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长辈写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11-27 21:58:49

给长辈写一封信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1

称呼要得体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

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

信度称呼用尊称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2

一、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二、称呼要得体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 求职 信 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 求职 信 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 求职 信 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 求职信 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三、信皮称呼要用尊称

信皮(封文)的主要内容除要清楚、准确地写明收信人地址及邮政编码、收信人姓名、发信人地址及姓名以外,还要恰当地选用对收信人的的礼貌语词。首先要注意收信人的称呼。封皮是写给邮递员看的,因此应根据收信人的职衔、年龄等,写上“经理(或总经理)”、“厂长”、“人事资源部长”、”人事经理”或“先生”、“同志”、“女士”等。其次,要讲究“启封辞”、“缄封辞”选择。“启封辞”是请收信人拆封的礼貌语词,它表示发信人对收信人的感情和态度。一般对高龄者长用“安启”、“福启”,对其余长辈用“钧启”“赐启”;对平辈,可依照受信人的身份、性别,分别用“力启”(对军人)、“文启”(对教师)、“芳启”(对女士);“缄”字的用法也有讲究。给长辈的信宜用“谨缄”,对平辈用“缄”。明信片、贺年卡等因无封套,因而无所谓“启”和“缄”。求职者须注意,切忌用挂号或快件寄来职资料,以克劳神费时。

四、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3

所谓文书,指借助于文字而形成的各种书面材料。可分一般性私人文书和工作性公务文书。

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掌握书信的格式和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书信的功能。

书信和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尊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有“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身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用“此致、即颂、顺祝”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X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对晚辈用“字、白、谕”等词。

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发给机关、团体或单位的信,要先写地址,再写单位名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二、三字处写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4

一个早春的上午,我们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促膝而坐。茶韵袅袅,静室生香,气氛和睦融洽,话题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家文化,而家书,则是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每一个家庭都该有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家产也是家业,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资产和资源。百年之后,当金钱与房产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时,一个家传承下来的,也许只有这些永不衰竭的文化与情感。家书,永远是家族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CITY IN:众所周知,中国人对 “家”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而《城色・尚家》开办了“尚家家文化”专栏。王秘书长,请您对“尚家”这一专栏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好吗?

王大千:尚家,顾名思义,就是倡导人们倾注更多的爱与心思在家庭方面,让自己的家变得高尚、文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和则万事兴。《城色》杂志创办这一专栏是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

家,包含物质与亲情两个方面。尚家,不仅要倡导人们对家具品质、家居风格用心选择和精心设计,更应呼唤一种亲情的回归。一个家无论布置得多么精美、装修得多么豪华,若没有亲情的滋养与温暖,那也只能是一座冷冰冰的房子,不能叫做一个家。如果一家人和睦团结,互相爱护,互相帮扶,即使陈设简陋,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很高。所谓有情饮水饱,就是这个意思。并且古人有云:内睦者,家道昌。沐浴在亲情中的人们,内心充满了光明与温暖,家业也会慢慢兴旺起来。

因此,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希望“尚家”这一专栏可以更加侧重于对亲情的呼吁,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文化,让天伦之乐回归到更多的家庭当中。

CITY IN:说到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家书”占据家文化的重要一席。在中国,家书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王秘书长,家书文化是如何兴起与发展的呢?

王大千:家书,是书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梁代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过,“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他认为书信产生于春秋时期,产生的原因则是交往频繁的需要。春秋战国时代,以竹简、木牍以及缣帛为主要书写材料,“书介”也随之产生。汉代以后,纸张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文字的流通。与此对应,书信也凭借纸张而迅速普及,家书作为书信的一种形式也普及开来。

汉、三国时代的一些家书,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许多家书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比如东汉名将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的“画虎不成反类狗”,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警句,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葛亮《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流传千载,脍炙人口。后代诸如《颜氏家训》、《板桥家书》等已突破了家族文化的范畴,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见字如面,通过鱼雁往来,家庭成员之间能增加了解,增进感情。古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兵荒马乱的年代,渴盼家中亲人的消息,那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得过“万金”。家书作为家族文化的载体,承载了祖辈先人的经验教训、做人准则,使得家族精神得以延续,民族优秀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ITY IN:家书在家族文化传承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您认为家书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家书对后辈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方面呢?

