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机械范文

时间:2023-10-16 04:35:18

牧业机械

牧业机械篇1

关键词:农牧业机械;管理;问题;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只重视本地的经济发展,重视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农牧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增长和提高等指标,却把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与加重农民负担混为一谈,还有相当一部分苏木、镇及嘎查村干部认为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相当于过去的一头牛,只是在田间地头干活,人为的阻碍农牧机监理人员对拖拉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实行牌证管理。

2、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体制不顺,经费没有保障、国家长期没有投入,安全技术检验装备落后,农用运输车移交公安部门后经费不足农机监理组织网络面临着线断网破的危险、我旗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曾一度陷入困境。

3、农村牧区道路交通安全和农牧业机械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农牧民驾驶员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未经正规培训考试的拖拉机驾驶员成为农村牧区道路的“马路杀手”;破烂报废拖拉机成为农村牧区道路的“吃人机器”。拖拉机驾驶人把拖拉机当作自己的“私家车”,拒绝、阻止、妨碍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人员依法进行安全管理,“无牌无证上路”、“无证驾驶”、“非法载客”、“人货混装”、“酒后驾车”、“报废车、拼装车、病车上路行驶”、“超速超载运行”等严重违法违章现象十分普遍。农牧民驾驶员不仅不支持理解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员进行安全生产检查,还有人坚决反对,阻碍农牧业机械安全执法,围攻、殴打农牧业机械安全执法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解决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农牧业机械主管部门及农牧机监理机构,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入手,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和扎实做好农村牧区机械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落实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负责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坚决防止重特大农牧业机械事故的发生。各苏木农牧业机械监理站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亲自研究部署本地区、本单位的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依法加强安全管理。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防止出现松懈情绪,确保牧业旗县机械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抓好安全检验工作,确保农牧业机械技术状态良好。农牧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是提高农牧业机械完好率、提高安全技术性能的重要手段。应加大了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率。采取电话、上门通知等方式,告知农牧业机械拥有者按时参加年度安全技术检验,最大限度减少农牧业机械因安全技术状态不合格而酿成的农牧业机械事故。同时,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牧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积极协调、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拖拉机不按时参加年度检验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督促农牧业机械所有人主动配合农牧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

3、强化农牧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以“进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警示教材,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意识。二是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利用“农机交通安全村”等组织活动,定期开展拖拉机驾驶人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拖拉机驾驶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三是对违法违规人员依法进行严肃教育和处罚,以增强警示作用,提高主动接受管理意识。四是以“平安农机”示范旗县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大农牧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监理部门和监理员的作用,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自觉遵章守法的安全意识,营造人人讲农牧业机械安全、层层抓农牧业机械安全的良好氛围。

4、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开展农牧业机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针对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特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检查。组织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人员,深入乡村、场院和农贸市场等农牧业机械作业、停放场所,认真开展农牧业机械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对危险路段的交通管理和整治,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纠正违法行为,防止制动、转向和操纵机构有严重隐患的拖拉机上路行驶和作业,消除安全生产隐患。要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五整顿”“三加强”有关工作要求,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维护农村公路交通秩序,强化路检路查,严肃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载人等严重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农牧业机械事故的发生,确保农牧业机械安全生产。

5、抓住重点、扩大范围,全面开展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管。以动力机械安全监管为重点,扩大监管范围,实现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等全面安全监管。农村牧区大量的牧草收获机械、加工机械都存在着安全隐患,都属于农牧机安全监管范围,同时也是法律赋予农牧机监理部门的职责。

牧业机械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目标,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增加农机装备总量、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农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兼顾林果业、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化发展,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充分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统一、务求实效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的原则。补贴向优势农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种植、养殖关键生产环节倾斜,向各类农机化示范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倾斜。

(三)坚持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选择权原则。

(四)坚持加强引导、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农机使用组织化程度的原则。

(五)坚持操作程序科学、方法简便、措施高效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一)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提高我县农机装备水平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农牧业。

(二)加快推进奶牛养殖、肉羊养殖、蔬菜基地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特别是推进生鲜乳收购站现代化机械装备水平等方面的进程。

(三)加大大型拖拉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推广力度,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的引进、推广上加大力度。

(四)突出重点、扶优促强,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五)完善管理办法,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政策活力。

四、实施范围及规模

农牧业厅、财政厅下达我县第一批专项补贴资金56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500万元,自治区还草工程累加补贴资金50万元,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资金10万元),具体实施办法以《年自治区牧民购置畜牧业机械补贴实施办法》补贴标准执行,其中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机10万元专项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重点是大型深松机)累加补贴,即在中央专项补贴30%基础上,自治区专项再累加补贴10%,总补贴比例达到40%。

五、补贴对象及条件

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组织以集体名义购买补贴机具的,需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的农民身份证明。对于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农民,可优先补贴。

六、补贴机具种类及补贴标准

年度补贴机具种类主要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资源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共13大类41小类140个品目7231个机型。

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不超过机具最高出厂价(不含运费)的30%。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

