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9 03:56:25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薄弱学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薄弱学校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的总称,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强调的问题。薄弱学校的产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成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近两年,尽管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已认识到薄弱学校存在的严重弊端,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但我们认为,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薄弱学校的历史由来及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差距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学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更何况,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同时,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呈要转变 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并要求中小学必须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各具才观和教育凤的影响下,必然导致许多办学条件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可以说,薄弱学校是多种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据统计,就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如果加止广大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大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干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导致了大中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高收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教育本身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使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强制性原则。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工作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较大,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动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又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力度,这既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教育公理原则的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垢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笥、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

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10月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转变过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财力、师资、物力及办学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学校自身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其中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力量,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学校自身的努力在转变 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实际有效的作用。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薄弱学校是很难建设好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差,但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办学质量都属薄弱一类。由于薄弱学校面貌的转变 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所以面对大面积的差生和学历达标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薄弱学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入手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改变经验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彻底放弃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拼升学率”的传统做法,探讨一篥切合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途径。这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务真求实地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实践,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来讲,一方面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条件差的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常规电教媒体,条件好的则可结合课堂教学尝试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并根据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设计、制作或选择富有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软件或课件。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薄弱学校在改变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各薄弱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经费来源情况和现有教学设备情况因“校”制宜、因“材”制宜。经费充裕、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可考虑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交互式教学控制系统、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环境。经费紧张、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可以以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银幕等常规电教媒体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为目标,并可购置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相配套使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VCD和多媒体渔船等教学软件。但各薄弱学校一定要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设备作用的基础上,考虑更新或添置急需的教学媒体。不能谋求一步到位或站在较高起点上(这一点对绝大多数薄弱学校来说目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使原有常规教学媒体闲置或弃之不用。更不能把多渠道筹措经费所购置的先进教学媒体仅仅作为学校硬件建设的一个条件,而忽视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作用的发挥。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教育公平;体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9-02

前言:教育公平即给予全体社会成员选择公共资源的同时,赋予其公平的教育机会或权利等,最终由此提升群体教育水平。而从体育义务教育角度来看,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教育成效及均衡教育的推广,为此,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以下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下,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

1.体育与义务教育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体育与义务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教育部门在体育课程学时规定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总学时比例应占据总体的10%-11%,但就福建省义务教育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其在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仅达到了8.8%,而导致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体育师资、体育场地器材等较为落后,为此,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冲击下,我国教育部门应注重针对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优化义务教育发展状况;

第二,从体育教学资源角度来看,我国小学院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无法达标的城市小学、县镇小学、农村小学分别为50%、30%、20%左右,且教学楼等设施在扩建过程中基于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下呈现出进度缓慢等问题[1];

第三,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来看,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间比例仅维持在217:1,即呈现出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为此,在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应注重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最终达到高质量教育状态。

2.教育公平视角下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2.1 完善体育与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当前义务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差距较大的现象,为此,我国教育部门结合教育公平理念实施了《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因而,在当前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推广过程中应扩大"以县为主"教育思想的贯穿,同时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弱势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状况,从公用经费、校舍维修、体育器材、生活补助等角度出发,完善财政经费保障制度,且科学预算各级财政教育投入,最终增强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实施的稳定性,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求。此外,为了推进均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规定教师、体育设施、体育设备等的经费来源,同时赋予均衡教育资源法治化、规范化标准,由此来引导各地区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增强自身教育责任意识,合理建设院校硬件设施,并实时监管经费投入状况,由此来规避经费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凸显影响到义务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推进体育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2.2 强化薄弱学校改造。当前义务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择校热"、"乱收费"等问题,影响到了义务教育活动的均衡性发展,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社会全体成员公平性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等,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在管里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强化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如,以挂钩承办、合并、撤销等路径合理调配学校布局,并就此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缩小学校个体间差异性。同时,在体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推广过程中,为了缓解薄弱学校教育问题,应加快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工作的实施,且建构示范院校,继而鼓励薄弱学校教师参与到示范院校教育环境下,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进取精神等,由此来增强薄弱学校改造效果[2]。另外,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推广过程中亦应注重针对薄弱学校进行指导教育,且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食堂宿舍楼、体育实验室综合楼、体育场地面积等,由此来推进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教育公平理念的导向下,体育与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光泽县在体育与义务教育活动推广过程中为了贯穿教育公平理念,针对体育教师短缺现象,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布局调整,同时扩大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宣传、报考、招录工作,继而由此实现了体育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了义务教育活动需求;

