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翻译范文

时间:2023-12-13 05:51:49

毛遂自荐翻译

毛遂自荐翻译篇1

【关键词】理解正确;讲求实际意义;英语成语;分类翻译

汉语成语的定义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喜欢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汉语成语结构稳定,绝大部分以四字格形式出现,约占百分之九十七。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汉语成语不少于一万条,在政治、文艺、科技等文体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汉语翻译中。汉语成语的处理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成语翻译进行归纳和解析,并对其进行个别阐述。

一、英语成语是英语词汇中重要精华部分,组成部分,社会生活是英语成语取之不尽的源泉

英语成语主要是口语,而汉语成语主要是书面语。英语成语字数不固定,而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是英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产生形成有着长远的意义,代表着英语的文化底蕴,是人们劳动生活积累的宝贵财富。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相互补充、形神合一。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味他的感情和所包含的魅力。学好英语成语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同时成语是一种形象化语言。

(1)然而,学好英语成语并非易事。请看下面一例:

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误译: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七重天宾馆?

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

他昨晚见上帝去了。

他昨晚见马克思去了。

许多人把in the seventh heaven 同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望文生义。据朗文字典,这个成语的解释是非常高兴、非常愉快的、非常满意的。该词语同宗教有关,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最高层,言下之意人能同天国最高层、上帝共处,自然是非常愉快的。因此这条成语翻译时一定要从愉快高兴的意义出发。

(2)英语成语可分两类。一类平铺直叙的,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如:

把某事放在心上 Lay something to heart

起鸡皮疙瘩

goose flesh

冷若冰霜

as cold as marble

万古流芳

will be remembered though out the age .

这类的成语,我们只需从字面上去理解。翻译起来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直接照字面译就是了。

另一类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神话典故。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如:Sphinx riddle 斯芬克斯之谜 比喻难解之谜

Wash one hand 洗手不干、撒手不管。

这部分英语成语,我们可以直接翻译他们的字面意义,因为一般读者都能理解这部分成语字面意义后面的比喻意义。

(3)这一类英语成语中的另一部分,由于文化背景缘故,中国读者不能通过它们的字面意义来理解他们的比喻意义。

如:in a pig whisper 低声的、顷刻间。

Hang on sb. Sleeve

以来某人 人某人做主。

Hang on sb. Lips

对某人言听计从。

Get cold feet

开始感到怀疑、胆怯、或害怕。

A skeleton at the feast 扫兴的人或东西。

Bury one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

对这部分英语成语,我们可以避开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直接译出他们的比喻意义,以便中国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4)英语成语有不少在比喻上同汉语成语非常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的汉语成语来翻译英语成语。

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one hair stands on end

毛发倒竖

show the cloven hoof

露出马脚

hang by a hair

千钧一发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5)大多数英语成语是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比喻相同或相似的对等成语的。

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别有用心

talk through one hat 胡言乱语

to be as poor as job 家徒四壁

neither fish nor fowl 不伦不类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千方百计

a fly in the ointment 美中不足

by the skin of one teeth 九死一生

call a speed a speed 直言不讳

(6)同一条英语成语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译成许多同意的汉语成语。

如:Be on tenterhooks 坐立不安 坐如针毡 局促不安 心乱如麻 手足无措

死译with drunken paper and bewitched gold

单枪匹马

to be single handed in ding something

死译with a solitary spear and a single horse

大张旗鼓on 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

死译to 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of a situation being unstable

死译 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7)有一部分汉语成语带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有的成语在字面上就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的典故。对这部分成语,字面翻译是无法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如加上许多解释性文字,就失去了成语精粹的特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

毛遂自荐 to volunteer one service 毛遂,战国时期人名

东施效颦 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东施,中国古代一丑女的名字

南柯一梦 a fu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南柯,中国古代传说梦中地名。

锱铢必较 t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锱铢,中国古代重量单位

罄竹难书 of crimes too numerous to mention 竹,中国等国纸发明以前写字用的竹简。

悬梁刺股 to 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 study 此典故出自战国策和汉书。

(8)有许多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意义上是对等的,我们可以用英语成语来翻译这部分汉语成语,给译文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

如 洗心革面 turn over a new leaf

七颠八倒 at sixes and sevens

横行霸道 throw one weight about

大发雷霆 blow one top

乳臭未干 be wet behind the ears

格格不入 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

魂不附体 jump out of one skin

还有这种情况,多条词意汉语成语里任何一条可用对等的多条同意英语成语中的任何一条来翻译。如:

左右为难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进退维谷 stick in the mood

骑虎难下 betwee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跋前踬后 in a fix dilemma /quandary/predicament

