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00:08:31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1

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如果企业不但购买了总账管理系统,还购买了供应链管理系统,销售成本结转凭证在存货核算中生成,直接传递到总账管理系统。如果企业只购买了总账管理系统,没有购买供应链管理系统,销售成本结转的凭证要么手工计算后在总账管理系统直接填制,要么利用总账管理系统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生成。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购买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好使用销售成本自动转账功能生成记账凭证。该功能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并能自动生成转账凭证。要想既快又准确地生成记账凭证,需要掌握以下三个环节的处理技巧。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设置是结转成本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应该根据企业的业务环境灵活设置会计科目。使用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时,要求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及下级科目的结构均相同,而且明细科目要设置成数量核算。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较繁多,包括餐费、酒水、香烟、服务等,主营业务成本包括餐费、酒水、香烟等。餐费成本是由原材料账户直接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不能通过期末自动转账生成,而酒水、香烟等商品是由库存商品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的,可以通过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生成。因此,餐饮企业不能按这三个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定义结转成本,需要按二级或三级科目定义结转。于是我将餐饮企业的这三个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设置成如表1所示。

表1 餐饮企业会计科目表定义以上会计科目时,首先要注意一级和二级会计科目不用定义成数量核算,而三级会计科目,必须定义成数量核算;其次,这三个科目的二级和三级科目的个数应该一致,而且科目的顺序不能颠倒。比如我以上设计的三个科目都有酒水和香烟,都是酒水排第一,香烟排第二。酒水下都有A酒和B 酒,A 酒和B 酒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颠倒的话会导致将A 酒的成本转至B 酒中,将B 酒的成本转至A 酒中。因此,为保证它们的一致性,期初建账时最好采用会计科目成批复制功能设置会计科目。成批复制会计科目的操作方法是: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弹出“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成批复制]命令,系统弹出“成批复制”对话框,分别输入科目编码“140502”和“500102”,勾选数量核算,如图1所示,单击“确认”按钮,即可生成主营业务收入/酒水的明细科目,按此方法再复制主营业务成本/香烟的明细科目。

图1“成批复制”对话框二、准确填制商品入库和销售的记账凭证采用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的工作原理是按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户的贷方数量乘以库存商品明细账户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库商品的主营业务成本。因此,在当月发生库存商品入库和销售时要准确录入数量、单价和金额(这三项可录入两项,另外一项系统会自动计算)。金额不容易出错,要注意录入数量的准确性,有一笔忘记输入数量或数量输入错误,就会导致月末销售成本结转错误。还要注意如果发生退货业务,库存商品和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方向和正常业务一样,但数量都输入负数,金额用红字。不要用正数录入在相反的方向上。三、分别进行定义结转因为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三项一级会计科目结构不同,所以需按二级会计科目定义结转,如酒水定义结转一次,香烟定义结转一次。期末结转前,首先,将本月的日常业务全部记账,尤其是库存商品的入库和销售业务,如果有漏记账的,会导致计算不准确。其次,必须定义转账凭证,执行[业务工作]/[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销售成本结转]命令,系统弹出“销售成本结转设置”对话框,录入库存商品科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编码,如图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如果系统提示“库存商品科目、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结构不同”,检查这些科目下的明细科目是否一致,是不是有的科目没设置成数量核算。单击“确定”按钮后,如果系统没有任何提示,说明定义成功。最后再生成凭证,单击[ 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命令,系统弹出“转账生成”对话框,单击“销售成本结转”单选按钮,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弹出销售成本结转—览表,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生成结转酒水成本的记账凭证,保存即可。

重复上面的操作步骤,定义香烟的科目编码,选择库存商品科目为“140503”,销售商品科目为“500103”,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为“540103”,生成结转香烟成本的记账凭证。依此类推,将各类商品结转完成。

