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5 16:30:27

减排设计论文

减排设计论文篇1

关键字:工业部门;减排成本;减排成本曲线;碳交易;方向性距离函数

DOI:10.13956/j.ss.1001-8409.

中图分类号:F426;X2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mission reduction costs, this paper use the direction distance function to measure carbon reduce marginal cost among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 Based on the marginal cost curve, we build a carbon trading modeling. According to China current carbon trading pilot emission allocation system, we distribute carbon emissions quota to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carbon reduce cost and market transaction price in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emission reduction, the cost of emission reduction shows a rising trend. Lower emissions intensity means higher emission reduction cost. To achieve the reduction of 45% of the 2020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t will take three times more cost of reducing emissions than that of 40%.

Keywords: industrial sector; reduction costs; reduction cost curves; carbon trading; direction distance function

引言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碳排放总量也在持续增长,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如何协调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2009年我国就宣布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2013年上海、深圳等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陆续成立,现已进入到了配额发放与排放权交易阶段,经过一年多试点,在推动节能减排和带动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碳交易机制不完善、市场交易量小、流动性不均衡等问题。通过部门间减排成本测算构建碳交易模型,对完善我国碳交易机制、推进碳交易政策制定、测算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碳交易机制设计就是通过设定减排目标,按照分配的碳排放许可,企业在碳交易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并形成交易价格。很多学者在减排成本测算、减排成本曲线拟合及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方面做了研究。减排成本有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定义。微观层面是指减少单位排放而需要增加的技术资金投入,主要用能源优化模型和MARKAL-MACRO模型等进行测算。如我国学者陈文颖等[1]通过建立MARKAL-MACRO模型测算了减排边际成本。吴力波等[2]构建了中国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省市边际减排成本曲线。但范英等[3]认为宏观减排成本(各生产单元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节能减排时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损失)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方向性距离函数由于能够识别出环境污染等坏产出不同于好产出的负外部性,被用来估算污染物等坏产出的影子价格[4]。如Fare等[5]测算了美国发电厂二氧化硫减排价格,发现影子价格呈增高趋势。涂正革[6]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估算了我国各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影子价格。刘明磊等[7]运用DEA产出距离函数测算了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减排成本。陈诗一[5]采用参数和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不同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平均影子价格。秦少俊等[8]构建了火电行业方向性生产前沿面函数,拟合出减排成本曲线。魏楚[9]基于参数化的方向距离函数,分析了我国城市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可采用二次曲线、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 [10] [11] [12] 等对减排成本曲线进行拟合。很多学者都认同减排成本随着减排量的增加呈现单增的凸函数性质。我国学者陈文颖等[1]、李陶等[13]和崔连标等[14]、夏炎等[15]就分别使用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刻画了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会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效率,李凯杰等[16]对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归纳。碳排放初始分配主要有免费分配、有偿分配和混合分配三种形式。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免费分配方式,如我国学者李寿德等[17]构建了多目标决策模型研究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问题。吴征帆等[18]提出了排污权免费分配结构设计框架。谢传胜等[19]对不同火电厂的碳排放权进行了免费分配。

综上,减排成本的测算主要是按照地区、城市或者某一具体行业展开的,针对行业间减排成本测算的相对较少,各地区生产技术结构相同的假设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按照地区进行的减排成本测算使各地区对碳交易机制和规则的制定不尽相同,不利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基于历史排放数据的分配模式在实践中对碳交易市场的影响程度如何的研究也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以行业间减排成本研究为视角,把相同行业数据放在一起构造生产前沿面,提高了测算的准确性;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减排成本,将不同行业的减排强度和减排成本拟合出整个工业行业的减排成本曲线,使用坐标平移等方法测算不同部门的减排成本曲线;按照我国碳交易试点排放权分配办法,将初始碳排放权的配额模拟分配给工业各部门,以2020年的减排目标为约束,构建碳交易模型,讨论碳交易市场对行业间减排成本和交易价格的影响,这对在实践中完善碳交易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部门间排放权交易模型

1.1减排成本测算

宏观减排成本在距离函数中体现为减少一单位非期望产出对期望产出的影响。本文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处理含有非期望产出的单元效率测算,即根据各个单元目前投入产出数据的最优生产前沿面计算各个单元离这个面的距离。

假定生产单元共有K个,第k地区经济产值用y_k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用b_k 表示,X_k=(x_k^E,x_k^L,,x_k^CS)代表第k地区能源消耗量、劳动投入及资本投入组成的投入向量。根据fare[4]的研究,产出集定义为:

上面的约束分别为测算的第i个单元的期望产出要小于生产前沿面的最优产出,非期望产出和投入要素则要大于生产前沿面的最少排放和投入,λ表示强度列向量,根据文献[4]的相关研究,我们需要假设产出为非规模递增,即λ的和要小于等于1。

要计算减排成本,必须求出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对好坏产出的导数,而这可以通过求出好坏产出限制条件所对应的拉格朗日乘子来计算,分别用f(.)和g(.)表示。Fare指出要估算非期望产出影子价格的绝对值,最直接的方法是假设好产出的价格p等于1元,那么第k个单元的影子价格其实就等于两个拉格朗日乘子之比。即

由此可以看出:碳交易价格p ?和行业i的实际减排量(A_i ) ?都与该行业的初始分配无关,与减排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同的减排额度分配会影响该行业的减排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2.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文中涉及到的行业为39个工业部门。在投入向量中,把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资本投入;以工业部门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终人数作为劳动投入;以能源消耗总量代替能源投入。在产出向量中,以相应行业工业总产值作为期望产出,把各种能源消耗(燃烧排放、电力和热力排放)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固定资本投入和工业总产值做了以2003年为基准的可比价调整。

免费分配有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历史排放进行分配,二是依据现实产量水平或排放量来分配。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基于历史排放分配模式更容易被政府付诸实施,本文将行业间排放额分配方法设定为基于2009~2011年三年排放量免费分配的初始分配机制。假设至2020年工业总产值每年按8%的速度增长,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至2020年,得到各个行业在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将2009~2011年各行业平均排放量作为权重系数,在计算出2020年需要的减排量之后,将减排配额分配给各个行业,计算出的减排配额约占各行业在2020年估计排放量的6%到10%。

2.2 碳排放强度与减排成本

依据减排成本核算模型,利用Lingo9.0求出2012~2020年间各行业的减排成本,核算出二氧化碳和减排成本研究跨度期间的平均值(见表1),测算的减排成本变动范围与陈诗一核算的结果比较接近。拟合出碳排放强度(自然对数值)和减排成本的曲线如图1所示,点的大小是根据方向性距离函数计算出的减排潜力,代表该生产单元达到生产前沿面时可以减少的排放比例。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1)减排成本随着排放强度的降低呈现了上升趋势,上升速度随着排放强度的减小而增加,呈现单增的凸函数性质;(2)减排潜力大的点多数来自排放强度高的数据点,其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改善空间;(3)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其排放强度均在3吨/万元以上,但每吨的减排成本都不足千元,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行业,其排放强度均在0.8吨/万元以下,但减排成本较高,在2-10万元之间,表明其减排空间要远远低于高能耗的行业。

2.3 碳交易下减排所需的成本

通过统计软件Eviews对减排成本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我国工业部门减排成本曲线:

P值均在0.05以下,在95%的置信区间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利用碳交易模型,计算碳排放强度降低40%时的减排量与总成本,结果表明:(1)我国要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需要继续减排15.3亿吨二氧化碳,付出的社会总成本为2266亿元,约占当年估算工业总产值的0.16%,这个结论与崔连标的研究结果接近。碳交易价格为296元/吨,高于目前上海市实际38元/吨的价格,主要原因可能是目前的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设定的标准高,另外论文使用的是宏观减排成本,可能要大于微观减排成本;(2)在行业间减排责任分配上,主要减排行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几个行业均承担着千万吨以上的减排责任,其减排量分别为71668.64、59859.06、12468.03、4786.69万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他们作为减排主力能够实现社会减排成本的最优化。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行业的排放量比较低,分别为0.04、0.12、0.18、10.25万吨,减排成本较高,为了降低减排成本,他们会倾向于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放权配额;(3)减排45%时需要付出8593亿元减排成本,交易价格为580元/吨,较40%时有非常显著的增长;而减排35%时只需要付出877亿元减排成本,交易价格为184元/吨。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边际减排成本,拟合出整个工业行业的减排成本曲线,使用坐标平移等方法测算不同部门的减排成本曲线;将初始碳排放权配额模拟分配给工业各部门,根据碳交易模型,探讨了碳交易市场对行业间减排成本和交易价格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

(1)随着减排量的增加,减排成本呈现单增的凸函数性质;(2)工业部门间排放强度和减排成本差异较大。排放强度较高的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其减排成本较低,而排放强度较低的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其减排成本较高;(3)要实现2020年减排40%的目标,工业部门需要再减排15.3亿吨二氧化碳,付出的社会总成本为2266亿元,交易价格为296元/吨。实现降低45%的减排目标,要比减排40%时多消耗近三倍的减排成本。

本文仅仅研究了基于历史免费分配模式下的碳交易模型,今后将对其他分配模式下的碳交易模型做进一步的探讨。

4.参考文献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4-747.

