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范文

时间:2023-10-30 14:28:43

糖化血红蛋白篇1

我今年61岁,患糖尿病近3年。想咨询: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清蛋白有什么区别?糖化血清蛋白能代替糖化血红蛋白吗? 山东 某患者

[专家回复]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清蛋白两者对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均有参考价值,两者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清蛋白反映近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如无条件查糖化血红蛋白者,也可查糖化血清蛋白。但国际及国内规定均以糖化血红蛋白为准。

计算总热量时用标准体重还是实际体重?

请问:我的体重低于标准体重5公斤,在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时是按标准体重还是按实际体重计算?

昆明李女士

[专家回复]李女士,您所提问题也是许多患者朋友常问的问题。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将体重调整到标准范围,这样血糖才容易降到正常并保持平稳。因此,只有按标准体重来计算自己的每日饮食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且长期应用,才能减少或增加以往不科学的热能用量,从而纠正超重、肥胖或消瘦,控制血糖。因此,无论实际体重是超过标准体重还是低于标准体重,均应按相应的标准体重计算。

怎样才能达到“强化治疗”?

我于1986年患糖尿病,诊断为2型。1988年因胰岛功能严重丧失(当时C肽仅为0.1),由服降糖药改为注射胰岛素,每天早、晚餐前各注射“诺和灵30R”20单位、10单位,同时每三餐后服二甲双胍各一粒。至今已有7个年头。但有时仍出现血糖偏高或偏低情况,并出现血压偏高现象(血压原为140/70毫米汞柱,现为160/85毫米汞柱)。请问:现在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 江苏 杨国杰

[专家回复]所谓“强化治疗”是指严格控制血糖到接近正常水平。为此,应该一天测7次血糖,即三餐前后及睡前。您说“血糖偏高或偏低”,不知究竟偏多少?建议您每周测几天血糖(每天7次),据此调整用药剂量,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这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依您现在的血压情况,应该用降压药,在医师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为宜。

6种药同服是否会影响药效?

我1996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从1997年到2003年一直服用拜唐苹50毫克,早、中、晚各1片;格华止850毫克,早、中、晚各1片,血糖控制较满意,血压、血脂均正常。2002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2003年开始注射胰岛素优泌林30/70,早饭前9个单位,晚饭前8个单位,经常出现低血糖。2004年8月停用胰岛素,继续改服拜唐苹50毫克早、中、晚各1片,格华止850毫克早、中、晚各1片,空腹血糖6.0~7.0毫摩尔/升左右,餐后2小时8~9毫摩尔/升左右,糖化血红蛋白5%。为防止周围神经病变加重,遵医嘱同时服用弥可保500微克早、中、晚各1片,怡开120个单位早、中、晚各1片,灯盏花素早、中、晚各2片,益脉康早、中、晚各2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早、中、晚各2片。请问:降糖药拜唐苹、格华止继续服用行不行?弥可保、怡开、灯盏花素、益脉康、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这6种药同时服用药量是否太大?药的功效是否会相互影响?有没有调整的必要? 河南 王善斌

[专家回复]如您用拜唐苹和格华止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5%(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为<6.5%),则可继续依此方案控制血糖。您所用的格华止每片850毫克,是较大的一种,因此,减一片也是可以的。弥可保、怡开及维生素同服是可以的,这几种药不会相互影响。至于灯盏素及益脉康,由于不清楚其成分,不好下结论。建议您对开这些药处方的医师说明情况,请他掌握剂量。

降压药能否减量?

两年前我血压为150/80毫米汞柱,服用洛汀新(每天一粒)后,今年5月血压降至110~130/65毫米汞柱。请问:如何减少洛汀新的用量?能不能停药? 沈阳丁先生

[专家回复]目前您的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建议不要调整药物用量,更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反弹。如要减量也是逐步减一个小剂量(如半片),再密切观察血压改变,如有上升,仍应恢复原剂量。

哪种药物可降压保肾?

我患糖尿病10年了,出现高血压、尿蛋白、视网膜病变Ⅲ期、神经病变和下肢水肿等并发症。使用诺和灵严格控制血糖的情况下,用哪种药物可降压保肾,改善视网膜、神经病变和下肢水肿?山西朱毅堂

[专家回复] 其实早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可以预防这些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糖尿病肾病用药。两者均可降低高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损害进展。关于糖尿病肾病用药,在上期(2005年第4期)上海复旦大学的林善锬教授有系统讲述,可供参考。改善神经病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怡开、弥可保等。关于眼底视网膜病变,建议到眼科就诊,请专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是否适于激光处理。

胰岛素治疗能用这种组合吗?

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能否应用诺和灵R三餐前30分钟和诺和锐30睡前加餐前皮下注射这种组合?

