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12:29:41

选修课教学论文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1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要充分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方式还能得以落实。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选修作为高中语文史无前例的新内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期望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者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并与同仁共勉,以期大语文教与学的环境日趋清新。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2

(一)学校的管体体制和考核方式存在着轻视教学现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重科研轻教学。科研在高校的排名和各种评比中占有较大的份量,为此高校普遍存在“科研至上”的观念。许多学校在职称评定和各种奖励政策的制订上严重偏向科研,甚至在教师考核上出现了科研工作量可以顶替教学工作量的现象。如果科研项目多,经费多,可以不教学,而且教学方面的荣誉和奖励还可以照拿。这种政策导向,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重行政轻教学。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行政占主导地位,教师占附属地位的现象,无论是在学校的地位还是在利益分配上,行政人员优于教师。教师本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反而受到忽视和排挤,这使得一些教师千方百计地想要转行政岗,无心教学。

3.重必修课轻选修课。在教务安排上存在着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现象,比如在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和上课老师的安排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选修课经常排在下午、晚上或周末,授课人员也常选一些刚进校、教学经验不丰富的老师上课。这给老师和学生都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选修课不重要。这样会导致教师和学生都缺乏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的认知、学习动机及课堂行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对所选课程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不够,当初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对所选课程并无过多了解,只是从课程名称上根据自己主观判断进行了选择,导致在课堂听课时缺乏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课程内容,出现了跳跃式的选课,即因为没有学过前期必修的专业课程,直接选修了高阶的专业课程,出现了上课听不懂的现象。因此,学生选课时要多看看大纲,必要时可以请求老师或师兄师姐的帮助。

2.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有着其他的目的:比如哪门课将来考研需要、哪门课学分高、哪门课好过、哪门课可以逃课等,甚至单纯为了获得学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上选修课;有的学生不关注课程的实际内容,选课只是为了获取成绩或学历,得到奖励或证书,谋取工作或职业等。

3.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差。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参与普遍较少。而参与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不愿参与。比如:有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去上课就是为了老师的抽查和签到。另一方面是学生愿意参与,但参与方式被限。目前,教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是主角,教师策划和实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无权主动参与课堂,或是必须得到老师的批准或许可后才能参与到堂课教学的活动中,而且参与方式非常有限。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动设计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势必会带来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常见的不良行为有: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聊天或者玩手机;

(2)不能准确回答老师问题;

(3)迟到早退,到课率较低;

(4)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等。这些不良行为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管理不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稍显枯燥,需要学生培养兴趣、主动地去接纳吸收知识。授课教师如果采取呆板的教学手段,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看似讲解的面面俱到,实则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分不清主次。当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知识点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心理。相应地,当学生对课程不认真学习时,教师也降低了教学热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师生无法互动。与此同时,还有个别教师讲课只是为了教学安排,在课堂上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学生到课情况要求也不严格,致使学生对选修课更加不重视。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解决材料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学好材料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工作。要改革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鼓励老师参与科研,但不赞成科研至上的作法。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管理,重视教学,并以教学为主制订相关政策和考核机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弱化并取消高校行政体制。

2.加大对选修课重视程度,指导学生选课。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在专业课的选择上会出现一些困惑,这也在情理之中。学校应该组织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课选课辅导,同时对每门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一一做了介绍,让学生不但了解课程内容,也能够了解老师的专业背景。这样,学生在选课时就不会出现盲目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选课。

3.端正学生学习观,使其学有所得。观念决定着态度,态度决定着效果。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不会有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观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个人的认知程度和经验水平的影响。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观、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的学习氛围的影响,摒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严明课堂纪律。有些同学对专业课不认同,或者不知道学习专业选修课有什么用途,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学校可以对同学进行专业教育,比如开展相关的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知识的用途,培养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制订一定的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行。比如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上课玩手机现象,老师可以采取“无手机课堂”进行教学,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给以严惩。对于无故不上课的同学,更要严惩,不能放任学生迟到旷课。一些违纪行为不但影响了违反纪律同学本身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可能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5.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职业角色,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约束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抱着师生平等的观念,和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学习和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这一特点,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理念,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正解认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灌输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彼此启发、共同探索和共同进步的过程。

6.教师提升选修课的知识魅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魅力的提升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提升知识的魅力。如利用Flash制作精美的专业课的反应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动画,并在动画中突突出强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等。时刻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着老师的知识和兴趣走,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

