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4 01:18:16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1篇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Mr.President,Dr.Conant,membersoftheBoardofOverseers,LadiesandGentlemen:

Iamprofoundlygrateful,touchedbythegreatdistinctionandhonorandgreatcomplimentaccordedmebytheauthoritiesofHarvardthismorning.Iamoverwhelmed,asamatteroffact,andIamratherfearfulofmyinabilitytomaintainsuchahighratingasyou''''vebeengenerousenoughtoaccordtome.Inthesehistoricandlovelysurroundings,thisperfectday,andthisverywonderfulassembly,itisatremendouslyimpressivethingtoanindividualinmyposition.

Buttospeakmoreseriously,Ineednottellyouthattheworldsituationisveryserious.Thatmustbeapparenttoallintelligentpeople.Ithinkonedifficultyisthattheproblemisoneofsuchenormouscomplexitythattheverymassoffactspresentedtothepublicbypressandradiomakeitexceedinglydifficultforthemaninthestreettoreachaclearappraisementofthesituation.Furthermore,thepeopleofthiscountryaredistantfromthetroubledareasoftheearth,anditishardforthemtocomprehendtheplightandconsequentreactionsofthelong-sufferingpeoplesofEuropeandtheeffectofthosereactionsontheirgovernmentsinconnectionwithoureffortstopromotepeaceintheworld.

InconsideringtherequirementsfortherehabilitationofEurope,thephysicallossoflife,thevisibledestructionofcities,factories,mines,andrailroadswascorrectlyestimated,butithasbecomeobviousduringrecentmonthsthatthisvisibledestructionwasprobablylessseriousthanthedislocationoftheentirefabricofEuropeaneconomy.Forthepasttenyearsconditionshavebeenhighlyabnormal.Thefeverishpreparationforwarandthemorefeverishmaintenanceofthewareffortengulfedallaspectsofnationaleconomies.Machineryhasfallenintodisrepairorisentirelyobsolete.UnderthearbitraryanddestructiveNazirule,virtuallyeverypossibleenterprisewasgearedintotheGermanwarmachine.Long-standingcommercialties,privateinstitutions,banks,insurancecompanies,andshippingcompaniesdisappearedthroughlossofcapital,absorptionthroughnationalization,orbysimpledestruction.Inmanycountries,confidenceinthelocalcurrencyhasbeenseverelyshaken.ThebreakdownofthebusinessstructureofEuropeduringthewarwascomplete.RecoveryhasbeenseriouslyretardedbythefactthattwoyearsafterthecloseofhostilitiesapeacesettlementwithGermanyandAustriahasnotbeenagreedupon.Butevengivenamorepromptsolutionofthesedifficultproblems,therehabilitationoftheeconomicstructureofEuropequiteevidentlywillrequireamuchlongertimeandgreatereffortthanhadbeenforeseen.

Thereisaphaseofthism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atterwhichisbothinterestingandserious.Thefarmerhasalwaysproducedthefoodstuffstoexchangewiththecitydwellerfortheothernecessitiesoflife.Thisdivisionoflaboristhebasisofmoderncivilization.Atthepresenttimeitisthreatenedwithbreakdown.Thetownandcityindustriesarenotproducingadequategoodstoexchangewiththefood-producingfarmer.Rawmaterialsandfuelareinshortsupply.Machinery,asIhavesaid,islackingorwornout.Thefarmerorthepeasantcannotfindthegoodsforsalewhichhedesirestopurchase.Sothesaleofhisfarmproduceformoneywhichhecannotuseseemstohimanunprofitabletransaction.He,therefore,haswithdrawnmanyfieldsfromcropcultivationandhe''''susingthemforgrazing.Hefeedsmoregraintostockandfindsforhimselfandhisfamilyanamplesupplyoffood,howevershorthemaybeonclothingandtheotherordinarygadgetsofcivilization.

Meanwhile,peopleinthecitiesareshortoffoodandfuel,andinsomeplacesapproachingthestarvationlevels.So,thegovernmentsareforcedtousetheirforeignmoneyandcreditstoprocurethesenecessitiesabroad.Thisprocessexhaustsfundswhichareurgentlyneededforreconstruction.Thus,averyserioussituationisrapidlydevelopingwhichbodesnogoodfortheworld.Themodernsystemofthedivisionoflaboruponwhichtheexchangeofproductsisbasedisindangerofbreakingdown.ThetruthofthematteristhatEurope''''srequirementsforthenextthreeorfouryearsofforeignfoodandotheressentialproducts--principallyfromAmerica--aresomuchgreaterthanherpresentabilitytopaythatshemusthavesubstantialadditionalhelporfaceeconomic,social,andpoliticaldeteriorationofaverygravecharacter.

TheremedyseemstolieinbreakingtheviciouscircleandrestoringtheconfidenceofthepeopleofEuropeintheeconomicfutureoftheirowncountriesandofEuropeasawhole.Themanufacturerandthefarmerthroughoutwideareasmustbeableandwillingtoexchangetheirproductforcurrencies,thecontinuingvalueofwhichisnotopentoquestion.

Asidefromthedemoralizingeffectontheworldatlargeandthepossibilitiesofdisturbancesarisingasaresultofthedesperationofthepeopleconcerned,theconsequencestotheeconomyoftheUnitedStatesshouldbeapparenttoall.ItislogicalthattheUnitedStatesshoulddowhateveritisabletodotoassistinthereturnofnormaleconomichealthintheworld,withoutwhichtherecanbenopoliticalstabilityandnoassuredpeace.Ourpolicyisdirectednotagainstanycountryordoctrinebutagainsthunger,poverty,desperation,andchaos.Itspurposeshouldbetherevivalofaworkingeconomyintheworldsoastopermittheemergenceofpoliticalandsocialconditionsinwhichfreeinstitutionscanexist.

Suchassistance,Iamconvinced,mustnotbeonapiecemealbasis,asvariouscrisesdevelop.AnyassistancethatthisGovernmentmayrenderinthefutureshouldprovideacureratherthanamerepalliative.Anygovernmentthatiswillingtoassistinthetaskofrecoverywillfindfullcooperation,Iamsure,onthepartof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Anygovernmentwhichmaneuverstoblocktherecoveryofothercountriescannotexpecthelpfromus.Furthermore,governments,politicalparties,orgroupswhichseektoperpetuatehumanmiseryinordertoprofittherefrompoliticallyorotherwisewillencountertheoppositionoftheUnitedStates.

Itisalreadyevidentthatbefore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canproceedmuchfurtherinitseffortstoalleviatethesituationandhelpstarttheEuropeanworldonitswaytorecovery,theremustbesomeagreementamongthecountriesofEuropeastotherequirementsofthesituationandthepartthosecountriesthemselveswilltakeinordertogiveapropereffecttowhateveractionsmightbeundertakenbythisGovernment.ItwouldbeneitherfittingnorefficaciousforourGovernmenttoundertaketodrawupunilaterallyaprogramdesignedtoplaceEuropeonitsfeeteconomically.ThisisthebusinessoftheEuropeans.Theinitiative,Ithink,mustcomefromEurope.TheroleofthiscountryshouldconsistoffriendlyaidinthedraftingofaEuropeanprogramandoflatersupportofsuchaprogramsofarasitmaybepracticalforustodoso.Theprogramshouldbeajointone,agreedtobyanumber,ifnotall,Europeannations.

AnessentialpartofanysuccessfulactiononthepartoftheUnitedStatesisanunderstandingonthepartofthepeopleofAmericaofthecharacteroftheproblemandtheremediestobeapplied.Politicalpassionandprejudiceshouldhavenopart.Withforesight,andawillingnessonthepartofourpeopletofaceuptothevastresponsibilitywhichhistoryhasclearlyplaceduponourcountry,thedifficultiesIhaveoutlinedcanandwillbeovercome.

IamsorrythatoneachoccasionIhavesaidsomethingpubliclyinregardtoourinternationalsituation,Ihavebeenforcedbythenecessitiesofthecasetoenterintorathertechnicaldiscussions.But,tomymind,itisofvastimportancethatourpeoplereachsomegeneralunderstandingofwhatthecomplicationsreallyare,ratherthanreactfromapassionoraprejudiceoranemotionofthemoment.

AsIsaidmoreformallyamomentago,weareremotefromthesceneofthesetroubles.Itisvirtuallyimpossibleatthisdistancemerelybyreading,orlistening,orevenseeingphotographsandmotionpictures,tograspatalltherealsignificanceofthesituation.Andyetthewholeworldofthefuturehangsonaproperjudgment.Ithangs,Ithink,toalargeextentontherealizationoftheAmericanpeople,ofjustwhatarethevariousdominantfactors.Whatarethereactionsofthepeople?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Whatarethejustificationsofthosereactions?Whatarethesufferings?Whatisneeded?Whatcanbestbedone?Whatmustbedone?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欧;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援助

提到马歇尔计划就不得不提到战后的欧洲局势,战后欧洲经济恶化的形势。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不是苏联入侵西欧的直接威胁。因为当时苏联没有远程战略空军,几乎没有海军。而美国垄断了原子弹。当时问题是: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情况非常不好,共产党势力上升。西欧大部疮痍满目,铁路网七零八落,工厂寂然无烟,农村田园荒芜;从城市到农村,一片凄凉景象。整个柏林的人在冰天雪地到来之前,在秋季就掘好数以千计的坟墓,准备埋葬那些饥寒交迫,不会看到另一个春天的人。

同时,大自然灾害加重了经济的重负。战争结束以来原本已穷困不堪的西欧,1946年底又遇上百年罕见的严寒。连续两个月,气温一直是在零度以下,暴风雪后又是洪水泛滥。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因此全部瘫痪,农业生产下降到19世纪水平,失业人数达到600万以上,配给供应比战时还紧缩。1947年1月20日,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公开承认:“不列颠助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其他西欧各国也是一片经济崩溃的景象。

社会政治的动荡。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政治局势,也因此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欧洲人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有曾无减,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掀起罢工运功,随后在5、6月间,又发展为遍及各行各业的全国性罢工浪潮,法国许多工矿企业和铁路干线陷于瘫痪。西欧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经过反法西斯斗争锻炼的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国最有影响的第一大政党,控制着拥有500万工会会员的法国最大的总工会,赢得法国全体选民1/4的选票。拥有250万选民的意大利共产党,在劳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赢得全体选民1/3的选票。西欧经济现实的恶化和共产党影响不断扩大,引起美国人的忧虑和恐惧,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一次讲话中说:“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自助,欧洲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众议员弗朗西斯・沃尔特危言耸听说:如果不复兴欧洲,“共产主义就会席卷欧洲”。

