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力量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10:32:36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1

事实上,男孩心里一直在等着女孩的一句话,但女孩一直没有说。久而久之,男孩沉默了,女孩看出了男孩的忧伤,她也沉默了一天。

第二天,女孩走上山岗,那时男孩正走到半山腰,就站住了。女孩对男孩大声说:“我爱你!”但是一阵大风刮过,把那句话吹走了。男孩以为女孩什么都没说,就失望的下山了。

女孩决定找回那句被大风吹走的话。她走过平原,跨过高山,游过大海,去过英国、日本、韩国、法国、俄国、西班牙,依旧没有找见这句话。倒是认识了不少它的亲戚,如“Iloveyou、私はあなたを爱し、Jet’aime、Ялюблютебя、eamo……”

而那句被风吹走的话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就开始了一趟旅行。

它经过一座房子的上空,房子中传出孩子的哭声。年轻的母亲急得满头大汗,不停的对孩子说:“宝宝,别哭了。宝宝,别哭了。”可那孩子却像没听见似的,哭得更凶了。那句话飞到孩子耳边,轻轻的说:“我爱你,我爱你……”那孩子听到了这句温柔的话,就停止了啼哭,咯咯的笑了。母亲松了一口气,继续逗孩子玩耍。那句话也就继续它的旅行了。

这时,它经过一座牢房,一个罪犯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捶着墙壁说:“我厌恶这个世界!我憎恨这个世界!”那句话小声说:“我爱你!”那罪犯泪流满面,看着自己的双手,说:“天哪!我做了些什么?这个世上还有人爱我!”他发誓出狱后一定好好爱别人!

于是这句话带着幸福的心情继续旅行。

这时,它到了雅安。雅安的情景让这句话吓了一跳——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失去亲人的人失声痛苦,不时地震后余震……雅安这座城市被地震夺走了原有的美好。这句话在人们的耳边停下,反复地说:“我爱你,我爱你……”那里的人们顿时有了同地震作斗争的勇气。他们想:为了爱自己的人,一定要活下去!这句话又飞走了。

它飞过高山,大声说:“我爱你!”高山昂起头:“我也爱你!”

它飞过雨中的森林,大声说:“我爱你!”森林举起湿漉漉的拳头:“我也爱你!”

它飞过汹涌澎湃的大海,大声说:“我爱你!”大海漾出一朵朵浪花:“我也爱你!”

突然,这句话想起那个男孩的耳朵才是他的“终点站”。于是它回到原来的那个山岗,邂逅了那个男孩。男孩坐在草地上,思念着离开他的女孩。那句话毫不犹豫地钻进男孩的耳朵,男孩听到这句话,顿时感觉全身充满力量。

这时,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那个女孩也回到了山岗。她变得更高、更美、更坚强了,只不过显得更疲惫了。

男孩走到她面前,拉起她的手,大声说:“我爱你!”

女孩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笑了。

于是,他们俩拉着手走下了山岗。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2

关键词:作文能力;积累;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儿童作文能力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低年级虽不设作文课,但要进行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果一、二年级不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训练,到三年级突然提出命题作文,学生就会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确实,只有多读多练,广泛接触生活,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当胸中有了大量的积累,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词发,写出好文章来。

1、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一年级下半学期,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拼读的基本技能时,我就让学生借助拼音阅读注音的课外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注音读物》《拼拼读读画报》《小主人报》等。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我便经常有感情地给学生朗读。有时还请一些家长辅导他们的孩子,或让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来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我还让学生们量力而行的背诵一些好词佳句和蕴含哲理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这样,我把单一、毫无目的的读书看报变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学会摘录。鼓励学生剪贴报纸,摘抄报刊杂志中写人记事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逐渐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

2、加强背诵训练,提高记忆力。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背诵能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型”。学生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写作时构思行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低年级课文及配套读物中的文章短小精悍,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我经常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要求他们背诵每篇课文。二年级时,大胆放手,每天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抄一首古诗或一个成语,由他主持并带领同学们学习、理解、背诵。课前两分钟,要求学生轮流背诵节假日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小短文。

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如此天天坚持背诵、积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会明显的提高。厚积而薄发,大量的汲取可为学生的倾吐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1、巧设情景,想象说话。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合理的想象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完古诗《画》后,再放“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海市蜃楼”等几幅幻灯片,让学生结合想象将自己心中最喜爱的图画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出自己最喜欢的图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学生对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必会逐步提高。

2、做游戏,表演说话。课外活动时,我常有目的地带学生做游戏,然后让学生练习说话,说游戏内容,说游戏方法,说游戏的感受等等,学生玩得开心,说得有趣。一个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手舞足蹈地说:“今天活动课,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班长当‘老鹰’,老师当‘母鸡’,我们都是‘小鸡’,我们这些‘小鸡’紧紧跟在‘母鸡’后面,很怕被‘老鹰’捉住,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三、重视写话训练

