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0 02:25:40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1

更新教学内容,开设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开设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顺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川。现将我教研室结合我学院影像医学专业特色开展断层解剖学的情况作一汇报。

1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影像医学专业是泰山医学院的特色专业

我院放射学院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医学影像学5年制本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影像诊断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超声、CT和MRI等是该专业学生所接触的主要诊疗设备,而这些设备均是以断层的方式来诊治疾病,目前,CT、MRI等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单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获取的解剖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影像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影像医师迫切需要断层解剖知识。结合我院实际,在医学影像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势在必行。另外,放射学院是卫生部放射医师进修培训基地,已工作多年的放射医师,大多没有学过断层解剖学。作为基础回归课程,为进修班的放射医师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迫切性。再者,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院教学的更高层次,为培养具有更高层次的现代医学影像高级专门人才,为研究生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必要性。

1.2临床医学教育开设本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CT、MRI将成为未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及其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必将大量接触CT、MRI等检查,熟悉断层解剖学知识有其必要性。

2开设断层解剖学己具备的条件

2.1教材

(1)《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1998,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文字精练,线条图简明易懂,适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医学影像专业的专科生使用。(2)《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统介绍了人体的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该教材适合研究生、放射医师进修班和成人教育专生本学生使用。

2.2师资

本教研室有断层影像解剖学博士研究生1名,另有从事断层解剖学研究并参加过“断层影像解剖学学习班”的教师3名,掌握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有从事影像诊断的兼职教授和副教授2名,讲解医学成像的基本理论和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2.3实验室

本教研室现有成套的断层标本,购买和制作了彩色教学幻灯片,依据初步的教学经验并融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制作了成套的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本院附属医院CT和MRI室为本实验室提供了大量正常CT、MRI和少量典型病例的教学片。另外,本院各教室配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

3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3.1研究生的断层解剖学

已为我院6届统招研究生和2届在职研究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总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头部和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和CT、MRI。颈、胸、腹和盆部着重讲解横断层解剖和CT、MRI。脊柱区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及相应的CT、MRI。四肢重点讲解六大关节的断层解剖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实验课看断层实物标本和正常及典型病例的CT、MRI图像。研究生的基础和识扎实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突出:(l)全面和重点相结合,颅脑系统全面讲授,身体其它各部重点讲授横断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断层解剖学的精髓和内在规律,为将来临床疾病的诊治奠定坚实的断层解音学基础。(2)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将断层标本与正常CT、MRI图像融合起来,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结合点,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成人医学影像专业专升本和专科生的断层解剖学

从2000年开始,已为届成人专升本和四届成人专科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这些学生多数在临床上工作了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数还带着问题来上课。但多年不系统学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多已遗忘,多数没有接触过断层解剖学。针对上述情况,系统讲授10学时的颅脑连续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其它部位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焦点开设30学时的专题讲座。讲座应用先复习相关的系解和局解内容,然后是断层标本和正常的CT、MRI图像,接下来结合典型病例回答同学的问题,最后25分钟进行课堂讨论。这些学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且多数从事影像诊治方面的工作,因颅脑角剖结构复杂,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该部分内容系统讲授有其必要性。其它部位以问题为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多样,同学积极参与,互动性好,因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断层解剖学选修课

全院范围内开设30学时的本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对象为修完系统解剖学的放射学院专科生及修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开设了4期选修课。有本教研室老师和兼职教师分别讲授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像设备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诊断的基本知识,然后开设6个专题讲座,分别围绕脑沟、回的定位,脑血管的应用和断层解剖,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和常见疾病的诊断,肺段的划分和肺内病变的定位诊断,肝段的划分和肝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前列腺的分区和MRI诊断。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的形式。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对断层解剖的学习兴趣。有兼职影像诊断教师精选典型病例,用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可充分调动同学的创新能力,学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3.4继续教育培训班开设断层解剖学

作为基础回归课程已为2届放射医师进修班和3届颅脑脊柱临床应用学习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了10-15学时的断层解剖学。重点讲授颅脑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解剖。以专题形式重点讲授临床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断层解剖的基本内容,为影像诊断及外科诊治提供坚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2]。

现代教学手段为本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断层解剖学的教学特点是使用大量的连续断面来说明人体各部各主要器官在连续断层内的变化规律,层面多、连续性强且信息量大,彩色幻灯片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系统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另外,网络的普及可使学生利用网络终端在实验室或在家里就可学习和游览断层解剖学内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根据当时所学临床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复习川。相信随着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将为断层解剖学的开设提供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伟树.论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设置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1):18-19.

