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章程范文

时间:2023-11-23 02:11:21

俱乐部章程

俱乐部章程篇1

文章标题:租车会员俱乐部入会申请表

×××××××会员俱乐部

入会登记审批表

NO:

申请人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

民族

户口所在地

籍贯

现住地址

邮编

工作单位

办公电话

传真

家庭电话

移动电话

驾证发证机关

E-MAIL

驾证编号

准驾车型

发证日期

入会申请人声明:

1、本人自愿申请加入“××××××会员俱乐部”。

2、本人已经仔细阅读并理解俱乐部章程全部条款,并保证认真遵守。

3、本人已经仔细阅读并熟知××××××公司汽车租赁合同的全部条款,并保证在租赁车辆时认真履行合同项下的全部义务。

4、本人以上所填写的全部内容属实。

申请人:日期:

以下内容由入会申请人的担保人填写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

民族

户口所在地址

籍贯

与被担保人关系

邮编

工作单位

办公电话

家庭电话

传真

移动电话

担保人房产地址

房产证编号

产权人姓名

担保人经济责任担保书

1、本人已经仔细阅读并理解“×××××会员俱乐部”章程的全部条款,同意为(身份证号码:)(以下简称该会员)遵守俱乐部章程的义务提供担保,因该会员违反章程规定造成俱乐部重大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失的,本人无条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该会员无法、无力或拒绝偿还俱乐部章程项下各种债务或经济损失时,本人无条件代其偿还并承担相关连带责任。

3、本人已经仔细阅读并理解×××××公司汽车租赁合同的全部条款,该会员与××××公司签订汽车租赁合同租用车辆时,本人为该会员履行前述租车合同及附件的义务承担担保责任,该会员无法、无力或拒绝偿还租车合同项下各种债务或经济损失时,本人无条件代其偿还并承担相关连带责任。

4、×××××会员俱乐部会员卡失效前,本人不自行退出担保地位,因特殊情况需要退出时,向×××××会员俱乐部提出书面申请。

5、在俱乐部批准该会员的重新担保生效前,本人仍继续承担前述相关经济担保责任。

6、本人一经签署本担保书,即视为本人同意在该会员的会员卡有效期限内同意对该会员每一次向×××××公司租赁车辆的承租行为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担保责任,而本担保人无须在该会员与×××××公司每次签订的汽车租赁合同中再行签署。

担保人:日期:

以下内容由×××××公司工作人员填写:

会员卡类别

入会日期

经办人

会卡号码

密码

担保人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经办人资料审核意见:

年月日

部门负责人意见:

年月日

核准人意见:

年月日

×××××公司监制

俱乐部章程篇2

和县自行车俱乐部到场的会员。在此我代表县自行车俱乐部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进行第一项,请县文广新体局同志宣读县新文广新体局《关于同意成立县自行车俱乐部的批复》文件。大家欢迎!

大会进行第二项,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讲话

大会进行第三项,由同志宣读县自行车俱乐部章程,并大会表决。

(宣读章程)

刚才,同志宣读了俱乐部章程,下面请各位会员举手表决。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不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弃权的请举手(巡视会场)。好,全体会员一致同意通过俱乐部章程。

大会进行第四项,由同志宣读县自行车俱乐部会费收取标准和管理办法,并大会表决。

(宣读会费收取标准和管理办法)

下面请各位会员举手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不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弃权的请举手(巡视会场)。

好全体会员一致同意通过县自行车俱乐部会费收取标准和管理办法。

大会进行第五项,由同志宣读县自行车俱乐部拟任理事会成员候选人名单。

、、、、(女)、、、、、、、(女)、、、、、、、、、、。

下面请各位会员举手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不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弃权的请举手(巡视会场)。

好全体会员一致同意通过县自行车俱乐部理事会成员名单。

大会进行第六项,请同志宣读县自行车俱乐部拟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宣读名单)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下面请各位代表举手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不同意的请举手(巡视会场),弃权的请举手(巡视会场)。

好,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县自行车俱乐部负责人。

大会进行第七项,请秘书长同志作县自行车俱乐部筹备成立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大会进行第七项,请县自行车俱乐部第一届会长丁贺林同志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县自行车俱乐部成立大会,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这里我再一次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对我们的支持。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俱乐部章程篇3

引论

我们以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已经摧毁了以往封闭的竞技体育运动系统,于是我们进一步以为,竞技体育也进入了市场,或者严格地说,竞技体育回归了市场。然而,竞技体育运动在市场上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不仅已经引起体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更引起了媒体、学术界以及广大体育迷的普遍关注。

足球职业化业已经过了好几个赛季,收获很大,有目共睹。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黑哨”、“假球”、球员缺乏进取心等,令人寒心。我们知道,足球运动是有规则的,正如任何一种游戏(play)都有其自身的规则一样,否则就没法玩了,也就没法欣赏(审美价值贬值)了。

正如荷兰文化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游戏相当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游戏要求的秩序完全而又超然,哪怕微小的偏离都会‘败兴’,剥去游戏的特点会使之无趣乏味。”[1]这就是说,足球比赛有其严肃性的一面,任何一方(包括裁判员)都要遵守规则(当然比赛各方有权利用规则),否则就会“失去价值”。[2]本文主要以商法的视野,揭示我国目前足球面临困境的制度原因,以期发现中国竞技足球的制度源。对于足球与关系的高屋建瓴的讨论[3],以及有关足球所涉财产权的问题,[4]等等,本文从略。

本文旨在以竞技足球职业化问题为切入点,对竞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与商业化以及体育在市场运行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相关的法律思考,以期可以触类旁通并抛砖引玉。

一、对维护足球比赛规则的法律思考

国际足球联合会公布的足球比赛规则,就是足球运动的最高法律,国际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会员或者地区会员必须无条件遵守。在任何一个单位会员领域之内,所有的球员、足球俱乐部、裁判员、教练员、足球官员等亦必须无条件遵守。

从运动的特征上来看,足球运动是一种高强度对抗的、身体接触剧烈的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因此在运动过程中犯规是不可避免的,而严格遵守规则并非严禁犯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类型的犯规必须受到相应的判罚,正如法律秩序或者法治的目的不是一味简单地禁止违法行为而是存在一种追究违法行为的机制。因此裁判员就是维护比赛公正公平正常进行的重要角色。

当值裁判员就是比赛场上的法官,足球规则就是裁判员赖以司法的法律规范。然而,一场比赛正如一场诉讼,双方当事人的目的是争胜,而整场比赛犹如整个诉讼活动的过程,因此,正当的法律程序至关重要。如果在比赛中,当值裁判员发生误判、错判、漏判等情形,那么将导致比赛结果的“冤、假、错案”。如果裁判员故意偏袒一方,那么其实质就是对另外一方球队的迫害。在法律界这种情况被称为是一种“司法黑暗”,它是司法腐败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必须推定每一个裁判员是公正廉洁的,正如诉讼当事人必须信任法官一样。如果对裁判员怀有偏见和敌视,这对球队而言不仅不明智而且毫无意义。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依照法定理由要求法官回避(其实质是要求更换法官)。那么,球队(俱乐部)也完全有权以合理的理由要求更换裁判员,当然更换裁判的请求必须在比赛之前一定期限内作出。

尽管裁判员是经过考核而遴选的,而裁判员在执行裁判的活动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判、错判、漏判等情形。因为我们知道,足球裁判员的裁判工作是在运动状态中进行的,而不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作出裁判的,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司法官。因此,裁判员所处的位置、角度、视线,以及比赛场地上的光线、观众的干扰程度等,甚至尤其是由于裁判员本身的能力(奔跑速度、耐力、走位的路线、反应、勇气、果敢程度等)-这么一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裁判员的错、漏、误等裁判结果。

