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07 11:35:50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1

摩登时代表现了20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后在机器取代人力生产后,底层工人的艰辛生活,电影《摩登时代》就很好了还原了这一段历史。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1《摩登时代——卓别林》这一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出来。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让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就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被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时间,帮资本家获得更多利润罢了。

在影片开始时,首先是有一群羊走过,紧接着就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很接近,让我产生一种哑然失笑的感觉。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这么的机械受社会控制着,而查理正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影片中还通过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暗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卓别林扮演流浪汉那时就希望永远都关在监狱里,无忧无虑,就不用为了找工作养活自己而感到烦恼。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就如与卓别林一起流浪的女孩,在那现实社会,只能靠偷东西吃来养活家里的兄弟姐妹,最后,却弄到无家可归。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卓别林这一部电影《摩登时代》让我们在笑声中感受到当时农民工被资本家的欺压,担任了机械的工作,我永远都忘不了主人公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眼里充满的只有迷茫。这就是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2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酬劳贴补家用而不得不为资本家鞍前马后;罢工得不到支持,下层人们的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创造力能动性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生产的附属品。这些可以说是摩登时代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影片以批判性的眼光揭露了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横线处摘自百度文库)

当然,摩登时代揭露的事实是当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真实写照,角度极为犀利,揭露了生产方式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是,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我们应该抽丝剥茧,冷静审视其中所表达的观点,看到某些东西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对当下的生活其实是必要的;资本主义的本质被揭露,恶劣的本质至今仍未改变。

摩登时代对当下有指导意义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它毫不遮掩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许多年,各种改进使得他的本质在当今变得不那么容易捕捉,但无论怎样的改进,资本主义仍然会因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瓦解。而摩登时代恰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点。

虽然工人的生活已经不再像那时一样水深火热,但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却丝毫没有改变。

最后,摩登时代虽然反映的是20世纪初工业化大生产时底层工人的处境,但是在嘲讽、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的同时,也清楚地向后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又不得不靠被资本家剥削以维持生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自诞生到现在不曾改变的本质特征,只是摩登时代里描绘的情形更为直观,当今的情形比较模糊罢了。而在我看来,摩登时代或许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一部经典的影片。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3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__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些巨型齿轮,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我的那一个动作。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光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业礼貌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光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透过缩短必要劳动时光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光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光,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光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到达共同富裕的基础,要到达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了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讲:“我雇你们来是为了用你们的体力和操纵机器的潜力。至于用头脑,我们另外雇了人。”显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机器,忽视人性。人在有生产力的同时也有主动性。资本家在久而久之地执行这一管理理念时,与工人的积怨则会越来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有几个完美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就应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持续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向前走去,这似乎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他们会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他们仍然不知,这一切还只是个未知数……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4黑白片、默片,似乎离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了,但找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看,依旧被冲击、被震撼,这种来自身体语言的表述似乎更能震撼心灵。这部电影,无疑是最经典的老电影之一,它带给人们工业革命的思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今天,再来观看这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除了思考历史,我更想探寻一些现实意义。

第一点,我想讲的是事业慢慢摸索。年轻人都太着急,以为所谓“三十而立”就是要在三十岁到来之际事业有成、腰缠万贯,其实不然。卓别林所饰演的角色,在电影中从事过很多种职业,在那个个人命运被社会大潮所裹挟的时代,他也随着时代的大潮就业、失业、就业、失业……但,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几次失业,摒除时代的因素,他自身也是造成失业的重要原因。他大大咧咧、做事毫无章法、不按常理出牌、充满滑稽,这样的特点,或许决定了他不适合从事中规中矩的、需要遵守规则的职业。

他做产线工人,被压迫导致精神病;做造船厂助手,把船放出了海,自己灰溜溜走了;做百货商场守夜人,第一天晚上便在一堆衣服中睡着了,并被警察带走;做餐馆服务员,进错门撞到同事,搞不清楚客人点的餐是什么……最后,他在餐馆唱歌,因为既记不得歌词,又把袖子上的歌词弄丢了,只能即兴发挥,但就是这种即兴发挥,使他获得了阵阵掌声,观众和上司都认可了他。经过很多尝试,他滑稽的特点,让他找到了适合的职业。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慢慢摸索,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总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第二点,伴侣要互相扶持。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陪伴,互相扶持,能走得更远。片中的女主角美丽、大方、善良、乐观。男主角刚从监狱出来的时候,曾一度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想方设法想回到监狱,因为女主角,他才和女主角一起逃过警察,避免再次进入监狱。后来,他积极找工作,积极面对困难,这和他想与女主角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无关系。来自爱人和家庭的动力一直鼓舞着他。

再来说女主角,她父母双亡后,一个人孤苦无依,不知道怎么维系生命,遇到男主角后,他们一起努力的生存下来。在她成为餐馆的舞蹈演员、男主角也得到认可可以做一个固定的歌手,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临的时候,两个以她是逃跑的少年犯为由要逮捕她的人出现时,她和男主角虽然暂时成功逃脱,但是,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个时候,男主角鼓励她,让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最后,他们一起扶持着走向远方。一个人的战斗总是孤独,有了伴侣,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生活将更有信心和希望。

追溯历史,我们给这部电影赋予一个宏大的背景;回归现实,我们在这部电影里体会人物经历的起伏跌宕,找寻对个人生活的引导。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5影片《摩登时代》是描写人和机器之间的冲突。故事是发生在20世纪20__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事业浪潮,主角夏尔洛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还有出毛病的吃饭机器……这些反应了机器时代所带的恐惧与打击。后来夏尔洛失业了而且进了监狱,因为他在监狱立了功的原因在监狱受到好待遇,出狱后他认为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为了进监狱他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了,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

这部电影以喜剧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忍受着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引起精神方面的问题,造成社会问题,这实质上是个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告诫各位企业家在创造利润时不要忘了顾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创造利润的最重要工具,没有工人的付出企业的利润就不会存在,应该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于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关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做法。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2

从上世纪末中国内地开始引进海外偶像剧,直到后来港台偶像剧万人空巷的火热态势,偶像剧一直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反观国产偶像剧,一直在努力却从未被重视。为什么内地生活剧、情感剧,甚至战争剧都能收视长虹,唯独时尚偶像剧步履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试想,观众每天生活在为温饱而辛苦奔波的时代,有谁会去感同身受偶像剧中那尽显摩登和浮夸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偶像剧中所表现的人生、世界观也渐渐与观众的生活画上了约等号,《摩登新人类》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人物大偶像

该剧讲述了在一座摩登的城市中,一群誓为理想出头的新人类,在追寻自己梦想的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机遇。8位主人公,4男4女,性格各异但却都怀揣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其实也代表当代年轻人不怕失败,敢于闯出一片天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由胡歌、陈意涵、陈柏霖、姜超、马思纯等年轻实力派演员挑大梁主演,可谓偶像气息十足。作为有着“武侠帅哥第一人”美称的胡歌,此次也是首次参演都市偶像剧,而且一改往日他所饰演的玩世不恭、随遇而安的形象,刻画了一位励志走上公益律师道路,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时尚集团的富二代。同样会在他身边出现一位命运的如“野草”般不屈不挠的无学历、无长相、无钱财的“三无”女孩夏红果。玩世不恭却工作能力优秀的凌桀则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他穷追不舍的温雪是谢非凡在大学时暗恋的学妹。心地善良,用情专一的华仔仍然是一名手艺高超的“家庭厨师”,他的毕生追求就是能与名模叶莎莎牵手月下。《摩登新人类》改变了以往偶像剧中那些固有的“偶像剧桥段”,将多段本是故事主线的爱情故事如魔方般全部打乱顺页序,揉碎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最后的真爱则需要有缘人在经历众多的考验和磨炼后自己去发现。

他们都是忙碌于时尚前沿的工作者,但同样他们也都是需要依靠工作收人来负担生活的平常人。激动的时候“挥金如土”用所有的收入去享受一顿美餐,拮据的时候“节衣缩食”连续吃一个月的泡面。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坚定开心地度过每一天的志向,或许这正是《摩登新人类》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偶像剧

放眼国产偶像剧币场,以《奋斗》为主的“励志流”缺乏偶像元素,以《一起来看流星雨》为主的“偶像流”缺乏生活气息。总是有所缺憾,让观众感觉“半生不熟”。或许《摩登新人类》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特色”偶像剧的空缺。讲过都市人生活的原型放大并用偶像剧的表现手法诠释,对于观众来说既是一种感同身受,也是一种梅止渴。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3

“上海摩登(1900―1949)”登陆比利时,引起了欧洲观众对中国月份牌这类独特艺术作品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以这一在海外受到好评的展览为例,旨在探讨对于注重中国文化历史内涵,并有充分研究和准备的前提下,对外艺术展览项目的学术构想、主题甄选,策划思路,展示形式的落实等实际问题,另从文化方向工作方式等角度来对此次展览作一总结。

一、“上海摩登(1900―1949)”的学术构想与策划思路

“上海摩登(1900―1949)”得以成型并非幸运的偶然,而是长期学术积累的成果之一。为展示20世纪美术成果而策划的展览近年来不断呈现,但是大多集中于重要的画种和经典画家,作品。而笔者在美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段美术史距今虽然很近,在研究和展览方面却仍有一些受到忽略的闪光点,其中令笔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可大致归纳于“无名美术史”,“小人物美术史”,“商业美术史”和“设计艺术史”之类的大批作品。于是大致在2004年,笔者发现了月份牌这一丰富的资源,发现了这类独特的艺术品集中了上述几个特征,在当时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初步的信息归纳和分析之后,笔者对月份牌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通过对中国美术馆馆藏相关艺术品的逐步了解,向专家学者的多方求教,不断联系、走访其他重要收藏机构和收藏家,并与对这一学术领域内进行不同命题研究的同仁交流,研究的关键词范围越来越精准,“老上海”和“摩登”就是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工作准备阶段,月份牌因兼具艺术,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价值而受到重视。又考虑到它精美而通俗,可令外国观众以小见大地获得不断深入的审美体验,最终将其确定为艺术节框架下的展览内容之。

美术展览毕竟不同于学术研究,运用展览这种视觉语言能够传达的信息与文字文本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结合从文化研究视角所作的分析,我们将月份牌与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关系确定为展览所要传达的直接信息。经过策展会讨论,展览名称稍作修改后,顺利定名为“上海摩登(1900―1949)”。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策展人考虑,展览以何种角度和具体方式将这种关系呈现出来。

“老上海”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如果我们立足于这个概念,作为展览主体的月份牌在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包围中就显得力量不足。但是当我们换一个立足点,从月份牌出发去观察老上海,会发现其实这个大都市也在月份牌的包围之中。这种包围关系至少有三层意义:

在老上海,月份牌是一种可伸缩性非常强的信息媒介。上至洋房豪宅,下至弄堂棚户,张贴应时应景的月份牌都是相宜的。大张的月份牌可以在街巷和商业橱窗里做“大广告”,中等大小的月份牌可以在人们的居室发挥作用,最小的月份牌还可以当卡片来收集收藏。可以说月份牌能够深入老上海的各个角落,呈点状地在空间上把这个城市“包裹”起来。

还要注意,月份牌更新速度相当快,年节时候有更新,四季交替有更新,繁盛时每个月都有更新。月份牌的更新不但跟上了这个大都市的脚步,甚至有时能够调整都市时尚的节奏。因为向外传播与辐射能力强,它还将这种都市节奏扩散到更多城市甚至波及山乡。月份牌在时间上“贯穿”了老上海时尚的发展史。