2 KhalilMK,PaverAF,JohnsonTE.Effeetivenessofusingeross seetlonsinthereeognitionofanatomiealstrueturesinra-diologlealimages.AnatReeBNewAnat,2005,283(l):9-13.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2

到了复查的时间,我请N教授给我开了一些检查单,接受了全面体检。不久,检查报告出来了,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唯有X线胸片提示,两肺有疑似小结节,建议CT复查。于是,我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带着报告和片子,送去给N教授看,请他再开一张CT检查申请单。当时,N教授正在看门诊,身边还有3位实习医生,其中一位还是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诊室内被病人挤得满满当当。N医师从我手中接过报告和片子,马上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当着我的面,向3位实习医生介绍起他的“临床经验”:“你们看,肠癌就是很容易向肺部转移的,这就是例子。”话毕,满屋子的人都齐刷刷地调头看着我。天!我差点当场晕倒。我在诊室里被“示众”了,这可是省级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的“权威结论”呀!谁敢不信?大家都知道,癌症发生转移便意味着病情已是晚期,那我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等CT报告的那几天,我真是度日如年。我本来心态就不好,遇到一点芝麻绿豆小事,晚上就睡不着觉。“转移性肺癌”是天大的事,同时又有教授、名医的权威结论,几乎要了我的命!家属的规劝话一句也听不进,整日茶饭不思,神情恍惚,还不时想象死亡降临时的情景。没有什么比预知死期将至更加恐怖的事了。都说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果然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夸张。

到了取报告的日子,我没有勇气自己去取,只能由儿子代劳。当我看到儿子回家时一脸轻松的样子,便猜想报告十有八九是“死刑改判”了。果然,CT报告的结论为,双肺少量肺纤维化,未见占位性病变。毫无疑问,N医师的“肠癌肺转移”的诊断是错误的。

几天后,当我把CT报告连同4张CT底片一起交给N医师过目时,他不仅看了报告,还将片子仔细看了一遍,最后无奈地“嗯”了一声。这“嗯”,是他对自己之前的做法感到羞愧、自责,还是理直气壮,觉得误诊总是难免的?我就不得而知了。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3

(一)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确保ct设备正常使用,确保医疗安全

ct是我院最大的、最昂贵的医疗设备,ct不能正常运行,我们就将是无用之人,医疗安全不能保证,挣的钱没有赔的多。所以上这两点,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以上两点的必要。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做到设备环境达标,设备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使用,使ct设备正常使用率为100%。

医疗安全的这根弦,我们时时都绷得紧紧的。扫描、诊断我们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诊断不明确的,我们把图像传到网站上,同全国影像界的同行开展了远程影像会诊提高诊断率,并已经形成制度。在不能确诊的,我们介绍患者到上级医院。我们的原则,我们能诊断的我们一定认真诊断,我们不能明确诊断的,觉不能耽误患者的病情,找准市场定位,把医疗危险减少到最小。

(二)学规范制度、说规范话、行规范事,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说规范话,行规范事的服务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学习,在接待患者方面,称呼病人文明用语方面、服务态度上,方便病人上,咨询解答方面上按照要求进行重点学习。通过学习,思想上更加明确,行动上更加规范。同时根据我们工作特点迅速的落实,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病人检查前准备充分,检查中认真仔细,诊断结果后耐心解答,从患者走进我们科室,到检查完成,让患者充分体验到水电医院规范化的理管和服务,让每一位来我科检查的患者及家属满意。

