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月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3 21:11:03

宅家月考总结

宅家月考总结篇1

另外,办公楼的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商业营业性用房的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也远远高于住宅的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的同比增长。这说明今年前五个月商业地产的发展势头良好,大家对商业地产的发展是看好的,这与国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复苏是密切相关的。从长远看,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再加上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以及外资对中国商业地产的看好,因此商业地产在今后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而且商业地产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

正像万达在广告中说的那样,商业地产让城市的面貌更美丽,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思考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我国的商业地产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主要是商业地产开发的门槛高,资金需要大,再加上商业地产本身招商难、选人难。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划、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结合本身实际,认真研究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开发项目的产品定位,防止盲目的开发和低水平的建设。从事商业地产的企业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在之后要加强经营管理,以减少投资风险。

现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总体而言是五句话: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和当今的产业基本协调,和相关产业相衔接。商业地产的发展,要借鉴住宅发展的一些经验教训。比如以前绝大多数城市把144平方米作为一个普通住宅的标准,但后来感觉这个面积大了。商业地产发展的关键就是统筹好总量和结构。对于住宅来说,只要价格降到一定幅度,就会有人买。但商业地产是生产资料,如果生产资料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再低的价格也没有人买,所以商业地产一旦出现总量过度的问题,会比住宅严重得多。而结构的基本合理则指既要有高端也要有中低端,既要有综合体还要有社区商业网点,我们要实实在在从老百姓的切身需求出发。

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宅家月考总结篇2

2020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批复我区为新一轮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部级试点,其中河北省有4个,分别是邯郸市峰峰矿区、邢台市信都区、定州市、平泉市。下面就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意义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就是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强村富民的现实举措,也是是破解用地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对于显化宅基地权能,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激活宅基地蕴含价值、激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

一是进一步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之间关系,明确各自权能,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二是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的方法路径,完善宅基地制度体系;三是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

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工作任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全面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新一轮的改革重点在9个方面开展试点,即“五探索、两完善、两健全”。“五探索”是: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两完善”是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两健全”是: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

四、外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验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坚持“一户一宅”、建新必须拆旧的原则,实行“一个号令”、“一把尺子”管到底的工作机制,通过宅改退出宅基地4.12万宗4946亩,释放了大量存量土地,彻底消灭了空心村,保护了有限耕地资源,实现了转移人口市民化。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围绕“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工作方针,通过采取多元合作+农旅融合、古村保护+文化创意、古宅利用+乡村旅游、农房激活+研学基地等多种模式,引进开发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项目42个,盘活利用宅基地2.11万平米,实现了闲置资源从无价值到有价值再到高价值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坚守“三条底线”,按照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统规统建的方式,实行法定无偿、跨区有偿、节约有偿、超占有偿和有偿退出制度,引进第三方合作建房,建立了宅基地共建共享、房地置换、置产经营、抵押融资等机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1.7万亩,取得农民、集体、政府、社会多方共赢效果。

五、外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效

一是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一户一宅”基本制度和法定面积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将有效制约未批先建和违法用地。二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借助宅基地制度改革实现空心村治理,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有效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改革打开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导入,推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三是显化农民宅基地财产权益。推动“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同时推进,探索农村房地抵押贷款办法、宅基地有偿退出使资产变成资本。四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改革将激活市场要素,充分挖掘宅基地潜力,使得乡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有稳定渠道,促进新农村发展。五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户一宅、多占有偿”的政策举措的实施,将使群众获得政治上的公平。

六、我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节点

按照《河北省关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试点工作从2020年9月开始,到2022年年底结束。总体上分为4个阶段。

(1)准备部署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2月)

成立三级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开展宣传培训、宅基地信息调查、编制村庄规划、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工作。

(2)先期试点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6月)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团结、具有代表性且积极性高的乡镇进行先期试点,初步形成相关制度。

(3)全面推行阶段(2021年7月-2022年6月)

总结先期试点工作经验,在辖区内全面铺开试点工作,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边提炼,不断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4)完善总结阶段(2022年7月-12月)

完善宅基地审批、使用、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2022年9月底前,全面系统总结经验,形成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报省委、省政府。

七、我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法

(一)高层推动抓改革。一是把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统一思想,坚持顶层设计,成立由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统筹协调,主管副区长具体抓,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目前区、乡镇、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机构已成立。二是建立定期组织推进、交流和调度制度。实行干部分包制“区联乡、乡驻村、村包片”;两办”加强督导,定期通报;书记亲自调度,传导压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成立专班队伍。区专班由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都分局、住建局、发改局、文旅局、区委办、政府办等单位组成,明确12人集中办公,各乡镇比照区专班,明确3-4人的集中办公,各级专班要明确目标、明确责任、确保自上而下统筹联动。

(二)夯实基础筑改革。实施改革,规划先行。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采取外业和内业调查相结合方式,全面查清宅基地数量、布局、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建立台账。对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宅基地问题进行系统排查摸底,逐一建档立册,提出相应的化解措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细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具体办法。依法依规加快宅基地登记颁证,2020年底前登记颁证率达到100%。

(三)强化措施促改革。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费及拆迁补偿等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整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等涉农项目资金,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等方式,加强对乡镇、村干部业务培训。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改革指导组,对试点工作定期开展指导、培训,及时解答有关问题,按照试点任务为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三是建立激励容错机制。政府出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容错纠错办法,鼓励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创新。在职务职称晋升方面,向参与改革的干部倾斜,对于成绩突出的干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提拔使用。四是强化督导落实。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区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建立定期交流、调度、督导通报制度,确保试点工作著有成效。

(四)政策创新引改革。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工作中找到关键点,抓住突破点,从区级层面加速推动、乡镇级层面创新探索,村级层面抓好落实,完善制定《信都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信都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手册》等富有我区特色的政策文件和操作手册,稳慎推进。二是探索创新试点。按照我区城郊、环城区、丘陵区、深山区不同地域特点,前期从美丽乡村、民宿经济、空心村治理等方面先行重点谋划的10个村开展试点,打造一批改革亮点村,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目前,农业农村局正在对各乡镇上报的试点村进行实地调研。

宅家月考总结篇3

所谓知人论世,对学人及学人所处之时代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是今日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进路。过去的学术史与思想史纠结而混同,多是学者著述和思想的摘录汇编。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没有“学术”的思想史,关注一般人的一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去思想史著述中,专注于大人物而忽视更大人群的疏漏。钱穆曾说,“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尤其“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①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王建民和胡鸿保对学科发展的宏观情形有很多精彩论述,但对民国很多著名学者的学术成长与选择所述较略②。除了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少数学者,大多在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类学者在今日人类学界的学术表述中已悄然无声,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凌纯声、柯象峰、徐益棠、芮逸夫、卫惠林、吴泽霖、梁瓯第、马长寿、江应?拧⒗钣幸濉⑽舛?良、岑家梧、胡耐安、胡鉴民、庄学本、蒋旨昂……他们中的大多数,至今仍消隐在那些泛黄发脆的纸页中。笔者近年来围绕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所做的系列研究③,旨趣就是探求李安宅的人生史,观摩那个时代学人的学术选择与政治纠结(对其宽泛的学术兴趣及精湛的学术研究,我力所不逮,无法探求其精义。实际上,我也不必大幅转述他学术论著中的观点。如果要了解他的学术见解,自然可以去读他的原著)。我是希望把李安宅放在20世纪政治、思想和学术的脉络中,探寻学人在这个变动时代里如何调和个人与社会,政治和学术。换言之,我想写的是李安宅生活的那个时代。

除了为数不少的著述外,李安宅的其他存世文献并不太多。这使后人研究李安宅感到困难。他曾写过五个自传,另外还有一些个人历史交代的文字,学界也尚未充分使用。王川曾以李安宅1961年所写日记为中心,探讨其学术人生,惜尚未见其全文。[1](P.5-15)这五个自传情况大致是:一为1951年7月3日撰写,凡4页;二系李安宅偕夫人于式玉参军入藏,“进军前写于昌都”,“1951年7月11日草毕于昌都”,凡20页;三为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学院,凡21页;四系1966年撰成于四川师范学院,凡9页;五则为1967年所写,题注:“1967年2月16日学生彭贵儒代表红革联叫写的”,凡10页,其间又有修改前后的两个版本。前4份列入了四川师范大学所藏档案,后一份则为笔者从其他途径获得。鉴于其他版本的自传大多节略,限于篇幅,本文拟以李安宅写于1951年和1961年的两个版本自传做一些比较阅读,揭示其内容差异与思想微妙变化之处,并藉此分析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对其后来人生的持续影响、李安宅的学术选择及政治纠结。五个版本自传的总体比较阅读,暂俟来日。

一、两个版本自传的体例和内容差异

我们先对两个版本的自传在内容上进行严格比对。

从体例来讲,1951年版可称为编年体,全文没有小标题,逐年讲述其人生经历,文笔较为枝蔓;而1961年版则是章节体,全文设置若干两级标题,内容按照上级印发的《自传内容》④要求,严格按照小标题的界域铺开:

Ⅰ 解放以前及解放以后我的家庭情况;

Ⅱ 解放前的经历

1.学习和工作

2.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和思想情况

3.与反动党团的关系和思想情况

Ⅲ 解放后的经历

从内容来看,两个版本自传所记述的人生经历均延续到了写作日期前,如1951年版最后引述其小学同学、中共党员王乃堂于1951年1月28日的来信,自勉继续加强参军一年半以来的学习。1961年版则写到参加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及在西南民院的科研工作等情况。这是典型的当代人写当代史,虽侧重个人生活史,但无处不留下时代的印记。由于两个版本写作时间不一,我们将对比阅读的时段限制在1900-1951年。

毕竟是自传,且都是在1949年后开始的写作,两个版本虽然各有侧重,但基本的人生和学术历程,社会和政治关系,参与活动及思想表现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局或组织所要求的内容。两个版本共有的内容如后:安宅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李安宅加入中共及国民党、三青团的基本情况及各个阶段安宅的译著发表情况。总体而言,两个版本差异甚大,1951年版偏重个人生活,较多体验和经验;而1961年版偏重公共领域,较多反思与自省。

两个版本自传在内容上第一个较大差异是对李安宅家世、家室和家事的记述。在1961年版中,李安宅只在第一部分“解放以前及解放以后我的家庭情况”中,用非常俭省的笔墨(仅1200多字),对此作了介绍,包括其父辈职业、两度婚姻及子女情况。在其后两个部分,主要是谈学习和工作及党团关系相关情况,基本不涉及家庭生活。但在1951年版中,安宅以近4000字的篇幅,讲述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职业及归宿,结发妻子张瑞芝的短暂人生,披露了其出生后即因传统礼教而过继给大伯的旧事,生母至死未得其一声“母亲”呼唤的遗憾,与式玉相识、结婚及回家省亲的温暖,这是1961年版所没有的。在后半段介绍学习和工作的段落中,仍时常出现家庭成员情况的记述,包括与第二任妻子于式玉的窘困生活,大家庭在战乱岁月的投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宅的家世及其早年的经历,在其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其学术成长及思想发展起到了阻滞的作用(详后文)。可以说,安宅在学习、工作和学术上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旧式家庭制度的一种反叛。

