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07 22:22:42

杨玉环的故事

杨玉环的故事篇1

【关键词】玉镯;台词;表演;歌唱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34-01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20世纪的一部重要作品。剧中杨母、银环在不同场次演唱相同旋律的《玉镯》和《带上玉镯叫声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歌剧片段《玉镯》《戴上玉镯叫声娘》演唱场景

(一)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简介。《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描写抗日战争中中共地下党员生活和斗争的一部歌剧。该剧主线是为了争取伪军司令关敬陶起义,其次还着重描写了杨晓冬与银环在战争年代单纯的爱情故事。

(二)片段《玉镯》演唱背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五场,前线频频传来捷报,当晚,银环去杨母家送情报,杨母认出银环,不禁聊起了她与杨晓冬的婚事,此情此景,两人唱起了《玉镯》。

(三)片段《戴上玉镯叫声娘》演唱背景。杨母被捕,银环去监狱探视,杨母想把家传玉镯留给银环,希望她与杨晓冬在一起,而银环对于杨母的信任与托付却是矛盾重重,她心里明白,自己虽然爱着杨晓冬,却不能和他在一起,对杨母的一片真情又不忍心推脱,只能先应下。该曲是对唱段《玉镯》的扩充,也是对人物情感更深层的挖掘。

二、浅析两唱段的演绎处理

(一)唱段前的台词演绎

1.《玉镯》演唱前对台词的演绎。银环送情报,杨母请银环进屋,初见银环,不免十分欢喜,“哎呦,和你姐姐长得真像啊!……都这么俊俏。”语气真诚,语中带笑,摸头、拍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银环乖巧、温柔的回答,把女孩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戴上玉镯叫声娘》演唱前对台词的演绎。在监狱里,银环探视杨母。她喊第一声“大娘”时,声音略带小心,看到杨母身上的伤痕时,第二声“大娘”声音加大,带着悲痛的哭声。“银环姑娘,你,你怎么来了?”杨母看到银环颇感意外,声音下沉,带着微小的颤动,仿佛还是曾经那个矫健的老太太。

“姑娘,……耽误了起义的大事啊!”其中“姑娘”二字要上扬,着重吐字,表现出杨母一心为了革命。当她嘱咐银环“你告诉冬儿”时,又回到了母亲的身份,似乎要亲自告诉儿子“再让更多的同志搭上性命,耽误了起义的大事啊”,在演绎这段台词的时候,杨母的语气要激奋,又в薪辜保仿佛看到同志们为了救自己奋勇杀敌、牺牲的场景;银环勉强答应了杨母,最后,伴随着歌曲的前奏,杨母像交代后事一样,平静且深沉地要把儿子托付给银环,愿二人能在一起。

(二)两唱段的演唱处理

1.《玉镯》的演唱处理。“啥时候能戴在儿媳妇的手上啊”这句台词将杨母的愿望表达出来,随后唱出“最美的玉石都埋在老坑”,银环唱道“地火孕育出水色晶莹”。演唱这两句时,气息要流畅、平稳,犹如诉说一般。

“珍藏她的人儿期盼梦想成真”此句似乎是杨母的一种暗示;“追寻她的人啊,希望爱永恒”银环表达出内心对爱情的愿望,以及女孩的羞涩。演唱这两句时要亲切,感情自然流露。

“不识他的人儿也许擦肩而过”“懂得他的人儿无悔这一生”,二人一唱一和,银环的语气要坚定,而杨母则带有试探性。两人合唱“无悔这一生”时,都要饱含深情,似乎找寻到了共同点。

最后杨母演唱“这是我祖上留下的一条根”时,语气要重一点,体现玉镯的重要性。

2.《戴上玉镯叫声娘》的演唱处理。此曲是对唱段《玉镯》的扩充,演唱方式截然不同。“戴上玉镯和儿一起走,风霜雨雪娘都放心”这段唱词似杨母对后事的交代,字头着重,突出咬字,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看着衣着血迹斑斑的杨母,银环虽知她和杨晓冬不能在一起,又不忍心拒绝,“戴上玉镯叫声娘,从此你就是我娘亲!”演唱时心里要有矛盾感,一边是杨母的真诚心愿,一边是残酷的现实。

之后音乐向最高处发展,银环矛盾心理达到极端,不断上行的音乐走向,使全曲达到高潮,“从此你就是我娘亲”的再次重复,冲向杨母跪下、相拥,表达了银环对杨母的敬重与不舍,以及极端的矛盾心理,由于音高,演员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最后带哭腔的重复,字头、自腹、字尾的咬合更要与此曲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三、结语

本文简要概述了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情节,引出本文重点,即对《玉镯》《戴上玉镯叫声娘》两个唱段及相关台词进行了分析,让大家从细微处理解二者的演唱差异,从而对台词和唱段的把握更为准确。

作者简介:

杨玉环的故事篇2

[关键词]《长生殿》;至爱真情;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0-02

一、历来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讨论

对我国名剧《长生殿》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都紧紧围绕爱情展开。

(一)双重主题说

这种观点明确指出《长生殿》的主题包括政治和爱情两个方面,这是符合作品艺术实际的。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三种说法:一是矛盾观点。这种说法一方面极力歌颂李、杨爱情,另一方面又大肆揭露他们荒淫腐败的生活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二是统一观点。这种看法认为爱国和爱情在《长生殿》中是统一存在的。三是主副观点。认为《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主题同时存在,但是有主副之分。

(二)爱情主题说

这种观点认为李、杨爱情既是剧中描写的重点,也是剧本真正的主题所在。剧中的其他描写都是为了加强爱情主题。

(三)政治主题说

这种观点否认作品的爱情主题,认为“围绕这个恋情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存,这才是本书的主题”,作者只是借古喻今而已。

(四)荒淫说

这种观点认为《长生殿》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至爱主题的真实发展

以上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解读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片面性。准确地说,《长生殿》是爱情的颂歌,所歌颂的是理想化的至爱真情。历史上的杨玉环,本来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而且传说与安禄山有暧昧关系。《长生殿》的作者洪N在处理这一熟为人知的历史题材时,采取了“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的原则,完全净化了杨玉环的感情。但在白朴的《梧桐雨》中,既透露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暧昧,又写李、杨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洪N通过艺术的净化,达到了歌颂至情真爱的目的。作者不仅删除了关于杨贵妃的“秽语”,而且还详细描写了李、杨从“定情”到“密誓”的爱情纠葛、感情渐趋专一的过程。杨玉环因为与虢国夫人争宠“忤旨”而被贬谪出宫之后,她断发续情的一举一动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无疑都写得相当真实感人。杨玉环再次入宫后,李隆基对其感情不专一,与梅妃幽会,杨直冲翠花西阁,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没有表现出任何天子的威风,而是窘态百出,不像一般的皇帝和妃子的关系,说明李隆基为自己的行为开始忏悔。

作者还写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对音乐舞蹈的共同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模式的描写。唐明皇最初仅仅看重的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李隆基的权势。渐渐地,“他们通过在爱情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地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良缘。”