我们知道,球员和教练都存在所谓“状态”问题,那么裁判员也是如此。球员的比赛状态不佳,会影响球队的比赛成绩;教练的指挥状态不佳(如指挥不当等),也会导致球队比赛成绩不佳。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裁判员同样存在状态不佳的情况。不论球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其状态不佳无外乎两种可能:自己本身的原因和外界压力。对于裁判员而言,自身的原因,如情绪、健康状态等,可以通过休息、调养、治疗等方法来解决;外界的压力则会相对难以消除,如球迷的不满情绪、舆论的抨击(有时甚至是不客观的夸张运作)等。但是,如果外界的压力是因为金钱利诱,那么就是一种最不正常的外力了。

因此,热情洋溢的球迷与热心快肠的媒体,以公正、冷静(客观而非冷漠)的态度对待球员、教练和裁判员,乃是维护足球规则得以充分贯彻的关键所在。球迷不仅是足球比赛的观看者和欣赏者,媒体不仅是足球赛况的公开报道者和评论者,他们还是比赛规则的监督者和维护者。对此,球迷和媒体对球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充分尊重是理所当然。同理,球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也要充分尊重球迷和媒体。

总之,对足球比赛规则的维护,不仅是球员、教练、俱乐部、裁判员、足球协会及其官员的使命,而且也是球迷观众和媒体的责任。

二、对足球运动执业者的法律规制

竞技足球运动进入市场,它就成为了市场中的一个行业。对于任何行业,都应该给予法律规制。只有这样,足球运动才能有序合理地生存与发展。然而,法律规制并非对任何情形均诉诸以《体育法》,亦并非说一定要制订所谓《足球法》-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多余的。法律规制是可以分层次进行的。当然,法律规制首先是国家的法律,然而更重要的是行业规则(不仅仅是比赛规则)。

足球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涉及以下主体:(1)球员;(2)教练员;(3)足球俱乐部;(4)裁判员及其协会;(5)足球经纪人;(6)足协及其官员。其中,球员、教练员、裁判员、足球经纪人是足球运动的执业者,本节重点研究这些执业者。而足球俱乐部是一种商事组织,足协官员是足球运动管理机关(足协)的雇员,有关讨论容后详述。

(一)球员及其组织

作为一个职业球员,他首先必须是一个特定的足球俱乐部的注册会员。职业球员应该具有职业球员资格并持有比赛执照,尤其是比赛执照,它是职业球员获准参加比赛的许可证。根据规定,球员的比赛执照是由足球协会颁布的。当一个球员具有一定的技能,并通过了考核,如中国足球协会推行的体能测试等,足协方准允其参加比赛。当然不同年龄的球员有不同的分组。而本文所涉及的职业比赛均属成年球员,少数优秀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球员视为成年球员。

足球俱乐部是职业球员从业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职业球员必须隶属于一个特定的足球俱乐部,否则就不是职业球员。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法律关系是雇佣合同关系。俱乐部是雇主(用人单位),球员就是专事职业比赛的雇员(

劳动者)。在雇佣合同期限内,即在俱乐部与球员的雇佣关系存续期限以内,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违约,否则将承担违约的法律责任。球员转会受到雇佣合同和足球协会所颁布的转会规则的制约。

从缔约双方当事人来看,俱乐部与球员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双方须遵守约定,各施其职,各展其能。同时双方在缔约后又是一种隶属关系,因此球员应当服从俱乐部的管理与指挥,球员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应当为所属俱乐部效力。而正是这种隶属的雇佣关系,因此劳资纠纷不可避免。《劳动法》是规范俱乐部与球员之间雇佣法律关系的普通法。

此外,球员作为劣势的一方,必须拥有自己的自治组织。在这里本文提出,体育运动员应该有运动员公会。职业足球球员公会是球员自发组成,依法设立的民间自治组织。依照雇佣法原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有关规定,球员或者运动员有权设立、加入运动员或球员公会。

球员公会,其宗旨在于保护球员的合法权利,维护球员的正当利益。当球员受到不公正的处罚、遭受不合理的待遇时,球员可以向公会反映、投诉,或者公会可以依职权代表球员或者以公会自己的名义向有关当局(如足协、奥运委员会、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等,提出投诉、申诉、强求调查、请求复议、请求撤销处罚等),当涉及法律诉讼时,公会可以经由球员授权代表球员参加诉讼或者依法支持球员诉讼。球员公会约束球员(主要是职业道德监督)的行为并收取会员费。

球员必须遵守足球比赛规则,可以合理利用规则。球员必须遵守足球协会或者联盟的章程,遵守所属俱乐部的章程、遵守球员公会的章程并信守与俱乐部之间的合同。球员应该尊重球迷(包括本方和对方)、裁判员,尊重比赛对手,尊重媒体。球员转会应该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则。球员不服裁判员的判罚,或者不服足球协会的处罚,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和程序申诉。

(二)教练员及其组织

教练员亦应当具有教练员资格及执教执照,由足协组织培训、考核并颁发教练员资格证书及执教执照证书。教练是自由职业,教练员是自由职业者。因此教练员可以不隶属于任何组织。

取得教练员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者,终身享有该资格,但是必须在一定年限(一般为三年)内进行职业教练活动,否则将失去执业执照。如果意欲重新开始执业活动,必须重新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从而重新取得执业执照。持有教练员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的人有权不受聘于任何俱乐部。但是一旦与任一特定俱乐部签订了执教合同,即受雇于该俱乐部,那么该教练员就必须执行俱乐部的目标。教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也是雇佣关系。确立该关系的合同为雇佣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与球员和俱乐部之间一样,依约行事。

尽管教练员可以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但是教练员同样有权设立教练员公会,该自治组织应该制定教练员公会章程,以保障教练员的合法权益,并同时在职业道德上约束教练员。教练员公会属于教练员行业自治组织,该公会成员应当缴纳一定金额的会费。

教练员应该遵守足球比赛规则,可以合理利用规则。教练员应该遵守教练员规范,正如教师遵守教师守则一样。教练员应该遵守足球协会或者联盟的章程,遵守所属俱乐部的章程、遵守教练员公会的章程并信守与俱乐部之间的合同。应该尊重球迷(包括本方和对方)、裁判员,尊重比赛对手,尊重媒体。不服裁判员的判罚,或者不服足球协会的处罚,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和程序申诉。

(三)裁判员及其组织

裁判员也应当以获得裁判员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为其执业活动的前提。国家足协按等级不同,组织培训、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

裁判员通常是非专职化的。将裁判员专职化的主张在中国可能是一种奢望。裁判员是足协的雇员。足协与裁判员之间双方受雇佣合同的制约。

裁判员的民间自治组织是裁判员公会,作为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应该制定公会章程,其宗旨是保护裁判员的合法权益,在职业道德上约束裁判员。裁判员应当缴纳会员会费。

裁判员必须遵守足球比赛规则,依照规则判罚。裁判员应该遵守裁判员守则,遵守足球协会或者联盟的章程,遵守裁判员公会章程等。

裁判员在当值时要尽力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要一贯保持廉洁的品格。裁判员公正的裁判,是维持足球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法律对裁判员的注意义务和诚信义务的要求更高。对裁判员的道德要求是首要的,尽管其裁判水平是其从业的关键。裁判员因其自身能力而导致的误判,是可以谅解的;但若是基于道德原因而出现误判等,则是不能原谅的。对于曾经出现过道德问题的裁判员,应该终身禁止其执业。

(四)足球经纪人及其组织

足球经纪人,在严格意义上说属于中介者。他们并非与足球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沟通足球球员与足球俱乐部,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市场化运作,加强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以发现、推荐并保护足球人才。足球经纪人不论是接受球员,还是俱乐部的委托,必须尽到信义义务和勤勉义务。因此,制订一部《经纪人法》,界定经纪人的含义、规定经纪人资格的获得、规范各种行业的经纪人的经纪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足球经纪人应该依法成立行业自治组织,依照《经纪人法》和足球经纪人公会章程规范其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足球俱乐部

