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范文

时间:2023-12-08 05:16:24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篇1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

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 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四、巩固练习:102页第三题

五、课后作业:

条形统计图篇2

联系教学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和自由创图中,了解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是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必要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体会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教学时,笔者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利用旧知,探求新知

扇形统计图和条形、折线统计图最大的区别就是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以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为基础的,从学生角度而言,在对统计知识的认知上有一定的思维跨度。

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体会、认识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反映出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抛出了一个条形统计图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很好地区别条形和扇形统计图不同的作用,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让学生对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体验更深刻,我没有直接把扇形统计图出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创图。

二、立足实际,充分感受,建立连接

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基于百分数的应用。因此,我在练习中放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建立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练习,出示两张统计图“陈东家和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统计图”,两张图中每月用于食品的百分数一样,请学生估计两家每月生活费是否一样,从另一个层面来深入认识扇形统计图。

三、精讲巧练,高效落实,渗透思想

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并非一张白纸,因而在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达成高效落实的课堂教学。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间的不同,很少会去探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本课中,我不仅比较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还找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扇形和折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这种辩证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六(1)班大课间活动图。提问:有哪些活动?

师:要能清楚地看出参加每项运动的人数是多少,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后,很快得出需要条形统计图。教师适时出示条形统计图,追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创图

师: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从图上看出来吗?(生:不能要经过计算才能知道。)请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计算,指名回答。而后,师追问:“能不能设计一张图,能反映参加各种项目的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学生独立创图,可能会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表示总体,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考虑的?最后,在比较中得出用圆表示总体,而用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形式最为恰当。

3.师出示扇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不仅为了引出扇形统计图,也为下面“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铺垫。在追问中学生发现,要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在条形统计图中是做不到的,这样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能直接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符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接着,特意安排让学生自主创图这个环节,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部分和总体的关系,在比较中得出,“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二)学习扇形统计图

1.解读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①各个百分数的含义。

②哪个部分占得最多?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比较百分数大小或者比较扇形的面积)

③“整个圆”代表全班人数,单位“1”的量。

④哪两个项目之和占全班人数的50%。

⑤打乒乓球的人数是跳绳的2倍。

2.小结。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①师:这两幅统计图反映的都是六(1)班参加大课间活动人数统计图。你觉得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个部分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个圆代表总数,也就是单位“1”的量。

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反映关系不同,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多少,扇形反映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说明同样的事物,为了不同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在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之后,没有就此住手,而是再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它们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练习

1.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含营养成分请看大屏幕。

①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②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同桌合作计算。)

2.多媒体出示李明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如图。

①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想说的?

师:和李明相比,你的作息时间中哪些比他多,哪些比他少?

3.多媒体出示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

①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陈东家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是600元,那么一个月的生活费支出是多少元?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把算式列在草稿纸上)

③出示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和陈东家的比,有什么相同之处?(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都占了总支出的30%)

④比较这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不一定,分3种情况。)

设计意图: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目的,除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图中解读出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这里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这些练习情景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深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特别是比较陈东和张强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今天回去,大家可以去问问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下家里每个月的生活开支情况,完成作业纸上的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篇3

苏教版实验教材《折线统计图》是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设计教学过程前,我作了以下思考: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仔细研读课标、教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几点:

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②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特点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统计意识。

③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课标指出,现在的统计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策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分析、预测和决策。

(2)为什么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特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事物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由此看来,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一样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了解了两者,那我们也就清楚教学折线统计图特点时的侧重点在哪儿了。

(3)折线统计图的引入是直接呈现还是自主建构?

教材呈现的是一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如果直接让折线统计图出场,显然无法凸显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学生无形中会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既然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相同之处,那么要想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是从条形统计图入手让学生自主建构更为合适。

(4)如何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一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发现折线统计图背后的内涵。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教学片段1】

示图:

师:金老师家每月的用水量有时多有时少,也就是说用水量在……

生:变化。

师:它是怎么变化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先上升,再有点下降,再上升,再下降。

师:你是用语言来描述变化情况的,能不用语言描述吗?(这时有几个学生开始用手势比划)

师: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在用手势比划,用手势能清楚地感受变化情况吗?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师生一起比划)

师:用手势比划的确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用水量的变化情况,那么我们比划的其实是一条?

