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范文

时间:2023-11-17 09:23:48

身在福中篇1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祥和同时又快速发展着的社会,物质充裕。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啊!

过去,国家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整个国家笼罩在贫困之中。站在街上,放眼望去,呈现的是一条狭窄的、带着些许泥泞的小道。两侧建筑不高,都是平房。路人、居民的着装都是清一色的中山装或白色背心,到了冬天也都是清一色的蓝布棉袄,而且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凭票购买粮食,以粗粮大饼为食,极少有大米和白面。以前计划生育政策不太普及,往往一家几口挤在一间小房间里。电视机是样奢侈品,往往是几家人挤在一家欣赏单调的电视节目。过去,如果不想步行,只有自行车或公交车。由于义务教育制度不够普及,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且同学间相互联系极其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拂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平坦的公路直通天际;各式各样的服饰尽显个性,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各种美味令人应接不暇——烤得金黄的鸡翅,浑身是油的红烧鱼,以及那冰凉可口、入口即融的冰淇淋……纵观全国,无数高楼拔地而起,耸立于高空,俯瞰着祖国的大江南北;电视机已非奢侈物,它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电脑也越来越普及,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交通工具也多了,摩托车、汽车、电车、飞机等替代了双腿和牲口。改革后,党中央全面推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大多数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不仅是在现代化学校进行,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从网络中汲取新知识。而这,便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牢记贫困的昨天,立足充裕的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

身在福中篇2

——题记

人生是一段旅行,从脐带剪断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旅行中的指路人,总能让迷途的浪子找到来时的路,但最后却总是无奈的成为一个守望者。

你出生的那一刻,便成全了家的真正含义。父母开始为你打拼,为你辛劳,思绪开始为你牵动。在呵护下茁壮成长的你,也知道了何谓叛逆?何谓虚荣?何谓要面子?你开始与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你总以为父母OUT了,你总以为父母是错的,你总以为父母不理解你,可事实是你的总以为才是真正的错误)。你开始和同学攀比,攀比所谓的吃、穿,却从未想过父母风餐露宿辛苦劳作的背影。你开始学会拿金钱维持你口中所谓的“兄弟”、“姐妹”之间那令人可笑的“深厚情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一厢情愿的认为你长大了,你厌倦了父母所谓的“禁固”。

终有一天,父母告诉你要搬家了,但你却因为上学不能和父母一起走。那时,你才真正了解到离别和思念的苦,你才真正懂得相见有多么珍贵。你才开始懊悔,懊悔当初的种种是多么的不应该。可当你想对他们说声抱歉时,才发现可悲的是电话竟是唯一的慰藉。

这个你,是我的缩影。不知道那个你的缩影是什么样子?我想也同我一样叛逆吧!我想也同我有一样的呼吁“我们90后不是问题,只是问号。”

如果你每个星期都可以回家,请珍惜你父母的唠叨和谆谆教悔。

如果你父母可以来学校看你,请舍下你的朋友,陪陪你的父母。

如果你因父母贫穷不愿让他们来的话,那么所谓的悲剧就发生在了你的身上,因为你丧失了人本性的纯真。

如果你总是抱怨父母穷,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而你做到了吗?如果你真的可以做到,你就不会说“不”,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没有资格说“不”。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不管何时何地,做为一个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就不可忘本,所谓本就是你的“孝”。凡事多为父母想想,不要只有孝言而无孝举。

身在福中篇3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Www.133229.COM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身在福中篇4

一、人之幸福是教育的根本诉求

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在教育中,人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通过教育最大限度调动人们潜在的发展力,使其发挥作用,以实现人性的升华,这将是人类的永恒诉求和教育旨归。所以,教育是对人的灵魂净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换言之,教育让人们的幸福观永葆生机且不断增值的同时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1.教育的本质内涵乃是实现人的幸福追求

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人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将新生一代带入到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世界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使人们成为精神富足的文明人,从而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教育的价值关乎到人能否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关乎到人类社会是否能顺利走向与自然协调双赢的状态。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灵魂,生命的意义才会得到完美诠释。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有追求本体价值的教育参与其中。

在教育的本体价值层面,教育的本质乃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并孕育德性,以提升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其本质是借助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增强人的学习技能,激发探索欲望,培育人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人接受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体验和美好经历,更应该是实现终生幸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以提高个体对世界、社会、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去塑造自身的幸福追求。如此行动,无论结果还是过程,教育与受教育活动本身都是一种幸福。由此推论,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心智相对完满,具有恬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最好的自己,即教育旨在追寻与探析人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可塑之处,使之朝向最佳状态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获取人之幸福的主要媒介

