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1 17:21:31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1

1 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的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把学生的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学测评的多元化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的多角度,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还包括对学习的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考查。一句话,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在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设计了“课程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测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为自己做一个能力测评。

2“信息安全技术”学生测评分析

我们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以实验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因特网环境下学习和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了实践当中,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涉及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备份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病毒防范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内容。全书共设计了可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70%)+课程设计成绩(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此课程时,一般减掉课程设计环节。

在学期末,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写学习能力测评表,即在表1“测评结果”栏中选择合适的项打“P”。

3 “数字艺术设计”学生测评分析

“数字艺术设计”(又称“艺术设计概论”)一般是为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或者是动漫、游戏设计等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我们为该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实验练习(共17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2。实验练习内容涉及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网页艺术设计与Fireworks Web图像制作,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等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

该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90%)+课程实践成绩(1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本课程学生学习能力测评的分析内容以及两轮课程自测表中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见表3。

4“电子商务概论”学生测评设计

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涉及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管理、网络银行与电子支付、网络建设与解决方案、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等电子商务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21个实验和一组可供选择的课程设计。3

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测评表如表5所示。

5 测评数据的方差分析

如前所述,一方面,教师主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得到的实验和实践(例如课程设计等)成绩求和得到学生课程成绩,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通过表格量化处理得到该课程学习能力的自我测评数据,我们利用Excel软件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教育统计中的方差分析主要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总体间是否有显著差异。根据分析因素的数目可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例1:2006/2007学年“数字艺术设计”公选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06/07“数字艺术设计”公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假设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1可知,P-value值为0.922722 ,F统计量为0.009449,远小于F0=3.91755,表明假设成立,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

例2:2007/2008学年“艺术设计概论”专业选修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07/08“艺术设计概论”专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2可知,P-value值为0.78886,F统计量为0.072264,远小于F0=3.977779,表明假设成立。

例3:2006/2007学年“计算机安全技术”专业选修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3可知,P-value值为0.263693,F统计量为1.260845,小于F0=3.915138,表明假设成立。

例4:2007/2008学年“信息安全技术”公选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4可知,P-value值为0.528862,F统计量为0.398359,远小于F0=3.901761,表明假设成立。

图306/07“计算机安全技术”专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图407/08“信息安全技术”公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该课程进行学习能力测评,学生自我测评和教师主观打分的平均结果相当一致。

6分析与体会

除上述课程外,课程学习能力的学生自我测评还体现在诸如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管理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人机界面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关的具有实验实践特色的课程主教材或实验教材)。

实践证明,在教学测评环节中引入学生自我测评,为实现教学的多元评价增加了积极的评价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审视自我学习状况,提高对课程学习和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评价数据来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评价尺度 (尤其当教师评价数据与学生自测数据有较大出入时),分析学生由此反映的教学意见。

同时,通过教育统计的方差分析等手段,也可以指导教师参考学生自我测评数据,来调整教学测评的结果。这样的课程测评设计在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苏. 专业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 北京: 计算机教育. 2008,(4).

[2] 周苏. 从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启迪. 北京: 计算机教育. 2008,(3).

[3] 周苏. “质量工程”的实践之路. 北京: 计算机教育. 2007,(7).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工学结合;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TG80 文献标识码:A

在技工教育中,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理论教育,在采用工作过程教学中,主要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最终来实现任务目标并且能够按照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整个教学活动。通常在我国技工院校教育体系中,主要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注重实践的操作,通过过程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具体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思路。

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在我国技工院校中,在机械类和近机类等专业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并且实践性比较强,在学习中它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将设计类和制造类相连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学的思路,本文具体的介绍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该课程属于机电类,能够在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制造等相关的专业中,该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中不断的进行总结,最终取得更适合的教学思路,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实现工作过程教学的前提

在技工院校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将该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十分重要,在系统中基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能够在学习中建立小组,并且围绕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进行具体的学习。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首先要建立任务载体,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相合作,在教学中根据机械加工中对工业制品测绘、零件加工、装配调试或者是其他的零件装置。这些都需要实际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内容,这样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强化专业技能,这就充分的体现了职业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实现工作过程的教学中,还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其中这些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更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操作技能。