一、“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目的

1947年4月26日,国务卿马歇尔从莫斯科外长会议回国后,呼吁美国立即采取措施援助西欧。6月5日,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时候说,“正式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夺取全球战略重点―欧洲的方案。他首先强调当时欧洲经济正濒于崩溃,今后3至4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大量进口粮食和其他必要产品,其需要量远超过了欧洲的支付能力。因此,欧洲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否则就会出现“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然后,他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行动计划和方针:“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最后,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愿用其过剩物资给予友好的协助欧洲。这篇演说发表后,“马歇尔计划”立即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报纸和广播中变成了流行词。

“马歇尔计划”引起各国强烈反应。1947年7月12日,英、法、奥、比、丹麦等16国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西德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它的需要在会议考虑范围之内。巴黎经济会议随后成立了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同时,英、法等16个西欧国家正式联合提出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随后,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了负责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执行,保罗・霍夫曼担任经济合作署署长。

马歇尔计划原定期限为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而代之以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共同安全计划。自1948年4月3日至1952年6月底,美国国会为马歇尔计划共拨款131.5亿美元(此数据各类书籍不一供参考),其中英国获得最多,达32亿美元,法国次之,为27亿美元,意大利15亿美元,西德13.9亿美元,冰岛最少,只有2900万美元。

西欧对美国至关重要。西欧是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祥地,二战以前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是美国商品的主要输出地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复兴有赖于欧洲的复兴,其核心又是西欧。而且冷战开始以后西欧的定位更加凸显出来。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遏制苏联复兴欧洲势在必行。“在当前西欧大量需要美国货的情况下,美元很快就会回到美国来”,“这笔钱是在美国国内花掉,用来购买美国农民在农场上和工人在工厂里生产的东西美元到头来都会在美国花掉。”由此不难看出,马歇尔计划推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是为了发展美国经济。

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结果和影响

美国之所以向西欧进行援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美国能够具有在他国进行投资的优先条件。而在大量的条件约束之下,促使大量西欧国家对于实美国过于以来,甚至于出现了无法独立进行选择的现象。所以,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对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上来的侵害。而当马歇尔计划在执行了4年之后,对其表现出的各方面状态来看,马歇尔计划喜忧参半:计划的成功实施,达到了对欧洲经济进行复苏的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对于整个经济市场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促使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现象出现,而国家自身在这一过程中所存在的收支不平衡、外贸支付能力较差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仅仅只是起到了改善的效果。所以说,马歇尔计划不但对于西欧经济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一体化促进作用,反而还直接导致西欧经济体系出现了分裂的现象。有学者分析了马歇尔计划以及之后几十年内的马歇尔计划的变种。人们一般都认为外援都能促进受援国自身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发展。但是,在战争后的十几年内,各个方面的证据表明,每年所提供的数以亿计的援助并没有起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冷战期间,其外援还直接受到了争夺、对抗等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而援助国家就将援助认为是一种国家之间的外交手段,而不是能够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的发展手段,所以,战后的美援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共产社会主义在西欧国家的不断扩张。外援助长了受援国的依赖性,所以阻碍了受援国的发展。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后,其计划除了直接对于西欧经济带来了影响以外,还对于个别极为深远的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有部分学者在对于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认为,马歇尔计划在推行的过程中,除了对于西欧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以外,还将美国管理规范以及价值管理进行了良好的应用。而马歇尔所制定的计划之中,不但对当前的经济援助进行了金华,还从侧面上推行了反政治殖民主义、反经济民族主义的主张,这直接导致各个国家都被迫接受了停战之后的世界规则、持续。而法、英、意等国家为了能够对自身国家进行复兴,便开始对当前国家的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但是这方面的政策都对于美国的相关规范、原则进行了突破。而在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之后,对于欧洲复兴所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直接促使各个国家中的上层人物都完全接受了美国这一模式的规范和价值导向。而这类上层精英人物在政党联合或者大选过程中获得了极大成功之后,便开始在政治上进行能够充分反映出美国规范以及价值倾向的政策推广,并且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当这一观点出现之后,直接对于以往仅仅只关注经济发展而不对政治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空白进行了填补,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马歇尔计划不仅是欧洲复兴的前提,也为欧洲长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欧洲一体化。欧洲的繁荣有赖于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1948年《经济合作法》特别强调一体化,它告诉欧洲:“美国受益于一个大规模的没有关税壁垒的国内市场,相信欧洲各国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利益。”马歇尔计划给欧洲的不仅是美元,而且为欧洲指出了一条繁荣之路,促进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为了提高这个欧洲共同市场的竞争能力,参加国又必须加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提高生产效率。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外交的一个极其重大的实践。也未欧洲的繁荣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2]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3篇

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政府出资重建欧洲经济,130亿美元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马歇尔计划,为战后的美国剩余产能找到了出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似乎与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颇为贴近。

然而,当年美国是第二次大战的胜利者和全球的盟主,同时东欧西欧两大阵营壁垒分明,使得美国在设计、执行马歇尔计划时候几乎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实力均无法与当年的美国相比,今天的欧洲尽管遭受欧债危机的蹂躏,亦非当年废墟上的欧洲,政治因素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国资金大规模进军欧洲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哪里来。中国在经历了“四万亿”和影子银行两轮扩张之后,债务GDP比例已经由十年前的110%上升到240%,公共财政已经亮起警号,不少地方政府濒临破产边缘。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有能力再搞一次财政扩张,其实值得怀疑。过去的财政扩张,效果并不理想,但起码“肉烂在锅里”,本国经济和就业受惠。尽管部分中国企业可以受惠,拿着纳税者的钱去救援比中国人富庶许多的欧洲,于情于理都有一点说不过去。靠烧钱来维持过剩产能,更属无稽之谈。

如果由中国民间资金投资海外项目,投资回报一定重要。笔者相信欧洲有好的投资项目,不过以欧洲的监管环境、政治障碍和员工工作态度,投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最有可能出现的是,部级的资金援助,展开以中国技术和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问题是这笔资金最终如何偿还。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美国根本没有打算让欧洲还钱(德国自愿还了一部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其实今天在资本市场是可以集资成事的。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看到,惟有中国政府独具慧眼发现了投资机会呢?

当年令马歇尔计划成功的三大要素是,1)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主导性和欧洲政治的弱势,2)美国政府不求财务回报的经济援助,3)欧洲的重建需求。以目前的形势看,除了跨国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存在外,中国并不具备第一、二个要素。

笔者认为,中国资金出海乃大势所趋,其中中国政府主导和资助个别欧亚基建项目,由中国企业操刀建设和运营,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但是规模未必能做大,根本无法与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相比。如果北京真的忍不住要花钱,不如花在本国的教育和社保上面,取之于纳税人,用之于纳税人,提高国民的幸福度,先做好中国梦。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4篇

人的身份由个体要素和他们身处其中的更大单位的要素组成。人对现实的影响,取决于哪种要素主宰了他们的行为。2014年2月20日,当人们向基辅的武装部队发起自杀式袭击时,他们代表“国家”的感觉压倒了他们对个体死亡的担心。其结果是将一个深度分裂的社会从内战边缘拉回到前所未有的团结意识之中。

这一团结能否持续取决于欧洲的反应。乌克兰向欧盟证明了他们的忠诚,而欧盟自身也正处于令人绝望的分裂中,欧元危机让债权国和债务国势不两立。这就是在结盟协定谈判中,乌克兰倾向于俄罗斯的原因。

毫无疑问,德国领导下的欧盟给予乌克兰的太少,要求乌克兰的太多。如今,乌克兰向欧盟靠拢的承诺,催生了一场成功的事变。欧盟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道,为乌克兰安排一项数十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但是,这不足以维持乌克兰未来几年所需要的国家团结。

1990年,我在乌克兰成立了文艺复兴基金会(Renaissance Foundation),当时乌克兰尚未独立。文艺复兴基金会没有参与最近的事变。现在,基金会已做好准备,支持乌克兰建立稳固的民主机构的强烈愿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且专业的司法系统)。但乌克兰还需要只有欧盟才能提供的外部支持,即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

20世纪90年代,当中欧经济体处在令人瞩目的转型时期时,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来源于德国和其他欧盟公司的大规模投资,这些公司帮助地方生产商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乌克兰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多样化的经济,是极具吸引力的潜在投资目的地。但乌克兰需要改善整体经济和各个部门内部的商业气候,特别需要解决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和法治问题,两者是阻碍国内外投资者的一大原因。

除了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欧盟还可以帮助培训本地公司的管理者,帮助它们开发商业战略,报酬方面可以用股权和利润分成的形式支付。支持大量公司的有效方式,就是将它与商业银行信用额度相联系。为了鼓励参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可以与国内外投资者一起投资乌克兰公司,一如它们曾经在中欧做过的那样。

由此,对于由欧洲公司全额或部分所有的子公司制造的商品,乌克兰将开放其国内市场。而欧盟可以为乌克兰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并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市场。

我希望并且相信,德国领导下的欧洲能够把握这一机会。多年来,我一直强调,德国应该接受其作为欧洲主宰者的责任和义务。乌克兰需要一个当代马歇尔计划,就像美国帮助欧洲进行二战后的重建一样。如今,德国应该起到与二战后美国一样的作用。

然而,在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提出一个警告。当年马歇尔计划并不包括前苏联国家,因而加剧了欧洲的冷战分裂。冷战的重演将对俄罗斯和欧洲造成严重伤害,首当其冲的就是夹在两者中间的乌克兰。乌克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也需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它必须与两边都搞好关系。