本体价值层面的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幸福,而人幸福的实现则必须依靠本真教育借助环境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而实现。

(1) 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启迪人之幸福的灯塔

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才能启迪人之幸福。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让人在爱中体验幸福,并逐步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智慧,这种智慧囊括了人对幸福的认知意识、发现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品味与欣赏幸福的睿智。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更是一种洞悉旷达人生的境界。人道主义视角下的关怀教育是民主与自由教育理念下真正的教育。因为人文关怀教育其中富含着理性的思维、散发着卓越的能力、洋溢着美善的德性以及一切与真、善、美相关的元素,这有助于人们形成幸福的能力。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特的,而关怀教育正是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每个个体不同的发展意念,去感知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启迪人们去追寻幸福的美好意义。

(2) 学校教育的感染力陶冶着人之幸福的素养形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是向年轻一代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散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人们在学校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和处世礼仪之后,进而实现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收获幸福。

学 校教育是人们形成幸福能力和理性思维必走的路径,其基本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当儿童以纯净无瑕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怀抱,并以明净通晓的心灵甚至更康健的身体离开学校时,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自己驾驭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所以,学校应义不容辞地为每一个人创设出一个智力灵动与精神静美的天堂。

学校在个体幸福素养形成中发挥的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学习型社会,其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个体获得知识,他们所应获得知识的内在价值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丰富,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所以,个体通过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理性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经渠道。

(3)人之幸福的实现得益于好的教育者

只有拥有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指引受教育者成功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好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模范和导向的作用。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创造幸福状态并积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与人格魅力作为潜在的教育力量,其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只有教育者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学生追逐幸福的引路者。

人之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好的教育者,而且只有享有并实现人生幸福的教育者才能成为启迪他人步入幸福之路的导师。拥有幸福的优秀教育者能精心呵护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绽放的欢心愉悦之情也强化着教育者内心的幸福感。所以,教育者一方面应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自身发展带来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尊重孩子,呵护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努力在施教过程中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向导。

(4) 回归生命诉求的教育评价是人之幸福加速实现的助推器

瞩目于人的幸福需求与实现的教育评价才是真评价。教育评价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使人在理智的思维下调控自身的行为活动。当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处于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下时,便能有目的地,自觉、自为且自发地影响自身的发展。将人的幸福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既是对教育本质诉求的遵循,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之幸福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自己乃是教育评价的首要前提。只有自我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收获幸福的果实。回归人之幸福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趋向最好的自己,逐步变得智慧而丰富。

二、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是幸福的累积

教育培育了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为谋取终身的福祉创造了条件。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既是个体快乐成长的历程,又是人生幸福累积的必经通道。1.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学习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初步基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快乐学习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而幸福则是快乐学习的完美结果。只有把教育变成快乐的学习过程,人才可能收获幸福。

(1)自由是快乐学习的首要前提

自由是人追求的目标,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有自由的生活才符合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所以,自由是快乐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思想自由驰骋的过程,是不断尝试、试误和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是快乐的情绪体验不断饱和的过程。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依赖于自由基础上的快乐因子,也是收获完满人生的根基。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保障快乐学习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在未成年时充分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积极关注,促使孩子形成发展的不定向性,以便让孩子在试误中经历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幸福天地。给予孩子自由,是孩子快乐学习的重要渠道。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只全力去做那些他喜欢做、能做、想做的事。只有在自由的国度里,人才能更真实地享受幸福。

(2)快乐学习需要兴趣的指引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是学习者充满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快乐学习、追逐幸福的人生导师。基于兴趣而不断奋斗的人,可以毫不迟疑地去完成他做出的各种决定,并会沉浸在欢心愉悦之中。兴趣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幸福体验,使个体沉浸于快乐之中,却不会乐而不动,而是乐而忘返、不知疲觉地享受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纯粹的知识或信息的堆积,并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只有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得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才能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幸福。

(3)快乐学习是求真、向善、粹美的过程快乐学习是求真、尚善、粹美的过程,更是收获幸福的过程。个体在学习的历程中,其精神将始终感悟到教育所带来的欣慰与幸福的悸动。对真、善、美的追寻将成为在学习中保持快乐情感的必需品,只有如此,才能将学习过程中饱含的快乐情愫升华为幸福人生的厚实积淀。

