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之战范文

时间:2023-11-20 23:35:17

绝色之战篇1

关键词:强军目标;精气神;听党指挥;战斗精神;优良作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48-02

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讲到,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里讲的“气”,实质上是指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特性和气质特征,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浓缩升华的一种战争力量,即精气神。它不仅是我军过去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今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强大力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既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同时也对铸牢我军官兵的精气神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一、铸牢强军之魂,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强调指出:听党指挥是强军目标的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1]。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敌人,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是靠党的坚强领导。坚信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对党无限忠诚,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既是对我军官兵最重要的政治要求,也是铸牢广大官兵精气神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时代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但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这一性质没有变,以党的任务为任务的传统没有变,和党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在高举旗帜、维护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命运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每一个军人必须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第一,强化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牢固树立对党忠诚的观念。广大官兵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勇于与错误的思想言行做斗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要严守政治纪律,杜绝和堵塞一切敌对势力渗透、分化、腐蚀的可乘之隙,为听党指挥创造有利条件;要自觉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既是党对军队的根本要求,也是革命军人听党指挥的根本体现。

第二,牢固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核心是强化军魂意识,忠贞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广大官兵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制度,让“党指挥枪”的原则在头脑中牢牢扎根,使党的领导覆盖到部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要加强组织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监督,对党组织襟怀坦白,忠诚老实;要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组织交给的一切任务,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做出多大的牺牲,都要勇往直前,高标准完成,积极履行好肩负的神圣使命。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军官兵听党指挥,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内化为人生价值追求;要在各种风险和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做到立场不含糊、信念不动摇;要积极投身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之中,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引领成长,使之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转化为走好军旅人生之路、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自觉行动。

二、锤炼战斗精神,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强调指出:能打胜仗是强军目标的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1]我们要打的仗,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尽管信息化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定律,战争归根结底都是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毋庸讳言,短时间内我们的武器装备仍处于劣势,但“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要打胜仗,必须以特别过硬的精气神制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顽强的战斗精神等“软实力”来弥补武器装备“硬实力”的不足,确保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进一步强化战斗队思想,锻造官兵英勇善战的品质。曾这样指出:没有进步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就不能启发官兵最大的作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日趋高科技化,战争较量更加残酷,战场环境更加艰险。这意味着信息化战争决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和拼杀,更表现为军人心理、意志、精神等方面的较量和征服。这就对军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比知识,比技能,也要斗心理、斗精神。只有更加勇敢、坚韧和顽强,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锻造官兵英勇善战的品质,必须通过严格管理和刻苦训练,特别是结合各类演练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在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下,摔打磨砺部队的战斗精神,培养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严守纪律、团结协同的过硬作风,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部队的血性刚性、虎气豪气,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第二,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培养科学自信精神,精武强能。部队说到底是要打仗的,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始终把巩固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样式的最大区别,是在人与武器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不仅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人的科学素养也成为战斗力的增长点。因此,锤炼战斗精神不能仅仅强调官兵的勇敢精神,还要强化官兵的智能素质和谋略水平,着眼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断赋予战斗精神新的形式和内涵。官兵顽强的战斗精神,来自熟练掌握手中武器的自信,来自平时的严格教育训练。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过硬的素质本领做支撑。要处理好激发精神与提高素质的关系,切实把培育战斗精神贯穿军事训练全过程,渗入各项军事实践活动,引导官兵树立驾驭技术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官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高科技知识,深入进行信息化战争规律研究,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练就高超娴熟、精确到位的技术战术,以稳定的心理和聪慧的大脑,迎接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

三、锻造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和先进本色

作风是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人来说,作风是思想行为的外在表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对我党我军来讲,作风关系党和军队的形象,关系我军政治本色,关系战斗力凝聚力,关系国家和事业兴衰成败。好的作风成就事业,带来的是崛起和兴盛;坏的作风是销蚀剂破坏力,必然造成没落和衰亡。正如强调指出:作风优良是强军目标的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把改进作风工作引向深入,贯彻到军队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真正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1]。

第一,坚持勤俭节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战胜困难的强大法宝,是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大官兵要深刻领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指示,充分认清节俭节出的是战斗力,节出的是好风气,节出的是好形象,自觉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在生活上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工作上以适度为用、不搞铺张浪费,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坚持求真务实。曾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事、实干兴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和先进本色。广大官兵要本着对组织、对部队发展、对战斗力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讲真话,报实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决杜绝报喜藏忧、弄虚作假的恶习;要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心浮气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不怕苦、不服输、不松劲,扎实勤奋工作,为部队战斗力提高贡献聪明才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成长。

第三,坚持雷厉风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战时是战场的胜利和战友的生命,平时是工作效率,是军人胜任使命任务的突出要求。广大官兵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忧患意识,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想打赢,谋打赢,力争赢得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号令意识,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条令条例和上级指示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戒备状态,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一声令下,部队能够拉得出、打得赢。

参考文献:

绝色之战篇2

无心,即万心。无我,即万我。无色,即万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祖,即是太多情,也太好色。为何出家?为度众生。为何度众生?原是多情种。因为多情所以无情,因为多情所以慈悲。多情总被无情恼,好色即被色来伤。多情之冠,当属林黛玉。好色之徒,莫过贾宝玉。一个香消玉殒,一个看破红尘。莲花开在淤泥中,要想看破,先得多情,情多则色,色多才空。情伤了,色痛了,岂有不看破之理。

