚为重要。在俄罗斯。经培训的审计师成为协会会员前,应经过拟加入协会会员委员会和质量监督委员会的考核。为了保证协会自身发展质量,各协会都设定一些要求,以吸收最优秀的会员加入,保证会员能够按照法律(包括即将制定)的要求执业,避免会员受到纪律委员会的惩戒。

(三)行业协会正确处理公众利益与行业利益、协会利益的关系

行业协会作为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在于,通过增进会员的专业技能,监督会员的道德行为,在增进行业整体利益中。实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否则。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追求行业利益和协会利益,行业协会和整个行业必将失去社会的信任。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格罗培斯篇2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07-02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每个民族都有培养人的标准;拥有本民族特有教育体制,以达到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而且教育体制从民族产生的远古时代就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该民族的发展不断变化,每个民族的教育都有独特和不可复制性。[注1]

教育的民族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自然条件、民族历史以及民族信仰和宗教。其中,宗教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世界观,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态度以及民族心理。

一、自然条件对儿童教育民族性的影响

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条件在决定文化性质和民族差异的因素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地形、地理位置、气候、植物和动物群、矿藏等因素,和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影响着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价值观取向和儿童教育。

古罗斯人生活在辽阔的东欧平原,平原上分布着海拔不高的低地和山丘,跨越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区。所生活的自然条件过渡平稳,没有剧烈的转变,这种环境带给人们的是平静祥和感。森林、草原和河流——是古罗斯人生活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其日常生活、生产方式、文化和政治制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大部分居民生活在森林地带。南部俄罗斯平原促进了农耕和养殖业的发展,南部草原与海洋接壤,俄罗斯得以与南欧的文明保持联系。广阔无垠的草原孕育了古俄罗斯南方人宽阔的胸怀。在古罗斯,河流也是划分边界主要的自然界限。河流培养了古罗斯人的善于经营的能力,激发和加强了与外部族人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在与人交往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互利共赢、遵守礼节等精神品质。

除地理条件外,气候条件同样影响着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在漫长的冬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消极,人们的情绪压抑,而短暂的夏季导致了情绪剧烈的释放,形成俄罗斯人性格中易冲动的另一面。

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孩子所生活的周围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会引起孩子们喜悦或者悲伤的情绪,潜移默化培养儿童的行为准则。可以说,自然条件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民族性形成的客观因素,教育民族性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教育影响的必然。

二、民族发展历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历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现实或者神话的历史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历史能反映民族精神,揭示民族文化根源。

罗斯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7~8世纪。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为16世纪。9世纪东斯拉夫部族的合并形成了以基辅大公为首的基辅罗斯。人口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的中游和上游,以及洛瓦特和沃尔霍夫河沿岸。芬兰乌格尔、波罗地海和突厥部族也逐渐地融入基辅罗斯王国。“从第聂伯河罗斯时期开始,俄罗斯人口不断迁移,和与不同地区的民族同化是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注2] 斯拉夫人像鸟一样,总是离开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定居点。在此进程中斯拉夫人也吸收了新的民族成分。跨部族的婚姻中出生的后代,同时具有斯拉夫人和当地居民的外貌和品质特征。在伏尔加-奥克斯科流域地区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核心。

13~15世纪是罗斯的政权分裂时期,取代相对统一的基辅罗斯的是许多独立分裂的地方公国。13世纪初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1478年被莫斯科公国所灭。莫斯科公国兼并了罗斯地区北部众多的公国,并向东部和东南部扩张,1713年,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统一集权国家正式形成,改名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部族融合、俄罗斯统一民族形成的过程。漫长而又频繁的部族融合造成了不同基因类型的交织。伴随着俄罗斯人口迁移和种族融合过程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吸收。

总之,在俄罗斯人民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口迁移使不同族群成分渗透融入到俄罗斯民族中。与其他族群不同形式的接触让俄罗斯人具有合作的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状况确定了俄罗斯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宽容关系。俄罗斯人对外族人通常不持有俄罗斯儿童启蒙教育的民族性形成因素探究*

胡延新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俄罗斯的教育学产生于9~11世纪古罗斯时期,这也是俄罗斯教育的民族性开始形成的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已成为俄罗斯教育的重要原则,俄罗斯的教育民族性历经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07-02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每个民族都有培养人的标准;拥有本民族特有教育体制,以达到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而且教育体制从民族产生的远古时代就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该民族的发展不断变化,每个民族的教育都有独特和不可复制性。[注1]

教育的民族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自然条件、民族历史以及民族信仰和宗教。其中,宗教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世界观,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态度以及民族心理。

一、自然条件对儿童教育民族性的影响

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条件在决定文化性质和民族差异的因素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地形、地理位置、气候、植物和动物群、矿藏等因素,和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影响着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价值观取向和儿童教育。

古罗斯人生活在辽阔的东欧平原,平原上分布着海拔不高的低地和山丘,跨越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区。所生活的自然条件过渡平稳,没有剧烈的转变,这种环境带给人们的是平静祥和感。森林、草原和河流——是古罗斯人生活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其日常生活、生产方式、文化和政治制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大部分居民生活在森林地带。南部俄罗斯平原促进了农耕和养殖业的发展,南部草原与海洋接壤,俄罗斯得以与南欧的文明保持联系。广阔无垠的草原孕育了古俄罗斯南方人宽阔的胸怀。在古罗斯,河流也是划分边界主要的自然界限。河流培养了古罗斯人的善于经营的能力,激发和加强了与外部族人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在与人交往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互利共赢、遵守礼节等精神品质。

除地理条件外,气候条件同样影响着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在漫长的冬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消极,人们的情绪压抑,而短暂的夏季导致了情绪剧烈的释放,形成俄罗斯人性格中易冲动的另一面。

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孩子所生活的周围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会引起孩子们喜悦或者悲伤的情绪,潜移默化培养儿童的行为准则。可以说,自然条件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民族性形成的客观因素,教育民族性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教育影响的必然。

二、民族发展历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历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现实或者神话的历史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历史能反映民族精神,揭示民族文化根源。