具体补贴品种及补贴额见《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以下简称《补贴目录》)。

一户农民或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年度享受补贴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台套,即1台拖拉机或1台自走式机械配带3台作业机具。其中补贴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数量分别不超过3台和1台;补贴的保温被数量不超过3000平方米;补贴的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数量分别不超过6台、6台和1台;补贴的饮水机不超过6台;补贴的微滴灌设备数量不超过2组(覆盖50亩为1组)。一个生鲜乳收购站年度享受补贴的挤奶机械数量不超过1套(3台,即1台大型挤奶机、1个冷藏罐、1个贮奶罐);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需要,可享受2台套补贴,其中补贴购置2台拖拉机或大型自走式作业机械的,须由县农机管理部门报呼市农机管理总站审批并备案,待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购机。根据市农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要求,年对大型自走式指针喷灌设备不予任何形式的补贴,重点补贴膜下滴灌和小型喷灌。

七、有关事项说明

(一)购机申请和受理。实行农民购机补贴电子网络申请,农民选择个人、社会、农机管理部门等任何终端窗口均可进入申请报名界面(网址:,首页点击“农户查询填写申请入口”);农民申请后,报名顺序自然锁定;旗县农机管理部门直接在网上受理审核,剔除网上不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员名单后,依原本生成顺序进行批量公示。

(二)小型农机具(中央财政单机补贴额≤1000元)补贴。启用网络申报程序以后,小型农机具补贴除与其他机具补贴同样采取网络公示7天的要求外,其他操作办法仍可按原规定执行。

(三)指标确认与监察。网上批量公示后,县农机管理部门按批量与农民填写指标确认通知书。填写“指标确认通知书”场面公开并请纪检、监察、财政部门到场监察,由县财政部门签章确认;农机部门监察员负责购机提货环节监察。

(四)玉米收获机补贴。今年自治区下达全市80台玉米收获机械补贴指标任务,分解到我县3台、购机补贴预留资金30万元。

(五)保护性耕作机械累加补贴。保护性耕作机械累加补贴10%,补贴额度达到40%;自治区累加补贴资金单机不超过2万元。

(六)补贴资金审核结算、大型挤奶机械补贴操作,仍延续2010年做法。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仅限奶业设备补贴购置。

八、实施进度

(一)3月下旬—10月底,实施专项补贴购置。县农机管理部门根据实施方案有关规定,组织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宣传、申请、公示、购机、核实、建档、补贴机具管理、上报进度、专项督查、补贴机具质量与售后服务跟踪调查等工作。农机购置补贴领导小组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督查。

(二)11月上旬,自查与总结。县农机和财政部门进行购机补贴工作自查与总结,于11月5日前向市农机、财政部门上报全年财政专项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并报下年度购机补贴资金需求计划,保证补贴购机信息数据准确。

九、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县农机管理、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与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以及水利、林业等部门协调沟通,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政策宣传、补贴对象确定、公示公告、购机核实、档案登记汇总、结算报账及项目监管等环节工作。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切实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财农[]194号)精神,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的管理经费,主要用于检查验收、政策宣传、信息档案建立、公示等组织管理方面的支出。我县财政比较困难,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给予适当支持,严禁挤占挪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贴资金用于工作经费。工作经费落实情况作为第二批中央补贴资金安排的依据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局,。办公室负责农机补贴日常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操作,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区、市有关规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机购机,自主谈价议价,不得强行向购机农民推荐产品。补贴产品与市场销售产品须保持同地、同期的同一价格,严惩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乱涨价行为。严格落实补贴对象公示制度,实现购机申请、审核、公示、结算、档案管理等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假借或利用其他农民等补贴对象身份购机,一经查实,永久取消该家庭成员和实际购机者受益权。受益者两年不得转卖或转让所购农机,特殊情况需要转卖或转让的,须经县农机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否则取消五年申请购买补贴农机的资格。

(三)加强引导,宏观调控。农机购置补贴既是强农惠农政策,又是一项产业促进政策,通过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薄弱环节农机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要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机化主体;要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实际需求,按照春夏秋主要农时季节,有效合理使用补贴资金;要突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畜牧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和还草工程项目的补贴。农机管理部门要深入搞好农机装备需求调研,科学分析现状与不足,为补贴政策持续深入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四)严肃纪律,加强监管。要进一步严格纪律,不折不扣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农机购置补贴管理“五项制度”、农业部规定的“八个不得”和“四严禁”要求,严禁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搭车收费、巧立名目乱收费、擅自将服务性收费变为强制性收费。农机管理、财政、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监管,强化购机补贴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制定督查方案,明确进度要求,落实督查任务和责任。农机购置补贴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农机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监督力度,提高监管实效;强化纪检监察部门对购机手续签订环节、购机补贴监察员对购机销售环节督查。财政、农牧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大力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发现问题严厉查处,决不姑息。

牧业机械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生产力;体制转换;伊金霍洛旗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57-03