月份牌之于老上海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层关系,就是它始终不同程度地参与着这个大都市的建构。首先,月份牌是老上海发展的见证者,其次,月份牌为广大市民阶层提供了种时尚的样板,供大众模仿,从而将艺术家和商人的共同想象过渡为物质现实:再其次,因为月份牌画家受利益驱使在特定时段“扎堆”近似题材创作,当老上海成为历史,被保存下来的月份牌则作为供后来人认识和了解这个城市及这段历史的图像依据。今天视觉领域内的老上海概念在很大部分就是月份牌搭建起来的。论及老上海文化,可供展开书写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就是月份牌。它的题材都源于都市中最光鲜诱人的一面,又常常高于实际生活水准,因此它忠诚于都市时尚,却建构了一个属于月份牌世界的老上海视界。

此次展览正是精心规划了三个比较容易理解和落实的主题,来呈现这个属于月份牌世界的老上海视界。

1 都市镜像

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拉康首先提出了“镜像理论”,并在后来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从中文字面上来讲,“镜像”一词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镜子中的影像。这个影像并非照镜子的人本身,却在一个平面关系中与之相当地近似。就因为这种无限近似的效果,观察者往往忘记了主体,而将镜中影像当做主体本身来看待。

将这个概念引入展览来阐释月份牌与老上海社会的关系,就是在暗喻这两者之间的微妙相关。月份牌的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老上海社会图景,但是当时以及后来的观察者都难免将其认同为老上海社会图景这个主体的真实存在,这种认同有时非常强烈,甚至月份牌的世界会在此时强占老上海社会图景的位置。形成错觉的根源,就在于月份牌的世界在一定层面上与老上海社会图景确实十分近似甚至传神。

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指南》上有着这样一段对老上海社会图景的描述:

上海,世界大都市,令人惊异的悖论,难以置信的反差。漂亮,卑污,奢华:生活方式如此迥异,伦理道德那么不同,一幅光彩夺目的巨型环状全景壁画,一切东方与西方最好与最坏的东西毕现其中。

上海,摩天大楼,耸立云天,美国以外,天下第一,与此同时,茅屋草棚鳞次栉比。

百货商店,华贵雍容,与纽约巴黎伦敦,声气相同。本地店铺,光鸭成蛋,名贵丝绸上好玉器、女用内衣、银制器皿,加上缤纷的广告,喧嚣的音乐,令人目为之眩,耳为之震。……上海,我们恨她,爱她!

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轻松活泼,轧轧聒耳,骚动不安,热烈奔放,上海各种色彩,种族节奏生活的大游行,无数浪子灵魂的归宿,正在游荡的黑暗后的曙光。

上海,无与伦比。

近代以来的上海,一直是中国接触西 方文明的最前沿之一。尤其是租界的存在,其中西方列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将西方世界一整套物质和精神生活系统“复制”在了上海。虽然许多东西都经过了定的本土化改造,但衣食、居所电气交通消防治安、大众传媒、娱乐场所等等新鲜事物的涌入,确确实实地使种全新的都市文化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得以确立,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另类”,东方的一个“消费天堂”。

在畸形繁荣的老上海,引领时尚的不仅有各色洋人,还有新型知识分子中的一批“洋派”人士。他们大多是“海归”和进过新式教育机构的年轻人。这些人有点钱,有点闲也有点话语权,热衷于追赶“洋”时髦,喜欢“洋”享受,为了标榜自己身份特殊,不怕标新立异,连语言上也“中西结合”。比如“摩登”最初就是在知识分子圈中使用的一个英文音译词,经过他们的“推广”才成了流行语。因为有了“小资”和“中产阶级”们的示范,“摩登”的就是令人好奇的,大众由此而生出仰慕情绪,又从仰慕进而开始模仿是非常“自然”的。抓住了消费者的崇洋心理,月份牌画家在作品中填充了丰富的背景,营造了层次丰富的都市感,恰好以视觉语言记录了老上海“土洋结合”的社会面貌和大众消费中集体无意识的感觉,而且至今看来,仍然生动鲜活。当展览将一批这样的月份牌汇集到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用心观看的人会觉得已经被自己的目光带到老上海的视界当中。

2 传统故事

谁都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和诸多传统的国家。这些财富是无形的,又蕴含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传统里包含了很多故事,可供世人书写,传统本身其实也是个故事,有待后人续写。有些习俗会因为过时而消失,但是这个传统的精神内涵还能保存下去,因为故事可以随时展换上相应的扮相,仍然令大众喜闻乐见。

也许画家创作时并无特别的心机,但有一部分月份牌似乎就专为这种使命而存在。它们专门用新的技法和人物形象表现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传统仕女。进入了月份牌世界的传统故事很多,比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木兰从军》、《麻姑献寿》等等。这种现象从月份牌诞生早期一直到其逐渐消失都在持续。本来是特别时髦的一种媒介,却讲些一点也不“洋派”的故事,乍看起来有点奇怪,细考月份牌的发展史,又觉得这没有什么奇怪了。

当西洋商人带到中国的洋海报不受欢迎时,他们就开始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突破口了。经最初的成功,始于利用传统的中国山水、人物画直接置换西洋风景与美人。通过更多的商业实践和不同尝试,商家发现,直接使用古画成本过高,搜集作品难度大,而且古代绘画高雅有余,通俗不足,作为商品广告也并不十分恰当;同时他们也发现,中国本土有不少画家水平既高,收费又不过分,所以月份牌的基本面貌终于被确定下来,成为一种由当时兼备中西绘画技巧的中国画家专门创作的商业绘画。对于早期月份牌画家来说,传统故事是他们久画不哀,轻车熟路的老题材了,他们非常了解如何使作品符合中国大众的日常习俗和欣赏爱好,同时又能满足商业绘画快节奏的需求。这些月份牌讲的都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宣扬的都是忠孝节义等中国伦理道德中最稳固也是最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

最令人欣慰的是,月份牌的发展表现为现代题材的不断丰富,而非传统题材故事的消失。所以一直到三四十年代月份牌创作达到鼎盛时期,a英画室仍然会创作一些传统题材的月份牌。它们与摩登女郎,都市风光一样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

月份牌对传统故事的热衷,其实是当时中国大众对传统故事的认同。这个现象直接表现出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涵在西方文明和国内激进改革势力的夹击下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月份牌在那个时代的那个都市,继续为传统书写着美好的故事。月份牌对传统故事中的人物、符号的种种创新,同时又是在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时对传统这个大故事的续写,这种自发性和其中蕴含的朴素感情,深思之后,令人唏嘘。

当这番缘由被揭开,再回望月份牌整体,观者会意识到,中国画家所画月份牌流行兼存世的有千百种之多,其中却没有金发碧眼的洋美人,没有耀武扬威的洋武士,也没有欧洲舶来的洋传统故事。月份牌的世界充满洋味,映照出来的却始终还是老上海,还是东方的中国的一个大都市传奇。集中展出传统故事题材的月份牌,会加强观众的中国式精神体验。

3 新式美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曾有过这样段民谣:人人都学上海洋,学来学去学勿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寥寥数语非常传神地告诉我们,彼时的上海又是多么的善变,多么的摩登,多么的独特,又多么的受到万众瞩目。这些形容词加在起,则提点出老上海“新式美感”的特征。

善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都市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按照农历过传统节日,却大多按照国际通用的公历来生活,七天个休息日。因为洋人的工厂吸纳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许多无以为生的移民和城市贫民不得不被纳入这个时间体系。在新式公司和机构里上班的职员和老板们当然也要遵守这个节奏。机器生产和时尚产业的推动,使这个大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在翻新,舶来品越来越流行,消费的力量日益凸显,娱乐业和传媒的推波助澜更使生活在老上海的人们欲罢不能地追赶着潮流的脚步一起朝着未知的“前方”奔跑。

多姿多彩的老上海作为东亚最热闹的大都市,拥有当时最新最奢华的种种物质享受。尤其在服装和饰品方面,更是走在时尚的最前沿。据说在巴黎或者纽约新上市的奢侈品,两个月左右就可以传到上海。每个有定消费能力的老上海人,尤其是女人都有条件变得更加摩登更加独特。看看成熟时期的月份牌作品,就能直接受到浓厚“摩登”意味的感染。月份牌合力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摩登时代”。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摩登”这种浅文化的标识自然就是作为第二性而存在的女人。于是许多发生在女性群体身上的,原本意义非常深刻的变革,都被摩登文化稀释了。天足,剪发女学生,新式旗袍,自由恋爱、新式婚姻等等事件,时常被众多女人理解和操作为对时尚的想象和引领。她们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把握和主导建构“独特”的神话,推动“摩登”的进程,获取时尚领域的“话语权”,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取新的身份认同。这很难说是进步的还是悲哀的,或许事实是两者兼而有之。总之,如果没有这些摩登,独特又善变的女人,这个大都市就至少失去了一半的色彩和趣味,“新式美感”就再也找不到这么合适的传达者。

月份牌中表现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场景:新式家庭生活流行服装,演艺场景,娱乐明星,新闻女性,运动健将时髦女学生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等等。她们大大地不同于三从四德的前辈,她们是都市时尚的中心,社会消费的主力,众多商家的目标人群。她们不再隐藏于男性的 后院里,而是大大方方地出现在社会的正面――她们受到万众瞩目,虽然投来的目光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心机和欲望,也丝毫不能阻止她们光彩照人的亮相,不能阻止她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实现以及修改老上海的新式审美标准。她们的标准与今天不同,但是她们的美和其所代表的上海摩登,通过艺术的传达可以超越时空阻隔,热情地抵达今日观众的眼前。

“上海摩登(1900―1949)”的三个主题设计背后是策展人从哲学,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的思考,而这三个主题的物质呈现是策展人对月份牌艺术的理解。

二、“上海摩登(1900―1949)”的工作方式与文化意义:

1 “上海摩登(1900―1949)”的工作方式

“上海摩登(1900―1949)”由笔者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汉学院lieselot laureyns携各自团队联合策划。

在主题确定之初,双方在中国进行过基础沟通。在具体确定展品的过程中,中方遵循尽量提供原版作品,精当实物的原则,通过电子邮件等环保又经济的方式与比方多次交换意见。在充分考虑比方展览场地的条件和特点之后,中方策展团队为平面展品定制了尽量减少色差并能妥善保护作品的有机玻璃框和展架等配套设施,并且精心挑选了老电影和音乐来为展览烘托气氛。在操作的细节处,如托运包装的尺寸,展架的运输方式等,都落实得很到位,为中,比双方工作人员共同布展节约了时间,提供了便利。

在布展期间,中,比双方工作人员就与展览相关的各种艺术和文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针对月份牌这种兼具中西艺术特征的展品,中方策展人为比方展馆工作人员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详尽说明和介绍,令比方工作人员对展品的认识更加充分,对自远方而来的中国艺术品也更加喜爱。

比利时当地时间2009年10月25日下午3时,“上海摩登(1900―1949)”在布鲁塞尔红色修道院艺术中心举办开幕式,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比方总协调人克莱尔・吉尔尚(Claire Kirschen)比利时布鲁塞尔Gemeente地区Didier区长、比利时红色修道院艺术中心Vincent馆长,比利时根特大学汉学院lieseIot laureyns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李万万(笔者)、中国美术馆典藏部王桂兰,收藏家岑大维以及比利时社会各界人士约300余人出席。开幕式由Vincent馆长主持,克莱尔・吉尔尚和Didier区长先后致辞。

比方总协调人克莱尔・吉尔尚在致辞中所进行的说明和评价,都基于对展览比较准确的了解和对中比文化差异相对恰当的把握。她尤其强调了此次所展出的月份牌等艺术品,对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别具吸引力,因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由这样的共同兴趣点出发,更多的对话成为可能,更多的理解也成为可能,不断加深的理解正是多领域互信合作的坚实基础。笔者最后向嘉宾介绍了展览的筹备情况,并且重点讲解了展览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在开幕后的首日参观过程中,比利时的各界观众对展出作品的文化气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这些历经岁月的作品的精致程度大加赞叹。不少观众还对展出的实物和音乐表现得非常好奇。此次展览的场地时常有比利时的儿童和少年集体前往参观,相信在长达数月的展期内,会在年轻