羝羊触藩 in a cleft stick

莫衷一是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总而言之,翻译汉语成语是,为了保留原文形象,能直译则尽量直译,即按字面翻译。不能直译时,我们不能因词害义,应该翻译其实际意义。如能在英文中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成语,我们也可采用这种套译法。一般说来,正规文体中,汉语文体多采用形象的逐字翻译,非正规文体中,多采用简洁的大字翻译。

参考文献:

[1]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陈宏薇. 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毛遂自荐翻译篇2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最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地域文化。比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捕鱼和航海业在这个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衍生出大量的和船、水相关的习语。如“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前进)”“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发图强)”等等。而汉民族是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狩猎、耕种和土地,因此也就有了“守株待兔、一箭双雕”等大量的跟狩猎、种植有关的习语。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英语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说“挥金如土”了

2.习俗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运用动物比喻时就有诸多不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人们对狗的态度。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贱的动物,因而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等等。在西方文化中,狗则被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可爱想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She is a lucky dog.她是位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屋。

这种习俗上的巨大差异在英汉习语互译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如将“痛打落水狗”机械地翻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无上下文释义的话,非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语读者中引起误解和反感。

3.的差异

英美国家主要是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习语很多与教堂、上帝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总体上对,但细节不对);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汉民族信奉的大多是佛教,所以很多的习语与佛教有关,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习语。

4.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发展和历史传统形成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由典故传说神话诗歌等组成的。由于中英两国属于不用的文化系统,他们的文化轨道完全不同,因此,在习语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Entertain baseless worries, anxiety,fears”,我们可以译为“杞人忧天”,但是英国人、美国人怎能知道杞国?又如:Someone failed in examination,如译为“名落孙山”,老外就会问:“Where is Sun Shan?”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

直译法指译文既传达原文的信息,又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表达形式,包括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等。用这种方法翻译习语,在不违背汉语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既可以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特色以及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又有助于不断地从外国引些新鲜生动的词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

例:Hilt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没过几年,就被彻底击败了。

这个习语“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动,译为“武装到牙齿”,已用得很习惯了;如译为“全副武装”,语气反而变弱了。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增译法

增译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原习语的文化信息。有些习语带有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色彩,若只按字面翻译的话,会令读者难以理解,这时应在翻译完习语后,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或解释性的文字,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能够欣赏到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如: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加了解释性文字后,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结语

毛遂自荐翻译篇3

您好!

衷心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阅此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怀着对贵公司积极进取精神的敬慕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谨向贵公司发出这封求职信,请允许我毛遂自荐。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

我能够给贵公司写出我的求职信,那我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既有不被录取的心理准备,也有将要被录取的心理准备,这样才不会失去常态,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我是一名2009届本科生,就读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xx交通大学,我的姓名是xx,所读专业是桥梁与隧道工程.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我的努力,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每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学校的辅修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同样以优良的成绩圆满毕业,能连接局域网及interne的接入.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对word,autocad的应用十分熟练.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英语是我擅长的科目之一,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我在英语阅读与写作上更显优势,借助词典能阅读翻译专业型英文资料,总之我有着相当的英语水平.

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最后,请领导核实我的情况,相信我,我会在您给我提供的舞台上献上最美的舞姿,希望领导接纳我,我愿我一生的勤勉报答贵单位!我愿与您携手共进!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注.

我相信虽然我是迎接毕业生,但是我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可以没有任何压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也可以没有那些已婚人员的浮躁心理,我所做的就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任何的杂念。

我也希望贵公司能够看到我想加入到贵公司的迫切之心,如果我加入贵公司,我一定会在公司给我的小小平台上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公司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果贵公司不录取我,只能说明我的能力达不到贵公司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会做好的。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毛遂自荐翻译篇4

关键词: 英汉习语 翻译 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拥有大量的习语,它们以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牢固地确定了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了相应的文化。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他语言更具代表性。但正因为它们的这些特点,给英汉互译造成了难度,只有在掌握这些文化差异的同时,在翻译中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能真正攻克习语翻译这个难关。

一、概念的界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性词组或短句”。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idiom的释意为“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he individual words”。据《汉英词典》的翻译,习语为set phrase,idiom。前者相当于“定型短语”,后者相当于“俗语”。汉语的习语一般把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和俚语等都包括在内。英语的idiom的范围也不十分固定,通常可分为“动词+介词副词小品词”和其他形式构成的习语,有的还包括谚语、俗语等。笔者在此讨论的都是广义的范围。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在1871年第一次被英国人类文化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集复杂性与广泛性为一体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势必折射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的障碍,即文化差异。习语中的文化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1.生存的环境不同。