当前,我国农牧业正处在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积极发展农牧业机械化,不仅有助于农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牧民由繁重的体力劳动、高成本、低效益向解放生产力、低成本、高效益转变,同时也将对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纵观我国农牧业机械化事业6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80年,行政推动阶段。1981―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第三阶段是1996―2003年间的市场导向阶段。第四阶段是2004年至今的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很明确地提出了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的具体要求和措施。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施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规范了农机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管机、依法兴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前,内蒙古面临着建设现代农牧业、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农牧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是摆在政府和农机工作者面前值得探索的课题。通过对建国以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和规律性认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行为应对、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特殊性,提出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政策制定与执行路径,探索农(牧)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尝试探讨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地方政府和农牧机管理部门着手体制改革及制度创新,开展规划设计、制定政策、监督和指导农机化发展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是以国家政策与农(牧)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探索农牧业机械化政策与农(牧)民参与的必要性和途径。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等地的案例研究为基础,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观察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把握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脉络与农(牧)民行为选择的变化轨迹。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特征

伊金霍洛旗位于东经108°58′~110°25′、北纬38°56′~39°49′。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丘陵区,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毛乌素沙漠与毛乌素沙地残省区。海拔高度在1 000―1 500米之间。东西长12O千米,南北宽61千米,总面积5 600平方公里。境内外流河有乌兰木伦河与窟野河两大水系,均属黄河水系;较大的内流河6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基础是侏罗纪和白至纪的水平岩层,地下水岩相变化十分剧烈,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发育、分布普遍。伊旗的土壤主要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属,59个土种。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

1.文献研究

研究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有关于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历史、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与效果评价、农(牧)民行为选择等研究,个案盟市、旗县的档案史料,地方统计资料和当地报刊资料。

2.深度访谈

寻访盟市、旗县、乡镇苏木和村嘎查与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有关的管理干部与技术人员、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手和农(牧)民进行各有侧重和不同程度的访谈,特别是根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提供的历史资料对农机化各历史阶段发展情况与农(牧)民行为选择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为分析案例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以求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客观性。

3.参与观察方法

进入乡镇苏木和村嘎查主要以农牧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身份,访谈和其他调研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并且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机推广、农机监理等单位及农机大户的大力帮助,在村嘎查中也有一些熟人和朋友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4.需求量预测数量模型

农机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Qx=f(Px,Pr,I,T,E,Kx,Mx,N,W,X)

其中: Qx― 某区域内X产品的实物总需求,Px― x产品的价格;Pr―相关产品的价格;I― 某区域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T― 消费者的爱好指数;E ― 消费者预期指数;Kx一 x产品的质量因子;Mx― x产品的推销渠道与分布; N― 潜在消费者数量; W― 气候因子; X― 外销比例系数。

5.数理统计学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1995―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机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统计采用Excel和SPSS 15.0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据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3年末,全区拖拉机拥有量已达到54.1万台,比1981年增加49.08万台,农户所有占总拥有量的95%,比1981年增加了8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分田到户之后,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化,农业机械总量增长的同时,机群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适应农业生产、生活的小型动力和农机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区的“小四轮”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运输车年递增分别为2.2万台和1.3万台。到了200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已经达到了49.9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92.2%)和28.1万台(占农用运输车总量的82.9%);小型机引具达到62.4万台,同比1981年增长61.9万台;牧区使用的小型风力发电机达到8万台,饲草料加工机具14.1万台,同比1981年增长了82倍。伊盟农机化局“七五”期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七五”期间全盟农业机械总动力由326 365千瓦增加到了625 038千瓦,增长了91.5%。拖拉机由6 874台增加到17 294台,增长1.5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4.9%,小拖拉机增长1.9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增长1.6倍;机引耕作机械由1 491台增加到7 648台,增长4.1倍;农副产品的加工动力机械由7 557台增加到8 039台,增长6.4%;加工机械由9 340台增加到10 331台,增长10.6%;农田基本建设增长5.9%;牧业机械由2 970台增加到25 751台,增长7.7倍;风力发电机由596台、52.8千瓦增加到21 564台、1 888千瓦,分别增长35.2倍和34.8倍。农牧业机械总值由7 027.52万元增加到22 293.83万元,增长2.2倍,其中属于农户所有的机械总值由5 956.42万元增加到20 981.95万元,增长了2.5倍。与此同时,机耕面积由33.99万亩增加到107.77万亩,增加了2.2倍,机播面积由3万亩增加到34.4万亩,增长了10.5倍;机收面积由0.24万亩增加到5.52万亩,增长22倍。就伊金霍洛旗而言,1980―2004年之间,其农业机械拥有量亦是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但牧业机械化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径(表1)。

表1 伊金霍洛旗牧业机械不同阶段调查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5―2010年《内蒙古农机统计年鉴》整理。

上述分析表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不足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一是现有耕地零碎、不规则、不平整,田间障碍多,限制了大型农机进入;二是目前的灌溉方式基本上是传统小生产方式下的大水漫灌,田间渠系纵横密布,限制了大型农机进入;三是国家补贴力度小,农民难以支付高额购机费用,限制了大型农机进入;四是现有耕作方式、农业措施是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下的产物,限制了大型农机进入;五是农牧户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1.3平方公顷左右,且分成数块,限制了大型农机进入。为此,伊金霍洛旗应推动农机装备由覆盖率低,小机具不配套向普遍应用、大型化、全程作业迅速转变。其中相应的政策支持有:

(1)创新基础建设、捆绑项目,整理土地;创新人口转移措施。

(2)推动土地整合;创新灌溉方式,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大型农机 创造前提。

(3)创新作业模式推行全程式机械化;创新技术应用,适应大型农机生产;创新运作机制,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4)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创新资金投入,加大补贴力度等。鄂尔多斯的上述政策动员与制度实践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效地推动了中央与自治区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实践。

政策动员更多的是强调地方领导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与政策落实方式的探讨,2010年之后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出台的关于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发放的政策则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性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小结

区域性农牧业机械化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嵌入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历程之中,如伊金霍洛旗农牧民直发形成的小型农业机械化实践,但如何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实现小型农业机械化向大型机械化的有效转变,则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政策与法律动员,进一步推动农地的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以实现大机械的使用。其次,要强化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系统,积极推进农机创新与推广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伊金霍洛旗志》编纂委员会.伊金霍洛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2] 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4] Potter,Sulamith Heins and Jack M.Potter. 1990. 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zelenyi,Ivan. 1978.“Social Inequalities Under State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5] 翟玉秀.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战略的思考[C]//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

学会.发展农牧业机械化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发展论坛论文集.呼

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2.

[6] 张和清.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0-218.

[7] 路战远. 全球生态赤字背景下的内蒙古生态承载力与发展力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6):106-109.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asants and herdsmen

ZHANG He-liang 1,LU Zhan-yuan 2,TIAN Wen-jin3

(1.Eerduosi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Eerduosi 017000,China;2.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Inner Mongolia,Huhehaote 010003,China;3. Statistics bureau,Dongsheng district,Eerduosi city,Eerduosi 017000,China)

Abstract:The way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o explore Chin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ystem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practice in rural areas, with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evolution of ejin Horo banner,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actice for the basic clue,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actice track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peasants and herdsmen. Found national social control determines the limits of farmers '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space itsel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in the country after the reform of tax and fee in a sense constitutes the national remodeling farmers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olicy tools, promote a chnage legal raise. To further strengthen national policies and legal mobilization in the future, further promoting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motion of land scale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e machinery used.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echnic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xten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building.

牧业机械篇4

通过推广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酵床养殖技术、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2012年全市新改造和发展生态环保养殖场40家,发酵床养殖总面积达15.2万m2,新增2.2万m2。

2畜牧机械设备应用及需求情况

2.1小型养殖场畜牧机械设备配备不足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业,提高畜牧生产效率,离不开先进的畜牧机械设备。通过调研了解,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牧机械配备相对完善,使用产品多为知名厂家生产的成套设备,设备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较好。由于购买畜牧机械和相关设备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中小型养殖场畜牧机械设备多是到当地小型机械企业按照养殖场户要求定做生产,没有统一型号,呈现小型养殖场畜牧机械设备配备不足现象。

2.2畜牧机械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的比较少《2012-2014年山东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有73种,与目录中所有农业机械1940种相比,不到总数的3.8%,养殖场户可选择的畜牧养殖机械比较少,制约了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3各畜种间机械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已相对较高,调查了解,本市部分肉鸡、蛋鸡养殖企业应用了成套的养殖机械和设备,设备应用情况良好。如东港区南湖茂圣蛋鸡场饲养20000只蛋鸡,使用青岛天瑞CLD4240成套设备,投资75万,具备自动控光、自动上料,自动饮水,自动捡蛋,传送带清粪,室内环境控制好等优点。冬天温度最低达到19℃,夏天最高控制到27℃,舒适的环境大大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性能,降低了发病风险。由于该场自动化程度高,20000只鸡只用2名工人管理,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工。但是,本市畜种间、场与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蛋鸡场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只具备自动清粪、自动上料,自动饮水等部分功能;奶牛场在青贮饲料和挤奶厅方面的设备比较少;生猪养殖的配备的机械相对较少,企业资金多优先采购产床、自动饮水、自动料槽、限位栏等硬件。对环境控制方面的设施较少,大多数养殖企业有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和成套设备。

2.4专业畜牧运输设备应用较少根据防疫检疫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运输各种饲料、活畜活禽、畜产品、畜禽粪和其他废料等应该使用各种专用运输车或农用运输车,一些养殖企业在这方面机械和设备的投入还比较少。调查了解,本市蜂农已通过农机补贴购买了本市五征生产的养蜂专用车,每台补贴22000元,该车搭载生活间、养蜂专用装置、储存箱三大部分,方便蜂农野外作业。该车机动性能强,价格适中,对于提高蜂农养殖效益具有很大作用。

2.5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投入较少调查发现大多数养殖企业只重视生产发展,对于粪污处理设施投入不足,只有简单的堆粪棚,畜禽粪便大多数直接卖晒干粪,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一到夏天,畜禽粪便稀薄,养殖场周围污染严重。本市目前只有有限的几家项目实施单位购买了螺旋式固液分离器,有个别大的养殖场打算投资粪便深加工,通过粪便烘干或挤压发酵生产有机肥,但都因没有机械补贴,投资过大而自身无力承担不能上马。

