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27 16:13:29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1

1.丰富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为扩散思维提供原材料。

2.认真剖析活动内容,找出扩散焦点。

3.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时提问的技巧性。

4.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时勿轻率地早下结论。

5.发展幼儿扩散思维“因材施教”,注重实用。

一、丰富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为扩散思维提供原材料

感性认识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及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认识,是低级的认识。幼儿大脑感性认识贮存得越多,越生动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想象,也就更可能地对贮存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想象,而想象是思维跳跃的火花,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因素,教师要有意R,有目的地去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丰富他们的视野,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为他们的扩散思维储存基础材料,而培养幼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认识过程,是锻炼幼儿思维变通性,独特性,新奇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想象,让幼儿储存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扩散思维的重要条件,也是扩散思维变通性、独特性、新奇性的基础,因为扩散思维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么需要发展扩散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创造。

二、认真剖析活动内容,找出扩散焦点

如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我认为首先就要在活动内容上下功夫,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更要挖掘材料,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层剖析,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熟悉掌握,对某些重点或难点以及幼儿不易接受的方法;其次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分析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综合目标找出扩散焦点。在教学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扩散焦点。

(一)以事物发展的结果为扩散焦点,如《认识玻璃制品》,让幼儿观察认识了玻璃制品的外形特点及用途的基础上,以打破玻璃杯为扩散焦点,让幼儿尽量说出玻璃杯破碎的诸多原因。

(二)以事物的原材料为扩散焦点,如《粉笔》一课,幼儿教师可以粉笔为扩散焦点,让幼儿思考,除了石膏粉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的粉笔用来写字。

(三)以事物的功能为扩散焦点,如《认识电》,在使幼儿认识电的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设想出除了电灯外,还有哪些可以用来照明。

(四)以事物的用途为扩散焦点,认识《铝制品》这节课,除了让幼儿认识固定的“锅、壶、勺”等铝制品来引导幼儿观察,还可以通过让他们知道铝制品传热快,不易碎这一用途,来思考铝合金也是制造飞机、火箭、汽车的材料。

扩散思维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寻找扩散焦点,才能引导幼儿的扩散思维快速发展。

三、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时提问的技巧性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跳动的思维,而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不会进行扩散思维,而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在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何使提问具有技巧性、艺术性,在实践中,我们对设计提问进行了比较。

针对鸡和鸡蛋问题,我设计了两种提问方式,其一,我拿着一个鸡蛋问幼儿这是谁生的蛋,叫什么?这些蛋的形状一样吗?鸡蛋有什么组成?每个蛋清、蛋黄一样不一样?其二,我问道:“我们已经认识了母鸡,谁知道母鸡有什么本领?除了母鸡生蛋外还有谁会生蛋呢?你们找出哪只蛋大,哪只蛋小?蛋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它们里面有什么?这些蛋有什么用途?”

这两种提问方式,第一种方式幼儿只是被动地学习回答方式,“是”与“不是”,“一样”与“不一样”,并没有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没有引起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阻碍了儿童独立思考,束缚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第二种提问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能培养儿童的思考积极性,也能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更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的思维向多方面发展。

所以提问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对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使提问具有技巧性,艺术性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

1.假设性提问:提问不要局限于直接感知的内容,应提一些激发幼儿猜测、超越他们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如“如果你在路上拾到一元钱,该怎么办呢?”幼儿马上回答:“上交给老师”、“交给警察叔叔。”

2.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水》一课中提问:“地球上的水到底能用完吗?”“为什么用不完?”“为什么会用完呢?”来提问。

3.综合提问法:既提问它的优点,又看到它的缺点,做到全面看问题。如,教师拿一个比较好看的手机,然后让幼儿说出它的优点、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既培养幼儿儿时全面看某一事物的习惯,又培养了儿童的扩散思维能力。

四、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时勿轻率地早下结论

“勿轻率地早下结论”是智力开发,是培养幼儿扩散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幼儿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不要过早地对幼儿的想象下结论,以便让幼儿能自由自在的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激励,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挖掘出更多的创造性想象。如在提问幼儿:“我们可不可以到有水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时,如果在幼儿思维的启动过程中教师过早地表态,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为此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驰骋联想,不应轻率下结论。