吴力波,钱浩祺,汤维祺.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J].经济研究,2014(9):48-61,148.

范英,张晓兵,朱磊.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3):130-135.

陈诗一.工业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参数化与非参数化方法[J].世界经济,2010(10):93-111.

Fare R, Gross Kopf S. Characteristics of a Polluting Techn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2005,126(2):469―490.

涂正革.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子价格: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学(季刊),2009(10):259―282.

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

秦少俊,张文奎,尹海涛.上海市火电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估算―基于产出距离函数方法[J].工程管理学报,2011(6):704-708.

魏楚.中国城市CO2边际减排成本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7):115-141.

Jennifer M,SergeyP,John R.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and Marginal Welfare Cost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s: Results from the EPPA Model[R].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of Global Change,Report 164,2008.

NordhausW.D.The Cost of Slowing Climate Change:A Survey[J].Energy Journal,1991(12):37-65.

CriquilP,Mima S,ViguierL.Marginal Abatement Costs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s,Geographical Flexibility and Concrete Ceilings: An Assessment Using the POLES Model[J].Energy Policy,1999(27):585-601.

李陶,陈林菊,范英.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我国省区碳强度减排配额研究[J].管理评论,2010(6):54-60.

崔连标,范英,朱磊、毕清华,张毅.碳排放交易对实现我国“十二五”减排目标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37-46.

夏炎,范英.基于减排成本曲线演化的碳减排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3):12-22.

李凯杰,曲如晓.碳排放交易体系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6):130-138.

李寿德,黄桐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3(6):40-44.

吴征帆,向晓东.一种排污权初始分配结构设计框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36-42.

减排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综合实验;创新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对高能耗企业加强了调控,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治理力度,目前随着改革政策的步步深入,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而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只有节能减排才能为国家带来长久发展的动力。“节能减排”就是指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减少污染,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高校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的大户,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节能减排型校园势在必行,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4]。随着我国对科研及教育投资的增加和高校的扩招,实验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增多[5]。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融入了节能减排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在增强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6-9]。

1实验内容和安排

实验内容着重强调节能减排观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来设计,使实验在灌输节能减排知识的基础上更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0-11]。实验选择“以餐厨垃圾为原料固态发酵生产Bt生物农药”作为本科生大四的综合实验内容[12]。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具有无公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选择性强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农药。但是生物农药受成本限制,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根据节能减排观点,从贴合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学校食堂的餐厨垃圾作为生产生物农药的廉价原料,既节约了生产生物农药的成本,又减少了餐厨垃圾。

1.1实验流程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以下几步:一是根据实验目标获取所需信息;二是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三是学校食堂餐厨垃圾的调研及取样;四是餐厨垃圾的成分分析;五是正交实验设计及固态发酵最佳物料配比研究、固态发酵过程中pH及芽孢数的测定;六是餐厨垃圾生产生物农药成本核算、应用及节能减排程度评价;七是综合整理所获得资料、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并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全方位地让学生独立经历一遍科研基本素质训练、成本核算,让学生充分认识餐厨垃圾是一种高价值的生物物质资源和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处置方法不当,它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潜在危险源。餐厨垃圾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处理,才能得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类垃圾若不进行适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实验主要针对化学、生物及环境专业大四学生,属于综合实验。每4个学生一组,相互商讨,共同协作完成实验内容。

1.2实验设计的实施

每组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目的、内容的了解,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综合文献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最后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实验方案设计报告”。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实验教师沟通,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对餐厨垃圾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其中包括总固体、总氮、总磷、还原糖、总碳、钾、钙、钠、镁、铝、铁等含量的测定,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习并掌握各个成分的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找到生物农药发酵过程中的最佳物料配比,要求学生能够使用SPSS软件设计出正交方案;发酵过程中pH、芽孢数的监测,要求学生学会平板计数法等。这就使得整个实验的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在巩固大学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学习到很多全新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除此之外,此实验还需要一系列大型仪器的使用才能完成,如餐厨垃圾中离子含量的测定用到了离子色谱、芽孢形态的确定用到了扫描电镜。我校的基础实验平台能够面向学生开放使用,并有专门的仪器负责教师进行指导,确保了实验的顺利实施。

2节能减排融入实验教学的特点

2.1改善高校食堂浪费情况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已是广为人知,粮食是人类生存极其重要的一种资源。从高校食堂这一小视角,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浪费惊人。此次实验中,学生对餐厨垃圾进行调查,发现还没到就餐的高峰期,一个收餐盘区就积起了一整盆的剩饭剩菜,随着就餐高峰的来临,收餐盘区积累剩饭剩菜的速度也更快了,平均每层食堂每顿饭就有3~4桶剩饭菜被倒掉,浪费非常严重。站在垃圾桶边目睹这些浪费,学生意识到问题很严重,不仅从自身做起,还自发地向其他学生推进“光盘行动”,争取做到不浪费。虽然学生做的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改善食堂浪费情况、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当前大学生群体较少主动去了解各种节能减排的知识信息,缺乏节能减排的敏感度,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也缺乏对于节能减排的研究创新,较少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在校园中开展节能减排相关活动时,学生参与度比较低。把节能减排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中,设计出一套贴近学生生活的节能减排实验,从实验中认识餐厨垃圾也是一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制成生物农药,不仅可以用于学校植被虫害的防治,还可以就地解决餐厨垃圾,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节能减排意识。

2.3强化理论基础及操作技术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以及后面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方面都用到了很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如微生物培养、成分分析测定方法、LC分析原理等,通过本实验,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在获得全面训练的学习过程中,巩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已掌握的实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2.4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该节能减排实验的设计是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上进行转化的,把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国际上研究领域的最新内容及时补充到实验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具有前沿性、挑战性和新颖性。表1及图1—3是学生实验中做出的一些成果。学生看到实验题目就产生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如何去做、去完成实验,并且各种先进大型设备令学生耳目一新。实验整体设计让学生感觉置身于科研工作者的地位去研究课题,使学生从中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将节能减排理念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中,至今已经有3届本科生进行了实验,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好评和认可。通过实验,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大大增强。节能减排意识不仅仅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对环境所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把节能当成非常酷的方式,把环保和节能减排当作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使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学生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将其学有所用,创新提高,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顾炜莉,刘泽华,柳建祥.以节能减排意识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64-67.

[2]中央部署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6):14-14.

[3]刘文学,梁军,贠志皓,等.考虑节能减排的多目标模糊机会约束动态经济调度[J].电工技术学报,2016,31(1):62-70.

[4]齐拥军,张东岭,牟村,等.论高校节能减排的重要性[J].技术与市场,2011,18(12):209.

[5]徐家林.高校节能减排的喜与忧:以淮安高教园区为例[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6):65-66.

[6]吴音,刘蓉翾,李亮亮.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62-164.

[7]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

[8]吴新开,朱承志,钟义长,等.综合性实验的综合原则[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89-91.

[9]汪春蕾,李凡姝,张杰,等.利用综合性实验增强微生物学实习效果的体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50-3751.

[10]沈剑英,黄风立.依托科研项目开发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63-165.

[11]孙天昊,杨梦宁,王茜,等.基于实验项目的开放创新型实验管理系统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27-230.

[12]户业丽,程波,吕中,等.研究创新型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3):13-15.