代的心中留下中国文化的印象播下中比友谊的种子。

2 “上海摩登(1900―1949)”在欧洲展出的文化意义:

“上海摩登(1900―1949)”展览旨在回应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更是第一次在欧洲集中展出月份牌。策展人的深入思考和良苦用心虽然是大部分观众难以完全体会的,但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欧洲观众会获得新鲜而值得回味的视觉体验欣赏到一个世纪以前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特殊艺术品。对于热心东方文化尤其是有意于汉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这更是次难得的跨时空视觉旅行。

如将欧洲大致视作一个文化共同体,他们其实有着一个非常强大又有根基的文化传统。生活在这种传统中的人们不能摆脱渗透在日常的文化惯性,与他们分享月份牌这种既东方又不至于使欧洲人感到太陌生而无从欣赏和接受的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同样是一种强大而根深蒂固的存在而且这两种文化是世代有交流的,尤其在艺术方面是可以直接沟通的。

每一个艺术展览的观众毕竟都是有限的,但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展览能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能够引起的关注和思考会更多,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将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摩登(1900―1949)》这颗小石子在欧洲文化的广淘水面上能够荡漾比石子本身大得多的涟漪,波及超越展览地的范围。

三、总结

此次展览使中国美术馆员工积累了出国办展的宝贵经验,这种跨文化进行艺术交流的经验既直接又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具体实践以及认真的总结我们加深了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与自豪。事实证明,只有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历史深度的艺术品才能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面对送艺术品出国展览这样的任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必须要扎扎实实地研究、深入透彻地了解即将呈现出来的展品;只有认清什么是能够代表中国形象,值得珍藏的,具有非凡价值的双方都能够认同的艺术品,并且对它们怀有真挚的感情,才能保证展览有特色、生动,鲜活,耐人寻味,进而打动语言和文化背景都不相同的观众。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4

    1935年姚苏凤(编剧、导演、编辑、电影评论家)发表《妇人之恩宠——电影》一文,指出了电影格外恩宠妇人的状况及缘由:“电影是妇人的电影”,妇人的魅力统领着电影,妇人的趣味影响到影片的票房,因此,“环绕着妇人之生活,我们的电影才更有其胜利之把握”②。在崇尚浪漫时尚的上海,在男性人口远远多于女性的上海,自然对银幕上“妇人之魅力”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在上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不是为着银幕上的女人,便是为着黑暗中的异性”③。连左翼电影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客观环境的关系”,1933年“以女性为主的暴露影片就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④。“以妇女问题为主题”的电影,“已经不单将妇女当作作品的题材,而严肃地接触到妇女解放问题与整个社会问题之解决的关系”⑤。电影编导把妇女与社会、民族问题联结叙述,并不一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许多情形下倒是妥协的结果——对电影市场的妥协,对电影检查制度的妥协。例如,左翼电影《自由神》(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1935年)的主题是“争取我们民族的自由解放”,主题歌《自由神之歌》即表明了这一点,但影片却披上了一件“妇女问题”的外衣。当时就有论者指出,《自由神》“从女性的一角去作画面的表现,也许是如今不得已的办法”⑥。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妥协,最终都造成了30年代女性电影⑦的风行。

    谈论女性电影,应当从人物开始。人物在叙事中的意义不可小觑,正如托马舍夫斯基所说:“人物是一条导线,它使清理母题的乱团成为可能,并允许它们被归类和整理。”⑧同理,探究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进入女性故事与影片主题的重要途径。30年代女性电影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趋于类型化,涉及的类型不外乎摩登女郎、小资产阶级女性、女工、贤妻良母等几种。当然,并不是说30年代的上海只存在这几种类型的妇女。女性电影主要讲述这几类女性的故事,是由于时代精神的规约。

    女性形象的类型化,造成了电影中人物组合的模式化倾向。人物的组合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包含编导的各种考虑。绝大部分女性电影并没有推出鲜明饱满的女性形象,女性电影也主要不是通过性格而是依靠环境与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在女性电影中,环境、事件的组合与人物的组合具有同一性,互为镜像,相互阐释。人物组合模式对于女性电影的情感表达和主题生成,显得至关重要。对人物组合模式进行解读,可以了解女性电影如何试图在洋场趣味、左翼观念、党国训导和人文追求等话语之间寻找立足点。

    30年代电影的女性人物构成模式主要有“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一男两女”模式和“两姊妹”模式。女性人物的构成模式很大程度上规约了影片的风貌格调。

    一、“三个摩登女性”模式

    其实,上海观众的电影审美需求与“左联”的观念诉求并不完全一致,这将影响到左翼剧作家对女性人物组合模式的选择。主题和风格切合左翼观念的影片,往往与观众的趣味习惯存在明显的隔阂,也就难以满足上海观众的欣赏趣味。例如,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的《春蚕》(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改编自茅盾的同名小说,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影片“因着太忠实于小说原著以致失去了剧的激发性,在营业上大大的失败”⑨。左翼剧作家对电影的娱乐性以及上海观众的审美趣味应该是熟悉的,也应该明白置之不顾可能导致的后果。因此,在上海观众向来偏好的女性电影中,左翼观念对租界风气的妥协便不可避免。

    “一·二八”事变之后,尽管“专以‘玉腿酥胸’为号召的影片”受到人们的抨击,尽管茅盾呼吁“编制几部‘抗日战争’影片”⑩,尽管1932年五位左翼权威作家借《地泉》重版的机会对“革命加恋爱”模式进行了清算,然而,“一·二八”周年后,左翼剧作家奉献出来的还是革命与爱情相结合的电影故事,是“确能和舶来品的‘玉腿酥胸’斗一斗”的《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狂流》(夏衍编剧)与《城市之夜》(贺孟斧、冯紫墀编剧)(11)。

    左翼剧作家难以与洋场趣味彻底决裂,他们通常有着浓厚的小资情调,被戏称为咖啡店里的“革命文学家”(12)、“跳舞场里的前进作家”(13)。左翼电影想要兼顾洋场风气、个人趣味与左翼观念,对照与嬗变的手法就成了常用的叙事策略。左翼剧作家编剧的女性电影,通常涉及几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几个女性形象的思想倾向、命运故事相互映照,从而构成了意义参照体系,左翼观念在参照中透露出来。要而言之,新女性观念的阐释在影片中是以系统的方式出现,影片的主题是讨论式的。在身体修辞和场景设置上,繁华的城市景观、暧昧的舞场、豪华的客厅、时尚的服饰、妩媚的表情、大胆的调情、女性的曲线、男性的肌肉……是女性电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拼凑起上海租界的文化风尚图景,应付着上海观众的审美胃口。与之相对照,破败的农村、逼仄的亭子间、阴险凶残的富人、走投无路的职业女性、备受欺凌的工厂女工、去性别化的革命女性、汹涌的工人群体……同样是影片常常涉及的元素,它们既发泄了民众对上海地狱的不满,又表达了左翼人士的观念诉求。总之,女性电影试图把时代主题与租界风尚调和在一起,既迎合摩登上海又兼顾左翼观念。

    左翼制作的试图建构新女性观念的女性电影,在女性人物的构成上,最典型的模式为“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三个摩登女性”通常指向软弱彷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华丽淫靡的摩登女郎、勇敢抗争的(革命)女工。这种人物组合模式为诸多影片所采用,如《三个 摩登女性》、《新女性》、《女性的呐喊》。在一些没有塑造“革命女性”的影片中,“三个摩登女性”的社会身份及文化内涵有所变化,但都是以三个在性格、观念上形成对照的女性人物来支撑主题,或协助主题的完成,如《三姊妹》、《脂粉市场》、《女人》等。详见下表。

    

    女性电影以“三个摩登女性”作为人物组合的基本模式,缘于上海女性的现实状况与剧作家对女性类型的理解。“在欺骗诡诈的都会里,十字街头不难碰见华丽、彷徨、挣扎的女性”(14)。《三个摩登女性》中的虞玉、陈若英、周淑贞,《新女性》中的王太太、韦明、李阿英,《女性的呐喊》中的爱娜、叶莲、少英,《脂粉市场》中的杨雪芳、李翠芬、杨小姐,分别对应着“华丽、彷徨、挣扎的女性”。针对《新女性》与《三个摩登女性》的女性形象重复问题,海派作家周楞伽曾给出了如下解释:“这种重复是可以谅解的。在目前,谁能够说除了以上这三种女性外,还有第四种典型的女性呢?”(15)显然,周楞伽的断语只适用于30年代租界化的上海社会。

    摩登女郎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租界城市的产物。租界化上海既是全国的新闻与电影中心,又是一座奉行重商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城市。摩登女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上海租界的欧化观念与消费产业的发达。上海租界发达的现代娱乐消费空间与身体美化行业,为摩登女郎的养成提供了土壤。反过来,摩登女郎自身也成了被观看、被消费的商品,每天被上海的广告、画报、电影等媒介“大量地复制生产”,最终,摩登女郎“变为一种代表消费文化的象征”(16)。在20、30年代的各种媒介中,摩登女郎的形象基本上是上海模式,30年代女性电影中有关摩登女郎的故事,也几乎是在上海的城市空间中展开的。上海也是现代工业和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据统计,1933年上海的工业资本总额占全国的40%,工人占43%,总产值占50%。而且,上海的工业大部分为外国把持,外国的投资有67.1%集中在上海(17)。因此,女性电影的上海叙事,自然少不了女工的身影,尤其是以“新兴阶级的解放”(18)作为目标的左翼文艺,迫切需要把工人形象推向银幕。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不能说是上海的特产,但小资情调是上海的知识阶层带有身份标识的特性;小资情调的养成与上海租界的现代景观、时尚氛围与享乐世风有关,是“左联”试图消解的一种特性。女性电影以小资产阶级的生命遭遇、精神涅槃作为叙事重心,是上海文化人自我表达的需要,也符合左翼的思想规训。

    摩登女郎、女工与小资产阶级女性所组合的女性人物模式,为相当一部分女性电影所采用。费穆导演1934年写道:“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19)女性电影所采用的“三个摩登女性”人物组合模式,是上海式的,表明了影界对租界化上海文化风气的迁就与重造的双重心态。

    如果注意一下编剧者的身份,我们会惊异地发现,“三个摩登女性”模式影片的编剧者,绝大部分为左翼作家,如《三个摩登女性》编剧为田汉,《女性的呐喊》的编剧为沈西苓,《现代一女性》的编剧为艾霞,《女人》的编剧为史东山,《三姊妹》的编剧以阿英(钱杏邨)为主,《时代的儿女》的编剧为夏衍、郑伯奇、阿英,《脂粉市场》的编剧为夏衍,《风云儿女》的编剧为田汉、夏衍,在女性问题汇聚的影片《女儿经》(1934)中,左翼剧作者集体亮相,夏衍、洪深、阿英、郑伯奇、沈西苓都参与了该剧的编写。而下面要谈到的“一男两女”模式影片的编导人员却几乎看不到左翼作家的身影,这说明左翼作家对“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的特殊嗜好。这些影片大部分出自左翼电影工作者深度介入的明星公司,同样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左翼色彩。

    以人物参差对照的方式来表达左翼观念,多少包含迂回作战的意味。这大概缘于观众来电影院不是为了接受“干燥而生硬的说教”(20)。而“‘左翼电影’是依靠在上海租界中商业化的电影界生存,要考虑到电影业者的接受,以及影片在广大的中国和南洋市场上放映的问题,左派不能明目张胆地宣传共产主义,只能技巧的间接的侧面的在剧本中推销赤化思想”(21)。以摩登女郎的颓靡、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浪漫做烘托与掩护,在华丽的故事中推出革命女性形象,也算是“技巧的间接的侧面的在剧本中推销赤化思想”。左翼作家在个人情趣上难以舍弃对小资情调的眷怀与玩味,在理念上要求膜拜新兴阶级,批判摩登女郎。所以,这种模式为左翼作家乐于选择。以“三个摩登女性”作为人物构成模式的女性电影,在形象参照中形成了讨论式主题风格,以此表达关于新女性的观念诉求。

