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范文

时间:2023-09-23 10:21:19

伊核协议

伊核协议篇1

在未来六个月内,伊朗将暂停部分铀浓缩活动,并以更大的透明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则回以缓和对伊朗的制裁。各方设定将在临时协议生效之后的一年内完成最终协定的谈判并付诸实施。

协议能否有效冻结伊朗获得核武器的进程,并最终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重要的是,这是一次诚意的测试——各方都展现了外交解决中格外宝贵的诚意。

伊朗新总统哈桑·鲁哈尼9月上任伊始,发出了伊朗积极与西方缓和关系、进行建设性外交接触的信号,国际社会报之以谨慎的乐观。

对于伊朗来说,虽然未在协议中明言,但是默许伊朗继续进行铀浓缩活动,就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认了伊朗核活动的权利,这正是伊朗一直以来寻求的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尊重”。伊朗同时还看到了西方解除制裁的希望,甚至是恢复地区大国地位的可能性。因此,协议的达成在伊朗从上到下赢得一片欢呼声。

一名伊朗外交官对《财经》记者表示,无论谈判能否产生协议,伊朗都是赢家,因为伊朗已经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如果西方能够放松对伊制裁,当然是双赢的好事;如果西方国家依然固执地对伊朗采取敌对态度,那么只能证明西方根本没有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诚意。 艰难的谈判

在西方看来,伊朗有足够的动力与西方达成妥协以放松制裁,摆脱目前的孤立局面。伊朗统计局9月公布,按照波斯历,伊朗经济比上一年萎缩了5.4%;根据伊朗央行的报告,在过去一年中,伊朗国内的面包价格上涨了38.8%,乳制品价格上涨超过50%,茶叶价格上涨超过58%,而香烟的价格——伊朗到处都是烟民——几乎翻了一番。

不过至少在口头上,伊朗人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与西方的谈判或接触是迫于西方制裁的压力,西方认为通过制裁能够改变伊朗行为模式只是一厢情愿。

美国方面,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伊朗问题研究员卡利姆·萨贾德普尔认为,白宫已经意识到,“制裁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已经到达顶峰,印度等国家不会一直不顾自己与伊朗的商业和战略利益,一味讨好美国国会”。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与伊朗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秘密接触,美国方面的参与人主要是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和副总统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这两人从2013年3月起,至少与伊朗官员进行了五次会晤,其中有四次是在鲁哈尼就职总统之后。会谈的地点主要选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伯恩斯和沙利文大多时候选择搭乘军用飞机、走侧门和乘坐货用电梯,以免走漏风声。

国际社会可以与伊朗坐下来谈判的窗口期稍纵即逝。伊朗外长、首席核谈判代表贾瓦德·扎里夫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说,我们已经浪费了八年的时间,现在随着伊朗新政府的成立有了一个开放的机会,我们应该“在这个窗口关闭之前守护它”。

在11月20日谈判重启后,美国国务卿克里亲自告诉扎里夫:“如果我们谈不拢,那么美国肯定会带头发起新一轮制裁,也不会留出新一轮谈判的余地。”谈判的窗口将可能被无限期地关闭。

有美伊秘密会晤的铺垫,再加之双方有足够强烈的政治意愿,11月24日过渡协议最终达成。协议规定,在未来六个月内,伊朗将暂停生产浓度为5%以上的浓缩铀;稀释或转化其目前浓度为20%的浓缩铀库存;停止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运转,这一反应堆被认为将有可能在2014年投入使用,每年能够生产可用于制造两枚核弹的武器级的钚;不再兴建新的铀浓缩设施,不再安装和使用新离心机,不再增加浓度为3.5%的浓缩铀的库存;同时,伊朗将暂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准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境内的核设施和材料进行主动性更强和更为严厉的核查。

作为回报,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将暂时取消部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在各自国内政治框架允许的范围内,六个月内不再出台新的制裁;暂时取消对伊朗贵金属和石化产品出口的限制,这预计能够给伊朗带来15亿美元的收入;允许伊朗石油出口维持在现有水平并获得石油出口收入;解冻4亿美元的伊朗海外资金用于政府支持伊朗海外留学生的助学金计划。

尽管伊朗和西方对协议是否承认了伊朗核权利存在解读上的差异,但协议仍赢得参与谈判各方的欢呼声。毕竟这是自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首次与美国达成公开协议,也是自伊朗前总统内贾德宣布恢复铀浓缩之后的八年内,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首次真正出现曙光。 不安的盟友

