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

时间:2023-10-13 10:39:48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1

以前我只吃过绿豆,并没有观察它。这是我第一次观察绿豆。我发现绿豆又小又硬,有的是嫩绿的,有的是墨绿色的,还有的半黄半绿,两个豆瓣之间的外皮上有个椭圆形的点。我把绿豆放进装着水的玻璃杯里,开始种豆芽了。

第二天早晨,我起来一看,绿豆的外皮裂开了,露出了半个白色的身子,豆瓣也变大了。到了晚上,它那白白的身子就全露出来了,看上去很可爱。有些绿豆已经长出嫩白的、短短的小芽,洁白的豆瓣也微微打开了一些,我兴奋得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

绿豆芽就这样慢慢地长着,到了第五天,绿豆芽已经有半寸长了,豆芽和豆瓣连接的地方呈淡紫色,豆瓣也呈嫩红色。又过了两天,芽尖变红了,还长出了嫩白的小根。两片豆瓣逐渐变小、变皱,中间长出两片嫩绿的、椭圆形的叶子。茎最长的大约有两寸了,嫩白嫩白的,十分惹人喜爱。

看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豆芽,我甭提有多高兴了!我以后将更仔细地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更多的知识。

深圳市翠竹小学三年级 陈阳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2

我先准备好透明的塑料杯、泥土,还有纸巾和黄豆种子。然后在杯子周围铺好纸巾,并把泥土放一大半在杯子里,接着,我在杯子和纸巾的中间放一颗种子。最后再用手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杯子里,又浇了一些水,使纸巾完全湿透。这样就种好了。

过了几天,我来到窗台前观察种子。我发现,种子的颜色有些变化:本来种子的颜色是黄色的,但过了这些天,种子的颜色有些淡了,而且有些透明,种子显得十分饱满,连种皮都有点裂开。

又过了两天,我又来到窗台前观察种子。惊讶的发现,种子竟然发芽了。种子外表的壳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嫩芽,嫩芽的颜色是淡黄色的,稍带点青,芽的顶端尖尖的,看上去嫩嫩的,这就是芽头,它正在向下生长。奇怪,芽头为什么向下生长?

一天后,我再来观察种子。种子现在和发芽时有很大的变化,发芽时,种子的壳只是破裂了,可现在大部分已经脱落了。种子里的叶子离开了本来的位置,离表面近了,有两棵已经钻出了泥土,本来合拢的,现在已经展开了,中间还有一个小芽。我还发现每根芽的叶子都有两片,一片当中细藤。像一个爱心的形状。叶子下部有些弯曲,像一个驮背的老公公。

五天后,当我再次来到窗台时,杯子中有好多棵嫩绿的小豆苗了。有的是两片叶子,有的已有四片了,不过中间两片比较小。我还发现它的叶子都是两片两片对生的。现在知道这种子刚长出来的芽为什么向下生长了。那是因为刚长出来的不是芽,而是根,所以它要向下生长。当我又一次来到窗台观察时,黄豆已经从一个种子变成一个豆芽,再由一个豆苗慢慢长大.....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3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我们在家泡黄豆,观察黄豆的变化,并写下观察日记。

晚上,我从袋子里抓出一把黄豆。黄豆的颜色黄黄的,个头小小的,身体圆溜溜的。捏一捏,还挺硬。再仔细一看,发现黄豆的身子中间有一个黑黑的小印子,表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我把黄豆放进杯子里,黄豆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儿,“嗒嗒嗒嗒”欢笑着争先恐后地蹦进了杯子里。我在杯子里装了水,让黄豆浸泡在水里。黄豆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不停地吐着泡泡。妈妈说这是黄豆在喝水。真不知道黄豆宝宝们在水里玩一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好期待!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阴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我的黄豆宝宝。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个瘦小的黄豆都变成了小胖墩。捞起来一捏,软软的,表面的膜轻而易举就剥了下来。妈妈告诉我,这时候黄豆不但需要水分还需要呼吸空气,所以不能再泡在水里了。我按照妈妈的指点,把黄豆捞了出来,摊开在干净的湿毛巾上,再用一块拧干了水的湿毛巾盖好。我想,睡在这么温暖湿润的床上,黄豆宝宝们应该很快就会发芽了吧!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晴

