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7 03:04:14

策略研究报告

策略研究报告篇1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帮助教师发现或鉴别有效教学行为和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建立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及其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探索出提升我县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构建教学不同阶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我县课堂教学质量。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指出,学习一门科学实质上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开放过程,学生必须通过科学探索来获得个人经验和理解学科基本原理。同期,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每个科学领域中各年级水平的学生必须拥有科学探究的机会,采用探究的方式培养自身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这两部文献的充分体现出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改革刚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用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模式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形式,是国家教育部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我校历史组在精心研究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并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二)选题的意义

问题主线是“学习者在教师问题设置下,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向前。

(三)研究价值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通过探究,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改革历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学习先进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2.营造学习的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研究假设及创新与突破之处

通过课堂改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达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显出来”的效果。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和文化乐园。自主探究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增强了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手段,课题组着力于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大胆实验,及时反思与调整,课题的开展有着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其创新之处在于能扎根于教学实践,有鲜活的课题研究素材。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问题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二)实施步骤

1.立项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7月):①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组织研讨,分析论证;②组织调查部分学科的教学课堂现状,分析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③组建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高具体任务和要求。

2.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20年1月):①分工落实;②进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研究典型案例;③通过同课异型、异课同型等赛课及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3.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①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②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③总课题结题大会;④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五、研究成果简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组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在本课题研究的影响下,历史教师中涌现了课堂改进先进个人,带动了周围的教师致力于课改。总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研讨和努力探索下,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具体展示如下:

1.朱洪森《浅谈问题主线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一文,2019年7月在县规划办组织的评审活动中,获县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2.朱洪森《联合国》一课,2018年8月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县级优课。

3.朱洪森《大胆探索,理性回归》一文,2018年9月在市级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市级二等奖。

4.朱洪森《联合国》一课教学设计,2018年9月在市级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市级二等奖。

5.朱洪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课,2018年11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历史学科优质课。

6.朱洪森《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2019年6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7.曲平《高中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一文,2018年12月在县教育学会评审会上,获县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8.李琳《戊戌变法》一课,2018年8月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县级优课。

9.李琳《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2019年6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10.王丹《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教学设计,2018年12月在县教育学会评审会上,获县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11.王丹《姓氏文化》一课,2018年6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12.王丹《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2018年11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历史学科优质课。

13.王丹《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2019年6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14.王丹《中国饮食历史文化》一课,2019年6月在县级校本研修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15.邹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2018年5月在县级公开课活动中,获历史学科优质课。

16.邹楠《中国传统节日》一课,2018年6月在县级校本研修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17.邹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课,2018年8月在县级“微课大赛”活动中,被评为县级优秀奖。

18.邹楠《红军长征》一课,2018年11月在市级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中,获市级二等奖。

19.邹楠《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情》一课,2019年6月在县级校本研修活动中,获县级优质课。

策略研究报告篇2

题目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专业 电子商务 学号 200706015

主要内容:

根据所学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的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撰写论文。

基本要求:论文格式正确,符合要求;6、及时上交论文及相关材料

主要参考资料:

《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经济学基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商务周刊、互联网等

完 成 期 限: 2010年4月1日

指导教师签名:

评审小组负责人签名:

2010 年 4 月 1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指导教师 孟 刚

学生姓名 张海锋 学 号 200706015 专 业 电子商务

一、课题来源:

根据指导老师给定范围自选题目。

二、设计目的: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及企业经营方法,对企业扩大经营、提高竞争力、改善供应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而言,仍存在诸如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设施落后、执行不力、缺乏规划、全球化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将予以探讨和研究。

三、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目的,本文首先对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模式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网上商店/服务、网络经纪商、价值链服务商。其次从信息的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信息内容三个维度对上述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当前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模式的不足,并在分析价值链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知识价值链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与研究。

四、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2009年11月21日----11月30日 撰写开题报告,提交并经指导老师审查。 第四阶段:2010年1月1日----1月20日 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论文。

第五阶段:2010年4月1日前 定稿并提交正式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院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表

