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07:19:51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2]孙承军,尹晓嵩.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的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2000,(9):37-38.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吉林化工学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内涵、形式就显得迫在眉睫,而构建校园文化精品机制就成为了当前校园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吉林市部分高校和吉林化工学院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展开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导向性

就目前来看笔者调研了多所高校,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表现出淡漠,校园活动缺乏引导。由于采取放养式管理,主角往往只是学生,而原则上管理这方面工作学生工作们的老师却由于平时监管者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因此无暇顾及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布局中,将校园文化活动摆在次要的地位;一些老师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比较浅薄,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就只是简单的娱乐性的活动,因此在很多组织者在组织活动中缺少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文化型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布局。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

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可谓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通病,这个问题在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由于放养式管理与较低的重视度。大体上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地方。一方面,在没有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独自创新的难度过大,各方面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长时间的“自治”使学生内部自己形成了一套“传帮带”体制。这种体制固然将学生的经验流传了下来,但同时也将活动形式,活动套路流传了下来。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思维僵化,套路化严重。同时限制了活动的受众,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另一个方面打击了创新积极性。而由于活动的套版化,使大量的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参与者呈现出大一新生主动参加、大二、大三学生被动参与,大四学生毫无兴趣的局面。这就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受重视程度。

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主动性

在整体上,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缺乏主动性。其中学生缺乏主动性的主要表现为: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有着逆反心理,甚至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必须要拿学分、奖惩来强迫学生参与,活动带有强迫性。部分教师不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缺少有力的指导,目前,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经费有限,很多活动经费是由学生拉赞助完成的,活动中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这就降低了活动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4、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发展性

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发展性尤其突出的体现在了校园文化活动硬件方面。所谓校园文化活动硬件,包括文化活动设施、场所等。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在科研上投资力度加大,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上投入资金是微乎其微,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好坏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共青团学生活动经费,资金来源单一而且甚少。而文化活动设施也由于部分学校的不重视设施稀少,空间狭小或者压根没有。活动资金与活动硬件这两条锁链毫无疑问的严重制肘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束缚了大学生的文化进步。

二、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机制

基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吉林化工学院按照团省委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创建吉林化工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库,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和品牌效应。因此我校团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做出努力:

1、提升活动质量,打造品牌活动

首先我校以教学院为基础,以本院独具特色且备受欢迎的活动为基点,将之做大做强,提升活动本身的质量与内涵,打造属于本院的品牌活动。其次,以团委为整合点,将各教学院的独具特色的高品质活动整合,升级,改造,完成活动质量进一步的提升,打造出符合我校独具一格的品牌系列活动,完成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质的飞跃,提升校园活动在同学们心中的影响力,以促进更多更好的活动的涌现。

2、强化精品意识,吸引学子参与

“打造精品,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源泉”。吉林化工学院团委经过多年工作总结与探索,把“三节”(即大学生语言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打造成品牌活动,并积极扩大“三节”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目前,“三节”已经深入学生心中,成为吉林化工学院学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了我校校园文化活动重要阶梯。

3、传承精品活动,打造文化校园

我校在一项活动做好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加工成细、精,使之成为一项活动精品,纳入到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库中。例如我校的“歌舞大赛”“睿德读书日”等活动,已经传承多年,逐渐成为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颇具规模的活动品牌。这既保证了活动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形成与精神传承。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最终可以传承一所大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其中屹立,树立品牌意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化工学院精品库的建立,一步一步完善品牌的建设,从而树立独具一格又极具内涵的校园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的建立,提升校园文化的活跃度,为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R],2004.

[2]邱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探索,2014年第1期.