图2“销售成本结转设置”对话框综上所述,要想通过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需要领悟其工作原理和前提条件,从整体精心设计,才能圆满完成结转工作。参考文献:[1]庄蝴蝶,刘玥.会计信息化(第二版)(用友erp—U8V10.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王刚.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2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除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GDP名义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但是,金融系统资源错配、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资金链条不断加长,对央行的流动性政策越来越敏感,资金价格攀上新台阶。房地产泡沫和政府债务及隐形政府担保,支持货币信贷的快速扩张,大量新增资金被直接或间接配置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2013年前9个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55.8%,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挤出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其次,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风险进一步积累。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市场区域格局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三四线城市呈现住房和土地供给“双松”状态。由于住房供给持续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趋缓,三四线城市开始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但在现行财政框架下,为了推动市政建设和维持财政平衡,政府仍继续供应土地,导致住房供求关系更加宽松,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房价下跌泡沫破裂迹象。与此相反,一二线城市则呈现住房与土地供给“双紧”状态。由于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城市规模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刚性需求旺盛,但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给相对不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导致泡沫进一步膨胀。这实际上已成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最不可预测的风险点。

第三,产能过剩严重,调整缓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截至目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2012年低0.7个百分点。同时,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仅从2013年三季度工业用电量的变化可窥斑见豹,略见端倪:7—9月分别为3609亿千瓦时、3509亿千瓦时和3003亿千瓦时,这种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的趋势究竟多大程度反映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观察,值得担忧。

第四,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自2011年起,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开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下降。在国内完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2年出现十多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3年来依然延续了这种态势,尤其是9月份出口同比呈现负增长,值得高度关注。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2.5%左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仍可能对美元缓慢升值,而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的其他国家的本币大多保持弱势,将继续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和以稳促进相结合,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与风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减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但需要高度关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013年,中国出口增长有望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

但相对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成长性行业对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撑作用尚不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下降。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高端餐饮娱乐场所有望积极面向市场转型,消费结构逐步改善。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上升。综合上述分析,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略高于7%的水平,这将有利于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比如,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十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下篇】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入高收入社会,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经济转型升级

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在体制上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从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具体地说,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换和升级。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内需拉动,还是主要靠外需拉动;是主要靠投资拉动,还是主要靠消费拉动等。

二是经济增长投入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从供给方面看,支撑经济增长的有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还是主要靠知识和技术来支撑;是主要靠低水平的技术来支撑,还是主要靠高水平的技术来支撑等。

三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商品和服务由不同的产业创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国民财富是主要来自于第一、第二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是主要来自于低附加值的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高附加值的产业等。

四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转换和升级。体制机制既决定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又对发展有反作用。良好的体制机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严重缺陷的体制机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既涉及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

当然,经济转型升级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城乡区域结构合理化等内容。但是,上述四个方面,应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最应当引起关注的方面。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大调整,未来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将可能延续较长时期,中国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会再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7%上升至2012年的11%左右。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4%左右上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接近40%;而美国同期的贡献却由30%左右下降至1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等等。不仅如此,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调整期。全球针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各项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而且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的重大技术变革尚未明朗。因此,全球经济将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很难再有过去那样的国际环境。

第二,结构调整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围绕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需要。金融危机之后,结构调整迅速被发达国家当作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举措,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美国先后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三,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靠资本高投入、劳动力充足供应且低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近几年来,中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

第四,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极限,推动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事不宜迟。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2013年入冬以来出现持续数日覆盖中东部地区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雾霾,不少城市空气中、重度污染天数越来越多;当前水、土壤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来越低。

第五,中国正处在由上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已成功跨过上中等收入社会门槛,正在向高收入社会迈进。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的重大升级,对传统的消费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此外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50%,未来将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促进信息、旅游休闲等服务需求的增长,也会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必须适应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

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依然偏弱。金融危机后,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仅7.2%,2013年1~11月份累计增长8.3%,与这之前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20%左右的增速相差甚远。在外需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达到49.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20到30个百分点,而且消费比重的提高还有出口、投资增长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发挥主动力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资源、资本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的转变。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量达到25.3亿吨国际标油,超过美国同年的14.5%,约占世界总消费的20.3%。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耕地红线逼近、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由于对自主创新重视不足,我国产业发展仍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来技术,我国的创新系统还未能成为支撑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进展,第二产业比重已经从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在二产内部的占比过高,且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我国粗钢产能在2012年底就达到10亿吨左右,到2015年预计达到11.2亿吨;而中国钢铁消费预测会在2015年出现峰值,也就7.5亿吨左右。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资本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进口。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比重有所增长,2012年达到44.6%,但研发、营销、金融、保险、物流等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的现代生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第四,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还不够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资项目审批、要素价格管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况,寻租和腐败多发,抑制了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这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毫无疑问,在政府与市场这一对矛盾中,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真正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组合驱动,转向更多地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这就需要: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正确把握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铺摊子”、“上项目”,不仅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更紧,不利于转型升级,而且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应消化期,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控风险、守住底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又要服务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创造活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要大力强化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长点。