时间

(周次) 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签名

2009-11-10 论文题目 在给定范围内自选,超出给定范围需要另行审核 孟刚

2009-11-14 任务书 按照任务书方向查阅相关资料 孟刚 2009-11-29 开题报告 按照格式 孟刚

2009-11-30 开题报告 注意设计思路的逻辑性 孟刚

策略研究报告篇3

1 课题的提出

农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层主阵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重点,但是,更应当层出不穷地培养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实践证明,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已成为校园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3 现阶段我国小学养成教育存在的弊端分析

纵观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农村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实践及体验的机会。是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容易造成纸上谈兵。

其次,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不真实”的弊病。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

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5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6 研究对象界定

研究对象: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班全体学生。

7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调查法;体验感悟法。

8 研究遵循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9 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了四个阶段实施。

9.1 准备阶段:拟定方案、申报立项、考察论证等工作。利用3个月的时间,实验成员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9.2 实施阶段: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9.3 自我评价阶段: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9.4 申报结题阶段: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10 研究成果与结论

①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小学中高年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内容全面具体。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良好。②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对比、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党、政、工、团、队、班级的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③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活动育人、研究与实践、正面引导与负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有计划实施、按目的探究、有方法导引、按规范进行了装档。④把握标准,建立了科学的行为习惯评价机制。实验中,评价内容全面,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灵活性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评价和矫正。⑤通过两年的努力,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纪,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⑥我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总结得失。在这段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6月《农村小学养成教育有效性之我见 》在白城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和县级模范班主任。

11 今后努力的方向

策略研究报告篇4

摘 要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北京市城区可绿化土地日益减少,墙面绿化则能很好地满足北京市绿化的巨大需求。北京市的墙面绿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尚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新加坡、德国等国家。我们课题小组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进行调查,通过获取一手资料,深入分析总结,了解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情况。针对现存问题及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便更利于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墙面绿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市城区可绿化土地的受到限制,人们只能向空间要面积,墙面绿化成为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奠定了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建设生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墙面绿化成为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在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墙面绿化发展迅速,反观国内城市墙面绿化还尚属于起步阶段。哪些因素阻碍了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将如何推动北京市墙面绿化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现状及阻碍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获取一手资料,运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总结影响北京市实施墙面绿化的因素,针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加快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速度,更好地发挥墙面绿化给城市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旅游效益。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由课题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获得,根据专业程度我们分为专家组和学生组:专家组主要由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生态学、林业经济学及相关专业老师以及其他林业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林业、环保部门组织的领导专家组成。学生组主要由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组成,且都为本科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5份,实际回收率达到90.6%。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从整体角度描述

1.发展现状

(1)北京市的墙面绿化是否会在10年内成为趋势

从调查结果反映,96.43%的被调查者认为墙面绿化会成为趋势,其中53.57%的人认为在未来的十年内,墙面绿化的发展空间很大,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这说明,北京市发展墙面绿化的前景十分美好。

(2)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责任是否明确

被调查对象对北京市墙面绿化的职责归属较为明确,60.71%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发展墙面绿化应由北京市及各区县的园林绿化局主要负责。

(3)发展墙面绿化是否迫切

调查显示,有78.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发展墙面绿化迫切,其中21.43%的被调查者认为墙面绿化的发展很迫切,应该优先发展墙面绿化;57.14%的调查对象认为墙面绿化和其他绿化同时进行,墙面绿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发挥其绿化特色。

2.阻碍因素和借鉴模式

(1)阻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和政策分别占的比例为32.14%和28.57%,可以看出在墙面绿化的发展上,市场调控和政策法律起到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2)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根据对墙面绿化发展较好的国家查阅与调查,本文总结了墙面绿化的美国政府引导模式(政府主动在市政大厦的外墙等地建立绿墙,起到表率作用,吸引企业效仿)、法国人才主导模式(培养墙面绿化的设计人才,人才推动墙面绿化发展,例如法国的帕特里克・布兰克博士)、德国科研主导模式(加大墙面绿化的科研力度,自主掌握相关技术,德国拥有此行业的90%的专利技术)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律制约模式(严格的法律法规保证)四种发展模式。