3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提高对使用畜牧机械的认识畜牧业机械化能减轻畜牧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开发生产资源,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畜牧业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实现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离不开畜牧设备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装备,推广适合于畜牧业发展的机械,将进一步提高畜牧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对畜牧机械推广的重要意义认识,要积极落实有利于畜牧业机械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

3.2加大对先进实用畜牧机械的推广和宣传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对市场上在售和一些养殖企业正在应用的畜牧机械进行深入的调研,找出确实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先进且实用的畜牧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要通过畜牧机械展示会、技术推广会、畜牧机械应用观摩会,积极引导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购置相关的机械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设施,推动畜牧业机械的快速发展。

3.3进一步扩充农机补贴目录中畜牧机械的种类进一步扩充农机补贴目录中畜牧机械的种类,特别是小微型畜牧机械,适合用于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机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申请和补贴流程,让更多的畜牧机械生产企业产品列入农业机械推广产品目录。

3.4大力推广粪污处理机械的应用目前,畜禽养殖给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要实现生态化养殖,畜禽粪污处理是关键,建议把畜禽粪污处理机械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并加大补贴力度。在畜禽标准化场创建活动和菜篮子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对畜禽粪污处理机械列入必备条件,大力推广粪污处理机械的应用,通过机械处理减少畜禽粪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牧业机械篇5

关键词:塔城市;牧草机械化;收获技术

养殖业作为塔城地区主要产业之一,仍处于发展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小、劳动强度高的态势,很多先进实用的机械化技术未得到推广应用。因此,为了促进养殖业生产,作为农机部门应加快畜牧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积极推广牧草补播、人工种草、收获、青贮、饲料加工机械化技术。近些年,地区引进推广牧草收获机械化配套技术与机具,苜蓿种植和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与机具,大力推广秸杆饲料商品化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牧草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效益进一步扩大。

1 牧草收获机械化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适时收割。牧草收获是否适时科学,对牧草品质和营养价值有很大影响。对于禾本科牧草来说,机械化收割的最佳时期为牧草的抽穗期。而豆科类牧草最佳收获期为初花期。在这些时期及时收割牧草能够保证牧草最大的营养价值,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其次,牧草割茬高度要适当。割茬高度是否科学将会严重影响到牧草第二年的生长,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对于天然草场,割茬高度应该为4~5cm,人工草场的割茬高度应该保持在5~6cm之间,晚秋机械收割牧草,割茬高度维持在6~7cm之间;最后,要控制好牧草的湿度。适合的湿度是提高牧草储存质量的关键。牧草收割时,搂草时湿度维持在40~50%,垛草维持在17~20%,打捆应该保持在17%以下,捡拾打捆应该控制在28%以下。

2 牧草收获机械化技术操作规范

2.1 机械作业前的调整

首先,传动结构的调整。保证齿轮能够正常咬合,对滚珠丝套进行调整来控制齿轮的咬合程度,同时还要调整好离合器和大八字轮的棘齿齿顶间的间隙;其次。切割器的调整。对切割器外端的延伸长度进行调整,将辕杆调整到正常工作的位置,切割器位于地面,分别测量出切割器左右两侧到棘轮轴线的距离,两者之间的差约为37~70mm之间;最后,对刀片对位置和刀片间隙进行调整。处于连杆处两端位置时,动刀和定刀应该在中心线重合,偏差不能超过3mm,否则需要对后拉杆上的内外螺母进行调整,保证将其锁紧。对于刀片之间存在的间隙可以刀梁和护刃器以及摩擦片之间添加垫片来进行调整。

2.2 割草机使用操作要点分析

首先,当机械设备即将进入草地1m距离时,接合离合器,查看割刀能否达到正常运行速度,达到后开始割草,保证牧草能够顺利收割。当割刀离合器闭合之后,应该用手将脚蹬向后撤。当打开离合器割刀停止运行之后,用脚将脚蹬向前踩,这样做是为了预防出现故障后能够及时停止设备,确保人员安全;其次,割草机向左转弯时,应该减速运行,将割刀停止,当向右转弯时应该加速前进,确保割刀在运行过程中不受转弯的影响。割草机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应该将离合器打开,将切割器上升到和地面垂直距离,转动方向盘,将机组排列成一纵前进;再次,在割草机使用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各个部件的紧固情况、摩擦损伤情况,当动刀变钝或者出现明显的伤口之后,应该及时将刀片进行更换;最后,工作季节结束后,应该对整个机械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将各个部位充分之后,存放在干燥的库房中。将齿轮、动刀和各种活动部位清洗完毕后悬挂起来,避免设备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房骏,尚力,王庆莹.我国牧草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农机质量c监督. 2006(01)

[2]徐秀英,张维强.对我国牧草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机遇的思考[J]. 中国农机化. 2004(03)

