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03 03:11:22

宛如造句范文第1篇

①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②安稳平静。小清新派总喜欢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宽敞的房间,装满阳光,静静地感受温暖。委屈时,泪水让它一颗一颗掉下来,就算是过分也无需收敛。造句:我,安静地坐在屋檐下,看见时光流过的身影。备注:小清新是接受不了呼天抢地的喧闹的,所以,如果你讨厌小清新,就给他们来点rock & roll吧。

C【初恋】

①第一次恋爱;②刚恋爱不久。牵牵手就能一整晚睡不着,在老师眼皮底下传纸条,放学约好一起回家。初恋的味道就如空气中梧桐树的气味,淡淡的清香。《山楂树之恋》、《初恋这件小事》、《观音山》……怦然心动之后,站在远处默默等待你的蓦然回首。造句:初恋是叫人又爱又恨的小清新。备注:找不回初恋,那就奔向你的第二春吧。

D【单纯】

①简单纯一,不复杂;②单一、只顾。小清新的思想、心地、行为都简单得如一张白纸,不染纤尘,自成一派干净明朗的风格。他们不追逐似锦的繁花,只钟爱雨后冒出的嫩芽或雏菊。他们也不去理会世界的风云,只要随性、简单的快乐。造句:小清新都有一颗单纯的心,喜欢单纯的小美好。备注:单纯可以,但请别让人觉得你们是无知或低能。

F【繁体字】

已有简化汉字代替的汉字,如“”是“礼”的繁体字。这是小清新派偏爱的文本呈现方式,用繁体字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文化,只是觉得端庄、雅致罢了。繁体字与句号的混搭,构筑了视觉跳跃的文本符号。造句:我用繁体字书写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种态度。备注:除了港澳台地区,一般人都用简体字,有必要这么折腾吗?

G【鼓浪屿】

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慵懒宁静的情调,加上各种风格清新的商店和咖啡馆,鼓浪屿成了小清新的理想国和驻扎营。造句:我愿在鼓浪屿上,度过安稳的一生。备注:要是小清新强占了岛民的地方,是否又会掀起维权风波?

H【华丽丽的/地】

网络用语,主要表示更加华丽、更加调皮的意思。该词最先起源于天涯社区,用以修饰“飘过”等灌水回复。小清新偶尔也会把它用到自己的文字里,希望营造出活泼可爱的文风。造句:今天,我华丽丽地邂逅了那个一直暗恋的男生。备注:就算你要更华丽、更调皮,也请你别华丽过头,闪得旁人睁不开眼。

J【坚强】

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与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悲伤”相对,小清新有时候也喜欢刻意表现自己无比坚强的内心。在QQ签名中,你总能看到“XX不要哭,XX要坚强,XX要勇敢,XX今天好乖 ”的句式。造句:失恋过后,我会学着坚强。备注: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又故作坚强,小清新多半得了情绪紊乱症。

L【Liè】

Liè,浓烈、清冽、冷冽、凛冽的统称。小清新往往喜欢把这四个词变换着用,用以表达个人的心境或生活的姿态。造句:从今天起,我要做一名清冽的男子,穿过凛冽的风,过冷冽的水,走向感情浓烈的你。备注:还好不是“三国杀”中夏侯的“肛裂”,但老是Liè来Liè去的,听的人都被你们弄得精神分裂了。

【旅行】

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小清新喜欢“旅行”,首选地点基本离不开四大圣地:丽江、凤凰、阳朔和厦门。他们认为,“旅游”太俗,“旅行”才对了路子。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是小清新派吟唱不已的饮歌。造句:在旅行的途中,我遇见了未知的自己。备注:只要能出远门玩,管它是“旅行”还是“旅游”。

M【民谣】

民间歌谣。小清新派是民谣的忠实粉丝,陈绮贞、张悬、范晓萱被奉为“三大教母”。纯真明朗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拍,干净的吉他与怡人的和声结合,产生的就是清爽新鲜的乡村风情。造句:今夜,点一杯长岛冰茶,陶醉在民谣的摇曳中。备注:何必攀山涉水到台湾听民谣演唱会,到附近的乡村走走,保证你大饱耳福。

Q【青春期的小情绪】

本指在青年时期经历的各种心情,如莫名的哀伤、快乐、惆怅等,今多用于形容艺术风格。小清新派深谙青春期的各种情绪波动,喜欢用各种形式来捕捉当时的心境。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就用淡淡的画面,将日常生活用柔和的色调表现出来。造句:他的小说轻柔淡雅,宛如我们青春期的小情绪。备注:其实,很多人的情绪都会起伏很大。

R【柔软】

软和,不坚硬。小清新吃软不吃硬,他们总有办法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个群体所要传递的,是一种“轻能量”,轻盈自由,却能够影响生活。面对浮躁的社会,他们不会以硬碰硬,而是选择用柔软反击现实。造句:持一颗柔软的心,投入残酷的战争里。备注:一个柔软的你如何改变一个坚硬的世界?

