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18 16:27:47

主播合同

主播合同篇1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wWW.133229.cOM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供给,也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与意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阅读广告、访问企业站点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访问竞争者的网站,将他们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网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商品;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社区,交流消费经验,传递信息。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媒介提供广告主单方面的信息宣传。对媒介组织来说,通过打包分类消费信息聚集消费者人气、积累消费者信任度,可以创造更高的广告传播价值。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广告传播的内容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广告作品,而应该是一个经过整合的信息包,可以提供给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相关资料,包括产品信息、使用知识、用户评价甚至试用体验等。相对应的,广告传播的效果评测也将从单一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评测转向整合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评测。

主播合同篇2

   12月25日,记者得知,广州市中院近日作出二审裁决,判决直播推广协议的传媒公司向原告商家返还41万余元服务费。

   上游新闻记者从广州市中院的这份(2021)粤01民终19281号民事判决书中看到,2020年10月,某按摩器公司与某传媒公司签订一份《双11矩阵直播推广协议》,协议约定:2020年11月1日-2020年11月11日,传媒公司提供16场次直播销售推广活动,其中10场由粉丝总量大于等于1000万的达人执行,6场由其他明星达人主播在其互联网直播间执行。

   在按摩器公司按约支付51.5万元的推广服务费后,传媒公司又向按摩器公司发来《双11直播更改说明》,将原来16场直播的主播执行人,改为实际安排影视明星陈小春加3名网红,时间为11月5日-11月11日,并约定服务费减少10万元。

   11月5日下午,陈小春的直播由于在直播时没有在直播间上商品链接,导致仅直播几分钟按摩器公司商品就被下架。后传媒公司在当日晚上安排了陈小春的助理补播。上述4场直播完成后,按摩器公司的商品销售额仅5000余元。

   广州市中院二审审理后认为,《双11直播更改说明》中将原合同中的16位主播变更为3位网红和陈小春,但同时说明其他合同内容不变。即《双11直播更改说明》只是减少了拟参加主播的人数,但并未将直播场次从16场变更为4场。

   在实际直播执行中,主播甲、主播乙、网红丙的直播场次均为1场,陈小春直播1场后,因涉案商品没在直播间上商品链接导致下架,需要陈小春补充直播1场,但陈小春本人未能直播,而是由其助理代替陈小春补播,助理补播的效果显然不能等同于陈小春,且陈小春助理也不是原合同约定的流量主播,故应视为陈小春直播不成功。综上,传媒公司实际安排直播成功共计3场,但合同约定应直播16场,故某传媒公司严重违约。

   法院认定,因《双11直播更改说明》只是减少了拟参加主播的人数,其他合同条款不变,故原合同约定的ROI保证当然应继续适用。第二,按照合同约定的ROI保证,直播销售保底数额高达100万元以上,但实际直播后的销售额仅为5000元,继续履行合同由传媒公司补播3场显然已经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所以按摩器公司不再要求补播并且要求退款合理,广州市中院予以支持。

   广州市中院终审判决,按摩器公司选择按照未能直播的场次比例退款合理,即传媒公司应向按摩器公司总计退还服务费418437.5元(515000元*13/16)。

   1、律师提醒:签署直播协议事前事中应注意四点

   “这起案件非常具有行业的典型性。”重庆一位长期为网络电商提供服务的服务商戴先生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电商逻辑里有三大环节非常重要,销售、选品、供应链,一般做直播会给商家做销售托底,不然谁干呢?除了娱乐明星主播,带货主播比拼的就是卖货能力。”戴先生指出:“电商规则是以天为单位变化的,这个案件就是双方在前端的工作没做好。”

   重庆渝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小山提醒商家,签署直播带货委托协议,为了避免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应注意四点:

   第一,应该对直播细节进行具体的约定,比如主播、直播场次、直播平台、直播方式以及直播时间,甚至直播间的布置等,让每个环节都可以有章可循;

   第二,直播应达到的目标或效果,应明确约定;

   第三,约定如果受托直播方没有按照约定履行,没有达到约定目的,该承担什么责任;

主播合同篇3

关键词:媒体融合 播音和主持 定位探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当今一直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是这种过于热门化选择往往也对真各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新媒体融合环境日渐的今天,学生自身的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总的说来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以这个为研究背景,通过播音主持现状、播音主持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环境之间联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对自身的择业定位观念的分析进行探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专业,播音和主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从鼎盛过渡到平稳,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已达到300家,又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对这个专业越来越关注,报考此这个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前景更是广阔。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备语言与表演这两方面的人才,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以及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总体状况而言,学生的素质都呈现出逐年在提升的情况,而他们毕业之后投身于影视、网络传媒、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等领域,为繁荣当今社会文化奉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改进的定位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融合环境影响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所谓的新媒体融合环境指的是不同媒体的资源交换、共同享有的合作状态,其中也包含了媒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新媒体融合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环境完全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落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然而置身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明显已经受到了感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送方式的丰富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影响。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传送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网络,它将图形、声音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除了之前所用的方式之外,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来源于自媒体,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各个媒体之间就必须实现高效地融合,做到彼此之间资源的共同享有以及利益获得的公平化。正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熟悉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从业要求,即现今社会下的播音主持在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新媒体融合环境要求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参与积极性。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自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得大众个体更具有自我的发言权,而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逐渐被大众的不同声音所覆盖,综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就是媒体自身。现今多使用的播客的前身就是自媒体,播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社会的快速传播。因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对于大众个体不同的发言权,要有能力去判别好恶,以规范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第三,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瞬间报道社会新闻、信息的能力也是新媒体融合环境对该专业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大、速度变快,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扩散的主体,因而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这种敏锐感,抓住值得报道可以报道的信息的机会,以免社会大众个体的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恶劣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定位