从商法的原理出发,可以断定足球俱乐部就是一种公司。所谓公司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与一般商业公司的差别在于,足球俱乐部所提供的产品是精彩的足球比赛,就象电影公司、电视台等所提供的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节目一样。当然,足球俱乐部也可以经营足球运动的衍生产品,如纪念品、球迷用品(球服和俱乐部标志性装饰品等)等。

足球俱乐部必须依法成立。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若设立有限责任足球俱乐部(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设立条件:1、合法的名称;2、具备必要的比赛、训练场地以及配套设施;3、目的;4、发起人(股东符合法定人数);5、住所;6、有限责任;7注册资本(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等等。除了一般商业公司应该具备的设立条件之外,还应该具备足球俱乐部行业要求的其他条件。

若设立股份有限责任足球俱乐部(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设立条件:1、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2、订立公司章程(公司名称和住所;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的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董事会的组成、职权、任期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任期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

通知和公告办法;股东大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3、申请设立许可、办理审批手续;4、发起人认足法定数量或者比例的股份;5、发起人募集股份;6、召开创立大会;7、设立登记;8、公告。

足球俱乐部主要以《公司法》、俱乐部公司章程和行业规范为其行为规范。此外,足球俱乐部还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个所谓社会责任是难以定义的道德范畴的概念,但是俱乐部有必要对其含义作合理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说,俱乐部之间除了要进行合法竞争之外,还要捍卫公平比赛的法则。

足球俱乐部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否,决定着一个俱乐部的得失成败。按照公司治理的理念,俱乐部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是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一个分权制衡结构。俱乐部的日常管理事务可以授权总经理管理。

足球俱乐部是中国足球协会或者联盟的单位会员。除了服从协会或者联盟的行业规范,足球俱乐部还有权监督足球协会或者联盟的行为。

四、足球协会(足球总会)及其官员

从法理上看,中国足协、足球总会或者称为足球总联盟,应该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机构。它是由全中国(大陆)所有依法设立的足球俱乐部参加的一个联盟。协会或者联盟由所有足球俱乐部共同选举产生,并制订足球联盟章程。因此它是一个自治联盟。联盟依照章程约束各个俱乐部的行为,并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联盟章程,俱乐部不仅要接受联盟的约束,还有权利和责任监督联盟。

足球自治联盟也必须具有分权治理机制,分别设置规则制订机关、事务执行机关和纠纷仲裁机关。根据联盟章程,联盟有权处罚违反章程规定的俱乐部、教练员、球员、裁判员等。联盟章程的性质是自治法。若俱乐部、教练员、球员、裁判员等的行为构成犯罪,则当然由司法机关予以干预,足球联盟应该予以支持和配合。

但是,现行中国足球协会却是一个纯粹官方机构,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体育主管机关的一个下属机关。现在的中国足球协会的官员都是政府公务员或者国家干部。由于我们现行足球协会及其官员的官方角色,使得他们把竞技足球当成政治事务,因此我们的足球具有更浓厚的政治色彩,甚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由于这种角色意识的混乱,俱乐部足球比赛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政绩的优劣产生联系和联想。本来是单纯的市场竞争行为的竞技足球,现在却成为政治博弈,各个俱乐部之间的足球比赛成为了各个地方政治力量的较量。在这市场与官场之间,市场的交易方式和运作模式容易腐蚀政治领域,而政治追求也会腐蚀商业的平等竞争而演变成为特权交易,即权力寻租。当政治野心与商业野心交织在一起时,一些足球官员可能将政治领域的行为模式运用于商场,同时将商场的行为模式运用于政治领域,其结果是伤害两个不同领域的事务。在这里,政治与商业,政府与俱乐部一样存在“政企分开”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政治力与经济力都是侵略性的力量,它们应该被分隔放置到各自的领域,否则将两者杂交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变基因”的超力载体。而这种分离可以保持并促进政治与足球的各自的相对纯洁性。简言之,我们的足球现状必须改革!

在严格法律意义上,足球协会或者联盟是一个非营利性行业组织。但是,根据国际惯例,足球协会或者联盟享有有关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的财产权,如电视转播权广告招标权等。这些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对这种资源的利用应该是围绕足球运动,即中国足球的发展。

如果足协及其官员将足球联赛所获的经济利益,主要不是用于作为促进中国足球发展的基金,而是作为他们这个机构以及这些官员往上爬的政治资本或者干脆就是一种献金(就象古代进贡一样)的话,这个机构存在的正当性就理所当然地要遭受怀疑。甚至针对这个机构的任何正当而激烈的抨击,都是替天行道!都是正义的吼声!

所以,中国足球协会或者联盟,必须将自己定位为自治联盟。其官员必须不是政府官员或者雇员(公务员),而是这个联盟的雇员。他们的身份是商业辅助人或者一般雇员,他们必须对自治联盟尽到忠诚和勤勉义务,否则就要受到来自联盟的责难。如果联盟包庇违反忠诚和勤勉义务的雇员,那么这种丑闻就要受到公共舆论(媒体和球迷)的谴责。

五、结论

竞技足球本身是一种私人领域的商业活动,竞赛规则和行业章程,在本质上都是典型的私法-自治法。客观上说来,这个领域可以不需要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

然而,竞技足球运动的职业化改革,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在目前非完全市场或者在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危机四伏。中国足球正在遭受各种不同的打击、挫折和羞辱,中国的球迷正在遭受欺骗和侮辱,中国的球员正在受到捧杀、娇惯和残害……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竞技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不彻底,或者因为那种惯常的姑息养奸的行事作风。一种对完全市场经济的战战兢兢或者谨小慎微的行为,是缺乏勇气面对竞争风险和危机的表现。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竞技足球体制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我们必须洗心革面,进行彻底的改革,别无选择。

尽管我们相信,一个天才的球员,如马拉多纳,可以拯救一个球队,但是一个所谓天才的足球官员则不可能力挽狂澜,拯救中国足球。我们宁可相信,拯救中国足球的力量是制度的力量,即完善的竞技足球体制。当我们还缺少培养天才足球球员的土壤,当我们还缺乏真正的足球文化的时候,我们仅仅祈望制度的完善。我们不相信神话!

参考文献:

[1][荷兰]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2页。

[2][荷兰] 胡伊青加:(即约翰赫伊津哈):《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3页。

[3]贺卫方:《关于足球与建设的思考》,载法律思想网/show.asp?id=2433

[4] 王欣新、王斐民:《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变革中的法律问题-兼评2004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风波》,载中国民商法律网.cn/weizhang/default.asp?id=19191

俱乐部章程篇4

第一封信:萍乡总矿副矿长舒修泰在罢工初期写给路矿两局总办杨建章的请示,见证了历史进程与细节。

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开始筹备发动工人运动。同年12月,、李立三等人专程去安源考察,了解工人疾苦,掌握路矿情况。安源路矿创办于1898年,包括拥有12000多名工人的安源煤矿和拥有1100多名工人的株洲―萍乡铁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矿业之一。了解到:掌管安源路矿两局的总办杨建章出身贫寒,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一个有着社会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官僚。在全面掌握安源路矿上下层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在这里开展工人运动,以扩大党的影响。

1922年1月,派李立三在安源创办工人夜校,并通过夜校教育培养工人积极分子,先后建立了党、团支部和工人俱乐部。5月1日,在工人俱乐部正式宣告成立的同时,也宣布了俱乐部“保护工人利益,减除工人压迫与痛苦”的宗旨。工人们积极响应,纷纷加入俱乐部。在俱乐部的领导下,一些矿区的工人因不满工头的压迫,开始提出抗议,并局部出现了罢工活动。当时永和煤矿工人最活跃,罢工时间持续最长。

