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7 12:00:37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篇1

[提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前者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后者本质上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此外,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的政治和安全环境,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对于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类比的提法,需要理性、区别对待,不宜将二者直接对立,因为从经济发展的逻辑看,二者的确存在共性,马歇尔计划也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

关键词 ] 一带一路、马歇尔计划、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 金玲,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52 8832( 2015)1期0088-12

本研究受中国与东印度洋地区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事实上,二者虽存在一些共性,但从形式、内容和根本出发点上都有本质区别。

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概念的由来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概念的提出源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社会和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与“一带一路”倡议并无关联。

(一)林毅夫的“新马歇尔计划”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新马歇尔计划”,使“马歇尔计划”第一次与中国联系在一起。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林毅夫表示需要出台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也就是通过对全球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需求。这种投资是双赢,发达国家可借此进行结构性改革,走出金融危机,而发展中国家可以消除自身的基础设施瓶颈,从而获得更快发展机会。

该计划实际是一种全球性合作,各国协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于基础设施瓶颈和环境瓶颈,实现增加需求的效果。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诸多国际发展机构,如欧洲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计划的主要功能是以上述国际发展机构为依托,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事实上,在林毅夫的“新马歇尔计划”中,中国只是国际协作的参与者之一,与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没有必然关联。

(二)许善达的“中国式马歇尔计划”

最早提出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许善达。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出口减速的情况,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许善达提出了利用“中国式马歇尔计划”创造内需,即由中国政府牵头,对海外进行大规模定向投资的倡议。

许善达建议国家设计一项对外援助计划,利用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援助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如电力、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矿产、能源等。受援国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通过国家信用、项目收费等方式偿还相应债务。

具体来说,该计划涉及三个方面的措施:建立一个中国国际援助与合作基金,以政府名义对外实施贷款;政府贷款带动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协调实施,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该计划一方面可以把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创造和培育新的外需,为国内提高居民消费率争取时间和财政资源:同时可以缩小全球性贫富差距,为从根本上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创造条件。该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由中国主导对外实施援助,但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大区别。

(三)“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在上述两种概念基础之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尤其是亚太经合组织( APEC)北京峰会期间,中国相继宣布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之后,中外诸多媒体迅速将“一带一路”倡议形容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并指出“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指中国建立在‘一带一路’规划基础上,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对外投资和发展计划”。其中,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相互联系的战略安排,被归纳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重点安排。

诸多评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60多年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少评论文章提到,“新马歇尔计划”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对外投资减少外汇储备;二是缓解基建领域的产能过剩: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从经济视角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进行类比之外,还有观点从地缘政治视角将二者加以评判。“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相类比并非偶然,二者都是崛起的力量试图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当然也包括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马歇尔计划帮助美国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北京也寄希望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同样的目标。”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仅从经济角度看待“一带一路”是错误的,“‘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再定位,是中国式的马歇尔计划。资助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赋予北京成为亚洲最重要力量的影响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尽管从某些角度将“一带一路”倡议类比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自身和沿线国家的经济拉动作用以及促进地区一体化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完全可能发挥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相似作用。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中美对各自倡议(或计划)的定位和目标诉求亦不相同,“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从形式、内容到实施方式都存在本质区别。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属性是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主要特征。与马歇尔计划出台的两极格局背景不同,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一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当前已有50多个沿线国家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有大国,也有小国;有发达国家,也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充分体现了该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此外,中国倡导成立的支持基金,无论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丝路基金,都将在开放性原则下欢迎其他国家的参与和共建。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对外合作实践,对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诸多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合作中,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发展模式,最主要的表现是拒绝西方国家附加条件的援助模式,转而采取平等协商基础上的互利合作,综合利用援助、投资和贸易手段,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先天优势,实现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人心相通的“五通”目标,是新形势下对上述共同发展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面临着建设资金短缺、技术经验缺乏的困难。这些国家有的能源资源富集,有的市场广阔,有的基础设施亟待建设,与中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国可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同沿线国家长期共同发展的一个战略构想,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意在通过互联互通,发挥地区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实现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援助计划,虽有多重目标,但首先是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的政治真空进行争夺是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马歇尔本人后来也表示,做出对欧即刻进行援助的最终决定是1947年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失败之后。”“马歇尔认为苏联政府已经陷入停滞,不会同意任何可能缓解欧洲紧张和危难的可行性计划,而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恶化欧洲的形势。”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从最初就将苏联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谋求势力范围的特征。据此,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是两大阵营形成的转折点,也是冷战的起源。

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政治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上升,马歇尔计划意在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对欧援助,实现对欧洲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控制,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巩固美国业已确立的霸权地位,意识形态色彩浓厚。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的第一条表示,“恢复或维持欧洲国家的自由原则、自由机构和真正独立,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良好的经济条件基础之上”,这表明决策者关切的不仅是经济援助,还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治目标。正如时任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所言,“我们担心的不是市场,而是预防苏联扩大其控制范围。二战在自由世界留下了巨大政治真空,苏联决心填补真空,这是马歇尔计划的基础。”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和安全战略。马歇尔计划的规划者担心苏联利用欧洲危机进一步扩大影响,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只有美国拥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恢复欧洲活力,向亚洲的非共产党国家提供希望。如果不提供援助,不断加剧的混乱会严重危及自由世界,威胁美国利益。对此,乔治·凯南表示,“经济上失序使欧洲社会容易受到各种极权政治的利用。马歇尔计划是遏制战略的有效工具。”朝鲜战争爆发后,军事安全取代经济自助,成为美国在西欧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强调经济力量对于军事安全基础的重要性,15亿美元复苏计划援助额被定位为“防务支持”,并最终于1951年10月10日通过互助安全法案,共同安全机构取代经济合作机构,进一步表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和安全属性。

(二)“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平等、互利原则

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也必将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合作中。长期以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充分尊重相关国家的自主权,合作不附加任何条件。“一带一路”倡议仍将秉持上述原则,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完全根据本国利益自主作出决断,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APEC会议期间举行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主席重申“建设互联互通,实现亚洲联动发展”,“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照顾各方舒适度,不强人所难,不干涉他国内政”。阿拉伯国家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研讨会上表示,他们之所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充满期待,是因为中国在推进倡议过程中,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不谋求私利,不搞势力范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强加于人,也不与其他大国和既有机制竞争。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本理念是“战略对接”,与伙伴国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从根本上体现了与伙伴国合作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原则。将“战略对接”作为基本理念,既是平等互利原则的要求,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从倡议初期与伙伴国的磋商,到当前早期项目的推进,无论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的对接,还是与印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接的“产业园区计划”,都充分体现了“战略对接”理念。

