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2 02:33:00

在家里教学设计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共同体“会诊”课 案例 反思

教研活动是教师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十六年来,我记不清楚参加过多少次教研活动了,因为这些活动都已经融入了忙忙碌碌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但是,参加“湘南五校”教育共同体会诊课的经历,我每一次都感受至深,铭刻在心。特别是对自己在共同体内开展的课堂“会诊”教研活动,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共同体成员们受益匪浅,一次次的课堂“会诊”犹如航标,指引着大家在教海里奋然前行。

――题前

一、试教阶段对学案框架的研讨设计

200年的上半个学期,我接到“湘南五校”共同体负责人的电话通知,作为共同体的一成员教师,我需要在贺知章学校上一堂观摩课,内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接到通知后,我立即开始构思上课思路。

那个礼拜,适逢我在学校值班,一周的时间里,有两次我都是睡到凌晨3点钟左右的时候就醒了,然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满脑子里都是上课的事情。醒来之后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思路上一会清晰,一会又模糊,忽然想到一个好的环节,甚至一句话,我就急忙从床上坐起来,打开灯,把这些思维的火花用笔记下来,我害怕清早起来后回忆不起来。

思考了两个晚上,我把学案的框架设计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因事引文;第二环节,因事说文;第三环节,因事拓文,并给每个环节配入案例材料。11月24日上午,我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第一次的试教,请本校教研组的教师先来个初级“会诊”。

在课后的诊断分析讨论中,傅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这样的标题不太合适,这样的标题应该是让评课者说出来的,或者是让你谈教学设计时你要说的,最好不要直接作为课时内容的小标题。”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同。接着,大家一起帮助我重新构思小标题和每个标题下的内容设计。

二、展示课前设计的二次改动

经过大家的讨论,三个环节的小标题分别换成了:第一,看谁说得多;第二,看谁说得准;第三,看谁说得好;第四,看谁说得深。具体做法是:

环节一,看谁说得多。具体做法为上课时教师投影奥巴马登长城的图片,并预设如下师生对白:

教师:今天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还有一位新朋友,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学生:……

教师:他这在哪里呢?

学生:……

教师:他为什么不来我们的校园呢?

学生:……

教师:除了长城,你还知道哪些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呢?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设计该情境的目的是根据教材内容,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再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拉近与教材的距离,又可以体现出本学科的生命力。

环节二,看谁说得准。具体做法是,教师问: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小组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

此环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个体说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能够归纳概括出中华文化的特点,考察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增加,因此安排合作学习方法是适宜的,因为它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

环节三,看谁说得好。具体做法是,教师:投影教师自己2008年游览长城的图片和“山海关旅游收入”材料,请学生说说中华文化的影响或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投影孔子学院的建立情况,“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请学生说说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生回答:……

此环节主要由教师呈现材料,由学生根据材料探究中华文化的影响或作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投影教师自己的图片为的是调节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安排不同的材料为的是说明中华文化影响面之广。

环节四,看谁说得深。做法是教师投影“〃Lh铮疑gO孀.举『头RTh_,低头く锶诂乡d╈.、、。”让学生猜文字要表达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再问学生,请列举一些不利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实例。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从网络上常见的“脑残体”文字入手,去体会这是对中华文化之一的汉字的破坏,从而为继承、发展中华文化作铺垫,激发学生珍爱、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这样修改好之后,傅老师建议我第二天把试教的场地换到贺知章学校,进行第二次试教和“会诊”。在贺知章学校试教的结果还算比较满意,在课后的诊断讨论中,贺知章学校的一位教师又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他说,你何不把这节课设计成“小崔说事”的形式呢?把笼统的“看谁说得多”等换成说具体的事物,给学生以具体的抓手。会诊的同行们肯定了他的见解。于是,大家又开始酝酿如何对四个环节的小标题进行修改,经过一番斟酌之后,一致的结果是:课时总标题为“大家来说事”,第一个小标题是“说说奥巴马游览长城的事”,第二小标题是“说说山海关的事”,第三个小标题是“说说孔子学院的事”,第四个小标题是“说说脑残体的事”。

带着第二次会诊后的学案,我在贺知章学校进行了正式的展示。这堂课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设计的第三次改动

