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课程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7 04:21:59

七一课程材料

七一课程材料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文字少了,注重活动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分析挖掘,使教材内涵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材的内容、形式、理念都发生了改变,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超大空间,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崛教材的隐性内容,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例如: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共绘小康蓝图”一目的内容,课标要求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材涉及的内容是:新旧对比,感受祖国变化,材料分析,了解发展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感受小康社会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除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的材料之外,我又联系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联系实际找一找当前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个人打算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镇府提建议。通过深挖这些隐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全国,其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不可能完全相符。只有更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才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教学目标,补充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拉进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形成“我”的教材,为我所用。

1、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材料。一般来说,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而以文字出现的故事材料往往不太注意,如果把这些材料通过情景创设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表现出来,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引起学生对表演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七年级教材第28页、46页的故事,教师将它们创设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表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综合,变抽象为直观,“土洋结合”凸现本土化特点,让教材唯我所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我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解构、调整,并对当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补充:我们土家族有许多礼仪习俗为学生所熟知,课外收集,课内交流,分辨哪些符合时代要求,哪些是糟粕。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而且把除去陋习,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又如七年级教材《学会拒绝》一课中主要讲了游戏机、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因为本地处在偏远的农村,是的“净土”,网巴不多,管理规范,但当地成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也沾染上恶习。针对这一实际,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知识,召开了“远离,快乐成长”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的危害,自觉地远离的诱惑。

只有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即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毛病”。

3、变换材料,巧用教材中的材料。课本中的材料都是精选的典型材料,有选择地利用好这些材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磨砺意志品志”这一内容时,我用了前面60页邓亚平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智力成果受保护”这一目有重复使用了七年级上册第97页的材料。

七一课程材料篇2

一、变数学为生活――用好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它旨在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使教学活动贴近、融入生活,才能使数学学习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二、变静态为动态――活化教材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静态的画面,很多时候,我们要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所以,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情境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状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情境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情境串。先出示20只羊,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只;接着,从四面八方跑来80只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学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第三步,小羊变成了小棒、正方形、圆形,让学生试着数数,感知整十数;最后,在草地上画出100个小方格(每行10个,共10行),小羊排好队准备在草地上休息,分批进入小方格,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全部进去以后说一说这个小方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这样,通过情境串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情境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变枯燥为情趣――趣化教材

新课标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而这一生活性应更多体现学生的生活,我们应把教材中枯燥的、难以感受理解的内容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有趣练习”, 就会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七的乘法口诀》之后的课堂练习。

师:“七”是一个很奇特的数,古代很多问题与七有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七言诗(播放《枫桥夜泊》),这首诗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五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想一想乘法的口诀。

生:五七三十五。

……

师:实际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与七有关的问题呢?

(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人一天要喝六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生:六七四十二。

师用多媒体出示:七个小矮人伴着音乐唱歌:“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碗。”下面听音乐,自己继续编一编。

这样教师将乘法口诀同文学、音乐、生活常识等有机整合,采取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唱歌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 “7的乘法口诀”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玩”中、“做”中、“唱”中不知不觉地将枯燥的口诀输入“记忆存储器”。可见,当我们给予数学学习更多的生活气息,赋予更多的生命活力时,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愿意乐在其中。

四、变结论为过程――体验教材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被简化或被抛弃,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这样学生就无法参与“数学思维体操”的训练,也无法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从哪里来,用于何时何地,怎么用,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长方形。”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本来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过程,从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五、变抽象为直观――拓展教材

数学具有内在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他们的思考往往要以具体表象作为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参与探究与思考。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纸面上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用剪刀把圆形剪下来;然后在圆面上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同心圆,再将这小圆剪下来,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圆环),最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求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这样,不需要老师教,学生都能牢固掌握。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由于教材中的例题比较抽象,采用了直观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理解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应用与推广。

师:(出示圆柱形茶叶罐),请大家算一算,要生产一个这样的茶叶罐,需要多少铁皮呢?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这个茶叶罐所用的铁皮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要计算需要多少铁皮只需算出它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和。

师:如何算出这个圆柱体笔筒需要多少塑料,应该算出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生:因为笔筒没有盖,所以只要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行了。

师:如何算出这段塑料水管需要多少塑料?

