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30 17:53:33

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篇1

本赛季,安踏推出一个与联赛密切结合的球员推广计划――“CBA安踏星航线计划”。“星锐计划”作为本赛季CBA安踏星航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赛季引入了安踏星指数的概念,通过此指数评估球员对于球队的个人贡献度,并选拔优秀的1982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年轻球员参加全明星周末的CBA安踏星锐挑战赛。

CBA历史上首次举办的“CBA安踏星锐挑战赛”齐集了联赛中最具有锐气和潜力的年轻球员,集结着中国篮球的希望。

星锐前途无量,更高挑战还在前方。此次CBA安踏星锐挑战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同时还是CBA安踏星锐训练营的前奏。安踏利用和休斯敦火箭队战略联盟的关系,利用火箭队的先进训练体系提高中国篮球年轻运动员的水平,联赛结束后,安踏将携手中国篮协组织前往美国休斯敦火箭队的CBA安踏星锐训练营,其成员由CBA安踏星指数的排名靠前的中国年轻球员组成。这次星锐球员也将是赴美培训的主力军。

此次举办“CBA安踏星锐挑战赛”的目的就是要把年轻球员从球队的身后推到球迷观众的面前,为他们提供更多自我展现,自我挑战的机会。帮助星锐球员不断进步与CBA联赛一同成长是安踏参与中国篮球的朴素愿望,作为此次比赛的赞助商为“新秀”们提供“CBA安踏星锐挑战赛”这个舞台,就是希望让所有热爱篮球的人一同关注他们,给予这些略显稚嫩,敢于表现的大男孩们和明星们一样的喝彩和掌声。

赛场上,无论是解立彬和杨超的“学生军PK”,还是有着“江苏双子星”之称的易立与韩硕的“相煎何急”,或是四川籍球员尹逵,马超的神秘实力,星锐“全明星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坚定的信心和张扬的个性:突破上篮、大力灌篮、空中接力、自投自扣……青春的力量在成都的夜晚进发出的璀璨火花,相信会铭记在每个球迷的心里,也将铭刻在他们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上,相信这些未来的“全明星们”会在赛场上用他们的成长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因为:那颗积极进取的心――永不止步!

全明星比赛,所有的球员终于“放开了”在以麻辣火爆著称的成都的夜晚,用不间断的精彩表演感染了整个体育馆:131比126的高比分,全场35个三分球,高达30次的扣篮……一场名副其实的全明星娱乐表演――篮球盛宴,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来自安踏赞助商的承诺――本次全明星赛场上,每投进一个3分球,安踏公司将向“CBA与我共成长”基金捐赠人民币1000元。该基金由中国篮协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旨在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在安踏公司的郑重承诺下,在现场DJ的鼓舞下,在全场近9000名观众的呐喊助威中,全明星们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们,用爱心点燃了整个体育馆,比赛结束后,安踏公司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代表捐赠了相应款项,赢得全场观众的掌声和尊重。

当然,此次全明星还让我们的球迷有了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验:从球迷见面会的独具创意特色的“入蜀仪式”,到草根为CBA联赛所设计的全明星战靴和总冠军T恤,还是赋予了球迷选举产生的“安踏星锐挑战赛”队伍的权利,更有能够与我们喜爱的球队,球星一起分享荣耀的“安踏星光闪耀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篇2

去世的演员与永生的“公主”

2016年12月27日,《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莱娅公主”的扮演者美国演员凯丽・费雪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从1977年到1983年,在《星球大战》的老三部曲中,凯丽・费雪塑造了美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女性英雄角色。当同时代的007系列电影仍在表现女性对男性英雄的迷恋时,莱娅公主则作为美貌、智慧和勇气的化身独当一面,她面对大反派达斯・维德威胁与折磨时不为所动,坚守义军秘密(《星球大战4:新希望》);义无反顾地驾驶飞船驰援落难卢克・天行者(《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投入战斗前线,攻破死星二号(《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32年后,年近60岁的凯丽・费雪重新回到星战剧组,电影中的莱娅公主也同现实中的凯丽・费雪一样已是年老色衰。在《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中,“莱娅公主”已经晋升“莱娅将军”,成为义军的领袖――不惟如此,如果你一月六号后走进中国影院欣赏这一系列的最新外传《侠盗一号》的话,你仍能看到通过特效重拾青春的“莱娅公主”,电影系列中存续着一个绵亘四十年的女性偶像(遍数当下的热门IP,仅次于莱娅公主的便是西格妮・韦弗饰演的“异形之母”了)反过来也说明了这部电影的历久弥新以及由文本诞生出的话题层出不穷。

由费雪的逝世世人反观出“莱娅”的长生,纵观“莱娅公主”和凯丽・费雪戏里戏外的双重人生,《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俨然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这被影迷们戏称为“宇宙级”的政治正确。难能可贵的是,《星球大战》似乎愿意将这一传统贯彻到底。在《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中,女主角帕德梅・艾米达拉是纳布星的女王,并且是银河议会的议员,这与当时的现实政治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领袖的出现遥相呼应。而最新的两部电影,《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则均以女性做为第一主角。事实上,凯丽・费雪一直为“莱娅公主”拥有原力却没有光剑而耿耿于怀,一次次揪住了卢卡斯的小辫子,质疑太空中的“男女不平权”。可见在费雪眼里,男女平权依旧任重道远,她还要在戏里戏外为此呼号不止,如今事业未竟,斯人已逝……

遥远的银河系与切近的现实政治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银河系……”(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每部星战电影正式开始前伴随着激昂的旋律,银幕上总会打出这段字幕,而所谓经典,就是它已然是个套路,奈何仍旧受到世人的疯狂追捧。与电影故事设定的无远弗届相较,《星球大战》在架空现实世界体系而重构故事空间的同时,却始终没有脱离时代的政治、社会议题太远。1975年,美国终于“伤痕累累”地从越南撤军;社会运动在上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而进入70年代则逐渐沉寂;“石油危机”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滞涨”;实力的此消彼长导致苏联在各条“战线”上咄咄逼人。美国社会在内外困境中陷入新的迷惘。

1977年,《星球大战》的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这是一部为整个世代带来浪漫主义遐想的电影,它用划时代的电影特效震撼和激励着美国人。而同时,它没有忘记伤痛和教训,用平民底色的“义军”和高科技的“帝国”之间的对抗影射越南战争。整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在自信和反思中前进,走出了经济危机,也扭转了“冷战”中的劣势。