(三)科学管理、.努力创新、提高医疗技术

年,我科室派一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科内只有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我们在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没有叫苦、叫累,而更加积极主动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与国内知名专家及专业人员的远程会诊,病例的讨论和交流,提高我们科室诊断率,我们科室利用现有设备积极开展新技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依据,如微创的定位扫描技术、三围立体重建等,利用医学影像工作站实现数字化管理,更好的实现病例的复查、统计、病例随访跟踪,科学管理,同患者之间建立医患关系联系卡、服务电话联系及电话咨询。我们科室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基础上,减少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发片时间明显加快,由原来的50分钟发片,提前到8-10分钟发片,减少患者的就医时间。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坚持每天早读片的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

(四)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患源,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非常重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的提高,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病人,赢得效益,赢得发展。年ct检查2743人次,实现总收入为44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5月份ct检查588人次,实现收入9。6万,创十年来单月新高。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了“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做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式临床见习

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2.理论教学

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3.实训教学

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1]。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4.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为此,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删除掉了超声检查技术内容(因我校本专业开设了超声诊断技术这一独立课程)把教学重心放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的实践教学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强化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各种临床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结合、理论课堂搬入临床影像科室的教学方式,将70%以上的课程安排在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在医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影像技术岗位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1.讲解法和示范法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讲解法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所学摄影技术要领、做法、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示范法则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演示所学摄影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正确运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训练由学生之间模拟操作,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医生的责任,又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病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

3.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

“学校与附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核素扫描室去讲授,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4.强化实训法

统一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力、物力,以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操作的方法。

5.现代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购置了《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学生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引导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践性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同时还采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如在网上组织教学讨论;课程组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课程网站提供了与影像检查技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一.加强科室管理

科室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有条有序.资料完整。各项设备仪器均有专人负责保养并定期检查。

二.努力钻研业务

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原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坚持每天早读片的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

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全科人员努力文明礼貌服务,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不与病人争吵,做到耐心解释,尽量提前给病人发诊断报告,满足病人的需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全年无一人收红包。

四.把好质量关,提高经济效益

自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放射科的工作量为摄片检查39795人次.特殊检查369人次,ct检查7178人次,体检透视135574人次。比2004年同期比较摄片,特检,ct检查,体检人次明显增长。增长率为5.83%,101.64%,13.85%,4.94%。2005总收入为532万,其中x线收入为305万,ct227万人均创收为38万比2004年增长18万增长率为3.5%.

面对繁重的工作量,我们没有丝毫放松把好质量关,照片质量和诊断报告达到教学医院标准。这表明,放射科是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队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全年无一例医疗责任事故发生。

*放射科目前的问题原创:

一.书写报告不规范,各写各的,详简不一,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漏症率较高,导致临床不信任放射报告。

二.摄片质量不高,许多不够标准,有责任心因素,有技术因素,有暗房及胶片因素。

三.部分医生服务态度较差,随意的趋向较多,显示不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在院长的指导下,放射科党小组和科主任共同研究制定的改革方案如下:

一.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诊率。

1.采取复签报告形式。主班医师书写报告,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印象部分要准确;由副班医师复签后才发报告,当两医师意见不统一时可由主班先发急诊报告,第二天读片讨论后发正式报告。

2.当发出报告有误,需要修正报告时,必须经过两签报告医师。

3.中午及晚上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单独发报告,第二天早上读片医师审核,有误诊或漏诊时重发正确报告,并由值班医师追回错误报告。

4.复诊拍片对比必须拿到旧片对比,写出对比意见;旧片未归还,报告一律不发出。

二.强化执行评片制度,提高拍片质量。

1.由科主任主任组织和投照组长负责;

2.每位技术人员摄片后应在申请单上签名;

3.当天写片医师在写片时严格按照标准评出甲乙丙丁片及废片,甲乙丙丁片者应在登记在申请单上,废片则登记在专门的废片登记本上。x片质量评片标准按科内细则执行。

三.强化执行早晨集体读片制度,疑难片综合会诊制度及课室内部小课业务学习制度。

1.由科主任负责组织和诊断组长负责;