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是通过其附件的条件,让美国得以对受援国的经济政策发挥重要影响。”马歇尔计划首先确立了联合援助的条件,即单个国家不能享受援助,旨在将西欧各国共同捆绑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具体的受援条件,受援国与美国签订双边条约,承诺平衡预算,恢复金融稳定,稳定汇率,加强合作。马歇尔计划除了提供“胡萝卜”还有“大棒”,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调整计划。例如,援助不能自由支配,而是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用于购买国外商品:受援国还被要求设立对应的国内现金账户,即对应基金,其使用也需获得马歇尔计划相关机构的批准。

事实上,美国通过分享“对应基金”的处分权,获得对双倍援助资源的控制。据此,美国剥夺了受援国自主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利,实现了将欧洲纳入其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秩序之下,以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最后,为了转移美国国内过剩的资本和生产力,其援欧款项大多被要求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到1950年6月底、美国对欧援助达94.6亿美元,其中88亿美元被要求通过商品购买授权实现。对此,法国民意机构1947年9月的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旨在真诚援助欧洲复苏,17%认为美国意在干涉欧洲事务,而4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需要外部市场,以此避免自身陷入经济危机。

(三)“一带一路”倡议以务实合作为基础

“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该倡议将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先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合作原则。

依靠现有合作机制也表现了尊重地区自身发展逻辑的务实态度。“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西亚北非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环境以及不同地区的一体化程度都有显著差异,难以在统一的多边框架下有效展开合作。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即强调,相关合作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构想。2014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一带一路”规划时,主席再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这里的“点”主要指在双边框架下的项目合作。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在诸多伙伴关系和地区合作框架下展开,取得了不少早期进展。例如,与中亚国家的联合申遗、土耳其东西铁路项目建设以及与中亚国家全方位的产能合作等,都展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的特性和生命力。

与“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相比,马歇尔计划则意在通过制度安排、规则制定,谋求对欧洲事务的主导和美国的霸权优势。“援助的重要性不是其规模大小,重要的是对欧洲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施加影响。”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首先推动设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尽管该组织的设立原则是“自助和自救”,但美国作为观察员的地位和援助国的优势,使该组织成为美国对欧内部事务施加影响的重要制度工具。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该组织主要发挥了分析受援国共同的经济困难和问题、协调受援国政策、消除欧洲内部贸易壁垒、形成多边支付体系和建立“欧洲支付同盟”等作用。美国正是通过上述制度性作用,打破了西欧内部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局面,使美元成为欧洲国家间结算货币,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改变了欧洲国家间贸易壁垒森严的格局,在欧洲确立了美国主导的战后经济新秩序。

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更大的挑战

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无论是所涉国家的多样性,还是合作领域的广泛性,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程度,“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所面临的挑战都不能与马歇尔计划同日而语。

从合作对象来看,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对象是西欧国家,与美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面对美国宣传的共产主义威胁有共同的认知,加上共同的经济困境,各国在接受美国援助的必要性方面容易达成共识。因此,马歇尔计划在提出之初便获得英法最为积极的回应,西欧各国也很快就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确定合作原则取得一致。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彼此之间存在冲突,有的甚至还身处大国博弈的核心,增加了务实合作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如何应对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以及不断上升的地缘政治风险,将是“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从合作领域和范围来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主导的援助计划,合作领域相对单一。从实际执行来看,马歇尔计划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提供援助:首先是提供大量食品、原材料及替代品,缓解物资缺乏困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新的投资计划,包括援助现代工业和能源设备,尤其是扩大本土投资的设备;第三阶段是直接应对西欧各国的生产效率问题。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综合性合作工程,不仅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贸易、投资、金融、交通和人文等诸多领域,而且希望实现从点到面、从线到片,最终实现区域大合作的构想,必然涉及更多的双边协调、多边对接以及一系列规则和标准的沟通、融合问题。

从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程度来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处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没有受到过多域外因素干扰。而“一带一路”倡议则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快速上升,但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同,后者对中国的发展走向充满疑虑。尽管中国一再声明不谋求霸权,但中国影响力的增加仍引发西方担忧,被视为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潜在主要力量。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的设立,都被认为是中国寻求重建国际秩序的努力。

四、客观、理性看待二者之间的异同

对于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类比的提法,需要理性、区别对待,不宜将二者相提并论视为对前者的抹黑。第一,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二者的确具有共性,这也是中国学者主张推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实现互联互通目标需要的大规模投资,将实际拉动中国和伙伴国经济发展,并客观上起到推动地区融合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复兴欧洲经济以及促进欧洲一体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相似性。第二,尽管马歇尔计划的根本属性是政治和安全战略,对其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争议,但总体上来看,西方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是积极的。第三,尽管“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属性是共同发展,但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也会有利于实现中国外交政策中维护和平的目标。

尽管存在根本区别,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仍可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如何加强合作的灵活性以及增强内外协调和统筹能力方面。在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国不仅要求欧洲成立协调机构,自身也设立了独立于国务院、直接对总统负责的经济合作局(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ECA)以加强内外协调。“ECA的作用在美国和平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前所未有。ECA与受援国的沟通远比传统的使馆和对外联络机构之间的沟通广泛,在美国内部不断与不同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经济部、农业部以及广泛的私人利益集团之间进行沟通。”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还处于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避免误解,针对将其类比为马歇尔计划的提法,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针对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强调上述不同,消除其顾虑,还需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马歇尔计划式的援助,而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共赢合作。中国是合作的倡议者,而非主导者。对于西方国家,可重点回应其对“中国重塑秩序”的担忧,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属性的同时,不回避合作外溢的政治和外交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倡议的了解。另一方面,可由国家层面出台纲要性文件,统一阐释倡议的主要理念和路线图。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完稿日期:2015-1-5】

马歇尔计划篇2

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之职,从华盛顿回到北京大学朗润园,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重执教鞭。前不久,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新结构经济学、金融危机成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发展道路等议题进行了分析,并系统阐释了启动“新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启动新马歇尔计划

记 者: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普遍疲软,您认为能否寻找新路径走出“新常态”困境?

林毅夫:是否能走出“新常态”的困境,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危机既然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应采取全球反周期的“超越凯恩斯主义”措施,即全世界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于能消除增长瓶颈、短期能创造就业、中长期能够扩大提高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增加需求。如果规模足够大,其效果可以等同于过去单个国家在危机时实施货币贬值的效果,给发生危机的国家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

记 者:但一些学者担心,“寅吃卯粮”终究会被清算。

林毅夫: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受到很大质疑。当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挖洞补洞”创造就业,这叫做凯恩斯主义积极财政政策。

我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关键是怎么把公共债务用好,提高它的质量,短期创造需求、创造就业,从长期看不是“挖洞补洞”,而是用来消除一个国家增长瓶颈。这样,这种有效投资不仅短期创造就业、创造需求,从长期来看,生产力、生产率跟增长率也都会提高,政府税收就会增加。通过生产力、生产率、增长率提高所增加的税收偿债,老百姓负担就不会增加,政府才能创造就业、创造家庭收入,老百姓才敢花钱,各种需求因而增加。

记 者:投资于那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瓶颈、环境瓶颈的项目,是因为边际收益更高?