[3]余靖,高翔.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探索[J],前沿,2012(24);

[4]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3

【摘要】对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义,分析校园足球的文化内涵、构成及相互之间关系,运用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表明:校@足球的本质属性是文化,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学生)为本。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为导向,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规范的四位一体相互融合才构成了校园足球文化。因为行为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校园足球行为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体育文化;校园足球;足球

一、概念的定义

(一)校园足球

经过专家访谈并结合现阶段的校园足球发展,得出校园足球的基本概念: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的足球相关活动。在此之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场地是否仅限于校园内部,在以学生为校园足球活动的主体的核心标准下,场地可以灵活的向外扩展。其次,参与足球活动的学生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方可称为校园足球。再次,校园足球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能单纯的局限于培养足球精英。最后,应发展多种多样的校园足球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足球比赛、游戏等足球活动。

(二)校园足球文化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卢元镇根据卢元镇教授对体育文化的定义,并结合现今对文化产业最为常见的“四分法”,依据校园足球的提点,整合得出当代校园足球文化的定义:校园足球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足球文化。

二、校园足球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校园足球的实质内涵。由于足球项目本属于体育项目的一类,而体育作为教育手段的一种,本身就从属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广义文化)的范畴。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体育与教育本是文化借以实施的方式,也是具象化的文化。换句话来说,文化是体育(足球)的真正核心。而校园足球作为体育与教育的联合体,是讲体育项目运用于教育实践的具体产物,所以文化既是校园足球的实质内涵又是校园足球的本质属性,而校园足球的核心工作是文化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而体育作为单纯的项目是,相对文化而言对人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和一过性。所以,只有在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是,体育项目才具有更加强烈和持久的影响力。

(一)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学生)为本

校园足球活动的实践过程既是足球项目的“人化”过程,亦是足球项目实践影响人、改造人的过程,也是人能动的作用于足球项目发展的过程。在校园足球中,“人”的意义大部分指的是参与足球活动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由此可言,学生作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最核心的部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更应以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为本。话又说回来,以人为本中的“人”亦可包括体育教师、校长、管理者等人群,但因开展从校园足球是以素质教育足球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角度来说,相较于学生而言,这类群体仍处于“边缘”地位,核心仍旧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

以人(学生)为本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的健康。而校园足球活动广泛、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所开展的校园足球活动。没有广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校园足球必将沦为一纸空谈。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基本前提,所以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足球是处于第二阶梯。所以在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第一就是要满足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不能因小失大,第二才应该思考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必须明确学生群体与足球之间的孰轻孰重问题,既,第一位是学生,第二位是足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足球项目在学校落体生根,长远的发展,最终达成足球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为振兴中国足球而服务。但是,需要表明的一点是,学生与足球之间并不是相对立的两方,而是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校园中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足球项目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而足球项目在校园中的大力发展,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强力帮助。换句话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以人(学生)为本的基础之上。

(二)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文化构成的文化统一体

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文化统一体――校园足球文化。在此之中,物质文化属于基础的范围,是作为开展足球活动基本的前提条件;精神文化属于方向性的范围,更多的是倾向于意识形态方面;制度文化属于基本保障条件的范围,是为了规范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而制定与设立的;行为文化属于基本规范范围,与规范和约束学生足球活动的行为相关。从以人(学生)为本的角度来看,行为文化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得出在各类不同的文化里,行为文化是位于其最核心的部分。

1.物质文化是基础

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又分为:一、足球相关的场地设施建设。二、师资力量投入。足球项目是否能在学校长期、稳定的开展,依赖于实施足球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足球相关场地设施建设。而,校园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师资力量的投入,只有加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呢让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

2.精神文化是方向

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足球活动的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节日”,第二、教师的“舞台”,第三、学校的“窗口”,第四、城市的“名片”,第五、校园足球活动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等。精神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方向,承载着学生、教师等群体对于校园足球的本质需求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学校、城市等单位对校园足球与本单位协同发展所应达到效果的期望目标;同时,亦是校园足球保证其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校园足球多蕴含精神文化提升是其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的根本前提。足球作为一项在学校、城市开展的持续的活动,将对参与者个体或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参与单位――对作为影响意识形态形成的客观环境的学校与城市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健康向上的足球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自身前提条件下,才能够承担的起相应的责任。