罗斯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7~8世纪。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为16世纪。9世纪东斯拉夫部族的合并形成了以基辅大公为首的基辅罗斯。人口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的中游和上游,以及洛瓦特和沃尔霍夫河沿岸。芬兰乌格尔、波罗地海和突厥部族也逐渐地融入基辅罗斯王国。“从第聂伯河罗斯时期开始,俄罗斯人口不断迁移,和与不同地区的民族同化是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注2] 斯拉夫人像鸟一样,总是离开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定居点。在此进程中斯拉夫人也吸收了新的民族成分。跨部族的婚姻中出生的后代,同时具有斯拉夫人和当地居民的外貌和品质特征。在伏尔加-奥克斯科流域地区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核心。

13~15世纪是罗斯的政权分裂时期,取代相对统一的基辅罗斯的是许多独立分裂的地方公国。13世纪初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1478年被莫斯科公国所灭。莫斯科公国兼并了罗斯地区北部众多的公国,并向东部和东南部扩张,1713年,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统一集权国家正式形成,改名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部族融合、俄罗斯统一民族形成的过程。漫长而又频繁的部族融合造成了不同基因类型的交织。伴随着俄罗斯人口迁移和种族融合过程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吸收。

总之,在俄罗斯人民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口迁移使不同族群成分渗透融入到俄罗斯民族中。与其他族群不同形式的接触让俄罗斯人具有合作的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状况确定了俄罗斯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宽容关系。俄罗斯人对外族人通常不持有民族间的敌意,和其他族群的人睦邻而居,彼此合作,且信奉各自的圣人。

民族的历史给民族文化和教育留下痕迹。在迁移到不同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中时,生活、劳动方式改变了,产生新的生产活动。这意味着必须教给孩子新的生活条件所要求的劳动技能,比如,在严冬照料家畜的能力;适应当地生活的手工艺等。同时,在教育文化中也融入了已经适应了该生活条件的土著居民的培养和教育内容和方式。俄罗斯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因为不同民族年轻人在沟通交往中互相学习,同时也是专门教育的结果,而且每个民族又保留着各自的教育特点。

三、宗教对俄罗斯民族儿童教育的影响

在古罗斯,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给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0世纪前,罗斯人信奉多神教。多神教崇拜许多神灵和种种自然现象,如:水、火、土地和风等,动物、植物都被奉为神明。构成民族世界观基础的是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罗斯人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认为世界是富有魔力和神秘的。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与这种认识息息相关。

古罗斯人相信神灵无所不在,有庇护他们的善良神灵,也有危害他们的邪恶神灵。当时的人们畏惧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力量,于是就祈祷神灵的保佑。罗斯人认为,他们信奉的神灵是严酷的、公正的,众神的生活和人的日常生活相近,是简单和自然的。

罗斯人关于世界的多神教观点仍保留在19世纪人们的记忆里,渗入到教育系统中:孩子参加古老节日的庆典,学习信奉多神教的众神和仪式的神奇力量。父母为了防止孩子做某些行为时,会用美人鱼、树精等来吓唬孩子;少女会去占卜,以试图预知自己的命运;古老的护身符用来装饰衣服(特有的妇女盾形头饰可以保护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刺绣和花边的图案是太阳神的坐骑、报春鸟等)、住所、生产工具和家用物品。孩子从小就处在一个充满神话和魔力传说的环境中,自己也参与制作带有多神教象征物的手工制品。

988年罗斯受洗影响到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文化教育得以普及,完善和丰富了建筑和造型艺术。但因为基督教并非发源于俄罗斯本土,而且它的推广是从上往下的,因此受到了术士、巫师和普通罗斯人长达几个世纪的抵制。最初,基督教传教者对多神教进行了严酷的压制,焚烧了多神教的神灵的塑像,处决了大量的术士、巫师。尽管如此,农民们仍保留了对自然界的多神教的信仰,他们敬奉太阳、雷电、树木,同时也对基督教的上帝祈祷。

在无法消除几个世纪形成的民间习俗和仪式下,教会放弃了压制和排除它们,而采取把基督教教义融入到这些习俗和仪式的策略。接受基督教后,人们保留了祖先的习俗,但赋予了它们新的宗教形式。符合人的实际和精神需求的多神教,渗入到新的宗教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融合——拥有自身审美和伦理观古罗斯农民的东正教,这是基督教新的诠释,有着自己的圣人和节日。

多神教的信仰和仪式开始有了基督化的形式:宣布山泉或树木是神圣的,因为山泉边出现过圣像;树木有治病的功效,则是由于树下埋葬着圣人。民族节日的仪式中体现了多神教和基督教信仰的结合。圣诞节期间,人们点起篝火,这样“死去的父母会来烤火,小麦会大丰收。”基督教节日圣诞节前夜进行占卜,举行多神教的仪式:家里的每个成员把自己的勺子插入装满蜜粥和蜂蜜碗的深处,第二天早上从教堂回来,看看,谁的勺子翻个身,那么这个人就要有麻烦了。

古罗斯的每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占卜、参加教堂活动、敬拜动物和树木。多神教和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基辅罗斯时期起就出现的“神圣罗斯”称号和圣人们有关,是圣人们为人们铺下了精神之路,打开了天堂之门。教堂日历中记载着数百个圣人的名字。农民对待圣人们的态度是特别的,就如同对待万能的智者,能够帮助自己,农民给圣人们赋予了一定的“责任”:关心农作物生长,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生产。可以感谢圣人,同样也可以受到抱怨。圣人和显圣者在民族意识中被移植到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在教堂的布道词中一直包含着道德训诫。在东正教徒行为中崇尚尊重长者,关心老人、儿童和需要帮助的人,勤劳善良,友好互助,有责任心等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

宗教性已成为最深刻的罗斯人品格特征,它体现在人们的祷告和寻求上帝帮助的祈求中。在逆境中支持着人们,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这种信仰也确定了俄罗斯人民族性格的“可贵的善良”,他们热情好客,相互扶持,不爱记仇,同情贫穷、需要帮助的人,甚至对有罪的人都持有怜悯心。

