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14:52:28

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散文篇1

关键词:徐志摩 爱情婚姻 诗歌 浪漫人生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可徐志摩并不爱她。虽然张幼仪出身名门、温柔贤慧,但徐志摩却坚决拒绝这门婚事。后来,他在奶奶的苦苦哀求下,忍痛接受了这门婚事,与张幼仪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便收拾行李外出读书,两人联系很少。1920年冬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徐志摩去接她时,有这么一个片断说明他不爱张幼仪:“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由于他们之间没有爱,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终于结束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美丽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家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通过林徽因的父亲相识。当时徐志摩正面临婚变,而林徽因正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倾慕之情,但徐志摩的感情正处脆弱的低谷期,经不起异性暧昧的触动。可在婚姻抉择的关键时刻,林徽因是理性的,她始终不能相信诗人瞬间迸发的热情,最终嫁给了梁思成。人生的游戏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在林徽因婚后的岁月里,尽管梁思成对她百般宠爱,内心却从未停止对徐志摩的思念。徐志摩最终为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据说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失事地点给林徽因带回了一块未烧焦的木块,林徽因一直将其系挂于床前。林徽因伴着床前的这块飞机残骸终其一生。

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理想中的完美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徐志摩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一起,有许多共同语言,他们可以谈诗,可以谈文学,徐志摩会讨陆小曼喜欢,而她的丈夫王赓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陆小曼,最终他们离婚了。而后徐志摩和陆小曼顶着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举行了婚礼,在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祝福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吸毒、玩乐表示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徐志摩除了他浪漫的爱情与婚姻,还有他浪漫的文字。

四、徐志摩浪漫的文字

(一)浪漫的诗歌

徐志摩1920年秋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与陈源、英国作家威尔斯等人相识,开始对文学产生出极大的兴趣。1921年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后经英国学者狄更生介绍,以特别资格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康桥,从此成为徐志摩人生新的起点。在康桥,他的心灵得到深层的荡涤,他寄情于山水,倾听自然,康河的灵性默默地滋养了他胸襟和情怀。在康桥,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与英国的作家学者们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和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再别康桥》正是有了曲折幽深的意境、低吟回环的节奏、周密的技巧和严整的格律而被传诵下去,成为名篇佳作。

(二)浪漫的散文

徐志摩浪漫的情思还表现在他的散文中。比如《翡冷翠山居闲话》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许是写得最酣畅的了。文中写一次远足,即便只是偶尔的放松,留给记忆也是难忘的。在这里,真是怎么想怎么做都有一种畅适。大自然复苏了人的天性,人生就没有必要再带上一幅面具。徐志摩是那么的喜欢走进自然中去,实在是借此发现了内心的自然。不过作为诗人的他是很任性的,也不想束缚自己。如《海滩上种花》一文中所说,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和愉快的童贞,这才自以为聪明地想到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可能,却忘了还有可能在人道的海滩上种鲜花。花不可能种活,但种花的精神不死,所以不能说诗人是过于天真了,其实倒很执着。

(三)浪漫的书信

徐志摩的书信中最出名的当然是他写给陆小曼的情书《爱眉小札》。徐志摩是个典型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他的爱是轰轰烈烈、恣肆的。对他而言,爱是血液里的火,心脏里的热情,生命存在的理由。爱必须是热烈、激情的爱,才能让他完全感觉到自己是因为在爱而存在的。在《爱眉小札》中,徐志摩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陆小曼,是因为他在爱陆小曼。《爱眉小札》中徐志摩多次提到要陆小曼陪他一起死,如:“眉呀,我心肝的眉呀,你快来伴我死去吧!”可想而知,在徐志摩看来为情而死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局。

五、徐志摩的理想悲剧

如果说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感到痛苦与无奈,那么林徽因重道德胜于爱情则给他带来的就全部是痛苦,而他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生命的另一次痛苦的开始。在我看过的许多情感电视和小说中,最真实的婚姻莫过于“一把青菜两条鱼”式的平淡婚姻。过于浪漫,过于完美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搅拌出的种种矛盾会冲淡当初的感情。如果徐志摩没有死于空难,我想他与陆小曼的婚姻也不会长久。他把他的婚姻设计成同他的诗文一样浪漫、完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徐志摩从一开始就是不清醒的。可以说他在这个婆娑的世界里受尽情苦的折磨。因此他最后只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也许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和命运。

参考文献:

(1)/f?kz=135910180

(2)《徐志摩诗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志摩的诗》 徐志摩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4)《最美的散文》马姗姗编;刘书书评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第49页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著

徐志摩散文篇2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肖猴),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歌的灵魂人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前,他父亲徐申如给他改名为志摩,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徐志摩是“浙江首富”徐家的长孙独子,天才的浪漫诗人,其短暂之一生,也有很多耐人深思的故事。