写话,在培养说话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指导低年级学生练习写话。指导写话一般采取的方法是:选词填空,补充句子,连词写话,扩充句子,缩短句子,修改病句,看一幅图写一句话,看几幅图写一句话,看一幅写几句话,连几句话成一段话、听写故事,等等。还可以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成几句话。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够,还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几句话,常犯的毛病是颠三倒四和错用词语。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梳辫子”和“搭桥”的工作。所谓“辫子”,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把几句条理混乱的话,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空间、时间)和几件事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安排前后顺序,使之条理化。所谓“搭桥”,就是在几句话按一定条理排好先后次序之后,教师要帮助孩子们运用一定的关联词,如连词、时间副词等,把几句话串连起来,不至于各自孤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话或写一段连贯话的能力,这就为三年级开始的命题作文,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说话。说话是在培养儿童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二年级,应注意系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行图,借以发展其语言能力。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抓图画的主题。画面上表现主题的人或物往往画得比较近,比较大。经常指导儿童这样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说话能力,而且也为写话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培养说话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指导低年级学生练习写话。

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我便经常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巧练笔。

(1)续写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随机地诱导学生,给课文中的人物想象结局,给故事发展过程添画一个场面,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片断练习也是作文题材之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思路发展故事,创作故事。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3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行:芜杂落尽见“真词”

慎思之,作文正道是沧桑

江苏考题一出,试探解释的、猜测下水的、批判炮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理智地从考题的角度客观解读,题目(只要无原则性的错误,可能有表述上的瑕疵)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文题,一如对待生活中各色现象,都要发挥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能力,有见解,有判断,不迷惘,不盲从。

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要去批判,批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极行为,只会影响对题目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把握。既然是考题,必然有一定的限制,甚至陷阱,考生必须冷静而清醒地面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避免让自己对作文题不满的情绪影响学生,尽量不对文题挑刺,它只是一个限定性的题目而已,自然有难易之分,题材宽窄之别,但它起着共同的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功用。

考场写作能力的自信,首先表现为审题的自信。学生考场写作有别于随感写作,当文题为一个简单的现象、观点时,两者差别不大,当文题有一定的复杂性,考生必须冷静地去分析、比选、甄别,确定写作的对象与重点,审题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而随感写作中写作方向是明确的,只要解决构思结构及具体写作内容的问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表现为提笔前的三思后行,它不同于提笔前的反复酝酿,它是为了明确写作方向与主旨,考察思维的准确性敏锐性;而后者是构思的过程,思量如何巧妙落笔,考查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独创性。

明辨之,芜杂落尽见“真词”

我们可以多角度切入,审一审这则文题。

从整体表述的角度分析:题干三句话:第一句为俗语,第二句是对俗语的新解,第三句是对新解的定性。题干的重点显然在后两句,俗语只是为了在对比中引出话题。

从句间逻辑的角度分析:第一句是为引,目的在于引出与此俗语相左的话题;第二句是为转,一个“却”字构成与第一句的意义逆转,一个破折号对新解提出全新界定;第三句是为结,个性或创新是对第二句中行为现象的理性评价。第三句中两个有时究竟是何种关系,争论颇多,其实,无论选择、并列、递进,都讲得通,写作时,选择其一或综合其二,两种写法皆可。

从具体内容的角度分析:题干涉及的关键词有三组:话长话短,说与不说,个性创新。第一句俗语,一般指语言表达,说话或写文章简洁不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二句新解针对“说”:“别人已说的不再说、别人无话说我有话说”,此句在具体内容上与上句似有裂缝,但在思维上要想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说与话都应针对表达,有口头表达――发言、讲话、表达见解等,有书面表达――写文章等,这样“不说别人已说”可理解为表达的个性与独创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说别人不说”可理解为敢说敢于发声,有个性有见解;第三句的定性使第二句的内容进一步明晰,帮助少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更明确地理解题意。

题目的理解障碍在于一二句间的话题转换:从话长话短跳到说与不说,很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所以这时学生一定要沉得住气,比选一下哪一句才是写作重点,抓住第二句中的“却”字,便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一句原来只是一个引子,这个题目绝不止要学生在此俗语上做文章,去阐发表达的要领在于言简意赅,果真如此,此题实在无聊狭隘!所以,学生现场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并不是同等重要,有时有轻重主次之分。忽视第一句,瞄准二三句,仔细推敲,原来是将表达(说话)与个性或创新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关联起来作文,即以“表达”的外在形式体现个性或创新的内涵实质。

经过以上详细分析,我们看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在于有了两个层面意义的核心词,比起前两年一个模糊概念的文题,指向性更强,聚焦更集中,但由于第二层面的核心词“个性”与“创新”非常明确,开放度很大,可写话题较多,故写作难度也不算很大,且能很好地防止简单化的个性与创新方面的宿构之作。两个核心词限制写作的内容,是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见形式。以一个明确的核心词命题带来的危害,是题目过于简单,大量宿构之作会削弱文题考查选拔功能。若以一个核心词命题,则该词常为内涵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现场的个性理解与界定,然后再生发成文。

二、落笔时的界定转化:行云流水巧“扣题”

衡量考场文最基本最首要的标准是切合题意,切合题意是考场文的“1”,其它立意、结构、语言等要素为“0”,离开切题,谈文章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观点型文题还是叙述类文题,抓准核心词有了写作方向之后,未必能将文章写得很切题。切题不好的文章常表现为:对核心词生硬叙述或论述,显得极不自然而失真,或论述牵强浅陋而空洞。