五、发展幼儿扩散思维“因材施教”,注重实用

要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阶段,使用和寻找各自年龄阶段的思维内容及训练材料,过早地或不切实际地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现象。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2

关键词 区角活动 指导策略 案例

Abstract In the corner activities, children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activities, while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timely intervention in the gam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guidance for children to help children to explore,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 teacher needs to each part of the corner activity were pre conceived, and teachers should be applied flexibly, only to ensure that teachers adopt appropriate guidance strategy, can truly liberate children, let the children develop in the play,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ner activity.

Keywords corner activities; guidance strategy; case

区角活动打破了幼儿在传统教育中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适合孩子进行个性化学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区角活动主要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探究活动,但是,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上限制,面对多个区角,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和活动中过多的无目的行为,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及时和适当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区角活动的三个阶段分析教师的指导策略。

1 区角活动前教师的指导策略

在区角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障区角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对环境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1 合理布置区角

首先,区角活动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区角的设置中要尽量遵循多元化、开放和丰富的原则加以布置,比如说设置阅读区、美工^、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等。其次,在确定好各个区角之后,老师要根据动静分区原则布置区角,例如,把安静的美工区和阅读区放在一起,把表演区安排在相对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其他的小朋友。最后,就是老师要定期调整各个区角以及区角内的装饰的布置,以免孩子因产生厌烦情绪而影响学习兴趣。

1.2 灵活投放区角材料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传递,材料越丰富多样,就越利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因此,作为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针对孩子的意愿,有计划、有目的,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一直对不同的区角保持新鲜感。

1.3 合理安排进入区角的人数

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丰富了幼儿知识,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幼儿在选择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偏区现象,比如男孩子选择最多的是建构区、益智区;而美工区、表演区几乎却是女孩的天下;平时安静、内向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中活动,活泼开朗的幼儿却爱在角色区等,这种明显的偏区现象显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老师在区角活动前要尽量避免偏区现象的出现,老师可以让孩子事先选好自己的活动区角,定期调整。

2区角活动进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体,在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把自、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孩子,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自主、创新,让孩子在区教活动中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和有成就感。但是“自由、自主”并非幼儿放任自流,毫无原则,而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合适的指导策略。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案例一]

区角活动开始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来到“美发区”开始进行今天的区角活动。起初他们两个人一直在摆弄“美发区”里的物品,整理梳妆台,收拾美发工具,拉桌子,用盆子节水等。可是十分钟过去了,也没有小客人来理发,显然这两个小理发师也不会主动招揽顾客。再这样下去,今天这两个小朋友的区角活动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张老师在巡视区角活动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确定两个小朋友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张老师走过去说:“你们给我理理发吧,”边说边坐在了椅子上。两个小朋友一看有顾客来了,又是梳头发,又是拿发卡,忙了起来。很快,“美发区”的热闹景象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小女孩主动走过去对另外一个小女孩说:“让我给你做做头发吧。”张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案例二]

在生活区里坐了三个小朋友练习夹豆子,A、B小朋友选的是颗粒较大的花生和蚕豆,他们顺利地把豆子放在了可乐瓶子做得“开口娃娃”嘴里。C小朋友选择了颗粒较小的绿豆,他夹了几次都没有把绿豆放进去,而且还有几颗掉在了地上,连续多次不成功之后,C端起小碗,把碗里的绿豆都倒进了“开口娃娃”嘴里,然后又把“开口娃娃”肚子里的绿豆在倒进碗里。于是,C玩起了倒豆子的游戏,这时王老师走了过来,坐在了C旁边,说:“光来回倒豆子太简单了,你试着夹豆子吧。”

C说:“我夹不起来。”王老师说:“你拿的豆子太小了,你再去换个大一点的豆子。”C把绿豆换成了红豆。第一次夹红豆的时候,C还是夹不起来,王老师在一旁鼓励他说:“没关系的,再多试几次。”在C的努力之下,他终于能够把红豆放进“娃娃”肚子里。看着C已经掌握了夹豆子的技巧,王老师提议让三个小朋友比赛夹豆子。