S【时光/岁月】

时间,光阴,年月。小清新是时间的缅怀者,他们都有某种程度的“彼得•潘情结”,对青春的伤感式怀恋和对童年的乡愁式叙事,只是为了躲避现实的锋利和时间的无情。在小清新的世界里,总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造句:我们在变幻的时光里,错过了彼此。备注:时光匆匆,谁能留住?还是昂首向前吧。

X【X小X】

小清新派的专用笔名或网名。常用的名字有微小安、夏小阳、莫小乐等。“小”是固定搭配,凸显其清新风格;X与X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造句:我叫X小X,2月生,水瓶座,一枚小清新女子。备注:不是所有叫X小X的都是小清新,如陈小春、张小娴、王小丫,而邓小平、李小龙、王小波更不可随便乱叫。不过,“大小便”似乎也不错。

Z【治愈系】

宛如造句范文第2篇

一、探寻遣词造句的秘妙,揣摩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特别是优美的语言更是学生习得的好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西湖》一课中有四个比喻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绷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如此精妙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事物的形象之美,也使句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文字。同是比喻句,但作者却用了“犹如”“像”“仿佛”“宛如”等不同的比喻词。这种遣词造句的范例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教师可以先通过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使学生对比喻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联系学过的课文找出相同类型的比喻句再一次加深印象最后实行迁移引导学生学着写两句打比方的句子把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2自然段,“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在充分感受语言的表达秘妙后把“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句擦去。引导学生“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教者这一“擦实在是妙。擦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擦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对课文进行了再创作。

二、探寻构段方式的秘妙读中仿写

小学阶段最常见、学生要掌握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构段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要让学生在读中仿写,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语言的迁移,提高语用能力。《恐龙》第2自然段:“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段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是学生仿写的好范例。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当把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作重点。就以上段落而言,可以分别设计“节日里街上真热闹“”秋天的多姿多彩”等总述句让学生进行段式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三、探寻布局谋篇的秘妙,读中学写

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发掘这些表达秘妙,有利于循文路,导学路,并从读学写。《颐和园》一文作者先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再分别写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过渡自然。福建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教学《颐和园》时,主要按三个板块推进教学:板块一,朗读露一手;板块二,写法学几招;板块三,练笔比一把。他深入浅出、图文结合,根据文本的表达秘妙,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既让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园林艺术瑰宝的美伦美奂,又巧妙的让学生学会从景点变化、景物顺序、景物特点三个方面写游记的方法。

四、探寻描法的秘妙,以读促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发掘这些表达秘妙,领略其奇妙的技法,有助于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品味那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再辅以适当的练习,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姥姥的剪纸》一课第2自然段,我们通过细读,可以发现,前一句这是正面描写,说明姥姥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但如果我们注意这句话的前半句与后半句,又会发现,前半句讲的是姥姥剪纸的材料很简单,半后句讲姥姥可以剪什么有什么,这是用对比手法,突出姥姥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后一句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姥姥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又是点面结合的描法。这段话的表达秘妙,就在于多种描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时,不能满足于领悟这些表达秘妙,还可以巧设训练点,如,“你姥姥神了,剪______像_____,剪____像___,剪只_____,剪只_____。”让学生通过联想练习,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

宛如造句范文第3篇

一、抓五种基本句型造句训练

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不断运用。英语五种基本句型是:1.S+V;2.S+V+P;3.S+V+O;4.S+V+O+O;5.S+V+O+C。 要求学生看图后,用五种基本句型写出大致意思,然后组成短文。