一个国家的生活环境对于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业为本,靠天气靠农作物吃饭,所以汉语习语有很多与农作物和天气有关,如:“拔苗助长”、“斩草除根”、“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等。

但英国是一个岛国,经常要与海洋打交道,所以就有了很多与海洋和航海有关的习语。例如:go to sea(去当水手),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里,解释为挥金如土,因为中国是以土地为本),at all sea(不知所措)等。

2.不同。

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该国家的语言也不例外。英国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他们的习语很多与基督教和《圣经》有关,如:go to church(做礼拜);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中国古代信仰的佛教和道教等,比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泥菩萨过河等”都与菩萨、佛等有关。

3.生活习惯的不同。

在中国,以米饭为主要食物,所以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俗语。在英国,人们喜欢吃面包、黄油、果酱等,所以就出现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比如:traffic jam(交通堵塞),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big cheese(大人物)等。

4.不同的历史事件典故和语言。

很多习语都来源于历史典故,中国的习语有很多来自典故,比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等,这些需要对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细致的了解。英语中大部分的典故来源于《圣经》或者古希腊罗马神话。比如:Procrustes’ bed(总用一种方法去处理不同问题,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等。英汉习语中还有许多寓言,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出自《伊索寓言》)等。

三、习语的翻译

习语都有着一定的比喻意义,从翻译方法上可以分为四类。

1.第一类是用直译的方法。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比如:wash one’s hands(洗手不干);“如鱼得水”(feel just like fish in water)、“声东击西”(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等。

2.第二类是由于文化背景的缘故,读者还不能通过它们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后面的比喻意义。

比如:in a pig’s whisper(低声地,顷刻间),draw blood(伤人感情);“粗枝大叶”(to be crude and careless)、“扬眉吐气”(to feel proud and elated)等。遇到这类习语我们就需要意译。意译是根据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主要在源语与译语之间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才得以应用,需要把习语内在的比喻意思翻译出来。意译法的特点是一目了然。还有些历史典故和成语,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意译。比如:“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南柯一梦”(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等。

3.第三类习语在内容形式及比喻上彼此非常相似,可以直接用相似的英语或者汉语来翻译。

这个翻译方法叫借用法,在英译汉中尤为普遍。比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O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等。借用的特点可以使英语习语在中国读者眼中变得亲切生动。

4.第四类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先通过直译把英语习语的意思翻译出来,再通过意译把它概括成形同或意同的方法,体现了既保持习语的原来意思又言简意赅的特色。比如:talk through one’s hat(胡言乱语)、neither fish nor fowl(不伦不类)等。

四、结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中尤其要重视。努力研究习语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为英汉之间的翻译造成了难度,但是同时这些差异也成为习语本身的特色,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并且押韵的前提下,把意思翻译准确。

参考文献:

[1]谭震华.汉英习语的比较与翻译[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4):57-60.

[2]管廷祥.习语文化翻译[J].山东教育学报,2002,(5):76-79.

[3]陈文乾.试论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44-147.

[4]王欣欣.浅谈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6):170-171.

毛遂自荐翻译篇5

一、直译的方法

翻译跟断句一样,先要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处理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领会段意,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全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路线。直译时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1)“对”,对照。即翻译句子时,对照文言句子,逐字逐句,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后汉书•李膺传》)

对照原文,可译为: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序》)

可译为:伯乐一经过冀州的原野,那里的马群就空了。

(2)“换”,替换。是指那些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翻译时,要把古代汉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

例句中的“而”“翁”“汝”应分别替换成“你”“爹”“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目”应替换成“眼”。

(3)“留”,保留。指文言文中,有些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等,以及古代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年号、度量衡单位、数量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翻译。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七、六”是数词,“年、月”是基本词,“齐安、临汝、德兴”是地名,“迈”是人名,“饶”是州名,“尉”是官职名。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华山”均为山名,译时可保留。

(4)“删”,删去。主要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别扭或累赘,这就应当删去。如发语助词“夫”,凑足音节或起提宾作用的“之”“是”等等。如: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识马,安能空其群耶?(《送温处士序》)

“夫”为发语助词,翻译时应删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之”只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应删去。

(5)“补”,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把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译时在第二、三、四分句前应分别补出省略的主语“异蛇” “异蛇”“草木”。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时在“再”、“三”后应补出谓语动词“鼓”。

(6)“调”,调整。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在句式上有许多特点,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词组后置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它们调整过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可调整成“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形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可调整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的形式。

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巧记: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不 掉。