生:要算出这段塑料水管需要多少塑料,只要算出侧面积就行了。

……

师:从刚才的探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七一课程材料篇3

一、七年级学生英语听力现状

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从初中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拉开了,具体到每个班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这种现象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1. 教师重视不够

由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多、词汇量大、语言结构复杂,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语法、词汇的教学而忽视听力教学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在考试临近时,教师针对考试题型进行突击训练,仓促应战,使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听力训练。这种间断性的练习,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

2. 缺少良好的语言氛围

中国学生处于母语文化背景中,除了课堂内使用英语,日常生活中学生均以母语交流,学生无法接触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但由于学生学业负担重,无法抽出时间来搞英语课外活动。

二、英语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

1. 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

在上英语课时,大部分的学生是有时举手(67.21% ),他们的理由是他们知道回答的问题就会举手,不知道回答的就不举手。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会经常举手(占22.95% ),这其中的原因有:有的是因为自己性格外向,不管自己能否回答,都喜欢举手;有的学生则是因为自己举手发言后,心里感到很快乐,特别是在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而对于极个别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自己对英语毫无兴趣;或者是自己不习惯举手,即使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或者是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举手。

2. 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现状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我校七年级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发现:高素质家庭的子女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成绩相对比较薄弱。

3. 学生自身原因

有些学生词汇积累不够,发音不准,导致听不懂材料;不少学生平时语言技能训练不够,语感不强,对所听材料不能在短时间里正确地做出反应;对于习惯接受母语信息的学生来说,习惯先将所能听到的英语信号转换成母语信号加以理解;由于有些材料信息量大,学生抓不住重点,要试图记住必要的信息并非易事。

以上是我校七年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现状。听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解决措施

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通过研究和讨论,决定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学习:

1. 精选听力材料,视听相结合。

听力材料应难易适中、篇幅适当、语速相宜和系统适用。视听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英文影视片段则以视听并用的方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寓乐于学。

2. 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在高度集中精力的情况下尽量把语音材料完全听懂。第一步,听后复述。逐步播放录音材料,以句为单位,让学生口头复述原句。第二步,听写练习。复述完成后对该材料做逐词逐句的听写练习。第三步,听后朗读。学生可对照录音文本,模仿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训练。通过精、泛听相结合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提高语篇意识,增强综合语言素质。

3. 加强技能传授。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听力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持之以恒,要求学生扩大词汇量,了解语言材料的特点,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读准听准常用数字,加强词组短语的学习,多读西方文化背景材料,以扩大知识面。

四、结论

听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听力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它涉及到语音、语调、语法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在听力能力上有所欠缺,没有达到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所必须具备的“听”的能力。在英语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掌握英语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所谓的“掌握”就包括会“听”,“听”才能交流。因此,初中英语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各种教学策略。

七一课程材料篇4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要达到该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作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专业的一门岗位核心课程,在提倡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演示、单一技能操作、参观等) 已不能适应行业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药材生产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岗位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鉴于此,笔者根据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途径并进行了实施,旨在提高该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依据药用植物栽培“选地—整地—选种—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与利用—产品产销”的实际工作流程构建实践教学内容; 以药材生产为载体,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 SOP 起草说明书为主线组织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制药企业拟生产药材品种进行基地地址选择的能力; 对药材种植公司已有基地进行生产品种选择的能力; 在药材生产基地及示范基地进行一线操作的技术能力;对企业签约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针对具体生产品种,参与制订该品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 SOP起草说明书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制药企业原料生产基地或中药材种植公司担任一线工人、技术员、签约农户生产监督员、培训员、生产主管、项目主管、质量检验员等。

2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2. 1 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针对生产类课程开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设计课程课时共 12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36 课时,实践教学88 学时( 表1) 。时间安排为从年初到年终,基本有一个完整的植物生长周期,有利于田间生产工作的开展; 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表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课时安排的变化阶段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第1 学期课时安排第2 学期课时安排改革前 96 5442( 包括 1周实习)理论 54; 实际共 42( 包括1 周实习)无改革后 124 3688( 包括 2周实习)理论 24; 实践共 50( 包括1 周实习)理论 12; 实践 38( 包括1 周实习)注: 教学实习1 周为30 课时。

2. 2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培养能力目标及面对岗位群,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由 4 个项目组成( 表 2) ,在模拟公司的背景下展开工作。学生角色为公司成员,教师为公司科技顾问。由表 2 可知,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从药材基地及生产品种选择到前处理车间的工作流程在教学中得到全面体现,更加贴近行业生产现状,同时避免了改革前与药用植物及组织培养课程的重复教学。就改革前后的针对岗位来说,改革前的针对岗位比较单一,未考 虑到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而改革后针对岗位分布于企业的多个部门,包括药材基地公司的生产部、项目部、技术研发部,制药公司的采购部、前处理车间等多个岗位,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途径和职业远景。