根据郁达夫的文字记录,电视剧里演绎了徐志摩与陆小曼剧烈争吵后,愤然从上海福熙路四明邨走出,坐邮政航班去北京,不幸随着失事的飞机,“作别西天的云彩”。他那有名的《再别康桥》:“悄俏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竟成了自己人生结局的预言。

徐志摩曾在访问日本期间写道:“上海的生活想想真糟,陷在里面时,越陷越深,自己也不觉到危险。跳出时就知道生活不应该这样。”他与京城名媛陆小曼的婚姻,带给他的是名誉受损、父子反目,父亲断了接济以后,爱慕虚荣的陆小曼肆意的享乐、无度的挥霍,让他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赶写诗文赚取稿费,胡适介绍他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教授,仅1931年上半年,他打着飞的八次往来于京沪;他为了治疗陆小曼的病,把翁瑞午请进家门,让翁在家里哄着小曼,还听信翁的建议,卖字画、做房产掮客,斯文扫地地去赚银子……徐志摩自己说:“我又是好面子,要做西式绅士的。”然而,他再也没有时间做绅士了!

他们的那场著名的婚礼,因为证婚人梁启超的那段空前绝后的证婚词,而更加著名:“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德高望重、阅历深厚的梁启超,根本想不到自己的话真的会一语成谶——密宗的语密啊!

陆小曼实在是不懂得惜福,以为自己的丈夫一直会好端端地放在那里,任自己支使。她的心灵是迷惘的,当上帝收回了给她的特权,噩耗将她带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曾经说:“我父亲命苦。”徐志摩的墓,曾遭多次变动:当年徐志摩灵柩回乡后,徐申如为儿子落葬于海宁硖石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遁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徐志摩三岁夭折的儿子彼得葬在他旁边;1966年,诗人墓地被炸毁,骸骨不存;在那里建起了化肥厂。据报道壬辰年年初,海宁化肥厂拆迁,志摩迷们在东山东南坡,找到了诗人旧址墓葬的两根花岗岩石柱。远在美国的徐志摩长孙徐善曾,表达了他的诚挚谢意。

1988年海宁市政府复建徐志摩墓地,邀请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设计,改建在硖石西山。这个志摩墓称不上衣冠冢,墓中只放了一本陈从周编的《徐志摩年谱》,迁坟墓志由陈从周题词。

1992年查良镛(金庸)先生回老家海宁,曾经拜谒过表兄徐志摩在西山路上的墓,还去了硖石干河街中段的徐志摩故居,门头“诗人徐志摩故居”这几个字是金大侠题写的。

今年初夏,我和几位兄长回海宁袁花镇,重游故居赫山房;又到海宁市区,再次参观了这个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短暂的居住地,一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小洋楼,四周的庭院开满鲜花,这是他的父亲徐申如1926年在他们结婚前修建的新宅。当时居住着徐志摩的父母,还有他的前妻(后来作为他父亲徐申如的继女)张幼仪——曾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这无疑是一座令人侧目的豪宅。海宁市政府很慷慨,把它修得崭新、华丽而时髦,隔开几个门面是海宁市最老的五芳斋,破旧的店面与之形成鲜明的对9系,让人不相信这楼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了。徐志摩故居二楼的房间里分别展示着徐志摩的诗稿、报道飞机失事新闻的旧报纸等文物,梁启超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婚训词也在其中。

徐志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朱自清认为:“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这些为他带来了不少的创作灵感,但也断送了他的一生。诗,必须离开现实;现实,是诗的悖论,是诗的摇篮和尸床。御风而行的才子是情感盖过理智的人,他被现实生活所累,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徐”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徐,安行也。从彳余聋。”秦朝的方士、山东人徐福带了三干童男童女,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传说到了日本,生存繁衍。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即神武天皇。

徐是全球华人的一个大姓,徐姓在中国大陆地区按人口排序是第十位。徐姓是当代第11大姓,与中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今山东南部郯城一带),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施行仁政,备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带着百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若木就是徐姓的得姓始祖(今葬于山东郯城县,建有“中华徐氏始祖陵”)。徐姓人口在山东省最多,徐州市在1958年前也划归山东省,现属江苏省。“五省通衢”的徐州被描述为: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名字中有“徐”字的人不少,如叫陈徐萍、龚徐庆、徐君淑、徐勇等。肖猴、肖狗、肖马的朋友名字中有“徐”字的不错,为上上格,他们对人友善,勤奋向上,事业有成,温文尔雅,老年幸福;肖鼠、肖羊、肖猪的朋友名字中有“徐”字的,他们性格内向,循规蹈矩,少年艰苦,部分人有两次婚姻;肖牛、肖鸡、肖虎的朋友名字中有“徐”字的,一般会远离出生地,去远方发展,他们性格内向,坚韧好礼,易有官非,部分人今年工作事业有变动;肖兔、肖龙、肖蛇的朋友名字中有“徐”字的,今年是他们的喜年,部分人会有喜事,他们崇尚正义,志气高远,公众无私,乐观进取,感情丰富,部分人要小心肝脏的健康,他们忌住西首房。

