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9 22:55:00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1

为了深入了解我镇移民搬迁工作的情况,按照孙县长在9月12日会议上的要求,我镇组织专人对我镇易地扶贫搬迁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通过走访我镇的安置点,入户与群众交谈,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及四支力量成员座谈的形式,对我镇(2016-2018)年度的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情况

我镇“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任务为193户817人,其中2016年度安置任务154户643人2017年度安置39户173人,采用存量商品房安置74户325人;村内新建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111户453人;交钥匙工程安置3户5人;分散安置5户23人。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镇193户搬迁户房建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验收质量合格。基础配套设施也已全部完工,为群众入住提供了保障,相应配套也已配套,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旧宅基地工作推进有序,目前全镇旧宅基地腾退155户,占任务的80.3%。通过产业项目支撑、点菜、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保障群众收入,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一是成立镇移民搬迁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领导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又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小组,由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督导督查和问题协调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城关镇移民搬迁计划,并与各村签订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书,对移民搬迁工作不力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压实责任。三是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多次来到搬迁点,查看项目进度及质量,听取村上的汇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双超整改等重大问题上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完成工作任务。

(二)工作力求精准

一是注重政策宣传。通过印发宣传单、年画挂历村上广播宣传等形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解释,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二是精准识别搬迁户。严格按照《陕西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中要求程序识别搬迁户,确保搬迁对象精准。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群众满意。按照县上要求,与搬迁户签订三项协议,确保搬迁户自愿搬迁、自愿拆旧复垦。

(三)做好后续扶持

一是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群众搬迁后,其原有耕地、林地等仍维持原有经营模式不变,仍可享受到,户增收、雨露计划、科技扶贫、小额信贷等八个一批扶贫政策继续扶持。二是利用村上的各类公益岗位护林员、保洁员、公共设施管护员等,安排搬迁户家庭成员自愿选择相应岗位上岗,全镇为搬迁户提供公益岗位19个,让搬迁户通过工作增加收入。三是利用镇属企业及双百基地等产业带动,镇上要求这些单位用工优先使用搬迁户中劳动力,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四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联系相关用工单位,让群众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四)搬迁成效显著

实施移民搬迁三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改善了群众生产居住环境;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同时,搬迁户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的威胁,规避了自然灾害风险。搬迁至新安置点后,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硬化,居住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原则,结合搬迁群众自身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致富产业新格局。新建了一批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三)激发了城镇活力和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大部分贫困群众搬出山区,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让部分贫困群众从传统的农耕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直接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移民搬迁项目开始时,要求不很规范严格,加之工期催的较紧,我镇有些安置点前期手续不全,项目立项、住建部门、用地手续缺失,加之项目现已建成,间隔时间已久,补办难度较大,遇到检查时及审计时缺少资料。

(二)原宅基地复垦难,群众犹豫观望。按规定,易地搬迁贫困户原有住房必须收回,组织对搬迁户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实际上我镇腾退存在困难;1、部分贫困户存有侥幸心理,任务自己有两个儿子,幻想两头占房子,认为在搬迁之前旧房不能拆除,否则其将无法居住;而搬迁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拖延拆除或者拒不拆除原有住房。2、群众的责任田、林地林坡都在原居住地,若实施旧房拆除,群众的农具、耕具等诸多生产资料无处放置,每逢春耕秋收无处安身,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家中有老人的则认为老人的棺材等用品无处安放,老人过世也没地方办丧事。导致有部分搬迁户不愿意腾退旧宅基地,甚至要求放弃移民搬迁。由于上面反映的群众耕作存在困难,导致群众入住新居后不能安心居住,导致“两头跑”现象严重,搬迁入住率不能得到保证。

(三)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就业市场偏小,难以保障一户 一人就业。有的综合素质偏低, 特别是年龄偏大、 缺乏文化和技能的群众就业难度较大。 城乡 社会保障衔接不到位, 特别是一些老年移民离开了熟人社会极易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就业、 就学、 就医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 个别地方出现了 “搬迁即失业” “入住即返迁” 现象。

四、意见及建议

(一)在就业方面,以安置点为单元,逐户对就业人数、 就业类型、产业项目等进行落实登记,建档立卡。搬迁到城镇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的,必须逐户落实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发展学前教育,把搬迁户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在就医方面,建立搬迁户健康档案,在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卫生室,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小病通过新农合、城市医保解决,大病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 解决, 提高搬迁户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二)衔接好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整合民政、卫计、扶贫等部门资源, 对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搬迁对象, 特别是对 45 岁到 60 岁的人员, 主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或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城市低保保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 建立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搬迁群众老有所养,实现 60 周岁以上人群应保尽保。建立长期缴费激励补助机制,引导移民早参保、多缴费、不断保。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搬迁户 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让移民前瞻无愁、后顾无忧。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2

一、基本情况

*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水能开发项目,也是云南水电支柱产业的重大建设项目。电站坝址位于*市凤庆县*镇与大*南涧县*东镇的界河上,在支流*和*交汇口下游约1.5km处。水库正常蓄水位1240m,水库淹没总面积193.98km2,水库总库容149.14亿m3,坝高292m,是世界拟建的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电站装机容量420万kW,年发电量189.9亿kW·h。水库淹没涉及大*、*市、*市的8个县区。*是*水电站建设工程第二大淹没影响县,库区淹没涉及*、*两江四岸3乡1镇19个村民委员会176个村民小组,淹没*56公里、*23公里,水库淹没处理范围总面积48.22km2。其中陆地面积42.62km2;耕地11459.74亩;园地299.74亩;林地44*8.28亩;草地498.82亩。房屋面积196190.73m2。需搬迁安置移民7156人,其中农业移民6328人,非农业移民828人。

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全县*移民项目投资较可行性研究补充阶段显著增加

一是*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于20*年9月9日在昆明顺利通过审查,20*年5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招标设计阶段全库概算总投资57亿元,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概算总投资25亿元增加了32亿,增加128%。*库区招标设计阶段概算总投资12.64亿元,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概算总投资3.76亿元增加了8.88亿元,增加236.17%,占全库概算总投资的22.17%,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提高了7.13个百分点。

二是针对20*年9月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全面启动以来物价持续飙升的实际,积极与上级有关单位汇报争取,目前取得两方面的进展:(1)按计划搬迁的移民人均奖励资金1000元;(2)对*水库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农村移民房屋补偿单价进行调整。

(二)圆满完成*移民外迁跨乡安置区土地划拨流转工作

20*年4月24日,*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省蒙自军分区签订了云南省军区下甸农场土地移交协议,将位于湾甸乡大城村民委员会的1957.313亩国有土地移交给*县人民政府。20*年10月16日和20*年10月25日,*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与云南省*监狱签订了国有土地划拨移交协议书,*监狱将位于湾甸乡的17549.12亩国有土地移交给*县人民政府。20*年10月17日,*县人民政府收归县农业局位于湾甸大城的216.6亩国有土地移交用于安置*移民。至此,共储备国有土地19723.*亩,完全满足外迁跨乡安置*水库移民5924人的需要。

(三)跨乡外迁安置区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20*年6月27日开工建设的大城移民居民点场地平整、街道路面、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顺利竣工;上甸移民安置点场地平整、街道路面、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于20*年4月份开工建设。下甸、茶叶房移民安置点场地平整、街道路面、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施工、监理招标阶段。

二是大城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工;上甸及茶叶房人畜饮水工程,西大沟灌溉渠道扩建工程,大城、上甸、茶叶房生产开发项目通过相关部门评审进入施工、监理招标阶段;下东沟灌溉渠道扩建工程由湾甸乡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施工单位将于11月初进驻现场施工,工程实施后将全面解决大城移民安置区生产灌溉用水困难问题。

三是安置区中小学、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大城移民点卫生室、文化站结合移民样板房建设,已于20*年2月投入使用。20*年6月8日,大城小学扩建工程启动,20*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湾甸中学新建工程于20*年6月21日启动,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湾甸中心医院于20*年8月12日开工,现进行扫尾工作。