这句形象、生动的语句,运用谐音,巧妙地将文言文直译的六种基本翻译方法包含其中。句中的“对”对应“对”字,即对照;“环”对应“换”字,即替换;“溜”对应“留”字,即保留;“闪”对应“删”字,即删去;“不”对应“补”字,即补充;“掉”对应“调”字,又“调”字常用有“diào 、tiáo”两个读音,故可理解为“调整”之“调”。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 不 掉。

对 换留 删 补调

对照替换 保留删去补充 调整

二、意译的方法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需要用意译而不宜用直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修辞的地方

1.比喻

例如:(1)“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句中“秋毫”若直译为“秋天里野兽的毫毛”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最细小的东西”,才能明确。(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司马迁《屈原列传》),句中的“瑾”和“瑜”就不能直译为“美玉”,而应取其比喻义“高尚的节操”。

2.借代

例如:(1)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除残去秽,即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此处的残秽指代曹操。(2)沛公不胜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杓”是盛酒器,这里代酒。

3.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地说出来,即所谓婉曲的修辞。

例如:(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句中的“日薄西山”是喻指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用的是委婉说法。在翻译时可意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河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句中“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整句可意译为: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3)“ 舒祺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即填尸于沟壑,指死。多用作婉辞。

4.用典故的地方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能,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王勃此处是借这两个典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有个典故,说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它,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处作者是借廉颇的遭遇说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比痛苦心情。

5.“互文”现象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实际应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

(二)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庙号、年号等专有名词虽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应该引起注意

例如:(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级使用,贬官。(2)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如《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三)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毛遂自荐翻译篇6

在这家版权的中介机构,黄雅莉专做日韩图书版权。手边的电话不时地响起,是几家国外出版社的频繁来电。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做了多年业务的黄雅莉知道,国内出版“墙内开花”,在国外却有些沉寂。她依稀记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在美国拿了奖,曾有日本出版商上门点名买它的版权;后来出自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往古的滋味》对中国饮食系统详细的阐述,也曾吊起日本书商的胃口。

黄雅莉联系到了这两家出版社,与日商的版权合作顺利拍板。不过此后,日商主动登门者寥寥无几。经过多年的接触,其实黄雅莉也了解到日本人对书的品位的“刁钻”。他们看重实际价值,对作者的实力和名气尤为在意。大多数时候是黄雅莉帮国内出版商向日韩方买进版权。日韩的书刊定价是国内的3倍,因为多成体系、订阅量也大,国内版权输出和输入的逆差可想而知。

图书“向外看”的窗口却打开得早。1949年,国际新闻局(即后来的中国外文局)成立,担起对外传播和宣传的任务。那之后的对外输出,以实物为主。新闻局翻译推出《选集》,以及中国传统名著,以43种语言出口。随着发行渠道打开,海外关系也建立和稳固下来,外文局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随之外文局的工作进入到寻找合作伙伴、与当地出版社合作的阶段。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有关中国的选题,或者外文局设计选题,由对方翻译。在进一步的合作中,前期的费用双方共同分担,在多区域分头发行,互相分享效益。

在这种跌跌撞撞中,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敞开和接受则水到渠成。上世纪80、90年代,继社科院外文所的《世界文学》和先锋性强的《外国文艺》引进和翻译外国文学之后,《译林》引进了通俗文学,给读者一个更亲切的国外现代文学。但当时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时机并不成熟。

出版商并没有放弃这种尝试。2001年,磨铁出版社卖出春树《北京娃娃》的英文版权,这是磨铁的第一本书,并使磨铁从此进入国内商业文学的主流市场。而春树则在此前登上美国的《时代》周刊。西方人对中国新的青年一代生活内容和方式顿生兴趣,而译成多种语言的《北京娃娃》,更是出现在国外的各家机场。

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并非偶然。同时也似乎在说明,国外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变化,并试图更近距离地解析这一切。

2002年,国家大力实施“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又以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

中国故事

1937年,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初版,并向世界传递出一个西方人亲身经历的中国革命。可是70多年后,当国内图书真正要走向西方,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的纠葛却是层出不穷。

一些出版社自费参加国际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或到国外出版社在华办事处“毛遂自荐”。更有出版社从“借船出海”发展到走出国门建立分支。它们的图书输出从实物输出发展到版权输出、数字输出多种形式。

10年前,北京俏佳人文化传播公司传媒涉足进入版权的国外交易。之后,俏佳人在美国成立了公司。但是作为一家民营公司,高昂的物流成本使公司一直周转困难,直到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帮助打开渠道,才算敲开国外的市场。俏佳人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在国外设“点”的国内出版单位,是否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畅通的渠道是很大的考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不久前收购了美国一家医学公司。这些出版社或民营机构承受着两头征税。几年下来,很多出版社的“点”经营不善,赚不到钱。