1983年,《星球大战》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上映,同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针对苏联的“战略防御计划”,这是一项主动将“美苏核竞赛”全面带入太空领域的宏伟计划。美国旨在依赖其在空间领域的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拓展太空军事化。这不禁让人和热映的《星球大战》联系起来,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斯・贝特就直言,“如果这个计划不幸成功了的话,简直就是一场‘星球大战’了!”因而,“战略防御计划”也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这一切完全在卢卡斯的意料之外。曾执导过《教父》三部曲的导演科波拉对卢卡斯说:“你创造了一个宗教!”《时代》杂志则评论说,“《星球大战》是继摩西分开红海后最壮观的景象”。

尽管赞誉拥簇,卢卡斯在“老三部曲”结束后让“星战迷”们整整等了16年。此时,“冷战”已经结束,轰轰烈烈的“星球大战计划”宣布中止,日裔美籍的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乐观地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美式民主”和“美式价值观”已然成为普适真理。1999年到2005年的“前传三部曲”,卢卡斯毫不留情地质疑了议会民主制度。“银河共和国”出现分离势力似乎也暗含着对现实政治中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的隐忧。

原力与众生:当米老鼠接过光剑

2016年1月,《星球大战 7 :原力觉醒》在中国上映,开启“新三部曲”时代。有网友提问《星球大战 6:绝地归来》和《星球大战 7:原力觉醒》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得票数最高的一个答案是――“迪士尼收购了卢卡斯”。

米老鼠接过光剑意味着《星球大战》系列将正式迈入“快车道”,每年将会推出一部“星战”题材的作品。而乔治・卢卡斯将不会参加新三部曲的具体制作,只担任影片的创意顾问。卢卡斯功成身退,《星球大战》却将会沿着他所奠定的价值框架不断前进。价值框架里最基本的底色便是平等与多元。

《星球大战》里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原力。卢卡斯表示,最早的时候,他想把“原力”设定成一种可见的类似“能量球”的东西。后来他决定干脆把“原力”设定成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原力的光明面滋养着生命,而黑暗面则带来毁灭。要维持原力的平衡,就必须两面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有“气”和“阴阳”的概念,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构成了世间万物,是一切生命体的原始材料。“原力”和“气”几乎如出一辙,这不禁让人猜测卢卡斯是否受到了老子的启发。这使《星球大战》一开始便带有文化多元的意味。

从物种平等的角度上看,《星球大战》超越《独立日》系列和《黑衣人》系列的地方在于,尽管人类角色是电影中的主角,但物种的分野不再是人类与非人类,人类只是宇宙中很多种类中平凡普通的一种,所有物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在人类内部的种族多元与平衡中,最新的两部“星战”题材电影实现了突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中,英国黑人演员约翰・波耶加扮演男主角芬恩;《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两位中国演员甄子丹和姜文分别出演奇鲁・英威和贝兹・马彪斯这两个关键角色。

奇鲁・英威是一名盲僧,武艺高强的战士。制片方选中了甄子丹扮演这个角色,因为他既是一位武术专家,也是中国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演员之一。贝兹・马彪斯则是一名武器专家,信奉实用主义,他与奇鲁从小一起长大,愿意跟随他的朋友直到宇宙末日。中国著名影星姜文,是甄子丹的完美搭档,也是贝兹的完美人选。姜文如此评价其角色:“他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很诚实,对他的朋友奇鲁很忠诚。奇鲁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

从1977年到今天,《星球大战》的神话已经延续了接近四十年。可以想象,在美国的影院里,年过六旬第一代“星战迷”将会和不断更新的年轻一代“星战迷”一起鼓掌欢呼。《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够在不丢失老影迷的前提下,不断吸纳新影迷,除了强大的品牌营销策略之外,就是其在一以贯之的价值框架下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诉求,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星球大战计划篇3

外媒揣测歼-10将上舰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称,外界目前还不能确定中国打算建造几艘国产航母,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拥有6艘航母,中国的海军发展规划中也包括6艘航母――其三大舰队各配备两艘。

报道指出,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拥有足够的舰载机?目前中国只有歼-15这一种舰载机,即使其量产能够满足需要,在类型上也过于单一。报道揣测,为满足构建庞大航母舰队的需要,已经在发展歼-15之外的新型舰载机,其歼-10和歼-31两款战机都有可能被改进成舰载机。

美国《航空周刊》称,关于歼-31这款隐身战机,其曝光之初外界就认为,它可能发展出舰载版本。至于歼-10,此前有军事专家认为,它不具备发展成舰载机的条件。不过现在看来,这种论断可能是错误的。报道揣测,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可能已经开始开发舰载版歼-10战机。地面模拟试验证实,这种新型战机可从航空母舰上起降,它可能成为中国海航部队未来的主力战机。

歼-10C令美军备感压力

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揣测,中国正在开发歼-10战机的舰载型号――歼-10C。根据其设计数据和性能,它的起降滑跑距离被缩短,从而可以登上航母。

报道称,歼-10C舰载机与原版歼-10A极为相近,但发动机推力从122千牛增加到152千牛,所以起飞滑行距离有所缩短。同歼-10一样,歼-10C舰载机除维持正常飞行外,还有足够的能力执行多种战斗任务。另外,歼-10C的加速、攀升和盘旋等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在空战中进行高速垂直上升也毫不费力。在攻击能力方面,歼-10C舰载机由一名武器操作员操控。该机能携带4吨以上的弹药,它可能已经配备了精确制导武器,因此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此外,它还可能具备对地攻击能力。

有外媒揣测,如果中国海航部队未来装备新型歼-10C战机,那么美军将对其主力舰载机心里没底。

美国《明星电讯报》揣测,目前已装备大量歼-10战斗机。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来源称,鉴于中国从莫斯科SALYUT发动机公司采购了数百台AL-31FN发动机,其歼-10战机的数量可能继续增加。

报道臆测,已开发出歼-10战机的改进型号――歼-10B,其综合作战性能直追美军F-18战斗机。歼-10B可能配备了与美国第五代战机F-35相似的进气道,动力性能出色;其鼻翼经过重新设计,挡风玻璃前部加装了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其雷达的性能不逊于独立的电子雷达,这是中国航空雷达技术的一大进步;其驾驶舱内有3部多功能显示器。