王大千: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但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世事的过程中,纷繁芜杂的思绪加上外界的干扰,很多情况难免受情绪的影响,话语难以理性和缜密,难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而在写信的过程中,心会逐渐平静下来,就能够沉淀思想,总结经验,好比冬潭积水,晶莹澄澈,天光云影俱现。这封信若给孩子,无论文采怎样,内容都是宝贵真切的情感。若长期坚持,一方面实践,一方面教育,书信积攒下来就成了一个传家宝。

教育的真谛之一在于沟通,两代人缺乏交流,情感上难免会出现隔阂,就会出现所谓的代沟。一旦出现代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常常像往玻璃上泼水,是不会被吸收的。先有沟通、交流,再谈教育。 当短信不断删除,电话内容无从保存,泛黄的书信就变得愈来愈珍贵。一封信不仅饱含着良苦用心,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像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将毕生的经历、感悟都写下来赋予后代。祖辈的家训一代传一代,树立了一个家族的标杆与气质。这便是家文化传承对后代的影响。

家书也是家信。古人对于“信”这个字,赋予的是“信义”、“信任”、“诚信”,而家信则是对家的信义与信任。一封家信包容了仁、信、义、孝,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一个高尚的家庭所传承下来的不是房产,不是股票,而是祖辈们奋斗的精神,是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交流。

为人之初,一个孩子的行为、认知皆是来源于一个家庭的文化、规矩。知识教育在学堂,人格教育在家庭,而家庭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如能记载下来好的文化成为家书传承,就像曾国藩那样,对于家族后辈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CITY IN:您前面已经说明了家书的重要意义,但当代社会,手机、电脑充斥着大家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发扬家书文化?

王大千:当今社会,电话、手机、电脑等种种传媒工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取代了以往以书信交流的方式。新生事物带来了快捷,却悄然间淡化了一些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如同“快餐”, 特别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如果短信能理解为简短书信的话,现在很少有人能按书信格式发一条短信。没有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没有礼节,也没有了感念与敬畏。就好比我见过很多在外求学的少年,月底通常便是一句“给我下个月生活费”,发短信成了“下通知”。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多写家书,多与父母、孩子交流。在网上也可以写出经典优美的信件,关键是要有写信的心境。

家书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我们的传播形式可以变,但爱是不变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虽提倡传统文化,提倡家书,但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一味地追求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不可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书信往来,其最基本的功能早已被取代。但是心灵深处的沟通是取代不了的。所以我目前也在致力于发动新文化运动,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与现代人、现代生活结合。我们做不到经常写信,就偶尔写一封,给父母,给孩子,给自己,不仅是一段心灵的沟通与记载,更是永久的珍藏。

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常给人长大未成人、成人未成熟的印象。父母责怪儿女不给自己写信,其实是父母缺失了写信的素养。子女接受学校号召给父母写信后却不能收到父母的回应。由此来看,父母应该接受子女的教育,也就是未来的教育。随着手机、网络等通信方式被人们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流逐渐被短信转发、情书下载所代替,沟通越来越快餐化。亲人之间不能安静下来以手写心,不能沉淀感情、传递真情,所以导致人情冷漠。

情感的丰富需要教育,而书信教育则是家庭最有价值的财产。书信是一个人的心灵史、成长史。文字从心出发历经思索,执笔,反复推敲和情感的把握,心也就被洗刷得丰富敏感而细腻。这样一颗满怀情感的内心不会被空虚占领,更不会被冷漠打败。因而我们可以从家书中汲取人性之美,实现家书对人性真善美的启迪与浸润。

CIYT IN:您刚才说,孩子给父母发短信就像在下通知,现代书信礼仪正在被速食文化侵蚀,您认为书信中的礼仪是所谓的繁文缛节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是我们忽视了它的深层次内涵?

王大千:这正是现代人对书信礼仪认识的误区,或者说是现代人对书信礼仪的曲解。家书中的传统道德观念随处可见,特别是从书信礼仪中看出,它在隋唐时期便已形成制度。比如,写信人在信中提到父母时,一般都冠以“大人”相称,要么字体很大,要么前进两格。而写自己时则称“吾”或“男”,不是字体很小,就是退一格。这都表现了自己的谦恭之情,对读信人是一种尊重。

一封措词得体恰当的信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所以通过书信礼仪可以增加个人修养和文雅气质,写信的细枝末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书信礼仪还反映出一种做人的态度,就是诚信,白纸黑字,代表着一诺千金,代表着不可反悔,代表着一种责任,代表着严肃的人生态度。

