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范文

时间:2023-10-26 16:53:36

记者节感言

记者节感言篇1

情感交流要积极主动

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与嘉宾或采访对象的接触除了语言交谈外,肢体语言也十分重要。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表达一定情感、进行情感交流的效果。如眼语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在相互交谈过程中,两个人的目光相互接触的时间达到交谈时间的50%至70%就可以形成比较融洽的感情交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电视主持人要学会用眼语交谈,用眼语交流。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才有情,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才可以更好地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因此,平时在主持节目时无论是面对摄像机镜头说话,还是直接面对观众说话,都应注意抬头,并尽量少眨眼。眼神尽量随访谈人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同情或赞赏,让对方感到你非常认真且投入地倾听他的叙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观众进入节目当中去,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相比之下在镜头前有的主持人眼神游离,不顾采访对象或仰视或翻白眼或目光闪烁不定,令采访对象不适的同时,也使观众看了不舒服。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选择与嘉宾和采访对象相互交流时,应选择适当的位置,保持适度的距离,过远显得生疏,过近失于唐突;主动去握手表示欢迎,对方先伸手要迅速回应,慢了则显得冷漠。

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在烟台采访年过90的老奶奶,出境记者吴丹就像回老家看望自己的奶奶。她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向老人问候,听老人的家人说老人爱吃糖,马上从糖果盘里拿了一块剥好送到老人嘴边。老人高兴地吃着,伸手也剥了一块糖递给吴丹吃,此时吴丹感到老人像自己的亲奶奶一样慈爱。这个过程出境记者和采访对象都没有说几句话,但双方交流的气氛是语言交流无法达到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一下子达到了融洽采访对象之间情感的作用。

在现场,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不仅要和嘉宾或采访对象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还要有和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交流的概念。即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向观众传达一定的新闻信息。有一次,大连推进器厂制造的一台大型船用推进器完工,记者出镜报道,背景是身后那台近两层楼高的推进器。记者在现场熟练地背诵着拟好的新闻稿,并附有手势。手势的运用将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记者的身上,分散了观众对新闻的“主角”大型推进器的注意力,这显然是考虑不周。如果她站在推进器的侧面,讲到什么地方,手就指到什么地方,用肢体语言引导观众注意这个推进器形体的高大、材料和工艺攻关的困难,以及对国家舰船建造的意义,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体验要大方得体

主持人在演播室与嘉宾访谈、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可以在嘉宾和采访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做一些体验,亲身体会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使节目充满生活气息,更加丰富多彩。主持人和出镜记者这么做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嘉宾或采访对象的贴近,而且通过自己的体验,对于采访对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讲述语言更形象、生动,增强节目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首届全国十佳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之一、大连电视台的小叶是较早集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出镜采访无偿献血时,自己当场献血,在医务人员抽血时,她面对着镜头,平静地介绍着当时自己被抽血的感觉,得到业内和观众的好评。因为当时无偿献血还不普及,许多人对抽血有一些顾虑。小叶通过体验,在献血过程中现身说法,有可信性、说服力,是宣传无偿献血的好教材。

体验自然包括品尝食品。现在关于美食的节目不少,品尝的镜头不可避免,观众也能够接受。而且主持人、出镜记者采访,采访对象会把他当客人、当朋友对待,希望你赏识他的手艺和食品,为他们扬名,不品尝反而不合情理,使采访难以为继。不过,品尝不能过于夸张,要大方得体;报道也不要言过其实,要实事求是。

有一年,央视周末直播节目到平遥,直播古城商业街周末热闹景象。主持人敬一丹走进一家当地传统食品店,看一位老师傅正在炸油糕,问了糕点的名字,是否好吃,老师傅请她尝一尝。敬一丹夹起一块闻了闻,说:“真香啊,一定很好吃!”敬一丹的动作大方、端庄、优雅,既有对老师傅盛情的回应,又不失风度,十分得体,值得我们学习。

也有些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令人不敢恭维。有一次,央视某节目的出镜记者到某地梨园采访,其他环节都中规中矩,但在品尝环节,出镜女记者吃相有些夸张,好像迫不及待的样子,给人的印象是“一脸吃相”。更出格的是,她还说“我要多摘几个带回去,让同事尝尝!”,两手各拿着一个梨往裤兜里塞。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记者连吃带拿,脸皮厚”的误解和不良印象。也许她想借助夸张的动作刻意表现这里的梨特别好吃,但产生的社会效果却使节目添了几分俗气,同时也损害媒体人的形象。

模仿要有勇气

时下主持人在演播室与嘉宾访谈、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许多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会模仿嘉宾和采访对象的动作、技艺。这样做,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嘉宾或采访对象动作、技艺和有关物品感兴趣,也是一种用动作或者说肢体语言去互动、交流的行为,是拉近与采访对象心理距离的举措。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采访,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出镜记者都会“现学现卖”,参加当地民众表演的队伍中,手拉手的舞蹈、联欢。有的还染黑牙齿,有的被抹了一脸泥巴都不在乎,始终满脸笑容。

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模仿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因为你初学乍练,难免动作拘谨、笨拙,甚至可能出洋相,会引起观众的笑声,但这并不是你不知深浅、弄巧成拙,而是节目情节的组成部分。观众的笑声也不是在讥笑你,而是称赞你善于活跃气氛的机敏。同时,你的模仿还能衬托嘉宾或采访对象动作的潇洒、技艺的精湛。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切身感受,可以更形象、具体地介绍采访对象动作、技艺的细节和奥妙之处,增强所做节目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模仿需要有一点勇气,特别是那些模仿看似险象环生的的环境和动作,大都是有惊无险的。因为采访对象对我们十分爱护和尊敬,不会让我们真正去冒险,模仿有风险的动作。如果“师傅”不赞成,我们不要逞强,如果“师傅”赞成就可以按照“师傅”的指点大胆去做。你信任“师傅”可以赢得“师傅”更多的信任。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出镜记者唐天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时,喝过70度的高粱烧,吃过放了53年的臭猪肉。到新疆巩留县恰西牧场采访驯鹰的哈萨克老猎手更有勇气,老猎手擎着的那只鹰体重20公斤,还没有完全驯服,带着眼罩仍然还有点凶气,不停地抖动翅膀。唐天骄虽然有点怕,但很镇定,脸上挂着往常采访一样的笑容,话语轻松。在老猎手的指点、鼓励下,她勇敢地靠近鹰、摸鹰的头,并且戴上皮套袖,把站在上面的雄鹰擎起来。她的动作显现出对老猎手的信任、尊敬,老猎手也紧密地配合她的采访,向她讲述驯鹰的知识,并演示给她看。特别是老猎手讲到这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只是为了民俗表演,已经不随便捕猎了,展现了哈萨克人民的新风貌,为这次采访添了彩。

如上所述,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其他人体语言符号间要密切配合,产生一种和谐力,形成一种默契,这样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才能完美地表达节目中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运用肢体语言时,一定要适当、贴切,做到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力求真实可信。另外,主持人出镜时不宜一味地模仿别人的肢体语言,学习贵在创新,要创造一种适合自身特点、富有个性特色的体态语言,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形成鲜明个性。主持人和出镜记者应自觉地加强肢体语言修养,努力提高正确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电视主持人节目发展需要。