那么,文章怎样写才算真切题?切题是阅卷老师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暗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为论述(或叙写)巧妙暗合题意,或素材精当贴合题意,体现了考生对核心词很强的驾驭能力与对素材的选择处理能力。若为议论文,则对核心词的界定自然贴切,体现自我的个性见解,行文中能紧扣自我的个性界定展开,并将核心概念与所选用素材成功对接,将核心词融合转化到对素材的评论之中;若为记叙文,概念界定呈隐性形式,直接将题干中的核心词转化融合到事件的叙述中,以浑然天成不落痕迹为上。

审问之,个性界定显风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4

一、建立完整句的概念,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

我训练学生按“谁干什么”“谁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等句式进行完整句练习。我紧紧把握住这些基本句式训练,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对于一部分语言发展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句子写得生动一些,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用好标点符号。

二、应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训练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好一句话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造句能力。凡在教材中要求书面造句的练习,先由学生口头造句,及时评议后,再让学生把句子写下来。为了适当加强练习的力度,我还补充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词语指导学生造句,每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也要求学生一字多词,然后选一个造句。

三、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写好一句话的训练

教学中将鲜明的图与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通过“看、思、议”等步骤,让学生学好课文,教学结束后把图画内容写下来。有的课文配有多幅图,我让学生看一幅图写一句话。

四、反映多彩的生活,坚持每天写一句话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里生活,必然会碰到许多新鲜事。我抓住这些事,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班会上、社会实践中,在学校或家里受到表扬批评之后的感受都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写下来。采用多种方法,分层次训练学生写一句话。

学生有了写好一句话的能力后,我就训练他们写好一段话。

(一)让学生认识段落,感知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当学生有了自然段的概念之后,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数句子使他们知道一个自然段是由许多句话组成的,许多句子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依据课文段落写话训练。

写话训练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扎实认真。我把教材中《语文园地》中的说话写话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训练落到实处。

(三)挖掘教材,拓宽写话内容。

当教师教给学生写话方法后,学生初步会用基本方法写话,这时拓宽写话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又能提高写话质量。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5

关键词:写话教学;借助口语;借助句式;借助实物;借助生活;借助文本;借助日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95-01

“语文课标”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写话训练,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写出见闻和感受。作为习作的起步,低年级作文教学应从写话开始,让他们养成能写好一句话的习惯,逐渐地,对写话产生兴趣后,可结合生活实际,用学到的词语说一句通顺的话,这样坚持着,对以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较好的表达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口语交际,以说促写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一凭借的优势,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向你介绍我家”主题口语交际,在对话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写话,多数学生能围绕主题,从家居、成员、特点各方面写话,某种程度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二、借助句式训练,练习写句

低年级学生习作以写句和写话为主。写话,不仅要求学能写流利、通顺、正确,还要求学生能使用一些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一二年级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认真在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句式运用水平,学会用一些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主要用两种情况,一是句型模拟训练。比如学习到疑问句、感叹句、因为——所以句式、连词成句等,让学生练说仿写。二是词语仿写运用。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方便条件,如:AAB式、ABAB式、AABB式等,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填空训练。大量的句式训练为学生写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写话

学生写话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关。对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视野不丰富的背景、表达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从有利于学生形象感知的情况入手,创造积极条件,指导学生写话。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写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像我经常带着水果,玩具、卡片,来让学生看一看、拿一拿、评一评、尝一尝,由于有了直观的凭借,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这样的题材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如一次上课,我带来了一条香蕉,在课堂上演示,分成不同姿势让学生写写像什么。交流的时候,体现在学生笔下的香蕉,有的写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有的写跟小船的样子差不多,有的写像弯弯的豆角。就这样,学生兴趣来了,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四、借助生活观察,引导写话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提高写话兴趣与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想。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进行观察,可以有几种作法:一是确定范围,连续观察。教师规定一个较宽的范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事物观察,写下自己的观察积累,比如让学生观察《我家的小动物》,每于就自己的观察写话。(不给学生限制多少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成段就成段)。二是定点观察,详细写话。教师可以根据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或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一角”,按顺序写下自己观看到的景物,或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一件花草,注意指导观察其特点。这样的定点,主要是基于群体指导,有利于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观察某一景物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五、借助文本图画,引导写话

小学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声情并茂,教学时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图意,或是想象串编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写下来,无论是表达图意,还是串编故事,都需要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只要我们激发起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的想象与观察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感知到的事物也有“神”。

六、借助日记习作,打牢基础

日记是经常性习作最好的载体,养成良好的日志习惯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设置了“写话练习本”,到二年级改为日记本,其实也主要是写话,从一句写几句,甚至一段,不管他们写得好坏、多少,只要他们坚持每天一记,教师给予批改,还为每位学生写鼓劲性评语。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在班级中交流他们的优秀日记,使他们都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这可为作文教学迈好一大步。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6

关键词:倒装;文化语用因素,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智力干涉

语序的变化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现代汉语以常式句较为多见,语法结构多为“主+谓、定+中、状+中、中+补”,但就言语交际或文学作品等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言,会出现大量具有超常语序的句型,语法学界称之为“变式句”或“倒装句”。而语言学界对句式的研究往往侧重于静态的语法分析,倒装句作为一种语序超常搭配现象,比常式句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倒装句的研究应多从动态语用层面挖掘其语用价值。