三、在工作过程中实施具体的教学

1 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在教学中,该课程主要是由三个重点部分组成: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测量技术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遵循理论教学并且以应用为主要的原则,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加强。具体的教学是将“工业制品结构分析与测绘、模具设计、零件工艺编制、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工作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要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以具体的生产任务为目标,严格的设计教学的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图纸以及具体的测量环境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设计中不断的开发教学的项目。

在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 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因此这就要结合任务驱动法来实施。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公差知识的同时,要了解测量的具体要求,在测量的过程中如何使用三坐标测量机、三维影像测量仪等先进光电精密的测量仪器,最终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终在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2 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

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力的影响下,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其中在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中,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对轴类零件进行端点确定,并且对槽类零件进行侧面确定,还有将盘类零件进行孔中心线的确定,在具体的教学方法革新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针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该课程来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在教学中是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思路,最终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从零散到系统。其中在注重配合的教学思路中是:从一个案例入手―分析实际需要―配合种类的选择―配合概念的阐述。这样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多的实际操作,提高了专业的技能。在改变教学方法中不断的革新教学思路,推行形象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探讨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相融合,能够在整个教学中将教师作为学习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教与学相结合,最终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改变教学思路的同时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在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在学生具体的实践中将这门抽象、枯燥的课程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过程中逐渐的去发现真理,开拓学习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在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真实性,为机电专业提供更有保障的技术人才。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来为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结语

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进行具体的研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选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中逐渐的探索,为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做出的进一步的探索,能够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思路,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对机械专业中 工件、内孔、中心高、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角度、螺纹、齿轮、轴承配合件、精密测量以及量规设计等具体的项目进行测量和检测,在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中提高技工院校中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更多的就业岗位需求,能够按照工作过程的环节来设计教学思路,在理论教学中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了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鹏.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目标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10(15).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3

一、公差课教学现状

(一)缺乏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编写的公差教材,教材内容无法保证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公差课教材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太强,与机械设计、工艺规划等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完成该课程后,无法直接灵活应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去,如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内容多,公式推导、形成原理和表格参数较多,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误差分析推导的较多[1],操作技能培养的内容少,适合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内容少。3.课程内容太过于注意单学科的逻辑性,缺乏相互渗透和交叉。4.习题部分缺少和实际工作运用结合的综合实训项目,不足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目标的培养要求[2]。

(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有的高职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内机械加工实习实训基地等缺乏,情景教学条件受限,导致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完全占有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填鸭的状态。公差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术语和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再加上该课程和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机械制图等课程内容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失去了该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过于陈旧,一卷定乾坤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把公差课定为考试科目,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测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对于他们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否会用测量器具等以后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却忽略不计。

二、公差课课程改革思路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公差课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注重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应通过开展行业企业标准、工种要求、岗位需求、工序规则及项目技术所需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调研,清楚知道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应具背什么样的能力。

(二)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或编写教材

高职院校中公差课的授课总课时通常为60个学时左右,教学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约为7:3[1]。而现行采用的教材通常包含光滑圆柱公差配合、测量技术、形位公差等约10来章节的内容,无法有效完成教材内容教学,甚至只可能完成一半的教材内容。

(三)以实验、实训为抓手打造学生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尽可能的安排较多的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学校和任课老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实验实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完成。2.加强公差实验室和校内机械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配备足够的量具量仪、备件工件和装配拆卸的零部件供学生使用。3.加强与大中型机械加工企业专业建设合作,提供较多的学生学习实习的机会。

(四)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3],而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采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内容呈现,既能很好的展示教授内容,体现老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以组合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随着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考核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一卷定优劣,无法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4]。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4:3的比例汇总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平时动手、态度、团队协作等;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以实验实训时候的任务为主要的考核依据,结合问答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则以闭卷的形式,对该门课程的必须掌握的内容用试卷加以考核。