牧业机械篇6

今年,杨建伟种上了巴彦淖尔市农科院研制的新品种“农麦2号”小麦,较传统品种,“农麦2号”麦穗大、产量高,尤其是秸秆粗、抗倒伏。而在去年,气象部门还给他们村发放了气象预报预警机,每日预报头道桥镇的天气和预防情况。“头一天听预报说第二天有雨,我们就不浇地了,否则土松了,(麦苗)遇雨更容易倒。”杨建伟说。而除了品种更新换代、留意当地气象预报,他的手机里存了不少农技人员电话,家里多了农业科技的书籍,有了科技这个“秘方”,如今老杨种地胸有成竹。

科技对于这个普通庄户人老杨的影响,正是当下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如今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研发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成了农牧民的种养殖法宝。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种植、冷配改良等技术的普遍推广,喷灌、滴灌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广泛引进,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到2014 年,内蒙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到 93%,家畜良种改良率达到90%,综合机械水平达到 78%,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将达到51%。

新品种新技术,增产增收

换了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林场村农民曹爽、魏久玲夫妇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新的香瓜品种具有抗病、成熟早、口感好的特点,今年第一茬香瓜比往年早熟了半个月。我们还采取了立体式的栽培技术,可比往年落地式栽培效益提高2.5倍。2个棚1亩3分地的香瓜可收入3万元,1个棚1 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的40 亩水浇地。”曹爽笑呵呵地说。

去年,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挪二村的612亩小麦套晚播向日葵综合高产示范田,亩产值达到 2026元,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带动全旗杂交食葵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由原来常规品种亩产的15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50公斤左右,农民增收达2.4亿元。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组织农牧业科研院所、涉农涉牧专业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强烈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联合科研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2014年1月,内蒙古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获国家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内蒙古肉羊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支撑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体系成为将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据统计,2013年集成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108.4万亩,较半膜覆盖亩增产124公斤,年均增产1.3亿公斤,增收2.6亿元;推广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673.6万亩,亩增产297公斤,年均增产20亿公斤,增收30亿元;推广设施蔬菜综合栽培技术,全区设施面积从102万亩增加到 180万亩;推广肉羊二、三元杂交改良及羔羊快速育肥技术60万只,个体酮体重增加约4.7公斤,年均增产282万公斤,增收1.9亿元……一项项技术创新与运用,助推内蒙古在2013年,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总产达到554.6亿斤;畜牧业发展实现“九连稳”,牲畜存栏达1.18亿头只,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选配,再到试验示范,得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我们所玉米的试验地约有150亩,整地、耕种、田间管理、收获、测产,冬天再去海南种试验田,一年到头都忙碌在外。” 在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工作的孙峰成研究员说。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结着内蒙古农科人员的坚持、辛劳和智慧。

经测算,科研成果的运用取得了提高降水利用率20%和肥料利用率5%至15%,并增产30%以上的实效,使30%的典型示范农户年人均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了旱作农业存在的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品种退化、农田风蚀沙化及抗旱保苗、节水补灌技术不完善等生产和技术问题。

新农机新理念,破解难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因农牧业机械化的推广,发生了改变。

广袤的田野上,一台台农机往来穿梭,在达拉特旗白尼井镇侯家营子村,机械化给整个村庄带来了阵阵现代气息。

走进村民石根小家,他高兴地给记者介绍起了停在自家门前的“宝贝”:“你瞧,这是耕机,那台是施肥机,还有播种机、喷药机,边上那台是收割机,那边的是除草机……”而今年让他下“狠心”花这么多钱买这些设备的,是政府部门的补贴诱惑。“买这些设备,政府补贴30%,我花了200多万,政府补贴近80万。除此之外,今年机械化种植还给补贴,加上种薯、化肥、农药的补贴,一亩地补贴近400元。”

随着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企业和大户成为了新型“职业农牧民”。一批涉农企业相继走进农村牧区搞起了种养殖,像石根小这样的种植大户也积极牵头,承包整合散户土地,统一规划种植。与此同时,不少村民把地转租出去打工,由农民变成了工人。

去年石根小一个人种植了430 亩地,今年的数字再次刷新,他和4 户人家一起种植近2000 亩的玉米和马铃薯,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1000亩地有3个人就足够了,省力又省人工费。2012 年,我种了430亩豆角,全年雇人就花了30多万。”石根小说。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内蒙古第一批专项补贴资金7.2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资金7480万元。今年3月份,为调动农牧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内蒙古下发了2014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补贴产品包括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收获机械等10大类、 33小类、80个品目。按照同类同档产品实施统一补贴标准的原则,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比例不超过自治区境内近三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30%。牧民购置畜牧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资金补贴不超过30%基础上,累加20%,总补贴比例不超过50%。而根据农机购置补贴统计平台获取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共补贴购置农机具44087台套。

在今年的春耕春播生产中,全区共投入农机具139.3万台。全区完成机械耕地8333.7万亩、机械播种9961.7万亩。农牧业机械化给种养殖带来了一场革命,破解了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较低的难题,实现了农牧业技术集成推广、土地规划化经营和农牧业集约化生产,节本增效。上半年,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秸秆根茬返田、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不断普及,分别达到929.21万亩、5866.13万亩、521.21万亩和1507.55万亩。