    “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的影片,并不像我们所设想的那样,男性是以启蒙者或拯救者的角色出现,恰恰相反,拯救、教化女性的仍旧是女性:女工李阿英以保护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参与韦明的故事(《新女性》),杨小姐在李翠芬的职场遭遇中扮演了人生导师的角色(《脂粉市场》),革命者少英的人生选择为失落的叶莲提供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方向(《女性的呐喊》),安琳重塑了萄萄的思想(《现代一女性》)。个别影片甚至构设了女性拯救男性的性别关系,如接线生周淑贞对沉溺于海上繁华的男主人公张榆进行思想导引(《三个摩登女性》)。而在下面将要论到的“一男两女”模式的影片中,女性拯救男性的性别关系是一种常态,例如:看了阿凤的表演后,诗人辛白华从浪漫奢靡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奔赴抗战前线(《风云儿女》);对小凤的承诺与回忆是画家江波投身救国洪流的原动力(《野玫瑰》);华素云以女性的宽容让丈夫罗文浪子回头,使他有了重建家庭温馨港湾的勇气(《粉红色的梦》);妻子的临终遗言让车夫许大放弃了与“蛇蝎美人”同归于尽的打算(《蛇蝎美人》);前妻史缦云的举动让冯志乐良心发现,勇于承担罪过(《秋扇明灯》)。

    “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的影片常见的结尾是被拯救的男性或女性走向革命、走向工农大众,有意避免重蹈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模式的覆辙,有意在革命与恋爱之间拉开距离,把恋爱看成一种不应当的追求,让革命凸显,具有反爱情的倾向。《三个摩登女性》 、《野玫瑰》、《风云儿女》、《女性的呐喊》、《现代一女性》、《新女性》并没有归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有意违背观众的世俗期待。把浪漫摩登的爱情在过程中呈现,以满足上海趣味,同时在故事的结局对之进行否定,以符合左翼的诉求。

    “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中的三种人物类型之间存在边界,但也存在“交集”。大致来说,摩登女郎与女工(革命女性),一个是上海天堂的享乐者,一个是上海地狱的磨难者,两者相隔遥远,难以相交;摩登女郎与小资产阶级女性在个性追求、生活趣味、浪漫性情等方面存在“交集”;小资产阶级女性与女工(革命女性)同样处于社会底层,承受着来自资产阶级的压迫,生活艰难,对社会现状不满,又挣扎着想改变自身地位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她们在这些方面存在“交集”。如果要把这些女性电影的主题模式归为一句话,那就是:“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的电影讲述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去除与摩登女郎共有的思想习性、走向女工(革命女性)的故事。

    “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照顾到了各方面的情感、观念、审美需求。软弱彷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在影片中一般是作为“传情人物”(代表编导的情感取向)被重点叙述,她们接近小资情调的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与审美趣味。意志坚定、勇敢抗争的女性一般是作为并不可爱的“代言人物”(代表编导的价值取向),是影片的次要角色,只参与部分情节,但是,在汹涌的左翼思潮中,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她们是良心、正义、民族意识的体现,是左翼观念的载体。为了弥补“代言人物”形象的单薄,影片常常以工人(民众)群像结尾,躁动的、汹涌的人潮影像,暗示出“暴动”、“革命”的信息,透露出对无产阶级力量的膜拜。华丽淫靡的摩登女郎一般是作为“挑战人物”(22)(代表编导的否定价值取向),她们是上海租界的产物,为上海观众提供了银幕上的视觉盛宴。

    “三个摩登女性”人物构成模式满足了租界化上海错综复杂的观众口味:小资情调、左翼诉求、摩登趣味……抛开影片的倾向性不论,笔者认为,从编导方面来说,呈现本身就是一种迎合。从观众方面来说,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属性相类似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仿佛具有代言者的意义,观众随着镜头凝视人物,参与故事,投射情感。

    二、“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

    30年代的上海,有一些女性电影主要是由两个女性人物来诠释主题的,两个女性人物也是对照关系。两个女性的组合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男两女”模式和“两姊妹”模式。“一男两女”模式构设的是婚外恋故事,意在批判男性家庭责任感的丧失与摩登女郎败坏家庭的罪恶;“两姊妹”模式侧重表现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女性带有政治色彩的冲突以及解决方式。“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可以看作“三个摩登女性”的简化。“三个摩登女性”模式是三种生命状态、三种思想观念的女性人物的组合,“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是两种生命状态、两种思想观念的女性人物的组合,两类女性人物在身份、观念、人性上的对比更鲜明,他们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影片的主题思想更凸显。“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的影片,基本不出现女工形象,两个女性人物通常存在血缘、婚恋的情感纠葛,影片在她们的伦理关系中加入了阶级、民族、新旧观念等间离性因素,推动故事的发展,阐释两个女性分道扬镳的人生状态。

    “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为左翼作家所专擅,好些影片出自明星影片公司。而“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绝少出自左翼作家之手,绝大部分影片为联华公司出品。就党派立场来看,30年代的联华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有的影片向左,有的影片向右。如果硬要说清楚联华的政治倾向性,笔者认为,联华的立场不是党派政治,而是公众(或民族、社会)政治。联华更在意电影院里的上海观众,更重视影片的人文或商业价值。

    采用“一男两女”模式的影片有《粉红色的梦》、《陷落的灵魂》、《风云儿女》、《人生》、《秋扇明灯》、《蛇蝎美人》、《南国之春》、《母爱》等,详见下表:

    

    

“一男两女”模式的影片生发的是婚外恋或移情别恋的故事。婚外恋或移情别恋的对象为摩登女郎(交际花、路柳墙花、富孀、荡妇、贵妇)。影片最初给出的是一男一女的婚恋关系,由于摩登女郎的掺入,一男一女所维持的婚姻或恋爱关系受到冲击而中断,男主人公与摩登女郎的浪漫关系经过短暂的激情愉悦之后,或因摩登女郎的寡情势利而结束,或因男主人公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宣告破裂,男主人公被抛弃或灵魂挣扎后,得以修复与前妻(前恋人)的关系。影片通过男主人公的转变与重新选择,对婚变中的妻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摩登女郎扰乱家庭伦理秩序的后果进行了批评。这些影片带有明显的教诲意义,或回归传统家庭伦理格局,如《粉红色的梦》、《人生》、《秋扇明灯》、《母爱》;或毅然承担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如《南国之春》、《野玫瑰》、《风云儿女》。“一男两女”模式的影片与晚清狭邪小说的叙事姿态、叙事效应相类似:摆出批判“危险的愉悦”的姿态,表明男主人公红尘历劫后的忏悔心理,同时又以魅惑的文字或华丽的画面来聚焦都市情欲关系,渲染其令人心旌摇荡的魔力,让读者(观众)随着叙事者(镜头)与男主人公一同沉迷其中。这种充分呈现后的批判,包含引诱。

    各制片公司转向之后,所制作的女性电影虽然讲述的还是以上海为主要背景的浪漫、颓靡的男女情事,但其品位与《情海重吻》(1929)这类单纯展示都市男女迷乱关系的影片有所不同,价值观念尺度做了调整,以积极的思想来干预、规约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使得都市情欲故事在道德、政治的监控下,能够堂而皇之地铺陈华丽的场景、浪漫的格调、欲望的气息,而不必承担败坏风气、迷乱人心的恶名,不必承担来自民族主义的指责,因为影片主旨对传统伦理的回归或对“抗战”的提倡,与民族主义达成了某种合谋关系。在30年代电影 中,女明星仍然一如既往地“故意把风骚两字,加工制造,要做出荡人心魄的样子”(23)。然而,当镜头聚焦于摩登女郎搔首弄姿、卖弄风情的身体,引导观众玩味、消费时,编导是不用承担后果的,因为影片在这之前或之后,已通过字幕或对白对之进行了“消毒”。发到每个观众手中的电影说明书(影片的重要副文本,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影片未道明的人物、空间、故事的背景信息以及道德、政治判断,会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参与到观众对影片意义的解读中),也提示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应该持何种立场。这就是转向后女性电影的讨巧策略——既与怀着浪漫心态、欧化趣味、情欲幻想的上海观众维持着心照不宣的暧昧关系,又与时代、民族的宏大话语公开结义,显示出租界文人善于在商业与政治之间周旋的智慧。

    “两姊妹”模式的影片有《姊妹花》、《母性之光》、《暴雨梨花》、《国风》等,详见下表。

    

    “两姊妹”模式利用姊妹(《母性之光》中的母女关系可以看作姊妹关系的变体)伦理关系来构设尖锐的戏剧性冲突,姊妹虽为至亲,却联系着在阶级、观念上处于对立情态的不同男性,如:二宝与丈夫是一对贫困夫妻,大宝是军阀钱督办的七姨太(《姊妹花》);慧英的前夫是革命者,小梅做了资本家的儿媳妇(《母性之光》);盲女小琴与工人刘良才情意相投,妹妹小英羡慕繁华的生活,自愿做富家少爷施家俊的地下情人(《暴雨梨花》);姐姐张兰自尊自重、深明大义,与表哥情投意合,妹妹张桃追求享乐、生活放浪,与校董的儿子臭味相投(《国风》)。以上列举的姊妹,前者是体现编导立场的“代言人物”,其思想性格缺少变化,属于完成型人物;后者属于发展型人物,最终倒向前者的观念立场。

    “两姊妹”模式的女性电影依靠血缘亲情关系来生发故事,串联社会各阶层,但其意并不在给观众讲述一个家庭伦理故事,影片的旨意实际上在血缘亲情之外。这些影片不过是借姊妹关系来构设阶级身份与民族意识的冲突。把阶级、民族问题上的两种对立情形植入姊妹、母女关系中,使得冲突带有不可调和的性质,揭示出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编导要以伦理关系来承载阶级与民族的宏大叙事?一方面正如余纪所言:“伦理观念不但是一切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交会点和爆发点,也是最可触摸的蜕变之一。”(24)另一方面,在伦理中国,伦理片最具煽情性,容易打动观众,提高票房。《姊妹花》之所以在新光戏院“连映到六十天”,“打破了远东中外一切影片的记录”,据编导郑正秋说,其主要原因是许多观众“情愿出了钱到新光去出眼泪”(25)。“两姊妹”模式的女性电影给出的解决戏剧冲突的方案为:与腐化淫靡的有钱阶级相联系的姊妹(或女儿)最后觉悟,姊妹俩(母女俩)归于同一立场观念,因阶级观念、民族意识的冲突而产生的亲情伦理裂痕,最终得以缝合。

    上面表格虽然仅仅列出了四部作品,编导的身份却非常多样,有被当时电影界称为“老夫子”的郑正秋,有左翼作家田汉,有日后被称为“中国恐怖电影拓荒者”的马徐维邦,有积极宣传“新生活运动”的罗明佑。这些编导都以“两姊妹”模式来构设故事,说明了这种模式的普适性与感染力。家庭伦理与阶级伦理、国家伦理的交织叙事,兼顾了观众的私人情感与公共意识的表达,当然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底层生活与上流社会的均等呈现,则同时迎合了左翼观念(或党国意识)与洋场风气。导演蔡楚生的现身说法证明了这一点。蔡楚生1936年谈到自己编导的影片《迷途的羔羊》,承认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故事中伪善者沈慈航这条副线有些多余,但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明知故犯”地添加了这条线索,因为他深知要对付那些看惯了美国富丽堂皇的影片的上海观众的胃口,必须给他们提供“社会上熟悉的,‘上流人’的面貌”,如果仅仅讲述上海小瘪三(底层人群)的生活,“必然地最少就会减去一半观众”(26)。当商业性(洋场趣味)、政治性与艺术性难以周全时,有的导演会明智地选择让艺术做点牺牲,有的导演则态度游移,导致受众的感想偏离了编导的设想。