CITY IN:如此看来,倡导家书运动,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家庭和谐,对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大千:没错,家书根源于“仁、义、信”。治国先治家,家和才能万事兴。纵观古今,《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家书所传递的精神泽被后人,对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家书传递的是家族精神,民族情怀,家书的价值超越万金。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5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三十二岁,“从大兴翁覃溪(方纲)先生讲金石考据之学”(语出自吴荣光手订年谱),即入翰林后从翁方纲研习吉金考据。2010年五月,北京泰和春拍有四屏书写吉金大篆者,题款年为戊辰(嘉庆十三年,36岁),落款小字草率,笔力稚嫩,像没有在书法方面下过苦功的人所为,此本应为后人临本,原迹已不复见;此四屏大篆也写得马虎,笔力轻薄平滑,结字不稳。吴荷屋那年岁的作品,可以另一小楷写经册为佐证:2010中国嘉德春拍,第8229号拍品,为吴荣光抄录之《金刚经》一册(图1),估价2万-3万,最后以12余万沽出,落款为嘉庆九年甲子(32岁)。这年岁小楷也写得很有功力,端正严谨,清秀劲健,行气井然,足见上述的那四屏必为伪作。他在自订年谱中有提及往返粤中与京师旅途遥远,“途中船窗多暇,手录《尔雅》一部”。即有在旅途闲暇抄书以消永日的习惯。

吴荷屋现存写杜子美《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及见的有四、五件之多,一般以四屏书之;其中以中山图书馆所藏者为最佳。拍场亦见有两件:其一是写于庚寅三月,用四色纸写的,中国嘉德2007年第十一期,1237号拍品,以20160元沽出(图2)。庚寅年为道光十年,五十八岁,风华正茂,落笔磊落爽俊,浑然天成,可惜其文有漏字缺句,此亦书家通常容易犯的错误,不足为怪,山人也常常如此。其二是晚年七十岁所写,(高238cm×宽59cm×4幅)广州嘉德2010年冬拍之拍品,以47040元沽出(图3),落款年为“道光壬寅十月五日”,老气横秋,无复少壮之圆润,手抖颤有点失控。然劲挺起伏、雄豪英迈、参差错落、恣肆奇崛,书写得极为浑成老到。

荷屋公毕竟公务缠身,故书法以对联为多,拍场所见亦然。近见广州嘉德一对联,估价1.2万-1.8万之间,最后以4.8万沽出。此对联写于辛未正月(即嘉庆16年,39岁)对文为:“梅雪松风供啸咏,琴腮书幌近烟霞”(图4)。清《国朝耆献类征》云:“吴荷屋书,由率更入而旁涉眉山。”此亦谬误也,应以学眉山为主,旁涉颜鲁公才对。受翁覃溪诸公影响,荷屋公独尊坡翁,现可从苏轼《寒食帖》中见其踪迹,加上涉猎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之走笔,其竖横屈折应有参照处,故其雄健为坡公所无也。康有为更把吴荷屋推为吾粤之冠。此联用的是云纹对笺,极之干净典雅大方,那沉着的墨色,士大夫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令人沉醉,此轴精、真、新兼备,难怪拍出高价。

广州市艺拍2011年6月1 2日新近拍品,荷屋公行书七言联:“琴曲静调瑶井月,酒杯深照碧阑花。”没有年干,应为中后期作品(图5)。佛山老辈所谓“烂苏”体,即为此类写法。荷屋公醉心苏体,偶得一坡题文与可竹,即额其居曰:“坡可庵”,其对苏之尊崇程度可见一斑。坊间所云“烂苏”,意为没有苏那宋人书体之风华俊爽,旋以缓疾环转代之,下笔犹如雄鹰翱翔,劲健屈折,力透纸背,曲成而有韵味。

中国嘉德四季第十七期,2009年3月第1695号拍品,有一“宋微宗御鹰图题跋”(图6),绢本立轴,高134厘米,宽26厘米,写于戊戌(1838年66岁),小而精,极工整,清劲流丽,干净整洁,可谓用心之作。