[剖析]

在区角活动开始的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活动任务。第一阶段是活动准备阶段,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幼儿可以熟悉区角内摆放的材料,_定活动内容。上述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熟悉材料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展开活动,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活动的展开中遇到了问题。在案例一中张老师没有急于上前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给留给孩子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等到确定孩子没办法解决时,老师再上前让孩子给她理发,从而引导孩子继续进行活动。案例二中,王老师在仔细观察幼儿在操作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幼儿降低了操作材料的难度,不仅有助于幼儿继续进行区角游戏,还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这就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区角中要进入实际活动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把握好介入问题的时机,考虑到是否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观察,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 ①

[案例三]

下午的区角活动时间,两个小男孩在“建构区”抬起了“高台”唱起了歌。两个人越唱越投入,声音也越来越大,他们的“歌声”吸引来了王老师。王老师走过去说:“你们太大声了,都影响到别人了,赶快停下来”。两给人回答说:“我们在唱歌。”可是声音太小了,王老师没有听到,看到他们的“高台”,王老师说:“赶快下来,不要踩那么高,太危险。”两个小朋友只能停止了他们的“表演活动”。

[剖析]

在上述现象中,在孩子进行活动时,老师既不能放任自流,让两个小男孩一直大声唱歌影响其他的小朋友的活动,但是也不能让幼儿停止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指导的“度”,既要帮助幼儿提高区角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也要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尊重幼儿的实际情况,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区角活动的过程都应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区角活动中老师要尽可能让幼儿自主活动, 教师针对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操控指挥。同样也不能完全放手,以免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过多无目的行为。

[案例四]

小朋友们都在区角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小女孩在“手工区”开始比照着张老师之前剪好的窗花剪了起来。可是,小女孩不是用力过猛,把彩纸剪断,就是纸折的太厚剪不透,她反反复复剪了几张彩纸,都达不到自己要求,她跑到张老师身边,拉了拉张老师的手说:“老师老师,你教我剪纸吧。”小女孩和张老师回到“手工区”,挑选了彩纸,开始一剪刀一剪刀地跟着老师学起了剪纸。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女孩终于剪出来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

[剖析]

在一个班级的区角游戏中,由于区角的多样性,区角中的材料也是非常丰富,这对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孩子难免出现材料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较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依照具体情境及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恰当的指导;其次指导策略因人而异、因物而异,对不同的材料及活动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②比如在区角活动中,对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材料及活动老师尽量多用语言启发,对复杂的、操作要求较高的材料及活动可多用演示的方法;对一些平时能力强的幼儿可多用口头指导,指导不需要过于具体,而对那些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指导得具体一些,甚至动手教,逐步过渡到放手或口头指导。在上述案例中,剪纸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对精细动作的要求较高,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中困难较大。在幼儿对教师发出求助信号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剪纸的具体步骤对孩子进行耐心指导,确保孩子不会因为活动难度较高而中途放弃。

3 对区角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和反思

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还应该包括教师在区角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首先,在活动结束后,要看教师是否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多做纵向比较,让评价伴随活动的全过程。其次,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面对孩子们的工作,教师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讲一讲。③可以在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孩子互相评价,让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幼儿共同分享、感受、体验探究的快乐,汲取有效的经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教师是否进行有效的反思。其实评价与反思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不可孤立存在的,评价结果的获得是反思自己行为的依据,通过评价,可以认识自我,通过反思可以寻求新的生长点,获得现有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注释

① 杨莉君,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2).