    1933年出品的《母性之光》就存在表达重心的转移与观众理解的偏离。导演卜万苍说:“这一片原名是《歌星舞后》,后来我变更了一些意义而改为《母性之光》。剧名上的所谓‘母性’,原应该着重在陈燕燕的身上,不过因为黎灼灼表演的特殊成功,遂使观众转觉陈轻而黎重。”(27)从片名看,《歌星舞后》显然带有歌舞片的迹象,而上海观众特别嗜好艳丽、肉感的歌舞片,卜万苍大概多少想利用其中的元素。或许是在新兴电影运动的影响下,编导“变更一些意义”后把主题转向了“母性”,改名为《母性之光》后,还是保留了较多豪华艳丽的歌舞元素。修改后的影片,带有“一鱼两吃”的性质。这种“一鱼两吃”、两面讨好(商业与政治)的做法,在左翼剧作家欧阳予倩编导的影片《如此繁华》(1937)中同样明显,影片充斥着时髦的服饰、香艳的肉体和灯红酒绿的交际场景。如果去掉结尾,该影片完全可以与好莱坞香艳大片归为一类。女主角陶春丽(黎莉莉扮演)是《母性之光》中小梅的翻版,影片以香艳妩媚的交际花陶春丽走向革命结尾,政治的转身实在太突然。半裸着身体,把丝袜慢慢拉上饱满性感的大腿的陶春丽,因打牌缺钱而偷窃的陶春丽,与革命者陶春丽之间的跨度,被编导轻描淡写就糊弄过去了。说得夸张一点,有点像色情片加了个革命的尾巴。陶春丽作为革命者的号召力与可信度,不能不大打折扣。想在上海欲望、洋场趣味与革命政治之间摆渡,以达到商业与政治的双重目的,无论文学还是电影,艺术圆融的作品实在不多。

    回到《母性之光》。“母性”主题由谁来承担?卜万苍说由陈燕燕(小梅的扮演者),观众觉得由黎灼灼(慧英的扮演者)。卜万苍把误解的原因归于“黎灼灼表演的特殊成功”。其实,这不是主因。在影片中,黎灼灼自始至终以充满母爱的形象介入“歌星舞后”陈燕燕的人生道路,陈燕燕自始至终以黎灼灼女儿的身份出现,临到故事的后半部分,陈燕燕才同时扮演女儿兼母亲的角 色。而且,影片对陈燕燕的“歌星舞后”风采渲染过多,她后面的被抛弃与对孩子的重视,更多地给人以回到正道的感觉,影片让她从“歌星舞后”、豪门媳妇的角色转变为拯救穷苦孩子的圣母,形象之间的鸿沟不易填平。行动与人物有着“相互依赖性”,把“歌星舞后”陈燕燕(而不是黎灼灼)当作“代言人物”,承担“母性”主题,唱出“让黑暗中的孩子得到光明,让穷苦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歌声,感觉人物与行动的对接像一辆没有套好的驴车,因此“故事就不会轻易获得我们的信任”(28),难免被误读。主题转移也好,观众误读也好,最终的解释还是洋场趣味与左翼观念的(表面)角逐与(实际)联欢问题。其余三部影片同样包含这种暧昧关系,只是在《国风》中,左翼观念换成了党国的新生活观念。

    “两姊妹”模式的女性电影在家庭伦理情感与民族阶级观念之间建立联络,容纳了困难的底层社会与摩登的上流社会两条线索,融会了租界化上海的社会结构,满足了上海观众多重期待。

    30年代的女性电影,还有一些影片集中叙述女性在上海的命运遭遇。这类影片有着共同的精神指向:批判租界化的上海,有着反都市的色彩。在这类影片中,讲述“乡女进城”的影片占多数,如《天明》、《姊姊的悲剧》、《再会吧,上海》、《乡愁》、《体育皇后》、《都市的罪恶》、《青春》。“海上繁华,实一毁人之洪炉”(29)。乡女到了上海后,便被上海的繁华、轻浮、邪恶的风气所攫取、所改造。这些女性有的被上海吞噬,有的则幡然醒悟,既证明了上海是一个“毁人炉”,是乡村女性的噩梦,又证明了“上海是一座剥削阶级的压榨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火药库”(30),是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发动机。

    三、小结

    以上我们大致归纳分析了女性电影的人物构成模式。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人物模式与编导组成情况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其中存在某些规律。

    “一男两女”模式与“乡女进城”模式的影片,十有七八是导演自己兼编剧,而且其中几乎看不到左翼剧作家的身影。由此笔者想到,这两种模式所涉及的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在租界化上海是一种常态,导演对之了然于胸,有把握从中寻找故事,编写剧本。这些人物与故事是导演感兴趣的,也是上海普通观众乐于看的。这些影片给出的是关于欲望上海、罪恶上海的故事。而“三个摩登女性”模式的女性电影,导演与编剧十之八九是分开的,其中编剧往往是左翼剧作家。除了我们在前面论到的方面以外,这种情况还说明“三个摩登女性”模式所构设的人物关系、所引发的故事套路,以及由女工来承担启蒙与救世角色的处理方式,多少带有拟想(理想)的成分,不是上海的现实常态的反映,更多地体现了左翼剧作家从无产阶级观念出发来设想女界,带有明显的“编”的痕迹。这种模式所涵盖的“思想结构”,为一般的非左翼导演所不具备,所以有赖于左翼剧作家为他们提供这类剧本。

    总而言之,30年代中国电影的女性人物模式受到洋场趣味、左翼观念和党国期望的制约,是女性电影与时代语境“商讨”的结果。因此,女性人物模式既是文化身份与生存状况的组合模式,也是30年代的思想与趣味的组合模式,更是商业与政治的组合模式。

    注释:

    ①(30)新中华杂志社编《上海的将来》,(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71-73页,第4页。

    ②陈子善选编《脂粉的城市:〈妇人画报〉之风景》,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③许美损:《弗洛依特主义与电影》,载《现代电影》1935年5月第1卷第3期。

    ④尘无:《〈神女〉(评一)》,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86页。

    ⑤洪深:《一九三三年的中国电影》,载《文学》1934年1月第2卷第1期。

    ⑥易士:《〈自由神〉的哭和笑》,载《太白》1935年9月第2卷第12期。

    ⑦本文所使用的“女性电影”这一概念与“女性主义电影”不同。应宇力在《女性电影史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的“前言”中对“女性电影”的界定,实际上是指“女性主义电影”:“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女性主义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成为一种创作与批评潮流。本文所使用的“女性电影”是泛指以女性话题、女性生活、女性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

    ⑧(28)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第114页。

    ⑨凌鹤:《程步高论》,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第283页。

    ⑩(11)《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404页,第403页。

    (12)《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3)张谔:《现代中国作家群》(漫画),载《文艺画报》1934年12月第1卷第2期。

    (14)爱珲:《新女性》,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第342页。

    (15)苗埒(周楞伽):《新女性》,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第340页。

    (16)坂元弘子;《民国时期画报里的摩登女郎》,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17)数据来源于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前言”部分。

    (18)《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报导),载《拓荒者》1930年3月第1卷第3期。

    (19)费穆:《略谈“空气”》,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20)嘉谟:《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载《现代电影》1933年12月第1卷第6期。

    (21)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年版,第175页。

    (22)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23)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54页。

    (24)余纪:《中国电影伦理观念的现代性转换》,载《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

    (25)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载《社会月报》1934年6月创刊号。

    (26)蔡楚生:《会客室中》,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第268页。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5

首日Big Pink疯狂压轴

来自西安的黑撒乐队首次进京演出,他们用特有的陕西方言摇滚带给现场第一个高潮。声音碎片演出过程中的一点小雨浇旺了观众们的热情,鼓手秦少建的回归也使乐队越发大气。即将于10月30日发表第二张专辑《浪潮》的后海大鲨鱼乐队,在当天的现场首演了新专辑中大部分曲目,主唱付菡的华丽与性感以及乐队完美的表现,使他们成为当晚最闪耀的明星。天空舞台的压轴乐队二手玫瑰以其而不失大气的演出点燃全场。重组之后的诱导社乐队登陆Badhead舞台,其动听的旋律和不羁的台风让人大呼过瘾。

当天最让人过瘾的当然来自于“海外军团”。原本并不为乐迷所熟知的法国乐队Housse DeRackett一登场,即以丰富表现力与强大气场吸引了观众,带给人巨大惊喜。格拉斯哥独立流行大牌Camera Obscura旋律极其优美,气质极其华丽,其现场表现堪称完美。最令人期待的The BigPink的登场,则把全场气氛推至最高,连续1小时的超High演出让人激情不断,最热歌曲《Dominos》的压轴为第一日摩登音乐节划上圆满句号。

Brett Anderson未翻唱老歌

摩登天空第二日,Bigger Bang一开场就将现场气氛点燃,虽然是新乐队,但潜力十足。AV大久保的《Break》迅速让台下观众High到高潮。旅行团比之从前玩儿得更放得开,举手投足间也更加大气。全场最大惊喜是来自美国的全美最佳摇滚新军Free Energy,虽然国内观众对他们了解并不够多,但他们凭借疯狂而完美的现场瞬间征服全场。

张悬的到来引发全场骚动,仍是一如既往的美好。天空舞台压轴乐队扭曲机器则凭借最具煽动性的现场令全场沸腾。重塑雕像的权利已然代表了国内摇滚乐的最高水准,其令人震撼的演出堪称完美无瑕。

压轴演出的Brett Anderson不减当年,举手投足均体现巨星气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出更是让现场观众欢呼尖叫不断。虽然Brett Anderson并未演唱Suede经典曲目未免让人颇感遗憾,但Brett Anderson整体演出质量依然体现出超高水准。

Blonde Redhead的压轴演出

第三日的摩登,更是精彩不断,台湾新晋乐团Go Chic的开场在一秒钟之内点燃了全场,不但在演出过程中爬上栏杆、跳下舞台、站上音箱,甚至跳入观众席中与观众一起POGO,堪称当日黑马。万能青年旅店的人文气息,拉脱维亚顶级摇滚乐队Brian Storm的东欧风情,都给人深刻印象。当刺猬乐队狂躁而饱含青春活力的演出结束时,主唱子健甚至将吉他扔下舞台,摔断琴颈。签约摩登不久的中国摇滚“现场之王”谢天笑,以其当仁不让的实力压轴了天空舞台,引发POGO不断。当天是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生日,刚刚发新片的Arms And Legs主唱Scott更客串吉他,新老歌曲让台下观众跳水不断。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6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0;2.桂林彰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桂林 541000;

3.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4.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摩星岭管理处,广州 510000)

摘要:从使用主体(人)、设计客体(场所)、公众参与等方面论述使用后评价(POE)对风景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摩星岭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绿地的功能、使用状况、景观设施等,以为景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提出良好建议。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植物造景;使用者;白云山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6-410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6.068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简介:孟妍君(1977-),女,山东宁津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电话)13317115622(电子信箱)350778987@qq.com。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主要是对建筑及环境在其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应用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数学、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建筑物及环境进行的一套系统的、严格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并通过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建筑及环境的使用后情况及其绩效,从而提出反馈意见和标准,为将来建成更好的建筑和环境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概述