记者节感言篇2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节目是各级各类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如何采制生动、鲜活的新闻节目,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可视性,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电视的本体语言入手,阐述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应该强化的电视观念,即要把握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发挥电视现场纪实再现的优势。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收视率。从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到2009年7月,中央电视台整合新闻、文艺、海外、社教、广告五大节目中心采编人员,成立新闻中心,新闻节目被整合,标志着央视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发展方向。央视推出的电视新闻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正朝着信息量广泛、密集、丰富和有思想深度的方向迈进。全国各地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与新闻相关的电视节目,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0年8月2日开播,这标志着河南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电视传媒特点把握不够,一些新闻节目虽题材不错,但画面雷同,有些节目甚至画面和声音毫无关系,没有可视性的现象。究其原因,有的是电视记者工作作风不深入,有的是电视记者对电视观念在电视新闻采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电视新闻是电视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它赖以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就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呈现的电视画面与声音。ENG摄录方式为电视新闻采制带来了声画同步的、有别于新闻电影声画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这一技术手段的变化,同时决定了电视新闻采制的特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统一性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电视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声画同步的形象化传播特点达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从而指导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强化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首先,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而且与广播也有显着的不同。通俗地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可见,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外,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可见,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越是受观众的欢迎,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具有一种亲近感,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青岛电视台获奖新闻《温家宝细说“振超精神”》,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平视”的视角和凝练的笔触,展现重大的时政新闻,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报道中大量使用了现场同期声,极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总理和码头工人之间的深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总理亲和、亲民的人格魅力。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北京电视台的《跨世纪之路》充分利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技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冲击,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密切配合画面,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江西电视台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地震灾区第一夜》,其成功之处,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5个小故事,客观地向观众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突出现场的氛围,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新闻一开始,用了高音喇叭巡逻车的现场声,“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中,然后画面切入到排查队员挨家挨户的检查上,显得自然流畅,接着是排查人员劝一名还留在危房中的妇女到空旷地方避险的画面,这与高音喇叭的声音形成呼应。随后,画面又转到医院,有一名可爱的小宝宝平安诞生了……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结语

记者节感言篇3

【关键词】新闻细节 运用

以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因素来判断,罗伊和他的卖报事业并无多大价值。但记者尼尔・夏恩在人文主义视角下观照普通人物,将罗伊纳入新闻框架之内,并将他刻画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老报童”。对细节的重视和巧用是这则人物特写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节一词来源于小说创作,“主要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周围环境等某一细致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新闻细节具有“细节”的共性,也具有“新闻”的特性,即遵循新闻报道中真实、客观、简洁等原则。在语言上,则使用白描手法进行细节描写。为了对新闻细节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对《“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中的细节运用进行详细分析。

1、关于罗伊视力的描写

“他视力不佳”、“他双目几乎失明”,这是记者对罗伊视力的直接叙述,属于概念化叙述,较为枯燥、抽象。罗伊闯进会议室、催收报费时将女记者当成男记者,则是选取典型事例进行间接叙述。与概念化叙述相比,更为具体一些。

但是,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对罗伊眼镜的描写,“戴着一副像定量酒杯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定量酒杯的厚度和看东西时“把头往后仰”的动作极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视力不佳”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触觉和动作,一个活生生的罗伊便跃然纸上。

2、关于罗伊体态的描写

“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等形容词已经较为完整地表现出罗伊体态的衰弱特征。但西方新闻写作强调少用形容词。究其原因,形容词的浓墨重彩与新闻白描语言的简洁勾勒不相符合;形容词仍较为笼统,无法展现具有关键性的特征。上述三个形容词,只有“白发苍苍”能给读者带来较为具体的视觉刺激。

“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地勒进瘦削的肩头”,是对形容词的重要补充。这一细节描写将形容词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细节描写中虽然无“衰弱”二字,但其对罗伊体态刻画的效果更好。

3、关于罗伊语言的描写

直接引语是西方新闻写作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闻人物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等。话语作为主体的外在标识之一,也各具特色。但只有那些与人物刻画密切相关的直接引语才能构成语言细节。

文本中,“要买份时报?”和“一共六块二毛五”是对罗伊语言细节的描写。面对顾客的招呼,罗伊的回应是“要买份时报?”,一个从业25年的“老报童”形象便展现出来了。此外,罗伊精心计算报费,“一共六块二毛五”是对他认真的工作态度进行强有力的证明。

4、关于罗伊声音的描写

“粗”是罗伊声音的显著特征,记者在文本中也多次提到“粗声粗气”。但仅凭这一词,无法让读者对罗伊的声音有具体的感觉。

“声音粗得像是从沙石上蹦出来的一样刮耳”,这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记者借助经验,用沙石产生的刮耳声来形容粗声,将声音与粗糙、破碎、厚重的沙石联系起来,更为生动形象。读者阅读这一细节时,也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将文字转换为可听的声音。罗伊的“粗声粗气”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穆青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美联社记者休・马利也表示:“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可见,细节描写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叙述策略,具有一定的叙述功能,并隐藏着叙述主体的主观意图。因此,细节是可以“说话”的。

还以《“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为例,细节“说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赋予新闻生动性和形象感

细节犹如摄影中的特写镜头,捕捉关键性的一瞬间,并加以放大。关于罗伊的视力、体态和声音都有一些概念化叙述,如“视力不佳”,“体弱多病”、“粗声粗气”等,通过细节描写则显得极为具体、细致,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头脑中唤起记忆,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2、塑造独特的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其个性特征。突出特征、刻画个性,是人物报道的目标。细节描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如定量酒杯那样厚的眼镜、如沙石般刮耳的声音和“要买份时报”的招呼语都指向了罗伊,使其形象更加独特。

3、体现记者的人文关怀

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罗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具重要性和显著性。记者将他纳入新闻视野,并关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使用诸多笔墨进行细节描写。正是记者对“小人物”生活状态、生存命运的关注,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记者节感言篇4

在我国,记者型主持人最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类节目中,随后,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出现了一大批的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他们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以记者特有的亲和力、执行力、现场感,不断开掘新闻事实,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不同于一般单一型主持人的独特的优势,并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亲和力

亲和力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第一扇大门,也是吸引受众的第一要素。有亲和力的主持人不仅仅只是拥有亲和的外表、套近乎似的语言,更应该学会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记者型主持人在这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

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距离感无疑是存在的。要让受众觉得某一个主持人平易近人,比较有亲和力,这个主持人一定要有与观众互动的内容。这种互动不仅包括言语上的交流和肢体上的交流,还包括学会做受众的代言人,这样才会拉近受众与主持人的距离感。杨澜在这方面就有着比较深刻的感受。她在《凭海临风》一书中写道:“现在,我已经非常习惯于提问了,实际上,我已经以提问为生了。说得通俗一点,我是靠提问吃饭。我是记者。我甚至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问答。如今,我用年轻的生命,一天又一天地写我自己的答卷,这份答卷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其中有不少时候我感到困惑难解或绝望无助,或干脆就答得跑了题。好在上帝给我们安排的这场考试是开卷的,你可以问别人是怎么回答的。‘杨澜工作室’就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答案的地方。有不明白的,我问,以求明白,有时明白了,还要明知故问,因为我估计电视机前的有些人也想明白。有感而发,有感而问,是节目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杨澜能从单一型的主持人成长为著名的节目制片人,应该说,和她注重在主持风格中融合进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是分不开的,正式这种融合,使得她成为了具有相当亲和力的、为受众所称道的记者型主持人。

其实,许多主持人都注意亲和力的塑造,但他们中的有些人把过多的功夫用在了外在形象和俗套的语言方面,很少就节目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很少去思考受众需要了解什么内容,因此,在亲和力方面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作为记者,要想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接近于真相的报道,他所做的节目才会有受众真正想了解的内容。在节目内容上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内容为王,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胜法宝,也是取得亲和力的关键所在。