昨读一文名《妓女情》,拍案叫好。妓女也多情,嫖客均好色。无情不成世界,无色不成天下。男人对美人趋之若鹜,如饮鸩止渴。看天下帝王,莫不好色成疾,好色亡国,天下大乱。所以曰:红颜祸水。英雄杀里的美女,无不祸国殃民。褒姒烽火戏诸侯,只为红颜一笑。李师师,一代名妓。秦观《生查子》诗云: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蓝颜知己周邦彦《玉兰儿》词云:铅华淡伫新装束,好风韵,天然异名。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l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师师美,美在色香艺态。宋徽宗赵佶更是才艺双绝,书画天下独绝。其‘瘦金体"铁画银钩,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几人能及。花鸟画,也具有很高造诣。留恋花前月下,终成为亡国之君。周邦彦,宋徽宗,李师师,上演古装版的三角恋,美丽动人。

姑苏歌姬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明艳出众,体态倾靡,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改写中国历史。何为艺术?色情就是艺术。何为美女?妖媚就是美女。美人为妖姬,男儿为枭雄,天下怎么不沦为五浊恶世。

古代舞后赵飞燕,水晶盘上掌掌中舞,曼妙一舞天下惊。绝代妖姬,冷艳身,勾魂眼,手如拈花轻颤,身形似风轻移。相传为生子,香车载美男,川流不息。一夜战数十,堪称战神。其妹赵德和更是柔情体,无骨身,温柔乡里眠帝王。肚脐眼里香肌丸,夜夜云雨到天明。汉成帝刘骜服用古代”伟哥“,德和身上连战数天,泻阳为血而亡。真是温柔乡里死,做鬼也风流。”燕飞来,啄皇孙。“赵氏姐妹,最毒天下妇人心,自己服淫药无后,就疯狂摧残宫人,”生下者辄杀,堕胎无数。“可怜一代帝王,爱美人不爱江山,淫娃荡妇身上死,子孙灭绝一场空。

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西施浣纱,美艳绝伦,鱼羞见,沉入水底。美色,才艺,姿态,迷人三大绝技。西子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倾国倾城舞翩跹,迷死夫差不偿命,夜夜淫乐终亡国。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兵可吞吴,上演了荒淫误国的绝唱。貂蝉闭月,玉环羞花。哪一个不是乱世佳人,红颜祸水。貂蝉连环计,计计连环除奸臣。杨玉环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有诗才,晓音律,善歌舞,能琵琶,恃宠极奢。终落得马嵬坡上死,一曲长恨歌。蓝颜祸根,红颜祸水,多情自古空留恨,长使英雄泪满衫。

最壮美的当数虞姬,霸王别姬,引多少英雄空泪垂。霸王项羽,英雄盖世,大义大勇,却无谋。一曲《垓下歌》,古今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何等豪迈,何等义气,何等浪漫。美哉虞姬,壮哉虞姬!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虚幻,看破方为妙,自性即是佛,多情空烦恼。

绝色之战篇3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平凡而不妖艳,奉献而不清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那段绝美年华。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本色观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本色观后心得体会一

张xx,xx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以英勇和无畏书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和平发展年代,他在贫困山区中默默耕耘,以淡然和奉献践行共产党人的忠诚誓言。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平凡而不妖艳,奉献而不清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那段绝美年华。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张富清虽已9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正是这一片赤诚的心、忠诚的心,时刻严于律己,时刻把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公仆”,时刻发挥自己的一片光、一片热。正是有了信仰和理想,让老党员张富清有了人生的方向和自信的力量,在平凡普通中铸就辉煌。

xx年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始终坚持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向历史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生如夏花之绚烂。张富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他以宠辱不惊之态、淡泊名利之心、甘于奉献之举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也立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

本色观后心得体会二

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xx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20xx年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xx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xx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张富清同志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奉献。

基层干部,我们要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保家卫国、坚守岗位的英勇作为;学习他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精神。

“牺牲的战友没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我有什么资格显摆战功。”这是张富清同志在采访中说的话,他的话值得我们反思,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不是存在过多的的追求名和利,而一时遗忘了初心和使命,丢失了公仆情。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一生,在工作中亲民爱民,为群众解决眼前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心系国家,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敢为同危害国家事业的敌对势力斗争,为国家事业无限奋斗。心系工作,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力量,确保担当作为。

心有信仰,行有力量

这位90多岁的老人,历经风雨,遭受困厄,仍旧甘守清苦,深藏功名,不矜不伐。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初心不改,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xx周年之际,一位党龄xx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xx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xx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做奉献有为的干部;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守住初心、牢记使命。

本色观后心得体会三

我们的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xx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学习张富清危险关头“冲”的无畏牺牲精神。张富清参加过数次激烈战斗,有的战况惨烈到“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每次战斗他都能冲锋在前,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先后荣获两次“战斗英雄”、一次“人民功臣”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多次。张富清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入党时就宣誓要永远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坚决打到哪里。”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就要有张富清这种敢冲敢上、能冲能上,冲锋陷阵的战斗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面对坎坷与荆棘,敢碰“硬钉子”,敢啃“硬骨头”,敢于说“行”、干则能“赢”。