荷屋公之于画极少,聊以自娱。广州嘉德2010年10月四季拍卖会有一写给“朴园三弟”(即吴弥光,排行第三)者,落“伯荣”款。荷屋公富收藏,有临习前人稿本习惯,一如近世书画金石收藏家容庚,亦有此习。有画贾索价过高者,留画一晚,通宵临习一过,翌日即归还画贾,以了却不能得之心愿。此等画亦属文人墨戏,简淡空疏,逸笔草草。

吴荷屋在《辛丑销夏记》中所录其藏品,自唐迄明,凡一百五十一种名迹,可谓片片珠玉,画中奇珍。然于其晚年,正逢鸦片战争爆发,出于忧心战乱及藏品之日后安排,这也是藏家的通病,子孙未必能善管理之,于是散之同好,如孔广陶辈及粤中乡绅官宦也有不少;而留给子孙者,以自己的作品居多。及后至其侄孙辈,如:五弟绶光长子尚时、(尚时子)福焘(荃选)、七弟灿光三子尚熊(尚廉)等,见荷屋公藏品如斯流散一空,每觉可惜,于是陆续回购一小部分。先祖父吴赤云业医,暇时专门收购荷屋公所书对联;至祖父吴焕文,则在“”期间,迫于形势,把四大箩荷屋公对联全部交给居委会,由此家中荷屋遗墨全部散失殆尽。“”后,佛山有一亲戚蜗居在阴暗潮湿的平房旧居,先祖父留下来的字画,其中有两卷荷屋公的诰封,已是霉烂不堪。拿起来展开一看,满是虫口,拿过物件的手都沾满纸屑。所谓诰封,即为明、清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清代皇帝颁发的官诰,其样式一般以五彩特殊的丝料织成,祥云和瑞物作底纹,书写用黑、金、银、殊、碌五色,俗称五彩。清代的圣旨一般都是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这两卷诰封,其一:为于翰林院庶吉士时嘉奖其学识通明授“编修”,妻罗氏及继妻伍氏早习女仪,克修妇职,赠其为孺人。嘉庆六年四月十六日吴荣光(签收)。其二:是在陕西陕安兵备道时调任福建盐运使,兼嘉勉奖励其妻罗氏及继妻伍氏,珩琚合度,宜家之范,封其为恭人。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吴荣光(签收)。两卷诰封上下都已霉烂,后人不懂保存,把东西放在木箱里,长期不拿出来通风展卷;广东地热湿闷,容易发霉,藏品就容易被虫蛀霉变,实在令人惋惜。(图7)

经过年代流失、战乱、破“四旧”,虚为吴荣光后人,而无一物流传下来,朋辈知者,有以故物相赠、相易者。如所藏《吴荣光自订年谱》为朋辈相赠,《吴荣光致叶梦龙书信札》则为顾坤伯先生(乃程十发先生之师)的长子顾小坤先生于1996年通过许礼平先生转赠于我(图8),在其附函中说:“今悉你为吴荣光第六代孙,我约在二十年前得到他书信一册,今知你为他的后代,不如赠你收藏,比在我处更有意义也”。并索小画一幅以为念。这册子是荷屋公与其亲家叶梦龙的往来书信,行文恭敬严谨,书写自是不容苟简了。还有吴荣光家书册,为陈绮雯友人以余劣作相易,由此自庆墨缘非浅也。该册信札比之其他信札书写得较随意,大抵家书亦无拘束也。昔容庚教授也送过荷屋公对联给家父,其对文为:“戴仁抱义,怀忠履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写得雄健有力,质地亦很新,少见虫口。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6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7

只见满头是灰的信蹲在角落里,显然,他郁闷极了。眼前不断地闪现出这段时间以来,对面那大桌子上风光得意的e-mail。信,生气极了:以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现在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不仅不把我放在眼里,还时不时地在大伙面前讥笑我,还跟键盘、鼠标说我的坏话…….信越想越气,不跟他理论理论,誓不罢休。想到这儿,信使劲一跺脚,“啪”一声,跃上了主人为e-mail专门收拾得干净锃亮的大桌子上。

“我是信!”信愤愤不平地指着屏幕中的e-mail说道。

“你有什么资格讲我坏话,你才冒出来几年啊,要知道我们信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再说了,你们e-mail值几个钱?古代王羲之、王献之,那几个字的信,可是价值连城啊!你又有什么!”