报道揣测,歼-10B战机的航电及武器系统相当具有竞争力。其主要攻击武器是射程为70公里的PL-12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其机翼内侧和机身前部都安装了空空导弹外挂架,这些外挂架能分别加装两枚导弹,因此歼-10B战机一次可携带多枚PL-12导弹。另外,歼-10B战机经过改进,将配备更先进的显示器及新型第5代空空导弹,这样它就具备了与西方及俄罗斯的先进战机竞争的实力。

《明星电讯报》指出,如果在歼-10B的基础上开发出歼-10C战机,并把它搬上航母,那么美国航母的主力舰载机F-18将面临严峻挑战。

美军寄望于舰载F-35

美国智库防务信息中心专家、前国会军费预算分析师威勒称,相关分析资料显示,美军是否会为其海军航空兵采购F-35战斗机还是个未知数。

《明星电讯报》指出,这不是美国海军第一次想放弃联合战斗机项目。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放弃采购通用动力公司的F-111联合战斗机,转而选择格鲁曼公司的F-14战斗机作为海航主力战机。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又放弃了舰载版F-16战机,转而开发F-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防务分析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顾问罗伦・汤普森指出,美国海军航空兵对波音公司的F-18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款性能很好的战机。但是,随着大力发展航母,并为其配备先进的舰载机,F-18在歼-31和歼-10C面前可能力不从心。因此,美国海军需要装备具备隐身能力的舰载型F-35战斗机。

(邱佩兰)

美宣布2019年捕获小行星计划 遭大批科学家质疑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项新计划――“捕获”一颗小行星,将其“拖曳”至地月系统展开探测。很多行星科学家对该任务的成功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该任务能以某种方式取得成功的设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大胆计划震惊学界

上个月,NASA公布了2014年的预算申请。申请中将1.05亿美元用于启动新项目:拟定2019年之前派出无人宇宙飞船捕捉一颗小行星,并将其拖回,以便宇航员在2022年前访问它。大多数研究小行星的科学家听闻此消息后表示震惊。

NASA表示,此举不仅是为了兑现总统奥巴马在2025年之前实施人类探索小行星任务的承诺,更有助于保护地球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与小行星的碰撞,并提升探索小行星上矿产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NASA小星体评估组主席MarkSykes说,“NASA总部中有一小部分未充分咨询业内专家的人认为,该计划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仅有这样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

该计划萌生于一项来自凯克太空研究所(KISS)的研究。该研究所自称是加州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的“思想与行动智囊团”。KISS进行的这项研究由2个分别成立于2011年和2012年的太空采矿工作室协同完成。2个工作室共有34名成员,不过,其中仅有2位成员专门从事太阳系小行星体研究,一位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另一位则就职于附近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JPL由加州理工学院代NASA管理。

奥巴马曾于2010年4月为NASA设立了一个目标――在2025年之前,将宇航员送往深空小行星,为下一步登陆火星作准备。然而,在这2个工作室中,“我们意识到,实现21世纪20年代中期将人类送往小行星的唯一方法是让一颗小行星靠近地球。”太空技术宣传组织――行星协会前执行理事LouisFriedman说。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NASA根本不可能研发出能够支撑宇航员6个月太空旅行的飞行器,因此,让小行星主动靠近宇航员,似乎是唯一的方法。

KISS开展这项研究的想法则产生于一场在加州理工大学举行的探讨如何将小行星拉到地球附近,以对其进行资源开采的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从事航天动力学研究的企业家MarcoTantardini组织召开。他随后也成为了行星协会的实习会员。在这次研讨会上,Tantardini和Friedman得知JPL研究员JohnBrophy于2010年开展了一项关于如何利用光电推进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等离子推进器提供动力,从而将小行星拉至地球的研究。

Friedman说,为了找到更加简便和廉价的方法登陆深空小行星,NASA已经放弃了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从而为登陆火星作准备的计划。今年1月,为了回应KISS的报告,NASA委托JPL开展捕捉小行星的可行性研究。

困难重重质疑不断

KISS的研究分析认为,如果一些难题能够解决,那么小行星捕捉计划是可行的。据JPL研究员BrianMuir-head介绍,其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运行一个用于确保每个步骤都准确完成的超级监测系统,否则,被捕捉的小行星极有可能失去控制。另外,NASA还需要研制更加强劲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等离子引擎,来将一个7~10米、500吨重的小行星推入地月轨道。Muirhead说,虽然整个计划“有点疯狂,但这正是我们擅长的”。

“该提议十分巧妙地提供了一个人类探索星体,且在NASA预算可承受范围内的方案。”太空问题分析师、乔治华盛顿大学退休教授JohnLogs-don说,“所以,目前核心的问题是资金是否充足。”

然而,根据NASA提供的项目进程表,一些小行星专家更担心某些理论和技术挑战。KISS的研究发现,“以目前的陆基观测水平,每年约有5个合适的小行星可被发现并被详细描述”。碰巧的是,就在3月下旬,JPL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合适的小行星,不过,经确认,该小行星因体积过小而并不适合捕捉。

那么,能否扩大搜索范围以获得更多合适的小行星呢?答案是“难度非常大”。据在JPL用25年时间搜寻小行星的行星专家AlanHarris介绍,“每年能筛选出5颗合适的小行星就已经是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了”。

据科学家介绍,合适小行星数量稀少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能够被捕捉的小行星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不能太大、太厚、太扁,也不能旋转太快;第二,为了实现NASA2025年的目标,其所在轨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能使其在本世纪20年代早期即可到达地球附近的条件。

此外,从发现到确定合适小行星的时机非常短暂――确定一颗小行星是否合适,只有数天至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从发现一颗小行星,到其脱离望远镜和雷达的搜寻范围之间的时间。

“这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专家Harol-dReitsema说。他是一项由民间资金支持、旨在搜寻对地球有威胁天体研究的首席设计师。Reitsema表示,虽然合适的小行星最终肯定会被找到,但“NASA耗不起那么长的时间”。据了解,NASA的工作进程表显示,其计划于2016年发现目标小行星,2017年发射用于捕捉的飞行器,最终,于2022年将宇航员送往该小行星。

不过,Muirhead表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会找到足够的合适小行星,我们也相信利用现有观测和增扩设备,将能够把搜寻速率由目前每年1颗提升到每年2颗,甚至是每年5颗”。

背离初衷何谈深空

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James-Green则恳求:“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对行星科学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应该被质疑的,但是,这个计划不应该在其中。”他表示,如果美国国会能够批准NASA的预算请求,科学家将会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弄清搜寻小行星的效率到底是多少。