② 何{珍.探讨开展适宜性区角活动三步走策略[J].基础教育,2011.10.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3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或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

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

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

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

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案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第三,校本文化得到凸显。数学是^类悠久的文化的体现,着力挖掘数学的文化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培训教材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数学培训教材的编排中,每个章节都增加了相应的数学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数学文化修养。把校本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创设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本文化,尤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使学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体现数学的文化品味,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4

活动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5、? 根据年段情况开展专题研究:婴幼儿汉字教育与各领域内容的整合。三、家长、社区工作1、? 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园特色课程的建立及内容,并针对年段幼儿具体情况向家长交换意见和建议,使家园教育步调一致。2、? 十月份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教育观、需求。3、? 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以“育儿保健专刊”、“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家园沟通,从而提高家长教养水平。4、? 配合园部办好“家园报”,使家长更加了解园部工作,争取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认可。5、?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四、管理工作1、? 每周一组织年段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剖析案例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2、? 每周五组织年段教师集体备课,预设下一周的教育内容,并对上周教育内容进行反思,同时做好详细地记录。3、? 每周一下午检查年段作品栏,家教栏更新情况。4、? 每月月初检查年段教师上个月的教育活动计划、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业务学习笔记。5、? 指导各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写好主题阶段小结。6、? 指导各班参加区域活动设计评论。7、? 认真做好专题研究的阶段小结和汇报工作。8、? 继续加强年段教玩具管理工作,由年段教师共同承担三大类游戏材料保管工作,及时增添新的游戏材料,由各班教师独立保管区域材料。严格执行借还登记制度。9、? 根据季节的变化布置年段日然植种角,选择反映季节特征的种相植和饲养的内容。10、展丰富多样的教科研工作。如,“年段班级竞赛活动”等?五、本学期(XX、9—XX、1)月工作计划安排表。月份具体工作内容九? 月? 份1、? 各班级环境创设。2、? 对新、旧生进行常规养成教育。3、? 召开期初年段家长会。4、? 开展“中秋节”“迎国庆”系列活动,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活动,充分体验节日的气象。5、? 组织年段教师对幼儿早操结构和音乐进行调整。6、? 组织年段教师学习有关二期课改精神的相关文章。7、? 组织年段教师做好班际竞赛活动的准备工作。8、? 确立教研课题,制定专题研究计划,并作好阶段小结。9、? 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10、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5

一、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区活动中的观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观察的理解过于肤浅,停留在比较粗略的阶段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认为运用一定的感官去看、听、记录幼儿行为,并进行一定的小结、反思,而忽视了观察是教师用于教育科研的一种手段,忽视了把观察记录资料当做教育科研的第一手资料,阻碍了活动区科学性的把握,显得观察过于肤浅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容易对幼儿行为带有一种主观的看法,再加上没有理论来作为支撑,有时观察也不够细致,所以显得笼统而无价值,还停留在比较粗略的阶段。

(二)观察记录的方式较单一,显得观察视角不够全面和具体

教师的活动区观察记录大多是将观察内容记录后,进行一定分析再提出策略,没用多种方式来记录,显得观察记录方式单一且缺乏科学、客观性文字记录多,幼儿有时的表现也是稍纵即逝,观察的视角也较窄,显得不够全面和具体,阻碍了教师全方位去观察与分析情况,显得不够科学。

(三)观察的目标性不强,关注点不够明晰

在活动区活动观察中,教师往往关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忽视活动区活动观察的目标性,对幼儿的关注点不够明晰,特别是对幼儿记录的回忆就带有主观意识,显得观察不够客观。

(四)观察记录聚焦问题,梳理不够明晰 在活动区活动的记录中,教师对文木中所反映的聚焦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梳理,显得茫然而无从下手如何在活动区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观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一个过程。

二、对策

为了更好地寻找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的教育规律,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适宜的观察目标,是幼儿活动区活动观察是否有效的前提

在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观察中,教师常会出现观察的内容随意性大、不够深入对于关键点及幼儿的关键能力把握不到位因此,观察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班串串香区角中,由于教师的观察目标及预设幼儿的情况不到位,第一次幼儿使用材料时,一味地向火锅里加入各种材料,一会儿就把所有的材料加完了,整个区角显得零乱不堪,幼儿就不想玩了;第二次,教师设计了观察幼儿使用活动区成品及半成品情况的目标,并事先预设了会出现的零乱状况,提出了半成品及成品的使用规则经过木次调整,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发现幼儿对成品的材料使用比半成品使用频率要高,但在活动的后半段才有意识地使用半成品于是,第三次活动观察目标确定为观察幼儿使用半成品材料制作情况,在活动前就发出推出新菜品的号召,让幼儿先思考新菜品再营业,幼儿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新菜制作的活动中通过确立观察目标调整观察内容观察幼儿活动行为观察分析的过程,使教师在活动区活动的观察更加有效。