网友 tangda

[专家回复]这种组合方案不可取。建议:三餐前30分钟用诺和灵R,或改为诺和锐30餐前即刻应用,睡前不必再用药。用量可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诺和锐作用时间比诺和灵快, 因而注射时间不同。

早餐前注射胰岛素多为什么血糖反而高?

我今年65岁,1989年发现糖尿病,1999年使用诺和灵30R治疗至今。目前每日注射28个单位,早餐前16个单位,晚餐前12个单位。血糖为:早餐后2小时12.7毫摩尔/升,午餐后2小时9.9毫摩尔/升,晚餐后2小时5.9毫摩尔/升。请教专科医生后,将胰岛素调整为早16个单位,晚11个单位,三天后血糖为:早餐后2小时11.3毫摩尔/升,午餐后2小时8.1毫摩尔/升,晚餐后2小时7.7毫摩尔/升。请问:早餐前注射胰岛素多为什么血糖反而高,午餐不注射胰岛素血糖反而低呢?山西王克义

[专家回复]首先要说明的是您午餐后血糖并不低。血糖控制理想的标准应为:空腹血糖应为4.4~6.1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应为4.4~8.0毫摩尔/升。您目前每日注射胰岛素总量并不算高。根据您目前餐后血糖情况,建议将早餐前胰岛素用量调整为18~20单位(早餐前胰岛素用来调节餐后血糖),晚餐前可维持原量,待检查空腹血糖情况后再做相应调整(晚餐前胰岛素用来调节空腹血糖)。30R指有30%是短效,70%是中效,所以午餐后血糖降低是中效胰岛素在起作用。因此应调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能否停用胰岛素?

我是2004年2月确诊为糖尿病的,开始服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秦苏),服用的第一、二个月效果较好,血糖正常,无尿糖,“三多一少”症状大为好转。三个月后,血糖反常,药物作用减轻,改服双胍类药物,服用几周后,出现胃肠道反应,血糖升高到23毫摩尔/升,在医生的指导下,改用胰岛素治疗。现已一年了,开始每天注射诺和灵30R胰岛素11个单位,早上7个单位,晚上4个单位,此后用量逐渐增大,现每天注射25个单位才能控制血糖,而且血糖波动很大。问:我这种情况能否改用服药或者减用(停用)注射胰岛素?重庆李辉雁

[专家回复]不知来信中所说“血糖波动很大”,究竟是多少?建议您参考本期几篇有关胰岛素的文章,调整胰岛素的品种和用量,使血糖波动减少。此种情况下,已经“波动很大”,再停用胰岛素,显然对身体不利。但可同时加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或糖苷酶抑制剂等,并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注射胰岛素两年后再改为口服药可以吗?

我患2型糖尿病9年,以前服瑞易宁1片/天加餐后散步,餐后血糖保持在8毫摩尔/升以下,空腹5毫摩尔/升左右。2003年改用胰岛素(诺和灵30R),餐后血糖早8毫摩尔/升、晚5毫摩尔/升,中午有时偏高(10毫摩尔/升左右)。我觉得每天注射胰岛素有些麻烦,在医生同意下准备改用口服药,必要时再注射胰岛素。

请问:(1)这样间隔2年的不断互换对治疗有好处吗?停过一个阶段再用同样的药,效果会变差吗?(2)我身材偏瘦,服用哪类药副作用小些?(3)格列美脲与瑞易宁各方面效果相同,为什么说是第三代的药?它是不经过肾脏由肠胃直接排出的吗?某患者

[专家回复]

(1)注射胰岛素两年再换口服降糖药,效果一般不会变差。只要您原来用药有效,现在也是有效的,但不保证今后也一定有效。因为磺脲类药物有继发性失效的问题,这与胰岛功能的逐步衰竭有关。可能以后您需要的药量会逐渐增加或联合其他药物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 总之要“走着看”,要具体患者具体对待, 逐步调整用药。

(2)对于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还是适用的,副作用一般都不多。目前还有非磺脲类的新型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直接通过肝胆途径代谢,对肾脏无副作用。

(3)这两药都是经肾排出的。“瑞易宁”的化学成分是格列吡嗪,只是它采用控释片技术。80%通过肾脏排泄,20%经肝胆途径代谢。而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其磺脲类的受体与传统的磺脲类不同,不是SUR 1而是选择性与分子量65×106的SUR X结合。不同的药物与不同的受体结合反应的动力学也不一致。另外,格列美脲还有胰外降糖作用,如可不依赖胰岛素作用改善葡萄糖的转运系统,40%通过肾脏排泄,60%通过肝脏途径排泄。这种双途径排泄对肾脏的影响小。

注射胰岛素后洗热水澡会使药失效吗?