2.读片时间:每天早评片之后。

3.读片内容:1.前日值班的x片,查看有无漏诊.误诊,以及评定x片质量;2.前日写片医师准备的x片。3.疑难片。

4.读片形式:由科主任和诊断组长组织,前日值班医师做主要发言,其他医师补充发言;疑难片做好登记,并由诊断组长负责追踪病理,择日病例讨论。

5.小课业务学习每半月一次,由教学秘书负责组织,内容可以是自己心得总结.当前前沿学科知识或是按系统复习等,可由全体医师轮流,目的是提高各医师复习看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新技术的学习。原创:

四.建立新的借还片制度。

五.日常排班

1.由科主任负责合理排班,每天上班人次按目前排班不变。

2.在A班医师回来前,D班或P班医师负责签报告,忙时可由CT室医师出来复签报告,A班医师出车回来后参与写报告,和B班医师互签报告。

六.科室内责任落实.监督及惩罚制度

1.成立放射科科室管理会。

2.设定诊断组长和投照组长,指定工作职责。

3.设定张继民为教学秘书。

4.设定张安生为质控与安全生产组长,全面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

5.奖惩制度:准备两本笔记本,一本为废片登记,由写片医师登记废片号,在早评片分析废片后由主任或投照组长登记废片责任人。另一本为纪律登记本,登记每天迟到.离岗等情况,由主任登记,主任不在时由指定人登记。以上奖惩制度是是1-2月份本科室内的实行改革时期实行的奖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加以完善,奖惩由科主任落实,科管会监督。

七.第二阶段设想

1.时间:3月份电脑及打印机落实到放射科开始,到新设备(DR)安装。

2.根据第一阶段效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

3.CT室与放射科合并,放射科部分医师轮入CT室操作,报告形式由复签该为由高级医师审核,CT报告及X光报告一起书写,统一由高级医师审核后发;

4.由高级医师指导读片,负责全科室人员的提高。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临床思维;护理教育;操作技能培训;规范化培训;CT-abc

护理操作技能作为临床护士的基本功,是医院实施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三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满意度[1]。当前的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总体上仍采用常规传统培训模式,长期使用单一的常规思维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导致思维的僵化。因此,探索更为科学的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方法,是护理教育者和护理管理者着力研究和探讨的永恒主题,对于提升培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019 年我院护理人员电子化注册系统(机构端)登记在册的114 名护理人员及2019 年新招聘但尚未通过试用期的18 名新入职护士,共计132 人(已排除在2019 年间辞职、解聘、怀孕、产假及年龄大于45 岁者),其中男30 人;女102 人;中专7 人;大专58 人;本科67 人;护士40 人;护师63 人;主管护师29 人;年龄19-45 岁,平均年龄(31 ±2.7 )岁。

1.2 研究对象的分组

将132 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66),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职称、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

建立过程通过查阅文献、外出学习、院内讨论、请教专家等方式,结合自身多年护理培训经验与不足,对“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进行了初步构建,并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2.2 “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

见图1 。

2.3 “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

实施过程首先,项目分组,示教组对14 个操作项目进行分组,每组3 个操作项目(包括模型中a、b、c相对应的操作项目各一项,部分项目可重复),为便于案例的整体设计共将14 个操作项目分为6 个组合;其次,项目示教,示教组3 名示教员选择一组操作项目进行示教,除示教操作项目细节外,还应展现案例设计的严谨性和整体性、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和协作性、临床思维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等;再次,人员分组,日常训练时,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自行成立3 人小组对所有相应项目进行练习,组内成员均需符合a、b、c所对应的级别,并承担相应的考核项目;最后,组织考核,考前由护理部随机调配abc小组成员,各组从6 组操作项目中随机抽取一组参加考核,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考核评价组对各abc小组实施考核,考核评价工具为自制的《操作考核评分表》。

2.4 示教组成员准入条件

年龄小于35 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工作7 年以上,取得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沟通能力良好,形象气质佳。

2.5 评价

2.5.1 评价工具为自制《操作考核评分表》。该表包括基础部分和附加部分,基础部分满分为100 分,主要包括仪容仪表、全面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附加部分满分为10 分,主要包括科学设计、案例严谨、措施合理、操作规范、有效宣教、沟通良好、人文关怀、保护隐私、团队协作、配合默契。《操作考核评分表》总分为110 分。2.5.2 评价人员由科室护士长组成3 人考核评价组,对abc小组的总体操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护士长均为本科学历,职称均为副主任护师,均接受至少一周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达98%)。考核评价小组成员将考核结果分别记录于《操作考核评分表上》,最终成绩取3 人评分的平均分。