(二)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教师走进幼儿活动区活动的开始

活动区中的观察一般分为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游戏式观察三种

1.分析性观察主要是将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行为表现详细地记录卜来,并客观地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关键能力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它分为横向与纵向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行为背后的能力发展水平及教育的效果大班体育区角活动中,幼儿跳绳活动通过记录与分析,有每个幼儿纵向的对比分析、也有同龄幼儿横向的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大班幼儿学习跳短绳的动作发展规律及幼儿跳绳能力发展的轨迹,为在大班开展跳绳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这种方式有利于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与指导,对活动区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扫描式观察主要用于观察把握最近阶段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域中的行为及表现情况,以便于教师随时更换活动区内容或调整活动区材料等等中班教师在阅读区域投入了一些绘木,幼儿非常感兴趣,但通过扫描式观察后,发现幼儿开始不再到这个区域玩耍于是,教师对区角人数统计、对材料使用情况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在教师立即改进,与幼儿共同自制图书让活动继续开展,但不久教师发现这一区域再无人去玩于是,教师果断地关闭区域,而把这个区域作为幼儿午餐后的活动,组织开展我有好书大家看的活动,然而,幼儿认为午餐后时间太短,不能让他们与同伴更好地分享好书,教师决定再次开放阅读区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观察分析,使活动区活动不断地开展卜去,形成了有效的观察效果。

3.游戏式观察就是观察幼儿个体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在每个活动区中游戏的行为与表现这种观察方式,有利于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分析幼儿和行为,为教师选择有效的指导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当然这三种观察方式也不是单一的,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将三种观察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只有选择正确的观察方式,才是教师走进幼儿活动区活动的开始。

(三)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方式,是幼儿活动区活动真实反映的重要考证

教师经常运用文字描述、表格形式记录,显得比较单一,不够全面和具体还需运用多种观察记录方式,并交替运用,才能更真实地记录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表现,如:照片、摄像DV、个案分析、平面图等形式只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方式记录卜幼儿在活动区中的真实情况,才能为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教育契机及规律,提供重要考证。

(四)认真梳理观察记录,是幼儿活动区活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6

一、评价主体多元表现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注意与幼儿的互动。区域活动中,教师、幼儿都是参与者,因此评价时不能仅仅由教师唱独角戏,而应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1.幼幼互评。在评价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一件作品时,老师可以采取把球抛给孩子的方式:“你觉得这件作品好在哪里?你有什么建议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会把你的五角星投给谁?为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能帮助幼儿建立评价意识,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树立不断发展的意识。

2.师幼互评。在当孩子的经验盲区时,或者当孩子们还没有发现时,老师首先会带着孩子们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提问:“你觉得画面怎样安排就更好了?”“如果是我,我觉得把它去掉可能就更好了!”通过这样,老师作为参与者进行评价,孩子们更能接受。

二、评价情境真实再现

1.愉悦性。有的老师会把评价环节变成孩子的批斗大会,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规则问题过分放大,如孩子们没有及时将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游戏时破坏游戏材料,游戏时影响他人,游戏时没有在规定区域内活动等。评价切忌在集体面前批评某个孩子,这样只能使孩子在活动中过于拘谨,活动评价时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2.真实性。结合具体的情境,开展评价,能让幼儿的游戏情境更加逼真,更加有效。通常可以采取摄像或者拍照等手段再现游戏情景,还原游戏现场。孩子们通过教师提供的游戏情境,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引发生生互动,促进共同成长。

三、评价方式灵活运用

评价时应该重点清晰,繁简结合,应该深入剖析重点问题。当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区域进行评价时,如何兼顾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被关注的体验,同时又能深度地提升区域游戏的水平?

