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样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0 18:40:46

放样实训总结

放样实训总结篇1

一、仿真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构造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汽车各总成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知识。对于体积小的总成,教员可以把它拿到课堂中教学,然而汽车大部分总成都是很大、很重的,这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员通过挂图、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学员仍然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理解,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把教研室开发的汽车构造仿真系统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学员边学边操作的一体化教学。在仿真系统的应用,使学员对汽车各部分总成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容易,而教学效果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构造仿真教学的特点

仿真教学能创造一个与实际近乎相同的特定环境,仿真实训过程中,学员与实训对象能进行互动,在交互式虚拟世界中,使学员如同坐在车间中,通过对计算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学员此次操作的成绩分数。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仿真实训技术可以实现我军常用车型(如EQ1118G、CA1121J)各总成部件的3D模型以及工作过程模拟,仿真实训更接近实际。学员可以利用仿真系统进行的汽车各总成拆卸和装配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更加系统的、全面地掌握操作技能和深刻认识各总成。

三、仿真教学的优点

(1)解决实操实训危险性的问题。在汽车构造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汽车各总成体积大、质量重,学员稍微有疏忽,就存在危险,仿真实训特别是有实物介入的仿真实训,避免了危险性,确保实训操作安全、可靠。

(2)解决实操实训难理解、浪费大的问题。大量的零部件的拆装与面对面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但依靠实操实训实现困难很大。尤其是汽车构造实训教学,根本不能保障每名学员都有一件等待被拆装的零件,更何况也不可能保障每名学员都有一个实训教员给予讲解示范。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是很好的手段。可以无数次的拆装,解决了零部件的浪费问题,而且可以建立个仿真实训室,这样可以保障学员的亲自体现,一到两个教员就能胜任,从而解决了教师资源紧缺问题。

(3)解决实训时间过短的问题。由于实训资源与指导教师短缺、材料经费紧张等种种原因,相当一批院校不得不缩短实训时间,可通过仿真实训,来最大限度地解决,可以无数次的进行模拟训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同时还可以满足不同的实训目的。

(4)可以进行教学过程考核。教师利用仿真教学软件中的考核程序对学生进行模拟评价,既准确、快速又能做到及时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5)解决实训内容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就是允许学生出错,即不按章办事。如果学生不按流程进行总成的拆装操作,后果就是无法拆装,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准确的掌握拆装流程,把握技能要点是非常有效的。倘若通过实操实训身历其境的教训来实现,代价很大。

四、仿真教学的实施

(一)实施的必要性

士官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我军汽车部队需要的技能型汽车人才,然而,由于教学汽车总成设备长期的拆装,总成损坏的非常多,很不符合“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教育目的,实践性拆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仿真系统不仅可以解决人力和物力,也使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得到实现,既让学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际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过程

(1)建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的仿真实验室。该室提供了军用汽车各总成3D模型、工作过程模拟仿真、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真实实训设置和实践工具,实现了从理论到仿真到实训的一条龙教学,为“教、学、做”相结合创造了条件。根据实训(课程设计)项目,教员先使用“仿真教学课件”讲授项目的目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要点,进行项目的设计与仿真演示。然后,学员带入仿真实验室,进行上机仿真实训,而后在带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学、做”结合的实践操作,完成了由虚拟到真实的链接,提高了实验效率与成功率,从而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教学状态。

(2)编著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并重的教材。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编著了不同层次的汽车构造教材,其特色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应用以“实用”为目的,以仿真教学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材是实现仿真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校士官汽车构造教学的重点建设教材。