(四)集镇迁建工程进展顺利

一是在阿度路恢复重建的岔河集镇迁建工程于20*年10月26日开工,施工临时用电于20*年11月初架设完毕正常供电,集镇供水于20*年3月16日贯通。截至20*年8月,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已完成设计数量的90%,集镇供排水工程有序推进。岔河中小学恢复建设已于20*年3月8日开工建设,目前工程按设计已完成了80%以上,可以保证2009年新学期(3月1日)正常上课。*村民委员会和岔河医院的迁建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建设投资达30%以上。岔河变电站建设全面实施,并于8月下旬正常供电。烟站、供销社、粮食收购点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用地已全面落实到位,各单位的建设方案正在进行。

二是位于*水库失稳区的珠街集镇在从岗梁子恢复重建,规划2012年启动,通过多次向上协调争取,省移民开发局批准提前实施,现阶段耕地、林地占用报批结束;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相继通过评审,计划20*年底前启动场地平整建设项目。

(五)专项设施恢复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一是*特大桥及其两端连线恢复建设工程进入攻坚阶段。自20*年6月24日开工建设以来,*特大桥主墩浇筑完毕,进入上部构造施工阶段,两端连线路基工程正加紧施工,完全满足省移民开发局下达2009年6月底前通车的任务。

二是*水电站*库区三条四级公路淹没改线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珠街乡集镇搬迁新址从岗对外交通李家营至从岗10.76公里四级公路于20*年11月1日开工,20*年10月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投入使用。沧江桥至平掌子3.72公里、*至栗木19.77公里淹没改线工程于20*年3月2日开工,目前两条公路路进入扫尾阶段。以上三条四级公路复建项目计划年内通过上级交工验收。

三是岔河集镇变电站建设全面实施,并于8月下旬正常供电。恢复耇街彝族苗族乡*、*、*、*四个村民委员会10kV输电线路供电工程、珠街集镇搬迁新址供电工程正在展开。湾甸大城移民安置点10kV输电线路架设完毕。

(六)一期移民搬迁顺利完成

根据省、市移民开发局的部署,我县一期外迁跨乡安置到湾甸大城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涉及2个乡4个村民委员会12个村民小组169户656人,移民于20*年8月24日与施工单位签订了房屋建设施工合同,工程于10月下旬开工建设。20*年4月2日,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水电站*县淹没区移民搬迁安置动员会,制定下发了《*水电站*县一期移民搬迁安置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40多个县直部门和涉及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搬迁运输、文艺宣传、社会稳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接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10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搬迁安置各项工作。4月6日,一期外迁跨乡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截至5月2日,外迁跨乡安置的169户656人已全部顺利搬迁到大城安置区,实现了一期移民“移得出”的目标。目前,农用地初始配置到移民户,移民开始恢复生产生活。

(七)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移民权益,确保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

为实现一期移民“稳得住”,针对一期移民群众反映当前过渡期口粮不足等困难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处理,移民群众人心稳定。一是进一步宣传移民政策法律、法规,解释移民工作近期开展的具体情况,统一村、组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引导移民群众通过正常合理的渠道和程序,实事求是地反映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努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稳定发展。二是向169户699人移民发放了大春化肥补助37961元(110元/亩),发放谷种517.65kg,并协调县民政局筹集发放大米17475kg,使移民过渡期缺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三是以发放存折的方式兑现一期移民建房资金余款62户988300元。四是经积极向上汇报协调,市移民开发局已同意下拨一期移民按计划迁出淹没区库岸失稳区奖金和一期搬迁移民房屋单价调整后增加的补偿费,待资金到位后将及时兑付到移民手中。五是紧张有序地开展移民后期扶持相关材料送审工作,待省、市移民开发局审查后,报国家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同时,协调县民政局结合开展农村低保扩面工作,拟将大城移民安置区贫困移民纳入扩面范围,近期可将指标分解到各个村民小组。

(八)着手启动库底清理工作

一是协调漭水镇完成1*0米以下林地清理(即第一阶段库底清理),组织完成*水电站下闸蓄水阶段*库区1*0米以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自查验收工作,并顺利通过市上验收。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精心编制库底清理工作方案,为下步实施库底做好准备工作。

三、全面完成县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

(一)完成河西、明山、大城等三座中型水库1741人移民后期扶持证的填写发放和20*年前三季度后期扶持资金兑现工作。

(二)做好小型水库移民、生态移民和中小型电站资料收集上报和20*年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验收项目统计工作。根据市局安排,我局及时与县水利部门协调联系,通过调查梳理,我县境内目前已规划的、在建的、已核准的中小型电站共有11座,其中在建电站1座,已规划电站10座。

(三)竭力争取移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稳步推进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目前,累计到位移民资金4*35.48万元,20*年1-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40万元,占县人民政府下达任务1亿元的89.4%,可以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投资概算是以20*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为依据进行编制,但我县从20*年10月份全面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后,物价持续飙升,淹没区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仅能满足住房建设,围墙、大门、畜圈等不能同步建设使用,移民恢复生产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实施规划报告概算林地清理单价过低,清库工作存在困难。

五、2009年工作重点

(一)争取*大桥及其连线补偿资金足额到位,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09年6月水库蓄水不受影响。

(二)加快推进岔河集镇迁建工程,在2009年5月以前全面完成集镇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搬迁安置工作,确保水库蓄水不受影响。

(三)按《*水电站下闸蓄水水库库底清理实施办法》要求,全面完成库底清库工作。即:2009年3月以前完成高程1*0-1*0m第二阶段的库底清理,2009年5月以前完成高程1*0-1240m第三阶段的库底清理,确保水库蓄水不受影响。

(四)配合湾甸乡人民政府在2009年2月底以前完成下东沟防渗扩建加固工程,确保移民春耕生产用水。落实一期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积极做好移民生产恢复的相关工作。及时启动大城移民安置生产开发项目、上甸及茶叶房移民安置生产开发项目和上甸集镇安置点“七·一”渠改造建设工程,为下期移民搬迁作好准备。

(五)加快推进上甸移民安置点场地平整、街道路面、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并完成上甸及茶叶房人畜饮水工程,为下期移民建房和实施搬迁奠定基础。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3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标志着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中最受贫困群众欢迎的工程,作为“当头炮”最先打响。一年来,相关部门紧锣密鼓谋划推动,政策出台掷地有声,部门合力攻坚,全国上下一心。开局之年,这项牵涉面最广、投入大、组织工作难度大脱贫工程,向党、国家和贫困群众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凝心聚力谱新篇

与以往国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比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最艰巨、措施最具体,政策更得力,保障更充分,五个“前所未有”凝聚共识、汇聚人心,掀开了我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新篇章。 王艳华,1972年6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师(投资)。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始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项目部工作至今,目前为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业务部处长、项目经理。

搬迁脱贫人数前所未有。现有贫困人口中,仍有约1000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很低,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地区发展空间狭小,国家常规扶贫措施多年,脱贫成效仍不显著,难脱贫易返贫。对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就业渠道多的地区,从根本时尚破解导致其贫困的障碍是理想的脱贫方式。我国从80年代在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扶贫中首次开始尝试政府推动的扶贫搬迁,取得了突出的扶贫效果。2001年国家设立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开始了在更广泛的贫困地区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人口的有序搬迁,截止2015年底,累计投入363亿元,搬迁脱贫近680万人,涉及到全国17个省份的贫困人口。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被作为“当头炮”首先打响,全国22个省(市、区)1282个县(市)1000万需要搬迁脱贫的人口全部列入搬迁计划,书写了人类搬迁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在青海、宁夏、安徽三次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慰问贫困搬迁群众,并多次强调,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总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副总理亲自组织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出席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并亲赴湖北、山西等省进行调研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易地扶贫搬迁作出重大部署,规格之高,会议之密集,前所未有。