已经连续给黄豆浇了三天水,黄豆发芽了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揭开了湿毛巾。呀,豆芽出来了!又白又嫩的芽儿从黄豆的上方、两豆瓣中间钻了出来,黄豆也饱胀得要裂开似的。黄豆的芽儿形态各异,有的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像大象的鼻子;有的很短,紧紧地盘在黄豆上;有的才露出一点点,还包在透明的薄膜里。看着这些芽儿,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这些小小的芽儿是怎么长成豆苗的呢?我赶紧去上网查资料。原来,豆芽越长越长,芽尖往下直钻进土里,慢慢地长成豆苗的根,而与黄豆相连的那一端则向上生长钻出土面,最后长出叶子和茎。

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看似简单,但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呢!

点评:

观察中有乐趣,浸泡了一夜的黄豆变成了“小胖墩”;观察中有惊喜,几天的等待,终于盼来了白嫩的豆芽;观察中有思考,明白了小豆芽怎么长成豆苗。小作者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记录了泡黄豆的过程和收获。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4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四(5)班 李忆恺

一天,我看到一本自然科学的书上记载了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好神奇啊!于是,我好想看清绿豆的真正面目和知道绿豆一天一天长大的生长过程。接着我就来开始探索绿豆的奥秘。

小小的绿豆圆圆的身体,胖胖的很可爱,穿着绿衣裳。我抓了一把绿豆放在盛满了清水的碗里,绿豆好像绿色的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着,可爱极了!到了第二天绿豆开始游到水面上,探出了小小的脑袋,从白胖胖的身体中间,发出了小小的嫩芽;第三天,绿豆就脱了绿色的衣裳,发出白白的嫩芽,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芽儿一天一天慢慢地长高了、长大了,芽儿越来越高、越来越长,碗里的水越来越混沌,开始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儿,好像小鱼儿的鱼腥味儿,难闻极了!

又过了好几天,我发现小豆芽长出了两片嫩绿色的小叶子,就像一只只小蜻蜓一样飞舞在绿色的臭河上快乐地飞翔;小芽儿长得更高了,更密了,密得像一丛丛小树林,堆积在小山上,连风儿都吹不进去了。多么神奇呀!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5

关键词 山野豌豆;种子;形态特征;萌发;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069-03

Study on Seed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Vicia amoena Fisch L.

JIA Wen-xiu 1 JIN Xiong 2 WANG Jun-jie 3 WU Zhi-xiong 1

(1 Ejin Horo Banner Grassland Works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Ejin Inner Mongolia 017200; 2 Grassland Works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3 Inner Mongolia Grass Varieties Bree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 The seed morphological feature,germination and dormancy feature,water absorption regulation of Vicia amoena Fisch L. were studied.The seed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 was observed in green 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 of Vicia amoena Fisch L. was sphere,spheroidicity and oval. The appearance of seed was sepia and atrovirens and its surface had black line or punctiform stripe. The hilum was linear and the color was lighter near the seed. The seed of Vicia amoena Fisch L. were much stronger in hard seed character,its hard seed rate was 87%~89%;Mechanical damage could break hard seed and hasten germination,after manipulation of seeds,the germination percent was increased to 70%~96%.The optimal temperature was 15~25 ℃,the lowest temperature was 15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was 25 ℃. The seed began germination when water absorption exceeded 120%.