5月10日,担任萍乡总矿副矿长的舒修泰(英国人,是一名“中国通”),写信给路矿两局总办杨建章,汇报并请示如何处置工人罢工问题,信称:“建章总办大人伟鉴……永矿至今仍未开工,将来究如何进行,尚须静候董事会议决,方有把握。”这是海兴县委党史研究室发现的第一封信,是一封运动初期如何处置罢工问题的请示信,也是一封见证历史进程和弥补重要细节的信。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安源路矿举行总罢工之前,其所属萍乡煤矿的永和矿已经开始了罢工行动。

第二封信:日本东京刘钟淇在罢工当中写给同乡校友杨建章的劝告,谆谆劝导他同情革命。

杨建章在收到舒修泰的请示信后,并没有召开董事会议决,也没有给予及时的答复,他要从中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然而这时,永和煤矿矿长未经杨建章批准,擅自做主对罢工工人进行报复,他们威胁恐吓罢工积极分子和骨干,并企图将罢工领导人驱逐出矿。在永和矿矿主的煽动下,其他矿区也出现了威胁恐吓工人积极分子的现象,有的甚至提出“赶俱乐部出矿”的口号。

为进一步加强对罢工运动的领导,促使运动能够顺利地往纵深发展,于9月初再次来到安源,研究分析形势,制定斗争方针。认为,工人运动士气不可压,必须以斗争求生存,于是提出了组织路矿工人举行总罢工的意见。写信给正在老家醴陵探亲的李立三,要他立即回安源组织发动总罢工运动。还派刘少奇到安源协助李立三工作。

在的直接领导下,李立三、刘少奇代表路矿工人向当局草拟了三条要求:(1)路矿两局须呈请行政官厅,保护俱乐部;(2)路矿两局每月须津贴俱乐部200元;(3)从前积欠的工人存饷,限日发清。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建章的同乡校友刘钟淇从日本东京给他写来了劝告信,信中称“建章仁兄惠鉴:倾读报纸,知贵厂有工人罢工之说,遥想我兄处置得法”。信的开头就表达了刘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他在信中写道:“近数年来国库空虚,到处穷闻迭出,官员罢业,军队哗变,劳动者罢工在今日已不为怪闻矣。北京陆、海、参、内、财、教六部员且罢业,况以力售钱为生活之工人乎?此乃国势趋之使然,政府迫之使然也。”为劝告并安慰杨建章,他希望罢工之事“早有结束惟愿”,告诫校友“愿耐此艰局,大展善后之策,籍此变故”,对于路矿内部管理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与工人搞对立,制造事端的少数手下和部门,要“从事汰败类,留良技,改革一切未赏非正”,以此“可图发达之机会”。他还苦口婆心地劝告:“幸勿以此做恢心之感也”。信的最后,他再三提醒“书不尽意,敬请馁安”。这是海兴县委党史研究室发现的第二封信。

刘钟淇,直隶盐山县(今河北省海兴县城北)齐庄村人,与杨建章既是同乡,又是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的校友,两人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讲的好友。此信虽写于1922年9月10日,但从日本东京寄至安源确需一段时间,就是在这段时间内,路矿两局没有经得总办杨建章的同意,便于9月12日向俱乐部作出使工人不能满意的第一次答复。此时,工人俱乐部接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来信,信中鼓励全体工人要坚持斗争,不惜付出代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还表示将全力支持工人罢工斗争,并设法声援。工人罢工运动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根据事先对杨建章的了解,及时为罢工工人提出了“哀兵必胜”的策略,他要求罢工行动一定要“哀而动人”。根据的这一主张,俱乐部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以此取得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

9月12日,俱乐部作出了安源路矿举行工人大罢工的决定。当天,路矿当局作出第二次答复,承认第一、二项条件,但仍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第三项条件。俱乐部在原条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增加工资、减轻剥削等条件,并限期答复。9月14日凌晨,限期时间已到,俱乐部下达罢工命令。

安源路矿13000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俱乐部发表“罢工宣言”,并向路矿当局提出必须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开除工人须经工会同意,不得殴打工人,发还欠饷,增加工资等17项条件。工人们要求将这17条要求直接送达路矿两局总办之手,并写明:“如欲调商,即请派遣正式代表与俱乐部代表刘少奇接洽。”

正是在这时,杨建章收到了好友刘钟淇从日本发来的劝告信。受这封信的启发,同时也受“哀而动人”罢工行为的感染,受“从前是牛马”宣传的影响,加之工人们“现在要做人”的强大决心。贫苦出身的杨建章终于做出重大让步:第一、下令撤回派往俱乐部的数百名军警,并责成部队司令向工人道歉;第二、对工人们提出的17项要求逐一进行研究,将17项条款综合归纳为正式的《十三条协定》。这《十三条协定》包括:路矿当局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开除工人公布正当理由;不以此罢工开除工人;因公受伤、死亡者,给予抚恤;不殴打工人;增加工资,发还欠饷;津贴俱乐部等。第三、根据刘钟淇信中提到的“汰败类、留良技”的劝告,撤换了一批与工人搞抗衡、制造矛盾、挑起事端的工段长和矿长,并启用舒修泰为路矿两局的全权代表,直接受理工人罢工之事。他还邀请地方绅士和商会的官员出面调解。

工人们见自己提出的要求绝大部分得到承认,基本上是满意的,经征得同意,于18日上午9时,双方派代表在杨建章拟定的这个《十三条协定》上签字,派李立三、刘少奇为工人全权代表出席签字仪式,杨建章派舒修泰、李义藩为路矿当局全权代表在协定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后,杨建章还允许工人们在当天下午召开盛大的庆贺大会,大会后工人们才正式复工。可见刘钟淇的这封信,在当时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第三封信:北洋政府高参高芬淇在罢工后期写给故交旧友杨建章的评价,印证运动中的“恩感”政策和“素孚”(不动武)措施。

罢工斗争结束后,根据当时签订的《十三条协定》,工人的政治地位、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工人夜校和消费合作社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 “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人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压迫和惨杀工人的军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就连当时的一些开明士绅也起来声援,他们在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同时,更对杨建章在处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的恩感政策和宽容态度给予称赞。北洋政府高参、杨建章的故交旧友、老上司高芬淇此时为杨建章写来了一封评价信,信中称“建章老棣总办左右:贵厂工人滋事,刻始闻知……以老棣恩感素孚谅,已早日平息矣”。这是海兴县委党史研究室发现的第三封信,该信不仅是开明士绅对杨建章的褒奖,也是整个运动中以“恩感”政策和“素孚”方式解决工人问题的直接见证和凭据。

三封书信的发现揭开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高层人物在决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见证了运动的全过程,同时也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空白。三封信件的收受人均为杨建章,那么杨建章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杨建章,字文凯,1883年生于直隶盐山县(今河北省海兴县城北)杨庄村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明。1904年以武举身份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第六期步兵学员;190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国后,曾任直隶都督府军务课长;1920年经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北督军署军务课长兼汉冶萍有限公司总办。汉冶萍有限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资本企业之一,安源路矿两局均为其属。

杨建章虽然掌握万贯资产,但由于出身贫寒,一向比较同情民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的成功,正是由于了解并掌握了杨建章的这些基本情况后,针对其特点开展的,因而取得运动的胜利。在运动中,还将杨建章的这些情况及时通报给汉阳钢铁厂。汉阳钢铁厂也是杨建章的下属企业之一,在该厂领导罢工运动的中共党的负责人林育南、许白昊根据提供的情况,紧密团结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挫败了工厂头目破坏罢工的种种阴谋,最终把问题反映到汉冶萍公司总办杨建章那里。

在杨建章的督促下,该厂不得不向工人作出让步:(1)工人有组织工会之权;(2)罢工期间工资照发;(3)化铁炉长工之工钱增为3角3分;(4)恢复被开除工人的工职;(5)赔偿俱乐部损失,交还俱乐部文件用品等。汉阳钢铁厂的罢工运动最终也取得完全的胜利。