通过上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及新媒体融合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从业的影响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观念。

(一)了解自身的需求,准确定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相符。别因为选择行业的错误,耽误自己的前程。所以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首先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要以新媒体融合环境为基点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好自身心态。首先,毕业生可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为自信心已满,就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进入企业就想担纲主持或负责人,这样只要一受到打击他们就会就会崩溃,因为结果往往令他们后悔莫及。但如果心态过于消极,因为丧失信心,也容易在选择行业上出现误差。其次,就业精神现如今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因为受社会条件限制,不能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但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利用别的工作当作跳板,想等到时机成熟时,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这种工作心态,经常导致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出现择业误差。

(三)明确目标。播音与主持毕业生一旦毕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不学习名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见好就收,他们的频繁跳槽,只会导致择业的误差。而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因素,就一昧地观望大城市,认为在那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名人,一味的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媒体融合环境与播音主持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分析,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提升自我提供可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吴郁.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主播合同篇4

【关键词】说新闻;说播结合;新闻播音

目前很多同业者提出了“说新闻”这一概念,然而在日常的播音主持实践中,笔者却发现,大多数所谓的“说新闻”,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是假“说”。先从“说”意义入手,“说”字最基本的意义就是:1、用话来表达意思;2、介绍、言论、主张;3、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这么几层含义。那么从字面理解说新闻,就应该是:1、用话来表达新闻的意思;2、介绍新闻的内容、分析新闻的意义、提出对新闻的见解和主张;3、通过话,使受众听从“说新闻”者的意见。

从这样的分析来看,显而易见,就“说新闻”字面上的意义来讲,所谓“说”新闻,应该是一种主持人、播音员带有个人主观意见的,对新闻的解析,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新闻有声语言传播方式。

那么播音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仅仅是对新闻稿件,而不是新闻事件本身熟悉的“说”,就失去了“说新闻”的基础,笔者个人认为,这种只能是语言形式上的“说新闻”,就是像说话一样的播新闻,其核心更应该被称为“说”与“播”的结合。是语言形态上像说话一样的“播新闻”。所以笔者说“说新闻”,只是形“说”,而神还是“播”。

既然“说新闻”有对新闻事件深入了解这样一个,新闻播音难以逾越的墙体,因此“说播结合”的概念更加符合新闻播音实践中的客观规律。基于以上认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共同探寻“说播结合”之路。

一、新传播环境下,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知道,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播音员播音的时候要做到准确、清楚、完整,“播”新闻的方式是广播电视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报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在各类新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的语言样态。

我们还是从“播”的基本含义来入手,在新闻传播领域,“播”的含义就是:传扬,传布。那么“播新闻”的字面含义就是传扬和传布新闻。

这与我们之前对“说”的字面含义的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声语言的创作中,“播新闻”还是实至名归的主要形式,也是符合播音员对“新闻稿件”更加了解这一事实情况的。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还是以传扬和传布新闻为主要目的的。但事实的情况却与我们目前的仅就字面的分析略有出入。这出入在哪里呢?目前的新闻播音的行业潮流是在与传统播音风格的比较中,新闻的播报有增添口语化,说话感的整体趋势。笔者正是把这种趋势定位为“说播结合”的趋势。

刚刚离开我们的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张颂老师曾经这样概括过:“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播新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式稳健、讲求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它是新中国播音风格‘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在语言上的共性要求和努力方向。”

而如今这种播音语言特点的变化,其实完全符合张颂先生的科学概括。而“说”的结合,其实就是“时代感和亲切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先看我国新闻播音形态与时代背景的演化过程。张颂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中,将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播音学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萌芽期(1923-1961),草创期(1962-1981),形成期(1982-1994),发展期:(1995-现在)”

那么借鉴张颂先生对中国播音学发展史的这样一种划分方法,我们其实也能较为清晰的类比出中国新闻播音的发展历程。而这种划分更加凸显出的是一种,新闻播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特点。中国新闻播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顺应时展,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审美的过程。

当下,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追逐“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审美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呈爆炸式传播态势,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数量空前增长,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说”和“播”的结合成为了必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类节目的不断变革,全国各地广播电视说播结合的新闻播报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且形成了一种潮流。最具标志性的是,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2011年11月1号,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全国新闻联播》改版。这次改版优化着重加强了两个方面:框架调整和播报风格。改版之后的《新闻联播》在整体定位和框架调整上更强调新闻的新鲜、好听、有用。在内容上强调增加了信息量,内容上强调“信息+观点”,形式上强调“主持人大时空、全视野点击”。播报风格呈现更加轻松自然的说播结合的播报方式。