外文出版社的副编审胡开敏表示,拔寨海外只是第一步,对出版社的运营能力和市场开拓力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性出版社,还要及时业内先进理念,才能引起关注。

在当地市场调研后,俏佳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与国内的音像行业联合制作了武术、养生以及杂技的VCD,向海外捆绑销售。不过,国内的翻译并不受推崇,他们只好在之后的《跟我学汉语》中请美国脱口秀配音。

名目繁杂的中草药如何翻译,使中医药出版社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因为缺少先例的参考,他们高额聘请了国外的编辑。

译林出版社在编一套京剧图书的时候,特意请了一位毕业于伦敦大学京剧专业的硕士。而从后者的视角反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更接近西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译林出版社主编刘锋认为,全然按照中国的方式照搬,只能事倍功半。

中国文化如何言传,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但这不只是一个语言的问题,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的迥然不同,也使中国作品在内容及关注点上与西方有所差别。万卷出版社的编辑室负责人王会鹏强调,这只是差异问题,不是优劣问题。

刘锋认为,使世界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人。而到国外做市场与在国内殊途同归,都要做最擅长的、且感兴趣的领域。

7年前,辽宁科技出版社顶住汇率的压力、以及国外书商的逐利压价,打进国外市场。他们像“温州卖鞋人”一样到处兜售,走差异化路子,并放弃了国外受众不多的中医药选题,专攻设计类,制作出鸟巢、水立方的图书。此时,鸟巢、水立方频繁出现在国际视野。出版社则巧妙地抓住这一卖点扭转了在国外市场的困局。

而中国日益凸显的国际角色无疑是一个吸引人的中国故事。就像黄雅莉所说的,外国人买中国的书不再因为孔孟或者唐诗宋词,他们开始关心当今的中国。

2005年,企鹅出版公司买下了《狼图腾》的英文版权。书中贯穿始终的草原背景成为一种神秘的中国符号,其涉及的环境话题也使企鹅公司以高版税拍板,并利用自己的“全球出版网”保证了《狼图腾》的英语世界范围发行。

就如《狼图腾》一样,中国元素像谜一样吸引着国外出版商。国内未饱和且有待成熟的市场使他们纷至沓来。企鹅公司北京办事处总经理周海伦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4年后的今天,《狼图腾》的英文版权仍在带给企鹅丰厚的回报。

在金融危机下,国外出版商在本国市场大幅精简,转而对中国市场投以关注。企鹅公司也将继续每年介绍几十种英文原著进入中国。在国内,各个版本的国外译作一直在不停地出版与再版。忠实的“鹅毛”们在企鹅网站上用英语互动,线下以英文名呼朋引伴。

传统文化一度式微,其间古典作品被“炒冷饭”般地输往国外。不过,国人对国学的继承没有真正断裂。2006年,《于丹〈论语〉心得》刚一出版,就一路走俏,并在之后的三年里签下了国际版权30种。于是有关官员表示,国外出版各种形式的进入可以促进版权贸易和合作的频繁,国内的出版也将得到更多的机会。

国内作家已经开始注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莫言、苏童等作家也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的作品。同时80后玄幻小说作家那多表示,他正与西班牙等地出版社谈及自己的新书,希望进入国外市场。在他背后,国内的原创力量正在蓬勃地发展着。网上很高的更新率、作品的高版税可以确保。但是,他们同样希望在出版市场上走得更远。

磨铁图书的版权输出指向东南亚市场;安妮宝贝的《莲花》进入了“图书走出去”的推荐书目;韩寒的作品近日被一家日本媒体转载。

近几年,青年作家有了一批青春读者,并形成了自己对当下青年的解读和视角。王会鹏表示,他们的作品还不能上升到纯文学高度,也还存在着对西方的模仿。

那多也表示,国内的玄幻小说与西方相比就选题、取材及语言来说都逊一筹。如果要像西方的《哈利波特》、《暮光之城》一样给读者构建一个理想的中国形象,青春作家要做更多的准备。

可见在内容上,仍是西方在做主流上的探讨。面对日韩各成格局的态势,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产业,对创造性应甚为迫切。

在日韩风的裹挟下,日韩畅销书作家也长驱直入。日韩流兴起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为了给韩国的文化造势,韩国多年前给本国文化局提出鼓励和支撑。在出版产业之外,韩国在影视和时尚业有意识地输出着文化产品。这种政府的“有意识”影响深远,韩国文化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形象,既摆脱了对日本的模仿,也不同于欧美。

黄雅莉也说得很直接,国内的出版商应该先做好内容,自然有人来买账。

图书里的“游戏规则”