3.制度文化是保障

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园足球相关的规则体系的建构。第二、校园足球相关的规则体系的运行模式。在此之中,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相关文件组成了规则体系中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讲话主要指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足球以及校园足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指示。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指足球管理机构下发的针对性的规程、实施方案、要求等。而运行模式主要指的是管理模式和活动的组织模式。在管理模式上,校园足球制度文化建设道路上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既是如何全面发展大中小学校园足球管理机构,使其达到教育体育相结合。此外,校园足球是一个非静态的活动的结合,其中不仅包括但不限于竞赛、培训、训练营、进校园等多项活动,而随着校园足球自身活动体系的全面发展与制度健全,会有更多类型的活动纳入进来,从而组成完整的校园足球活动。所以,当前校园足球制度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使各类活动系统的规划化、规范化,基本组织运行模式的建和设立同类型活动。

三、结语

校园足球的实质内涵是文化,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学生)为本。校园足球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文化统一体,是校园足球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加成。在此之中,物质文化是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规范。行为文化在四类不同的校园足球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而校园足球行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趣味与体育爱好,形成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高效手段,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而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必须以足球文化建设为推进动力,成为拉动校园文化建设又一有力马车,使其成为陪伴学生快乐成长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成为学生的精神绿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文件汇编[M].全国小组办内部资料,2012

[3]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Z].2013

[4]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月.北京体育大学学2012,35(12):8182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2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98-03

一个民族科学技术进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产生、演化、发展都和某一特定社会文化相一致…。同样,大学人才培养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产生、实施、发展都与大学校园文化休戚相关。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既是大学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大学职能完善的动力源泉。随着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大学作为一方文化重镇和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对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显得越发重要。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32年出版的美国作者华勒的《教育社会学》,书中的“学校文化”被认为是“校园文化”概念的雏形,即学校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我国“校园文化”的正式提出并得到公认,源自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学代会,并在1990年4月北京召开的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后,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校园文化展开了研究和探索,但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目前我国教育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校园文化内涵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观点,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性质界定上来看:校园文化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群体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产生的载体来看: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发生、存在空间和发展、延续的载体。三是从建设的主体来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参与者,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四是从主要表现形式来分析:校园文化是通过制度、精神、物质、行为方式等表现,其中以精神为核心集中体现。五是从本质上来说: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范畴,既受大学日常活动的影响,又对大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概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即以大学校园为空间载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参与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通过大学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表现出的一种大学特色化的意识形态,是被大学内部成员互相认可,并能够进行沟通、交流、传承的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

1.为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导航。老子在谈到君子应有的修为时说道“君子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大学人才培养来看文化即为其“辎重”。若想培养德才兼备,“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而不是“才胜德的小人”,大学校园文化的引向、导航必不可少。大学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气质长久积淀的结果,并通过大学制度、精神、物质等形式以“有教之教”和“无教之教”熏陶、感染、引导着校园中的每个成员。尤其是校园文化中的办学理念,作为大学对办好学校所持有的理想和观念,既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又及时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脉络和需求,是大学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不灭的灯塔,能够对办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大学精神作为对办学方针、政策、目标、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最高、最精辟的概括,渗透到大学办学理念、科研、教学、人才的培养及与此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行为方式中,不仅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甚至对大学的建设也起着长期性的、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2.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来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群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的、普遍认可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反应,又影响和反作用于大学的人才培养。作为校园内部的“价值规律”和“心理状态”,优秀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身临其境之人的一种无形刺激和激励。尤其是校园文化中内化为个体追求的精神文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校园文化中内化为个人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的部分,作为强大的内驱力,往往是个人奋斗和成功的最根本动力源泉。此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是流动的,新的优秀生源、教职人员及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学习、批判、吸收带来的不仅是新思维和新视角,也给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说“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那么,校园文化便是人才培养中的原子弹,不仅对人才培养本身、对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无可限量的能动反作用。