第二,为了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各地区在义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积极落实以研促训、献优质课、"送课下乡"等培训活动,由此来增强薄弱学校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等,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3];

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快教研室、电教、教师工作站等的建设亦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综上可知,当前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影响到了教育质量。为此,为了贯穿教育公平理念,要求我国教育机构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薄弱学校改造、完善体育与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等层面入手,应对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呈现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教育成效,且满足全社会成员义务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子华,李宜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举措、成就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1(04):10-15+20.

[2] 陈京军,李三福.我国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问题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107-110.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3

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毋庸讳言,许多地区还仅仅处于低水平的“普九”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当前的目标是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务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则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统一要求,平均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在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间资源的差距,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体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可以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高质量“普九”的重要工程,做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深圳市政府在第三次“全教会”后,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市、区两级共同筹措两亿资金,分3年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2年初,深圳市新建中小学15所,一律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郊率管理。如今,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所学校都受到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着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是受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约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标准也要相应地提高。为了适应高质量、高水平“普九”任务的要求,需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标准。在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既要注重学校硬件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标志着现代化教育的信息技术,更不能忽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工程在完成的时间上,要有灵活性,发达地区要短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稍晚一些,但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的观念转变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内行。其次,要健全组织体系与法规建设。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有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至少要明确一位副职分工负责此项工作,

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逐步制定必要的法规政策,使各校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

二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不能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拖延或凑合信息技术硬件建设,要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鉴于此,不能等待,要创造条件,把钱花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有价值的地方——信息技术教育上。同时,我们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以激活各地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

三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课件。同时,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实施各学校校园网的连接工作,推广虚拟上网及视频点播技术,由“信息资源中心”将网上有关信息集中“过滤”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

四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都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到中小学任教,尤其是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另外,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使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五要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使用及信息技术开设的教育课程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避免一些学校只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当做摆设,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随意减少课时,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原则,以考核技能为主,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与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这三大能力出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做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4

经过近几年的技校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就个人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一问题作一个肤浅的探讨。

一、合作学习中教学内容的设计

1. 讨论问题的设计

设计讨论问题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讲,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设计;讨论问题要考虑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讨论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性;讨论问题要结合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来进行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2. 合作学习的时间设计

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在一节课分组讨论不宜过多,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科学控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小组学习的时间做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随时把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

3. 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的设计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情景,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还可以在新课伊始,设疑引人合作学习,思贵有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带着问题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正确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但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不高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是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习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有效与组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合作与自主并重,也就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十分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首先,要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因素。每组最好都安排有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将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关注弱势群体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应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要求每个成员都要⒂胨伎肌⑻致郏提高了弱势群体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其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最后,合作学习要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时,要把焦点引向弱势群体。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间的比赛,指定一名后进生代表本组发言。这样,小组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小组成员会一起合作,知道、帮助他,被帮助的同学也不会有反感。这么一来,小组成员自然而然就把合作重心放在这些学生身上,既增强了组员间的合作,又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四、合作学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合作

有些合作学习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学生间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缺乏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基本停留在独立的层次上等。这些现象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虽有小组学习之名,却无小组学习之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有些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常常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他们常在小组中领先发言;学习后进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坐在组内充当听众的角色,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给少数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但对多数学生来说,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益较少。

3.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但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性格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的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看法。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愿主动与他人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善于倾听、话语霸权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4.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5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 进入普通高中一般学校的学生在英语学科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习基础差, 学习能力差, 学习习惯差,学习热情不足,学习动力缺失。因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找到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经,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成绩显得非常重要。

英语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英语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等。英语学习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英语学科目标的完成。而普通高中一般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非常薄弱,影响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结合英语学习能力补弱行动的科研实践活动,认为进行科学可行的补弱行动能够使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学习能力补弱行动呢?