快乐学习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并经历困惑与探索是必需的。在此过程中,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怀才能使真理之光照耀远行的征途,幸福的光泽才会普惠人生的旅程,将学习中的快乐内化为幸福源泉,使快乐成为实现幸福的动力。人生经历的磨难与坎坷可以塑造出刚毅的品性,练就人们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性情。学习过程正如人生的成长,同样会遇到困惑,只有去求索、尝试,不断在失误与纠错中自由前行才可能体验到幸福。

真、善、美是幸福的完美诠释,而幸福则是完美人性的展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受过真教育的人,他所学的知识越广博,对幸福的认识就愈深刻,愈能感触到更多的幸福悸动。2.在快乐学习中实现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超越的过程。快乐是幸福的过程,幸福是快乐的结果。教育的优秀在于是否能够帮助人理解并感悟生命的价值,并帮助人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去实现幸福的追寻。

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正是人之幸福的追求之路。本我即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我是自我形成的基础,自我是个体在趋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兴趣倾向并形成相对独特的个体心理。超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指的是个体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做出的完美诠释。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过程。人们通过教育,形成具有个性倾向性的人格品质,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以达到自我实现。当自我实现在人的发展中得到满足时,人们也就获得了幸福感。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完成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才能促成快乐集聚下的人生幸福实现。

三、人的幸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力

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教育符合人性发展需求的基本遵循,依赖于与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实生活的融合度,离开了人的内在需求,脱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将成为无根的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气的形式化活动。人的幸福建立于生命存在基础之上,教育的永恒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教育生命力存在基础之上,更体现在人的幸福之中。

1.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教育必然是活教育人之幸福既是教育的本质又是活教育的核心,要使得教育富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重视活教育的践行,如此这般,人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教育永恒生命力才能实现。

(1)生命教育是活教育的前提

个体的发展是令人无限神往而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过程,所以,基于生命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依据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在生命中进行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唤起人的身心敏感性,在教育与生活中为人之幸福实现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活教育能够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基质,其在人之幸福中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2) 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必然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活教育所倡导的是学习怎样做人、如何求得人类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使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教育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必经之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生长节律,若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进行教育,便会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的无限魅力,自发地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增强人的幸福感的真教育。

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体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在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当中得到提高。教育即生活,就是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内化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促进生活的更新。回归生活的活教育的实现以人的幸福为本,以教育生命力为基础,忠实于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幸福的追寻,教育永恒生命力的实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善。

2.源于教育的幸福感必然让人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使得人们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之中。通过教育使得快乐和幸福的愉悦感受成为人的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常态情绪。当快乐和幸福充实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那诠释的不仅是生命价值的美,更是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生的艺术之美。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并奉献于教育的激情。教育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激发人们对幸福的认知程度与思考深度,更强化着人们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枕。源于教育的幸福感使人睿智地感悟到思维盛宴的无限魅力,体验到教育中所蕴藏着的美育力量;使人不再畏惧艰难险阻,从而全身心地陷入到人生幸福实现带来的愉悦之感中。这种充满无穷变幻的幸福感反过来会催化和加速人们对教育的崇敬之情,会加固人们对教育浓烈的爱意与高度的奉献之情。

3.人人崇尚终身教育并快乐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本身就是高度的幸福

崇尚并践行终身教育是一种高度的幸福表现。教育在人们的心灵上激荡起了以信任和爱为主旋律的涟漪,从而以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生命力投入到未来的洪流之中。 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人人受教育、人人践行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追求幸福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一个会学习且渴求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之人,他走出学校后仍会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由此才可能形成高度文明的社会,而只有学习氛围浓厚的社会,才能促使个体实现高度的幸福满足。

身在福中篇5

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是人们不善于发现。缺少发幸福的眼睛。只要用心,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她朴素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中。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细小的幸福贮存起来。慢慢的你就会被幸福包围。幸福象春天的的风。春风拂面。可以享受一个季节的浪漫。幸福象夏天的雨。可以清凉烦躁的炎热。幸福象秋天的果实一样沉沉甸甸。幸福更象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你和我。

幸福就在身边!它每使每刻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幸福如云、如风、如月、如星、如甘露般滋润着我们。幸福属于每一个人。不分出身。不分贵贱。不为成败而论。幸福也不以金钱的多少。地位的尊贵。声望的大小来衡量。只要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你就真正拥有了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生活。它需要我们保持心灵的那份宁静和淡泊。幸福要开自己去创造。只有胸怀远志的人。只有愿意用汗水去辛勤劳作的人。才有资格得到幸福。事实幸福很简单。你觉得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想知道怎样是幸福?我告诉你:幸福就是口渴时的一杯水;就是冬天里的一件羽绒服;就是时刻有人惦记着……是啊。其实幸福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久别重逢朋友的一个温馨拥抱。同事、同学节日或聚会时的一份美好的祝福都会让我们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让我们久久沉静在幸福的氛围里。唉!其实人身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已。