3.对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就已经很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然也,士亦有染”,强调君子要慎其所染,人才的培养也要慎其所染。大学校园是人才培养的染缸,而校园文化的质地如何将直接决定染缸的“出品”。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优质土壤。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事,需要校园文化从制度、物质尤其是精神上提供持久的支持和外部保障。没有精神理念引导的人才是没有灵性的人才,是批量化产品、生产工具,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遏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对人本身也是一种摧残。人才的培养不是“水中之月”,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登月计划”,是需要在理念指导下,在实践中依据现实条件展开的人才培养活动,需要高校从制度和物质上提供一贯的支持和保障。文化和物质从来都是历史创造的永恒主题,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物质、制度、理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效应”,最终不是漏了技能,就是漏了德行,而使得人成为残次品甚至废品。

三、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1.要充分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

(1)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全面认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不仅是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也是大学的精、神、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不少大学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学生,缺乏对教师校园文化建设主导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尤其是大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不足。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学校的物质建设、后勤服务、学校的管理风格作为大学品位和风貌的直接体现,也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受时展特点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根植于历史传统。在社会转型期深刻认识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举。目前,大学追求办学中的“高、大、全”、校园物质建设的庸俗化、千校一面等问题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特色的忽视与失守。

(2)校园文化建设欠缺健全的管理体制: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为规范、引导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和共振,不能以单纯的物质建设、数字化的指标来进行衡量。由于缺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科学的评价指标及监督机制,不少学校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学校建设的规划体系中,有的学校即使有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多流于文件政策的学习和领悟,具体的措施欠缺,相对于学校整体工作存在滞后性和不协调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不仅涉及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还涉及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由于缺乏对校园文化内涵、特点、功能的全面认知,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中职能分工不清楚,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欠缺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及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也走出象牙塔,主动寻求与社会的接洽与国际的交流,与此同时,各种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也席卷而来。与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热”、“经商热”的大抽血一样,市场经济价值观及西方芯片、薯片、影片文化的流入也使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校园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非常必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2.要认真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以文化为基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而转变观念、理清关系、赋予实施是优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不像技能、器物、产品那么直观或者可以量化比较,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多体现于价值观、意识、思维上的转变和升华,但正是这些隐形因素却关乎个人、企业、社会甚至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脉。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是首要之举。正如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所说,“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是它们能够变革人,而人能够改变世界”,观念先行,向来是行为转变的关键和首要环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认识到“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人类与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其次,要加深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长期性还具有整体性,即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涉及课堂内外且涉及大学的学生、教师、物质、制度、行为建设的层层面面。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思维、高瞻远瞩、革新观念,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院校特色为基本点,求雅不求堂皇,重风气而不重过场,求质量而不求排场。此外,要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教师与学生既是大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无论多么好的意愿,多么宏伟的改革设想都将大打折扣,甚至消失于无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同样。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又要深刻认识到教师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2)理清关系,准确定位。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打开了国门,也打开大学之门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在国际相互交流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而各种交流汇聚究其本质是文化的互动。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避免全盘西化,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好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理清关系,准确定位,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和辐射作用首当其冲。首先,要理清校园文化建设“出世”与“人世”的关系。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早已是被实践所证明的取败之道,校园文化建设走出校门与社会、经济建设、国际对话是时展的诉求,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性质和定位使然。这就要求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遗忘大学应有的操守,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努力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建设健康、高雅、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其次,要理清校园文化建设中“育人”与“育才”的关系。一方面,大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是实现“人才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追求对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有所贡献”的重要环节,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另一方面,从个人角度讲,大学时期是个人精神成长、行为成熟的关键时期。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理念导向、制度规范、精神引领和行为示范,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言谈举动。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双重视角,既坚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又要兼备人本视角,从人的全面发展人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本情怀。此外,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民族以民族文化为区分,大学也以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为立校之本。校园文化建设功用的内隐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要摆脱急功近利思想和传统的课业成绩、科研成果、就业率等单纯量化的评价指标,要以“养士”的心态“养文”,避免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中的一刀切。这就要求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环节,把学生课业成绩、读书质量、心理状况、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的评价与信息回馈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估环节,确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5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载体;中国梦;校园文化

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前提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和谐校园十分重要。对于校园文化的表现,校园文化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把握住正确方向,能够很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校园氛围的建设,进而切实的构建和谐校园。