生:线(齐答)。

师:如果要把这条线在图上表达出来又应该怎么连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准备怎么连?请上来指一指。

学生汇报,电脑演示不同的连接方法。

师:只要是位置相对应的点都可以连成线。

师:图中直条能表示每月的用水量,那么这些点呢?

生:也可以表示每月的用水量。

师:既然一样,那么有了这些点,还需要这些直条吗?

生:可以不用直条。(隐去直条,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师:现在看这条线你能一眼看出变化情况吗?(指上升的一段折线)这一段线表示什么?

生:表示用水量在增加。

师:这一段呢?(指下降的一段折线)

生:表示用水量在减少。

师生一起描述一年来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师:看来有了这条线就可以?

生: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师:那像这样的统计图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折线统计图。

师:对,因为它有这样一条曲曲折折的线,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具有什么特点?(电脑出示两幅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生: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还有呢?

生:从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是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通过点反映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根据线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点表示数量多少,线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那看出了变化趋势又有什么用呢?同学们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配上手势)变化吗?

生1:因为夏天热每天都要洗澡,所以用水量大。冬天冷有时不洗澡,用水量小。

生2:因为夏天热要喝大量的水。

师:同学们都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思考,非常棒。看来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增减变化还能引发我们进行思考。(板书:引发思考)

【教学思考】

基于教学前的思考,在这一教学环节我选择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篇4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回顾条形统计图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适用性和优势。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了解各自的特点,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借以教学实践与同行切磋统计教学的有效课堂。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机器人比赛,老师收集近几年参赛队伍(大屏幕出示)。这是什么?

生:参赛的队伍统计表。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整理这些信息?

生:条形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2012年参赛队伍最多,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但是大赛主办方工作人员却画这样的统计图。

师:认识它吗?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特征

1.合作交流

师: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参赛队伍的数量信息吗?仔细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2.读图信息

师:看懂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吗?

生: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有横轴、纵轴。

师:还知道什么信息?具体说说好吗?

生:这个点表示2006年的参赛队伍是426支……

生:这个点的位置最低,参赛队伍最少,这个点最高,参赛队伍最多。

生:点的高低表示数量多少。

师:折线统计图上还有线,线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

生:(手势演示)2006年到2007年这条线向下斜,说明参赛队伍减少;2007年到2008年这条线向上斜,说明参赛队伍增加……(掌声)

师:通过线的走势看到了参观人数的变化趋势。

师:线的走势谁能看明白?

生:线向上斜,说明参赛队伍增加;线向下斜,说明参赛队伍减少。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2010年到2011年这条线最长,说明人数增加得最快。

师:这条线看上去?(平)平说明变化?(不大)

师: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上升。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变化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折线统计图能看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点表示数量多少,线表示折线的起伏变化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总结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生:折线统计图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大赛的工作人员做成折线统计图吗?

4.初步预测

师:参赛队伍数量什么变化?什么感想?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师:大家推测的人数都是增加的,为什么?

生: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

三、实践应用

1.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患者体温情况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

3.辨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出示五个同学的身高统计表,一个同学五年来的身高变化统计表。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合适?

四、知识梳理

师: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教学思考:

如果把数学课堂活动看做是学生认知达成、思维活动的一段旅程,那么能触动学生思维波折起伏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怎样触动学生的思维?笔者实践后有些感悟。

1.折线统计图如何呈现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之后,“折线统计图”就要登场了,学生第一次认识折线统计图,制图过程要不要展示?认识折线统计图关键是要会读图分析,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过程不是要讲授的必要问题,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折线统计图,直接呈现绘好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这样教学更自然。

2.新知学习是否需要问题驱动

揭示课题后,第一种预案: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小组合作看图讨论。第二种预案:条形统计图已经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了,为什么要绘成折线统计图?比较两个问题,第一种方案学生关注图中信息,学生发现信息,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将课堂向前推进。第二种方案:着力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用开放式的大问题,“为什么绘成折线统计图”?引领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直观感性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初步印象,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下面的学习,更能贴合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的走势。课堂上采用第二种教学预案更好。