不过,许多科学家还是对NASA的计划质疑不断。“NASA关于这项计划可以促进资源利用以及行星防御研究的声明苍白无力。”Reitsema说,一些人认为,对微小的小行星进行近距离研究,将有助于保卫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这种说法完全是胡扯。”他称,10米宽的小行星根本不能穿透大气层,只会在空中分解,所以不可能撞击地球。

而对于将小行星视为一种资源,认为其可以作为庇护所,为长距离旅行的宇航员提供水源的想法,JPL科学家DonaldYeomans认为,“这非常牵强”,因为这种庇护所需要建立在水资源丰富的碳质球粒陨石上,而“你不大可能找到这种小行星”,他说。

小行星学家也对NASA在制定计划时弃他们于不顾感到不满。Sykes说,早在2月初,当意识到NASA将要采取实际行动时,他向NASA总部提供了小天体评估组的多项服务,想以此评估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但是,此后他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对此,Green说,“目前这只是开始而已,我们会让更多专家参与进来的”。

虽然超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范畴,但是小行星科学家对NASA的最新计划抱怨连天。将宇航员送住小行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获得长途星际旅行的经验,为前往火星作准备。但是“如果你想把小行星带到宇航员身边,而不是反过来”,Harris说,“这根本不是将人类送住深空,也断送了产生新突破的可能性,这与将人类送住空间站没什么区别。”所以,接下来还是需要执行其他任务,才能获得深空旅行的经验。

(中国科学报)

印度“烈火”-6导弹射程是个谜

印度将于2017年为其下一代可携带核弹头的烈火系列弹道导弹的初始测试做好准备。

预计烈火-6弹道导弹的射程将大于印度已开发的烈火-5导弹,目前烈火-5导弹的最远飞行距离为3100英里,接近洲际导弹的射程范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机构(DRDO)没有透露烈火-6导弹的设计射程。

DRDO导弹项目负责人阿维纳什・钱德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开发一种新导弹系统的时间约为五年,DRDO几乎已经完成了烈火-6导弹这一开发程序。”根据该报道推断,由于烈火-6的设计是在2012年开始的,所以印度在2017年前不会为烈火-6导弹初始测试做好准备。

该型导弹还没有被政府正式批准。烈火-5进行测试后,国防部有望给烈火-6让路,并提供财政支持。预计烈火-6导弹能够携带多个具有独立目标的核弹头。

(国防科技)

中国透露新战机信息警示美日

近日频频传出有关中国新型军用飞机的消息,除歼-15舰载机外,还包括中国国产歼-10B战机和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一些最新信息。这些飞机是代表中国空军和陆航部队未来作战能力的重点装备,它们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设计,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中国似乎是想借曝光这些飞机的信息以展示其力量。

近段时间,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美军将在中国附近海域频繁演习,其他国家也参与其中,包括像韩国和日本这样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也较强的国家。尤其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不在西方国家海军和俄罗斯海军之下。如果日本联手美国向中国施压,将令中国感到紧张。因此,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海上军事演习,以强硬的方式警告美国和日本。对外透露一些有关新型战机的信息,可能是配合实施演习的海军和导弹部队,以增强警示效果。

日本自卫队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每当中国透露某种新型战机的消息,就预示着它已在研制更先进的战机。按照这种观点,中国的第五代战机和重型武装直升机项目可能正在加速推进。

星球大战计划篇4

2013年1月15日,一颗编号为2012DA14,直径约45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身而过,这颗体积与足球场相当的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近时仅有27000千米,甚至比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距离还近。也就在同一天,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陨石雨,陨石在空中爆炸引发的冲击波震碎了当地居民的门窗玻璃,并导致1200余人受伤。

这两次事件加深了人们对地球未来遭遇小行星撞击的忧虑,不过担忧之余人们发现,这些“不速之客”原来都是宝贝,他们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上帝的馈赠”。

既然是“送上门来”的宝贝资源,我们何不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呢?

“身家丰厚”的石头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但事实上,利用小行星上的宝贵资源造福人类的想法在科学界由来已久。小行星是太阳系早期的孑遗,目前已知太阳系内共有7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其中90%以上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被称为“小行星主带”的区域,其余则散落太阳系各处,有的还经过地球附近,对地球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不过,科学家们在对这些小行星做出初步的观测探测之后发现,这些小行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燃油和贵重金属等矿产资源。

通过对小行星的光谱以及对落在地球上的陨石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将小行星划分为石质、碳质和金属等多种类型。这其中,金属型的小行星主要由铁、镍构成,并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特别是铂、钴、铑、铱、锇等珍稀金属。据亚利桑那大学的约翰·刘易斯教授分析,直径仅1千米的普通小行星重达20亿吨,在其地壳中含有2亿吨铁,3000万吨高品质镍,150万吨战略金属钴以及7500吨铂系金属混合物,这其中单是铂一项的价值就高达1500亿美元。

在全球金属消费量日渐攀升、地球能源紧缺的今天,设法开发小行星蕴藏的矿产等资源显得尤为必要。

开采优势与困难同在

除了“身家丰厚”外,比起开发月球、火星等星球,开发小行星还具有独特的开采优势。首先,小行星的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开采时大大方便了飞船起降和采矿设备的建设,还可为高技术产业研发提供低重力环境;其次,小行星的总数巨大,化学组成多样化,可提供不同的资源以供开采利用,其蕴含的珍稀金属可运回地球,而普通金属可就地利用,用于搭建太空中的采矿营地及居所;另外,碳质小行星上富含的水冰可分解成飞船所需的氢氧燃料,或用来满足航天员的生活需要,降低太空采矿的成本。

然而,科学家在计划开采的同时,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小行星的低重力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加之缺少磁场、大气层和臭氧层,无法屏蔽太阳及宇宙辐射,对航天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主带小行星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太阳能的利用率只有地球附近的几分之一至十几分之一; 大多数小行星的结构疏松,开采和利用较为低效;主带小行星遭受陨星撞击较为频繁,人类辛苦建成的营地很容易就被摧毁。这些都是开发小行星资源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自动机械采矿或是可行办法

虽然有困难也有挑战,但是面对这个天然的大矿藏,科学家们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并做好周密规划,期待着将太空采矿付诸实践。

要实现太空采矿,首先要进行探测、选好目标。出于成本与技术的考虑,科学家们将初期的太空采矿目标优先瞄准了近地小行星。目标确立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开采。由于小行星上的微重力环境,飞船等设备的着陆、固定、挖掘与收集都会与在月球上截然不同。