那么,“说”和“播”的必然结合,其中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过程呢。笔者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来浅述一番。

二、“说播结合”的来龙去脉

笔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体现“说播结合”的重要因素,一一列举,也许“说播结合”的来龙去脉就能跃然而出了:

1、为了满足信息量的增长,新闻播音的变化

由于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当下信息的获得,呈现出了手段方式多元化,信息数量海量化的趋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养成了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的习惯和需要。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播音员的每分钟内播报的文字量,是160―180字左右,而就笔者供职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讯早八点》节目来看,我们节目主持人的语速是在260到280个字每分钟。也曾了解到,目前有些节目的新闻播报的语速达到了300字每分钟以上。

语速的增快,加强了播报“说”的形式感,而这种语速的加快并不是为了追求“说”新闻而刻意所为,而是为了满足节目和受众的需要,所发生的必然变化。但是这种必然变化,却客观的在形式上表现出了“说播结合”的效果。

2、为了满足节目的细分化定位,新闻播音的变化

还是拿笔者就职的节目为例,我们的节目是一档早间的资讯服务类节目。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早间的居家收听群体和上班途中的收听群体。主要手段是通过大信息量,资源性讯息的传播,服务目标受众群体。

因此笔者在该档节目的播报中,根据节目的早间特点,强化清晨的朝气蓬勃感觉;根据节目的服务性、伴随性,强化节目的亲切感、贴近感、互动性。

这些播报风格的定位,也在无形中,形成了“说播结合”的风格特征。

3、为了表明媒体的立场和观点,新闻播音的变化

如今各种媒体,形成自己声音,树立媒体形象也逐渐成为,媒体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了满足这种媒体发声的整体需要。播音员在新闻节目中,有进行新闻事件基本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和道德标准评论的职责。

这种评论是泛化的评论,和新闻评论类节目那种对新闻事件深入浅出的全面细致的挖掘和评论是有所区别的。还是以笔者的实践为例。我们的评论还是建立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多地为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而出台了一系列的新的交通法规。那么在我们播报完这样一个信息主体之后,也许我们会点评道:“文明出行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维护,从我做起,共建良好的交通环境……”。尽管都是简短的评论,但这种点评的积蓄,也在客观上形成了“说播结合”的实际效果。

“播”与“说”这种互相共存、互相结合的状态,就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三、实践是“说播结合”的源泉和方向

这种“说播结合”的播报形式不是追赶潮流的刻意为之,更不是单纯强调播音风格的实验性作品。而是通过笔者与同事多年来的实践,以实现更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为核心,以节目形态为出发点,以服务受众为落脚点,科学定位节目的播报形式,形成了“说播结合”,这一符合笔者就职节目实际的播报风格。

“播”与“说”并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各有所长,然而目前就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好像有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给自己定位为“说”、“侃”、“聊”等等诸如此类,仿佛都想摆脱原来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挤进时髦的“说新闻”之列。

那么通过我们以上的列举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说新闻”还是“播新闻”,还是“说播结合”,只是新闻类节目播报的形式而已,核心还是节目,播报要服从于节目,服务于内容,服务于受众。任何形式上的创新最后都要归到“内容为王”,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笔者多年实践的重要认知。说播结合的新闻播报形式主要体现出了以下的一些特点:

1、“说播结合”是更加注重听众意识的广播电视新闻有声语言的播报形式,是基于当下时代背景,新闻播音客观规律,源自工作实践的必然产物。

2、“说播结合”强调听起来舒服悦耳、亲切自然,强化的是内容更准确、清晰、广泛的传播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口语表达的播报形式。不是“哦”、“啊”之类的口头禅的运用和没有节制、不负责任的随意播报和点评。

3、“说播结合”以服务受众为重要目的,让受众成为传播的中心。拉近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与受众的距离。在表达上要生动活泼,随和、亲切,增强服务性,拉近距离感。

4、“说播结合”的形式,要以新闻的内容为出发点,要以传播效果为落脚点。不要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说”,而刻意不好好的“播”,应该是“说”与“播”的有机融合。

5、“说播结合”更加凸显主持人的个人风格,要注意个人风格与节目定位,频道定位,媒体定位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广播电视与文字类媒体不一样,文字类媒体是“以字传意、以文传情”,广播电视则是“以声传意、以形传情”。因此在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即使是一段一字不差的消息,但是由两个风格迥异的播音员来进行播报,其传播效果,则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新闻播报形式的探索很有价值,意义重大。