多部门合力攻坚前所未有。“十

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得到各大部委、各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形成了合力脱贫攻坚的强大洪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资金怎么来、房子怎么建、如何促脱贫,制定了搬迁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发改、财政、金融从大幅度增加预算内投入、调整地方债务结构、发行专项债、加大财政贴息、给予易地扶贫专项长期低息贷款等多角度,多维破解投资难题,推动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开创了政府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脱贫工程建设的样板。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同时,还为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为以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存在的“用地难”解围。自此,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多部门合力促攻坚格局基本形成。

搬迁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十三五”期间,针对1000万需要搬迁人口,国家拿出近60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通过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由省级政府向有关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项目资本金1000亿元;通过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 500亿元。由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3500亿元。并指出银行借款由省级政府偿还,县级政府及贫困搬迁人口全无负担。同时,各地还统筹利用已有的其他渠道资金,通过资金整合,集中解决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区配套的上学、就医、供水、生态恢复、土地整治需要。资金保障充足,为全面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扶贫搬迁贫困户能够得到的实惠同样前所未有。人均补助标准大幅提高,户均自筹数量由以往的七、八万元以上下降到万元以内,实现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即可入住安全搬迁新房,彻底解决贫困搬迁户筹资压力以及举债搬迁现象。

组织缜密前所未有。为了保障在五年内实现1000万人口搬迁脱贫,有关部门针对以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在2016年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际,明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工作要求,明确脱贫标准、搬迁住房标准,资金运作方式,并在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全面开展联合督导、督促自查、定期调度、成效考核等方式强化搬迁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管理。22工程所在省(区、市)以国家规划为引领,同步编制省、市(县)级规划,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各省在2016年全部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项目县成立县级目实施平台,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通过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拨付和安全使用。省级层面,各地均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机制,制定搬迁脱贫作战图,实现挂图作战,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分解落实,完成省级投融资主体组建和运营,并陆续配套出台了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税费减免、资金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专项政策,强化工作措施,落实督导问责,县级层面,各工程县按照精准脱贫、精准搬迁的要求,落实细化省级支持政策,在搬迁群众组织、搬迁选址、住房建设、搬迁后就业安置脱贫等方面,展开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出台搬迁人口搬迁后户口迁移、医保对接、土地调整等具体措施办法。自此,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四梁八柱”全面建立,自上而下,合力促搬迁脱贫的工作局面全面打开。

各显其能2016迎来开门红

2016年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局之年,也是最紧张忙碌的一年。一是要全面摸底搬迁人口,制定具体搬迁方案,细化出台配套政策,搭建投资平台和项目实施平台,工作琐碎具体;二是建设任务重,当年需要完成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建设任务,同时要对搬迁后就业脱贫进行安排。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在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开门红。

年度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2016年取得开门红。截至2016年12月底,22个省(区、市)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部开工,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公益岗位、资产收益扶持、低保兜底等脱贫措施陆续到位,2016年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各具特色创新模式。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进度,确保贫困人口搬迁脱贫,各省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结合本省特点,大胆创新,开创了搬迁脱贫的新模式和新作法。贵州聚焦精准脱贫,工程上坚持在四个严控(严控住房面积,严控建设成本,严控工程质量,严控工程进度),保障搬迁人口“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入住”的基础上,坚持以岗定搬、以产促迁,逐点逐户建立就业脱贫台账。要求城镇、产业园区和旅游服务区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就业一人以上,中心村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都有脱贫产业扶持。目前户均就业1.5人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搬迁和脱贫两大目的。陕西省探索推广“四个三”模式,即“三项规划一体编”,同步编制移民搬迁安置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脱贫致富规划,切实做到“三规合一”。三份协议一次签,一次性签订搬迁协议、旧宅拆除复垦协议和脱贫协议,实现先人后房、以户定建、以户定扶、以户定业。三就措施配套跟,落实就业、就医和就学三项措施,保障搬迁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和脱贫发展有门路。三方力量同发力,通过群众努力、政府给力、市场聚力,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合力,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其他省份也在促进就业、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增加户均补助资金等不同领域行了大胆尝试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任重而道远

尽管易地扶贫搬迁开局良好,随着搬迁任务逐年增加,但未来挑战更加艰巨。

政策解释说明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看到搬迁脱贫的“实惠”,不少没有列入搬迁范围内的贫困家庭也提出搬迁要求,有些地区处于搬迁范围,但不能享受与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同样的搬迁政策的家庭表示“不理解”,基层工作人员政策解释说明工作必须更加耐心、细致。

部分地区安置区选址及就业y度越来越大。彻底搬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实现在更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安置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大多处于远离中心城市,市场经济严重不发达,部分集中连片的山区,甚至连块平地也很难找到,就业容量十分有限。随着搬迁人数越来越多,适宜安置贫困人口、并具备就业发展空间的土地越来越紧缺,对地方政府的配套能力、组织安置能力是个严重的挑战。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4

“挪穷窝、拔穷根”,扶贫生态移民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12年以来,黔南州在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特色安置、稳定就业多措并举,将“拔穷根”与“护生态、兴产业、扩城镇”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截至2015年底,黔南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建设安置点85个18448户83108人,项目覆盖全州12个县(市)。

科学规划精心部署

依山傍势建设新区

州、县(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置点规划工作,结合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委托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贵定盘江“金海雪山千户布依寨安置点、三都水族文化风情谷、荔波瑶山分别委托上海上承规划设计院、中科煤集团重庆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等行业龙头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州城规委还邀请规划、设计及民俗等方面专家学者对州级示范点进行专题审查,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山”(麻山、瑶山、月亮山)地区及人口较少民族等为重点,科学编制全州搬迁规划,将7万户30.3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纳入搬迁范围。同时,积极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将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融为一体,通过“多规”融合,实现项目资源整合。

重点围绕“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园区发展,按照“差异化发展、非均衡推进”的理念,沿高铁、高速等交通要道,着力打造旅游结合型、集镇商贸型、产业园区型安置点,特别是对南部县市的安置点突出民族风情独特、规划布局合理、旅游氛围浓郁的特点。如三都县围绕水族文化,打造水族风情安置点,独山县对县域六个镇的建筑风格分别进行定位。

抓好致富产业引领

按照地域特色安置

在移民工作中,黔南一直注重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小城镇建设、产业园区、旅游服务相结合,努力打造城镇建设带动型、产业园区支撑型、旅游服务结合型等多种特色产业支撑形式,为搬迁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按照“大配套”理念,依托现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资源,统筹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同步配置图书室、文化室、社区活动中心等,促进移民与迁入地群众融合发展,实现“留得住”目标。

在建设形式上,有在集镇按一户一宅进行安置的三都九阡等53个安置点,有靠近工业园区采用小高层安置的瓮安银盏等12个安置点,有与旅游地产结合的惠水好花红等10个安置点,以及与其他类型的10个安置点。

在建房机制方面,采取政府统一代建、联户委托代建和分户自建等,形成特色产业加民族文化型、产业园区加小城镇建设型、民族文化加特色产业型、商贸物流加产业园区型、特色旅游助民发展型等安置方式,呈现出“特色安置、百花齐放”的较好势头。

整合各种扶贫资源

推进移民工程建设

为充分发挥移民的发展内生动力,黔南在移民对象的选择上均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先行搬迁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技之长、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发展一定产业的农户,发挥先搬迁农户的带动作用,以此引导未搬迁农户尽早走出深山,从而实现整体搬迁目标。

多方整合资源助搬迁,各县(市)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用于安置点道路、供水、供电、活动广场及绿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国家及省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如荔波县瓮昂安置点就整合了一事一议、林业、交通、水利等10个部门的项目资金2646.8万元,占总投资的54.1%。

用活土地政策促搬迁,瓮安县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台《农民市民化实施意见》,对移民进行宅基地复垦补助,每个平方补助200元,极大地激发了移民复垦宅基地的积极性,并按“521”奖励机制对进城、进镇、进中心村居住的群众分别奖励每户50000元、20000元、10000元,缓解群众购房资金困难,促进移民搬迁进城。