梅妃曾作过《惊鸿》一曲,并且博得李隆基的夸奖。杨玉环不甘落下风,也作《霓裳羽衣》曲,使得李隆基赞赏杨玉环“美人韵事,都被其占尽”。并说:“此谱,真乃千古奇音,《惊鸿》何足道也!”杨贵妃关于舞曲的评论精当内行,而李隆基也相当佩服、欣赏,赞曰:“妃子所言,曲尽歌舞之蕴。”作者还描写了李、杨两人共同仔细斟酌曲谱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曼妙舞姿的欣赏。李、杨在音乐、舞蹈艺术上可谓是难得的知音,李隆基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性,也包含有对其艺术才华的欣赏这个因素,作品写到《密誓》,彻底完成了李、杨由泛爱到非常专一的爱情的深化和升华。

通过《埋玉》这出戏,让李、杨爱情经受了生死考验,深入表现他们爱情的精诚专一。二人的感情到了真正可以愿意为对方牺牲的忘我程度,面对军队发生变故,他们考虑的是对方的人身安危。杨玉环首先想到的是李隆基的为难,再三催促李隆基:“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并且替唐明皇考虑愿意用自己的死来换取江山社稷的稳固。而唐明皇更是不忍心贵妃被活活逼迫而死,并对贵妃表示“军队若禁加,拼带你陨黄沙”。

三、理想人性的现实追求

《长生殿》第一次将帝王和妃子的爱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肯定而且极力歌颂他们之间非常纯真、高尚的爱情。由此可以看出,爱情不仅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间,而且也存在于帝王的生活当中,这是人性所致。

(一)平等人格的追求

《长生殿》中极力突出杨玉环的艺术才能,这不是简单地只为写她所具有的艺术才能,而是具有普遍意义,既是充分肯定女子才华,又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否定,也是对女人地位的一种肯定。《长生殿》中对女子地位的突出,以及赞扬杨玉环的才华,具有主张男女平等的意义。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誓词是“我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是以“朕”自称,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在追求人格平等,是人性的自然体现。

(二)肯定女人不是祸水

《长生殿》以前的许多作品,比如《梧桐雨》等,都将杨玉环看成是误国误君的红颜祸水。而《长生殿》所描写的杨玉环形象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天生丽质、情德高尚的魅力女子形象,绝非妖妇。即使杨玉环曾经有过罪责,也在她离开人世之前做了足够的忏悔。《长生殿》在杨玉环的塑造上,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给予她一个完整的人格形象,接近了现实,回归了人性,少了清规戒律。作品并没有塑造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比如杨贵妃的嫉妒、不顾大局以及骄奢淫逸等都是作为她那个角色的真实表现,完全符合人物特点。

(三)爱情的现实性发展

《长生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发展。剧本上半部分描写唐明皇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赐予定情物。也许这时的李隆基只爱杨贵妃的美色,并没有多少感情。后来杨贵妃因为虢国夫人之事惹恼了唐明皇而被放私第,考验他们爱情的时候到了。杨贵妃发表衷肠,唐明皇不顾皇宫的规矩和自己的尊严,毅然决然地召贵妃入宫,这是真情的体现。

在真情的发展道路上,难免有波折。唐明皇偷偷宠幸梅妃而引发的冲突使他终于明白了杨玉环的真情。后来的《制谱》一出,描写了他们对彼此的那种欣赏。《舞盘》中,一个跳舞,一个击鼓,志趣相投。《絮阁》一出又深感杨的“深情”。《密誓》一折,他们的爱情发生了转折,有了质的飞跃,李、杨爱情彻底达到两颗心灵的契合。《埋玉》一折则是李、杨爱情的高潮。他们的爱情脱离了宫廷和一般爱情的俗气和污浊的地方。

(四)爱情的理想化追求

《长生殿》的下半部主要描写李、杨爱情的理想化发展。李隆基将爱情看成是“九五之尊”、“四海之富”,杨玉环为了爱更是能“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有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在李、杨所处的那个时代,个人的婚姻爱情严格受到伦理道的德约束,所有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和伦理准则,谈不上任何个人的自由独立、理想和价值体现。《长生殿》中李、杨双方把互相的爱慕看成是高于一切的,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很理想化,也说明人的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追求。这是符合人的生存意识的。

洪N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剧作家,他没有把李、杨爱情放在阶级论思想上,把李、杨爱情写成了平民夫妻。他也没有把李、杨爱情当作一个现实生活的集中和概括来写,而是理想化地当作一个特例来写。作者既没有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去写,也不是捏造事实,只是尊重自己的主观感情。他没有描写历史事实,也没有在舞台上陈列历史人物僵尸,而是在变化了的李、杨爱情故事中糅进了他本身对夫妻情感的体验和理想,借李、杨爱情故事宣扬自己理想的情爱观。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李亚娟.政治背景下的爱情婚姻[J].探讨与争鸣(理论月刊),2004,(3).

[4]徐子方.《长生殿》主题及其他[J].艺术百家,2006,(5).

[5]周锡山.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汪龙麟.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7]汪翠萍.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3).

杨玉环的故事篇3

说到马嵬坡,大家首先想到就是埋在这里的芳魂杨玉环。关于杨玉环,可能民间有很多传说,很多版本,而这些民间传说和我们的正史,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于丹:正史上记载着杨贵妃埋在马嵬坡,通过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可能就埋在这里东北一里处的黄山宫;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杨贵妃没有死,到日本去了。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当地人都不太相信,但好像很多日本人都相信,现在日本有杨贵妃坟,有日本的马嵬坡,还有贵妃的塑像,并且在日本还有好多人自称是杨贵妃后代,包括山口百惠等人都已经认祖归宗了。不过我想有正史和这个传说并存可能比较好,可以让这个世界保留多一点可能性,可能会让我们老百姓活得更舒坦一点。

其实我觉得老百姓心里,对于这个故事有两套不同的称谓体系:一个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这是属于正史体系里边的概念;另一个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是属于文学演绎之后的概念。其实在正史里面,开元盛世那么长时间,应该说历史上的李隆基还是一个有为皇帝,所以从正史角度去研究的话,对于这个皇帝他的历史价值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在文学里面,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段爱情就变成了红颜误国,而且是一个凄凄惨惨、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我们现在究竟是讨论杨玉环还是杨贵妃,这个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在文学的价值里面,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演绎,直到洪的《长生殿》五十折传奇,可以说这种天上人间、生生死死、缠缠绵绵所有故事情节,都是文人加工出来的,所以现在老百姓所消费的,更多的是情感里面的杨贵妃,更多的应该说是文学成分。

肖云儒:于老师说得非常得好,如果我们把一个版本给它固定了,老百姓也就没有什么文学可消费了。刚才我在下边看到前人留下的38首古诗,他们的出发点,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有的可怜美人;有的说马嵬坡事件跟美人没关系,是这个皇上不好;也有的说这个好,那是美人以死报君王,献出自己的青春多好。他们的观点都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同观点,构成了一个文化奇观,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歌诵下去。历史上实实在在的掌故流传的越久远,在民间的版本也就越多,那就是民间文化。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有消费价值的,但是文化尤其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能够触动情感的出发点,有它的消费价值。从汉宫秋月昭君出塞然后到杨玉环,在中国四大美人故事里面,都有非常强的情感消费价值。我注意到刚刚于丹老师说,杨玉环和杨贵妃是不一样的。就在我的这个身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壮观的亭台楼阁式的建筑,这也是一个仿唐的建筑,它的名字就叫太真阁,它演绎的也是那种缠绵悱恻:太真是杨玉环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封号,这个封号其实是特别有意思的。当年杨玉环进宫的时候,她的身份是朔王妃,后来才变成了贵妃,在这中间杨玉环有一个过渡封号就是太真。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挑战了社会伦理的底线,在这方面杨玉环成功了,所以有人说杨玉环是一个做女人做得特别成功的人,而且她用爱情战胜了伦理道德这两个传统体系。