学生看图后,按要求写出如下14个句子:1.An old lady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S+V)2.She had a suitcase in her hand.(S+V+O) 3.A rascal came up by bike.(S+V) 4.The rascal snatched her case.(S+V+O)5.The lady shouted“help”.(S+V+O)6.She ran (after him).(S+V)7.He saw that.(S+V+O) 8.He took out a box of push-pins.(S+V+O)9.A boy came out (of school).(S+V)10.He threw them on the road.(S+V+O)11.The bike tyres were punctured.(S+V+P)12.The rascal had to stop.(S+V+O)13.They caught the rascal. (S+V+O)14.They sent him to the police.(S+V+O+C)把14个句子连起来,就能基本表达4副图的意思。若将这些句子进行扩大或合并,再加上适当的“启承转合”词,就符合书面表达的要求了。

二、扩大五种基本句型造句训练

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扩句训练。为达到训练目的,我经常给学生一些词语,让其运用基本句型造出一些基本句子,进行扩大、合并,加以适当的“启承转合”,对学生进行扩句训练,为学生的准确写作奠定了基础。如:S+V+O: The boy expressed his wish.

学生扩写的句子可大致归纳为:1.The (little) boy expressed his (strong) wish.2.The (little) boy (called Li Ming) expressed his (strong) wish (to go to school).3.The (little) boy (called Li M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expressed his (strong) wish (to go to school to study).4.The (little boy called Li M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expressed his (strong) wish (to go to school to study) (all the subjects) (as well as other children).5.(In his letter to the principal of our school) the little boy (called Li M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expressed his (strong) wish (to go to school to9 study) (all the subjects) (as well as other children).通过基本句型的扩句训练,学生对句子结构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正确使用非谓语动词、从句和介词短语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课本句型造句、组文训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整理课文中的句型,进行造句和扩句训练。然后,在课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如我设置如下这样一个情景。

Bob是李华的朋友,借给李华一本词典。李华到Bob家去还书,Bob不在家。李华在门上留一字条。说明:1.来还词典,Bob不在;2.不能把词典放在门外,先带回家;3.感谢Bob;4.词典很有用;5.自己正在设法买一本;6.如Bob暂不用词典,想多借几天;7.如Bob要词典,通知即还。假如你就是李华,请用英语写上述字条。注意:1.字条要包括上述所有要点,但写时不必按以上顺序;2.词数100个左右。根据情景,我要求学生写出含有以下句型的句子:1.I’m here to do……2.leave sth.+adj./adv. 3.It happens (-ed) +that clause.4.Have to do sth.5.It +be +adj.of/for +sb.+to do sth.6.S + find/feel/consider/think/make +it+adj.+to do sth./that clause.7.I hope+that clause 8.I wonder if……9.as soon as……10.do (did)+V(动词原形)

四、“启、承、转、合”词或词组使用训练

一篇短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常用的一些过渡词或连接词。这些过渡词或连接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加自然和通顺。我经常给学生一些空着过渡词或连接词的短文,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及语言情景填写,并引导学生认识掌握过渡词对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并把它们整理下来,认真记忆,活学活用,进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及完形填空的能力的提高。

英语写作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墩田 丁天起 李地 英语写作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1。

2.刘毅 英语写作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

3.穆林华 张玲棣 写给中学英语教师的书:英语写作数学理论与实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5。

宛如造句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5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一、关注文本语言的音、形、义

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语言的妙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揣摩汉字音、形、义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形体美和意蕴美,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趣和理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麋鹿》一课时,在板书课题后,笔者让学生说说课文标题的字音、字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学生说:“‘麋’字在这里读‘mí’而不能读‘mín’。”还有学生说‘麋’字上面为‘鹿’字,下面为‘米’字不是‘木’字,而且‘鹿’字的一撇要长一点,要能够把下面的‘米’字包起来。”笔者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肯定,并补充道:“《说文解字》中对‘麋’的解释为‘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脚。另外,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文认识生字,可以真切地体验中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秘妙。

二、关注文本语言的遣词造句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除了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本内涵外,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解决文章“怎样写”的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通过朗读、比较、揣摩文本语言,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切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理解文本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像……犹如……仿佛……好像……”等比喻句进行品味,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岸边的华灯倒映……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之所以把西湖描写得这么优美,是因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样既让学生在比较品味中感受西湖的美,也使学生明白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又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问学生:“这句话能不能改成‘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呢?”经过品味、揣摩,学生提出疑问:“这两句话在意思上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是作者在这儿为什么把‘真好’一词放在句首而不放在句尾呢?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细细揣摩,体会到了把“真好”一词放在开头更能体现作者内心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教学通过调换“真好”一词的位置,让学生仔细揣摩,感受到了词语在不同位置体现出的情感轻重不同,深切领悟文本遣词造句之妙。