1.惯用归类评价。考虑到班级人数众多,要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幼儿都点评似乎不太可能。这时,可以使用归类统计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评价。如,在涉及合作游戏时,老师提问:“还有谁和谁也是这样合作的?”“今天还有谁也是玩得和他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使每个孩子得到关注,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评价的主体。

2.坚持重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在一种材料或情境下持续深入地游戏,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如:“除了用这种捆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一共尝试了几种捆法,下次大家还可以去试一试。”这样既调动了幼儿对于前期区域活动的经验梳理,同时又能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并激发幼儿对后期区域活动的兴趣。

3.活用动态评价。评价过程应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并不仅仅是区域活动某一环节的事,并不是静态的,它应该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的,是发展的,是关注幼儿活动的全过程,是适应活动发展、幼儿需要而随时出现的。

4.善用激励评价。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交流分享获得了相关的间接经验,然而这些间接经验要变成孩子的直接经验还需通过后期的操作实践。如,在“积木抽抽乐”中,孩子们想到了抽取第几根积木能使整个积木造型不倒,但其他孩子也想去试一试。这时老师用激励性的话语推动:“你除了抽取这部位的积木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下次可以去试一试。”又如,在建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在评价中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幼儿探索的兴趣。“除了这些,还可以添上些什么?”“你下次还想怎样做呢?”

四、评价内容全面深入

1.关注幼儿习惯的评价。如游戏材料的整理、区域游戏规则的遵守等都应在游戏评价中进行关注、引导,确保幼儿能有序地开展游戏。

2.关注幼儿游戏品质的评价。评价时,除了说现象以外,更要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分析提升活动质量,挖掘现象背后的价值。如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是否能专注、持续地投入游戏,是否能与同伴友好合作,是否能遵守游戏的规则等,都可以成为游戏评价的内容之一。

3.关注结果的评价。游戏结果的评价是作为区域游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很难打断孩子的思维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从游戏的成果来解读孩子,与孩子取得交流互动,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给予支持与肯定,也能起到展示交流的作用。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7

“浮得久就安全吗?”――《哪只小船浮得久》两次导入比较

第一次导入:教师:我这有4只船,它们是用不同的纸做成的,那么你们想一想,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谁浮得比较久呢?

第二次导入:教师:森林里要举行运动会了,小蚂蚁也想去参加,可是从它的家到森林隔着一条河,小蚂蚁为了过河,于是就做了4条船,可它不知道哪条船最安全,小朋友你们帮它想想好吗?

分析与思考:在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以“4只不同的纸船,谁浮得比较久”这一问题直接导入,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幼儿发现报纸和挂历纸做的小船浮得都很久,而忽略了“报纸做的小船”底部已经潮湿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观察得更有针对性呢?于是我对教学导入做了修改。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以“帮小蚂蚁找出哪条小船最安全”作为导入,让幼儿意识到即使报纸小船浮在水面上,但它的底部已经潮湿,这种小船也是不安全的,从而发现浮得最久、最安全的是用挂历纸做的小船。两种不同的导入,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小胶囊里可能放的是……”

当孩子们发现老师的小胶囊会翻跟头,而自己的小胶囊不会翻跟头以后,他们开始讨论其中的原因。

幼儿1:可能老师的胶囊里面放了磁铁。

幼儿2:因为老师手上有胶水的,把胶囊粘住了。

幼儿3:老师的那个小胶囊里一定放了东西。

幼儿4:对,一定是小豆子。

一阵疑问和讨论过后,孩子们产生了做实验的欲望,于是我对幼儿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筛选。

材料A:吸管槽(将珍珠奶茶的吸管横向剖开,呈两个半圆的吸管槽)这样既能固定胶囊滚动的“轨迹”,又方便幼儿操作。

材料B:绿豆、小钢珠、小石子。(这些都是孩子的身边的材料,孩子们比较熟悉)

分析与思考:在科学活动中,材料准备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败。在活动前,我反复进行了实验,并发现要放重的、圆的两个维度的物体,胶囊才能“翻跟头”。一开始,我考虑到的是小纸团、火柴头和小钢珠,但实验中发现,小纸团和绿豆都是圆的,但都是比较轻的物体,只包含一个维度。因此,我对实验材料进行了调整,换成了绿豆、小石头(因为绿豆是圆的,但它比较轻;小石头比较重,但它不是圆的)。这样,孩子们通过实验,才会发现,只有放圆的并且很重的小钢珠,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