二、执行力

执行力是节目实施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节目,所有流程能否顺利有效实施,主持人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如果主持人不参与采编过程,那么很难保证这类节目的质量,以往就有主持人和节目编导两层皮贴在一起的现象。如果主持人只是按照流程和提纲实施节目,那么两层皮不贴合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也就难以谈得上对节目的有效执行力的问题。虽然说我们一直在提倡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需要采编播一体化,让主持人参与到全部过程中去,但事实与客观条件的约束,往往是编辑撰写好稿子,在节目一切准备就绪之前交给主持人,主持人在简单的备稿之后就开始录制或播出节目,到节目完毕,对于编导的一些构想和设计,主持人并未全部揣摩透彻。

记者型主持人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记者型主持人参与节目整个过程,从前期的策划、采访,到后期的编辑播出,他对节目主旨的把握应该是全局性的,对节目的细节也了然于心,因此在节目的实施过程中,能真正贯彻节目意图,主题思想明确,使新闻报道更具完整性,在这种“亲力亲为”之下的节目会更加出彩,从而实现节目的高质有效传播,这种执行力的作用是毋庸讳言的。

中央电视台记者型主持人李小萌曾谈到在北川采访时所遇到的一个情况:“当时我到了北川,我们的后方极力想跟我做直播的视频连线。但我发现如果要做直播连线,就必须依托陕西电信的一个保障车,我们只有站在这个车跟前说话,才能把视频画面传回后方。那么,我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会被这辆车牢牢地拴在这个指挥部。但是北川县城是什么样的?那里的老百姓在经历着什么?我就不可能直接地了解到。于是,我面临着一个取舍:我走出去的话,不知道能做出什么样的节目;留下来,至少可以保证给后方传回视频连线,保证出镜率。最终我们还是选择走出去,走进灾难现场。”

李小萌放弃了在指挥部的视频连线,放弃了直播,但随后的录播采访,她却走进了灾难的第一现场,使报道更有说服力,更能撼动人心。在新闻现场采取怎样的方式实施节目播出,需要记者型主持人有着清醒的判断,这种判断又源于对节目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李小萌凭着果敢的执行力保证了节目高效播出,从灾区现场发回了许多有分量的报道,精彩不断,体现了记者型主持人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现场感

现场感是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天然能力,也是新闻报道生动真实的重要因素。记者型主持人不同于纸媒记者,他们要走进现场进行即兴播讲;同时也不同于一般单一型主持人,他们不能局限于演播厅、直播室,他们必须在新闻现场,引导受众去发现新闻事实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现场的即兴陈述、即兴点评、即兴采访,来扩充新闻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现场纷繁复杂,这时主持人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预测受众需要什么信息,确定表述要点和顺序,对新闻要素的表述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精选新闻要点、快速周密构思、过滤报道语言、捕捉新闻细节,是增加现场感的重要环节。而这一切对记者来说,是职业要求,所以说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很难想象,在新闻现场,由记者写好稿件,再由主持人播报出来,这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种报道,是否能准确生动地体现现场感,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新闻现场是动态的、瞬息万变的,这就更需要主持人有着强烈的现场感。美国CBS主持人、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就堪称现场感的典范。1940年8月18日,他开始了《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报道。他孤身深入到战争最前线作目击者第一手报道,勇敢站立在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大楼的楼顶,进行全程直播报道:“这里是伦敦。这里是伦敦……我现在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我估计,大约不出一分钟,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见炮声了。现在探照灯就向着这个方向移动。啊,你马上就会听到两颗炸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过一会,这一带又会飞过来一些弹片。现在弹片飞来了,愈来愈近了……”默罗的现场报道,十分注意细节的观察和描述。有一次,他在描述英国伦敦大空袭期间可怕的寂静时,把麦克风对准一个被子弹穿破的水果罐头盒,使果汁一滴一滴落在一个被炸毁商店地板上的声音传播出去,他用深沉的声音说“这是果汁的声音……”这个细节,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默罗的现场感对新闻报道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新闻更加真实生动,它需要我们的记者型主持人善于锤炼语言、捕捉细节、生动表述。

总之,记者型主持人抛开了单一型主持人的束缚,在节目的实施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既有着主持人的掌控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着记者特有的亲和力、执行力和现场感,发挥的空间更大,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尤其是新闻节目的传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随着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理念的发展和方式的不断转变,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和扩张,其作用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黄蓓:《记者型主持人及其基本素质》,《新闻窗》2009年第1期

[2]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3]曹琳琳:《对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主播在线》2010年7月

[4]张龙:《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5]《播音主持艺术》第9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6]刘辉:《记者型主持人的养成》,青年记者网

[7]朱辉:《记者型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培养》,《学园》2010年9月

[8]尹敬媛:《优秀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今传媒》2006年4月

记者节感言篇5

2、记者节这日请注意,一种新型手机病毒已经通过短信传播,凡是收到短信者皆中了此毒,症状是烦恼全消,悲伤吓跑,快乐报道,幸福围绕,此毒不可解,效果一生一世。

3、风里来去不言苦,大雨磅礴若等闲,为了报道快又准,不惜舍身赴前线。记者工作不容易,送上祝福表心意。祝你工作多顺意,身体健康少病痛。

4、不惧狂风暴雨,不怕千难万险,不管山高水长,不言辛酸苦辣。奔走第一现场,采集实况资料。记着日到了,祝愿新闻工作者一生好身体,幸福家庭丽!

5、点点滴滴里找寻真理,字字行行里凝聚情义,风风雨雨里追随民声,片片段段里凝心聚力,反反复复里笔耕不辍,年年岁岁里雄心不止。记者节,祝所有的记者朋友幸福如意,开心无比。

6、一支笔,写理写情,向深处追寻。两条腿,探真探实,向远处奔波。三尺剑,律己律人,向公正致敬。辛苦你们了,记者朋友。祝记者节快乐。

7、真实新闻播映在屏幕,全国人民耳目一新一睹为快。谁知新闻背后记者的工作艰巨责任重大,为了一个真实的镜头辛勤付出。记者日,向你们表示深情的敬意!

8、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欢乐祥和,您总会身临其境;无论是明枪还是暗箭,都不能阻止您前进的步伐。惩恶扬善是您的无悔的目标;火眼金睛是您反射阴暗面的透视镜。请记住,百姓的天平总向您这边倾斜。

9、记者节到了,你需要做几件事:采访幸福,报道快乐,跟踪健康,偷拍美满,叙述如意,记录吉祥。什么,还有空闲?再请发短信的我吃顿大餐!

10、每一幕感人的瞬间都来自与你敏锐的眼睛;每一处黑幕的揭开都有你在冒着巨大的风险;社会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有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记者节,向辛苦工作的记者们致敬。

11、放开脚步,直奔现场;打开镜头,直击真相;拿起话筒,反馈民生;无畏探求,还原事实。记者节,向辛勤工作的记者们致敬,祝福他们工作顺利,再立新功!

12、你们宣传党的主张,你们弘扬社会正气,一支笔写下党对人民的关怀,一部相机拍出社会的恢弘正气。你们就是正义的使者,将光明传给世人。记者节到了,祝愿你们节日快乐!

13、亲爱的朋友,今天是记者节。请“记着”给自己放个假,轻松一下;“记着”想一想远方的朋友,感动一下;最后,还要“记着”弱弱的转发一下,哈哈。

14、站在时代前沿,立足本乡本土,以笔为利器,反馈民情民风;传达领导精神,揭露黑恶势力,以信为大义,记录世间冷暖。记者节,只想说:您们辛苦了!