我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请问:(1)注射胰岛素后洗热水澡会使药受热失效吗?(2)长期注射用酒精消毒会伤害皮肤吗?一般用酒精多少浓度为宜?广东巫某

糖化血红蛋白篇2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氧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人体的组织细胞得到氧和葡萄糖后,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并发挥正常的功能。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它能与氧结合并将氧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内。血红蛋白除了可与氧结合外,还能与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结合。在高血糖状态下,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而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能维持接近3个月的时间(相当于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在两周前出现了血糖明显升高的情况,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就会随之升高(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在血液中也会存活较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两个月后其体内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就会逐渐被正常的红细胞所取代,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逐渐降到以前的水平。

由此可见,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若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与患者血糖的常规自我监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则有助于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能使其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并可降低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当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说明其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8%时,则说明该患者需要加强血糖的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已将血糖控制在标准的水平上,并且其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那么该患者每年至少应该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得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在于,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一直控制得比较好,而其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说明该患者平时对血糖的监测可能不够全面(如只检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检测),或者可能是患者使用的血糖仪所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发生老化、试纸受潮或过期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在6%~7%之间,而最近一次为8%以上,这表明该患者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了,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篇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及检测并发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II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统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并对两组对象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GHbA1C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并预防其并发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监测 化学发光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其作用发生障碍所导致[1]。所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累及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和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攀升,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2]。传统的诊疗方式采用血糖测定及OGTT予以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近年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检测指标之一[3]。现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00例GHbA1C监测情况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26-70岁,平均35.2±3.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采用统一方法及试剂测定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含量,并对比分析其血糖情况、GHbA1C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糖尿病组包括有糖尿病症状的初诊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以及就诊时已在外院发现血糖升高者;对照组所有对象就诊前均无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值≥11.1mmol/L,或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OGTT2hPG≥11.1mmol/L,重复确认一次,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刻诊断为糖尿病。GHbA1C%≥7.0%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4]。

1.3 检测方法 取空腹静脉血2ml于干燥真空管内,分离去血清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或口服75g葡萄糖2h后取2ml静脉血立即送检测餐后血糖值(OGTT2hPG),选用日本津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予以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即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5]测定GHbA1C,仪器选用美国雅培生产的全自动第三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包及检测系统均选用雅培专用产品。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6]。

1.4 统计学分析: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趋势检验采用趋势性X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监测结果示,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将糖尿病组血糖水平以10.0mmol/L、6.1mmol/L为界分为三段,对比分析GHbA1C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见表2.

2.3 对比分析GHbA1C含量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分析及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且好发年龄为40岁以后,多为青壮年人群,造成社会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估计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而这个数据在随着生活环境及生化方式的改变呈现上升的趋势,且II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于低龄化,儿童发病率逐年攀升,因此积极探索出用于早期诊断及监测糖尿病的检测手段已迫在眉睫。

糖化血红蛋白(GHbA1)系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成,GHbA1的形成及变化情况取决于体内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的长短[7],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GHbA1有a、b、c三种,而尤以GHbA1c为最,正常人A1c占血红蛋白总量的3%-6%,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测定结果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临床应用中常将GHbA1C%≥7.0%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将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因血细胞的存活时间约为120天,因此G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总的血糖水平,本组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提示GHbA1C的测定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本次研究中糖尿病组中有6例患者血糖值正常,而GHbA1C含量却高于临界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为GHbA1C反映的是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在患者的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且血糖水平已恢复正常时,GHbA1C含量仍可却居高不下;由于GHbA1C只有在血糖浓度持续并长时间升高时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还可出现新生糖尿病患者虽血糖值有升高,而GHbA1C含量的变化却不明显的情况[8]。

对于糖尿病症状很典型的患者,若血糖水平升高程度亦较明显,则易于进行确诊,而对于血糖升高不明显或不伴有典型临床症状者则较难确诊,易导致漏诊。有研究发现,在新生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患者已伴有并发症(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且大多糖尿病患者是在并发症出现以后或因伴发症而就诊或行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而检查出并确诊糖尿病。因而探寻出最佳的筛选及诊断标准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并发症的干预治疗中尤为重要。由于血糖值的测定只能反映某个测定时刻的血糖水平,属于一过性的指标,且其测定的结果准确性易受到饮食状况、药物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应激反应以及胃肠道吸收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糖尿病确诊的首选依据。而GHbA1c的测定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很好的反映血液中血糖的真实水平。且本次研究中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故GHbA1C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确诊并指导并发症的治疗。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助于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并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尽早发现并治疗其并发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桦,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0-793

[2] 于艳红,孟跟东.尿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3(6):58-

[3] 覃方生,邹林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04

[4] 汪贵娇,杨柳,王达莉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7

[5] 张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15(23):2286-2287

[6] 梁劲松,李生.化学发光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实验评价[J].江西医学检验,2003,6(21):503

[7]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2010,16(7):1730-1731

[8] KrishnamurtiU,Stelfes MW.Glycohemoghin.a primary predi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r reversal of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J]. Clin Chem,2007,47:1157-1165.