美国接下来面临两件当务之急:一是阻止美国国会在双方尚未建立起信任关系的脆弱时刻通过新的制裁法案,破坏当前的和谈气氛;二是说服美国的盟友们接受美国对伊朗政策的转向。

各方达成过渡协议的消息刚刚传出,以色列旋即声称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协议,因为该协议“纵容伊朗,让它能继续提炼浓缩铀”。以色列总理还在最短时间内向华盛顿派出了由国家安全顾问约西·科恩率领的代表团,试图影响美伊缓和对立关系的进程。

法国前驻伊朗大使佛朗索瓦·尼库洛分析称,特拉维夫非常担心一旦西方国家与伊朗恢复正常关系,以色列就可能丧失与美国和欧洲保持的优先关系。

而且,一旦美国和欧洲通过外交手段成功与伊朗达成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终协议,那么以色列宣称必须对伊朗核计划采取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以色列在地区政治中可用的牌将会大大受限。

与以色列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沙特阿拉伯——伊朗摆脱孤立,地区力量平衡就将会被打破。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及巴以冲突、反恐、能源安全、核不扩散等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上,伊朗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沙特担心,美国现在正朝着承认并试图利用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解决地区问题的方向前进。阿拉伯人从痛苦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教训是:无论对抗还是合作,不管伊朗、美国和以色列决定做什么,倒霉的总是阿拉伯人。

沙特早已对美国中东政策表现出严重不满。先是10月,在未知会美国的情况下突然宣布放弃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抗议美国未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上采取与沙特一致的立场;随后,沙特情报机构负责人班达尔·本·苏尔坦亲王表示,他的国家将不再在叙利亚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合作。2013年更早些时候,美国试图削减对埃及军事援助给埃及军方施压,沙特积极表示埃及失去的任何外部军事援助都将由沙特弥补。 智慧的较量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伊朗重返国际社会,有利于稳定三年多来持续动荡的中东地区局势,拥有8000万人口的伊朗市场对于伙伴国家也是巨大的诱惑。而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解决伊朗核问题、恢复与伊朗正常关系是其之前五任总统都没能完成的事业,对于正在国内处于颓势的总统来说,这份外交成绩单无疑是一剂急需的振奋剂。

不过有着强大以色列游说力量的国会仍然是他实际收获这份成就的拦路虎:即便能保证国会在六个月期限内不再通过新的制裁法案,在下一步取得最终协议的艰难路上,奥巴马还会面临如何进一步取消制裁措施的难题。

在奥巴马任期内,许多由总统下令实施的对伊制裁都经国会批准变成了法律,要解除法律不仅仅要求伊朗拆除核基础设施,还会有更为广泛和苛刻的要求,例如伊朗终止与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的黎巴嫩真主党的联系,甚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实际上转变成一个世俗的开明共和国等。

据萨贾德普尔研究,过渡协议仅仅解除了对伊朗制裁中相当少的一部分。据美国测算,制裁措施造成伊朗的石油出口比两年前减少了60%,而过渡协议只是保障其石油出口量不再继续下滑;与伊朗将近1000亿美元的被冻结资产相比,过渡协议解冻的4亿美元少得可怜。“过渡协议所带来的乐观情绪和期许有许多是不现实的。”萨贾德普尔称。

鲁哈尼也同样面临着国内强硬派的压力。协议签署的当天,就有一部分伊朗国会议员对协议横加指责,并声称该协议必须通过国会批准才能生效。根据伊朗媒体的报道,扎里夫在国会听证时小心翼翼地表示:“伊朗与美国之间的谈判仅限于与伊朗核计划相关的问题,而没有在其他问题上进行接触。”

在过渡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六国对伊朗所做出的核承诺的力度和可信度的争论将不可避免,这将直接影响到放松制裁的速度和范围。尽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过渡协议表示赞许,但其周围仍有根本不赞同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强硬派存在,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以便发现协议中的不足来指责谈判代表辜负了领导层。

伊核协议篇2

地点:瑞士洛桑

事件:伊朗核问题谈判各方宣布达成框架性协议,并将着手达成全面协议。

镜头转向伊朗首都德黑兰,很多伊朗人闻讯后欣喜地走上街头狂欢庆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里的保守人士唾沫横飞,奥巴马则信心满满地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在协议反对者眼里,此时的总统似乎有点像签署慕尼黑协议后自称赢得和平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不管怎么说,这场持续多年的伊朗核谈判,总算有了一个看着不错的阶段性成果。然而,最后一公里的行程,目的地就在前方,路途却依然艰辛。

美伊斗法:肥皂剧、悬疑剧?