减排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住宅,给排水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如何提高住宅的设计水平,为每个住户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做好给排水设计对于住宅的心脏一一厨房、卫生间这样功能复杂,卫生、安全和舒适度要求高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笔者所做的一些项目谈一下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1、给水竖向分区

高层建筑由于建筑高度很大,在进行给水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竖向分区问题。如果不分区而采用一个系统供水,则建筑底层的配水点所受的压力过大,会产生很多弊端。如水龙头开启时,水流易喷溅,易产生水锤,给水道管及配件易损坏以及产生噪声等,并且能耗较多。。。另外,分区压力值也要选择合理,分区压力值过高,仍会产生以上弊端;分区压力值过低,又会使分区数量增多,增加给水设备、管道的工程造价及维修管理工作等。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管材质量、卫生器具配件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结合建筑层数合理划分。

目前,国内外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值.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通常都是以各分区最低点的卫生器具配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大于其工作压力为依据进行分区。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规定,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备。对于高位水箱供水,水箱设置高度,即水箱底与最不利点用水器具或设备的垂直距离应大于或等于该不利点的流出水头与水流流经由水箱最低最不利点管路和水表的水头损失之和,上述之和通常称为分区给水最小静水压力值。。根据经验,一般该值约为0.10MPa左右。因此,各分区顶层住宅入户管的进口水压一般也不小于0.10MPa,而卫生器具正常使用的最佳水压宜为0.20-0.30MPa。所以,对于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宜设减压或调压措施,以避免水压过高或过低给用水带来不便。

在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确定以后,就要对给水方式进行选择。给水方式选择应以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供水安全可靠为原则。当市政管网压力具有一定资用水头,其压力能满足高层建筑下面几层,如地下室、裙房及附属建筑用水需要,为节省能源和基建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下面几层可采用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但是利用市政管网压力设置给水系统时,应考虑其供水房间的性质和水压要求。对于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一般低层部分采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中区和高区各采用一组调速渠供水,这就是垂直分区并联供水系统。分区内再用减压阀局部调压,这种方式不设高位水箱,减少了二次污染,水压也比较稳定,是目前可选用的比较好的供水方式。由于设高位水箱供水方式,需要将水一次加压送至水箱,不节能而且屋顶水箱容积大,加大建筑荷载,另外,水由水箱自流进入各区减压时,如果用减压水箱减压,分区水箱占有楼层面积,采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减压阎减压值(或减压比)大,一旦减压阀失灵后,用水存在隐患。因此,不提倡作为主要的供水方式应用。

2、给水支管敷设

目前,新建住宅中一厨两卫已很普遍,有的住宅甚至配有一厨三卫、一厨四卫,且厨房、卫生间、阳台各用水点位置均较分散。(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5.18条规定,给水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mm。住宅给水支管一般采用小管径的塑料给水管,呈弯曲状态,故住宅给水支管提议采用暗设。给水支管暗设的方式有:

⑴暗设在砖墙里。施工时在砖墙面开管槽,管槽宽度为管子外径de+20mm,深度为管子外径de,管道直接嵌入管槽,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管槽内。具体施工可参见图集L02J101-10。

⑵对于小管径给水支管de≤25mm,可暗设在楼(地)面找平层里。施工时将管道暗敷在垫层内,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

3、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无组织排放凝结水容易引起上下楼层居民纠纷,是影响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多数住户的生活习惯,预留空调板并设计凝结水排水管,可在预留空调外机位置旁设置冷凝水排水管,排水管应设专用管道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不得直接接入雨水井.排水立管选用PVC—U排水管de40.在每层空调机高度预留排水三通,便于空调机排水软管直接接入。或在有空调隔板的位置上布置地漏,空调机排水软管间接排入地漏,且地漏还能收集雨季空调隔板上积水。

4、排水设计

对于多层住宅,应尽量采用底层污水单独出户,以避免因排水管堵塞造成的一层泛水问题减少邻里的矛盾。2层以上采用排水伸顶通气立管。对于高层住宅设计专用通气管。对于受房间布局影响无法采用伸顶通气管的采用侧墙式通气帽,但是要按规范要求保证与外窗的距离。

地漏是排水管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附件.功能就是排除地面积水,为保证室内卫生条件,在地面很少溅水的厨房、干湿分离的卫生间位于干区的洗脸盆部位不再设地漏。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 .2009 .

4、住宅精细化设计 .2006.

 

减排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隧道排水;涌水量;渗透系数

中图分类号: U44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69-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修建了不少的隧道结构。通常情况下施工中或运营后的隧道结构物都是被地下水所包围的。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往往引起隧道衬砌的开裂、渗水,地表的塌陷等一系列的问题,且隧道埋深越深其水位就越高,引起的水压力也就越大。如何处理地下水是现阶段山岭隧道设计施工中决的首要问题。我国隧道建设者长期以来奉行的都是“以排为主”的理念,但长期的以排为主就会造成破坏原有地下水平衡,引起水位下降,从人发生地表沉降变形,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但是如果采取城市地铁施工的全封堵方案也是行不通的,特别是高水位地区修建隧道时,将会使衬砌承受巨大的水压力,但是也不能一概采取“以排为主”的原则。笔者认为山岭隧道在高水位区采用堵排结合,以限排为主的隧道修建措施将会有利于隧道本身的结构安全,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1 隧道涌水情况

一般来说,地下水有深层构造裂隙水(存在深层水循环的情况)和岩溶地下水(突发性涌水情况),同时,隧道地区地下水分为:浅层风化裂隙水和下部构造裂隙水。前者在40-50m范围内,水交替作用强烈;后者大多在500m以上范围内,交替作用缓慢。深埋隧道的涌水来自后者(包括渗出、滴流、股流及大范围突水等不同形式),开挖后地下水活动影响范围尽局限于一定范围,而不是整个地下水,实质是深层地下水在起作用。

而关于隧道涌水量预测,包括理论解析法、经验解析法和水文地质数值模拟法。针对隧道(尤其是特长大埋深隧道) 岩体的水力学特性,解决好隧道结构在围岩压力与水压力双重应力环境下的涌水量问题,是目前隧道建设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其理论解析法在《渗流与应力耦合环境下裂隙围岩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研究》(黄涛与杨立中编著)中有较详细的介绍。目前大部分隧道建设都采用经验解析法,即通过水力学理论结合工程经验给出相P经验公式。下文列举出的经验解析公式主要摘自于《铁路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规范》和《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测规范》。(图1,图2)

①初始最大涌水量q0。

q0=2πK

经验公式:q0=0.0255+1.9224KH

式中,q0――隧道单位长度预测最大涌水量(m3/d);

K――隧道围岩体的渗透系数(m/d);

H――初始水位至隧道底的高度(m);

r0――隧道横断面的转换圆半径(m);

d――隧道横断面的转换圆直径(m);

m――相关系数,通常取0.86。

②长期涌水量q2

经验公式:q2=KH(0.676-0.06K)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3](在这里的计算中,实际上只有考虑了衬砌和注浆的作用,才在我们的实际中有现实意义)。

③递减涌水量q1

隧道施工初期最大涌水量随着开挖时间的延续及水压的逐步减小将逐渐减小,自最大涌水量至长期涌水量q2的减小量称为递减涌水量q,其计算采用佐藤邦明公式:

q1=q0-・・・Kr0

式中:――试验系数,通常取12.8;

t――从t0至t2递减时间(d);

λ――岩体裂隙率;

B――洞身宽度(不含衬砌)。

2 岩体的渗透系数

通过计算公式不难看出,渗流计算分析中岩体的渗透系数K正确取用是非常关键的。数字计算或模拟试验的精度再高,其参数选用不当也将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很大,从而使确定的渗流控制方案不适用或过于浪费。目前计算机的精度很高,但选用参数的误差往往在数量级上,这种计算中的参数失调问题急需解决。岩体的渗透系数K与围岩的渗透性与其完整性有密切的关系,土类的渗透系数,由粗砾到粘土随着土粒的减小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且随着其紧密度而减小,至于岩石的渗透系数主要取决于岩体的裂隙及风化破碎程度,岩石块本身的渗透性很小,常在现场用压水试验来确定,有关文献将围岩的渗透性进行了分级,见表1。同时,围岩所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对渗透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得到沿裂隙系统各主方向k值,便可以结合场的边界条件求解多孔介质的各向异性渗流方程式,在二向稳定流问题上,即求解:

(kx)+(kz)=0

上述连续介质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基本稳定,但如果断面上有裂隙数量密集时应按照连续介质考虑,而如果裂隙间距与渗流边界尺寸相比大于1/50时应按不连续介质考虑等。以上两种情况下应采用的计算模型是有区别的。

目前隧道设计者主要用现场测试法和裂隙采样测量法。现场试验法试验准确度高,成本也较高,包括单孔压水试验、三段压水试验、三孔交叉压水试验等,即根据野外压水试验来确定围岩体渗透系数;裂隙采样测量法有测线法和测网法,在李亮辉的硕士论文《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分析与防排水技术研究》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3 结论

总结性的介绍了隧道所处的水环境及涌水的概念,并较详尽说明了涌水量的计算,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涌水量计算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①涌水量的计算目前大都采用经验计算法,在其精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②通过较准确的预测最大涌水量,递减涌水量,经常涌水量,可以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较好的设置排水设施,以减小水对隧道结构和运营功能的破坏。

③隧道渗流分析中根据围岩裂隙的分布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当裂隙体密集且其分布纵横交错的情况,按照连续介质计算是较为合理的;但隧道中地质条件、水文条件都十分复杂,当遇到溶洞、大的裂隙等,还需要用到管道流理论和裂隙流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④通过注浆加固圈可以有效减少衬砌上的外水压力,但各层分担水压力的大小和规律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验证,同时在衬砌周围渗流场或水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围岩内的渗流场还要进一步分析。

⑤裂隙采样测量法在隧道工程中有较好的实用性,如何通过该方法更加准确的确定岩石的渗透系数可为涌水计算的重中之重,更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要点六[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张有天,张武功,王语.再论隧洞水荷载的静力计算[J].水利学报,1985(3).

[3] 毛昶熙.渗流计算分析与控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 董国贤.水下公路隧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

[5] 关宝树,译.青函隧道土压研究报告―第八章隧道衬砌上的压力[J].隧道译丛,1980(10):38-50.

[6] 仵彦卿.岩体裂隙系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1):31-34.

[7] 谢兴华,盛金昌,速宝玉,等.隧道外水压力确定的渗流分析方法及排水方案比较[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2):2375-2378.

[8] 陈崇希,刘文波,彭涛.确定隧洞外水压力的地下水流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5):62-65.

减排设计论文篇5

节能减排审计是以环境审计为基础、专门负责节能减排工作审计的一门专项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中节能和污染物进行科学管理、对预计投资项目的耗能以及环境影响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为企业提供能源和环境咨询服务,从而监督企业采取尽可能采取节能减排相关措施,促进企业减少能源消耗。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节能减排审计主旨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节能和污染物科学管理、预计投资项目耗能等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价,监督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评估项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内容。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以及受托环保责任出现,环境审计随之产生。其主要是对公共环境项目进行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可以作为环境审计中一个组成部分,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丰富审计理论的内容,促进审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指标有目的开展工作,尽可能搜集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资料,对企业作出客观、全面、系统的鉴证和评价。从实践中,促进企业不断实施开展节能减排项目。

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1)加拿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举包括资源、公用事业、零售业等7种行业一共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涵盖土地资源利用和破坏、可再生资源使用、危险物品的管理、能源保护、空气和水源监控方案等,(2)日本。2000年日本环境厅颁布《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专门提出企业环境保护对策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保护效果评价指标,即主要反映的指标是对企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量和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确认与计量时所采用的物量单位指标。具体包括:第一,经营场地内效果,如环境污染物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使用量、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等;第二,上下游效果,包括绿色原材料耗用量、有毒化学物质使用量等;第三,其他环境保护效果。二是环境保护对策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主要是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对策采用的收益,以及费用减少进行确认和计量所采用的货币单位指标。(3)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系列标准中,提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其具体涵盖的指标内容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附近水域、排气等空气质量影响;企业厂房设施设计、运营和维护;向企业厂房场地设施的提供材料、能源和劳务等;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级别的人员,开展计划活动和程序等。 (4)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

CSD)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了以“生态经济效率”来反映可持续经营目标,对生态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划分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三类,具体涵盖能源消耗、材料耗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

(二)国内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但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了绩效审计工作,国家公开了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

财政部2004年颁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建设工期指标等10个绩效指标,覆盖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2006年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社会纯收入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06年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也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如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三方面指标;张士则(2009)认为增加新的耗能评价指标,完善企业能耗评价体系,包括增加可比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宋马林(2008)基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结合视角,对国内各个地区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进行评价,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探讨社会协同地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龙成凤,李淑清(2006)采取平衡积分卡方法建立公司四套绩效测评指标;乔引华(2006)等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三者职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差异;袁广达(2006)提出环境保护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效益指标、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指标和社会效益综合评议指标等。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是政府为主导,部分大型企业参与环境审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审计实际工作掌握程度分析,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够保证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运行合理有效,评价工作也不能够可靠和客观。

笔者建议,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体包括三方面: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客观、综合地评价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二)评价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具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合规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

(三)评价标准 (1)系统全面性。系统性即要求构建的节能减排审计体系时应当注重系统整体角度,不遗漏任何一项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可以相互配合,全面、系统地体现被审计主体节能减排项目开展执行情况。(2)科学逻辑性。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复杂,企业对经济活动多样,决定在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具有逻辑性,可以多个不同层面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考核,如何财务层面、社会公众层面和内部机构运营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相互联系,每个层面考核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自行设置。(3)简明实效性。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考虑设定考核指标合理、可靠。可以依据企业具体项目设定指标,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以体现为货币单位核实,如果确实不能通过货币进行核算,可以考虑采用分级设置“优”、“良”、“中”、“差”等多阶段标准。(4)成本效益原则。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仅可能使企业构建评价体系发生的成本支出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考核标准尽量简化,保证高质量的评价指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相关便于考核指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5)量化可比性。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中不同考核指标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考核内容在总体目标相同时,比较具体评价项目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评价考核标准可以用量化反映出来,运用相对数、平均数和比例数等数学计量方法进行考核比较。

(四)评价指标 (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根据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内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有三个取得来源:一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政策进行指标设定,包括财务收支、节能减排投入、企业文化、政策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二是企业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对企业进行设计和研发,不断注入节能减排理念,从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关注节能减排;三是节约思想的贯彻,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应当考虑能源的节约,鼓励和考核新能源的使用。

第一、宏观规划指标:包括绿色产品比例、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等。

绿色产品比例=■×100%

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反映企业消耗能源水平和利用的最终效果。

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100%

第二、运营效益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所获收益进行评判,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节能收益净额,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等。节能减排项目收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其成本支出当期发生,有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企业应当从长远观点考虑,设定相应指标进行考核。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该设施带来的收益-该设施投入支出总额

节能收益净额=节能金额-投入金额

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节能减排节约额一节能减排投入金额(节能减排节约额包括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金减少额、能源节约金额、资源回收再利用节约额)

第三、投资效率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过程中收益相对总收益比例进行考核,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以及节能投入收益率等相对指标。和之前的运营效益指标相比,其侧重相对数评价。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100%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100%

节能投入收益率=■×100%

第四、实施效果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过程中污染减少效果进行测定,具体包括: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三废”产品利用率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100%

将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指标拓展到能源消耗指标,主要选取电能、燃料和原煤等产值系统,其他相关能源可以参考此指标设定。

电能消耗产值系数=■

燃料消耗产值系数=■

原煤消耗产值系数=■

“三废”产品利用率=■×100%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0%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单位产值排放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

=■×100%

排放的废水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气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水是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到外部的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对外排放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生产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等;排放的废气是指企业燃烧燃料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空气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

(2)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的设置。评议指标是指在定量指标设定的基础上,主要涉及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定量指标中没有考虑的范畴和预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潜在因素,设定相应的定性指标,更完善地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效果。

通过评议指标从广泛范围评价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制度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评议指标的设置可以从定性指标角度考虑,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考察企业节能减排审计业绩。

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可以考虑设定:企业管理层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和规定情况、企业节能减排人员综合素质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情况、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效果、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六项指标。

