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05:41:36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1

周天勇从2010年2月开始,就中国老百姓未来需要什么?什么是中国梦和中国精神?资源环境生态变化趋势及对策是什么?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等如何调整?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国有经济等体制如何改革?对这些大的课题,周天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进行《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的研究中,作者秉承了这样一些研究的原则:一是学者研究问题要公正、客观,探求内在的规律和趋势,力求科学和接近真理,这应当是讨论经济社会问题基本的原则;二是经济学家既不是宣传家,也不是说教者,他们的研究要务实,要能解决问题,最好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三是要以重要数据、案例来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时,尤其要全面系统审视客观情况;四是要进行不同发展国家、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别人走过的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道路,并且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要学习;而已经被别国发展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不能再重蹈覆辙;五是学者研究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要公正、要客观、要有学术良心,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特别是要有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的勇气;六是要勇于谏政,对一些可能是不合理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一些执政方面的缺点和失误,真心地提出意见,以使国家的战略制定和政策设计科学化,改革一些不合理的体制,使中国的社会治理得更好,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加健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更加稳定。

《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

在这本书中,刘戈并没有教条地去告诉读者“你应该怎么做”、“你应该如何选择”,而是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或者他所经历、见证过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

作者所谈到的内容,几乎涉及了职场中的所有热点,也给所有职场人,特别是职场新人和那些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迷茫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比如在“考公务员”和“逃离大都市”这两个问题上,他鲜明地提出“不想做官就不要考公务员”和“因为买不起房而逃离大都市是愚蠢的选择”两个鲜明的观点,其中细致地分析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生涯的关系以及机会成本和未来前景的线性相关,让人耳目一新。

《选择的艺术》

生活每天都会给我们呈现许许多多的选择,大到选择什么职业,在哪里买房子,什么时候结婚,小到应该购买哪一款衣服,午餐吃什么食物。其实回过头来看,正是这些选择成就了我们的人生。选择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决定我们如何生活的重要因素。尽管我们每天都作出很多选择,但我们的选择能力并未因为重复的选择而提高。有时候我们总觉得选择的期望值与最终结果存在误差,本该是美好的选择,而实际结果却让我们失望不已?选择的力量究竟源自何方?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它呢?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2

第一,提问要有针对性。导入新课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宗旨。以新颖、独特、有针对性的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导入时询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过欢乐吗?有过痛苦吗?有过不幸吗?同桌互相聊一聊,聊一会儿后告诉老师好吗?学生发言之后,我又设计一问:想不想知道作者普希金面对挫折和不幸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表现出兴奋,整堂课学生基本都处在思考和问答之中。又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我问学生: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说说你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去过雄伟的泰山,有的说去过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的说去过风景优美的黄山。为了怕问题跑得太远,我随即话题一转问:有没有去过北京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去过,并且还爬上了雄伟的长城,游览了城中之城——故宫。我随即又说:下面我们让他做向导,带着我们去看一看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好不好?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巧妙的设疑提问就是引发兴趣的“药引”,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第二,课堂提问切入点要准确,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避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或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问题,避免学生在一个个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的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或走进“头轻脚重”或“头重脚轻”两种形式的课堂提问误区。例如教学《未选择的路》时,有的学生提出: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问学生: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怕学生把问题扯得离主题很远,我及时追问:当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围绕中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很容易地理解: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一旦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第三,提问要有灵活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问中要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问题一步步地在探讨中迎刃而解,而不是教师把问题的答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中教与学、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第四,提问要富有拓展性、趣味性、延展性。例如,我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我问学生:根据你的积累,有关“路”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这时学生一下子说出很多: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还有,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最后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于勒的命运又改变了,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于勒叔叔又来信了,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文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那么就是说来这之前,警官刚刚“处理”了一件“案子”,根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充分展开想象,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对话描写,想象一下奥楚蔑洛夫与他的助手是怎样对待一个卖醋栗的小商贩的。这样及时地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像是在学生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天窗,引导学生看到的是另一番更美的景象!