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宁静和淡泊的心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提醒自己及时把握。那么幸福就会时刻宠爱着我们!包围着我们!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五年级:孙辉

身在福中篇6

健康的身心离不开幸福的感受,同时,幸福感可促进身心健康。每当我们提到健康,离不开的话题就是幸福。2012年11月30日,由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阳光书屋倡导者袁玉兰发起主办的畅谈幸福、促进健康的沙龙活动在亚运村飘亮阳光广场阳光书吧举行,该活动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注入了幸福的源泉和力量。北京电台“老年之友”主持人芳华受邀主持了此次沙龙活动。

在此次沙龙活动中,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就生命文化主题“集幸福笑脸,晒幸福生活”各抒己见,畅谈了自己对健康的解读以及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体会。

“健康是人们最大的幸福源泉,没有健康,幸福就会大打折扣。学习健康、研究健康、实现健康,然后把对健康的研究成果传给自己、家人以及传到社会上去,我的很多幸福源泉都在于此。”北京景藏健康研究院院院长汪大洲说,生活中,人们还一定要学会感恩、赞美、祝福身边的人,让幸福的感受传递。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志友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而幸福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心境,心态好了,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出幸福。另外,张志友与大家更多分享了她生活中的乐趣——用影像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张志友说,生活中有个爱好相伴,平淡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起来,也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受。

“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同等重要。对于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有健身的方法,比如利用登山、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杨丽萍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身心保健感受。杨丽萍说,我们生活在压力和烦恼当中,当走进并身处大自然的时候,一切都会烟消云散。而关于幸福,杨丽萍同样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生活中,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对同事友谊和事业的追求就是幸福的定义。”

此次沙龙活动的主持人芳华,与大家分享了她在2012年重阳节期间,为100对老人主持举办的“金婚庆典”活动的几张感人照片。芳华为大家介绍每张照片感动场景的同时,动情地说道,作为年轻人,主持一档老年节目,能够让听节目的老年人感到幸福并且通过为他们举办活动,使他们感动和高兴是她最大的幸福。

身在福中篇7

不幸,挫折,困难,痛苦,坎坷。我默默地咬着牙坚持,心里却在暗暗抱怨:上帝太不公平,幸福女神总是忘记了履行她那“人人平等”的职责,又偷偷睡懒觉去了。

甚至为了找到所谓的幸福,我翻阅了眼前的一座座大山,不顾那些曾经流下的汗水、滴落的泪水和划开的伤口。直到看到山后的大海,在无意中打开身上的口袋,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幸福就在我的身边。

“天啊,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我惊喜,蓦然发现:在家的早晨,妈妈亲手热好的牛奶中有幸福;在校的夜晚鸦雀无声,专心致志,从李白到杜牧,从巴金到冰心,优美伤感的字里行间有幸福:在安静书法时,淡淡的墨香,字字斟酌的点撇横竖捺,端正美观的作品中有幸福;孤独无助时,好友一声短短的安慰、一轻轻的抚背中有幸福;尴尬无奈之际,同学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幸福——这太多太多、太重太重、太深太深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对此撇撇嘴地讽刺道:这也算时幸福吗?幸福,应该是功成名就;幸福,应该是腰缠万贯披金戴银;幸福,应该是考取高分,事业学业蒸蒸日上;幸福,应该是华车名宅,潇洒挥霍……对,我承认,有些时候,拥有票子、房子、车子和位子是很幸福,但是那些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来的。那么,没有这一切是不是就不幸福了?难道就要唉声叹气,终日以泪洗面吗?答案是:不。古希腊哲学家就告诉我们:幸福是消极的,只要不痛苦就是一种。不是吗?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没有察觉,正因为它如空气一般让人容易忽视地存在于身边。拥有那温暖的倾斜在身上的阳光也是幸福吗?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最清楚;拥有三天光明也是幸福吗?因地震在废墟中被黑暗充斥着内心的人会告诉你;拥有明亮的教室与友好的伙伴也是幸福吗?那些失学而孤单痛苦着的儿童们会让你坚信不疑;甚至父母的训斥也是一种幸福——当你离家出手的时候就会明白。

幸福,并非遥远得如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能够去欣赏地平线上某个神秘美丽的月光森林,诚然是一种幸福;享受今天盛开在窗台上的茉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身在福中篇8

关键词:福柯;尼采;身体政治;空间政治;规训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6-0017-05