7.紧跟专业知识发展的步伐,更新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而教材内容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及企业的生产现状,更新课程内容,补充新知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可学性;教材“绝对权威”,“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紧跟专业知识发展的动向,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8.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穿插课堂研讨、辩论、演讲、竞赛、模拟实践等;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对所教授内容进行多角度阐释,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内容枯燥空泛化,同时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使学生听懂、领会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结语

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是材料专业的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和优化制度;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3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xx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xx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课题名称: 聚焦购物的计算教与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林川

申请单位: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

填表日期: 20xx年11月

研究问题

如何把生活中各种购物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计算策略、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能够深刻理解计算学习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拥有及利用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

(2)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计算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 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2、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人人都能上好计算课,并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堂。

(2)通过研究,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家长、学校、社会方面:

(1)通过研究,让家长和社会感受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从而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2)通过研究,逐步体现社会对数学赋予的效益、创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涵义,从而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研究内容

低段——购物中简单的计算:如市场购物(只涉及整数的计算);购买门票,乘车方案等。

中段——购物中较复杂的计算:如市场购物(涉及整数、小数的混合计算);乘车方案、购买门票、住宿安排、旅游费用等的最优化设计。

高段——购物中复杂的计算:如商场购物的折扣及送券、省现金等相关计算(涉及整数、小数、分数的混合计算);有关储蓄的相关问题,如利息的计算;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能用百分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成数的计算);股票交易等的计算。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相关课例,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2、问卷调查法:将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卷,发给学生和家长填写,再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3、个案法:运用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通过活动过程反映的情况运用测量和统计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查新、制定研究计划、立项。(20xx.11—20xx.12)这一阶段主要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并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区教科室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6)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拟定的课题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研究过程应重视活动方案撰写、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资料收集、总结反思。

第三阶段:结题。(20xx.7—20xx.12)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研究成果形式

1、实物资料:学生制作小报、数学日记,学生调查报告,计算比赛成果,家长调查表、反馈表

2、文字资料:研究报告,研究文集,教师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或课例、计算学习读本。

3、图片及音像资料:购物节、计算比赛等活动的照片或影像、课例的照片或影像。

课题组单位意见

(包括提供所需条件等)

单位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核意见(至少两名区学科带头人以上人员组成)

成员(签字):

年 月 日

区学科教研组

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科研室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表填好后直接交到区学科教研员(组),一式三份。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导读: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一、课题设计论证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20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英语”,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5~6组,供学生选择;日本于1999年制订并于20XX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科,国语科列在首位,包含6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4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只有“国语表达Ⅰ”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8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第6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xxx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XX年第2期上的《高中选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XX年第10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第10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的转换问题。

江苏靖江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XX年第26期上的《精准高考目标,体悟审美愉悦——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东莞市玉兰中学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XX年第9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昆明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具体而言,关于昆明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昆明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昆明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把一线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教育部,为其研究提供依据。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

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论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选修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9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高职院校通常都设置一些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过多地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逐渐减少,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特点。具体如下:

1.选修课的课程范围较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主要进行学术教育,因此它的必修课以基础知识为主,可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选修课的选择则非常广泛和灵活,可以选择增加实践能力的课题设计类型的选修课,也可选择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由于和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不同,因此其选修课的设计也存在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服务和应用,这就导致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必修课,这些必修课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因此,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范围较窄,且由于高职学生普遍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因此若开设专业知识较强的选修课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2.实践性课程开设选修课难度较大。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实践环节。通常,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可达到1∶1,甚至更多。当设置选修课时,理论课程的选修课由于受授课地点和授课时间的限制较少,因此其更容易开设。对实践课程而言,由于在开课之前就需要安排实践场所、专业指导人员,甚至有些实践环节需要安排固定的人数,因此通常实践课程都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而学生的自由选择性很低。

3.教学资源有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专业性较强,但整体性较差,即学生可以在高职教育中学到一门技术,而学生选择技术的范围则较小,这导致学校的整体教学资源有限。例如,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学校规定其可以对跨专业选修课进行选择。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的专业较少,因此几乎不存在跨专业选修课。

4.职业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较少。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与口碑,因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选修课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则关注度较低。

(二)高职院校选修课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选修课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选修课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选修课的针对性较弱。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且普遍较薄弱。而高职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选修课的设置较为死板,针对性不强。