第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要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实施力度。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五,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健全体制机制既是转型升级的内容,也是转型升级的保障。其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证各类企业都能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同时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加强发展战略、规划、制度、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绩考核机制。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3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1中国报业(集团)高层领导座谈会”,中央和地方33家报业集团负责人将围绕“报业集团转型升级之路”的主题,总结报业集团就转型升级创造的经验,共同探讨我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这是贯彻落实《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年初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在此,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报业集团负责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新闻出版战线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正在迈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局工作特别重要,意味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希望。下面,我结合新闻出版业发展情况,就报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发展与大家交流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报业转变发展

方式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报业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报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报业转型升级,是新闻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与会的33家报业集团,占我国报业集团的绝大部分;而报业集团是我国报业的主体力量,也是全国三级党报的中坚力量。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在加快推进报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报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新闻出版业包括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六大出版,编辑、印刷复制、发行三大行业。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舆论阵地,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作用巨大。同时,报业又是重要的产业部门,为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需要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因此,加快转变报业发展方式,对于促进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报纸是国家重要的媒体机构,作为开放的话语平台,报纸对内对外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传达政府的主张,反映大众的意愿,沟通人们的思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报业的改革发展,我国报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报业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提供条件。

(三)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传播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目前,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不断深化,传播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日趋完善,带来了世界传媒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重大而深远。我国报业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要利用好时展提供的难得机遇,自觉实现报业产业格局调整和产业形态转换,大力转变报业发展方式,推动报业产业升级,将我国新闻出版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正确判断我国报业转型升级的

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努力目标,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有赖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新闻出版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新闻出版业产业体系、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市场化步伐加快,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外向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在全国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一是报业规模不断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长。截至2010 年,全国出版报纸 1939 种,报纸总印数 500.2 亿份,成为世界报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二是规模经营不断探索,经营成果初显。全国39 家报业集团实行编辑和经营两分开,省地两级报纸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大中型报刊骨干企业正在形成。三是报业内部结构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调整。一些市场萎缩、经营不善的报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办报定位,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四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报刊网、电子报刊、网络报刊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传统报业的新媒体业务不断增长,新产业收入不断扩大。五是新型报业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已有7 家报业集团、报刊社的经营部分已经在境内外上市,1251 家报刊单位注册为企业或转为企业。六是报业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实现千人拥有日报 90 份,部分地区实行党报免费赠阅。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全民阅读工程等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都包含报业服务的内容,发挥了报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报业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束缚阻碍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革除,深化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文件刚刚下发,转企改制的任务十分繁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报业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报业结构不合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报刊业“小、散、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报业的舆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有相当差距。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多元传播格局加快形成,传统报业在技术、人才、资金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并不占据优势,面临新兴媒体的强大压力。报业转型人才缺乏,既缺乏管理大型报业传媒集团的政治强、业务精的帅才,也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特别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全媒体人才。我国报业与新闻出版产业其他部门一样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报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面临着来自经济、科技、国际竞争、资本运作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报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报业集团

转型升级

实施集团化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2010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新闻出版领域集团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只出现一些出版发行联合体。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行政性、区域性的出版(发行)集团。90年中后期至今,成立了大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从1996年起,和新闻出版总署已经陆续批准了39家报业(传媒)集团,有中央报业集团,有省市报业集团。

这39家报业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出版报纸数量、经济实力,还是报纸质量、社会影响力,都在我国传媒界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据调查,2010年全国39家报业集团总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与2009年相比,均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总收入409.65亿元,比2009年增长9.59%。实现利润总额42.82亿元,比2009年增长29.74%。集团净资产总额527.0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17%。其中,17家总收入10亿元以上,18家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