教学感悟:怎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怎样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富活力、更能发展幼儿的科学素质呢?一直以来我就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案例,我提出以下一些想法,权作商榷。

一、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

情境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长时间保持幼儿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哪只小船浮得久》这则案例中,我们发现,将故事情境这一形式运用到科学教育的导入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将科学活动的探究点以情境式地提问向幼儿提出。一般可以选择现成的科学童话小品,也可由教师即兴创编,但故事一定要与活动有关,这样才能通过故事引出活动,发挥故事的导入作用。

科学活动的导入十分重要,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仔细地选择适宜的导入方法,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实验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对材料的优化是促进幼儿有效学习,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那么活动材料准备要注意什么?要达成该活动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材料?什么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探究?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材料?材料的形状、大小不同是否阻碍幼儿的探究,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案例中的材料准备虽然看似简单,但都需要我们反复思考、精心设计和充分的进行预备性实验;是我们从内容的科学性、探索操作对幼儿的难易程度和可能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而筛选出来的材料,以便于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三、不断调整记录表,让幼儿在记录中体验成长

听会忘记,做能学会,记录才能记住。因此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记录能帮助教师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发现与获取的经验,使活动得以顺利地开展。虽然幼儿园孩子的记录结果比较幼稚,且主要用图画、符号作记录,但它保存了幼儿在求知探索道路上的发展轨迹。因此,设计一张合理的、适合孩子的记录表是十分重要的。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并非所有的活动都适合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记录,特别是一些材料较多,需要多次实验的活动,孩子既要记录材料又要记录方法和结果,此时个性化的图形记录就难以真实地表现。记录表的设计应以简单、清晰为前提,并要考虑到记录表的比较和统计。因此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设计便于汇总和比较的记录表。

幼儿教师剖析材料篇8

一、从问题入手,解剖现状

活动区不是新话题,历年来,除结构区、图书区等几个传统的区域在使用外,很多班级的活动区域形同虚设,或成为幼儿学习工具的陈列台或玩具的展示台,幼儿的游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指引,引领教师一起查找实践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采用园本教研集体研讨的方式,集中大家在一起,通过解读收集到的班级活动区图片,分组讨论,找问题,查原因。

(一)活动区存在的问题

经过各小组认真讨论,发现活动区创设中的主要问题有:

1.空间利用不合理,无法提供孩子操作的台面;

2.材料摆放混乱,材料混搭,影响操作;

3.材料可操作性不强,幼儿玩不起来,不符合幼儿特点。

(二)问题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重视集体教育活动轻视游戏活动,没有花太多心思去准备。

2.专业能力不够:游戏组织与实施的能力欠缺,尤其对游戏材料的设计感到无助,缺乏理论支撑,没有新意和创意。

3.专业引领缺乏:园本教研没有组织专门的专题培训,对活动区质量的高低没有专业的评价标准。

二、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指导

从解决教师观念入手,由教研现场走进活动现场,由共性问题到个性问题,采用循序渐进、从浅入深的指导方式,帮助教师们去解决材料设计和投放、场地优化布局、环境中的艺术环衬等问题,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华丽蜕变。

(一)参与式培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结合《指南》,大胆提出了《区域环境,不说话的老师》的观点,强调了游戏材料本身蕴含的操作价值。

培训中,结合图片和实例,让教师去解读目前投放材料上的操作性。比如:美工区,老师只投放了笔,这算游戏材料吗?娃娃家,仅仅一张床、几个娃娃,孩子能玩起来吗?数学区,几张光碟摆放在那里,暗示孩子什么?面对这样司空见惯的环境,老师们愕然。“如果你是孩子,看到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去玩吗?”“当看到这一捆小塑料棒,3岁的孩子会怎么玩?4岁的孩子又怎么玩,5岁的孩子呢?”在这样一个个紧逼式的追问中,老师们开始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猛然意识到:材料,是孩子游戏的生命。