语言具有民族性,要分析语言现象的语用价值,就必须注重使用语言的民族特征,此特征能充分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或文化背景,而此二者恰是影响语言的语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汉语这一语言工具的运用得好坏关系到汉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再现程度。本文以汉语文化语用学“三带一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和智力干涉方面分析几种典型的倒装句型,以此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动态角度深入挖掘汉语文化语用价值。

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以汉语为背景的语用策略原理的研究,汉语文化语用学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以语用学“三带一理论”为理论基础,“三”指上述的三个语言符号外因素的干涉,即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简称“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对语用含义推理的干涉,“一”指多于话面(字面)的隐含意义,所谓“三带一理论”,就是说由于有三个因素的分别或综合的作用,某话语产生了一个多于话面的含义,现代汉语各倒装句型与以上所论的三种文化语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详而论之。

1、倒装句的语境干涉

语境干涉包含两个方面;非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和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前者涉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对人使用语言符号上的干涉,后者指上下文、上下语对语言符号使用(说与写)上的限制与制约,理解(听与读)上的帮助与推动。现代汉语倒装句属于语言符号,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句式的选择具有限制与制约作用。请看下面的对话:

“就是一”她(指祥林嫂)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吧,一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鲁迅《祝福》)

上例对话以疑问句发出疑问,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显然在想确认人死后魂灵的存在与否上,状语“究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问题在祥林嫂心中的重要位,同时也突出了祥林嫂对这一问题回答的迫切性。对方也注意到了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是在“有没有魂灵”上,也能体会到祥林嫂急于想知道这一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所以对方的答句必须紧扣问句,即首先以“有无”做话题,放在了句首,然后再加以陈述,从而以宾语前置的形式突出了双方交际的重要信息,这样安排句式,有利于重要信息的传达,问者祥林嫂的语言语境干涉到了听者对方对言语交际句式的选择,从而使话轮语义重心衔接紧凑,使重要信息突出,这就是语言语境句式运用的影响,从而对句式的选择起到了限制和制约作用,非语言语境对句式也有限制和制约作用。如上文所举《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段经典的爱情对白,虽然它是外国文学作品,但从汉语翻译的角度来看,其作品翻译后的语言也应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征,这种东方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夜晚等各种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非语言语境,有助于让东方的读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在东方人独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自然环境这两种非语言语境的干涉下,翻译后的文学语言首先把状语“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放置句首,把象征纯洁爱情的月亮放在了话语的最前端,借助皎洁的月光把对朱丽叶的爱热情地表达了出来,从而突出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让东方凑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的真挚程度!

2、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

“附着符号束是指语言符号以外,一切伴随着人,附着于人的符号,如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多方面的附着符号,形成了一个与话语同步的符号集合,于是成为符号束”,伴随物的条件是:物体必须是说话人蓄意准备的、随身或就近的,否则就不是伴随物,而是大自然里的自在物体,属于语境干涉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即研究各倒装句型中声气息符号的参与、面相符号的参与及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倒装句中前置或后置的语法成分作为具体语境中语言的特殊表达手段,往往伴随着声气息的参与,面相身势符号的参与及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如主谓倒装如果出现在疑问句中,则往往伴随着疑问的面部表情,并且带有疑问语气。这些面部表情和疑问语气便形成了面部符号和气息符号,如前文所举孙犁《荷花淀》水生嫂所说:“怎么了,你?”当水生嫂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面部表情一定是表现出疑问的神情和疑问的语气,如果拍摄成影视作品,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水生嫂说这句话时候丰富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

再以定语后置句为例,汉民族文化中有折杨柳送别的传统,如果在为友人送别时,一方说:“作诗一首,送君起程;杨柳一枝,伴君同行。”“一首”作“诗”的后置定语,“一枝”作“杨柳”的后置定语,在运用这一定语后置句的时候,以现实物体一首诗和一枝杨柳作为物理符号束,来伴随话语的传达,从而有助于东方人更深层次地表达含蓄的告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这便是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又如主谓倒装句“万丈光芒地,将出现啊一新生的太阳”和状语后置句“我们坚决保卫和平,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下一代”,说者势必会表现出坚定的语气,声音上会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面部表情会表现出沉稳严肃的表情特征,从而抒发出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豪迈气概,这也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如果它们分别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与课堂教学或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还会伴随着诗人、教师或演讲者丰富的身势语,身势语主要为双手张开。举在胸前,或单手伴随阴阳顿挫的语音而忽高忽低、一张一收,从而使朗诵或教态或演讲更加张扬,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宣泄。同时,这一身势语能极强有力地增强话语浓厚的感彩,从而吸引听者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听者的情绪,使说者与听者之间产生极强的共鸣,倒装语言的表达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收效,这就是身势符号的参与。

3、倒装句的智力干涉

智力干涉就是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对世界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之义的推理过程。智力干涉主要运用于听话人的语用推理模式中,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后,会进行解码,在解码的时候会产生智力干涉,影响话语反馈质量,从而产生复杂的会话含义。在对话中,说话人也是作为听话人而相对存在的,如曹禺《雷雨》中的一段:

(语境:侍萍与周朴园在屋内交谈,气氛十分压抑,周朴团内心充满虚伪地向侍萍询问打听往事。)

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话轮一)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新晨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话轮二)