孔庆东:我同意这样一个观点,但两个传统体系、两个版本都不重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杨玉环她实际上是性情中人,李隆基也是这样,他同杨玉环的主奴关系、君臣关系最终成了爱情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学所反映的男性系列里边,常常是分裂的人格,中国文学里边的君子都对自己内心进行了之后才成为君子。西方的男性就不是这样,像浮士德对自己的不断的超越、哈姆雷特对恶势力的复仇,都是既是英雄君子又是性情中人,他们有时很狂躁、很激情,但他们是合一的。不过中国的君子体系能找到另外一个宣泄渠道,就是公子系列、才子系列,如司马相如私奔、张生爬墙、贾宝玉哭灵等等,他们宣泄我们男性中间的、性情中的一部分。当然从文化角度来说,不管历史怎么样,李杨爱情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较早的把中国男性这种性格两重分裂合到一起:李隆基既是君王,当然是君子,但他又有才情又是性情中人,合到了一个形象里头。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个案,它对我们启发最大的,就是在几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就在呼唤人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里面,人们对帝王一直有一个期待模式,就是在民众心中成功的帝王,身边应该不会有美人的影响,一旦说跟美人有了瓜葛,让这个美人倾世留名,这个皇帝在历史的评价中大概不太会好,是昏君,唐明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明君贤主的身边不会有佳人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肖老师刚才说的,是一种文化期待评价里面的人格分裂,也就是说当他成功的时候,他拥有江山的时候,注定美人在这里面就不能够作为一个符号,而一旦这个美人的符号被放大,那他肯定是以误国为前提的。我们正史里边按照传统的中国伦理观念,对于杨贵妃进行了非议,这是因为她漂亮,所以唐明皇的失败归咎于她,这就所谓“红颜祸水”。但从《长恨歌》到陈洪的《长恨歌传》直到洪的《长生殿》,我们的作品和民间故事解构了这个版本,道出了杨玉环既是一个美丽女人,又是一个爱情种子,所有的作家和老百姓已经在感情里边给她翻了案。

主持人:我问过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我说你们愿意相信正史还是更相信民间传说?我们有一些观众就愿意相信传说,他们说因为从历史上到现在,这个杨贵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美的化身,她到现在都是人们的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说杨贵妃在传说中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就是直到现在她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活着,人们不愿意她死去,这是人的一种向往。

肖云儒:刚才孔庆东先生也说了,这里遗留下来的几十座碑,碑上的一些诗句其实对杨玉环还是寄予同情的。如清代有一位官员赵长凌,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职为巡抚,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不信曲江信庐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他写的这首诗,就体现对“红颜多祸水”的一种批判,应该说他的观点反映了包括我们现代人对贵妃的一种评价,把唐朝由盛转衰以及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事件的发生,归罪于这个美丽的女人身上,这实在有点不公平。

主持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他非常非常的复杂,很难用几句话几个观点讲清楚。

于丹:刚才讲他们用爱情战胜了权力,其实这里面都是可质疑的,李杨两个人一开始就有“红颜祸水”论的记载,而第一个颠覆这个“红颜祸水”论的恰恰是白居易,白居易既不是统治者,也不是老百姓,他介于权力和民间之间,白居易作为一个可贵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就在于他能够在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找到一个缝隙,他这个《长恨歌》一方面进行了政治讽喻,同时也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写进去了,这使老百姓一下子大开眼界,哎呀,原来他们俩倒是真的有情哪!其实你说七月七日《长生殿》,谁看见杨贵妃的魂灵了?文学到最后可以淆乱历史,这就是说文化比它更重要!法国历史学派的观点认为,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讲述历史,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么看待历史?所有的历史都是今天我们在说在写,即使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他写的时候也已经离事情发生很久了。

孔庆东:就《长恨歌》来说,其实也有疑点,因为他的后面两句:“宛转娥媚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我觉得当皇帝的处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上,结果却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而被他自己下令处死,这有点不可思议。我看到大殿侧面的壁面里有《长恨歌》的描绘,中间有一幅画讲贵妃被赐死以后,唐明皇独自逃回了宫中,这时他已成为一个面目憔悴神情忧愁的老头,这么一个形象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是为爱情付出了很多,显得心神俱疲,但你能完全相信吗?应该说李杨爱情发生的初期阶段,绝对不是爱情而是宠幸,是皇帝的宠幸!但是在这个进展的过程中,她达到了那个时代皇权所能赋予的最大限度的恩爱,有恩也有爱,他一方面是恩赐给爱情,一方面她有感恩的因素。刚刚引用那个“掩面救不得”,也就是他不能不要社稷要美人,所以皇帝他最后只有“救不得”。皇帝对一个妃子动感情,这就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达到了皇权所允许的最大的限度,这当然也是一种猜测,一种文化猜测。各种版本我们将它引申,老百姓从文学艺术方面的延伸,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心灵深处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一种呼唤。

观众:我感到杨贵妃是很值得同情的,说到李隆基对杨贵妃有没有爱情我一直表示怀疑。爱情是双向的,杨贵妃年轻貌美,是朔王的妃子,也就是皇帝的儿媳妇,那么作为儿媳妇,皇帝的这个爱情是强加给她的,她是很无奈的。她公公能够爱上她,这是个耻辱的事,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感情层面以及从现实层面,她怎么能爱上这个李隆基呢? 这是皇权强加给她的,所以皇帝不但强加给她了爱情,最后还强加给了她死亡,她必须为皇权去死!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按正常的人思维来说,杨贵妃是一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封建社会皇权的牺牲品,谈不到爱情。我感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是不符合人性的,如果说得难听一点吧,这是一种,不是人性。

于丹:这种现象在唐代及唐以前不叫,武则天也是这样,她虽然做过太妃但是可以被允许的,这跟现在的道德,跟明清以后的道德不一样。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讨论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确实把历史上真实的考据和文化演绎之后的爱情故事混在一起互为证据了。刚才孔老师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所赋予的李隆基、杨玉环的一段情感在今天提供给我们的这个模本,它很有可能已经不是历史,也就是说从历史上记载杨玉环、李隆基这一概念来讲,我们把它作为历史事实来进行消费,比如说朔王妃经过太真这个阶段成为杨贵妃,这是一个历史提供的事实,她有没有爱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上确实有过他们两个在一起这么一段时期,而且一个女人的确死在马嵬坡,这就足够了。但是经过白居易写了《长恨歌》,开始有了我们现在概念中的李杨爱情,于是李杨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文人所描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描写太多了。很多事情我们不必太较真。

孔庆东:李杨爱情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有上下卷,就像足球上半场下半场一样。上半场踢得很精彩,下半场忽然就不精彩了。我们现在假如说李杨之间真的有这种超越个人身份地位的真的爱情并在那七月七日晚上他俩忽然就你不是妃子我也不是皇上,咱俩就是小夫妻了!也许有这么一个时刻,但这个甜美的时刻过去以后,他们这个爱情到了后期显然就不纯洁了,也就是说在大唐盛世的这个爱情产生以后,瞬间让人想到了一个辞汇:腐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杨贵妃利用这个爱情做了什么我们不全都知道,但她们全家都当了官了,难道天下别的有才的人都死绝了?