推进我国报业转型升级,首要任务是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有学者指出,我国传媒业转型表现出“双转型”的特征,即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相互交织。我国报业转型同样也具有这种“双转型”特征。因此,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必须把握这一特征,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从加快报业改革出发,推动报业适应全球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报刊市场主体,同时,这一改革还肩负着调整报刊产业结构,提高报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推动报刊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的重任。不久前,中央已经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央要求,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不久将全面部署转制工作。各报业集团要抓住深化非时政报刊转制的大好时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报刊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打造我国报刊传媒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从而优化我国报业结构,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为报业发展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要加快推进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积极推进区域性报纸由单一新闻服务向报网一体化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发展,积极推进专业性报纸建设提供内容服务、广告服务和各种数据增值服务的网站群,积极推进以手持阅读终端为载体的报刊内容服务。可以预见,今后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新业态,将会成为新闻出版的主体产业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报业出版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要努力建设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通讯网等多网覆盖的新闻出版内容传播新体系,构建新形势下多元传播新格局。

同志们,面对传媒业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推进报业集团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踏实工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积极的力量。

谢谢大家。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消费结构 经济转型升级 重大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核心要求及主要内容。我国市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具有十分优良的优势,但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建设中也面临较多的挑战。从国际角度而言,国际需求结构正在改变,经济发展竞争越加激烈,贸易与投资行业的发展情况在不断改变,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建设所具有的优点及限制条件,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一、消费结构转变轨迹与特点

(一)消费结构转变一般规律

1、消费需求上升规律

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是消费经济客观存在的一个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需求总量的上升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限制,消费需求也呈现着不同趋势及特点。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一直在稳定上升。正是由于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消费水平递进规律

消费需求的上升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上面。消费水平上升表现出消费者消费具有不可逆特点,消费水平从开始低级逐渐向高级转变。根据经济数据研究发现,消费者消费效率与消费重点都受到消费者经济收入影响。

3、结构层次上升规律

结构层次上升规律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上面,如果要是将消费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消费者经济收入要是增加,消费结构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这样生存型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中的比值就会下降,享受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中的比例就会增加。要是从物质产品及服务产品消费角度分析,消费结构的改变,实物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比例中会逐渐下降,服务产品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比值会逐渐上升。要是从衣食住行角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伴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在食品上面的消费会逐渐降低,在非食品上面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特征

以市场经济条件作为背景,对于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中,利用新古典消费函数理论进行归纳。

1、关于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设定

(1)消费者有完全的选择自由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在商品及服务选择中,能够完全根据自身偏好及预算进行选择,并且消费者这种选择并不会受到短缺或者是限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2)市场价格有充分弹性

市场价格所拥有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价格能够通过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价,当消费者对于某件产品需求较小的时候,产品销售价格自然就会下降;消费者对于某件产品需求较大的时候,产品销售价格自然就会相对应的上升。

(3)存在预算约束,但并不存在流动性约束

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虽然具备预算上面的限制,但是同样也不具备流动性的约束,主要指的就是消费者在消费上面所拥有时间及有效性跨度较大,预算约束主要是对于消费者行为进行约束,因此消费者在消费上面并不具备流动性的限制,能够自由借贷,并且保持稳定消费。

(4)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

市场经济最显著一个特点就是在未来发展建设中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能够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风险预期的能力,消费者消费行为也更加难以判断预测,如图一所示,为消费结构与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2、关于影响消费者行为内部环境设定

(1)消费者行为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如果要是条件允许,消费者在消费上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会受到效应的影响,在自身条件最大程度下消费,并且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2)消费者是理性主体

消费者是理性主体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会存在相互限制的问题,能够在众多限制条件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消费限制因素。

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彻底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主要内容。在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之后发现,经济转型升级内涵与目标应该与党十要求及任务相结合,这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就是让经济向更加高效及公平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倍的目标