在乌克兰的重建上,德国也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必须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沟通,以保证在乌克兰的复兴时期,俄罗斯是其伙伴而不是敌人。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克莱顿;“克莱顿备忘录”;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美国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202-0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将“凯南报告”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设计源头,而对于克莱顿在马歇尔计划设计与谈判中的作用则很少提及,从而没有能够真正理清马歇尔计划的制定过程以及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本质。实际上,在马歇尔计划的制定和谈判过程中,克莱顿均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集中体现在:克莱顿是马歇尔计划的原创设计者之一,同时也是马歇尔计划谈判阶段的主要组织者。进而言之,克莱顿有关欧洲联合复兴的构想奠定了马歇尔计划的政策基础,克莱顿力主的美国主导地位原则亦推动马歇尔计划成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即:通过美国主导的援欧计划,推动西欧的联合复兴,防止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渗透,进而巩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冷战同盟体系以及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一、克莱顿援助欧洲的初步构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欧传统强国均遭战争重创,经济陷入一片萧条,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考虑援助欧洲的新方案,以期帮助欧洲国家渡过经济危机,防止其脱离资本主义轨道。作为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始终注视着欧洲局势的变化,并在1947年初就发出了由美国援助欧洲的呼吁。1947年2月25日,克莱顿在众议院对外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了援助欧洲的政策主张。克莱顿指出,目前欧洲各国的经济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亟待美国提供食物、燃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欧洲国家如果不能获得美国提供的援助,则饥饿与动乱将在欧洲不断蔓延,并将招致相当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在谈到援助方法时,克莱顿指出,处理对欧援助的最佳方式就是由美国与受援国直接进行谈判,而不必借助于一个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这样的国际机构,因为通过与受援国的直接谈判,美国将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因素的变化,确保美国对援助资金或物资的有效监督,确保“援助计划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美国的手中”。由此可见,克莱顿的演讲已初步勾画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原则,即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就是旨在避免欧洲各国出现美国不愿看到的经济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后果;而且,新的援助计划必须建立在美国同欧洲国家直接谈判的基础之上,以此确保美国的监督权和控制权。

应当看到,克莱顿之所以强调由美国直接与欧洲国家就援助事宜展开谈判而不必借助于一个超出美国控制范围的国际机构,这一立场同克莱顿主持美国善后救济工作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1945年7月,杜鲁门总统任命克莱顿为联合国善后救济理事会美方代表,负责美国涉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事务的一切工作。通过参与联合国的善后救济事务,克莱顿深切感受到,尽管美国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但在资金分配等问题上,美国却只有1/17的投票权。鉴于此,克莱顿认为,新的援欧计划应当彻底摆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模式,转而采取由美国直接与受援国进行谈判的方式,从而达到确保美国控制权的目的。实际上,克莱顿的这一构想在美国与西欧国家谈判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最终得到了体现,即西欧国家围绕美国提供援助事宜签署一个多边协定的同时,还必须分别与美国签署相关的双边协定,以此确保美国的监督权和控制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经济困难的确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美国的倡议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于1946年底通过决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委员会,其主要使命就是探讨欧洲经济的复兴问题并协调有关各国的政策。1947年4月22日,杜鲁门总统任命克莱顿为欧洲经济委员会美方代表,负责就欧洲复兴问题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5月2日,欧洲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克莱顿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美国高度关注欧洲的经济复兴”。为此,克莱顿首次公开阐述了欧洲联合复兴的政策设想,强调“凭借孤立的经济行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解决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欧洲的复兴“只有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和通力协作方可实现”。由此可见,欧洲联合复兴原则是克莱顿对欧洲复兴所持的基本立场;而且,欧洲联合复兴原则最终成为美国援欧政策的基本目标,欧洲联合的理念亦为欧洲政治和经济的重建提供了一个思想堡垒。

总之,在美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中,克莱顿是最早系统提出援欧政策的官员之一,他的政策构想和援助思路亦为美国的政策酝酿及制定作出了必要的铺垫,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二、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的设计

在克莱顿积极倡导援助欧洲的同时,美国政府亦开始筹划整体的援欧计划。1947年4月,国务院一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所属“特设专门委员会”就美国援欧政策提出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评估了欧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粮食、煤、钢等物资的紧缺状况,并就美国提供援助的范围和方式作出了初步的政策分析。

应当看到,“特设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重在评估欧洲国家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美国提供援助的必要性,对于具体的援助方式则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但作为美国政府为筹划援助欧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特设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即该报告为美国援欧政策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因而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与此同时,1947年1月就任国务卿的马歇尔也开始关注欧洲复兴问题,并于5月5日批准设立了以遏制政策的设计师凯南为主任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长远政策的规划”,首要目标则是“致力于欧洲复兴计划的设计”。5月23日,国务院政策设计室起草完成了《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的报告并呈送马歇尔,这就是著名的“凯南报告”,其主要内容为:美国援助欧洲的基本目标是恢复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防止俄国共产主义利用欧洲危机以扩充实力;复兴计划应由欧洲提出并承担主要责任;欧洲复兴计划应是一个联合计划,美国将积极参与并提供支持。

毫无疑问,“凯南报告”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凯南报告”有关欧洲联合提出援助请求和欧洲国家必须向美国作出明确保证的内容,对马歇尔计划具体方案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自正式组建到提出报告的时间间隔很短,且凯南等人并没有时间亲赴欧洲实地考察欧洲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因此,“凯南报告”的设计依据主要是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搜集而来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克莱顿提供给国务院的相关信息与政策观点。面对报告起草的政策背景,就连凯南自己也承认“凯南报

告”是一份“仓促拟定的文件”。正因为如此,“凯南报告”尽管提出了相应的援欧政策设想,但对马歇尔计划的最终形成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言之,促使马歇尔发表援欧演讲还需要更为直接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就来自刚刚从欧洲返回华盛顿的克莱顿。

从1945年至1947年,克莱顿曾数番亲历欧洲,对欧洲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有着切身的体验,并早在1947年初就发出了由美国援助欧洲的呼吁,明确提出了欧洲联合复兴的政策设想。1947年4月,克莱顿率领美国代表团出席了筹建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日内瓦会议,并同时代表美国政府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欧洲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此期间,除主持并推动日内瓦会议的多边关税和贸易谈判之外,克莱顿还借此机会详细询问欧洲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情况,对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局势深感诧异甚至震惊。与此同时,克莱顿利用一切机会穿梭般地访问了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再次亲眼目睹了欧洲江河日下的经济困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社会局面,亲耳聆听了欧洲各国领导人对欧洲未来的深切担忧和茫然无措,并掌握了欧洲政治、经济与金融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从而更加坚定了克莱顿呼吁美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援助欧洲的决心。1947年5月中旬,克莱顿离开欧洲回国,以期向马歇尔面陈欧洲危局,推动美国政府就援助欧洲作出决策。

实际上,克莱顿早在1947年3月5日就起草了一份有关欧洲局势的备忘录,声称美国必须援助处于崩溃边缘的西欧国家,进而承担起世界领导责任。5月27日,克莱顿正式将题为《关于欧洲危机的备忘录》送交马歇尔,这就是对美国的援欧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克莱顿备忘录”,其主要内容为:1、对欧洲局势的评估。克莱顿指出,“欧洲局势正持续恶化,接连不断的政治危机意味着(欧洲)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如果事态发展下去,“欧洲就将爆发革命”,美国也将受到灾难性的影响。2、美国的应对之策。克莱顿指出,美国的当务之急就是着手设计“一个可靠且可行的计划”;而且,美国的援欧计划必须建立在欧洲国家提出援助请求以及欧洲联合复兴的基础之上,即欧洲复兴计划应由欧洲主要国家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带领下共同设计并基于一个欧洲经济联盟。克莱顿特别强调,在向欧洲提供援助之际,“美国必须避免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之后尘,美国必须主导和控制援欧计划”。克莱顿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提供援助并控制援欧计划的实施,美国一方面可以推动西欧经济的联合复兴,阻遏西欧政治局势的恶化并防止西欧国家爆发革命;另一方面亦可借机巩固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毋庸置疑,“克莱顿备忘录”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歇尔哈佛演讲的大部分实质性内容均直接源自“克莱顿备忘录”。因此,同为副国务卿的艾奇逊遂将“克莱顿备忘录”称为“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大纲”。由此可见,“克莱顿备忘录”在马歇尔计划的酝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亲身体验了欧洲危机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克莱顿对欧洲局势的分析评估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并成为马歇尔哈佛演讲的中心内容之一;克莱顿对援欧政策方案的设想、尤其是美国必须扮演主导角色的呼吁,同样顺应并符合美国领导西方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克莱顿有关建立一个欧洲经济联盟的构想亦独辟蹊径地解决了欧洲联合复兴的组织机构问题,并为美国随后的政策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设立作出了政策铺垫。换言之,“克莱顿备忘录”已经勾勒出马歇尔计划关键部分的基本轮廓。

在收到“克莱顿备忘录”的当天,马歇尔便立即约见了克莱顿,详细询问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克莱顿的基本判断和政策设想,并当即决定召开国务院专门会议以研究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的具体事宜。正如马歇尔哈佛演讲稿的起草者琼斯所言,在促使马歇尔发表哈佛演讲的诸多因素中,“克莱顿备忘录”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最终敲定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方案,马歇尔旋即于5月28日召集了一次国务院专门会议,与会官员包括艾奇逊、克莱顿、凯南等人。克莱顿首先介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欧洲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随后,会议着重讨论了援欧计划的具体问题。在援助计划的起草上,凯南与克莱顿存在不同观点。凯南认为援助计划应由欧洲负责起草,美国只是参与;尽管克莱顿也认为援助计划应当建立在一个欧洲计划的基础上,但却强调美国应操纵局势,在援助计划的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会议最终决定:为避免造成“山姆大叔”将美国方式强加于欧洲的印象,援助计划主要应由欧洲制定,但美国必须向欧洲各国施加有效的压力以指导援助计划的制定。针对凯南主张在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框架内讨论援欧问题的观点,克莱顿明确表示反对,因为苏联是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仅仅是小国对苏联的恐惧就足以使苏联能够阻挠所有国家采取任何建设性的行动。为确保按照美国的政策意图和目标顺利地拟定并实施援助欧洲计划,克莱顿主张应由美国推动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主要国家就有关问题先期展开协商。