对于我国可借鉴的墙面绿化发展模式,分别有44.44%和31.11%的调查对象认为美国的政府引导模式和日本新加坡法律制约模式值得借鉴,二者均是由政府推动墙面绿化的模式。

综合阻碍因素图和可以借鉴发展模式,在我国墙面绿化的发展中,法律政策的推行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其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

3.高校的作用

(1)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的可行性

根据调查,39.2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大学课程不能满足墙面绿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增设;另外近一半的人认为目前的大学课程可以满足墙面绿化的发展,其中超过75%的人认为之所以不需要增设课程是因为学校已有相关课程。说明目前大学开设的墙面绿化课程大致上能满足墙面绿化的发展要求。

(2)在北林校园内建设“绿墙”做示范的可行性

在调查中,85.71%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北林校园内建设“绿墙”是可行的,而7.14%认为不可行,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不到位。

(二)从专家组和学生组对比角度描述

1.职责明确欠缺

根据统计,专家组对于墙面绿化隶属哪个部门管辖给出的答案相当分散,说明墙面绿化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

2.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在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方面,在对于法律制约模式上,学生组的比例远远高于专家组,而其他三项模式的借鉴专家组都略高于学生组,虽然中国的法律与政策已经到位了,但缺少引导示范,使在读的学生可能对这方面不够了解。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之后,需要政府带头做示范工程,推广墙面绿化,并且加强在人才技术上的发展创新,辅助发展墙面绿化。

3.对高校能发挥的作用的估计

根据调查,学生组认为在墙面绿化方面高校起到较大作用的人的比例远远大于专家组,说明学生对于高校对墙面绿化发展上的影响过于乐观。

四、北京市墙面绿化调查综合评价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量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

一般来说,Cronbach's Alpha值越高,调查数据的的信度也就高。在基础研究中,信度至少应达到0.8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 就可接受,介于 0.70-0.98 均属高信度,而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通过计算,Alpha值为0.901,属于高信度,调查数据有很强的可靠性。

(二)差异显著性检验

1.差异显著性检验基本原理

设两总体X1和X2分别服从正态分布 和 。对于检验两个正态总体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用平均值来检验,而平均值检验的前提是方差必须相等,即方差齐性。故在此之前先做方差齐性的F检验。

(1)方差齐性检验

假设两总体方差齐性,建立原假设H0: 。

现在独立地分别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样本的容量、平均值及方差分别为 和 ,有:

,即 (5.1)

通过抽样可以计算 和 的数值,利用(5.1)可以得到两者之比F的值。

若:

或 (5.2)

则拒绝H0,即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差异;反之,则接受H0,即认为两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

(2)两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认为两总体方差齐性后,进行两总体的平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假设 ,用 来检验此假设是否成立。

(5.3)

利用样本值计算 , , 的数值,若:

(5.4)

则拒绝H0,即认为两个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反之则接受H0,即认为两个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

2.输出结果

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是否齐性,F=0.998与F=0.515, P=Sig.=0.327与P=Sig.=0.479,假设在 =0.05的显著水平下,有p> =0.05,说明二者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输出结果,P=Sig.=0.,816> ,P=Sig.=1.409> ,说明二者均值无显著差异,另外从95%的置信区间的上下限跨零也可以得出二者均值并无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1)北京市墙面绿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从统计结果来看,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北京市墙面绿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墙面绿化可以和其他绿化形式一同发展。

(2)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职责还不明确。虽然近些年来,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绿化条例》、《关于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但职责并不明确。

(3)在阻碍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缺乏相关的法律是两大原因。我们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知道近年来北京市政府的法律法规已较为全面完善,更多的是缺乏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4)由政府引导的美国模式和法律制约的日本新加坡模式,最为符合北京市的情况,可作为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可以借鉴的模式。北京城市绿化方面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企业不敢贸然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政府起到表率引导作用,并扶持相关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后,需像日本、新加坡等国执行严格执行。