今年以来,内蒙古还把畜牧业机械化作为发展重点,下达25 个试点示范任务。调整补贴政策,着重补贴购买储草设备、畜牧饲喂设备、风力提水设备,服务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剪羊毛、清理棚圈等生产领域的牧机社会化服务,全速推进畜牧业机械化。

新模式新办法,落地生“金”

“农业科技直通车又来了,太好了,这回又能好好咨询一下。”在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设施农业园区内,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实地传授农民种养殖技术,乐坏了菜农们。

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开通之后,打通了科技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农牧民终端用户可用手机拍照或视频拍摄田间农作物病株病叶等信息,上传给星火科技12396 指挥中心坐诊专家,专家诊断后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平台还不定时农情预警和气象信息。

“如何适应市场调整种养殖结构、科学管理、科学种植、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从2010 年以来,武川县可镇霍家沟村的张成忠接受了不少农牧业部门的科技培训。如今他与在村里100多户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依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亩产(马铃薯)比以前传统种植增产一倍。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包社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在坚持手把手、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书屋、多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

目前,内蒙古形成了三大科技服务主体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示范推广团队、技术服务组和技术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示范户以及千家万户,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与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延伸到企业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为企业及基地提供科技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直接与盟市、旗县、国有农牧场等农牧业综合园区签约,进行点对点的综合科技服务,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内蒙古以服务主导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课题来自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落地效应”,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到场,有效解决农牧业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使农牧民真正受益。

内蒙古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各地坚持科技培训,坚持集成推广节本高效技术。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民实践操作技能。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专家、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同时还将积极探索分配制度,对在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推广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农牧业科技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要逐步实行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

牧业机械篇7

[关键词] 农机化 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42-01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马铃薯平均单产只有16500kg/ hm2、冬小麦产量不足1200kg/ hm2玉米平均单产5250kg/ hm2、豆类小杂粮1575K/ hm2;养殖业则主要以养羊为主,大多也是以草定养,规模小。

1 发展现状

1.1 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2013年,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耕收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28%,其中:机耕机械化程度、机播机械化程度、机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4.6%、64.5%和30.3%。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五县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接近7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运输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小麦、水稻主产区基本上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

1.2 农业机械化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是以神木县机收小麦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中突破了地区、部门限制,使农机化服务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户粮食收获的燃眉之急,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粮食因收获不及时造成的损失,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拉动了农机市场需求。二是佳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了“佳县田野农牧业机械作业有限责任公司”。

1.3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有所改善

“十二五”期间,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农业机械保有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主要农业机械的保有量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增长上,更主要的是结构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出现了增长的势头,各种技术含量较高,能实现复式作业的配套机具也正在进入农业生产。

1.4 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十二五”期间,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了包括节水、柠条饲料开发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等一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5 锻炼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机科技队伍

“十二五”期间,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各行政区域均形成了以农机科技推广为龙头,实现了服务模式的政府行为化、规范化、科学化、灵活化。到2013年底,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7个县共有农机科技人员1102人,其中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占85%。

1.6 财政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得到提高

“十二五”期间,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先后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9000多万元,引进了大中型拖拉机、牧草收割机、打捆机、节水灌溉设备、小型饲草料加工设备等补贴性地投放给农户与村集体管理经营,农民的购机用机积极性得到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客观调控政策,投入明显不足

一些农民或集体办不了又需要国家投资兴办或补贴的农机化项目难以开展。在投入方面,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2013年底人口237万,其中农业人口125万,尚有近20万人人蓄饮水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加之该区域以农业为主,地方财政极其困难,农机部门每年的经费多数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经济作物生产机具少,小型拖拉机多,大中型拖拉机少,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马铃薯、小杂粮、玉米、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大田作业机械化水平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

2.3 农机田间作业成本高

受柴油价格一路走高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农机田间作业成本不断上升,“农机不务农”的现象较为突出,最终影响了农民用机和购机的积极性。

2.4 乡镇技术力量簿弱,服务手段落后

一方面是他们多年来基本不从事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业务生疏,既懂理论又有实干经验与技术的人员十分缺乏,服务手段落后;另一方面,乡镇的各项工作耗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农民的购买力有限,农机“超期服役”现象多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是省内外知名的缺水贫困地区,2013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过6000元,购买能力低,购买力的增长不及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手扶、小型拖拉机达到报废年限的较多而无力更新,仍在“超期服役”。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3.1.1 机械化坡耕地改造技术

机械化坡耕地改造技术,就是针对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用80K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3.5m的反坡梯田;在10m,在隔坡梯田上种植灌木和牧草,在水平梯田上种植粮食作物,既防止隔带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农林牧争地的矛盾。

3.1.2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旱耕地有机质含量0.7~1%。在生产中秸秆还田主要有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免耕覆盖秸秆还田、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秸秆整株还田等几种形式。

3.1.3 保护性耕作技术

该技术特点:作业工序少,生产成本低,播种作业后地表有一定的覆盖物,失墒少,保水效果好,但对免耕播种机具性能要求高,此技术模式较适于地表疏松、杂草较少的地块;一年一熟玉米秸秆根茬粉碎覆盖少耕技术模式其工艺流程为:玉米人工或机械收获留高茬秋季浅旋灭茬免耕播种人工或化学除草田间管理人工或机械收获。技术特点:经浅旋或耙后,部分秸秆与与土壤混合在一起,秸秆容易腐烂,并能防止大风吹走。