话轮一与话轮二均体现了智力干涉进入语用推理模式后所起的积极作用,话轮一具体体现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语言的冗余性,语言的冗余性,使话语产生累赘,这便需要人的智力去删除冗余,留下有价值的信息,周朴园向侍萍打听姓梅的一家人,为了突出询问的对象,特意把重要信息“姓梅的”放在句末,以引起侍萍的注意,从而成为询问的重点,侍萍本来可以回复给周朴园无锡那边许多的事情,回复许多信息,而周朴园却只是想打听某一家人,并且是打听姓梅的一户人家,听话人周朴园的智力因素排除了话语的累赘,删除了语言冗余的信息,留下了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出周朴园的会话含义为:我只是想具体打听到无锡那姓梅的一家现在是否还在世。话轮二体现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语言的离散性,语言的离散性使语言勾画一个事物时,只能得到一个疏略的,不全面的框架,它留下的空白太多,疏漏区域太大,据此不能了解一个事物的细微部分。于是要听话人的智力去补充、想象与弥补这样的空白与缺漏,话轮二中说话人周朴园的一声“哦”里隐含了多少隐性信息和疏漏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和疏略信息给听话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多的信息空白和信息丢失,让听话人感到谈话即将中断,为了弥补信息的空白和丢失,听话人侍萍运用智力提醒周朴园,她认识一位姓梅的姑娘,从而用智力去补充、想象与弥补这种信息缺漏,进而得出的深层会话含义为:我要让你周朴园知道这位姓梅的姑娘还坚强地活着!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7

一.用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如此种种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 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三.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为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四.仿照句式练说。

    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适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排比句、递进句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在《蜜蜂引路》课文中有"一边……一边……"的句式。训练时,可先指导认真读原文,"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读后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的构成特点。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口述自己看到的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两件不同的事,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仿说。经过三步的进行,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使学生牢牢的掌握该句式的特点。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篇8

关键词:动量构式;不对称性;语序选择;汉语自身整合;时间顺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259?05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有两种句法位置,构成两种常用动量构式,一种为“数量+动”构式,如“多次失败”;另一种为“动+数量”构式,如“消费一次”。汉语学界对动量构式的关注不多,其研究成果仅限于太田辰夫[1]、唐钰明[2]、李晓蓉[3]、殷志平[4]和张[5]等几篇文献。这些文章或从历时的视角探求动量构式的发展脉络,或从共时的角度描写非常规动量构式“数量+动”的特点。如太田辰夫[1]认为在动量词产生前,在表示动作数量时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动量词产生后动量词则置于动词之后,这种变化同时间表达法的改变和汉语句法表义的明晰性有密切的关联,而李晓蓉[3]认为动量短语常常放在动词之后,在表量多或量少的语义,表并列、对举和假设的句式中以及表时间、肯定、否定范畴的情况下动量短语则要居于动词之前。

本文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比较的全新视角考察现代汉语中 “动+数量”和“数量+动”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力图把历时的、共时的和跨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这两种动量构式不对称性的真正原因。

一、“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

不对称性表现

(一)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地位

(1) a喝了一次酒 b玩过一把麻将 c扎了他一刀

卖了一次萌 洗了一把脸 挨了一刀

吃过一次螃蟹 体验一把 捅了我一刀

(2) a一次北京都没去过 b一把拽住他 c 一刀砍了他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和数词组配常放于谓语动词之后,“动+数量”构式是汉语动量的常规表达。如上例,几乎所有的动量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出现在例(1)一类的“动+数量”的构式中,而只有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动量词才会出现在像例(2)一类的“数量+动”构式中。也就是说“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地位是不同的,“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原型表达,而“数量+动”是动量的非典型表达形式。据惠红军[6]对《骆驼祥子》和《围城》的统计,常用动量词“遍”“顿”“趟”“回”和“下”出现在“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中的次数比分别为31:2、17:3、22:1、15:1和100:8。杨娟[7]对13万字的1 739个动量构式例句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动量短语作补语的(“动+数量”构式)为1 274句,占整个动量构式的 73.3%,动量短语作状语的(“数量+动”构式)为312句,仅占17.9% 。

(二)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表述功能

“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的表述功能具有不对称性,“数量+动”是一个语用功能多样的构式,它具有凸显动作的情状特征、表述动作的主观量和充当句子的次话题或话题焦点的功能,而“动+数量”构式的功能则相对单一,它常位于句子的末端表述动

作的客观量,下面我们对其进行逐一论述。

1. 从所凸显动作的特征上看

“动+数量”构式只是单纯地从量的层面表述动作的结果,发挥了计量功能,凸显出动作的量特征,而“数量+动”构式的“数量”则居于动词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伴随特征,在计量的同时也从动作的量特性层面描写动作行为方式,凸显了动作行为的情状特征。因而,“数量+动”和“动+数量”同所表述的动作特征之间存在以下表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描写动作情状

“动+数量”构式 : 表述动作数量

即“数量+动”构式与动作的情状特征是一组无标记的配对,“动+数量”构式与动作的量特征是一组无标记的配对,如下例:

(1) 没想到这个男人力气还不小,他一把从背后抱住我,嘴里还一个劲儿说:“别急嘛,工作的事我已帮你解决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 她不看时间,不问我们累不累,或者渴不渴、饿不俄,领着我们一溜小跑,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一通转悠。(蒋子龙《芝加哥――建筑艺术博览会》)