林毅夫:是的,边际收益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纽约到华盛顿的铁路220英里,火车要走三个小时,如果是高铁的话一个小时就到了。从三个小时缩减到一小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和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没有铁路相比,同样建高铁,回报孰高孰低?

记 者:包括非洲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贡献?

林毅夫:欧洲委员会估计,未来10年欧洲向基础设施投入约2.8万亿美元。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测算,美国在未来5年需要2.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世界银行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1.5万亿美元。其他测算数据更高,仅印度在未来5年就需要1万亿美元,拉丁美洲到2030年的电力需求约为43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7500亿美元。

麦肯锡公司预测,为应对持续投资不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扩大、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亚洲未来10年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将达到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将会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过剩产能有了去处。

1947年,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为“二战”后欧洲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物质保障,引领了欧洲的复苏。现在如果启动新的马歇尔计划,模拟测算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应增加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7%,全球GDP增长2%。全球经济将从“新常态”走向“新新常态”,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增长率的同时,发达国家将恢复稳健增长,从而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和空间。

记 者:那么,资金何来?特别是投资非洲等地区,资金匮乏更成问题。

林毅夫:发达国家可以用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埋单,也可以用增发货币来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后者的效果会远好于前者。另外,大量财富基金、养老基金等亟需找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仅各财富基金在2008年底管理的金融资产估计高达3.2万亿美元,它们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的基础项目投资。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估计,财富基金仅有18%的投资组合用于本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投资,其中只有小部分用于基础设施。

在当前的经济动荡中,许多曾经被视为安全诱人的投资机会失去了吸引力。过去养老基金一般投资于政府的公债跟资本市场,如今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债跟资本市场都不可靠了,政府的公债风险也增加了,加上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利率降低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非常低,风险也非常大,这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了。

从2008到现在,各成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约有1.5万亿美元,加上专司基础设施投资的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拉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机构助力,全球性的新马歇尔计划完全可行。

贫穷国家新机遇

记 者:新马歇尔计划让人想起新农村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潮涌现象的产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你曾据此提出了启动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消化过剩产能的对冲措施。

林毅夫:是的,两者的道理完全一样,这是结构的差异。当你投资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后,除了短期投资所创造的需求外,未来当地收入增加,对消费的需求会增加,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有利于产业升级。

记 者:那么,产业转移又将沿着“雁行模式”在新兴市场展开?

林毅夫:这一波的产业转移,我更愿意称之为“领头龙模式”,它和“雁行模式”的道理相同,区别在于量的不同。

在过去20年间,中国出口产品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9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化工品占33.7%,制成品占66.3%;2009年,前者缩水至11.5%,后者扩容至88.5%,印证了产业升级。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已是中上等收入国家,相当于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四小龙在80年代初,产业开始转移时的水平。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制造业就业人数是970万,在80年代韩国是230万人,中国台湾地区不到200万人,新加坡只有50万人;如今中国大陆的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产业工人估计在8500万至1亿人之间,所以当年的日本、韩国等经济体是“雁”,我们是“龙”。

非洲总人口约为10亿,制造业总就业人数却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中国有10%的制造业岗位流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领头龙”现象足以使该地区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翻两番。同样,巴西和印度出现产业升级,也会向其他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就业机会。

记 者:制造业向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是“雁行模式”的精髓。但以中国大陆为例,改革开放前,同样是劳动成本很低,产业转移却没有发生,经济发展也很迟缓。

林毅夫:这是一个好问题。结构的变迁,成功不多,失败却不少。

我做的研究显示,从1950年到2008年的58年内,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或者更多,其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石油或者生产钻石的小国,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都在东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经济学盛行,鼓励普遍以农业为基础、经济总量远远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兴办与工业化国家一样的先进产业,即进口替代战略或赶超战略。这一思路固然目标远大,却犯下了违背比较优势的致命错误。

由于这些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成本优势,难以在市场上有效竞争,这些国家的政府给大量亏损企业提供保护,减少其投资和运营成本。为便于实施,许多国家还依赖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产业。

我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详细论证了这一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后来的扭曲: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而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的微观经营制度,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1.0版本”。

在发展经济学“1.0版本”衰落之后,“华盛顿共识”兴起,即发展经济学“2.0版本”,强调以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做参照系,通过休克疗法疗伤,反对政府干预市场。

今天回首发展经济学1.0版本和2.0版本的失败,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记 者:问题是,政府如何有效甄别比较优势和具备竞争力的产业?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在帮助企业顺利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设计了一套按部就班的方法,主要分为六个步骤:

一,找出参照模型。通常,作为参照模型的国家与本国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过去二三十年快速发展,被模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参照国已经成功生产超过20年。这类产业在参照国是夕阳产业,正好是本国的朝阳产业。

二,看是否已有国内民营企业自发地进入第一步选定的新产业。有则意味着企业已经识别出此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这些产业,使该产业迅速具备国内国际竞争力。

三,若选定的产业对本国是全新的,政府可以吸引参照国的企业来投资,它们会有积极性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政府要做的是解决外资企业投资的瓶颈障碍,同时采取便于国内私企进入这些行业的措施。

四,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有些新产业最近才出现,除了第一步已经选择的产业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国内企业的自发创新,发现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时应该帮助先行企业解决在进一步发展上的各种障碍。

五,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基础设施较差、全国同步改善有难度的现实,设立工业园区进行局部改善,工业园区还有鼓励产业聚集的优越性。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需要有产业集群。

六,政府可对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先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励:可以是一段时间内的企业所得税豁免,或提供共同投资的资金,或获取外汇的优先权以进口关键设备,或优先获得金融服务。

马歇尔计划篇3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大国崛起;对外战略;和平崛起;马歇尔计划

比较政治学是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学学科分支之一,从其学科化的历程来看,其发展与兴盛得益于国家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外向化”程度的增长,受现实政治需求的影响较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但现阶段,中国崛起成了不可否认地事实,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从全球比较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伴随着这一需要的同时,比较政治学也将开创学科发展的新时代,从而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比较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比较,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源于简单的观察,是人类意识形态生活中最早的形态之一,之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奴隶制社会之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现状,当人类开始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社会组织形式的时候,就产生了比较政治学这门学科。