“5・28会议”是美国国务院就援助欧洲问题举行的高级别专门会议,在此期间,克莱顿和凯南在援欧计划的实施方式上出现了巨大分歧,克莱顿尤其反对削弱美国在援欧计划中的角色。作为亲身经历者,克莱顿对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介绍和评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克莱顿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美国在援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及绕开欧洲经济委员会以讨论援欧问题等政策建议,均赢得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由此表明克莱顿在“5・28会议”上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分析与判断作用,是会议的主要发言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定型。事实上,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最终基本采纳了克莱顿所提出的方式。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就欧洲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阐述了美国政府的基本判断,并原则性地提出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设想:美国将愿意向欧洲国家提供援助;欧洲国家必须就援助需要和相关责任达成明确协议;欧洲复兴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马歇尔的哈佛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哈佛演讲中对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阐述基本上援引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分析和判断,欧洲联合复兴的原则实际上也是克莱顿反复强调的政策主张。为避免给人以美国试图将自己的政策强加于欧洲的印象,马歇尔表示援助方案应由欧洲国家首先提出,但在实际的谈判和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克莱顿所力主的由美国操纵局势的立场。因此,援助方案由欧洲国家提出只是表面现象,欧洲复兴计划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美国手中,通过马歇尔计划以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权依然是美国政府恪守不渝的基本原则,而这正是“克莱顿备忘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克莱顿在设计和推进马歇尔计划中所着力追求的政策目标。

三、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的谈判

按照马歇尔所宣布的程序,具体的援助方案应由欧洲国家共同提出,因此,敦促欧洲国家就援助事宜达成协议随即成为美国政府的首要考虑。于是,克莱顿受命再赴欧洲,主持马歇尔计划的具体落实。

6月22日,克莱顿飞抵伦敦,以期就马歇尔计划向英方阐明美国的设想。行前,马歇尔指示克莱顿,在与西欧国家谈判援助问题时,美国必须敦促有关受援国组成一个合作委员会,以便制定援助方案并提交美国审议;该合作委员会在马歇尔计划完成使命之后仍将以某种方式继续运转。由此可见,在马歇尔计划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之际,马歇尔以组织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接受了克莱顿有关建立一个欧洲经济联盟的主张,从而再次体现了克莱顿在马歇尔计划制定与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政策影响力。

从6月24日-26日,克莱顿同贝文等英国官员举行会谈,就马歇尔计划阐明了美国的立场。克莱顿指出,欧洲联合复兴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首要条件之一,欧洲国家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机构以负责起草有关计划方案并提交美国批准,该机构是美国就援助问题同欧洲国家展开磋商的惟一机构。在谈到苏联问题时,克莱顿认为,苏联在相关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是其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前提条件;即使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仍将支持欧洲其他国家探讨联合复兴的途径。

实际上,克莱顿始终主张将苏联及东欧国家排斥在马歇尔计划之外。早在赶赴英伦三岛之前,克莱顿就在6月19日的备忘录中坦陈,即使苏联愿意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也必须提出附带条件,将援助与德国问题、日本问题和朝鲜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克莱顿当然知道,苏联决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因而此举可以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目标:迫使苏联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援助条件,从而将苏联排斥在马歇尔计划之外。

6月27日,讨论马歇尔计划的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在巴黎举行,克莱顿等美国官员亦坐镇巴黎为英法两国出谋划策,影响并左右会议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英法两国秉承美国的旨意并不顾苏联的反对,坚持邀请德国参加欧洲复兴计划,支持建立一个负责援助事宜的组织机构,最终导致了英、法、苏巴黎外长会议的破裂。

巴黎三国外长会议的失败可谓正中克莱顿下怀,美国政府亦认为,随着苏联的退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不确定性已经消除。美国政府同时强调,鉴于苏联是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因此,借助欧洲经济委员会谈判欧洲复兴问题已不是美国的政策选择,美国应敦促欧洲国家尽快制定出新的联合复兴的计划方案。此后,克莱顿的建议正式付诸实施,这就是:绕开欧洲经济委员会,设法组建新的磋商马歇尔计划的组织机构。

在克莱顿的催促下,英法迅速就召开欧洲经济会议达成了共识。为进一步阐明美国的政策立场,克莱顿就拟议中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欧洲国家必须制定一个欧洲经济联合方案,以便实现欧洲经济的联合复兴。

7月12日,欧洲经济会议在巴黎举行,出于策略考虑,美国没有正式与会,但会议期间,以克莱顿为首,包括驻法大使卡弗里、驻英大使道格拉斯、驻德占领军司令克莱等在内的美国重要官员却亲自坐镇巴黎,频繁与有关各国的代表进行磋商,事先审阅会议起草的所有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确保会议按照美国设计的方向进行,尤其是围绕欧洲联合复兴的原则和程序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根据克莱顿的建议,欧洲经济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作为讨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专门机构,并授权该委员会就欧洲复兴计划的目标及援助需求准备一份总报告,以便提交美国批准。由此可见,欧洲经济会议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谈判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克莱顿等美国决策者所圈定的轨道,克莱顿亦因在欧洲经济会议上所发挥的作用而被称为美国的“欧洲大使”。

在提供援助的同时附带相应的条件是马歇尔计划的政策要求,同时亦是克莱顿的一贯主张。克莱顿认为,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条件必须列入总报告中。为实现美国的政策意图,克莱顿等人甚至建议美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向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施加压力,以便推动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沿着满足美国条件的路线制定计划”。

克莱顿等人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9月7日,国务院指示美国驻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使馆,要求其向驻在国政府转达美国政府的意图,即美国希望各成员国认真考虑并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克莱顿等人亦明确告诫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声称如果有关国家不能接受美国提出的必要条件,则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将变得毫无意义,“并将危及整个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的外交努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9月11日,绝大多数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均表示接受美国的建议,并将按照美国的政策意图修改总报告。由此可见,美国以对外援助为筹码,迫使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条件。9月17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将修改后的总报告提交克莱顿等人审阅并得到了克莱顿的原则认可。克莱顿认为,修改后的总报告“包含了应有的必要条件,因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克莱顿所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欧洲经济实现一体化;逐步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妥善使用美援;改善财政和金融状况,提高偿付美援的能力等。至此,一个囊括了美国提供援助和美国圈定条件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初步制定完成。克莱顿等人不辱使命,在与西欧国家谈判落实马歇尔计划的进程中实现了由美国操纵局势并推进美国政策意图的战略目标。正因为如此,克莱顿对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深感满意,认为欧洲经济会议完成了一项杰出的任务,会议的谈判成果谱写了欧洲历史的新篇章。

9月22日,欧洲16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承诺接受美国提出的必要条件,以此作为获得美国援助的前提,美国随即认可了该报告。至此,马歇尔计划的前期磋商告一段落,克莱顿主持谈判马歇尔计划的使命成功结束。

在完成了与西欧国家谈判马歇尔计划的重任之后,克莱顿旋即投入了呼吁国会批准援欧计划的宣传之中。12月18日,即杜鲁门向国会提交援欧咨文的前一天,克莱顿在纽约发表演讲,声称西欧国家正在抵抗共产主义的威胁,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在饥饿和寒冷中与共产主义展开较量的西欧国家无疑将惨遭失败,“铁幕将向西推移至英吉利海峡”,这种结果对美国将是灾难性的:美国不仅将失去欧洲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共产党控制的欧洲将构成对世界和平的直接威胁,并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鉴于此,克莱顿呼吁美国国会尽快批准马歇尔计划。于是,在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威胁欧洲的喧嚣声中,美国国会批准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并经杜鲁门于1948年4月3日签署生效。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16国与美、英、法驻德占领区军事长官共同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至此,马歇尔计划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克莱顿的援欧主张亦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得以实现。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6篇

援助金额131.5亿美元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仪式上发表了杜鲁门总统称之为“实事求是、朴实、简洁扼要”的宣布援欧计划的演说。他指出,目前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所以,“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隐晦地对苏联提出了威胁,“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这就是杜鲁门后来所说的“马歇尔计划”。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负责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美国国会共为马歇尔计划先后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90%为赠款,10%是贷款。其中,英、法、意、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基本未被战争波及的小小冰岛也拿到2900万美元。

美国人始料未及的性价比 在欧洲缺乏美元的情况下,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几乎成为西欧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计划实施初期,西欧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和燃料。以后大宗进口的方向转向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对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在关键时刻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送去了应急资金和启动资金,使西欧在短期内得以重新装备其工矿企业,对外贸易获得稳步发展。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也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西欧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

马歇尔计划的性价比之高,甚至令美国人自己都始料未及。整个马歇尔计划的全部援助资金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美国194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085亿美元,而马歇尔计划所总共实施的援助金额是131.5亿美元,也就是说这四年的总援助额只占美国1946年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诚如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所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次重大胜利,而花的代价只是美国这四年国民收入的极小的一部分。的确,它比美国人在这几年花的喝酒钱还少。”

美国对欧洲支配地位成为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马歇尔计划绝不是乐善好施的无条件施舍。美国人在援助中附加了一系列堪称苛刻的条件,严重侵犯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利益和。其内容包括逐步取消关税壁垒、接受美国对受援国重工业的监督及其对外贸易的控制、受援国放弃工业国有化,并给企业主以充分自由,以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美援”物资的百分之五十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等等;甚至为了保护美国农业经济和面粉加工业,规定作为赠予而运往欧洲国家的小麦和面粉中,不低于25%的未加工小麦必须在美国加工后启运。

此外,美国还将汇划结算与马歇尔计划的“有条件援助”相结合,使美元在西欧各国间成为结算单位。所谓“有条件援助”是指: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后者则与美国在各自的对等基金账户上登记了账。这使美元全面介入西欧国家的国际储备领域,进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在众多附加条件中,美国自然不会忘记的初衷。杜鲁门颇为得意地说:“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马歇尔计划;美国;经济;政治;双重影响

引言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欧洲各国(实际上主要为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协助其进行重建的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战后全球称霸计划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其在美国的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可谓卷帙浩繁。然而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其意义的探讨多集中于其对于欧洲经济复兴和欧洲一体化的作用。[1]而对于这项计划的提出者美国的影响,尚少有系统论述,而多散见在其对西欧影响的研究之中。如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著作《现代世界史》中说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遏制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中写道:美国得到的最大好处是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并且迫使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对美国投资者开放。[3]63

毋庸置疑,一国外交策略的提出必立足于本国国家利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自然不仅仅出于对欧洲提供“慷慨大方”的援助,也绝不是如杜鲁门在回答某报社主编采访时所言“美国不会得到任何好处”[4]137。因此,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探究,不可忽视其对于美国本国的巨大影响。本文拟结合史料及中外相关著作,从美国的角度对该计划实施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重点对这项计划对二战后美国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做一探究。然囿于学识所限,未中肯綮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原因