3.预设与生成怎样调和

“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中主要的信息,合作交流活动之后,是从点到线分析特征,还是从线到点分析特征?对课堂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及时出击,用智慧收敛。比如,学生先说“点”反映的信息,教师要掌控课堂先研究“点”,完成之后再研究“线”。如果听任学生信马由缰,点线交叉,课堂零散就会大大影响预期的教学。引导学生有序展开交流,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展开:“条形统计图能反映的数量多少在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来吗?”这样把控,学生就会先从点反映数量信息进行汇报。先分析“点”,后关注“线”。生成与预设吻合一体,从点到线层次分明,突出本质特征,课堂脉络清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

4.选择不同统计图的标准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篇5

师:你们知道南京青奥会预定几月份开幕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若青奥会时南京空气污染超标,将安排赛事延期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如果南京空气质量很差,就会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师:遇到空气污染的天气时,尽量不要去户外活动。

课件出示南京从2013年9月―2014年3月空气污染天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略):

师: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特点?

师:如果用一个点表示直条的高度,点应在哪儿?师用课件根据学生所指出示各点。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各个月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吗?根据学生比划,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过程,然后揭示课题。

设定目标:请同学们观察折线统计图,你们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由来、画法、 结构、特点、作用

评析:理解是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需要在良好学习氛围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理解才能逐步深入。①由于学生对青奥会的关注度极高,教师将南京空气污染的天数作为上课的素材,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抓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从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上台找点、比划,感受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的变化趋势。③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来设定目标,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定向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片段二】比较交流,认识结构

小组讨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指着折线统计图说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课件出示名称。

师:刚才有同学问折线统计图名称的由来,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所以起名叫条形统计图,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所以叫做折线统计图。

评析:数学课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了解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和统计表比较而言,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意义、结构、画法、特点等方面有着更多的相似处,为此,教师让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片段三】自主尝试,体验特征

学生先独自在练习纸上尝试完成以下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①每( )个月统计一次空气污染天数。②(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多,(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少。③(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增加的,(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减少的。④相邻两个月中,污染天数增加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污染天数减少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

全班交流: 小组上台依次交流4个问题,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其余学生评价和交流不同的想法。

教师提升:①点有什么作用?生:我认为看点旁边的数据和点的高度,可以知道每个月数量的多少。②折线有什么作用?生:折线可以看出增减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生: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预测:按照这样的变化趋势,你们预测四月份污染天数和三月份相比,会怎么样呢?你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这还取决于人们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评析:4个问题的出示,体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自主尝试。为了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提出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片段四】精心设计,整体构建

下面是我所设计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板书:

由来 折线统计图

画法 描 ――――连―――标

结构 点 折线 数据

作用 数量多少 增减变化

(特点)

评析:在课题的左边板书“由来、画法、结构、作用(特点)”,这是课始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设定目标,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什么内容,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板书“点、折、线”,突出了新知的核心内涵,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掌握关键。板书“数量多少、增减变化”,让学生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用箭头和“点、折线”对齐,让学生理解了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和作用,逻辑关系交代得有根有据,思路清晰。整个板书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围绕点和折线这两个核心知识精心设计,各个知识点沟通联系,既起到引领的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条形统计图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⒈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明白点和线的内涵,了解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⒉能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难点:

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解读起点,顺势迁移

1.解读

师出示2006-2012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情况统计表(如表1)。

师:从表格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呀?

生: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有394支;2012年最多,有519支。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一起来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生1:条形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组成。

生2:条形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直条组成。

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刻度。

师:从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哪年参赛队伍最多?哪年最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2012年最多,2007年最少。我是看直条的高度知道的。

师:是呀,直条的高低就代表每年数量的多少。

(评析: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其实是准确把握了学习起点。在解读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既对它们的特点和优势有所体验,又巩固了统计图的共性知识,让下面折线统计图的引入更自然。)

2.迁移

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如图2,动态展示直条变点,点和点连线的过程),它叫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什么变了?

生1:直条变成线。

生2:直条变成点,点和点之间连线。

师:对!直条变成点,点和点连线。其余条件都不变。(板书:点 线)

[评析:课件动态引入,让学生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变折线统计图,只是直条发生改变。“什么变了?”促使学生思考变化的因素,结果令人满意。]

二、抓住要素,认识本质

1.认识点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点表示什么?

生1:点表示队伍的支数。如2007年这个点表示394。

生2: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如2012年这个点表示519。

师:对,点表示数量。为什么点有高低?