三、关注文本语言的布局谋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仅要了解文本在讲什么,还要了解文本是如何一步一步把意思讲清楚,它的思路、文脉如何,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等。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来表达观点,这样才能发现文章布局谋篇的秘妙之处,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钱学森》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把各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时,笔者追问:“在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明白了本来应该把在文末的话放在开头更能突出钱学森的归国心切,表现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形式,使学生在触摸语言内涵、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表达特点。

研读文本语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言语内容,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表达妙处,领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宛如造句范文第5篇

伯牙子期流水高山

安静的湖面静静依傍在垂柳长枝下的岸旁。水面泛起的细纹,追随着一叶孤舟的步履向远方扩散开来。柳叶被风儿抚平,却又被一双纤纤细手弹起。扩开的涟漪向湖岸漫去,奏起的绿柳向孤舟舞起。跃动的弦丝,要被知音的琴座所接纳。

何曾几时,静湖蜕成了流水,平岸化成了高山?“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而知音的早逝,不知扯断了奏者多少根心弦。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断弦,是在高山流水用千古绝唱换回的风流倜傥,还是在挚友坟前用音符呐喊出的撕心裂肺?

赤壁火神蜀汉奇才

被铁索连环的战舰燃烧着死亡的烈焰。东风的呼啸、军士的哀号,声声折磨着乱世奸雄的心智。曾经不可一世的百万雄兵,竟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

初出茅庐的军师和英姿飒爽的火神是这个联盟的骄傲,但同时也是上苍传奇般的一个玩笑:战友亦对手,兄弟亦敌人。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背后,是公瑾的无奈。孔明的三次挑战,没有击溃你的意志,却让身中流箭的才子陨落。

羽扇纶巾舌战群儒的诸葛,是为赤壁的火神痛哭流涕,还是为东吴的奇才悲痛欲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这名号注定了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诗仙浪漫飘逸,地上走的诗圣沉重凄美。

潇洒的诗仙年轻轻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每到一处都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却从不问“日暮乡关何是处,烟波江上使人愁”。

内心的沧桑,渐渐让那一道道深邃的皱纹更显沉重。是苦难让本还年轻的诗圣过早地衰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感叹,被诗仙的胸襟所抚平。

两人的相见恨晚,化成了诗篇,悄然书写于纸帛。不矫情,不造作,不故作深沉,不无病,简单的告别,却是心灵的挂念。

学良虎城精忠报国

金鳞的巨龙被无数着魔的疯马践踏在铁蹄之下,它的血液,被自大和分裂凝结着,而那浴火重生般的温度,早已渐渐泛凉。而三千万滴血的一声怒吼,就是死敌的末日宣告!

一声清脆的枪响,回荡在长安的夜空。

罪恶要被历史审判,迂腐要被岁月磨灭。逼人的寒光扫过阴险的决策者,决定兴亡的剑锋终究指向了越过泸定桥的倭寇。西安事变,无疑是巨龙最好的一针强心剂。

学良!虎城!你们石破天惊的友谊,是金龙在国难时的觉醒吗?

相见恨晚的知音,大相径庭的李杜,龙争虎斗的才子,精忠报国的赤子……

那并蒂而开的奇葩闪耀苍穹,多美绚烂夺目!

【简评】

宛如造句范文第6篇

一、 创设诗境,激发兴趣,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炼,具有深广的内涵。在古诗教学时,我积极运用多媒体,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小学生创设相应的诗境,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颜色、形象、动作、声音,还有碧水、蓝天等环境因素。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得完整的,为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伴随着柔美的轻音乐,学生眼前出现了亭台楼阁、依依杨柳,一个七岁孩童正在兴致盎然地观看着碧水中嬉戏欢叫的鹅群。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观察、想象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沉浸在创设的诗境中,学习兴趣高涨,对诗歌的理解,对诗境的整体把握都迎刃而解。

音乐是一把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有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唱词,诗与音乐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那必定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体悟诗人的内心世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绪,完全可以用与诗意相通的古筝乐曲《送别》来渲染和营造,一遍遍舒缓、轻悠又渗透着淡淡离愁的旋律在课堂上响起,宛如一只无形的手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张开想象的双翅,来到千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拱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翘首远眺,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音乐是有穿越能力的,它能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超越时空,实现与诗人心灵的对话。