15、你是一位勇往直前的虎胆英雄,哪里有困难有艰险,哪里就有你冲锋陷阵的身影和摄像镜头的扫描。“记者日”祝同一战线的记者朋友,生活快乐如意,工作愉快幸福健康!

16、殊不知,获取资料万千辛苦无法提,现场采访摩肩接踵人拥挤,枪林弹雨也要闯,灾情面前不言退。你们辛苦了!记者节到了,愿你们工作顺利,健康如意!

17、你是正义的化身,化文字为利刃,抨击丑恶;你是纯洁的天使,化语言为力量,宣传良善。你是无冕之王,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记者节到了,祝广大记者们幸福安康!

18、愿你的快乐像早间新闻,早早来报到;愿你的幸福像午间新闻,有暖暖的太阳照耀;愿你的美梦像晚间新闻一样,保留着一天的美好。记者节祝你快乐!

19、记人,记事,记风景,行者,仁者,徒步者,记者是时间的见证者,记者是事件的评析者,记者是世界的宣布者,记者节,望天下记者都有一颗天下的心。

20、风吹不停,雨打不停,采访永不停;风雨同行,灾难同行,记录着民生。记者节里,祝福你与快乐同行,与幸福同行,与阳光和温暖同行!

21、记者工作真辛苦,没日没夜忙不停。采访撰稿一条龙,跟踪线索现场寻。火线灾区不畏险,只为及时新闻传。记者日,衷心的对你们说一声:“辛苦了!愿你们幸福平安!”

22、记者节汇总:时政记者,跟随时代潮流传播;财经记者,全市的经济你盘算;市民记者,老百姓的点点滴滴故事你来说;娱乐记者,有头有脸的人物隐私你揭发。记者节,祝你们天天愉快,事事顺心!

23、你深入现象深处,探寻事情本质;你奔走事发现场,挖掘最新素材;你无惧人生风雨,坚守道德底线。你就是最美的风景,记者节到了,愿记者朋友们快乐。

24、记录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批判是一种对真理的拥护,公平是一种对正义的传扬,理解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记者节,揭露丑恶,弘扬美善,向你们致敬!

25、不管是灾区还是战场,你的身影都无处不在;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的脚步都四处奔忙;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你的声音都那么响亮。记者节到了,祝愿记者们幸福安康!

26、千山万水只等闲,风吹雨打家常饭,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27、因为有记者们的身影,真实才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有记者们的艰辛,正义才得到伸张,因为有记者们的努力,伟大同时被天下人见证,记者节,为记者们祝福!

28、记着你的情,记着你的爱,记着你的关心,记着你的帮助,记着你的一切一切的好,记者节,朋友,愿你永远记着我们在一起星星点点的幸福快乐。

29、记着你的好,记着你的爱,记着风雨中的相依相伴,记着一起走过的日子温馨快乐的点点滴滴。记者节,铭记真情,朋友,未来之旅记着一定要幸福哦。

30、选择着你的快乐,追寻着你的奏歌,描绘着你的幸福,记录着你的生活。浓缩着你的美好,宣传着你的硕果,鼓舞着你的斗志,记载了你的杰作。记者节到了,祝记者朋友开心快乐,把美好永传播。

31、记者们急着东奔西跑,记着民间百态,挤着拥挤人群,系着祖国群众,积着满腔热血。世界记者日,为努力的记者们送上感谢与问候。

32、云里雾里您四处奔走,山里水里您任劳任怨,白天黑夜您夜以继日,四季轮回您无怨无悔。在记者节这个节日里,我仅代表全国人民向您道一句:您辛苦了!全国人民感谢您!

33、风中的颤抖,不是寒冷,而是震撼!雨中的泪眼,不是恐惧,而是哀叹!用最真的情绪表达最直白的现场,记者节,感动从心开始!

34、用镜头锁住了罪恶的瞬间,用笔尖讨伐丑恶的灵魂,用照片记录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但你们自己也会面临种种的压力和危险,记者日,祝福广大一线的记者照顾好自己,工作再创新的佳绩。

35、勤奋是你的本性,真诚是你的职责,记录真实的故事,做为人民服务的学者。默默的付出辛勤的记者朋友,你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朋友记者佳节祝你好运!

36、曾经你在我的身边走过,我没有去采访,等你出名之后我才后悔万分,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重新来过,我会对你说:“别胖了,会被宰掉的!”——猪,记者节快乐哦!

37、镜头索住的是新闻视角,笔杆撰写的是社会动态,报道阐明的是民生民情,画面定格的是新闻瞬间,记者节,广大记者朋友你们辛苦了,愿你们节日快乐,平安相伴。

38、时间,你总是和它赛跑;事件,你总是和它约见;用镜头捕捉感人的瞬间,用铁笔解开人生的真理。记者节到,让我们用爱祝福你们,幸福快乐生活美满!

39、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有你们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有你们的地方;最不公的地方,就是有你们的地方。最可爱的记者们,你们辛苦了!记者节来了,祝你们工作顺顺利利,生活开开心心!

40、执着的态度,永不言弃;客观的角度,反馈民生;敬业的精神,尽心尽力;无畏的胸怀,还原真相。记者节,愿记者朋友们工作顺风顺水,再立新功!

41、写酸甜苦辣,述是非真假,这是你们严肃又公平的职责,这是你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伟大的记者们,你们辛苦了!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工作顺利,平安健康!

42、用文字颂扬美好,用笔尖流淌荣耀,用镜头凝聚真情,用脚步丈量情操。用执着惩恶扬善,用呼声把正义引导,用关注描写民生,用关心把爱意号召。记者节,祝记者们工作顺利,青春永葆。

43、把English读成硬给利息的当了行长;读成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读硬改历史的成了领导;而我不小心读成应该累死,成了记者。祝记者节快乐!

44、写酸甜苦辣,述是非真假,这是你们严肃又公平的职责,这是你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伟大的记者们,你们辛苦了!18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工作顺利,平安健康!

45、世间百态,那是你追逐的主题。真实报道,那是你神圣的职责。全心投入,那是你最大的理想。记者节到,祝福给你送到,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46、记者节,新型病毒“开心”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凡中毒者,烦恼软件遭删除,痛苦记忆黑屏,面带微笑。目前,该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47、你好朋友,我是幸福嘉联华的记者,据说您最近发生了很多美事:福星高照,美女多多把你绕,工作轻松无烦恼,财源滚滚追你跑。祝你记者节快乐!

48、记者节宣言:弘扬真善美,揭露黑暗贿,工作跑断腿,青春也无悔,求事实真相,风雨无阻上,传百姓生活,扬时代风采。真诚的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啦!祝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49、千山万水只等闲,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50、朋友是彼此真情的诉说与心贴心的关爱;朋友是我们在一起奔走在新闻现场的路上;朋友是对同行岁月悠悠情事的记录参与;记者节,珍爱惜缘,让我们永远把真情铭记,一起共沐风雨。

51、你从不说累,哪怕奔波不停;你从不说怕,哪怕枪林弹雨;你从不说忙,哪怕没空吃饭;伸张正义,是你的使命。记者节,愿你探寻幸福真谛,记录快乐一生!

52、亲,今天是记者节。请“记着”给自己放个假,轻松一下;“记着”想一想远方的朋友,感动一下;还要“记着”弱弱的转发一下。

53、用镜头记录事件的真实,用笔杆写下正义的言语,用报道揭示善恶的底线,用声音喊出生活中的不公,用双脚走出坚定公正的信仰。记者节,愿每位真实记叙者幸福快乐!

54、为了捕捉最真挚的生活情感,再苦再累不言弃;为了撰写最真实的世间冷暖,有危有难不畏惧。记者节,向战斗在或曾经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记者同志们致敬!