Key words Vicia amoena Fisch L.;seed;morphological characters;germination;biological characters

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 L.)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喜生于草甸草原沟谷草甸等低湿生境中,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好、抗性较强的中生优良牧草,还可用作中蒙药材[1-3]。抗性较强,尤其是抗寒、抗旱性能更好。迄今为止,国内尚未进行山野豌豆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和新品种选育,在退化的天然草地的改良中尚未得到有效利用[4-5]。本试验对呼伦贝尔地区不同生境的山野豌豆的种子形态特征和种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山野豌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人工栽培驯化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野豌豆属(Vicia L.)植物,采于呼伦贝尔草原(表1)。本试验对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 L.)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灰野豌豆(F.canescens Maxim)、多茎野豌豆(V.multicaulis Ledeb)、大叶野豌豆(V.pseudorobus Fisch.)、狭叶野豌豆(V.amoena.var.oblongifolia Regel)、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等作对照。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形态特征观察。将净种子置于白纸板上,肉眼观察种子外部的主要特征,包括种子颜色、形状,是否有斑纹或附属物等;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大小;置于解剖镜下分别放大25倍和50倍观察其表面特征,包括种脐的形状、颜色等,拍照记录[6-7]。

1.2.2 种子千粒重测定。取完整饱满的净种子1 000粒用电子天平测定千粒重,4次重复。

1.2.3 种子萌发特性。

(2)机械破皮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将试验种子用刀片进行划理,然后按常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发芽试验(25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将净种子用温水浸种后捞出,白天置于光下曝晒,夜间移至凉处,反复进行3 d。然后按常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发芽试验(25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3)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将机械处理过的净种子在10、15、20、25、30、35 ℃等6个温度梯度内,依照上述方法进行发芽试验,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1.2.4 种子吸水特性。将机械处理过的净种子分选好后在1/100的天平上逐一称重,计录,然后将其置于培养皿中,加水,水量刚好没过种子,浸泡处理。在试验开始12 h内,每隔2 h将种子取出,用滤纸吸干其表面水分,称重、计数,然后再浸润处理,并称量记录;在种子吸水基本稳定后隔8 h称重,48 h后每隔2 h称重,反复直至有50%的种子萌动,胚根即将突破种皮为止,4次重复。绘制吸水率曲线[11-13]。吸水率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形态特征

用肉眼可观察到山野豌豆荚果矩圆形,每荚果2~4粒种子。种子呈球形,椭球形、卵圆形,长3.0~4.5 mm;宽和厚相等,2.5~2.9 mm,表面呈棕褐色、墨绿色、灰绿色,表面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表面粗糙;种脐在种子边缘上,呈线形,颜色近种子色或较浅或呈棕黄色,长达1.5~2.8 mm,宽2.3~3.7 mm,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50%~60%;褐色或黑色,脐边微凹,脐沟黑色。

广布野豌豆植株与山野豌豆植株近似,但其种子形态特征相差甚远。广布野豌豆种子球形或矩圆形,长2.8~4.3 mm,宽和厚相等,2.3~3.7 mm,表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具密的黑色花纹或为黄绿色花斑,或为黑色和浅黑色花斑,表面近光滑,无光泽;种脐呈线形,长达2.0~3.1 mm,宽2.1~3.4 mm,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75%左右;黄褐色或黑色,脐边微凹,脐沟白色(图1)。

灰野豌豆的种子与山野豌豆的种子相比,形状相近,呈球形、卵圆形,但颜色相差较大,灰野豌豆的种子呈土黄色、黄绿色,明显比山野豌豆的种子小,直径为1.9~2.5 mm;种脐较山野豌豆种脐窄,颜色为白色,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25%~50%。

狭叶豌豆是山野豌豆的变种,其种子比山野豌豆的稍小,形状相近,颜色相差不大,呈棕褐色、灰绿色,长2.8~3.6 mm;宽和厚相等,为2.3~2.6 mm。

多茎野豌豆种子与山野豌豆相比,形状相似,但多茎豌豆种子颜色稍浅,表面有块状斑纹(图2)。

大叶野豌豆种子呈卵圆形、椭圆形,梢扁,长径3.0~3.2 mm;短径2.5~2.8 mm,厚1.6~2.0 mm;表面呈墨绿色、灰绿色,表面粗糙,有黑色点状斑纹;种脐在种子边缘上,呈长条形,颜色近种子色或较浅或呈棕色,长达1.4~2.8 mm,宽1.3~1.7 mm,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50%左右;褐色或黑色,脐边微凹,脐沟黑色,与山野豌豆对比如图3所示。

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形态特征相差不大,相同生境下的不同种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尤其山野豌豆种子与灰野豌豆种子在颜色、大小方面相差较大。