徐志摩是用生命来诠释诗歌的,他的《云游》道出了他对生命的解读: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为了把自己交给太阳,先投身如渊的黑暗,没有人能拯救你……

徐志摩散文篇3

为此,我致力将学院“博物馆化”,不断积累文化的存蓄;并不断组织各种文化和艺术的活动,以增添校园空气人文的含量。当然,我也更希望在北洋的土地里找到它自身的一些文化宝藏,把它挖掘出来,让它自身的文脉和血气通畅,让它的历史在今天发光。故而,在十年前建院之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请蜡像艺术家来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的创办人盛宣怀塑像。

三年前我到山东做文化考察,顺道去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济南西南郊的新校区。院长潘鲁生陪我在校园里散步,在他们偌大的校园里居然有一座山。令人更吃惊的是这座山的历史非同寻常,竟然就是诗人徐志摩当年乘机遇难的那座山。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去北京出席林徽因关于中国建筑的演讲会,由上海搭乘中国航空公司一架邮政飞机,在途经济南时遇到大雾,驾驶员难辨认方向,最后撞在长清一座不足百米的小山上,机毁人亡。我当初从近代文学的史料中读到这个悲剧的过程,印象中此山雾霭遮面,阴森不祥,但潘鲁生引我去那里一看,却是山林青翠,风物温和。这又不禁想起蔡元培先生悼念诗人写的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我心因之释然。

可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位年轻人,列徐志摩做过些研究,告诉我徐志摩曾在北洋大学上过学,时在1916年,学习法学,直到1917年北洋大学的法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他便随之去了北大。头一次听说徐志摩曾经就读于我现在工作的天津(北洋)大学,这使我十分汗颜。由此回沣后,查阅资料,知道徐志摩曾来京津上学,由于深感当时社会和政治的腐败,才转而留学到海外。不管怎么说,由于徐志摩在天津大学念过书,便不由得增添了对这位具有非凡才情的诗人的关切。

前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特意去到国王学院游赏,是因为徐志摩那首深驻中国人心里的名诗《再别康桥》就是在这里写的。

如今,在剑桥留学的中国学生把这首诗中那几句人人会背诵的诗,刻在一块表面平滑的石头上,放在桥边,给绿茸茸草地一衬,清新耀目。我忽然心动,好像有了灵感。我站在桥上用手机打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潘鲁生院长,对他说:“何不塑一尊徐志摩像,铸成同样的两座,分别放在我们两所大学的校园里,一座纪念他之生,一座纪念他之死。”

潘鲁生赞同我的想法,请他学校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雕塑家来创作。作品进行得很快。这年的初冬我去泰山做挑山工口述史,顺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时,就与潘鲁生和雕像的作者讨论小样了。经过反复的修改与深入,徐志摩雕像终于完成。

我喜欢这件作品在写实的本体上,对人物的身材的修长做了一些大胆的夸张,喜欢作者追求语言的纯净与精致美,喜欢雕像骨子里那种诗人的清灵。应该说,它看似写实,实际却是一种意象,一种气质,一种凝固的性灵。

现在,我把它竖立在校园的一块树叶婆娑的绿地上。我不想叫人看出是“刻意”放在这里的。我希望就像一个世纪前,诗人散步或走过这里,偶有所思,步履稍停。但这一停,就永远停在北洋的文化史里了。他一定会对今天校园的学子们有所触动吧。

徐志摩散文篇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徐志摩散文篇5

【关键词】徐志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产阶级物质文明

徐志摩,1897年1月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镇。徐志摩少年时期就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当1918年徐志摩被他的父亲安排到美国留学时,他并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思学习金融学,而是进入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19年6月徐志摩从克拉克大学毕业,同年9月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

徐志摩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1920年9 月,徐志摩却放弃了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离开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徐志摩离开美国和政治有很大关系。他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不感兴趣,却非常欣赏英国的政治模式,他曾指出:“不但东方人的政治,就是欧美的政治,真可以上评的能有多少。美国人太陋,多数的饰制与多数的愚暗,至多只能造成一个‘感情作用的民主政治’(sentimental democracy)。此外更不必说了。比较像样的,只有英国。”徐志摩喜欢英国的政治模式。他认为不但东方人的政治,就是欧美的政治,真正可以拿得出来评论的只有英国。