几个礼拜之后,共同体内义桥实验学校想让我在他们学校施教展示该课。在展示之前,共同体内五所学校的成员代表又坐在了一起,商讨如何才能上出更有新意的展示效果来?朝晖初中的陈老师说,如果省心起见,可以把上过的课如放录像一样再呈现一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放录像式的上课对于上课教师而言是轻松了,可是原封不动再次重现,就让听课的老师又失去了新鲜感,怎么办?我再次把求教的目光投向大家。义桥实验学校的凌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新的教学规范及我们所教学科的教学建议,是不是可以设计大胆些,应该换成另外一种上法。大家纷纷问她如何大胆,凌老师说,教师前面施教时不是在呈现完材料后把要问的问题都给学生设计好了吗?现在的展示课为何不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设计问题呢?她这个观点提出来后,得到了参加研讨会教师的一致掌声。

因此,在义桥实验学校进行展示之前,大家又集思广益对我施教的学案进行了再次修改,最大的变化是让我只用多媒体呈现材料,要求学生自己围绕材料来设计问题,再进一步让学生来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刚开始还有教师担心学生能否设计出符合课时目标的问题来,实践的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以课堂中的实际例子为证:

在贺知章学校展示时,在投影了孔子学院的建立情况之后,教师自己呈现设计好的问题“请说说中华文化的作用?”问学生。在这次的展示课时,学案被设计成了教师投影材料后,由学生围绕材料来提问。有一个学生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全球要建立这么多的孔子学院?另一个同学设计的问题是: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何借鉴意义?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很合理、很科学的问题。在肯定了他们的问题之后,我请另外的同学来回答前面学生设计的问题,课堂在对话中顺利进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更加开放。

这堂展示课,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在课后的交流研讨中,共同体成员一致认为这堂展示课与以前试教的课相比又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我深知,之所以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主要得益于课前共同体成员的多次“会诊”和施教。这一堂展示课前前后后的经历,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思考。

四、案例反思

首先,共同体“会诊”课堂,打破学校界限,有效提升了课的品质。

以前,一所学校的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评比,施教、研讨等活动一般是在本校教研组教师间进行,地点也基本上安排在本校。现在有了校际之间共同体组织的平台,对一堂课的打磨就有了更宽广的平台。大家集思广益,围绕一堂课的教学进行反复探讨,有效地提升了展示课、公开课的品质。以本次案例中提到的展示课为例,仅仅是对教学环节用词的设计,共同体成员们就进行了三次修改完善,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为精品课的打造孕育了温厚的土壤。

其次,共同体“会诊”课堂,给不同学校教师提供了观点相互碰撞的舞台,利于取长补短。

以本案例为例,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在共同体内三所学校里进行了施教、展示,每一次活动中各校教师都围绕教学设计、施教或者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诚如西方有谚语说的,两个人交换苹果,吃到的还是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就拥有了两种思维。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共同体的“会诊”课堂,让共同体成员对学案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1.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胸中要装着学生。纵观日常学案设计,很多的学案设计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真正能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不算很多,能在实际教学中敢于营造开放性课堂的更是少见。为什么这样?因为老师一般都爱面子,开放的课堂老师难以驾驭,如果出了丑怎么办呢?所以,只好把学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求得放心、安心。如此一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课堂开放程度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种理想。

2.欲打造开放性的课堂,须做好开放性的预设。如果没有在义桥实验学校的展示汇报,估计大家还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成功里,为以前完美的设计沾沾自喜。而展示汇报课前的研讨经历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在贺知章学校进行展示,对以前的设计学案进行改动后,当在义桥实验学校展示课上问题的设计权利归还给学生后,课堂出现一片生机之时,大家才突然发觉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才意识到被老师死死控制的课堂是错误的。

3.学案开放性的程度事关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去充当了主角,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展示汇报课的时候,教师只是一个幕后的人,学生被推向了台前。结果证明,第三次展示课与先前的展示课相比,学案及课堂更加开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确实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时处处都是机会。在家里,父母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情,在不违背“安定”的前提下去“胡作非为”;在学校里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自己表演的机会,等等。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比老师吃力地替他们完成,不知道好多少倍。