同时,以贫困人口不因搬迁负债和影响脱贫为底线,严格做到“四个控制”,即控制面积、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联合审计、住建、财政、移民等多部门参与核算,盯牢基础土方工程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依法依规招标或邀标,杜绝转包,切实降低建房造价。通过组建政府性公司、移民建筑施工队和就近建立建筑原料供应厂等举措,让搬迁群众参与安置房建设,监督建房质量,降低建房成本,确保群众“搬得放心”。

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要求产业园区企业在用工上优先使用移民户,保证一户移民至少有一个岗位。瓮安县银盏安置点移民通过在园区企业就业,实现户均2人就业;贵定县云雾安置点依靠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实现户均1.5人就业。

同时,在商贸较发达地区为农户统一免费建设市场,为一户移民提供一个固定摊位或要求商铺业主用工优先选择移民。罗甸县木引乡安置点修建了一个商贸中心,给移民户安排了40个市场摊位及门面商铺;组织移民进行种养殖、特色餐饮、茶艺等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移民自主创业。

此外,联合多个部门整合资源,引导搬迁户利用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后宅基地参与“三变”(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移民生计有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和一时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与迁入地社区党员、干部“结亲戚”“打伙计”,解决医保、子女入学等问题,帮助移民尽快融入迁入地,适应新环境,解决“搬后怎么办”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黔南移民工作将围绕“搬迁谁、搬到哪、怎么建、搬后怎么办”四个核心问题,按照“五注重、五突出”(注重“零盲区”识别,突出边远贫困地区和整体搬迁;注重“零误区”搬迁,突出以就业容量定安置去向和规模;注重“零负担”建房,突出建房成本和住房面积控制;注重“零距离”服务,突出解决情感、就医、入学等人文关怀;注重“零容忍”推进,突出目标督查考核和奖惩问责)的工作思路和“345”搬迁目标(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体搬迁村人口占全州搬迁总人口40%,搬迁“三山”地区人口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50%)开展移民工作。

同时,以有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空间的县城、产业园区和中心集镇为重点,大力推进搬迁户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就业,指导县(市)按照“631”(引导60%以上的群众搬迁到县城及产业园区安置,30%左右的群众搬迁到重点集镇安置,20%左右的群众以其他方式零星搬迁安置)的安置机制对移民进行安置。

此外,坚持“工业化增加就业、城镇化减少农民、产业化致富农民”的理念,落实好“三个一保障”(户均一人以上转移就业、一系列服务保障、一套退出机制),进一步系统谋划采取就业拉动、龙头带动、产业联动、创新驱动“四带动”解决好就业问题,同步落实好政策兜底保障、人文关怀等服务,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5

一、贫困现状

2014年,乡识别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1019户3400人,贫困发生率为24.07%(当时全乡农村人口14128人),2015至2019年期间,新识别2户4人,返贫1户4人,剔除9户29人,经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全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8户3189人,2014年至2019年六年累计脱贫970户3082人,、、、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剩余贫困人口38户10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3%(当前全乡农村人口10407人)。

二、主要工作

(一)查漏补缺,扣好精准扶贫“第一例纽扣”

开展2020年上半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2020年上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新识别、返贫没有,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增加涉及34户48人(涉及新生儿、婚入、户籍迁入、补录),自然减少涉及71户79人(涉及死亡、婚出、户籍迁出、当兵迁出、农转非),其中边缘户1户1人(死亡)。

开展脱贫攻坚户籍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配合乡派出所全面深化户口登记管理清理整顿工作,彻底解决贫困户户口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错、重、假”及无户籍人员等问题,有效落实“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政策。

开展数据质量和数据清洗工作。一是对照指标规则和省级数据平台对象监管,完成每季度国家、省级反馈数据质量问题。二是对照各行业部门反馈的入伍参军、服役、羁押、服刑、死亡、失联、失踪等数据,何时比对,修改完善数据。三是对照规则和反馈数据,开展行政村和户基础数据清洗工作。四是新增疫情务工、收入监测、“两类”户风险消除、小额信贷等数据模块的管理。

开展乡、村、户基础档案资料整理完善工作。按照全区统一要求和我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1个月时间,乡乡党委督促指导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帮扶责任人、包社干部齐心协力对乡、村、户三级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整理规范,进一步整理完善了基础档案,建立健全了易地扶贫搬迁户“一户一档”乡级、村级档案,统一装订,做到档案齐全、规范,并根据《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档案资料目录清单》,扎实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档案资料完善整理工作。乡纪委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各村精准扶贫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时跟踪、指导、督察。

(二)创新举措,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两园”产业脱贫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像纵深发展,乡4个贫困村已建成4个脱贫产业园,3个非贫困村中已建成特色产业园3个,覆盖7个行政村,覆盖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全部入园,入园率达100%。全乡4个脱贫产业园、3个特色产业园中承载的经营主体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种养殖大户3家。继续落实2017年底全乡未脱贫的贫困户86户每户补助2万元入股合作社的产业扶持政策,户均入股分红1600元,落实三年。

发挥专项资金产业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一是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在培育发展奶牛、羊、马铃薯、黑毛驴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对现有扶贫产业覆盖不到位或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贫困户,按照“项目到户、支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要求,积极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努力构建以牛、羊、马铃薯、黑毛驴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体系。目前,已摸底上报37户。二是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对全乡剩余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户产业发展摸底调查,落实补助资金。目前,已摸底上报8户。

驻村帮扶,着力推进两园工作稳步推进。根据区农业农村局要求,区、乡两级共选派4名农业技术人员,编入4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和培训,定期回访落实技术扶贫情况,上报相关表册。

加强培训,提升创业致富带头人能力。全面规范做好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根据全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要求,乡4个贫困村目前已完成致富带头人培育的底线性任务,即每个贫困村培育2-3名致富带头人,共11名,其中:村3名、村3名、村3名,村2名,每个创业致富带头人平均带动5户贫困户以上,并根据本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实际情况,对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培训,目前已完成6名人员培训任务。

(三)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务就业扶贫

一是受疫情影响,今年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减少,为保证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乡与区人社、发改、银西管委会等行业部门积极对接协调,不断加大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力度,通过乡村公告栏、QQ、微信群、风采等及时企业务工招聘信息,组织还未就业的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就业招聘会,加大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力度,不断供给就业渠道,做好贫困劳动力劳务输转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户中有输转意愿的劳动力实现应输尽输,截止目前,我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1659人,2019年我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1645人,相比去年增长0.8%。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台账分成“已务工、有意愿尚未务工、无意愿务工”三类,定期对贫困人口务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按月更新就业台账,做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的稳岗工作。

二是配合人社部门和扶贫部门通过健全完善就业扶贫网格化体系,打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组合拳”,通过开辟园区企业用工直通车、建立乡镇扶贫车间等形式,解决了大多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联系银西管委会,对易地搬迁户有意愿就业的在园区就近就地安置。对于少数因年龄偏大或身体残疾等因素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拓宽安置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保洁岗位,破解贫困户就地就业难题。目前,已陆续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9人,其中:乡村临时公益性岗位28人,乡村公益性岗位9人,爱心理发员2人(村、村建立了“爱心理发屋”试点);银西产业园区就业81人;企业、合作社务工安置52人。

