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滑梯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4 13:11:09

滑滑梯教案篇1

关键词: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动手实践

实践证明,学生在面对有兴趣的学习内容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更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高,记忆时间也长,思维活动也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培养学习兴趣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激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都开始上课了学生还是无法提起兴趣,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思维活跃度,学生学得没趣,教师教得也没有激情。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问题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其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例1.“角的度量”教学时,以学生都熟悉的滑梯来设计导入。

师:(展示第一个滑梯:一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大家都玩过滑梯吗?

(学生都说玩过)

师:(展示第二个滑梯:一个倾斜度稍微大点的滑梯)现在大家更想玩哪一个滑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

师:(出示第三个滑梯:一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现在大家想玩哪个呢?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学生顺着刚才的思路直接选择了第三个,引来其他学生的大笑。然后他们马上决定还是选择第二个。学生笑了就说明他们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定是有所领悟。)

师:为什么笑呀?

(第三个滑梯太陡了、高矮不同、宽窄不同……)

师(总结):刚才大家说的不同之处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

(学生一下子意识到滑梯的不同之处是“角度”的不同)

师:那么滑梯的角度通常是多大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角的度量。

分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滑梯来引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怀着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学习效率自然会更高。

二、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数学学习是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即“情境―问题”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兴趣或是熟悉的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创设时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根据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一个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喜羊羊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广告设计师的职位,老板给喜羊羊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长4m,宽3m的长方形广告板,现在要在这块广告板上铺设一层广告纸,那么我们需要多大的广告纸?”最终喜羊羊成功通过了考核,那么喜羊羊是怎么得出答案的?

分析:小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兴趣。

三、动手实践,引发兴趣

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证明等过程,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那些抽象性强的数学知识来说有一定困难,有时甚至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

要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自然想到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去测量每个角的大小,然后相加得出结果。然而由于测量会出现一些误差,常常使得结果并不是180°。此时提出疑问:由于测量误差,导致所测量的角不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啊?学生都开始纷纷想办法动手操作。(如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然后拼起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轻松得出了结论,我相信这样的课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总之,数学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大大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优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参考文献:

滑滑梯教案篇2

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很长时间进行纠正,使别的幼儿也不能正常进行活动;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幼儿指出来,并再次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常规在活动中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幼儿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幼儿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幼儿心中的圣旨。幼儿虽小,但与成人一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一味地用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制、管教幼儿,从而使幼儿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变得缺乏主见与创新意识,这显然与幼儿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子在玩滑梯。我发现当他们从滑梯上滑下来之后,并不从滑梯后面的阶梯爬到滑梯上,而是脚手并用地直接沿着滑道往上爬。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如果从滑梯上摔下来怎么办?但我并没有立即上前制止他们,我想先观察一会儿。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有组织的――当一个孩子从滑梯滑下来的时候,并不立即沿着滑梯往上爬,而是站到滑梯旁边保护上一个刚滑下来、现正往上爬的孩子,当往上爬的孩子快爬到上面的时候,那个准备滑下的孩子就会伸手把他拉上去。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游戏,并没有拥挤和摔下的情况出现。

我不但释然,而且有些开心。这些孩子这么上滑梯,需要手脚并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他们彼此保护、相互协作开展游戏,又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而他们在那里玩得那么专注和开心,这不正是游戏活动的目的吗?于是,我就只是偶尔关注一下他们游戏的进程,确保自己在他们发生危险时可以及时提供帮助,并没有走上前去进行任何干涉。

在这个案例中,这几个男孩子没有采取常规的方式进行滑梯游戏,而是按照自己想要却有点“危险”的方式进行游戏,自己商量、制定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自己组织整个游戏过程,独立能力明显表现了出来。如果我当时上去进行制止并要求他们按照常规的方式玩滑梯,他们该有多么扫兴啊!有时候教师不随意干涉孩子,让他们“自作主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开展游戏活动、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自我管理的需求。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我们常常会有困惑:孩子怎么那么大胆,净做一些出格的事?孩子的精力怎么那么充沛,整天都不消停?怎样让孩子既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又不违反集体活动的规则?……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为了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