主播合同篇5

关键词:直播带货;法律规制;直播平台

一、网络直播平台下直播带货行为概述

当下,关于直播带货行为的定义,虽无统一说法,但是主旨意思相同。直播带货行为是指在网络直播平台下,网络主播所实施的对商品性能、质量、款式等进行近距离品展示、咨询回复、导购等的一种新型商品销售模式。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媒体电商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结合了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的优点,实现了线下销售与顾客实时交谈,线上销售顾客流量大的优势。其次,直播带货销售的商品优惠力度大,与在线销售平台如淘宝、京东相比,直播带货突出的一大特点为商品的优惠力度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商品的价格方面,直播带货销售的商品价格优惠力度会比较大,商家通常会发放大量的优惠券,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二,直播带货这种模式下,购买商品的同时常常会附带优惠赠品。最后,主播带货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在直播平台下,主播会就某一特定商品进行展示,而不同于线上商铺如淘宝店铺等的让消费者在广泛的商品范围中进行选择。主播在直播销售中充当的角色不同,其法律地位也有所不同。通常,直播带货销售模式具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主播是带货主播的同时,又兼具商家的角色。如网铺店主为自家商品进行直播销售,其行为受到《电子商务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约束。第二,经营者的员工基于职务行为而实施的直播带货。这种情况在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京东等较为常见。带货主播基于职务行为而进行直播销售,此种模式下,通常利用的不是主播的影响力,对于此类主播法律地位的界定为职工,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其所实施的职务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其雇主承担。第三,主播和商家签订委托合同,通过直播讲解推荐商品,采用由商家支付一定的报酬或者是从销售额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报酬的结算方式。这种行为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在此种行为模式下,商家一般是看重主播的影响力而委托其推销商品,带货主播利用自己已经形成的影响力对商品做出推荐。如李佳琦带货等。

二、网络直播平台下直播带货法律规制的缺陷

(一)法律责任主体辨识困境

对于各方主体法律地位的界定是准确适用法律以及消费者正确维权的前提。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法律责任主体的确定尚不明确,在适用法律上存在“法律适用竞合”等问题,导致司法领域适用法律混乱、消费者难以找到对应责任主体等窘境的产生。首先,在第三种模式中,即主播代销模式,主播的身份和销售者发生分离,主播接受销售者的委托,以其个人名义在直播平台上对商品进行推销售卖。这是直播带货最常见的形式。在此种模式下,存在争议的是主播是否属于广告代言人?持肯定论的学者认为,根据我国《广告法》第二条,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对商品或者服务做推荐。而带货主播大多都拥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通过和商家签订委托合同从而为商品做出推销售卖服务,对商品进行宣传和介绍,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故此应将直播人员的法律地位定义为广告代言人。持否定论的学者认为,广告代言人是以自己的形象扩大商品的宣传效应,目的是提高商品的交易量,其所获得的报酬与商品销售额无关。虽然主播也是以自己的形象扩大商品的宣传效应,但是主播会直接参与到商品的交易之中,其所获得的报酬大多与最终的商品销售额有关。故此,不宜将主播认定为广告代言人。在常规的直播带货模式中,虽然商品销售者和主播身份分离,但是在适用法律的层面,由于主体的法律属性不明,对于责任主体不知道是适用《广告法》还是《电子商务法》等进行规制。主体责任不明确,这也是当下直播电商销售模式中所暴露出来的法律责任主体辨识困境。其次,在第一种模式中,即商家直播模式。销售者和带货主播属于同一主体。在此种情况下,主体的身份产生了竞合。对于销售者而言,当下我们主要是适用《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进行规制,承担的责任范围较大。单纯针对主播而言,如将主播界定为广告代言人,根据《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广告代言人只有在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服务或者主观上存在恶意的情况下才可能同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其所承担的责任范围较小。最后,第二种模式中,即员工直播模式。经营者在直播平台注册,委托其员工在平台上宣传推荐商品。此种模式常见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由于员工通常并非利用自身的人气影响及个人身份推销商品,只是基于职务要求,在直播间对商品展开推销,因此一般应视其行为是职务行为,主播行为按照其与销售者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制即可。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不大,因此不做过多阐述。

(二)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大量主体涌入

我国目前直播带货行业的现状是,各大直播平台的主播带货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大量主体涌入,弊端是直播销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假货、劣货的售卖现象等。当下我国直播电商领域对于带货主播的准入资格都有所要求,但是在准入资格的限定上都有所宽松。本文分别以淘宝和抖音两大行业巨头为例,展开论述。首先,在淘宝平台上,淘宝店铺入驻直播需符合基础营销规则和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会从店铺的综合数据进行校验,包括不限于店铺品牌影响力、店铺dsr(卖家服务评级系统)动态评分、退款纠纷率、店铺违规等数据。并且对于以上准入标准是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其次,对于诸如抖音类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准入资格则更为简单,主要是以流量作为准入标准。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实施直播带货:进行实名认证,缴纳保证金500元,以及个人主页视频数大于等于10条和账号粉丝量大于等于1000。通过以上对直播平台准入条件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平台对于主播带货的准入资格都关注于主播本身的条件,粉丝流量作为其准入资格的关键衡量指标,但忽视了对主播进行宣传的商品本身质量的关注。并且,对于各主播而言,达到额定的粉丝数据并不困难。准入门槛过低,导致直播带货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高销售者对于直播售卖商品的信任度,消费者权益侵害率增高,对于该行业的发展无疑造成了阻碍。