(四)合力攻坚,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

挂牌督战,以督促战,保证不漏一人全面脱贫。一是确定督战对象。2019年底全乡剩余未脱贫户38户110人,脱贫监测户17户50人,边缘户11户16人,2020年经动态调整,现全乡剩余未脱贫户38户107人(死亡2人,嫁出1人),脱贫监测户17户48人,边缘户11户15人。二是落实督战内容。为进一步解决38户107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7户48人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11户15人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乡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确定责任领导及责任人,安排各村实地走访调查剩余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生产生活情况,主要就收入、今年生产计划、住房、就业及存在困难等情况进行调查,认真梳理并形成表册,对症下药,根据家庭情况和农户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或巩固提高计划,落实政策帮扶措施,通过低保兜低、劳务转转、发展种养殖、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增加收入确保收入稳定达标,对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三是巩固督战结果。经过梳理,剩余38户未脱贫户中,低保兜底33户97人,其中:提升低保级别1户(四类提升二类),纳入低保范围5户(二类低保);安置临时公益性岗位18人。鼓励17户脱贫监测户发展种养殖产业或就近安排公益性岗位,杜绝返贫,安置临时公益性岗位8人;9户低保兜底,其中:提升低保级别2户(四类提升二类1户、三类提升二类1户)。11户边缘户全部低保兜底。

完善落实“一户一策” ,落实脱贫帮扶计划。准确掌握政策,认真排摸,确定“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人员名单,乡确定需制定“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人员共66户,其中:未脱贫户38户,巩固提高脱贫户17户,边缘户11户。对以上66户按要求填写“一户一策”动态管理情况统计表,进行季度动态管理,落实脱贫帮扶计划。

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1.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还续贷工作。2020年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逾期未收回79户352.3万元。一是对逾期户继续催收工作,对拒不还款的采取法律措施;二是对家庭重大变故等的申请核销;三是对符合续贷条件有意愿的户进行续贷,延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享受年限;四是跟踪续贷后户产业发展情况,保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确实用在产业发展上。2.脱贫攻坚再加力,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享受全覆盖。根据政策要求,针对全乡精准扶贫户未享受小额信贷扶贫政策或已享受已还款的家庭,进行全面走访,了解是否有意愿贷款发展扶贫产业,全乡共摸底有100户符合贷款要求的家庭申请贷款发展产业,每户意愿借贷5万元。目前,已完成借贷工作。

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1.巩固搬迁入住成果。全面排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际入住情况,对入住质量不高的,实行科级干部包抓、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计划,经过整改,目前444户已全部完成入住。2.拆旧复垦复绿工作。截止目前,全乡204院已拆除旧房的复垦复绿工作已经全部完成。3.继续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工作,对有意愿人员安置合适岗位就业。乡4月份对易地搬迁444户1527人就业务工情况进行了重新摸底统计,建立了就业帮扶台帐,针对有意愿还未务工的搬迁户,积极与园区企业对接,帮扶干部通过QQ、微信群及时转发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入户宣传相关就业扶贫政策,截止目前,园区企业已安置易地搬迁群众80人就业,建立了易地搬迁户后续就业帮扶台账,针对有意愿还未务工搬迁群众进行务工动态监测,定期更新就业季度报表,持续引导易地搬迁户稳定就业。4.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档案资料整理工作。5月份,要求各村对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资料全部进行整理完善,6月底,乡级和村级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资料均已整理完成。

(五)结对帮扶,各行业部门齐发力

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驻村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队长例会制度等,督促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每天按时打卡,认真履行“六大员”职责,切实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的管理。定期对、、、四个贫困村工作队吃住在村等情况进行暗访检查,对7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会议记录、工作日志进行常规查看,看是否存在会议记录、工作日志简单等问题,提醒队员认真记录工作日志,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困难需要。对乡驻村帮扶工作队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队员进行调整,新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名,调整队员4名。

督促各帮扶单位落实好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帮扶职责,严格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等文件精神,努力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全力配合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落实好驻村帮扶工作队体检等后续保障工作。一是为保证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以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于6月上旬组织对29名工作队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二是对全体驻村工作队成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和肺炎医疗保险。三是督促工作队成员线上线下学习。线上认真学习脱贫攻坚网络公开课学习专题和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网络视频培训内容,线下充分利用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月例会、脱贫攻坚推进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脱贫攻坚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促进驻村帮扶工作队更精准地掌握扶贫政策,更精细地指导各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全体成员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聚焦问题,抓实推进问题整改

全面落实省、市、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挂牌督战、“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巩固提升行动,巩固拓展“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成果。2020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8个方面15个问题,认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督导反馈意见6个方面17个问题。2019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2类5个方面6个问题。十三届省委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3个方面12个问题。“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乡共梳理认领5个方面14个问题。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检视清零行动反馈问题6个方面14个问题。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3类3项3个问题。全省2019年重大扶贫工程建设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指出问题整改6个方面6个问题。国务院扶贫办通报问题整改2个方面2个问题。“过筛子、补漏洞、化矛盾”自查问题7个方面19个问题。市纪委监委第三专项监督检查组督查乡发现问题反馈共16个问题。“八盯八促”专项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2个方面3个问题。对8个县市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暗访督查通报3个方面10个问题。区第三轮产业扶贫督导发现问题反馈2个方面5个问题。以上问题建立整改方案,定期报送整改台账,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确保上半年整改成效。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问题。我乡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距离,与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部分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群众有攀比心理,眼红于贫困群众取得的利益,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6

2016年,省下达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991户9459人,目前第一批项目已完成住房建设947套,搬迁入住500人,总计投资24500万元,占计划的8.5%、76.7%、69.2%;第二批项目目前已完成住房建设493套,总计投资14660万元,占计划的65.13%、68.68%。

“十二五”期间,正安县12个乡镇15个安置点建设住房319403平方米,新建饮水管道39.5公里,硬化道路159265平方米,建设集贸市场56125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5150万元,入住率82%。

2012年7月,正安县决定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3313户14521名农村人口搬迁出来,从根本上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

为此,正安县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农村集中建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有机结合,合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此外,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走进杨兴镇桐梓村,31栋260套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是清一色的白粉墙、小青瓦、马头檐、雕花窗式徽派黔北民居。桐梓村易地扶贫搬迁一期工程占地1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截至去年11月共新建260套生态移民安置房,搬迁农户260户122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68户812人,低保户11户42人,生态环境脆弱户81户373人,入住率达99%。

“现在当然舒适、安逸哟!我们寨上的7家人搬迁过来后,不仅远离了深山雨季随时滑坡的危险,还免去了娃娃们每天早晚上学需要穿行沟壑的隐忧。”谈起如今的生活,从桐梓村高堡湾组搬到新村的朱文明笑得合不拢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正安县把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贫困农户迁移到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障喽越虾玫牡胤浇ǖ惆仓茫在建好移民住房的同时,整合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排污、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致富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生态移民工程的理念核心。在促进移民就业增收上,正安县提前对接用工企业人员需求,采取迁出地培训、迁入地实训等方法,对移民进行分阶段、分类型的培训,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县党校、县职业学校定期办班培训移民,做到每户掌握1至2门专业技术、每户至少有一个孩子能免费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为移民提供“培训+岗位+安置+服务”四位一体就业服务,让有一定就业技能的青年移民进入全县各大企业务工,月工资收入达到1800元至2500元。

在项目安排上,支持移民区兴建茶叶、核桃、薏仁米、野木瓜加工厂,重点安排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7

曹妃甸,原是渤海湾一个沉寂千年的荒凉小岛,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如今,这里正在进行一项世人关注的钢铁大工程。

4月,记者驱车来到这里。强劲的海风中,绞吸船倒海翻沙,施工车辆穿梭往来,石油码头正在打桩,厂房正在浇灌基础,载有数十万吨铁矿石的巨型船正在进港……

笔者汽车的GPRS卫星导航系统上,十分确切地显示我们正行驶在海平面上。一年之前,笔者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还是大海,电子地图显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调整。

一个31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呼之欲出。一座包括“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等四个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这里迅速崛起。其中“大钢铁”即指在这里建成一座年产千万吨精品板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这个钢铁联合企业的前身,就是北京首钢。而到了河北曹妃甸,这一钢铁联合企业有了新的名称: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其资产组成为:首钢控股51%,唐钢占股49%。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2010年首钢将搬迁完成。