1925年,作为北洋将军府将军的杨建章,由汉冶萍公司总办转任东南五省联军司令部总参议兼东南五省银行总行长,不再担任安源路矿两局总办。于是,赣西镇守使李鸿程便于同年9月枪杀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并用武力解散了俱乐部,李立三、刘少奇等工人领袖先后撤离,至此安源工人运动处于低潮。这充分说明了杨建章的“恩感”政策和“素孚”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杨建章是河北省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他在家乡有着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他一生做了大量的益事、善事,有许多爱国之举。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北伐时,时任北洋政府内阁农商总长的杨建章和张群受之托,一同奉劝在日本留学时期的老同学孙传芳倒戈。1927年“四・一二”后,杨建章摆脱的控制回到家乡,闲居天津,从此不再涉问政事。

在家乡,杨建章受南方土地革命的影响,将自家的田地大部分配给贫雇农,到“”时他家的土地已所剩无几。他曾是盐山香鱼书院的高材生,他个人出资为该院院长李之咸树碑。1934年,清纪晓岚的《四库全书》(精选本)出版,他自费购买捐赠给盐山中学。在天津,曾与杨建章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同学的冈村宁次多次登门,请求他出任华北自治委员会主任和河北省省长等伪职,均遭他拒绝。

俱乐部章程篇5

[关键词]高校;足球俱乐部;经营模式;探究

一、高校足球俱乐部的概念

(一)高校足球俱乐部的定义

高校足球俱乐部由学校的教务部门、体育部门领导和管理,由专业的老师、教练及学生社团进行组织指导训练,学生和社会人员以自愿参与的模式,以学校的足球运动设施及器材为依托,再辅以体育教学模式,促进课堂外的体育锻炼,以繁荣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作为基本目标,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二)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类型

我国的高校足球俱乐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1.课外足球俱乐部课外足球俱乐部在我国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发展比较早。学校通过开发校内体育场地或者提供必要的设施器材,学生再根据自身需求自愿地去参与锻炼,老师一般不会参与到课外指导,高校实行一些有偿的收费制度,其具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点面结合与内外结合等特点。2.课内足球俱乐部课内足球俱乐部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模型,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思想上、组织形式上以及课程评价给予更新,借此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桎梏。课内足球俱乐部提倡开放、自主、随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上是自由的、积极主动的,教师只是在课程设计、指导以及检查上提供帮助。其具有灵活多样、自主选择等优点。3.课内外相结合的足球俱乐部课内外相结合的足球俱乐部作为当前高校足球俱乐部的最新发展方向,主要适用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体育经费比较充足的高校。课内外相结合的足球俱乐部在教学上能够充分发挥其教与学的优势,可以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其兴趣,强化其特长;同时还能够实现课内外的一体化教学,高校学生在这样和谐的竞技环境下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将得到全面的提高。课内外相结合的足球俱乐部还可以分为专项教学、课外健身与竞技训练这三种类型,其具有层次分明、个性化强、内外结合与点面结合等特点。

(三)高校足球俱乐部的作用

1.有效提升高校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建立高校足球俱乐部能够将校内外的足球爱好者有效地集结起来,通过参加足球俱乐部组织的各种足球比赛、足球世界杯实况分析、足球理论知识论坛以及校际足球俱乐部联赛等,借此弥补足球课堂的各种因素限制,进而提高学校的足球竞技水平,还能够让学校的综合影响力得到增强。2.丰富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大学生都处于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年龄阶段,他们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在课外往往都需要一些体育运动来调剂。课余的足球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享受足球的魅力,在健身之余还能够进行娱乐,特别是双休日,学生可以通过足球俱乐部释放压力,休闲娱乐。足球是一项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运动,足球俱乐部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和交流学习为一体,以这样的形式来吸引越来越多的足球爱好者,不仅能够带动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高校足球俱乐部的日常运作都是以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参与为主,再以学校和教师的辅助指导,包括组建球队、训练队伍、球赛安排以及拉赞助等。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强化学生的应变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足球俱乐部可以组织足球竞赛、理论知识讲课、与其他学校互动交流等,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开阔眼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4.优化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管理成立足球俱乐部可以通过集体运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关爱思想,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和团结协作地学习、生活,不仅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人际稳定和融洽,还能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在管理部门、老师以及学生这三大群体的协力推动下进行人才队伍的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参与到足球俱乐部的同时,让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发扬光大。另外,足球俱乐部之间的联赛不像学校之间组织的校际足球竞赛那样,过多地关注名次,受到了思想包袱带来的压力影响。足球俱乐部倡导的是一种人人参与,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新思路,不但符合现代化的体育观念,而且氛围极其融洽,更加有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

二、高校足球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

所谓管理模式,就是指应用于实际的,将经营管理理论、方法等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稳定组合以及综合应用的范式。对足球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应当建立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科学合理的高校足球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优化、合理的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

(一)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理念是高校足球俱乐部管理与发展的基础。当今时代,高校体育表现出了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社会化、生活化以及市场化等趋势,使得高校体育的管理理念发生重大改变。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模式应当充分提高学生主体在发展方面的权利,允许学生存在诸如身心发展状况、身体发育情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合作、练习和创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明确学生在足球俱乐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还体现在知人善任方面,管理工作能否做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是民主性高校足球俱乐部管理的一大特点,在民主这一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使其以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完成目标。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管理者和领导也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体现了大家的一致,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二)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

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考查指标,以使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工作有章可依,使衡量俱乐部的管理工作质量有据可依。随着我国高校体育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管理应当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条例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当规范、有序,做到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计划性,层次分明,程序稳定清楚,规章制度健全。高校足球俱乐部应当以当前高校体育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和章程规则等为基础,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适、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俱乐部管理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标,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三)优化、合理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

一个合理的高校足球俱乐部的构成必须具备职能明确、分工合理、信息传达高效等基本特征,因此,组织机构的设置、权利的分配以及人员的组合将对足球俱乐部的管理水平和整体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足球俱乐部应当包括两个职能系统:一个是管理服务系统,主要负责开展和安排俱乐部的活动事宜,对俱乐部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以及负责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另一个是会员系统,这个职能系统的主体为会员行为,俱乐部的会员能够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享受俱乐部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但与此同时,也要承担起俱乐部所规定的会员义务。最为理想的高校足球俱乐部规模为30到50人之间。高校足球俱乐部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高校大学生和教职工,但是也可以吸纳高校周围的足球爱好者加入俱乐部,让足球成为连接不同类型群体的纽带,加强大学生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足球的体育专业内容,也会涉及到非体育方面的专业内容,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在管理和运作上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为了保证高校足球俱乐部能够正常运转,往往需要借助学校的资助,但是校方的管理人员以及指导教师等不能够过多地干涉俱乐部的组织和运行。因此,为了更好地吸纳俱乐部会员,获得会费,在会员管理方面可以采取来去自由的方式。此外,高校足球俱乐部应当放手让大学生去自主管理,调动其争取社会资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大学生社交能力。高校足球俱乐部特别是课外和课内外一体化的足球俱乐部,在重要事务的决策方面应当采取民主化的程序,在俱乐部的有关章程中明确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各个会员有权利遵循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以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决议,切实保障每个会员的权益,并形成俱乐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

(五)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

在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主导者,也是主力军。要想做好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其业务素质、师德修养以及敬业精神等。一方面,高校要形成多层次的体育教师队伍架构,既要有高学历的体育人才、高水平的教练员,还要有传统的公体课教师以及体育科研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以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教师在管理学知识与理论方面的培训,在高校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打破教师独家经营管理的传统做好,挖掘并充分培育学生当中的优秀管理人才,让大学生参与到俱乐部的具体管理工作当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够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架设起良好的沟通桥梁,避免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在信息交流和反馈不利方面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怀军,包大鹏.高校足球俱乐部的建设现状与发展———以大庆市各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2013(8):8-9.

[2]管继辉.对河南省高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3]李养丽.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资源俱乐部模式的经营与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2014(8):51-52.