一、目标要求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健康生动的、将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明确,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定了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是由教育部思政司出台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更进一步的指出,开拓和建设社团、网络、学生公寓、学生社区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力度要加强,加大力度提供有效的引导,以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保证正确的方向。以上的这些文件精神不但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进行了明确,更是明确提出务必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进行保证,这些为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环境下加大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建设力度明确了目标和要求。

二、具体实现形式

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规划布局、设备设施、学术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校训、校徽及校庆活动、信息网络载体、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载体和学术规范及行为准则等众多方面都属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内容。在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中国梦”元素充分的渗透其中,要将“中国梦”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坚持走中国道路的精神体体现出来。具体而言,以政府为主体的视角看,政府应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及保障,以促进在坚持“中国梦”的引领下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只有做到合理的物质投入,坚持“中国梦”引领下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才能获得好的收效。高校的建设资金主要源于政府,为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很好的开展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将“中国梦”元素合理的渗透其中,并塑造以“中国梦”为价值内核的大学精神。对于高校而言,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总和即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是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内核凝结的体现,很好的对大学精神进行。将“中国梦”元素充分的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能够有效的促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大学精神的塑造。以教师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进行学术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将“中国梦”渗透其中,切实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教育对象和行为主体就是大学生,在当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积极自主的在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中对“中国梦”进行大力弘扬,要坚持以“中国梦”为自身的人生发展和价值追求进行引领。

三、中国梦”引领下驻保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途径

在以“中国梦”作为引领的前提下,对如何进行驻保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途径进行如下概括:

一是物质文化平台建设,主要涉及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规划布局,还包括所有的软硬件设施等。在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物质文化平台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的一部分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蕴涵在其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并借此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在高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中充分的融入“中国梦”元素,为整个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是坚持以“中国梦”作为引领,进行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校歌、校徽及校史等都属于传统校园文化,同样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传统校园文化中蕴含着这所高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素质,并将其很好的进行体现,同时它还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实力。在校歌、校徽、校史等方面有效的融入“中国梦”的精神元素,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校园文化中得以坚持和体现,能够有效的对大学的学术理想和政治理想进行契合,将“中国梦”的主旋律进行很好的体现并加以大力弘扬。

三是网络阵地建设。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为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便捷而重要的平台,同时在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应该将网络阵地的重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网络阵地建设,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贯穿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四是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建设。高校中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观念体系及高校的组织形式的总和即为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具体来说就是校属各单位、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学校的一般管理制度及章程等内容。在对高校制度文化载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整体进行谋划,并且要坚持立足实际,将特殊性与普遍性有效的进行结合。对于高校文化而言,高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能够将高校文化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很好的体现出来。虽然人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但同时已经成型的制度又能对人进行很好的塑造,因此将“中国梦”精神元素融入到高校制度文化载体建设中,必定会帮助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塑造。

五是加强教育活动与学术文化活动。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离不开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坚持以“中国梦”作为主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中国梦”的政治理念要很好的融入到高校教育和学术活动中。

六是开展文体活动。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载体,高校精神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体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含着道德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还包含着科学、体育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文体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中国梦”的精神内容能够借助文体活动进行很好的体现。

作者简介: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6

1.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足球思想,学校内大学生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足球文化,主要是大学生围绕足球运动产生、形成的行为、思想等文化活动。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主要就是为了形成具有团结、拼搏、合作、参与、热情、向上的特色文化,将学校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效融合,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校园足球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中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并不单纯是为了训练学生们的足球技能,让学生们拥有高超的足球技巧,同时还对足球精神的获取进行强调。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合作、顽强拼搏的气氛。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十分重视。现代很多大学生因为家庭因素,不善于协同合作,通过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成长。

2.当前高校进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足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代表了一种体育精神,为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因为足球水平不够高,对于足球运动十分重视。当前高校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较为重视对大学生足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对足球文化的建设。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对于体育活动本身不够重视。很多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教学重点,对于体育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给体育教学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持。第二,高校对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很多高校对于足球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建设,不了解足球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三,高校足球运动的普及度不够高。很多高校没有定期开展足球竞赛运动,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活动也不够支持[1]。