55、记者是伟大的,这伟大的精神需要人传扬;记者是光荣的,这光荣需要努力做垫底;记者是神圣的,这神圣需要记录来承托。记者节到,祝愿天下所有的记者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56、翻山越岭,求真勿滥,笔花飞扬,午夜审稿。用360度的广角记录人间万象,聚焦重大事件,传播是你们的责任,记录真实是你们的灵魂。记者节到了,祝愿记者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57、是你用摄像机抓拍真凭实据,显露真实面貌,为案情提供资料,为人民还一个公道。“记者日”道一声记者朋友,幸苦了!感谢你们!祝愿你们好人一生平安!节日快乐吉祥!

58、你站在社区里关注民生,你奔波在城市间穿针引线,你矗立在镜头前呼唤正义,你与我们同行体验人生酸甜,报道五味人生!你就是记者!记者日到了,祝愿你们健康,继续传播文明!

59、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的新闻由我来为大家报道:今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记者节,祝愿我们的记者幸福快乐,身体健康,招财进宝,招的钱永远都花不了!

60、你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瞭望者”,但却也面临着收入与工作压力差距大、生命威胁等问题。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职业,你却仍选择坚持。记者节,向你道一声感谢,祝你健康快乐。

61、你们用文字编织着世界的繁华,你们用镜头记录着国民的生活,你们用真诚传达着温馨的情感。你们辛苦了,记者节来临之际,祝愿天下所有记者幸福平安!

62、揭露社会丑态,你是正义化身,披露民情民生,你是纯洁使者,报导最新实事,你是传播大使,记者节到了,向广大记者致,你们辛苦了,愿你们节日快乐!

63、用笔杆当利器,揭露各种恶势力;用耀眼的镜头,呈现社会的风采;用文字的撰写,记录人间的冷暖;。记者节来临之际,向记者同志们致敬。祝愿天下所有记者幸福平安!

64、用心灵的话筒传递群众的心声,用灵魂的喇叭弘扬讴歌群英,用真实的镜头定格原来面目,用良知的笔杆揭穿批露真相。记者日,向你们致谢祝节日快乐!

65、记者如战士,为民即英雄。悲天更悯人,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横扫十万军。口诛不平事,笔伐人间恶。铮铮有铁骨,担当一民族。执笔如泰山,正义在人间。祝记者朋友忠于新闻事业,必将彪炳史册!

66、辛辛苦苦加班加点赶稿熬夜,只为真实能尽现人民眼前,兢兢业业劳心劳力跑腿采访,只为正义能不屈人间,记者节,向那些辛苦工作的记者致敬,祝福!

67、一年四季在外奔波辛勤工作,春夏秋冬在野外忙碌采访,风雪雨霜风餐露宿摄录实况。记者日到了,你们辛苦了!祝愿你们家庭甜美幸福,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68、生活中你聚焦平凡的感动,不辞辛苦,战场上你抓拍震撼的瞬间,哪怕炮弹纷飞,这个行业没有性别,没有大小,正义永远是你们的脊梁。祝愿你们记者节快乐!

69、总会翻看曾经的相片,总会留恋过往的人事,总会经常回忆美丽的故事。记者节到了,记住以前的美好时刻,永葆年轻态,愿你笑口常开,青春永驻!

70、爬山涉水,拍下欢笑;走南闯北,摄取美好;风雨无阻,记录甜蜜;没日没夜,写上安康;任劳任怨,编辑祝福;开开心心,祝您吉祥。记者节快乐!

71、社会的百态,那是你的国度永恒的主题;真实地揭露,那是你的人生最大的使命;倾情地投入,那是你的理想最原始的回应。记者节,祝你快乐每一天。

72、本短信将送给特别的你,以奖励你仗义直言,揭露真相,为民除害的义举;本短信虽短短几字,却真实的表达了人民对你的衷心感谢,记者节,祝你节日快乐。

73、战火纷飞处有你的身影,欢乐祥和地有你的声音;穷山恶水挡不住你的脚步,暗箭明枪打不垮你的灵魂。记者节到了,祝愿记者朋友幸福安宁!

74、记者节到了,用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视角搜罗令人激动的字符方敲定了此稿:一切以健康为中心,抓住开心快乐两个基本点,高举幸福的伟大旗帜,为建设好你自己而努力奋斗!

75、锋芒执笔,展现真实情景,风采昭昭,不畏强权,只为公理再现,记者,一个辛苦的职业,记者节,为天下所有的记者祝福,祈祷,健康快乐!

76、卸下忙碌的外套,脱下疲惫的装束,穿上愉快的风衣,轻装上阵。记者节到了,学学记者游山玩水,周游世界,快快乐乐的记录生活的足迹!

77、一双脚,将万水千山踏遍;一只手,书写正义的语言;一双眼,注视着阳光的灿烂;一颗正义的心,执着努力永不改变。记者,让我们看一个个奇迹的上演,诠释真理,不惧强权。记者节,愿你们幸福永远!

78、记者精神真可贵,面对困难不惧退,点出社会的软肋,褒扬人们的真善美。记者节到啦,祝你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79、用镜头索住第一现场,用报道记录人间万像,用笔杆报道民生民情,记者节,向广大记者朋友问候,你们辛苦了,为你们送去真挚的祝福,愿你们平安幸福。

80、是你风来雪去抓拍实闻,撰写一线实情文章。是你强硬的责任感,为老百姓说话办事。是你用真诚和良心,描绘真实再现原形。记者朋友们,愿你们有个好身体,万事如意一生平安!

81、对记者的敬慕,源于身先士卒的瞬间;对记者的感激,源于世间丑恶的揭露;对记者的祝福,源于心灵深处的致敬而表于短短字中:您们辛苦了!

82、记者工作很辛苦,哪里新闻都要报。不论新闻大是小,呕心沥血来报道。撰稿拍照不怕苦,为将真相事实报。记者节里请休息,愉快度假无忧愁。节日快乐!

83、记者节来临之际,祝亲爱的朋友们,兄弟姐妹们,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功成名就。争取天天上头版,版版是头条,条条是特稿,稿稿都精彩。

84、敢为正义鼓掌欢呼,敢与邪恶斗争到底。体味幸福抽丝剥茧,拥抱快乐心手相传。记者节到了,祝记者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85、无论是晨光熹微,还是灯火辉煌,你总是身临现场;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和平时代,你总是忙碌依然。记者节,口诛不平事,笔伐人间恶,让光明正义之光普照天下。

86、一双慧眼是非明辨,一腔热血为民代言,一付铁肩担当道义,一支利笔除恶扬善。记者节,祝全国记者理想在笔耕中闪光,荣誉在追求中实现。

87、荣誉是领导的,成绩是大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做记者一定要爱惜身体。记者节到了,祝福你“无冕之王”天天报道平安快乐,一生瞄准健康幸福。

88、孔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于丹解释说:“作为一个记者,记者节如果连短信都没有,那还怎么混呀?”因此,记者节来临之际,我祝你节日快乐!