2.6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培训前后各项目得分的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缺省值,以全部有效数值的均数替代,P

3 结果

(1 )应用“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培训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成员的基础部分得分、附加部分得分、总得分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应用“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培训前后,观察组基础部分得分、附加部分得分、总得分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2 )。

4 讨论

“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我们也称之为临床思维导向的abc小组技能培训模型,其中,“CT”为英文“Clinicalthinking”的缩写,a、b、c则分别代表了小组中3 名成员相对应的级别和所承担的考核项目。该模型将传统针对单人的培训、考核转变为针对团组的培训、考核,在传统培训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融入了科学临床思维方式方法的启发、引导等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考核任务,实现以考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进,确保培训成效。“CT-abc”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型,在常规基础部分内容培训的基础上,将涉及临床思维的内容融入附加部分,abc小组成员想要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成绩,除了需要高效完成常规操作外,还必须缜密研究,科学思维,确保案例设计严谨、沟通良好、宣教有效、配合默契。培训考核形式也相对灵活,只要不违背原则,操作流程可以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带动和指导,在逐步建立起评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模式的同时,摒弃了机械性思维、封闭式思维等,实现以团组成就个人,以个人成就团队。

参考文献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CT诊断;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患者合并患有多种病从而引起患者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以及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会出现水肿、出血甚至出现坏死情况。急性胰腺炎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明确,胰腺炎的病因部分与过多饮酒、胆管内的胆结石、生活习惯等有关。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主要的临床以急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血尿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1]。急性胰腺炎以发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病发症多为特点,病情十分危险,患者死亡率比较高,所以要在该病早期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所以对该病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之前在临床上市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化检查进行诊断,这对该病的诊断也非常难,在临床上有大部分患者被漏诊、误诊。随着CT的在临床医学上的广泛应用,今年已经普遍用于临床胰腺炎的诊断[2]。CT判断有无胰腺及周围脂肪组织的坏死,对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诊断,研究其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治我院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46例,年龄在20~78岁,平均年龄为(84.3±5.7)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均为突发性腹痛腹胀,同时会有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其中54例患者随着病情发展腹痛持续加重,48例患者同时患有胆管结石,25例患者为嗜酒、暴饮暴食,10例患者有重创的外伤。所有患者的血清淀粉酶以及尿淀粉酶都明显上升。100例患者均为住院治疗。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需要在进行扫描之前空腹4~5 h,并在扫描前30 min服用500 ml左右的饮用水,部分患者扫描前需要肌注山莨菪碱,进行全身螺旋CT扫描,所用的机器为西门子全身螺旋CT扫描机,患者取俯卧位,先平扫,扫描的范围为从隔顶到双肾下级水平,厚度为10 mm,螺距为1.0,确定胰腺位置,对胰腺区域加薄5 mm层,需要对患者注入显影剂尤微显100 ml,注射后25 s开始动脉期扫描,70 s后开始进行门脉期扫描。

1.3急性胰腺炎CT分级[3] Balthazar CT分级与临床APACHE评分呈正相关,对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死亡率、住院天数以及预后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急性胰腺炎分为A、B、C、D、E级,A级为正常的胰腺,B级胰腺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胰腺肿大,包括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胰管扩张,腺体内小积液灶,不伴有胰周改变,C级为腺体内异常伴有腺周模糊,条片状密度等表现的胰周脂肪组织的炎性改变,D级为单一、界线不明确的积液灶或蜂窝组织炎,E级为胰腺或临近区域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境界不清的积液或积气。A到E级依次分别计分为0~4分,如胰腺坏死占全胰的30%以下,则在Balthazar 评分基础上加2分,坏死30~50%,加4分,坏死在50%以上,加6分。严重程度指数(CTSI)=CT分级计分+坏死百分比的计分。