糖化血红蛋白篇4

【关键词】糖尿病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它虽然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但在饮食上面却受到很大局限,所以,如何控制好糖尿病就显得为重要。

其实,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在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后,基本可以确定。而糖化血红蛋白(HbAl)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la、HbAlb、HbAlc,统称HbAl。HbAlc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也是反映血糖的最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故体内衰老红细胞比新生红细胞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约高出1.5倍。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平均60天。因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1~2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HbAlc的参考值是4~7。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1,大致反映过去1~2月平均血糖值升高30mg/dl。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

(1)采用血糖和餐后血糖及尿糖的联合检测,可用作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人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指标。

(2)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者,应注意糖尿病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3)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及体检项目。

(4)可作为孕妇围产期的常规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

总之,糖尿病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控制、治疗及观察其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肾衰竭、溶血性贫血、胰岛腺肿等疾病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篇5

糖尿病(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近年已被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相结合,也就是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部分,其合成的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呈正比。近年来在基层也开展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其对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预后监测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本文就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基层中近几年来逐步开展的检测方法的应用新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 HbA1c的结构概述

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蛋白糖基化产物。正常血红蛋白有3种:血红蛋白A(HbA),血红蛋白F(HbF),血红蛋白A2(HbA2),成人红细胞中主要含有HbA。根据每个糖化位点和反应组成物,糖化血红蛋白分成若干个亚组分。亚组分(HbA1a1,HbA1a2,HbA1b和HbA1c)因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的游离氨基与不同碳水化合物糖基化而形成。这些亚组分总称为HbA1。HbA1a、HbA1b和HbA1c合称为糖化血红蛋白(GHb)[3]。在HbA1组成中,HbA1c含量最多,约占全部血红蛋白(Hb)的90%,其含量和平均血糖波动有直接关系。因为葡萄糖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血红蛋白(Hb)可在红细胞的120 d生命周期内持续糖基化,因此HbA1c形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1c含量保持相对不变,因此可反映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相比,HbA1c检测与抽血时间、空腹、胰岛素使用无关,可更客观的反映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和总体的变化趋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已经成为糖尿病(DM)临床常规检测项目[4]。一直作为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和DM并发症的风险的测定指标,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5-7]。

2 HbA1c的检测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方法有很多,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糖基化与非糖基化组分电荷差异为基础的方法,如阳离子交换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泳法等;第二类:以结构特征差异为基础的方法,如免疫法和亲和层析法等。第三类:依据化学方应性质不同的方法,如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等。目前临床实验室测定HbA1c主要存在以下五类检测方法。

2.1 阳离子交换层析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不同成分的血红蛋白其带电荷性质和数量的不同,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达到分离和分析HbA1c的效果。该方法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小于3%。检测结果不受所存在的变异系数HB及其衍生物和各种共存干扰物的影响。精密度好,性能稳定,并且检测快速。是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最稳定的方法。

2.2 亲和层析方法 亲和层析中应用最多的是硼酸亲和层析法。利用管柱层析法,与硼酸盐结合的所有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1c、HbA1a、HbA1等被分离和分析测定。亲和层析法不受异常血红蛋白的干扰,只检测所有糖化的血红蛋白而不涉及电荷的多少。结果直接以HbA1c百分数表示。这种方法对温度不敏感,操作简便,快速,其变异系数(CV)仅为3%。

2.3 免疫化学法 利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直接测定血红蛋白β-链上糖基化的N末端的4~8个氨基酸,用不同物质标记可衍生出不同方法。因此对HbA1c上的糖基特异性好,但是许多同源的糖化血红蛋白变异体也有相同的N端结构,从而会对结果造成干扰。该法简单快速,可在自动仪器上检出。但HbF由于没有β-链,免疫法检测不出,会造成结果偏低。现阶段,实验室使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可能因分析手段、样品保存时间和个体差异而不一致[8]。