记者节感言篇6

关键词:出镜记者;出镜语;角色意识

一、出镜记者起源

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 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现场报道,一则新闻报道是否成功,出镜记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二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1]。”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最早建立了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日。在电视初创时期,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继承广播新闻形式,由记者采写稿件,播音员在摄像机前播出新闻稿,缺少电视新闻的特色。为了适应开拓新闻报道的题材面和报道深入化的需要,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电视台普通采用杂志型编排方式,开办新闻杂志节目[2]。新闻节目中出现了在现场的记者,报道各自所在新闻现场的新闻。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遇刺, CBS 31岁的记者丹¬-拉瑟用他虽然慌张却有条不紊的大约17分钟的现场报道震撼了美国观众,出镜记者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五十年代后期。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镜记者形式也开始在我国兴起。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大家做了三分钟的现场报道,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中国第一批正式的出镜记者正式形成。屏幕上开始活跃出一批在新闻现场向电视观众表达他们的亲身经历、观察和感悟,对整个事件的评价,重新诠释了以前电视新闻报道种播音员单纯播读稿件和电视画面的新闻理念。

二、出镜记者出镜语的把握

出镜记者出镜语,是指出镜记者在出镜时所组织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其研究对于新闻主题的深度化、广度化、形象化、生动化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记者和主持人更好的诠释新闻报道,让广大受众更好的了解新闻、理解新闻。

(一)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如今,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中,“我在现场”,是要求出镜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事实并且及时的传达给广大观众,而且要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新闻线索的捕捉能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有说服力。央视《东方时空》记者在2004年重庆氯气泄露事故的出镜报道(当时是事发后第三天):出镜记者随着居民陆续返家,记者说:“目前,这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忽然,记者的手往空中一指:“看,连小鸟都回来了。”摄像机马上摇向树上,果然,看到有几只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3]。这就是记者对主题深刻的理解和快速反应力。这几只小鸟比再多的解说词都更有说服力。

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有些记者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所采访的事件突发变故,就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例如1997 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一位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记者的话音刚落,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但片刻之后,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当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时,记者已经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了,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4]。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新颖的出镜形式。

我们经常会看到记者在出镜时运用“我现在位于某某地”“我身后正在进行某活动”之类的死板模式,这样的出镜往往会让观众们感觉死板,同时也失去了作为出镜记者增强新闻形象生动性、形象性的意义。因此在记者出镜时应尽量体现出新颖之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出镜才更能体现最终意义。1993年的获得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报道中,就有一段很经典的出镜语言:“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是在欧洲一万米的高空,作为主持人,我有幸主持并向大家报道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此时此刻是葡萄牙午夜12:30,北京时间7:30,葡萄牙在静静地熟睡,北京在悄悄地苏醒。刚刚结束了美国、古巴、巴西、葡萄牙四国之行的江泽民总书记与随行人员正用歌声, 笑声洗掉十几天积下的疲劳,带着友谊飞向北京[5]。”虽然是一段时政新闻的报道,却用一种新颖的的拟人化手法交代了准确的时间地点,语言的运用相当富有感染力,很形象。

以前,在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大多采用了出镜记者中景取景方式,镜头形式单一,而在美国、日本,俯拍等多种镜头表现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近几年我国的出镜记者也开始以新颖的出镜形式来吸引观众、传达新闻。例如国庆阅兵时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出镜报道:画面先是拍摄了战士们正步踢腿的特写,旁边是一个训练踢腿力度的简单装置,在离地面的一定位置有一根与地面水平的细线,地面上有一颗小弹珠,装置的原理就是要力度合适的踢到小弹珠,并且腿要抬到细线上,记者就以体验式的报道形式向电视观众展示了正步踢腿训练的严格和难度,镜头画面对记者的踢腿特写比空洞语言来表达正步踢腿难度要更有说服力,也更新颖。

(三)自然的体态语和恰当的着装。

传播学者认为,在许多场合,体态或者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单纯的语言表达式有一定限度的,将手势、表情、语言、动作等体态与语言有机地加以结合,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义[6]。”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在电视新闻中,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就是体态语。

“电视实际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透露了所有的秘密[7]。”新闻现场不仅仅要靠记者的语言来表达,有时候更需要用动作、手势、表情来表达信息。一个简单的转身,伸手致意,表情变化,都能表达出镜记者的“无声语言”。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一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高[8]。”白岩松在这一报道中借助身体当做尺子,用他的“身体语言”更直接让观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当时泄洪槽的的高度,对它有了更深刻、形象的认知。

记者的外观形象如果给人印象不佳,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不快,进而影响语言交流和心理沟通[9]。此外,在不同的采访报道中,要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带上屏幕,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着装。电视是先视后听的艺术,不同的采访环境来确定自己的着装,否则,这些非语言符号将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仪态需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要穿正装,表情要自然,语言要准确到位,而在灾害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则不能穿的太正式,甚至一些特殊装备,如救生衣、口罩、手套等,都是必要的,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场感,渲染气氛。另外,在一些娱乐新闻报道,比如颁奖晚会和大型盛典,有时则会要求出镜记者穿礼服,以满足场景需要。

三、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把握。

角色意识,是指记者在出镜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记者是在新闻现场的发现者,指引者,介绍员,认清自己职责,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对于出镜记者而言, 最重要的是在新闻现场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把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信息通过屏幕透露给受众。在现场报道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不少记者采访生离死别、弱势群体等相关事件时,往往情绪失控,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的工作身份。凤凰台在进行“韩国航空空难”报道时,一名记者“出镜”采访遇难者家属,由于过于悲痛,与家属抱头痛哭,完全忘了自己是记者,导致这条新闻中,只有记者与家属的痛哭的场面,而没有任何现场,感染力大打折扣[10]。

(一)突出现场感。

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中所说:“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为使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现场,应调动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 不能像播音员样播报一段解说词, 而要真正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现场的目击者、报道者, 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来为观众营造一种亲历现场的氛围,这样所传播出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信息,才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在国庆阅兵村采访时里面有这样一段画面,先是镜头拍摄战士们阅兵彩排的画面,画面同期声中还有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和口号声,接着画面转向我们的出镜记者:“这是一次和广场前面阅兵时候几乎完全一样的演练,除了个别服装不一样之外,除了天安门广场,可能只有在这里能够看到这样震撼的场面了,他们的口号声,他们的脚步声,在我的心脏这都有一个共振的感觉,我们的每一个队员虽然都是艰苦的训练,但是经过天安门城楼只有一分钟多钟的时间,也是他们展示风采的宝贵时间[11]。”通过画面和同期声,首先突出了记者在现场这一事实,同时,记者出镜时的“他们的口号声,他们的脚步声,在我的心脏这都有一个共振的感觉”这一句是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现场的那种氛围,那种震撼,更是充分意识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营造了“我在现场”的气氛,通过视觉、听觉带领观众“走进”现场。

(二)把握自身情感。

在出镜采访时, 无论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情况,作为记者,作为引导观众的人,情绪都不能激动,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在采访中记者不能投入情感,而这个情感的投入需要一个度的把握。抗震救灾报道有这么一个片段:地震发生后,我们的记者在灾区采访途中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他挑了一个用两个油漆桶改装的扁担,扁担里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和一些领到的食物,记者了解到老人想回家看看。即使是记者和路上遇到下撤的同乡一直在告诫他回去很危险,也未能打消他回家的念头。拗不过大爷的坚持, 记者只能帮着老人扶起了扁担, 看着大爷执意离去, 记者对老人说:“慢走啊, 小心点, 口罩戴上。”逐渐走远的老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回头向记者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记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在镜头前掩面痛哭[12]。就是这样一次随机朴实的新闻,播出后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许多人被新闻短片中灾区人民的坚韧以及记者的爱心流露感动得热泪盈眶, 出镜记者李小萌也与这则新闻一起被人们记住。作为普通人角色的真情流露为传者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和赞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需要克制普通人的一些脆弱情感, 坚持完成新闻报道。例如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在一片混乱的现场, 出镜记者需要克服普通人的恐慌情绪, 保持头脑冷静, 迅速了解事件进展, 采访现场亲历者, 在第一时间把现场情况通过镜头告诉受众。

(三)掌握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平等也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都应该采取平视的态度,而不是有居高临下感,咄咄逼人。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柴静在其中一期节目《事故的背后》中曾经有这样一段采访对话:

记者:“陈总,您可以面对我们的镜头保证,海正目前的排污的指标是基本合格的?”