[4]刘林涛.河北省属高校足球俱乐部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俱乐部章程篇6

关键词:宾夕法尼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作者:邱新宇,李世森,曹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体育俱乐部不失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健身和娱乐活动的较好模式。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方兴未艾到现今的如火如荼,其中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充斥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全过程。相比之下,世界一流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地更为完善和成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高校在体育俱乐部发展条件、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宾夕法尼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

(一)校体育俱乐部理事会

宾夕法尼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为体育俱乐部理事会(SportClubCouncil),简称SCC。它由学校娱乐部(DepartmentofRecreation,即相当于我国的高校体育部)支持主办。理事会成员由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组成。这些理事会官员每年都会由选举委员会的成员选举产生,每位成员都有详细的职责和分工。同时,这些官员也将形成俱乐部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Committee)来履行体育俱乐部委员会日常工作的领导职责。SCC是校学生活动理事会(StudentActivitiesCouncil,简称SAC)的一个成员并且要遵循SAC的法规和章程。

1.SCC执行委员会

SCC执行委员会是一个协助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实施SCC计划的学生顾问小组。主要职责有:对学生组织申请成为SCC成员进行推荐;作为上诉委员会裁决俱乐部的上诉请求;配合SCC和SAC两个组织的工作;为来年SCC修改手册提供建议;为俱乐部管理者决策提供建议;配合各个俱乐部更新学生干部和网站。

2.SCC办公室

SCC下设一个办公室,负责协助规划俱乐部的活动计划、与其他学校体育俱乐部进行比赛的时间调度、收集信件、复印资料、长途电话使用等服务。

(二)单项俱乐部管理机构

每个单项俱乐部都要选举、任命和指派学生官员,每个学期必须向娱乐部提供官员目录并要在娱乐部备案。俱乐部学生官员包括主席、副主席、财务主管、秘书、社交和招聘人员以及网络管理员。每个学生官员也都有明确的职责,共计十八条。

二、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俱乐部资格程序

在校的任何一名大学生都可以提出建立一个俱乐部,前提是建立这个俱乐部的目的必须取得SAC的广泛认可,然后才能按照下列程序申请新建俱乐部组织。

第一,必须举行一个招收俱乐部成员和预测成员对新建俱乐部兴趣程度的组织会议。第二,准备好一个组织章程、会员名单,并完成一项学生组织识别调查问卷,这些资料应在面试之前一周提交到执行委员会邮箱。执行委员会将向SCC和SAC进行推荐,然后在面谈时给出申请人推荐后反馈的建议。第三,委派一名代表向俱乐部理事会做一个关于申请建立这个俱乐部目的的简要描述和未来一年的试验性时间表,然后由执委会向理事会进行推荐并由理事会投票决定是否承认这个俱乐部组织,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才有资格提交下一学年的预算。

在一年的试验期里,必须证明俱乐部组织有足够的能力招募新成员并保持旺盛的活力。只有在试验期满并通过执委会的检查后才正式成为SCC的一员。

三、现有的体育俱乐部及其体系

(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现有体育俱乐部体系及管理

合气道、马术、乒乓球、女子足球、女子排球、羽毛球、曲棍球、旱冰曲棍球、游泳、男子水球、棒球、花样滑冰、女子橄榄球、花样游泳、女子水球、女子棒球、男子冰球、跑步、跆拳道、男子英式橄榄球、攀岩、女子冰球、帆船、网球、女子英式橄榄球、板球、高尔夫、滑板、男子极限、RAAS、冰壶、男子长曲棍球、壁球、女子极限、自行车、女子长曲棍球、男子足球、男子排球。

宾夕法尼亚大学现有38个体育俱乐部,许多俱乐部都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俱乐部每年都会参加区域性大学联盟或者校际间的比赛,有的俱乐部还参加全国锦标赛。

(二)俱乐部体系

俱乐部有着比较完善的体系,从人员结构上可分为男子俱乐部、女子俱乐部和男女混合俱乐部。依据不同目的可将俱乐部分为三种:分别为娱乐性的、指导性的和竞技性的。

娱乐性(Recreational)俱乐部:依据教学计划安排练习时间表。团队或小组活动是为了寻找快乐和放松。进行体育比赛的机会比较有限。

指导性(Instructional)俱乐部:根据学生兴趣制定练习安排时间表和教学计划。可提供比赛的机会,虽然不是必须要求。技能的水平范围从初学者到高级都有。

竞技性(Competitive)俱乐部:依据其它体育俱乐部或大学运动代表队计划以及教练员情况建立有规律的活动时间表。并大力鼓励通过外部资源募集资金。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俱乐部会员资格

一个俱乐部的会员必须有80%以上的本科生,只有本科生才有在俱乐部任职和投票的资格。学校教职工可以作为附属会员(associatemember)参加俱乐部,但是有义务向娱乐部上缴非学生会员费。

(四)教练员的任务和职责

俱乐部聘请的教练员,必须是本人自愿并且符合SCC要求和规定的人选。如果一个俱乐部需要教练员,必须要在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人员参加的赛季初研究训练和比赛的专门会议之前提交一份“SCC教练员申请表”,这样才会被会议列入议事日程。提交申请表之前还应预先验证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教练员有明确的责任和要求。主要包括:教练员必须熟知SCC的有关程序;应该致力于训练并且允许学生管理俱乐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不允许给予运动员奖金或酬劳;教练员资格不是持续拥有的,如果发现教练员没有以最大的热情和兴趣为俱乐部工作,教练员将被解职。每学年俱乐部要更新一次教练员申请表;教练员的薪酬不超过500美元,每学年年底支付,支出来源于俱乐部预算。

(五)设施设备预订

俱乐部可以请求使用娱乐部和学校的运动设施,不过一定要通过俱乐部办公室在娱乐网站进行预订,且越早越好。每个俱乐部必须填写“设施设备申请表”,并且要在每学期第一次全体俱乐部会议之前提交,没有按时提交,使用资格可能会受限。

(六)俱乐部财务

资金来源方式:成员会费、校内外自筹资金、来自SAC和SCC的预算拨款、个人或社团赞助、意外事故基金。每个俱乐部有责任让学校掌握账户情况,不允许开设另外账户,一旦发现则会冻结该俱乐部的预算拨款,并且对俱乐部资金合理的开支和不合理的开支有严格的区分。

(七)预算拨款程序

每个俱乐部在每年的二月份向SCC提交预算请求,SCC执委会将对每份请求进行评估分析,并在对俱乐部前两年财务方面执行能力评估后做最后的分配决定。

俱乐部章程篇7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河**学院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构建其单项体育俱乐部及俱乐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方法、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为河**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体育俱乐部起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中,到现在已走过十几个年头。可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校体育界争论较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研法,对部分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河**学院体育教学实际,提出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体育俱乐部管理、运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河**学院2006级学生发放体育兴趣与体育基础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回收率92.61%,有效问卷85.80%。

2.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体育类刊物、杂志和网上查询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文献资料近百篇。

3.访问调查法。2006年10月全国高校体育研究会(深圳大学召开),对部分专家、学者调研了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发起的最早,它以延伸和补充体育课教学、拓宽学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的组织形式是由学校提供体育场地、器械,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活动,完全由学生自愿参加俱乐部的活动,除运动训练俱乐部外,由学生管理,实行有偿收费管理。

课内体育俱乐部是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诞生的,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以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课内俱乐部基本上采用“3自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而提出的,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社会能力为目标。它是以专项课、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其评价也是课内与课外各占不同的百分比。

2.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不利于学生管理。文献调研显示,体育俱乐部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参加者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时间,结果有的时间段学习人数较少,缺乏学习活动气氛;有的时间段学生人数又相对集中,多时可达到百人,造成有的学生没有活动的场所,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无法掌握,学生逃课、冒名顶替上课、替考的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是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不具备实施这种松散管理的素质;有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对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习、喜欢什么项目、这个项目的健身价值不了解。