最后,就用《众人划桨开大船》里的一段歌词作为结束语:

一支竹篙呀,难渡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参考文献:

[1]五个“一体化”,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绍兴县报》第8版教学在线,2010.11.16.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2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腾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并于1919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随后,格罗皮乌斯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公立包豪斯大学,并于1919―1925年期间亲任包豪斯大学校长。1937年,格罗皮乌斯移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他一生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讲究技术、功能和经济效益,对于现代建筑以及设计教育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富国强民的教育情怀

作为大学校长和影响时代的先锋人物,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以及现代设计教育有着极其深刻且独特的认识。同时,作为当时欧洲知名的知识分子,格罗皮乌斯始终在探索着一条以工艺美术提高全民素质,进而寻求国家强盛的发展之路。

倡导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在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中,核心是主张艺术家的感觉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必须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建筑与设计的新形式。格罗皮乌斯提出设计师应该“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并且不能只专注于艺术或是技术,而是要成为新型的“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的全能造型艺术家”。

他曾在《德绍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生产原理》中这样写道:“我们试图通过在形式、技术以及经济领域里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物品的自然功能与限制因素出发,创造出它们的形式……遵循物品的自身原则,遵循时代的特质,进行有机的设计避免罗曼蒂克的美化和技巧。”

教育兴国。格罗皮乌斯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德国。在他看来,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当时的工业机械化生产,否则任何一个学习建筑的学生都无法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为此,格罗皮乌斯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劝说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成立了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试图在包豪斯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学派,以此来改变当时德国的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提倡集中主义的教学。所谓集中主义的教学,就是将建筑、绘画和雕塑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这里没有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等级之分,学校里的所有人都是平起平坐,从而在学校里塑造一个公平、民主的理想创作状态。

今天看来,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对当时的建筑、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不仅要掌握设计、造型和材料等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绘画、构图、制作和机械操作等知识,并预见性地指出,“就设计类学生而言,对新技术的生疏,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是阻碍他们进行设计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而工科类的学生常因缺乏审美能力和创意而使作品黯然失色,这是双重的制约与考验”。

引领现代设计教育改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创办了“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名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格罗皮乌斯在担任包豪斯学院校长期间,对传统的办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以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格罗皮乌斯的办学宗旨中,核心是“强调艺术教育与大师主导的工作坊教育的统一”。格罗皮乌斯认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艺术家不过是技术提高了的手工艺人。假定艺术是不可教的话,那么传承的只是工艺和技术,所以那些建筑师们、画家们必须回归到手工艺中去。

师资方面,格罗皮乌斯采用的是名师原则。为了实现“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格罗皮乌斯广招贤能,先后聘用了当时多位知名艺术家与手工匠师为学生授课。他先聘请了里昂.费宁格、约翰.伊顿、杰哈特.马科斯三位前卫艺术家开展招生和教学工作。一年后,他又陆续聘请了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奥斯卡.施莱莫等画家任教员。这些知名人士的到来,使包豪斯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设计教育改革队伍。

在生源方面,格罗皮乌斯尽量使包豪斯学校的学生组成更趋于大众化。包豪斯成立之初在其学校纲领里写道:“任何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分年龄性别,只要他以前的教育被师傅委员会认为够了,都可以入学,直至容纳不下。”

首批招生的情况确实如此,最早到包豪斯来上学的学生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其中有中年男女、退役伤残军人、教师、艺术家,有在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或者雕塑的孩子,甚至还有大量要求学习纺织的女性,后因人数太多而不得不提高录取标准。

在学生实习方面,格罗皮乌斯设置了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场,有编织、木工、陶瓷、书籍装订等多个不同工场。这些工场既是课堂,也是车间和作坊。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大量实习的机会,切实加强技能训练。

在工学市场化方面,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意识到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要性。他提倡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也是企业能够销售的项目和产品。事实证明,这种工艺教育服务于工艺生产的办学思路,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个人学费的问题,而且可以反哺学校的教学。

实践表明,格罗皮乌斯通过尝试建立现代工艺设计的教育模式,大大促进了工艺设计教育的原则、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他的一系列办学举措,初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和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器生产与手工艺生产在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上的对立问题,从而也确立了他本人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的历史地位。