(五)评价方法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划分为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和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本文此处主要将方法主要过程予以说明,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可以进一步在以后研究中详细阐述。(1)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审阅法,审计人员根据书面资料,审查和阅读,查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节能减排的合理、合法和有效程度;第二、访谈法,通过询问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和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情况;第三、观察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生活经营活动进行实地勘察;第四、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节能减排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异常变动的项目。(2)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方法包括:第一、目标导向法,针对被审计单位涉及节能减排审计的项目分解多个目标,依照一定审计标准,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第二、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直接市场价值评价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第三、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果分析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费用与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方案比较的经济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小费用法。

(六)评价报告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披露信息应当注重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监督检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具体包括:(1)节能减排法规执行情况信息,如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污染情况和排污收费缴纳情况,国家地方法规行业标准要求其他事项;(2)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三废排放数量、环境有害物品保管和使用情况;(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治理培训职工参与情况,企业环保法规规范制定情况。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格式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节能减排审计报告目标是披露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会计报告的审计状况,注重审计会计报告的合法、真实性,可以采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类型的审计报告,格式也可以类比参照。如果节能减排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项目的效果,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搜集的相关审计证据,科学分析,出具节能减排审计建议书。

四、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一)充分认识设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在国家能源消耗大企业和重要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节能减排审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高耗能、污染大的煤炭、化工、建筑等行业中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颁布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法律规范,也没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2011年5月,审计署所公布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已有6个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并制定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规章制度,8个省取消企业违规占用国家资源的政策。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颁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开发水能、风能等清洁资源利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评价低碳审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法律法规。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扩宽知识领域,学习和节能减排相关的环境法学、发展经济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提供自身综合知识能力,以便具备足够能力适应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班和研修课程,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环境会计审计知识,从而满足企业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的要求。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定期讨论、网络视频学习等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审计文化传授,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责任感,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

(四)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国际问题。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确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相互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节能减排审计组织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组织的节能减排成果与经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开展,保证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在低碳经济日益凸显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设定及相关工作的发展变化,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注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收益性、运营效益性、实施效果性,并针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报告,尽可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龙:《能源审计理论与方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

减排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 能源会计 节能减排 会计信息披露

一、我国建立能源会计的必要性

1.我国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呼唤能源会计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 以缓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中,企业是大头,因而责无旁贷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能源问题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构建起关于能源会计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建立能源会计可以树立企业新形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一些企业能耗过高,大量排放污染物,不仅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漠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的企业 社会责任审核,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应尽快建立能源会计,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努力控制能源成本和减少污染物 的排放,在公众和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为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接轨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能源会计

对能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在早期西方一些比较权威的会计理论书籍和会计学教科书中,就已经较多地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取得了部分成果。特别是在石油和 天然气会计问题方面,美国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国1993年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后,尽管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有关能源会计 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而且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外资企业纷纷到中国来投资,为了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理应尽快建立和推行能源会计。

二、能源会计的基本理论

1.概念

能源会计是企业会计的新兴分支,它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节能减排目标为指导,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能源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核算内容

能源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以及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等。通过核算,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反映企业通过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控制能源的耗用成本,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污染物的防治支出。反映企业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进行的防治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以及环境发展费用等等。

(3)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反映企业通过加强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加大对污染物的防治力度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核算目标

(1)基本目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及对能源的节约使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2)具体目标。在进行核算时,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有关信息,促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4.基本假设

能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能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应注重会计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如由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等等都应包含在核算对象之内。

(2)受托责任假设。能源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能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节约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 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能源会计中的受托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它具有双重性质,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3)多元计量假设。能源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计量单位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甚至是文字说明。

(4)持续经营假设。在能源会计中融入了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比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5)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的分期假设没有区别,目的是为了定期评价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业绩并对外报告。

5.核算原则

(1)政策性原则。能源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颁布的有关节能方针、政策和法律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

(2)社会性原则。能源会计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其业绩, 更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价。

(3)预警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能源环境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 达到预先发现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

(4)灵活性原则。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能源会计应确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同样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应较为灵活。

(5)真实性原则。能源会计反映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 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供检验的。

(6)充分披露原则。能源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应将一切有关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情况报告给信息使用者。

(7)一致性原则。能源会计对程度等的选择应前后一致, 以便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各企业之间对能源会计的内容、披露等也要保持一致, 也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8)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能源会计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方法。

(9)最小差错原则。能源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

(10)稳定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1)可比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尽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会计核算框架相一致, 这样便于今后各国能源状况进行比较。

6.基本要素

能源会计的基本要素与传统财务会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源性资产。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以及购入的节能设备等。

(2)能源负债。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义务,如为购入节能设备而发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以及为治理环境而支付的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应交燃油税、其他应交款等。

(3)能源权益。指企业所有者所拥有或投入的利益,主要有能源资本、节能基金和从损益账户转来的能源利润组成,如吸收投资者投入的煤、石油、天然气及投 入的节能设备、设立的节能基金等。其中的“能源资本”可理解为国家因其对能源拥有所有权而形成的国家权益;“节能基金”可看作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需专款 专用的资本,其性质与盈余公积相同。

(4)能源收入。反映会计主体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所得到的收益,包括节能减排业绩卓著奖励、节能减排项目借款获得的贴息、购置节能设备获得的政府价格补贴、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节能减排错失机会收益等等。

(5)能源成本。指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①能源消耗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能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②能源管理成本:核算通过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节能而发生的费用;③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发展费用等;④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6)能源利润。能源收入扣除能源成本和能源税金后的净额,它反映会计主体的能源绩效。

三、能源会计信息披露

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日常能源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延伸,它既可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也可单独编制能源信息报告加以披露。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单设项目披露。

首先, 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增设有关能源方面的披露项目。其中资产方增加能源性资产、能源折耗科目,在长期投资下增设“节能投资”明细科目, 反映企业截至期末所发生的节能投资额。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增设“节能固定资产”明细科目, 反映企业用于节能的专项固定资产,在累计折旧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折旧”明细科目,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科目, 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等则在负债方的流动负债项目下列示,所有者权益下增加能源资本项目,节能基金则列示在盈余公积项目下。

其次, 在资产负债表后再增加一份附表, 即能源资产负债明细表, 将能源性资产、节能固定资产、能源折耗以及应付环保费、应交燃油税、能源资本等分明细予以列示,以便完整地披露企业有关能源方面的信息。

另外, 以现行利润表为基础,在表中增设能源支出和能源收入项目。具体来说,在营业利润项目后,增设收益性能源支出项目,揭示包括能源性资产折旧和摊销费用等在内 的当期能源成本费用和能源损失;增设能源收入项目,揭示节能、治污和保护环境获得的当期能源收入。同时, 在利润表后也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损益明细表, 详细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因节能减排而产生的损益。

对客观存在或可能发生但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事项,企业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如部分能源 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的节能减排绩效等。具体包括能源法规执行情况、能源消耗及利用情况、节能减排实施效果及未达标的原因;企业环境质量状况,如污染 物排放指标达标率等;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利用状况,如企业投入环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及污染物回收利用率等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立完整的能源会计理论体系,大力发展能源会计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尝试与创新,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会计体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

[1]肖 坚: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思考.新疆财经,2007年第5期

[2]李绍民 张 琛:节能减排措施初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7期

[3]张清林:提高能源审计质量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企业技术进步,2007年第8期

[4]许家林:资源会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倪豪梅:节能减排须多措并举:调整结构 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军转民,2007年第8期

[6]王 茜:关于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探讨.经济师,2002年第1期

[7]余胜田: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会计. 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8]白英防:论环境会计的学科特点. 财会月刊(综合),2005年第8期

[9]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财会月刊,1999年第5期

[10]胥朝阳:环境会计框架及涵义探析. 经济师,2001年第3期

[11]华曾侃 宋民生:关于环境会计的探讨.煤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2]杨贵珍 夏顺忠 曹 正:创建环境会计的几点思考.生态经济,1999年第5期

[13]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14]李永峰 汪云甲: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探析.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15]刘小差 赵志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广西会计,2002年第12期