在刚闭幕的16届北京图博会上,接力出版社的《猫眼小子包达达》韩文版权卖到韩国,在幼儿图书方面耕耘多年后又向国际市场接近了一步。之前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原创新漫画《三国演义》日文版权卖给了日本株式会社学习研究社,并将作为教材进驻日本中小学校的课堂、图书馆。但是几家出版社的单打独斗不能使中国图书就此打入国外的主流市场。

在文化的隔阂之外,国内出版一直在输出国贸易的壁垒外打球。胡开敏表示,不管是哪种门类的出版,在进入国外的主发行渠道前,都难免遇上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将遇到发行渠道的瓶颈。因为拿不到国外的书号,对方的发行系统是对其封闭的。只有搭上当地的出版社合作,内容经其审核并许可,经由对方运作,才能进入每年的秋季全国征订。因此面对国外的贸易壁垒,使对方认可你的出版社和选题内容,是打进市场的唯一可能。

但同时,这种各国对自己的贸易保护,是将一直存在的。这会使一些出版社吃了闭门羹。而正经历的改制阵痛,使它们疲于应对,一家出版公司的负责人对此十分感慨。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三杰表示,国家对图书出口及版权输出的扶持力度需要加强。他认为,最紧迫的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和财政部会商,出台一套配套政策,特别从资金上解决出版社的后顾之忧。

国外出版的资本运作及市场则比国内成熟。很多大型的出版企业,不仅国际经济依存度高,在世界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竞争能力也很强。相比之下,中国出版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实力不强,出版物流通不畅。

一些出版社陆续地设立了专门的对外合作室或版权部,负责版权审核;更多的出版社则无暇他顾,专心为每年1000多亿元的国内发行市场奔走。

另外国内出版社比较分散。拿医药行业来说,就有中医中药出版社、地方医药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在选题及内容上,重复罗列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你抄我我抄你,对方就不买了。因此,组建中国出版的航母似乎是大势所趋。

今年1月,中图(集团)总公司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通过关联业务的优化整合,使出版物进出口和品牌资源得到集中。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则经过了从股份制改造、公司到集团化、再到编辑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改制。2000年,辽宁出版集团成立运营。6年后,重组改制成立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今年1月,更名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据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将在2010年前分两批完成转制工作。张三杰表示,出版重组有利于出版社做大做强,统一探讨业务、选题。而且出版集团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可以集中资金“一致对外”。王会鹏也看好改制的成果,因为改制后对选题的灵活操作及敏锐的市场嗅觉可以助力图书的“走出去”。

毛遂自荐翻译篇7

关键词: 中英互译 因素 译者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许多跨国公司的兴起,市场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既然有那么大的市场,肯定会有人愿意从事翻译这个行业,但翻译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对于好的译文标准还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比如说:什么样的译文算好的译文,什么样的译文不够好,等等。目前,笔者也没有资格定好的译文的标准,所以在此文中就谈谈影响好的译文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语言表达

中国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1)中国人注重意合,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注重形合。中国人喜欢把重要的事情说在后面,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喜欢把重要的事情说在前面。比如说:“学好英语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在英文里是“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2)中国人说地名时喜欢先说小地方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相反。比如说:“中国北京”,在英文里是“Beijing China”。(3)中文常常重复,英文常常避免重复,而使用代词。比如:Although credit cards are becoming a more acceptable part of the financial scene,they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中文译文是“尽管信用卡正式成为金融业更能接受的付款方式,但是信用卡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而不是“……他们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中英的表达方式,不能按照本国语言的表达方式去译。不要看到“他不来,我就不走”就译成“He doesn’t come,I will not go.”而应译成“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or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

2.语境

语境对译文的影响是很大的。离开语境谈译文是很难读懂原文的意思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单词和句子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1)set a good example(树立);set a time(固定);set flowers in a vase(插)。(2)Good morning.当朋友对你说这句话时,是想和你打招呼。当陌生人对你说这句话时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想和你交朋友。在一定的语境下,即使不说全部的意思,译者也明白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比如,A:Your phone is ringing.B:I am in bathroom now.尽管B只说了一句话,但是我们能猜出B没有时间接电话,所以译者在做翻译时务必要考虑到语境。