第二个较大差异是1961年版将安宅与中共及国民党的关系是单独列出来,而自传前半部分在讲述学习和工作时又不可避免要提到其政治活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但重心有别,单列部分主要是分析加入中共的动机及脱党后未能及时重返组织的原因,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的缘由与经过。1951年版因叙事涉及时间不如1961年版长,而其篇幅相当,所以很明显的叙事特征就是非常翔实地铺叙了很多细节,包括他在西北和西南的考察经历及政治生活,穷形尽相地描述了相关人员,读来犹如“回到历史现场”,与作者感同身受。

第三个较大差异是对安宅经历与作品的评价问题。1951年版一般是平铺直叙其人生经历,某一时段有何著述,很少做评价,偶有也多借他人之口表示“称许”。但在1961年版中,基本叙述每段人生经历或某一时段之思想或著述后,都要有几句否定性或反思性评论。如“1934-36是留学美国研究资产阶级民族学的时期……在新墨西哥州从事调查的结果,‘祖尼:一个询问’,曾发表于美国人类学杂志,颇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那只是利用文化功能观点批判美国传闻式的历史学派,并无真正的发展观点。也曾译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并编译‘巫术与语言’,后由商务出版,更属伪科学的东西。”再如,安宅回国后提倡“实地研究”,“并希望外国专家来得越多越好”,随即就反省:其他各色各样的“专家”来访的不少,并没做什么实地研究,“我在理论上为帝国主义分子开门,则非当时水平所能认识。”又如,安宅去西北前,曾借道云南,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者欧兹古合作调查“昆明高桥旦族村”一个月,随即反思:“这种表面上平等的合作,正如蒋介石与美国签的卖国条约,在事实上不平等的基础上,两国的权益互相公开,只能对于强者有利,对于弱者不利。至于两种观点相结合便是科学,当然也是胡说。可是我当时的水平,竟是如此。”至于他在政治活动层面的反省更是指不胜屈(详后文)。

通过这两个版本的自传,我们拟对安宅的学术成长和政治纠结做一个初步的论述。因为此前我已有相关论述,此次则在以前未有论述或所述未详处多下笔墨。

二、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及其学术成长

与同时代年龄相近、有着密切交往的很多学者相比,李安宅确然是大器晚成。比如他奉为老师辈且交往较多的史学家顾颉刚、社会学家吴文藻等,不及30岁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发表若干著述。[2](P.37-45)而安宅在30岁前,才取得大学教师资格,基本没有发表著述。安宅5岁即入私塾,为何直到21岁才中学毕业,得以走出那个小山村,逐渐走到求学的坦途,走上师者和学者的道路?我们通过阅读1951年版自传及相关资料,可以从其早年生活得到答案。

安宅于1900年3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现为迁西县)洒河桥镇白塔寨村。迁西位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西距北京150公里,东距秦皇岛130公里,北距承德13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唐山75公里,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通道。以今日交通条件看,此地不算偏僻。但在当时,深居山中的村寨就如世外桃源,在获取信息方面并无优势。当然,愿意走出大山,到京津地区,倒是比较便捷的。可作佐证的是,尽管狂飙突进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及思想激荡的五四运动次第发生,但在京东地区依然水波不兴,安宅就承认,他上中学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后,“但在京东交通闭塞,很少有人看报纸,未受直接影响”。⑤不过,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有一股经过其家乡,安宅在母亲襁褓中随同家人逃难的故事,给安宅留下了记忆,“外患与封建传统,在我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⑥

外患对安宅人生与学术的深刻印记,主要还是来自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安宅本在燕大研习社会学、人类学已有成就,尤其是在翻译和编著多种著作后,在学界已有一定影响。但后来被迫抛家别雏,携妻远走西北,后又转战西南,学术转向基于田野的应用人类学,尤其是在藏族宗教的人类学研究和边疆工作的社会学研究。这个人类学家曾经主要坐在摇椅上,奔走在寺院和田野之间,逐渐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华西人类学的圈子,奠定其被后世称许的学术地位。安宅的这一学术转型,虽然也在人类学的内在理路之中,但也是时局使然。⑦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大量国家机关、重要工厂和高校纷涌而至西部地区,极大改变了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和学术地图。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近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边疆研究的复兴,并且改变了边疆研究的格局。[3] 1938年,李安宅在其《社会学论集》“自序”中写道:“这一段落的中国社会,是在空前未有的非常时期,自无待言。整个社会系统既那样动荡着,活在系统以内的个人也更脉搏紧张地充满了这个节奏。可惜著者不是从事文艺的人,不能写出惊心动魄或如泣如诉的文艺来。更可惜不是从事武备的人,没有在行动上打出一条血路。”[4](P.1)此段“空前未有之非常”,主要就是日本势力对中国的渗透及中国的衰败。安宅苦无文韬武略,不能定国安邦,但也有民族气节和学术良心,既不愿在日本占领下的北京仰人鼻息,教书度日,也不愿坐视汉人对藏族社会基础与制度“一无所知”,汉人瞧不起藏人,藏人一遇汉人便说“你们中国人”,于是“下了终生为藏族服务的决心。”⑧他与于式玉分工互助,“希望在沟通汉藏文化,及为藏族人民服务上,给抗战建国贡献力量……这一段在兰州各刊物上发表了拉卜楞寺院制度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材料,陈云同志在延安曾有信说,都看得到。”⑨

所谓封建传统,第一件就是安宅出生的那一年,祖父“以为第一个孙子落地碰上他有重病,当然是个不孝的家伙。”很显然,这是亲人后来对安宅的讲述。安宅祖上经商,家产应属殷实,但其祖父喜好鸦片,家道中落。在李安宅后来的各类表述中,其祖父未曾获得正面评价,如“生我的那年祖父死去,据说他曾承继祖业商店数家,因无生产技能,又吸鸦片,财产都被家族亲戚骗光了,祖母以针线活路帮人,扶养子女,终年难得温饱。”[5]

第二件就是安宅过继给大伯。按照当地的“封建礼教”,长子必须出身长门,弟弟不应先于兄长有子;“我叫作父母的是过继我的伯父母,生我的父母,我叫作二叔二婶,父母中年无子,二婶把我生下来,二叔即昭告祖先,把我过继给后来才知道是伯父母的了。”在1951年自传中,安宅对过继之事及其后续情况记载尤详,只是在行文中仍称大伯为“父”,如“父叔三兄弟都是满清的秀才,二叔是武的,那两位是文的。父亲和二叔都先在镇上学买卖(当学徒)……”。在1952年的一份表格中,安宅填写:“我记事的时候,祖母统治下的父亲、二叔、三叔,都是自由职业者……父亲小时,在杂货店学徒,暇时自修,考取秀才,即以教私塾为业。以后在本县倡办新教育,以视学,教育科长,终其生。二叔小时,在旧药铺学徒,暇时自修,考取武秀才。以后以行医,当邮局长,行医,终其生。三叔在父亲私塾中学习,然后代父亲教私塾,考取秀才,当邮局长、巡员,终其生。”B101957年,安宅对此也有交代,“我记事的时候,祖母统治下的大伯(我因生下来就过继给他,一直称他父亲),父亲,三叔都是自由职业者”。B11但在1961年自传中,安宅对过继之事只字未提,按实际身份叫“大伯”、“父亲”,或因时日久远,正宜正本清源,何况此为封建礼教,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已是不合时宜。

安宅过继给大伯,其生母并不乐意。在安宅10多岁时,李家三弟兄都只有一个男丁。安宅幼时在家受宠,可想而知,但其生母郁闷,也不言而喻:对爱子不能相认,作为生母只被唤作 “二婶”,心里一定痛楚。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她无能为力,常与长嫂冲突,“二婶与母亲在心理上为我而有的争夺战,便是她们时常冲突的原因。”安宅亲生父母感情并不和睦,“二叔在未订婚前即讨厌二婶的脾气,但父母之命,使他没有办法”,婚后所生爱子又为长兄嫂所“夺”,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肯定还会增多。安宅4岁时,生父在镇上娶了个姨太太,也将其生母接去了。但同一年,其生母就病故了。可怜她一个初为人母的女子,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未曾获得过一声“母亲”的呼唤。

李安宅直到10多岁才知道过继真相。

一次村中有人问我:“你妈妈死了,你不想吗?”我愤怒地回答:“你的妈妈才死了呢!”家中知道这事,才告诉我承继的经过。那时二婶早死了,我怕二叔,不敢多见面,而且他在镇上时多,回家时少。父母和三叔婶,对我都十分慈爱,而且我在全家奉若神明的祖母保护之下,变成全家希有的公民――掌上明珠。反过来,我对任何我常见的长辈都同样亲热,没有这一房那一房的分别;所以对于私有财产的观念,也就十分淡薄。典型封建的儒家传统,在我生命史上,就有这一点好处,其他都是矛盾,都是我反对大家庭,反对儒家的理由。

李安宅留世文献中,哪有如此凄楚的往事追忆?时人又何曾知会其早年的艰辛?惟其在自传中,有这样一份详细的表述。在1961年版自传中,则对其幼年生活一笔带过。尤其是其过继给大伯一节,只字未提。在笔者看来,李安宅的幼年成长,对其终身都是有影响的(详后文)。

第三件就是祖母专制。对于家庭而言,表面一团和气实则暗流涌动;对于安宅来说,则是在宠爱名义下的学业延误。先说前者。安宅看出,父辈三兄弟相互友爱,对上孝顺,但妇人并不开心,“几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妯娌,姑嫂,舅母,外甥女相处,而且相处在统一的家庭政权之下,没有通融的余地,表面上的天堂,实际便是地狱。”其姑母为祖母所生唯一女儿,很早就成了寡妇,膝下女儿自养,儿子过继给大伯。为了“祖母的欢心”和“兄妹的友爱”,大伯将姑母一家迎到家中供养,“家中的钟爱,由表姐、表弟与我平分。”再说后者。安宅开蒙不算晚,5岁时就在自家私塾读书。他赶上最后的秀才科,又到县城传习新教育。后来私塾就变成了小学堂,但没有高小。安宅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因为祖母舍不得安宅离家,又在药铺里作了两年学徒,直到14岁被允到12里外的南团汀上学。当时高小是三年制。该校是春季开学,于是安宅秋天在高二班上旁听了一季,次年春天才正式入高一。有个新来的同学叫王乃堂,受过他哥哥桐城派文学的影响,每每于散步时教安宅背诵该派的文章。1916年冬天,他们高小毕业,拟考滦县初级师范官费。王乃堂前去报到,安宅则被叫回了家。原因何在?祖母生怕他在外面学坏,为他安排了婚事。