1.1 风景区景观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使用状况评价(POE)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POE经过40余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评价体系也已经成型,POE服务机构大量涌现,POE理论和方法已经规范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局面,POE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深入。中国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POE理论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是建筑使用状况的评价,对适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的POE研究较少,针对风景区景观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风景区开放空间在建成并提供给游客使用后,人们对其使用后的满意程度如何,哪些景观因子是影响人们使用过程满意度的主要因子,以及如何改进存在的缺点等——风景区开放空间的景观使用后评价却很少得到关注,以至于许多问题不断重复出现,游客对一些景区设置的广场、绿地等城市开放空间颇有微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风景区开放空间做景观的使用后评价将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直线运作的过程,有一个固定的开端和一个必须绝对遵从的结尾,且这一套程序都是严格按照建筑合同来执行的。由于合同要求设计者做的只是规划方案和设计详图,所以设计者也就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任务局限在他所能够完全胜任的一定项目内。设计者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经济地铺设管道、合理地选用材料以及如何让建筑的外观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设计图纸和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设计者可能置行为学方面的研究于不顾,因为他们不可能准确判断出方案在处理使用者行为问题上的成败,这就是设计者一贯遵循的设计法则。

使用后评价则是一种“环型”的设计程序——“没有句号”的设计程序。“环型”设计程序模式规定:在建筑合同实现以后,设计工作仍需继续进行,即进行POE。它是提供人们选择的一种模式,鼓励设计者把注意力放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因素上,而对这些因素的验证,必须突破纸上谈兵的范围。为了有效地运用“环型”设计程序,首先应对设计阶段作一个修正,设计者应在设计图纸中用明确无误的语言表达其预见。POE无疑是一种科学化的动态、持续设计、改进的一种设计方式,将其引入风景区的研究,能弥补传统设计手法上对空间使用适宜度关注的不足,可以为今后的景区设计提供更优化的数据。

1.2 白云山风景区摩星岭概况

广州市地处华南,是广东省的省会,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白云山风景区位于广州市北部的白云区,距市区约17 km,是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云山风景区是广州市构建山水型生态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面积为21.8 km2,由30多座山峰组成。根据《部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分为麓湖、飞鹅岭、三台岭、鸣春谷、柯子岭、摩星岭、明珠楼及荷依岭8个景区。

摩星岭景区面积336.8 km2,景区布局结构为沿东西两条车行道念珠状布局。景区主景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 m,是白云山山峰之首,也是广州市的最高峰,登临摩星岭可览广州全城与珠江三角洲浩瀚平原。除摩星岭主峰外,还有锦绣南天、卢家墓、苏家墓、广州碑林、虎头岩、松风等主要景点。景区以自然山势、远眺景观为特色,兼有人文、植物等景观。主要观赏植物品种有枫香、山乌桕、红叶楸、勒杜鹃、映山红、人心果、重阳木等。

2 白云山摩星岭景区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1 调查主体对象的分析

本次访谈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在被调查的使用者中,25岁以下学生4人,中青年(25-50岁,男)20人,中青年(25-50岁,女)14人,中老年(50岁以上)22人(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这60名游客中,有稳定工资收入的为22人,已退休的人员为22人,其他经济来源的人员为16人,分别为36.7%、36.7%和26.7%,附近村民在本次访谈中人数为零。

在对使用者的调查中,居住在白云山风景区周边的游客为8人,占样本总量的13.3%;居住在景区附近的游客为48人,占样本总量的80.0%;居住在距离景区较远的游客为4人,占样本总量的6.7%(图1)。这表明,白云山风景区不仅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休闲和交流的空间,也为普通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是真正为市民服务的部级5A风景区。

根据研究发现人们的流动特性分为4种,分别为:具有明显行为目的点的移动,如上班;伴随其他行为目的的移动,如观赏景色;移动过程即为行为目的的移动,如跑步;流动中的停留状态,如坐下小憩。笔者通过对这4种类型的研究,针对白云山摩星岭景区游人的使用情况,把使用者的流动特征分为3种(表2):

1)伴随其他行为目的的随意移动。此类使用者的流动具有随机性,他们主要以东侧及西侧两条成环的登山道路为主要游览线路,其余登山步道为辅助游览线路,没有特定流动方向的特征,登山的同时观赏沿途景色,进行的活动如郊游野游、寻幽、揽胜、摄影、写生、访古、考察、探胜探险、科普、采集等。

2)移动过程即行为目的的移动。此类使用者具有流动目的性较强的特征,如一些被访者是以登临广州市区最高峰摩星岭,俯瞰广州市景为行为目的,游览过程直奔主题。

3)流动中的停留状态。在调查的一些长者中,他们的行为特征趋向于相对静态的停留状态,他们选择多次重复来白云山景区休闲小憩,吸收空气中丰富的负离子。摩星岭景区设有双溪旅舍、广州大厦山庄旅社,这些也为部分游客提供了停留的休息空间。

POE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意义如下:检验景观设计的品质,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新的使用需求,为改进当前的设计提出科学的论证意见;为景区的开发与景观设计积累数据和反馈信息,以不断提高景区景观的设计质量;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为修订设计准则提供可靠依据。风景区参与者最能衡量该景区空间的使用价值及使用状况,对景区使用后状况评价可反馈给设计师作为其动态、完整的设计意识。

2.2 调查客体对象(场所)的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以游客对白云山摩星岭景区印象的非正式访谈的方式,希望从中发现摩星岭主峰、锦绣南天、卢家墓、苏家墓、广州碑林、虎头岩、松风等景点中,哪些场所是景区最有吸引力的。约70.0%的使用者认为摩星岭主峰是景区最具吸引力的,也是白云山风景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游人登临摩星岭可观“白云山上白云飞,白云山下白云浮”的特有景色。当人们极目远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筑星罗棋布,广州市城景尽收眼底。另有约20.0%的使用者认为景区内空气清新、花红叶绿的环境足可吸引他们乘1 h的公交车来此参观游览。

在被调查的使用者中,90.0%的人对海湾公园感到“非常满意”,10.0%的人感到“一般”,这说明绝大部分使用者对现有的摩星岭的整体满意度持肯定态度(表3)。

2.3 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风景区中的植物景观至关重要,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变化,植物造景中应用植物为基础,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结构多样性、观赏特性多样性、景观时序多样性、景观空间多样性。植物配置考虑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ir Cooper Marcus)认为,经常被提及的使用公园或风景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2]。由此推证,白云山风景区摩星岭景区的使用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了公园的自然环境和植物多样性上。这个结果与当代景观设计中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非常一致。

在摩星岭景区内重点保护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林分改造的理论,促进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摩星岭景区植物景观呈现岭南风格特色。现有主要景观植物有枫香、山乌桕、红叶楸、勒杜鹃、映山红、金星果、人心果、重阳木等,具有多种类、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南亚热带植被景观。游人登临摩星岭的过程中,可观赏各种乡土植物、自然水体、植被,享受森林浴;步行至摩星岭主峰,可观赏自然山体及天然次生阔叶林。在针对摩星岭景区植物的季相设计上,做到了春有花可赏,秋有红叶可观,一年四季绿树长青,被访游客普遍感到满意。

3 建议与反思

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放松休闲的场所,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和社会交往的空间,但以往对风景区的设计往往偏重于审美上的功能,而对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够。当代的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使用者的感受,设计以人为本。本研究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摩星岭为视角从使用者的角度对风景区的使用功能进行使用后评价,分析景区中各个空间的使用状况,哪些空间是受人们欢迎的,哪些空间是不受人们欢迎的。

针对目前景区内部现有娱乐节目安排及娱乐设施较少的问题,建议相应增加供儿童玩耍的活动空间,增加步道旁休息座椅的数量及垃圾桶的数量;标识系统主要用于指引,风景区的标记、标识式样美观,也有一定的数量,但是部分建筑或功能位置指示不明确,如有老人表示厕所难找,建议应再明确;植物种植中体现植物科普性教育的标识不够,建议通过增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加强。

此次通过摩星岭景区使用后评价分析找出景区在使用中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以及使用者新的使用需求,希望创造一个尽量让风景区的使用者满意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也希望能为以后的风景区改造及新的风景区设计提供一个可参考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环境心理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7

Must Try

Quay餐厅:品尝本帮美食之余,还能欣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

Me Space: 供住客免费享用的区域,可在这里看书、上网、按摩。

健身中心:早晨的黄浦江畔晨跑活动,瑜伽课程,在健身中心,甚至还有85元一双的“飞跃”运动鞋――既健康,又有代表意义。

真是一家无穷奇趣的酒店――甫一进入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Indigo Hotel),那辆澄黄的永久C自行车直直地扎入你眼球!定睛一看,背景竟是人头涌涌的城隍庙。无声胜有声,相当热闹!

大堂中部,分成两条人流走廊,一边有着鸟笼一样的座椅,椅子旁边是一整面用旧江轮改造而成的墙,斑驳着历史感;另一边放着几张各不相像的座椅,旁边是一面绿色的墙,种植着苔藓绿植,湿漉漉,生机勃勃。流线型的木板墙面犹如黄浦江的滔滔江水,直奔前台,简洁而安静。在前台登记入住以后,穿过小桥,行李箱划过那木块,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这样的新鲜感瞬间又被“站在”一旁的、栩栩如生的仙鹤白鹭模型取代。酒店坚持生态环保的设计意念,大量使用砖、铁、木材、石头等可循环材料,突出了十六铺的历史感,传统风格与本土摩登气息,光是在这一楼大堂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洲际酒店集团在亚洲第一所精品酒店,业主方和设计者下足功夫:中西合璧的调调上,还大量融入当地文化,这点颇让人惊喜。来到电梯口,又是一个小惊喜:电梯里电镀出一张抽象的上海地图“墙”,让乘电梯的无聊焕发成一场有意思的探险。沿着挂着旧上海风情的照片长廊,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房号。

房间又是重头戏,城景房、江景房、套房三种房型,基本上都能看到黄浦江。往北看,一望无际的无敌黄浦江景,早晨和夜晚,景观各有不同;往南看,是外滩的连绵景致;正对着的,是浦东高高低低的天际线。房间的总体色调像竹子,清清爽爽的灰青色,亮堂之余,你还能发现上面有着竹雕诗句。床头背景用上豫园的大幅图片,一边是绿色的灯笼灯,一边是红色的台灯,加上垂帘,极具中国特色。但是低头一看,那块圆形的地毯却又是色彩斑斓,热烈的南欧田园风格。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8

罗怡 飞利浦(中国)高级公关经理

好家电帮你过品质摩登生活

飞利浦(中国)高级公关经理罗怡为《品位》盛典带来的贺礼是飞利浦空气炸锅。这款被评为年度健康美味先锋的产品一经推出即在全球揽获了上百万台的销量认可。“这是飞利浦的专利技术,空气循环原理的应用使得烹饪过程不需要加很多油就能利用食物自身的油脂煎炸,口感上一样松脆美味。”罗怡介绍说。这对于全球钟爱煎炸美食却又囿于对高血脂、高血压等健康隐患的担忧望而却步的吃货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讲到飞利浦品牌,我们一直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力追求有意义的创新,让大家的生活更为健康、舒适是我们的目标。”罗怡强调说。除了空气炸锅之外,飞利浦的另一款新型熨斗也同是获奖产品。虽然刚刚登陆中国市场,但它在海外的销售早就异常火暴了。区别于普通熨斗,这款能自动识别衣物面料,用一个挡位熨烫所有材质衣物的新型熨斗的原理在于用蒸汽而非温度去熨烫衣物。所以它能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低温度,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衣物的灼伤,一个挡位的通用设计也让操作更为便捷。

同样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从实用性研发到美观的工业设计,飞利浦一直追求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小家电领域被公司定义为——飞利浦优质生活,它的核心精神就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帮助大家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罗怡说。

Q:作为知名跨国公司中国区的高级公关经理。你对时尚生活的定义是什么?

A:我认为真正的时尚是拥有健康而有品质的生活。在消费中并非一味追求昂贵,而是选择最健康的产品。

Q:我们的许多读者和你一样,既是职业女性也是窦子和母亲,请谈谈你扮演好这些角色的心得?