为了能够让我国在2020年彻底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而言提升一倍,这就需要保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合理的速度。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中关键因素就是速度,在党十会议中就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两个全部都翻一倍的要求,这样对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想要真正落实,首先就应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倍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化,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首先就是充分利用推动经济生产的要素,满足居民就业要求,其次让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化的问题。想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合理最佳方式就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际有关机构所颁布出来的数据,美国在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15.1万亿。中国仅仅为7.9万亿美元。按照现在对于国家收入划分标准而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只有根据党十的要求,在10年之内让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翻一倍,才能够让我国所拥有的经济总量与美国接近,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中。

(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本及劳动投入之后的结果,同样也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结构完善之间的结构。我国在过去十多年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上面却十分缓慢,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矛盾及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意义就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因此,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核心,通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让城乡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三)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经济学在实际研究中,主要对于两方面关系十分关注,分别是费用与效用及投入与产出。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意义,市场经济就是通过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首要规律就是节约。我国现在市场经济中浪费及忽视价值问题十分常见,过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于经济快速发展中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及环境成本并不考虑,这样就不可能让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提升。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作为核心,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四)加快绿色、低碳及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就是建设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内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方式为粗放型,也就是所投入的经济成本及能源都较高,并且污染物排放数量也较高,对于投资及重工业过分依赖,这样不仅仅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分不利,与经济增长目的也存在差异。要是不能够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五)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在党十会议中,我国首次提出缩短城乡差距的课题,并且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我国现在发展现状而言,逐渐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能够显著提高社会大众工作积极性,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也是提高基层人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三、推动消费结构转变的对策

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面所存在的矛盾,严重限制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笔者在对于消费结构的转变及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之后认为,消费结构的转变,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瓶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增加消费者信心

经济转型升级属于宏观上的经济建设,就必须服从有关政策的制定,这样才能够转变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是想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就应该保证消费者在消费中拥有政策上的支撑,这样消费者信息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政府部门近几年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多转变消费结构的政策,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并非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对于消费者行为及动机的过分忽视。为了能够消费结构转变,,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加积极政策,进而提高消费者消费能力,这样才能够转变消费结构。

(二)加快改税步伐天平向贫弱一方倾斜

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就是税收关系的和谐,也就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想要保证税收关系的和谐,首先就应该拥有完善并且合理的税收制度作为基础。完善税收体系在各领域内的分配情况,通过调整税收的方式,缩小收入上的差异,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矛盾的最佳方式。我国在初次分配上,将主要的资源都集中分配给了大型企业及机构,并且在二次分配上面集中将资源分配给了民众。想要改变这种资源分配方式,首先就应该创建综合所得税制度,并以此作为基础,在原有分类所得税基础上,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及科学。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促进我国消费结构转变的主要途径。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要远远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金超过1.7万亿,这样造成滥用财力现象十分常见,政府部门开支过高,行政收入与开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年,我国GDP虽然一直在稳定速度增长,但是税收及行政上面的开支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这种现象是十分不正常的,部分地区政府部门甚至还出现大量额外支出,并没有将资金全部用在民生建设上面。因此,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细致划分,解决消费上面所出现的问题,提高消费者消费水平。消费者在不在承担政府部门支出之后,才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消费,社会内部经济才能够快速增长起来,私人投资也能够逐渐恢复,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够快速实现。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小康社会实现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建设中实际上拥有良好的空间,并且还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同样也需要面对国内及国际所带来的挑战。我国消费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之前相比较,主要受到制度上的限制,并且消费结构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就是我国消费结构从建国到现在一直都是在平稳转变中,但是我国经济确实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内快速发展。转变消费结构,就是降低物质消费在消费者总消费结构内的比例,提高服务消费在消费者总消费结构内的比例,这样也能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质量及效益更加关注,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进而落实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崔海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西省为例[N].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1(5): 82-84

[2]程水红.经济地理视阀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版),2012(12),175-178

[3]李华香,陈志光.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机理及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3,34(10),169-172

[4]石奇,尹敬东,吕磷.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3(6):7-12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5

工业转型升级事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年12月,国务院正式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

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规划》指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工业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规划》作为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工业领域提出的各项要求,细化落实了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可以说,《规划》的实施对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导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乃至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既从转型升级的基本要素出发,突出了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品种质量、组织结构、空间布局、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又从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业等行业领域出发,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措施。《规划》为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措施,是指导“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 组织管理 组织转型 “越级管理矛盾”