2.2 千粒重

不同生境下种子千粒重不同(表2)。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千粒重存在差异,生于低山丘陵地的山野豌豆的千粒重较大,为19.95 g,低湿地和杂草草原的相差不大,分别为15.58、16.08 g;生于河漫滩的灰野豌豆的千粒重与山野豌豆种子的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与大叶野豌豆种子千粒重存在差异。

2.3 发芽率

在25℃恒温条件下,山野豌豆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山野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只有3%~5%。通过对全部未发芽种子观察和分析发现,未发芽种子为未吸水膨胀的硬实种子,硬实率为87%~89%,有部分种子吸胀腐烂,但只占1%~10%。由此表明,山野豌豆种子存在硬实休眠特性,且休眠程度较深。野豌豆属植物的其他种也存在硬实休眠,硬实率高达80%~97%(表3)。

采用机械方法刀片划理能够有效破除山野豌豆的硬实休眠,可使发芽率提高到70%~96%(表4)。浸泡变温不能有效地破除其硬实,处理后仍不能发芽。

在10、15、20、25、30 ℃温度范围内,山野豌豆种子萌况见图4、图5。结果表明,山野豌豆种子在15~25 ℃温度条件下萌发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70%~85%,35 ℃不发芽;从发芽势来看,同样是15~25 ℃温度较高,达到40%~69%。温度低于15 ℃和高于25 ℃时,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急剧下降,超过50%发芽率的极限温度分别为15 ℃和25 ℃。综合发芽率发芽势2项指标,依照种子发芽最低、最适合最高温度划分标准确定,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 ℃,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 ℃,最高温度为25 ℃。

2.4 种子萌发吸水率

种子萌发是牧草生命周期的起点,种子萌发时的吸水状况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也与种子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品种有关;种子吸胀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种子的化学成分。山野豌豆种子萌发时的吸水动态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吸水率差异不大,SY1(低山丘陵)在开始8 h的吸水量持续上升,并达到萌发吸水的高峰;SY2(杂草草原)在12 h达到吸水高峰;SY3(地势低)在12 h达到吸水高峰。此时,种子吸水率达到100%,接下来的66~72 h吸水量基本稳定,吸水率在100%,种子处于萌动的状态,然后再继续上升,SY1在72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SY2在76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SY3在66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吸水率超过120%,此时种子进入发芽阶段。

3 结论

通过对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 L.)种子的形态特征、萌发和休眠特性及萌发吸水规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山野豌豆种子呈球形、椭球形、卵圆形,表面呈棕褐色、墨绿色、灰绿色;表面粗糙,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种脐在种子边缘上,呈线形,与种子颜色相近或呈棕色、褐色,脐边微凹,脐沟墨绿色。不同生境下山野豌豆种子千粒重不同,生于低山丘陵地的山野豌豆千粒重较大,为19.95 g,低湿地和杂草草原的相差不大,分别为15.58、16.08 g。山野豌豆种子具有硬实休眠特性,且休眠的程度较深,其硬实率为87%~89%。机械处理能够有效地破除硬实休眠,可使发芽率提高到79%~88%。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 ℃,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高温度为25 ℃。山野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较快,8 h即达吸水高峰,然后进入吸水滞缓期,需持续72 h种子开始萌动,之后进入第2个吸水高峰,开始发芽。

4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八种野豌豆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遗传学报,1998(6):15-17.

[2] 李瑞军,刘祥军,刘玫,等.东北地区野豌豆属Vicia L.物种生物学研究[J].山东科学,1991(1):115-119.

[3] 秦建波.山野豌豆生育规律与种子害虫防治技术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4] 吴学敏.一种优良野生牧草――山野豌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3(3):12-17.

[5] 陈默君.五种野豌豆饲用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国草地学报,1986(3):31-35.

[6] 王俊杰,孙伯丽,金雄,等.呼伦贝尔野生黄花苜蓿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26(2):5-7.

[7] 周国英.青海地区围栏封育芨芨草种子形态及其萌发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725(3):189-195.