(一)从二战后欧洲的状况来看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这场世界性的大战带给欧洲列强以沉重打击,西欧各国遭到重创,经济濒临全面崩溃。对于德意等战败国而言,它们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十分惨重,战后国家经济全面崩溃。[5]而英法等国虽为战胜国,但是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的破坏使他们受到严重削弱。正如丘吉尔形容的那样,战争带给他们的是“胜利和悲剧”。这些国家同样普遍存在财政危机、外汇短缺、货币贬值、黑市猖獗、物资贫乏等问题。[3]11雪上加霜的是,1946年秋季,欧洲又遇到罕见的寒流,燃料匮乏,粮食短缺,人民饥寒交迫。[6]

二战中,美国根据1941年初通过的租借法案向西欧为主的盟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和物资。美国政府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美国才有可能收回其借出的贷款。正如杜鲁门1946年在芝加哥发表的演说中所言:“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7]另外,从对待战败国的态度来讲,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敌意的褪去,西方国家和美国普遍认为虽然德国(等战败国——笔者按)应该因自己的错误行径受到惩罚,但是因其对于整个欧洲经济复苏必要的贡献而助其经济复苏也十分必要。[8]

再者,由于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西欧社会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动乱频仍。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资产阶级政府疲于应对,许多人便开始把恢复经济,稳定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各国共产党身上。因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9]30与此同时,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威望不断提高,共产党的力量也日益壮大,各国都有共产党人参加联合政府,甚至控制政府中的重要部门。1947年,在议会中,法国共产党所得的票数打破了其他政党的得票记录[4]130,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无疑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西欧资产阶级政府极度恐慌,欲维护自身统治地位,急于向美国求援。同时,国务卿马歇尔警告说:“要是美国不支持西欧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指共产主义)很可能是不能避免的。”[9]30

(二)从二战后美国自身情况来看

出于美国自身经济需要,美国也必须采取援助欧洲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火远离美国本土,美国经济非但没有因战争而受到破坏,反而因大量的军事订货而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初期美国集中了资本主义世界全部黄金储备的70%。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感慨到:“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地位。”[10]然而,就战后初期而言,美国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人员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3]49因此,美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以解决生产过剩和国内市场过于狭小的危机,当时的助理国务卿克莱顿曾坦率地说:“我们需要市场——巨大的市场来做买卖。”[11]但正如丘吉尔形容的当时的欧洲:“一堆瓦砾,一所停尸房,瘟疫和仇恨的温床”,这种状况下的欧洲自然没有多余外汇来支付从美国的进口,从而出现了“美元荒”[5],可见,倘若西欧经济无法得到恢复,西欧就无法大量购买美国商品,则美国商品过剩的危机无法解除,大量复员人员也无法维持充分就业,那么,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机就有可能再次上演。[3]49

综上所述,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的政治目标与扶植西欧以扩大市场的经济目标结合在一起,“尽美国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马歇尔计划便应运而生。

二、马歇尔计划对于美国政治的影响

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就像是一个核桃的两半,因为我们的对外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是不可分割的。”[12]或者说,马歇尔计划本身就是美国推行冷战和遏制政策的突出体现,是杜鲁门主义的扩展和延伸。但是,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声称:“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13]即苏联和东欧也包括在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之内。原因何在?美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包括克莱恩、科顿、凯南、艾奇逊等都认为,“西欧的主要国家必须找出一条没有俄国及其卫星国参与的共同磋商的途径”,以解决这一“极其困难和棘手的问题”。[14]很明显,美国此举在于以一种 “不为人知”的方式杜绝苏联和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从而既赢得世界舆论的赞扬,又将分裂欧洲的罪责推给苏联。而苏联,要么接受美国的条件,受美国指挥,并失去对东欧的控制;要么被排挤,被包围。在美国的授意下,英法在巴黎预备会议上对苏联采取了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三国巴黎会议最终破裂。苏联退出了计划,马歇尔立即向英国外相贝文和法国外长皮杜尔表明态度:“苏联的问题已经澄清,因而它不再影响其他国家制定复兴计划了。”[5]175而对于东欧,美国态度前后也有着明显转变。在东欧国家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掌权的时候,美国希望能够通过马歇尔计划与苏联在东欧地区进行争夺,达到孤立苏联,拉拢东欧国家为己所用的目的,表示愿意提供援助。而在东欧由共产党单独执政之后,美国则完全转而不加区别地以意识形态作为援助的标准,从而采取敌视、封锁和遏制的态度。[15]于是,“欧洲复兴计划”也就事实上变为了“西欧复兴计划”。

(一)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占据上风

如上文所述,战后西欧经济濒临崩溃,共产主义势力大增。马歇尔计划通过促进西欧经济复苏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稳定了西欧社会秩序,缓解了阶级矛盾。同时,计划实行过程中,也不乏强制削减各国共产主义势力的措施。例如,1948年,意大利首次议会选举前夕,为了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在选举中东山再起,马歇尔于3月15日向意大利及其它西欧国家发出照会:凡投票赞成共产党人当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9]30这种明目张胆的公开措施将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表露无遗。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自豪的写道“我相信,全世界现在已经认识到,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是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的。”[16]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挤在援助计划之外,没有大量援助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恢复,苏联提出的“莫洛托大计划”在当时毕竟尚不及马歇尔计划。故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遏制,美国此举可谓一举两得。自此以后,美苏矛盾日趋升级,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显然,在这一回合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了上风。

(二)国内主义浪潮兴起,麦卡锡主义盛行

美国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马歇尔计划又带有明显的反苏倾向。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影响。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尚在酝酿之中时,杜鲁门就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所谓“忠诚调查令”,杜鲁门的忠诚度调查打开了、反洪水的政治迫害的闸门,从此,美国进入了所谓“忠诚宣誓”的年代。[17]配合这种浓厚的氛围,在随后的1951—1954年中,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并恶性发展,大肆煽动并扩大现实严峻性,制造了大量白色恐怖,被称为“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固然这种反动思潮在1954年后就迅速衰亡,但是,作为同时期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反苏倾向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反映,麦卡锡主义的盛行也可以认为是马歇尔计划所带来的影响之一。

三、马歇尔计划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控制西欧,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1948年4月2日,打破重重障碍,杜鲁门签署美国国会通过的“1948年援外法案”作为马歇尔援欧计划的法律形式。共有16个国家和德国的英法美占领区接受了美国的援助,总额为131.5亿美元,大概仅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在这些援助中,赠款占90%,贷款仅为10%,英法德意四国获得了88亿美元,占全部援助的60%多。美国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这些贷款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18]

同时,有条件援助也在援助总额中占有一定比例。美国与各受援国签订了双边协定。这些协定包括以下条件:由美国监督受援国的重工业;受援国放弃工业国有化,并给企业主以充分自由,以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实施有利于美国外汇和外贸政策;还规定“美援”物资的百分之五十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等。[18]因此,马歇尔计划绝不是“免费的午餐”,这种援助附加了损害欧洲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的诸多条件,使美国得以凌驾于西欧国家之上,大大扩大了美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为其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了排泄的出口,减轻了国内的市场负担。另外,此时跨国公司在美国大量出现,借助马歇尔计划的“东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活动,到1965年,美国的跨国公司达3300家,控制大约23000个海外分支机构和全球对外投资的60 %。[19]因此,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成功规避了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危机,战后初期经济得到显著提高,加强了美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

再者,马歇尔计划通过推动西欧一体化,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1947年10月30日,在美国的推动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瑞士日内瓦签订;1951年4月8日,“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建立,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马歇尔计划通过对其控制,意图使西欧经济的发展更符合美国的利益。西欧在接受美国援助的同时自然对美国产生经济、政治方面的依赖,逐渐形成北大西洋自由市场区域。马歇尔计划成功地加强了美国对于西欧经济的渗透,使美国得到了一个“更具有内聚力的势力范围”[3]63,更加明确的确立起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

(二)欧美经济矛盾升级,美国遭遇对手

马歇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远远超过美国倡导者的预计。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了13%,29%和48%;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增长到115%。[3]63马歇尔计划原定期限为5年,到1951年底就提前结束了。随着西欧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欧美之间的经济矛盾也逐渐暴露并愈演愈烈。西欧国家普通意识到美国通过经济渗透控制了西欧,使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西欧国家不甘被掣肘,共同要求发展独立的地区经济来抵御美国的干涉和渗透。他们自发联合起来——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成立了“欧共体”。共同体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指出:“本共同体要建立农产品的统一市场对非共同体成员国(称第三国)要通过差价税、关税、最低价格及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来限制它们的农产品进入统一市场”。[20]西欧国家通过实行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对外筑起一道坚固统一的关税壁垒,限制美国商品资本的流入。美国明显的外向型经济更使其不能放弃西欧这一广阔的市场,这对于将西欧作为第一农产品市场的美国打击巨大。

美国在推动西欧一体化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促进了其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而经济援助又为其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为自己培养起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恐怕是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时始料不及之处。无论如何,至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之势日显。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三者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势,西欧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与美国“叫板”,美国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这应是“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方面为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总体来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政治方面,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消除了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条件,稳定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巩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美欧联盟的巩固为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上风奠定良好基础。经济方面,美国通过对西欧进行援助输出大量商品和资本,规避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可能产生的危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并延续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同时,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逐步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 从而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支付的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 把西欧经济纳入了美国轨道[18]87。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政治方面,马歇尔计划中反苏的明显倾向为其国内政(下转第61页)(上接第49页)治生活带来阴霾,滋生并助长了麦卡锡主义的疯狂盛行。经济方面,美国在援助过程中,不自觉的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打破了战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状态,并日益在经济政治方面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故而,马歇尔计划对美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外交策略对世界仍有较大影响。笔者相信,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探究,不但有利于我们研究美国的外交战略,而且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当今中美关系,制定我国外交战略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参见:毕健康.《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2年,第4期:第87-103页.

[2]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84页.

[3]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 胡高昂.《杜鲁门·传》[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

[5] 李东燕.《走向冷战——杜鲁门》[M]. 北京: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6] John Gimbel. The origins of Marshall Plan[M].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1976.p.4.

[7] John Lewis Gadd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1972.p.342.

[8]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Journal,1968, NO.3:P.168.

[9]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 Thomas G. Paterson. Soviet-American Confrontatio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p.11.

[11] Charles Mee. The Marshall Plan : The Launching of The Pax Americana[M]. New York ,1984.p79. 转引自:李莉.《试析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原因及其实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33页.

[12]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3卷》[M].李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第128页.

[13]《经典演讲之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EB/OL]. (2009-08-03) [2011-12-09]. http:///fun/yj/200908/t20090803_976816_2.htm.