幼儿来到幼儿园受教育,并不是来学习怎么接受管理的,而是为了发展自己。因此,幼儿教育者所有的教育实践都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引导、支持、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幼儿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潜能与个性,而不是一个被人控制的傀儡。我们应该相信幼儿,给他们一定的自,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用相对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

要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天性得到自然的表现,自由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自由的环境不仅包含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权限,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而且包含给幼儿的心理自由,即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活动氛围,让他们不必因为担心老师的干涉而缩手缩脚。

三、用合理的班级常规影响幼儿

自由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还需要适当的纪律来维护,需要用合理的班级常规来规范幼儿的行为。

制定班级常规是保证一日活动有序开展的必要措施。而有些教师在制定班级常规时,喜欢自己说了算,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图自己省心、省力。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班里的幼儿被“常规”牢牢地固定在小凳子上,这些幼儿被告诫不许乱动,虽然满脸的不情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可以释放自己的机会。

常规的制定和实施应该是为了方便幼儿,而不是为了方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教师应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幼儿共同制定班级常规,让班里的每个幼儿都成为常规的受益者和捍卫者。只有这样,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才不会成为“只有某个教师在才有效”的常规。

四、用“三步走”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幼儿园中如何引导幼儿由“要我怎么做”变成“我要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自我管理“三步走”:

1.第一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第二步――“我的事情我做主。”

3.第三步――“争做老师的小助手。”

常规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学习怎样在集体中生活,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有效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教师要切实按照这个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寻求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通过引导幼儿自我管理,让幼儿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要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用相对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用合理的班级常规影响幼儿,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滑滑梯教案篇3

对于4-6岁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可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方式,所有的活动都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发育大脑、锻炼意志、寻找快乐和增强自信的机会。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户外幼儿活动策划,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户外幼儿活动策划1活动设计背景

1、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

2、运用色卡纸做成荷叶,可以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之间的距离

活动目标

1、学习弹跳的方法,练习跳的动作。

2、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动作进行跳跃;

3、喜欢参与活动,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弹跳的方法,练习跳的动作

难点: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动作进行跳跃

活动准备

1、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

2、运用色卡纸做成荷叶,可以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之间的距离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教师编小青蛙儿歌进行分组游戏,从荷叶上跳出去捉虫。

2.基本环节:

①请孩子从起始线开始,从一个圈跳到其他圈里,一边跳一边说,“一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

②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小青蛙的跳跃动作,说说那一只小青蛙跳的远,他是怎样跳得?

(幼儿个别示范)幼儿集体学习弹跳的动作,了解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才能跳的远。

③指导幼儿再次尝试运用手臂和腿的配合进行弹跳的动作,进行游戏《小青蛙跳荷叶》;

④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改变增长圈和圈之间的距离;

3.结束环节:

放松活动:《小青蛙游泳》模仿小青蛙的动作进行腿部放松活动,(抖腿、捶腿)。

4.延伸环节:

让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跳的时候可以运用手臂和腿配合弹跳的,幼儿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1.幼儿在活动中大部分都能够参与,个别幼儿也能协助老师完成,使整个活动能够开展下去,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锻炼,有些平时不爱动的孩子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2.由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对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比较了解,应此能够把握住教育内容,让幼儿能够很好的发展。

3.对幼儿互动的反思,在互动中有些孩子听不清老师的指令,我在今后的活动中会充分考虑这些,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

4.整个活动孩子的参与率高,孩子的热情高,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认真设计,找出不足,让孩子更有兴趣。

户外幼儿活动策划2活动目标

1、练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跑,培养躲闪能力。

2、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活动准备

1、课件-观察影子。

2、选择有阳光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影子

通过课件,观察了解影子

二、走圆圈

1、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边念儿歌:

走走走,走走走,一个拉着一个的手,

拉拉手,拉拉手,拉成一个大太阳。

边念儿歌边围成一个大圆圈。

2、一起找一找别人与自己的影子

二、踩影子

1、“小兔”分散踩自己的影子。

2、“小兔”互相追踩别人的影子,

提醒幼儿避免推撞,不要跑的太远。

3、游戏反复数遍,注意控制活动量。

三、找影子

带领幼儿观察树影、大型玩具影子。

找找小伙伴的影子。

户外幼儿活动策划3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玩滑滑梯和攀爬架等器械。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滑滑梯和攀爬架吗?玩滑滑梯和攀爬架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情?怎样玩才是安全的呢?