总之,一堂设疑释疑的课,既带给教师教学趣味,又带给学生无尽的快乐和想象,所以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让语文富有更美的情趣。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3

 

1.将“案例教学”误解为“多讲实例”。有的教师误以为讲讲实际的例子或故事就是案例教学,甚至以此代替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教学,其结果是表面上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听完课后既没有学到理论知识,也没有得到实践训练,更谈不上提高应用能力,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很可能比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还要差。案例教学时是以学生的学与练为主,借助案例研讨来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举例是教师在讲解理论时通过举例来说明,教师用来说明某一理论的一种辅助方法。

 

2.将“案例研究”误解为“学习案例”。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是不是案例教学法中的主体,看教学过程是不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与研究,看教师扮演是不是引导者的角色。然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错位现象,案例教学法中仍然是教师讲解得多,代替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还是被动地听、忙于记笔记。有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案例的学习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担心学生接触社会少,缺少企业管理实践经验,难以对管理案例进行分析,担心影响教学进度,结果致使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佳。

 

3.将“选择案例”误解为“照搬案例”。一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盲目崇外,认为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的成功案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殊不知国外企业的制度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都与中国有很大区别,这些案例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加上学生缺乏对其相关背景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偏离高职教育的特点,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选择案例,选择分析型案例多,而选择描述型案例或技能型案例少,仍然偏重于理论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通过案例研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的三个方面不到位。少数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清晰认识,主要是由于三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误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多举例子,思想上不重视,甚至对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没有了解就匆匆进入课堂,由于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结果是教师认识模糊,很难真正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不用说能熟练驾驭案例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了。二是准备不到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组织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策划。可是,有的教师不仅自己准备不充分,也不组织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做准备,结果是案例教学不成功。三是运用不到位。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难度大的特点,教师需要经过长时间地实践训练,才能够将案例教学运用到位。有的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应用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缺少案例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案例教学未能发挥最大效用。

 

2.选择的案例素材不合适。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职业性、实践性,而适合高职进行的案例非常少,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还存在照搬本科或者MBA案例的现象,由于这些案例素材偏重于理论,技能训练的内容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案例教学的需要。二是来自我国的工商管理一线的案例素材比较少,为数不多的案例还主要是分析型的案例,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难度偏大。如果将案例直接搬过来,由于许多案例缺少情景资料,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三是由于一些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编案例,老师们常常选择别人编写的我国大型企业的管理案例,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如果只是学习“海尔”经验,达不到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未来岗位实际。四是专业教科书中的案例过于陈旧,跟不上行业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和探讨,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丰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对工商管理一线的管理有深刻的认识,能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一方面,教师很少有去企业咨询实践的机会,缺少去工商管理一线的岗位实践锻炼,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困难较多,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主动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案例的热情不高,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编写合适高职学生的能力层次的案例,在教学中表现为缺少组织技巧,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缺少方法,这不仅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也限制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因素之一。

 

4.学生的参与欲望不强烈。一是高职学生基础稍差,不适应案例讨论分析与研究的方式,常常是案例分析简单应付,讨论时不知如何应答,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进程与效果。二是遇到研讨的案例太难或案例的背景资料难以寻找,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越来越低。三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控制案例研讨的方式不当,缺少组织方法,甚至“为节省时间”代替学生分析案例,或者将所选取的案例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下就草草结束,不对案例进行细致地研讨,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体验,缺少案例分析的成就感,更缺少启示。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意参与案例教学的活动。

 

三、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误区的对策

 