倡导“艺”“技”双修

格罗皮乌斯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教育大师”,与其创立的独特的教学理念是分不开的。在实践层面,他为包豪斯大学设计了课程学习和工作室学习、教师任课与手工艺人任课的“双轨制教学”体制,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双轨制教学”机制,从而实现了“艺”“技”双修的教学功效。

同时,格罗皮乌斯还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基础课是包豪斯大学对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学生在入学之初首先要通过半年的基础课训练,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一些基本的设计原理,然后再去车间进行为期三年的技术实践,学习各种生产技能。只有以上两种学习都合格者,才能获得“技工证书”,成绩优秀者可被选入研究部继续深造,将来毕业时可授予“建筑师”的称号。

他不止一次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各种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流行的雕塑艺术和抽象派绘画学习。

为了让学生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他明确要求,学校三年的课程内容,一部分是技术教育内容,学生必须到石工、木工、金工、粘土、玻璃、染织方面的一个工厂去工作,另一部分则是理论基础教育,包括自然界和人造物中形式效果的观察、作品的表现和构图理论方面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并行,并且保证学生同时在工艺老师和设计老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学习。

借此,格罗皮乌斯完全打破了传统学院式教育的框框,使设计教学同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极力倡导艺术家必须与工匠相结合,以及所有不同门类艺术都可以综合,从而使包豪斯大学成为了现代艺术与机械技术这两个看似相去甚远的门类之间的桥梁。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3

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环境应该好好改革一下,现以环境艺术类的教研室,学科研究工作室及一些教学用的教室为例,对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大空间套小空间”的模式把老师的教研办公室及研究与教学连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模式进行重组和创新设计。

1.1教研办公室的内部创新设计与理念

所谓“大空间套小空间”的设计模式,其实就是把平常我们需要的重要空间进行取舍,重组,改进再重新设计。在符合视觉美感的同时又满足一个空间的多功能化转变。传统的样式就如生活中一样见过的一样,规规整整的放着几台桌子,比较没有艺术氛围和气息。可以把我们所学的设计运用到自己的办公空间里面来,让他更加有艺术感,更加让老师同学喜欢上,迷上这个空间,而在这努力工作和学习。并且把可用的环保的材料利用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他们的用途,再结合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墙面色彩的搭配,家具与陈设的完美组合让办公室,老师的工作室和学生们的教室一同串联起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宣传。让每个时间段的新鲜设计在萌芽期就被人们所关注。

1.2教研办公室的内部整改建设建议

设计的大空间,就是把教研办公室和学科研究工作室及部分重要教室联系起来,比如带毕业设计和上实践课程的教室都可以规划在某个老师学科教研工作室里,就拿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来说,一个教研工作室里可能有上美术基础课的老师,有上材料课的老师,有上理论课或者实践课,甚至毕业设计课程的老师,这样就可以根据老师研究的课程不一样合理安排每个小空间的设计。但是由于艺术是需要独立思考和安静的环境的,那么小空间可以满足需求。而日常教研室也是内部的交流和开会及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的,那么这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可以利用大空间里的公共空间进行这些工作;这些大空间同样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而非一般的开敞空间那样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建筑本身的情况来定的。

二、结语

作为一名从事环境艺术教研工作的大学老师,同样也是一名传授未来设计师审美品味和方式的启蒙老师,更有理由先去先打扮好自己的教学研究场所,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享受设计的美感,享受设计带来的舒适感和乐趣。在此,希望所有的艺术类的院校,将沉淀的校园文化和创新的校园文化都配合起来,给每个来到学校学习艺术的孩子们营造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学习殿堂。对未来的艺术类教研办公室、工作室提出的一些初步的建设建议,期望在今后的学校办公室设计中激发更多更好的创新设计和理念,让这个教学环境被大家所关注起来。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4

(一)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校园的文化建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

学校要重视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随时感受到英语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使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和墙壁都出现英语的痕迹,这样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都出入在教室,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教师要安排一些英语方面的内容。比如,低年级的教室可以张贴一些水果、动物的图片,然后在每一张图片的下面配上英语单词或者句子,这些图片、单词和句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和制作,而且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加高涨,他们会精心设计,力求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新意,同时,教室里处处充满英语的气息,学生对于这些英语单词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眼睛能够随时看到英语单词,甚至是上课走思的时候也能有意无意地看到这些单词,这样的耳濡目染,学生想不学英语都难。当然,这样的图片要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高年级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儿歌或者英语文化知识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机会。