这场持续多年的以美伊斗法为核心的外交大战,可谓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绝大多数人恐怕都记不起美国和伊朗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了核问题展开斗法的了。让我们简单回顾下这段历史。如同很多美国的对手或敌人一样,伊朗核问题的起源也可以说是美国自己一手造成的。时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巴列维王朝的伊朗通过美国和西方盟友获得了核技术,开始着手研发核能源。然而时局风云变幻,美伊在伊朗革命后迅速交恶,当初对伊朗核开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美国,突然跳出来指责伊朗所谓的和平利用核能不过是掩盖其核武器研发计划。伊朗核问题真正被国际社会怀疑为试图制造核武器是在2003年2月,当时伊朗高调宣称发现并提炼出铀,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进行施压。虽然在英法德三国斡旋下,2003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是伊朗并没有因此停止铀浓缩活动,坚持声称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从此开启了伊朗核问题反复循环的节奏。在联合国要求伊朗停止行动未果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通过联合国对伊朗进行持续制裁,但伊朗始终不肯屈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月,美、中、俄、英、法、德等6国外交官开始就伊朗核问题进行会谈磋商,从而初步形成了伊朗核问题相关6国与伊朗对话机制雏形。自2008年开始,伊朗核问题谈判主要在联合国框架下由上述6国和伊朗展开,这一机制的存在使得外交努力一直没有彻底失败,也较为有效地抑制了美国、以色列等对伊朗动武的企图。

伊朗核谈判的转机出现在2013年下半年,当时温和派代表鲁哈尼出任伊朗总统,对外界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他对内贾德时期与西方的强硬对抗政策进行了反思,主张推行相对开放透明的政策,并频频释放温和信号,被称为“用微笑俘虏西方人的心灵”。2013年9月,鲁哈尼在联大发言称,伊朗愿意推动就核问题开展的对话,再次重申伊朗核计划只是为了民用。伊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减缓核发展步伐,换取西方减轻对伊朗的封锁制裁,从而充实国库,改善国内状况,提高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同年10月中旬,伊朗再次开始与6国在日内瓦进行会谈,并在11月24日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伊朗同意在2014年7月20日前暂停部分核项目,作为回报,西方也相应减轻制裁强度,各方将继续寻求达成全面协议。在美国看来,当时这一协议是近十年来伊朗核问题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也是美国等持续施加压力后取得的重要成果。奥巴马曾表示,这是近十年来伊朗核项目首次得到遏制,将大大限制伊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不过,希望只是短暂出现,以叙利亚为导火索的中东乱局再次刺激伊朗核问题。针对所谓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威胁,美国、以色列、沙特等国家认为伊朗正在实行人战争,扩大什叶派势力范围,各方关系再度紧张,这也让伊朗与西方的分歧更为明显,影响到核问题谈判进程。最后,各方同意将谈判期限延长到了2014年的11月24日,期间又共进行了6轮会谈,谈判一直在曲折中进展,在分歧中前进,最后期限也数次推迟,直到今年4月才得以达成政治性框架协议。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外交战中,美伊双方各施其法,伊朗在关键利益上寸步不让,美国动辄释放武力打击信号,同时也不时丢些胡萝卜,比如2013年奥巴马在联大发言时宣布,美“承认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美“无意改变伊朗政权”。近一年来,奥巴马不顾国内反对声音,多次表示继续加强对伊朗的制裁将可能导致外交谈判彻底破裂,甚至不惜警告国会自己将否决任何新的制裁措施提案。伊朗一方面对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采取不妥协姿态,另一方面在谈判问题上采取了务实政策,因而双方相互很默契地没有扼杀伊朗核问题相关6国这一机制,始终让外交选择保留可能性。不过,双方想必也心知肚明,国家利益的根本对立,将让伊朗核问题的未来走势更为复杂微妙。

“多赢”背后的利益考量

此次伊朗核问题6国和伊朗达成框架性协议,可以说是外交手段取得的一项关键成果。正如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伊朗外长扎里夫代表各方在瑞士洛桑的共同声明所说那样:“我们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我们就最终协议的主要焦点问题达成了框架性解决方案。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各方通力合作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方政治决断和良好意愿的体现。”人们都知道,国际政治是利益和权力的博弈。美国和伊朗之所以能够在马拉松式的谈判上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还是两国立足当前形势,从国家利益角度做出的选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不愿与伊朗走向对抗