[8] 郭学民.合欢种子硬实与萌发特性即为形态与结构特征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3):13-16.

[9] 张连义.甘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的确定[J].内蒙古草业,2002(1):15-17.

[10] 王进,王泽基,陈叶,等.苦豆子萌发特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725(4):201-204.

[11] 王银,刘英俊.呼伦贝尔植物检索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 韩建国.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6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明确科学目的,激发科学兴趣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科学小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使之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

1.目标的双重性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一项探究活动,那么依据科学探究的本质,它的目标应当是双重性的: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比如《 绿豆、赤豆、黄豆制作豆芽菜的比较 》(以下简称《 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具体的问题是能够把这3种豆子制作成豆芽菜;其次未知的问题是这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后的结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目标,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就如盲人摸象漫无目的了。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在《 豆芽菜 》研究中,要探索的具体问题是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从而得出这3种豆子最后制成豆芽菜时哪种时间最短、哪种产出率最高、哪种制作最为简单。这个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2.内容的趣味性

可以说,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原始的科学兴趣,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日常中,一些内隐或者外显的带有科学性的活动的频度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对于研究内容的兴趣是首要的,否则枯燥的研究活动,学生研究的过程必然是被动的,获得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 豆芽菜 》研究的缘起,就是科学课中“食物”课外的延伸。在这个研究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3种豆芽菜制成后,还要制作成菜肴,进行品尝,从而鉴别这3种豆芽菜哪种豆子制成的味道最好。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始终在一种盎然的情趣中进行。

3.准备的充分性

这里所说的“准备”,具体是指小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前的工作。只有这样,接下来的研究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避免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小课题研究,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所以准备工作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二、研究过程与细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能力

小课题研究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使他们能够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掌握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方法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着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就小学阶段科学小课题研究而言,“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例如《 豆芽菜 》中,学生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芽菜是用绿豆做的,但是也有用赤豆、黄豆做的豆芽菜,所以作出的假设为“绿豆最适合”做豆芽菜,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黄豆其实更适合做豆芽菜”。

实验研究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加入特定的人工控制,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精确地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研究法”可以重复验证,从而证明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工具的有效性

一项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使用感官所能解决的,要涉及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工具,就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使用的三种工具分别是金属筛子、金属饭盆、透明塑料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豆芽菜到处乱长的情况。于是,塑料袋不能用了,需要使用一种四周不见光,只有上面能见光的工具。一开始考虑的是小的塑料桶,但是使用了几天之后,发现桶不是透明的不方便观察。于是找来了一种透明的塑料桶,终于解决了边实验边观察的难题。所以,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比如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证据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以及对提出课题的验证,主要是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证据上。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收集课题研究活动的证据要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在《 豆芽菜 》实验中是对3种豆子制作豆芽菜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这个结论。那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关于3种豆芽菜的萌芽时间、长短比较、生长速度等方面,要记录相当多的数据,还要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对比。这对于最后的结论,就有了直观的比较,也能合理、有力地去验证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正确性了。

三、研究结果与获得:领会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形成了科学能力。但是研究结果同样是终极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结论,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科学本质的领会上会更加深刻,从而培养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

1.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应当是严谨的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虽然可以是形式活泼充满趣味的,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科学结论,应该有其严肃性。实验前,应该向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这个“严谨性”的特点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明确了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任务是实验操作、过程记录、证据保存等一系列工作。所以,过程要求是细致的、客观的,因为它影响着最后实验的结论。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合作的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严格而紧密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提出的有关研究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达成研究目的。《 豆芽菜 》实验中,研究小组内学生每天对研究所得进行细致的交流,在对比中进行问题的发现、变量的控制、条件的改变等一系列合作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获得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不妨是开放的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但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得出单一化的结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些现象的出现,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从而去提高研究的效率,得出科学的结论。在《 豆芽菜 》实验中,实验最后的结论是从萌芽、生长等因素去考虑,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但是在一些后续研究中却发现,豆芽菜的制作原料,受地域性的影响相当大。学生经过在网上查询得知,北方地区普遍使用黄豆制作豆芽菜,而南方地区的人们却偏爱绿豆做的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科学的学习铺就了一条绝佳捷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技能的掌握,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中都得到了发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而这一切正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核心所在。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7