东正教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按照上帝的意愿生活,让孩子们相信,只要这样,才会获得天堂中永恒的幸福。为此,激发孩子善良的潜质,并把它培养转化为对真理和善良有意识的追求。基督教经文培养孩子对上帝的虔诚。圣经中的历史和传说中事件的描述,寓言和赞美诗教导人们追求品德高尚的生活。

教堂所进行的东正教的启蒙教育,不容置疑,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痕迹,并播下信奉宗教的种子。东正教在道德培养上最大的特点是,培养人们学会拥有博大的宽容心,人首先应该谦卑,不应骄傲和自负,不推崇自我表现。东正教教义中,人要崇拜圣人,相信他们的庇护。人要学会生活在自己的集体里,遵循固有的生活方式,培养阶层观和传统家庭意识。这导致了俄罗斯人更依赖于上帝和社会因素,不是依靠个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而是寻求圣人们的救助。“神圣罗斯”的理念在俄罗斯人心中根深蒂固,然而,这种思想包含着巨大的危险,因为它压抑和削弱了人的精神能量,阻碍其责任心和积极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开发。俄罗斯式的善良经常转变为没有主见,意志薄弱,耽于苦难。

俄罗斯人内心世界的形成中有两个相反的起源:自然界的、多神教的自然力量和苦行的东正教。这也正是两种对立特性在俄罗斯民族身上的融合体现的原因:专制主义——无政府主义:冷酷,暴力倾向——善良,富有人性;谦逊——傲慢;奴性——反抗。东正教教育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探寻俄罗斯人一些个性特点的根源。

四、结 论

每个民族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形成都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儿童启蒙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发掘和探究不同国家的教育民族性,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教育国际化中体现教育的民族性,在教育中贯穿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教育发展是不可能割舍其历史的,研究教育民族性起源,结合当今教育环境特点,才能赋予儿童教育民族性新的活力和内容。

注 释

1 Бердяев. Н.А. 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М. 1990

2 Русские / под редю Александороа. В.А. М. 1997

参考文献

1 阮西湖.苏联“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问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格罗培斯篇3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一个历经苏联时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位卓越的文化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一位文化大师。他在极权的条件下坚守高贵的品德和责任心,忠实于俄罗斯,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他成为俄罗斯人的道德典范,20世纪俄罗斯文化的象征。

利哈乔夫晚年时就开始思考成立人文学科慈善基金会,这个愿望在其去世后得以实现。以利哈乔夫名字命名的国际慈善基金会(简称“利哈乔夫基金会”)成立于2001年。这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基金会的宗旨是发展俄罗斯文化、教育和人文科学,在社会中传播民主和人文价值。该基金会所有发展计划和主题与利哈乔夫和文化遗产相关。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是出版利哈乔夫的著作、编撰关于利哈乔夫的书和电影、举办纪念文化大师的展览、举办关于大师遗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资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发展。

该基金会管理委员会由对利哈乔夫学和社会遗产高度评价的人员组成。他们能够分亨利哈乔夫的思想,能够致力于发展利哈乔夫发起的文化事业。著名作家、圣彼得堡荣誉公民格拉宁,丹尼尔,亚历山大罗维奇任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利哈乔夫的女儿柳德米拉,德米特里耶夫娜,利哈乔娃积极地参与了基金会的组建。

该基金会主要捐助者有圣彼得堡政府、大众传媒与出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国家历史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监督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电影与文化联邦办事处、列宁格勒区政府、叶利钦基金委员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委员会等。

该基金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发展的主题有:

文化遗产与现代性。提倡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首创精神,鼓励研究俄罗斯文化遗产,为现代俄罗斯的发展提供思想道德标准。资助和奖励俄罗斯境内外为保存和传播俄罗斯文化而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活动家。

历史和文化古迹的保护。传播和发扬利哈乔夫的文化思想,积极参与文化古迹社会科学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为其提供办公场地。

方志学和社会团体。促进方志学和从事文化传播的社会团体的发展。利哈乔夫认为,普及方志学的目的是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爱。而培养人们对家乡的爱首先是通过知识,因为对家乡和祖国“了解得越多就越爱”。方志学隐含着培养公民意识的巨大潜力。方志学不仅应该培养对家乡的爱,而且还应该培养对家乡命运的责任心,促进公民积极参加本地区的社会团体,自愿发展保护和恢复历史、自然古迹、美化田园、建立生态保护区、恢复民间手工艺、研究家族历史。这是现代方志学的重要目的。为此,该基金会竭力发展与方志学相关的计划。

俄罗斯侨民文化。促进侨民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国内的联系。20世纪的俄罗斯侨民,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文化意义方面都独一无二。在整个苏联时代,对境外的俄罗斯侨民出版物实施严格的书刊检查政策。而正是利哈乔夫将俄罗斯侨民文化推广并广泛传播。该基金会鼓励俄罗斯侨民文化的研究,资助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出版。

俄罗斯慈善业。在俄罗斯普及慈善业的科学知识,鼓励公民社会团体致力于慈善业的发展。自2001年该基金会举办了一系列慈善业研究者和慈善家代表大会、研讨会、圆桌会议。在2001-2006年每年出版学术论文集《慈善业在俄罗斯:历史和社会、经济研究》。2006年成功举办巡回展览:“慈善业在俄罗斯:历史和现代”。2007年建立网络图书馆“慈善业研究和非营利区”。自2008年开始编撰和出版《圣彼得堡慈善业百科全书》。

圣彼得堡现象。资助研究圣彼得堡的历史和文化。在因特网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历史文化网“圣彼得堡百科全书”。

“彼得大帝之路”。促进与彼得一世相关的俄罗斯城市文化一体化。彼得一世时期,他曾参与或指导修建了50多座城市,如圣彼得堡、奥姆斯克、叶卡捷琳堡、彼尔姆、塔甘罗克等。在许多古老的城市中曾留下彼得一世的足迹,如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沃罗涅日、旧路撒等。彼得一世曾视察过120多个居民点,并在当地留下纪念物。另外,彼得一世曾到过欧洲许多地方,在欧洲许多城市保存有关他的纪念碑、博物馆。该基金会鼓励该项目的研究,资助保护和修复与此相关的古迹。自2001年起该基金会出版了系列丛书《彼得大帝的城市》。