(3) 巴金从来不勉强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但是也不像有些文人绝不让子女在本行中吃两遍苦,他期望子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黄平《巴金和他的儿孙们》)

(4) 在平原上晒惯了太阳,这可好,走一天只见到四回太阳光,风嚎树叫,熊跑虎跳,野猪吧哒嘴,真要碰见红眼狼可就糟了。(王世阁《在长白山森林里》)

例(1)“他一把从背后抱住我”中的“一把”的作用不在于表明“他抱”的次数,而在于表达“抱我”的情状,说明抱的方式,即实现“抱”这个动作所花的动量很少。例(2)“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一通转悠”中的“一通”意在表明转悠了很长时间,而且很尽兴,而非转悠了一次之意。而例(3)“吃两遍苦”、例(4)“见到四回太阳光”中的“两遍”“四回”则表明了动作的次数,即吃苦吃了两次,太阳光共见到了四次。

(5) 马顺向上级反映,不但解决不了,还把他好顿撸。(温树林《顶风》)

(6) 热情的意大利观众在观看彭莉演出时,掌声如潮,一遍又一遍高呼“中国,中国……”(华培明《走向世界的中国时装模特》)

(7) 战友和妻子吵架,他两口子一趟趟地去劝架。(1992年3月《中国青年报》)

(8)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的浩劫。(陈启懋《战后国际关系于的变化和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

如上例,“数量+动”构式前可加副词修饰,如例(5)“好顿撸”,还可以重叠,如例(6) “一遍又一遍高呼”,甚至在“数量”后还可加入助词“地”,这些成分的加入无疑使其描写的意味更浓,其动作的情状特征更突出。而例(8)“经历了两次”一类的“动+数量”构式一般不重叠也不加其他修饰成分,只能客观地阐明动作的量。

(9) 扑嗵一声,索泓一脚踩在水窝里,他身子打了个趔趄。(从维熙《鹿回头》)

(10) 一年多,共改造织机五十二台,使全厂生产能力比过去翻了四番,产品质量也提高了。(1979年10月《人民日报》)

“数量+动”主要出现在描写句、陈述句中,而“动+数量”构式主要在说明性、评论性的句子中出现。如例(9)“一脚”是对“踩”这个动作的描述,它与“扑嗵”“ 打了个趔趄”共同描写了“索泓”的动作情态,而(10)“翻了四番”则从量上说明了厂里生产能力的增强,和例(9)不同,该句的注意窗并不在动作上。

2. 从表量的性质上看

语言世界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但与逻辑范畴中只存在客观量不同,语言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写,而是有客观量和主观量的区分。人们在对量进行表述时,往往会带有对量的主观性评价,认为这个量或大或小,我们把带有主观评价的量称为主观量,不带有主观评价称为客观量。我们认为和“动+数量”主要用来表述动作的客观量不同,“数量+动”更倾向于表达带有主观评价的动量,即动量构式和后置构式和主客观量之间有下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主观量

“动+数量”构式 : 客观量

即“数量+动”构式和主观量是一组无标记配对,“动+数量”构式与客观量是一组无标记配对,如下例:

(1) 被人千遍踏万遍踩出来的路,你再去走,路虽属大道,保险顺当,走过来了,也不过是个庸人。(肖虹《相见仅仅四次……》)

(2) 为此,他曾经把《三毛流浪记》的连环画一口气看了九遍,才发现三毛要远远比他幸运三倍之多。(大营《鼠趣》)

(3) 安新县决定建立运动鞋厂,县委领导五次三番请张小臭“出山”任厂长。(1990年6月《河北日报》)

(4) 刘铁生走到蛙女跟前,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眉飞色舞地说,“不错!”(胡万春《蛙女》)

(5) 长这么大了,他还一趟远门没出过呢。(李晓蓉用例)

(6) 还好小莲站地离我近,一把就抱住了我,叫到:“小姐!小姐!你怎么了?!”(百度搜索)

如例(1)“千遍踏万遍踩”和例(2)“看了九遍”, 同为动态量词“遍”,“千遍”“万遍”为虚量,有虚说、夸张的因素,表达的主观大量,即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路已被许多踩过,后人再去实践的价值不是很大。“九遍”表达的则是实实在在的量,是对动作量的客观陈述。同样例(3)“五次三番”表示量多,有主观大量的意味,例(4)“打量了一番”则为实量,即打量一次之意。而例(5)“还一趟远门没出过”用否定的形式来表示动作没有发生,极言其量少,是主观小量的用法。例(5)中的副词“还”和例(6)的“就”都使其主观小量的意味更加浓,凸显了动作的迅速、敏捷。

3. 从话题和焦点的功能上看

话题指后面述题部分所关涉的对象,是一个话语或信息的出发点,它可依据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细化为主话题、次话题和次次话题三类,位于主语和动词短语之间的称为次话题。焦点指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是句子的语义重心所在,依据所参照的背景焦点可划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语焦点三类。话题焦点指以句外的某个话语成分或认知成分为背景,在本句中得到突出的焦点成分,它不能以本句中其它成分为背景,整个句子表达重点仍然在话题后述题上,其功能特征为[-突出],[+对比][8]。