安宅得知王乃堂考取的消息,不由对家庭的妨碍怀恨在心。恰好在这一年,其三叔被安排到遵化县任邮局长,那里有省立第五中学。他带着三婶及安宅夫妇到了那里,并劝安宅祖母说,跟着他吃饭,到中学读书,既不费钱,也不怕学坏。祖母同意了。刚到中学时,安宅感觉英文教得很快,虽然勉强读得出来,但不如好多人那样顺口。英文教员说,中国人不会英文便不能获得现代知识。安宅急了,一切课外时间都拿来背诵英文。半年时间追上了,一年超过去,二三年级便可读当时遇到的任何英文书了。四年中,中英文都成了他特别的嗜好。他很希望当个文学家,但在中英文学习中读到哲学的内容,开始注重思想,而看不起技巧。这可能就是我们在读其著作时,发现其用词俭省,逻辑严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基本没有累赘铺叙和蹩脚比喻的原因。1921年中学毕业。三叔到天津,希望供安宅上大学,“可是祖母与父亲、二叔的联合战线,反对升学,主张做事;怕勉强升学弄得高不成,低不就,更怕染上大城市的习气。他们认为三叔的职业最可靠,恐怕人事复杂的事对我性格不合,发生危险。”于是随三叔到天津报考邮政。由上可见,在安宅求学过程中,以祖母为代表的家族势力处处滞碍,幸有三叔支持才得以脱困。1923年,三叔乘船溺水,办完丧事后,已在齐鲁大学就读的安宅重返济南,“家中无人不反对。但我得到祖母在病中的许可,决然离家。“可见祖母在家中的绝对权威。但恰在当年,祖母去世,安宅得以自行支配此后的生活。

第四件就是包办婚姻。安宅在这点上,与胡适类似,虽然不满旧式婚姻,但仍服从家族安排,且能与结发妻子友好相处。他7岁就订婚了,当时还莫名其妙地很想看看媳妇的模样。但在他高小读完后,开始痛恨婚姻,婚姻此时已经成了他的绊脚石。在他17岁时,也就是1917年三四月间,他在家举行了婚礼。安宅为人宽厚,因自恨被人玩弄,也就同情同样被玩弄,无法自主命运的结发妻子。她家住镇上,家中颇为富裕,到了白塔寨这个“破地方”,在安宅看来,有点委屈了她。“她一个字也不识,比我大四岁,但甚服从。这就引起我教她注音字母使她识字的兴趣,给她起名张瑞芝。”他非常希望加强其文化学习,发现其受到婆婆限制很大。安宅不能对母亲(大婶)发脾气,只得向瑞芝发难,“弄得家庭乌烟瘴气”。后来安宅坚持外出读书,在北京站稳脚跟后,将瑞芝带到燕京大学,将其发展为共产党员。1928年夏,瑞芝生第三个孩子培廉,入冬即病倒,当时共产党进入地下状态,“成年提心吊胆的生活,使她受苦不小”,因为家庭成员众多,安宅收入有限,尽量节省,无从豢养,为减轻其负担,瑞芝决心回原籍等死,因为前面所生两个孩子都没有存活,便将培廉留给安宅,于1928年旧年前离京,1929年春辞世,“到今天看,我深深有歉于她那样布尔什维克的精神。”

第五件就是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李安宅高小毕业后,基本实现“工读自给”,因为他意识到“经济不独立是其不自由的最大原因”,在燕大工作后,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安宅兄弟姐妹众多,有大婶所生的三个姐姐,大伯所娶姨太太生有二弟安寰,四弟安实。三婶生有四妹李宁,三弟安宇,五妹三余,大多曾投奔安宅,表弟及三婶所生三儿女,都由安宅供给读书。“1933年四弟安寰死,留下孀妇张凤鸾,以后由北京,到成都就我们。”1933年春,宋哲元向喜峰口撤退,安宅亲戚36口逃到北京,家中到处睡满了人。有人路上得病,传染了安宅双生子小的一个,“虽然五六天后分别租房散开。但我已筋疲力尽,未能好好照顾孩子,小的因此夭折。”此诚人生一大痛事。[5]

尽管李安宅早年因为经济不独立,祖母很专制,人身不自由,启蒙虽早,出道较晚。但其毕竟聪慧,善于学习,对语言与哲学均有兴趣;而且他起步虽晚,但在中学时开始养成奋起直追的习惯。这可能造就其学术道路的两个特征:一是兴趣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其语言能力使其翻译作品很多,其中有关语言学的就有多种。二是习惯后来居上,迎头赶上。他既有“建设科学的野心”,便埋头著译,在燕大很快有了一席之地;后来投入边疆研究,也曾强调“我们向来对于边疆的注意太少,为了补偏救弊计,非特别研究边疆不可”,以前对边疆的认识多是“误解”或是“偏见”,连外国对中国边疆的研究都走在中国人的前面,应趁着抗战建国的特殊局面,在边疆研究方面应“迎头赶上”。[6](P.1)

李安宅起步既晚,1949年后基本告别学术,文革结束后其所研究的学科解禁,但其年迈体衰,身心俱疲,无法再展宏图。在其短促的学术生命中,他的学术成绩不容低估。陈波对其人类学成就已有论述。[7]笔者在此从“工夫在诗外”的角度,侧重外在条件提供者,提出安宅的学术成长中有几个关键人物。

其一乃其三叔。因其工作性质流动性强,工作调动也频繁,思想也开明,主动带安宅到遵化就读中学,到遵化报考邮政,使久困于祖母庇护下的安宅有机会跳出家庭束缚,已如上述。

其二是美国传教士侯感恩(R.M.Hogan),天津“青年会”夜校老师,是安宅在该校学习英语以备报考邮务的教员。他是安宅“第一次接触到的外国人”,给安宅灌输为人服务的观念,并说明 “中国人盲目到外国留学的坏处“。后来侯感恩调到济南,1923年介绍安宅到济南青年会教英文学校晚校、夜校,白天在齐鲁大学选修文科。从此,安宅“开始工读自给,摆脱了老家的束缚和经济供给”。在齐大期间,安宅学习“与基督教有关的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和比较宗教学,开始将眼光更多转入社会问题方面。安宅感受到基督教并非以前所认识的那般浅薄,而加入长老会。侯感恩可以说是安宅学术的引路人,使其认识基督教,入读教会大学,学习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基督教”、“教会大学”、“社会学”,这几个关键词,伴随了安宅的学术人生。而且侯感恩还促成了安宅留美,他知道吕嘉慈(I.A.Richards)对安宅的学术评价后,并以安宅已经具备学术基础已非盲目为由极力鼓动其留学,并在吕嘉慈联系哈佛未果后向罗氏基金推荐,使安宅留美终于成行。

三是于道泉,1923年结识的齐鲁大学同学。安宅佩服其渊博,随其学世界语。次年,道泉同泰戈尔去了北京,安宅争取到奖学金到燕京大学继续学习,两年后留校担任助教。1928年底,瑞芝回老家养病未治,将培廉留给安宅抚养。安宅“无法经猷小孩子,先送协和医院服务部,找贫家哺育,嗣即送与于道泉同志夫妇作养女。”1929年,道泉写信给其在日本留学的妹妹于式玉,介绍新丧偶,但“有革命干劲,坚苦朴素,而又好学”的安宅。式玉当年暑假即到北京与安宅相见而定终身,此后生死相随,堪为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安宅的藏学研究之成就,式玉可以说是居功至伟。[5](P.32-41)安宅由同学而为妹夫,实道泉成全之。

四是吕嘉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也译“瑞恰慈”。在中国学者朋友中,与李安宅私交最厚,常在一起吃饭、聊天,探讨科学和哲学问题。如吕嘉慈1930年日记中记载,6月就多次相见,25日,“与李安宅度过了美好的上午时光,并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望”, 11月17日到李安宅家做客,并对胡适先生的科学和哲学观进行了探讨,同时还探讨了“概念”一词。[8]安宅后来追忆,“我既为英籍教授吕嘉慈看中,乃劝我留学美国。第一次与哈佛办交涉不成,乃与罗氏基金办交涉”,“吴文藻亦以社会学系主任的资格,写了保举信。”[9]P.161,154)不过在安宅的1951年和1961年自传中,对此说法不尽同。1951年版言,侯感恩到京开会,问其是否有意留美,安宅答:在天津时受其影响“便已看不起留美”,步济时主任燕大社会学系时即有机会,“但早已声明不考虑”,“至若有缘赴英一看,则对数年来人类学的体验,或有好处,所以剑桥大学吕嘉慈提议此事,曾表赞同,但机会未成熟”。接着安宅在自传中写道:“他说:救国之途多端,锻炼学术,亦为其一;当年所反对者,乃你盲目留美罢了。话毕分手,由上海写信,谓已将我们的谈话内容介绍给罗氏基金负责人。”但在1961年版中,安宅述其留学的渊源:同黄子通教授进修哲学的时候,曾与英国客座教授吕嘉慈(I?A?Richards)合作;在其1932年底决心组织义勇军时,吕嘉慈曾来一长信,劝以爱国之道多端,学术贡献亦为其一;侯感恩来访安宅,见信以为是对安宅学术造诣的评价,乃劝其“找机会留美搞专业”。笔者以为,1961年自传说法或更可信,因为侯感恩本不赞成“盲目留美”,对别后几年的安宅学术造诣也不太知晓,而吕嘉慈因与安宅多次合作,对其爱国赤诚、学术基础及前途均有了解,劝其学术救国更合事理。

五是于式玉,即其相濡以沫近40年的第二任夫人。笔者此前研究已指出,安宅从事拉布楞调查,实乃式玉“草莱初辟,以启山林”。安宅本在兰州科学教育馆工作,式玉到拉卜楞一带调查,发现那里藏民国家观念淡薄,习俗宗教特殊,觉其地为应用人类学的乐园,乃请安宅前去。式玉极具语言天赋,很快掌握藏语,为安宅担任翻译,协助安宅工作,所以安宅为人称道的藏族宗教研究,实际上也可说是二人合作的结果。另外,安宅治学乃其长,治家则其短,而式玉勤俭持家,善于协调,妥善安置大家庭成员,积极支持安宅出国留学,为安宅治学提供了后勤支持和感情慰藉。B12