(三)消费者维权困难现象突出

首先,通过调查表明,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其中有23.7%的消费者遇到问题并没有投诉。对未投诉原因进一步调查发现,消费者觉得投诉处理流程复杂或时间成本过大,占比达18.1%。认为“投诉也没有什么用”占比16.8%。可以看出,在直播带货的场景下,消费者的权益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其次,直播带货具有传统电子商务的弊端,即无法真实直观地感受商品。不同在于,主播对于购买货物的煽动性更强,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的欲望更加强烈。冲动消费的同时,通常不会考虑到售后问题,缺乏对原始交易数据、交易过程相关信息证据的保留,导致在维权的过程中,产生“举证不能”的窘境。同时,在直播带货中,通过上文的分析,主播的身份具有综合性特征,导致在适用法律规制时消费者无法准确找到有关的责任主体进行维权。这无疑为消费者维权增加了一道门槛。

三、网络直播平台下直播带货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规范责任主体的法律地位界定

在当下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直播电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属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各方主体的法律地位,从而保证法律适用的准确性。根据行为内容不同,对于直播带货主体的行为,我们可以分为广告行为和销售行为,前者主要是适用《广告法》进行规制,后者主要根据《电子商务法》等进行规制。按照行为分类的不同,主体所具备的法律身份也有所不同。第一,在广告行为中。首先,主播接受商家的委托进行产品宣传销售,那么带货主播是否应界定为广告代言人?这需要分情况予以讨论。一是上文所说的第二种模式,即商家和主播之间是职务关系。主播并非是利用个人名义对商品进行推销,而是基于职务行为对商品进行介绍;消费者对于商品进行购买的原因通常是基于对店铺的信任以及对商品的喜爱,主播个人形象或名义在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上影响极小,此时主播的法律地位类似于线下的商品导购员。二是主播以个人名义进行直播带货。在直播销售的过程中,主播利用其在网络社群中的影响力和信赖度,为他人推荐宣传商品或服务,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会用个人语言魅力对产品进行美化,消费者通常是基于带货主播对商品或服务的推荐而进行的购买。此时主播的法律地位应属于广告代言人。此外,如果对于商品的整个宣传内容都是由主播设计,那么此时带货主播还身兼广告经营者的地位。其次在商家和带货主播为同一主体的情况下,那么其角色不只是广告代言人,还包括广告主。其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也将有所扩大,还应承担广告主的义务。第二,在销售行为中。争议焦点在于直播平台是否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分直播平台的属性进行讨论。首先,当直播平台为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时,如淘宝、天猫等,那么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法律地位毋庸置疑,直接适用《电子商务法》进行规制。其次,当直播平台为短视频平台时,如抖音、快手等。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九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是专门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而短视频平台大多为娱乐平台,通常属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但是,主播的带货行为使得该类平台具有盈利性质,此时对于平台的法律地位界定发生改变。根据《电子商务法》的规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信息,并不是构成电子商务平台的充分条件。如果直播平台只是主播推荐的商品信息,不具有订单管理等撮合交易的服务功能,用户点击主播的商品信息链接后,跳转到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才能下单交易,那么直播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不宜界定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界定为一般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平台提供者与商品销售者产生入驻平台的合作关系,在平台内为交易双方提供订单管理服务,则属于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此时适用于《电子商务法》中有关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规定进行规制。

(二)明确主播准入资格,建立从业考核机制

第一,应提高主播的准入条件。首先,对于主播的准入年龄,应与我国《民法典》所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相对应,以确保其能够在直播电商领域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义务和享有民事权利。其次,对带货主播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各大直播平台,对于主播带货应制定相应的主播带货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并且明确规定未达到相应等级的主播不允许其实施带货行为。信用等级的考核可以从主播直播间的投诉量、主播在平台的交易情况等方面入手。第三,缴纳保证金。虽然当下的某些直播平台在准入资格中有此条件,但是缴纳的保证金数额过低,不足以对主播起到相应的“威慑”作用。直播平台应根据主播在直播间进行带货的商品价值的评估,对保证金的缴纳进行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类别的商品制定不同标准的保证金缴纳数额。第二,在对主播开放带货功能之前,直播平台应加强对主播的培训,促使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在法律知识方面,应加强主播对直播电商领域相关法律的了解,使主播明确自己所处的法律地位、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违反相关法律义务后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注重对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和禁止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知识培训等。第三,直播平台应建立主播从业的考核机制。在主播完成准入培训之后,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采取在线答卷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该考核的主播,才可以在直播间进行商品销售。

(三)建立维权帮扶机制,严格信息披露义务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没有进行维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维权成本过高。首先,直播平台应建立售后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直播平台的售后服务机构进行维权,由直播平台对违规事件进行处理;并且直播平台掌握了更多有关主播和商家的信息,由其进行维权事件处理更加便捷和效率。其次,各大直播平台可以在其相应的公众号中加入直播带货消费者投诉版块,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受理消费者投诉事件,可以增加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降低消费者对于维权成本过高的担忧。最后,可以要求主播或者商家根据售卖产品等级,缴纳质量保证金或者购买“直播产品质量险”,以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此外,直播平台还应要求主播和商家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直播平台应要求主播披露涉及直播带货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如其是否所属MCN公司(网红培养机构)等。如果主播为商家,那么还应要求其披露店铺名称、所属平台等等。

总结

直播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矛盾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法律规制的缺乏是其成熟的必经阶段。为实现我国直播电商行业长远平稳发展,应尽快完善直播电商领域法律规制的缺位。目前对该领域的法律规制应致力于准确主播法律地位界定、建立主播准入资格标准、建立消费者维权帮扶机制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直播电商领域法律规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直播电商行业一定能够实现健康繁荣、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怡.浅议“直播带货”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完善建议[J].全国流通经济,2020(33):9-11.