[14]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96页.

[15] 王耀东.《马歇尔计划与欧洲的分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第81页.

[16]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下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17] 张红路.《麦卡锡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18] 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第86页.

[19] 付美榕.《美国经济史话》[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20] 佟永栋.《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产品的内、外贸易政策》[J].《世界农业》,1985年,第2期:第7页.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8篇

――乔治・马歇尔 1947年6月5日于哈佛大学梓潼

随着11月8日,中国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建丝路基金,“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甚嚣尘上。实际上,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建立在“一带一路”规划基础上,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在资金投向、影响意义上,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也与美国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无可比之处。除了帮助西欧复兴这一慷慨之外,六十多年前的“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影响在于――美国全方位控制西欧,正如苏联控制东欧一样。

滋生瘟疫与仇恨的温床

1945年5月,响彻欧洲上空长达六年的枪炮声停歇下来,欧洲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这和平多么苦涩!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浩劫,刚刚过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作为主战场之一的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欧洲至少有3200万人死亡,2800万人残疾,6000万人流离失所,当战争结束时,“到处都是幸存者在计算自己死去的亲人”。

无情的战争不仅夺去了人们的生命,也摧毁了人们生活的家园,使西欧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昔日的“温拿”(winner)已然沦为“卢瑟”(loser)。战前的西欧曾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谷物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7%,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出口占世界总额24%,进口占世界的39%。但二战结束时,即便本土未遭纳粹铁蹄蹂躏的英国,其经济也已濒临破产,丘吉尔无奈地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战后的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农业生产甚至下降到低于19世纪的水平。大多数日用品都继续着战时的严格配给制度,每个妇女每年只配给1/3条裙子、1/4套衣服和1/5件睡衣,购买儿童玩具这样的“奢侈品”会课以100%的重税。当1947年乔治国王的掌上明珠伊丽莎白公主(即日后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婚时,窘迫的王室竟无力置办嫁妆。在全世界人们送来的结婚贺礼中竟还有火鸡之类的日用品。那位送火鸡的美国小姐解释道“因为伊丽莎白居住在英格兰,而在那里他们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这令“日不落帝国”情何以堪!

英吉利海峡彼岸的欧洲大陆更是一片凄惨。纳粹是了,但接踵而来的不是自由,而是饥饿和混乱。不论是战胜国法国,还是战败国德国,抑或是说不清究竟属于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意大利,从爱琴海到北海,从城市到农村,到处是一片萧条景象。法国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到战前一半,作为农业大国的法国1947年的小麦产量仅及战前的1/3,以致政府不得不恢复面包配给制,居民每天的口粮仅有 6 两面包(甚至低于纳粹德国占领时期)。意大利的农业生产降低到战前的60%,工业生产大降33%。德国情况更糟, 1947年1月的生产水平仅为1936 年的 31%,2 月再降为 29%。在柏林,“香烟已取代货币作为交换单位,香烟几乎可以买到一切,黑市猖獗。”德国首都的老百姓在冰天雪地到来之前的秋天,就掘好了数以千计的坟墓,准备埋葬那些看来再也看不到下一个春天的邻居。1947年5月,丘吉尔哀叹:“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座瓦砾场,一个尸骨存放所,一个滋生瘟疫与仇恨的温床……”这就是三百年来主导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欧洲在二战结束之后的真实写照!

共产主义就会席卷整个西欧

经济的崩溃催化了失望和绝望,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罢工浪潮风起云涌。人们把资本主义看作二十年以来无尽苦难(大萧条、战争、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讨论、争辩中想象着另一种政治经济秩序。“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指出,世界从战争的硝烟中屹立起来,以一种黑白分明的姿态:一方是奥斯维辛,另一方则是斯大林格勒。前者是3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危机的副产品;后者则代表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忍饥挨冻的欧洲人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丝毫不在意制度的改变。1946 年 1 月在法国举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 一半人把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作为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而几乎没有人提到“共产主义威胁”。

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整个西欧的政局急剧左转。素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国人在太平洋战火未歇之时就迫不及待地在选举中把带领英国打赢这场战争的丘吉尔赶下了首相宝座,引得这位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嘲“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而新上台的艾德礼工党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在当时视为“社会主义”色彩浓重的改革:社会福利、工业国有化和对富人课重税。英国最大的地主拉德兰公爵为此忧心忡忡:“艾德礼实在是太像列宁了,不仅内心像,外貌也像”。

至于欧洲大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更是不断扩大,威望日高。作为西欧最强大的两个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在被法西斯取缔前仅有4.2万党员,法国共产党1937年约有34万党员,战后两国共产党分别增加到178万和90.6万党员。法共控制着拥有500万工会会员的总工会,在1946年11月大选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在联合内阁占有包括副总理和国防部长在内的5个要职;意共在1946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也成为第三大政党。另外,共产党还进入了比利时、奥地利、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的政府。《纽约时报》在1947年2月惊呼:“个人是那样无助,人的尊严因到处颠沛流离而丧失,必须改善处境的感受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很难不作出让步而走向共产主义专制”。共产党接管政权成为惶恐不安的欧美资产阶级普遍谈论的话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国会众议员弗朗西斯・沃尔特斯更是危言耸听:“用不了几个月,共产主义就会席卷整个西欧”。

病人病入膏肓,医生犹豫不决

当欧洲正在危机中苦苦挣扎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经过长达十年的萧条之后,战争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期间增加60%,国民收入增长50%。“许多美国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手头上的钱已经多的不知道该怎么花了”,战争期间百货商店的平均购买额从2美元上升到10美元,翻了5番。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一半的船舶和一半的生产能力,其国民生产总值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苏联的三倍。

以空前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战后的美国加紧谋划建立一个自己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而二战的另一个胜利者苏联也不甘示弱,它凭借其在战争中获得的国际地位、军事实力,开始与美国争夺欧洲为中心的中间地带。世界政治力量的天平,一头是非欧洲的美国,一头是半欧洲的苏联,“被战火摧毁了的,幻灭了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对美国而言,西欧倒向苏联是不可想象的。一旦“西欧这一世界重要地区的工业潜力、技术和能源像东欧卫星国那样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就意味着苏联的钢铁生产、造船设备、熟练工人、发电量都会增加一倍,这将极大增强苏联的实力。福雷斯特・谢尔曼将军坦言,“我认为如果我们失去西欧……我们要保住自己也会日益困难”。

当时,美国政坛主流认为苏联的威胁不在于军事力量而在于利用当地共产党进行的政治颠覆和渗透。而经济危机正是使当地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好温床。西欧各国免于经济崩溃的唯一途径是从美国获得粮食、燃料、工业品和工业生产设备。然而,西欧国家正闹“美元荒”,如何买得起美国货?一方面,庞大的贸易逆差已经耗尽了欧洲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战时美国的租借援助早已停止,早先从美国获得的贷款告罄。西欧国家遂出现了庞大的财政赤字。而且,这一收支状况“代表绝对必需的最低生活水平,再降低的话就会发生革命”。

这一严重局势大大加强了美国迅速援欧的紧迫感,“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援助,使他们经受住共产党的严峻挑战,战胜或大大削弱这些国家的极权势力”。同时,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利昂・凯塞林指出:“如果我们想要避免经济崩溃,美国必须在未来的 10年内在国内外另外找到 4000 亿美元的市场”。如今作为美国最大传统市场的西欧经济凋敝,无力购买美国商品,若美国的过剩商品找不到出路,其战时急剧膨胀起来的产能得不到释放,那么生产过剩与市场日趋缩小的矛盾导致30 年代大萧条的悲剧可能再度上演(苏联当时就认为危机将使美国生产下降20%并造成1000万人失业)。日后的联邦德国总理首任阿登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于是,1947年4月28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发表广播讲话,断然表示“病人(指西欧)已经病入膏肓,医生还在犹豫不决……为了对付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必须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援欧计划呼之欲出。

援助金额131.5亿美元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仪式上发表了杜鲁门总统称之为“实事求是、朴实、简洁扼要”的宣布援欧计划的演说。他指出,目前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事实真相是,欧洲在今后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和其他必要产品,其需要量比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所以,“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是 “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但是,美国不能分别向欧洲各国提供援助,欧洲国家需要进行全面的合作以确保美国的援助成为“治愈灾难的方式而不是临时应急的缓解措施”。话说到这里,马歇尔隐晦地对苏联提出了威胁,“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这就是杜鲁门后来所说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的哈佛讲话被参议员外交委员会主席阿瑟・范登堡形象地称之为“全世界都能听到的一声枪响”。 欧洲各国立刻做出了反应。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称赞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也宣布法国将“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计划。1947年7月12 日,16个欧洲国家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9月22 日,英法等16国正式联合提出要求美国在四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 224 亿美元的总报告。

12月9日,总统杜鲁门向共和党掌控的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国会在 1948 年至 1952 年拨款 170 亿美元。向来热衷跟总统唱对台戏的美国国会这次却是一路绿灯,作为国会实权人物的阿瑟・范登堡(同时也是共和党参众两院领袖)就盛赞这个计划是“漆黑世界的灯塔,要及时点亮它,不要为时太晚”。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负责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美国国会共为马歇尔计划先后拨款 131.5 亿美元,其中 90%为赠款,10%是贷款。其中,英、法、意、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 60%,基本未被战争波及的小小冰岛也拿到2900万美元。物资援助也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计划实行的两年零九个月中,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货物:粮食、饲料、化肥,27亿美元(31%);原料和半成品,28亿美元(32.1%);燃料,12亿美元(14%);机器和车辆,16亿美元(18.4%);烟草等其他物资,4亿美元(4.5%) 。

美国人始料未及的性价比

在欧洲缺乏美元的情况下,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几乎成为西欧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计划实施初期,西欧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和燃料。以后大宗进口的方向转向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对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在关键时刻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送去了应急资金和启动资金,使西欧在短期内得以重新装备其工矿企业,对外贸易获得稳步发展。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这一积极作用,1948年10月16日的英国《贸易部日报》仍然显得心有余悸:“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内市场上就会见不到棉织品,烟草的消费会减少3/4,黄油、食糖、奶酪及鲜肉的配给就不得不减去1/3以上。更有甚者,工业原料供应会受到影响。失业人数很可能早已多达150万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也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西欧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