A:对现代女性而言,妻子、母亲以及职场身份使得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找到平衡点。而飞利浦很多家居以及厨电产品都能提供让家务变得轻松、一喻悦的新体验,家务过程的简化使得我们下班后能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家人一同分享,这样的生活才更有品质。

曹伟 瑞金宾馆总经理

摩登是瑞金宾馆与生俱来的基因

红砖、红瓦,瑞金宾馆掩映在浓浓的英国风味中。上世纪30年代,号称远东巴黎的上海的时尚地标就是这里。“当时瑞金宾馆像是今天的时尚地标新天地,名流云集;今天的瑞金宾馆可以让你一览上海摩登的变迁。它的摩登是与生俱来的。”瑞金宾馆总经理曹伟先生说。

瑞金宾馆原名马立斯花园,是英国人马立斯所建私邸。30年代,马力斯父子开上海跑马场、跑狗场,是业的大亨。

Q:瑞金宾馆作为一流的花园酒店,你认为它的摩登感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A:瑞金宾馆的建筑是美的,它的装饰采用了大量的木雕,古朴式的摩登感让人觉得富于安全感,而水晶吊灯又让其一切都很明亮、舒畅。瑞金宾馆是用历史人文气息将都市喧嚣隔离的。走进这里你就会体验到宁静、惬意与放松。

Q:瑞金宾馆接待过世界上许多精英人士,你认为这些精英人士为何会选择瑞金宾馆?

A:瑞金宾馆曾经是旧上海的时尚高地,也曾经是国宾馆。但它并不神秘,却是亲近的。同时,历史感又让它显得安静与耐人寻味。每次入住,客人都能够有所发现。

Q:你个人对品质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作为一个酒店人,我觉得自己有双重风格。一方面由于接触过各个行业的人士,因而包容性很强,对新鲜永远充满着好奇。另一方面,酒店行业也是一个永远没有主动权的服务行业,只有上班没有下班。辛苦可见一斑,这也让我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简朴。

Q:来到瑞金宾馆这样的五星级花园酒店,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才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它的历史人文价值?

A:历史不是一天可以阅读的。我希望热爱上海,热爱海派文化的游客能够常来。历史也是可以被阅读的。在瑞金宾馆有一条长廊。我设置了这个电影长廊,让客人可以捕捉到瑞金宾馆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蛛丝马迹。近百年来,有包括《上海早晨》在内的38部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我们希望这些影片可以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多时空地体验这里的美妙。

梁丽 羽西品牌市场部总监

在不同风景中汲取新的创意

七年前加入欧莱雅集团大众化妆品部,服务过卡尼尔、美宝莲,被外派美国工作一年后,于2011年初回国接手羽西市场部。她的美丽心得:1.积极、开放和阳光的心态,比化妆品更能帮助职场女性由内焕发美丽和自信;2.酷爱旅行,在各种不同的风景中收获人生的智慧;3.关爱动物,收获更多满足与乐趣。

Q:羽西品牌可以说是为中国女性独创的美容护肤品牌,这么多年来坚持对中国女性肌肤的研究,能分事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吗?

A:20年来羽西品牌一直潜心钻研中国皮肤以及色彩和轮廓,运用高科技为中国女性提炼最有效成分。最新成果是我们通过高科技精心筛选并萃取中药精华成分放到护肤品及彩妆里面,效果比很多国外大牌的更有效。比如,我们前不久上市,针对18~25岁消费者的保湿产品“雪耳沁润”,通过高科技萃取雪耳的主要保温成分“雪耳多糖”,能达成5倍于玻尿酸的锁水功效。这是羽西发现的一项独一无二的中药方面的创新。另外,羽西针对轻熟龄女性(28~35岁)的“虫草焕颜”系列,萃取的虫草酸成分含量超过了野生上等虫草的平均含量7%~8%,用于我们护肤品和彩妆的每1q虫草精粹中的含量就达到了12%。这些产品能够帮助女性在黄金期获得功效最好的产品,使肌肤逆龄生长,功效显著。

Q:化妆品市场越来越细分,作为专家。你认为羽西从单身到嫁给欧莱雅集团能够长盛不衰的市场武器是什么?

A:羽西品牌力有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奇特的现象:很多顾客,不管之前用什么品牌,只要接触了羽西,就会忠诚地跟随羽西。我们认为羽西20年来最大的资产在于,产品配方是真正适合中国女性的肌质。同时,WW除了追随羽西的产品。她们也在追随羽西的美容顾问,因为羽西品牌是非常注重顾客服务质量的。

Q:在羽西这个品牌身上,哪些新的“创新”值得期待?

A:中药是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中药在护肤及彩妆领域的探索还未被完全并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传统中药在现代美容领域的创新,2013年我们将会有一个全球创新的护肤产品上市,敬请期待。

Q:作为一位女性商界精英,我们值得从国际化妆品集团身上学习哪些管理方法?

A:为欧莱雅集团服务7年,觉得对于品牌管理最大的收获在于,对于品牌短期和长期都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短期要照顾到利润和生意成长,长期的策略层面包括怎样建设这个品牌,同时企业的DNA里拥有一种灵活性,能够跟随甚至引领潮流的步伐。灵活性和国际性的视野,是跨国企业在品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Q: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或者你身边业内人士的美丽心得?

A:首先,用对的产品,而不一定用贵的。其次,美丽更重要的是心态,以像我一样做marketing的人为例,因为工作需要你一直创新,行业内的人相对部比较积极、开放和阳光,这种心态可以从内里帮助你散投自信。

Q:你认为自己最摩登的一点是?

A:我是一个驴友。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工作以来这么多年,每一年的长假我都会用来旅行,增长见闻。我曾去过非洲看过动物大迁徙,去尼洎尔徒步,去东南亚潜水,也曾一个人背包去日本,这些旅行经历同时对我的工作辅益良多。

陈碧华

摩登就是一种自由的心态

1997年,陈碧华被父亲陈武刚博士任命为总经理,带领克丽缇娜集团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从1999年在内地成立首家旗舰店到目前遍布全国的3000多家连锁美容院,已升任克丽缇娜集团董事长的陈碧华向白手起家的父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陈碧华坦言自己承继了父亲的事业心和崇尚自由的精神。“生活中父亲是一个热爱自由的浪漫的人,但他也教会我获取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陈碧华看来,要追求幸福圆满的人生,首先要拥有自由,而自由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从财务自由到身体自由。直至心灵得以自由。它们三者是有次序的,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次序来,那么你就忽视了这个物质社会的本质。就女性而言,她们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需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有次序地实现。“你先要完成财富自由,接着你要更加关注身体的健康,当拥有前面两项自由以后,你的心灵会更加自由。你的选择权更大了,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广,不论想拥有惬意的生活还是完美的情人也都更容易实现。”

Q:请谈谈你对时尚的态度?

A:当我拥有了自由以后,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很Fashion,很Modern,这是一种心态。另外,着装、皮肤保养也都非常重要,都能体现出你的生活状态。所以我理解的时尚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你和这个社会、你和自然都是和谐的,这才是真正的时尚。

Q:父亲是基督教徒,而你却选择笃信佛教,这种差异是缘何产生的?

A:宗教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佛教给我最大的受益就是让我知道了真实的人生。佛法也让我能在高度的竞争中取得平衡,能在浮躁的社会里做一个旁观者。

Q:作为《品位》杂志评选的杰出女性代表,请给我们的女性读者一些中肯的建议。

A:女人通常在30多岁才开始觉醒,开始反思婚姻、家庭,反思过去30年在追求些什么。可能20多岁时你追求虚无缥缈的感情,到730多岁,你开始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并且懂得用什么方法来达成。相信拥有三大自由会帮助女性朋友们免于对未知的恐惧。

袁岳

精英是敢于突破的精神

对袁岳而言,成功很简单,那就是“不要听父母的话,不要听老师的话,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直到找到那个让你完胜他人的突破点”。

Q:如果出一本励志书《职场精英指南》,你觉得必谈哪些问题?

A:我觉得,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路径。通常来说,成功的人并非那些遵照了某种游戏规则的人,你必须要去做,去尝试。就像我们从小打架的时候,你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去击败对手,可能对方是个大块头,就需要你智取,如果对方个子小,你就可以掠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一个吊丝青年来说,其实大家都有成功的机会,而最不大可能成功的,就是等着别人告诉你一个成功的方案。只有自己的选择你才会在乎、认真、投入和聚精会神,这才是你后来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喜欢,再好的东西你也不会觉得甘甜。

Q:你的意思是,是否喜欢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A:喜欢是一个尝试的结果。换句话说,即使你有幸看到这本《职场精英指南》,这本书其实也不重要。比如《圣经》里有句话说,“你要活出上帝的话(Experieiqce God’swords)”,只是看到不去实践,永远不可能得到真谛。如果一个人真性情,找到了自我,认真地去生活和工作,成功将会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就像冯仑所说,他认识很多有钱人,有些人年轻的时候说我要去挣钱,有些人说我要去挣理想,后来他看到大部分挣到钱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人,而奔着钱去的人,也许也会挣到钱,但挣得会少。因为没有人真正喜欢功利的人,大家都爱有热情、有追求、有自己想法、见解和修养的人。成功说到底,既有你自己的热情,也有其他人对你的帮助。而一个有理想的人,更能吸引别人帮助你,从而内因和外因结合,助你成功。

Q:能否请你现身说法,谈谈怎么变成精莫人士?

A:相较于其他人,精英只不过是在某一点上实现了突破。面面俱到的人并不存在。以一个农民为例,可能他唯一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就是刻苦耐劳,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大部分人都不再刻苦耐劳,所以仅靠刻苦耐劳,你部可以完胜他人。另外,现在多数人都缺少一项个人技能(手上的活儿),又下你的穿衣经?

或者很多人都不擅长在公共场合说话,如果你恰好具备了其中一项,就可以胜过其他人。大部分精英仅仅因为掌握了某一个东西,就给自己提供了机会和认可。所以你我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为自己寻找一个突破口,否则即使翻了100本成功学的书,成功也离你很远。

Q:你认为自己最摩登的一点是?

A:我对新鲜的东西总是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任何网络上的新事物出现时,我的同龄人60后都会犹豫着要不要接受它,但我都会愿意尝试。

杨冉

无法战胜,就加入对手

这个80后团队有三个工作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和纽约时间。在国际传媒界,IPCN是公认的大中华地区最成功的模式发行公司。杨冉说:“《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引进是因为Got Talent的原创方Syco Entertainment和The Voice的原创方Talpa Media多年来都和IPCN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原版节目一经问世,IPCN就拿下中国地区的发行权。”

Q:在娱乐节目的国际版权贸易中,IPCN2013年值得期待的大动作是什么?

A:IPCN在2008年提出了“中国创造”,希望做好中国这个迷雾市场的导航仪,帮助国际传媒机构适应中国市场,也能够引领中国原创节目走向世界。2013年,除了大家最关注的大型选秀节目外,IPCN还将推出几档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纪实真人秀节目。

Q:在新媒体的冲击下,IPCN如何预测电视这个传统媒体的未来?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A: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新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IPCN近几年一直与新媒体平台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比如我们与爱奇艺合作的《浪漫满车》,便是中国首档由视频网站自制的国际版权节目。

Q:从事国际电视节目国际版权交易过程中,这份事业在你们这支80后团队身上留下哪些痕迹?你们的为人处世、穿衣打扮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们可以穿着地摊淘来的衣服在伦敦Ivy Club和Gobal CEO谈判,也可以穿着SalvatoreFerragamo的高跟鞋在北京挤地铁。在生活方面,我们追求品质,却不崇尚奢侈。我们Workharder.也Dlay harder。

Q:透露一下事业部的核心员工的工作内容?

A:我们每个人都必须Multifunction,只要加入这个团队,无论是模式授权、整合营销、创意策划还是项目管理,都会有所涉猎。

Q:你们团队身上最摩登的点是什么?