一、学习能力补弱首当心理补钙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确定为目标之一。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学习情感关系极为密切,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如何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树立稳固的学习动机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兴趣,想学,乐学,教师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保持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他们才会付出努力,进而取得进步和成功。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补知识就应该先从兴趣补弱开始。教师应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方式来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发展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那么,兴趣的培养应如何做到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合作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 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恰如沙利文与凯伦的关系。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必然喜欢学他教的学科, 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教学有激情, 有方法, 学生学习主动, 学习成绩提高,反过来又促使教师在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体现教学相长。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深刻透彻地理解教材,同时结合教师本人的智慧创造性地对教材整合、加工、再处理。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为他们设计出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笔者常常使用英国中学的hangman游戏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将不能回答的学生挂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的架子上,然后鼓励他们回答其他的问题进行自救。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表演、简笔画、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自然和谐的语言环境, 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3. 培养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看到自己在英语学科上的希望。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以学生适时的表扬。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角、墙报、英美文学读物、 英语演讲会、英语短剧、朗读比赛、单词接力赛等。

活动中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进而长久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能力补弱要特别关注“差生”

这些学生虽然理解力差, 但神经高度敏感, 最怕别人瞧不起,也不好意思向同学寻求帮助,甚至会拒绝老师的个别辅导,但他们需要的是特别关注,特别关注使“差生”变成名家,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高尔基等。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多么薄弱,只要我们教师时刻牢记“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 你不愿意学习, 我来吸引你学习。”时刻鼓励他们多张口, 不怕出错, 不嫌弃他们, 不让他们成看客,使他们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

三、学习能力补弱要调查弱项,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试卷,了解学情,调查学生在英语哪些方面薄弱,制定共性补弱方案,组织班级教研,落实方案措施。同时分析个性弱项,集中个体的弱项,分小组,定组长,给出任务使学生明确补点,教师限定任务完成的时间。之后,学生就所补的弱点,缺什么补什么;由少到多,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击破;把握基础, 新旧衔接,逐步扩充,培养自学习惯。在补弱中,循循善诱,用教师的爱心,耐心去感染学生,用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教学情境,引导他们自主吸纳,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转贴于   四、学习能力补弱要温故补差,层层推进

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表现为: 温习旧课时,茫然不知,在作业和试题测试中常常是浅题、基础试题单元测试分数高,但是综合能力差,分数低。补弱的对策是温故补差,在新旧知识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桥梁。讲授新的知识之前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新知识直接关联的复习题,督促学生复习直接相关的旧知识。利用层层递进法:第一次补弱后,通过测试,教师对补点,与学生面对面沟通, 再与学生一起找问题, 对已经补上来的弱点给以巩固,对新出现的弱点,再分析,再出措施,进行新一轮的补弱,直到问题全部消灭,最终达到提高。

五、学习能力补弱要指导预习,治学有计划

备课备学生,讲解才能精。讲授新知识,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从中发现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相关旧知识的欠缺点,从而将其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他们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要帮助他们制定一套严格的治学计划,把需要补习的旧知识和学习的新知识统统纳入计划, 并督促其认真执行。

六、定向抽查检测,及时总结

定准帮教目标,锁定重点对象后,经常定向抽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复习情况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以把握学情。利用周测试,月考测试,比对成绩的变化。采用评价、认定、问卷、民意测验、检查补弱笔记记录、跟踪调查、教学成绩表等方式,检测实验科研成果, 定期进行总结,及时反馈, 收获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的补弱方案及补点,制定新的补弱共性和个性方案。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之中,去践行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去研读每个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去探索补弱行动的科学可行性,我们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时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 [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何玉英. 教学研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6

一、 学校改进中行政部门的责任不可替代

1.学校改进是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和工作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缩小基础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和灵魂,其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而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资源配置方面的公平,其在体制管理上加强了政府责任。所以,可以说学校改进首先是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不可推卸和替代。同时,学校改进也是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择校之风愈演愈烈,“高收费”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亟待教育行政部门解决。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将薄弱学校改进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采取积极措施和策略,最终解决基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