采访对象:“对”

记者:“陈总,我们现在坐在这闻到的这种刺鼻的味道是什么味道?”

采访对象:“我的嗅觉可能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灵敏”

记者:“您是说您闻不到?”[13]

在一次关于柴静的节目采访中,她也提到因为没有掌握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在那次采访中过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导致了找寻原因过程的失败,她也因此对于采访有了更多的心得。她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就好比是两个拿剑的人,记者要的是银子,而不是对方的性命。”作为记者,应该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对待采访对象,我们寻求的是公正、不带主观色彩的答案,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 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 平等的相互尊重。

(四)重视情感的渲染。

《新闻调查》报道一个少年盗窃团伙的节目, 在节目中出镜记者柴静说:“这里被这里的孩子亲切称为‘家’, 尽管这里并没有一个家庭所具有的和谐和稳定, 可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简单的一句话却表达了破裂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这种带有个人情感的语句带给可观众更多的沉思和厚重感。在记者出镜时,对于情感的宣泄,能更好的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感,并且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BBC的一期节目中关于戴安娜王妃葬礼的报道:画面上,葬礼车队在行走,人们纷纷抛洒鲜花,记者这样说:“这是戴安娜王妃最后一次穿街而过,这条路充满花香,通往她们家族的墓地。在那儿,将安息着最受关注的名人,她也将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14]”抒情的表达,动情的说辞,让观众们更感到了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让人更体会到了温情的一面。

四、结语

如今,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无数出镜采访在大型事件中的运用,出镜记者的出镜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许多电视新闻采访报道自身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新闻,例如国庆大阅兵中的出镜采访,汶川大地震中的出镜采访等,对推进新闻报道的改革和进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至始至终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的活动是电视报道的主体。因为人是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15]。随着出镜记者越来越多的占据电视屏幕的大趋势,出镜记者的训练和培养就更是显得极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也能通过实践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参考文献

[1]黄海杰《让出镜记者融入现场》[J],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6年第六期

[2]叶子《电视记者》[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页.

[3]《东方时空》,重庆氯气泄露事故

[4]李金霞《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J],黑河学刊 2008年第133期央视.

[5]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9年出版.

[7]柴静 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8]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系列节目.

[9]方东明《电视新闻》[M] 第53页.

[10]黄海杰《让出镜记者融入现场》[J],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6年第六期.

[11]央视新闻频道《小萌探秘阅兵村》系列节目.

[12]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系列节目.

[13]央视新闻调查《事故的背后》.

[14]《由BBC记者出镜说起》[E]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记者节感言篇7

一、主持人综述

(一)主持人的定义

主持人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在各种活动、项目中负责掌管和处理具体事宜的人;狭义的主持人专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本文所说的传统主持人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记者型主持人要求具备良好的记者素质,能够从纷繁的细节中发现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沿着正确的途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真正对节目的内容编排了然于胸,做到言之有物、内容精炼。对于这一类的主持人,我们称之为“记者型主持人”。总体来说,记者型主持人就是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

(二)主持人的特点

1、传统主持人的特点

提到传统主持人让人马上联想到的就是庞啸,1980年7月12日是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办日和节目主持人的诞生日。那天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有个男子拿着话筒到处采访,节目结束后的片尾职员表上打出了这样的字幕“主持人:庞啸”,这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出现“主持人”这一名称。传统主持人的特点主要有:

(1)一对一的服务:传统主持人基本上是面对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传达同样的信息。节目的形式总是一成不变,主持人在舞台上陈述,观众在舞台下面倾听。

(2)主持人掌控话语权:从现在很火爆的娱乐节目,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可以看出由于时间的限制,话语权基本在主持人手里,受众与主持人是不平等的,受众很少有主动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3)传统主持人引导节目的话题:传统主持人是节目面向观众进行情感传达的特定角色,简单的来说,就是节目的支撑点,所以决定了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引导、沟通、传达。

2、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是美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很受美国民众的欢迎。而中国的《新闻调查》也不负众望,成了一档最知名的调查类节目。这些节目的成功,都源于他们对自己新闻型主持人的成功定位。记者型主持人通过努力,使得他们所主持的节目都成了一档有自己“个性”的节目,让人印象深刻,并使观众逐渐认可这档节目。这些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和主持已经成了节目的质量保证,而他们本人也成了节目的一个品牌形象。

二、两种主持人的能力对比

(一)两种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1、传统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传统节目的主持人定义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节目主持人”一词出现在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英文表述叫做Anchor,意思是“跑最后一棒的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借用这个词来指代把与节目相关的报道串联起来并作一番综述的人。传统主持人应具有以下三个能力:

(1)个人的演播能力或者舞台能力。传统主持人的演播能力或者舞台能力,包括了主持人在情感方面能够收放自如、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体谅和鼓励节目受众。“个性化是以某个人的身份主持节目的必然要求,没有个性化的形象,主持人与观众交流的感情无所依托,所主持的节目也名存实亡了。”像湖南卫视的主持人——谢娜,她能长时间使自己处于较兴奋的工作状态,并感染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调节气氛。只有良好的演播能力或舞台能力,传统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场。

(2)吸引观众的能力。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首先在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主持人其实就是这个播撒阳光的人。只有具备了善良、真诚、可信等优良品格,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

(3)灵活应变的能力。这是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事先不可预料的事情,这就需要传统主持人随机应变,用语言或表情、动作予以化解,避免在节目中造成尴尬局面,这也就要求传统主持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一项很高的主持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于传统主持人做好有变化的节目工作有积极作用。

2、记者型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从目前的电视媒体需求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闻报道、评论类节目的记者型主持人必将是主持人中的新宠。“记者型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电视事业发展与管理体制,他是采、编、播一体化和主持人中心制下的产物。”所以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驾驭整个节目或新闻现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采访能力、编辑能力和策划能力。“从节目全盘出发,既完成事件的具体采访、新闻稿的撰写,又得考虑主持、采访的方式、场景及问话技巧,还要及时调整被采访人的心态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使对话始终紧扣主题。最终他还要能够在镜头前或话筒前展现这些。”记者型主持人一定要具备驾驭整个节目或新闻现场的能力。

(2)能理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名优秀记者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然后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去分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也应该能理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新闻调查》里的主持人柴静在做新闻节目时并不是偏听偏信,她会走访新闻案件涉及的所有部门,倾听他们说话,然后抓住他们话中的矛盾和破绽,展开提问,使事情真相昭然于天下。

(二)两种主持人需要的能力对比

1、两种主持人需要的能力相同点

很明显,两种主持人需要的最基本能力就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对于哪种主持人来说,语言表达清晰、标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运用这种表达还能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不是一味的信口开河,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2、两种主持人需要的能力不同点

“记者型主持人是指不同于一般记者单纯地采集新闻事实和客观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播音员以第三者立场口播新闻,而是把握整个新闻报道,集采、编、播于一身。”所以只有当记者型主持人自己评论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使受众对节目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主持人是自己主持的节目的代表和驾驭者,对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内容适时进行评价,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才是记者型主持人的职责所在。这种能力能将自己的态度明确传给受众,及时的引导受众或纠正受众在社会上的认识偏差,使受众对节目内容有个正确的理解,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而记者型主持人经常主持新闻等,更需要用到这种评论能力,传统主持人几乎用不上。