学习张富清思想建设“富”的无时不学精神。张富清在战斗、生产、工作中冲锋在前,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也不甘落后,积极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始终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他说:“工作上离休了,在思想政治上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不给组织找什么麻烦,不向组织提什么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当学习张富清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保持“思想政治上不能离休”,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确保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中央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张富清关键时候“去”的无闻工作精神。1955年,已是正连职军官的张富清,在其所在面临调整,需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时,战功赫赫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老家陕西,但当听到“在湖北,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当即决定要到艰苦、困难的地方为党工作。这样在恩施最艰苦地方来凤,一待就是六十多年,把余生献给了来凤。党员干部当学习张富清面对“危难”主动“请缨”,主动“下到”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学习其扎根基层、奉献山区,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正如老人的名字“富清”——精神富有,一生清正,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他的精神也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坚守初心、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xx周年华诞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张富清对于奉献选择了高调,对于功名选择了低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彰显了一名老英雄的英姿,锤炼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党性,不禁让人们肃然起敬。让人们敬佩的,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赫赫战功,以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劲头;更是因为他面对荣誉选择的“深藏”,以及不为利益所扰继续前进的境界。

深藏功名,前提是要有功和名。“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名”不是大地上白捡的,是在一次次的浴血奋战中冲出来的,是用一滴滴的汗水浇灌滋养的,是在一场场艰险考验中锻造成就的。张富清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些功与名都是理想信念支撑起来的,都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泉浇灌的。没有退堂鼓,没有讲条件,纵使遍体鳞伤,也毫不迟疑,冲锋在前,这才是“功”不可没,“名”副其实。

功名源于担当和奋斗,“深藏”更显初心之炽烈。正如张富清的日记中所写“勋章箱底压,子女犹未白。整天一脸笑,只知是老兵。”xx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没什么特别,所以,从来没有居功自傲,从来都不会给组织添麻烦。“功名”记录其担当之勇毅、奋斗之艰辛,“深藏”更凸显其精神之伟大、境界之高远。

敢担当冲锋在前,践初心一以贯之。“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行胜于言,张富清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行动,践行了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的初心。不因为战场上的烽火四起而选择丝毫退缩,不因为工作条件的艰苦而挑肥拣瘦,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冲锋陷阵中,在砥砺奋斗中,在勇毅笃行中,不断擦拭初心,不断锤炼党性,树起了精神标杆。

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张富清“深藏功名践初心”的先进事迹就是生动教材。以张富清为标杆,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的起而行之,学习他的久久为功,立足岗位做贡献,冲锋在前立新功。相信,每一名党员都能成为一面旗帜,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的红色动力。

绝色之战篇4

吉尔?德勒兹说:“一个伟大的画家从他的角度出发去重新看待整个绘画史的方式永远都不会是折中的。”在他将自己的概念带入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的分析时,他认为培根对历史的重新看待可以体现为其艺术中的一些停止点和过渡点,从而得以取出或重新创造出一段自由的历史。而在培根所考虑的停止点或过渡点中,其对绘画空间中形象的隐射与塑造是极为重要的。在培根作品所营造的空间之中,他以怪诞扭曲的想象给人带来触目惊心之感。那些病兽一般的形象碎片再现了战争之后人类的生存危机。培根把这种忧患情绪形象化,重新营造了一个痛苦而恐怖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入思考。

培根的成长背景和经历, 造就了他古怪、孤僻、敏感、内心压抑而且强悍的性格,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进入自己的世界, 去感觉、去触碰、去表达自己世界的情绪, 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绘画世界独特而深邃。培根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彻底看清了人们战前所骄傲着的文明, 到了战时全部回归到原始野蛮的状态, 战争中的人们野蛮、残暴、恐惧、孤独! 而战后, 当人们从血腥屠场回到现实, 战前习以为常一切却显得那样的荒诞不真实了。于是培根在所画的风景和人物中, 以变形古怪, 令人惶恐, 极具进攻性的画面, 创造了他的非人非兽的怪异形象, 来表现他眼中的真实! 培根这样处理画面是为了表达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隔离、痛苦的存在意识, 更是传达一种精神苦恼。培根采集起这些被战争打碎、被病态社会扭曲的时代碎片,组成了他笔下那充满影射形象的空间。

生存在二战及战后那个更加疯狂混乱的时代中的培根,蒙克等人的绘画是一种先知般的预言,而在培根的时代,预言变成了生命中每一天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就是肉,我们就是潜在的死尸。”培根说道。同时,培根的绘画也无一不在用临床诊断的视角证实着自己的这句话。注视培根绘画中的形象是对理性意志力的考验。这些曾经真实存在的肉体形象,经历了现代文明承诺的美好未来的幻灭,目睹了战争的疯狂,体验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疏离。他们对现实无能为力,惟有摧残毁灭肉体才有可能消解生之痛苦。在毁灭之后,一种绝对的孤独却永恒地降临。我们可以从培根的绘画中如此真切地嗅到这股幻灭的气息,这种幻灭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暴力与现代人内在精神的没落,我们可以把频繁出现于他的绘画中的隔绝的空间中的异化的人类形象看作它们的具体形象之一。