就你们老杨家的人有这个才能而让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了?这个地方我不敢说杨贵妃的坏话,但是我们要给她,给杨贵妃大姐提一点意见:人应该把握一点分寸,你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的妇女得到了很大的幸福,应该收敛一点了,我觉得按照中国的中庸之道,如果做人聪明一点的话,你应该收敛,不要让全家人都去做官,不要把官家的财富都拿到自己的家里去,人都是有嫉妒之心的,天下还有那么多文官武将呢,天下没有事情则罢,天下一旦有事,一旦“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时候,机会就来了,难道只要你杨贵妃长得漂亮就管用吗?所以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刚才于丹老师反复强调的中唐转折点的问题,中唐其实并不仅仅是唐朝的转折,中唐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到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社会道德江河日下,为什么后来越来越强调这个贞洁、强调这个道德啊,唐朝汉朝的时候它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到了宋朝知识分子板起面孔来了,骂汉唐盛世是脏唐烂汉,仔细看一看倒也是,这个汉朝和唐代的宫廷啊全部都是的,但是当时他们混然不觉,安史之乱之后这个国家衰弱了,他们此时也就承担不起了。

于丹:王昭君还有文成公主她们,这几个人的美跟杨贵妃的美内涵是不一样的。这几个人更多的是美和善良,人们是从善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奉献的角度、文化使者的角度来肯定她们的。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就是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人性的,她颠覆了权力,而这几个人则是通过自己的联姻巩固了这个权力,拿到现在来说,这就是色贿,王昭君她们首先安顿了个人,然后是民族联姻,经济和文化交流,她是汉民族是以自己的宗法血缘文化渗透到少数民族的,这种流动文化去打开一个门,通过联姻使他们纳入到我们这种血缘体系以便于管理,这是我们古代一种政治制度,这已经离美相差很远了。

主持人:今天刚进入马嵬坡这个大门的时候,我就注意离咱们这个现场几十米以外的那个衣冠冢,民间有着很美好的传说,据说那个冢上的土呀拿回家敷在脸上,女人就可以变得更漂亮,而且把它装回去放在花盆里养花的话,这个花会开得更娇艳。当然,这都是我们对于美的一种向往,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选择在这来《开坛》,其实是和这著名的悲剧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个李杨的悲剧故事,我们一路谈下来,发现了美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评价体系里头它会产生不同的个性。我们可以像肖云儒先生所说的,自己可以拥有支配自己的权力,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美;也可以像于丹老师刚刚说的那句话,美人有情感,美丽是无罪的;也可以像孔庆东先生刚刚提出的那个观点,就是在对待人造美女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我想我们这个社会肯定是越来越多元化了,对于美的这个要求和希望,包括在美身上寄托的这种愿望,也是越来越多元了。

小导游:我觉得美不是一种错误,这是天生的。那么所说的人造美呢?这个就像肖老师所讲的,你有你去改造自己的权利,我也有我接受的权利,我觉得对我来说,做不做美女无所谓,只要我觉得我已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我已达到了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就够了。所以做美女嘛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要得到的是这个和美没关系,你想得到东西不要靠美貌来取得。

主持人:我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四大美人也薄命,但我们现在可以记着她们,她们也是名垂青史嘛!好,你们一人得给我们《开坛》说一句话。

孔庆东:“我希望《开坛》这个节目,打开坛子里边全是好酒。”

肖云儒:“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开坛》已经成为陕西电视台在全国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我觉得开坛也成为我们陕西乃至西北整个老百姓提高自己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于丹:“我觉得开坛的核心价值在于一个‘开’字,所以希望它在时间上永远是一个开始,在程度上会越来越开放,而且在我们每个人心认知里越来越开展,总而言之祝《开坛》越办越好。”

链接: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是电视传媒中的一个名牌栏目,声誉卓著。陕西台虽偏居西北一隅,却在奋力搭建全国范围和全球视野的电视文化平台,力邀一流思想文化学者、作家和艺术家走进《开坛》。余秋雨先生赞誉《开坛》这个名字不错,既为文化探索开了坛,又为电视探索开了坛。

A TV Talk Show on an Eternal Tragedy

Story and Photographs by Zhang Yi

Opening the Jug is a new scholarly talk show on Shanxi TV. The program attracts national attention for its deep probe into events and personag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Recently the forum was held at Maweipo, Xianyang, Shangxi Province, a center of the ancient central empire for centuries.

A tragedy took place at Maweipo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nvolved in the tragedy were an honored concubine of striking beauty, a great emperor, a romance, and a glorious dynasty. The concubine was Lady Yang. Her family members became big court officials because of her prominent position. A rebellion led by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 two border generals, erupted. When the rebel army approached the capital, the emperor fled. On his way to Sichuan province, the emperor's guards refused to move at Maweipo during their escape from the capital. They called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brother, prime minister. The emperor had to accede. The concubine was killed and buried there. The emperor abdicated later.

Kong Qingdong, a scholar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Yu Dan, dean of Film, TV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 and Xiao Yunru, a scholar were guests at the forum. They talked, among other things, about the real romance in history, the romance modified by literatu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gends based on history.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talk show.

In the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Lady Yang was buried at Maweipo. Legend has it that the concubine did not die at the mutiny, and that she fled to Japan. Today, many Japanese believe it is true. There is her tomb and statue in Japan. Some Japanese including some celebrities even claim that they are descendents of the concubine.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 that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legends coexist. If there were only one version of a historical event, people probably would not enjoy literature. In fact, there are at least 38 poems about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with the emperor in history. The comments and judgments reflect poets?attitudes and constitute a cultural phenomenon. History becomes interesting through their reviews.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means that people wish to recreate historical figures.

The Tang poet Bai Juyi penned the Everlasting Regret, a long narrative poem on the romance. The timeless opus embodied a popular sentiment among scholar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s they were reluctant to accept the dire outcome of the An-Shi Rebellion (755-757), much of their sentiment went into poetic descriptions of the concubine. It can be viewed as their way to condemn the dark politics of the time.

In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people had expectations for a good emperor. In that system of values, a good emperor couldn afford such romances. If an emperor allowed a beauty to become famous, then in all probabilities the emperor was a bad one and the dynasty under his rule could be full of disasters. In a way, the official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guarded against beauties and blamed them for corruption. It was believed that beauties as queens and concubines sometimes brought down a dynasty. But ancient intellectuals did not embrace this attitude. From the Tang Dynasty down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poets and playwrights created literary works that defied the official verdict. Under their pens, Lady Yang was a beauty, and she loved the emperor; and the emperor was not merely an emperor; he was also a gentleman and a man who yearned for love. Today, the emperor can serve as a case study on human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ome believe there was no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After all, the woman was at first a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s son. Many people think it isif the modern ethic standard is applied, though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it that was not regarded as incest. Some people believe, as love can take different forms, there existed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There was a limit to his love, though. He had to let her go when his power and dynasty were at stake. That probably explains how much love existed in the heart of the emperor.

If there was love between the two at first, the love turned into impurity later. It begot corruption.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concubine became important officials at the court. They played dirty politics and this bred widespread resentment. So when the rebellion erupted, the family became a target. As the historical trend turned abruptly against the Yang family, the beautiful concubine became helpless.

