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02:59:34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篇1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技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3 -01

紫砂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人人皆知的世界制壶中心。宜兴紫砂以她古朴、内秀、五彩的颜色,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一辈一辈的优秀艺人、大师们的传奇故事,吸引了国内外人的欣赏、追捧。

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是宜兴紫砂的两支主要命脉紫砂陶刻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渐风行,时大彬之秀丽,沈子澈之浑朴,陈子畦之飘逸,皆负盛名。清末民国初时,刻陶就成为一种特有的职业,当时就出现了一些刻壶高手,声名响亮。上世纪30年代紫砂业掀起了紫砂与陶刻融汇一体的新高潮。紫砂陶刻审美价值观是着随紫砂陶的制作历史一步步形成的。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增加了紫砂的艺术性,使得陶刻作为一门深厚的学问,而清代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壶、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诗、书、画、印刻于一壶。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紫砂陶的虚怀若谷的内涵文化,是由一批各个时代的紫砂艺人造就的。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之出现今天的盛世陶文化。在研究紫砂陶文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陶上的装饰文化。紫砂陶装饰有镶金丝、银丝、泥绘、色绘、绞泥、贴花、浮雕、缕雕、陶刻等。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 ”草书五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陶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紫砂陶刻的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艺术基础,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综合表现作者的艺术造诣,作品论艺之法度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以韵律为主,而非“模象体势,别形似而无精神之态”。其中包括良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及造型技能。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看,是由于包括陈曼生在内的许多文人雅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雅士的烙印。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地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陶刻的技艺家们在紫砂茗壶上作书绘画,蕴含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书画笔法遒劲有力,形成了集诗词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陶刻艺术。“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因此在历代紫砂器中,有许多因为壶上字画流传而价格一再翻倍的紫砂工艺品。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参考文献:

[1]《佛山陶瓷》.2013.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1980.

紫砂工艺论文篇2

关键词:紫砂;气质;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47-01

《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

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而《桃溪客语》中书道“阳羡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足可见其名贵。

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总括来说,紫砂陶有五大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捶链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笫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笫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论它的实用性,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砂壶较陶瓷优越了许多,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它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内部的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且大部份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属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因而又说明了透气性好当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蕴”和“暑月夜宿不馊”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则是其有利于工艺装饰的原因。再则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摄氏1190度到1270度,目前烧成温度约控制在摄氏1200度,这是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说明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兴特有的宝藏。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丧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每个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观。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有志者事竟成,紫砂壶艺从现在起会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宜兴紫砂艺术文化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山谷.中国紫砂大师(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紫砂工艺论文篇3

关键词:龙潜金泉壶;紫砂;气质

1 前言

宜兴,古阳羡、荆溪是也。自古以来即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尤以丁蜀黄龙山、青龙山上的紫砂矿岩,孕育了一代代良工巧匠。关于紫砂,关于这沉静的色泽;关于这坚硬锵然之气,有着许多诉说无尽的沧桑,是结晶于泥土的不死的传说。

2 紫砂《龙潜金泉壶》的壶韵气质

紫砂艺术是全方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艺术的生命力是专存的、延续的、发展的、强盛的。它显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紫砂陶艺文化,别具一格,独领。