2、请幼儿玩滑滑梯和攀爬架等器械。

引导幼儿阅读教学挂图滑滑梯部分。

教师:

(1)你刚才是怎么玩滑滑梯的?

(2)图画中德小朋友是怎么玩滑滑梯的?

(3)头朝下玩滑梯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4)从滑梯下面往上爬,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5)你喜欢哪一个小朋友?为什么?

3、引导幼儿阅读教学挂图攀爬架部分。

教师:

(1)我们小朋友是怎么玩攀爬架的?

(2)这幅图画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玩攀爬架的?

(3)挤在一起玩攀爬架会发生什么事情?

(4)你喜欢哪一个小朋友?为什么?

4、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玩户外器械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掌握安全注意点。

(1)教师:我们在玩滑滑梯的时候要一个接一个地排队,大家轮流玩。注意不能头朝下玩滑梯,也不能从滑梯下面往上爬。玩攀爬架的时候要等前面的小朋友爬上去了自己再爬,不要挤在一起。

(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3)教师带领幼儿再次玩滑滑梯和攀爬架等器械,一边玩一边念儿歌。

教学变式

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师可准备数码相机,抓拍幼儿在玩滑梯和攀爬架中的正确或错误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和挂图上的行为一一对应,帮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

户外幼儿活动策划4一、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亲密接触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拓展学生的视野;并通过各环节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也扩展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强交往能力,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挖掘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有益的社会资源。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_月15日

地点:___樱桃采摘园

三、活动内容

1、教师代表讲话;

2、为了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表现力,由孩子及家庭成员进行特色展示,对自己和家庭简短介绍(1分钟以内)。

时间大约1小时。

3、樱桃采摘比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采摘比赛。

4、“击鼓传花”,时间为40分钟。

对表演的小朋友给予奖励。“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所有人围坐一圈,由一人蒙着眼睛放音乐,在此同时开始依序传递道具“花”,传递速度跟随鼓点节奏变化而变化,随着鼓点停止而停止,此时“花”落在谁手上则要接受奖励,

小朋友或家庭站出来表演一个节目,形式不限,时间2分钟内。就这样反复。每个表演过节目的人都将获得一份鼓励奖。

7、樱桃运输比赛:同时比赛。

先跑完的队积3分,第二的队积2分,第三名积1分。

游戏方法:家长和小朋友各持布的两端,布上放3个气排球,从起点跑回终点,交给本组的下一个家庭,全组跑完,游戏结束。以先跑完的队为胜。

8、颁奖

四、活动要求

1、活动采取自愿报名,费用是暂定每个参加的家庭200元(含门票、车辆入场费,奖品及道具费用。

)希望广大家长大力支持,原则上一家三口人都要积极参予,其他亲属也可参加。

2、请各家庭准备好有特色的自我及家庭介绍,可以用语言、造型、动作等各种形式,力求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时间1分钟以内。

4、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纪律以及游戏规则,在活动过程中不大声暄哗。

5、当前天气转热,家长要给小朋友注意增减衣物,并备好替换衣物和汗巾。

6、集体活动长约3小时,请各家庭根据需要自备水。

7、自备1至2个垃圾袋,不乱扔垃圾。

8、要求在12月4日早上9:30准时在静和教育公司楼下集合,不要迟到。

9、每个家长负责管理好自己的孩子,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报告领队老师和义工老师。

五、活动具体安排及流程

1、5月15日上午9:30准时在静和教育大门区集合,有工作人员清点人员乘车。

2、下午活动结束,集中乘车,返回静和教育驻地。

户外幼儿活动策划5一、活动目标:

1.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通过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二、时间:

20__年10月20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

三、地点:____公园

四、活动人员:

幼儿班全体幼儿、家长、老师

五、活动准备:

1、按年龄组策划游戏

2、扩音器、哨子及游戏材料

3、小礼物人手一份

4、照相

5、少量食物

六、活动安排:

1、小班亲子游戏:

(1)亲子赛跑(2)气球接力赛(3)彩带舞(4)小乌龟爬爬爬

2、中班亲子游戏:

(1)传球接力赛(2)赶小猪(3)老牛吃嫩草(4)袋鼠跳

3、大班亲子游戏:

(1)跳长绳(2)拔河(3)运球(4)金鸡独立

4、分享食物

滑滑梯教案篇4

[摘 要]教学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不只在教材,更在儿童。随着家庭启蒙教育、学前教育、社会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学习起点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起点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教在学的起点处,就是要从儿童的“现实起点”出发,把儿童的问题、困惑、经验、感受等作为材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儿童知识、能力、思维、智慧的生长。

[关键词]儿童经验 教学起点 三角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03

“教学起点”、“学的起点”如今已是教师在各级研修活动中的常用词之一。“从学的起点出发”的理念,尊重了学习规律,体现了真正的儿童立场。但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到底在哪,往往需要教师用心“捕捉”,而不是“想当然”。

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角的认识”的课。课始,教师让学生看三个坡度不一的滑梯,让学生聊一聊最喜欢玩哪个。学生有的说喜欢玩比较“陡”的,刺激,滑得快;有的说比较喜欢玩“平”一点的,安全、平稳。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三个滑梯里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很踊跃地回答,但就是没人提到“角”。最后教师在画面上沿着底面画出一条线,沿着滑梯再画出一条线,由此引出“角”。

这个案例中,滑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儿童大多也有玩的经验,滑梯的坡度跟角度有直接的关联。可是,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很生活”“很儿童”“很数学”的东西却没能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生所积累的玩滑梯的经验并不是和“角”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活动中的速度、快感、刺激。加上滑梯本身是个物体,而角是一个平面图形,二者之间的“粘合度”并不是很好,加上教者画出的角的一条边是地面,地面并不是滑梯的一个部分。两个原因叠加,就很容易看出,滑梯未必是学生学习“角”十分恰当的起点。

故而,在教学中,教在儿童学的起点处,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大有文章可做,尤其还要关注不同个体在面对同一学习内容时客观存在的不同起点。下面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的。

一、尝试探究,找寻起点

课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图1中三角形的面积,有困难可以看书。

原以为学生会像课本编排的那样用数格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可结果大大超乎我的想象,仅有少数人用了数格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更多的学生想到了长方形(如图2)

细细想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首先,数格子最大的麻烦就是有很多地方既不是一整格,也不正好是半格,难以产生精确的数据。此外,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的起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其方法是转化成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因此设法转化成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确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从三角形联想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跳出了“等积变形”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

当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开始思考:如果从方法的优劣性、普适性的角度,可按数格子、转化成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这样的学习虽能打开学生的研究视野,但恐怕如蜻蜓点水,学生只是表面理解。我又思考:如果每一种方法都很好,为什么教材只介绍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教师该如何处理好教材与儿童的关系?最终,我决定从儿童的现实起点出发,从多样化走向最优化。

二、基于起点,展开交流

教材的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各种方法最优化的结果,也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的最重要方法。基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采用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算,我认为仅仅停留在个别学生的方法介绍层面是不够的,必须要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积累体验,使体验、方法真正转化成自身的经验。

生1出示图3。

师:能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生1:我是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左边的小三角形面积是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3×2÷2=3 (平方厘米),右边的小三角形面积是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6×3÷2=9 (平方厘米),9+3=12(平方厘米)。

生2:我也是这样画图的,可是我和他算得不一样,我是先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然后用大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8×3÷2=12(平方厘米)。

师:看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算算它所在的长方形面积。你能用生3的方法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出示图4)

(学生自主尝试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教师可出示图5。)

师:观察两组图形和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3:算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看成长方形来算,然后除以2就行了,4×5÷2=10(平方厘米)。

师:看成怎样的长方形来算?