3.1.4 冬小麦机械沟播技术

该技术实质是利用农机这个载体,将开沟、合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良种良法等农艺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在干旱区粮食生产中,从而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沟播机具有技术含量高、地区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3.1.5 豌豆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

豌豆套种马铃薯不仅可延长作物生长季节,改善作物田间构型,从而增加水、肥、气、热、土等自然资源时间水平和空间立体利用效率,扩大投入物质循环通量,增加经济产投比,还能利用豌豆根瘤固氮、叶花回田,实现农田用养结合和土壤短中期带状轮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1.6 天然草场机械化免耕补播技术

天然草场机械化免耕补播技术就是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成果,该技术一是实现了肥料的侧位深施;二是实现了抢墒播种;三是节约了大量人;四是生物量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结论

通过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的定边县与同类地区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相关试验研究成果的总结,机械化坡耕地改造等6项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在该区域无论是生态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效果明显,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大力应用推广。

全面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业机械质量监督工作、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争取农机化政策,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是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参考文献

[1]姚世平等.彭阳县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研究[J],全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9

牧业机械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养殖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0-0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10年学院开办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高职高专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开设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满足现代畜牧生产需要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蓬勃兴起,畜牧业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江苏是畜牧生产大省,拥有上海牛奶集团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等一批部级畜牧业龙头企业。200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有137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13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新兴的规模化、集约化畜牧生产企业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需要大批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畜牧生产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渴求的形势比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是介于畜牧兽医和机械设备专业之间的一个新生专业,畜牧兽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缺乏机械设备的教学资源,工科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又缺乏畜牧兽医的教学资源,导致畜牧生产设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处在两类院校两不管的中间地带,进而导致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化的大型的畜牧养殖场和饲料加工企业,单从机械类院校引进机械设备专业人才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畜牧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畜牧行业目前急需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院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学院于2010年起开办该专业,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方面与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畜牧兽医专业相比,显得教学积淀甚少,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对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制订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带有学科型的痕迹;专业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缺少企业实践经历,尤其缺少畜牧机械生产类的专业课教师;因购入畜牧生产设备投入资金较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较少,实训条件建设进度较慢,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使得很多畜牧生产设备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实践主要是以参观畜牧生产设备为主,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对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各部件的作用仍然不了解。为迅速改变专业发展现状,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无缝对接,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二、构建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法制观念和职业素质,能适应畜牧行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熟知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能胜任饲料加工、畜牧生产机械检修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达到此教学目标,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

第Ⅰ阶段(第一学期):畜牧生产文化感知。将畜牧生产文化、企业文化与基本文化课程融合,在学习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部分岗位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体验现代畜牧生产环境,确定学习目标,规划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

第Ⅱ阶段(第二、三学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课堂和实训场交替开展与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熟悉畜牧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初步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熟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Ⅲ阶段(第四、五学期):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上海牛奶集团、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泰州卫岗奶牛场、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龙头企业,课堂设在实训场,根据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进行“做中教”“做中学”。把现代畜牧业 “新技术”和“新工艺”与职业技术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养成良好的大胆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

第Ⅳ阶段(第六学期):提升技能。根据现代畜牧生产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训。在顶岗实训过程中,结合具体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通过顶岗实训,学生岗位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熟悉生产环境、生产流程,为就业顶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

围绕“课堂―实训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及能力需求,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诚信、责任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职业拓展课程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企业顶岗实训与科技服务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构建“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创新“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岗位预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5个阶段,就基本素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生产场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综合培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畜牧兽医基本技能、畜牧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技能,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化、任务化、层次化的技能提升训练,把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紧扣畜牧生产行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进行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实践性环节,推动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外实训条件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各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学院建设了各功能实训室;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种要求,遵循畜牧生产的规律,与高邮鸭集团、泰州正大等企业联合建设家禽生产实训中心、猪生产实训中心、饲料生产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室(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训练项目全面,为专业基础实训和校内生产实训提供有力支撑。

在原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通威集团、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一批行业内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牧企业为紧密合作对象,共同建设以加强畜禽生产与经营管理、畜禽场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饲料生产等岗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采用多元过程培养评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课程教学融入职业工种鉴定内容,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训练,学习效果由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客观评价,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洽谈会完全成了毕业生的“买方市场”。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将“畜牧”与“机械”融合,注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职业情感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锤炼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学院每年选派1-2名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外聘内培制度,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面向江苏省畜牧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企业员工培训、挂县强农等科技帮扶工作,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四、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虽然在“课堂―实训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仍需从政策导向、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55-56.

[2] 张小华,臧大存.农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1):7-9.

[3] 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5):10-12.

[4] 张响英,张力,李小芬,王利刚,杨晓志.“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59-160.

[5] 邓才彬,谢庆娟,杨宗发,江尚飞.高职高专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3(11):1310-1312.

上一篇:西医内科范文 下一篇:焊接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