(3)制作仿真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课件”是将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课件。我们制作的课件由理论教学、3D仿真和工作过程模拟等仿真课件组成,如:以汽车构造课经常讲述的曲轴连杆机构为例,其操作过程大体是:首先完成曲轴连杆机构各个零部件的尺寸整理以及放样,并导入Pro/E中建立三维空间模型,保存为(*.Stl)格式文件;然后导入3dsMAX中,对三维模拟进行修改、贴图和渲染,保存为C3D格式文件;在Clut3D中导入模型、添加交互行为并作品;最后,将完成作品嵌套在PowerPoint文档中,其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该仿真课件有两大优点,其一,为学员创建了一个接近真实又令学生置信的虚拟环境。学员身处有声、有色且动态的教学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欲望,进而形成目的性强的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其二,直观具体,重点易懂,难点化解。学员反映发动机课程难懂、难学。经分析,缺乏直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而仿真教学既符合认识从直观开始的认识论原则,又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手段,而且可师生互动,极为接近实际的仿真帮助学员快速建立起对发动机结构和工作的感性认识,降低了课程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仿真教学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习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我军士官教育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仿真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8:117

[2]李桂春.“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6):177-178

[3]祝智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36-52

放样实训总结篇2

一、对概念理解有误

例1 “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这个事件是( )

A.确定事件 B.必然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不确定事件

【错误解答】C.

【错因分析】统计与概率部分涉及的概念较多,如总体和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频数和频率、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概率和频率等等.我们不仅要记下这些概念,更要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本题考查的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在本题中,“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这个事件是随机事件,属于不确定事件,即选D.

二、对放回与不放回理解有误

例2 “某学校学生较多,为了便于学生尽快就餐,师生约定:早餐一人一份,一份两样,一样一个,食堂师傅在窗口随机发放(发放的食品价格一样),食堂在某天早餐提供了猪肉包、面包、鸡蛋、油饼四样食品.

(1)按约定,“小李同学在该天早餐得到两个油饼”是 事件;(可能,必然,不可能)

(2)请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出小张同学该天早餐刚好得到猪肉包和油饼的概率.

【错误解答】第(2)小题概率为[18].

【错因分析】第(2)小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适合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则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解题时要注意此题属于不放回实验.在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需要分清题型是属于“有放回”还是“无放回”问题,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得到的所有等可能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正确解答】

(1)“小李同学在该天早餐得到两个油饼”是不可能事件.

(2)树状图法:

即小张同学得到猪肉包和油饼的概率为[212]=[16].

三、Φ瓤赡苄缘睦斫庥形

例3 (1)如图1,一个小球从M处投入,通过管道自上而下落到A或B或C.已知小球从每个岔口落入左右两个管道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求投一个小球落到A的概率.

(2)如图2,有如下转盘实验:

实验一 先转动转盘①,再转动转盘①;

实验二 先转动转盘①,再转动转盘②;

实验三 先转动转盘①,再转动转盘③;

实验四 先转动转盘①,再转动转盘④.

其中,两次指针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与(1)中小球落到A的概率相等的实验是 .

(只需填入实验的序号)

【错误解答】第(1)小题概率为[13].

【错因分析】第(1)小题中落到B的可能性的大小与落到A、C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即这并不是一个等可能的实验.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出现的概率为P(A)=[mn].特别注意,只有在所有等可能事件中才能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借助树状图、列表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可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正确解答】

(1)如图,可画树状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可能出现的结果有(a,c),(a,d),(b,e),(b,f)共4种,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同.所有的结果中,满足小球落到A的结果只有一种,即(a,c),所以P(小球落到A)=[14].

(2)一,四.

四、对图表信息的理解有误

例4 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体育毕业考试训练,下面是该班学生训练前后的测试成绩统计图表.(其中,统计图不完整.)

训练前成绩统计表(满分30分)

(1)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补全统计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

①训练前各成绩段中,人数最多的是“24~26”;

②训练前后成绩的中位数所落在的成绩段由“24~26”变到了“27~29”.

(3)小明说:“由统计表、统计图可知,训练后成绩的平均数一定大于训练前成绩的平均数.”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正确,请通过计算说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错误解答】对第(3)问,小明的说法正确.

【错因分析】不能因为训练后的数据中的高分比训练前的数据中的高分多,就简单认为训练后的平均分高.在这个题目中,数值选得不一样,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正确解答】(1)24-26分段为10人,补全统计图略;(2)①;(3)不一定.理由如下:

若训练前各段成绩取最大值,则总成绩为20×6+23×8+26×9+29×8+30×5=920;

若训练后各段成绩取最小值,则总成绩为18×2+21×8+24×10+27×9+30×7=897.