由于美国全球战略正在实施以亚太再平衡为龙头的调整,因此在叙利亚、伊拉克等问题上美国本质上是不愿直接介入的,本想用人战争模式达成战略目标。但是在倒巴沙尔之初,即便美国也没有想到,ISIS势力竟然崛起得如此之快,甚至有了实体的“伊斯兰国”,这股极端恐怖势力利用各国内乱和各方矛盾,得以在中东真空地区迅速生根扩展,并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构成严重威胁。考虑到美国目前处于国防财政紧缩的时期,美国不愿也无力在此敏感脆弱时期与伊朗翻脸。因而美国试图缓和与伊朗的紧张关系,集中有限战略资源应对新威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不惜就此与执意严惩甚至武力打击伊朗的以色列发生摩擦的原因。因为一旦协议无法达成,早就对谈判不满的以色列有可能单边采取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作为以色列的盟友和中东战略格局重要操纵人,届时美国恐不得不介入,甚至与伊朗爆发正面冲突。

其次,伊朗渴望松绑制裁恢复经济。尽管伊朗官员在制裁面前从不低头,但客观来讲,西方的长期制裁让伊朗举步维艰。美国等国推动实行的制裁极为严厉,对伊朗国内经济和民生造成了较为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导致伊朗石油收入大幅下降,不得不承受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的代价,进而引发国内货币贬值,民众就业率下降,日常生活质量下滑。这样的局面给伊朗现政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国内温和派希望能够通过达成协议,逐步取消对伊朗的严厉制裁。

再者,“伊斯兰国”极端势力的崛起为美伊提供了共同敌人

美伊关系在近期的微妙变化是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最好诠释,国家利益决定了双方的政策选择。对美国而言,ISIS的横空出世严重干扰了美国对中东尤其是叙利亚的政策,如今的伊斯兰国正在成为多方极端势力效忠或合作的对象,它的恐怖思想和行径竟然表现出如此蛊惑人心的吸引力和危险的破坏力,这无疑是给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恐怖组织势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甚至不少来自西方国家公民也跑到中东加入该组织。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曾指出,“ISIS是比更大的威胁,过去(现在仍然是)基本上以破坏为乐。ISIS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伊斯兰政权,在中东乃至更广阔的疆域恢复其眼中的纯粹伊斯兰教。ISIS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日益站稳脚跟。在某个时刻,它将把枪口对准约旦、黎巴嫩和其他国家。在中东这个能源资源依然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的地区,除了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外,更是战略梦魇。更有甚者,成功将助长野心,外国的ISIS武装人员迟早将回到故土,从内部威胁欧洲和美国的安全。”

哈斯的预言不幸被言中了。近年来,“伊斯兰国”疯狂地与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军队交战,虽各有胜负,但各方也难以在短期内消灭这股恐怖势力。此外,ISIS的士兵不断在战场上斩首、屠杀西方或敌对势力人员的视频,血腥残暴,令人发指。更让世界担忧的是,它的成员或信徒数次发动针对西方世界的恐怖袭击活动。比如,2014年12月澳大利亚悉尼发生的咖啡馆人质劫持事件,犯罪分子公然打出了ISIS的旗帜。今年制造法国巴黎 《查理周刊》袭击事件的凶手据称就是效忠“伊斯兰国”。在美军空袭轰炸极端组织后,美国也成为ISIS的袭击目标,“伊斯兰国”发言人叫嚣美国“别做懦夫,用无人机袭击我们。派出你们的士兵,我们将在伊拉克羞辱他们”。不少武装分子也向美国宣战,威胁要对美国本土和驻外机构、人员发动恐怖袭击。美国国防部长话语沉重地表示,伊斯兰国是“我们迄今见过最强大的恐怖组织”。