(二)在家庭中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可以制作一些英语单词的卡片,把它们贴在家里的具体物品上,比如,冰箱fridge,桌子table,床bed……把表示房间的名词贴在房门的上面,比如,厨房kitchen,卧室bedroom,卫生间bathroom……还可以把一些英语的名言警句挂在家里,让学生在家里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使他们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此外,很多与家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在家里学习英语的资源,比如,家庭成员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家人的职业doctor、worker、teacher。

(三)在社会生活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英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英语信息,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发现英语知识的意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英语的痕迹,比如电视节目中也有很多的少儿英语的学习节目或者英文动画片,这些内容既使学生体会了英语的语感,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不懂这些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动画片中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英语。

二、感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版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多知识点都是围绕日常生活来展开的,比如,谈论学生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最喜欢的科目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有话可说,并且乐于去说,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事实上,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而我们学到的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本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

(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Christmas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精心布置教室,给学生讲解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和语言,并且让学生学习一首关于圣诞节的歌曲,课上举办一个盛大的圣诞节Party,要求整个聚会都用英语进行。在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学生都能用英语娓娓道来,他们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简笔画或者实物等来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教师教授这些单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如简笔画、图片、实物等,这些教具直观形象,学生易学易记。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进入了我们的英语课堂,多媒体的使用营造出很多不同的教学情境,声情并茂且趣味性强,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很好地体现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教学活动把英语教学放进了真实的生活中,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了的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英语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5

什么是创客精神

当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随着时间的发展,创客越来越多与教育相结合,创客教育越来越火。当创客精神与教育相遇,“创客教育”便诞生了。年龄的增长和”正规”教育的浸染,让我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可以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小;但是具有创客精神则不一样,可以说,创客教育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了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它主要以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客精神使学生有着无穷的好奇心,也许一个小的尝试就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个作业是做一把椅子。做一辆自行车”等。学习工业设计的同学多半觉得很正常,如果让你来设计个椅子、自行车你会怎么做?

欧美国家的很多学校都设置有创客课程,开设创客空间,为学生基于创造的学习提供了环境、资源和机会。而在中国的校园里,也逐渐出现了创客教育的身影。比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都各自组建了创客团体或社团;一些中小学,如浙江温州中学、北京景山学校,也分别搭建创客平台并开设了相关课程。

当“创客”精神遇到设计教育

为什么提倡“创客”精神与设计结合?我认为这是一个回归了最原始人类边玩儿边学的学习体验, 融合了: 学习动机”,“学习情景”,“有关知识点”,“团队协作”,“及时反馈”,“失败乃成功之母”等教学原理于一体的学习形式。创客教育就是把学习的过程重组,赋予强烈的目的性和情景性。因为我们感兴趣事物A我们要学会X,Y,Z尝试,失败,失败,不怕,再来实现目的,欢呼总结。在这个自发“采星星”过程中知识点、工具,很自然的被学会和使用,是一个很淡定的自然学习状态。认知心理学里强调“打开方式”的重要性,成功的学习法里也强调知识点的“转移”,所以合适的目的与场景配合会给学习效果大大加分。在教室里研究一个没有摩擦的小木块怎么转移到生活中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选择采哪个星星,老师则是提供工具来辅助。学习角色的重新分配也将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所以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空前的。学习者可以充满动力的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设计教育的定位在于创造力,微观上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宏观上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支柱,”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