制订 SOP 需要制订 SOP 的技术资料,包括引用文献、科学的实验设计、完整的原始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等。

如,三七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见表 3。从第 1 学期开始,要求学生按时通过观察、测定、填写包括物候期、气象资料测定、田间生产记录等相关表格。在制订 SOP 起草说明书时,要求项目组给出制订 SOP 各条款的依据,提供相关文献,如属于无依据条款,则要求设计试验,对条款合理与否进行求证。同时,在实习周要求各项目组根据物候期表格及生产记录表格,做出已生产药材品种的栽培月历和对前期做出的 SOP 进行修订,栽培月历要结合气象资料表格进行。实习周最后一天上午参观区科技厅 GAP 基地,下午请基地公司部门技术人员举行相关讲座。

2. 3 改革教学方法

2. 3. 1 分组实施教学。对于表 1 中的项目 1“某药材品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生产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安排时间为第 1 学期第 2 周实习周开展并基本完成,后期进行修正和补充。将学生按 5 ~8 人/组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实施生产计划“选择一种拟生产药材”的供试药材为白花蛇舌草、千斤拔、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鸡血藤、一点红、鸡骨草、广金钱草等。在实施计划的同时,应该提前做出该品种药材生产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在校内苗圃地进行该品种栽培是否可行,繁殖材料是否充足,规模种植的技术是否可行及投资收益表。生产计划应该包括生产时间安排、生产所需物资表、预计产量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药材生产的整体技术思路,掌握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站在企业角度思考和实践药材生产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3. 2 及时巩固与总结。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年终生产总结,每个学生总结时间为5 min 左右,原则要求使用多媒体进行,对个人负责的项目任务进行总结,并介绍学习心得体会。

同时要求项目小组负责人进行项目评价,包括项目成果展示、学生讲述项目活动的过程,总结收获和学习体会,教师审阅项目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点评[10]。评价以学生自评为重点,学生通过参加评价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方式。从而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2. 4 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偏重于单一知识点的考试,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创新能力考核得不够[11]。在课程考核中,以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项目小结、项目成果为主,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这样的课程评定方式既注重了结果,又体现了教学过程,同时通过课程考核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3. 1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各项目针对一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掌握多种岗位技能,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动力。通过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每项目小组所选生产品种不同,每一生产品种又需要重点解决不同的技术难题,如鸡骨草重点需要解决种子萌发问题,而鸡血藤重点需要解决扦插育苗问题。通过各项目组定期进行项目小结制度,使各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上讲台进行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教学中的四大教学项目复杂而系统,需要学生在项目组内进行分工,在组长督促和组织下进行,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观念。在项目小组的分工合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承担项目中的某些任务,而每部分工作都与其他成员有直接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成员间互相交流畅通,配合到位,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协调有序进行。

3. 3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和相关专业书籍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消化。要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学生必须利用数据库搜集各种资料信息,与同学、教师交流心得等,不断汲取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而极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通过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逻辑表达能力,所学知识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实现了教学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达到了该专业学生某些目标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行业企业的肯定,值得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七一课程材料篇5

一、忌“漫无边际”

如教学《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理解诸葛亮“知天”(算定有大雾)、“知人”(算定鲁肃忠厚,不会向周瑜报告借船的事情;算定曹操多疑,不会在雾中贸然出击,而只会命令军士射箭)等。教学到此,教师为了加深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进行了教学补充,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或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学生们纷纷发言,讲了“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这时,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他火烧十万藤甲兵,折了阳寿,点起七七四十九盏灯乞求添寿,就没算到魏延会匆匆进来踢灭了灯火……”这些在学生间引起了争议,其中还夹杂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及“人算不如天算”的消极思想……对此,教师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反而一概表扬学生课外读书认真,见多识广。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确实不少,课堂教学中适当材料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材料补充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失去它的补充的意义,就像学生说到诸葛亮失算时,教师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和点拨,而不能任学生不辨是非地胡乱发挥。一节课的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些都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补充,由此及彼,无限延伸,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造成了课堂教学低效。

二、忌“艰难苦涩”