三、两种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一)传统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纵观当今电视主持界,个人感觉传统主持人在创新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不仅节目内容在创新,主持人主持风格等方面也在创新。《快乐大本营》最初是由李湘和何炅主持的,慢慢的形成现在的快乐家族。五个人的主持组合,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舞台感觉永远是活力四射。国内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的风格单调乏味,不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优秀的传统主持人在未来一定要重在创新、勇于创新。

(二)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记者型主持人的优点有很多,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个人感觉正是这些丰富的社会阅历造成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记者型主持人逐渐会显得老练,而且“城府较深”。这一点在新节目《小崔说事》中很明显。记得崔永元刚出道时被大家称为“邻居家的孩子”,可正是这个“邻居家的孩子”少了当年的“单纯”,和蔼可亲的感觉也就减少了几分。白岩松曾经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界的最强音,然而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时,我们就很少见到那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白岩松,恰恰见得最多的反而是那个“过于老练,甚至有些世故”的他,从容与沉着多了,质朴少了许多。所以记者型主持人要争取主持出自己的特色,不要永远的一成不变、不苟言笑,而要干净利落,以一种沉稳的心态主持节目,以自己的理智去消减时间累积的浮躁。未来,记者型主持人应该不仅塑造出自身干练的形象、体现出不一样的素质,更应该为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开拓一片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李桃,《网络主持人与传统媒体主持人》[J].《语言应用研究》,2008(6)

②黄蓓,《记者型主持人及其基本素质》[J].《播音与主持》,2009(5)

③牛晓蓓、张瑾,《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J].《青年记者》,2011(17)

④马津津,《电视新闻评论需要记者型主持人》[J].《当代电视》,1999(11)

⑤徐犇,《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对比分析与思考》[OL].http://xuben.blog.sohu.com

/103104459.html

⑥顾海燕、顾晓菊、朱越峰,《人格魅力——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基石》[J].《视听纵横》,2004(3)

⑦刘枫,《记者型主持人的能力要求及培养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2)

⑧贾西贝,《如何培养记者型主持人》[J].《记者摇篮》,2009(7)

⑨黄蓓,《记者型主持人及其基本素养》[J].《新闻窗》,2009(1)

记者节感言篇8

【关键词】民生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

民生新闻在其走过的十几年时间里,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民生新闻中不仅有新闻主播对新闻的报道与评述,其中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也是民生新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就目前来看,民生新闻出镜记者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语言表达样式单一、即兴表达能力欠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生新闻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语体特征

1、现场报道语言样式借鉴新闻文稿的内容结构。民生新闻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不是漫无目的的,不是无章可循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消息类新闻文稿的结构。在消息类文稿中,通常包括导语和正文,导语中涵盖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梗概等要素。但消息类文稿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用词用语上偏书面化。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既要借鉴消息类文稿的结构特点,同时要注意口语化的描述,用词用语靠拢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

2、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的特征。报道语体包括:新闻事实复述、现场情境描述和现场人物采访三种报道语体。[1]在新闻事实复述方面,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面对大量信息,首先要明确“说什么”,弄清楚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是什么,并迅速找出新闻事实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复述要有条理性、逻辑性,表达要清晰、连贯。在现场情景描述中,出镜记者要明确描述的目的是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在镜头外的画面,在现场的音响,都需要出镜记者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补充。出镜记者在现场描述中要注意空间感和方位感要符合视觉习惯,描述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力求突出重点细节。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都市快报》报道过一则关于油库爆炸的新闻,记者站在新闻现场这样描述:“各位观众,我现在在灞桥区十字,发生爆炸的油库就在我身后500米的地方,此时通往临潼方向的道路已经完全封闭,现场我们看到不断有救护车和救火车重进现场进行救援……”。记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发生爆炸的距离进行了客观估量,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了现场的情形。现场人物采访在现场报道中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当记者跟被访者进行交流时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恰当的提问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都能为采访带来更多的有效信息。出镜记者在与被访者交流时,根据被访者的年龄、身份,调整与被访者交谈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被访者的信赖。报道语体传播内容是实时性信息,评论语体传播内容是意见性信息。出镜记者现场新闻评论最大优势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事实性信息为基础进行最新鲜的问题分析,避免了新闻评论理论堆积、信息干瘪,套话、空话连篇。[2]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评述与评论员的评论是不同的,出镜记者的现场评述往往是点染性的评述,对现场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两语即可。这种评述主要是通过对事实的描述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出镜记者进行现场评论时既要鲜明地突出倡导方向还要与报道语体相互呼应。在语速上不宜过快,有的记者点评过于激情语速过快,反而影响了受众接收观点。

二、民生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的若干问题

1、只顾提问忽视倾听

出镜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往往希望通过最短的时间采集到更多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难免出现机关枪式的、没有停顿、重音的提问,这在听觉上毫无美感可言,被访者的回答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大打折扣,倾听被访者的回答,从被访者的回答中找到新的新闻新鲜点,才能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

2、背稿痕迹重,表述平淡。对于可预测性事件,出镜记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材料收集,拟定新闻稿。在民生新闻中,我们常看到的类似于社区爱心活动、节日居民庆典活动等都属于可预测性事件。提前准备好的新闻稿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但又容易导致出镜记者出现机械背稿的情况。在背稿中难免会出现一板一眼,表述平淡缺少感染力,语势单一,甚至还会忘词,磕绊。

3、镜头前表演化。当出镜记者面对新闻现场的种种刺激,难免会引发自身情绪的波动,如果掌握不好“自我表露的量”,一味追求镜头前积极的有声语言表达状态,容易造成兴奋、愤怒等夸张的表达,这种情况在民生新闻中尤为突出,比如“城管与商贩的纠纷”、“老人无人赡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黑作坊”等都容易让记者亢奋,使整个报道偏于表演化,与新闻内容脱节。

三、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如何掌握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1、有声语言表达要具有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3](3、《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途径》)出镜记者面对镜头以有声语言为载体报道新闻事实,有声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所以有声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直接关乎新闻传播的效果,在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中要做到语言流畅,首先要明确语言组织要围绕报道目的展开,尽量在语言组织中不出现无语义目的的停顿,无新闻价值的废话。由于声音稍纵即逝,为了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出镜记者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尽量多使用短句子,少用单音节词,少用生僻词,顾及多数观众的听觉习惯。同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报道也更有利于出镜记者有声语言报道。

2、借鉴播音中的有声语言基本技巧进行报道。在播音学科中,通常把“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称为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中断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就是连接。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感受着丰富的信息,在有声语言表达时建议停少连多,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在《中国播音学中》对重音的定义是:“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4]出镜记者在语流中对于重音的突出要比新闻播音员更明显一些,更具有感染力一些。平民化的语气是民生新闻的标志之一,平民化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气息与声音上,气徐声柔在声音的表现力上更具有亲切感。节奏主要是体现在声音的回环往复上,在民生新闻中,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要节奏明快、语势平稳,这也符合民生新闻的播报风格。

3、加强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面对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是民生新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由于突发性事件不在选题范围之内,对其背景资料掌握少,组稿时间短,出镜记者往往是到了现场,根据新闻现场所呈现的情况进行即兴口语表达。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出镜记者要有空间感和时间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报道,理清思路,以免滔滔不绝又毫无重点。出镜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遇到新闻事件首先在大脑中列提纲,想清楚“说什么”、“怎么说”。

除了丰富的有声语言表达,态势语言也是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应该注意的地方,得体的穿着、适当的手势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为有声语言锦上添花,亦可画蛇添足,甚至产生歧义。

【参考文献】

[1][2]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87,189.

[3]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途径[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

上一篇:蛇年对联范文 下一篇:龙年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