紫砂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生活也因紫砂而变得丰富多彩。紫砂是多元化的艺术,它是顺应生产生活,在艺术的形式中诞生的,它的存在说明了社会对紫砂的需求,在心意相通中,体会紫砂的艺术生命力。现代人的赏美情趣也是时刻影响着紫砂的审美,紫砂艺术也在时时刻刻随着潮流的变动,以贴合人心的设计,多变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与人们的生活相互融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且捧五色土,烧成日月魂”恰如诗中描述,自古陶人取土成壶,造化机缘,烧成紫砂壶,是为先者之能虽不能与捏土造人女娲之功般传世不朽,却也是造福后世子孙所流传的不世之功,而得到世人推崇喜爱。一把好壶,不仅能让人一眼就看出物象的形式美,而且更让人在细细鉴赏中品味出意境的韵味美,激发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形成,从审美内容、形式、特点、兴趣、态度等方面构成新思维,产生新欲望。无论是置之案头,还是握于掌中,都可以散发出特别的人文气味。这种气味,是由大气、灵气、底气交融而成的。 《龙潜金泉壶》气质淳厚、挺括、沉稳,贤者曰:“尚品如玉、温润谦和,善行如茶,清融淡定”,经过艺人巧妙细致的加工后才表现出来。壶把抽象的龙形装饰,雕刻精致,飘逸有力,犹如冲破天穹的一条凌云之龙,大气之风,神圣之威呼之欲出。整体圆润浑厚,线条流畅,壶身饱满,包容万物,用以品茗绝对是上上之选。壶身细节处的精巧设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完美的视觉享受,在刚劲和灵秀的共存中,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龙潜金泉壶》泥料纯正,全手工制作而成,韵味十足,风格别致,新颖大方。壶盖标志,别出心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件作品,它飘逸的曲线,流畅的转角,洒脱利落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紫砂壶既是美器,又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它是美妙、神奇而又雅致的。其美妙在于它浑厚大方的造型,质朴无华的气韵,和珠圆玉润的质感。其神奇在它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其雅致在于它特有的文人气质和传统魅力。紫砂壶必定向精致典雅、含蓄内秀的艺术方向发展,以内涵表达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雅趣风韵。《龙潜金泉壶》就是这样一把壶。

随着人们文化艺术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无止境。以大自然形态为源泉的紫砂工艺陶瓷的创作,题材更为丰富。每一个紫砂艺术工作者,必须更加珍视。我相信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紫砂文化,在先辈的艺术熏陶下,必将涌现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繁荣我们的紫砂艺术事业,展现紫砂工艺无穷的艺术魅力。

3 结语

紫砂工艺论文篇4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文化

1 紫砂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把紫砂壶,不仅是一件饮茶的器皿,它在融入中国原始制陶技术、商周青铜工艺、唐宋书法绘画、明代家具线条的同时,还糅合了舞蹈、诗词、色彩、服饰、雕塑、篆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把中华文化的诸多奥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凝聚着民俗文化的愿景与期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壶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它与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壶型素面素心、内外兼修,具有“茶禅一味,壶佛一体”的淡定;壶韵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它是返朴归真的生动体现。

它与古老的阴阳五行实现了绝妙的契合,任何一把紫砂壶都有阴的象征、阳的符号,其原料五行相杂,其颜色五彩缤纷,金木水火土的寓意贯于其中。把这阴阳五行的结晶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等于是手捧着万物根本,胸怀着大千世界。融汇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紫砂壶,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令人拍案叫绝。它集哲学思想、自然韵律、人文精神于一身,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紫砂文化,并随着雅士的赞咏、茶香的远飘“茗壶奔走天下半”。

2 跨越六百年的紫砂艺术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兴于明代,至明代万历年间发展成熟。明末清初,名家名壶辈出,紫砂工艺空前繁荣,直至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最早的紫砂造壶高手当推明朝正德年间的供春。他模仿银杏树所做的“树瘿壶”,把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业品升华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其造型新颖、温雅天然,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赞赏,称其为“供春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美称。“供春壶”的诞生是紫砂壶艺由稚嫩走向成熟,从敝陋走向高雅的转折点,供春也因此被后人誉为“陶壶鼻祖”。

随着壶艺名家与文人雅士共襄盛举,紫砂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而得以升华,从单纯的实用器皿衍生出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清朝道光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书画大家陈鸿寿以其卓越的艺术想象设计出紫砂珍品——共有十八种壶式的“曼生壶”,每把“曼生壶”都是一件造型艺术与诗书艺术的结合体,开创了一代文丽工雅的壶艺风格,成为文人参与紫砂壶设计的一大典范。