一、福柯的身体政治

福柯哲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身体政治。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直接受惠于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康德、黑格尔甚至马克思,一直存在着意识与身体的对立。意识举足轻重,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身体或者被压制、或者被视为罪恶之源、或者被认为微不足道。身体在西方传统理论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一现象直到尼采才发生改变。尼采可以说是第一位将身体提高到哲学高度地位的哲学家。在他那里,权力意志就是身体,身体就是一切[1](pp711)。正如用权力意志去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尼采用身体正是为了反对西方传统意识哲学。福柯堪称尼采的忠实信徒,福柯在历史、主体、权力,当然也包括身体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因此他又被视为新尼采主义者。

在福柯那里,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各种社会控制机制、微观权力和规训机构都是通过身体作用于人,达到规训和控制人的目的。福柯一生都非常关心权力的运作问题,他认为从古典时代开始,身体成为了权力运作的对象和目标。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直言:“身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这种对身体的政治干预,按照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与对身体的经济使用紧密相连;身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只有在它被某种征服体系所控制时,它才可能形成为一种劳动力;只有在身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用的力量”[2](p27)。所以,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那种否认身体的现实性而更加青睐于意识和灵魂的做法。在他看来,权力的运行是物质的、身体的和物理的[3](p57)。因此,福柯称自己的理论为“身体的政治技术学”和“权力的微观物理学”。

福柯对身体政治分析的最佳案例是他对监狱的考察。监狱是一个绝佳的规训场所。在这里,微观的规训权力无时不刻地对囚犯发生作用,施加影响,其权力运作的方式就是通过囚犯的身体。监狱里的犯人们要接受各种强迫、层级监督、全景敞视监狱的监视、各种力量编排、分类和管理、接受纪律检查、从事体力劳动以及各种心理学测试和研究。福柯认为,这种监狱模式适用于整个社会领域,学校、军队、医院、精神病院和工厂等皆是如此。整个社会类似一个大监狱,就如韦伯所说的“铁笼”。

在福柯看来,身体政治自17世纪以来发展出两个层次:“人口的解剖政治”和“人口的生命政治”。他们是权力发展的互相关联的两极。前者指的是规训权力对个体身体的矫正、对身体能力的提高、力量的榨取,培养出驯服而有用的身体,并使身体整合到经济控制内。后者是以整个物种的身体为对象和中心。人口的繁殖、出生和死亡、健康水平,寿命和长寿等问题成为权力关注的焦点。福柯称这种身体政治为生命政治。通过对这种身体政治的考察,福柯意在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身体政治是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不把身体有控制地纳入生产机器之中,如果不对经济过程中的人口现象进行调整,那么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得不到保证”[4](p91)。其二,权力的目的不再是杀戮和暴力,而是从头到尾地调整身体,控制生命。

二、福柯身体政治的贡献

(一)开启对权力的新理解

福柯的身体政治对当代社会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它开启了对权力的新理解。福柯说:“我们关注的是‘身体政治’(Body Politic),把它看作是一组物质因素和技术,它们作为武器、中继器、传达路径和支持手段为权力和知识关系服务,而那种权力和知识关系则通过把人的身体变成认识对象来干预和征服人的身体”[2](p30)。Dreyfus和Rabinow甚至认为,身体对于福柯来说,并不只是话语的焦点,而是构成了日常实践与权力的大规模组织之间的唯一一种关联[1](p72)。所以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实现福柯微观权力运行的工具,它使福柯对权力的独特性之理解成为可能。考古学期间的《疯癫与文明》,福柯就为我们展现了微观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矫正病人的身体。在谱系学阶段,尤其是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对微观权力作用于身体刻画得更加细致入微。在福柯看来,规训权力“与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那种机制的经济目标有了内在联系”[2](p200),所以,它致力于打造有用而驯服的身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性史》告诉我们,性没有受到压抑,相反,它是活泼的,是权力关系建构的产物。那么身体政治对权力带来哪些新的理解呢?