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意识形态研究学科,有三点核心的要素作和其他学科的区分概念,第一,顾名思义,比较的研究方法必须始终贯穿每一项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时,必须在理论上有合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使得该项研究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所以比较方法是一种可以包容其他学科原理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依据现代社会所新发现的任何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概念和事实。作为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今社会形势下的比较政治学可以概括为“对民族国家的比较”。只有跨国的政治比较才属于比较政治学,这是其学科边界。在这一理论意义下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是民族国家,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上述对象为唯一。在研究的事实上,所有的在同一个民族国家框架和情境下的每一个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第三,作为一门以比较方法贯穿始终的研究学科,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门经验科学,每一项研究都不能在推断中寻找理论依据而是必须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才是唯一的可取之道,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描述和研究来陈述比较政治现象,是本门学科的第三个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丰富发展的过程。日益提升的国家地位,对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二、中美崛起对外战略比较

大国崛起的概念是二战以后兴起的研究现象,通过对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兴衰史进行总结研究,意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西方社会开始流传“中国”的声调,在此情况下,我国国内研究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国崛起的研究领域。大国崛起一般指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九个资本主义大国兴衰的历史过程。

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殖民地迅速崛起,并在后崛起阶段持续走强。纵观美国崛起历史,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其占据了有利地缘政治条件,除了这一主要原因之外,在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美国审时度势,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比如,建国初期,处理与霸主英国的关系,冷战后对苏联的遏制、对欧州的援助关系。中国崛起的历史情况远比美国的复杂。但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崛起环境,除了获益于冷战结束之后总体向好的国际和区域安全与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于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对周边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降低,也使中国对它们更具经济吸引力。

中美在崛起的过程中都需要处理与霸权国、与其他大国和与周边国家这三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有与之相应的对外战略的提出。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提出背景、目的、方式分析比较后发现,两者有着本质差异。

(一)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通过捐赠、贷款、有条件补贴等形式对二战后的欧洲进行直接的经济、物资援助,但和西欧相关接受援助的国家签订美援的相关协定,这些条件对美国当时国内大量的过剩产能提供了出路,由于,美国在二战中大量的军事工业产品可以随时转成民用工业和产品,面对西欧二战后的一片残破,这些产能对西欧来说正是他们缺少的,双方一拍即合,这一计划既能为西欧在战后的重建提供急需的物资和财政支持,又能让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后劲更足,在此基础上,西欧避免了向东欧和俄国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和发生,保护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因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中国一再反对在两者之间划等号――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确立了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于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是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参与者而不是挑战者。

(三)两者的比较

“一带一路”略与马歇尔计划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在政治及其他层面,两者是不同的。

1、经济层面的相似性

都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中提出的战略构思,主要体现在海外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大规模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在二战中,欧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是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外来资金的援助。当前的亚洲,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迫切的需要改善本国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

(2)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障碍被清除,第二次工业革命随后大规模开展,以制造业为首的美国经济全面工业化开启,十九世纪末,美国一举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由于美国远隔重洋,虽然以主要参战国的性质进行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本土工业因此大发战争横财,随着两次战争后德国、英国、法国的彻底衰落,美国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全面的霸主,战争结束后,没有了巨大的消耗来源,巨大的工业产能使得美国本土市场急剧饱和,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来化解国内的过剩工业产能。

目前,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尽管中国国内市场巨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高企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支持下持续的工业产能,无法完全被消耗,制造业产能扩展过速,国内过剩的产能难以被化解。

(3)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逐步建立起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网络。

2、两者的不同性

(1)运行机制强调平等互利

马歇尔计划将欧洲整体纳入其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秩序之下,维护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作为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的政治真空进行争夺,所以制定之初就将苏联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谋求势力范围的特征。

相较之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一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以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

(2)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认为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其实已经基本指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内容。

(3)开创经济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如何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既是对理论界的挑战,也对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马歇尔计划只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支持欧洲经济恢复。

三、马歇尔计划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多方面与“马歇尔计划”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促进出口增长和就业增加,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实践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

客观准确定位自己,审慎地处理好与世界霸主美国的关系。受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面临重重困难。而目前的中国只是具备了资金和产业实力,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还比较低。因此,如此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国内,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机构。在国际上需要成立一个跨国家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处理诸如国际铁路、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事宜,以及其他需要协调的事项。

(二)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

从国际分工看,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与“一带一路”区域的很多国家大多是直接竞争关系。中国想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使其他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对外直接投资顺利的保证。

(三)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由政府积极推动,但是,再好的规划也需要企业的配合,市场才是战略实施的主体。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在政府推动之下,大量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其中,使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美元流向西欧国家。当前,中国企业在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输出中国的文化和理念、加强与所在国民众的沟通等方面,可以肩负较大的责任。另外,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高自身决策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探索逐步解决。

(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当美国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捐助者的形象,以一种近乎馈赠的方式,使大量的美元注入欧洲的同时,马歇尔计划大大促进了美国对西欧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更为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打下了基础,因而显示了“美元换盟友”的效果。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而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投资领域以及储备货币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小,还需要在贸易等方面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四、结论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政治学成为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比较政治学对于他国政治的研究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制度,而是为本国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国家曲解和误读中国,而且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国家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对外战略的提出也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它不仅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本文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为例,通过比较政治视角对其加以客观剖析,两者在解决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上有共同点,但之间有着本质差异。中国应该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制订有效的策略: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宁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 郝诗楠,《“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新机遇与新议题》,探索,2015.5。

[3] 林跃勤,美国大国崛起及其对金砖四国的启示,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10。

[4] 史长虹,《美国崛起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科技信息。

[5] Odd Arne Westad,Restless Empire: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London:The BodleyHead,2012)。

[6] 巴里・布赞迈克尔・考克斯,《中美两国“和平崛起”之比较》,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4.03。

[7] 李昀,《美英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世界历史,2010 年第4期。

[8] 孟琪,《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比较与借鉴》,阅江学刊,2015.8。

[9] 李莉,《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0]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学术前沿,2015.05上。

[11]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序论。

[12] 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13]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14] 何维达、辛宇非,《“马歇尔计划”的成功经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学术论坛,2015.8。

[15] 崔斌,《美国崛起过程中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2009.9。

[16] 孟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变――基于贸易附加值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6。

[17] 欧阳潇潇,《美国:从美元到世界――浅析“马歇尔计划”》,中国商界,2008.8。

[18] 潘维,《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13(1)。

[19] 李辉、熊易寒、唐世平,《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缺憾和可能的突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第165期。

[20] 刑瑞磊、王金良:《“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马歇尔计划篇4

一、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和德国(统一之前主要是普鲁士)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