企业组织是为高效从事商业活动、应对商业经营环境而存在的。一个良好的组织形态,一定始终贴合经营环境而存在。当前,整个中国经济都处于转型过程中,经营环境变化快,科技化手段的应用使得信息流动加速。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组织架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成为扁平化架构。在组织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越级管理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组织变革的趋势及原因

相对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而言,扁平化结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结构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企业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企业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企业降低管理成本、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信息纵向流动速率、增强组织弹性,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提升。利用扁平化结构,通过互联网工具的运用,就能够建立起高效协作的网络,在快速变化环境下迅速完成一个复杂项目并保持项目改进迭代频率。

在具有明确的目标前提下,最具效率的完成目标变成最为重要的指标,这时金字塔结构是合适的。这种结构借助于任务的专业化和严格的指挥链,使稀缺的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通过集权控制,让组织保持良性运转。但这种结构最明显的劣势是不利于组织获得灵活性。要是想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扁平化结构更为合适。这种组织满足了实现创新,促进学习,对高强度跨职能协调的需要。

根据经典的管理学理论,一个管理者所能管理的人数是有限的,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企业便不得不增加管理层级。但随着新型知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层级理论是完全可以被突破的。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超大型企业选择转型,采用扁平化组织解决新形势下的管理问题。转型是顺应时代的一种选择,但转型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越级管理矛盾”就是其中之一。

二、越级管理矛盾的出现及案例分析

(一)越级管理矛盾定义

“越级管理矛盾”,是指企业组织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直接上级的越级指挥和直接下级的越级报告等越级管理情况而造成组织混乱,由此产生的转型矛盾。

越级管理原本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所特有的问题,因为这种结构有严格分明的层级,为了保持信息渠道的完整性、交流体系的畅通,维持层级组织的权威性,按照“统一指挥原则”: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即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否则就是“越级”。

扁平化架构中团队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团队都具有高度的弹性,项目团队负责人可能既是某一具体部门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组织转型过程中,为了保证团队任务的实现,势必需要项目负责人跨部门越级下命令,而基层员工也会直接向项目负责人反映问题。这些在金字塔型组织中禁止发生的事情,现在经常发生,如果原来职能组织中的领导思想上没有相应的转变、难以适应,“越级管理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二)案例企业描述

创办于2003年的饭统网,靠电话订餐起家,于2014年倒闭。普遍认为饭统倒闭的原因是管理混乱所导致的执行不力。公司CEO在管理上很少放权,高管甚至到总监级别,手上的审批权都只有几百元钱,导致了公司管理中层不决策。消息人士称,该公司内部斗争严重导致不少总监级老员工流失,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决策出来了,执行不到一半就执行不下去了。例如,虽然其领先大众点评1年时间提出发展移动端业务,但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上线,错过了战略布局期。

CEO臧力,对于公司管理曾有如下论述:“公司从创业开始发展到今天,我是一点点感受着越级在饭统网的‘从无到有’。”在初创阶段,公司就二三十人,点着脑袋就能管过来,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共同商量,一起完成。当饭统网从50人向100人发展时,我发现部门与部门间的冲突经常发生,每天去单位总有各种不同的“官司”需要处理。经常有员工直接越级来找我谈,有不满意自己主管的,有对其他部门不满意的,公司的中高层主管也会来找我抱怨,说涉太多,情形很乱。我随后在全公司大会上明确规定不准越级上报,同时自己也要做到不能越级管理。

与此同时,三个事例CEO臧力表明很多时候自己还不得不“越级”:第一,一天早上抽烟的时候,有一个销售向我建议调整网站页面布局,我告诉他建议很好,考虑一下。这种越级是杜绝不了,也无时无刻不在,主要看管理者的把控能力了。第二,一直以来员工习惯越过自己的领导直接找我,我有时候也会直接找员工分配任务,这样的做法引起了销售总监的不满,经常来找我,说自己的责任被削弱,也不被信任。时间久了,隔阂自然就产生了。两人互相不信任,最终销售总监离职了。第三,销售副总裁向我建议,合并一些销售部门。我觉得意见对,就让他去全权负责,只需要在管理会议上宣布决议就好。但当销售副总裁宣布完决定,我觉得其中一个高业绩部门被合并不合理,有可能造成人心不稳。当天晚上,我收到该部门主管的邮件,看了后,一夜未眠。他在邮件中虽然没说什么,但是我心里很不好受。那名主管跟了我六年的时间,业绩一直很突出,一直是领导,一下子就变成了普通销售人员。我第二天亲自将那名员工任命为销售总监,主管六个销售部门。我必须稳定公司的人心,因为触及原则问题,所以不得不越级。