紫砂壶的风格自“曼生壶”起发生巨大的转变,集书法、绘画、诗文、浮雕、篆刻等诸多技艺于一体,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匠,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带入更高的境界,形象地给予了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紫砂壶由此从日用茶具的代称渐渐升华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迈入了中华高雅艺术的殿堂。

近千年来,宜兴紫砂经过发展、升华,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紫砂作为宜兴独有的制作技艺,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正是凭借着这一把“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壶闻名于世,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

3 设计感悟

紫砂工艺论文篇5

关键词:实用性;体形特征;形式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9-01

陶都宜兴坐落于太湖之滨,这里不仅有着江南水乡的秀丽,更以它壶艺的独特艺术魅力而闻名海内,这便是有着“富贵土”传说的紫砂艺术。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砂壶造型多样,但无一例外都体现了阴阳五行理论,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壶体分上下两部分,一阴一阳。砂壶原料五行相杂,所以壶色亦有五色,金木水火土的寓意灌于其中。

世上万物,随时间的流逝皆烟消云散,唯文字、艺品,能记载着人类发展长河的渊源,还原历史。它沉淀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浓缩的写实;又高山流水般,让人在静静回味中,找回渊源文化的根。

紫砂壶之所以和其它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人们收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殊的材质所具备的特殊性能,使作品更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千年紫砂,款款蝶变,从原始的泡水器皿,渐变为艺术品,期间经历了多少人文历史的火与土的冶炼。自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陶,便开始了它与人类浓于水的情缘。那个时候,阳羡砂土即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气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古朴纯厚,不媚不俗。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一团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制成千姿百态的紫砂壶。

紫砂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它所代表的艺术美丽不仅仅是造型技艺方面,有时更重要的是作者透过紫砂实体造型而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就是紫砂审美观中的一个方面:形与意。

何谓紫砂艺术中的形与艺?“形”,简单直白的说,形就是紫砂实体的造型、装饰等,再简单点说就是一把紫砂壶,你所看到的印象。再从理论依据上严谨地说,形乃形象、形体,《说文解字》作如此诠释“形象也。从形开声。”因此我们对于紫砂艺术的“形”可以作如下的定义:造型及造型要素点、线、面、体,有道是“形乃谓之器”即是如此。而对于紫砂艺术的“意”,可以先从文字的“意”,可以先从字型字音上开始探讨。意,从心从音,形象地说来就是内心的声音,也就是内心的想法,通常所说人的思想。对于“意”字,《说文解字》也作了诠释:“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而具体到紫砂艺术,那么“意”我们可以理解为紫砂艺术的创作者在创作某样作品时想赋予它的艺术情感以及作者自身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美学上是比较注意“形”与“意”之间唯物辨证关系的。由“形”而揣“意”而不失“形”,坚持抽象与现实的关系,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形”与“意”的辨证关系,在古代就已经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学术体系了。比如在《易传》有这样的话语“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即是所谓的形,又比如《庄子》中言道“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生象外”,作为传统民间的紫砂工艺自然也是这样。而若论“形”与“意”的辨证关系,最直接的就是“意”乃指由紫砂实体的“形”所引起趋向无限朦胧的想象和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外之形”