因训练前后参与测试的人数不变,训练后成绩的平均数是有可能小于训练前成绩的平均数的.

放样实训总结篇3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要发挥综合实训巨大作用,必须合理确定实训地点和实训时间。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综合实训 地点 时间 确定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5-0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综合实训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出综合实训的巨大作用的关键是实训地点的选择和实训时间的合理确定。1 测量实训的目的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测量实习是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测量实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一次系统性的实践,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以及测设等基本技能,提高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 综合实训的重要作用(1)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2)掌握角度、高差、坐标等要素的测量方法。(3)掌握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放样、控制点加密等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训的主要的内容(1)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使用。(2)水准测量、导线测量、碎部测量、点位放样、坡度线放样等项目的施测。(3)闭(附)合水准、闭(附)合导线计算及坐标正反算。(4)图件的整饰。4 实习时间的确定由于内容繁多,没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实习的学生很难完成实习内容,更不用说相关技能。总结十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实习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使综合实习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安排如下。(1)仪器熟悉:3天。由于多数学校的测绘仪器相对于学生数量都不多,导致平时课堂训练中大家操作仪器的时间较短,熟悉程度掌握不够,在实习前期必须让大家熟悉掌握各种仪器的安置、操作、读数等技能,以利于后期实习的开展。(2)水准测量:5天。用四等水准测量完成闭合水准路线和符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和计算(3)地形测量:12天。包括导线测量4天、碎部测量6天、碎部测量的查缺补漏2天,整过过程必须完成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的内外业全部工作。(4)点位放样、坡度线及放样:4天。包括点位放样1天,坡度线和圆曲线放样2天。以上共计24天,一般情况下一个月的工作日为22天,也就是说加上周末,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天气、返工等因素导致实习期间的周末都必须利用起来才勉强能够完成实习内容。所以一个月是综合实训的时间的最低要求。5 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由于测量实习在安排上实行任务管理,并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安排工作。每一个实习项目有小组自行安排,实习期间每天开工时间和返回时间都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实习区域的情况越复杂,出现的问题越多,对学生的锻炼越大,实习的效果。所以综合实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足够的时间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实习场地的选择不能囿于校园内部,因为校园内往往地物种类单一、数量少、地物多、地貌类型少,不具有一般性,与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脱节。一定要选取地物种类丰富、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区域作为实习场所,使实习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生产一线的测绘业务。6 实训报告撰写内容参考(1)实习的目的。(2)实习的组织准备。(3)实习的仪器和工具。(4)实习的技术要求。(5)实习的过程。(6)实习的数据处理。(7)实习的心得体会。7 实训考核与平分(1)出勤率—— 按时出工和收工,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2)测量认真,能思考问题,主动肯干,不懒散。(3)请假超过两天者(包括事假病假)实习无成绩。(4)评分依据—— 实习成果的质量,实习考查成绩,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纪律等综合评分。8 结语总之,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的地点和时间能够使综合实训在训练学生各项技能和能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建筑一线的生产过程,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参考文献[1] 高辉,塔莉,李想.高职《测量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80-81.[2] 刘弘,马杰,李贞霞,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商界(上),2010(4):172.

放样实训总结篇4

(1)培训的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或不少于40个学时)。

(2)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其他有关知识,学习的文件和材料主要是《中国共产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编写的《入党教材》等。

79.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培训的方式,应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一般可采取自学、授课(辅导)、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也可请优秀党员和老党员作报告,讲传统,谈体会。

80.培训的要求及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培训前,应当了解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和思想状况,以便在培训中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培训要讲究实效。通过培训,要使发展对象懂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懂得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初步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世界观。

(3)培训结束时,要求发展对象联系思想实际,做好个人总结。同时,要组织必要的考试或考核,检查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

81.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培训怎么办?

发展对象在入党前,原则上都应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党组织可安排他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学好指定的文件,并搞好学习辅导,加强督促检查。学完规定的文件后,党组织应对其进行考试或考核,并要其写好学结,切实保证学习效果。

82.尚未列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能否参加短期集中培训?