1.三点一线,注重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分析研究,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学“案例”。因此,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三点一线”为抓手,即:抓重点、难点、疑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主线。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教学的形式无论有多种变化,但不可以游离到教学目标之外。简言之,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件的角色体验,在讨论中形成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会应用能力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看似无为,实是有目标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教师要控制好教学的节奏,才能把握好“收与放”的度。_方面,在案例讨论中,“放”以是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度,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辩论,为学生创造_个和谐的环境。另—方面,在案例研讨中出现争议和冲突时“收”以是否影响教学课堂秩序为度,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2.三选一留,注重案例难易适合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案例研究的兴趣,选择案例的适合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选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的案例,也就是说,案例具有时效性和新颖性,过时的案例没有吸引力,激发不起学生的热情。其次,选配有环境背景的_个主题事件的案例。_个与教学相关,能说明相关原理、理论的案例,才能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从案例中受到启发。再次,选择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案例。无论是选择还是编写的管理一线的案例,必须考虑难易程度。案例既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难,两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留:选择的案例给学生留下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去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3.三引一导,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_个引导者的角色,重点抓好“三引一导”,即:引心态、引状态、引动态;导维度。一引学生有容人的心态。当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自己是否赞同,学会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从中寻找有用信息的能力。二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引导的同时,控制案例讨论的进程,保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三引学生创新思维的碰撞动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什么思维角度,无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多么新奇,都给予鼓励的掌声。—导:即适时指导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当学生讨论观点趋同时,引导他们寻求不一致的观点;当学生讨论观点出现不一致时,则引导他们充分阐明理由,通过多维度的讨论与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管理情景或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分析与解决某一问题时存在着多种可能解答,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教师习惯于给标准答案,学生就会认为每次的讨论没有意义,只是在做做游戏,装装样子,从而不愿意敞开心扉,只想听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三学一悟,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中构建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学生在研究、分析那些现实经营管理的案例中,学会收集案例、学会判断与分析、学会创新、感悟创新的快乐。第一,学生学会收集工商管理案例的方法。或按原因、按结果,或按时间、类别,通过人人参与,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和储备案例,建立近三年我国工商管理系统的典型案例库。第二,学生学会解剖案例的方法。在讨论案例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管理情景、不同的角色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在案例分析中学会对案例内容的梳理,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创新思维要点,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逐渐养成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习惯。第四,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感悟创新的快乐、在案例分析中感悟思辨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策划中感悟创意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4

本来对这个话题没什么概念的我,开始反复思考起来。

我要的是什么?

……

以前,我也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到底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我就没有深入想了。或许是不敢想得那么深入吧!毕竟,这个问题对现在的我来说,太过于现实了。

老实说,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很异常矛盾。因为两者皆有各说辞,有时候,选了这一方,就会觉得那一方很有道理,有时候,选了那一方,才发现这一方更有道理……选来选去,最后已经不知其然了。

所以,既然想来想去都找不到答案,还不如走一步是一步。将来会怎么样,我无法去想象,因为谁也没有活在将来的经验教训。

但我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要走的踏踏实实因为这是通往未来的路。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那个一道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报社收到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这个题目的最高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

这个故事本来是说成功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现在,我把这个故事按我的想法理解:如果说最远的那幅画就是未来,那么至少现在我还没办法到达,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抢眼前的那幅画,走好当下的这一步。

我想,等我真正要去面对“择业与就业”时,回首来时的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就算是坑坑洼洼,也是努力的证明,是那唯一的路。只要直面自己的心情,要找到答案其实并不难。

多年后的我,到底会如何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5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3.案例的形式包括文字、图案、声音和视频。案例的形式越生动,学生越容易接受。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6

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除上海考区单独命题外)实施了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试验方案(俗称3+2方案)。就 历史学科而言,第一次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考查范围(和初中教材脱勾),人教社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也 是第一次纳入考试范围,19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关于学科能力要求也作了重要修订,1995年高考历史试题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综观95年试题,它确是依据95年《考试说明》编制的。命题中坚持了在考查知识的 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坚持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了既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学习 潜能强的优秀考生,又要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稳定的原则。95年试题在吸取前两年命题经验的基础上 ,本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作法,在发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方面,在坚持注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合 理控制试题难度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一、试卷的结构