减排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发展低碳 城镇规划 设计策略 研究

一、低碳城镇的概念及发展

气候变迁是近年来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而为了减缓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灾害及影响,全世界已有共识在进行温室气体的减量、节约能源等相关国际上的合作及策略的研拟。1992 年全球共 155 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各国互相承诺全球应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文中发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并且认为温室效应“非常可能是由人为温室气体造成,同份报告亦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当中,二氧化碳(CO2)所占总比例(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毁林、生物腐植质等)最高为 76%,接续是甲烷(CH4)占 14.3%,氧化亚氮(N2O)占 7.9%,其余温室气体占不到 3%;另外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如图 1(c)部分,又以能源供应、工业、交通三者为全球前三大宗的排放部门。因此,世界各国在面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中,又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视为是最主要的手段,而建构低碳城镇则成为世界各国朝向永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综合我国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低碳城镇提出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元素:(1)城镇的层级被认为是低碳经济主要执行角色。(2)强调减少碳排放量是最主要而且是终极目标(3)低碳城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及需转换思维的发展。参考国外低碳城镇发展案例,以及国外绿色城镇指标、气候变迁绩效指标等等,提出针对我国发展的低碳评估面向,其中包含“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绿色运输”“低碳建筑”“环境绿化”“资源循环”“低碳生活”及“低碳校园”,做为评估低碳城镇表现的评估指标体系,做为未来评估低碳城镇发展表现的参考依据。

二、世界各地区朝向低碳城镇发展的减碳策略

美国旧金山市于 2005 年公布“旧金山气候行动计划”,内容包含许多推动温室气体减量的管制措施,欲将温室气体减量到最低,尔后,旧金山市亦召集全球五十几个世界各大城镇市长,发起国际性城镇温室气体减量协定“城镇环境协定”,参与城镇有英国伦敦、法国里昂、美国奥克兰等大城镇,截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为止全球共有 203 个城镇参与,各国大城镇藉此宣示以城镇行动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决心。而城镇环境协议的内容包含七大面向分别为能源、回收、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健康及水,各个面向各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每个面向有三个行动计划做为代表,总计有 21 个行动计划,其中在能源方面,希望发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减少用电;而在回收方面,希望在 2040 年可以达到零废弃的状态,同时也应减少不能回收以及人均垃圾量;而在环境健康及水方面,注重安全的饮水及食品,并且减少空气污染及废水直接排放;在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及交通运输三方面可以结合讨论,其发展概念强调打造市民居住 500 米以内有大众运输可供搭乘亦有绿地可供休闲,并且透过提供友善的行人与自行车的都市空间,鼓励大众减少开车以步行及自行车方式抵达大众运输场站,是倾向朝 TOD 发展的都市规划设计。

三、发展低碳城镇现状

世界各地目前已经逐渐出现发展低碳城镇的足迹,在东南亚国协中,发展低碳城镇也是该区域的重要合作项目。2008 年 10 月在越南河内举办的东亚环境部长高峰会,将环境永续城镇的发展列为东亚环境合作的优先项目,由于东协组织内国家较多开发中国家,面临都市化快速造成的民生问题,因此发展永续的概念,被视为是刻不容缓的议题。而以泰国曼谷为例,其减少温室气体的计划目标为2012 年降低曼谷地区 1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其行动所包含的五大面向为: 1)改善运输系统,(2)发展再生能源,(3)节约能源与建物美化,(4)废弃物与废水管理,(5)扩大绿地面积。而作者认为由此五大面向发展低碳城镇需要制度面及财务面的配合,推动低碳城镇需要一笔庞大的经费,政府必须预先编列预算,并且辅以公私合作的关系,以达到执行时的协调发展目前有许多在探讨低碳城镇的文献是由大陆学者所发表的,其背景是由于大陆目前经济成长快速,各个部门的排碳量皆面临发展经济又要顾及减碳的两难。

因此许多文献以上海为例,进行对于以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所需拟订的目标、对策等等进行探讨。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时,除了关注经济成长,更应该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文中主要以上海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中的前三名部门进行讨论,分别为为工业、交通、建筑,其中在工业方面作者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并且努力将技术提升;在交通此一面向的策略作者将其分成区域、都市、小区三种不同的层级,在区域层级方面,希望透过合理的城镇、乡村分布,引导城镇的发展要素向城镇集中,避免无效率的蔓延,而城镇、不同等级的城镇及乡村有着横向网络可联结;在城镇的层级方面,注重城镇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且集中发展,空出绿地及自然保育空间;小区的层级则强调打破传统的使用分区限制,鼓励混合使用、高密度发展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进而减少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减量的目的;在建筑方面,作者提及应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内家强绿化及美化空间,以达到城镇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而在Chen and Zhu(2012)提及主要以上海为进行低碳城镇发展的重点在于,上海做为一个国际型的金融中心以及重要航运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及商业活动,而依据统计上海的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于 2000 年为 1.777 亿吨,2009 年的私家车排碳量较 2000 年增加 3729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 35.6%,明显高于城镇中的其他民用交通运输工具的 16.2%。作者认为上海私家车拥有的比例是代表生活水平、购买力提高的象征,而归纳出民众喜爱开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众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运输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速度,因此郊区化所产生的都市蔓延日益严重,因此作者提出紧密发展的概念,并且需要加速大众运输系统的兴建及服务的速度,将城镇空间进行重塑,以解决都市蔓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总结

世界上低碳城镇所发展的面向众多,针对各个部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策略亦显多样化,本研究归纳世界各地区及大城镇在建筑、都市设计及交通运输方面最主要强调的策略即透过紧密发展、混合土地使用,鼓励大众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建造友善的步行及自行车环境等等,目标是达减少汽机车使用的比例,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亦与大众运输导向发展(TOD)的理念及规划原则相符。

参考文献:

[1] 陈莎,马林,杨少辉. 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降耗研究[A].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

减排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 气候变化;CO2减排;政策模型;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087-07

气候保护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气候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表明了在支持全球响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的支持态度。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采取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但是国内相关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已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近期就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我国的能源供应将受到制约。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国家政策必然是不能过早的承诺减排义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坚持“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政策。

但是,目前国际上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气候保护会在一定时期对一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减排义务。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总是以发展中国家不加入碳减排为理由拒绝制定本国碳绝对排放量减少的目标。目前,国际上并没有达成得到所有国家共识的减排方案,随着《京都议定书》的 到期,《京都议定书》后的碳减排方案的谈判正在进行。为了争取谈判的主动性,需要对中国选择不同年份实施碳减排的气候保护政策进行评估。

美国二氧化碳的减排政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在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上一再以美国实现议定书目标成本太大、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等各种借口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且提出《京都议定书》的替代方案,即美国总统于2002年2月14日在马里兰州的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宣布的一项新的环境方案――《晴朗天空与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以取代规定了发达国家具体绝对减排量的减排目标。该替代方案与GDP直接挂钩,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减排,允许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排放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是不妨碍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对减排(强度减排)方案,其结果是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的减少,而不是二氧化碳绝对数量的减少[2 ]。

虽然在布什总统的任期之内,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利益集团的压力,美国的气候政策不会有所改变,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气候保护可以和外交、经济增长、能源与环境、跨国投资和贸易等国际事务建立联系,如果美国自行孤立于国际社会气候保护进程之外,这绝对不符合美国长期的战略利益。可见,美国为了维护大国长期战略利益,不得不对其气候保护政策进行调整。因此,有必要针对中美两国在不同时间开始减排对各国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气候保护政策在国家间的经济影响,进而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国际上气候保护政策的研究多转向多国模型研究。如OECD的GREEN模型[3]和LINKAGE模型[4]、美国西北国家实验室的SGM[5] 模型,美国能源部的GCubed模型[6],日本国家环境研究所的AIM等模型[7]。近年来,多国模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动态宏观经济模型。如RICE[8] ,FEEMRICE[9]。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开展了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模拟研究,建立了一些气候保护政策模拟模型,如CGE模型[10,11],3E模型[12],中国MARKALMACRO模型应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进行模拟分析[4];中国SGM模型[13],宏观动态模型[14,15]。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工作,这里不一一讨论。由于《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就要到期,后京都时代开始后,新的气候保护谈判就要开始,研究多国参与减排的政策模拟研究变得更为重要[16]。因此,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中提高主动性,有必要基于多国气候保护模型研究气候保护战略。本文建立了一个多国气候保护宏观动态经济模型,然后就中美两国在不同时间开始减排对各国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