放学回家后,看着家里阳台上一个个长满花草的花盆,就想:我最喜欢种花种草、观察植物的变化,那就做一个植物的生态盆吧!我挑了个没种东西的小花盆。首先,把适当的水倒入花盆中松松土,让它变得柔软些;然后,用铲子铲一点点土出来,把种子撒在泥土里,把铲出来的土覆盖上去,最后,再淋一点水就大功告成了!我种的是小白菜心和红豆,我非常的着急,期待我的宝贝们快点发芽、长大。

过了一个晚上,我发现小菜心种子发了一点点芽,我欣喜若狂,又蹦又跳的,小芽儿斑点似的,非常可爱。

两天后,红豆种子也发芽了,尖尖的小芽白白的,活像一个个小蝌蚪,有趣极了!

每天我都精心的护理它们,按时的给它们浇水。在这个时间里,我发现红豆芽窜得高高的,而小白菜心仍在缓慢的生长。小芽儿们长到了一定程度时,我就把它们放在有光照的地方了。

一段时间过去了,当我再次去看我的小宝贝时,哇!红豆芽已经长出了几片绿叶,个头更高了,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但小菜心呢,还是矮矮的身材,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他们的生长时间和环境都一样,但发芽和成长的过程却有很大的差别。小菜心的发芽时间短,但是成长的时间要很长;红豆的发芽时间要长一点,但是成长的速度却又非常的惊人……

每个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过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这次的生态瓶作业我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也收获了不少的知识与快乐。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篇8

教学案例:

课题: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时间:1―4周。

目的:通过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背景知识: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 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培养皿,花盆,花豆幼苗, 以醋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

方法步骤:

第一,老师和学生根据背景资料一起讨论,提出探究的问题。

第二,学生根据提出探究的问题,讨论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老师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个人在单纯的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的不足。

第四,老师强调每个学生都记录活动过程,仔细记录每一天的实验现象,包括图片、影像资料。

第五,四周以后,举办“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成果交流展览;教师在全班总结“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总体情况。

案例:探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提出问题:酸雨会对植物幼苗生长产生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酸雨会对植物幼苗生长产生影响。

三、制定计划:

3.1实验器材准备:

⑴试剂和植物品种:食用醋 、花豆幼苗

⑵仪器或其他用具:小烧杯、玻棒、大量筒、小量筒、滴管、吸水纸、湿纱布、花盆等

3.2操作步骤:

⑴配制PH值为3、4、5的模拟酸雨。

⑵准备长势程度基本相同的花豆幼苗四盆,然后分别贴上标签pH3、pH4、pH5、清水。将这四盆植物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每天根据花豆幼苗标示浓度浇淋同体积的相应pH值的模拟酸雨溶液。每天在相同的时间观察,我们连续观察了3周,观察结果见表3。

3.3观察并记录

3.4分析(通过三周的观察我们发现):

①浇清水的花豆幼苗长势良好:每颗植株都长出了新芽,新芽的颜色由嫩绿到浅绿到深绿, 叶绿素的形成很正常。

②浇不同PH值的酸雨的花豆幼苗长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每颗植株都长出了新芽, 但新芽的颜色由嫩绿到浅绿, 叶绿素的形成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浇清水的花豆幼苗没有死亡现象,浇PH3模拟酸雨的花豆幼苗有一棵死亡, 浇PH4模拟酸雨的花豆幼苗有一棵奄奄一息, 浇PH5模拟酸雨的花豆幼苗有一棵的新芽已枯萎, 浇不同PH值的酸雨的花豆幼苗的叶都有白色斑点和不同程度的卷缩。

由此说明:浇不同PH值的酸雨的花豆幼苗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5结论:

酸雨的PH值越小,即酸性越大,对植物生长不良影响就越大。酸雨不仅使植物生长缓慢,叶绿素形成迟缓,还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教学体会

学生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通过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再现自然过程,认识酸雨的危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广播稿范文 下一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