95年试卷的题型结构和知识内容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都作了必要的“微调”。

题型结构。95年试卷采用的题型与94年试卷相同,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与主观性试题(材料解析、 问答)仍保持约各占50%的分数。但客观性试题中减少了填空题的分数比重(由94年的15分占总分的10%,减少 为95年的10分约占总分的7%),增加选择题的分数比重(由94年的60分占总分的40%,增加为95年的66分占总分 的44%)。作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当前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因为有关命题专家认为“填空 题,它除了考查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外,很难发掘其它功能,如果说是为了取得覆盖率,而这项功能其它题 型也可以替代。”[1]

表1:试卷的题型结构与知识分布

(附图 {图})

表2:1995年与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知识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95年试卷与94年试卷相同,均为38分,占总分的25%。但由于95年不考世界古 代史(94年为16分,占总分约10%),其所占分数分别移向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见表3)。这样中外 历史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由94年中国史90分占总分的60%,世界史60分占总分的40%,变为95年中国史98分占 65%,世界史52分占35%。从知识领域分布看,1994年试卷中,政治、经济、文化为70:15:15,开始改变了文化 史畸轻的状况。但95年对经济、文化的考查有所削弱。

表3:1995年与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994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考查历史思维 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已达2/3左右。“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 势的地位。”[2]1995年历史试卷依然坚持了这一注重能力考查的大方向,并在发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在坚 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力求控制合理的难度,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和探索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在发掘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功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突破

这首先表现在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在选择题型中也已占据了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据初步统计在单项选 择的20个小题中,有14个小题(第1,4,5,6,7,9,11,12,14,15,16,17,18,20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单选题 的70%;在多项选择的12个小题中,除第23题以外,有11个小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多选题的92%。(94年 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为80%)。

第二,历史材料大量向选择题型渗入。第1,22,23,30,32题的题干都引用历史材料来设置新情境,从而使选 择题考查信息处理能力的功能大为增强。

例1(第1题)《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商鞅变法的知识(内容及影响)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由于题干中引用材 料就创置出一种新情境,并进而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计出新问题,切实考查了应试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其 解题思路是: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规定按军功授爵,自然引起宗室贵戚怨恨。答案为D。

例2(第30题)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民基层会议”,“我们只有一个口 号:‘人人自由平等!’”“英国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 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些要求表明

A.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C.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D.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已提上日程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 考生熟知的课本知识。因此,考生会选C项为答案。材料中工人提出的“自由”、“平等”、“普选权”尚未超 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围,所以B项也是答案。19世纪上半期,欧洲资本主义尚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推 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条件还远未成熟,因此D项要排除。相比之下,A项的干扰性较强,因而加大了试题的难 度。

第三,合理淡化记忆性知识的考查,着力考查理解、分析、比较、评价、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从而加大 了选择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

例1(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确认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原因必须从革 命前法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革命前统治法国的是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七月王朝”;而19世纪上半期 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政治权力;“七月王朝”的腐败引起人民不满,革命前的经济 危机使人民生活恶化,使矛盾激化、革命条件成熟。从上述分析中应判定B、C两项是导致革命的直接原因,从 宏观上观察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可判定A项是答案。由于中学教材中未直接讲到“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论断,而这一论断只有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经过独立思考和思维加工后才能得 出。这样,就切实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也加大了试题难度

例2(第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A.两者都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

分析:该题具有相当大的时空跨度,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旨在考查考生比较历史事件异同的能力。 这是今年12道多选题中唯一一道4个选择全正确的试题。

例3(第24题)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 ,那满洲人不来阴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 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 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清朝的反对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在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的内涵和价值的能力 。此题题意明确,题干中“当时”二字用的十分严谨(提醒考生注意材料的时间界定),选项的拟定也颇具匠 心,表现了很高的命题技巧和水平。干扰项A迷惑性很强,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 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孙中山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问题,因此也不能正确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认识 到这一点,A项才能排除。答案为BCD。

2.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出现新思路

1995年试卷中的三道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 析能力的特征,特别是其中第39题体现了命题者新的思路,代表了材料解析题新的模式。

3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 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 ,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 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 ,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魅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 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 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 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3分)