三、结语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高职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与专业技术岗位能力息息相关,无论以后从事加工制造、生产工艺、机械类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等岗位工作,都离不开该专业的基础知识[5]。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4

一、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适应

目前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典型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评价体系不合理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3.教材不适用

由于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本校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二、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针对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笔者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课程结构。结合学院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

1.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

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

2.零件形位公差的测量方法

能进行形状公差、位置公差项目的测量,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3.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

4.三坐标测量仪的使用

熟悉三坐标测量仪的功能,能进行三坐标测量仪的基本操作。

5.零件误差分析

根据测量结果,运用前期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找出零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初步提出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和措施。

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

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四、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

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质量控制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总之,要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

五、结束语

一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院系、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上好第一节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笔者首先认真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在此过程中笔者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围绕“教案”进行的陈旧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新的学期,学生看到新的教师、新的课本,对新课总怀有一种好奇心,迫切想知道该课程要讲一些什么内容和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是否有用等。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第一节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讲清课程的所用教材、参考书;课程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讲清课程性质、特点,结合实际生产,明确开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要求达到的目的,最后讲述如何学习及考核方法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门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术语、标准,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第二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中,包含了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基准制等术语和定义,可以以学生在机加工实习所做的机械零件——齿轮轴为载体讲解。首先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包含哪些尺寸,用什么形式表示,用具体的数值或数值计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接着根据图纸上的公差带代号,介绍有关国家标准,如何查表等内容;最后提出如何选择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还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提出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求得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提问,以考查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重要的知识概念。这样,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才干和锻炼胆识的热忱。  三、合理选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应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笔者选择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逐步显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认清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此部分我采用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实践提高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会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们对于对公差配合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专门安排一周的公差实训的强化练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了常用计量器具、形位公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和齿轮公差项目的测量等十个实验项目,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课时较少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时序性和层次性。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看实物,让学生学会看内径百分表、外径千分尺、量块、角度尺、螺纹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等实物。只有让学生先看,才能让其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看讲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优化了课堂教学秩序。对于光学仪器的测量,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提出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哪些是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的,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拥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项目化 教学改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以下简称《公差》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是联系设计课程和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人才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针对高职学生教育的要求与特点,笔者进行项目化教学。

一、目前高职《公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内容中存在着严重的学科本位的思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公差》课的教学存在着学科本位思想,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够,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

2.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长期以来,《公差》课的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较少,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未能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再加上这门课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原则规定多,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

3. 教材配置不合理。教材中对理论公式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性内容较多,而对于公式如何运用、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量仪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的内容少;教材内容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讲述不多,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二、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1.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读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能够针对零件要求查表并进行标注、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实际零件进行测量。

(2)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有关概念与公差项目、了解有关国家标准、了解有关量具量仪的原理及尺寸链的基本知识。

(3) 素质拓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

2. 确定项目化教学方案

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具体安排在以下项目教学当中。

项目1. 读零件图

零件图的选择要结合具体专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图纸上技术要求的阅读能力。本项目包括了很多知识目标,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绍,比如讲到为什么要标注技术要求,引入互换性的概念与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图纸上各项技术标注的含义,能够读懂零件图。

项目2. 典型零件测绘与技术要求标注

以专业典型零件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在本项目中学生主要训练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要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然后学会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的方法,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技术要求标注。本项目还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选择、标注等内容。这样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要领。本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项目3. 车间零件检测

本项目可以到实习车间检测具体零件,也可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和具体零件,让学生分析专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花键塞(环)规检测内外花键以及一些检验量规等。本项目知识目标可以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等。

项目4. 精密测量

本项目部分内容可以在实训室完成,比如万能测长仪和表面粗糙度检查仪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参观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例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等,课本上对这些设备只作简单的介绍,而且这些仪器价格很高在实验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检测人员的操作规程,日常工作中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3. 确定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将考核分为三部分:

总之,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只要不断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就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陈黎敏.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50-52.

[2]罗章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的教改探讨[J].教师论坛,2003年8期.

[3]范强,刘浩亮.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7.20.