当1951年12月31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马歇尔计划结束时,欧洲的钢产量已从 1947 年的不足3100万吨上升到1951年的近6000万吨,原油提炼量从战前的每年1200万吨上升到1951年的4680 万吨,平均月发电量从1947年的1350 万千瓦/小时上升到1951年的2050万千瓦/小时,水泥的月产量从1947 年的 200万吨上升到1951年的 400 万吨,车辆的月产量从1947年的 54000 辆上升到1951年的145000 辆,1951年的农业产量与战前相比上升了9%,比 1947―1948 年上升了24%。截至1950 年,西欧各国的国民总收入已达到 1250 亿美元,在马歇尔计划不到 4 年的援助时间内增加了 25%,比战前水平增加了 15%。

危机过去了!此时西欧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1947年时难以想象的地步。营养不良的现象已经消失,人们可以穿上寒衣过冬;原料源源不断运进工厂,而且是由新的铁轨上行驶的新式柴油机车拖引而来;萨尔和鲁尔(两者是德国的工业基地)也恢复了生气,工厂比战前还要繁忙。为此,欧洲人对马歇尔计划感恩戴德。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说,“寻寻常常地表示感谢是不够的。在国际关系史上,这是最辉煌的成就之一”。甚至在多年以后,时任西德总理的威利・勃兰特在1972年6月5日发表的《感激美国》的演说中仍然感激涕零:“那次演讲提出的计划是最令人钦佩和当时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我想让美国人民知道,我们对美国的感谢,欧洲人民对美国的感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杰出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也不吝惜溢美之词:“马歇尔计划中的那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对较困难国家的援助精神,将载入史册,成为我们时代中的最巨大成就”。

马歇尔计划的性价比之高,甚至令美国人自己都始料未及。整个马歇尔计划的全部援助资金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美国 1946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 2085 亿美元,而马歇尔计划所总共实施的援助金额是 131.5 亿美元,也就是说这四年的总援助额只占美国 1946 年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6%。诚如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所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次重大胜利,而花的代价只是美国这四年国民收入的极小的一部分。的确,它比美国人在这几年花的喝酒钱还少。”

美国对欧洲支配地位成为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马歇尔计划绝不是乐善好施的无条件施舍。美国人在援助中附加了一系列堪称苛刻的条件,严重侵犯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利益和。其内容包括逐步取消关税壁垒、接受美国对受援国重工业的监督及其对外贸易的控制、受援国放弃工业国有化,并给企业主以充分自由,以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美援”物资的百分之五十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等等;甚至为了保护美国农业经济和面粉加工业,规定作为赠予而运往欧洲国家的小麦和面粉中,不低于25%的未加工小麦必须在美国加工后启运。

此外,美国还将汇划结算与马歇尔计划的“有条件援助”相结合,使美元在西欧各国间成为结算单位。所谓“有条件援助”是指: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后者则与美国在各自的对等基金账户上登记了账。这使美元全面介入西欧国家的国际储备领域,进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凡此种种,用苏联攻击“马歇尔计划”的话说,美国“企图以援助欧洲复兴为手段对欧洲各国进行空前规模的资本和商品输出,以便使它们在经济上依附美国,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对欧洲的政治控制”。言语刺耳,却也有几分道理。

但是,穷困的欧洲只能接受。法国外交部在回答“美国条件一经接受,岂不意味着欧洲各国丧失经济独立”时无奈地表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当时在西欧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想拿到一美元,你就得拿国家做交易。真是所谓“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当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打开西欧的经济大门后,美国进一步加快了向西欧的经济渗透和扩张,对西欧市场的占有率从1948年的36%提高到1950年的72%,致使西欧在经济上开始依赖于美国。美国国务院前投资与经济发展司司长助理哈罗德・范・克利夫兰为此自鸣得意:“在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它使得美国对欧洲不可避免的支配地位成为可能,并富有建设性”。

在众多附加条件中,美国自然不会忘记的初衷。“美国的总援助计划必须基于,欧洲国家确保共产党不进行暗中破坏或对援助使用不当。如果我们对此不满意,必须保证我们有可能立即终止援助。”1948年,意大利举行议会选举,观察家普遍预测,意共和社会党的联盟将赢得51%的多数。结果选举前美国发出外交照会,威胁凡投票赞成共产党当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仅此威胁就足以改变选情,最后亲西方的天主教以53%多数获胜,并连续执政达50年,而意大利共产党只得到31%的选票。同样的情况也在法国发生, 1951年美国经济合作署的报告声称,法共控制的法国总工会损失了 50到300 万成员,“自由选举使得共产党几乎被压制到了灭绝的地步。”对此,杜鲁门颇为得意地说:“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9篇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与海外投资机会 周小川:丝路基金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中国能从《时运变迁》 中学到什么? 中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如何取得成功?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Twitter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中国能从一战中学到什么?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び呗巯峦平“一带一路”的对策 乌克兰需要“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反思 中国可以学到什么? 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 1型病友能从2型病友那儿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星巴克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欧洲马肉丑闻中学到什么 创业者能从王兴身上学到什么? 教师,能从学生的“坏”中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网红经济中学到什么? 奥巴马能从历史学到什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中国能从“马歇尔计划”学到什么 中国能从“马歇尔计划”学到什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怡")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只有在美元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美欧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通也不存在制度障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会大刀阔斧地援助西欧复兴。

2014年11月9日,主席在北京APEC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连通中国与地中海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以及产业合作提供投融资支持。而在半月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21国刚刚签署了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以北京为总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世贸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柏年认为,上述举措“是一种严肃的尝试,是为了发挥领导力,并且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形象,从而成为整个亚洲的领袖”。《纽约时报》则以“中国经济外交示好邻国”为题,对两则新闻进行了综合报道,逻辑与罗柏年并无二致:中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手段,这和“马歇尔计划”实属异曲同工。

中国的“丝路基金”筹划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确与“马歇尔计划”有共通之处:它们都以一个增速惊人、总量可观的经济体为后盾,都由政府行为主导,也都有相应的地理政治布局。但本质上,中国输出资本并非以遏制潜在敌国为政治动机的“马歇尔计划”重现,而是在一个需要开放、学习、包容的时代里,以“双赢多赢、互利共赢”的商业机会尽量达成“友邻、睦邻、富邻”的目标。所以,时下有论者称中国不可能戴“马歇尔计划”这顶渗透着霸权主义气息的“黑帽子”。当然,马歇尔计划至今仍被视为输出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绝佳范例,其富含的大战略思维和基于之前数十年美欧金融博弈经历的缜密利益盘算,仍然值得今天中国政府部门参考和自省。 马歇尔计划的大战略思维

马歇尔计划(即美国援欧复兴计划,1948~1952年累计对欧“输血”近170亿美元)虽然以美国第50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之名推出,但其战略内核却由主张对苏联“非对称遏制”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署主任乔治・凯南敲定,它有两大基本假设。

其一,国家在可量化的力量指标方面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就能予取予求,如果脱离自身利益诉求,不懂得利用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和平衡,而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国际新秩序”,强国依然有可能走向倾颓。其二,即便在经济总量足够庞大的背景下,无节制、无重心地挥霍力量依然不可取。一国在安全领域的诉求首先取决于它在世界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其次是现有的技术手段对地理潜力的开发水平。例如,19世纪大陆强国的资源动员速度较慢,英国可以采取平时“光荣孤立”、待冲突现端倪时再介入欧洲的策略;而1945年以后的苏联在行动的敏捷度上已经大大提升,美国必须在欧亚大陆建立常态存在,才能对安全危机做出及时回应。

正是从这两大假设出发,凯南认为重点扶植西欧是美国在1948年最明智的选择。首先,西欧作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基地、单一市场和战略原材料供应地,不能放任其落入苏联手中,否则美国会有遭遇经济封锁的危险。其次,西欧包括英国依然拥有一流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潜力和技术人才储备,而在战争中遭破坏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短期投入资本来恢复。第三,通过复兴西欧,美国不必再以一己之力与苏联对抗,而是重启了欧洲过去几个世纪里反复生效的制衡机制,构筑起了一条能动的战略内线。

最重要的是,经济复兴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实际上,西欧在短期内恢复经济基础之后,立即对苏联及其人鼓吹的政经模式产生抵触,并启动了以美国为后盾的制衡机制;而莫斯科自知无法在经济上与美国匹敌,只得借助封锁柏林来向西方施压,并严令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卫星国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此后苏联推出了以双边贸易支持东欧重建的“莫洛托夫计划”,但效果明显较逊。而美国随后将马歇尔计划模式移植到日本,在短期内就掌握了当时世界五大重化工业中心(美、苏、英、日、西欧)中的4个;莫斯科不得不另起炉灶,援助中国从头开始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两极之间的经济竞争从一开始就分出了胜负。

可以说,美国在选择西欧作为复兴计划的实施地之前,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乃至投资的回报比进行了通盘考量,确认了对欧援助不仅不会血本无归,而且在对苏遏制方面能够提供长期收益。 布局旧大陆:美国的前期铺垫

应当指出,以美国资本扶植欧洲经济的构想,并非马歇尔计划首创。早在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凯恩斯,就提出了一项相当超前的方案:作为此际欧洲国家最大的债权方,美国可以酌情放宽英法等国的偿债年限,英法两国则应抵制一切在经济上盘剥和摧毁德国的想法,转而支持这个全欧洲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重工业中心恢复产能,最终英法德三国将形成一个关联紧密的共同体,通过德国这个火车头来带动欧洲经济重建;届时美国不仅能收回战时提供给协约国的贷款,还会拥有一个更重要的贸易对象。

然而“凯恩斯方案”最终胎死腹中。除去法国在政治上的抵触外,美国不赞成该计划的主要原因在于:华盛顿固然欢迎一个复兴的欧洲,但在苏俄还不构成急迫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更希望直接“接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为此,伦敦必须取消英帝国框架内的帝国特惠制,法德等国也要和美国签署最惠国待遇条约,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门户开放。而凯恩斯方案不仅没有包含以上条款,甚至还有促进欧洲孤立化的倾向。所以,从1920年代到“大萧条”时期,美国虽然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提出了多个调整方案,但在要求英国取消帝国特惠制方面从未松口。

直到1939年欧战再度爆发,英国被迫公开向华盛顿让步,同意以经济话语权换取租借物资,双方才正式开始就新的贸易条款进行谈判。从1943年到1944年,英国以凯恩斯、美国以哈里・怀特为代表,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出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框架,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帮助参战各国进行重建融资为诱饵,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及确保门户开放和贸易自由,从而令美元“自然地”取代金本位制及其象征英镑。