飞船等设备在小行星上着陆时,需要将锚链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牢牢钉死在小行星表面,再逐步收紧锚链使飞船降落。利用采矿机器进行挖掘时,采矿机器也需要一直抓紧地面,以防止飞离。然而在小行星上挖掘出矿石以后,最麻烦的就是如何收集矿石,微重力环境下开采出来的矿石碎块会马上飘走,因此,只采用露天作业可不行,还需要在矿坑上方搭建起阻拦与收集矿石的“天篷”。

采集到矿产之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开采得到的资源运回地球。科学家们目前所设想的运输方案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运送矿石回地球,二是就地冶炼后运回金属,三是将小行星整体拖曳到绕地轨道再行开采。相比运送矿石,运回金属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但这样一来,人们还需要将冶炼设施先行运至采矿地点。最后一种设想看似离谱,但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并非无法做到,且俘获来的小行星可为建设太空补给站提供平台,同时也能为未来地球防御小行星撞击事件进行先期的技术储备与实践。

跟开采近地小行星相比,到小行星的“大本营”——小行星主带采矿,面临的技术挑战将更加严峻。“小行星主带”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地球附近小行星的几分之一至十几分之一,开采所需的能源供应将成为瓶颈。同时,远距离还为远程遥控操作带来延时问题,“小行星带”距地球有10多分钟的通信时差,使人类的遥控难以跟上情况的变化。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将采矿完全交由自动机械来做也许是最具可行性的办法。

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许能够在合适的矿场上建设基地,以便专业人员能够亲临现场,进行巡视维护,以及应对其他更复杂的操作。

太空采矿对未来的影响

截至目前,人类对小行星还仅仅停留在零星的无人探测阶段。

2010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小行星“丝川”登陆采样后,克服千难万险,首次将月球以外小行星的样品送回地球。目前尚有美国的“黎明”号,它于去年七月结束对灶神星的考察并继续前往谷神星,预计2015年到达。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小行星探测领域才刚刚起步。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飞掠距离自己3千米处的4179号小行星“战神”,并用太阳翼监视相机拍下近距离清晰影像,从而实现了中国小行星探测 “零”的突破。

除了发射小行星探测器之外,一个更大胆的行动也正在策划当中。一家颇具雄心的太空探索和自然资源公司——美国“行星资源”公司,计划将从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开采贵重金属,这项计划如今已得到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与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等众多富豪的资助。

“行星资源”公司于2010年11月成立,它的目的是要借开发与实践小行星采矿的技术“扩大地球的天然资源基础”。为了实现自动化小行星采矿这项长远目标,该公司现已开始制造用于观测小行星的太空望远镜,下一步将遣送探测器到选定的小行星附近进行勘察。与此同时,美国另一家名为“深空工业”的公司也跃跃欲试,计划在两年内发射第一架名为“萤火虫”的无人探测器。

星球大战计划篇5

刚刚从2012末日恐慌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再度疑惑了,为什么我们预测不到这次陨石坠落事件?面对外来天体的入侵,我们能打赢这场地球保卫战吗?俄罗斯陨石雨的谜团

科学家认为,袭击俄罗斯的陨石雨来自一颗坠落的陨石。这块陨石其实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仅存在了30多秒,随后飞到地球上空24至19千米时摩擦燃烧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产生大量碎片,形成了陨石雨。该陨石重达7000吨,爆炸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幸运的是,大气吸收了绝大部分能量。

看过这一新闻后,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这次陨石坠落事件难以预测?为什么大的陨石总是落在俄罗斯,比如著名的通古斯陨石,这是巧合还是有科学道理?

世界上经常发生陨石雨,但像这次受伤人数如此之多却是史无前例的。实质上,这也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一种表现,凡是陨石雨都来源于块头特小的近地小行星。目前国际上已经很注意对近地小行星的动态观测,力图定位地球周边90%以上直径不小于1千米的小行星运行轨道,以计算它们是否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但是对体积更小的此类天体则难于全部观测到。现在的望远镜并没有覆盖全球,即使是在覆盖的地区中,类似这样的天体也很难发现。再加上这次的陨石是从太阳一侧、也就是光亮的一侧靠近地球的,太阳光给观测带来了难度,因此未能对来袭陨石做出预报。

此事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著名的通古斯事件。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这次灾难,是有史以来人类亲眼目睹的电掣般的天地之吻。伊尔库茨克地震站测定其爆炸当量为1000至1500万吨TNT炸药释放的能量,爆炸后留下了三个直径为90至200米的大坑,一片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受冲击波影响,约8000万棵树木被击倒。把这两次灾难联系起来,不禁让人认为陨石如此“青睐”落在俄罗斯,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实际上,陨石坠落地球是很频繁的。来自小行星或彗星的小型流星体撞击地球的情况很常见,地球每天会拦截80吨太空物质,小汽车大小的天体落入地球的频率约为每月一次。地球不断遭受外太空天体的轰击,但一般都来自较小的太空石块。类似陨石在俄罗斯上空爆炸产生火球的事件经常发生,只不过由于很多火球坠入大海或偏远地区,所以我们才未能观测到。像俄罗斯陨石那么大的太空石块撞击地球的概率为每5年到30年一次,不过由于地球被海洋保护,类似事件通常不为人注意。

大部分陨石与大气分子剧烈碰撞,发热发光,成了美丽的流星。在刹那的美丽过后,熔化在10千米以上的高空,无影无踪。但也有少数流星体未等熔化掉,就落到地上。那流星多长时间拜访一次地球呢?每天都有!但这些不速之客什么时候来,要到什么地方,谁都说不;隹。由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掉在了海洋里,所以人类很难看到这些行踪不定的家伙,在地面发现陨石的机会并不多。近地小行星一直在威胁地球

凑巧的是,2013年2月16日凌晨,一颗暂时编号为2012DA14的小行星近距离地从印度尼西亚上空掠过,最近距离地球仅27680千米,已经低于静止卫星3.6万千米的轨道高度。这颗小天体通过地球附近空间时,除专门机构观测外,世界各地的天好者们也纷纷走到室外对其开展了观测。

这颗近地小行星,直径约为45米左右,质量大约为13万吨,是有记录以来如此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根据天文学家的估算,像2012DA14这样的小行星飞掠地球大约每4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而撞击地球的概率则大约为每1200年一次。在此次近距离飞掠地球之前,美国宇航局的追踪系统便已经精确地测定出其轨道并确认它将不会撞击地球,因为当其距离地球最近时的运行速度为每秒7.8千米,已大于该高度的地球逃逸速度。实际情况已经验证了这一预报的正确性。