2.学校改进必然需要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学校改进虽然是薄弱学校自身的改变和发展,必须其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薄弱学校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生源素质低等问题,都不单单是学校自身就可以改善的,必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和资源供给,才可以使薄弱学校有机会、有条件改进。另外,在改进过程中,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进一步指导,才能确保学校改进的方向性和持续性。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对学校改进结果进行评估,以保证学校改进达到既定目标,收到成效。

二、 国外学校改进中行政部门的角色与策略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国外在学校改进方面比我们先行一步,尤其是英国,已经在薄弱学校的改进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所以,吸收国外的经验,借鉴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促进我国学校改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确立薄弱学校的评价标准

英国学校改进的直接动因是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对那些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发现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依据这些典型特征确立了薄弱学校的评价标准。首先,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差。其具体标准是,小学中,大多数学生各科成绩偏低,学生能力,尤其是读写算能力,低于国家标准。中学中,学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成绩较低。其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较低。教师不能很好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关注较少,导致教与学的质量都不令人满意。第三,学校纪律涣散,学生出勤情况较差,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种族歧视在这些学校中表现明显,对学生开除率较高,导致学校生源逐渐减少。第四,学校管理低效,校长组织管理能力较弱,无法与教师形成合力,导致学校管理十分不力。最后,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其利用率较低,不能达到既定目标。这五项标准都有其相应的量化指标,鉴别简单易行。

2.针对不同地区情况制定相应政策

英国政府将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划为教育薄弱区。这样的地区多为急需帮助和支持的城镇和乡村地区,政府对其实行教育行动区计划。这一计划改变了原有的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体制,而是加入了更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其具体做法为,政府将这一地区的部分学校(15到25所左右)的管理权公开招标,由当地工商业私营企业、学校、家长、地方教育当局和当地其他机构组成一个联合体,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提出申请。同时,每个行动区必须提交一个为期3年或5年的行动计划,并由行政论坛统一领导,行政论坛直接对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负责。其职能主要是为加盟学校制定和实施计划,并提供日常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以及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作为教育行动区自身也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在课程上,行动区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对部分国家课程做一定的重新设计。在教师聘任上,可以不受教师聘任条例的约束,可以灵活地聘任优秀的校长和教师,以充实师资力量。在资源上,鼓励各教育行政区采取灵活的措施实现结盟,学校在校舍、图书馆和设备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而从经费保障上来看,政府和工商业的资助成为行动区经费支持的双重保障。

三、 我国学校改进中行政部门的政策与策略

英国政府采取的学校改进策略为我国学校改进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模式。但像英国政府一样切实担负起学校改进的责任,对薄弱学校采取积极的政策等资源支持,却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亟需采取的策略行动。

1.行政部门要对薄弱学校采取一定的经费倾斜政策

薄弱学校的形成是一个累积的结果,其中不乏以往的经费投入不公平因素的累积。所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这些学校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政策的方式保障对薄弱学校充足的经费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应对此承担起责任。对薄弱学校而言,经费等资源是其改进的首要条件和需求,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在正常分配的同时,要追加对薄弱学校的相应投入,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另外,可以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增加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对薄弱学校的捐助。在加大经费支持的同时,还要协助学校制定改进计划,对学校改进中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并对学校改进的结果进行最终的评估。

2.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强大的师资队伍。而这恰恰是薄弱学校最弱的部分。首先,在科学管理上,校长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实行的校长轮岗制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但在薄弱学校的改进上,通过轮岗发挥优秀校长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将本区的优秀校长定期调往薄弱学校,使其给薄弱学校带去科学、有效的管理。其次,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力量。而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教师流动性也较高,使得其师资质量难以提高。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积极的支持,选拔优秀师范毕业生,以及选派区内优秀教师在薄弱学校任教,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保证这些教师在薄弱学校的稳定性。另外,给薄弱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使其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其专业发展,也是改进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

3.行政部门要积极促进校际联合和有关专家指导

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可以使薄弱学校从成功学校那里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教训,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解决。另外,校际合作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尤其是教师队伍方面,校校之间的教师可以互相沟通教学教法,从而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素质。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为薄弱学校提供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积极促成这种校际联系与合作。除此之外,由于学校改进的复杂性,还需要有相关教育专家的参与,帮助薄弱学校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改进过程中帮助其确定方向,进行理论指导等。这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地与各高校或专家以课题研究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学校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的努力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提高学校改进成效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3.