比如,普鲁士参加的绞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的法德多次战争。

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世仇关系下,法、德两国居然在二战后走上了和解之路,而且很快就于1963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又称《爱丽舍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在经济、外交、防务、教育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制度化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它的签订是法德实现历史性和解的重要标志。究其原因,有人从法德两国内部和冷战的国际大背景进行了分析;有人从德日不同的民族心理、对待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对共同利益的不同认知以及中日之间互信与交流机制的缺失角度,剖析了法德和解与中日关系困境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所在;有人从欧洲自身的衰落、法德两国相互的经济需求、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戴高乐和阿登纳两位领导人以及美国的支持五个方面解析了法德和解的要素;有人则从国际(两极格局和美国因素)、国内和人三个层面分析了法德和解的缘由;有人从层次分析入手,考察了二战后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的衰落、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方面的原因;有人从国家利益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的认同两方面探讨了法德和解之原因。综观上述各家之言,有很多学者均谈到了美国在法德和解中的作用。然而,如何定位美国的这种作用,却鲜有评判。

事实上,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二、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国际舞台上独占鳌头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和政治能量极度膨胀。与此相对照,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则出现了衰落,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都在大幅度下降。

从经济来看,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凭借强大的经济后盾,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二战后急剧膨胀。美国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其他船舶,其威力远远超过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国。

美国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垄断了原子武器。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这样宣称:“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全世界。”

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增强。1946年1月10日,联合国正式运作。虽然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但联合国却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尽管在某些方面美国向苏联作了让步,但由于美国控制着成员国中的大多数,所以实际上美国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与美国的空前强大形成鲜明对照,欧洲大陆则处在极度衰落状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打击,除了日本,便是西欧。从西欧来看,则主要体现在法德两国。作为战胜国的法国,事实上是元气大伤,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受到了严重削弱,政治影响力也因战前实行的“绥靖政策”和开战不久就向德国投降而大幅度下滑。作为战败的德国,情况则更为糟糕。它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和在世界市场上曾经占有的地盘,而且本土被肢解,大量资产被没收,整个国家由于战败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

曾几何时,地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是何等的辉煌和自信。1789年,法国爆发了欧洲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自此之后,法国便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习惯上将二战之前的法国称为“欧洲大陆上陆军实力最强的国家”。

德国的情况也很乐观。随着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德国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英国、法国和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一战结束后,尽管美国在慢慢崛起,但对世界事务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依旧集中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要而言之,西欧曾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地区,法国和德国则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国家。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暂时结束。美国势不可挡地从各方面超过了法国和德国,西欧衰落了。更严重的是,随着美国实力的鹤立鸡群,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理念和行动日益明显。这给曾经辉煌过的法国和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自身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同处欧洲大陆的法德两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如何抵御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不让欧洲成为美国人的欧洲;如何尽快实现欧洲的复苏和强大,进而让欧洲再次成为对世界事务有影响力的地区,从而使得法德两国继续处于世界强国之林,甚至成为世界诸国之首……如此众多的现实问题,迫使着曾为世仇的法国和德国开始走上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解之路。

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是美国政府计划外的产物,也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一种结果。

三、马歇尔计划对法德和解的客观推动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众多学者将此视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作为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的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在哈佛大学演讲之际,抛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旨在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乃至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

关于援助的方式,马歇尔在该计划中建议欧洲必须首先倡议,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的方案,然后美国尽力支持这个计划。

尽管马歇尔计划公布一周后,马歇尔出于策略考虑又补充了一点,那就是该计划同样适用于“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即美国“在向苏联开一扇门”。

但从该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看,苏联为首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受援国,相反,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冰岛和爱尔兰共16个欧洲国家和德国的西战区、中国的政府、国际难民组织等才是该计划的真正受援对象和受益者。

毫无疑问,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德国西战区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增长到115%,法国的工业生产也比战前增长29%。

尽管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经济复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该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都是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援助方式上,国务卿马歇尔之所以刻意强调要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方案,其原因亦在于此。只有欧洲(事实上重点指西欧)都复兴了,才可能在将来担当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重任。否则,以满目疮痍、山穷水尽的现状,即便对抗的热情无比高涨,西欧各国还是根本无力对抗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掌管美援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和许多受援国签订了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由于和社会主义阵营搞对抗才是马歇尔计划的本意,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仅仅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只要法德两国能在接受马歇尔计划后实现经济复兴,进而承担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责任,和解与否并不重要。因此,关于法德两国是否必须和解,又该如何和解等诸多问题,美国政府就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大做文章。让法德两国保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外交状态,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法德两国不仅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复苏和发展,而且法德两国在联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联合的程度也越来越紧密。两个国家先后主导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最终在1963年1月签署了具有和解意义的《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马歇尔计划在法德实现和解的过程中的确起了作用,但这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作用,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无意推动而已。

马歇尔计划篇5

然而,从奥巴马参选美国总统直到今天的四年时间内,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皮肤第一夫人:米歇尔面临的争议从未间断,如今的400万美元只是个中一撇。

疯狂的400万美元

2011年圣诞过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花费纳税人400万美元,与妻女在夏威夷度假的消息在网上风靡。在国会大幅预算削减节省开支、国民节衣缩食之时,米歇尔这一举动被外界批评为“消费失控”。

《每日邮报》称,这400万主要是指来回旅程的费用,奥巴马一家搭乘的“空军一号”每小时就要耗费18万美元,随行军机要花10万美元。他们在夏威夷租用的瓦胡岛私人海滩,一天的租金也高达3500美元。

关于米歇尔“消费失控”的责难,这并非第一次。早在去年10月,一家名为“司法监察”的非政府组织就披露条消息称,米歇尔在当年6月出访非洲期间,带着娘家人花掉了纳税人近50万美元。

该组织根据国防部公布的专机资费数据推断,米歇尔乘坐的C-32A型飞机共花掉纳税人42.4万美元,此外还有928.44美元的餐饮。对此,美国白宫发言人随后予以了反击。

“对于奥巴马一家来说,狩猎的意义远大于此行的政治及外交目的。”该报告称,米歇尔最惹眼的不是外交活动,而是在南非壮阔的狩猎旅行。

据奥巴马总统贴身顾问透露,他曾提醒过奥巴马“夫人消费有些失控”,总统也已经提醒妻子不要再疯狂购物,但米歇尔对此置若罔闻。

屡遭“恶毒”讽刺

在四年前的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传媒经常给米歇尔贴上“易怒的黑人女人”的标签。对米歇尔最严重的一次批判,是她在奥巴马竞选期间竟然出现一次严重口误,被对手抓到把柄并强烈攻击。

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米歇尔在威斯康星州一次发言时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国家感到自豪……”。傍晚,她转抵另城市时即刻补充说“这是我人生中最为国自豪的一次……”

无论“弥补”得有多及时,米歇尔的言论仍旧被不少嘴毒的评论员逮到,也引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妻子辛迪的讽刺。“我一直以国家为傲,但原来米歇尔・奥巴马女士才首次为国自豪。”