自2001年期在该基金会基金的支持下出版40多部与基金会计划相关的著作,包括利哈乔夫的著作及其研究专著、历史和地方志文献、俄罗斯慈善业研究专著、大会论文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出版物有:《圣彼得堡百科全书》、三卷集《利哈乔夫文选》等。此外,基金会定期出版年刊《文化与社会》。

2006年俄罗斯政府将该年定为“文化、教育、人文科学:利哈乔夫院士年”,以纪念利哈乔夫诞辰100周年。当年,利哈乔夫基金会在全国举办200多次纪念利哈乔夫诞辰100周年活动。同时,利哈乔夫基金会与圣彼得堡政府共同设立以利哈乔夫院士名字命名的圣彼得堡奖,简称“利哈乔夫奖”,以表彰为保护俄罗斯文化遗产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利哈乔夫奖包括奖章、奖励证书和奖金。利哈乔夫奖奖励对象为:保护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古迹者;博物馆、图书馆建立者和档案收集者;在俄罗斯开展地方志活动者;在俄罗斯境内外宣传俄罗斯历史文化遗产者。

自2006年至今已有34位俄罗斯国内外学者获得该奖,其中包括两名法国学者、一名意大利学者、一名美国学者和一名中国学者。2012年共有来自全球不同地区50多位学者和专家申请利哈乔夫奖。最终有5人获奖。他们是俄罗斯著名的地理学家、自然遗产保护专家、地理学博士、教授尤里,亚历山大罗维奇,韦杰宁;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史学家、M.N.茨维塔耶娃的研究者列夫·奥布罗莫维奇·姆奴西恩,他也是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博物馆创始人之一和馆长;俄罗斯著名的方志学家、莫斯科历史的研究者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罗曼纽克;俄罗斯汉特一曼西自治区王泽瓦特村的方志学家、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普及工作者、图书管理员尼娜·瓦西里耶夫娜·沙巴尔什娜;中国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文飞。

格罗培斯篇4

关键词:清末民初时期;俄语教育;俄罗斯学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09-02

据史料记载,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代表巨著――清代何秋涛编著的《朔方备乘》第十二卷《俄罗斯馆考》、第十三卷《俄罗斯学考》、第三十九卷《俄罗斯进呈书籍记》等篇详细记载了中俄间文化教育的往来。1861年,清朝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教授俄语的新式学堂在各地不断涌现,比较有名的如:黑龙江俄文学堂,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珲春俄文书院等。1896年在天津也创办了俄文馆,1872年在新疆玉山英学校设置了俄语课程[1]。本文主要以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时间段,以北京和黑龙江这两个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俄语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

一、俄罗斯文馆(1708-1862)

关于俄罗斯文馆的成立时间,说法不一,本文采用高文风的观点,即俄罗斯文馆成立于1708年,即康熙四十七年[2]。

(一)俄罗斯文馆设立是清朝政府处理外交和贸易事宜的客观需求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之间的双边关系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随着两国外交和贸易联系的日益发展,事务性的往来越来越频繁。然而当时,清朝还没有精通俄语的本国翻译,中俄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当时可以邀请西方耶稣教士做翻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中俄两国的人,而是第三方,多了很多细节问题处理不好等其他原因,通常翻译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当时北京有俄罗斯侨民――阿尔巴津人,他们对汉语和满语的掌握程度也较低,清朝政府无法完全依靠他们[3]。这些客观需要成为创办俄罗斯文馆的主要原因。

(二)俄罗斯文馆的设立是清朝政府创造条件鼓励学习俄语的必然结果

随着两国的交往的深入,涉及语言、宗教、医学、音乐、美术、文化、哲学、社会与地理等领域。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国在语言文字方面都在加强研究对方的力度。清政府积极利用“招降收养”的“俄罗斯佐领”中部分人员充当俄文翻译,以应付对俄交涉问题。清代史籍中多次提到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俄罗斯人罗多浑。1648年,他的父亲伍朗格里在黑龙江向清政府投诚,清政府厚待伍郎格里,允许他娶妻生子。1668年清政府将所收降的俄罗斯人编为半个佐领,由伍朗格里为首领。1683年,俄罗斯人由半个佐领扩编为整个佐领,继续由伍朗格里管理。伍朗格里死后,他的儿子罗多浑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同时成为清政府得力的俄文翻译,参加了中俄尼布楚谈判工作。清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满人、汉人学习俄语。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俄罗斯学”于1708年根据康熙皇帝谕旨建立,首批学生共计68人,俄国国家商队商人瓦西里是第一位外籍教师[4]。同年4月21日,俄国商团离京回国,教师瓦西里辞职。七月十二日,清政府选定俄罗斯佐领中的两个人作为俄语教师。7月18日他们便开始授课。从此开始,这所俄语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模式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轨道[5]。

(三)文馆的师资组成与考评方式

在办学初期,俄罗斯文馆在教学上主要依靠俄国人和定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中国教员,从此教学由中外人士合作,至于行政和管理事务均由中国人主管。文馆聘请的俄籍教师,虽口语流利,但文理不通,或语法不精,勉强维持教学进展。师资匮乏是文馆早期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

俄罗斯文馆通过考试决定学生的任职,因此,比较重视考试,对考试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考试分为月考、季考和岁考。每五年考试一次,成绩分为三等:一等者授七品官,七品官复考一等者授为主事,成为有实权的官员;二等者授九品官;三等者,即考试成绩低劣,即被淘汰或留馆继续学习,从中择优留作助教。这一记载说明,俄罗斯文馆并非单纯地培养俄语翻译人员,它的开设也是为了让清政府培养选拔同俄国政府办理外交事宜和商务事宜的官员[6]。

俄罗斯文馆经历了154年之久的办学发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根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要求,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开始增设其他外国语文。俄罗斯文馆于1862年并入新创立的外国语文学校――京师同文馆。

二、京师同文馆(1862-1902)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末年中国政府官在北京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教授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是近代西学输入的开端。