事实上,按以上所述之标准来衡量紫砂艺术的优劣,感觉有点苛刻。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紫砂艺术创作中的“形”和“意”之分,主要着眼于紫砂艺术的陶刻与装饰上,当然紫砂造型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我们先说两者的联系最为密集的陶刻与装饰。陶刻的内容无非是书画或者纹饰之类,如今这些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了,自然可以深刻强烈的表现出意想的穿透力。而至于紫砂艺术装饰上的意想表达,主要还是注重紫砂造型中的花器造型,尤其是抽象类的花器。这类花器造型重于“神似”而轻于“形”,要完全了解一件这样的花器作品,那么我们必须先要对它的创作者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的风格、他的思想,包括他的生活。“浑然若天成,意飘然由景而生”,这就是紫砂花货造型要达到的境界。举例来说,一件花器前辈大师朱可心他所创作的,《云龙壶》。该壶以云纹为刻,虚无缥缈、若隐若现,但只要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的意境是那样鲜明:炎黄子孙的民族图腾忽隐忽现,若华夏之腾飞,只要身为炎黄子孙就必然会激发共鸣,当然每个人所领略到的思想也许是不尽相同的。当然,“形”与“意”的关系,除了在紫砂装饰和陶刻上面那么鲜明而显而易见之外,紫砂实体的造型往往更具深意。大多数的壶乃是作者整体思想考虑而形成的,有时只有从全局整体出发才能深刻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现代众多名家名作中,个人认为季益顺的《楚汉风韵》壶,精巧绝伦,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现今的时代乃是全面开发的时代,同样艺术思想也相对开发,甚至有着中西艺术“合并”的倾向,新潮地追求创新,但往往太过于注重意想,而完全忽略了“形”,使紫砂壶失去了它实用性,变成纯形式艺术的探索。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篇6

关键词 紫砂陶器;人性化设计;审美性;文化内涵

1引 言

宜兴紫砂作为一种特殊材质独立并存在于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悄然声息、形式单调的大路货日用品,演变成现代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造型艺术,从开始亦农亦陶不为世人所知,到今天的家喻户晓。在相对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中,紫砂陶的出现可谓小字辈,但紫砂陶一经出世,就一枝独秀、盛而不衰,究其成因,除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和紫砂艺人超于常人的勤奋外,文人、艺人们积极参与对紫砂陶器造型的人性化设计,让紫砂器皿不仅具备使用功能,而且更具观赏功能,拓展了紫砂工艺的文化内涵,达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文化品味层次,是其重要的因素。艺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于紫砂材质造型制作的成形工艺,使得以实用为目的的紫砂陶在创作中更灵活,在造型和装饰上显得更具有趣味性和视觉美感。

2紫砂陶的设计与紫砂文化

2.1 返朴归真、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与其它陶瓷一样,“好用”是紫砂陶器最初的造型功能,设计受功能的要求,变得单纯而朴素。虽然我们无法考证到完整的宋元时期紫砂陶器的造型样式,但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陶残片中可以想象得出,一些罐、执壶类造型仍是形成紫砂茶具最原始的造型依据。中国人喜爱饮茶的习惯在唐宋时期就非常盛行,陆羽所著《茶经》则把饮茶与茶具、茶色相联系,并当作一种文化与品味的象征加以倡导推广,应该说这些客观的因素,形成了催生宜兴紫砂茶具的沃土。唐宋至明初龙凤团茶的烹煮饮茶方式,促使了大体量煮茶器具应运而生。当时宜兴紫砂陶器已经具备了做大体量壶的工艺条件,紫砂壶优良的耐高温性和透气性逐渐为人们所肯定与赏识,所做茶具产品在实际饮茶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可以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及文征明的《树荫煮茶图》中感受到古人喝茶的方法,两位画家都把茶壶作为画中主要表现的内容。文征明用精练的笔墨生动地勾画出从煮茶到沏茶待客的场景,在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宁静的厅堂内,主人用已煮好的一壶清茶招待客人,主客谈笑风生,使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富有亲切感,有茶相伴的诗画意境让人充满遐想和向往。

而王问《煮茶图》中的大茶具造型与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在造型上则有着惊人的相象之处,实物的出土有力地印证了紫砂陶器最早作大壶为煮茶器具使用的推断。腹如罐类的硕大壶体,添加壶嘴与提梁后,提携更加方便,不易烫手;嘴、体、把和谐搭配,体现出较强的整体感。虽然其泥色与制作工艺和当今技艺相比仍嫌朴实粗糙,缺乏精致性,但早期的紫砂茶具在设计上就已经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目的的基本指导思想。

当然,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饮茶方式的变化,煮茶法逐渐改为茶叶冲泡法。明人周高启在《阳羡茗壶系》一书里有这样的论述:“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人们对饮茶要求的变化改变了紫砂器具作大壶的习惯,壶的容量尺寸明显缩小,紫砂茶具小巧实用的造型逐渐得以确立,冲茶法的流行为紫砂陶器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造型表现特征