总统夫人应该是受众人敬仰的。然而2011年,米歇尔却受了相当“恶毒”的礼遇――她的形象被漫画家丑化成一个嗜吃汉堡包的发福丑女人。

在这幅漫画中,身材肥胖的米歇尔对其丈夫奥巴马总统说:“我正让餐馆减少餐品量,以此来控制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同在画中的奥巴马总统则身材修长,一边小口吃着沙拉,一边反对她说:“米歇尔,我想要连任总统,你的这种举动会惹恼许多人的。”

这次“恶毒的礼遇”源于米歇尔提出的“孕育期妈妈最好母乳喂养孩子,以减少肥胖儿童数量”的全民减肥计划。保守派人士就此骂她是“虚伪的女人”,直言她没权利来指挥美国人要吃什么。

尽管有颇多质疑,媒体仍旧认为米歇尔的魅力不逊于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的“第一夫人”。媒体赞叹米歇尔精湛的演讲技巧为“最感人、振奋、谦卑及最动听”,也称赞她在事业和智慧方面堪比希拉里・克林顿,在家庭的经营方面不输劳拉・布什,而在着装时尚方面则足以媲美杰奎琳・肯尼迪。

“最抠门的第一夫人”

对米歇尔“过度花费”的指控让人不禁想起奥巴马上任之初,媒体眼中那个简朴的、引领了另类时尚的米歇尔。

米歇尔曾被评为美国史上“最抠门的第一夫人”。她喜欢休闲品牌GAP的10美元条纹T恤和29.99美元的连衣裙。2009年,米歇尔会见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时,穿着25美元一件的GAP羊毛衫,2010年,她在华盛顿的一个圣诞庆祝会上穿了一条从二手店淘来的黑色长裙。该店店主透露,她还在这家店里预订了好几件“二手货”。

在她上电视提及自己穿的一条棉布花裙子之后,那家服装零售连锁商就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女顾客――她们都是为了总统夫人那条漂亮却廉价的裙子来的,该款服装在全美322家分店中的大多数都脱销了。“无论什么场合,我都会穿自己买的衣服。”米歇尔说,她常常穿自己买的衣服而很少像明星那样装扮奢华。

《人物》杂志曾这样评价:“米歇尔在选战中一路走来散发自信,令外界惊艳不已,她的雅致造型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第一夫人。”当然,评论中的前著名第一夫人是当年的美丽女神杰奎琳。

马歇尔计划篇6

在马歇尔之前,已有经济学家使用“企业家”这一概念。在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中多次使用了“Entrepreneur”这一术语。在他看来,企业家的外延很广,比如租地农场主、布商、制造商、面包师、屠户、商店店主和零售商等等。(p25-26)亚当·斯密,“对企业家的界说为后继经济学家研究企业家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p275)。他认为,资本家(企业家)“几乎没有劳动”,但由于其资本的垫付能力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对企业家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他说,企业家“是应用既得的知识创造供人类消费的产品”的人(p372)。在马歇尔的著作中,企业家的地位很重要。马歇尔喜欢在企业家前面加上限定词,例如“机警的企业家”,“机敏的企业家”,“谨慎的企业家”等,这无疑包含着马歇尔的价值判断。在《经济学原理》的正文中,马歇尔没有给出“企业家”的直接定义,所以通过马歇尔的叙述,必须明确“企业家”所指代的内容。

马歇尔在谈到生产要素之一的组织时,涉及到了企业管理。他说:“在大多数营业中,都有企业家这个特殊阶级参与其事。”(p305)“在近世的大部分营业中,能够如此地指导生产以致一定程度的努力能最有效地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任务,不得不分裂开来,而转入专门的雇主手中,或用较为普通的名词来说,转入商人的手中。他们‘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p305)可见企业家是营业中的主体,是中间人,是商人。企业家所担当的角色是企业中风险的承担者和管理者。在《经济学原理》的附录中,马歇尔给出了一个近乎定义的论述:“这一名词来自亚当·斯密而惯用于欧洲大陆,用它来指那些把企业的风险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组织工业工作中应尽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适当不过了。”(p392)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家是劳动者,企业家只有在工业中,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并且要承担一定的职能,尽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础上,马歇尔对企业家进行了分类:“一类引用先进的企业方法,另一类墨守成规”。

二、企业家的素质及作用

马歇尔道出了理想的企业家所需的才能。

马歇尔依据企业家所履行的不同职能对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分析。

首先,以他作为商人和生产组织者的作用而论,企业家必须具有他自己行业中的物的透彻的知识。他必须具有预测生产和消费的广泛变动的能力,他必须能谨慎地判断,大胆地承担风险;他当然必须了解他的行业中所用的原料和机械。(p309)马歇尔的企业家素质论中,伦理性素质(亚当·斯密讲的节俭、不妄为、爱秩序)呈隐退趋势,技能性素质占据主导性地位。企业家必须对所从事的行业的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没有很好的预测能力,企业家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立足;企业家应有创新精神。他们把新的技术引入到生产领域,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家还应该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以理性判断作为其基础的。其次,以他作为雇主的作用而论,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马歇尔所说的这些素质是一个企业家能“尽本分”的重要保证。他描述出的企业家近似完满的人,是一种理想类型。在现实中,真正的企业家却很少有如此全面的能力。以上讨论的是企业家的素质,那么企业家所需的素质是如何获得的,即企业家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的人只要具有“耐心、天才和好运气”,有效地经营管理,都有成为企业家的可能,更不用说那些具有较多优势和机会的资产阶级了。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其他条件和因素。先天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和各种就业机会和途径。后天的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工业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从马歇尔对企业家素质的有关论述中来看,企业家的职能是担当风险、经营管理和创新。

三、马歇尔企业家思想简评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马歇尔的企业家思想在企业家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既对前人的思想有所继承又对后人产生了影响。马歇尔也有自己的创新,并且论述的更为系统、全面和深刻,比如他讲到的“创新”的重要性,“好运气”的作用。马歇尔对企业家的关注和系统论述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马歇尔将企业家定位于“工业生活”中,这样企业家就是处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在马歇尔的论述中,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马歇尔企业家素质

马歇尔计划篇7

增加沥青用量,谁最受益?沥青是提炼石油时产生的副产品,占石油总量的1.0%~1.5%.美国是石油提炼大国,2012年每天的原油消耗量为2000万桶(1桶原油约为159L),其中进口约50%,自产50%.在过去几十年中,这个原油消耗量基本没有变过[1].其沥青产量估算如下:美国年产沥青量=2×106×159×0.012×365=1.4×107t按照1m3沥青混合料质量为2.3t来计算,则4%的1m3沥青混合料质量为0.092t,这样美国能有年产1.5亿m3的沥青混合料能力.若按照4m宽、0.25m厚的标准铺筑沥青道路,则1.5亿m3就可以铺筑1.5×106km/单道,沥青显然用不掉.当然这些计算是很粗糙的.图2为美国1980~2005年沥青供需关系,图3为2001~2006年沥青和汽油价格.由图2可知美国沥青供大于求,生产剩余量过多而且其价格也没有汽油上升得快[2](见图3).这就造成美国多使用柔性道路结构(flexiblepavement)的现状(中国道路多采用半刚性结构,而且进口沥青几乎全部来自美国,近10年沥青价格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大幅上升,多源于中国的发展).讲到夏普计划不得不说2个关键人物.第1个关键人物,ThomasD.Larson[3]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鼓吹和游说夏普计划,或者说改变马歇尔方法.夏普计划诞生后,他是第1位执行夏普计划的联邦委员会主席.自他2006年去世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沥青技术研发中心,就更名为LarsonCenter,以此纪念他所做出的贡献.以一个大学教授或者工程师命名的大型研究中心,这在美国是很少见的(常见的基本以捐款富人命名).夏普计划的诞生是沥青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由于其能够促进用掉多余沥青,也使得石油公司成为最主要的赢家.