(一)京师同文馆的开设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次与帝国主义列强交涉,时常受到列强欺侮蒙蔽,惨遭失败,深感语言文字不通带来的严重弊端,同时,随着《天津条约》需要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再加之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坚持学习西方,清政府意识到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的必要性,于1862年8月24日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增设俄文馆,馆中聘请俄国人授课。

(二)同文馆与传统学堂的区别

京师同文馆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学校基本上不开设“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拥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

京师同文馆是外语人才学校,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为目的,同时也供西方人学习外语。课程除开设俄文外,还开设英文、法文、德文、日文。

文馆同如上所述的俄罗斯文馆一样,也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也分为月考、季考、岁考三种。每三年举行大考一次,成绩优秀者会被提升官阶,成绩中等者记优留馆,成绩不合格者会被除名。

1902年1月,京师同文馆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学校的性质仍然是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三、俄文学堂(1899-1922)

(一)俄文学堂(俄文专修馆)的办学定位

1898年8月东清铁路破土动工,以培养铁路交涉人才为目的的东三省铁路俄文学堂在此年建成。1899年4月,清政府在北京创办东省铁路俄文学堂,培养俄文人才。俄文学堂起初只有中文和俄文两门功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改组为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直属外交部管辖。办学以培养外交人才为宗旨。专修馆仍在俄文学堂原址,即北京东城东总布胡同。俄文专修馆之名称后来又进行了修改,1922年第二届甲级学生毕业时,改名为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以后又并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二)俄文学堂的课程设置及作息

俄文专修馆的课程设置与当时的大专学校相同。俄文专修馆在俄文课程的设置方面,开设汉译俄、俄译汉、外交公牍、俄文史地、文学史、约章、会话等课程。第一学年由中国教师授课,从第二学年起一直到毕业,均由俄国教师授课。俄文和汉文是主科,还增设了一些辅科,如法文、数学、史地、经济学、法学、约章、体操等,学制五年。每年在暑假时候招生一次。改组后,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保留三个班的学生,编为补习第一、第二、第三各班。由于在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时,只开设中文、俄文两门功课,上述其他学科课程需要进行补习,补习期满考试及格者允许毕业。毕业考试时,外交部派官员亲自监考,以示郑重。根据当时学校的章程规定,毕业考试获得第一名的学生留外交部任职,其余毕业生由国务院呈请分配到东北、西北的各个边省就职[7]。

学堂规定:上午9时至12时的三堂课都是俄文课,下午1时至4时为其他学科课程,4时至5时进行体育活动。星期日上午9时至12时全校学生集中一起,分成甲乙两个班上星期文课;下午休息。每周六发榜一次。第一名同学的试卷由校方印成油印讲义,发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资料。

四、俄文兴育学堂(1902-190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沙俄趁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中国东北,中俄之间的交涉事务不断增加,所以培养能代表政府参与国际交涉的青年人才和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02年,黑龙江将军萨保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俄文兴育学堂,号称“俄文大学”,这是黑龙江省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8]。兴育学堂学制三年,聘请俄国人任教。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人数较少,1906年毕业人数仅为4人,1907年在校生人数为31人,1909年俄文兴育学堂停办[9]。虽然办学时间较短,但是为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俄语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视。

五、结语

由于政治和地缘因素,黑龙江一直是我国俄语教学的重要区域,承载着我国俄语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沙俄在哈尔滨创办了两种性质的高等学校,即俄侨私立高等学校和中东铁路办的高等学校。中东铁路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九一八事变前由东省特别行政区接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教学管理到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完全采用苏联的模式。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的俄语教育机构还有一些从办学规模上不够成熟,或史料记载不够详细,如: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是广州第一所近代化新式学校。起初排除俄文,以后又因中外关系的不断发展扩大,涉外工作的增多而增设了东语馆和俄语馆,专门培养日语、俄语方面的翻译人才,1905年改为译学馆;在哈尔滨还曾经开办过吉江译学堂,专门培养俄语翻译人才,但由于成效甚微改办为商业学校。本文通过对几个俄语学堂教学情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我国俄语教学传统形成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对中俄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莉.清代中国俄语教育述评[J].西伯利亚研究,2010(1).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0.

[3]拉宾.帕维尔清朝俄罗斯文馆(18世纪初―19世纪中叶)[J].历史档案,2011(1).

[4]宿丰林.从《尼布楚条约》到《恰克图条约》[G].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片断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讨论会,2003-

08-01.

[5]盖莉萍.中俄早期经济文化交流初探[N].光明日报,2006-

11-27.

[6]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EB/OL].[2014-

03-05].http://.

[7]贵钧.北京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略记[N].人民政协报,2006-

07-24.

[8]李岱.黑龙江高等教育沿革[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12.

格罗培斯篇5

【关键词】俄罗斯 市场经济 俄语专业 人才培养 完善途径

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致力确立了“社会取向的经济”的经济模式。经过几十年内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经济模式日渐成熟。当前俄罗斯市场经济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实现国家与市场调节互相结合的局面。同时,俄罗斯也建立了有利于所有居民的分配制度,从而保障整个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目前,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状况堪忧。自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开始呈负增长态势。1992到2000年,全国人口共减少了350万或2.4%。从1999年开始,人口下降的速度又在加快。按照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1月1日,俄罗斯联邦人口总数1.4480亿。到2002年1月1日,已降到1.44亿。除了北高加索等15个少数民族地区以外,俄罗斯其他主体人口数量均处于下降状态。近年来,俄罗斯人口下降的速度“每年100万”。近年来,俄罗斯每年约有50万劳动力死亡,这对于国家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况且,在壮年(18-50)劳动力死亡者中,80%是男性。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经济和国家命运。同时,俄国劳动力数量供给呈下降趋势。自20实际70年代开始,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率就呈现下降趋势,至90年代开始呈现负增长状况,至今在各种鼓励生育政策下也没有改变人口增长率整体负增长的趋势。