1 多国气候保护宏观动态经济模型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个多国气候保护的宏观动态经济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两个气候保护模型。首先是RICE模型(a Regional dyna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the Economy),主要是由Nordhaus从其原来的单国模型DICE基础上发展起来[8]。RICE模型是一个宏观动态模型,很多学者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面向不同研究内容的气候保护模型。该模型主要的贡献在于将气候和经济动态联系起来,可以评价不同减排政策的经济影响。其次是王铮,郑一萍,蒋轶红等(2004)建立的人地协调意义下的气候保护模型[14]。由于在RICE模型中,气候保护政策仅通过生产减少型保护来实现,而一国的气候保护政策往往是综合性的,除了考虑生产型减排,还包括能源替代型减排和增汇型减排。该模型是一个单国气候保护模型,但完全将三种气候保护政策同时考虑进来。本文建立的多国气候保护模型借鉴该模型,将三种气候保护政策同时纳入模型体系。同时,本文建立的多国气候保护模型还参照了Buchner,Carraro(2005)的FEEMRICE模型(FEEM是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的缩写)[9]。因为在RICE模型中的碳贸易机制受到了许多限制,增加了模型的不确定性[17]。因此,在联系各国的经济时,我们参照FEEMRICE模型仅以气候将其连接。

由于模型涉及到大量公式,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给出。这里仅说明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1)。多国气候保护模型将全世界分为六个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前苏联地区,除上面几个国家以外的地区合称为“其它国家”。每个国家都以宏观动态经济模型为基础。

该系统是在Delphi 7.0的IDE环境中,使用Object Pascal语言编写而成的。模型流程(见图2)如下:首先从数据库中调用参数和部分需要的初值,并且即时输入政策参数(在一些情景控制率是外部输入,将另外一部分需要计算的初值计算出来,并存入数据库相应位置中;接着开始进入每一年各个变量的循环计算:一方面,先根据增汇型、能源替代型和生产型气候保护控制率以及上一年的GDP值和有效社会生产率计算出下一年的全国总排放量,将该排放量代入气候系统的计算方程中,最后得到有效社会生产率在受到该排放量影响之后的值;另外一方面,计算三种气候保护政策的经济投入成本,进而计算出当年的投资额和资本存量。然后,两条计算路线汇合,计算出下一年GDP。

2 模型数据说明与情景设置

模型是以2004年为基年开始计算的,因此,模型变量初值指的是2004年的初置。同时模型中的价值量以美元表示,如无特别说明,均是以2000年不变价美元表示。增汇的成本存在不确定性。按照Sedjo(2006)[18]的研究,我们将美国,日本,欧盟每增汇一吨碳的成本设为70美元,中国,前苏联,其他国家设为20美元。本文默认2004年为初始年。实际上由于美国抵制减排,世界性减排并没有开始,各种模拟(包括我们的),都是一种虚拟情景,在平推若干年后,得出一种趋势性估计。作为一个DSS,我们最后建立的系统,在修改初始参数后,理论上可以从任意年开始。

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自IEA(2007)[19],中国统计年鉴(2005)[20],气候变化参数来自RICE[8]。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说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控制成本参数,一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的破坏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根据OECD的估计,CO2排放量增长2倍,温度上升2.5℃时,中国的GDP大约损失4.7%[3],No rdhaus(1999)估计到2090[CM)] 年全球气温上升3℃时,全球的平均GDP损失为36%,损失范围在0%~21%之间[8]。新近的研究表明损失会更大Eyckmans,Tulkens(2003),我们这里的取值来自FEEMRICE(见表1)[17]。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减排率并不是针对某一年的碳排放(例如与1990年碳排 放相比的减排率),而是针对当年实际应排放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少增排率。这种碳排放控制率设定是宏观动态模型中常用的方法[8,17]。考虑到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气候保护政策的连续性,模型中每年的减排率都比上一年增长1%。而且这里的减排政策是一种考虑了生产减少,增汇和能源替代的综合性政策。在模型中设定生产减少占20%,增汇和能源替代各占40%。当然我们开发的系统可以调整这个参数。

3 气候变化下中美两国不同时间开始减排的模拟分析

3.1 中国选择不同时间减排方案的研究

本节研究了在其它国家按照一定的减排率减排时,中国在不同年份参与减排的情景。在模拟中,设定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我们设定了中国参与减排的四个情景,分别是从2010、2015、2020、2025年和2030年以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0:中国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1:中国以2010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2:中国以201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3:中国以2020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4:中国以202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5:中国以2030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和前面的讨论中设定一样,这个减排率每年都会比上年递增1%。

3.1.1 中国不同时间减排情景下的各国GDP

模型对上面提到的三种情景做了模拟分析,模拟期间从2005-2100年,模型是递归动态模拟,一期为一年。

首先,通过计算,得到了各减排情景下各国的GDP如表2。

可以发现,相对不减排情况,中国在讨论的五个情景里参与减排都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损失,而且越早参与减排,GDP损失的越多(见表2)。世界其他国家都从中国的减排方案中获得了利益。相比中国不实施减排的情况,世界其他国家的GDP都是增加的。可以看出,各情景下除了其他国家受益最大,第二大受益国家就是美国,然后是欧盟,第四受益 国是日本,最后是前苏联。各情景下各国[CM)] 具体的累积GDP增加值见表2,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从全球总体来看,在情景1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42 439.7亿美元;在情景2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11 220.1亿美元;在情景3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79 625.6亿美元;在情景4下,相比中国不减 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47 707.4亿美元;在情景5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15 599.4亿美元。

[BT4]3.1.2 中国不同时间减排情景下全球碳排放量和温度变化

和前面的讨论一致,中国越早进行减排,全球的碳排放量就越少。图3显示了各情景下2005-2100年的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其中情景1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9526GtC,情景2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89.35GtC,情景3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8356GtC,情景4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7789GtC,情景5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7233GtC。

与碳排放量的减少类似,各减排情景下的温度变化相对不减排情景要低(见图4)。情景1相对情景0降低0.093 9℃,其中情景2相对情景0降低0.087 9℃,其中情景3相对情景0降低0.082 1℃,其中情景4相对情景0降低0.076 4℃,其中情景5相对情景0降低0.070 8℃。因此,各减排情景里中国气候保护政策对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影响在0.07℃~0.09℃之间。

3.2 美国选择不同时间减排方案的研究

和中国通过以不同开始减排的年份为标准设置情景一样,我们设定了美国在不同年份参与减排的五个情景。在模拟中,设定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美国参与减排的五个情景,分别是从2010、2015、2020、2025年和2030年以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和前面的讨论中设定一样,从起始年开始,各国减排率每年都会比上年递增1%。同样我们也设定了一个美国不减排的基准情景(情景0*)。

情景0*:美国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1*:美国以2010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2*:美国以201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3*:美国以2020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4*:美国以202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情景5*:美国以2030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日本,欧盟以2005年20%的减排率开始减排,中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以2005年15%的减排率开始减排;

3.2.1 各减排情景下的世界其它国家的GDP比较

相对不减排情况,美国在讨论的四个情景里参与减排都会给美国的经济带来损失,越早参与减排,GDP损失的越多。世界其他国家都从美国的减排方案中获得了利益。相比美国不实施减排的情况,世界其他国家的GDP都是增加的(见表3)。

可以看出,各情景下除了其他国家受益最大,第二大受益国家就是中国,然后是欧盟,第四受益国是日本,最后是前苏联。我们计算了五个情景下美国参与减排与不参与减排相比较的累积GDP损失(2005-2100年):其中情景1*累积GDP损失208 528亿美元,情景2*累积GDP损失207 371亿美元,情景3*累积GDP损失205 768亿美元,情景4*累积GDP损失203 658亿美元,情景5*累积GDP损失200 953亿美元。相邻情景的差别不大。各情景下各国具体的累积GDP增加值见表3,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从全球总体来看,在情景1*下,相比美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87 0953亿美元;在情景2*下,相比美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63 499.9亿美元;在情景3*下,相比美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37 284.9亿美元;在情景4*下,相比美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08 481.3亿美元;在情景5*下,相比美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77 219.8亿美元。

3.2.2 各情景下全球碳排放量和温度变化

和前面的讨论一致,美国越早进行减排,全球的碳排放量就越少。图5显示了各情景下2005-2100年的全球累积碳排放量。其中情景1*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9058GtC,情景2*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图5 各情景下全球碳排放量量减少8635GtC,情景4*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8385GtC,情景5*相对情景0*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减少8107GtC。