“创客”精神与设计教育结合,探讨利用新思维、新方法培养学生在设计专业上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设计教育从以前的“老师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自己想要学”。开设设计创意课程,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是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设计创意课程旨在强化学生创造思维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提升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思维。而‘创客教育’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非常有益。“创客运动”,作为一项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创新活动,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育忽视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缺陷,让学生们“玩创新”、自主探究,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培养其创造的能力。“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类所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代对科技的需求也是从未有过的。不过在设计教育领域中,科技是一个教学工具,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如何用他们辅助人,而不是被他们所主宰。心中有人在,才能服务人。创客说到底只是万千形式之一,未来的学习和教育还是要回归到人和生活。这样的话,会不会有更多的梦想被发现、被实现呢?“创客空间”入选未来5年内影响基础教育12项关键技术名单,是促进基础教育学习变革的数字策略之一。这场创客与教育碰撞的火花,正在中国教育的天空里蔓延,不管你是设计者、制作者,抑或观赏者,让我们一同期待。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把具有艺术含量的构成形式有机的组合在某一空间中,使其达到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的空间环境造物行为。从某种角度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具体的一个艺术设计门类,其构成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室内外不同类型风格的物质要素,非物质形态则是指如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影响和指导人们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的精神因素。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设计构思使艺术品质和功能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构建各要素间平衡关系的环境系统。

1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征与教育现状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存空间环境的营造,要解决的主要有空间物质形象的艺术化、施工工艺、材料学、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几个方面。设计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来源于设计师所把握的理论认识、专业素养,但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也来自设计师不断进取的、开拓性的创新精神以及个人的实践经历、经验积累和智慧、灵感的显现,而这种能力的进发是无规律、随机的,也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的,必须要在设计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知识可以传授、技术可以训练、艺术可以熏陶,唯有设计智慧必须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按照我们现行的设计教育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经过了四年的本科设计教育之后,还必须经历几年的实践历练,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为初步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设计师的专业教师也只能泛泛而谈地传授一般知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缺乏实质性的专业交互和经验传授。

比如说,设计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课题,假设现在要设计一个影院,音响要求如何满足。每个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师不能迷信书本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几家音响用品厂家,让他们提供设计方案,要多大的音响,摆放距离和方式怎么样,设计清单报价拿过来,几家的图纸拿过来,然后一家家派自己最优秀的工程师来说服我,我只要请教一个公司就行了,几个方案,谁的好,影院管理人员一说我们的设计师就学会了,也就积累了关于影院音响设计的经验。所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正确办法,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解决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然而我们目前的设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

2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型教学模式

设计的专业性质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熟知生产过程,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另外,如前所述,设计毕竟是属于个体智慧的劳动,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承之间必须经过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这是设计这门专业在学习程序和师承关系上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别之处。

注重并将这一理念贯注于教学之中的,除了包豪斯以外,还有大洋彼岸的赖特,他一手创建的东、西塔里埃森不仅是其工作、生活的营地,而且是一所独特的学校。塔里埃森的现行教育与成立之初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己发展成为具备了完整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它独特的教育方法与体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作为事务所,它至今依然承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塔里埃森的教育仍然从根本上迥异于其他学院。通过“做而学”,在培养人的品质与提高人性价值的同时而使其成为建筑师,仍然是其办学的宗旨。建筑教育在这里更体现出其职业的特色,“学”在这里拓宽了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站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立场上对包豪斯实践性教学的大胆借鉴。其目的是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教学提供验证,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教育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正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强化实践能力综合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实践能力的、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设计人才,所以要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制作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设计实践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一种补充。工作室本身就具备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的场所,相对于企业而言,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增加艺术修养的机会,它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拥有更多的自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问题上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工作室、研究所、事务所以及设计公司等,教学成果卓著而且也起到了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同时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几乎己经成为办专业的国际惯例。

(1)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保证与内容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约里奥・库卡波罗;家具;设计;思想

约里奥・库卡波罗是当今家具设计领域最杰出的北欧设计师之一,在家具设计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本人勤奋创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设计师,其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界的领袖人物,因此,对他的设计思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道路也有指导性的借鉴意义。

1 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思想的来源

一种设计行为必然反映着一种或多种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的形成与建立又必然与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约里奥・库卡波罗出生和成长在北欧地区,其所设计的产品,构思细致周密,制造工艺精益求精,在美学上和高品质方面都赢得美誉。这种良好的设计环境,“以人为本”的功能至上的思想必然成为库卡波罗设计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北欧式的“有机功能主义”也对约里奥・库卡波罗的设计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他开始采用人体工程学的科学设计方法,二是逐步探索有机生态形式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他的这种不断追求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和使功能与审美、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设计风格,值得我们借鉴。