同时科学家指出,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从地球旁边掠过与袭俄陨石无关。因为前者是由南向北运动的,而后者正相反,是由北向南运动的。

值得关注的是,近地小行星中有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就有可能撞上地球,有的轨道离地球轨道很近,也可能被地球引力捕获而招来麻烦。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与地球撞击的概率约为每10万年一次。事实上,地球已多次遭遇小行星的袭击。科学家研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和三分之二其他物种的灭亡。

不言而喻,在地球上出现人类文明之后,如果再发生这种撞击事件,那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人类不能不未雨绸缪。实际上,面对天外来客的可能侵犯,科学家早在1993年4月就已发出忠告并开始了行动。巧合的是,就在2013年2月15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员会还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已有数十个国家对建立更好的小行星观测网表达了更大的热情。地球保卫战的三种作战方案

为了切实打好地球保卫战,从实际情况出发,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航天技术对其迎头痛击或将其制服。虽然来自太空的实际威胁还较遥远,但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把已经认识到的可用措施不断地完善并逐步予以落实。观测和监视对地球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和彗星动态,乃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一旦发现有袭击者,可利用高科技手段迎战。关于实战的可行措施,目前科学家们已提出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用航天技术运载核武器将天外不速之客击得粉身碎骨。这一创意最早是由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博士提出来的,而逐渐被科学家们所认可。具体做法就是提前发射导弹或宇宙飞船,将核装置运载到正冲向地球的小天体上引爆,将其炸碎,拒敌于安全距离之外。当然,一次未达预期目的,可进行多次拦击。

第二种方案,就是用核武器迎击来袭天体使其改变运行轨道。这是英国三人专家小组提出的举措。他们计划设计一种武器系统,使一系列核弹头在奔向地球的小天体的一侧爆炸,利用爆炸释放的能量和产生的强中子辐射,打掉小天体表面的一部分,使其重心偏移,从而改变运行轨道,最终躲开地球运行。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此种办法相对耗费能量较少,对小行星来说比第一种方案更切实可行。

第三种方案,就是在即将威胁地球的小行星上安放动力装置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是近几年来科学家们才提出的一项措施。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在小行星上安装核火箭发动机系统,另一种方法是在小行星上安装太阳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发射机器人飞船或载人航天器,携带相应的动力装置在小行星上实现软着陆,并由机器人或航天员进行技术操作。现有技术能打赢地球保卫战吗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从事对近地小天体的观测活动,并不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从打赢预防战先要做好前哨侦察工作的角度讲,当前已获得了明显成果。2010年7月29目,数名科学家指出,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最有可能将于2182年9月24日撞击地球。这颗直径为56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尽管仅为1/1800,但已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为此,美国宇航局已提出了名为OSIRIS-Rex的应对计划,隹备2016年发射机器人飞船探测这颗近地小行星并采样返回,为科学家提供真实样品,以提前获得研究成果。机器人飞船在2020年抵达这颗小行星并进入绕飞轨道之后,将开始进行长达几个月的细致调查,以便找到合适的着陆地点。在确定着陆点后,飞船将与1999RQ36自转速度同步飞行,然后释放一台探测器到小行星表面,与之接触5秒钟的时间,仅是短暂的“亲吻”。在此期间,一股气体将把尘土吹入一个收集器内。该收集器将被飞船于2023年送回地球,降落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它能容纳近5磅重的物质,足够科学家研究几十年,以深化人类对1999RQ36的形状和组成的认识。有专家称,任何试图将1 999RQ36转向以拯救地球的措施,必须提早100年开始行动才有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说,为迎战1999RQ36小行星采取的系列举措,最迟也得于2082年付诸实施。

至于用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武器或载有核装置的宇宙飞船奔袭近地小行星或彗星的任务,人类目前的航天技术水平已能承担和完成。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释放的撞击者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32亿千米处,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猛烈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击中地点仅比预计的位置相差1米,准确度非常之高。当时就有科学家认为,这是一次应对小天体撞击地球的有效演练。

与实现第三种方案有关的一个好消息是,美国宇航局正在计划2025年前发射猎户座太空船载人登陆小行星。这种飞船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拿出一项派遣两位航天员持续半年时间探索小行星的代号为“移民石”的计划。猎户座原本是为运送航天员重返月球而设计的,在美国搁置登月计划之后,它被当作国际空间站的救生船继续研制,现已具备登陆小行星所需的绝大多数要求。尽管已有了几个候选目标,但美国宇航局目前还没最终决定登陆哪颗小行星,且不排除在一次飞行中登陆多颗小行星的可能性。派遣载人航天器造访小行星,不仅是美国火星登陆任务的一项宝贵技术测试及演习,还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为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制定计划,即为实现上述方案尤其是第三种方案提供借鉴。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付天外杀手,可选择的方案还有用激光武器摧毁危险的目标,发射反物质使入侵者在猛烈的湮灭反应中炸毁等。理论上讲,上述办法都可能做到,但就目前而言,技术上尚难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来还可能提出更为新颖有效的措施,只是现在还难以准确预言。巨大的危机蕴含巨大的财富

人们既然认识到了天体可能入侵的危害,并已初步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技术防范手段,就应该结束不为地球设防的历史。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小行星上蕴含的巨大资源。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资源量越来越大,导致地球储存资源日益减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近地小行星,已经有两家美国公司;隹备到近地小行星上去“采矿”了。

2013年1月,美国一个企业家和工程师团队公布了一项成立太空矿业公司的计划,打算从近地小行星上获取原材料,开发其金属和燃料资源以促进太空工业的发展。这个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的公司取名为“深空矿业公司”,它的首次任务预计将于2015年展开,届时公司将派出一个名为“萤火虫”的小型航天器对一个迄今为止尚未辨明的小行星展开为期半年的环绕飞行考察活动。该公司设想,将发射多个“萤火虫”航天器组成“太空探测舰队”,于前后出发的10年之内,将在经过的小行星中侦察探测各种金属矿物,以及航天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在此期间,还将发射名为“蜻蜒”的小型太空船,对确认有开采价值的小行星进行取样研究,以进一步摸清其资源情况。