与碳排放量的减少类似,各减排情景下的温度变化相对不减排情景要低(见图6)。情景1*相对情景0*降低0.09℃,情景2*相对情景0*降低0.088℃,情景3*相对情景0*降低0.086℃,情景4*相对情景0*降低0.083℃,情景5*相对情景0*降低0.08℃。因此,各减排情景里美国气候保护政策对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影响在0.08 ℃~0.09℃之间。

3.3 中美两国选择不同时间减排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中国和美国分别选择不同时间开始减排方案的模拟研究,可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碳减排政策对国际碳减排进程的影响程度。尽管在情景模拟中中国的起始减排率为15%,美国的起始减排率为20%,但考虑到两国的实际经济差异,即便实际中两国都实施减排,减排程度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这样的比较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从对世界温度的影响来看,两国实施减排与不实施减排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中国实施减排与不实施减排对温度的影响在0.07℃~0.09℃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不实施减排相对于中国实施减排的情况,将使世界的温度上升0.07℃~009℃。而美国如果不实施减排相对于美国实施减排的情况,将使世界的温度上升0.08℃~0.09℃。

其次,从对全球累积GDP的影响来看,美国的减排政策对全球GDP的影响要大于中国的减排政策对全球的影响。各相应情景下,美国减排相对于不减排对全球累积GDP的影响都大于中国的相应影响。例如,美国从2010年开始减排相对于不减排,可以使全球累积GDP增加387 095.3亿美元,而中国从2010年开始减排相对于不减排,可以使全球累积GDP增加342 439.7亿美元。两者相差44 655.6亿美元。其他情景也是如此。

4 结 论

本文通过构建多国气候保护模拟系统,对中美两国不同时间开始减排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研究中国减排进入时间的问题时,模拟发现,相对不减排情况,中国在讨论的五个情景里参与减排都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损失,而且越早参与减排,GDP损失的越多。其中2010年累积GDP损失228 000亿美元,2015年损失217 693亿美元,2020年为207 764亿美元,2025年为198 207亿美元,2030年为188 959亿美元。

第二,模拟结果显示,世界其他国家都从中国的减排方案中获得了利益。相比中国不实施减排的情况,世界其他国家的GDP都是增加的。各情景下除了其他国家受益最大,第二大受益国家就是美国,然后是欧盟,第四受益国是日本,最后是前苏联。从全球总体来看,在情景1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42 440.2亿美元;在情景2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311 219.8亿美元;在情景3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79 625.7亿美元;在情景4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47 707.6亿美元;在情景5下,相比中国不减排的情景,全球的累积GDP增加了215 599.2亿美元。

第三,和讨论的中国进入方案相似,美国实施减排政策与不实施减排政策相比,本国的累积GDP会损失,而世界其他国家累积GDP会增加。

第四,中国和美国的减排政策对世界的影响是有差别的。从对全球累积GDP的影响来看,美国的减排政策对全球GDP的影响要大于中国的减排政策对全球的影响。各相应情景下,美国减排相对于不减排对全球累积GDP的影响都大于中国的相应影响。从对世界温度的影响来看,两国实施减排与不实施减排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中国不实施减排相对于中国实施减排的情况,将使世界的温度上升0.07~009度。而美国如果不实施减排相对于美国实施减排的情况,将使世界的温度上升0.08~009度。

本文用宏观动态模拟的方法分析评价了中美两国不同时间开始实施气候保护政策的影响,然而,在真正实现计算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去进一步考虑和探讨的问题:首先,国家之间的联系在未来模型改进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种联系包括经济贸易的联系,包括碳贸易的联系。其次,减排的成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保护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还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减排量,不同的减排方式,都存在不同的减排成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完善参数的精确性或进行不确定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秦大河.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J].理论动态,2006,(6):28~38.[Qin Dahe.The policy and Affection of China Climage and environment Change [J].The oretical Trends, 2006,(6):28~38.]

[2]潘家华.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2002,(3):45~47.[Pan Jiahua.Global Change VS Global economics[J].World Econom,2002,(3):45~47.]

[3]OECD. The OECD Green Model: An Updated Overview[J].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s,1997.

[4]Yu W S, Thomas W H, Paul V P ,James S E. Projecting World Food Demand Using Alternative Demand Systems[J].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 Working Paper,2002, Number 21.

[5]Edmonds J A , Pitcher

H M, Barns D, Baron R, Wise M A. Modeling Fut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Second Generation Model Description[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3.

[6]Grubb M, Hope C,Fouquet R. 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Kyoto Protocol: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Spillover[J]. Climatic Change, 2002, 54: 11~28.

[7]Masui T, Takahashi K. Tsuichda K. Integration of emission, 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The 8th AIM International Workshop[M].Tsukuba, Japan,2 003.

[8]Nordhuas W D,Yang Z.Warming the World:Economic Models of Global Warming[EB/OL].nordhaus.econ.yale.edu/dicemodels.htm,1999.

[9]Buchner B,Carraro C. Modelling climate policy: perspectives on future negotiation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27: 711~732.[ZK)]

[10][ZK(#]贺菊煌, 沈可挺, 徐嵩龄.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0):39~47.[He Juhuang,Shen Keting,Xu Songling.Carbon Tax and CO2 Model[J].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2,(10) :39~47.]

[11]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12):1621~1624.[Wang Can,Chen Jining, Zouji.] Impact assessment of CO2 mitigation on China economy based on a CGE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45(12):1621~1624.]

[12]张阿玲,郑淮.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能源、环境(3E)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2): 1616~1620.[ Zhang Aling,Zheng Huai. Economy, Energy, Environment Model for the Chinese Situ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12): 1616~1620.]

[13]陈文颖, 高鹏飞, 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44(3):342~346.[ Chen Wenying,Gao Pengfei,He Jiankun.Impact of Carbon Mitigation on China's Energy System Using China Markalmacro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44(3):342~346.]

[14]王铮,黎华群,张焕波,龚轶.中美减排二氧化碳的GDP溢出模拟[J].生态学报,2007, 27 (9): 3718~3726.[Wang Zheng,Li Huaqun,Zhang Huanbo, Gong Yi. An analysis of the GDP spillover effects of carbon abat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9):3718~3726.]

[15]张焕波,王铮,郑一萍,何琼.不同气候保护政策的模拟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3): 24~30.[Zhang Huanbo,Wang Zheng,Zheng Yiping,He Qio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limate Abatement Policies Based on Model Simulation[J].Chins Pou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 18(3): 24~30.]

[16]Nijkamp P , Wang S L , Kremers H. Modeling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in a CGE Context: The use of the GTAPE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 2005, 22:955~974.

[17]Eyckmans J ,Tulkens

H.Simulating coalitionally stable burden sharing agreements for the climate change problem[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3, 25:299~327.

[18]Sedjo R. Forest and Biological Carbon Sinks after Kyoto[EB/OL].http: //weathervane.省略,2006.[ZK)]

[19][ZK(#]IEA, 2007. IEA statistics[EB/OL]. 省略/Textbase/st ats/index.

[20]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

[21]胡初枝.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2008,(3):

38~42.[Hu Chuzhi. Character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Devel opment Analysi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3): 38 ~42.]

[22]冯相昭.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2008, (3):

43~47.[Feng Xiangzhao. 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3): 43~47.]

Implementation of CO2

Abatement Policies on Different Time of China

and US Based on Model Simulation

ZHANG Huanbo1,2 WANG Zheng2,3

(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 Institute of Policy &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080,China;3. Geocomputation Key Lab of CEDD,

ECNU, 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Climate protec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issue. The efficiency of climate policy depends on the efforts of all countries. As main carbon emission countries,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prote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country climate protection macroeconomic dynamic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batement could make more GDP loss of China in any abatement scenario than that in the scenario in which China never performs climate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other five countries gain benefits from China's abatement. Utility has the same results as GDP. Similar with China's scenario, GDP and utility would los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abatement scenario in contrast to the scenario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never performs climate protection policy. The effect on global temperature of abetment policy for two countries is similar, but the effect on world GDP and ut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batement polic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hina.

上一篇: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节能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