发展的过程中,饭统网一直在说向互联网公司过渡,组织上再一次进行转变。事实上到倒闭之前,饭统网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人事架构还是在管理运营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传统企业的通病,甚至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指导业务上的规划与决策。

(三)案例分析

饭统网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扁平化和金字塔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公司绝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多种组织构架交叉时期,越级管理矛盾一直存在。公司CEO在决策的过程中也深刻地反思了这种矛盾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该项决策执行力度很差,施行效果一般,使得公司组织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到位,在人情、制度中间徘徊。

从描述上来看,饭统网转型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以下三个问题:

(1)组织混乱、权责不明,员工的责任意识不强。公司制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表明每个人所处在公司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责任,任何的决定都可以被CEO随机改变,员工的创新力和责任感自然下降。

(2)没有授权、内耗严重。高管甚至到总监级别,手上的审批权都只有几百元钱,中层几乎没有决策权,这势必会带来人浮于事。决策者和执行者信任度下降,办公室政治斗争严重。在遇到问题时以迎合CEO的想法为主要原则,缺乏对事情的客观判断,不能注重团队的和谐,进而会导致团队的整体效率下降,严重时使团队成为虚设,成为应付上层领导和机构的架子。

(3)企业缺乏文化。企业转型决然不是人事架构改变这么简单,主要的在于思想的转型,思想要互联网化,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思想统一。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从上到下从来没有统一过思想。

抛开案例中企业管理层自身的素养外,其组织连续转型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忽略了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建立。无论是选择扁平化组织还是选择金字塔组织,其本质上都需要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以及适应这个知识体系发展的信息传递机制。没有建立起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在连续转型过程中遇到文化不适应又没有及时准确的处理,所导致的越级管理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三、组织转型过程中为了避免越级管理矛盾应采取的措施

组织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适当而稳步推进。企业缩减法人层级、压缩职能机构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只是扁平化管理的开始,后续更大量的工作要体现在科学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上。涉及到企业权责划分与功能定位、职位体系设计与薪酬机制改革、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持续推进。为了避免越级管理矛盾在组织转型过程中出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色和领导方式,要更加深入地下放决策权力

企业资源和权力侧重于基层是扁平化组织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下放决策权力,按流程组织自我管理团队,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拥有各种资源和决策权,使员工主动参与决策管理,将管理的任务委托到更低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结构更加灵活、富于弹性,更能应付内外部环境变化。

(二)使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实行,不仅优化了管理机构,也使管理幅度拓宽,这就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市场反应灵敏,并且熟悉基层工作,能够拥有像专家那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及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迅速传递信息。另外,企业管理者还需要配置先进设备,实现高速度、智能化、信息自动化的管理。

(三)直线管理者要有灵活的管理技能

扁平化组织结构不同于层级结构,直线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变得更大,所需的全局观意识更强,同时还要通过实施自主管理来加强团队合作,这就要求直线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管理技能,并能根据组织的扁平化程度来提高自己的战略管理能力。

(四)建设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一个灵活的组织结构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软件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为扁平化的深入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同时也是扁平化保持灵活性的重要保障之一。企业如果做不到开放、平等、民主、信任、团队化管理,其扁平化改造就有形式化的危险,而提高组织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更成为了空话。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奉美凤,谢荷锋,肖东生.高可靠性组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 李建强.企业创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及其主要措施[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6).

[3] 王洋.浅议企业扁平化组织结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4] 陈兴淋,陈烨.浅析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风险[J].商业时代,2006(34).

[5] 顾涛,孙嘉卿.纵观组织结构扁平化[J].辽宁经济,2006(9).

[6] 高良谋.管理学高级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8.