如教学《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月光曲》,教师补充材料,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来导入。当学生听完钢琴曲《月光曲》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懂了什么?”课堂上一下出现了“冷场”现象,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音乐都听不懂,笨蛋!”……课堂导入,方法很多。教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预想学生听后一定能说出很多精彩的语句,并以此来导入课文学习,形成导入环节的精彩,成为本节课一大亮点。没想到学生在没学习课文之前,对《月光曲》是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的,根本就听不懂《月光曲》,所以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试问,学生真的听得懂《月光曲》,还用得着学习课文内容吗?要知道,能听懂《月光曲》的有几人?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补充材料,播放《月光曲》,拔高了要求,忽视了学生真实高度。教师材料的补充,目的是对教内容进行阐释和补充,使之简明化。教师补充《月光曲》,让学生欣赏,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听不懂《月光曲》,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三、忌“哗众取宠”

如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有学校校长一行人来听他的课。教师开始与学生交流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可学生对地球了解甚少,学生的交流很肤浅。这时,教师拿实物——地球仪来补充讲解,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个个看看校长,不敢回答。教师硬抽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说:“多了校长”。老师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乱说,校长是东西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校长不是东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材料补充,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课文内容,将生活情景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文本情景相似的课堂情境。教师拿地球仪来补充解释,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没想到学生特别关注校长一行来听课,没有关注到教师的实物,加上教师指向不明的提问,学生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指向之前,不知所措,答非所问,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使材料补充陷入尴尬局面之中,影响了课堂效率。有时候,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材料的补充方法,不把握教学材料补充的尺度,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幽默笑话等,异化了课堂教学。课堂热闹了,可课堂含金量下降了。

四、忌“忘形做作”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兵的丑恶嘴脸,教师在课堂上模仿日本兵凶神恶煞的样子,学着日本兵的那种阴阳怪气“什么八格的,门前门后挖土豆,挖了土豆背土豆”,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课堂上,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把握不住自己情绪,盲目行事,不但实现不了材料补充的目的,反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材料补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恰当的教学材料补充,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只要我们一线教师正视课堂教学材料补充存在的问题,正确应用,一定能让教学材料补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七一课程材料篇6

现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没能从根本上摆脱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控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应付考试,这是与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材中虽然增加了一系列数学活动环节,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往往就把这些内容跳过去,不加重视。为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局限性,在有条件的学校,应提倡在课内、课外两个阵地积极开展数学活动。

二、数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课内数学活动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最闪亮的地方。它的开展不仅使课堂更丰富、更活跃,也使得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大的体现。课内数学活动主要包含三种形式:适时开展讨论研究;适时开展阅读;适时开展动手操作(以下所举的例子都来自于苏科版数学用书)。

(1)阅读: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引入往往有它的历史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这个时候带领学生阅读有关资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七上44页阅读材料“漫长的历程”,介绍了人类对负数的认识历程;八下137页“欧几里得与《原本》”,介绍了几何发展的历程;有些阅读材料是对课堂内容的扩充,介绍了特殊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如七上53页阅读材料“分类”,七上83页阅读材料“归纳”,八下111页“位似变换”,九上100页“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操作:有些活动的设置,则是对所学新知变相的理解与巩固,如七上教材54页“算24”活动,八下57页“分式游戏”,八下120页“利用相似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九上34页“折纸与证明”,九上100页“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九下90页“估计圆周率π的值”等。

应当指出,开办数学课外选修课,建立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创办学生的数学刊物,开展调查研究这四种课外活动形式,教师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选修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兴趣小组,以教师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为主;创办学生的数学刊物、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则主要是处于幕后策划的地位。

三、开展数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2)各种活动都应有长计划、短安排,要讲求实效,要有知识性、趣味性,要适合青少年心理上或知识水平上的实际情况。还要注意尽量与当前学生的数学课内的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

(3)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选修课的内容应充实,有系统性,便于学生掌握,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习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数学竞赛的专项训练内容,不应当简单地把中学课本中以后将学的内容提前来讲,也不要讲成高等数学课。要在中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能力这个总目标作为选材的依据。

(4)还应指出,为减轻学生负担,数学课外活动的密度不宜过大,每次活动要讲求质量,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一般说来,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活动一至两个小时为宜。每个学生,一般不要参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课外活动。