(2)场地设施不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指导下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距离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除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基本能保证教学外,其它项目的教学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拳击、散打、体育舞蹈等尤为突出。分析发现: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不成比例;高校体育改革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脱离了学校实际情况。

(3)影响教学效果。宁波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果显示:教师比较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俱乐部的指导工作轻松。学生多数满意,因为俱乐部新颖、自由,但普遍认为“得到了锻炼,几乎没学到什么”。“3自主”教学模式规定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造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多选择室内、轻松、没有对抗的项目和耐力练习,其结果影响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体能素质的提高;由于随时更换学习内容,学生没有系统掌握一、两个体育项目。

(二)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1.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它的教学特点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需求性、学习效果的行为性。它的管理特点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学生自愿与学校要求相结合。它的职责范围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教授专项技术、技能,组建校、系级代表队,组织学生活动,承办校内、外比赛。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其次要考虑学校可供俱乐部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器械和教师;第三要结合体育课所开专项项目。河**学院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结果是:乒乓球(81.33%)、篮球(74.86%)、健美操(69.14%·)、交际舞(62.55%)、武术(53.21%)、足球(48.74%)、网球(45.32%)、街舞(44.67%)、轮滑(42.71%)、拳击(40.33%)、排球(39.87%)、形体健美(36.81%)、体育保健(25.97%)、瑜珈(22.93%)、田径(3.4%)。河**学院现有篮球场l4个、排球场lO个、足球场2个、网球场2个、乒乓球室3个、室内健身房3个,有足够的体育活动空场供轮滑、街舞、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进行活动。体育系在册体育教师41人,外聘教师l2人;有34人能担任3个以上项目的指导,有5人能担任2个项目的指导,有2人能担任1个项目的指导。目前河**学院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轮滑、散打、交谊舞、体育保健等专项课。为此,河**学院应成立3大类l4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见图1)。

3.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单项体育俱乐部管理是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任何事物的管理都应该以系统原理为基础,人本原理为核心,效益原理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因此,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把管理人员的组建和分工、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效果,统一到俱乐部的评价和奖惩机制上来,形成一套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各级管理部门职能如下:

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对“河**学院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与实施”进行可行性论证,监督实施。

教务处:负责建立学生信息库,安排学生网上选择单项体育俱乐部,大三、四学生成绩存档。

体育系:负责审批和监督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场馆使用时间,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处、团委:协调学生会与俱乐部活动计划,与俱乐部协办各种竞赛、表演活动。

公体教研室:负责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成立体育俱乐部总会;培训各单项俱乐部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员;检查单项俱乐部活动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收集各俱乐部活动记录、考核结果。

体育俱乐部总会:负责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制定各单项俱乐部章程,制定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定期检查各计划实施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

单项体育俱乐部:负责制定本俱乐部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检查会员活动情况,收集会员意见,并向总会提出改革建议;登统俱乐部会员的出勤情况,做到每天有记录,每月有统计,每学期将统计结果上报公体教研室和体育俱乐部总会;组织会员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

4.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每个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既要符合各类俱乐部和项目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有所收获。通过对河**学院学生体育基础进行调查和对上述3类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出各类俱乐部主要教学内容(见图3)。

5.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单项体育俱乐部组织方法应按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所指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在总结我国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学院实际情况创新构建“3规定”与“3自主”的教学形式,规定是在学校基本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制定的,自主是在规定前提下的自主。

“3规定”是根据学院教学安排规定俱乐部活动时间范围(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周五、周六晚上);规定单项俱乐部范围(上述13个单项俱乐部);规定每人每学期参加1个俱乐部,大一、大二有体育课的学生,选择课上所选项目。

“3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某个单项俱乐部,选择该俱乐部的某个级别,选择参加俱乐部的学习时间。

每个单项俱乐部均采用分类教学方法,按会员的专项基础水平、所需知识、活动方式、所达目的,分成2—3个类型,分别安排活动时间。每个俱乐部的各类型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骨干辅导、自由学习3个步骤。

6.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成绩评价体系。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检查学生学习和俱乐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单项体育俱乐部成绩评定应包括:专项提高幅度、学习态度、出勤次数等3个方面(见图5)。为了避免考试的随意性和人情因素,各单项俱乐部成立考核小组(指导教师、体育骨干、俱乐部管理人员),分别对该项俱乐部会员的专项提高幅度和学习态度进行考核。由各俱乐部管理人员根据会员实际出勤状况客观地对出勤次数进行量化评价。大一、大二学生专项部分的考试,随课堂教学进行,学习态度、出勤次数按实际情况另加3—5分;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其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按选修课要求算作学分。

三、结论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即从原来的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的教育功能,转向多样化的以健康、娱乐、生活为目标的多功能教育。二是高校体育观念的不断扩大,即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使高校体育能够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体育俱乐部引入高校体育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发挥其多功能,是学校体育教育从以“事”为主转向以“人”为主,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俱乐部章程篇8

关键词:足球;职业化改革;管理体制;联赛;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09-04

当前,中国足球联赛中出现了“假球”、“”、“黑哨”和“人为控制比赛”等一系列问题。很多人质疑足球职业化的改革方向,更多的人认为足球职业化改革不彻底,联赛中出现问题的根本症结是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职业足球俱乐部没有联赛经营权,管理体制的束缚使足球产业化发展速度滞后。有学者建议中国足球协会转换其职能、放弃联赛的经营权,实施管办分离的联赛管理模式。这种改革思路还过于片面,没有完全考虑到我国实情。欧洲足球发达国家职业足球联赛是建立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市场经济发展相当完善,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股份制公司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处于完善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环境还处于不断发展、转变的过程。单纯考虑足球本身问题,忽略社会大环境是不全面的。

足球职业化开展的16年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经济代价、文化代价和伦理代价[1],足球职业化改革关键在于客观分析我国实情,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足球管理、发展模式。文章从足球管理体制、职业联赛及俱乐部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改革的有效途径。

1现行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及改革现状

1.1管理体制属性

管理体制是指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现行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属性为国家法团主义管理体制,自上而下权力授权型管理运行机制。中国足球项目管理机构为中国足球管理中心,又名中国足球协会。1993年国家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单向协会和运动项目[2]。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既是体育总局下属单位,又是足球协会常设办事机构,属于国家事业单位;而中国足球协会是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会团体,其性质为行业社团组织。中国足协同时具有国家行政机构和民间社团组织的双重身份,是中国足球项目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体育方针政策,统一组织、指导全国足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发展,推动项目的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运动项目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中国足协前身为国家体委足球处,承担中国足协秘书处工作。其职能为国家体育行政机关授权管理足球运动,它既是国家事业单位又具有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能,还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性质,兼有“官民”双重性的特点。

1.2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任何社会形态下的体育管理体制都要与其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更要与其政治体制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已经改变,国家的政策也倾向于由国家办体育转向社会办体育的思想转变,增加社会资本参与竞技体育、体育协会实体化是改革的大方向,但并不代表国家放弃体育的管理和支持。足球管理体制上的改革要在现有体制上发展与完善,冒进式改革必然与足球发展规律相悖。当前足球管理体制上存在最大问题是足协权力、工作效率监督机制的缺失,司法介入足球领域不深、司法监管体系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工作效率提高关键在于足协领导者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提高,管理运行机制上要规范,严格按章、按程序处理联赛相关事务,树立足协公信力[3]。而改变足球协会职能、协会实体化、放弃联赛经营权等问题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核心利益,改革难度极大。

2现行职业联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足球职业联赛的主体是职业足球俱乐部,而俱乐部又被排除在联赛的管理经营之外。因此,足球职业联赛改革注定是艰难而曲折的。