分析:该题比较典型、全面地体现了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三条要求(第 3、4、5条)。第一,它体现了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性,取材比较质朴、随意,人工雕琢较少。命题者重视考查考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解题时首先碰到的是能否读懂材料,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该题 的第①问重在考查考生能否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考生针对材料的提问概括提炼出“材 料说了什么”;其第②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进一步认识“材料说明了 什么”引出应有的结论。这道题的重心放在了第①问(7分),后3分“拔高”。第三,该题第②问答案的设计 很有新意,它从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计设了两类答案,使一向封闭式的答案具有了一些开放性,这种新的探 索很有意义。

3.合理调整试题难度

在不降低能力考查力度的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适中的难度,是今年命题者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94年 试卷中主观题过难,特别是问答题的理论思维要求“拔得过高”(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今年相 应作了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客观题增加些难度,主观题难度降一些。从95年试卷来看,选择题的难度有了明显 的提高,问答题的难度确有降低。今年的三道问答题,第41题是比较题,选了紧相连接的两个朝代(秦、汉) 作比较(去年是中外对比),后两道题(第42、第43题)是论述题,但总的来说是归纳性的。题目内在的知识 含量大,要求归纳、概括的东西比较多,“拔高”的东西少一点。下面我们以第42题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4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分)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12分)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2分)

分析: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它立意深,角度新,旨在考查考生史论结合阐释历史问题 的能力。该题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为切入口,由浅入深,设计三问。首先,要求 回答“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其次,回答“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最后,要求从理论高度引申出一些应有的认识。解答此题时,审明题意和搞清解题思路极为重要。第一问貌以 简单,只给2分,但却正是此题审题 时关键之所在。审题时不仅要注意“建国以来”这一时间界定,并且特别要 注意“变革或调整”的含意。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自然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如、合作 化),经营形式、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如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只要审明题意,答准第一问的四个步骤,就抓准了思路,再往下答就不难了。第二问考查归纳、概括和评析 能力,要求史论结合,在阐释中渗透立场与观点(主要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这一问是该题 的重心所在。第三问是“拔高”,但要求适中,只要答好前两问,第三问的答案自可水到渠成似的引出来。总 之,这是今年广为师生称道的一道好试题。

4.试题的时代感和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

首先,加强了共和国史的考查。有关专家认为:“国史一定要出题”。近几年来,加强对中国当代史(共 和国史)的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今年把人教社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纳入考试范围,而这一新编教 材讲述共和国史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必然使今年对共和国史的考查进一步加强。

表4:1995年与1994年考查共和国史之比较

(附图 {图})

其次,命题中不回避热点问题,而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更好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例如,今年是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命题者对此并不回避,而是从中外历史结合 (以世界史为主,把中国史的有关问题放到世界舞台的大背景中去)的角度,设计出一道问答题(第43题)。 该题考查了30年生在亚洲(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欧洲(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要求考 生分别指出其“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并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试 题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育。又如,材 料解析题的第一题(第38题)虽然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但立意很深,思路较精,通过考查“指南针在 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引导考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认识,抓住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之一——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而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则取决于社会环境。

三、试卷的不足

1.一些选择题的命题不够严谨,规定性、准确性较差。

今年选择题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突破,这个方向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但是,在新 的探索中也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个别选择题命题不够严谨,为提高力度,似乎文字游戏多了 些,准确性差了些。

例1(第12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

C.集团既要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分析:从实测看绝大多数考生和教师都选B项为答案,但命题者定的答案为C项。为何出现分歧?原因可能 有两点:一是命题者在B项中设有“陷井”,就是“开始”二字。1939年初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政府的政 策重心由抗日转向的开始,而1940年初的皖南事变则是这一重心转变的突出表现;循此思路B项应排除,但 多数考生未能充分注意“开始”二字。二是就现行中学教材关于皖南事变提供的信息来看,不足以得出C项是答 案的判断。

例2(第15题)在日本的武装例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通过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

分析:该题题干和选项的关系表述的不够明确,不少考生不知题目要求回答什么。中学教材明确讲到倒幕 派(改革力量)的主体是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但未明确讲到武装倒幕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 手中。命题者在A项中“领导”置换了“主体”来设下答题“陷井”,要求考生排除A项,这似乎难以达到考查 思维能力的目的。答案为B。