而“形象”所处的封闭的空间不只是自然的空间,它也是心理的空间、情感的空间。培根习惯于将他的人物置于一个封闭幽暗的房间内,准确地说,这个房间是一个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虚无的所在。而它的原型正是基于两次世界大战后荒芜衰败的欧洲精神:理性的毁灭、科学的异化。这个空间影射了一种对于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内心承受的极限,它象征着这样一种情感:“我得以在家庭感情的内部也看到我们的世界那寒冷的空间。”培根赋予空间非常丰富的情绪表现力, 而不只是将它作为一个背景、一种陪衬。于是我们目睹了《房间里的三个人物》中让人窒息的孤寂与空虚,《地板上的血渍》里那让人焦虑不安的焦灼色彩,以及《两个人物》中那片压迫着人体的无尽黑暗。培根的空间是会说话的:“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在培根骚动的笔触下,那些扭曲变形的人类躯体俨然已经幻化为一个混沌的生命体,将人类精神的阴暗面彻底释放了出来。

20 世纪50 年代,培根着迷于描绘挤压着人物的无穷黑暗,60 年代以后却钟情于用纯色或明亮的色调来包围人物。

例如《卢西昂?弗洛伊德侧面画像习作》,空间色彩由50 年代阴沉黑暗的色调转变成鲜艳明亮的嫩绿色与肉色,压迫着视觉的的黑暗也由相对松弛明快的色调所代替。但在他50 年代“黑暗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暴力的情绪却一点没有削弱,而孤寂的情感却在一点点地加强:我们可以辨认出人物依然被囚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明亮的色调却使整个空间因为失去了黑暗的重量感而变得越发虚无。我们看不到人物投射的影子,整个画面充满了非现实感,冷漠而焦虑。所谓的“明亮”也绝不是自然光,它只是披上了色彩外衣的黑暗,一成不变地折磨着画中人。培根将人物置于这样一个幽闭的空间内,他似乎通过空间与人物的关系在提出一个问题:当一个绝对孤独的人被隔绝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时,他会变成什么,他将经受怎样的极端体验? 即使他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同处在一个空间里,他们也彼此孤立,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现代人从根本上讲是疏离的, 这正如我们在培根的绘画中所看到的:人物所处的空间并没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而是将人物囚禁在各自的情节之中,甚至这些人物也由画面的主角变成了空间背景。培根诉说着一种趋于极端的现代生活:“他们饥肠辘辘,眼神疯狂恐惧,对生活恶化的恐惧驱使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全都一样,全都被逼到了绝境……。”画中的人物暗示着现实世界的暴力,但其根源却在于这个封闭空间的存在。这个空间唤起观看者的不安情绪,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现实世界扭曲的真实” 予以艺术化的描述, 并将空间语言所象征的孤独、恐惧、疯狂等情绪进行了彻底赤裸的写实。培根的空间语言超越了表象, 直接触及了存在的困境。他用幽闭的空间形象概括了时代导致的扭曲的心理与情感,正如培根自己所说的:“艺术里的所有东西似乎都是残酷的,因为真实是残酷的。”

培根通过禁闭的“房间”中异化的人类――生物, 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情节和情感。只有深刻地解读这个暗含隐喻的空间,才能理解画面中异化的形象所弥漫的现代性折磨。在这种情况下,返回人的自身,特别是返回到人类无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便具有了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绝色之战篇5

1、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2、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义董酒厂。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3、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来源:文章屋网 )

绝色之战篇6

[关键词]《禁闭岛》;理性;人性

电影《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当代杰出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并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本·金斯利两位影帝联袂出演,三重高质量保证使影片于2010年上映后连续三周位居北美票房第一名,并一举摘得多项大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部电影极富艺术性地将现实、想象与梦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观众跟随故事主人公一道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摇摆不定,在理性与疯狂、人性与科学的抉择道路上苦苦挣扎。该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疑点接连出现,对主人公身份和命运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观众唯有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才能完全读懂影片的深层内涵,因而这部影片又享有“世界十大高智商电影”之一的美誉。其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是该影片叫座的资本,其精彩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是它保座的宝典,而真正使这部电影跨越时空获得各地观众认可并继而成为影视界经典作品的终极保障,则是其中蕴涵的对理性与人性的哲学性探讨。

一、剧情中闪烁的理性与人性

《禁闭岛》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1954年的波士顿海湾,联邦执法官泰迪与搭档查克奉上级之命乘船前往远离大陆的禁闭岛执行任务,由主管医师考利负责协助他们进行调查。那是一座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孤岛,上面关押着美国政府抓获的犯有严重暴力罪行的重度精神病患者。泰迪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调查病人逃跑的案件,另一个则是暗中追查杀害他妻儿的名为安德鲁·莱蒂斯的凶手。

在禁闭岛上,泰迪发现看似人性化的医院实际上是科学与法律的领地,一切关于人道的言论最终都归于虚假,他的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合。随着任务的展开,他听说岛上正在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们将精神病人作为活体对象,旨在研发出一种能够控制大脑思维工作的药物,使人们失去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从而成为国家和军队的绝对附庸。