福柯说,直到19世纪,人们才理解了剥削的本质,但是直到20世纪人们还未完全理解权力的本质,对于后者来说,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无法帮助我们。福柯所理解的权力跟以往的权力观有着重大不同。一般人们所理解的权力是一种宏观的压迫性的权力。比如,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那里,权力运行于国家、阶级、政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围内;国王或资产阶级等统治阶级对臣民或无产阶级形成一种压迫性的权力关系。这种传统的权力观被福柯称为“国王的头颅”。相反,福柯的权力指的是一种运作于医院、精神病院、学校、军队和工厂等规训机构并通过作用于人的身体而实施对人控制的微观权力。

福柯身体政治所展现的规训权力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权力是生产性的。传统政治理论一般都认为权力是压迫性的,如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但福柯所理解的权力与之相反。对于直达并干预身体,对生命负责的权力来说,它就是要生产、培育、规范和调整各种力量。它是一种让人生,而不是让人死的权力。基于此,福柯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性没有被压抑,相反,它是活泼的。他也不同意人本主义赋予人永恒的、不变的人性的观点,福柯认为,人是权力/知识内在交织建构的产物,诞生才二百多年。

传统的政治理论认为,权力是通过暴力和意识形态两种方式施加于人,控制人。福柯的权力观拒斥这种观点。首先,按照德勒兹的解读,福柯的权力就是一种力量关系。这种力量关系的特性就是力量,除了力量外,不再有其他客体或主体。暴力仅是力量的伴随物。对于福柯来说,权力超越了暴力,无法由暴力所定义。其次,意识形态也是福柯根本拒斥的。因为意识形态必然涉及真假的问题,而福柯更看重真理如何在话语中被生产出来。意识形态也必然涉及主体和客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福柯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不关心权力从哪里来,由谁所有,他更关心的是权力的运作。在他的眼里,权力的运作只是和身体和生命打交道的问题。

(二)开启空间政治的探索

福柯身体政治的第二个重大贡献是,它开启了人们对空间政治的探索。福柯与列斐伏尔一样堪称空间理论的奠基人,对当代空间理论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他宣称自己对空间问题着魔,认为当今的时代或许是一个空间的纪元。福柯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并置、比肩、同时性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点与点之间所形成的世界经验远多于时间所形成的世界经验。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他的空间理论是与身体政治紧密相关的。

福柯早在1961年所做的《疯癫与文明》中就已经涉足空间问题,并具体地讨论权力的空间化。其中,讲述了疯癫如何做为理性的对立面被隔离,进而被治疗的过程。福柯说,对疯癫的治疗“与其说是医治心灵,不如说是医治整个人,医治其神经纤维及其幻想过程。疯人的身体被视为明显而确实的疾病显现部,由此产生了物理疗法”[5](p148)。福柯的空间的分析的最佳案例还是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的分析。他一生最为关心的就是权力的运作,权力运作的对象是身体和生命,而对身体和生命的权力干预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场所内进行。监狱内每个囚犯都有自己固定的空间或位置,他处在一个容易被监视而自己却无法察觉的位置,其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管理。这一模式可以应用到社会领域,比如工厂,如何安排工人间的空间、位置能够更有效率地组织生产,产生利润。福柯说:“单个身体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安置、移动及与其他身体结合的因素”[2](p184)。规训从它所控制的身体中创造出四种个体,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具有四种特点的个体:单元性(由空间分配方法所造成),有机性(通过对活动的编码),创造性(通过时间的积累),组合性(通过力量的组合)[2](p188)。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地方,而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个体。福柯发展了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这种监狱的最大特色是监视功能。即它是一种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的囚犯,彻底地被观看,却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正如前面所说,监狱模式适用于整个社会领域,社会就如同监狱一般。所以,整个社会的人都处于空间的规训之下。

列斐伏尔等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特色在于,将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结合起来去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福柯的空间理论也存在着与资本主义结合的问题,比如他的身体/生命政治所强调的对身体的规训和人口的调节都是资本主义不可缺少的因素。尽管如此,他的空间理论最大的特色却是对空间差异的强调,即差异空间(Heterotopias)。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中福柯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对其涵义做了基本规定。差异空间内涵丰富,但从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影响的角度看,福柯的差异空间的最大效应是对空间差异的批判。无论是《疯癫与文明》中对非理性的空间排斥,制造一个纯洁的理性,还是《规训与惩罚》中对人群更加复杂的规训与分配,从空间理论的角度讲,都是权力运行的一种制造差异的手法。空间的差异是权力运作的结果,这对许多边缘或少数群体颇有启发。对于他们来说,空间差异是权力/身体/知识运作的一个结果,不是向来如此,也不应一成不变。

(三)对消费社会的影响

福柯的身体政治在当代消费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位女士穿了一件蓝色的衣服,别人说不好看,她就可能换一件其他颜色的;再比如,一个人身材过胖,别人对其进行议论,他就可能减肥。福柯认为,权力无所不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是一种权力,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他说道:“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投入,不再表现为通过压制实现控制的形式,而是通过激励实现控制的形式。‘想脱就脱——但拜托要苗条瘦削、有型有款、肤色健康!’”[3](p57)这是从权力/话语对身体的规训力量角度来说明身体与消费文化的关系问题的。