二、 依托诗境,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凝炼,一字一词都是作者的千锤百炼的结果,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来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品味的机会丧失殆尽。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见的形、声、光、色,有利于学生推敲、理解、体会作者遣词用字之妙。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真切理解、体会。而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恰好有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我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他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可结果仍然是莫衷一是。此时,我播放了课件: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层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高,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借助诗境,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中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蕴含的感彩,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时的匠心独运。

三、 再现诗境,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特点,朗朗上口,最适宜吟唱。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清晰悦耳的朗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字词的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我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只大白鹅从远处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动着绿波,边游边伸长脖颈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地为画景诗情所陶醉,朗读兴趣被充分激发了,都不约而同地跟着配乐朗读起来。朗读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品析“白毛” “红掌” “浮” “拨”等词语,来感受美好的形象,加之古诗独特的语言美感: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在几次指导后,学生跟着音乐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读出了诗的味儿和自己的感受,还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四、 创新诗境,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但凝练,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平台。在教学中我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启发想象,创新诗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的理解和感悟。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我的话如同一粒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圈圈涟漪。学生们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有的说:“我站在巍峨的香炉峰上,眼前紫烟袅袅,近处的和远处的山峦宛如茫茫大海中的座座岛屿。啊,我就是仙人,腾云驾雾,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句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之美,学生就能体验、发现,创新表达。

宛如造句范文第7篇

一、有效积累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1]语言教学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脱离了语言环境,那么,他根本就不能说属于人类的话。反之,如果他经常性地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的言语能力就比较强。所以,语言积累特别重要,它好比是构筑大厦的一砖一瓦,是基本的表达素材。作为教师,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

教材特别重视词语、名句、名段、名篇的记忆、背诵。每册教材中都列出了大量的素材。义务教育阶段总体上看,数量是非常大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牢固记忆这些现成的语言素材,做到张口即来,宛如黏在嘴上。鉴于学生的惰性的客观存在,教师不妨加大力度督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竞争比赛、掐表检查、过关加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使学生非常熟练地记忆。

教材还要求学生摘抄课本中的好句子。但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要求,其实关乎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的大问题,师生往往重视不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较厚的本子,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体例,督促他们切实摘抄,牢固记忆。

当然,教材滞后于时展,不可能与之同步,教材有限的容量不可能完全满足积累的需要。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课外积累的有效方法。笔者从2013年春季开始,每周有意识地分出两节课,专门让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摘抄“金词、金句、金段”,做内容提要。巧合的是学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就是关于读书的话题,很显然学生能够从容自若地发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原始素材的积累的丰富程度。很多学生一开始兴趣浓烈,后来热情就消褪了,致使宝贵的语言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有的学生只记得摘抄,但不肯花费功夫记忆,也不能有效积累。这些情况,需要老师积极干预,促成他们有效积累。

二、强化训练

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学者孔庆东曾经给中学生就如何学好语文支招,提出玩转语文的概念。也就是玩熟文字游戏,变着法子学习遣词造句。仔细品味这是有道理的。在自然状态下,人能够学会语言的正常表达,但是如果想达到娴熟、艺术的地步,还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就是强化训练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语文老师严重忽视对遣词造句的引导,甚至词语的解释也不愿多花精力。这除了与现行的中考题目的设置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语文老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基础性作用。如果语文老师能够设计新颖有趣、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游戏般习得中获得积累的快乐,真切地感受到语言训练的妙处。比如一个词语,可以直白地造句,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可以画一幅画,可以联想到一个场景,一首歌曲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盘活固有的语言积累。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习得就会成倍地增长。

再如教材中的名段,或情感充沛,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或语言精美,善于修饰,很有艺术性,具有极强的训练价值。教材也有不少课后习题设计了这样的仿写,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亮点,用足用到位,引领学生当堂模仿,感受语言魅力。

对于那些名篇,除了要求学生熟练背诵之外,语文老师还应当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设计题目,让学生仿写,加强交流,发现典型,及时跟进点评。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朱自清的《春》一文,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从未走出过语文教材,脍炙人口。笔者曾让学生变化不同角度仿写。《春》以总分总的形式布局全文,主体部分以美术之法并列展开,具有较强的图画美,且开头和结尾又相得益彰,各尽其能。笔者就帮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典型,构思并完成一篇小散文,专学布局架构。而朱自清又是一位语言高手,语调、语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且善于修饰,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所以笔者又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润色习作。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驾驭语言的好处了。