这家新创企业的首席技术官、曾在美国宇航局飞行控制中心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负责人的约翰・曼金斯说:“事实上,深空矿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中,没有任何内容是利用当前全球实验室中已经实现的技术所不能完成的。这些技术在太空中或许尚未按照我们设想的用途进行应用,但基础性技术现在已经唾手可得。”

深空矿业公司是第二家涉足小行星资源开发的美国公司。第一家是四年前成立的行星资源集团公司。2012年4月25日,行星资源集团公司在西雅图航空博物馆宣布了一项利用机器人到近地小行星进行勘探,并最终开采贵重金属和稀有矿产的计划,其实质就是发射飞船到近地小行星上进行自动化采矿。

对“太空淘金”的设想,这家公司的雇员、资深航天员琼斯打了个比方,就像用铲雪机铲除浮层、铲出路面一样,登陆小行星的太空机器人可以轻易掘开浮层,进而挖掘金、铂、火箭燃料等资源。他说,由于小行星上重力小,浮层松垮,易于铲除,“发明一种类似吹雪机那样的机器应当不是难事”。这是从原理上讲的,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配备必不可少的深掘工具、收集器、返回舱、通信设备、动力装置等组件,同时尚要深空测控网的密切配合。

星球大战计划篇6

挑战1:离开地球

虽然50余年前我们就已将人类和航天探测器送入太空,但制作飞向火星的载人飞船仍然艰难。现有的火箭无法携带如此重的大型航天器、宇航员、所有供给和燃料,挣脱引力离开地球表面。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火箭通过数次飞行,将供给和飞行器部件散放在低地轨道,而宇航员一点一点“拾取”它们组装成新的飞行器,最终到达火星。

目前,太空中最大的人造设备是国际空间站,其总重量约4500吨,需要31架飞船完成运载。据美国航空航天局计算,一架能带人类往返火星的飞行器会比空间站小,大概重1250吨。

供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月球与火星综合研究部的布雷特·德雷克透露,现有火箭需发射七八十次,才能组装一架可达火星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历时10年才建成,组装火星飞行器也要花不少时间。

挑战2:燃料存储

当航天器处于近地轨道时,将以每90分钟一圈的速度环绕地球,在一半时间里经历着酷热,而另一半时间又感受着寒冷。这种冷热交替会引起火箭燃料氢和氧的蒸发。危险的是,若不能定期通风,这些物质还很容易爆炸。

氢格外容易泄漏,大约每月损失4%。如果需要在近地轨道停留1年,就将损失近1/2的推进剂。这是昂贵的浪费,因为每向太空送人1000克氢就需要10000美元。

挑战3:登陆火星

稀薄的火星大气层使降落伞不能迅速打开,为了宇航员的安全,工程师希望增大航天器体积,以便其着陆速度降下来。但实际情况是,火星大气层仅支持某种特定类型的火箭。因此,想在火星大规模降落物体,还需要科学家发明新技术。

挑战4:健康防护

“对复杂而精细的系统来说,太空可能是危险地方。而人类的身体或许是‘最复杂的系统’。”美国航空航天局医疗专家萨拉里说。讽刺的是,为地球上众多生命提供能源的太阳,在太空旅行中却是致命的。

一旦没有地球磁场的保护,太阳辐射就将在宇航员体内累积,增加患癌的风险。美国航空航天局近期的实验数据显示,类似太阳耀斑和高能粒子的大规模爆发,将致命程度的射线发射到了航天器上。

据计算,往返火星一次可能需要2.5年时间。近期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零重力状态下不仅会使骨骼发生降解、肌肉萎缩,还会造成视觉神经肿胀。如果治疗不及时,到达火星的宇航员也许已经骨骼脆弱且失明,十分虚弱。

挑战5:污染传播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地方,但由于外星存在生物的可能性,进行航天研究的国家一致同意并严格遵守着星球保护协定。当“阿波罗11”号飞船从月球返回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为了确保不携带太空病毒,将宇航员隔离了3个星期。

除了火星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的物种外,我们也在尽量避免另一种情况的发生——人类将自身携带的细菌和真菌传播到火星上。现在,我们尚无能力阻止人类“污染”火星,但未来的技术将尝试在保护人类远离火星危险的同时,也使火星免受人类“危害”。

挑战6:应对沙尘

“完美太空发展”公司专门研发用于极端环境的生命保障系统。其首席工程师格兰特·安德森表示,火星表面的首要问题是沙尘。干旱的火星环境产生了大量沙尘,围绕火星表面飞扬了数十亿年。在“阿波罗”计划中,月球土壤曾堵塞了航天器,并损害了它的基本功能。

火星上的沙子是有毒的。探测器显示,火星土壤中含高氯酸盐,可能引起甲状腺疾病。

星球大战计划篇7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尤里・加加林驾东方一号飞船遨游太空,人类从此挣脱地球的羁绊,开始了征服太空的里程。继苏联、美国之后,欧洲、中国等也相继进入太空。然而,2004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载文称,美军已掌握“反通信系统”,“在必要时”能摧毁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此言一出,全球哗然。

挑战GPS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三分天下,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唱主角,未来的太空竞争也将主要在这三者之间展开。美国的GPS系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全部由政府投入,最初仅限于军用,后来扩展到民用,但对民用领域有诸多限制。目前正在研制的新的GPS-M系统,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比美国起步稍晚,目前仅限于军用,该系统的重新改造将于2007年完成。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站在卫星通信事业的最前端。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远程导弹的精确度出尽风头。毫无疑问,卫星定位系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定盘星”,成为打赢未来信息战的关键之一。正是为了把握住这个关键、以免受制于人,欧洲各国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卫星服务网。

2002年3月,欧盟宣布正式启动“伽利略计划”。该系统由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和两个地面控制中心组成,其中27颗为工作卫星,三颗为候补。按计划,首批两枚实验卫星将于2005年末和2006年发射升空,整个伽利略系统2008年开始投入运营,届时将为欧洲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欧洲共同防务甚至徒步旅行者提供高精度的导航服务。伽利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球拥有18亿用户,到2020年拥有36亿用户。

伽利略计划对于美国犹如芒刺在背。它作为世界上笫一个完全向民用开放的全球性卫星定位系统,在精确度、先进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例如,GPS提供的卫星信号只能发现地面大约十米长的物体,而伽利略系统的卫星则能发现一米长的目标。一位军事专家形象地比喻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以找到家门。更有甚者,伽利略接收机不仅可以接收本系统信号,而且可以接收GPS、格罗纳斯这两大系统的信号,并且具有导航功能与移动电话功能相结合、与其他导航系统相结合的优越性能。