(5)在墙面绿化发展方面,相关高校起到的作用还较小。在调查中,85.71%的调查者支持建绿墙。在当今社会,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人才、科研调查、实验示范等工作。

2.综合评价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专家组的意见和学生组差异不显著,可能因为调查对象都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北京市墙面绿化的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较为统一。

(二)建议

1.明确职责归属,政府示范引导

北京市墙面绿化将会在未来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发展工作较为迫切。现阶段的墙面绿化可以和其他绿化形式一同发展,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牵头,联合林业局、城建局,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园林绿化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纲要和规划。以此来明确职责,解决责任归属,强化政策性的作用,加大执行力度。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与各林业高校合作,详细研究适合北京气候的墙面绿化模式,采取试点示范方式。对成功的试验点,不断扩大规模,最后实现商品化道路,真正把墙面绿化做好做长久。

2.加快城市绿化的市场建设,吸引市场资金

通过调查,缺乏足够的资金已经成为阻碍墙面绿化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在政府做好示范引导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吸引企业效仿。使资金来源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支持到政企结合,最后投放市场,到达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市场。把墙面绿化建设市场化,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高等院校承担起更多的科研示范工作

墙面绿化在德国和法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先进的技术。这启示我国继续发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高等院校(特别是林业、农业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科研示范作用,发挥学科优势,研究更多先进实用的墙面绿化模式,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保证墙面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筱昌.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中国园林.1999(2).

[2]臧德奎.攀援植物与垂直绿化.中国园林.2000⑸.

[3]戴弘.再生空间绿化功能的开发.住宅科技.1998(1).

[4]赵世伟主编.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与应用.北京出版社.2006.

[5]臧德奎.攀援植物造景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熊济华,唐岱.藤蔓花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策略研究报告篇5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39-02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此款规定旨在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是刑罚个别化的具体体现。这一规定对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概括性,学界和实务界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许多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仅无助于统一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构建,也影响到司法实务中对这一制度的具体运用。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学界研究现状

    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学界之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但对于该证据属于何种类别,学者的意见又表现出差异。罗芳芳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应用性,属于专家证据; 张静、吴燕、杨飞雪等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具备了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应当被视为证据,其属于品格证据;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仅具有参考作用。 皮艺军认为,“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多指向犯罪原因,与案件事实并不存在客观、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应被采纳为证据。 郑圣果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刑事证据的概念、本质等不符,只能作为办案时的参考。 对此,笔者较为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之列。

    二、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证据的分析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从证据的定义考察

    法谚有云:“不明白某学术上之用语者,亦不明白该学术”。由此可见概念之重要性,因此欲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证据进行判断,必须从证据的定义入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而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未成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监护条件、平时表现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和案件事实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不能证明未成年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犯罪的地点、手段、场合等案件事实,因此难以称之为证据。对此,药家鑫案件或许是最好的说明。案发后根据法庭调查,药家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药家鑫平日在校表现非常好,学习优秀,得过13次奖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内向平和,是个好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在被害人毫无还手之力时对其痛下杀手最终致其死亡。在这一事件中,药家鑫平日的获奖证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不属于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因此不应以证据来认定。

    (二)从证据的形式来看

    依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其规定了八种法定证据形式:(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但是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归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

    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案件情况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必须是自然人,因为对案件情况的了解必须通过自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才能形成,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通常都是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非自然人完成的,因此将其称为证人证言并不妥当。

    (三)从证据的特征来看

    客观性是证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却并不具备这一特征。通常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会涉及到未成年人平日里的表现、性格特点、社会交往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以“意见”的形式作出的,因此难免掺入评价者自己的主观因素,评价者自己的学识、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其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观性极强,随意性较大。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可能存在多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的结论难免会有差别,这就使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客观性不复存在,因而难以称之为证据。