语言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会得以有效记忆、运用和积累,而强化训练就是给学生这样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培养个性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发扬个性,养成创新精神。原始的语言积累、老师的强化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很少关照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形成。如果要提高语言习得的一个境界,语文老师就必须引领学生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发展方向,即形成独属于自我的语言风格。

现代著名作家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鲁迅的冷峻、孙犁的朴实、赵树理的通俗、朱自清的高雅等。当代作家莫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只能是莫言,而非他人。莫言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风格。可见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多么重要。

鉴于学生的懵懂,他们并不一定能知道应当怎样培养语言风格,所以,这需要老师细心发现,及时点化,个性化指导。语文老师不妨有意识地告知学生一般地语言风格术语,比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沉郁顿挫,音律和谐,整散结合等[2],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无意识流露出的言语风格,指点给力,让他们有意识地阅读相关的文字,强化风格意识。

参考文献:

[1]邬昆如.哲学入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赵荣达.赵树理语言艺术风格[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宛如造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训练。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就是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这就是思维过程中的综合。作为语文教师,具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而且速度快。遇到问题能做出准确判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关键是迅速。

(一)训练思维的准确性

要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快而正确,首先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认识思维的过程,知道并且学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在脑子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教师不断地进行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就会逐步增强,思考问题就会越来越迅速而准确。

(二)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运用设情境的方法。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教师给学生设置情境,促使学生迅速地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综合,抓住本质

在讲读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课文段落、层次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刚接触课文,说法往往不尽相同。接着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理解课文,每教学完一部分,便用一两句话小结一下,既指导了学生怎样归纳所学的知识,又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疏通了文章的思路。课文分析完了,学生在读懂各部分内容的同时搞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再让学生分段,不再是主观臆断,而是根据课文的思路,较容易地划出段落,说出各段大意。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阅读课文,进行不断的分析、综合,逐步培养起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学生综合、系统知识的能力越强,思维的条理性就越强,越能在阅读中抓住本质。

(二)学一点辩证法

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品质,离不开对认识论的学习。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充满思辨色彩,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思维。如《柯利亚的木匣》让学生初步感受相对的观点,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画杨桃》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守株待兔》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告诫人们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认识现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一般和特殊、肯定和否定等关系上提高辩证分析能力,以期达到掌握规律的目的。

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如在新授课时我时常让同学们就题目想一想会写些什么,有什么问题,再看看作者写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提问往往纠缠于细枝末节,如“司马光把缸砸了赔不赔”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方面鼓励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如在题目处提问,在关键内容上提问,在教材内容矛盾处提问,在含意深刻的词句处提问,在标点处提问,在写法上提问,在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在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提问等。

(二)同中求异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激发“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词句教学中,我通常使用扩词、不同方式组词、一词联想多词、比较词语异同、多词造句、一词多用、扩写、不同句子表达同一意思等形式训练学生。如在教学“掩耳盗铃”时,学生弄懂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的意思后。我安排学生用“掩耳盗铃”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造句,把该成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且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

宛如造句范文第9篇

那次语文课,上课铃声响起,刘老师没来,2分钟后刘老师还是没来。这下好了,教室里乱成一锅粥:有的聊天,有的喝水,还有的恨不得翻起跟头,活蹦乱跳的,王某更是自告奋勇当起了哨兵。就在这时,刘老师突然降临在我们眼前,班上顿时鸦雀无声。刘老师这才开口:“你们刚才都干什么了?是要把房顶掀了吗?这是顶层,没了屋顶可不行啊!”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接着,刘老师慢条斯理地打开语文书:“今天我们学习《习作2》,主题就是‘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刘老师一说完,我们立刻明白了他迟到几分钟的用意。他这么出其不意,突然出现,是不是像极了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光是这还不足以突出刘老师的特点,擅长教学作文的他经常拿身边人身边事做素材,有时候我们会特意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呢!那天,我们学到刘姥姥进大观园逗笑大家的场面,刘老师便将描写笑的形式跟我们细细分析,并让我们用各种形式的笑来造句。当有人造出:坏人狞笑着说:“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时,刘老师调侃着某些时常不写作业的同学说:“某些人啊,记住,当我对你狞笑时你就会很危险了!”同学们一阵哄笑。这时,刘老师让某同学站起来说刚才笑什么。某同学没有认真听,只是大家笑了,他也起哄跟着大家一起笑。他回答不出来,刘老师又说:“其实,你刚才只是傻笑,根本不清楚为什么笑!同学们理解傻笑的意思了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应他明白了!教室里一直洋溢着欢声笑语,就这样我们理解了笑的很多种形式,宛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将众人逗笑一样,这或许就是刘老师被称为“刘姥姥”的缘由吧。