六是罗忠恕,为安宅原燕大同学。在1951年版自传中对罗忠恕没提,对华西也颇有怨言。1934年接到华西大学聘书,安宅认为除教书外,有研究苗民的可能,便接受了,但暑期接到“罗氏基金的电报,谓留美研究费已成,且不必为学位耗精力,可按中国乡村建设的需要进行研究”,于是找人代赴华西,赴美留学;1941年,安宅又应约到华大,“发现并无办研究所的诚意,更不用说办在边疆――不过藉商谈名义骗我去教书而已。因为研究所根本没有钱,而宣布我主持社会学系的招生广告,则招徕新生40名“,他”知道国内局面暂时管不着实地边疆工作,乃一面以教授资格教书,与旧同学蒋旨昂创办社会学系,一面逢人说项募捐,创办华西边疆研究所。“在1961年版,安宅介绍华大院长罗忠恕是原在燕大一起读哲学的同学,在1934年未决定留美时曾答应来华西教书,因赴美给他另荐一位同学黄迪;1938、1940年两度经过成都去西北都曾与他相会。1941年暑假前罗忠恕写信说华大董事长张家?H热心边疆工作,托安宅写个计划;安宅将深入藏族地区工作的意义和推行墨西哥经验的意见写给他。忠恕希望来商谈,并汇了路费。安宅”到成都才知路费是借的,社会学系新成立已招新生待上课,研究所还需张家?H想办法。我既无钱还路费,不得已留在华大工作。“尽管安宅到华西,工作条件一般,但因当时成都名校云集,学者众多,丰富了安宅的学术圈,而且与政学两界交往机会多,加入中国边疆学会、边政学会等主流学术团体,发表论著机会也大为增加。

七是顾颉刚。1929年5月,顾颉刚应聘燕大,9月任国学研究所导师,与黄子通等同事,安宅是年至1931年任该所编译员,并随黄子通进修康德哲学。二人成为同事,虽然学术领域不一,但不同而和。顾颉刚乐于组织学术社团和编辑学术刊物。李安宅夫妇也参与了其中一些活动,包括共同出资创办燕大引得校印所,参与通俗读物编刊社、技术观摩社、边疆研究会及绥远蒙旗考察团等。安宅后来到西北,亦由顾颉刚等促成。七七事变后,安宅夫妇认为北京不宜久居,拟辞职,顾颉刚与陶孟和建议燕大校方派安宅到西北,“领旧燕京大学薪津到兰州与甘肃科学教育馆合作,负责社会科学组”B13。当地离藏区(拉卜楞)近,正是李安宅所主张的“应用人类学”的乐土。但同去的于式玉只算请假不带工资。二人创下了中国人类学家在一地进行调查时间最长的纪录。[10](P.225)安宅后来又到华西大学,成立华西边疆研究所,成为国内研究边疆问题的权威,其中受益于顾颉刚不少。据顾颉刚日记,1940年12月31日,安宅夫妇被其列入“边疆工作可用人才”,次年3月31日,安宅又被列入中国通史所需专门人才(西北史)。因顾颉刚牵线,安宅与不少政界要员和学界精英认识,为安宅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提供了更多机会。[2](P.37-45)

三、李安宅的政治纠结

作为一个学者,李安宅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疏离,但是也没有远离政治。他既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也加入过国民党和三青团。1949年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他也未能全身而退,不过其后半生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他的党派关系及与各界人士交往也比较复杂。他早年即与基督教人士交往较多,曾加入长老会,后又与其脱离关系。1949年前,他在国内的学习和执教均在教会大学。他还担任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顾问,在其服务区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B14

安宅在多个版本的自传及其他各类交代历史的文本中都要讲述其加入共产党的缘起及脱党的原因,也要提及他参加国民党和三青团的那段令其痛心疾首的经历,并且深挖了思想根源。当然,在不同时间,其叙事的详略及其反省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就两个版本自传而言,1951年版主要是叙事,而1961年版自传中列了专门一节来交代“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和思想情况”,侧重在分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此时安宅才中学毕业,找到机会来到天津。他在侯感恩处第一次被灌输“为人服务的观念”,或因此时读书阅世,想起“我所经过的大事,小学时代的21条,中学时代的复辟、五四与内战”,“使我爱国情绪颇为激昂”。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安宅“在政治思想方面,因五卅惨案与三一八大屠杀,也启发些左倾认识”,“直接谈话中,使我刺激最多的,是母亲娘家的侄孙――高几先”,“他说他是共产党员”,虽然对其宣传的“革命冒险的事是工人苦人干的,我们知识分子只需要指挥就是”不太认可,但“由于他的刺激,使我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籍,自己才把自己打倒了不少。”如果说高几先在思想上给予安宅以引导,那么戎之桐B15则在行动为其作出了表率。戎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安宅虽与之不熟,但到医院慰问过他,“佩服肯于自我牺牲的人”。戎之桐返校后与安宅接近,“经若干次谈话,介绍我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叫我参加国民党小组活动“,后经李大钊派遣到张家口苏联领事馆做总领事的秘书。安宅入党后,还逐步将于道泉及自己的夫人张瑞芝都发展成为了中共党员。B16

在1961年版自传中,安宅对其入党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在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的时候,“未受直接影响,只有学校内部驱逐不称职的教员的若干次风潮,都是参加了的。当时主导思想在儒家理学与桐城派文学基础上,要求学本领,冲破老家限制,升学向上爬。“在齐鲁大学学习社会学,他开始”打破儒家传统观念,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和资产阶级社会学”,“关心宗教并用宗教团体进行‘社会服务’与掩护革命工作”,接受平民教育运动的想法并参加此类活动。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时,安宅在燕京大学读书,“积极参加了支持全国罢工的街头演讲宣传和募集款项,也参加了反对段祺瑞的游行示威,但未参加请愿“,初步读到“共产党宣言”、“家庭、国家及私有制之起源”等书。⑤可见,直到1925年以后,安宅才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

安宅对其入党动机有所交代。在1961年自传中,安宅总结了三点动机:“第一,由于当时革命高潮的影响,自己亦看见国内外反动势力不许中国富强,个人出路要摆脱旧家庭,亦无安身立命之处,非有革命的集体,没有任何依附;第二,高几先批判我搞的‘社会服务’是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第三,因为参加三一八爱国请愿而受伤的戎之桐,经过到医院去慰问,使我十分钦佩,他吐露参加党的意见,我认为跟着他走不会错。经过李大钊同志的谈话和在张家口苏联领事馆的锻炼,我是十分积极的。“虽为事后之语,依然大体可信。那时不少年轻人对共产主义都有好感,当年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少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是胡适等人也对社会主义寄予厚望。

在燕大学习期间,他经戎之桐介绍于1926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组织授意参加了当时的国民党。当时中共服从共产国际命令,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虽曾促进国民革命及中共力量的发展,但也为国民党提供了分共口实。B17

是年冬,他随戎之桐到苏联大使馆见到了李大钊,后李派他在苏联驻张家口领事馆担任英文秘书,自此到1939年止与国民党断绝了关系。1927年李大钊被捕,中苏断绝国交,领事馆撤消,领事克利茂夫问李安宅是否去苏联,他说如果去苏联的话,组织会认为是逃难,还是回北京找组织好。于是他又返回燕大社会学系。经燕大支部同意,他一面参加支部,一面在海淀组织居民小组,并担任西郊区委会教育委员,经常出席清华大学或香山慈幼院党组织的会议。1929年至1930年,中共北京市委屡遭破坏,海淀小组随即解体,1930年后失掉了与党组织的联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安宅与国共两党都没有组织联系,似乎可以安然做一个学者了。的确,他自1929年起陆续,翻译作品,出版著作,并出国留学,在学者的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如果他就此与党派组织斩断情根,其中共早期党员的身份或许能使他在晚年少受很多屈辱。但在西北、西南期间,他分别加入了国民党和三青团,成为他以后被举报为美蒋双料特务的由头。

1951年版自传中对脱党后与中共的关系作了较多交代。安宅脱党有个过程:国共分家后,虽然安宅所在的北京西郊仍有组织活动,但已受到极大限制,戎之桐调往山西,书记被捕自首(实为叛变)B18,后来组织重建但屡遭破坏,多位党员牺牲,部分逃跑,安宅居处也常有人监视。以后逐步失掉组织关系,后来虽有“燕大的后辈同学”借安宅家中开会或油印文件,苏联恢复邦交后,北京使馆有人曾到安宅办公室“访取材料”,谈“掩护工作的重要”,安宅“以为组织上认为我的掩护作用胜过直接工作,也未可知。”总之此后安宅较多精力投放到学术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与党的关系逐步疏离。

1961年版自传中侧重分析其脱党的原因。安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民主个人主义立场未得到改造”,其他思想情况有以下七点: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未得解决”:他从张家口回到海甸,见替他照顾家庭的王乃堂调到山西,认为“组织不照顾个人利益“,有同志被捕可以赎出,但因家贫而牺牲,认为“组织只要使用同志而不关心同志”;

(2)“受苦受难的平均主义思想”:“抛开革命任务不管,抛开为谁革命的问题不管,专在个人问题上打圈子,专与这个比,那个比,当然不能坚持革命”;

(3)缺乏“革命的坚定性”:因环境紧张,埋头读书,“避难思想越来越浓重”;

(4)“把组织与党员对立起来”:认为应该“组织找我”,“不该去找组织暴露组织的秘密”,认为做好“掩护工作便够了”;

(5)生怕失业,“背上民族学专业的包袱,便离革命更远了”;

(6)“解决不了理论问题”:所学知识的“思想方法都是形而上学的”,“求知愈多,距离革命愈远,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愈将主观设想当作客观实在”;

(7)“资产阶级分工论”:“通过学习社会学,加强了‘救国之道多端‘的自我辩解的理由,把职业革命家推为天才政治家的事,自己没有政治天才,只好去做所谓学术工作”。

安宅虽然深思熟虑挖掘了自己的思想根源,但其实客观上恶劣现实条件的制约和主观上人生设计的转变,促成其脱党而未能重返组织。在北京地委都被破坏、书记许锡仁叛变、昔日同志或牺牲或逃跑的情况下,安宅未再暴露身份也在情理之中。在职位低微、薪金微薄、家庭成员众多、经济负担很大的情况下,安宅四处兼职,埋头著译,也是不得已的“生产自救”。更何况随着其学业有成,学问精进而朝着专家学者的方向发展,随后又颠沛流离,来到西北西南,与党的关系自然逐步疏离了。

关于加入国民党。1951年自传中,安宅交代,其在西北工作时常受“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直属边区党部”的“中伤”,当面假装崇敬,暗中诋毁“汉奸”、“奸党”,为了坚持工作,才于1940年夏秋同当地小学教师们“集体接受了国民党证。”但在1961年自传中,安宅交代其入党经过:主要是因为刘廉克代表“伪中央组织部”边区党务处联合拉卜楞“反动势力”给他的压迫控告,乃在赴重庆办燕大转移关系(由燕大转归其合作机关“乡建研究所”发薪)之便,由边区党务处李永新处长,以朱家骅的名义为介绍人发给“特字63369号”国民党证。大概“集体入党”,相当于“入乡随俗”,安宅那时或有“法不责众”的想法,但在1961年形势严峻,不能不坦陈真情。