对伊朗而言,ISIS是残暴的逊尼派宗教武装团体,背后还有死敌沙特的影子。这一组织要消灭一切世俗的存在,对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内部什叶派民众构成致命威胁,因此伊朗绝不会允许一个威胁到什叶派力量和国家安全的极端恐怖势力存在。要知道,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是什叶派势力的大本营。伊朗自不用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国家;伊拉克是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约占60%,萨达姆统治时期遭受逊尼派残酷镇压,不少什叶派重要人士曾逃亡伊朗避难。在后来反对萨达姆的斗争中,什叶派势力迅速壮大,如今不少人已经在伊拉克政府位居要职,影响不可小觑,无怪乎有人评论,伊拉克政府并不是亲美,而是亲伊朗;在叙利亚,虽然什叶派只是少数,但长期掌权的阿萨德家族属于什叶派的分支阿拉维派,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执意要阿萨德的原因所在。上述3个国家依次相连,互为依持,再加上一向得到伊朗支持的哈马斯等武装势力,形成了美国等所谓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因此,就在美国还犹豫是否出兵帮助伊拉克政府时,伊朗已经派出革命卫队“圣城耶路撒冷”旅的3个营到伊拉克前线,帮助伊拉克军队协防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和纳杰夫,抵抗“伊斯兰国”势力。伊朗官员明确指出,如果形势持续恶化,伊朗还将派出更多军队到伊拉克,伊朗甚至表达出愿意和美国一起合作对付ISIS武装分子,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其实这也恰好反映出美伊两国对打击“伊斯兰国”有着心照不宣的共识。

最后,国际社会努力推动各方达成协议

目前从北非到叙利亚、伊拉克再到也门,整个大中东地区陷入新一轮混乱和战火之中,美伊关系如能缓和,势必有助于地区安全形势缓和。如果此轮伊朗核谈判再次无果而终,美国、以色列国内采取军事行动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论调势必重燃。另一方面,从国际防止核扩散角度来看,伊朗核问题如能最终达成协议,将给国际社会带来积极影响。正如兰德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伊朗核问题占据了美国不扩散政策的中心长达十余年,严重分散了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不扩散领域其他重要问题的关注,“如果伊朗核计划不再被视为一种危机,那么它将使美国及其他国家得以对其他重要的不扩散问题采取战略性行动……达成协议将给国际社会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不扩散机制或许是一团糟,但它的确在发挥作用”。因此,谈判6国、欧盟和伊朗做出了很多外交努力,希望能给长期僵持局面带来一股新气象,也为最后解决伊朗核问题打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方的立场和理念对拉近各方立场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各方出现较大分歧、寸步不让的时候,中方提出的意见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发挥出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最后一公里为什么难走?

伊朗核问题各方对推进谈判都做出了积极努力,虽然多次推迟最后期限,但换个角度来理解,这种推迟更应被看成是各方为更好解决伊朗核问题而争取的更多时间,这才有了此次框架性协议的最终出台。按照谈判设想,2015年6月底各方在框架性协议基础上,将争取制定全面协议。从目前看起来,距离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似乎只差最后一公里了,但这段行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阻碍甚至危险。

美伊双方政治动机差异依然存在

自中东局势不断恶化以来,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面临着全面崩盘。如今,伊朗核谈判可能是奥巴马政府唯一可以拿来撑门面的“亮点”工程。但是,即便美国主动展示了橄榄枝,并不表示美国将会因此彻底扭转美伊关系对立实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美国中东政策的根本立场和反恐战略的现实需要。例如,2014年8月,就在两国进行外交磋商的时候,美国财政部依然宣布对伊25家企业、银行和个人实施制裁。更何况美国国内敌视伊朗的势力很强大,美伊矛盾难以消除。从伊朗方面看,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和捍卫什叶派领袖地位的宏大目标,其中尤以应对美国及其中东盟友对其构成的军事威胁为主要目的。因此,伊朗如放弃或自我限制核计划,交换条件必然是要求美国对伊朗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予以尊重,而这同美国中东政策基本立场仍不相容,因此伊朗的姿态也存在缓解紧张局势,争取时间的打算。

美伊两国国内政治生态对谈判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伊朗总统鲁哈尼多次表示,伊核谈判所有相关问题都有希望得到解决,伊朗也愿意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全面协议。不过分析人士也担心,伊朗此举只是缓兵之计,国内支持发展核力量的强硬派对政府影响不可忽视,甚至鲁哈尼本人在参加革命时,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强硬派关系十分密切。针对框架协议达成后开始的新一轮谈判,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表示,美国才是威胁和不稳定的源头。他之前还曾表示,如果美国不能同时解除对伊朗的全部制裁,关于伊朗核计划的任何协议都将不可能达成。伊朗革命卫队副司令也做出强硬姿态,表示无论谈判达成什么样的协议,伊朗绝不允许外界对其军事设施进行核查,“对于提出这种要求的人,我们将以子弹回应”。