生:点的位置越高,数据就越大。

(板书:点――数据的多少)

[评析:直面点的内涵,让学生清晰的知道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数据越大,点越高。由于问题指向明确,学生能够领悟内涵。]

2.认识线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线形状如何(如图2)?

生:有的下降,如2006年到2007年。有的上升,如2007年到2008年。

师:对,线表示下降或上升,如果线是平的,就表示不变。

师:线可以表示上升、下降或不变。因此,线的作用就是表示什么?

生1:表示数据在不断变化。

生2:表示数据的变化。(板书:线――数据的变化)

[评析:线的形状如何?学生梳理出要么上升,要么下降。线的作用是什么?表示数据的变化这一结论水到渠成。]

3.认识变化

师:哪一年到哪一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大?为什么?

生:2007年到2008年的变化幅度最大,因为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最长最陡。

师:对,最长最陡就表示变化幅度大。

师:哪一年到哪一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小?为什么?

生:2010年到2011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小,因为那一段线最短最平。

师:对,最短最平表示数据变化幅度小。

师:按照刚才的分析,今天的学习内容应该叫作线段统计图,为什么书上又叫折线统计图?

生:因为这些线段形状不一样,连在一起有起有伏,所以叫折线统计图。

师:对,线段连在一起有起有伏,表现出变化的幅度,所以叫折线统计图。

师:从整体来看,机器人比赛呈现什么趋势?

生:不断上升。

师:对,机器人比赛队伍虽然有升有降,但整体是上升的,也就是越来越多。

[评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最长最陡表示变化幅度大;最短最平表示变化幅度小”,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折线统计图与“变化”两字密不可分。]

三、尝试画法,分析数据

1.观察过程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12~16岁的身高统计表(如表2)。

师:我们认真看数据,12岁时身高多少?13岁呢?14岁呢?15岁呢?16岁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师:明明的身高是怎么变化的?

生:一年比一年高,16岁那年增长最快。

师:好,现在我们把它制成折线统计图,通过点和线来直观感受这一变化!请大家看大屏幕(如图3)!

[评析: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点和线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据的变化。]

2.学生尝试

师:画折线统计图之前,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生:先描点(标数据),再连线。(师在原有板书上加上“描、连”两个字)

师:是不是按这两个步骤,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遍。(再次展示课件)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完成明明的身高折线统计图(如图4)。

[评析:在学生说方法的基础上,再次观看,使得每个学生对画折线统计图胸有成竹。]

3.作品展示

师先展示两幅正确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画的,从而强化点和线的作用。然后选两幅有问题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不足在哪里?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不仅描点要准确,连线也要规范。

[评析:在学生的互相交流评价中,学生自然而然巩固了正确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4.分析数据

师:明明的身高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什么?

生:呈上升趋势。因折线整体是上升的。

师:根据这个变化趋势,请你预测一下,17岁的身高会是多少?18岁?19岁?40岁?

生:17岁大约1米82;18岁大约1米85,19岁大约1米9;40岁大约1米88。

师:为什么17岁后增长慢了?

生:因为人的身高一般在1米9以下,所以增长就慢了。

师:40岁为什么又减少了?

生:40岁年纪大了,人就变短了。

师:嗯!有一定道理!

师出示人一生身高变化的曲线图(如图5),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0到3岁增长很快。

生:13到18岁增长也很快。

生:3到13岁减慢生长。

生:18岁以后身体逐渐停止生长。

生:65岁后,身体衰退,身高会降低。

师: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要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评析:折线统计图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回答虽然不是很科学,但至少表明学生对身高的生长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对身高变化曲线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变化”是折线统计图的核心内涵。]

5.欣赏统计图

师: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如图6)。

[评析: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折线统计图的内涵――变化。]

四、实践应用,感受作用

1.这些统计图是代表哪个地方的(如图7)?

2.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可能是描述什么(如图8)?

3.比较下面两幅统计图后,有什么发现(如图9)?

4.下列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达更为合理(如图10)?