    (四)从证据的质证来看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控辩双方提供,对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质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八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可以自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由此便出现一个问题,倘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那么其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是法院自行调查完成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如何完成质证呢?莫非法院还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这不仅与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不相符合,在实践中也根本无从进行操作。因此从证据的质

    证这一方面来看,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也是行不通的。

    (五)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讯问应当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此规定将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排除在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的范畴之外,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范畴,因此这个规定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没有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此外,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执行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规定将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列为并列关系,也说明了我国并未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

    再者,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也透露出了同样的信息。其第四百八十六条中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只是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而并未将其认定为证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为了、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设立的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由于其并不能证明案件事实,而且主观性极强,因此难以称之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只能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参考资料。如果强行地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中也面临也质证方面的困境。

    注释:

    罗芳芳,常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5).

    张静,景孝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定位与审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5);吴燕、吴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杨飞雪.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例.人民司法.2009(3);张永超,李朋远.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可从程序实体两方面进行.检察日报.2012年8月27日.

    高洁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完善.湖南社会科学.2013(2).

策略研究报告篇6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39-02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此款规定旨在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是刑罚个别化的具体体现。这一规定对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概括性,学界和实务界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许多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仅无助于统一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构建,也影响到司法实务中对这一制度的具体运用。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学界研究现状

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学界之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但对于该证据属于何种类别,学者的意见又表现出差异。罗芳芳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应用性,属于专家证据; 张静、吴燕、杨飞雪等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具备了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应当被视为证据,其属于品格证据;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仅具有参考作用。 皮艺军认为,“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多指向犯罪原因,与案件事实并不存在客观、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应被采纳为证据。 郑圣果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刑事证据的概念、本质等不符,只能作为办案时的参考。 对此,笔者较为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之列。

二、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证据的分析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从证据的定义考察

法谚有云:“不明白某学术上之用语者,亦不明白该学术”。由此可见概念之重要性,因此欲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证据进行判断,必须从证据的定义入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而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未成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监护条件、平时表现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和案件事实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不能证明未成年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犯罪的地点、手段、场合等案件事实,因此难以称之为证据。对此,药家鑫案件或许是最好的说明。案发后根据法庭调查,药家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药家鑫平日在校表现非常好,学习优秀,得过13次奖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内向平和,是个好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在被害人毫无还手之力时对其痛下杀手最终致其死亡。在这一事件中,药家鑫平日的获奖证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不属于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因此不应以证据来认定。

(二)从证据的形式来看

依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其规定了八种法定证据形式:(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但是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归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

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案件情况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必须是自然人,因为对案件情况的了解必须通过自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才能形成,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通常都是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非自然人完成的,因此将其称为证人证言并不妥当。

(三)从证据的特征来看

客观性是证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却并不具备这一特征。通常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会涉及到未成年人平日里的表现、性格特点、社会交往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以“意见”的形式作出的,因此难免掺入评价者自己的主观因素,评价者自己的学识、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其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观性极强,随意性较大。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可能存在多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的结论难免会有差别,这就使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客观性不复存在,因而难以称之为证据。

(四)从证据的质证来看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控辩双方提供,对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质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八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 ,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可以自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由此便出现一个问题,倘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那么其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是法院自行调查完成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如何完成质证呢?莫非法院还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这不仅与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不相符合,在实践中也根本无从进行操作。因此从证据的质

证这一方面来看,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也是行不通的。

(五)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讯问应当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此规定将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排除在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的范畴之外,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范畴,因此这个规定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没有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此外,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执行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规定将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列为并列关系,也说明了我国并未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

再者,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也透露出了同样的信息。其第四百八十六条中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只是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而并未将其认定为证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为了、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设立的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由于其并不能证明案件事实,而且主观性极强,因此难以称之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只能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参考资料。如果强行地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中也面临也质证方面的困境。

注释:

罗芳芳,常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5).

张静,景孝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定位与审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5);吴燕、吴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杨飞雪.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例.人民司法.2009(3);张永超,李朋远.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可从程序实体两方面进行.检察日报.2012年8月27日.

高洁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完善.湖南社会科学.2013(2).