依据句中出现的量构式的个数,我们把动量构式所在的句子划分为单量句(如“脸都顾不上擦一把”)和多量句(如“烫一回才两三块钱”,以双量句为主)两类。我们认为在单量构式中“数量+动”构式表现出话题焦点的特性,与话题焦点是一对无标记组配,而“动+数量”构式则主要充当句子的常规焦点,和自然焦点是一对无标记组配,如下例:

(1) 我就是依仗外婆高高的呐喊声,提起精神、壮着胆儿,走在那寂静的、清晨的山道上,穿过一片树林,跳过一条溪沟,最后,一气爬到坡顶。(李天芳《呼唤》)

(2) 真笨,三下儿都没打开这瓶酒,看我的。(李晓蓉的用例)

(3) 文化队住房紧张,他就每天在距家四五公里的路上往返两三趟。(1987年10月《报》)

(4) 等丈夫出差了,她又请了技术人员来重搞新的样机,她知道丈夫出差半个月,她想在这半个月里再试一回。(尚绍华《悄然寻找另一个天空》)

“数量+动”构式以句外的认知成分为背景,同听说者正常的心理期待量形成对比,表现出话题焦点的特性,凸显了动量的大或小:例(1)中的“一气”是“爬”的动量,它是以句外的“爬几气”“爬多气”为背景,通常爬到坡顶需要多歇几气,而作者中途“一气”都没有休息,“一气”就实现了这个结果,凸显了动作小量;例(2)“三下儿都没打开这瓶酒”,通常情况下打开酒瓶一次就可轻松完成,而这个人却花费了很大的动量,即“三下”都没有实现开酒这个动作,突出了动作量大。李晓蓉[3]在探讨“数量+动”构式时就曾指出:动量短语前置的句子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对比关系,动量短语前置,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不管表多表少,都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之上的。而“动+数量”构式则以本句中的其它内容作为背景,以新信息身份出现在句尾的位置上,如例(3)“往返两三趟”和例(4)“试一回”出现在句末,是句中最突出的部分。

(5) 我在东北,一顿能吃一头野狍子,信吗?(从维熙《鹿回头》)

(6) 珍猴生活在四川、甘肃等地的高山密林中,在快速跳跃中,依靠树枝的反弹力,可一次飞跃40米,有“飞猴”之称。(沈钧《珍猴趣谈》)

(7) 刘太太的男人在北京另有个小公馆,一年也不回天津一两趟。(徐迟《牡丹》)

上述例句显示,多量构式中“数量+动”构式还有话题的倾向,如例(5)“一顿”位于主语“我”、状语“在东北”之后,充当句子的次话题,是“吃一头野狍子”这个述题的关涉对象,在“一顿”后还可以停顿,加“啊”“呢”等语气词(一顿啊,能吃一头野狍子),其话题的性质就更加凸显。例(6)中“珍猴”为整个句子的话题,在“一次飞跃40米”小句中,“(飞跃)一次”为信息的出发点,充当该句的次话题,而“飞跃40米”则是该句的中心,是其焦点成分。而“动+数量”构式则经常位于句子的末端表现出自然焦点的性质,如例(7)“一两趟”。

其实,“数量+动”无论作句子的话题焦点还是充当话题成分,它都是整个句子的重要信息,都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句子常规焦点的凸显,同时也适应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需求,从例(8)和例(9)a、b句的对比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

(8) a他一次就把这瓶酒喝光了。

b他喝了一次这瓶酒,结果喝光了。

(9) a毛笔字小张一气练了五个小时。

b毛笔字小张练了一气练了五个小时。

总之,动量构式和句子的话题和焦点之间存在如下表述关联:

“数量+动”构式 : 话题焦点或次话题

“动+数量”构式 : 自然焦点

二、“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

不对称性的原因

我们认为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造成“数量+动”和“动+数量”构式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动+数量”在同“数量+动”语序竞争中获胜而成为动量的常规表达,“数量+动”虽然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但它并没有完全消退,而是受话语-语用因素的驱动继续保留在汉语中,成为动量的标记性语序构式。

在动量词还没有产生的上古时期,一般采用量前动后的“数+动”构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1]。随着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数+动”和“数量+动”的动量前置语序和“动+数量”动量后置语序处于竞争的共存时期,语言中既有不少“动+数量”构式的用例,也有大量的“数量+动”构式例句,当然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数+动”构式[9]。至晚唐时期,“动+数量”语序构式最终战胜了“数量+动”构式,成为动量表达的优势表达,张[5]的调查显示,“数量+动”语序和“动+数量”语序在晚唐时期的使用频率比为1:4.2。这之后汉语中“动+数量”语序构式一直是动量的基本表达方式,“数量+动”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那么为什么“动+数量”语序构式会在竞争中获胜发展为动量的常规表达,而非“数量+动”构式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这是汉语系统自身整合的结果。动补结构是汉语语法系统中极为常见的结构,它的发展成熟给汉语语法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其强大的类推力量使谓语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古汉语句子中心动词宾语之后仍有一个句法位置,可以容纳不及物动词、数量词等谓词性成分,唐代后期伴随着动补结构“V动作行为+R结果状态”的发展成熟,汉语谓语结构的信息安排方式发展为“伴随特征+谓语中心+结果状态”格式,即以谓语为参照点,表示动作行为伴随特征的词语居前,表示结果特征的居于其后[10]。由于动量是动作结果特征的一部分,因而 “动词+数量”语序构式在唐代后期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动量构式常用表达方式。