变形率小、易成形的泥性特点拓宽了紫砂陶器的发展空间,为茶具造型的设计制作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紫砂陶器的创作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功能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器型由最初的实用主义逐渐向具有视觉审美作用的精神愉悦层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充实、完善紫砂陶器设计内涵的目的,同时也引导创作理念多元化、横向化思维模式的产生。具体与抽象、写实与写意、摹拟与夸张等各种设计方法的合理运用,充分体现出艺匠们巧夺天工的设计灵性和高超的制作技艺。

紫砂陶器造型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再现自然形体为表现对象,最早可追溯到传为供春制作的树瘿壶:壶体设计以银杏树瘿为本,壶嘴、壶把配以银杏枝干为形,粗糙朴实的树瘿皮肌理装饰,使整体造型显得浑厚大方,具有笨拙的自然美。自供春之后,以擅长花货制作之集大成者,当属清代初期的制陶大家陈鸣远,他创作设计带雕塑性的器皿造型“竹笋水盂”、“东陵瓜壶”、“蚕桑壶”、“松椴壶”、“石榴杯”、“松枝歇蝉摆件”、“荸荠”、“生栗”等以高超的概括写生能力和制作水平,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各种植物、动物的优美姿态,紫砂泥色材质的语言美借助于物体形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来发现自然植物的朴素之美,并经提炼概括运用于实践创作中。这种制作手段的运用为后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构思创作空间,开创了一代创作形式与风尚,由此, 紫砂陶器造型从实用功能大踏步地走向视觉欣赏功能。

紫砂陶器设计除了以上被称为“花货”的造型款式之外,在整个500多年的紫砂陶器发展过程中,以紫砂茶具所占的比例为最大,也最受人们的喜爱。茶具的造型中很大部分都以简练的几何形体出现,俗称“光货”。简洁概括的线条突显了紫砂材质器形制作工艺的至善至美,从世传至今时大彬的“如意纹盖三足圆壶”、“六角紫砂壶”、“莲瓣僧帽壶”,陈鸣远的“调砂虚扁壶”、“四足方壶”,惠孟臣的“朱泥圆壶”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紫砂壶成形制作水平已由幼稚走向成熟。时大彬的作品开创了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的厚重之风,“宫中艳说大彬壶”、“千奇万状信手出”,这些赞美之词可以看出明人对时大彬制壶高超技艺的认可。

如果说我们从明朝中期时大彬制作的壶体上还能看到有些粗糙痕迹的话,那么到了清代早期制壶高手陈鸣远的作品,已完全寻找不到这种缺陷。陈鸣远的茶具做工精致、造型精美,有着极强的震撼力与张力。从时大彬改大壶做小壶,到徐友泉、陈鸣远革新造型,制壶的目的都为能泡茶,设计时特意放大了壶的体量,缩小了壶嘴、壶把;实用为第一性,审美为第二性,造型趋于饱满、挺拔,壶嘴、壶把与壶体组合搭配非常谐调统一。到陈鸣远时,茶具整体造型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壶体上壶嘴、壶把、壶盖虽说是功能性点缀,但无论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处理都十分优美,有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的感觉;造型各部分比例设计恰到好处,体现了在实用与审美功能基础上,紫砂壶制作材料、造型、工艺三者的完美统一。

诚然,在漫长的紫砂陶器制作历史长河中,对紫砂茶壶创作设计有贡献者远不止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诸位大家,应该说是有众多不同层次艺人们的参与,才使紫砂陶器造型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综观紫砂的发展史,紫砂茶具设计总体上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创作思路,造型力求简约大气,讲究沏茶的功能性。拿放舒适、出水流畅、造型比例的和谐之美、材质的泥色之美以及器形的装饰之美,这些似乎都是衡量一把茶壶取得成功的标准,也是获得人们普遍认同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实用功能和视觉功能都能体现出茶壶的境界,每把成功的茶壶都代表一种设计意境,能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感受到茶具以外的品格修养和文化内涵。“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与阔度”,想必茶壶境界须人们细细品味才会更美。