A:这支团队最摩登的特点是,我们有活力有创意,同时永远有备而来。

隗新梅

爱是摩登之家必须的

在Le Creuset的世界里,锅子不仅仅是一个锅子。“烧烧菜,谈谈情。让厨房成为人们愉悦身心之地。”隗新梅女士说,“希望成为中国厨房的一抹亮色,希望人们爱上厨房,这是LeCreuset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法式浪漫诚意。”

Q:祝贺酷彩法厨获奖,请谈谈获奖感言?

A:首先感谢《品位》杂志,此次盛会就像是一场品位生活秀,很高兴Le Creuset品牌能够被广大读者认可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美味、健康、时尚,正如获得的奖项一样,也如我们的中文名称一样,我们一直追求带给消费者酷彩生活体验。希望Le Creuset也能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厨房及餐厅靓丽的风景!

Q:你认为一个好的厨房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A:从视觉上来说,整个厨房必须干净明亮,对于我来说,应该至少有绿色,最好充满阳光,赏心悦目。同时厨房更应该是我们享受爱并分享爱的地方。中国人有句古话:万事吃为先。享受厨房是品质生活绝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Q: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和兴趣下厨?如果是的话,你是一位什么风格的厨房女主人?

A:我周末一有时间就会烹饪。在明亮整洁的厨房,使用漂亮的厨具按照自己的创造来烹饪,听食物在锅中炖煮的声音,看淡淡的蒸汽升起,闻到食物的阵阵香味,我很享受这一切。希望所有人都试试,尤其和你所爱的人起时,厨房中的浪漫无与伦比。

Q:英语有一句谚语“You arewhat you eat”,你认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优秀女主人必须具备哪些“吃”的智慧?

A:首先要有一些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例如食物金字塔的构成、食物营养、不同体质的关系、食物搭配知识等。此外还需要了解锅具知识。如不锈钢锅不适合高温烹饪,也不适合烹煮中药或长时间贮藏食物;煲汤的砂锅,如果土质不够好,会含有害物质诸如铅和镉以及其他重金属。

Q:酷彩法厨有着法国小镇的DNA。请你谈谈切身感受到的法国人的生活艺术?

A:美食、浪漫和时尚几乎是法式生活的代名词,Le Creuset正是完美诠释这些元素的品牌。LeCreuset工厂所在地Fresnoy小镇本身拥有超过400年制作铸铁锅的悠久历史,那里人们的生活安静祥和。Le Creuset中国正致力于将这种集美味、健康和时尚于一身的法式生活品位和艺术带给中国消费者。

可风

我一直很努力,我不怕走弯路

歌手可风有两年芭蕾、一年民族舞的学习经验,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专攻现代舞编舞兼修古典舞。之后在韩国跟著名的编舞老师金畅元学习现代舞,2007年参加完快乐男声后被天娱高层看中成为A—ONE组合成员。虽然组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解体,但其间跟随张学友音乐剧《雪狼湖》的音乐总监学习声乐和流行唱法让可风在演唱功力和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最近的重点就是歌舞和体能训练。”11月21日可风在北京召开新EP会。公司重金聘请了黄金编舞小船老师为他的4首新歌编配3支舞蹈。可风透露,“整个舞台风格比较多元化,有HIP-HOP、爵士、音乐剧等形式。到时候海明威这些艺人朋友会来捧场,大哥杨坤如果档期合适也会到场为我打气。”

Q:请谈谈你对摩登的理解?

A:好像我的新EP的主打歌《不再改变》,人虽然要不停学习新的东西,但不能盲目追随所谓流行的东西。而是要对适合自己的东西有透彻的认识。也许从模仿开始,但最终要确立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的风格。适合自己的才会让自己舒服,人舒服了才会更有自信。这种自信就是时尚。

Q:平时喜欢哪些运动?

A:我最爱的运动是台球,因为我叔叔、小舅舅是开台球厅的,我还没台球杆高的时候就开始玩了,那时候的偶像是亨特利和戴维斯,这个爱好延续到现在。还有就是打篮球,平时通常会和快乐男声的苏醒、王栎鑫约好,一起打场篮球就觉得非常放松。

陈志朋

我有一双摩登之眼

小虎队解散后,他以《还珠格格》里的“尔泰”一角征服过荧屏,也曾因饰演太监人戏不分连续四个月招人厌;他出演过舞台剧《永恒的张国荣》向哥哥致敬,也曾把歌剧唱到了纽约百老汇;舞台和红毯上,陈志朋持续刷新着着装话题榜……今年5月,他凭借新专辑《心在想念》重新杀回音乐阵地,这一回,除了叫醒耳朵,更要艳爆眼睛。

Q:最近的一次自我突破是?

A:我开始正式踏入了时尚圈。此前一直钟情于拍戏和其他的工作氛围里,感觉跟时尚有点脱节了。今年5月我的新专辑《心在想念》里,所有的造型和制作灵感,包括找歌、挑歌、录歌、拍照、服装和MV完全是自己一手操办,现在手里还留了一叠我自己画的造型图纸。前段时间在上海参加活动,为了向上海摩登致敬,我给自己设计了上世纪初上海女伶的片头,并在脸上绑了整块的纱,这些实验性的造型尝试对我来说算作创举。美,并不只是女人的专利,找这个刚梦醒的人也开始积极加入。

Q:在歌唱、表演、主持等专业领域,你最期待的自我突破是?

A:我承认自己的野心很大,冀望可以多个领域并进。但在明年年初将上映的新片《独岛惊魂2》里,我第一次挑战了惊悚片,可以说是演戏方面的一个突破。其实作为一个表演者,我的窍门在于——对自己更狠一点,对于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非常享受。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会招人羡慕嫉妒恨的。

Q:你认为自己最摩登的一点是?

A:我的关键词是——眼睛。它是我全身最会说故事的部分。

蔡蝶

高二时参加“上海高中生主持人大赛”进了前十,阴差阳错去听了曹可凡和陈蓉的讲座,这才发奋考上戏,自此和演戏结缘;大三时参演关锦鹏导演的音乐电影《用心跳》,得到关导赏识;大四时和张娜拉合作《刁蛮俏御医》,演技获得认可。目前有她参演的《利剑》等多部影视剧将上映。

Q:年龄的增长,对摩登的看法有变化吗?

A:我很幸运,有个非常摩登的老爸。他是邮政部门的一个公务员,参加区里的拉丁舞比赛拿过冠军,模仿能力超强,还会很多门语言。受到他的鼓励,我从小就性格开朗,自信不怯场,也因为他,我从小就有一个模糊的职业方向:我要唱歌,我要演戏。后来进了上戏读书,走出大学校门之前,我对摩登的定义是:摩登就是不一样,我要个性、另类、张扬,渐渐发现,并非叛逆就是摩登。摩登首先需要大家看到你在工作中专业而且敬业,待人接物要有一个原则,这之后要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曾经抱着一种不谙世事的自我和直接,刚出道时得罪了很多人,凡事写在脸上让我摔了很多跟头,慢慢开始了解,有些时候,胜任一项工作需要你懂得迂回和中庸,我应该向师长学习谦让和更自如地生活。

Q:在你眼中,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摩登的?

A:既能找到自如寻找快乐的方法,又能够生活,这是最摩登的活法。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保有一颗正能量的心,我的小窍门是:即使今天心情再糟糕和疲惫,起床后刷完牙,对着镜子一定要大笑三声,哈哈哈。最初你会发现笑得很假,但渐渐地,笑着笑着你会发现真的有点开心了,等到踏出门的那一刻,简直天地万物都五彩斑斓了。

谭耀文

摩登是一种OPEN的气质

潭耀文最近片约不断,新作《扎职》刚杀青,就有不少圈内人看过片花后找他谈合作意向,而角色从以前的医生、律师、教官转变为黑帮大哥之类的新形象。从《半生缘》里的英俊小生,到《扎职》里的黑社会大哥,再到横店新戏担纲主角的“土地公”,喜欢他的影迷们欣喜地发现,谭耀文的形象越来越多变,戏路也越来越宽了。

Q:请分享一下你的穿农经?

A:我做歌手的时候,会穿得比较亮眼、比较夸张。现在做了演员更多时候是走心的。着装也更为简单、舒服一些。最保险的还是黑色、浅蓝,比较接近自己,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性格。

Q:进军内地后生活习惯有何变化?

A:我以前比较喜欢喝红酒,但在内地拍戏后也慢慢开始喝一些度数高一点的白酒,吃涮羊肉,感觉也不错。我第一次喝白酒是在新疆拍戏的时候,像个牧羊人一样,一边吃着烤羊肉喝着白酒,一边眺望远处的群山,非常释放。不需要多,可能一小杯就有很放松的感觉。

Q:听说你爱跑步?

A:第一次来上海拍《半生缘》,一拍就是4个月,那时候到处跑步,后来又去北京、新疆、内蒙古拍戏,每天都跑一个小时左右。

Q:你对时尚的态度是什么?

A:时尚离不开创新、勇气,是一种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比如法国意大利的时尚之都,大家打领结的方式都会有很多种,而街头穿着一条牛仔裤、一件白衬衣的人也可能很时尚。时尚是一种OPEN的气质。

陶昕然

摩登是我的正能量

马尾高束,一袭长裙,飘逸挺拔。她不是《甄嬛传》里那个病恹恹、可怜却又可恨的安陵容,她是充满元气与朝气的青年女演员陶欣然。“你不讨厌她吗?我希望你讨厌她。如果你不讨厌她,那一定是我演得不对了。”陶昕然热爱表演,无论是扮演娘娘、都市女孩,还是村姑,她都十分用心。“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份工作的辛苦,必然也不能接受这份工作带来的荣耀。”生活中的陶昕然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坚持的力量。

Q:你有11年的舞蹈求学期,这段经历让你对摩登有怎样的理解?

A:舞蹈在塑造形体的同时,其实是对人的意志力和内在的一种修炼。比如芭蕾,你要想象自己的手臂伸展向无限的远方,你感觉自己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由内而外的文化气质与向上的力量,在我看来是摩登很重要的内涵。对我来说,追求UP,UP,UP,摩登就是我的正能量。

Q:你是湖南人。求学在天津。地域的差异是否让你对摩登有了不同的理解?

A:地域的差异,会让你变得包容,会让你对美的理解包容。地域的差异让我觉得,摩登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摩登。

Q:出道后,你觉得五彩缤纷的演艺圈哪些摩登是让你所惊诧的?

A:演艺圈一眼望不穿,这里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和前辈值得我学习。他们身上所有的东西,是最让我惊诧的摩登。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保持自我,修炼出属于自己的摩登。

Q:你身上最摩登的一点是什么?

A:多元化的自己。

陈鸿

回归极简才摩登

自称“美食工作者”,认为“自成一家”是种窄化,深信食物的哲学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做一种互通和交融”。2012年,首次进入上海的食物商业平台,引进了中菜西吃,先后加盟Kee Club和小南国集团旗下的慧公馆,对米其林星级的概念发起挑战。

Q:你对于食肆的态度是怎样的?

A:对于食物,我最大的感受是纯乎一心。有一种分类叫做悦性食物,你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口腔期太重要,妈妈在三岁以前所给予的食物,直接决定了人这一生对于食物的逻辑性。人到了一定年纪,集结了所有的成就后,他在找寻的就是一种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就是把小时候的味道找回来。家常菜和置身高级餐厅里接受服务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所以我希望推广“鸿时代”:把自家厨房当做一个文艺复兴基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家乡菜,对妈妈菜的味道来一场革新,同时懂得跟下一代做一个传承,跟朋友进行分享,这才是未来中国人的life style。

Q:你如何看待饭友?

A:法国朋友告诉我,他们根本不喝拉菲年份的酒,他们只在乎跟什么样的朋友喝酒。

Q:你对于美味和健康的平衡态度是?

上一篇: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开天辟地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