关于加入三青团。1951年自传中,安宅举重若轻地谈起此事:“1942年暑假,张治中办的灌县B19夏令营约我讲话。他们在发动学生入团前,给了我一个团员证。“1961年自传中,安宅详细交代原委:他因到处宣传边疆工作,被邀请到三青团在灌县举办的夏令营演讲,他因“有意看看青年团到底在内部搞些什么把戏,便同意去”,拿到“一张蒋中正名义聘我为常务委员的证件”,到了后被分组到一中队做训育干事,该营秘书即以国民党腐化,应该由三青团把青年振作起来的话动员他参加三青团“以资号召”,发了“川字32007号”的团证,“成了欺骗青年的工具“。

关于加入反动党团组织的原因,安宅在1961年版自传中做了深刻的剖析。“为了所谓业务、学术,把革命的政治推给天才的政治家,就这样把自己一再推进反动政治的泥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第一次迈进国民党,第二次迈进三青团,就不似第一步还有较多的考虑了。”“与反对党团的关系,加上长期在教会大学读书、教书,并两度出国与美英帝国主义的所谓学术联系,是构成个人在解放前文化买办的身份,所以,空洞的爱国愿望,反而为文化买办思想内容的精神实质作了自我欺骗的掩护,使我久久认识不到自我改造的严重任务。”

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看到,1951年的安宅,还在进军入藏,正在为党工作,对于过去的政治生活经历,虽然可能有不祥预感,陈述历史不敢不提,但又尽量轻描淡写。在经过反右和整风之后,安宅对过去历史无法回避,只能“觉今是而昨非“,陈述缘由讲清其加入”反动党团“时之场景与动机,突出其不得已之苦衷或良好用心,随即深刻揭批思想根源。

李安宅脱党后没再能成为共产党员,成为他晚年念念不忘的一件憾事。他参军入藏实际上担任了藏学顾问和文教工作。1951年秋,他又随军进入拉萨,其间曾多次要求组织考察他的历史。在三反时期,他正式声明与国民党与三青团脱离关系。1956年春,他受命参加四川省政协,后调西南民族学院,次年又到省委高干自修班学哲学。此时他开始搜集他的所有译著及各阶段经历的证明人,准备带回拉萨接受审查。再后他借调到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参加藏族简史的编撰工作,曾将可在北京找到的证明人名单交中央民委代为调查。在西南民院时,他又重新整理资料,编号后交予西南民院党委请予审查。他多次要求审查他的历史,孜孜不倦地希望回到党组织中去,但其夙愿至死都未能实现。

安宅是个读书人,但关注社会改良和发展,乐意为人服务。他的思想来源多端,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封建家庭及传统教育,在其后来人生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还是基督教和社会学。他分别在三所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学习和工作,而从事的学问主要是社会学(那时的中国社会学又常与人类学、民族学纠结在一起)。他既有建设科学的野心,也关注“活的人生”,对政治活动也有一定热情,尤其是在学术上尚未显山露水的时候。他加入共产党有一定思想基础。在那时语境中,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先进政党,两党合作,加入正常,不存在纠结的问题。纠结的问题产生于两党分家。很明显,那时国民党是强势政党,有政权有军队,为合法执政党。共产党为初兴政党,为在野小党,虽然共产党可以宣传国民党是反动的,但国民党可以宣传共产党是非法的。在共产党转入地下状态后,基层党员如果不能保持与组织的联系,很容易脱党;暴露身份往往有杀身之祸。作为学者,要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在政治活动不能参加,组织关系不能仰赖的情况下,安宅着意于学业进步,属正当诉求。后来加入“反动党团”,也有其合理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框架下,两党再度合作,携手抗日。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国民党领导抗战正面战场,很难说是“反动党团”。安宅通过自己的学术努力,为国民党及其政府要人所关注,被纳入其党团队伍,正是其游走在体制外,但在体制内仍“受重视”的体现。然后时移世易,昔日的辉煌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安宅的后半生在喋喋不休的“从新交代历史”中度过。安宅在自传中的痛心疾首也是后见之明,以后来的定性和概念来界定过去的选择与作为。他的文风也为之一变,不再是自信的铺陈其调查及理论思考,而是絮叨其人生轨迹及得失,其中充满了无所适从但又希望组织尽快接纳的期待。

四、结语

安宅在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在关注和评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他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他提供了镜子。他写过五个自传。与胡适、顾颉刚等不少大器早成,功名卓著的人所写自传不同,其写作目的并非留名青史,而是自证清白。茨威格在其自传《昨日的世界》中,用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的真实来阐释个人诗意的生命,而又用自己的生命在体悟历史的变迁,可谓真实与诗意的水乳交融。[11]自传作为建构个人历史的一种方式,也在表达对过去经历和现在处境的一种理解。李安宅的自传没有那种诗情的表达,也并非展示其光荣与梦想。他更多是在一种“交代历史”的时代条件下的规定动作。当然,自传的撰写过程中,也有一套选择机制。人生经历,往往驳杂,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肯定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是主观的塑造。1949年后,中国还有一种自传,被规定了内容选择项的自传。比如李安宅1961年所写的自传中,就有一个自传提纲。他在这种规定动作中,一一照办。从其自传可以看出,他对此相当重视,基本算是知无不言,但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比如对自己家庭经济境遇的表述。虽然已暴露房产和地产不少,但仍强调所达到的只是基本温饱水平,在祖父一辈即已处于破产境地。不过这些不是笔者所欲探讨的。我想讨论的是,李安宅的学术成长和政治纠结,既是其无法选择的出身所局限,也是其主动追求所导致,又为变动时局所牵累。走动在政学之间,贯穿了李安宅的大半生。这既使其壮年时期的学术事业及声名如虎添翼,也使其后半生喋喋不休地交代历史而在学术上寂寂无闻,没有再能焕发新生。

注释:

①参见韩复智编著《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卷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7页。罗志田最近指出史学研究中“人的隐去”的现象,呼吁学术史研究的重心要放在人上;学术史可以也应该是学者治学的历史,最好让读者看到学者怎样治学,并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之中展现学术思想观念的发展进程。参见罗志田《学术史:学人的隐去与回归》,《读书》2012年第11期,第3-11页。桑兵也认为,今人所写学术思想家评传,好将生平与学术思想分离;应以学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非仅为专门的学术史,而研究学人历史,应考察学人对于历史和时势的观察判断。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

②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关于当前学界及本人对李安宅的研究情况,可以参见林日杖《编辑视野下的李安宅研究:学术研究综述的范式转型》,《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第59-73页。

④《自传内容》(1961年5月15日)有8条,大致如下:1.个人及家庭情况,尤其是职业、政治态度及对本人的影响;2.参加革命前后个人阅历,尤其是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及思想表现;3.参加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情况;4.或者加入民主党派的情况;5.参加工作及此后的思想表现及重大问题具体情况;6.参加过哪些重要运动,受到哪些训练;7.参加反动党、团、军队、会道门的情况;8.提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证明人,并说明证明人现在单位及工作情况。

⑤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

⑥下文有关封建传统影响的几段,如无注明,均引自李安宅《李安宅自传》,1951年7月11日。

⑦关于李安宅此间的学术转型,参见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⑧《李安宅入党交代的历史》,1957年9月20日

⑨李安宅《报告》,1955年2月20日于呼和浩特。

⑩参见李安宅1952年所填《三反干部交代关系登记表》。

B11参见《李安宅从新交代个人历史》,1957年9月30日。

B12参见汪洪亮《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民族学刊》2011年第3期;《才情未尽与蜡炬成灰――从〈自传〉看于式玉的人生历程与内心世界》,待刊。

B13 参见李安宅《与国民党三青团反动派的历史关系》,1957年8月30日。

B14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参阅杨天宏《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的边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汪洪亮《应用人类学视野中的民国边疆服务运动――以李安宅的相关论述为中心》,《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B15戎之桐(1902―1967),又名戎叶侯,山西人平定县人,1902年入燕京大学学习至1927年,1923年入党,是中共北京地委在燕京大学发展最早的党员。1925年出任燕京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受组织安排化名王红玉到山西工作,任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1928年2月被免职,随后脱党。此后往南京谋职,先后任孔祥熙秘书、中央银行人事处处长,山西裕华银行职员、董事会总秘书等职。参见北京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编《战斗的历程:1925―1949.2燕京大学地下党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8页。

B16本段内容参见李安宅《李安宅自传》,1951年7月11日。

B17杨天宏《加入国民党之后共产党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6-34页。关于国共合作及其分裂,可以参见杨奎松《“容共”还是“分共”――1925年国民党因容共而分裂之缘起与经过》,《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B18在安宅1961年版自传中,指出其名许锡仁。据查,许为燕京大学英文系学生。1927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遭受破坏,市委和总工会主要干部28人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11月,中共成立北京临时市委,许锡仁担任临时市委委员,负责青运工作,但11月下旬许锡仁即被捕叛变。参见《北大英烈》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宅家月考总结篇4

【关键词】 商品住宅 中小城市 房价上涨 发展趋势

商品房是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由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开发,建成后用于市场出售出租的房屋,包括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是开发商开发建设的供销售的房屋,能办产权证和国土证,可以自定价格出售的产权房。而自建、参建、委托建造,又是自用的住宅或其他建筑物不属于商品房范围。本文所指商品住宅为商品房中的一部分,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并出售、出租给使用者仅供居住用的房屋。

一、全国房地产行业现状

201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6%,这表明了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面积小带来土地供应紧张以及房地产供需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房价整体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由于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明显,也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地域特点更加凸显。一线城市均为国际性的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多样,房价始终高于二三线城市,例如,由北京市中介机构根据网签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表明,2010年10月份北京房价成交均价为19160元/平方米,安居客网统计,7月份北京二手房价为24943元/平方米,相比6月份下跌0.25%,房价的下跌应为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所致,以限购令为首。二线城市如青岛、大连、天津等,作为发达的区域经济中心,仍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据安居客网公布,2011年7月青岛房价售均价为12414元/平方米,和2010年相比仍有较大涨幅,不过和2011年2―6月份的均价14725元/平方米、13314元/平方米、12296元/平方米、12096元/平方米、12196元/平方米相比整体有下降趋势。同为二线城市的烟台,房价一直处于上涨的状态,2011年均价已达到7500元/平方米。三线城市均为经济不发达的中心城市,消费能力一般,房地产开发业务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搜狐焦点北京房产报道,呼和浩特新建的商品房销售均价已涨至5146元/平方米。总的来说,一线城市房价趋于平稳,二三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二、荆州房地产行业现状