杨玉环的故事篇4

关键词:杨贵妃;身世;爱情;生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46-03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

“【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虽然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对杨贵妃的貌美如花,擅长舞蹈的描写不一样,但是都离不开着对杨的容貌和舞蹈的认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截然不同,以下是对种种差异的分析。

一、关于杨玉环之身世

杨玉环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记载“杨贵妃生于官宦家,父亲早逝,从小寄养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看中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太真。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白朴在《梧桐雨》中,遵循了历史的记载,在第一折中写道:“妾身杨氏,弘历人也。父亲杨玄瑛,为蜀州司户。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升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此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半后服用,宠幸殊堪。”《梧桐雨》对杨贵妃的身份背景的叙述和历史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长生殿》中写道:“奴家杨氏,弘历人也。父亲玄瑛。官为蜀中司户。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性格温柔,姿容艳丽。慢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宫嫔。位列嫔妃,形同皇后。” “昨日见杨玉环,德行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臣妾寒门陋质,冲选掖庭。”“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惬朕意。”这些描述都与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身份背景的叙述不同,显然是作者忽略了杨贵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长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为确立两部作品的不同的杨贵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铺垫。

《梧桐雨》没有回避杨贵妃曾当寿王妃这一段,遵循了历史,而《长生殿》对杨贵妃这段历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杨贵妃的经历。杨贵妃身份的描述对《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的性格爱情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杨贵妃的爱情

《梧桐雨》和《长生殿》都描写了李杨二人七月七夕长生殿盟誓这一佳话,但是两部作品对待李杨的爱情态度是不一样的。白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讽刺的,洪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赞美的。

《梧桐雨》中,杨贵妃是被“强行”进宫,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儿媳妇也不得不对皇帝的命令服从。当妃子也许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杨玉环与丈夫寿王伤心离别,唐玄宗比杨玉环大三十岁。一个大自己三十岁的老头子怎比年轻的寿王呢,更何况离别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伤害,对唐玄宗又何来真感情。深宫中的寂寞,导致安禄山的到来让杨贵妃的生活为之一亮。《梧桐雨》的开头就描写了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在被派遣做渔阳节度使云“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离去,怎放的下心”两人的私情被杨国忠得知,安禄山被派遣时,杨贵妃又怕又不舍“近日,边庭送一蕃将来,名安禄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怕的是私情败露,不舍的是安禄山要远去边关当节度使,一段情也许会从此终结。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来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宠无比,但恐春老花残,主上恩移宠衰,使妾有龙阳泣鱼之悲,班姬题扇之怨,奈何!”看起来对唐玄宗有着深爱,又担心他移情别恋而顿生伤感。杨贵妃确实担心失宠,因为她担负着整个杨氏家族的命运,一旦失宠,杨氏家族便毁于一旦,而且失宠就等于失去了奢华的物质生活,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担心失去恩宠。她的话无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来,杨贵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还要虚伪地去讨好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的生活何来幸福,何来美好的爱情。

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是位美丽端庄,追求平等,爱情专一,始终不渝的女子。杨贵妃和安禄山是没有私情的,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是真挚的,感人的。由于《长生殿》对杨贵妃曾为寿王妃只字不提,杨贵妃的身份纯洁了,李杨的爱情也纯洁化,杨贵妃追求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了说服力。杨贵妃与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够地久天长。她也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爱情,“万岁爷好生不快,今日竟不进西宫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娇痴性天生忒厉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这虢国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怎这点儿也难分爱。”杨贵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气并与虢国夫人发生关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样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我到那里,看他如何逞媚妍,如何卖机变,取次把君情鼓动,颠颠倒倒,暗中迷恋。”对唐玄宗秘密宠幸梅妃,杨贵妃的态度不是对唐玄宗失望,而是积极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的杨贵妃是勇敢的。她强烈追求纯洁的爱情,就算是马嵬驿被赐死,也没有责怪唐玄宗,还牵挂着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杨贵妃死后,对玄宗的爱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她怀念着往昔与玄宗的情,伤心悲痛这些情不能重现,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随风而飘,随心而飘,“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地给与路引,任我随风来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无拘无系,煞甚逍遥。只是再寻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在不经意之时,回到了与玄宗温存之地“呀,原来就是西宫门首了。”可见杨贵妃对爱情的执着,即使生死也不能将其湮灭。正是因为情比金坚,感天动地,杨贵妃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仙,让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谕唐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从《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关于杨贵妃的爱情中可以比较出,《梧桐雨》中的杨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用情不专,放荡的女人,而《长生殿》中的杨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人。两部作品对杨贵妃的爱情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杨贵妃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与国家安危之间的抉择

马嵬兵变,是李杨爱情破灭的直接原因。无论是《梧桐雨》还是《长生殿》都有相似的情节,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缢死,李杨二人阴阳相隔,原来的甜蜜的生活不复存在。但在面对生与死之时,白朴和洪写出了迥然不同的杨贵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得知士兵兵变要求唐玄宗赐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杨贵妃表面说不舍与唐玄宗的“恩爱”,实质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爱,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经不能自保,“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于是陈玄礼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杨贵妃慌了,用几乎威逼的语气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无动于衷了,因为他已经无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此时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对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从整个被赐死的过程来看,杨贵妃并没有想过国危当前,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死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士气,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更没有为深受战争伤害的老百姓着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长生殿》中,得知自己将要被赐缢死,杨贵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常堪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在士兵的再三挟迫下,杨贵妃明白了玄宗的无奈和犹豫不决,便决定为爱献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此时的杨贵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为玄宗舍弃生命,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的女子形象。

综上对比,《梧桐雨》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迥然不同,一个是放荡,自私自利,颇有心计,贪生怕死的形象;一个是纯洁,用情专一,勇于牺牲自己的形象。无论是哪个形象的杨贵妃,都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参考文献:

[1]洪.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顾仓.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国古代戏曲论集[C].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4]谭帆,杨坤.长生殿选评[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吕树坤.沉醉东风[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晓光.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J].文学研究,2011(02).

作者简介:

杜巧月(1976-),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杨玉环的故事篇5

一、 如初见,难回鸾,纵有爱在口难开

(一)一回眸,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注定了是一部传奇的爱情经典杰作,影片中的丧典是颇费笔墨的铺垫过程,是影片主题的画龙点睛,同时,也为杨玉环与李隆基的初见提供了最佳的代入契机,此所谓有爱情处皆缘于传奇,以生命为大的唐明皇李隆基在观看丧典时其心情固然是沉重的,但是,沉重的心情却止于丧典中领舞的杨玉环的白衣曼舞的那一回眸,这一回眸,一顾倾城,再顾倾国,在唐明皇李隆基的眼中,一刹那间,曾经脂香粉丽的六宫粉黛尽皆失去了颜色,后宫中的三千佳丽也顿觉黯然失色了,现在唐明皇李隆基的眼中只有杨玉环。影片中杨玉环这一角色的出场处理虽淡雅s炫丽,雅致与脱俗、丰姿与妖娆、清纯与可人,一样都不少,唐明皇李隆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以至于无法自持,其实千古情场皆因一念之精诚,唐明皇李隆基的“她该是朕家的人”为影片的继续演绎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鸾谱错,惊鸿起,明皇重色杨家女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开篇的丧典领舞揭示了杨玉环命运的丧始丧终,随影片基调展开的是几乎所有宫斗剧中都难以免俗的明争暗斗,唐明皇李隆基的爱情一波三折,更具传奇色彩。影片中所演绎的爱情与以往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截然不同,本片中所表现的爱情更像是观众所司空见惯了的平民百姓的爱情,在寿王李瑁与唐明皇李隆基共同指向杨玉环的爱情纠葛冲突之中,观众看到的是两父子的绝类平民百姓的一对痴情,所不同的是寿王是一往情深,而唐明皇则是一见钟情。都说爱情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原来爱情也不分辈份,皇家的爱情甚至不分道理伦理。这注定是乱点的鸳鸯、错书的鸾谱,但将错就错不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性情,在唐明皇李隆基的眼里,爱情似乎真的可以高于一切。[1]只是影片中唐明皇李隆基的戏处理得略硬了一些,将唐明皇李隆基演绎得颇有些像唐太宗李世民了,片中这段巅峰爱情的前奏演绎得既悲情又壮烈。