2超级路面设计和动态模量

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会产生怎样的技术问题?或者说夏普计划带来了什么?夏普计划在沥青道路上的最主要成果是超级路面设计(superpavedesign).它包括了沥青试验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新成型方法;欠缺的是一个等价于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第2个关键人物,MatthewWitczak承担了此项任务,负责研发超级路面设计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方法.MatthewWitczak是一位儿提时代从波兰移民到美国的犹太裔,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具备管理才能,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敬业和卓越的工程师,受人尊敬.他负责了许多美国部级重大项目.MatthewWitczak认为剪切模量G*是沥青的关键力学参数,而动态模量E*则应该是沥青混合料的关键参数.他采用动态试验方法,将振动载荷施加在圆柱型试件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试验测试,统计数据形成了一个E*模型,这就是著名的Witczak模型,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密级配混合料动态模量预估模型之一.Witczak模型最初由Shook和Kallas在美国沥青研究所建立,随后由Witczak和他的同事修正.该预估模型考虑的因素包括沥青(用量、黏度)、级配(19,9.5,4.75mm筛余及0.075mm筛孔通过率)、孔隙率(体积分数,下同)及加载频率和温度,模型方程为笔者与MatthewWitczak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事3年,目睹他做了成千上百的试验,数目惊人,废弃的试件堆积如山!尽管建立模型的试验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与预期还存在差距.在完成了E*项目后,MatthewWitczak于2011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退休.对夏普计划,或者更准确地,对超级路面设计的研发来说,这标志着一个结束.美国联邦公路局现在基本不再赞助夏普计划项目,不过目前仍在执行的1个研究项目是怎样将E*及其他参数运用到沥青道路设计软件中,项目负责人仍是Witczak.为什么说Witczak的动态模量E*试验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原因如下:1)参数过多.数学模型中每一个参数,就代表一维无穷大的变化.Witczak的模型有7个参数,计算量和试验工作量都极大.尽管试件数以千计,但还是沧海一粟.2)E*适合密级配,宏观上是各向同性的均匀体,而超级路面设计级配特点是粗(开)级配,会产生误差(此点下面还有阐述).3)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试验是材料破坏性试验,而E*试验仅仅是材料性能试验,尚未达到破坏层面.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参数是“拐弯”,稳定度方向和流值方向成90°,体现了泊松比效应,能够直接反应本构关系,而E*基本是“直来直去”的.就成果而言,夏普计划尤其是超级路面设计(superpavedesign)取得了卓越成果,只是在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方面还有欠缺.要研发一个新型、原创性的沥青混合料试验是有难度的;如果再要求机理型性能试验,难度将加大;若还想试验易操作,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则难上加难.机理型性能试验是指力学量的测试,如模量、泊松比、应变和应力关系以及强度和破坏准则等.在Witczak之前,就有很多相关研究和研发设备如ShearTester,APA等.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CarlL.Monismith[4]是一位沥青研究泰斗级的学者.早在1994年,他曾提出一个成型空心圆柱沥青混合料试件,并且承载剪切动态载荷.最终以测试方法过于复杂、数据分析难度大,整体结果不理想而止步.值得庆幸的是国内采用动稳定度试验(wheeltester)作为评定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试验标准,虽然基本属于经验型试验,但较合理和实用.

超级路面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沥青道路设计557需要给出最大骨料尺寸.在马歇尔设计中,给定骨料尺寸后骨料级配曲线是由2点确定的直线.不同的马歇尔设计之间很容易对比.但对超级路面设计来说,需要有不同的曲线进行选择.对于不同级配混合料的优劣对比,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这也成为了当前超级路面设计众多争论的原因之一.随着夏普计划趋于结束,开始进入后夏普计划,此时可以做什么?笔者从1993年开始参加夏普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在1998年参加了在美国ArburnUniversity国家沥青技术中心(nationalasphaltcenterfortechnology,NACT)举办的超级路面设计的教授培训班.先来讨论马歇尔的密级配和超级路面的粗(开)级配的不同之处.从力学角度来看,马歇尔设计形成的试件是复合材料.在马歇尔设计的概念中,沥青混合料被看作是一个由多相材料混合压实后,在宏观上力学性能为各向同性的均匀连续体.当讨论E*,G*,杨氏模量以及相位角等参数时,完全是将其视为连续、均匀、宏观各向同性的材料.从超级路面设计的配合比看,由于空隙增加,骨料变“粗”,沥青混合料可视为用沥青砂浆(asphaltmortar或asphaltmastics)粘胶起来的一堆粗骨料.力的传递是借助相邻粗骨料间的接触来实现的.所以超级路面设计是把马歇尔设计的宏观均匀连续体朝着粗骨料堆积离散体方向的推进.笔者在这方面作过若干研究,曾与Witczak有过讨论,但是他最后还是采取了宏观均匀连续体方法.在理想状态下,与马歇尔设计沥青混合料相比,超级路面设计形成的沥青混合料具有以下特点:1)粗(开)级配的混合料中,力的传递是由粗骨料间的接触实现的.接触力学表明,骨料接触的刚度或者模量,要远大于复合材料力学的宏观均匀连续体.所以粗(开)级配混合料会增加模量,提高抗重载能力.这是夏普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结果,它给出了抗重载的可能途径,这也是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抗重载效果好的原因.2)粗(开)级配混合料中泊松比减小(力的横向传递由泊松比引导);接触应力集中比宏观均匀连续体要大很多,导致内在局部应力集中的增大,对沥青或者沥青砂浆的要求提高.相应解决方法就是提高沥青性能,由此产生改性沥青技术,如加入各类添加剂、纤维、高分子等.基于上述分析,继续沿用宏观均匀连续体来分析超级路面设计形成的沥青混合料或许需要改进.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引进接触力学的方法.但是它的复杂性在于,对这样的混合料,一部分可以视为是宏观均匀连续体,而另一部分可以视为是接触性的粗骨料堆积.如何量化这两个部分,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相关研究往往会显得过于繁琐,令人望而却步.