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对象,应当是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而被党组织列为发展对象的同志。尚未列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宜参加短期集中培训。有的党组织想以党校(政校)短期集中培训来代替对其经常性的教育是不妥当的。

83.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的短期集中培训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教育有哪些不同?

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教育,在总的目的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不同:

(1)对象不同。集中培训的对象,一般是被党组织列为发展对象的同志。而经常性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发展对象,也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和申请人党的人。

(2)方法不同。集中培训,一般以党校(政校)等为教育阵地,由基层党委或地方党委负责组织。而经常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比较灵活、多样,党委、总支、支部和党小组都可以组织。

(3)要求不同。集中培训,有规定的培训时间、学习文件和具体要求,结束时要进行个人总结和考核。而经常性教育一般是业余学习,包括自学、参加一些党内活动,以及接受各种形式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

总之,对发展对象入党前的短期集中培训,是在经常性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明确要求的系统培训,是经常性教育所不能完全代替的。。

84.如何保证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的效果?

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要保证培训效果,通常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摸清培训对象的情况。党组织在进行培训前,要采用调查会、座谈会和查阅发展对象考察记录等方法,了解培训对象的有关情况和思想状况,以便在培训中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在培训进度和内容安排上,对基础不同的培训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重点组织好自学和小组讨论,也可以针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安排适当的辅导。

(3)注意检查培训效果。集中培训结束时,要求培训对象联系思想实际,做好个人总结。同时,要组织必要的考试或考核,检查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党组织要跟踪考察培训对象的表现,了解他们培训前后的变化。要把学习成绩和培训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作为考察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入党条件的重要内容之—。

(4)加强领导,逐步建立制度。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经常研究培训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及时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

85.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一般由哪一级党组织负责组织?

放样实训总结篇5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田径训练队、篮球队、足球队和健美操队的队员。男运动员46人,女运动员26人,共72人。

2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围绕本研究目的,设计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在我校几个运动队的学生中展开抽样问卷调查,以获得学生在训练期间损伤的各种数据信息,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整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学校数据统计的有利条件,以年级为单位去调查,以运动小组为统计单位去统计,可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直接性。由于调查对象是本学校的运动训练队,数据来源可靠和直接,这为我们对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提供了方便。

4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表1 运动损伤性质调查表

表1显示,以运动损伤的性质来分析,急性运动损伤26人,占到总人数的63.8%;慢性运动损伤46人,占总人数的36.1%。

表2 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

表2显示,从损伤时间看,课余训练期占14.0%,假期集训期发生损伤的几率较大,占60.7%,其次是训练的初期阶段占到19.6%,平时的课余训练排在第三位,占14.0%;比赛期间发生损伤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只占到了5.6%。

表3 运动损伤的原因调查表

表3显示,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形式很多,形成的原因也很多,但是主要原因还是运动量和训练强度过大,这种伤害占到30%,因为准备活动不足和训练时预防不到位造成的运动型伤害占到21%。另外,因为场地设备太差形成的训练伤害也有12.5%。

5结论

5.1高中学生课余训练中所发生的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开放性损伤较少,多数是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对于训练时候骨折以及关节脱位等损伤还没有发现。寒暑假多为集中训练期,训练的强度和量都可能较大,所以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损伤也最多。另外,训练初期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比较低,对于肌肉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在练习动作时候,容易造成损伤。在调查中还发现,高中学生课余训练中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多数学生在刚开始训练或者有了一定的训练强度的时候,都会产生这种损伤。再就是脚的踝关节在训练中的扭伤、腰部劳损、肌肉以及后肌群拉伤。

5.2训练前准备不足和准备不科学,也是造成训练性伤害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发现,许多教练对于体育训练和运动性训练的准备活动重视不够。体育训练的准备活动是为了活动关节,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增强,提前进入运动状态的必要过程。没有很好的训练前的各种必要的准备活动,就会很容易造成损伤。