3.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加强对足球文化的认识

高校进行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关于足球文化的认识,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从学校领导的方面进行。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足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校校园在进行足球文化的建设时,离不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需要对足球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针对足球文化中体现的精神和品质有所掌握。第二,从大学生的方面进行。大学生是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学生在参与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校自身的体育文化、足球文化有所了解。大学生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还能够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足球文化[2]。

3.2推进足球教学理念的改革工作

想要在高校校园内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足球文化,高校就需要不断推进自身关于足球教学理念的改革工作,增强学生们对足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高校需要将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中,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校园足球文化的传播,需要依靠足球教学的相关活动,选取适宜的足球教材,为学生们学习足球的相关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高校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建设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充分发挥作用[3]。

4.结语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 德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对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延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而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工程、艺术节等等,成为展现校园文化强大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怎样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作浅显的探讨。

一、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含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是以学校的师生作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它借助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情况

(一)在活动中落实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我校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上级举行的各种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1.落实道德教育

针对新形势,学校切实抓好学生日常规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扎实开展了系列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春天同行,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奉献爱心活动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清明节、国庆节、中秋节、“一二·九”纪念日等教育契机,灵活开展了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社会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成人仪式、观看影片、图片宣传等,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

3.注重法制教育

多年来,学校开展弘扬法制精神、培养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系列活动,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青少年法制宣传和预防为先的安全教育活动。学校政教处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宣传法律制度、平安措施和预防犯罪方法,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重视文化建设

学校团委、政教处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征文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诗歌诵读、安全演讲、书画评比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的展示才艺的平台,引导学生滋养个性,取得了良好成效。

5.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彰显时代德育文化最强音

为了进一步向学生宣传“八荣八耻”内容,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缅怀先烈,明辨荣辱祭祀先烈教育活动”、“八荣八耻绘画比赛”、 “知荣辱,讲文明师生家长签名活动”、 “我心中的荣辱观征文活动”、 “八荣八耻主题手抄报展评活动”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来传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内化“八荣八耻”荣辱观,使之成为师生自觉的、内在的道德修养。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近几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如我校相继获得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基地、“五四红旗团委”、“五好基层关工委”等十几项各级各类荣誉,在“中华魂”读书比赛中,我校有5名学生获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活动中,我校荣获国家级先进单位,2名校领导荣获“先进个人”的殊誉,4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员”的称号,7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书法、作文等项目的比赛中获奖。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健康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当然它的开展,也必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健全的组织机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保障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织、管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并且能充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领导小组—团委、政教处—共青团、学生会——教师——家长委员会——关工委小组——社区”为骨干的组织体系,由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规划、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为有条不紊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了使该项工作不流于形式,我校还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不断健全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为校内各种文化活动提供经常性的活动平台。目前,我校有文学社、合唱队、舞蹈队、篮球队、田径队、学生会广播站、科技活动小组、美术组等十余个文化队伍,这些学生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校艺术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我校还配有专职的音、美、体等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做固定的指导教师,同时政教处、团委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老师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为我们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活动中,师生之间既加强了合作,又增进了感情,而且活动使师生都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随着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广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爱校园、爱社区、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平台作用

学校政教处、团委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青团、校学生会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号召力,政教处、团委开展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好感。学校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自身优势,在学生中有规律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可以以重大节日为校园文化活动契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献爱心活动。为困难学生捐款,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的人民群众捐款、捐物,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开展缅怀先烈遗志,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教育。

因此,如果这个平台的作用能充分发挥,且确实起到了好的引领作用,那么,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我们的思考

1.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参与人数较多、形式多样的一种活动,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它的教化作用人所共知。但由于它受到组织形式、协调各方面关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要想使这种活动形式经常化,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组织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协调好校内各处室、校外各相关部门的关系,这是对组织者一个较大的考验。

2.如何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显得非常必要。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文娱晚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各种体育比赛等,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3.在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一些“权力”交给学生