3结语

经过25年的研究,夏普计划趋于结束,开始进入后夏普计划时代.夏普计划为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研究提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大舞台,上演了精彩的剧目,成果丰硕.在后夏普时代,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新的前沿,继续推动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科技朝前发展。

马歇尔计划篇8

在美国,年薪40万美元只能算是比较体面的工薪阶层,远远谈不上富贵。纽约地铁里巡逻的警察,年薪带加班费都有10多万美元。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40万美元只是一个“中层干部”的薪水。为了把日子过好,“美国第一家庭”形成了一套“理财经”。不久前,奥巴马在白宫见了美国理财媒体的几位编辑记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希望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民众,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节俭不花冤枉钱

“不管你赚多少,都得省着点儿花。”这是奥巴马从外祖母斯坦利・邓汉姆那里继承来的经验。奥巴马从小在单亲妈妈的抚养下生活,没有多少零花钱,“有时带同学回家玩,他们会抱怨我们家冰箱里几乎没有零食。”童年的困窘也让奥巴马从小养成了节约的意识。

奥巴马10岁时回到美国,由外祖父母照顾。“外婆是个伟大的人,她务实,能干,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从小文员一直做到银行副总裁。她靠一点一点地攒钱,把我送进最好的中学。在她看来,积少成多是理财最重要的道理。这一点让我一辈子印象深刻。”

奥巴马经常光顾的一家洗衣店老板回忆说:奥巴马非常节俭,没当总统时,他经常送洗的是一些在街头杂货店买的衬衫;现在虽然身为总统,但衣服仍旧没有多少高档名牌。“去年冬天,奥巴马还曾经来店里,委托我们缝补一件里子磨破了的外套。”奥巴马入驻白宫之后,几乎没怎么改变办公室,就连前任总统小布什留下的旧地毯也没有更换,理由是“没必要花冤枉钱”。

第一夫人米歇尔是美国平价休闲品牌GAP的忠实粉丝,店里10美元的条纹T恤、29.99美元的连衣裙她都穿。2009年,米歇尔会见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时,穿着25美元一件的GAP羊毛衫;2010年,她在华盛顿参加一个圣诞庆祝会,穿了一条从二手店淘来的黑色长裙。店主透露,她还在这家店里预订了好几件“二手货”。在美国历届总统夫人中,如此“抠门”的仅此一位。

但让米歇尔得意的是,她靠着自己巧妙的搭配和不错的品位,还被《时尚》杂志选为“全球衣着品位最佳女性”。当米歇尔身穿一件黑白无袖背心裙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件在零售店里价格148美元的裙子一下子狂卖2500件,许多分店卖到脱销。而米歇尔在另一次脱口秀节目中提到,自己曾经花89.99美元在网上买了一条彩色紧身裙,这款衣服隔天就被抢购一空。

储蓄同时减少债务

“要学会存钱,而不是欠债。”这是奥巴马和米歇尔的理财经验。奥巴马对记者们爆料:“大学时,我们像很多年轻学生一样,毫无顾忌地透支信用卡交学费、买新潮的东西、旅行、大吃大喝……结果毕业时,米歇尔和我共欠了12万美元的学生贷款和信用卡债务,不得不拖了10年才全部还清。幸运的是,我们俩都是学法律的,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找工作不那么麻烦,凭我们的本事也可以把这些钱赚回来。但有一些学生可能要被拖累很久。”

奥巴马还表示,很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困境:“他要建立家庭,要照顾退休的老人,还要为孩子攒学费。要知道,现在的大学学费还是很贵的。”

但大多数美国人的储蓄观念并不强,手里有钱就花出去,并习惯“超前消费”,年轻人尤其如此。被外界评价为“对钱财观念保守”的奥巴马称:“借钱去买根本用不着的东西,纯属浪费。我们必须学会存钱。”

现在,奥巴马已经未雨绸缪,为一双女儿13岁的玛丽亚和10岁的莎夏存了20万美元的大学学费,还加入了“529大学储蓄计划”。根据计划,家长可以开设账户为孩子将来的教育存钱,存款可用来投资债券市场,收益不用纳税。即使这笔钱最后没有用于教育,依然可以取出来,只不过要缴纳一定的罚款。

赚钱更要学会投资

要有钱可花,除了开源节流,还要学会赚钱。奥巴马夫妇都是赚钱的好手。

米歇尔曾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负责社区事务的副院长,年薪高达27.5万美元,大约为当时身为州参议员的奥巴马的两倍。直到2007年,因为要为丈夫助选,米歇尔才宣布辞去职务。奥巴马也不甘落后,过去几年间,他先后出版自传类纪实作品《父辈的梦想》、《无畏的希望》和小说《赞美你》。前两本书蝉联《纽约时报》畅销榜30周,销售收入高达280万美元,奥巴马夫妇赚得盆满钵满。据白宫公布的总统纳税资料显示,奥巴马夫妇去年上报税前收入为172.8万美元,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43.6万美元,缴纳伊利诺伊州州税5万美元,还剩不少。

奥巴马会挣钱,也提倡投资。他建议,要“多花钱在那些可以增值的东西上,投资与纯粹的花销不同,对未来投资,从长远看是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国家也应该这样。”在他看来,“我和米歇尔的第一处房产花费仅1.8万美元,这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慈善用钱回报社会

现在,奥巴马夫妇最大的投资,似乎是为一对女儿的付出。不过,他们的付出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养她们良好的理财观。

玛丽亚和莎夏身处第一家庭,是很多女孩羡慕的对象。但两个姑娘并没有过上小公主般的生活。2010年玛丽亚过生日时,奥巴马夫妇连一件礼物都没有送她。有朋友打趣说,他们不称职。米歇尔则说:“为什么还要花钱买礼物?为了请她的小朋友们来聚餐,我们已经花了几百块,这难道还不够?”奥巴马则直截了当地说:“作为父母,我们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花钱要有度,不能铺张浪费。”

奥巴马认为,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自己挣钱。女儿已经到了可以打工挣钱的年纪。替别人照顾孩子的小保姆工作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米歇尔在接受美国《人物》杂志专访时说:“女儿的零花钱不能白给。要自己做家务,才能赚到零花钱。”在家女儿要干的活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整理床铺、打扫自己的房间和衣柜等。

奥巴马透露:“女儿通过做家务,每星期能从我这里领到1美元的零花钱。”有一次,奥巴马外出了一段时间,一回来就听见女儿对他嚷,“嗨,老爸,你已经欠我10个星期零用钱啦!”有人为此跟奥巴马开玩笑,认为总统给女儿的零用钱太少,甚至低于最低时薪。

上一篇:结婚幸福感言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家长毕业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