(三)爱若在,情自来,玉环金钗恩如海

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巅峰爱情更具有普适意义上的真实观感,难能可贵的是,片中的爱情如同邻家发生的故事,如在百姓身边,影片所塑造的是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皇帝,观众们会看到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原来皇帝也和庶人一样,富有天下的皇帝原来也有那么多的苦衷,皇帝原来也能够屈万乘之尊去道观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也会被无情地拒绝。正如片中所演绎的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爱一次更难,巅峰爱情也是普通的爱情,普通的爱情也能够转变成为个体生命中所独有的巅峰爱情。从女性的视角来看,或许真的如片中所言,做你所爱着的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才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杨玉环与寿王新婚洞房的盟誓一场戏份量过重,过度的渲染使得整部爱情戏变得头重脚轻,反而显得后面杨玉环与李隆基爱情戏的份量略显不足。

二、 骊宫云,仙乐闻,三千宠爱加一身

(一)芙蓉帐,金步摇,从此君王不早朝

整部影片的前半时都在围绕着爱情与伦理之间的纠结中度过,夹杂着的宫斗为爱情与伦理的纠葛平添了不可谓不多的烦恼,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当一个皇帝还能利用权力为爱情修成正果时,这个皇帝无疑是幸运的,而如果将对方的爱情与己方的生命当做一决输赢的赌注,就已经成为爱情所无法承受之重,而且,作为一代帝王还能屈尊枉驾对道观中的前儿媳说出,心里满满的装的都是你,只此一生,只此一世,这就已经成为历代帝王中的绝响,片中的唐明皇李隆基的用情之痴可见一斑。影片对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巅峰爱情的演绎也开始渐入佳境,事实上,当杨贵妃一袭轻衫单人独骑驰入朝堂脚踩地图的那一刻起,一代帝王与贵妃间的爱情之火就已经在两人的心中熊熊燃烧了。如果要从中国历史中找点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巅峰爱情的明证的话,应该是:“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二)比翼鸟,连理枝,金屋妆成更漏迟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所演绎的唐明皇李隆基与历史中的李隆基其人略有不同,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刻意要将这位唐明皇李隆基演绎成一位更接地气的普通人,诸如易怒、神经质等等问题,在这位大唐皇帝的身上同样存在,不管怎么说,影片中的这位大唐皇帝对于杨贵妃的爱是真诚、忠诚得甚至有些赤诚,这在历代帝王中虽不是绝无仅有,但也算是极少见的。在唐朝的历史上,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巅峰爱情感动了著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创作了一首长达六十句的长诗,如此之长的诗作在唐诗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堪称千古名句,以这句诗来描摹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彼时的巅峰爱情的坚贞程度是对这段爱情的高度评价。[2]从影片来看,唐明皇李隆基睡梦惊醒的一场戏,将一代帝王演绎得更具真实感,依偎在杨贵妃怀中的他像极了一个大男孩,粉衣映照下的一代帝王的脸庞上显露出单纯的神色与目光。

(三)凝丝竹,漫歌舞,尽日君王看不足

作为天朝上邦的鼎盛的大唐朝堂上,万国来朝,轻歌曼舞,一派祥和景象,既像是为这巅峰的爱情献上的祝福,又像是对大唐王朝献上的崇高敬意与礼赞。影片中凝视歌舞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对话耐人寻味,杨贵妃的堂兄因妹贵竟然扶摇直上当上了丞相,这就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巅峰爱情之上如果说杨贵妃还有什么期望的话,我想那期望应该是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了吧。唐明皇为杨贵妃打造的金屋妆成,配以玉楼笙歌,只待千秋万岁捧霞觞了。影片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至此已经真正发展到了巅峰,后宫三千佳丽的宠爱现在已经集于杨贵妃一身,唐明皇李隆基已经视后宫无物了,就连平时与唐明皇李隆基颇亲密的梅妃也远避到东都洛阳去了。按说巅峰爱情还应该发展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的高潮,但是影片至此出现了转折,遑论爱情,就连大唐王朝都因此而变得岌岌可危了。

三、 长生殿,梧桐雨,空留霓裳羽衣曲

(一)渔阳鼓,六军怒,蛾眉难舍空踯躅

如果说宫斗仅仅只是内斗,那么,一场威胁大唐王朝命运的外斗在大唐王朝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骤然间发生了。其时的大唐王朝十分强盛,强盛到已经不惧任何番邦外族的入侵,但是,意在节制诸王兵力与权力的藩镇节度使制度却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恶性肿瘤,一旦藩镇节度使叛乱就会使得大唐王朝变得不堪一击。[3]就在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情方浓时,他们的干儿子,平时绕膝取乐、卖乖甩宝,但其实内里却早怀异志十分,悍气千寻,且手握三镇重兵的节度史安禄山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在渔阳叛乱了。大唐一方兵败如山倒,偌大个长安城,偌大个大唐王朝,已失去了往日的祥和安定,考验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巅峰爱情的时刻到了,与演绎甜蜜爱情有所不同的是,在酷寒的雪地里,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对天盟誓: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二)鸳鸯瓦,翡翠衾,马嵬坡下辞太真

影片中那种“更喜贵妃对新妆,频进酒,春风荡漾玉生香”的场景已经永远不再,大唐王朝的核心在叛军的追击下奔波在逃往蜀州的路上,行至马嵬坡,暴怒的六军拒绝前进,将士们将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在了随军出逃蜀州的丞相杨国忠的身上,影片中的六军将士出现哗变,诛杀了丞相杨国忠,但是叛乱并未止息,玲珑剔透的鸳鸯瓦下宫殿中的贵妃,与曾经翡翠衾中的玉环现在已经成为矛头所指,高力士也对杨玉环进行开解,老奴只是在圣上的身边而已,可是贵妃娘娘您则是长驻在圣上的心里,已经成为了圣上的一部分,然而,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句若非死别,绝不生离,现在却一语成谶,纵使君王有千般万般地不舍,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情势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命运竟真的如裂帛般令人撕心裂肺,丧始丧终,杨贵妃只落得个魂断马嵬坡。[4]