七一课程材料篇7

1 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磁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学生课余的一种玩具,学生对磁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鄂教版《磁铁玩具》一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魔棒寻宝”的游戏。把一根条形磁铁用彩纸包装好,做成一个“魔棒”,再把铁钉、铁屑、曲别针、铜丝、铝片、塑料棒、碎布等放入平盘里,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层薄沙。让学生用“魔棒”找出宝贝,看看“魔棒”能找出哪些宝贝?“魔棒”有什么特性?学生发现,魔棒可以吸铁。这种会吸铁的魔棒到底长什么样?让学生打开包装看看,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磁铁。学生通过游戏,获得了对磁铁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改进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存在局限,实验现象和效果不明显。如鄂教版《美丽的彩虹》一课中有一个实验是借助三棱镜分解阳光,从而让学生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但实验室里的三棱镜比较小,产生的七色光带比较短,现象不明显,而且学生没有经历阳光通过水后被分解成七色光,不能很好地体会水在彩虹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笔者用镜子和水槽代替了三棱镜分解阳光。先将一面镜子斜放入水槽中,使它将阳光反射到对面的墙上(阴天时可以用手电筒代替),看到的是白色光,然后把水槽中倒满水,学生亲眼看到反射的白色光变成了七色光,而且看到了更大更清晰的色带,也亲眼见证了阳光在镜子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变成彩色光带的奇妙过程。有的同学还发现了白色光变成七色光后位置改变了,这也为学生理解折射现象奠定了基础。

3 改进实验,减少主客观因素和操作造成的失误

在鄂教版《水是怎么变热的》一课有以下两个实验。①将火柴棍用蜡粘在铝片上,从铝片的一角或中心加热,观察火柴棍倒下的顺序。但如果火柴棍粘不紧或是粘火柴的蜡滴大小不一,火柴棍可能就不会依次掉落,实验结果会出现失误。②比较不同的材料传热的难易程度。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不同的材料放进倒有热水的烧杯里,用手握住材料的上端,感觉哪个先变热。这个实验现象不明显,也不便于比较。为此,笔者把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整合:把同样粗细的铜丝、铁丝和铝丝固定在铁架台上,一端合拢,一端分开。在分开的一端等距离穿上湿润的毛边纸环。用酒精灯加热,学生观察毛边纸环水迹的变化。因为毛边纸环大小、湿润度相同,不会出现远处的比近处的先变干的现象,这样就减少了因主客观因素和操作造成的失误。学生在观察到热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同的材料传热的速度快慢不同。同时,这个实验节约了材料,纸环可以重复使用,不浪费蜡烛和火柴,并且实验清洁无污染。

4 循环使用实验材料,减少浪费

在3年级上册《糖到哪里去了》中使用了大量的食盐,发生了大部分食盐被倒掉的浪费现象,全部食盐水用蒸发分离的方法重新得到食盐又比较耗时。4年级下册研究《沉浮的秘密》中正好要用到浓食盐水,故可以把食盐水用矿泉水瓶装好,循环使用。

金属汤匙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在科学课上它也可以有很多用途。若仪器室里的仪器不全,可以用它替代:①有些实验需要用到化学药品,如高锰酸钾、碳酸钙、小苏打等时,可用小号的金属代替药匙,对化学药品进行取放,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确保了实验的安全;②做曲面镜成像实验,可以用金属汤匙的正反面模拟凸透镜和凹透镜,让他们用金属汤匙照照自己,从而发现凸面镜成正立的像的规律;③做一些加热实验时,可以用金属汤匙替代蒸发皿,让学生观察。

七一课程材料篇8

(一)教材修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启示教学要把握方向性,凸显思想性,彰显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课程组成部分的德育课程之学科特色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正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这次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教材进行了“大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集中更新了教材内容,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政治方向性和思想性,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课程组成部分的德育课程特色。

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鲜明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的教材修订原则启示我们,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做到把握方向性,加强思想性。无论教材修订多么及时,但相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不断推进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来说,其内容常常是滞后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时,要着眼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立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又要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是政治教师要加强学习,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理论上不断追踪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重点是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的把握上,注意体现本课程的鲜明德育特色,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际,理直气壮地用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学生。

三是面对开放的媒体、海量的信息,尤其是鱼龙混杂的资讯,教学要注意避免一些信息资讯的负面影响,慎选实例,优化案例。同时,教学还要直面多元价值观,是非曲直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而要强化正向引导,突出“育德”“育心”。因为“教材和教学中如果出现错误的思想,或渗进片面的观点,或不科学不准确的内容,比如某些西化的政治思想、不科学的经济思想、形而上学的或唯心论的哲学思想等,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长时期中得不到纠正,或纠正起来非常费劲”。(田心铭语)

(二)教材修订体现了“减负”的素质教育追求和“注意改正原教材的不足与缺陷”的科学精神、求是态度,启示教学要注意灵活性,突出基础性,强化其作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科课程之学术追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本次教材修订使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删除了重复的内容,简化了结构,教材总页码有所减少。本次教材修订还改正了教材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进一步精简了