3.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1]文化对中英互译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翻译。在某种情况下,要想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就必须有意识地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能否成功掌握一种语言和是否理解那种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在语言结构的不同层次上,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2]。比如:在翻译“毛遂自荐”“四楚歌”“悬梁刺股”等成语时,若不能译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则“译犹不译”。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般都与宗教有联系。我们来看一个例子: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若按字面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去喝得烂醉”。读者可能看不懂,为什么是在星期五而不是其他的日子出去喝酒买醉呢?这里隐藏着一种文化现象:在英国周五是发薪水的日子。若译者了解目的语的文化,那么就不会孤立地译成“星期五到了”。再如,英文dragon(龙)与中国人的“龙”的意思迥然不同。在中国,我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我们是龙的传人”之类的比喻人人皆知,并以此感到骄傲。而在目的语文化中,“龙”却和凶猛、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英语中还把年老暴躁脾气的凶女人称作“dragon”。例如:She is a real dragon.因此,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译文。

二、主观因素

1.源语言表达者

译文该如何译要考虑到源语言表达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传递何种信息给读者,译者在翻译时要忠实原义,不可自作主张,扭曲源语的信息。译者在译文学作品时尤其容易忽视这点,因为文学翻译比较灵活,也容易使译者在译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翻译。鲁迅也赞同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宁信而不顺。比如:在翻译一本医药专业书时,译者不得回避Nyquil这个药名,但在翻译一部小说时,源语言表达者是为了重述原文的故事,有些专业性很强、而与情节无密切关系的词语可以译成一般性的词。如译者遇到:I want to watch TV with her and give her Nyquil on a spoon when she has a cold.可以把Nyquil简单地译成“药”(在她感冒时,我要用汤匙给她喂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这点。

2.读者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译文是要给读者看的,那么译者就要注意读者对译文的要求。比如英文广告,为了吸引读者看广告,译者就要注意读者对译文的文体要求。广告文体比较口语化,句子相对来说简单,广告文字需要口语化和简单化。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让人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让人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读者看广告,以达到广告的目的。例如:A choice and unique blend――as fine a promise of pleasure to come as you’ll ever find.Escudo――a marvelous tobacco blended from just two kinds of leaf.Gold Virginia(actually grown in Virginia U.S.A)[3],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译文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三、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从事翻译工作,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翻译工作者除了具备一般职业者所具备的能力,还要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中容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译者对数字的翻译尤其要注意,一不小心差个零,那结果可想而知,有时候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有些人认为只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就足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良好的译文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下面就是几点建议:

1.中英文功底要好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如果译者的英汉功底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译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译不出良好的译文。假如英语水平不高,在英译汉时,就不能较好地理解原文。汉译英时,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就会出现问题。汉语水平不高,则会使译文的质量大折扣。如:“己所不欲,勿施以人。”如果连这句话的意思都看不懂,那译者又如何译成英文?因此,翻译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就必须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上下功夫。

2.知识面要广

有人说:“翻译家是个杂家。”也就是要求翻译工作者有较广的知识面,知识面越广,做起翻译来就会更得心应手。这是由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翻译很少是单纯的某一个方面的翻译。比如:只翻译文学方面的东西。大多数翻译工作者所接触的材料都很广,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无所不包。如果译者没有广博的知识面,那翻译起来就会很吃力,译文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医学术语“善太息”,假使译者不懂得它的意思,那么又该如何下手翻译呢?

3.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些尤其体现在同声传译中,尽管译者在做同声传译时会做很多准备工作,但是现场翻译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比如:碰到一句自己不大熟的谚语“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假如译者不知道译成“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boy,three boys no boy.”,就可译成“One boy has water,two boys share water,three boys has no water.”。译者译出来的译文能让人听懂就行了。

参考文献:

[1]马永辉.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胡壮磷.语言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毛遂自荐翻译篇8

由民族风俗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习语与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紧密相连的,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是对一些动物的态度上。比如,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相差甚远。西方人很喜欢狗,他们不仅把它当作看家护院的动物,还把它当作忠实可靠的朋友。然而在中国,人们讨厌鄙视狗,狗在汉语习语中常常含有贬义,被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

由造成的文化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语言行为等方面。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和宗教相关的习语。例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CastPearlsbeforeSwine(对牛弹琴);nottoknowamanfromAdam(素不相识);Gotohel(l去下地狱吧);HellandTommy(彻底毁灭);abirdofillomen(指不吉利的人,常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等。所以就有了这些习语:topdog(最重要的人物);to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its(his)day(.人总有得意时);Everydoghasit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佛、道、儒三教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汉语习语中有许多是和宗教相关的。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些耳熟能祥的习语。