1、商品房供应量和销售量大幅增长

2011年第一季度荆州城区建设用地成交总面积达30.09万平方米,成交价高达3000多万元,同比增长91%,增加土地收益同比增长7―8倍,这表明了开发商投资与供应量的增加。商品房竣工面积14.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6%。批准预售面积67.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9.9%。其中批准预售住宅面积6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1%;预售套数6120套,同比增长149.9%。第一季度荆州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6.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销售套数1097套,同比增长70.6%。据统计,一季度荆州城区商品房销售额40761万元,同比增长63.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39193万元,同比增长62.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1346万元,同比增长62.6%。商品住宅均价377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6.0%,但比2010年全年平均数增长6.8%。

2、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荆州的房地产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06年及2006年之前,荆州房地产市场发展缓慢,均价不足1500元。二是200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荆州房地产发展持续缓慢,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2.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0.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6%。商品住宅空置面积22.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3倍,这段期间房价虽有所上涨但涨幅趋缓。三是2009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迅猛增长时期,虽然商品住宅的销售速度在逐年放缓,但是销售价格增长是越来越快,2008年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2051元,2009年的均价2541元,到了2010年,均价迅速增长到3535元,与2008年相比,两年时间房价上涨了72.3%。

从2001年到现在,荆州城区房价年平均涨幅1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周边城市平均水平(见表1)。

3、房价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荆州城区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状况: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下,占家庭总数比例43.85%;中等收入家庭,户均年收入2―6万元,占家庭总数比例51.54%,高收入家庭,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占家庭总数比例4.61%。2001―2007年,荆州城区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2.6%,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10.8%,而同期房价平均涨幅为15.7%,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说明房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4、荆州房价与周边城市房价对比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荆州的房地产发展水平与周边城市相差并不大。以武汉和宜昌为例,就2010年4月商品住宅均价而言,宜昌为4773元/平方米,武汉为6432元/平方米,而荆州为3738元/平方米,由此看来,荆州房价的绝对数远低于武汉和宜昌,但若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来考虑,荆州的GDP不管是从总值还是人均来考虑均低于武汉和宜昌,所以综合这两个方面考虑,荆州的房价水平与这两个城市差别不大,其房地产能保持平稳的速度不断发展。

三、导致荆州市商品住宅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1、商品住宅项目的总开发成本不断增加

成本增加是荆州商品住宅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总体上呈不断上涨趋势,荆州市也不例外。物价的不断上涨,必然会导致商品住宅项目总开发成本的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项目的总开发成本由开发成本、开发期间费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税金四个部分构成。

在2008年,荆州统计部门对地价为45万元/亩、容积率为1.5的商品住宅项目进行过测算,普通商品住宅每平方米的成本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成本。包括土地成本450元/平方米,前期费用(包括前期策划、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场地三通一平等费用)为50元/平方米,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建筑安装工程费600元/平方米,供水、供电、道路、绿化、排水排污等配套建设工程费为110元/平方米。二是开发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利息支出等,摊薄为170元/平方米。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城市建设配套费、消防设施配套费、人防建设费、墙改基金、散装水泥费等,摊薄为110元/平方米。四是税金。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约为90元/平方米。根据测算总开发成本约为1580元/平方米。其中,土地成本约占总开发成本的28%,开发成本约占总开发成本的77%。

荆州市的土地、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等因素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上涨,直接影响了开发成本。以土地价格上涨情况为例,2010年荆州城区出让房地产开发用地681.53亩,平均地价217.98万元/亩,同比增长137.8%,比2009年的增幅高119.3个百分点,而且地方政府不会控制土地价格的上涨,荆州市2009年财政收入62亿,其中土地出让所得28亿,房产税收1.5亿,由数据可知,将近一半的财政收入由房地产业带来。由此可知,物价的不断上涨直接导致了开发成本的不断增加。商品住宅的价格必然随之持续上涨。当前通货膨胀的出现,使得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得更加明显。

2、各类需求依然存在

需求因素也是影响荆州商品住宅价格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需求包括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在刚性需求方面,荆州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从2000―2010年,荆州人口增加20多万,拉动了商品住宅刚性需求的持续增长。笔者随机对173位市民做了“住房需求调查”问卷,统计问卷结果发现,有53位市民在未来2年内有购房需求,即约30%的人在未来2年内有购房需求。在投资性需求方面,商品住宅与普通商品不同,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还可以成为投资品;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的加剧,将钱投资购买商品住宅以保值逐渐成为了一种需求。当人们对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预期越大时,投资性需求就会越大。虽然目前还没有投资需求这方面的准确统计,但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荆州投资性购房的比例不会低于10%。由此可见,在供给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造成商品住宅价格的持续上涨。

3、开发商对房价的影响

开发商“炒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住宅价格的持续上涨。以荆州市第三大楼盘――顺驰太阳城为例,该楼盘在2004年1月份拿到土地开发权,到同年的7―8月份开盘,以“适度、和谐”为主题卖点,以平均1500元/平方米创当时最高销售价,且在开盘的当天就售出大部分楼房。到2007年二季度开始,荆州楼市中以住宅品质为宣传卖点的项目成为市场的主导,不少项目在产品定位、销售策略,甚至在投资回报方面加大了炒作的力度,通过不遗余力地包装商品住宅,刻意突出商品住宅特点、亮点、卖点的炒作行为增加了商品住宅的成本,拉动了价格的上涨。

开发商对房价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开发商对现售房的囤积。据了解,在荆州市数个楼盘中,其开发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囤积商品房行为。开发商囤积现售房,给购房者造成商品房供应量紧张的局面,与此同时提高商品房价格,这样就形成了房价不断上涨,购房者依然争相购买的局面。

四、荆州商品住宅价格发展趋势

1、国家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从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来看,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抑制地价、房价大幅上涨,并且拉动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从2011年年初,国家就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1号文件)。为继续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知》提出了八条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简称“新国八条”)。随后,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通知共五条(即“鄂五条”),要求按“新国八条”要求,各地坚决落实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同时,荆州市也出台了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2011年7月份以来,国务院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执行限购政策,与国务院要求同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调查分析部分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成因,并据此草拟了新一轮的限购城市的名单。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二三线城市的限购范围,此轮限购令会不会涉及荆州,我们还无法得知,但毫无疑问,对最先限购区域的投资投机需求将会有立竿见影的抑制效果。

很明显,2011年是国家强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年,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将约束荆州房价的走势。

2、荆州商品住宅价格不会下跌

虽然国家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但是短期内荆州房价不会下跌,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目前城市经济还在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严重的“有价无市”局面;二是影响房价上升的因素都没有改变,刚性需求没有减少,成本上升,各项需求在自然增加,房价难以下跌;三是荆州房价与周边城市相比相对较低,处于“价格洼地”,周边城市居民到荆州购房的日益增多。根据笔者走访发现,荆州市所属县市和城镇消费者在荆州城区购房居住或者投资,大多属于收入较高的阶层,对日益上扬的房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省内其他地区消费者、外省消费者在荆州城区购房多属投资,这些消费者所在城市的房价一般高于荆州,他们更看重荆州房地产的增值空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外地购房者对荆州房价起到了支撑和抬升的作用。所以综合上述原因,荆州房价不会下跌。

3、荆州房价不会大幅上涨

首先,国家调控政策和省市出台的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房价的上涨幅度。其次,荆州城区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城区2004―2010年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未开发的项目共42个,土地面积204.07公顷,可建房屋面积477万平方米。最后,房价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居民对房价的承受能力有所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从对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看,74.4%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过高,难以接受。同时,66.75%的武汉市民认为武汉房价偏高,22.18%的认为武汉房价已经很高。从受访者家庭基本月均收支情况来看,商品房均价已接近或超过许多中等收入家庭的月收入,成为多数购房家庭的最大负担。

由于上述原因,房价不可能出现大幅度上涨。

4、荆州房价还会继续上升

根据以上分析,虽然荆州房价不会下跌的同时也不会大幅上涨,但是房价还会稳中有升,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住建部一位官员在谈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时说,调控的难点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在现行体制下,即使普遍开征房产税,也难以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见表2)。

二是地价上升推动房价上升。荆州地区房地产开发用地价格几年来连续大幅上升是推动房价上升的重要原因,2010年土地单价和楼面地价均创历史记录,所以这一年房价涨幅也最高。地价暴涨的势头,不可能极速冷却下来,即使采取强硬措施调控,短时期内“地王”可能减少,但地价不可能真正降下来,因此房价仍然会保持上涨趋势。

三是资金流动性过剩推动房价上升。2010年荆州城区个人按揭贷款总额为95916万元,远远超过2008年的13408万元和2009年的35884万元。数据充分说明,房价高涨背后,信贷资金推动因素明显。在未来几年,无论国家的调控措施如何,大量资金仍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房地产市场,支撑房价上涨。

从市场自身的发展趋势看,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状态下,房价的总体趋势仍然是上升而不是下降。荆州房价未来的大体走势也将是如此。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楼盘会出现价格下降或者“策略性降价”,但是,不会影响房价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洪玉、张红: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2009年度湖北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R].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0.

[3] 王志宗:宏观调控下的荆州房价[J].荆州房地产,2011(2).

[4] 2010年荆州统计公报[R].荆州市统计局,2010.

宅家月考总结篇5

“南有顺风,东有申通,北有宅急送”――这一在快递业流传的佳话,无疑更是对宅急送在行业中地位的肯定。尽管宅急送宣传公关部总监韦灯明不愿意透露公司所占的具体市场份额,但他却可以负责任地向记者保证,“宅急送绝对在民营快递第一军团里面。”

十七年前,陈东升、陈平率领七个人、投入三台车,在国防大学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起步,创建了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宅急送的前身)。十七年后,经历盛极而衰,死而复生的宅急送,却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其又堪称中国民营快递企业成长样本。

死而复生

从1994年开始的之后几年,可谓是宅急送的创业期,而其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1998年,宅急送开始走出北京,建网全国,紧接着提出了社会零散货物24小时全国门到门、异地调货、代收货款、仓储、分拣、包装、派送一条龙服务,最终从很多快递企业中脱颖而出。

进入21世纪,宅急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公司的网络越来越大,建立了仅次于中国邮政的快递网络,业务增长速度也一度达到70%。那时,宅急送也确立了B2B递送的优势,注重为一些公司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从而逐渐与社会上大多重视零散C2C递送的快递公司错位竞争。

然而,2007年,宅急送的“”策略,开始将公司带向生死边缘。当年年初,宅急送开始拓展业务板块,除了传统的快递业务,还同时上马了综合物流、国际业务,并成立了国内快递、综合物流、国际三个事业部。以前的一个分公司也分成了快运公司、普运公司、运转公司独立的三家公司,人、财、物也纷纷独立。

此外,公司开始转移业务重点发展此前并不擅长的零散小件业务(C2C递送),半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新建网络近3000个,增开地面物流班车300多条,新包租航空线路200多条,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000多名。

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的突然巨变,使内部的管理随之开始混乱。“在事业部制下,如果货物在三家中的一家出了问题,大家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人。” 宅急送一位老员工向媒体回忆。