其次,高职院校选修课存在凑学分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设置方式与考核方式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同,即采用考试的方式和学分的制度。在这种标准下,学生选择选修课不再以选修课本身的价值来衡量是否选择这门课程,而是以是否能够轻松通过考核作为选择选修课的衡量标准。这种现象无论是在高职院校还是在普通高等院校,都大量存在,这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再次,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高职院校的跨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专业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刻意地减少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行业和行业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各行各业都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发展,它们都存在于一个或几个大的产业链中。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而高职院校跨专业选修课少的缺陷则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最后,实践环节的选修课相对较少。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中超过半数都为实践教学课程。然而又有实践教学课程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而导致其开设选修课需要克服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大多选择教学类的课程,而对于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优化的相关工作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因此其选修课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虽然现在高职院校在选修课体系建设上都借鉴了普通高等院校选修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目的、办学宗旨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导致高职院校的现有选修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采取分层选修的方式开设选修课。对于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选修课,可以选择分层选秀的方式来开设选修课。即将课程分为几层次和阶段,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不同的层次的选修课。对于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其对学生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只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相当于对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改革选修课考核方式。现有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考试,这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很多学生由于担忧自己无法通过考试而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考虑到这种现象,可以将一些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例如采取分组讨论演讲、撰写论文、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对课程进行考核。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缓解了学生参加考试的压力。

(三)克服困难,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同时增加实践类型选修课。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内部的资源有限,因此在开设跨专业选修课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为没有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员来进行授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某门跨专业选修课的老师来为学生上课。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普通高校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将普通高校中的一些课程带入到高职院校中,丰富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对于实践类选修课的开设,则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对实践类选修课进行改革,将其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实践环节到企业中完成。

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选修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做了不同的处理,以完成选修课程体系优化的相关工作。同时,在每个学期末,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选修课进行调整。

(一)对于公共选修课。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等。由于这些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学校对这类公共选修课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对“大学语文”这一选修课程,学校将其分为阅读层级、写作层级、听说层级和表演层级。四个层级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四个层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其中,阅读层级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欣赏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方法;写作层级则以书面表达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听说层级以学生通过视听获得准确信息和口语表达为主要教学手段;表演层级则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并通过适体的形体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这四个层级教学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都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在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普遍较高。

(二)对于普通选修课。普通选修课主要包括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和法律等。普通选修课的内容较为广泛,吸引了大多数的学生。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普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原有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改革为论文和辩论赛的形式,在辩论赛中邀请专业人员作为嘉宾。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普通选修课中加入了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话题,让学生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三)对于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一方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外专业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开设了大量的实践类专业选修课,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这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

[2]贡福海,胡效亚.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陈荣.透析选修课:教育自由的过度与缺失[J].教学与管理,2010(2)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CNKI;文献计量;战略坐标;象限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必修课,

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自建成以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识选修课领域的新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颇丰,推动了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为了全面科学地展示通识教育选修课自1980―2015年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其变化趋势等规律性的结论,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进行分析解读,以战略坐标图示法展示研究现状特点及象限结构等。

二、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数据的格式要求,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在获得的16039篇论文中,存在书评简介、会议通知、年鉴数据统计、刊文目录总表、杂志卷首语、期刊投稿须知等文献,它们不属于学术论文,为了保证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需要对这类文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数据3850篇。最后对可计量的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机构的标准化处理,如同义词、缩写词、中英文关键词等,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将文献计量法应用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领域,对CNKI全部期刊来源中所刊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采用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运行CiteSpace软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980―2015”,并以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将“Keywords”设置为“分析内容”,阈值设置为(1,1,10)(2,4,20)(2,4,20)。运行结果生成了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获得高频关键词470个,并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

3.关键词共现矩阵

共词分析中所采用的聚类分析参考借鉴了Callon 及其他人(1991)的聚类原则来进行关键词划分。基本步骤原则如下。

(1)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470×470),在方阵中找出余弦指数值最大的一对关键词。

(2)将470×470方阵中的470个关键词与已找出的这对关键词中每一个关键词的余弦指数值进行自定义降序排列,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不足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不为0的关键词;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超过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较大的前10个,超过10个的其他关键词不再划入该聚类,即表明该聚类达到了饱和状态。

(3)第一个聚类生成以后,在470×470方阵中删除已划入第一个聚类中的关键词,行和列均做删除操作。

(4)重复以上1~3步操作,依次生成聚类,直到方阵中所有的关键词之间的余弦指数值得最大值为0,表明剩下的关键词之间没有共现关系,即所有的关键词之间余弦指数值为0,划分聚类的操作结束。

按照以上1~4步骤,划分出57个聚类,剔除掉只有两个关键词的聚类,因其不能客观、科学反映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最后53个为有效聚类。