随着首钢产能的递减和“新首钢”建设步伐的加快,首钢正在北京作最后的“谢幕演出”。

要首钢还是要首都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在13亿人民的夙愿终于实现、举国上下欢庆的时刻,位于北京西郊石景山的首钢第一炼钢厂车间内,老工人荣师傅的心情却十分复杂,打心眼里为祖国自豪的同时,他也和10万多首钢人一样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有着80年历史的钢城迁出首都已成定局。

距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仅二十几公里的首钢, 建厂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策层认为北京应该承载更多的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首钢迎来快速发展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首钢产量在十几年间由100万吨猛增至800万吨,在中国钢铁企业中排第一位。随着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降尘的情况也随之恶化,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90年代初最为严重的时期,在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首钢的粉尘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

当时,在石景山的白庙村环保观测点,能看见附近居民房玻璃上贴着厚厚的塑料布,为的是防止灰尘刮进屋里去。夏天最热的时候,老百姓家的窗户都没法开,出门时必须戴着口罩。

事实上,早在1986年首钢产量只有150万吨时,就有专家发出过“首钢迁,还是首都迁”的警报,90年代后期更是发起了“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讨论,随后便是个漫长的论证过程。

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达到了823万吨,而厂区的降尘量也达到市区的29倍。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矛盾,有人提出把首钢迁出北京的建议。

1995年,首钢宣布,将钢产量限制在800万吨左右,并关闭了每年盈利一亿多的特钢公司和一些建在市内的重污染企业。此后,首钢每年从生产利润中拿出30%来治理污染。

1999年,首钢作出再次减产80万吨的决定,并通过高新科技改造,把发展重点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上。首钢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到2001年首钢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环保,又进一步降低了污染量。2002年,首钢的环保投入达到2.41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首钢当年利润的50%。

2001年7月申奥成功,首钢搬迁调整正式被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

首钢集团钢铁产业搬迁的方案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反复论证,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终于正式批复,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

利益的博弈

对首钢这样一个大型工业企业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态,除了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感情之外,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的巨大诱惑,无疑是所在地政府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首钢压缩产量前的2004年,集团上缴税收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19亿元。首钢的销售收入贡献占到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首钢搬迁,的确将对北京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首钢总公司总经理王青海表示,“近年来首钢钢铁产业每年为北京市提供的工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首钢上交税收占到北京市财政收入的1/20。搬迁后,这部分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将转移到河北。而给北京留下的首钢其他产业、离退休职工以及内退职工,却需要花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解决。”

同时,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首钢都有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

首钢要搬迁的消息一传出,这个中国的“污染大户”同时也是“利税大户”居然成了抢手货。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广西等多个省市积极努力,希望首钢能够迁到那里。

首钢最终确定搬迁到河北,是因为河北省矿产丰富,与北京总部距离最近。同时,首钢在河北就有很多投资,这包括在河北迁安已经年产200万吨规模的炼钢厂,在河北秦皇岛40万吨的板材厂,首钢到河北发展,可以利用原来的投资基础,整合其产业链。

所属地的变化,不只是因为首钢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更在于地址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更具体的变化,比如首钢的巨额税收缴在哪里。

巨型企业的搬迁,背后牵动的是地方政府的巨额利益。2003年,首钢200万吨钢联项目选址河北迁安。按照“属地纳税”原则,仅首钢一期200万吨钢联项目产生的税收将达7.1亿元,比2003年迁安市财政收入多0.5亿元,可谓“再造迁安”。

此后,在秦皇岛抚宁县,首钢一期“秦板”项目,预计税收超过5亿元,而2003年,抚宁县财政收入为3.5539亿元。这等于再造了“一个半抚宁”。

“首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曹妃甸,同样等于再造一个唐山。”谈及首钢之于唐山,唐山市的相关负责人显得很兴奋。笔者不断听到相关官员的议论,首钢搬迁后的地方税收不可能全部都给河北省。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明确表示,凡是从北京、天津转移到唐山的工业,税收都可按照一定比例“分享”,而GDP则可以全归原属地。渴望发展的京津冀腹地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重型工业由大城市转移出来。

然而税务专家却指出,京唐钢铁公司是首钢与唐钢共同出资所建的股份制企业,肯定应该执行“属地纳税”原则,即在企业所在地缴纳所得税。

“首钢占用我们的矿产,污染我们的环境,消耗我们的水资源,不可能与地方上没有一点关系,肯定要在税收上照顾当地。”河北省发改委一名官员说。对唐山而言,开矿和冶炼,难免加重当地的污染和环境的负担,如果把税收上缴到当地,也就为治理环境破坏提供了经济基础。

对税收究竟如何分配,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迟迟没有给外界一个公开的表态。

饶有意思的是,为补偿北京的“损失”,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方案中留了一个伏笔――“在顺义建设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首钢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选址在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厂区总规划面积73.37万平方米。项目估算总投资为64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70亿元(不含税),计划2007年底前建成投产。项目设计年产量为150万吨冷轧薄板,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

至于曹妃甸新钢厂的税收归属问题,北京市的态度是明朗的。2005年3月7日,北京举行关于首钢搬迁的专题会议。市委书记刘淇和市长在会上明确表示,北京市将站在国家大局、北京市未来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角度来正确对待和处理首钢搬迁的有关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对此的评价为:“对首都而言,财税收入可能减少很大部分,但换来的是更长远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利大于弊的。”

首钢地产悬念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如果出现一块7.07平方公里的“空地”意味着什么?这块即将出现的“空地”就是首钢工业区。

首钢搬迁消息传出,首钢工业区的改造规划立即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闻焦点。

3月2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位负责人称,首钢搬迁后,已经通到首钢东门的西长安街延长线将被打通,直接通到门头沟,穿过首钢的区域基本定位为“中央办公区”。已有中央单位表示愿意搬迁,关于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的议论再次被引爆。

具体承担《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的北京市规划委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首钢搬迁后,工业区旧址的功能已初步定位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这意味着,首钢后时代的地产悬念初步破解,一旦《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实施,北京西部将崛起一座承载工业文化特色和城市活力的功能区。

一座钢城从北京市区的谢幕,标志着一个城市特定历史时代的结束。首钢搬迁及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方向,是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一次功能反省和再定位,是工业区改造模式的全新探索。

面对首钢这种标志性企业,规划部门深入探索保护性开发的新型改造模式,让工业区改造兼得社会、经济、文化、环保等多重效益。

首先是如何面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问题。有近90年历史的老工业企业,每一段铁轨和每一间厂房,无形中都已成为北京近百年工业史的见证。北京市规划委的专家告诉笔者:“首钢搬迁之后,北京工业发展的这段历史要保留下来,不能成为城市的一段空白。”

在国外,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已成为一种潮流。如作为德国工业标志的鲁尔地区,其许多工业建筑和设施在停产之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变成一个休闲旅游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基地。

2006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市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首次提出将工业设施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

“事实上,我们在停产拆迁的过程中,已经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厂房和设备采取了保护性措施。”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首钢和北京市规划部门已经委托清华大学组成专门的专家组,在厂区内进行摸底调研,并将需要保护或保留的工业遗产项目一一列出清单。如一座在建厂初期便存在的办公楼和一台产于上个世纪初的德国西门子设备,是其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工业古董”。

其次,对首钢的改造规划体现出节约型社会的特点。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说一些厂房,如果拆掉,不仅产生大量工业垃圾,而且造成事实上的浪费。有些厂房完全可以被重新利用,注入新的功能,如可以将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拍摄基地等。

同时,北京市规划委会同相关部门,就《国内外工业区改造与更新案例研究》《首钢工业区现状资源调查及其保护利用研究》《首钢工业区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首钢地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研究》《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体景观恢复和水资源配置研究》等相关子专题展开深入研究论证。

相关专家认为,在对工业文化遗产情况、现有资源情况、污染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北京市规划部门给出的首钢工业区旧址的功能定位是符合实际的,也体现了全新的企业搬迁改造理念。