2 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的作品

(1)Karuselli椅。新型材料玻璃钢几乎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唯一的可弯曲材料,它的出现直接导致了Karuselli椅的创造。约里奥・库卡波罗于1959年开始着手设计“Karuselli椅”,最终完成于1964年。这种椅子被誉为“20世纪家具设计中最舒适的椅子”,其具有可摇摆的新结构,主体材料是钢加强玻璃纤维,双曲面的椅壳符合人体的曲线,椅子内放置纺织品软垫,椅子脚呈十字形张开,与椅壳用塑料调节器和钢制弹簧相连接。整个椅子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他对人体工程学理论的娴熟运用,使椅子的功能得以很完善的实现。

(2)Funktus椅。作为一个坚定的功能主义者,约里奥・库卡波罗在进行每一个设计项目时,总是把研究其功能放在第一位。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功能与人体工程学是密切相关的,对人体工程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使他懂得了作为设计师的真正意义。把人体工程学引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中,是他对现代设计作出的重要贡献。1997年,他对人体工学继续进行了微观研究,最终设计出了Funktus系列办公椅。这种办公椅适合任何体形的人,并可从八个部位进行调节,是人体工程学运用在家具设计中的杰出代表,对现代家具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Plaano椅。1974~1975年约里奥・库卡波罗推出了他告别塑料时代后的第一套办公家具,Plaano办公椅系列。这个椅子的出现,开创了以人体工程学为主要出发点的现代办公家具风格。椅子基本部件的主要材料是多层胶合板,构架的形式非常简单,根据人的坐姿模压成相应的曲线形状,运用人体工程学在需要的地方设置简单的软垫,还考虑到面层材料的耐水洗性和可拆卸性。这种设计使过去办公椅的厚重形象得到了大大的改变,是办公椅构造的一个创新。

(4)Fysio椅。约里奥・库卡波罗通过对Plaano系列的修改,在1978年推出了Fysio椅。这种椅子满足所有人体工学的基本要求,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把完全根据人体形态设计的办公室座椅”,它是这个类型设计中的结晶。人体的平均尺寸(170cm)是Fysio椅设计时的尺度标准。为了满足各种使用者的舒适要求,安装了可调节的头枕,头枕用一颗蝶形旋钮与弯曲的木质靠背相连,使不同身材的使用者都可以调整到最合理健康的姿势。

(5)中国龙椅。80年代早期,约里奥・库卡波罗创造出一种被自己称之为装饰性的功能主义风格,就是在他设计的结构极其简单的椅子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这样他所设计的家具在适合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家具也更具有吸引力,功能上也因此更加的全面。

约里奥・库卡波罗对中国的文化早已是情有独钟,他的夫人伊尔梅丽是位著名的画家,据说他们收藏有品位极高的中国明清绘画作品。1998年,为了准备个人“图腾椅”的展览,约里奥・库卡波罗决定设计一款新的图案椅。他极力寻找一些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图案,最后他从方海先生的收藏中得到了龙的造型。把主题图案直接从中国传统剪纸中扫描下来,然后压印在椅子上。最终完成了“中国龙椅”的制作。

3 约里奥・库卡波罗的主要设计思想

约里奥・库卡波罗的设计思想来源于“为大众需要而设计”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他继承了北欧设计中独特的富于“人情味”的设计美学,也代表了新一代的柔主义设计。

约里奥・库卡波罗在设计作品时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对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其早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十分娴熟,注重结构强调功能,在设计家具作品时,不断的探索更加合理的细部连接方式,坚持人体工程学的科学设计方法。后来约里奥・库卡波罗对于“美的家具”的探索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理需求之外对于心理审美的更高需求,达到了功能主义和唯美装饰的完美平衡,也体现了民族性与异域性的有机融合。从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中可以体现出他“以人为本”的主要设计思想。约里奥・库卡波罗的家具作品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功能上都出类拔萃,充分体现出他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

4 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思想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1)对中国家具设计实践的指导。约里奥・库卡波罗先生曾多次访华进行了一系列的中芬文化交流活动,这使得约里奥・库卡波罗先生对中国家具设计理论研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更多的中国家具设计师也开始对人体工程学、功能主义、东西方元素的融合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2)对中国家具设计发展方向的启示。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应将传统工艺和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应优先考虑中国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简约设计,应努力开发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展览和竞赛的形式扩大对外的影响,让中国的优秀设计走向世界。