[2]宋潮.网络直播带货行为的规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2):157-158.

[3]张影.直播带货营销发展模式:现状与潜在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23):4-6.

[4]陈倩.电商时代网红直播带货的法律规制探析[J].北方经贸,2020(08):78-80.

[5]吕来明.“直播带货”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与监管机制完善建议[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05):18-20.

主播合同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告传播传播方式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①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要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②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入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③)。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④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⑤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广告片,大赛提供15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⑥在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供给,也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与意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阅读广告、访问企业站点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访问竞争者的网站,将他们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网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商品;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社区,交流消费经验,传递信息。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媒介提供广告主单方面的信息宣传。对媒介组织来说,通过打包分类消费信息聚集消费者人气、积累消费者信任度,可以创造更高的广告传播价值。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广告传播的内容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广告作品,而应该是一个经过整合的信息包,可以提供给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相关资料,包括产品信息、使用知识、用户评价甚至试用体验等。相对应的,广告传播的效果评测也将从单一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评测转向整合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评测。

媒介融合将人们带到了“媒介社会”,传播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广告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作为广告传播的传播者,不仅要关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传播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不同的媒介形式各有所长,只有掌握新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的本质规律,变“整合”媒介为“融合”媒介,将广告传播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时空,才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应对之道。(本文为福建省传播学会200术年会宣读论文)

注 释:

①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新闻战线》,2005(8)。

②分众传媒网站,省略

③张培成、夏秧清:《试论记者生活场》,《新闻界》,2005(3)。

④张宏军:《模块式新闻:正在流行的新闻写作样式》,《新闻传播》,2006(2)。

⑤马克・博格瑞:《大品牌体验》,《中国广告》,2008(1)。

⑥百事中国区市场部新闻通稿:yule.省略/20070906/n252002480.shtml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博士生,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主播合同篇7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广播互动;心理特质;融合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在传播活动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与心理活动联系密切,因此,在实践经验中探讨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的传播心理学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播与传播心理学关系

(一)广播与传播心理学相融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心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心理特点、传播渠道(包括言语传播渠道和非言语传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等。广播媒体发展至今,大都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做受众需求的内容。如何打造受众喜爱的节目,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选取符合受众心理的内容。可见,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理论科学,广播从业者如果可以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相关研究,精准把握受众心理,对传播工作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传播心理学对广播发展的作用传播心理学为广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由于私家车的普及,车载收听人群持续增加,成为广播的主要受众。受众构成的变化必然导致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传播学之父施拉姆(WilburSchramm)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受众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各取所需的受众是主角,媒介是为了受众服务,尽量提供让受众满意的信息。至于受众取什么和取多少,媒介是不能强迫的。因此,为听众服务,需要节目内容为听众所喜闻乐见。福建广播影视集团都市生活广播(下称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受众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后,对节目进行调整优化,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贴近听众喜好。都市生活中,年轻人是私家车人群的活力群体。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提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大家帮助大家”等主题鲜明、快乐时尚、简单易记的频率口号,着力打造节目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亲切、热络的传播样态;在节目中,主持人、嘉宾与听众一同分享思想观点、生活感悟,增强听众对节目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二、传播心理学在情感类节目中的应用

情感类节目是在传播心理学影响下表现最为突出的节目类型。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开播至今,情感类节目以目标受众的收听喜好为参照,不断优化升级,每一次改版都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做审慎考究。

(一)自我表露心理学中的自我表露理论,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增进自我认识,促进人际关系发展以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曾推出情感音乐类节目《预约温馨》,主持人在节目中成为听众传情达意的纽带,并为分享者送出歌曲。节目虽然以单向初级互动为主,受到通信技术的限制,但是听众通过节目仍得到了心理上的获得感,通过主持人架构起来的桥梁,听众的自我表露需求得以实现和回应。

(二)成人早期社会心理需求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曾提到,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年轻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从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人人都有对爱的需求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情感交友类节目《今夜相识》中,主持人通过电话热线、网站论坛等方式,引导参与者敞开心扉,讲述情感故事,分享人生感悟。节目针对性强,交流对象明确,分享内容生动,引起了许多听众的兴趣,节目效果明显。