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温宗勇说,该规划的研究范围是在首钢主厂区用地 707公顷的基础上扩大为856公顷,制定了实现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协调统一、均衡发展的规划目标。规划充分听取了规划、经济、交通、环保、文物等相关领域部级专家组意见。

探索中也出现多种难题。如由于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工业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相应立法,对工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成为最棘手的难题。北京市规划部门介绍,此类难题的处理方式上,都是采取专家反复论证的方式,反复听取专家意见再决定取舍,力求留下遗产不留遗憾。

从首钢工业区改造的两大功能定位“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来看,就足以给人们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在一座“钢城”旧址上建设一座新城,同样让人们产生多种创意设想。

“如果老厂房的租金不是太贵,我就去搞个工作室什么的。”艺术家王强说。空间是硬道理,首钢工业区里面无数的厂房,都可以改造成艺术空间。在北京大山子,不少艺术工作者都表达了他们的这一想法。

而2006年8月,北京市科委和石景山区政府牵头立项《利用首钢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对策研究》课题,研究2010年首钢整体搬迁完成后,在此建立创意产业基地的具体问题。这一课题将理清首钢搬迁后工厂、仓库、铁路、大型冶炼设备的布局、面积大小等资料,同时针对不同地块,列出适宜发展的创意产业细分行业。通过规划,将充分释放首钢搬迁后的水、电、人力、铁路、旅游等资源。

石景山区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首钢旧址内有望建起一个创意产业“梦工厂”,并准备把它转型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此前,石景山已经上马“喜莱坞”新媒体制作基地,希望将这个花费3.5亿元的项目打造成“中国好莱坞”。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这在全世界有许多先例。”石景山区科委副主任、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办常务副主任王亚迅告诉本刊记者,首钢既然有了这么好的硬件,软件可以慢慢建设。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北京已处在后工业时代,传统工业的退出,将带给城市一个充满创意活力、有着丰富历史记忆、承载多种城市新功能的全新区域,将会把其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截面尽量保留下来,这也是我们留给子孙的一笔财富。”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黑色冶金到绿色冶金

20世纪70年代,颐和园的领导带着一群青年人在首钢参观,通过首钢厂区的烟熏粉呛和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对比,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2007年春天,上万株月季竞相开放,北京市民扶老携幼漫步在首钢厂区。

为了迎接2008年绿色奥运,为了增加首都的蓝天和绿地,首钢,这个有着80年悠久历史的老企业,在搬迁调整中兑现了向社会的承诺。

据首钢董事长朱继民介绍,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2007年底首钢必须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2010年底北京石景山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届时,首钢粉尘排放总量将减少到20吨,烟尘排放总量减少到31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到55吨,将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搬迁调整的大幕在2005年拉开,尽管当时的钢铁市场一路飘红,6月30日首钢历史上第一座大型高炉仍准时停产了,它每年可产生铁90余万吨。一群老工人围着高炉久久不肯离开,老刘师傅说:“我的生命早就融进了火红的铁水,进厂30多年,陪伴高炉的时间比陪伴老婆的时间多,但为了北京的蓝天,我们支持。”

五号高炉的停产,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8吨,有组织粉尘排放100吨,无组织粉尘排放84吨。

2006年5月9日,世界上炉龄寿命最长的首钢二号焦炉停产,它42年来生产焦炭648万多吨,产出焦炉煤气26亿立方米,曾为北京市民生活提供了优质能源。它的停产将为首都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24吨、烟尘排放量4.05吨、粉尘排放量189.056吨。

“压产只是第一步。”首钢环保处唐丹平说:“在搬迁和结构调整期间,首钢仍继续加大北京地区必要的环境治理投入,以确保环境质量得到稳定改善。2005年至今,首钢共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2.2亿元,完成治理项目36项。2006年与2004年相比,首钢烟尘排放总量降低了14.83%,粉尘排放总量降低了14.6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了4.23%。”

为治理大气污染,首钢先后完成了三号高炉、四号高炉除尘器改造,三炼钢厂系统除尘改造等项目,减少了烟粉尘有组织排放;采用法国脱硫除尘工艺治理电力厂燃煤锅炉,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 2260吨、烟尘84.5吨; 密封了二炼钢厂厂房,彻底解决了厂房冒烟问题;完成了炼铁厂运焦线除尘治理,年减少粉尘无组织排放量230吨。

为提高水利用率,首钢投资159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回收项目,使吨钢耗新水下降到3.8立方米,达到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并完成了耐火厂污水处理站改造,处理后的水用于生产冷却、厂内绿化;既减少了水污染物排放,又节约了水资源。

首钢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为标准,提出了绿色首钢的理念,把环保治理与厂区绿化美化相结合,使首钢从“工厂中有花园”变成了“花园中有工厂”,生态资源日益丰富。首钢绿化覆盖率连续5年年均递增1%,目前厂区绿化面积已达到192万平方米,完成新扩建绿地面积103.712万平方米,可绿化率实现了100%。每年5月,首钢人举办的月季园赏花会,吸引数万北京市民前来游园,说首钢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点儿也不过分。

首钢生态环境的治理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石景山区鲁谷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冯重北说:“前几年谁也不愿意住石景山,首钢搬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让我们这里也成了鸟语花香的宝地,房价两年内翻了2番,还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在大家是争着到石景山来啊!”

据唐丹平介绍,随着北京地区压缩钢产量以及实施的环境治理措施发挥作用,到2008年首钢粉尘排放总量减少到1604吨,烟尘排放总量减少到976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到2622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50.14%、32.18%和36.91%。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首钢技术经济指标得到大幅度提升。吨钢综合能耗从1129.9千克下降到2004年的760.8千克;吨钢新水耗量由1995年的13.83吨下降到2004年的5.38吨,降低了一半多。在钢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首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995年的3.78千克下降到2004年的0.73千克,降低了80.69%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5年的4.99千克下降到1.05千克,降低了78.96%,吨钢各项污染物排放量水平位居冶金行业前列。

首钢正式迁至新家“曹妃甸”后,会不会破坏那里的生态,带来严重的污染?

环保产业事业部总工程师廖洪强说,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2010年首钢将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这并不是简单的把污染迁出北京,而是要建设一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一代钢铁厂,成为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基地。

曹妃甸钢铁基地总设计师张福明说:“未来的产品是精品钢材,今后可以满足汽车制造的需求,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新钢厂完全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污染物控制的指标来设计的。所以大家所担心的污染问题,在这个地方不会存在。”

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薛渤说:“在循环经济工业区的整体产业框架中,我们不放掉一缕烟气,不丢弃一块废渣,不丢弃一滴废水。”

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说,在实现循环经济“企业内部”小循环的基础上,曹妃甸钢铁厂还要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大循环,实现资源共享。曹妃甸钢铁厂高炉水渣可直接用于社会水泥厂作为水泥原料使用。焦炉设计配套废塑料添加系统,具备消纳社会废塑料功能,按吨煤1.5%添加废塑料,每年可消纳社会废塑料约7.5万吨。焦化生产的硫铵、焦油等,可为社会提供优质化工原料。

搬迁人才挑战

2007年7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新闻会,宣布帮助首钢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关键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的人才实行谈判工资,年薪24万元以上,购买商品房者可一次性发放房贴30万元,符合条件的办理北京户口……

由发改委牵头为一个企业招聘,在中国尚属首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这体现出中央对首钢搬迁调整的高度重视。此前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的筹建,大多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从全国各地抽调人才,这次面对国内外公开招聘,就是希望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人才流动。”

在北京石景山区,钢铁冶炼正在逐步退出;在河北曹妃甸,首钢新基地已经奠基。这一退一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员转移问题。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被赋予这样的内涵:集国内外高端设备、高端产品、循环经济于一身,成为代表国家竞争力的项目。职工素质无法适应。首钢停产后,旧址要发展软产业,几十年从事钢铁生产的职工,需要重新选择职业,用职工的话说:叫做离开熟悉的高炉,进入陌生的高楼,放下硬钢铁,拿起软文化。

周末,首钢培训中心报告厅,来自日本的板材专家,正在进行“板材生产技术与管理系列”讲座。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和其他领导都坐在前排,认真做着笔记,报告厅鸦雀无声。这样的学习在首钢领导层已经形成制度。

已经是下班时间,首钢第二炼钢厂的班组休息室里,脱下工装的工人们坐到电脑前,专心地学习炼钢主流程数字化管理、ERP之类新名词,对于工人来说,这样的学习也成了习惯。

学习正在成为这个处在大搬迁、大调整中的特大型企业新生的起点。朱继民说,首钢搬迁调整中,最严峻的考验就是人的问题。首钢在全国各地共有 13.4万职工,其中北京地区集中了8.3万人。人员的安置是首钢搬迁的最关键环节。概括说就是“人怎么办?人怎么干?”