(三)阴阳隔,穷碧落,何忍翻做长恨歌

曾经陪伴唐明皇李隆基的武惠妃陪其走过了开元盛世,继任者杨贵妃又陪其走进了天宝年间,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影片中的唐明皇李隆基爱江山更爱美人,影片中的杨玉环则践行了爱一个人就要成为他的最后一个女人,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巅峰爱情中的双方可谓心比金坚、誓有心知,然而,影片中的冷酷的现实却将巅峰的爱情迷梦击得粉碎,杨玉环的自尽正应了诗人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马嵬坡,只空留一曲霓裳,一觥月光,无限惆怅,教人如何恨不长?想当年,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胭脂香,情字长,而如今却只能是遗恨永在心里藏,听夜半骊歌教人如何不断肠?阴阳永隔的杨贵妃不知道还能否记起一代帝王的誓言:“玉环,就算长城塌了,你我的誓言仍在!”影片戛然而止,然而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巅峰爱情传奇,却将永远留在中国历史中,继续感动世人。

结语

杨玉环的故事篇6

现阶段,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思想,而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是对女性在文学创作题材方面进行描述,阐述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中国古代;文学;影响

在中国古代,提倡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可见,男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占主导型地位,基于此环境背景下的女性,想要在社会中占有地位极其困难,但也有不少女性在这样类似石缝状态下脱颖而出,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做出重大贡献。此外,女性也是男子文学创作的题材,对女性赞美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因此,如果没有女性,就不会促进中国古代文学题材的多样化发展,更不会在现代社会占据重要地位。

一、中国女性是男子文学创作的题材

在中国古代,女性不仅可以对文学进行创作,也可以成为男子文学创作的题材,有些男性作家为体现自身的文学功底对女性生活的酸、甜、苦、辣进行描述,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对女性的描述,被称之为“美人图”:“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着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子•逍遥游》中将女性表述为神女:“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以及宋玉笔下的神女:“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彩并驰,不可殚形,祥而视之,夺人目睛”,可见,男子对女性的赞美。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植也有对女性的赞美,在《洛神赋》中写到:“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休闲”。古代男子对神女的赞美诗句数不胜数,但天上的神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地上的仙女是可遇不可求的,例如:李白将牡丹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从侧面表述对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赞美,在《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容。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岑参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中对边疆女性的描述:“慢脸娇娥纤复侬,轻罗金缕花葱茏”;柳永对风尘女子的描述:“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惨黛娥,盈盈无绪”(《题都护南庄》);到清朝时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了一个“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景象,为林黛玉的美体现了多个方面:诗意的美、凄惨的美、绝望的美,更是在书中以贾宝玉的角度对林黛玉的美进行描述:“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在王熙凤初次遇见林黛玉中写道:“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由此可见,女性成为男子文学创作题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从侧面体现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二、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因古代文学在创造方面更倾向于温柔婉约的形式,因此,女性的形象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上述中所提到的女性在男子文学创作题材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下文讨论个体化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汉朝时期,昭君出塞的事迹流传至今,历史上对王昭君的传说、典故有多种版本,但最早时期是在班固的《汉书匈奴传》中对王昭君进行描述:“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由此可见,“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当时是可歌可泣的,随后在大多数文学创作中都涉及到王昭君的事迹,例如:《昭君词》、《王明君》、《明妃怨》等。在古代诗人中也有对王昭君的描述,例如:白居易在《过昭君村》中写道:“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独美众所嫉,终弃于塞垣。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竟埋岱北骨,不返巴东魂。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通过对村女们的遭遇进行阐述,表达自身对王昭君命运的怜悯。江淹在《恨赋》中写道:“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讲述王昭君在离开家乡时内心的凄凉。无论是哪种诗句,怎样的表达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诗人对“昭君出塞”事迹的感叹,从侧面赞美王昭君。如果说王昭君是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正面案例,那杨玉环则是文学发展“负面”的代表。中国正史文学家将杨玉环称之为“祸水”,将唐朝的八王之乱原因归于杨玉环,并将她与姝喜、妲己、褒姒进行对比,而中国野史文学家更是编造出杨玉环与安禄山私通并沦落为娼妓的故事。杜甫在诗中《北征》中写道:“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杜甫对杨玉环的死亡认为是祸国殃民、死有余辜的,而在此诗创作两年后,又对杨玉环的死亡表示惋惜:“明眸皓齿今安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可见,杜甫对杨玉环是爱恨交织的,既因她而起的“八王之乱”对其所作所为的恨,又因杨玉环的死亡,世上在无此容貌之人而惋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在题材的创作,还是以此为背景对文学的创新都可发现女性的身影,虽然古代女性的地位相较男子低下,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大部分文学创作题材对女性进行赞美,使得古代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促使大批量的女性文学创造者出现,例如:上官婉儿、李清照等,由此可见,女性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张耀元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符海灵.试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4):35-35.

[2]雷绍湖,梁静雯.浅论宋代女词人创作对宋词的意义[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4):40-41.

[3]福山泰男,主讲,钟溪,整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书写[J].世界文学评论,2010(2):19-22.

[4]刘雨婷.重门掩幽怨,草木爱情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情感空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34-41,124.

杨玉环的故事篇7

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对李、杨爱情的赞颂,故“恨”是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

一、从作品的结构上看

全诗可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把《长恨歌》分为两部分,分别描写“安史之乱”之前与之后的李、杨。诗歌的前半部叙述是后半部抒情的铺垫,两者一脉相承。前一部分描述的是李、杨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从三个方面为下文作铺垫:

1.杨玉环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好色的君王对杨玉环钟爱有加,如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描述。

2.君王有情

如果说刚开始李对杨有重色的嫌疑,但是到后期李对杨则是注重爱情,而且这种爱情是专一的,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一身,夜夜专宠。

3.李、杨二人志同道合

李、杨都精通音律,“霓裳羽衣曲”的表演是李、杨二人艺术才华的结晶,是二人亲密合作的结果。正是由于爱情生活的和谐,才有杨玉环死后李对杨的刻骨思念,如此情感的发展方合情合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方有存在的基础。

二、从诗歌内容上看

歌颂爱情是诗歌常见的主题,纯洁、高尚、美好的爱情通常是诗歌颂扬的对象。李、杨二人的爱情超越了物质层面而到达精神统一,正是诗人吟咏的纯洁的高尚的爱情。后世读者在品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时感慨李的爱情不坚贞,笔者认为这里正好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另外,李隆基的身份特殊,是一国之君,身上担负的是天下苍生的存亡,为了安抚士兵也必然要做出取舍。读诗者不能单凭此点来否定李、杨的爱情忠贞。诗人为了弥补这一所谓的爱情不忠贞的“史实”,特意在下文虚构了道士仙山寻觅的情节,以杨玉环的失态、赠送信物约定相见日期来表达自己对李隆基的思念。“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歌中杨玉环丝毫没有对李隆基的怨恨,有的是绵绵的思恋,这正是杨对李的深刻理解,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爱就是为对方着想。诗人设置这一情节,就是为李、杨高尚、美好的爱情张本。诗歌中李、杨的爱情,既有生前的心心相印,亦有死别之后的绵绵无绝期的“恨”,李、杨二人的爱情难道不是完美的爱情吗?