转型之后,新业务每个月可以增长2000万元,但同时老业务每个月也流失2000多万元。在这个水平上保持了将近一年后,新业务的增长速度开始赶不上老业务的下滑速度,从50%的增长一直下滑到零增长。

祸不单行。时间来到2008年,宅急送企业内部的危机不幸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资金链就显得更加紧张,而与美国华平谈好的注资计划也未能最终实现――宅急送开始面临创业十多年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然而,这年10月,当外界都以为宅急送“不行了”的时候,公司的董事会最终做出了“注资金、换班子、调战略”的决定。陈显宝开始担任宅急送的总裁后,做了三件事:一是,收缩成本争取尽早扭亏;二是,抓质量,打击歪风树正气;三是,协调梳理公司已经陷入混乱的多项业务,在发展零散小件业务的同时,恢复提升针对大的公司客户的普件业务,并将同一城市的分公司合并,坚持一个行政、市场、运营体系下的两块业务共同推进。

如此,经过“盈利、稳定、质量”三步走,陈显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宅急送慢慢走出了危机。2009年3月,公司实现了盈利,还提前偿还了一部分银行贷款,6月份,公司进入了恢复期,9月份开始了正常全面发展。现在再回顾2008年的那场生存危机,陈显宝将其总结为一次管理危机,“公司创建初期,需要富有激情、敢干的创始人,但公司壮大到一定的阶段后,就要更加稳健些,并要注重遵循市场规律。”

现在,宅急送员工总数已达到2万人,而业务量则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重构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是物流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宅急送总裁陈显宝曾多次强调,世界上的快递公司,都是由劳动密集型最后转变成以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快递服务公司。

强大信息系统保证了宅急送迅捷的返款速度,在提高产品签收率的同时,也加快了现金流的运转,提高资金利率。现在,宅急送电购业务的妥投率超85%、网购业务超过90%。

事实上,多年来,宅急送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从最早的MIS系统到3年前的BOS系统(核心业务系统),支撑了宅急送过去17年的业务发展。

但随着2009年以来公司经营恢复,票量逐月递增,原来的BOS系统已经成为了阻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大瓶颈。于是,2010年,宅急送与用友合作,联手开发新的BOS系统。

据了解,宅急送新BOS系统分为取派、中转、路由、财务四个管理模块,共260个功能节点,覆盖宅急送前端所有业务操作、考核及相关财务处理。新系统于2011年2月8日(春节上班的第一天)正式上线,能同时支撑宅急送3000多家单位庞大的业务操作,使操作效率大幅提升。在业务高峰时期,工作单保存由原来的几分钟缩减到几秒钟,收入确认和收款核销的速度也由原来的几分钟缩减为1~2秒。

不仅如此,新BOS系统的上线使用也推动了宅急送的内部管理再上台阶,具体表现在:风险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网的风险监控和小件员的钱、单、货监控落实到每天;将考核到人、考核到天落到实处;基层的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录单的及时率和准确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为高层管理决策提供质量考核数据实时或者隔天查看,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2010年被陈显宝称为“打基础年”,公司成功扭亏后投资了8000万来打基础。如投资2000多万启动“三位一体”建设,用“装卸机+分拣线+笼车/笼筐”的分拣操作模式代替手工分拣,使操作效率提高30%,同时降低了货物的污损概率,保证货物操作过程中的品质。

韦灯明告诉记者,公司在相关硬件、软件投入了1000余万元。2010年,宅急送购买了6000台PDA给送货员配备,客户只要在PDA上签字,公司的系统上就会显示。今年还计划再购买3000台,让司机也要配备。此外,公司还投资了2000万来购置车辆和人才的培训。

《新经济导刊》:与其他快递公司相比,宅急送有哪些资源优势?

韦灯明:首先,在网络资源方面,宅急送拥有36家分公司,13个运转中心;宅急送共有自营网点1181个、共有合作网点1532个,网点总数达到2713个;省级网点覆盖率为100%,地级网点覆盖率为96.41%,县级网点覆盖率为58.07%。

其次,在航空资源方面,宅急送与国航、南航、上航、东航、川航、海航等11家航空公司进行合作,航空口岸42个,共有干、支航线360个,全国共使用航班近1543个。与航空公司签订了大客户协议,同等条件下第一时间优先保障宅急送货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无需使用二级货代证,直接可进行领单、制单。

再次,在班车资源方面,截止到2010年8月,宅急送全国班车运行线路共计620条,其中干线19条,支线班车线路35条,省内班车线路122条,航空地接班车线路12条。而通过完善的班车体系和专业的组织队伍,借助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七大物流基地,使全国货物可以既经济又快速进行分拨。

此外,在仓储资源方面,全国36家分公司25万平米的库房,配备先进的装卸设备、操作系统、安防设备,提供总仓+分仓的一体化仓储解决方案。

《新经济导刊》:在综合B2C公司纷纷自办物流的同时,国内知名的快递企业如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都在谋划涉足电子商务,开始部署自建电子商城,包括宅急送。有人认为,这样能够扩展业务线,但在主业快递做得并不扎实的情况下会有风险。您如何看?

韦灯明:宅急送在大客户项目上是强项,我们在成立之初就与东芝等合资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当然,一些综合B2C公司自办物流,对第三方快递公司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B2C公司自办物流的难度并不低于办电子商务,这涉及的工作更具体,比如信息化、人员、网络搭建等。与电子商务不同,物流偏重实体,B2C公司可能需要摸索四五年才能摸清楚行业脉络,现在一些B2C公司自办快递招聘的人才也都是从物流企业过去的。

我们非常同意术业有专攻。电子商务是B2C公司的强项,我们看到井喷的网购,现在网购管理非常重要,假货很多,它们需要更深入把握品质问题,否则可能做砸自己的品牌。如果它们另起炉灶再自办物流,对它们来说分散精力。做物流既要把握运营量,还有运营能力。宅急送做电子商城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做,只是为满足一些客户的需求,但这肯定不是宅急送的方向,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主业。

《新经济导刊》:日前,邮政局关于快递政策频出,很多民营快递公司明显感觉到压力,这是否对宅急送带来影响?并购重组政策下,宅急送是否会选择并购其他小型民营快递公司,完成快递业务板块的扩充,为什么?

韦灯明:我们充分感受到邮政局出台政策对行业的规范。政策提出快递准入门槛,避免行业的鱼龙混杂。前端通过登记备案、服务质量标准、培训考试等规范起来,后端规定了理赔时间,等于把前后两端管起来。行业有了规范,企业也有目标了。我们还是立足自营为主。

《新经济导刊》:前段时间DHL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有人认为是快递行业生存环境恶化的体现,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韦灯明:现在看来,快递行业环境还是相当好,竞争比较公平、充分。原来有很多抗法事件,比如四大快递从上海来上访,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发生了。可能DHL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是因为服务质量问题,毕竟它们国内快递业务是通过收购来的公司完成的,而在快递行业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当然,也不排除是国际公司到中国来水土不服。跨国公司本身非常强势,它们有自己的网络体系,与本土快递公司是两种思维方式,这存在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有钱不一定能办好事。曾经,FedEx收购大田就是例子。

《新经济导刊》:城市禁止摩的载货、限号行驶、城区限时行驶、禁止“人货混装”等交通管理要求,快递行业多部门齐抓共管,对宅急送及行业带来那些困扰?

韦灯明:现在快递行业监管的主体是国家邮政局,包括制定一些行业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投诉处理意见等,而其他部门是辅助管理。前段时间,媒体曝光货车进城难、电动车上路难问题,现在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已经基本解决了。可能上述问题在北京是难点,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交管部门有安全责任。快递在其他城市发展得很好,协调很好。物流产业很重要,不能限制其发展,如果物流被卡死了,国民经济将受到限制,这需要统筹协调。

《新经济导刊》:日前,国家邮政局审议并的《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积极出台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促使5年内,培养出一批年收入超过百亿、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宅急送有无融资或上市打算?

宅家月考总结篇6

关键词:经济效益;钢结构住宅;钢结构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近些年来,随着钢结构技术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不断增加。钢结构生产厂家不断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退出新型的钢结构产品,使得钢结构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增加。 这也就使得钢结构住宅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其建设体系更加更广泛而具有实际的能力。和传统的住宅结构相比,钢结构住宅在设计、功能、施工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拟通过论述钢结构在相关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综合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以多层钢结构住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钢结构住宅的综合经济效益,获得了对应的经济建设指标数据。

一、钢结构住宅整体发展优势以及综合经济效益

1.具有较强的建筑功能分区可变能力

处于居住建筑的实际使用需要,居民在选择建筑以及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都追求采用大跨的无竖向空间结构的整体式空间。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需要来对空间进行整体划分,通过灵活多变的隔断将室内划分成为多个隔断,使得室内的空间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这就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利用经济效益。而传统的住宅建筑由于受到所采用的材料的限制,其空间的自由布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旦空间的设置过大,将会导致楼层楼板的厚度增加,梁柱的截面积过大。这样不但使得室内空间的整体美观受损,同时还导致了楼层自重的增加,结构重量的增加使得土建投资也随着增加。同时,考虑到居民在进行二次装修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墙体进行重新的布置,不但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使得可能由于承重墙的破坏而增加危险等问题。

2.型材的生产自动化以及施工装配效率迅速提高

由于钢结构住宅建筑中的绝大部分构件,其中包括了梁柱以及墙体等型材都可以在流水线上通过批量化的生产而得以实现。而这些由电脑操作而实现的自动化生产可以高效的生产出标准化的建筑用钢材。同时,这些生产建设用材还可以与多种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用材等进行配套使用。且建筑的整体用材坚固而耐用、高度集成以及运输方便等优点。在装配施工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标准化的构建,使得整个现场操作相对简单,通过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临时操作,采用焊接、螺栓紧固以及整体吊装等方式实现了现场的快速装配,实现了全天候的作业。这种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减少了施工用地需要的面积。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更小,实现了友好环境效益的提高。

3.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由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构建截面积较小,和传统的砼结构以及砖石混合结构相比,其自身重量得到了明显的减轻。这样,就使得钢结构建筑的地基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在普通的地基上就可以进行建筑,且传统的建筑中,地基处理一直都占较大的比重。从这个角度来看,采用钢结构的住宅建筑还有效的减少了地基在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有效的降低了项目的投资,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加之钢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较大,能够建设成为跨度较大的整体结构平面,减少承重墙以及部分梁柱的使用。尤其是新型钢材的大量使用,使得钢结构住宅的整体空间迅速增加。价值可以采用预制墙体来替代传统的机制粘土砖,这样不但减少了对耕地的破坏,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对土资源的浪费,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体现出了钢结构住宅的社会效益。