二、俄罗斯市场经济对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如上所示,由于当前俄罗斯市场经济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现象,所以俄罗斯正在积极鼓励并引进俄语专业人才。而在当前,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对整个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一定影响。教育程度的改善才能改善俄罗斯当前劳动力资源结构短缺的问题。当前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在部分重要经济领域出现的人才严重不足,例如近年来俄罗斯科技与科技服务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降幅达60%以上,而机械加工、建筑、农业等降幅也超过了20%以上。同时,据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调查,俄罗斯80%的企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不过去主要是缺乏高级技术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据专家统计,俄罗斯50%的年轻工程师、70%的农学院学生以及35%以上的医学院学生会放弃所学专业而进行跨专业就业。所以在此俄罗斯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为俄罗斯内部以及俄罗斯外部的其他国家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总体来说,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劳动力资源短缺,所以无论是其他国以及俄罗斯本国,都应积极拓展人才培养,这为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完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我国俄语人才的需求急黾印=出口公司、各类企业相继感到俄语人才缺乏,纷纷到各高校寻求经贸俄语人才。以前,俄语毕业生主要在东北,特别是边境口岸城市工作,现在南方各省市对经贸俄语人才的需求也很大。这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型比较明显,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的扩大,南方地区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大大增多。如现在海南、上海这样的城市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很多。由此,我国应不断完善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大批的俄语专业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确定俄语教育的重点发展战略

首先应从国家语言战略高度出发,为我国及俄罗斯输送俄语人才。提升俄语人才的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彰显我国对俄文化艺术、教育、经贸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需出台俄语教育发展规划,把“俄语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落实,并一步加强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制定俄语人才培养“一体化”规划

俄语人才培养“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俄语教学协同发展。首先,亟需制定“俄语教育发展规划”。大力扶持边境口岸的学校俄语教学。其次,重视高校俄语教学。建议在招生、录取环节,对俄语考生给予一定倾斜政策,这样可以逐步恢复学生对学习俄语的信心。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俄语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懂俄语的各类专业人才。第三,整合各高校俄语专业资源,系统考虑高校俄语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

(三)建设并发展一批高校俄语专业与学科体系

在重点专业、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方面需优先考虑俄语,在不同类别学校有计划、分层次地建设和发展一批俄语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俄语学科群,凸显我省俄语人才培养的优势,满足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

(四)推行政府、学校、企事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应遵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强化俄语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鼓励政府、高校、中学共建俄语教育实习基地,创建GUS俄语教育联盟,创新卓越俄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我省涉俄企事业众多优势和承办中俄博览会、哈高新区建设等良好的俄语实践环境,鼓励政府、企事业、高校共建商用俄语人才基地,协同创新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培养与就业相脱节。

(五)提升俄语人才培养的人文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俄语人才培养不应只关注工具性,应重拾人文性,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及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俄语人才培养还需充分考虑专业化,明确培养规格,如石油、航空航天、法律、商务、音乐、美术、教育、农业、林业、中医等各专业人才。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牵头,鼓励中俄各高校、中学深度合作,互换教师、互派留学生,实质性推进中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在一些俄语教学水平较高的大学或者在一些高校选择优势特色专业推进与俄罗斯高校实质性合作,分期分批筹建各类“中俄学院”。重视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中俄教师、专家共同培养既懂俄语又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引领专业、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形势和劳动力供需问题研究[J].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01期.

[2]于小琴.试析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11期.

[3]冯春萍.俄罗斯人口危机透析[J].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04期.

[4]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57-60.

格罗培斯篇6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其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更是别具一格,实行两轨并行的培养模式。通过对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俄罗斯 研究生教育 发展模式 启示

一、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苏联时代的学位制度秉承了俄国的学位体系。苏联学制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实行“专家—副博士—博士”的体系,其中学位制度体系只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即它的本科教育大部分专业修业年限为五年或六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而授予“工程师”或“专家”的称号,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不设硕士学位,而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学位制,大多设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虽然学位制度比较特殊,但俄国及苏联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却相当于甚至超过欧美国家,因此,英法等国和我国都承认苏联的副博士相当于各国的博士,苏联的博士相当于各国的博士后资格。

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高等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制。目前,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属于大学后职业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实行两轨并行的学位体制。一轨是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学位体系,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学位;另一轨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俄罗斯为外国留学生设置的学位制度,即“学士—硕士—博士”学,这一轨学位制度是苏联为了加强与外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和交流设立的。

在俄罗斯高校中,两轨学位体制都在实行,既有完全实行学士、硕士学位的院校,也有继续坚持实行传统的专家文凭的院校,同时在一些高校中则呈现出典型双轨制的特点,如莫斯大学、赫尔岑师范学院等等。

现在俄罗斯公民凡是已获得硕士学位及相当学历者,均可直接报考研究生。设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研究生部,有权招收和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并实施同等学历自学应试制度;招生控制数量,超过招生控制数量的博士生和副博士生培养,可以按照由自然人或法人支付学费的合同予以实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三科:哲学、外语和专业课,一般为口试。俄罗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招收本国公民中在相应科学领域具有科学成就的副博士。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中国的学位制度在不断的发展中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完整地建立起来,确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中,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借鉴别国的经验,才能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并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而俄罗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一定启示。

首先,在教育改革中对传统教育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原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根据本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在学位管理体制上尝试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上看俄罗斯对原苏联学位制度进行了相当完整的继承。随着全国范围内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相应学位制度,俄罗斯在对原苏联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继承的同时有所创新,将原苏联等教育体制划分成若干层次,同时恢复学士、硕士学位,建立起多级高等教育体系。俄罗斯对原苏联的教育体制进行相当完备的继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的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良的教育传统是很值得我们继承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是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宋代书院中自由讲学的学术氛围;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等等。但是,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这些优良的传统已经被遗忘,一味地把西方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应用到当前的教育中,而不考虑这些是不是适应我国的实际,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中,要对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进行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

其次,在教育改革中应把积极借鉴与坚持自我特色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国学位设置模式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研究生层次和本科生层次之间有不和谐的地方。这种学位模式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俄罗斯多层次的学位制度进行学习、研究和借鉴。另外,俄罗斯高等学校恢复实行学士、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进展程度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俄罗斯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曲折性和复杂性,对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种学位制度的形成与教育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学位制度本身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一下子形成一个完满的制度,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教育的改革与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积极借鉴和坚持自我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借鉴的坚持会导致固步自封,从而落伍于时代;反之,没有坚持的借鉴则使借鉴成为无根的浮萍,带有盲目性和外铄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判断。研究、学习别人在于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使“他山之石”以恰当的方式融合进自己的改革框架中,而达到此目的,首先的任务是先了解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姜炳军.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述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高欣,叶赋桂,赵伟.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历史变迁[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6)