提高素质,培育新的技能,成为首钢新生的基础、职工新生的需要,更是这个以为国家分忧为己任的国企的历史责任。

2005年3月,搬迁方案批复不到一个月,首钢党委印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综合素质作了系统部署,工人们俗称为“大提素”。这是首钢有史以来最广泛也是最自觉的一次“提素”。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这是首钢矿业公司电工赵新民对“大提素”的理解和感受。他说:在“大提素”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工种工人组成的学习团队,结合工作自选课题、自编教材、自主攻关。他发起的“赵新民学习室”,6个人里有电工、钳工、焊工,大家在学习中互相启发、共同攻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行了十几项技术革新,光矿车排烟道改造一项,每年就节约10万元!”而首钢第一炼铁厂,则从规范化、精细化和最优化的角度,在全厂开展提升执行力的学习。在创新高炉操作控制上下功夫,一项改革就节约焦炭82882吨,创造效益2575万元。

在“大提素”中,首钢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训人才。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钢铁产业和建筑产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总公司领导、下属公司的书记、经理都是学员;对专业技术人员,与韩国浦项、欧洲奥钢联等大企业以及高校合作,举办专项技术研究生班、专业培训班;对技师、高级技工开展选拔和专项培训,为结构调整后的新项目进行人员储备。

2006年是首钢值得骄傲的一年。经过3年的全员“提素”,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可比的37项中,首钢有25项进入全国前5名,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效益增长的同时,一批掌握新技术的职工也迅速成长起来。

首钢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是重大难点问题之一,难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流安置总量较大,2005~2010 年共需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47万人;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技能单一,转岗和再就业存在一定难度;三是从压产到全面停产,时间较为集中;四是区域相对集中,职工居住地主要集中在石景山区,再就业受到一定局限。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要求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首钢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工作力度。北京市有关部门每年向首钢推荐1700个硬件条件适合的就业岗位,以协助首钢安置富余人员。近三年,北京市财政已累计向首钢拨付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资金6.89亿元。

首钢把人员安置分成几种流向:一是钢铁企业本身;二是首钢自身的非钢产业;三是围绕曹妃甸等新钢铁基地的服务行业;四是首钢搬迁后原址上发展创意产业和服务产业。此外,职工可以自主就业。其中,非钢企业是分流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首钢的非钢产业占到一半以上,北京地区的非钢企业近 100家,这些企业涉及建筑施工、设计、电子、房地产等。通过改制,增强竞争力,吸纳首钢富余人员转产,成为首钢搬迁后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钢搬迁调整中一个重大战略。

演练成精兵留下来,培养成强将走出去,首钢把培训职工新能力细化到每个人。

今年37岁的马小明原是首钢第一炼钢厂职工,企业停产后,面临着新的选择。经过竞聘,马小明转岗到首钢新建的彩色涂层钢板厂。走上新岗位,他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术。经过3个月培训,合格上岗了,并通过了电工技师的资格考试。

2005年6月,首钢设立了“首钢总公司安置富余人员创业基金”,对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项目等给予扶持。目前,已经有8家企业使用创业基金850万元。首钢还在北京地区组建21家劳务派遣企业,积极为职工走向社会搭建桥梁。

两年来首钢通过多种渠道共安置富余人员13179人,首钢北京地区净减少7000人。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篇8

一、征收搬迁主要任务

粮油公司土地面积为44.09亩,房屋建筑总面积19266.76㎡。内有三栋职工宿舍楼,均为单位产权,其中二栋为套房住有61户;一栋综合楼(非成套房),住有4户;征收搬迁户共65户。在2013年10月底全部搬出后将房屋等设施拆除完。

二、征收搬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在县工作组领导下,县粮食局成立粮油公司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2、分工负责。粮油公司搬迁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包干到户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限时完成,纳入考核。具体见附表,分工原则如下:

一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1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8户,非成套宿舍1户,共计21户。

二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2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8户,非成套宿舍1户,共计21户。

三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3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9户,非成套宿舍2户,共计23户。

3、工作安排。为确保完成搬迁工作任务,按照市工程指挥部要求,分阶段限时完成:

(1)、2013年1月前,召开搬迁动员大会,传达、宣传拆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搬迁工作总体要求,下达搬迁通知书,制定并通过企业改制方案。

(2)2013年2月前,对搬迁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就其租赁房屋面积、家庭居住人员、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仓库租赁合同终止,租金清算,配合县房产局对公司房屋进行测绘评估。3月底完成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签订解除职工与企业关系协议。4月底,完成企业改制费用测算,并上报市、县企业改制办审核。

(3)2013年5月31日前,制定搬迁工作计划,清退仓库租赁户,收回出租的仓库。申请市工程指挥部相关部门对居住户面积、装修情况进行测绘评估,并复核确认,搬迁补偿项目进行评估核定,收集搬迁户保障性住房申请并交相关部门依规审核公示,入户做好工作。完成企业国有土地征收手续,筹措企业改制资金,结算土地征收补偿款。

(4)2013年6月30日前,施工队进场开始拆除仓库、谷棚等非居住的公建房屋设施,并清运建筑垃圾。

(5)2013年7月31日前,支付职工改制补偿款,结清改制职工所欠的社会保险费用,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工作。

(6)2013年8月,移交企业改制职工档案,办理下岗等相关证件,企业改制扫尾工作结束。

(7)2013年10月20日前,完成各住户、租赁户过渡安置。10月31日前完成搬迁协议签订,收回房屋,筹措搬迁补偿资金,确定并公示保障性住房享受对象,依照相关政策测算搬迁户补偿金额。

(8)资金到位后,各搬迁户补偿、奖励金额报经市工程指挥部审核,审核同意后,按各搬迁户完成搬迁任务先后顺序,兑现其补偿、奖励等相关款项。

(9)2013年11月20日前,开始拆除剩余房屋,并清运垃圾。

(10)2013年11月底,拆迁工作验收,结算拆除工程款项。12月底,移交场地,拆迁工作结束。

三、工作要求

1、粮油公司征收搬迁工作是当前全局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工作组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吃透政策、认真谋划、整体推进,必要时候采取现场集中办公方式推进搬迁工作。

2、各工作组要各负其责,按照分工包干的户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征得他们的支持理解,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3、加强调度和考核。县局搬迁工作组在开始入户工作后,每周一调度,听取各工作组组长对搬迁工作进展汇报,协调解决搬迁工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对照时间要求检查、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县局将粮油公司搬迁工作纳入2013年度机关股室考评,视完成情况对工作组人员进行奖罚。在2013年10月25日前,完成搬迁任务(即:签订搬迁协议,收回出租房屋,无争议,下同)的,县局对各工作组成员每户每人奖200元;在2013年10月31日前,完成搬迁任务的每户每人奖100元;2013年10月31日后完成搬迁任务不奖;11月10日仍未完成,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每户每人扣100元,且相应扣减工作组人员年度考评分数;局机关其他工作人员得各工作组成员平均奖。奖金由各组长按工作完成情况分配,10月份为集中办公时间,机关工作人员取消双休日。

上一篇:小区保安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酒店保安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