二、6-12层多层钢结构住宅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表1将6-12层多层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将表中的数据折算成为了8层,总建筑面积为1.2万m2进行计算分析。

表1 6-12层钢结构住宅经济指标

表2 对层住宅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表2中对每平方米的成本的计算是根据表1中的相关基础,将表1中的工程考虑了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施工工期的缩短以及房屋住宅有效空间面积的增加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整个建筑的造价进行了再次的合理控制。其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下:

工程总造价(万元/总费用)=工程造价(元/m2)*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和钢筋砼结构的住宅建筑相比,钢结构住宅通过结构改进以及可利用空间的增加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为:

节约的利息(万元)=每一层建筑工期平均缩短的天数*层数/365(天)*工程总造价 (万元)*年利率(以10%作为计算标准值)

租金总收入(万元)= 每一层建筑工期平均缩短的天数*层数/30(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租金(元)/(平方米)/(月)(按照25元/m2/月)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的空间使用面积的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为:

建筑使用空间效率的提高总收益(万元)=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可使用面积*钢结构住宅可使用面积的提高率*房屋的整体售价(元/平方米)

钢结构住宅的总成本(万元)=住宅建筑工程总造价(万元)—节约的利息(万元)—租金收入(万元)—由于使用空间增加而带来的收益提高(万元)

建筑每平方米整体成本的降低(元)=建筑总成本(万元)/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从表2中的相关数据可知,传统的算法上住宅的整体造价要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5%左右。而在考虑到施工工期的缩短以及房屋使用面积的增加而带来的成本降低,钢结构住宅的整体造价成本仅仅只是提高了9%左右。

通过上述的分析,表明钢结构住宅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其缩短的工期就越长,而带来的生产效益也就更加明显。同时,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加之对住宅整体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钢结构住宅的节能、环保性能将更加具有优越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钢结构住宅的综合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赤云.钢结构住宅的现状及其综合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0(02):20-23.

[2]姜绍文.浅析钢结构住宅优势[J].煤炭工程,2008(12):27-29.

宅家月考总结篇7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住宅需求 发展趋势

一、商品住宅需求旺盛

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促使鞍山市住宅市场有效需求迅速扩大,市场成交量也持续增加。2007年6月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55万平,销售额20183万元,均价为2673元;7月份销售面积增加到15.07万平,销售额为40169万元,均价为2666元;8月份,销售面积略有减少,达到9.27万平方米,销售额29664万元,但销售均价增至为每平3200元;1月~8月销售面积累计为49.43万平方米,销售额为141975万元,均价为2872元。由此可见,2007年上半年商品住宅市场需求旺盛,交易活跃。

二、住宅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与家庭变化的影响。人口与家庭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住宅需求的总量。人口增加必然会使家庭数量增加,就必然增加对住宅的需求,三者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近年来,随着鞍山市人口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8月,鞍山市区人口已经增加到147万人,家庭数量也随之增加,住宅需求迅速增长。

2.住宅价格的影响。由于住宅自身的特殊性,既属于生活必需品,又是价值高、体现成就与地位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其价格弹性波动范围比较大。当住宅作为人们生存性消费资料时,这时住宅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当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向享受性消费资料延伸时,住宅就倾向于高价格弹性的特征。近几年,鞍山市房价一直攀升,现均价达到2872元/平方米,较高的房价水平一方面抑制了工薪阶层和创业者的购房需求,但大户型、高价位的高档住宅销售却依旧火爆。换句话说,现在的鞍山市住宅需求是存在两面性的,既有生活基本必需品的一面,也有奢侈品的一面。

3.居民收入水平及投资偏好的影响。居民收入对住宅需求有同向的影响,但收入对住宅需求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收入弹性来量化,因为收入影响住宅需求的渠道是复杂的。西方学者认为,该影响基本上分为两个渠道:一是收入影响家庭在住宅上持续不断地支付现金的能力,通过现金支付能力上的承载力来影响住宅需求;二是收入影响家庭成员一生的财富积累预期,通过这种财富积累的预期来影响对住宅的需求。近年来鞍山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房可支付能力的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更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这大大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欲望。

4.政策因素的影响。住宅消费市场是一个对政策非常敏感的市场,财政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信贷政策等都会对住宅消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近几年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全国的各地区的房价都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且势头愈来愈强劲。在这种趋势下,国家为了更好地稳定房地产市场,先后颁布了上调利率和二套房贷款利率等政策,近而影响住房需求量的增加。

三、鞍山市住宅需求客户群细分

1.按照客户的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层、工薪阶层、生活保障层。高收入层即我们所说的富人层,他们普遍收入丰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在购房方面,他们关注的并不是房价的高低,而是更为关注房子的质量、舒适度。工薪阶层即靠固定的工作收入来维持生活,物质生活水准平平。在购房方面,他们对房价的关注度要高于高收入层。而所谓的生活保障层即生活来源不稳定客户,主要特征是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住房的需求主要靠政府政策。

2.按照客户的职业类型可分为工作服型、教案型、背包型。工作服型指鞍钢职工和政府公务员。鞍钢现有在岗工人15.2万人,平均工资收入每月2200元,该群体成为鞍山市主要的购房需求客户。除此之外,政府公务员由于其收入稳定且较高而成为商品住宅的又一类消费群。教案型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这也是鞍山市购房需求的主要客户来源。背包型主要是指刚刚走出校园,年纪较轻的学生,他们面临在鞍山安家落户,因此他们也会成为未来鞍山市的主要购房客户来源。

3.按照购房观念可分为满足住房型和非满足住房型。满足住房型即购买住房单纯是为了将来居住的客户,这类群体主要表现为购置婚房。而非满足住房型即购买住房并不是为了自己居住,这些客户购房目的主要是投资。最近几年,鞍山的房价一直攀升,这些客户在现有可能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些住房作为储备,将来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时候,卖出这些住房以赚取丰厚的差额,以实现投资的目的。

四、鞍山市住宅需求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鞍山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景十分广阔。首先,鞍山市人口增长增加对住宅的需求。尽管鞍山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所至,到2017年将达到鞍山户籍人口规模的最大峰值3617228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22‰。人口的数量增加,就必然会增加住房需求。其次,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引致的拆迁购房需求。2007年上半年,鞍山市棚户区改造成果显著。至7月底前,市危旧房全部拆迁完毕,市区内彻底消灭棚户区,棚户区回迁居民8679户;危旧房改造拆迁居民34940户,回迁安置住宅面积188万平方米。这也会加快拉动鞍山市的住房需求。再次,住宅居民条件的改善。从人均住宅面积的改善情况来看,2005年市区人均住宅面积是21.18平方米,鞍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人均住宅面积要实现24平方米,鞍山市区人口总量是1461660人,这样可以计算出由于居住面积的改善而增加的住宅需求面积是4121882平方米。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来看,鞍山市住宅市场的潜在需求依然巨大,这也意味着未来住宅消费总量将呈现稳中有升趋势。

参考文献:

[1]鞍山市统计局,鞍山统计月报,2007(2-9)

[2]樊纲:房价谁说了算[M].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宅家月考总结篇8

[关键词]小户型 室内设计 风格 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95-01

随着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抑制房价的上涨,但仍不足以将房价控制在老百姓都可以买得起房的地步。户型过大,所需付的费用也随之升高,这就使小户型住宅热了起来,成为了现在住房销售的主流。现在我们说的小户型可以说是代表了房地产市场一个大的类别群体和主流方向,而在其中同样也是层次多样。从购房者的角度说,购买小户型关键是要能合乎自身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小户型的室内设计也成了比较关注的话题。

一、小户型住宅的室内设计要求

小户型住宅的空间虽小,但只要在装饰时合理地规划设计,小空间也可出大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室内建筑结构,把室内空间设计得自然、贴切、富有艺术效果和生活情趣。要将小户型住宅设计得温馨、舒适,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色彩宜淡不宜浓,应多使用冷色调

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给自己的居室涂上一些彰显个性的色彩,但是,在小户型里,如果还用那些过于饱满和凝重的色彩,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压迫和局促的感觉。相反,冷色调中比较鲜亮的颜色,对于小户型而言就显得恰如其分了,这些色彩能够带给人扩散、后退的视觉感受,让人觉得空间比实际更大一些,同样也能带给人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因此,在某一个基本色的基础之上,也要做些相应的调整变化。

(二)家具宜简不宜繁

居室本来就小,如果再放上一些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家具,那即使家具再昂贵再精美也只能是弄巧成拙。设计师说,小户型居室在家具安排上一定不要贪大,要量力而行,力求简约。在家具的摆放上也有一定学问,要事先考虑到人行通道与家具之间的关系,让家具与主人活动的空间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别在空间上发生冲突。

二、小户型住宅设计的风格

设计风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室内设计的风格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范畴,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的结合。简约风格强调的是视觉的单纯和使用中的舒适感觉。高档简约的床具从床体到床垫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能让你拥有舒适的睡眠时间。简约不单单强调的是追求生活品质的高低,也强调一定的舒适感。再如清新风格,往往强调一种随意性和平淡性。轻飘的白色纱帘配着一张柔软的布艺沙发,再堆放着一堆各种颜色的抱枕,就形成了一个充满懒洋洋氛围的室内空间。这样的设计也很符合小户型的室内设计风格,这种风格的针对性比较强一些。小户型住宅的室内设计风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户主的要求而改变或是具体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是不能以一种固定统一的风格出现在设计中的。

三、小户型住宅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

对于小户型住宅,通过良好的整体设计也能体现住宅的舒适性,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其设计精细,功能、设施齐全。紧跟时代步伐,住宅的科技含量将会不断增加,使购房者获得一个更加合理而高效的使用空间,因此小户型居住的经济性与舒适度并没有降低,相反是在提升。对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对设计者的构思也会要求得越来越高。

如何更好地利用小空间,将小空间做大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小住宅设计要一直以实用功能为先,采取精减原则。做到寸土必争,居住环境拥有合理的空间,做到合理规划设计布局,就一定能打造出温馨浪漫的实用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也就贵在于此。人们的追求不会停滞不前,所以设计的思维也要不断地更新和演变。小而舒适,小而宽敞,小而精致,将是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发展趋势。

总之,小户型住宅一定会是未来几年内的家居主流,因为更多的人看到了小户型住宅的好处,不单单是设计巧妙,功能齐全,同样也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温馨氛围。其实更多人还是看上了它的升值空间。小户型住宅的数量增加,必定会影响到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对小户型设计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创意也一定会越来越新颖,小户型住宅的室内设计也必定会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参考文献】

[1]阿甘.小户型大学问.北京房地产,2002年3月.

[2]张红卫.小户型发展趋势浅谈.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16期.

[3]许树龙.漫画小户型及其潜在的社会市场.中国住宅设施,2003年4月.

[4]冀东晓.浅谈小户型住宅.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3月.

上一篇:月考规划总结范文 下一篇:假期月考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