[评析:第1题重在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反映生活数据的变化情况;第2题重在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生活合理性;第3题重在让学生明白比较变化幅度的大小,不能仅仅看折线,还要看刻度;第4题重在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核心内涵――表示数据的变化。]

[总评]

凸显本质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折线统计图”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论断。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围绕以下几个本质展开。

1.从组成入手,解析知识本质

折线统计图主要由点和线组成,本课第二环节着重从认识点、线、变化三个角度解读点和线的本质,点表示数据的多少,线表示数据的变化。教学线时从线段的形状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线可以表示上升、下降或不变。然后通过比较各线段的长短和陡峭情况,让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到:最长最陡的线表示变化幅度最大,最短最平的线表示变化幅度小。教学时,学生对点和线的本质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表明教学时抓住了知识的本质。

2.从整体入手,感悟数据变化

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能够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一优势呢?教学时分5小步完成。第1步,观看明明身高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感受变化;第2步,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体验变化;第3步,让学生在相互评价绘制的优劣,感知变化;第4步,让学生分析数据,感悟折线统计图变化的生活化与合理性;第5步,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领悟折线统计图的生活化和变化性。通过上述5小步教学,学生对“变化”两字印象深刻。

3.从比较入手,领悟适用范围

条形统计图篇7

一、 考查三种统计图的选择和应用

利用统计图表可以清晰、直观地整理和表示数据,从而更便捷地分析数据. 因此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特征. 了解这些特点,进而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需要的数据去解决相关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因此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为所占百分比最大的部分,即为演唱组. 故选B.

例7 (2013・福建泉州)某校开展“中国梦・泉州梦・我的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设有征文、独唱、绘画、手抄报四个项目,该校共有800人次参加活动. 下面是该校根据参加人次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 此次有______名同学参加绘画活动,扇形统计图中“独唱”部分的圆心角是______度. 请你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 经研究,决定拨给各项目活动经费,标准是:征文、独唱、绘画、手抄报每人次分别为10元、12元、15元、12元,请你帮学校计算开展本次活动共需多少经费.

【解析】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

(1) 根据手抄报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总人数,用1减去其他所占的百分百就是独唱的百分比,再乘360°即可得出扇形统计图中“独唱”部分的圆心角的度数,再用总人数减去其他的人数就是绘画的人数,从而补全统计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初中阶段统计和概率内容的前奏,是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一. 统计图表是整理、呈现数据的重要工具,所以很多考题都涉及一种或两种统计图表,尤其以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居多,另外很多还会综合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率等后续统计和概率的相关内容. 本文列举的只是中考题的一部分,但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读懂图表,利用好图表工具.

条形统计图篇8

1. 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是指:收集( ),整理( ),制作( ),绘制( )。

2. 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3. ( )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 ),从( )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 ( )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 ),然后把各点用( )顺次连结起来,(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 )变化情况。

5. 图1是一个专业户养殖鸡、鸭、鹅情况的统计图,已知这个专业户养鸡1200只,则养鸭( )只,养鹅( )只。

7. 某班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得优的有20人,得良的有l5人,合格的有l2人,差的有3人,得优的占全班人数的( )%。在绘制统计图时,差生人数所占的圆心角是( )度。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中画“√”,错的画“×”)(5分)

1. 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形象。 ( )

2. 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 )

3. 要表示一个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最好选用条形统计图。( )

4. 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

5. 小刚记录了本周每天的平均气温,他制成扇形统计图表示整周的气温变化情况。( )

三、看图填空。(8分)

学校环保小组的组长将他们半学期的回收废电池情况制成了统计图(如右图)。

1. 这是一幅( )统计图。

2. ( )月回收的废电池最多。

3. 二~六月平均每月回收废电池( )节。

4. 六月份比四月份回收的多( )%。

四、根据统计图,先完成后面的问题,再制成折线统计图。(14分,1~3题每题3分,第4题5分)

1. 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2. 九月份的产量比七月份的产量增产百分之几?

3. 第三季度产量比第四季度少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4. 把条形统计图制成折线统计图。

五、下图是某奶粉的成分含量情况统计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每空2分,第4题5分)

1. 蛋白质的含量占奶粉总重量的( )%。

2. 蛋白质的含量是22.5克,乳脂的含量有( )克。

3. 乳糖的含量比蛋白质的含量多( )%。

4. 把这幅扇形统计图改画成条形统计图。

六、根据下面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12分,画图6分,其余每题3分)

1.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季度的产值最高?哪个季度的产值最低?

上一篇:统计表范文 下一篇:统计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