(3)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借鉴。北欧家具设计的重要教育方法是进行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设计史的了解、对制作工艺的重视、对设计创新的培养。我们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紧密结合,走开放式办学的道路,构建起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5 总结

约里奥・库卡波罗,作为当代世界顶尖家具设计师之一,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其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崇尚自然材料以及基于结构的思维方式,成为他大胆创新的可靠保证。他的家具作品中塑性特征与图形元素相互交织,形成富于逻辑的和谐整体,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美学上都出类拔萃。从他亲手制作作品模型来讲,他也是永恒的手工艺传统的优秀传播者。

面对中国家具设计的现实,研究约里奥・库卡波罗的设计思想,对我们在设计实践、设计发展方向和设计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崇尚自然,以科学的设计方法为基础,在坚持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的同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完美平衡功能与审美的关系,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其次我们要注重简约设计与创新设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以和谐与长远发展为目标,传承传统工艺与民族文化精神,让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最后在设计教育方面,我们要完善基础理论学习,培养设计者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做到“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设计比赛与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年轻设计师的设计创作与成长,让中国的优秀设计师带着他们的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2333.

[2]方海,周浩明.现代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1379.

[3]王受之.访芬兰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J].21世纪经济报道,2006(2):2385.

[4]方海.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12):7275.

[5]华黎强,李克忠.北欧风格家具设计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J].山西建筑,2008(4):249250.

作者简介:张兰侠(1987―),女,硕士,东北林业大学2011级设计学。

朱毅(1961―),男,教授,东北林业大学设计学学科。

在家里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语言情境;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2501

教学口头语言情境(简称为语言情境)是教师将真实的或虚拟假设的事物,抽象的科学规律及原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对事物或人物的情感认识,对教学、学习及工作、生活的态度,通过对字词、句子、语法进行合理整合后,形象、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如历其境地去想象、体验、思考、判断、理解并加以吸收,从而达到晓理、动情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一、语言情境设计的目标

语言情境教学要侧重学生的过程体验,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师在设计语言情境时,要考虑到: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想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的语言情境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或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情境语言要通俗易懂,学生听完就能够理解,甚至可以明白教师为什么这样设计语言情境;情境语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来;语言情境要有迁移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二、语言情境设计的指导思想

1.明确设计及使用目的。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对语言情境的使用有明确的预期。

2.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情境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易于接受。

3.精选素材。教师应该根据教W目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常见性的教学素材。

4.注重选择切入点。教师事先选择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使语言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语言过渡及艺术。

5.灵活把握运用时机。课堂教学状况千变万化,有些情况的出现可能会有利于语言情境的设计和应用,教师应该进行敏锐地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教学案例与评价

【案例】

(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师:同学们最近有没有关注乌克兰局势啊?

生:关注了。

师:乌克兰亲欧和亲俄派政见不同发生冲突,乌克兰克里米亚为什么会成为争夺的目标呢?

(学生意见不一)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乌克兰地图,找出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克里米亚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尔干地区的基地,还是俄罗斯四大海军舰队之一的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所以俄罗斯决不会放手任由乌克兰倒向北约联盟或西方国家。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问题及民族主义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一查资料。

师: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克里米亚人民以压倒性的优势投票同意加入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21日已签署总统令,从法律上完成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美欧已经明确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结果,他们就将制裁俄罗斯。那么,为什么克里米亚人民自愿要求从乌克兰独立出来并加入俄罗斯呢?

(学生纷纷摇头)

师:从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图,我们可以得知乌克兰的气候类型。乌克兰的冬天非常严寒,俄罗斯宣布供给克里米亚的天然气价格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450美元降到每千立方米270美元。可见,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意义非凡,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权走向。我们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就叫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资源。

【点评】

本设计以国际热点乌克兰局势为依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利用情境证明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的开始部分以乌克兰冲突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克里米亚独立的案例将焦点聚焦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地缘政治、国际变化,同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缘政治事件的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军事、历史、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上一篇:出差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下一篇:秒的认识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