6建议

6.1根据学生的身体实际和训练科目选取合适的训练时间、地点和训练的强度。对于比赛性的运动,必须根据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现有的运动技术水平来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6.2做好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每次训练后,必须及时做好训练疲劳的恢复,采取一定手段来消除股后肌群的疲劳状态,帮助学生学会恢复和放松。

6.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每次训练的准备活动要与专项内容相辅,除去一般性的准备活动,还要进行专项的内容练习, 使肌肉得到充分的伸展,从而增加运动的生理范围。

6.4训练结束后要学会放松。放松的方法很多,例如,慢跑就是很好的方式。训练结束后要进行慢跑,大约应跑10~15分钟,这样可以让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慢慢恢复到安静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排除在训练过程中体内产生的乳酸。静止拉伸也是不错的放松方式。慢跑结束后进行肌肉静止拉伸,牵拉的部位主要是在背部、臀部、大腿前后肌群和小腿后群肌肉。

放样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自然段 学法

第二学段自然段的训练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要在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作为学段教学重点,加强训练。这是阅读和习作的需要,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根据年段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读懂自然段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尝试”在先,教给学法

怎样读懂一个自然段,基本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还要知道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第1自然段的教学步骤:

(一)先让学生自学读全段。

(二)思考:这自然段有几句话?用①②③……在句首或句尾标明。

(三)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⑴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⑵这个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的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哪几句话联系很紧密?

(四)、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刚开始尝试学习时,没有方法,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从第二步开始,在指导学生学完后,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读懂自然段的方法:“标序号,抓主要,找联系,说段意。”“四步十二字”学习方法。然后,通过板书,让学生强化掌握这个学法。

随着本册语文知识深入的学习,这“四步十二字”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读懂复杂自然段的需要,需增加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第三组的《秋天的雨》一文第2自然段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按“四步十二字”读懂自然段的方法尝试实践外,还应增加:这个自然段中,能联系起来的几句话说明什么?讲了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个意思就分一层的训练步骤,最后总结完善读懂自然段的“六步十二字”法——标序号,抓主要,找联系,分层次,说层意,说段意。

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学生从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读懂自然段方法的归纳,又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上学法训练,为学生读懂一个自然段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尝试读懂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读段方法训练很有必要,否则,面对复杂的句群,学生不会思维操作,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二、“扶助”指导,运用学法

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课文中典型自然段进行“扶助”训练,我是这样做的:

1、《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第3自然段,我采取“扶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紧跟教师,利用 “四步十二字”学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的第2、3自然段,在第三课《爬天都峰》第3自然段等教学,继续进行“扶助教学”,让学生利用“四步十二字”方法学习。

2、类似以上的“扶助”训练,在《花钟》的第2自然段等,可进行“六步十二字”学法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读懂自然段方法的迁移,需要教师的扶助,尤其是后进生。针对彝族儿童学汉语难的实际,进行读段方法的训练有层次,有坡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情,让读懂自然段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运用中落到实处。

三、“放手”实践,巩固学法

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来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时,应给足学生自学实践的时空,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进而形成能力:

结合学习《槐乡的孩子》第2、3自然段、第二单元《灰雀》第1自然段、《奇怪的大石头》第2自然段等自然段,进行“四步十二字” 放手训练。

结合《蜜蜂》第2自然段、《开天地》第4自然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美丽的小兴安岭》第3自然段、《掌声》的第3自然段等等,进行“六步十二字”放手训练。

“放手”尝试教学,要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读懂自然段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其间,一定要做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运用学法进行尝试学习,逐步提高运用学法的技能。

以上系列训练,是按照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顺序,逐步实施的。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在内容的领悟和方法的运用上,都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快乐,这对于本学段以后的阅读,无疑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放样实训总结篇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迅速提高师资水平,是任何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特别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师资队伍的现状更加不容乐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熟”,不熟悉中职教学特点与规律,缺乏中职教育的经验积累。二是“不足”,师资来源渠道不畅,专职教师不够,具有高级职称者更少。三是“不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一般不够高。中等职业教育对技能要求很高。作为中职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亟需建立一支真正的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学习。学校应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去,以利于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吸引力及实用性,同时也为他们开设新学科提供素材。当然,学校也可以到企业中去聘任一些在实际行业部门担任过职务者来讲授相应的课程。被聘的兼职教师的课往往很有特色,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且可以把行业中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上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