汉语系统内部的整合还表现在名量构式和动量构式语序的对立上。语言内部的语法结构是协调一致的,不同的语法性质的结构采用不同的语序,相同的则采用一致的语序,由于名词数量短语和动词数量短语的语法性质是有本质差别的,因而名词和动词数量短语的语序就应该是对立的[10]。徐丹、傅京起[11]通过历时和句法位置两个角度考察也得出名量词与动量词是相互依存的、两类量词分布呈现互补状态的结论。由于名量构式早于动量构式产生,“数量+名”语序是表达汉语名量结构的主要表达方式,因而从语序和谐的层面看,汉语动量结构的表达更适合采用“动+数量”语序构式。

其次,从共时的认知层面来说,“动+数量”语序构式更符合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12, 13]提出了汉语词序安排的时间顺序原则,即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如“我们去图书馆学习”这个构式,由于“去图书馆”事件先于“学习”事件发生,所以在句法结构上“去图书馆”排列在“学习”之前。由于动作发生在前,计量次数在后,因此依据该原则“数量”应该位于动词之后。如例(1)“读了一遍”,只有把《选集》一至四卷都阅读完之后我们才能说读一遍,例(2)“往返十五万趟”,在蜂房和花丛之间往返一次我们称之为一趟,即往返的动作是先于动量“十五万趟”发生,“十五万趟”是往返动作的结果。

(1) 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学习著作,已把《选集》一至四卷通读了一遍。(宣传部《沿着劳动青年革命化知识化的道路前进》)

(2) 姐妹们为了酿一公斤蜜,需要采一百多万朵花,要在蜂房和花丛之间往返十五万趟,相当于四十五万公里。(王金海《小金蜂采蜜记》)

最后从跨范畴的层面来看,“动+数量”构式更有利于语序的和谐。根据饶宏泉[14]对动量词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序分布的统计,SOV型语言和“数量+动”语序构式是一对无标记组配,SVO型语言和“动+数量”语序构式是一对无标记组配,也就是宾语位于谓语动词前的语言倾向于使用“数量+动”语序构式,谓语动词位于宾语前的语言倾向于使用“动+数量”语序构式,如藏缅语族的载瓦语和哈尼语属于SOV型语言,其动量构式就选择了“数量+动”构式。由于汉语属于SVO型语言,因而更适宜选用“动+数量”构式与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序相匹配。

三、结语

现代汉语的动量表达存在“动+数量”和“数量+动”两种构式,这两种构式的地位和功能都是不同的,其中“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无标记表述方式,它一般只位于句末位置表达动作的客观量,表述功能单一。而“数量+动”构式则是动量的有标记表达方式,这个标记就是动量构式的语序,相对于“动+数量”构式,它具有多种表述功能,既有凸显动作情状的功能,也具有表述主观量的功能,从汉语信息安排的角度上看,“数量+动”构式还能使“数量”位于次话题和话题焦点的位置,使整个句子在凸显其动量的同时也不影响其常规焦点表达。此外,由于押韵的需要,有时候也会选用“数量+动”构式。我们认为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导致“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由于“动+数量”语序构式顺应了汉语历史的发展,同动作发生在前、计量次数在后的时间顺序原则相契合,有利于跨范畴语序的和谐,因而它发展成为动量的常规表达方式。而“数量+动”语序构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的发展,但由于它具有特定的话语-语用功能,因而它仍作为动量的非常规表达方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参考文献: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54.

唐钰明. 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J]. 古汉语研究, 1990(1): 71?73.

李晓蓉. 浅议动量短语的前置现象[J]. 汉语学习, 1995(2): 37?40.

殷志平. 动量词前置特点论略[C]//语法研究和探索(九).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99?308.

张. 汉语语序的历史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170?203.

惠红军. 汉语量词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89.

杨娟. 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11.

刘丹青, 徐烈炯.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子句[J]. 中国语文, 1998(4): 244.

刘世儒.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石毓智.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25, 191.

徐丹, 傅京起. 量词及其类型学考察[J]. 语言科学, 2011(6): 561?573.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国外语言学, 1988(1): 10?19.

张建. 汉语标记配套型并列结构时间关联特征的象似性[J]. 世界汉语教学, 2013(1): 41?50.

饶宏泉. 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2(1): 114?115.

An Analysis of Asymmetry “Quantifier+Verb” and

“Verb+Quantifier” Construction

GAO Yanan, WU Changa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of literature,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Verb+quantifier” 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 are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Chinese momentum, but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between these are not equivalent, “Verb+quantifier”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xpression of momentum, the function is simple, and it only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quantity of verb in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 is a marked expression of certain pragmatic function, it highlights verb’s situational features, expresses subjective quantity and serves as the sentence’s topic focus or topic function. The word order selection of Chinese momentum is the cause of “verb+quantifier” and “quantifier+verb” construction’s asymmetry.

Key Words: The momentum construction; asymmetry; the selection of word order;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cross category harmony

收稿日期:2013?08?13;修回日期:2013?1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YY049)

上一篇:假文盲作文400字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作文胜似亲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