生4:长和宽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也就是说,每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的一半。

三、想象比较,沟通联系

师(出示图6):请大家大胆想象,这个三角形,还可以看成是什么图形的一半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出示图7)

生1:这时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师:能借助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算出这个三角形面积吗?

生2:4×5÷2=10(平方厘米)。

生3:跟刚才的算式一样呢。

师:比较图5和图7,有什么发现?

生4:三角形的面积都占了一半。

生5: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都是用4×5。

师:也就是说,把三角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师(再次出示图3):如果将这个三角形也看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来演示一下吗?

学生操作演示多种不同的拼法,但是,不管怎么拼,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面积也可以用8×3÷2=12(平方厘米)计算。

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出发,让学生在讲述和交流中逐步感受到每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它所在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只要算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即可。

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我发现: 。

这一环节,让学生离开直观图形,进入纯运算阶段(也可以结合想象),让学生牢固掌握之前研究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底×高÷2)。

四、科学解释,提升认识

师(出示图8):我发现有的同学也由三角形想到了长方形,但并不是我们刚才研究的方法。这样的转化可以算出三角形面积吗?先看左边的三角形。

生1: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是4×2=8(平方厘米)。

师:4是三角形的——底,2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也就是用底乘以——

生2:底ד高÷2”。(板书“底×高÷2”)

师: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呢?

生3:右边三角形的面积是4×3=8(平方厘米)。

师:如果用底和高来说呢?

生4:高×底÷2。(板书“高×底÷2”)

师:比较“底×高÷2”、“底×高÷2”、“高×底÷2”,有什么发现?

生5: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底和高相乘再除以2。

师:是啊,条条大路通罗马,看起来你们研究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相通的。数学就是这样神奇而有趣。

……

可见,“教在儿童学的起点处”,并不只是说学习的开始,也包括学习的全程。此外,教师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化,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和最优性。

滑滑梯教案篇5

对于现代教师来说,加强幽默修养有益于增进自己教学的情趣和魅力。教师通过富有幽默感的夸张、诙谐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有效地感动幼儿,带给幼儿快乐。怀揣着这种理念,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亲密接触”――趣味导入,增强师幼和谐交往

幽默是师幼关系的“剂”,幽默的语言与动作能通过它的谐趣,创造出一种和谐友善的气氛,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变得融洽、自然。

在一次借班进行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一节“阳光体育游戏课”。大家因考虑到幼儿不熟悉,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可我灵机一动对幼儿说:“你们喜欢滑梯吗?”大家都说喜欢。于是我坐在垫子上说:“老师这里有一个滑梯,我请你们来滑一下。”大家对这种特殊的滑梯感到新鲜又有趣,一边滑一边发出了“咯咯”的笑声,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笑。与幼儿身体之间的亲密接触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接下来,我提出找幼儿身上的滑梯,用自己的脸去碰触他们的脸,说:“这个滑梯真滑”、“这个滑梯真香”、“那个滑梯软软的”……

这个富有幽默感的亲密接触,不仅使幼儿对陌生老师产生了信任感,建立起了师生之间平等的人格,而且也帮助教师顺理成章地导入接下来的体育游戏。

二、“寓教于谐”――活跃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幽默是教师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磁性”和魅力,能让“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教师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夸张、比喻,能够创造出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幼儿在开怀大笑中接受的知识,往往能够轻松掌握,记忆深刻。