2.4 电泳法 利用各种HB在酸性环境下所带正电荷不同,来测定总的糖化血红蛋白(GHb)。该方法不受HbF的影响,但蛋白质易发生沉淀。

2.5 比色法 常用的是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此法精密度良好。

3 检测HbA1c的影响因素

3.1 红细胞寿命的影响 不管用什么方法,降低红细胞寿命的因素都会使HbA1c的测定结果偏低。

3.2 VitC、VitE的影响 可以抑制Hb的糖基化使HbA1c结果偏低。

3.3 血红蛋白病和Hb化学衍生物的影响 如G6PD缺乏的糖尿病患者就不能以HbA1c为糖尿病的监测指标会导致偏差太大。

3.4 诸多疾病和季节温度的影响 如高血脂症,高胆红素血症,尿毒症等很多疾病也会影响HbA1c测定结果[9-10]。近年来也有报道说HbA1c测定结果也有季节性差异。

3.5 测定方法的局限性和种族个体差异的影响

3.6 肾糖阈也影响HbA1c的水平

3.7 HbF的影响 免疫法受到HbF的影响较大。

4 HbA1c测定技术标准化的进展

为实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标准化,建立参考方法和参考标准物质。现阶段国际上有三个HbA1c国家标准化项目。

4.1 美国的NGSP 全世界约97%以上的实验室采用美国NGSP标准。NGSP认定HbA1c测定值CV

4.2 日本的糖尿病协会 要求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实验室必须参加室间质量控制的评价。日本自1996年4月起,将HbA1c纳入老年人保健法中糖尿病筛选的检查项目。

4.3 瑞典的SFKK 要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各实验室的室间CV 6%以下。

4.4 国际上HbA1c测定的标准化工作已进行了多年并在参考方法、标准物质、监测治疗界值、测定方法及数据转换公式等达成共识,实验室应该定期评价所采用的HbA1c检测系统的正确度和精密度。

4.5 根据Westgard网站上所提供的HbA1c检测项目的生物学变异(CVw)数据,得到HbA1c的允许精密度CV(%)应该为2.6%。

4.6 实验室检测HbA1c应做到如下几点:(1)实验室内CV

ADA推荐实验室采用经过NGSP认证的HbA1c检测产品。

5 HbA1c监测的应用和临床意义及优越性

5.1 HbA1c监测的应用 HbA1c与糖尿病人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存在明显正相关,并且HbA1c水平与血浆葡萄糖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1]。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常规测定HbA1c。其初诊时测定结果为基线时的代谢状况,这样在提高糖尿病诊断水平、血糖控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与筛查指标之一。如条件许可,血糖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检查2次HbA1c,血糖控制未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1次HbA1c。

5.2 目前通常认为检测HbA1c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三点:(1)在糖尿病的筛选普查中可作为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2)HbA1c在DM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组,具有比空腹血糖更高的DM诊断灵敏度和诊断特异度,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更为简便快速,有利于DM的早期诊断,适合作为DM诊断指标。(3)预示微、小血管并发症,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观测HbA1c水平贯应穿于糖尿病诊治的全过程[11-13]。

5.3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优越性:(1)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2)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3)由于饮食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4)糖化血红蛋白(HbA1c)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5)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6)HbA1c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可作为糖尿病的筛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14-15]。(7)此外还要注意:①对昏迷患者的鉴别: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②糖化血红蛋白很高的患者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发生。③对妊娠糖尿病仅测定血糖是不够的,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6 HbA1c在糖尿病应用中的治疗、诊治、筛查

6.1 HbA1c为5.6%是诊断口服糖耐量减低(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最佳切点。

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HbA1c 4%~6%:血糖控制正常。HbA1c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HbA1c 7%~8%:血糖控制一般。HbA1c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降低HbA1c能使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因为HbA1c>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神经病变,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14-16]。

6.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估计的平均血糖水平的对应关系可由以下公式得出:估计的平均血糖(eAG)(mmol/L)=1.59

×糖化血红蛋白-2.59或eAG(mg/dl)=28.7×HbA1c-46.7。尽管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代表着血糖控制不佳,但即便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可能为一段时间内的低血糖导致。HbA1c6.5%,症状典型的个体血糖水平>11.0 mmol/L时可诊断为DM。无需做确诊试验[17]。

6.3 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也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用HbA1c筛查DM和空腹血糖(FPG)筛查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报道说可能是发现早期糖尿病(DM)高位个体的敏感方法[18]。

7 总结与展望

HbA1c的测定为DM患者提供了一项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情况指标[19-20]。对DM筛查,诊断,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但HbA1c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普及化程度及检测成本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实验室采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不同方法的测定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差异较大,缺乏良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22]。学术界对HbA1c检测值与血糖水平关系的研究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更要加强HbA1c测定的标准化的研究,使其结果会在全球内具有可比性,从而使在基层中广泛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更加标准化,更加明确HbA1c能否在今后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3]。检验医学的发展使之应用于中医学研究中成为可能,有诸多干扰HbA1c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深入观察和研究[24]。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Position statement:standards of medical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0,33(1):11-61.

[2]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0.