例3(第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和对氏族公社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立意颇佳。问题出在对D项的理解 容易出现歧意。D项中的“统治”,如果理解为“阶级统治”,这在原始社会中当然尚未出现,D项应作为干扰 项排除(看来这正是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如果理解为“家长式统治”,D项又可视为正确,因此不少考生选了 D项。这显然是涉及从何角度理解“统治”在此之含义而造成的,即使因选了D项而丢分的考生,也很难得出是 因他们的知识缺乏和能力不高而失分的结论。这在要求测量准确的高考中是不应出现的现象。

2.由于选择题能力考查加大力度,由于历史材料大量引入选择题中(第1、22、24、30、32题,共13.5分) ,试卷长度有所增加,考生阅读材料、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也大为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考生解答主 观性试题的时间十分紧张,思考时间不足。这应引起命题者的关注。

3.问答题命题的整体水平比去年似乎有些下降,出现一此值得商榷的问题。

例1(第41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 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 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

分析:该题引用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的两句话,设计了一道秦皇汉武的比较题。但经仔细推敲发现存在不少 问题:第一,引用司马光的话,但有失其原意。司马光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而不是 “导致……汉兴”。第二,汉兴的原因主要不应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去寻找,汉兴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六七十年长 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该题答案中也说“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比较 秦皇、汉武难以“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第三,答案中有的地方语言欠通、论点失之偏颇 。如,“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怎么会“与秦始皇类似”?这虽然是针对所问作答,但在文理上难通。又如,对秦始皇打匈奴 、修长城的评述就失之偏颇,难以服人,有取命题者所需之嫌。

例2(第43题)分别指出30年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 意义。(10分)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分)

分析:该题答案第一句话就是“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欠妥。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何时?中学教材 明确定为1937年。“1931年开始”只是史学界的一种说法,且未得到公认,似不宜以此为答案。试题中关于“ 主要特点”的答案也有值得推敲之处。试题第二问的答案只讲了主观方面的原因,未能揭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 因,即必然性。总之,此题的设计思路欠精,给人以仓促感。

4.出现了不应有的疏漏

例1、第11题考查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超出了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

例2、第32题题干中说“1945年3月,他又发表了铁幕演说 ”,有误。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应为1946年3月 。

注[1]刘péng@①《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测量》(《历史教学》95年1期)

注[2]国家教委考试命题研究中心《1994年历史科高考评价报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95年1、2期合刊 )

字库未存字注释: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7

关键词:SOPC技术;教学内容;工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62-02

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简称SOPC)是在一个可编程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所有或必要的电路进行集成。此处所指完整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以及电路等;SOPC将原先由许多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单片可编程硅片上,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功能单一的单元电路,而是将完整的系统功能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专用功能的电子系统芯片。SOPC是目前集成电路在知识集成阶段的发展主流和方向,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高度发展和融合的产物。SOPC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电子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但是“SOPC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融合度高、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第二,教材知识点系统化程度低,各知识点间联系不充分;第三,授课方式未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被完全调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改革方案: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点所对应的现实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点布局,做到课程知识点成体系;突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

一、突出实例,激发兴趣

“SOPC技术”课程知识点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可编程器件、C语言程序设计、微处理器、硬件描述语言、嵌入式系统、总线等,涵盖了众多课程的内容。如果一味脱离实际地灌输理论知识点,就会使课程失去其工程前沿的本质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知识点,使其有明确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时,注意引用与当前科技热点相联系的实例,使实例具有直观性、鲜明性和实效性,以期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进行以下尝试:

第一,在第一章绪论讲授SOPC基本概念时,利用图片形式表述集成电路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出SOPC的概念,让学生在了解SOPC技术由来的同时,还能够掌握SOPC的技术优势。具体来说,利用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及其发明者William Shockley的图片表征晶体管发展阶段,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Jack Kilby的图片表示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74LS148编码器芯片和74LS153数据选择器芯片阐述中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典型的CPU芯片图片说明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图片给学生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初步理解SOPC技术在当前高新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在讲授SOPC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协同设计时,首先,播放波音公司客机协同设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最先进的协同设计思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次,以该系统为分析对象,讲述如何实现系统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划分,如何实现各个设计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再次,引入SOPC系统设计问题,讲述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功能划分、功能实现、系统协同问题;最后,对SOPC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协同设计步骤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这种实例的直观化表述,使学生对复杂的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协同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第三,在讲授NOIS II软核配置时,引入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作为对比,以对比分析的方式讲述配置步骤、突出NOIS II软核配置的优势。首先,以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框图为指导,讲述如何配置CPU、存储器、设备,并分析其复杂度;其次,以相同的功能为目标,讲述NOIS II是如何配置实现的;最后,总结NOIS II软核配置的步骤和特点。对比实例的讲述,使学生对NOIS II软核配置的认识更为深刻。

通过对以上不同实例的讲授,让学生们理解SOPC技术是当今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意识到学好SOPC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

二、教学内容系统化

“SOPC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开发平台等,而且“SOPC技术”课程与相关课程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度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现在很难找到一本教材可以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学习每一章内容时很容易孤立思考,难以“系统化”思考问题,难以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脉络把握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按照软件系统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这条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关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辅以介绍,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成体系、知识点系统化。具体实施方法为:第一,以讲座的形式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软件实现等知识点,为SOPC系统的构建奠定物理器件知识基础。第二,按照功能模块形式介绍硬件描述语言,忽略具体硬件描述语言编程的语法要素,着重从描述方式和实现功能上阐述与SOPC系统设计相关的硬件描述语言特征。[3]第三,在上述相关知识基础之上,重点讲述利用相关软件实现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设计的输入、设计的综合、设计的优化、设计的适配、设计的仿真、设计的时序分析和设计的下载等,涉及到Quartus II、SOPC Builder、Nois II IDE、Signal Tap、TimeQues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讲述软件系统设计方法时,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时序分析和时序约束的相关知识,以弥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的欠缺。第四,讲授硬件系统的设计,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补充硬件系统开发平台Altera DEII的相关知识,[4]重点讲授如何利用Nois II对CPU进行添加和配置、对通讯模式进行选择、对各种外设进行添加和配置以及如何添加配置自定义外设、自定义指令等。第五,在设计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软硬协同,对整个SOPC系统进行分析,决定哪些部分用硬件实现、哪些部分用软件实现以及软硬件系统的搭配方式。此部分协同设计最为灵活,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讲授时不拘泥于实现步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通过这样一条主线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把握课程的重要部分。

三、实践教学案例化

“SOPC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按照案例化方式进行。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系统设计理论解决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在案例的选择和制作环节,保证每个案例包含少量知识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了重要知识点的分离;此外,还注意案例的新颖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授课内容相吻合,案例的内容能够突出授课的重点,案例内容与整体内容达到统一。总之,案例的选择兼顾知识复杂度和知识点数。在具体实施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讲授利用Quartus II设计系统时,以全加器系统设计为案例讲解VHDL和图形化这两种典型设计方法,包括每种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和详细步骤。首先,讲解如何利用VHDL设计一个半加器,包括工程的建立、器件的选择、文件的包入、仿真工具的添加、VHDL对电路结构的描述(按照几种典型方式分别描述)、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可编程器件管脚地址的分配、功能仿真验证、时序仿真验证、工程的编译、工程目标文件的下载、系统的验证等环节;其次,对验证通过的半加器工程文件进行封装处理,生成半加器元件;再次,讲解利用图形化方式构建全加器数字系统的步骤,包括图形工程文件的建立、已有元件的调用、自定义元件的使用、信号的连接方式、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各种仿真验证环节;最后,对照数字系统设计思想,归纳出两种设计方法综合实现全加器的主要步骤。通过这样一个涵盖两个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掌握VHDL和图形化两种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