徐志摩对英国这个唯一堪称现代的政治民族推崇备至。他认为即使英国有国王,但其政治却比美国更加民主、自由。他用两个相对的情形来比较英美的政治,“我们只要看一两椿相对的情形。美国人对付社会党的手段,与乡下老太婆对付养媳妇一样的惨酷,一样的好笑。但是我们到礼拜日上午英国的公共场地上去看看:在每处广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人群,不是打拳头卖膏药,也不是变戏法,是各种的宣传性质的演说。……总之种种相反的见解,可以在同一的场地上对同一的群众就行宣传运动;无论演讲者的论调怎样激烈,在旁的警察对他负有生命与安全与言论自由的责任,他们决不干涉。”他在英国时甚至为工党领袖麦克唐诺尔德去拉选票。

在徐志摩看来,政治简直是英国人的“家常便饭”,从英国人实际的生活,就知道英国人是天生的政治的动物。“英国人的政治,好比白蚁蛀柱石一样,一直噬入他们生活的根里,在他们(这一点与当初的雅典多少相似),政治不但与日常生活有极切极显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政治便是他们的生活,‘鱼相忘乎江湖’,英国人是相忘乎政治的。……政治的已经和入他们脉管里的血流。”徐志摩认为,如果中国的政治能够进化到平民百姓都能感觉到政治与自身的关系,中国的政治家与教育家就不妨着实挺一挺眉毛了。显然,徐志摩希望中国的平民百姓能够意识到政治、关心政治,从而形成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围。

徐志摩十分欣赏英国带有贵族式保守色彩的自由主义文化,这种英国式保守的自由主义成为徐志摩政治思想的基本底色。他说,“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是激烈的;是保守的,但不是顽固的。自由与保守并不是冲突的,这是造成他们政治生活的两个原则;唯其是自由而不是激烈,所以历史上并没有大流血的痕迹(如大陆诸国),而却有革命的实在,唯其是保守而不是顽固,所以虽则‘不为天下先’,而却没有化石性的。”英国的这种政治生活原则和这种原则带来的政治局面与中国封建主义顽固保守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因此,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徐志摩拿落后的中国与进步的西方相对照,主张中国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为己用。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向英国学习是很容易为世人所质疑的,然而徐志摩并不避嫌。他认为英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一面和英国社会进步的一面是两回事。学习英国,可以摒弃它压迫的一面,吸收他先进的一面。学习英国,是因为英国“侵略,压迫,该咒是一件事,别的事情可不跟着走,至少我们得承认英国,就它本身说,是一个站得住的国家,英国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徐志摩主张学习英国,在中国实现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留学英国的经历对徐志摩的影响是极大的,他后来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英国文化培养了徐志摩的自我意识,在剑桥的自由风气中徐志摩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徐志摩憧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痛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徐志摩在出国之前,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崇尚资产阶级机器大生产。“我不曾出国的时候只听人说振兴实业是救国的唯一路子,振兴实业的意思是多开工厂;开工厂一来可以解决贫民生计问题,二来可以塞住‘漏卮’。”到了美国之后,徐志摩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他思想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一时期徐志摩读了罗斯金、马克思等人的一些著作,其中的一些观点很合他的“脾胃”,二是他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的目睹了机器大生产无情的一面,资本主义大工业高度兴盛,为人们创造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弊端。徐志摩在《南行杂纪》中这样说道:“罗斯金与马克斯最初修正我对于烟囱的见解(那时已在美国),等到我离开纽约的那一年,我看了自由神的雕像都感着厌恶,因为它使我联想起烟囱。我不喜欢烟囱另有一个理由。我那历史教师讲英国十九世纪初年的工业状况,以及工厂待遇工人的黑暗情形,内中有一条是叫年轻的小孩子钻进烟囱里去清理龌龊,不时有被熏焦了的。我不能不恨烟囱了。”

徐志摩告诫国人切莫盲目发展工商业,重蹈西方物质文明破产的老路。1923年12月,徐志摩写了《罗素又来说话了》一文,他一面赞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一面又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了揭露批判,他谈道:“现有的工业主义、机械主义、竞争制度,与这些现象所造成的迷信心理与习惯,都是我们理想社会的仇敌,合理的人生的障碍。”徐志摩看到了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些弊端,但是物质文明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然,徐志摩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缺乏辩证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徐志摩.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集(乙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2]徐志摩.吸烟与文化[A].徐志摩文集[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3]徐志摩.南行杂记(二):劳资问题[A].徐志摩全集(第八卷)[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徐志摩散文篇6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真正伟大的名作,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再别康桥》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或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论时间有多久远,不论经历多少风雨,它的光辉和灿烂,都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徐志摩散文篇7

1、徐志摩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由新月诗人陈梦家编);

2、除此之外.徐志摩还有《翡冷翠山居闲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散文,《卞昆冈》等剧本,《》等小说,《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等译著。

(来源:文章屋网 )

徐志摩散文篇8

2、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剧本《茶馆》;

3、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4、徐志摩。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5、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上一篇:中标通知书范文 下一篇:涨价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