[3] Goodall I,Colman P G,Schneider H G,et al.Desir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HbA1c analysis-precision,accuracy and standardisation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Biochemists (AACB),the Australian Diabetes Society (ADS),the Royal College of Pathologists of Australasia (RCPA),Endocrine Society of Australia (ESA),and the Australian Diabetes Educators Association (ADEA)[J].Clinical Chemical Laboratory Medicine,2007,45(8):1083-1097.

[4]王连升,庄兴,张琦,等.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3):193-194.

[5]苏春康.86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检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94-295.

[6]周佳烨,吴炯,潘博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0,25(8):583-587.

[7]李岚岚,涂干卿,但加容.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26-1327.

[8] Bao Y,Ma X,Li H,et al.Glycated ha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in Chinese population: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J].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0,15(340):2249.

[9]李惠萍.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腰臀比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7):31-32.

[10] Gillett M J.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role of the A1c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diabetes care[J].The Clinical Biochemist Reviews,2009,30(4):197.

[11]吴深涛,闫冬雪.从浊毒论糖尿病血脂异常之防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1047-1049.

[12] Day C,Bailey C J.HbA1c-changing units[J].The Brit J Diab Vas-cular Dis,2009,9(3):134-136.

[13]柳婉琼.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85.

[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26.

[15]杨文英.血糖空腹受损下限诊断切割点的建议[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8):1947-1950.

[16]王吉耀.内科学(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27.

[17]刘英,张辉敏.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应用能力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2):84-87.

[18]刘艳梅.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35-1037.

[19]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13,36(1):67-74.

[20] Dagogo-Jack S.Pitfalls in the use of HbA1c as a diagnostic test:the ethnic conundrum[J].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2010,6(10):589-593.

[21]施董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41-42.

[22]肖弘,王敏,李小盛.酶化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性能的验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50-1454.

[23]施前锋,周敏.HbAlc对糖尿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空腹血糖的相关性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2):188-189.

[24] Hu Y,Liu W,Chen Y,et bined use of fasting plasma glu cose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in the screening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Acta Diabetol,2010,47(3):231-236.

糖化血红蛋白篇6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酶法;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080-03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的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而形成的。这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与血糖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1]。持续的高血糖可增加血液中蛋白的糖化比例,蛋白质与葡萄糖结合后可发生变性,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这是引起糖尿病(DM)慢性并发症的一个原因[2,3]。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检查项目。酶法作为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的方法近年来在实验室中得到推广。本文采用可溯源至IFCC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特异地测定源于HbA1c糖化二肽,与HPLC法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6月本院内分泌门诊与住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91例,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ADA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指南[4]。其中男55例,女36例,年龄37~75岁,平均55.1岁。排除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疾病。空腹静脉抽血2 mL,EDTA-K2抗凝。

1.2 仪器与试剂

1.2.1 酶法 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02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二代酶法)、前处理液、校准品、质控品均由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2.2 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 伯乐D-10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HPLC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试剂包及质控品由美国伯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酶法 将全血标本离心,离心速度800×g,5 min[5]。吸取25 μL红细胞加入500 μL前处理液,充分混匀后由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2 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 全血混匀后依照伯乐公司提供的操作规程,利用D-10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酶法和离子交换HPLC法的结果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两组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线性分析

取一个高值样本稀释成如下比例(表1):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原倍。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后结果显示:酶法线性范围是2.5%~15.5%,R2=0.9920;离子交换HPLC法线性范围是3.8%~18.5%,R2=0.9987。

2.2 精密度分析

酶法和HPLC法分别用各自公司提供的高、低水平的质控品进行精密度测试。同一批分析利用两种方法测定质控品20次来确定批内精密度;每天测定一次,连续测定20 d来确定批间精密度。经计算得到酶法的批内精密度CV 1.09%,批间精密度CV 2.2%;离子交换HPLC法的批内精密度CV 1.17%,批间精密度CV 2.8%。

2.3 相关性分析

分别用酶法和HPLC法同时检测91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以酶法为y,以HPLC法为x作线性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方程y=1.0137x-0.072,R2=0.9886(图1)。酶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与HPLC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6]。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与各种组织的损伤脏器功能紊乱衰竭有关,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尤其是病程长、病情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后期往往会出现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中毒、血管病变、神经病变[7]。因此,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近期血糖水平尤为重要。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个能反映患者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恰好符合这一要求[8]。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已将其作为检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9]。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在体内与己糖发生缓慢的非酶促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化合物,而真正与葡萄糖发生结合的血红蛋白为HbA1c,HbA1c由葡萄糖与HbA的β链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先形成一种不稳定希夫碱,希夫碱解离或分子重排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目前实验室中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乳胶免疫比浊法、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离子交换凝微柱层析法、酶法[10]。乳胶免疫比浊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缬氨酸β链N-末端糖化的血红蛋白最后4~8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表位进行分析测定,但是该方法的校准品得不到溯源,无法保证其准确性[11]。HPLC法作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但是它检测成本高并且需要专用昂贵的仪器,不易在临床上推广。酶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12],它特异地测定源于HbA1c的糖化二肽,在特定的蛋白酶体系中与果糖基氨基酸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显色剂呈现颜色。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可以通过特定波长检测这种颜色度吸光度,吸光度的大小与颜色深浅成正比。