2.3 紫砂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与美学思想

把紫砂陶器的作品放到文化背景中论述,似乎有些高攀了。长期以来,紫砂从业艺人们的文化素养并不高,只是有一手制壶的绝活而已。紫砂茶具因其材质的特殊性,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文人士大夫更是爱不释手,有的还专门聘请制壶高手到家中做壶,并在壶体造型上吟诗作画,这种无意识的合作,无形中推动了紫砂陶器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品味。如陈鸣远的朱泥“浴后妃子壶”,以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意取名为“浴后妃子壶”。再如另一则题款似乎更带哲理性:“器坠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告诫人们“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做人道理,这种寓文化、历史、工艺于一体的表现形式为世人所推崇。

陈曼生作为一名诗、书、画三绝俱佳的中国文人画家,热衷于紫砂陶器设计、茶壶制作。他的题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富有趣味性,铭文极富文学价值,文简意深、内容生动。如取名为“却月”的茶壶上的铭文为:“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方壶”壶铭:“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是人生做人交友的准则;曼生壶铭中有用《诗经》语言表达的句子,如“合斗”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栏于挂”,反映出宇宙旷逸、浩瀚的自然气息与态势。

另外,有些紫砂茶具借用了古代的某些事件,而寓意于形的设计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著名的“秦权壶”的设计就是借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秤权以秦为准的历史事件。壶上镌刻有清末著名书法家梅调鼎的题句:“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勾画出了一幅小船停泊桃源卖春茶的世俗风景画面,带给人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遐想;另一把由梅调鼎镌刻的“博浪沙壶”也极具特点,秦时张良派刺客去河南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器形似铁锥,由晚清艺人韵石以此意制成圆形博浪壶,他的题铭更妙:“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有一种嘲讽历史,使人开怀一笑的浪漫主义情愫,造型与文句相得益彰,完美之极。

紫砂陶器的文化内涵为逐渐积聚而成,一把茶壶就是一段历史文化的缩影,它用各式立体造型创造了中国诗、书、画三绝的紫砂文化艺境,形成了工艺美、材料美、装饰美、诗词美、书画美的紫砂文化特色。

3结语

紫砂陶器朴实无华,每个时代都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想、审美观念的影响与渗透,紫砂陶器制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朴素设计理念,始终以创新设计作为创作的理念,以人性化设计探究社会发展多层次审美需求,这与儒家的文化思想融入不无关系。可以说,设计文化与饮茶文化是形成紫砂文化的主要内容,紫砂文化因有大众的参与热情,而使其底蕴逐渐深厚,摆脱了局限于民间地方文化的狭小范围,形成了真正另具特色的紫砂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8.

紫砂工艺论文篇7

关键词:紫砂;原料;成型;装饰;烧成;茶壶

一、紫砂概况

紫砂工艺品,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粘土制成的,颜色有红、黄、紫、黑等,以赤褐为主,质地坚硬的无釉陶器品。

宜兴,紫砂工艺品,选用当地紫砂陶土,是一种含铁量极高(普遍大于8%的陶土,经泥料,制备,手工制作,窑炉烧成后的紫砂陶制品,既烧结而未瓷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烧成品壁断面呈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赤铁矿,莫来石的晶相和双重气孔结构,紫砂工艺品通常是里外不施釉。因此,它具有透气而不渗水的特点,为壶的沏茶,盆栽植物、瓶插花、锅烹蒸具备优异功能而推为首,更重要的是它制作细巧,工艺精湛而名闻遐迩。

宜兴紫砂工艺品,从目前有关文献记载和一些实物证明,它的开始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在明清期间紫砂陶独树一帜于我国陶瓷艺苑中。