e-mail被信猛地冒出这一串“炮弹”给炸蒙了,他揉揉双眼,抬头望了望,原来是那个“小白袋”啊。信看见他爱理不理的样子,接着又说 “我可以写出人的情感、个性;又可以欣赏美妙书法,还能‘见字如面’,你呢,你有什么啊?冷冰冰的家伙,你怎么跟我比啊!”面对信接二连三的轰炸,e-mail稳了稳神,厉声争辩道:“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现在无人问津了呢?现在是信息时代,谁还写信啊,一封信要10天半月的工夫才到达,还要花钱贴邮票,还不保证每一封都能安全抵达收信人手里,我这一发送,瞬间就可到达,多省心呀,而且还可以同时群发,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呢,行吗你?哼!”桌子旁的钟被吵醒了,钟语重心长地说:“嗨!你们有什么好争好吵的呢?e-mail,你这个做晚辈的怎么这么不尊敬长辈,要知道,信可是你的祖先啊!你的名字从何而来?‘mail’是信的英文,发送方式也是和信一样,都是从写信人到收信人手中,只不过运送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信啊,你是位值得敬重的老先生,e-mail就像是你的孩子,孩子大了,长本事了,我们要肯定他,要支持他。e-mail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发送信件,这可是任何传统的方式也无法相比的,他跨越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再说了,你们一个父辈一个子辈,有什么好争好吵的呢,和谐共处,为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给长辈写一封信篇8

三十年代,新婚不久的沈从文回湘西——几千里的山路和水路,回去探望病危的母亲。他坐在船上,给张兆和写信: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他给兆和一封封地写,一封封地寄。想象那情景:路像思念一样长。脖子低得酸了,抬头扶一把,两岸风光已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世界这样清旷微凉,只有心里装的那个人,让自己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坐标。想象张家三才女读信的情景,她一定读到了信里漫漶的水汽和两岸草木散发的清气,读到了信里的晓月和暮色,读到了船头船尾的水声和水上的风声……他告诉她路上的一切,包括他依恋她的心。

写信,寄信,等信,读信……爱情那么慢,像慢镜头叙说。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要对她说的心里话那么多,山长水阔地遥寄,刚刚说了七八成,岁月忽已晚。

爱情那么慢,一辈子只读一个女子的信!只有一个女子的信才能在困顿中安抚孤独的心,才能让他读得伤心又开心。

我们也有过那样慢的爱情。

曾经,相爱的人,也愿意跟我们慢慢地过——过着时光。愿意把他的时间,像放压岁钱一样,无限信任地放在我们的口袋里。

犹记那一年,还在读书,他来看我。我们刚刚恋爱,也是师生恋。学校在城中,他骑自行车载我去看城北郊外的一座古塔。上午动身,是秋天,阳光像刚出笼的馍馍,又白又软,犹有香气。我坐在后座上,靠着他的背,不说话。他慢慢骑,似乎不为看古塔,只为了这样近地坐着,只为了两个人这样近地保持着朝向远方的姿势。两个多小时才骑到,塔破败而冷清,在秋阳下立着。我们爬上去,爬得一身汗,在最高层的窗口坐下,看长空寥廓,看村庄如豆田畴如棋,也不说话。回城已晚,街灯次第亮起,灯光微黄古旧。饥肠辘辘,我们走进一家面馆,要了两碗肉丝面,极少的肉丝,吃得极慢,都怕对方没吃饱。

现在想,那时,脚步好慢,一天的时间,只玩了一座破败古塔。其实,在那时,我们的爱情是慢的。没有微博关注,没有手机短信,没有私家车接送,分别两地时,写信读信,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相聚时,共一辆自行车出游,便是最浪漫的事。

我的一位编辑老师,很漂亮很知性的一个女子,五十多岁了看上去依然那么让人赏心悦目。我很好奇她当年怎么嫁给她先生了,一次闲聊中忍不住就问。她说,她和他当年一个办公室,她前他后,冬天没有空调,好冷,坐的椅子分外冰。一天早晨上班,她看见她的椅子上铺了一方软软暖暖的座垫。是他缝的,亲手缝的。一个男人,熬夜,千针万线,为她缝座垫。不知道熬了几个寒冷的冬夜!不仅老师感动,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如今听来,我也感动得要命。爱情就在这些细枝末节里,就在这些慢悠悠的时光里。爱情不是急吼吼地说出那三个字,而是知冷知暖,默默地为她去做琐碎得不为外人道的小事,一针一线,日日年年。

上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讲话范文 下一篇:保护环境倡议书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