小班的幼儿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习培养。为了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我编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儿歌来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如《穿衣》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叠衣服》儿歌:站站好(上衣平铺在桌子上),抱抱肩(两只袖子分别向中间叠),点点头(把帽子向下折叠),弯弯腰(领子和衣服下摆对齐折叠)。通过趣味性儿歌的学习,幼儿常常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兴致勃勃地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又如幼儿每次看完图书后,都是随手把图书往书架上一放,不懂得把图书的封面朝外直立摆放。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开展了《小图书哭了》的教学活动。“听,小图书都在哭呢!”这本小图书说:“谁把我的小肚皮露在外面了,好难为情啊!”(封面夹在书页中间),那本小图书又说:“哎呀,我站不稳要倒下来了!”说着还模仿小图书因侧放站立不稳快倒下的样子。幼儿一见哈哈大笑起来。“看,每一本图书宝宝都有漂亮的脸蛋(封面),它们喜欢站得直直的,瞪着大眼睛和宝宝一起学习呢!它们可不喜欢把‘小屁股’(封底)对着我们哦!小图书们喜欢和宝宝一样排排队呢!”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幼儿都学会了正确有序地摆放图书的方法,每次看完书都会仔细地把书放整齐。

三、“夸大其词”――谐趣顿生,顺应幼儿认知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夸大其词的幽默手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解释,可以使死板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比如,在一次成长故事分享活动中,糖糖小朋友的妈妈在成长档案里写到:糖糖小时侯打预防针时哭得“惊天动地”……幼儿不知道惊天动地的含义,于是我告诉他们:“糖糖的哭声很响很响,把天都给惊动了,把地都给震动了,你们信不信?”幼儿边笑边异口同声地说:“不信。”“是呀,没有哪个人的哭声会把天给惊动,把地给震动,但是糖糖的妈妈说她的哭声是惊天动地,这说明糖糖的哭声怎么样?”“很响。”“生活中还有什么声音也非常响,我们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的呢?”于是,幼儿想起了打雷的声音,电视里放炮的声音……

惊天动地本身是一个夸张的词语,经过教师妙趣横生的解释,幼儿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间接地理解了什么叫夸张,理解了夸张本身蕴涵的幽默,真是谐趣顿生又顺应幼儿的认知规律。

四、“超级模仿”――动作突破,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年龄小的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时往往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或表现的时候总会给人不到位的感觉,如何帮助他们栩栩如生地再现生活中的事和物呢?夸张幽默的体态模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一次“猪八戒吃西瓜”的音乐活动中,我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猪八戒的憨态,但大多数幼儿都模仿得不够夸张和到位。于是,我便提议让幼儿上来参加“最佳猪八戒”的比赛活动,比比谁的样子最像猪八戒。幼儿听后都大笑起来,不过很多幼儿都非常乐意参加这一有趣的比赛活动。经过激烈比赛,我问:“谁是最佳猪八戒?你发现成为最佳老猪的秘诀是什么吗?”在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发言声中,大家一致认为:把肚子挺得高高的、大摇大摆走路、扇耳朵、摇尾巴的样子最像猪八戒。于是,幼儿都有模有样地学起来,个个都尽量把肚子挺得最大、最高,活动在幼儿趣味盎然的动作模仿中快乐地进行着。

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演绎了一场别具匠心的“超级模仿秀”,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在情绪松驰、愉悦中习得经验,同时对培养幽默、诙谐的品质,有着更为直接、普遍的作用。

五、“见机行事”――调节规则,引导幼儿正向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难免会出现违反常规的行为,教师的严肃说教,往往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削弱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创设游戏情境,用幽默有趣的游戏语言让幼儿明白老师含蓄表达的要求,愉快主动地接受老师的谐笑批评,及时调整不当行为。

体育活动时,我带着幼儿在操场上跑步。嘻嘻哈哈,开心地跑着、跳着。幼儿前后之间难免发生碰撞,为了让幼儿有秩序地一个跟一个跑,我连忙教他们扮演小司机,紧握方向盘,眼睛紧盯着前面,可不能东张西望,要不“车子会出车祸的”“注意保持车距!”“小心,车子撞上了!”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拉开了适当的距离,再也不挤成一堆了。这时,有两个调皮鬼故意“撞了车”,老师走过去,摸摸他们的身体,“瞧,你的车子掉了一大块油漆,车门瘪进去了!”“你的车呢,转向灯也坏了,只能送到金老师的汽车修理厂去修了!”