换句话说,只有在美元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美欧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通也不存在制度障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会大刀阔斧地援助西欧复兴,推行基本思路与凯恩斯方案并无二致的马歇尔计划。通过该计划,华盛顿将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1/20和黄金储备58%的巨额美元输送到欧洲,用于购买美国商品、原材料和重建基础设施,不仅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全方位运转,还夯实了欧美商品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可谓深谋远虑。

一言以蔽之,马歇尔计划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推进美欧经济一体化和美元核心地位的“阶段性总结”,有助于美国向西欧进行资本输出的制度条件在此前已创设完毕。相比之下,中国牵头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与资本输出的步骤几乎同时启动,两者需要在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和妥协,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而位于“一带一路”周边的国家在政治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战略地理关联性上远较当初的西欧来得复杂,则放大了投资的风险。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将亚太经济圈的繁荣延伸至印度洋,并与占用中国外援资金一半以上的非洲相接。 关注投资风险,拒绝好高骛远

由中国政府牵头、对海外进行大规模定向投资的倡议,最早始于2009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前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可以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5000亿美元的国家贷款(含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3万亿元人民币),要求这些国家在使用时须采购中国企业的商品,或由中国企业承担项目建设。2012年,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外汇储备大国和发达国家可以尝试建立总额2万亿美元的“全球恢复基金”,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建等“瓶颈”项目,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与这些早期倡议的规模相比,此番中国正式确定的对外投资目标和“丝路基金”的额度显然较小,但更多考虑到了地理政治格局以及输出影响力的重点。“一路”与“一带”针对的是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两个战略方向:前者旨在将亚太经济圈的繁荣延伸至印度洋,并与占用中国外援资金一半以上的非洲相接;后者则以“西进”经中亚和近东联通欧洲,除获取油气和矿业资源外,还与“高铁出国”等基建项目有关。亚投行、“丝路基金”与此前的金砖开发银行、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等项目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雷同,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习得的新经验:多线布局、形成呼应和补充,避免一损俱损。

然而,将这番对外投资布局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依然有过火之嫌。1948年时的美国在全球层面占据的货币霸权地位是今日的中国无法企及的;迄今为止,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储备中仅占极小的份额。即使大规模对外投资能对人民币的结算量和受认可度有所提升,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地位仍相差千里。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赋予了美国一整套调控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机构平台(如IMF和IBRD),另一方面要求美国提供以充足的流动性为代表的各种公共产品;但今日的中国在这两方面都难言胜任:北京在重要的国际治理机构如G20、WTO和IMF中扮演的仍是参与者的角色,即使近年来参与发起和影响了包括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内的若干地区级平台,与昔日的美国差距仍很明显。而中国提供包括货币流通性和安全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的能力,即使与今日的美国相比差距也很明显,这都决定了新一波的对外投资带有试验性质。

更重要的是,与马歇尔计划中具备良好工业基础、仅仅是暂缺投资拉动的西欧国家不同,“丝路基金”指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市场完善程度、政治稳定性乃至多边关系方面差异极大,这对海外投资的回报率构成了明显影响。中国以基建换取自然资源的投资模式在非洲已经试行了相当长时间,仍难言圆满。“一带”战略中的陆上西进,由于同时牵涉外交倾向各异的多国,尤须从长计议、稳扎稳打。

马歇尔计划范文第10篇

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之职,从华盛顿回到北京大学朗润园,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重执教鞭。前不久,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新结构经济学、金融危机成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发展道路等议题进行了分析,并系统阐释了启动“新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启动新马歇尔计划

记 者: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普遍疲软,您认为能否寻找新路径走出“新常态”困境?

林毅夫:是否能走出“新常态”的困境,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危机既然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应采取全球反周期的“超越凯恩斯主义”措施,即全世界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于能消除增长瓶颈、短期能创造就业、中长期能够扩大提高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增加需求。如果规模足够大,其效果可以等同于过去单个国家在危机时实施货币贬值的效果,给发生危机的国家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

记 者:但一些学者担心,“寅吃卯粮”终究会被清算。

林毅夫: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受到很大质疑。当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挖洞补洞”创造就业,这叫做凯恩斯主义积极财政政策。

我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关键是怎么把公共债务用好,提高它的质量,短期创造需求、创造就业,从长期看不是“挖洞补洞”,而是用来消除一个国家增长瓶颈。这样,这种有效投资不仅短期创造就业、创造需求,从长期来看,生产力、生产率跟增长率也都会提高,政府税收就会增加。通过生产力、生产率、增长率提高所增加的税收偿债,老百姓负担就不会增加,政府才能创造就业、创造家庭收入,老百姓才敢花钱,各种需求因而增加。

记 者:投资于那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瓶颈、环境瓶颈的项目,是因为边际收益更高?

林毅夫:是的,边际收益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纽约到华盛顿的铁路220英里,火车要走三个小时,如果是高铁的话一个小时就到了。从三个小时缩减到一小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和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没有铁路相比,同样建高铁,回报孰高孰低?

记 者:包括非洲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贡献?

林毅夫:欧洲委员会估计,未来10年欧洲向基础设施投入约2.8万亿美元。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测算,美国在未来5年需要2.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世界银行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1.5万亿美元。其他测算数据更高,仅印度在未来5年就需要1万亿美元,拉丁美洲到2030年的电力需求约为43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7500亿美元。

麦肯锡公司预测,为应对持续投资不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扩大、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亚洲未来10年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将达到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将会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过剩产能有了去处。

1947年,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为“二战”后欧洲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物质保障,引领了欧洲的复苏。现在如果启动新的马歇尔计划,模拟测算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应增加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7%,全球GDP增长2%。全球经济将从“新常态”走向“新新常态”,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增长率的同时,发达国家将恢复稳健增长,从而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和空间。

记 者:那么,资金何来?特别是投资非洲等地区,资金匮乏更成问题。

林毅夫:发达国家可以用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埋单,也可以用增发货币来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后者的效果会远好于前者。另外,大量财富基金、养老基金等亟需找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仅各财富基金在2008年底管理的金融资产估计高达3.2万亿美元,它们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的基础项目投资。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估计,财富基金仅有18%的投资组合用于本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投资,其中只有小部分用于基础设施。

在当前的经济动荡中,许多曾经被视为安全诱人的投资机会失去了吸引力。过去养老基金一般投资于政府的公债跟资本市场,如今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债跟资本市场都不可靠了,政府的公债风险也增加了,加上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利率降低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非常低,风险也非常大,这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了。

从2008到现在,各成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约有1.5万亿美元,加上专司基础设施投资的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拉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机构助力,全球性的新马歇尔计划完全可行。

贫穷国家新机遇

记 者:新马歇尔计划让人想起新农村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潮涌现象的产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你曾据此提出了启动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消化过剩产能的对冲措施。

林毅夫:是的,两者的道理完全一样,这是结构的差异。当你投资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后,除了短期投资所创造的需求外,未来当地收入增加,对消费的需求会增加,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有利于产业升级。

记 者:那么,产业转移又将沿着“雁行模式”在新兴市场展开?

林毅夫:这一波的产业转移,我更愿意称之为“领头龙模式”,它和“雁行模式”的道理相同,区别在于量的不同。

在过去20年间,中国出口产品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9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化工品占33.7%,制成品占66.3%;2009年,前者缩水至11.5%,后者扩容至88.5%,印证了产业升级。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已是中上等收入国家,相当于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四小龙在80年代初,产业开始转移时的水平。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制造业就业人数是970万,在80年代韩国是230万人,中国台湾地区不到200万人,新加坡只有50万人;如今中国大陆的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产业工人估计在8500万至1亿人之间,所以当年的日本、韩国等经济体是“雁”,我们是“龙”。

非洲总人口约为10亿,制造业总就业人数却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中国有10%的制造业岗位流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领头龙”现象足以使该地区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翻两番。同样,巴西和印度出现产业升级,也会向其他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就业机会。

记 者:制造业向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是“雁行模式”的精髓。但以中国大陆为例,改革开放前,同样是劳动成本很低,产业转移却没有发生,经济发展也很迟缓。

林毅夫:这是一个好问题。结构的变迁,成功不多,失败却不少。

我做的研究显示,从1950年到2008年的58年内,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或者更多,其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石油或者生产钻石的小国,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都在东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经济学盛行,鼓励普遍以农业为基础、经济总量远远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兴办与工业化国家一样的先进产业,即进口替代战略或赶超战略。这一思路固然目标远大,却犯下了违背比较优势的致命错误。

由于这些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成本优势,难以在市场上有效竞争,这些国家的政府给大量亏损企业提供保护,减少其投资和运营成本。为便于实施,许多国家还依赖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产业。

我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详细论证了这一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后来的扭曲: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而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的微观经营制度,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1.0版本”。

在发展经济学“1.0版本”衰落之后,“华盛顿共识”兴起,即发展经济学“2.0版本”,强调以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做参照系,通过休克疗法疗伤,反对政府干预市场。

今天回首发展经济学1.0版本和2.0版本的失败,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记 者:问题是,政府如何有效甄别比较优势和具备竞争力的产业?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在帮助企业顺利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设计了一套按部就班的方法,主要分为六个步骤:

一,找出参照模型。通常,作为参照模型的国家与本国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过去二三十年快速发展,被模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参照国已经成功生产超过20年。这类产业在参照国是夕阳产业,正好是本国的朝阳产业。

二,看是否已有国内民营企业自发地进入第一步选定的新产业。有则意味着企业已经识别出此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这些产业,使该产业迅速具备国内国际竞争力。

三,若选定的产业对本国是全新的,政府可以吸引参照国的企业来投资,它们会有积极性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政府要做的是解决外资企业投资的瓶颈障碍,同时采取便于国内私企进入这些行业的措施。

四,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有些新产业最近才出现,除了第一步已经选择的产业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国内企业的自发创新,发现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时应该帮助先行企业解决在进一步发展上的各种障碍。

五,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基础设施较差、全国同步改善有难度的现实,设立工业园区进行局部改善,工业园区还有鼓励产业聚集的优越性。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需要有产业集群。

六,政府可对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先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励:可以是一段时间内的企业所得税豁免,或提供共同投资的资金,或获取外汇的优先权以进口关键设备,或优先获得金融服务。

上一篇:逃跑计划范文 下一篇:宝贝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