2结果

在这100例患者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为86例,占总数的86.00%,进行平扫显示胰腺局限性肿大,形态不规则50例,胰腺局限性实质密度降低23例,胰腺实质内可见小片状密度增高13例。14例患者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为总数的14.00%。进行扫描发现均为体积明显增大,其中有8例为弥漫性增大,3例患者有发生胃肠道改变,3例患者有形成假囊肿。根据Balthazar CT分级标准,A级18例,B级44例,C级24例,D、E14例。CT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8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13例。严重程度指数评分,0~3分为18例, 4~6分72例,为7~10分为10例。

3结论

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按照病例可以分为急性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水肿型表现为胰腺间质水肿、充血和炎性细胞侵润,无明显出血和坏死。出血坏死型主要为胰腺组织以及胰腺周围脂肪组织的坏死、出血以及周围的大量炎性细胞的侵润包围。比较常见的是以胰腺水肿为主,本组研究患者中占总数的86.00%,患者的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之后病情良好。重度患者的胰腺已经出现出血坏死的情况,这种患者发展的情况不是很多,占总数的14.00%,但是急性出现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常会有继发性感染,甚至病情恶化会出现休克,该类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该病发病因目前不是很明确,而且发病因素比较发杂多样,首先可能是由于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类疾病引起。急性胰腺炎与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密切关系。如果患者发生胰管梗阻,比如胰管结石也会大大提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的患者是由于邻近部的十二指肠憩室炎并发炎症等引起,这些十二指肠类的疾病可能会导致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胰管,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如果患者有手术、外伤重创或者其他感染也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因此饮食指导胰腺炎患者的饮食安排,是协助和保证患者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4]。

现在在临床上CT比较普遍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是目前影像学方法种被公认为急性胰腺炎最基本而且为首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扫描速度快,多平面重组、分级能力强,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和胃肠道气体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而且图像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还可以对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还有胰腺周围邻近的器官是否有累及,也可以通过CT做出明确的判断,比如胰腺的增大、出血、坏死,胰腺周围的水肿、峰窝组织炎以及化脓性改变、腹膜后其他间隙的累及,都可以在CT扫描中得到全面准确的显示[5]。CT检查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而且能够通过CT增强扫描,可以有效的判断出胰腺是否出现坏死情况。

参考文献:

[1]崔兴弼.CT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105-106.

[2]张武刚.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CT诊断及鉴别观察[J].健康必读旬刊,2014,12(8):136-136.

[3]夏清新.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5):462-463.

[4]孙美君.CT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55-2556.

在ct室实习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piral CT scanning in PE(pulmonary artery embolism). Methods: All of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scan and contrast-enhanced scan in chest, and thin slice scan if needed. PE was found in 16 cases. Results: CT manifestation of 16 cases with PE: ①embolism in 6 cases was found in the center of blood vessel with centricity filling defect; embolism in 9 cases clung on a side of the vascular with irregular filling defect; the pulmonary artery in 2 cases were completely choked by embolism. ② the trunk of pulmonary artery expanded in 8 cases and right ventricular enlarged in 6 cases. ③ pulmonary ischaemia in 3 cases. ④ pulmonary infarct in 5 cases. ⑤ pleural effusion in 6 cases. In 16 cases, 10 left hospital after performing clinical suitable remedy , and 6 died. Conclusion: Spiral CT scanning is a noninvasiv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but is restricted in the sensitivity of exploring subsegment and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embolism.

Key words: pulmonary artery embolism;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周围静脉内血栓脱落入肺动脉引起的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栓塞。此病在西方国家常见,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三位[1]。在我国则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城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大部分肺动脉栓塞患者可无症状,但也可导致突然死亡。而肺动脉栓塞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据文献报道[2, 3],肺动脉栓塞漏诊率达67%~79%,病死率达20%~30%,其中44%死于症状发生后15min,22%死于2h内。如能快速诊治,病死率可降至8%。我院自1999年始采用螺旋CT扫描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肺动脉栓塞病人的CT改变,探讨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收集我院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25岁~93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胸痛8例,心脏疾病5例,外科手术后4例,义务献血时血液倒流、空气倒流导致栓塞的1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7例。 B超检查5例,提示深静脉血栓3例,2例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检查5例,提示肺动脉高压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心包积液1例,1例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7例,提示心肌缺血、梗塞等4例,正常3例。胸片检查7例,结果表现肺部阴影、肺炎或肺动脉高压征象、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6例,正常1例。以上病例均行螺旋CT检查后确诊为肺动脉栓塞。