福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还在于,他对身体政治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讨论。这个问题前面多少有些涉及。对于福柯来说,他对身体政治的揭示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这个框架下思考才能获得意义。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已经点明,规训的目的是制造驯服而有用的身体。勒格朗通过对福柯1973年所做的“惩罚型社会”的讲座的解读指出,“如果不把福柯有关‘惩戒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剥削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这些概念只能是盲目的”[6](p19)。福柯没有将(现代性的)惩罚型社会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任何根据将他的现代性批判等同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一点不同于德勒兹,但是必须建立起身体政治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这样前者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和解释。福柯的这一理解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不过,在福柯那里,更加侧重于对身体与生产的考察,而当代消费理论则侧重于对身体与消费的说明。我们看到,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中的身体》、凯瑟琳·艾莉斯的《福利与身体秩序:建立身体话语转换的理论》和布莱恩·特纳的《饮食话语》等所探讨的身体与消费的关系都有着福柯的影子,是对福柯的继承。

(四)对新社会运动的影响

所谓新社会运动,一般指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争取多元权益斗争的运动。他们主要包括女权主义、性少数运动、种族主义和生态主义等群体。福柯哲学之所以能够对他们产生吸引,原因基本上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福柯身体政治关注的是监狱、精神病院、医院、学校、工厂和军队等规训机构,这些机构都是传统政治哲学所忽略的或轻视的场所。福柯让囚犯、病人、学生、士兵、工人等群体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体。正如他早期考古学所确认的那样,挖掘历史的不连续性,让长期不受重视的事物再现,让这些边缘群体说话。

第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福柯身体政治主张权力的无所不在性,权力不是仅仅存在于一个中心点,就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一切都围绕着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展开。对于新社会运动来说,福柯的身体政治所理解的权力无所不在性是对马克思主义限度的补充。因为,权力的无所不在性就意味着抵抗的无所不在性。并非只有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抵抗。像女性、性少数、黑人等也可以展开自己的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

第三,福柯身体政治主张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权力关系建构作用的结果。人在福柯那里就是一个晚近的产物,人的诞生只有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再如,在《性史》中,福柯指出,同性恋不仅不被社会排斥,反而是被鼓励的一种行为,这与现代是不同的。这对新社会运动来说是欢欣鼓舞的。同性恋运动就以此为自己的权益辩护,同样地,女性主义、种族主义者也是如此。

当然,新社会运动者也会对福柯的身体政治提出一些批评。比如,女权主义者就会指责在福柯的研究中,缺乏女性的形象。虽然如此,福柯身体政治对新社会运动的影响不容小视。

三、福柯身体政治的不足

(一)福柯身体政治缺乏宏观因素的讨论

正如我们以上所指出的,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对当代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仍不免走向片面。首先,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缺少对国家、经济等宏观问题的关注。福柯很正确地看到了监狱、医院、工厂和学校等规训机构对身体的微观权力运作,但是他忽视了国家宏观权力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后者对身体的作用不可小视,对国家宏观权力的忽视是福柯身体理论的一大硬伤。比如,在前面讨论的福柯在《性史》中的“生命权力”。身体的规训和人口的调节构成了生命权力机制展开的两级。福柯的问题在于,在对人口的调节中,即在对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健康水平等问题进行调节时,这一权力调节的主体,他避而不谈。也许他会说,这是微观的规训性权力的结果,微观权力对权力不问出处。但是很显然,这些往往都是以政府行为做主导的。忽视或无视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福柯的理论偏见所致。与福柯不同,受福柯思想影响很深的哈特和内格里就把这种生命政治描述为帝国逻辑作用的结果。虽有可商榷之处,但笔者认为摆脱了福柯思想中单纯微观政治的形象。