欧洲志在必得

伽利略系统的建造意味着美国独霸卫星定位天下时代的结束,因此近年来美国一直百般阻挠伽利略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先是政治上拉拢,继而又在技术上极力限制和渗透。欧盟则态度十分强硬。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事关欧洲前途,是一场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斗争。法国总统希拉克更是明确指出,“放弃‘伽利略’就意味着接受欧洲在太空沦为美国附庸的悲惨现状。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必然是经济。所以,欧盟顶着困难也要上”。

欧洲之所以志在必得,有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实现独立防务的需要。欧洲舆论指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之所以能为所欲为,关键在于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欧盟如果要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言权,也必须有军事实力作后盾。而作为太空时代“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卫星定位系统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没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欧洲建立独立的共同防务体系就是一句空话。美国的GPS虽然对全世界开放,但它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五角大楼手中,随时可以掐断,即使是盟友也不例外。如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欧洲使用该系统时就受到限制。因此,伽利略计划对欧盟能否实现独立防务至关重要。

其次,伽利略计划将打破美国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为欧盟赢得可观的市场份额。据权威部门估计,伽利略计划将为欧盟创造14万个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每年经济效益可达9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在2008年到2020年间收入150亿欧元。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没有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就没有主导权。伽利略计划的实施将很好地凸显欧盟列世界前茅的航空航天技术,随之而来的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上升也将使其受益无穷。

第三,伽利略计划还为欧盟与俄罗斯、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渠道。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大都建立在美国的GPS系统之上,一旦发生冲突或战争,被美国关闭该系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这些国家都渴望与欧盟合作以早日实现卫星导航系统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欧盟不但可以弥补航天预算的不足,还可以增强商业航天的竞争能力,联手占领国际市场。

目前欧盟正与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巴西、韩国、墨西哥及澳大利亚等国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如进展顺利,欧盟将于2004年底前分别与上述诸国签署协议。尽管欧盟力图淡化伽利略计划的政治色彩,但从更深层面上看,欧盟此举颇有分化、瓦解美国阵营之意,不仅期望在与美国的太空争夺中分得一杯羹,而且企图挣脱美国的束缚,在未来的空间情报战中掌握主动。正因如此,《商业周刊》警告到,伽利略计划与GPS之争,将使国际社会出现新的政治分裂,就如同伊拉克战争那样,会把国际政坛划分为亲美与反美两大阵营。

中国加盟

2004年10月9日,中欧在北京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中国由此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并成为伽利略联合执行体中与欧盟成员国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一员。伽利略计划总投资约33亿欧元,按照中国和欧盟15个国家以平等地位参与合作的原则,中国将出资两亿欧元左右并将承担部分伽利略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对此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在伽利略计划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拥有充裕外汇储备、且同样有意发展卫星定位技术的中国是欧盟理想的合作伙伴。

对中国而言,合作的意义则更为深远。目前,中国的卫星导航绝大多数都以美国GPS系统为基础,美国可随时切断向我们发送的信号。加入伽利略计划,将使中国拥有一个有自己股权、能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保障相关服务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的民用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早日打破美国的垄断威胁,实现卫星导航系统多元化。另外,尽管中国的航天业已颇有建树,但在卫星制造等领域仍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计划在“北斗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发射第二代的导航卫星,将区域性(中国境内)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升级为由25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与导航系统。此次合作将为我国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

星球大战计划篇8

特里茨斯基表示,纳粹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制订登月计划,以备万一战争失败,能把纳粹流亡政府迁往月球。有证据表明,20世纪30年代曾有不明飞行物坠落在德国境内,纳粹很可能同外星人达成了某项协定,获得了一些先进技术。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起,纳粹科研人员就在森林密集的赛尔兰德地区建起了登月基地,培训宇航员。1942年,纳粹德国利用“米斯”和“施里弗”系列的大型外大气层碟形飞行器,开始了登月行动。“米斯”碟形飞行器直径在15米一50米,“施里弗一沃尔特”涡轮动力飞行器则大了许多,其直径达60米,可供10名宇航员活动,飞行器中还安装了星际探测车。

在研究报告中,特里茨斯基的团队指出,月球背面拥有一个具有大气层、水和植物的特殊世界,人类不需要太空服就能够在那里行走。NASA刻意隐瞒了许多真相,目的是排除第三世界国家对月球的探索,其实月球一部分地区的物理状态使人类很容易就能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在月球上的某些特定区域,人类只需穿上一件毛衣、一条牛仔裤和一双运动鞋,便能自由行走。

1942年,纳粹德国首次登陆月球成功后,接着在月球上实施了地下隧道开掘工程,到战争结束时,一个小型的纳粹研究基地已经在月球上建立起来。1944年,纳粹德国使用“豪尼布1”号和“豪尼布2”号自由能粒子驱动飞行器往月球上运送人员,他们还在月球首次使用上了机器人来建设基地。1945年5月,纳粹德围战败投降后,残余的纳粹分子逃到南极深处一块名叫“新士瓦本”的地下基地,继续同月球上的纳粹科研人员保持着联系。特里茨斯基说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竞相对月球展开研究时,他们发现月球上有一个神秘的人类基地,这很可能就是纳粹在“二战”期间建起来的月球基地。

在几十年的寻访研究过程中,特里茨斯基得到了一部从未公开过的德国纪录片《极北之地》的影像资料,这部纪录片披露纳粹德国在战争末期设计出了“豪尼布3”号――直径为74米的飞行器,以实现登陆火星的梦想。“豪尼布3”号外观类似碟,该飞行器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安多罗美达”粒子驱动器。随着盟军攻人纳粹德国本土,“豪尼布3”号提前于1945年4月起航,飞往火星。据调查显示,“豪尼布3”号上有数百名乘客,这是由船内的很多设备都需要人工操作,类似于德国在“二战”期间的“U型”潜艇。

据推测,“豪尼布3”号大概花了8个月时间飞抵火星。纳粹宇航员在寻找合适的登陆点上花费了一些时间,1946年1月中旬,“豪尼布3”号在火星着陆,然而由于碰撞的缘故,飞行器无法正常工作了。火星上的环境异常恶劣,至今仍然不清楚那些宇航员们是否活了下来,特里茨斯基推测这些人可能携带有“高级生命保障系统”,不过他也认为,纳粹宇航员在火星上存活下来的几率并不高。

上一篇:创业项目计划书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