继而,又提出材料的三种结构,帮助教师专业理解不同结构材料的价值。开放式的非结构、低结构材料,封闭式的高结构材料,现场组织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材料分析,班级材料中哪些材料多哪些材料少?在自由的氛围中,教师们放开自己的思维,站在3~6岁孩子认知水平上,去解析材料,慢慢对“材料是否会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生活的一切空间都能成为游戏的空间”等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

培训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参与式的专题培训,刷新了每个教师心底的陈旧观念,摒弃了固执己见,用新的眼光去学习和领会《指南》中对活动区游戏的建议和目标,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重新规划,优化空间和材料

针对培训后的要求,各班组长带领团队成员,重新商讨班级活动区规划,用新的理念去布局创设活动区。在空间布置上,老师们有动静分开的区域规划意识,将阅读区、扮演区和表演区安排到寝室,将相对喧闹的演奏区放到了走廊上;在材料设计上,针对5~6岁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和任务意识,大班教师设计了高结构的益智材料;针对3~4岁幼儿喜欢模仿学习的特点,小班老师设计了非结构和低结构材料。考虑幼儿活动时没有操作台,很多老师将桌子利用起来,贴上图片和照片、文字标签等,为每种游戏提供固定的游戏场所。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活动区不再是一个“死区”,它有了生命力。

(三)现场指导,支持协作

我走进了教室,走进每个班的活动现场,发现很多班重视益智区、表演区、阅读区、数学区、美工区材料设计和使用,建构区、生活区、种植区存在被漠视的现象。于是在和班级教师面对面交流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能否在建构区创设“让玩具站起来”“如何拼接成球形”等问题情景;在种植区,能否设计探究实验的问题比如“喝五彩颜料,它们的叶子和根会变色吗?”让孩子学会记录“观察叶子的形态,观察根须的不同”等;在生活区,能否提供练习勺子、筷子,叠毛巾叠衣服等生活能力的游戏训练。这些点拨给予了老师们很好的引导,他们开始尝试着去改变这几个区域材料。

(四)再次培训,解决材料“套餐式”配备和“环衬”艺术性问题

在指导过程中,又发现孩子们在操作使用材料时出现麻烦。“老师,我需要一根小棒。”“老师,我没有纸。”材料的不配套,降低孩子在玩耍中的兴致,导致有些区域无人进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国园长的做法,进行一次“套餐式材料配备”的专题培训。观看视频、图片,然后以灵灵班制作的“钓鱼”为游戏案例,来设计材料的套餐配备。

按照年龄段分组进行设计并交流。最后各组汇总,提出了四个套方案。

套餐一:练习手眼协调――钓鱼,提供的套餐材料有:钓竿、鱼、一个放鱼的小桶或者小盘;

套餐二:练习小肌肉――喂鱼,提供的材料是:制作一个张大嘴巴的动物、许多小鱼、勺子和筷子;

套餐三:数的学习――数鱼,提供的材料有:圆点卡片和装卡片的盘子、一个装鱼的盘子、数字卡片;

套餐四:发展语言――小猫钓鱼,提供材料有:圆盘上摆放简单的背景图、投放故事的卡片(有序列标示的)、文字卡片――猫猫、妈妈、鱼、蝴蝶。一套材料,多种配方,不同玩法,实现功能最大化。

以案例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学会设计游戏材料。套餐式的材料配备解放了教师同时又使孩子们在游戏时也更加专注和投入。

三、现场观摩,综合评比

经过反复调整和改变,各班活动区环境进入成熟阶段。为了让老师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幼儿园专门成立了评委组,进行观摩评比。四个教研组长和我一起,分别观摩了10个班的区域游戏,按照材料、空间布局、适宜年龄特点、兴趣度四个标准去评价活动质量,边观摩边交流,评比的过程也变成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同时拍下很多活动实录,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做资料储备。

四、反思感悟

从活动区创设的指导和管理的策略研究中,我有几点感悟:

(一)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孩子,包括我自己,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二)管理者的认识深度决定班级教师实践的高度。我对活动区游戏的忽视直接影响教师的认识,把他们局限在管理者的意识里。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管理者。

(三)管理者亲临现场胜过一切说教指导。走进教室,亲临现场,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既是他们的专业诉求,也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民警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工作作风个人剖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