三、从知人论事的角度看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代中晚期,诗人不可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先帝批判谴责。诗歌中有一处明显的避讳,“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诗歌中的叙述与史实显然不符,杨玉环本是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李隆基看重,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既然白居易在杨玉环身份上为唐帝王避讳,他如何敢于直面批判玄宗的重色误国。虽然,与白居易同时代的陈鸿创作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他在《长恨歌传》中说他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但是,我们不能把陈鸿的创作意图强加在《长恨歌》上。

文学作品的恒久魅力正在于自身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探究文学作品旨意的多样性,正好体现新课程学习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更高的要求。

杨玉环的故事篇8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故貂蝉是王允家中的歌妓这一说法流传最广。王允是汉献帝时的司徒,因不满于太师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无良策,终日茶饭不思。他视为亲女儿的歌妓貂蝉窥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亢精心设计了个“连环美人计”,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貂蝉对王允的意图心领神会,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装作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使董、吕彼此恨之人骨,终于反目成仇,最后吕布杀董卓,夷其三族。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当时朝中一大祸害,后人叹日:“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于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另有“董卓婢女”一说。据《后汉书·吕布传》载,董卓任吕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两人誓为父子。有一次,吕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手脚轻健方得避开,从此吕布对董卓暗怀怨愤。后董卓派吕布守中(宫中的小门),这是对他的信任,吕布却趁机与侍婢私通,两情相许,又惟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许多矛盾。由于这段记载与三国故事中貂蝉约吕布在凤仪亭相会,董卓明画如刺吕布的情节相合,人们认为使董、吕反目的貂蝉,实际上是董卓的婢女。

还有人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吕布派部将秦宜禄外出求救,城破之后,请把秦之妻赐我为妻。曹操答允了。后关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产生好奇心:那秦宜禄之妻是否乃绝色之人?于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将秦妻送入自己营帐,随后便“自留之”,关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杂剧就在此基础上附会出一个《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来,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往引诱。貂蝉使出千种柔情,百般,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杀死貂蝉,以示心迹。这里,貂蝉与秦宜禄之妻便合二为一了。

此外,徽剧、川剧、绍剧、京剧都有《斩貂》剧目,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其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至关羽处。关羽甚爱怜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杰往往以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便逼令貂蝉自刎。因而,又有“貂蝉为吕布之妻说”。如果貂蝉成为吕布妻(或妾),是在吕布杀董卓之后,那么此说与一、二说不矛盾,有人据此认为此说不能自成一说。

总之,貂蝉的故事,或出于小说,或出于戏剧,文人的渲染与演绎使她越来越不可捉摸。由于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与史实有关,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以致历史上的貂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成为难解的悬案了。

王昭君

王昭君名王嫱,昭君是她的字。西汉元帝时她被选入宫,但一直未见过元帝的面。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十分强大,经常南下到汉的边疆上骚扰掳掠,西汉的对策是软硬兼施,一面经常派大军 征伐,另一方面又常用“ 和亲”的方法笼络。所谓和亲,就是皇帝将自己的女儿(实际上多半用皇族姑娘甚至宫女冒充)嫁给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结成亲戚关系以求暂时的和平共处。

汉元帝竟宁元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元帝,汉朝廷隆重欢迎,关系很融洽。呼韩邪表示:愿 做汉家的女婿,复和亲之好,元帝很高兴地同意了。这时,住在深宫从未见过元帝面的宫女王昭君听见此消息 后,主动提出愿意充当和亲人选。传说批准后元帝当众召见王昭君,见她长得非常美貌,后宫里少有,于是有些留恋不舍之意。但由于已答应了呼汉邪单于,不便失言,只好让她远嫁匈奴了。

昭君出塞到匈奴,旅途上骑乘什么,打扮如何,历史没有明文记载。唐代人则猜想是骑马去的,身穿红斗篷,怀 里抱着琵琶。因此唐诗中也就多半这样描述了

杨玉环

杨玉环,祖籍弘农华阴,后徙居蒲州永乐,因父杨玄琰为蜀州司户,而出生于四川。杨玄琰早逝,杨玉环被其叔父河南府士曹杨玄?收养。她十分美丽,能歌善舞,也很聪明。开元二十二年,第十八子寿王 瑁纳玉环为妃,于是,她从河南来到长安皇宫。

李瑁为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由于武惠妃特别受宠,又生了儿子,所以,她的地位超过了未生儿子的王皇后。地位优越的皇子与杨玉环这样的美女结为夫妻,理应是美满的婚姻。但是,好景不长,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死了。玄宗两位爱妃先后世,终日郁郁寡欢,高力士于是寻得美人杨玉环献给玄宗 天宝四载八月,杨玉环正式被封为杨贵妃。这时,玄宗已经六十一岁,杨贵妃才二十七岁,相差三十四年的老夫少妻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杨贵妃一人受宠,杨家满门飞黄腾达,除了他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外,三个姐姐地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贵妃与这些皇亲国戚,奢侈腐化,挥金如土,大大增加了国库的开支。仅其三个姐姐的脂粉费每年就需一千贯钱。至于诸杨的住宅,更是富丽堂皇,非一般官员可比。

杨贵妃虽然过着听歌观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却时刻提心吊胆,稍有疏失,便使玄宗不悦,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杨贵妃曾经两次冒犯玄宗,以忤旨罪被逐出皇宫。第一次是在天宝五载,杨贵妃被送到其堂兄杨?家中。由于杨贵妃去后玄宗心情不佳,半日不思饮食,对左右的人横加捶挞,于是高力士奏请迎回杨贵妃。杨贵妃见玄宗,伏地请罪,玄宗才得之如初。第二次是天宝九载,杨贵妃又被逐出宫门,玄宗很快后悔,派人送去御膳,杨贵妃也表示有忤圣颜之罪,并剪发一缕,献给玄宗。杨贵妃遂又被迎回宫中。尽管有过这两次曲折,但总的看来,玄宗对杨贵妃还是十分宠爱。每年十月,玄宗都要到华清宫(在今陕西临潼)过冬,杨贵妃照例陪同前往。在华清宫修有端正楼,作为杨贵妃的梳洗之所;还有莲花汤,专供玄宗沐浴;另有芙蓉汤,是杨贵妃沐浴之所。韩国夫人、虢国大人、秦国夫人等也随同前往,并在骊山下修有住宅。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碌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进逼长安。玄宗问策于宰相,因杨国忠曾遥领剑南节度使,主张去四川避难,玄宗遂决定逃亡成都。玄宗带杨贵妃姊妹、太子、高力士等少数贵族、亲信,仓促离京。午时到了咸阳,打前站的宦官王洛卿与咸阳令都已逃走。玄宗与杨贵妃饥饿难忍,无人献食,杨国忠买来蒸饼,暂解了燃眉之急。

西行至马嵬驿,护卫玄宗的禁军将士饥饿疲惫不堪,怨声载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通过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密谋,先诛杨国忠,然后宣布杨国忠是引起祸乱的罪魁祸首。在穷途末路之际,玄宗离不开军队的保护,不仅没有追究军士擅杀宰相之罪,反而亲劳军士。但军士仍然不满,陈玄礼说:「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应正法。」玄宗替杨贵妃辩护道:「杨贵妃深居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高力士说:「杨贵妃虽然无罪,但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还在你身边,军士岂能安心!」玄宗自然清楚,军队是否稳定与自己的安危直接相关,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杀杨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一个年方三十八岁的美丽女子就这样在逃难途中告别了人世,但亦有一说被缢死的只是一名宫女,杨贵妃本人则逃到日本,到安史之乱平后,玄宗欲召贵妃回长安,但杨贵妃已沦落风尘,已再无颜面面圣了。

西施

上一篇: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范文 下一篇:受伤的总是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