4.战略坐标图示分析

(1)研究内容象限分布。以聚类的关注度为横坐标轴,以聚类的新颖度为纵坐标轴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一共有53个聚类,其中有9个聚类位于第一象限,有0个聚类位于第二象限,有45个聚类位于第三象限,有3个聚类位于第四象限。以战略坐标图各个象限的含义来看,体育锻炼通选课(点4)和医学类通选课(点8)关注度较高,是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研究的热点。而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点1)、中医理论通选课(点2)、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点3)、古代诗歌通选课(点5)、化学类通选课(点6)、心理学基础通选课(点7)和哲学类通选课(点9)新颖度较高,是这期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研究热点。

位于第一象限的1,2,3,4,5,6, 7,8,9,这些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不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是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即这一时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医学类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内容。

在第二象限中,没有聚类出现,显示出高校对通识选修课的研究没有更多创新性成果。

位于第三象限的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31,32等聚类,关注度和新颖度都小于0,关注程度不高,研究时间比较靠前,近些年的研究极少,属于被边缘化的研究内容。这些聚类有两类:一类是曾经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或者受通识教育选修课动态变化的影响,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学术研究的主流视野;另一类是在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一直关注度不高,近几年研究仍相对较少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中文字系通选课、材料加工通选课、色彩类通选课、身体发展通选课、师范院校通选课、卫生类选修课、音美类通选课、生物物理学通选课、学士教育类通选课、电化学通选课、物理实验通选课、通选课的教学计划、通选课的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类通选课、道德教育通选课、音乐类通选课、中国文学通选课、物理数学方法通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技信息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党校教学通选课、物理学史通选课等。

位于第四象限的17,30,56聚类,关注度大于0,新颖度小于0,表明这几个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属于当前国内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虽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课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高职高专课程设置。

(2)研究热点和潜在热点。在战略坐标图中,横轴为关注度,纵轴为新颖度,客观、科学显示出了当前关注度和新颖度都比较高的研究领域。聚类8的关注度和新颖度均比较高,根据聚类8的成员构成可以确定其主要是关于医学类通选课的研究。医学类通选课的课程设置等问题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战略坐标图中,1980―2015年间具关注度较高但是新颖度较低的领域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这类研究方向的提出较早并且备受关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在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处于基础支撑的地位。另外,具有较高的新颖度而关注度却较低的领域主要有聚类1,2,3,4,5,6,7,9。

聚类1主要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当前已经进入多平台时代,面对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开设并丰富深化计算机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国内各高校针对学生中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要求,提出了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建立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由此,关于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的相关研究其新颖度较高。聚类2主要是中医理论通选课。近年来,现代中医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理论,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主要着眼于空间维度,相关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各高校也开设了各种不同中医理论类的通选课。而中医理论通选课课程设置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聚类3主要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由此,有关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研究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相关课题也就比较新颖。聚类4主要是体育锻炼通选课。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各高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类必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研究学者也在这一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进行探讨和科学研究。因此该聚类新颖度较高。聚类5主要是古代诗歌通选课。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就业主导型”,越来越重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就业主导型教育虽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技能,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教育对其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高校相继开设古代文学类通选课,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良好成效,学术界对这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开始进行研究。然而,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并不多,因此,该聚类的新颖度较高,而关注度较低。聚类6主要是化学类通选课。聚类7主要是心理学基础通选课,而聚类9主要是哲学类通选课。

三、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文献计量方法,客观、科学地展示了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中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从中发现医学类通选课和生物物理学通选课等相关学科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说明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学者对这些内容研究较多,这是与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医学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现状相符合的。而新颖度较高的则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这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是学界比较新且有待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计量分析结果能为我国今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运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方法,虽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展示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标准化、阈值的设定以及标引者效应等。这可能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这些不足虽不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基本结论,但也是本领域研究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的问题,研究人员要力争更加客观科学地展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撒凯悦,沈 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2]张 颖,沈 君.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34-41.

[3]刘 ,陈美君,王行恒.多平台下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29- 230.

[4]玉海素.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58-59.

[5]乔 娟.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以甘肃政法学院为调研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04-105.

[6]高丽芳.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64-66.

[7]王 芳,姚源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80-81.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 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以鼓励教师多开课, 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 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 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 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 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 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 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转贴于

(三)加强选课指导, 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 或者修而不学, 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 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严肃了选课秩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 沟通文理, 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 我校规定“ 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 , 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 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2009版),2009.

【2】方华君.将公共选修课打造成素质教育的一块宝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7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选修课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高校 公共选修 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方韬: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及发展方向[j].科教文汇,2007(8).

上一篇:计算机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