尽管让中学生独自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确实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但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 例如: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管理活动,以及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一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

4.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教处、团委的指导平台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政教处、团委更多的是发挥宏观的组织作用,重在指导、协调,而不是步步紧跟,让学生一切随着老师的指挥“转”,须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积极主动性。但这种作用发挥如何最大效益化,尚有待作进一步探索。

5.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学校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校园活动,改变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知识性、感化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增长实践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只有不断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才会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反思我们在育人过程中的感受心得,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孕育一片肥田沃土。

参考文献:

[1]刘慧.实施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篇8

Abstract: As we are at the social change phase, there comes into being a situation in which various cultures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in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on campus bears great tim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re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on campus, discussing the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ulture on campus with respect to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关键词:转型期;和谐;校园文化

Key words: changing phase;harmony;culture on campus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88-02

0引言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层面下的亚文化,在校园里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各种文化融会、碰撞、吸纳、淘汰而形成一个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是依托于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与社会的接轨越来越紧密,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也有此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模式也从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催生了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种种不和谐现象。

1校园文化不和谐表现

1.1 观念性冲突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以对文化的理解为基础的,变革的难点也是根本就在于观念的变革。理念偏差表现为有的视校园文化为一种装饰性的符号,把漂亮的现代化建筑、草坪、雕塑当作文化的象征了,认为校园硬件措施上来了,文化就自然有了,还有的人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娱乐加活动,以为只要在校园里多开展一些娱乐性活动就是建设校园文化了;还有人将文化看成是学校进行的一种形象设计,或者是一种争取学校荣誉的手段。正是这些对校园文化的肤浅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大学校园缺乏一种主导型、主流型的文化。校园文化从而被功利化或工具化为管理的手段,文化与人的关系被扭曲,文化的价值被降低,丧失了其教育性。

1.2 主体性冲突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冲突指大学生在价值追求、发展需要等各方面与校园内其他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大学校园的主体可以分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四大类,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学校价值的期待不一样,有些往往相互矛盾。主体之间因为价值观、思想意识、利益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就导致了冲突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对人才标准的理解与看法,许多大学生并不认同学校的培养模式,有的甚至对这种培养方式极端反感。某些高校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手段之一,局限于学生团体,缺乏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弱化了校园主体的完整性。

1.3 制度性冲突社会转型期,随着招生数目的扩大,外延式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的内涵建设脱节,许多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从而出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制度建设上的相互复制的现象。高校这种制度建设上的不思进取,不仅使高校无法借助已有的制度来解释和解决自己遇到的有关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且还造成许多大学提不出新的文化理想和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对现存制度产生更大的误解和不满,使学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1.4 环境性冲突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加,部分高校新校区的开拓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宿舍与校区的剥离,传统的校园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校园的分散化使得大学校园的文化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下降,不同环境之间的文化冲突在加大。再加上外延式的快速发展,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校自身发展脱节,许多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了外部硬件的冲突。

1.5 校园文化与课堂文化脱节校园文化只有同课堂文化相融合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但一些高校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而忽略课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只侧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创造性的活动较少,文化层次比较低,没有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远远没有达到校园文化应有的积极作用,更不可能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与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造就新时代的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高等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大学文化以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师生产生导向、教育和熏陶作用,是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精神武器。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2.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等差异,新时期的校园文化格局打破了传统主流文化独占鳌头的单一局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局面,由于多元文化融合仍然缺乏系统性,使校园文化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何使多元文化的融合变得更加和谐有效,如何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2.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优秀的大学文化要增强吸引力,成为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实现和谐发展。高校的自我宣传往往不满足于罗列数据,而是力争宣扬自己的办学特色、精神理念和价值倾向,展示自身的文化品位与魅力。从这个意义说,独特的、优秀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对社会的影响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对其他各种资源的竞争力。和谐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和引导大学人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内,和谐校园文化增强了归属感、使命感,形成了凝聚力、内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对外则增强了适应性和社会认同感,树立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味。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3.1 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主要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指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等,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甚至质量。校园环境作为无声的潜在课堂,对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迪学生的思想、感染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应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等多重功能。校园环境建设既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高校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不仅要注重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更要注意体现生态环保、贴近自然,使物化环境蕴含文化气息,充分发挥校园的陶冶功能和育人功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构建人本化的生态校园。