老师的幽默使幼儿感到老师的亲和力,缩短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事实证明老师一两句巧妙的幽默比喻远胜过许多平淡无奇的说教。

幽默教学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智慧和尊重。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捕捉教学中每个生动的场面,用幽默的教育机智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有趣、和谐的教学活动环境。所以,“幽默”不仅仅是变换教育的表情,更重要的是变换了教育者的视角,为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打下厚实的底色。

滑滑梯教案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57-02

创设有效的情境固然重要,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小学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没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影响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在新课改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才能使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趣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在新课程下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例:《角的度量》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

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游乐园。(大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较小的大象滑梯)

师:玩过吗?

生:玩过。(学生脸上充满了天真、自信的笑容)

师:(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你们想玩哪一个?

生:我想玩第一个。

生:我想玩第二个。

(出示第三个倾斜度较陡的滑梯)

① ② ③

生:想玩第三个。

师:为什么想玩第三个呢?

生:因为第三个玩起来比较刺激。

师: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高有矮,有陡的有平缓的。

师:你们说的有点接近,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需要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得出来。(抽象出三个角)

生:角度。

师:最主要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角度不同,那滑梯的角度要多大才算适合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呀?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把学生生活中的滑梯坡度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这样的一个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一 (北师大版第三册数学)

师: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处决犯人是用抽签来定生死的。有一天,这个国家有一个囚犯要接受处决,但这个国家有一个规定:在纸筒中放两张纸条,一张写有“生”另一张写有“死”。如果囚犯抓出写有“生”的纸条就不用死了,如果抓出写有“死”的纸条,就要马上处死,你们猜一下,他可能抓住哪张纸条?

(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班上顿时议论纷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跨越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鸿沟,架起一座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生1:“可能”是生。

生2:“可能”是死。

师: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

(生和死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让学生对“可能”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

师:可是,囚犯有一个仇人,他偷偷把写有“生”的纸条拿出来,放入“死”的纸条。这样犯人可能生吗?

生:不可能,他“一定”死。(话峰一转,又是另一个奇迹,这样顺其自然的又把“一定”的概念引入课堂。)

师:幸运的是囚犯有一个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立刻通知了囚犯。准备执行那天,当法官把纸筒拿过来时,囚犯立刻抓了一张纸条放到嘴里吞下去了,你们猜结果怎样?

生1:囚犯不可能死。

生2:囚犯被释放了。

生3:囚犯一定死不了。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法官看了剩下的一张纸条是写有“死”的,那么囚犯吞下去的一定是写有“生”的呀!

师:你们可真聪明。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听到结果,就会跟着老师一起探索,真正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二 (接活动一)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石头、剪子、布,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人一组,先玩一玩。

师:好了,小朋友们,你们说:“石头、剪子、布三个里面哪个最厉害?”

生:同样厉害,因为剪刀可以赢布,布可以赢锤子,锤子可以赢剪刀。

师:对了,同样厉害!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一玩呢?

生:想。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人8次机会,但和老师玩可不能白玩,你们还得做一个记录,我们就用这三种方法来表示你们的赢、平、输。

师:准备好、现在开始!

……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你赢、平、输的次数,分别填在后面的方格里。

师:现在来说说你和老师的比赛结果。

生1:我赢了3次,输了4次,平了1次。

生2:……

师:同学们,在刚才玩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老师,我每次都想赢,但结果却可能赢,也可能输,还可能平。)

小结:所以可能是一种不确定事件!

四、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

例:《圆的周长》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生:知道。

师:那,谁赢了,谁输了呢?

生:乌龟赢了,小白兔输了。

师: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凭什么它跑得比我快)。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

生:小狗。

(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

师: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他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思索。这样会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际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白兔跑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由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主动进入自主探索的状态中,使他们走进有趣的小学数学中,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6.

[2]徐斌.另类课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滑滑梯教案篇7

一、创设矛盾,激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教学主体的中枢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

案例1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出示图形:两条曲线、两条线段、两条射线、两条直线

师:请同学们观察讨论看怎么把这些线条分类呢?