格罗培斯篇7

Florencehadbecome well known for all the wonderful improvements that she had made and for the way she had trained other young women to be good nurses. When the British army was fighting in the Crimea against Russia,the soldiers were in desperate need of medical attention. The British commander in the Crimea had heard of Florence and asked her if she would come and help.So Florence collected some of her best nurses and went to the Crimea.Conditions there were terrible.There was no water and no medical equipment. Florence and her team organized a kitchen and a laundry and worked incredibly(难以置信地)hard to improve conditions for the injured soldiers. At night she would carry a lamp as she went round the hospital and the soldiers started to call her"the lady with the lamp." They would often kiss her shadow as she passed by. Florence and her team saved thousands of lives and earned the love and admiration of her countrymen (同胞,同国人) and women.

In 1860 Florence started the 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The Nightingale nurses were in demand4all over the world.She advised the American President how to look after his soldiers who were injured in the Civil War. She was a guiding influence behind the fou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Red Cross(国际红十字会). In 1907, she was honoured by the King of England, Edward VII and given the Order of Merit.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receive this award.She died at the age of 90 on August 10, 1910. Florence could have lived a life of luxury(奢华) and comfort. She saw a need for someone to help the poor and the sick and she did everything in her pow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to make a change. She thought little of her own comfort and she inspired thousands of young women to become nurses.

注释:

1.available adj.可获得的

2.excel vi.突出,超常,胜过他人

3.relent vi. 变温和,变宽容,发慈悲

4.in demand 所需要的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1820年生于一个富裕的英国家庭,她出生时全家生活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弗罗伦斯和姐姐享有金钱所能提供的一切优越条件,包括私人教师和良好的教育,这对那时的女孩而言通常是无法企及的。弗罗伦斯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绩很好,然而她很少有机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上处于弗罗伦斯这种地位的妇女,人们寄予的期望就是嫁人和把对有钱人家来说很重要的日常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弗罗伦斯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护土,当父亲不允许她接受护士培训时,弗罗伦斯感到非常苦恼,还为此大病一场。最终父亲还是妥协了,弗罗伦斯由此开始了她的护士生涯。她志愿到法国和德国的医院工作,甚至去埃及参加正式的培训。在那个年代,护士不受重视,地位也不高,一般来说,只有生活极其困苦的穷人才会去医院工作,那里的卫生和医疗条件都很差。弗罗伦斯开始改变这一切,在工作过的每一个医院,她都要确保一切都是干净的,病人得到清洗照顾和良好的膳食。

由于弗罗伦斯对医护工作非常出色的改善,并用这套方法把其他年轻妇女培训成优秀的护士,她获得了很高声望。当时英国和俄国正在克里米亚交战,土兵们的医疗救护极为短缺。在克里米亚的英军司令听说过弗罗伦斯,于是问她能否前来提供帮助。弗罗伦斯召集了手下一些最出色的护土赶赴克里米亚。那里的情况糟透了,既没有水,也没有医疗设备。弗罗伦斯和她带领的护士小组建了一个厨房和一个洗衣间,她们竭尽全力工作以改善伤员的治疗条件。晚上在医院巡视时,弗罗伦斯都要提一盏灯,士兵们开始称她为“提灯女神”。她走过时他们常常会亲吻她身后的影子。弗罗伦斯和她的护土们拯救了成千上万名士兵的生命,也赢得了祖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格罗培斯篇8

【关键词】教育家;演奏家;德奥钢琴学派;法国钢琴学派、波兰钢琴学派;俄罗斯钢琴学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89-02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得到了迅猛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18世纪末,法国掀起了范围广泛且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多宣传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音乐家们走出了教堂,从只为帝王服务到为社会,特别是资产阶级服务。由于群体的变化和增加,音乐家们的音乐风格也不再受限,大多崇尚个人主义、热衷于创作不寻常事物或是体验异国风格的作品。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有:德国、奥地利的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奥柏、古诺、奥芬巴赫、比才;意大利的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普契尼;俄罗斯的格林卡、达尔戈梅日斯基。

欧洲钢琴音乐也随着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而蓬勃兴盛起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和学者,他们交相呼应,彼此映衬,互相学习,创作和演奏出了无数经典的作品。由于欧洲国家众多、人口众多、领土面积较大,本文就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钢琴学派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一、德奥钢琴学派

浪漫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它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没有受到之前各种守旧势力的影响与牵制,专心致志地发展着浪漫主义中最理想、最人性化的因素。德奥钢琴学派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后半叶的莫扎特维也纳乐派和贝多芬的动力性学说,从19世纪起,就有很多钢琴家陆续在德国、奥地利的中心城市,开展教学、科研和演奏活动,逐渐形成了德奥钢琴学派。

德、奥两国有无数的作曲家,他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舒伯特及其创作的奏鸣曲、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圆舞曲、四手联弹、变奏曲以及室内乐等作品;门德尔松以及他创作的《无词歌》8集等作品;舒曼以及他所创作的《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景”》《幻想曲》《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林中草地》《a小调协奏曲》等作品。

德奥两国的演奏家也为德奥钢琴学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键盘狮王”巴克豪斯,他出生于奥地利,16岁在英国举办自己的钢琴独奏会,21岁被聘为英国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巴克豪斯一生举办了4500多场音乐会;被誉为“跨世纪的钢琴演奏巨匠”的肯普夫,9岁进入柏林音乐学院深造,21岁就以独奏家的身份登上舞台轰动柏林。肯普夫主要演奏德国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贝多芬的音乐最为深入;另一位钢琴怪才古尔达,出生于奥地利,12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6岁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20岁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征服美国观众,他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自然更多的是融入了德奥学派的钢琴演奏风格与技巧。