3.2 精神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是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但价值观并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学校如果片面强调精神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作用,忽视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那么精神文化建设是难以取得好的成效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要改变精神文化建设单一的路径,除了开展一些能真正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体活动外,还应着力在课堂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本质是文化陶冶,加强文化陶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教育过程中不应停留于知识的传递,应着力发掘知识的文化陶冶价值;知识的传授,应该伴有学生体验的不断生成;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紧密协调,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文化陶冶功能。

3.3 制度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制度作保障,但这种制度是基于主体的发展而制订的具有激励和保障作用的制度。高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学校制度文化强调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人生价值。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着重形成三大运行机制: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学生事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同时校园制度建设应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此外,学校制度文化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上,如果仅限于纸上谈兵或束之高阁,流于形式,这就失去了制度制订的意义和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还应依照法律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4 行为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关系的协调,诸多要素的整合,诸多活动的运作。要把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抓起来,就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运作机制,即组织领导机制,教育培养机制,活动陶冶机制。在组织领导机制的运作中,首先要统一指挥,分兵把口。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必须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统一指挥,,组织精兵强将,到各个重要的岗位把好关口,弘扬正气,洗涤污迹;其次要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在确立规划之前,要先做好调查研究,而规划一经拿出,就需稳步实施;最后要检查评估,随时调控。在检查评估中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观察,要进行随时调控,不利的因素要蒺除,深刻的教训要汲取,创新的精神要弘扬,成功的经验要推广。在教育培养机制的运作中,要明确教育培养的任务,使师生员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人生格律的感悟,增强文化行为的底蕴,养成好学求进的风气。同时要注意教育培养的规范。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性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单一教育与综合教育的结合,渐进教育与重复教育的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教育培养的方法。因材分类施教,注重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分类、因材施教;深入学习践履法,注重的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学习、知行统一;自我省察养成法,注重的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省、自我修身。在活动陶冶机制的运作中,具体要抓住三个重要环节,即活动方式的择选,活动社团的建构,活动物力的保证。要达到三个到位,即活动场所到位、活动备品到位、活动经费到位。非如此,陶冶机制就只能在低能级运行。

3.5 校园媒体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重视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以校园网络为主体的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力求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全方位地建设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群、校园橱窗点、学生宿舍阅报室等具有高校特色、吸引力强、覆盖面广的立体与交叉相结合的校园媒体文化体系,形成校园主导文化,唱响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美德和时代精神。其次,要结合各种传媒方式的特点收集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在广播、报刊和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开辟理论学习专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和文化教育。再次,加强校园媒体文化的管理和服务。高校要将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实际与校园媒体文化的特点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思想先进、业务精通、品德高尚的专业队伍从事媒体文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一是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学校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控制网络内容链接,限制不健康内容和反动言论,消除负面影响;还要通过用电系统的管理,制定大学生上网的相关规定,既确保学生有效的上网时间,又不影响学生学习和休息;二是通过延长开放时间,服务学生。校园网络、广播和阅览室要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坚持校园媒体文化传播的正确导向,大力宣传当代优秀人物和身边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弘扬社会正气,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开展校园媒体文化活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高校校园媒体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和竞赛来激发大学生关注校园媒体的热情,增强校园媒体的吸引力。高校校园媒体还可以通过对校园中有关加强理论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方方面面的文化活动报道,来传播和推进一种高雅的校园行为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媒体文化活动,不仅传播和弘扬这种行为文化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营造了生动、丰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对校园高雅文化的正面宣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媒体的人文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喻运斌,刘耀明.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3]钟信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大学文化建设刍议[J].德州学院学报,2006(2).

[4]张辉军.浅谈当代青年的文化心态特征[J].青年研究,2005(2).

[5]胥海军,张秀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再认识与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6(10).

上一篇:一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