生1:分两类:一类是弯曲的线,一类是直的线.

师:谁能教老师再分细一点呢?

生1:可以分粗细两种.

生2:我看直线是不一样的. 怎么有的两头都有点啊,有的一头有点,还有的两头都没点啊?

师: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书本,看一下能有什么发现?

……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 设疑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是生疑的有效方法. 教师提问要抓住时机,在关键的地方,创设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案例2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疑惑,然后围绕学生的疑问进行探究质疑:1. 角是怎样组成的?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 怎样画角?3. 怎样用符号表示角?4. 你还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师生互动释疑:突出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角的大小不变. 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角. 举例“∠1”,读作“角一”. 角有大小,有锐角、直角、钝角之分.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生疑问、质疑、释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角、理解角的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催化精彩生成.

二、改进策略,提高认知意识

改进注意策略,要训练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由教师提出问题发展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并回答问题;还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勾画、摘录.

案例3 在“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中可以通过设计表格等沟通联系,建构新知,杜绝教师的话霸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主学习上.

1. 讨论:从下面几个方面观察比较一下这三类直线各有什么特征?

2. 各小组汇报交流

3. 深入理解:通过课件演示射线、直线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无限”的概念.

4. 猜一猜游戏:被纸片遮住的是什么线?学生说理由

在学生准确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比较,概括出线段、射线、直线各自的特征,最后通过猜线游戏、联系生活现象举实例等形式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特征的理解.

改进注意策略,首先在于它能影响学生注意的指向性. 教师通过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探索表达,彰显认知张力

有了探索活动,才有认知的存在:探索的进行,使认知张力的方式变得直观. 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

案例4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片段1:联系生活

选一选: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

你们都玩过滑梯吧,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在哪个滑梯上玩?为什么?(学生选择,阐述理由)

看来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那这个角到底多大才好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调查一下.

片段2:

1. 判 断

(1)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 )

(2)射线比直线短 . ( )

(3)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 )

2. 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通过这些有层次、有新意、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题的设计,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滑滑梯教案篇8

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室内外的环境,将常规融入其中,结合情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幼儿园的楼梯上、走廊墙面、区角、洗手间等一些地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常规的知识渗入其中,如在卫生间贴上画有图案的七步洗手法,直观的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的洗手,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走廊墙面上贴一些安全的标志等等,引导幼儿自我约束。

二、用故事、儿歌来培养幼儿的常规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和说儿歌,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我给幼儿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又将小猪嘟嘟饭前打上香皂洗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得有段时间,我们班的孩子每次进出搬椅子的声音特别大并且不按老师的要求去搬,不是推着就是拉着,于是我就教他们念一首儿歌,(“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在教的时候把动作加进去让小朋友学,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慢慢地,班里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好了很多很多,每次幼儿搬椅子时都是很自觉地边念儿歌边轻轻的搬椅子。

三、及时表扬、及时鼓励来培养常规

及时表扬可以提高幼儿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比如我班硕硕小朋友在课间喝水时总是磨磨蹭蹭,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喝水室出来,但是有一次,她是全班第一个喝完出来坐好的,于是我立刻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并奖励给她一个小五星,以此鼓励,之后她又有几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们也以她为榜样。四、每周一次的谈话活动来培养常规每周五下午我们班都有一节谈话活动,针对性的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让孩子自己说,我印象很深刻地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讨论的内容是《户外活动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玩滑梯时应排队,不推不拥挤。”“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梯。”“要在老师看得见的地方玩。”“不能倒着滑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方面连我都没有想到,我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肯定的总结,我发现从那以后,户外活动时都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这样很危险,”“刚刚吃完饭不能乱跑”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特别好,但在家中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园配合,做好家长工作,我们主要通过家园栏、家园联系册、校讯通、QQ群等方式,向家长及时沟通,介绍常规的重要性,从而使常规教育跟在幼儿园保持一致。总之,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把它渗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的很好。

上一篇:普通话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红帽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