[4]王凤娟.关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期.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7

随着社会人才结构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逐渐重视并制订了相关政策扶持。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是使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一般4年)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是符合市场和就业需求的技能型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就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去考虑,因此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必需、够用”为准则,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始实行,成效显著。测绘专业毕业生基础技能过硬、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一直位居前列,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411”中的“4”指4个学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此为第一阶段;“1”学期进行综合实训,针对测量任务进行综合实训,将前面一阶段所学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使用在一起;最后一个“1”指最后一学期顶岗实训。通过这三阶段培养,使学生适应就业的要求,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在“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为适应就业动态性、发展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的目的性、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我们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非常重要、难度也比较大的专业课《测量平差》进行了改革。 1课程特点 测量平差基础关于数据检验处理的一门学科,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开设《测量平差》这门课的时间,一般在大二上半学期,学生一般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测量学基础》等课程以后,开设此课程。该课程的内容直接为后继的专业课如《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PS原理与应用》等提供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之所以在课程改革中介绍《测量平差》这门课程,主要由于其在教学上相较与其它测绘专业基础课,有非常显著的特色: 1.1实训课主要以平差软件应用为主 《测量平差》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普使用常用的测量平差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实训课的安排主要在机房进行软件学习,也可以和同学期开设的《GPS原理与应用》结合起来,用GPS进行观测,数据结果使用平差的方法进行处理。 1.2难度大、内容枯燥 前导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课程里的微积分、导数、关于矩阵的运算、假设检验等内容在《测量平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因此《测量平差》这门课公式较多,内容抽象,公式推导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都是在高考第三批次录取,总体水平低,基础上、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上都要弱于本科院校学生,所以《测量平差》课如果一味照搬本科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距离高职高专办学目标越来越远。 1.3逻辑性强 知识点看似杂乱杂乱无章、不容易记忆。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概念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逻辑性很强。如果忽略这种联系去死记硬背的话,反而会起反效果,学生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2平差教学内容的改革 不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测量平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下面这些:衡量精度的指标、误差传播率、最小二乘法、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测量平差的五种基本方法包括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法、以及这几种平差方法中都必须包含的两个步骤:平差值计算和精度评定、参数区间估计与误差检验等内容。改革前后的差别主要是这些内容的分类组合上。 2.1改革前 改革前的测量平差课程由于缺乏适用于专门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平差课程以参照本科教育为主。主要采用靳祥升主编的《测量平差》教材。这种内容安排的优点是:每一种平差方法独立介绍,有各自完整独立的计算格式。但由于各种平差法都是单独平等地介绍,容易忽略彼此之间的联系,即都遵循最小二乘法的原则这一共性,以及每种测量平差方法都遵循两个步骤:找出代替观测值最佳估值即平差值并对其进行精度评定,这也是测量平差的两个任务。同时,这些基本平差方法的应用,比如在一维高程控制网、二维平面控制网以及和GPS结合在一起的三维控制网平差中的应用没有明确提出来,而是放在条件或间接平差中间去进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难学,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使得那些针对手算而设计的计算表格、计算方法及传统受重视的检核计算方法等内容,就明显落后于时代技术的进步。因为教学效果没能达到预期,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测量平差》课程做了一些改革。 2.2改革后 为适应“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应本着理论教学“够用、必须”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重。①教学内容上分为几大部分来介绍:测量平差理论、基本平差方法的介绍、测量平差方法的应用、误差椭圆、假设检验。②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可以结合同学期开设的《控制测量》或《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训,利用其得到的观测数据使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③在综合实训内容中增加《测量平差》。在测量平差的近展上,越来越多的和“3S”技术结合在一起,给测绘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变革。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上,工程测量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综合实训,时间为1学期,内容为全站仪数字测图和GPS数字测图两部分。可以在以上内容里面增加测量平差的应用。即可以平差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构见表1。#p#分页标题#e#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3.1改革前 测量平差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师授课的目的并不明确,面面俱到,忽略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并不相同。同时大力鼓励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一些多媒体课件缺乏实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矩阵计算当中,真正需要多媒体教学的是GIS、MATLAB这些软件的使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把平差软件的应用列为教学的重点。 3.2改革后 ①教师要明确平差的目的和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强调,因为随着内容的开展,公式的增多,学生会很容易着重眼前的方法公式,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出发点。这样很容易在做题的时候失去方向不知道下步该干什么,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自己理清思路,明确目的才是根本。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介绍情况,深入浅出。高职教育学生本来的学习基础就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教师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介绍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深入浅出,调节课堂气氛。③善于分类概括,总结规律。知识点虽然杂乱,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从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就很重要了。每一种平差方法都会列出条件方程或者观测方程,都要求解法方程系数,得到平差值之后都要进行精度评定。④增加实例的应用。课堂上加强例题习题的讲解,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像间接平差、条件平差这些平差方法,单纯讲步骤,内容就太抽象了,学生在基础比较薄弱的时候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一开始就以例题的形式去讲。以同一例题为例,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每一步骤就会变得具体一些。⑤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本身具有很多优点:信息量大,速度快,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图像、动画和声音,使知识点的演化更加立体。但若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缺点也会很明显,速度太快,多媒体课件叙述性的内容太多,很多推理过程,学生还没有完全消化就已经过去了,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赶紧记笔记上,对于内容就无暇顾及了。因此,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个补充,需要我们结合平差课程本身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章节,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从平台课过渡到核心课。本课程培养学生能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对工件的精度进行检测、对产品缺陷进行初步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协作的品质。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校企共同建设网络课程,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网络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测量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将课程互换性和测量两大部分进行优化重组,把课程设计成7个学习项目:绪论&标准宣贯;极限配合及尺寸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及选用;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键、齿轮、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光滑极限量规的使用。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校企共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建设期为1~2年。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边建设边改进,逐步完善。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将课程团队成员的微信和QQ嵌入到网络课程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能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便于教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面授式课堂和自学式课堂两种。以面授式课堂为主,自学式课堂为辅。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车间实施面授式课堂,以企业整套图纸(包括零件图、装配图)为载体,以系列工作任务(看懂图纸上的公差———正确标注公差———学会选用公差———动手操作检测公差)驱动教学实施。自学式课堂中主要针对先进测量项目:如影像法测量螺纹、先进检查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因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备限制,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二、课程团队共建网络课程并分工实施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均由校企共同完成。课程团队成员由4人组成,其中2人为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双师型教师,具体分工如附表所示。