2.影像学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4机型,患者取仰卧位,两前臂上举,扫描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一次性螺旋扫描,平扫及增强层厚10mm,间距10mm,必要时对准病灶采用薄层扫描,层厚3mm,间距3mm。造影剂为碘海醇,剂量100ml,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速率为2.0ml/s,延迟时间为60s。

16例患者螺旋CT扫描显示:①栓子位于血管中央,呈圆形低密度充盈缺损,周围环绕造影剂6例(图1);栓子附着管腔一侧呈不规则状充盈缺损,对侧有造影剂通过9例(图2、3);栓子基本上完全阻塞肺动脉,血管腔几乎完全为低密度区占据,周围无造影剂通过,形成截流2例(图3)。②肺动脉主干扩张8例,右心室增大6例。③部分肺叶、段血管纹理稀疏、纤细呈缺血表现3例。④外周肺野见楔形实变影(肺梗死)5例(图4、5)。⑤胸腔积液8例。患者经临床及时给予溶栓、抗凝和对症支持治疗后,10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6例死亡。

久病卧床、妊娠、大手术和心功能不全及创伤后均容易引起肺动脉栓塞,栓子往往来源于下肢和盆腔静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难以和其他疾病相鉴别,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既往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方法主要包括胸部X线平片、肺动脉造影等。胸部X线平片是可疑肺动脉栓塞患者最初步的常规检查,它可显示肺动脉的增粗及相应分支血管纹理变化。肺动脉造影,到目前为止,仍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最具权威性的可靠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他检查,可表现肺动脉充盈缺损或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征象。但临床实践发现,对远段肺动脉小分支栓塞的诊断价值不大,而且肺动脉造影毕竟是一种损伤性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死率为0.2%,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病情危重,此项检查几乎不能进行。

CT诊断肺动脉栓塞始于1978年,常规CT扫描时间长,有呼吸及心血管搏动伪影,加上部分容积效应,显示小血管不够准确,而且难于区分叶级肺动脉的腔内充盈缺损和图像伪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一代螺旋CT的应用,一次屏气可获得扫描区域的整个容积数据,而且分辨率高。因此螺旋CT具有扫描时间短、无呼吸运动伪影、无遗漏微小病变等优点,诊断符合率大大提高,已接近血管造影水平。

参阅文献[4,5]并结合本组病例,肺动脉栓塞的主要CT表现:直接征象:①血管腔内中心性充盈缺损,其周边造影剂绕流,此种表现多为急性肺动脉栓塞。②血管腔内附壁性充盈缺损,呈弧形凸面或凹面向血流,尤其好发于血管分叉处,为慢性栓塞表现。③血管腔内完全性充盈缺损,肺动脉分支完全阻塞,无造影剂通过。间接征象:①肺动脉高压:肺门血管尤其是肺动脉主干扩张,周围小血管稀少。②较大肺血管的阻塞,造成相应区域肺血管分布减少,纹理稀疏、纤细,呈缺血表现。③肺梗死征象:外周肺野楔形实变影,底贴近胸膜,尖指向肺门。④心脏增大,以右心为主。⑤胸腔积液。

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诊断敏感性为53%~89%,特异性为78%~100%,但对于在亚段及远端肺动脉内血栓敏感性是有限的。总之,螺旋CT扫描不仅对确诊肺动脉栓塞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重症肺炎及胸膜炎等与肺动脉栓塞有类似症状的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螺旋CT检查无创伤性,简单易行,普及率高,费用不高,易被患者接受,是基层医院诊断肺动脉栓塞理想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恩慈.肺栓塞的诊治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1.20(3):165-167.

2. 戴汝平.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33(5):293-294.

3. 张少雄,戴汝平,程显声,等. EBCT在诊断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5):306-308.

4. 周康荣,主编. 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22-124.

上一篇:对妇产科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生登记表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