就在观众跟随泰迪困惑不已之际,影片借医生考利之口将真相公布于众。原来,泰迪自己就是第六十七号病人,也就是他要找的那名凶手——安德鲁·莱蒂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来之后,他无法抚平战争给其心灵带来的沉重的创伤,因而终日酗酒、浑浑噩噩。他的妻子痛不欲生、精神崩溃,竟亲手淹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安德鲁发现后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妻子,并从此患上严重的人格分裂,被送往禁闭岛救治。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他虚构出一个名为安德鲁·莱蒂斯的纵火犯,并将自己假想为联邦执法官泰迪,整日生活在虚幻的梦境之中。其主治医生考利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不愿让他去做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不想他过上如植物人一般毫无思想和自主可言的生活。于是,医生考利在整所医院的支持下,配合安德鲁上演了一场角色扮演的游戏,每个人都将自己假扮为他设想的人物身份,通过让他自己一步一步地寻找线索,最终发现这一切不过是梦境一场,继而醒悟过来回归现实。

终于,安德鲁清醒过来了,他记起了过往的一切经历,医生考利也为他能顺利康复而感到欣慰。但是第二天当医生们检查治疗是否持续有效时,他却再度发病,绝望之下,医生决定让他进行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然而此刻,疑点也瞬间显现出来了:安德鲁是旧病复发,还是故意为之?这一问题带来的则是关于理性和人性的无尽思考。

二、关于理性的深度透析

在《禁闭岛》这部电影中,关于理性的探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另外一个则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一)承认自我还是逃避自我

在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在进行着自我身份的抉择。一方面,在现实中,他是饱受战争阴影折磨的老兵,是丧失了三个孩子的父亲,是杀害了自己妻子的丈夫。在那个世界里,他叫安德鲁。而另一方面,在想象中,他是集正义与人道于一身的联邦执法官,是深受人们敬重的政府官员,是要查明真相厘清事实的光明使者。在这个世界里,他叫泰迪。双重身份,双重经历,双重人格,他究竟会选择哪一个?

二战战场上的惨痛经历,先后丧失孩子和妻子的巨大痛苦,再加上法律和道义上的沉重债务,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为了逃避现实、远离痛苦,他断然选择了第二个身份,成为正义的化身——执法官泰迪,而现实中的自我则成为其想象中杀害妻子的纵火犯——安德鲁·莱蒂斯。可见,在自我身份的选择上,他决定逃避自我,生活在虚假的构想之中。假若故事一直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他的理性之路便到此为止了,影片的理性之光也会黯淡不已。但事实则恰恰相反。

考利医生联合整所医院对他实施了极具创意性的“角色扮演”的治疗方法,使他恢复后不至于成为没有思想的植物人。他按照自己的设想不断地发现了医院“阴谋”的种种“罪证”,试图将自己身上的正义色彩渲染到极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他梦境破碎、震撼不已。他回忆起过去的种种,认识到自己原来就是安德鲁·莱蒂斯,于是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所以,对于承认自我还是逃避自我这个问题,影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即承认自我是必然之路。尽管安德鲁想方设法地逃避现实、否定自我,但他并不能永远活在想象之中,他最终必须要面对的还是原来的本我。

(二)生与死的抉择

影片结尾处,当观众与医生们一致认定安德鲁病情复发、不得不进行手术时,他的一句自语让观众极度震惊:“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哪一个更糟呢?”可见,安德鲁并非真是病情复发,而是故意假装,因为他不愿继续背负法律、道义和良心上的种种债务,像行尸走肉那般毫无信念、毫无尊严地继续生活下去。也因为在现实之中,他将无法原谅自己犯下的罪行,他将永远活在悲痛与自责之中,而他的灵魂也早已枯竭。

与此对应,在想象之中,他将自己设定为一个正义、善良、人道的执法官员,是一个灵肉丰满的十足的好人。然而,“角色扮演”的治疗方法使他的幻想完全破灭,那个理想的“好人”形象也随之破碎,他的另一个灵魂也几近覆灭。在理性的权衡之下,他决定隐瞒自己已被治愈的事实,选择通过手术抹除一切回忆,让好人的形象停留在记忆中的最后一刻,让泰迪的灵魂就此消逝。这样,即便是肉体仍然存活于世,但早已没有了思想可言,他的灵魂在最后一刻将依附于泰迪的好人形象而远离人间。

由此可见,在生与死的抉择上,主人公拒绝在罪恶感和内疚感的压迫下苟且偷生,而是选择身为一个好人走向灭亡。这是影片传达的关于人生道路的思考,也是其第二个关于理性的深刻探析。

三、关于人性的深度思考

在《禁闭岛》中,医生考虑为治愈安德鲁而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到底是仁慈还是残忍?这是影片关于人性的第一个思考。第二个则是对于以安德鲁为代表的二战士兵的刻画,集中体现了战争的惨绝人寰和人性缺失,透露出对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一)为了他人而否定他人,人道与否

在影片中,医生考利为了不让安德鲁过上没有思想、没有自主性、好似植物人一般的生活,拒绝对他实行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而是请求所有医疗人员配合他,与安德鲁进行一场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自己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回归现实、找到自我,从而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种做法乍看之下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而考利医生似乎也成了人性的象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影片结尾处,观众从安德鲁的自语中可以得知,他其实已经被治愈了,只是不愿承受现实世界带给他的巨大伤痛而继续假装成一位重度患者,希望通过手术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其实,早在他将自己设定为联邦执法官泰迪之时,他就已经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了抉择。他不愿生活在原来那个残酷的世界中,也不愿面对被伤痛和愧疚紧紧捆绑的自己,于是才构想出泰迪这个充满正义与人道的角色。然而,考利却全然不顾他的意愿,强行要将他带回现实世界之中,让他再度面对战争的伤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否人道可想而知。最后,安德鲁通过假装发病骗过了所有医生的耳目,让泰迪与记忆一同死去,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生活在人世之中。