(1)删除了一些与本课教育宗旨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辅助阅读材料和不少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操作或无效的探究活动。

(2)精简了知识点,尤其在继续保持对主干概念进行定义的同时,注意对不少凭借性、支撑性概念进行了技术处理,或是由正文改为辅助文,或是删除这些概念的定义。

(3)精简了探究活动,对仍然保留下来的探究活动作了进一步提炼,分量明显减少。

2.表述更加科学、准确、规范了

(1)注意“改错”,对个别表述不妥的观点进行了修订。

(2)精心“打磨”,对教材的文字表述作了进一步锤炼。

3.论述更加完善了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许多表述,修订后的教材对个别内容重新进行了编写,结合新的认识,补充完善了相关论述;针对原来教材中不精练、不准确或滞后于现时的一些提法、观点、概念,作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表述,力求进一步规范;按照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发展所需,重新选取了部分教学内容。

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修订后的教材做到了三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了教育的重点,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的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突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因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必须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时,坚持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突出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突出把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观点构成基础性的主干知识和常识性的内容作为教、学、考的重点,而弱化偏难、偏多的凭借性、次要性知识和仅起支撑性作用的内容。当然,突出重点不一定是使教材变薄,减少份量。相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可能在教学中还要围绕重点增加更新颖、更贴近学生、更有说服力的辅阅读材料,更要灵活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问题,链接整合足量的学习资源才行。

二是对教材中难免出现的一些不妥的、不准确的观点,仍需要进一步精细加工,使教材尽可能完美。同时,教师更要力戒“唯书”――一味机械地“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原字原句,编制试题、编写答案也唯课本原文为唯一标准。有效的教学用教材教最重要的是讲求“唯实”――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调整、替换、删减、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贵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观点的本质含义和灵活运用基本原理、观点,正确观察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分析和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就文本形式存在的课本内容是平面的,是死的陈述性知识,而通过灵活的教学,如选用真实的案例、有效地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等,却可以使平面的结论立体化,使抽象的结论具体化,使教材内容活化于课堂。

(三)教材修订坚持了“三贴近”原则,启示教学要重视过程性,强调实践性, 体现其贯彻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要求的以生为本开放互动之教学理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三贴近”原则是本轮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材修订中,编写者就整体设计、学习内容选取、教材呈现方式等方面努力贯彻这一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素材更加新颖,贴近生活

修订后的教材的很多素材作了更新。除了少数经典材料以外,凡是滞后于现实的探究材料及相关链接中的阅读材料、数据,基本上按最新的材料进行了更换;对原来所选材料不够典型、不够确切的也重新作了更新;此外,还更换了部分图片。修订后的教材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时代气息更浓,材料更鲜活,可读性更强。

2.结构更加优化,适合学情

如,针对教学实际,修订后的教材调整了探究活动的表述及问题的设问方式,同时还对部分必修模块教材的局部结构作了调整。相对修订前的教材,修订后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突出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进一步体现了作为“学本”教材的特点,这更加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高中生养成运用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良好习惯。

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三贴近”原则是教材编写者始终坚守的原则,也同样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也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所关注之事,聚焦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现实问题不回避,对学生有异议的社会焦点问题,像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框”那样,通过强化学生进行辨析、探究的环节和学习过程,入情入理,辩证剖析,并提炼和呈现出正确的思想观点、积极的人生观和对复杂社会实事求是的认识,力求使教学能够与社会生活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学生的需求保持一致,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国情、观察复杂社会、直面曲折人生。一句话,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拥有一个阳光人生。

二要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要像新教材的编排一样,遵循先感性材料、后理性认识的教学逻辑,不是基于演绎和记忆,不是从概念原理出发,而是更强调基于归纳和思考,从生活出发,立足观点形成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体悟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性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有机结合的教材编写理念和实践,也应是思想政治课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学习和体会教材编写基于学生学会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挖掘和彰显其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的范式作用,应是教师“用教材教”理当关注的一个重点。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局限在教会学生记忆一些概念、原理、结论上,而置教材内容呈现的逻辑方式和对教与学的要求于不顾,实验教材传递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对学习策略的范式引导就会落空。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基于新课标教材的有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开放的,终会以其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吸引学生;有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有用的,终会以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学生深度参与的,终会以其生动活泼的互动性,有效解决学生思想的“疑难杂症”;有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润物细无声”的,终会因其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高于学生所思的针对性,生发出理论教学的魅力,从而适应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文明单位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工人先锋号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