二、宜兴紫砂工艺品的原料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是我国“得天独厚”的特有宝藏。称之谓“岩中岩”,泥中泥”。是深藏于岩石层下,紧夹在粗陶泥之中的页岩类粘土,它原来也应该是属于疏松的粘土,在地质变化进程中被其它岩石压在下面,经高压而硬化。它不能用水直接膨胀,要经过粉碎后才显示一定的可塑性。主要泥料品种有紫泥(紫砂泥),红泥(朱砂泥),本山绿泥(团山泥烧呈米黄色)从多方面证实,如用同等化学成分经人工配制,是很难以达到紫砂泥的效果。无论在工艺性能、坯体强度,可塑性,特别是烧成质地,发色能力等方面,根本不同于原紫砂泥的性能,也即是化工土。无怪乎前人对紫砂泥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于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称颂。(古时宜兴称阳羡)。近年来,不断开发新泥色,其主要是在泥料中加一定量的着色氧化物,但有个基本要求可以说是要符合紫砂产品优雅、深沉的特点,受到广大紫砂爱好者的欢迎。

三、宜兴紫砂工艺品的成型方法

手工成型目前在一些陶瓷厂的产品中仍然在用。手工成型分为手工镶接成型和石膏模印坯体制成两种。宜兴紫砂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以茶壶、茶果、花盆为主。凡属工艺品,全系手工制作而成。在制作上具有良的传统技艺基础,风格独特,技艺精巧。“阳羡茗壶赋”赞颂说:“脱手油光能照面,出冶则瓷化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紫砂工艺品的形制虽有千种百样,但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打身筒与镶身筒”两种。①“打身筒”方法用于制圆类型制品,先是把泥料锤敲或薄皮的泥条和泥片,将泥条在转盘上围成圆简状,用薄木拍子向内拍打圆筒上端,使上口内收,至一定要求时,把矩车旋圆的泥片粘砌于筒口内壁;翻过身来也以同样方法处理,使成球鼓形空心体壶身。然后按形、制的意思,用拍子旋压旋搓,或按或提,使器形搏成各种轮廓,随心所欲,得心应手,造型准确,如同型范,再加颈,加脚,加嘴,加把,加盖,以致作品坯体完整,用各种工具理剔规正,并用“明针”周身光压匀和。②“镶身筒”的方法应用于方型制品、不论四方、六方、八方各种类型,都按设计意图配成样板,依样裁成泥片,镶合成型。

四、紫砂工艺品的装饰――陶刻、泥绘

紫砂工艺品的主要装饰方法为陶刻。刻陶用的工具是毛笔扣刻刀,操作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即印刻),是在已经干燥的坯体上,先用毛笔书画好墨稿,也有把设计好的书画稿,使用蜡纸誊印的方法,在坯体上印好底稿,然后用刻刀依墨会意地雕刻。握刀管如握笔,强调腕力,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注意着刀和行刀和浮沉利钝,气脉连贯,必须体现各种书法艺术的要领。

泥绘,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近年来以泥绘为装饰手法的紫砂工艺品也较为走俏。

五、紫砂工艺品的烧成

据早期紫砂烧成是把坯体和粗陶缸翁装放在一起烧成的,所以往往惹上釉泪和射火等缺陷,是用草、木为原材料升温。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以隧道窑和小批量的电窑为主力的烧成模式,烧成温度在1150%――1250%,产品质量也较好。

六、宜兴紫砂工艺品代表制品――茶壶

远在明清两代,我国和日本就有很多称颂紫砂茶壶的记述。明季李渔曰:“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壶必言宜兴陶,‘较茶’(评茶)必和宜壶”。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为理想的注茶器。

为什么理想呢?历代热心者(包括收藏家)通过实践作了较完美的作答:

其一,“宜兴茗壶,以粗矿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又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聚香含淑”“香不散”茶味越发醇郁芳馨。

