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杨玉榕的彩灯生涯

时间:2022-05-18 01:35:41

一把钳子,几根铁线,几块绸布,再加上一些芝麻、灯芯草、木刨花等等边角小废料,杨奶奶不用看图纸和样板,就靠自己的一双手,居然就弄出了一盏盏绚丽夺目的彩灯……瞧瞧图中这瓜子灯,多么雍容华贵,多么令人拍案叫绝!说起来,大师级的杨玉榕奶奶走上彩灯制作这条路,可是费了不老少的劲儿呢。

偷吃“大螃蟹”的小学徒

40多年前,杨奶奶刚刚进人广东佛山民间艺术社,在那里当起了一名小小学徒工。她在剪纸、灯式(彩灯样式)、秋色(秋色灯是具有佛火特色的一种彩灯)等车间一一轮转,做过一遍以后,她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灯式。可是,她不懂技术。没办法,杨奶奶说,那时的艺术社一周有两次名家讲课的机会,她就一次不落地去听课,还一边听课一边上起了夜校,把自己忙得像个大陀螺。

在艺术社灯式车间,杨奶奶的工作是扎制别人设计的彩灯样式,而她的心思全在自己怎样设计上。到了1975年的中秋节,奶奶终于偷偷吃了个“大螃蟹”――靠着多年的摸索,设计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一帆风顺》玻璃纸灯――这玻璃纸灯在那年月可流行呢。没想到,杨奶奶的《一帆风顺》竟然一下子打开销路,“一帆风顺”地为艺术社引来了一大批订单,并连续两三年畅销。杨奶奶如愿以偿正式入主灯式车间,当上了车间主任,好作品还一个接着一个往外冒:1979年创作的《彩龙凤灯》,1985年被国家邮政部印成了邮票;2003年为香港制作的《水仙》、《牡丹仙子》、《孔雀》和《舞龙童子》等彩灯,2006年被香港特区制成了邮票……

“吃”出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4年7月,杨奶奶想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她见普通的瓜子灯、芝麻灯都有人做过了,就想用灯芯草和从来没人用过的哈密瓜的瓜子来制作一盏秋色灯。为了找齐形状、大小相似且修长、饱满的哈密瓜子,她发动亲戚、朋友天天吃哈密瓜。大家敞开了胃口,不停地吃、吃、吃,吃完后再把瓜子收起来晾干,留给杨奶奶作创作材料。结果呢,这盏构思别致、造型美观、工艺精巧的《灯芯瓜子灯》在展览上一出现便震惊了评委,让见多识广的评委们过目难忘。这盏灯不仅在这次民间工艺精品展中得了银奖,还在三年后的2007年给杨奶奶赢来了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全凭“机械手”

杨奶奶的丈夫偷偷告诉记者说,杨奶奶的能耐,离不开她那双“机械手”。

当然了,“机械手”只是个比喻。原来,制作传统的彩灯需要先绘画再扎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奶奶便发明了一种一个人进行流水作业的“机械手”模式。每次作画的时候,她就摆出10张画纸,取出7支不同颜色的画笔,一种一种色彩地轮流在10张纸上挥毫泼墨,一下子画出10个不同的样板――瞧瞧,还真的很像“机械手”呢。听说,杨奶奶还喜欢走南闯北搞摄影,不过,都是为了她喜爱的彩灯――“摄影让我有很多灵感,能不断创新花灯的样式。”

知识链接

佛山灯色

灯色,是佛山民间对彩灯的叫法。佛山灯色的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制作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佛山灯色又可细分为彩灯、秋色灯、特艺扎作组灯三大类。其中最有佛山特色的是秋色灯。秋色灯种类繁多,用料丰富超乎想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体验”过节 下一篇:动起手来,让花儿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