一个学派的文化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巴克豪斯在晚年时,几乎录制了贝多芬全部的作品,并传世于今;肯普夫为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编写了完整的文字说明和演奏技巧提示;古尔达从美国回来后立即成立了“古尔达维也纳古典小交响乐团”,经常演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可以看出,德奥钢琴学派主要对古典主义音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法国钢琴学派

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在18世纪盛行,它兴起于宫廷和贵族,是显示贵族文化元素,体现纤细、华美、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洛可可键盘音乐主要以法国文化为导向,钢琴的领军人物是库普兰和拉莫,他们的音乐追求的是外表华丽、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色彩、运用大量装饰音,节奏自由轻快,富有女性化气质。后世法国音乐家基本都在承袭前人传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法国音乐细腻、华丽的特点,使法国钢琴音乐不同于欧洲任何一个钢琴学派风格,形成了专属于法国的钢琴学派。

法国钢琴学派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像塞撒・弗朗克的《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曲》《前奏曲、圣咏与终曲》《交响变奏曲》;圣・桑的《g小调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福雷的《即兴曲》《船歌》《夜曲》《随想圆舞曲》;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组曲》《版画集》《贝加摩组曲》《意象集》;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小奏鸣曲》《镜子》《库普兰之墓》《G大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等。

法国钢琴学派的影响主要是围绕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众多教授、演奏家们培养出的很多钢琴演奏大师来体现的:玛格丽特・隆是法国传统钢琴演奏家,是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也是演奏德彪西、拉威尔作品的提倡者与权威;克托尔采用手臂和肩膀共同作业帮助手指进行触键,极具创新,超越了单一的法国钢琴学派所倡导的技术;卡扎德絮主要演奏圣・桑、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最终成为法国钢琴作品的权威者;弗朗索瓦对肖邦的作品诠释得十分独特,晚年逐渐集中到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上。他的音乐风格轻灵虚化、高贵典雅,被后人称为弹奏肖邦音乐的典范。

三、波兰钢琴学派

在欧洲,波兰是一个让人心碎的国家,从18世纪发生的奥地利等五国争夺波兰王位继承人到18世纪亡国,再到19世纪30-60年代被沙皇俄国统治,这个国家始终磨难不断。但即使被压迫,波兰各族人民仍异常团结,努力别国统治,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成为了波兰人民唯一奋斗的目标,因此他们的作品多讴歌人民,表达了对斗争精神的赞扬。在这一背景下,波兰的教育家、钢琴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团结起来,反映民族诉求,逐渐形成了波兰钢琴学派。

一提到波兰,人们就会想到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实在不需要过多介绍,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钢琴这门乐器上,创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体裁,又赋予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谐谑曲、叙事曲等全新的思想与情感,为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来西班牙、北欧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波兰钢琴学派出现了众多赫赫有名的钢琴大师,其中有很多都是出自李斯特和莱舍蒂茨基的严格教学,如:陶西格、罗森塔尔、弗里德曼、帕德雷夫斯基等,也有在别国深造的优秀钢琴家教育家,如:莫什科夫斯基、葛尔多斯基、斯特凡斯卡等,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齐默尔曼等。其中最能代表波兰钢琴学派演奏风格的演奏家是帕德雷夫斯基和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极富浪漫主义音乐气质,又能将演奏的技术、技巧完美融合到作品中,被誉为最了不起的巴赫诠释者和肖邦作品演奏者;霍夫曼将古典主义的平和与浪漫主义的自我抒发成功结合在了一起,对音乐的把握十分准确,其中既有音乐丰富的变化又有对节奏、节拍的准确把控,体现了波兰钢琴学派善于精细雕琢音乐、音色干净清澈以及音乐内涵变化丰富的特点。

四、俄罗斯钢琴学派

19世纪中期,东、北欧的各族人民民族意识日渐强烈,音乐家的民族情感达到了顶峰,北欧以挪威、芬兰为首,而东欧则以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崛起为代表。这些音乐家们一方面吸收着欧洲先进的音乐理念,一方面大量将民歌的旋律和舞蹈融入音乐的创作中来,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和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推上历史舞台的“强力集团”以及带领俄罗斯音乐走向世界的柴可夫斯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钢琴作品,也为钢琴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格林卡创作了钢琴曲《夜莺》,强力集团中的居依写了沙龙钢琴作品、科萨科夫写了钢琴协奏曲、巴拉基列夫创作了《b小调奏鸣曲》、穆索尔斯基作了《图画展览会》、鲍罗丁写了由7首乐曲组成的钢琴组曲,柴可夫斯基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四季》《杜姆卡》。

20世纪以来,活跃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的钢琴家中,有一半以上是俄罗斯或俄罗斯裔人,这足见俄罗斯钢琴学派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厚功底。1862年,安东・鲁宾斯坦创办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培养出了像弗里德海姆、霍夫曼、布鲁们菲尔德等一系列钢琴家,其中大部分优秀的毕业生都远赴欧洲、美洲从事演奏和教学工作。1866年,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创办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培养出了阿什肯纳齐、普雷特涅夫等音乐家。这两所专业的音乐学院可以说为俄罗斯钢琴的教学体系和演奏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育家也是众星云集,有霍洛维兹、斯克里亚宾、涅高兹、戈登为瑟、伊格诺夫、莱谢蒂茨基、肖斯塔科维奇、希曼诺夫等,培养出的学生也都是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如:李赫特、吉列尔斯、扎克、佩托诺夫等。他们活跃于世界钢琴舞台,传承发展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优良传统,吸收着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元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领悟到了俄罗斯钢琴音乐魅力。

五、总结

本文分析了四个国家钢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不难发现,每个钢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民族内涵,艺术家只有植根在自己国家的养料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演奏出流传于世的作品。每个钢琴学派都有着自己大量的教育家,他们甘于寂寞与平凡,将自己所学全盘教授给学生。每个钢琴学派都有着属于自己学派风格特征的演奏家,他们更好地诠释了本学派、本民族的钢琴音乐特点,向全世界阐述着本国的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武凌.世界钢琴流派的艺术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2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姚亚平.西方音乐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沈旋,梁晴,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试题答案范文 下一篇:高校排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