2.1职业联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足协与俱乐部在联赛权益上分配不清晰 中国足协具有职业联赛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拥有联赛的冠名权、广告权、比赛转播获益和分配权、比赛管理费收取权、门票分成权及各俱乐部会徽、会旗、会歌、吉祥物、商标等专利权、招商引资等权利[4]。足协集协会自治权、行政管理权和企业经营权三种权力于一体,既是职业联赛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权力集中又缺乏有效监管,其结果免不了权力的滥用、继而出现腐败等问题。职业联赛的主体是参赛俱乐部,企业投资俱乐部参加联赛直接目的是获得经济收益,本应该是联赛最大的获益者,然而足协占有中超公司36%的股权,在决策重大事项上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在决策和分配中超收益上就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俱乐部收益。俱乐部与足协在联赛权益分配上的冲突成为当前联赛主要矛盾之一。2004年10月以大连实德和北京国安为首的7家足球俱乐部代表汇聚北京,自发召开投资人联席会,商讨成了独立于足协之外的职业足球联盟公司,与足协摊牌中超联赛产权、管理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等问题,致使足协与俱乐部之间权益冲突上的矛盾激化到顶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俱乐部投资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投入与产出失去平衡。据不完全统计:职业化改革以来,已经有8家俱乐部退出职业联赛,俱乐部易名高达75次[5]。由于职业化改革利益分配不平衡,出现俱乐部与足协分庭抗礼的不和谐局面。主要原因是职业联赛投资环境恶劣,投入与产出失衡,最终退出足球行业也是无奈的表现。如何合理分配足协与俱乐部在联赛权益上的关系、保障俱乐部权益成为当前联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足协应该转变工作思路、提高服务意识、重视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的联赛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2.1.2足协经营、管理联赛能力低 足协作为联赛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联赛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职业”的特点。这种不职业首先表现在对职业联赛的认识上,对职业联赛的管理和经营特点没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研究,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直接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过多低级、错误决策,造成联赛的混乱局面。如2002年中甲联赛的新规则;联赛中积分相同的球队采取抽扑克牌比大小定联赛排名的规则。2007年中超赛区分红与观众上座率挂钩的规定;赛区每场平均上座人数低于5000和10000人,年终赛区分红将扣除10%和5%。高质量且精彩的比赛必然会吸引球迷的观看,赛区人为组织观众观看比赛只是短期行为,为了应付足协的规定各俱乐部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观众看球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2001年随意取消当年甲级联赛升降级制度、只升级不降级制度等,扰乱了职业联赛的正常秩序。足球行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均以内部处理为原则,处罚方式多以批评、禁赛、罚款等手段完成,司法监管体系没有完全介入行业内。所谓司法监管体系是指由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三权独立的国家司法机构对违法案件进行立案查办的行为[6]。没有法律的约束只依靠行政的处罚根本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根据我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足协《章程》都明确规定“听证会”制度。当足协以行政手段对运动员、教练员或俱乐部等违纪、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会”时,足协要组织“听证会”,给当事人一定诉讼权力,听证会的裁决与中国足协诉讼委员会的裁决具有同等效力。而从中国足协实践过程来看多数是处罚结果在先,听证会在后,颠倒了处罚程序,处罚的结果必然遭到当事人的抵制、有失公允,不但没有达到处罚的目的反而降低了足协的威信力。武汉光谷足球俱乐部退出职业联赛就是最好的例证,假如中国足协能按照章程、程序举行听证会,“武汉光谷”和联赛中的多起纠纷事件就可能出现另一个结果。只有程序上合法的处罚的结果才有威信,足协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2职业联赛改革方向

2012年2月,中国足协特别会员代表大会同过了《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中国足协对中超职业联赛实行“管办分离”,成了联赛理事会,中国足协授权其负责职业联赛相关事宜,不在设立中超、中甲联赛委员会。这种职业联赛的管办分离,跟以前的中超公司、联赛部、职业部管理联赛的模式,其实并无本质区别,以前出现的问题在今后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足球管理中心与中国足协的彻底分离,只有足球管理中心和足协彻底分离,才能完全根据足球发展的规律,发展真正的“职业足球联赛”。而这种改革的难度极大,因为涉及到中国足协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编制问题,涉及到足协相关人员的核心利益问题,不是中国足协这个层面能够解决的。因此,改革应该客观可行,结合中国大环境进行。主要是理顺和建立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中超公司分级管理层次,形成联赛的监管机制、行业自律和约束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3职业足球俱乐部现存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

俱乐部存在较多不规范问题,大多数足球俱乐部不能自负盈亏,靠企业或地方政府变向投资成为俱乐部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3.1俱乐部现存主要问题

1994年甲级联赛开始阶段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绝大部分由原省、市体委下属专业队改制而来,企业投入一定资金更换一下队名,原有专业运动队就成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形式上成为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过10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各个足球职业俱乐部建设上有了一定进步,2004年中超足球联赛开幕,“中超”提高了各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准入标准,对参加中超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资格进行了严格界定。要求俱乐部完成股份制改造,对俱乐部注册资本、股东数量、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具体要求。经过几年的中超联赛发展过程来看,俱乐部建设上也是按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针进行,现中超足球俱乐部表面上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治理结构模式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运作。而深层次分析其俱乐部股权结构、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安排等方面还是与现代公司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俱乐部产权归属不清晰[7];管理上政企不分,政府和大股东干扰俱乐部的经营、运作,市场开发能力弱。股权结构上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参股现象普遍,股东数量上虽达到了现代公司制标准,但细分股东之间关系却发现各个股东都是大股东下的子公司或是关联公司,实际上还是1家大股东控股、控权,与现代公司治理理念有很大区别,没有彻底完成股份制改造,没有达到现代公司标准。俱乐部在法律上是一个独立的企业,但不具备独立行事的能力,地方政府主要以球队、场地和参赛资格等非现金形式进行资本注入,企业则以现金的方式来对俱乐部进行资金投入,俱乐部的经营上脱离不了投资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干预,现代公司经营模式的优势也无从施展,也不能进行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开发能力薄弱。

3.2职业足球俱乐部改革方向

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完全与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模式接轨还需进行不断完善与改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俱乐部的改革发展单纯考虑俱乐部内在因素不符合客观规律,还应考虑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大环境因素的影响[8]。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改革需要整个体育改革为其提供一定基础条件,欧洲足球俱乐部就是在其外部条件比较成熟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产物。俱乐部改革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以建立现代公司为改革目标,彻底完成股份制改造、推行多元持股,避免“一股独大”现象;贯彻政俱分开,坚持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股东授权型管理模式,避免大企业和政府指定和行政授权的管理形式。建立俱乐部现代公司人事制度,完善俱乐部管理者选聘、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管人员的人才资源优势;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逐渐摆脱政府和企业输血经营现状,加强开发市场资源,提高“造血”能力。

4结语

足球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在现有国家法团主义体制下不断自身完善,完全脱离国内大环境冒进式改革不可取,保守、不思进取按原有模式运作也没有出路。体制上的改革具体应该落实到足协权力监督、工作效率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上,在操作层面上下功夫。而改变足球协会职能、协会实体化、放弃联赛经营权等问题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涉及到体育总局、足协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核心利益,改革难度极大,职业联赛管办分离不能“一刀切”。实际上,足球改革需要解决的矛盾是足协与俱乐部在联赛权益分配的关系、俱乐部权益保障问题上,足协应该重视保护俱乐部的权益、满足俱乐部合理诉求、创造公平的竞赛环境,司法体系完全深入介入足球行业是保障联赛和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秦德平,刘刚.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代价及其控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9-22.

[2]张红华.法制视野下的职业足球管理体制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23-327.

[3]程翔,付志华.论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4):85-87.

[4]宋昱,张建锋.足球职业化进行中的利益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42-45.

[5]王杰.我国职业足球进程概略及其发展对策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05-408.

[6]郑明,何志林,沈佳.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利益群体的特征和利益诉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1-5.

[7]从湖平,陈冀行,田世昌.关于我国职业体育制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868-870.

[8]苏贵斌.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矛盾性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20-322.

上一篇:赞美的话范文 下一篇:有关秋天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