(二)战争是痛苦的根源

安德鲁作为一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活着归来的美国士兵,曾亲眼目睹了战场上人类互相残杀的局面,也亲眼看到了纳粹集中营里面惨绝人寰的杀人场景,这一切都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并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可以说,战争带来的痛苦是连锁性的,宛如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塌之后,继而是无穷的倒落和无尽的伤痛:战争的阴影使安德鲁无法去理性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使他只能沉浸在酒精中度日;他的举动让妻子无法忍受而精神崩溃,最终溺死了三个无辜的孩子;安德鲁则在愤怒之中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自责则成为他悲伤之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他压垮,而后走上精神分裂、人格失控的道路。

其实,安德鲁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在美国,军人患有战后综合症的并不在少数。据美国国防部统计,仅2008年因此自杀的士兵就有至少128位。二战后,世界局势在总体上看趋于平静,但局部地区仍是战火弥漫,美国曾发动和参与了多次战争,包括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这些战争给美国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中,大约有五分之一患有心理疾病,无法回归到正常生活之中。所以说,《禁闭岛》这部影片在对美国士兵表达深刻同情的同时,其实也是对美国发动战争这一行径的强烈指责和批判。因此,从人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惨绝人寰的战争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要拒绝战争、反对战争,才能实现人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禁闭岛》是一部兼具故事性和哲思性于一体的影视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人生历程的探讨,深刻地传达了对于理性和人性的一系列思考,包括对个人身份的认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人道主义的认识,以及对战争与痛苦关系的分析,等等,使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对现实世界进行理性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弗洛依德主义论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吕争.解构《禁闭岛》:通往冥界的银币[J].电影文学,2011(01).

[4] 《禁闭岛》在线观看[OL].http:///subject/play/92035/1.

绝色之战篇7

[关键词] 影视编剧;红色影视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I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09-1

近年来,一批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和电影,如《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改编剧集纷纷被搬上荧屏。

这批“红色经典”电视剧在获得了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起纷纷争议,许多观众与专家学者的不满和批评,认为大多数根据“红色经典”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

而电视剧《地道战》却在这片“批红”声中异军突起,叫座又叫好,除了各播出电视台不俗的收视率外,在网上相关影评人及观众也赞不绝口的夸奖。

本人作为《地道战》的导演,撰此文,以《地道战》为例,谈一谈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作品的在文化产业市场的优劣。

一、“红色经典”改编的经验教训

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股至今不衰的“红色风暴”,这场风暴的主要表现就是重写“红色经典”的兴起。一时间《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纷纷被改编,搬上荧屏。

这股“红色经典”的重拍潮流虽未成为影视界的主流,但确实也有声有色,并有相当的规模,引起文艺界、评论界尤其是广大观众的瞩目。

“红色经典”的再度流行,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怀旧的时代思潮。硝烟弥漫的战场、真挚深厚的友情、意气昂扬的风貌……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开启人们记忆闸门的钥匙,勾连起人们对既往岁月的追忆。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中国人曾经豪情万丈、斗志冲天,而在衣食无虞、应有尽有的今天,许多人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彷徨与空虚。

在这股重写“红色经典”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人批评“这样的重拍是对红色经典的虐杀”,并归纳了扭曲“红色经典”的四类招数:无“情”不成戏,随意注水稀释,歪曲英雄形象,反面人物人性化。因此颇受诸多文艺评论家与观众的质疑。

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发出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4月9日)、《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2004年5月25日)等重要文件,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对“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加之制作人员的探寻和实践,对于“红色经典”的讨论终于逐渐地归于冷静和理性。

电视剧《地道战》立项筹拍之时,其实已经领会了“通知”的精神并借鉴了此前的经验教训,事实上已经有了较成熟可借鉴的模式。

这种模式与经验就是要自觉调整好“主流意识形态”、“观众市场”、“艺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弘扬“红色传统”的绝对前提下增强作品的可观性与娱乐性。

二、原著的优势

珠穆朗玛峰之所以可以高达8848米而不倒塌,是因为“底座”青藏高原本身就高达4000余米。

不是所有的“红色经典”都适于电视剧改编,只有具备了大众娱乐基本元素的作品才有改编的可能。比如,俗世的故事结构、复杂的情感纠葛、紧张的戏剧冲突、被暗示的性关系等。

电视剧《地道战》在老电影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又有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富有传奇色彩与生活细节的原始文本,这是奠定了改编的基础的。在拍摄的构思上,充分利用了“地道”这个主要故事场景,无论是置景、美术方面,还是在摄像方面,都考虑到了和故事相吻合的多线条、有深度、有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不辜负我们最初的创作初衷:把“地道”作为冲突的焦点场景。

在悬念设置与情节构思上,力求丰富复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感人至深。是一部战争、爱情、忠诚、亲情、国家、爱与恨的人性大碰撞。