2提高实训教学比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考核都应在实验室或车间中进行,以“学会做”为标准。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而实践又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当今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实训问题普遍解决不力,缺乏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践场所。有的虽有成功经验,也缺乏总结推广。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基本上一个模式,教室加示范操作室,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并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进实训教学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摆脱传统的普教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训。实现校企联合,可以实现校企两方的“双赢”。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不需动用多大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学生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训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企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窗口。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力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强调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2)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否提高,新的课程,先进教学方法能否推广,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硬件装备水平,软件先进程度和教学环境的优越程度。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动手能力强,能为企业所用,学校就要不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3)实训中教师要加强“教”“学”与“考”的关系。在课程的设置上,80%为技能,20%为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因素,两方面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中职教育尤其重要。

(4)除了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学训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推荐他们参加省级、部级的同类大赛。

(5)为了保证实训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训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训人员、确定实训地点、委派实训带队指导教师、实训动员、发放实训指导书、与实训单位联合制定实训培训计划、实训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训评估、实训论文总结与讲评、实训总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放样实训总结篇8

一、坚持把培训作为促进群众就业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

过去我们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都是些简单的劳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了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企业对劳动用工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要有培训作前提,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以适应发展要求。没有培训的就业是低水平的,也是难以持久的。

当前,要把培训工作放在就业的首位来考虑。解决培训问题,把培训工作做好,至少有这么几大好处:一是可以解决企业用工的迫切需求。这样对引进企业、留住企业、发展企业至关重要。对于当前做好招商引资非常重要。现在引进大企业,对优惠政策已不那么看重,看重的是有较高素质、有技能,适应生产要求的劳动力。作为全球制鞋最大厂商之一的裕盛公司能落户上高就很能说明问题,培训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涉及到企业的发展。二是可以顺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可以促进增加群众收入。四是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因此,用培训来促就业是必由之路。要采取很多实质性的措施来解决培训问题。现在,一方面是城市要安排就业,农村劳动力要转移,一方面是一些企业“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劳动素质是原因之一。而通过培训把企业用工和劳动力资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用工、就业的有机结合,使之既成为民生工程,又促进发展。

二、搞好“四个整合”,促进就业培训工作。

上高的经验具有总结推广的价值。全省的就业培训工作可以借鉴上高的做法,努力做好“四个整合”。

第一,整合体制。就是要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来参与的培训体制,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加快实训中心的建设步伐。实训中心可以考虑实行混合体制,办成一个服务性质的混合体,既有政府的力量,也有企业的力量,还包括社会的力量,把各个方面做好就业培训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第二,整合机制。从全省来看,就是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机制,将企业用工、劳动力资源提供、培训服务三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就业,促进发展的新机制。要从上高县的经验出发,把这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劳动就业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根据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做好就业前的培训工作。

第三,整合模式。就是培训模式要整合。目前,我们有中专的培训、技校的培训,上高还有与*青年职业学院联系的培训,另外还有实训基地等各种模式。培训模式要整合起来,要把中专、技校、团校、实训基地的培训统筹规划,分别不同对象,不同产业需求,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当前来看,培训主体要下沉。培训的机构可以在省城、县城,但培训班应放在基层,有的可以放在园区或企业。上高县裕盛工业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培训的主体放在企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有的可以放在乡镇甚至村一级,减轻群众负担,方便群众参与,解决培训对象问题。

第四,整合区域。要满足工业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则必须突破一县一市的区域限制,有条件的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区域性的培训中心,比如上高县有较强的培训能力,又有培训的经验,但本县需要培训的劳力资源已不多了,这样就要扩大培训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用工培训中心。今后,省里将集中资金重点支持这些区域性的、具有带动作用的就业培训中心发展。

上一篇:财税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