(二)福柯的身体政治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策略

福柯在《性史》中说,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身体受到了规训权力的控制,人就生活在现代社会所构成的“监狱牢笼”内,这就如韦伯所说的“铁笼”,或如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逻辑”。规训权力是一种不自由的体现,就此福柯发问:人就永远地被困于规训社会之中吗?人如何逃避这样的体制?他给出的答案是生存美学。福柯晚期思想将研究领域从现代扩展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基督教,将目光指向伦理学和自我艺术,这也使他注意到个人不仅受他者的左右,而且也受自我能动作用的影响。在福柯看来,古希腊并非对人的欲望持有一种完全放任的态度,相反它是有着一定的约束和控制的。他认为,在古希腊,性活动和恶之间有某种联结,如人们对有生育力的一夫一妻制的准则的看法、对性少数关系的谴责和对禁欲的推崇。重要的是这些约束往往是对自己的。基督教道德则因受上帝意愿和宗教文本的约束而呈现出规范化的形式,它是一种类似于规训社会的模式。与基督教后世不同的是,古希腊对自我的约束是要证实人的自由,赋予生活一种形式,按照这种形式来认识自我,使自己被别人所认识,为后世立下楷模。这样的古代道德是一种个人的生活艺术。这种关注和约束自己的生活艺术对福柯抵抗规训权力提供巨大帮助。在他看来,反对微观权力对人的规训就是通过生存的艺术来培养自己。他认为,在当代社会,艺术变得只和对象有关,而与个体和生活没有关系,艺术是艺术家所专门从事的行业。他问道,人的生活不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为什么一盏灯或一栋房屋可以变成艺术品,而我们的生活就不行呢?[7](p172)质言之,既然我们的身体成为微观权力监控的对象,微观权力将之作为工具或运行方式,那么,人们使身体获得不就是一种对微观权力的抵抗策略吗?这就是福柯摆脱规训的方式。这里我们首先要追问,人们为什么要摆脱规训权力?规训权力不好吗?福柯没有对这些问题做清楚的回答。更重要的是,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他的哲学被斥为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因为,“生存美学”自身的问题,它很难操作,实际上它只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运用,难以提供任何规范性的东西。

(三)福柯的身体政治缺乏意识形态维度

前面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身体和意识的对立,意识受到重视而身体受到压制。这一现象被尼采所扭转,福柯继承了尼采的身体政治。但是尼采和福柯走向了另一极端,即重视身体而轻视意识。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福柯是反意识形态的,他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自己的身体政治是相冲突的。所以,在《规训与惩罚》中,他会说到:“为了分析对肉体的政治干预和权力微观物理学,在权力问题上,我们必须抛弃暴力-意识形态对立、所有权观念、契约和征服模式”[2](p30)。意识形态在福柯那里是缺席的,他更看重权力对身体的规训。似乎对于福柯来说,身体与意识,身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不可兼容。事实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某些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足以让我们放弃二者对立的想法。

福柯身体政治讨论的是规训权力通过对身体的塑造来控制个人,打造有用而驯服的身体,以适合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是意识形态本身也同样能够达到规训人的目的,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二者最大的共性。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非常精彩的发挥,他认为个体受到意识形态的召询而变成了主体。这和福柯所关心的通过对个人身体的规训而造就主体的方式具有一致性。就此,学者勒布朗更是比较了福柯的规训机构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深层相似性。总之,他们存在的程序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很难去互相否定各自的价值。所以,就福柯来说,他严厉地拒斥意识形态肯定是有问题的。甚至不考虑意识形态对人的规训或塑造,那是一种理论上的偏失。

其实,从福柯自己的文本上看,他也会经常提到规训权力对身体和灵魂的双重作用。如他说:“惩罚权力的‘微观物理学’的历史就将成为现代‘灵魂’的一个系谱或一个因素”,这种灵魂“不是生而有罪并应该受到惩罚的,而是生于各种惩罚、监视和强制的方法”[2](pp3132)。灵魂是肉体的监狱。事实上,福柯虽然拒斥意识形态,但是他在讨论身体政治时也很难不涉及意识问题。克里斯·希林就指出福柯笔下的身体是一种“心智性的身体”。他认为,君主制时代,最严厉的惩罚是公开处决,各种仪式,烧灼、折磨、五马分尸等。君主通过这种直接性的对身体的惩罚展现自己的权力。而现代,“监狱系统则把犯人的身体置于一块经由科学管理的制度空间之中,以便深入犯人的心智”[1](p73)。克里斯·希林的这个结论是对福柯的正确解读。他认为,在福柯那里,身体作为讨论话题是呈现的,但作为考察的焦点是缺席的,因为“一旦身体被困于现代规训系统,心智就取而代之,成为话语权力的位置所在”[1](p77)。就此,他批评了福柯的身体政治“永远无法把握生物性、生理性和物质性的身体”。应该说,希林的批评有他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福柯身体政治的失误不在于希林的批判,而是缺少意识形态的向度,他完全可以在“心智性身体”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去探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规训与控制,将身体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考察现代性社会。这样他的理论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李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M].Brighton:Harvester,1980.

[4][法]福柯.性史[M].佘碧平.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法]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英]莱姆克,等.马克思与福柯[M].陈元,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易经与人生范文 下一篇:心情愉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