(三)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是一种社会活动,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点等,形成多元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情感心理节目《创造小宇宙》将听众在生活、工作、情感中遇到的困扰和痛苦,以小剧场方式演绎,全方位开放互动平台,听众共同参与讨论。这档节目成为一个多对多的人际传播交流的平台,受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他人的观点信息,听众与听众之间、听众与专家之间相互分享、相互慰藉,更能引发起听众的情感共鸣。相比以往只有主持人与单一听众的简单互动,这种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三、把握心理特质,助推传播效应

(一)共情能力在传播中的积极意义共情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CarlRogers)提出,大意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能力,换言之即为同理心,指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也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主持人的表达,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对节目产生高度黏性。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在早高峰时段推出的《私家车早上好》节目,非常强化主持人的共情素养。在某期节目中,听众反映遇到一位交警在罚单上备注“没素质”这样的文字,主持人灵活抛出话题:交警这么写到底合不合适?听众对节目的参与热情高涨,大家各抒己见,不同观点交锋,主持人时时共情各方感受。另外,公益广告常常很受欢迎,但是在节目中也要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是否具有人文关怀,彰显着节目的温度与态度。

(二)节目设置目标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需求层次的目标各不相同。在广播节目中,设置不同的节目要定位不同的受众社群,以此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设置的节目中有为了满足安全需求的健康类节目《i跑团》、满足社交需求的情感类节目《今晚超想聊》,也有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互助类节目《速度生活》等。广播节目坚持以人为本,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是传媒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节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广播中的灵活运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听众在生活中提出遇到的难题,由其他听众来进行分析和解答,以实现听众之间互相帮助。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节目所展现的向上向善精神都希望影响收音机前的每个人,每一次积极的互助都是人性的闪光点被挖掘、放大,不只是节目的参与者受到激励,所有的听众都会受到鼓舞。四、结语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助推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2017年,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运用新媒体尝试打造节目的精准社群,使有共同爱好和共同需求的群体聚集,并开展相应的活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基于《私家车家长会》节目搭建的私家车家长会群,线上节目与线下亲子社群相结合,不仅弥补了节目之外受众的需求,还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亲子教育经验的空间。不同兴趣社群的聚集极大地提高了频率节目推送的点击率和转发率,粘连了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挑战,广播媒体要紧跟时展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升级传播实践,为广播发展注入活力,并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主播合同篇8

关键词:驻港部队;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议题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37-02

驻港部队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代表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世人广泛关注。一方面,来自于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报道一经传播,势必会引发一连串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提出“首因效应”,认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首因效应”,第一时间就牢牢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抢占报道先机和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要进行把关和筛选,符合对外传播要求和顺利实现传播效果的,可以进行对外传播。这需要积极主动、做好区分,协调好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的关系。

一、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的理念

长期以来,以往习惯于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依赖于别人的主观意愿,然而,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对外传播态势下,更多的却是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和理解,传统条件下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应该明白,当下全媒体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应及时转变传统对外传播理念,积极做好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转变。

一方面,应该准确把握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的战略定位。在当前大传播时代下,更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格局和大智慧。形成了这种意识观念,并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定位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容应对。首先,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要整体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大局,这个大方向决不能改变和偏离,更不能擅自组织。以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履行防务17周年报道为例。对于这一主题的传播,国内及军队主流媒体必然会对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以期能够形成对外传播的广泛效果,迅速扩大影响。官方主流媒体主要对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履行防务17年来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全面总结,采用了传统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对外传播。很明显,这就是国家对外传播大局和战略。其次,驻港部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一贯而论,这就要求驻港部队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和特定场合,形成具有驻港部队特色的对外传播策略和局面,大格局下同样需要形成若干小局面。驻港部队在积极配合官方媒体对外传播大方向这一大前提下,注重突出其自身特点,特别选取了驻港部队围绕实现强军目标而开展24堂精品大课对驻港部队官兵产生的独特影响这一特色视角,进行对外传播,形成了不错的效果。这样的报道就是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更易形成世人对驻港部队官兵真实可爱的直观印象。可以说,这样一来,在庆祝驻港部队进驻香港17周年这一系列报道的对外传播中,这两种手段交相辉映、协同推进,共同把这一对外传播主题搞好。另一方面,从这个战略定位出发,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进行多重视角选择,采取跨文化传播策略,将驻港部队履行神圣使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对外传播效果。跨文化传播,简单而言,就是要采取国际化策略,尽可能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思维和方式,使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制作,从而做出符合不同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的合理、规范、有效的解释,真正使别人信服和青睐,从而达成对外传播目的和功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在于只有广泛与世界上最前沿、最共同的东西产生结合和激荡,才会激发出最大的正能量。但是,在进行对外传播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同文化的碰触和冲突,这就要求人们的心胸豁达宽广、超越自我、走出误区。和而不同的文化同样可以实现共赢,但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很大不同,必须借助于他们所熟悉和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进行合理规范的阐释和说明,这样才会更易得到理解和认可。尤其是驻港部队,长期处于“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中,这更是对人们的挑战。无论是对驻港部队官兵,还是对于香港市民,更重要的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必须熟悉和学会“世界语”。不仅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对外传播,还要学会使用“世界语”。这就要求人们要积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凡是适合用图片、照片等视觉化传播策略和手段、世界人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就要采用。总之,要尽一切可能去采用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方式方法去建构起自己的传播网络和体系,进行对外传播。