[2] 秦素粉.英国薄弱学校改进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20-24.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7

一、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创设“模拟式探究情境”, 实现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归纳、运用。

乙酸的物理性质及弱酸性这些知识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由于必修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较低,并且学习相隔时间较长,已经遗忘等原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不够到位。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过再次实验探究强化知识,显然会耗时太多,而且会弱化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这一环节不妨设计为“模拟式探究情境”。

1.教师活动:提出探究课题1。

根据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证明:

a.证明乙酸有酸性;b.乙酸是强酸还是弱酸(试剂:Zn粒、NaOH溶液、NaAc溶液、CuO固体、Na2CO3粉末、苯酚钠溶液、乙酸、酚酞、pH试纸、比色卡)。

2.学生活动:模拟探究,讨论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不仅多角度地再现了原有知识,还运用了盐类水解的知识,这是在学习必修2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将新旧知识点有效融合。

3.教师启发学生评价这四种方案能达到怎样的实验目的。

4.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了比较评价,不难得出结论:四个实验均能说明乙酸显酸性,第4个实验还说明乙酸是弱酸,而且从实验的简易程度比较,第4组实验最简单可行。但四个实验均不能比较乙酸与碳酸、苯酚三者酸性的强弱(为下一阶段的“实证探究”埋下伏笔)。

这一模拟式探究情境因为不要求学生真正动手操作,不会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但是却为学生创设了在头脑中模拟探究的情境,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从而达到强化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即可达到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归纳、运用。

二、把握学生的现有能力基础,搭建“实证探究”平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训练技能、发展能力。

课本第60页安排了科学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应该说这是一次难度较小的探究,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从而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一段不妨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证探究”。

1.教师活动:提出探究课题2。

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乙酸、碳酸、苯酚三者酸性的强弱。

2.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科学探究”内容。

3.自由讨论,提出多项实验方案。

(1)将乙酸加入碳酸钠中,如果观察到有气体生成,可比较乙酸和碳酸酸性强弱。

(2)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苯酚钠,如有浑浊出现,可比较碳酸、苯酚酸性强弱。

(3)将乙酸加入苯酚钠,如有浑浊出现,可比较乙酸、苯酚酸性强弱。

4.互相评价以上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综合、引导,帮助学生优化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完成“实证探究”。

6.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实证式探究情境”的设计使得学生经过阅读书本、自我思考、讨论方案、互相评价、优化方案、动手实验这六个阶段的体验,不仅初步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融会贯通了化学知识,训练了实验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乐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导入式”的探究情境,逐层点拨、环环设疑,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书中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简单任务很少,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前,提供探究线索、方向、重点,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引导思路、方法,在探究结束时进行必要的小结。对于这种类型的学习过程往往适宜采用“问题导入式”的探究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过程中设置若干由浅入深的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在疑问中实验、探究、思考、讨论、合作,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

乙酸的酯化反应是这节课的重点,笔者采用“问题导入式”的探究情境进行了教学,收效甚好,环节设置如下:

1.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猜想,乙酸在反应中能否断开C-O键呢?

2.教师利用多媒体简述实验步骤。

3.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设置的阶梯式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思考:

第一阶梯:

(1)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

(2)为什么加碎瓷片?

(3)导管的作用是什么?能不能将导管插到液面以下?为什么?

(4)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有何变化?