王佑清等[13]在2012年报道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线性范围2.0%~16%,从本实验结果来看,线性范围与之接近。2010年ADA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指南显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糖化血红蛋白>6.5;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15.5%的检测结果,可以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里面直接设置稀释比例进行复查。

有临床组织颁布的指南建议将HbA1c是否下降0.5%来评判新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14],这就要求实验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有更高的精密度,才能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结果的可比性。酶法的精密度与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加样系统的准确性、光路系统的稳定性、清洗机构的清洗能力都会影响到酶法的精密度,应该定期对生化分析仪进行维护保养。另外酶法试剂装载到仪器上之后会一直敞口放置,接触空气会使其有效成分发生改变。当室温高于生化分析仪试剂仓的温度时,瓶口凝结的水珠会流入试剂瓶稀释试剂。当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完成时,可以把试剂拧紧盖子放入冰箱。通过以上几种方法使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处于最佳变异状态,达到良好的精密度。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酶法的批内精密度CV 1.09%,批间精密度CV 2.2%,酶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优于HPLC法。

综上所述,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精密度好,与HPLC法有良好的相关性,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Berge LI,Riise T,Hundal O,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ype 1 diabetes[J]. BMC Res Notes,2013,6(1):543.

[2] Becquemont L,Benattar-Zibi L,Bertin P,et al. National observatory on th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in ambulatory care patients aged 65 and over, with type 2 diabetes, chronic pain or atrial fibrillation[J]. Therapie,2013,68(4):265-283.

[3] Malathi L,Masthan KM,Balachander N,et al. Estimation of salivary amylase in diabetic patients and saliva as a diagnostic tool in early diabetic patients[J]. J Clin Diagn Res,2013,7(11):2634-2636.

[4] 陈妍,刘建国,徐磊,等.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34-537.

[5] 李义龙,单战海,韩冰,等. 酶法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方法学比对评价[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36-1338.

[6] 张瑾.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84,186.

[7] 张莲文. 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护理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140.

[8] 穆银玉,吴巧萍. Bio-Rad 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初步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34-35,91.

[9] Wium C,Gulseth HL,Eriksen EF,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lucose metabolism in Nordic and South Asia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PLoS One,2013,8(12):e83983.

[10] Lerstad G,Brodin EE,Enga KF,et al. Hyperglycemia, assessed by HbA1c,and futur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Tromso study[J]. J Thromb Haemost,2014.12(3):313-319.

[11] 赵翠伶,王丽娟,王连英,等.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医刊,2013,48(8):36.

[12] Keltanen T,Sajantila A,Valonen T,et al. Measuring postmortem glycated hemoglobin-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J]. Leg Med (Tokyo),2013,15(2):72-78.

[13] 王佑清,喻飞,王生忠,等. 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715-716.

[14] 宋银丹,段勇.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的研究进展[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08-110,130.

糖化血红蛋白篇7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高压液相层析法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持续高血糖会引起多个组织器官的慢性损伤和功能衰竭。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习惯的变化,运动量逐渐减少,作息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等因素,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杀手[1]。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统计显示全世界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2]。中国已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成为目前全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现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尚不完善。200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将HbA1c水平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3]。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列入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为糖尿病诊断、风险预测、治疗目标,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4]。通过对来我院体检人群HbA1c水平的检测,统计了南充地区人群HbA1c的分布情况,为本地区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治疗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体检的5736例样本,其中男3612例,女2124例;年龄18~98岁,分别来自南充市各个企业单位的在职或离退休职工。所有人按照年龄分成以下几组: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

1.2标本采集 用肝素钠或者EDTA-K2真空抗凝管采集体检人群清晨空腹静脉血2ml,立即混匀,并且在2h内对其进行HbA1c检测。

1.3检测方法 应用普莱默斯亲和层析高压液相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按照仪器操作说明对全血中的HbA1c进行检测。每次测量患者标本前均使用配套质控品,测定相应的值绘制Westgard质控图。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样本分析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以χ2表示,不同性别组之间均值比较用独立样本他t检验;两组以上均值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做LSD法进行两两比较,P