2010年春夏之交,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更是在国外一些视频网站引起强烈反响。视频中,一名被誉为“驻港精兵”的军官在组织新战士实弹投掷过程中,一名新战士不慎出现意外,该军官智勇双全,在3点5秒时间内扑倒在该名战士身上,手榴弹随后就爆炸了,所幸的是,最终两人安然无恙。最初,该事件并没有引起广泛影响和关注,但是,该视频一经放置于网络上,便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英勇无畏好军官的形象便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平时期,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同样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在对外传播中牢牢把握主动。

当前,网络新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借助网络新媒体就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传统媒体同样能在新媒体时代“借船出海”,网络新媒体无疑就是传播信息的完美载体,在信息化浪潮蜂拥澎湃的今天,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和一颗平常心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胜似闲庭信步。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面融合,积极打造跨文化传播新常态。

二、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的主体

现在,驻港部队对外传播的的主体,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官方媒体,随之而来,渠道单元化和路径单一的弊端也愈来愈凸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不利趋向势必会出现驻港部队对外传播的消极和被动的局面。

依靠官方媒体进行对外传播,一直是对外传播的主流形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率先实现全面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官方传播和全民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形态。

2014年初,《战士报》(2014年4月18日)曾在一版刊载了一副图片新闻,照片中,几名香港的小朋友在驻港部队一名战士的指导下体验叠“豆腐块”,原来,4月12日这天,50余名香港小朋友走进驻港部队海军基地过小军人日,他们不仅参观了导护艇、登陆艇、步战车等武器装备,还积极向驻港部队官兵学习打军体拳、叠被子等。

反观此次报道,它一开始是由当时参与到整个驻港部队小军人日活动中的人们进行了局部有限的传播。让人们亲历现场,现身体验说法,这样的传播方式往往就会有很强的说服力。这里面有来自驻港部队的官兵,也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香港市民,两种不同特质的群体充分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去,共同建构起全民传播这种组织形态,并通过传播链迅速传播、扩大影响。而后,又经过官方传播,最初是在纸质媒体上进行新闻报道,在传播的前期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后,又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对外传播,部分网民也进行了互动和回复,对外传播效果和反响十分积极。不可否定,全民参与这种对外传播模式,突破了过去单方面进行传播的局限性,必然能产生一些好的效果,但同时,全民参与这种模式也有极大的弊端,一是传播主体成分复杂,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不能很好把握对外传播的方向和主流;二是对外传播的时、度、效的拿捏不够敏感和灵活,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对于这些问题,依靠官方传播就能很好规避和有效避免发生这种情形和状况。同时,官方传播不能很好解释和说明,缺乏感召力和公信力的新闻,可以借助全民传播这一宏大载体迅速打开局面,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三、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的议题

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选择合理性的传播议题。传播议题与新闻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应保持一致性,对此,应进行必要的舆情分析,与此同时,也要大胆地设置议题、主动出击。

首先应正确判断和区分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的具体范畴。敏感军事题材新闻与一般类军事新闻不同,它具有敏感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这类报道一经传播,势必会引发舆论场的风波。比如,驻港部队每年组织进行的军营开放活动以及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这些活动很好地展示了驻港部队的良好形象,对外传播必然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肯定会涉及有关驻港部队编制机构、战斗力情况等敏感信息,这就是很明显的一类敏感军事题材新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反映和关切受众需求,又要大胆地主动设置对外传播的议题,不要刻意回避问题。同时,通过淡化数字降低敏感等方法,合理灵活地将此类新闻报道对外传播出去,形成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舆情分析,就是要走进受众中去,去了解受众真正需求,快速反应受众关切。受众最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应抢先和传播,牢牢把握对外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大胆主动的议程设置与正确合理的舆情分析是辩证统一的,主动设置对外传播议题离不开舆情分析,同时,舆情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主动设置议题,两者紧密相连。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时,假若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地吸引公众眼球,抢占舆论制高点,稳稳释放“首因效应”,就能牢牢把握对外传播的“红利”。新闻既是追求“新”的,同时也是可以打动受众心灵、引发心理共鸣,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时,受众就更能接受和理解,更能让观点深入人心,从而能大幅减低谣言传播的概率。越是对涉及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不传播或者是少传播,外界就越是感到神秘,就越想要知道。舆论学中有一个观点,某一现象越是重要,同时受众对其越模糊,往往越易形成谣言。相反,假如不回避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大胆主动设置议题,运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手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用最朴素简洁生动的语言,去诠释和对外传播,可以收到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

总体来说,驻港部队使命任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时一定要讲究和制定策略,不断树立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对外传播的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真正使驻港部队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让国家好、民族好、香港好的朴素理念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得到深远长久传播。

参考文献:

[1]新华出版社编著.中国人民驻香港部队写真[M].北京:新华社分社,1997.

[2]“周南忆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小平一语定乾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26.

上一篇:股权转让合同范文 下一篇:农民工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