三、尊重原著核心精神

“经典”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要获得广泛认同就必须寻找作品与观众心理的贴近点,否则传播方大量生产,而接收方则拒绝接受,大众化传播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改编与原著的关系是一种互为文本的再创造关系,其中的要件:一是精神上的理解、意义的提取;一是文体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电视剧的艺术特点,为展现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在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人物和线索,并丰富原有人物的性格,拓展时代背景,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符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电视剧版《地道战》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在改编过程中把忠于原著的“核心精神”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在原著情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延伸,采用增加新的次要人物、增加次要情节线索(干净、合理的感情线索:母子之情、父女之情、祖孙之情、兄弟之情、同志之情、男女之情);以悬疑的故事为线索,以情感为两翼,来完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调制过程。

绝色之战篇8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产于俄罗斯的烈性酒逐渐风靡全球。俄罗斯、波兰、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瑞典等国都开始制造伏特加,众多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俄罗斯的波士伏特加(Bolskaya)、波兰的兰牛(BlueRison)、瑞典的绝对伏特加(ABSOLUTVODKA)等。

绝对伏特加始创于1879年,“绝对”在瑞典文中只是品牌名称,在英文中则有绝对的、十足的、全然的之意。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品牌在瑞典还默默无闻,年销量只有1万箱。1979年,绝对伏特加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然而最初并不被人看好,人们甚至预言其最多只能支撑3个月。然而29年过去了,绝对伏特加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了下来,还创造了一系列市场“奇迹”。

今天,绝对伏特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烈酒品牌,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4年和2006年的《福布斯》“顶级奢侈品品牌排行榜”中,绝对伏特加均位列榜首。世界品牌实验室(WBL)的200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绝对伏特加位列第126位。应该说,绝对伏特加从默默无闻的弱势品牌成长为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与其成功的全球化广告战略息息相关。

绝对伏特加全球化广告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创新为灵魂,用修辞性的叙事手段演绎本土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与时俱进,通过商品艺术化和艺术商品化,引领和推动着消费潮流。

本土化策略,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末,绝对伏特加的美国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其富于瑞典特色的短颈肩圆的酒瓶设计和将LOGO、产品说明直接印制在全透明的玻璃酒瓶上而不是用纸标签贴在瓶身上的做法遭到了排斥。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只有俄罗斯的伏特加酒才是正宗的,其余的都是仿制品。

面临困境,绝对伏特加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广告宣传运动,成功地占领了北美市场。如今,绝对伏特加早已取代了俄罗斯伏特加昔日显赫的市场地位,成为美国伏特加市场第一品牌。

与此同时,绝对伏特加的纯净透明的酒瓶设计,“ABSOLUT”和“1879”字样,及其创始人,素有“伏特加酒之王”美称的传奇人物奥尔松史密斯(Lars OlssonSmith)的头像徽章都已经成为一种标记和象征,默默地向消费者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公司对产品质量绝对自信,每滴绝对伏特加都产于瑞典南部的Ahus。生产和销售过程绝对透明,这象征着绝对伏特加的核心价值――纯净、简单、完美。

绝对伏特加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赢得美国消费者的欢迎,其本土化广告策略功不可没。在一些重要的海外市场,绝对伏特加常在其广告中加入该地区标志性的建筑物、名胜古迹或其他物质或精神文化元素,从而使当地消费者对绝对伏特加产生了强烈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感。例如,针对纽约地区的广告“ABSOLUT BROOKLIN”(绝对的布鲁克林)便以纽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布鲁克林大桥为背景,用一对绝对伏特加酒瓶代替了大桥的两个拱形桥洞,充满了想象力。此外,“ABSOLUT BROOKLIN”的命名方式符合了美国人名字在前、姓在后的习惯,当地居民甚至会将其视为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位公民的名字,从而将这一舶来品视为本地品牌,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则独具匠心的广告设计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绝对伏特加像布鲁克林大桥一样能给当地居民提供便利,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样,绝对伏特加很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之中,为当地消费者所喜爱。

1985年,波普(popular)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为绝对伏特加酒瓶创作的油画第一次作为广告创意在媒体上发表,结果引起轰动并使产品销量大增。两年后,绝对伏特加就成为美国伏特加市场第一品牌。

这则广告的大获成功使绝对伏特加管理层意识到艺术价值与酒文化价值的互动效应,于是公司先后聘请了400多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了700多则广告,涉及时装、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主动参与广告创作的既有现代画家,也有雕塑家、摄影师、水晶玻璃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和珠宝设计师等。其包括涂鸦艺术家基斯・哈灵和时装大师范思哲等人。而21世纪第一则绝对伏特加艺术广告,是激浪派艺术家白南准创作的1.83米高,由五颜六色的霓虹组成的绝对伏特加酒瓶造型。

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不仅赋予了绝对伏特加慑人心魄的美感,还极尽想象、夸张之能势。1994年问世的“ABSOLUT GENEVA”(绝对的日内瓦)广告中,绝对伏特加成为这座钟表之都钟表上的齿轮;在“ABSOLUTVlENNA”(绝对的维也纳)中,它成为这座音乐之都刚刚谱就的崭新乐章里跳动的音符:在“ABSOLUT VENICE”(绝对的威尼斯)中,它成了水城临水建筑的一部分而在“ABSOLUTLONDON”(绝对的伦敦)中,它与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大门浑然一体。在“ABSOILUT BEIJlNG”(绝对的北京)中,绝对伏特加成为中国国粹京剧艺术人物脸谱中的忠勇之土,在“ABSOLUTTOKYO”(绝对的东京)中,它又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在“ABSOLUTEDINBURGH”(绝对的爱丁堡)中绝对伏特加变身一枚别针,别在一块当地土产――苏格兰上,巧妙地赞美了苏格兰人民的勤劳、淳朴。