[7] 朱阳.浅议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利弊:以X公司为研究对象[J].经济纵横,2011(1).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7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

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第一,结构调整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围绕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需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结构调整迅速被发达国家当做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举措,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美国先后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靠资本高投入、劳动力充足供应且低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近几年,我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

第三,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极限,推动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事不宜迟。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来越低。

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依然偏弱。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前年我国出口增长仅7?郾2%,去年1―11月份累计增长8?郾3%,与过去年均超过20%的增速相差甚远。在外需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达到49?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20到30个百分点,而且消费比重的提高还有出口、投资增长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发挥主动力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资源、资本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的转变。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量达到25?郾3亿吨国际标油,超过美国同年的14?郾5%,约占世界总消费的20?郾3%。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耕地红线逼近、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由于对自主创新重视不足,我国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来技术,我国的创新系统未能提供支撑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新进展,第二产业比重已经从2006年47?郾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郾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资本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进口。

第四,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还不够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资项目审批、要素价格管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况,抑制了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这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组合驱动,转向更多地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正确把握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铺摊子”、“上项目”,不仅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不利于转型升级,而且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应消化期,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控风险、守住底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又要服务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创造活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要大力强化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长点。

第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要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实施力度。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三环六步 评价机制 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校遵循新的课改理念,循序渐进推进课改,构建 了“三环六步”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力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如何利用新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实现新课堂模式的高效,关键在于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在此,我结合本校的课改实践,浅谈完善各项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一、完善新课堂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学习、考察了不少地方的先进办学经验,从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到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多个课改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实践、研究、总结,最后构建了“三环六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1.“三环六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六步”的流程: 【预习、交流】【展示、点评】【小结、提升】

第一步:预习(独学)。要求学生读书自学、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相应的练习,在自学过程中如有疑问要作好标记。

第二步:交流。要求学生:⑴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是小组交流形成共识。⑵小组长安排好组内的任务,为展示或点评的内容做好准备。

第三步:展示。各组学生代表按要求把组内的结果、结论板书到前板或后板上,或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展示时尽量脱稿。

第四步:点评。学生在点评时要求面向大家,站姿端正大方,声音洪亮,语言简洁;点评的内容应从板书、答案是否正确、答题的思路等方面进行点评。

第五步:小结。要求学生:⑴对所学习的知识进小结、归纳、总结出规律,实现知识的内化。⑵对导学案进行完善整理。

第六步:提升。要求学生:学生要独立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2.完善新课堂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机制的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效率地提高学习交流效果,提高各种能力,形式上却还是需要具体的“分数”来实现,我们采取个人捆绑小组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可以从预习独学(10分)、交流(10分)、展示(5分)、点评(5分)、抢答(1分)、质疑补充(1-3分)、小结(1-2分)、纪律等方面的表现来实现。

3.完善新课堂模式下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我认为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由“教我学”向“我能学”的转变。而要达到这些效果,必须完善和实施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为此,我们针对课改初期,制定了《课堂巡查评分细则》,以保证任课教师按照新课堂模式组织学生学习,以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当课改的模式逐步成型后,我们制定了《宜州市第二中学“快乐课堂”评价细则》进一步推进课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完善课后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除了构建和完善课堂的评价机制外,还需要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

我们主要对学生导学案的整理和完善情况,以及练习册等教辅资料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分为ABCDE等级,A等级计5分,B等级计4分,C等级计3分,D等级计2分,E等级不写的计-2分,不交的计-3分。每一个小组的学科组长负责登记汇总,并把每一周的总分公示上班级墙上的量化表内,并作为每个月评选“五星个人”“优秀学习小组”的一个依据。

三、评价的统计

1.课堂学习小组评价

每天安排一个小组负责统计,记录全班各学习小组每节课的情况,并量化公布上墙。

2.小组内个人评价

由小组长安排本小组内的1-2个学生分别记录每节课组内个人的表现情况,轮流进行,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

3.每月统计汇总

评价实行捆绑式的统计方式,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勤奋之星”“参与之星”“展示明星”“点评之星”“希望之星”,在学习小组中评选“勤奋之星”“参与之星”“展示明星”“点评之星”“希望之星”等。

上一篇:店长转正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安转正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