其二,由于紫砂是双重的气孔结构,故透气而不渗水,因此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确为事实。虽按茶道而论,应该是随时泡茶;随即渴。“宜候竭即涤去s渣”(喝完茶即倒出茶渣)。但存茶于壶过夜,或久留也是常事,暑天隔夜不馊,不起腻苔,当然有利于洗涤及卫生,所以紫砂茶壶泊茶前的洗涤比较方便。

其三,砂质茶壶能吸收茶叶,内壁不刷而绝无异味,用久能增积“茶锈”。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过去对紫砂壶好处的这些称赞,虽然没有说出一定的道理,但也确实是使用实践中得出来的。

其四,紫砂器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油,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阳羡壶系》说得非常切合,“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自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正具有“久旦色泽生亮光明”的特点。

其五,热稳定性很好,寒天腊月,沸水注入,绝对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

其六,砂质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易烫手。

其七,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烧,如用以蒸无需担心开裂。

紫砂壶形制上分有高、矮两个类型,按茶理而论,壶形高者则壶口盖必稍敛(收也),宜于澈泡红茶,因红茶在焙制中是通过发酵的,故高壶澈泡红茶,更觉香浓蕴藉。矮型壶口盖稍敞,绿茶在焙制时未经发酵,叶绿素没有破坏,澈泡不宜深焖,,故扁型壶泡绿茶,倾出时澄绿新鲜更显得色香味的佳趣。

七、结语

紫砂工艺论文篇8

“紫砂壶是一种工艺,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追求。”黄飞平说,紫砂艺术的创作与弘扬,将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艺术的种子

黄飞平的童年,充满了对紫砂的回忆。他的母亲在紫砂厂制壶,偶尔将不合格的紫砂壶带回家修整,对于小时候的黄飞平来说,这些壶俨然就是艺术品。

他渐渐痴迷于紫砂壶,喜欢看着母亲将一块块紫砂泥,经过敲打、镶接、修整,到最后经过窑火的洗礼,一件作品就此诞生。

除了母亲的耳濡目染,黄飞平没事就喜欢到紫砂厂转转,看到徐汉棠等紫砂大师们对艺术的专注,对作品的用心,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那个时候就希望将来能成为像徐汉棠那样的大师。”黄飞平为自己定下了努力的目标。

1983年,黄飞平开始真正意义上学习紫砂制作,1990年,进入紫砂二厂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偶像”徐汉棠大师的精心指导,制壶技艺飞速提高。对自己要求颇高的他,1992-1996年还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训造型设计。

“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主要是为了提升紫砂壶的艺术鉴赏价值”在黄飞平看来造型设计、装饰艺术不但可以增加视觉上的美感,更可以愉悦人的心情。

黄飞平认为,紫砂壶的装饰艺术需要正确把握与理解紫砂泥色与造型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还要追求多样化。

“要学会仔细观察,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黄飞平擅长花货,不论是梅,是竹,都能在紫砂壶上表现得灵气十足。

传承的责任

如果说花货是模拟自然美,那么绞泥紫砂,则是通过不同紫砂泥的配比,调合出自然美,这也是黄飞平钟情绞泥紫砂壶的原因。

“温和素雅的紫泥、轻快利落的红泥、醇厚稳重的绿泥……用不同的紫砂泥进行配比、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烧制,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丰富色泽,特殊纹理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享受和体会。”黄飞平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绞泥紫砂壶,并拿出一把壶一边展示,一边说:“看,这些不同颜色的泥混合在一起,就会有无数神奇的组合与艺术碰撞,有时甚至都自成一幅完美的写意山水。”

绞泥紫砂就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特性,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要想制作好绞泥紫砂,不仅需要紫砂壶工艺师对各种泥料了如指掌、扎实的制壶功底,更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品味。

“紫砂壶的制作不仅是熟练的技艺,更需要开阔、高远的心境。”黄飞平明白,文化艺术与历史传承才是紫砂真正的价值。

紫砂壶是五百多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悠久的制作历史需要更多优秀的紫砂艺术家世代的传承。

上一篇:混凝土浇筑工艺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道安装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