“ABSOLUT EXP-RESSIONS”(1997)由14位非洲裔美洲艺术家共同完成,广告深受传统的非洲艺术、抽象主义和早期美洲民间文化影响。“ABSOLUTORIGlNALS”(1998~1999)由16位前卫的欧洲设计师联袂打造。艺术家们赋予了绝对伏特加广告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本地化和艺术化的广告设计,绝对伏特加成功走向全球市场。

碎片化时代的“窄众”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趋势。因此,在重视本土化的同时,绝对伏特加在广告制作上也高度重视个性化,将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者看做具有不同人格、审美和消费偏好的个体,并在广告设计上凸显其个性。

一则名为“ABSOLUT ADVENTURE”(绝对的历险)的广告专为喜欢冒险、挑战的消费者设计。画面背景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山,绝对伏特加的酒瓶成为这

座山的“峭壁”,一名身着红色运动服装的攀岩勇士奋力攀登到瓶子的肩部,由绝对伏特加酒瓶构成的“冰山”凸显了攀岩者的勇敢无畏。攀登雪山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运动,它赋予这则广告特殊的含义:喝绝对伏特加就像参与攀岩运动一样充满挑战,只要突破瓶颈,就能体验无与伦比的滋味。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绝对伏特加家族陆续增加了“ABSOLUT PEPPAR”(绝对的辣椒)、“ABSOLUT CITRON”(绝对的香橡)、“ABSOLUT KU RANT”(绝对的黑加仑子)、“ABSOLUT MANDRIN”(绝对的柑橘)、“ABSOLUTVANIL LA”(绝对的香草)和“ABSOLUTRASPBERRI”(绝对的红莓)等产品。

2005年,为了配合其最新产品,绝对伏特加在全球推出了名为――“Find YOUr FIavor”(发现你的口味)的系列广告,其中有一则“ABSOLUTRASPBERRI”(绝对的红莓)广告别具特色。画面以城市的交通要道为背景,马路中央摆放了一瓶红莓味的绝对伏特加,四周散布着粉红色的鲜美水果图案,周围是些正在寻找和品尝它们的人。在瓶子上方的突出位置,“FIND YOUR FLAVOR”(发现你的口味)的宣传语格外醒目。这则广告似乎在告诉消费者:无论你的偏好如何,绝对伏特加都可以满足你。这则广告体现了绝对伏特加以顾客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绝对伏特加“BOTTLE”(瓶)系列平面广告则采取拟人的叙事手法,隐喻绝对伏特加酒能赋予人丰富的情感。在“ABSOLUT HONEYMOON”(绝对的蜜月)广告中,所有元素都成对出现,画面中央两个白色的绝对伏特加酒瓶并列位于同一光系的地板上,瓶上印有两张创始人的头像、产品名称和产品说明,巨大的白色心形背景将两只瓶子连成一体。这则广告象征着绝对伏特加把一对年轻人的心连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

游走在时尚之巅

追求时尚是人们现代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及一种炫耀性心理表征。因此,时尚成为现代广告的叙事方向之一。英国学者马克・柯里指出:“叙述与重新叙述循环的加快,反映了商业生活中普通的时间压缩,而更新一种商品风格的压力则是更新市场的过程的一部分。资本主义文化让我们与一切签订了暂时的合同,它以其不断加快的淘汰速度强加给人们一种现代性的意识。”

近年,绝对伏特加不断在广告中注入时尚元素,引领着最新的消费潮。

随着可持续发展日渐深入人心,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此,绝对伏特推出了“ABSOLUTClTRON”(绝对的香橼)系列广告,满足人们对绿色、环保、纯正、天然的消费诉求。其广告词为“ONLYREAL ClTRUS.ONLYABSOLUT CITRON”(唯一正宗的柑橘属果汁,唯一绝对的香橼)。广告画面中央是一个带着绿叶的香橼果,叶面和果实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香橼果的上方有一瓶绝对伏特加。这则广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暗指绝对伏特加的原料自然、新鲜、纯正。人们在看广告时仿佛闻到“ABSOLUT ClTRON”(绝对的香橼)的气味,品尝到正宗的香橼果汁般的鲜美。

另一个则以蝴蝶为主题,一只绝对伏特加酒瓶上落满了橙黄和橘红色的蝴蝶,还有许多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自然界中,蝴蝶喜欢吮吸天然香橼的果汁,对农药反应敏感。这暗示了伏特加酒的绝对环保、绝对天然,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愉悦感。

此外,绝对伏特加对流行文化也时刻保持关注。例如,公司注意到,嘻哈文化近年日渐流行,并已经从街头步入主流,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为了迎合这一时尚文化,2006年冬季,绝对伏特加以“ABSOLUI BLING―BL1NG”为主题推出2006年圣诞限量新装――绝对黄金盔甲。“bling”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个来自新奥尔良的饶舌说唱团体“CashMoney Millionaires”20世纪90年代的一张专辑里。在最新版的牛津大词典里,它意为“穿名牌衣服与戴璀璨明珠”。“bling-bling”可以引申为“大又亮的璀璨珠宝”或“个人风格上的闪光浮华的元素”。

上一篇:写校园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读书会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