由历史典故造成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好比一面镜子,能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英汉典故产生来源大体相似,主要来源于历史事件、宗教以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和文学作品等。英语大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来源于“荷马史诗”、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及经典名著。例如:sourgrapes(酸葡萄);likeaTrojan(英勇顽强);Achill’sheel(致命弱点);IamnotHemlet.(我绝不犹豫);Homersometimes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washone’shandsofathing(洗手不干)等。而汉语的典故多出自浩瀚如烟海的古书、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例如:“毛遂自荐”、“叶公好龙”、“初出茅庐”、“悬梁刺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造成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最早的社会制度是君主制,人民长期遭受教皇和国王的统治,因而很多习语都表达了人们对国王和教皇的愤怒和厌恶。例如:pope’snose(熟煮的鸡屁股);Thekingandpope,thelionandwol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Kingshavelonghands(.勿与帝王争)等。但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残酷统治的压迫,受贪官污吏、地主奸商剥削,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习语。例如“:官官相护”、“”、“无官不贪,无商不奸”、“富家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等。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分析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为了在做英汉习语翻译时,译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进行文化转换。谭载喜教授曾经说过:“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找到英汉习语的差别,更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习语翻译的合理方法。

习语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表达形式进行对译。季羡林先生认为“:所谓‘直译’是指:原文有的,不能删掉;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直译的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采用直译法要文从字顺,符合遣词造句规则,这样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英语习语的风采,也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例如:thelastsupper(最后的晚餐);Heal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Ignoranceisthemotherofimpudence(.无知是之母);Distantwatercan’tquenchyourpresentthirst(.远水解不了近渴);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法能充分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又不会引起误解,而且还有助于汉语不断地从其他语言中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汉语日益丰富、完善、精密。但是直译不是生搬硬套的死译、硬译,也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在直译时,译者应切忌望文生义,警惕“翻译腔”,而要发挥语言优势,兼顾“信”与“顺”。

2.意译法。意译是指在翻译时,译文主要传达原文的内容和信息,不注重与原文形式的对应。意译要求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译文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使译文符合语言的规范。例如:awetblanket(令人扫兴的人);cat’spaws(上当);tobreaktheice(打破沉寂);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notstopuntilonereachesone’sgoal(不到黄河心不死);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说曹操,曹操到)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意译既适用于短语翻译,也适用于句子翻译。在习语翻译中,意译要兼顾两种语言的文化独特性,把各自的文化特性以形象鲜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达成了文意的共通,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译者在意译时也要注意:意译不是随意胡译、乱译。译者要在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这样才能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使原文的意义更通顺流畅,更为读者喜闻乐见。

3.附加注释法。英语中有些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地域色彩或具有典故性,有些习语是原语语言特有的文化现象,像这些习语必须加注释才能清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思,才可以将其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以免使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例如:Pouroilontroubledwaters.平息风波,息事宁人(注:传说航海遇到风浪时,若把油倒进海里,可起到使海浪平息的作用。);Goodwineneedsnobush.酒好客自来(注:英国从前流行一种风俗,人们常在商店的门口外挂某种东西作为该店经营某种商品的标志,挂常春藤ivybush标志的常为酒店);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新堡,多此一举(注:新堡是一个地名,当地盛产煤矿,运煤到一个产煤的地方,实属徒劳无益);ThetouchofMidas.点物成金术(注:此语源自希腊神话。据说神给一个叫Midas的人一种特殊的力量,任何东西只要被他的手一碰就会变成黄金。后来,Midastouch便用来喻指“有发财的运气或技能”);aJudaskiss.犹大之吻(注:此习语出自《圣经》,据记载,希律王决心灭掉神子耶稣,便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稣。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Judas),在重金诱惑之下出卖了老师。由于希律王派来的法利赛人说不认识耶稣,所以犹大就献计说,“当我走近一个人并与他接吻时,他便是耶稣”。现在用AJudaskiss来指“出卖朋友,阴险的背叛”等。)附加注释法给译者充足的空间来交代原语中字里行间含义,也让读者更加清楚明确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译文不但有利于读者直接体会原文所表达的字面意思,更有利于读者了解蕴涵在文字里面的异国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但是附加注译法不宜用得过多过滥,否则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4.套译法。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和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原文的形象会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就可以采用套用译法,直接套用汉语与之对应的习语。例如: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Dragonborndragon,chickenbornchicken.(龙生龙,凤生凤);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thecheapbuyertakesbadmea(t便宜没好货);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套译法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它能将异方文化本土化,较完美地体现习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比喻色彩,摆脱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套译法虽然舍弃了原文习语的喻体,却用意义相同的汉语习语如实地再现了其喻义,这样一方面为译文增添色彩,另一方面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译者对中西方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总之,习语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枚奇葩,是民族语言的精华与核心。要将习语翻译做到既传神又达意,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还要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懂得如何根据习语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翻译技巧,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习语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才能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上一篇:高尚的人作文范文 下一篇: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