三、将“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部分项目教学中

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部分项目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提供个别化教学并且使得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的学习者。

(一)课前设计好学习任务单

课前由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进行学情研究,共同收集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单。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微博栏目提前给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资源、问题回答、闯关测试和学习反思等。学习资源主要采用3~10分钟的短视频,能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视频中多采用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图片、照片等,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课前,教师需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如视频、课件点击率、发帖数等,还需回答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二)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课堂中,主要由学习团队分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平行度公差的检测”为例,先由团队推荐一个队员完成某个产品的检测,其他队员协助完成。因为课前观看了操作视频或回答了部分测试问题,每个队员或多或少能记住部分操作要领,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思考,团队一般能顺利完成产品平行度的检测任务。然后,由每个队员独立完成产品的检测任务,这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操作百分表、有的不会读数、有的不会处理数据等。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针对性地集中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但每个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后探究难题,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如学习完“用百分表检测平行度”后,通过查找资料或观看其它的学习视频,寻找精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没有跟上进度的可以选择更容易的学习任务,如总结课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情况做好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实景课堂,整理课中有学生参与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资源。这些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针对7个不同的学习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有的项目考查各学习团队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上学习历程:发帖数、回帖数、博客内容等;有的项目采用在线测试;有的项目采用作品评比;有的直接考核操作。每个学习项目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对应栏目公示,做到公平公正。

五、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参差不齐,尤其是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地学习,还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造成部分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大班级(60人以上)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时难度较大,教师难以及时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繁重,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社会上在线学习者偏少等。

(二)展望

课程团队成员还需进一步学习深造,继续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希望政府、社会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扩大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

参考文献:

[1]姚海滨,王庭俊.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监理概论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