第二,在讲解Nois II的使用时,选择典型的流水灯系统案例来讲解系统设计的各个步骤。首先,讲解流水灯的工作原理,对流水灯功能进行划分,明确系统的哪些功能可以由Nois II来实现;其次,讲解Nois II配置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CPU的选择、通讯方式的选择、存储器的选择、地址的分配、时钟的选择、系统的产生、输入输出量的确定、系统的综合;最后,归纳出每个环节所对应的流水灯功能模块。通过这样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Nois II使用的要点。

教学效果表明,在实践教学中,随着案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运用的技巧也越来越复杂。典型案例对巩固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化教学方式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笔者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SOPC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建设实践,提出了教学内容系统化、系统设计案例化、理论思想工程化等观点。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SOPC系统设计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曾毓.SOPC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军,李彤.基于FPGA的SOPC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付永庆.VHDL语言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壮医妇科学;教学法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300-02[收稿日期]2019-12-16

随着民族医学院校的逐渐发展,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家传、师承或寺庙教育,民族医学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医学专业人才是近年来民族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1]。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医药作为壮族地区群众防病、治病的医学,开展壮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2]。

壮医妇科学是壮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壮医学理论,认识妇女的生理,研究壮族地区妇女疾病的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药的一门临床科学,以研究防治妇女月经、带下、妊娠、分娩等疾病为主要内容[3]。壮医妇科学等教学课程多开设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生尚未接触真实病例,故普遍感觉知识接受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病例,或进行真实病例诊疗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围绕常见的妇科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措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及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也称苏格拉底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希腊时代,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4]。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践的状况,从此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应用[5],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学、民族医学教育中是对成功教学模式的借鉴,具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等应用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中的应用

(一)壮医妇科学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临床医学的教学案例多来源于临床病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临床案例的选取结果密切相关。根据壮医妇科学的教学内容特色,提出“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案例选择法。第一,“因时”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顺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选择案例。如每年6月至7月前后是广西的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适合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易引起女性的阴道炎、宫颈疾病等妇科病,“因时”选择上课时节多发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时节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二,“因地”进行案例的选择。例如广西地区妇科癌症中宫颈癌发病率较高[6],教师在讲解妇科癌症相关知识时选取宫颈癌的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增强地域认知感受进而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第三,“因人”进行案例的选择。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故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多选择少数民族的案例,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综合选择出具体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备课,课件的准备应有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治疗器具、药物等实物、图片或视频,通过增强学生视觉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每学期开始前教师将学生组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左右将具体临床案例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及案例情景模拟的演练。

(二)课堂讲解

教师可根据壮医妇科学课程特色,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进行临床案例讲解。壮医诊疗首先“辨病”。壮医的疾病可归属于身体的“三道两路”(气道、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五大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教师可首先从临床案例提取主诉、体征、检查和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疾病可能归属的身体的系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疾病诊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辨病”思维。教师在根据案例讲解“论治”时,应围绕壮医“专病专方”对相关疾病的主方进行重点讲解,再分析具体临床病因,启发学生对主方进行加减。通过“辨病”“论治”两方面的临床案例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

(三)课堂案例情景模拟与点评

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案例情景模拟并加以点评互动。首先让各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导医等各类角色,模拟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相关场景,着重对医生诊断、医患沟通、医护协同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模拟。案例模拟结束后,让学习小组进行相互点评、提问,问题由模拟学生团队给予解答,对于提出的不同诊断和治疗措施,教师不必规定统一答案,让学生们通过问答讨论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问答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模拟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诊疗思路与提出最佳方案,最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选出当天课堂上的最佳案例模拟小组。教师可对最佳案例模拟小组进行表扬或给予增加平时成绩等作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

三、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其中课堂案例情景模拟是对传统医学的师带徒诊疗场景以课堂化的方式传承和改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壮医妇科学的学科特色提出“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和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讲解法,将壮族地区地域特色、时节特点与壮医药的诊疗理念等内容融入临床案例的讲解,形成的案例教学法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案例的前期准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付出更多劳动。

上一篇: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 下一篇: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