2结果

2.1不同性别体检者HbA1c水平比较,见表1。

2.2用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体检人群HbA1c水平样本分组,见表2。

2.3各个年龄组HbA1c水平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5]。因此,必须重视对糖尿病的早期筛查诊断,血糖监测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的应用和普及,才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度[6]。目前糖尿病的诊断筛查标准存在受试者需禁食,空腹血糖(FPG)的变异性较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操作较为繁琐,血糖检测需隔日复查等缺陷,因而造成临床应用中糖尿病的诊断效率不高、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耽搁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应将HbA1c检测加入糖尿病的筛查诊断标准内, 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有效控制、提前预防打下基础。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血红蛋白和葡萄糖通过非酶促缓慢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血红蛋白组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其结合率与正比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和该时期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受血糖日间波动和运动食物的影响小。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为临床上监测血糖、评价其控制请况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指标。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新诊断指南指出HbA1c>6.5%可初步判断为2型糖尿病,如果HbA1c在5.7%~6.4%之间,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7]。

南充地区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分布呈现双峰型态,健康人群比重大、频数高为第一个高峰,糖尿病患者其次为第二个小高峰,两者之间部分代表糖尿病前期人群。本次调查分析中体检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约占19.3%(HbA1c在5.7~6.4%之间),初步判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7.4%(HbA1c>6.5%),建议进一步进行糖尿病检查的约占26.7%。男性的HbA1c总体水平稍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HbA1c水平也逐渐增高。18~30岁、31~40岁两组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1~50岁、51~60岁、61岁以上人群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陆大江,成茜.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1,08:28-30.

[2]Danaei G, Finucane MM, Lu Y, et 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trends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diabetes prevalence since 1980: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s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with 370 country-years and 2.7 million participants[J].Lancet, 2011, 378(9785):31-40.

[3]王全意,窦相峰,高志勇,等.北京市春季诺如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J].国际病毒学杂志,2008,15(6):161-164.

[4]马小红,庄爱周,李萌,等.杭州地区部分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44-148.

[5]包玉倩,贾伟平.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糖尿病中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367-370.

[6]罗敏.重视糖尿病实验诊断指标的规范化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3,2(2):89-92.

糖化血红蛋白篇8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诊治; 测定;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59-02

doi:11.14033/ki.cfmr.2016.11.033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病理特征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发病诱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环境因素等,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等临床特点[1]。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是延缓患者病程,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近年来,有临床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机体较长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且不受药物及空腹状态的影响,可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和监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辅助指标。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对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9例糖尿病患者和同一时间段内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9例糖尿病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39~68岁,平均(53.9±1.5)岁,病程2~13年,平均(6.2±0.9)年。研究组中合并并发症患者21例,并发症类型:心血管疾病13例,肾脏疾病5例,视网膜病变3例。将49例健康体检者设为一般组,一般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36~73岁,平均(53.6±1.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已事先获取医院医务科的批准,研究对象均在知晓研究目的后参与研究,且均已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研究方法

采集两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液,使用血清离心机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离心5 min后保存在4 ℃的冰箱中待测。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TBA-2000FR)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液标本中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试剂盒为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盒,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反应法,标准参考范围为3.8%~5.8%。测定空腹血糖前,两组研究对象均禁食12 h,空腹血糖标准参考范围为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参考标准值≤7.8 mmol/L。

1.3 观察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一般组以及研究组中合并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中合并并发症患者和无并发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经检测发现研究组中合并并发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统计检测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一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2]。临床选择良好的监测指标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及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学者经临床研究发现,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结合过程是一种不可逆反应,且该反应过程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呈正比,能够保持3~4个月[3]。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上述特性,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开始对其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是临床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指标,但临床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只能反映机体短时间内的血糖状况,且检测结果较易受药物、饮食、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机体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血糖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局限性[4]。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主要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结合,生物学变异性小,性质稳定,且不易受食物、药物及情绪因素的影响,能够反映机体过去3~4个月的血糖状况[5]。郭莉等[6]在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时证实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笔者所在医院本次对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一般组,且研究组中合并并发症患者上述三项指标的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张海英等[7]研究所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可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的辅助指标,还可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价值,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朱长清,石凌波,康红,等.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切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22):3564-3566.

[2]李青,潘洁敏,马晓静,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6):1813-1816.

[3]陈妍,刘建国,徐磊,等.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34-537.

[4]张震,李军,李思源,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筛查和诊断糖尿病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590-1592.

[5]陈结贞,徐培娇,梁志洪,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在糖尿病临床诊疗中的综合效果对比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3):1939-1941.

[6]郭莉,郭慧淑,刘越坚,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920-921.

[7]张海英,林锦喜.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32-233.

上一篇:甲胎蛋白范文 下一篇:清水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