第二阶梯:

(5)加热的目的。

(6)浓硫酸的作用。

(7)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给出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沸点数据作提示)。

第三阶梯:

(8)如果向生成物中加入石蕊,然后振荡,可能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分组实验情况进行适当点拨)。

5.学生完成实验后记录实验现象,思考问题,互相讨论。

6.师生讨论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酯化反应的概念。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优化七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初步认识了乙酸的酯化反应。在实验中思考的七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阶梯的问题难度较低,多数学生能轻松说出答案,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强化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目的。第二阶梯的问题渐渐深入,问题(5)(6)要求学生运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平衡移动的方向等知识点解决问题,第(7)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的层面更广,因此教师给出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沸点数据作提示,启发学生得出答案。经过“问题导入式”的探究情境的体验,学生跳出了进行实验就是“照方抓药”的怪圈,而是进入“问题探究”的头脑风暴,带着问题认真实验,向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获得了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结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篇8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政〔20*〕2号),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19*年我市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特别是20*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日趋突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以县(市、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责任不清,工作经常出现错位的现象;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上学难的矛盾仍然突出;三是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教师缺编,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四是城市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问题突出,安全隐患严重存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以县(市、区)为主体制的落实,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逐步具备。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加强薄弱、合理配置、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用3年时间,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大班额、择校热等热点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市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经费投入、生源分布、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基本均衡。

三、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⒈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适应城镇化发展,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和规模、质量、效益三统筹的原则,继续强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当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我市原则上5000人办1所小学,集中布点,力争用3年时间,在每个乡镇都建起3—5所寄宿制小学,使全市农村成建制小学全部达到双轨制,最大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全市保留300所小学左右;每3万人建1所初中,农村初中全部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规模达到6轨制以上。同时要把农村中小学布局与维修改造工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凡规划撤并学校不得纳入维修改造项目,不得安排危改资金,实施维修改造。

⒉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各乡镇(办事处)要根据《*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标准》要求。以学校设施设备达标配套、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加大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3年内完成改造任务。

⒊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凡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要按照《标准》坚持实用、耐用、够用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每年在城市新区新建1-2所公办中小学校,力争3年内在城市新区新建3所公办小学和2所公办初中。

⒋建好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年年底,确保工程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形成遍布全市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加大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二)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有关规定,尽快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问题,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调整教师编制要对边远农村学校给予倾斜,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空缺教师编制每年都要及时补充,严格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城区所有公、民办学校均不得私自借调农村教师,农村教师也不得擅自离岗到其他学校任教。否则,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擅自脱岗的教师将予以解聘,直到取销编制。

⒉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实行工资浮动和奖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的支教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凡不服从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和在农村支教期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职晋级选优中予以一票否决。

⒊强化校长队伍管理。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原则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市教育局每年要对校长及领导班子进行一次考核,对实绩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综合考核不称职者,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⒋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和机制,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各项政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⒈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20*年继续按照省定“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

⒉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经教育部门认定、分配入学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⒋加强学校管理。各乡镇、办事处及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⒌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四)加快招生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⒈加快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将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全市各初中办学规模及办学水平评估结果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20*年、20*年、2009年全市公办高中招生分别拿出40%、70%、100%的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努力实现由当前学校间升学人数的竞争到办学水平的竞争。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⒉加大力度,统筹解决城镇教育资源不足和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大班额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20*年起,要进一步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招生行为。各公办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按户籍就近划片入学的规定,任何学校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私自跨学区招生或私自接收学生,并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凡违规招生、造成大班额的学校校长,要视其情节予以处分。力争2009年全市城区公办学校班额有明显下降,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⒊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杜绝无序招生和恶性竞争。民办学校班额原则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最大班额不得超过70人,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要抽回公办教师,吊销办学许可证。

⒋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凡不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私自招收的初中学生,一律不办学籍;在中招时不享受分配生待遇,小学生不负责安排升学。

(五)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⒈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县(市、区)城以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

⒉加大专项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建设,市政府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应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⒊加强对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各级税务部门要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财政部门要设立城镇教育费附加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教育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优先用于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和市区新建中小学校。

四、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各乡镇、办事处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20*年起,在全市启动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县、区)活动。

(二)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教育督导团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对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三)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

各乡镇、办事处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办事处每年要向市政府提交上年度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四)优化教育环境。

上一篇:学习雷锋精神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仿写句子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