“学生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刘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他不惜熬夜为我们修改作文,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的文章在各个报纸杂志发表后的喜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见刘老师匆忙的身影,因为他既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又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手头的事儿实在是多,让我们很是心疼!

老师是一个最伟大的职业。是雨露,为我们灌溉;是垫脚石,为我们铺路。其实,最美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我希望刘老师一如既往地幽默,带领同学们快乐地学习。我也会在他的辛勤培育下越来越好,越走越远……

宛如造句范文第10篇

《西湖》是一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来描绘西湖秀丽景色的写景散文。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远眺、近赏、夜游。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运用美妙的词语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也走进了一个地方,它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杭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独有――西湖。板书:西湖

2、齐读课题:一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板书:明珠

4、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字一同去游览美丽的杭州――西湖(再次读题)

二、读、品、悟,走进西湖

1、有位导游非常细心,他在我们游览之前,就已经给我们设计出最佳路线。

2、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线去游览,并将沿途风光介绍给大家。

3、刚刚同学们游览得非常投入,老师还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在游览的时候,还不时的观察周围的景色呢!谁愿意将自己最喜欢的路线,一同与别人分享,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

(一)远眺西湖

1、请按第一条路线游览的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并出示这一段

2、谁来说说:远眺西湖,看到那些美景?

学生交流,并板书:山 水(白鸥)

3、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湖的山美,水美呢?用“―――”画出描写山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水的句子,细细品读!

西湖的山与西湖的水

(二)近赏西湖

1、过渡:看到西湖的山水如此迷人,风景如画,真想走近欣赏一番,谁愿意当老师的导游,带着大家一起零距离感受一下?请喜欢按第二条路线游览的同学一起读?(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近观西湖,你觉得哪儿最美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虚线画出描写西湖中的景点的句子。

苏堤与白堤

出示:孤山东边的……碧水之上。

师1:这句话中讲到了西湖的什么景点?

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所以称为白堤,苏堤是为了纪念坡,所以称为苏堤。

师3:白堤和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找找关键的词。

: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轻轻的,柔柔的漂浮着,就如同是――绸带。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绸带

师:绸带又有何特点?从句子中再找找相应的词语。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三个小岛

出示:湖心的……绿树丛中。

师1:这句话中写了哪些景点?

师2:其中小瀛洲就是西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三潭映月”。

师3:谁来通过朗读把这么美的景点告诉大家?

孤山

出示:十里……秀美典雅。

师1:我们再来看,谁来读一读?

师2:这儿描写了西湖的什么山?

师3:这儿的孤山又有什么特点呢?用小圆点点出相关的词语。

葱绿 点 秀美典雅 点

师4:把词语送到文中来读。

一起读

3、引读:“明净的湖水……一般。”

师1:多美的西湖呀!谁来把这么美的景致读给大家听?

4、同学们,我们看,西湖中还有其它著名的美景,出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加上三潭映月,这就构成了“西湖十景”。

(三)夜游西湖

1、过渡:除了以上介绍的著名景点之外,月光下的西湖更别有一番情趣,请大家默读第四小节,找找月光下的西湖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致?

(1)岸边的华灯……

师1:这句话写了什么?板书:华灯

师2: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找找相关的词语。

读出华灯之美

(2)远处……琴声。板书:琴声

评:站在月光下的西湖边,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谁再来读?

师1:这么美的景致,让我们沉醉了,泛舟――引读

是呀!天上人间都融合为一体了。

此时,当我们在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们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出示:在这……心旷神怡呢!

师:请把你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如画的西湖,让我们再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大家拿起书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二、三、四段,感受西湖的美。(配乐)

三、总结升华

板书:略

上一篇:热爱生命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母亲作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