策略研究报告篇7

一、学界研究现状

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学界之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但对于该证据属于何种类别,学者的意见又表现出差异。罗芳芳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应用性,属于专家证据; 张静、吴燕、杨飞雪等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具备了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应当被视为证据,其属于品格证据;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仅具有参考作用。 皮艺军认为,“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多指向犯罪原因,与案件事实并不存在客观、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应被采纳为证据。 郑圣果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刑事证据的概念、本质等不符,只能作为办案时的参考。 对此,笔者较为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之列。

二、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证据的分析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从证据的定义考察

法谚有云:“不明白某学术上之用语者,亦不明白该学术”。由此可见概念之重要性,因此欲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证据进行判断,必须从证据的定义入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而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未成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监护条件、平时表现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和案件事实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不能证明未成年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犯罪的地点、手段、场合等案件事实,因此难以称之为证据。对此,药家鑫案件或许是最好的说明。案发后根据法庭调查,药家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药家鑫平日在校表现非常好,学习优秀,得过13次奖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内向平和,是个好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在被害人毫无还手之力时对其痛下杀手最终致其死亡。在这一事件中,药家鑫平日的获奖证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不属于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因此不应以证据来认定。

(二)从证据的形式来看

依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其规定了八种法定证据形式:(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但是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归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

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案件情况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必须是自然人,因为对案件情况的了解必须通过自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才能形成,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通常都是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非自然人完成的,因此将其称为证人证言并不妥当。

(三)从证据的特征来看

客观性是证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却并不具备这一特征。通常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会涉及到未成年人平日里的表现、性格特点、社会交往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以“意见”的形式作出的,因此难免掺入评价者自己的主观因素,评价者自己的学识、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其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观性极强,随意性较大。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可能存在多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的结论难免会有差别,这就使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客观性不复存在,因而难以称之为证据。

(四)从证据的质证来看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控辩双方提供,对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质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八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 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可以自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由此便出现一个问题,倘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那么其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是法院自行调查完成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如何完成质证呢?莫非法院还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这不仅与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不相符合,在实践中也根本无从进行操作。因此从证据的质证这一方面来看,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也是行不通的。

(五)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讯问应当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此规定将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排除在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的范畴之外,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范畴,因此这个规定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没有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此外,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执行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规定将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列为并列关系,也说明了我国并未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

再者,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也透露出了同样的信息。其第四百八十六条中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只是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而并未将其认定为证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为了、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设立的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由于其并不能证明案件事实,而且主观性极强,因此难以称之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只能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参考资料。如果强行地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中也面临也质证方面的困境。

注释:

罗芳芳,常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5).

策略研究报告篇8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思维习惯,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如何看待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多方面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学习方式,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参考 。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吉子现小学一年级20名学生

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问卷后的括号里填上选项。

三、调查内容和分析

XX年11月27,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小学一年级数学自主学习的调查问卷》,分别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同,因此教师采取怎样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学生喜欢怎样的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在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生多数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以获得新知识。学生喜欢数学上课的时候经常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一些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学生希望老师适当参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对于那种由自己研究,老师提示的数学问题,学生更感兴趣。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不喜欢只有唯一答案的数学题,而是经过分析可得出多种答案的题目。当学生面对难题时希望与同伴合作,一起讨论,乐意小组合作,交流心得。

对于数学作业,三种选择的比例相差不大,课后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访问,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内做书上或练习册的题目,而对于课后的家庭作业,更喜欢有点实践性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分析,根据本次问卷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在自主学习数学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决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表现出色,就给予充分赞赏。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工作中应努力树立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五、采取措施: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习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动机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2、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暗示。"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真正的把"学数学"变成"做数学"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反馈回的零乱无序的信息,抓住实质,认真梳理,

归类。及时做"到位"点拨。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让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而且还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全方位参与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六、总结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对学生本身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何适应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措施等等。因此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我们更要清楚自身需要有哪些提高,要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自主学习学习的效能。

上一篇:旅游形象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