美国也有类似情况。奥巴马已经成为公认的“跛脚鸭”总统,国内强硬派势力又对伊朗极不信任,早就失去了谈判耐心,“府院之争”也将对奥巴马的外交计划构成巨大挑战。就在框架性协议达成后不久,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4月14日以19票赞成、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一项法案,核心内容就是要赋予国会审议伊核谈判最终协议的权力。1个月之后,在5月14日,美国众议院也以400票赞成、25票反对的绝对多数表决通过该法案,至此法案已在参众两院都获得通过,即便是不少人士也倾向于此法案,这也说明美国对伊朗核问题协议存有很大怀疑,奥巴马更感四面楚歌。对此,早就对奥巴马政策不满的以色列颇有些幸灾乐祸,以色列情报部长尤瓦尔・施泰尼茨对美国国会获得审议权难掩喜悦之情,认为这项法案将“对阻止一项糟糕协议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东敌视伊朗的国家不会轻易改变立场

以色列、沙特等国长期对伊朗持有敌对态度,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政治矛盾四处激化叠加,导致一系列动荡,最终使以伊朗为代表什叶派势力在很多地方呈坐大之势,并同逊尼派力量在也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发生激烈冲突。沙特原本试图利用低价格石油武器压垮伊朗,但美国近年来淡化了与沙特关系,还试图与伊朗联合打击“伊斯兰国”,这导致了沙特的不满。

对伊朗核协议反对最强烈的恐怕要属以色列。它始终认为伊朗政府在核谈判上是虚伪的,坚决反对美国放松对伊朗的制裁和军事压力,并一直在准备单边军事行动。因为伊朗如果获得核武力量,将对以色列构成生死攸关的威胁。2013年底,当谈判各方在日内瓦达成初步协议消息传来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批评协议说,“这不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而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允许一个危险的政府掌握最危险的武器,对全世界的安全都是一个威胁”,他还表示将尽一切努力阻止达成一个“坏而危险的协议”。2015年3月,在以色列大选前夕,内塔尼亚胡应共和党掌控的美国国会邀请访美并在国会及美国著名犹太游说团体“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发表了讲话。他此行时机不可谓不微妙,一是以色列大选在即,国民对国家安全问题极为关注。二是伊核问题各方正处于接近达成协议之际。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并不欢迎其在此时访美,拒绝与其会晤,甚至副总统拜登也借故没有出席内塔尼亚胡在国会的演讲。随后,奥巴马还毫不客气地指责内塔尼亚胡,认为后者借助到美国站台讲话,有故意制造美国政府在以色列选举中支持他的嫌疑,此外,他还批评内塔尼亚胡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是错误的,只会逼迫伊朗更坚定地研发核武器,奥巴马强调“一个能够将伊朗核项目的现状最少维持10年的协议才是避免伊朗走上制造核武器之路的最好办法”。这也反映出美国国内保守势力、以色列、奥巴马在伊朗核谈判问题上的尖锐分歧。随着2015年3月内塔尼亚胡顺利连任总理,未来以色列对伊朗的政策恐将持续强硬,这也给伊朗核问题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伊朗与西方在限定核计划和解除制裁方面还存有分歧

根据美国公布的框架性协议内容,伊朗将把铀浓缩离心机数量从1.9万台削减至6104台,而且未来将仅保持5060台运转;将低丰度浓缩铀库存从1万千克削减至300千克,15年内不新建任何铀浓缩设施;福尔多铀浓缩设施至少15年里不再用于铀浓缩,而纳坦兹核设施则将成为伊朗唯一用于铀浓缩的设施,且先进离心机的研发将受到限制,确保伊朗至少不能在一年内获取足够的武器级浓缩铀以制造核武器;阿拉克重水核反应堆经过改造后将不再能提炼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15年内不得新建重水核反应堆;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对伊朗核设施和核活动进行核查。尽管这是伊朗和6国取得的显著谈判成果,但在关键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核心问题就是伊朗希望保留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同时要求彻底取消长期损害伊朗经济的国际制裁。伊朗表示,为了满足国内能源需求,伊朗希望拥有十倍于现有数量的离心机。同时,一旦全面协议得以达成,西方应解除所有对伊朗的制裁。美国则希望伊朗在承诺不利用民用核计划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削减伊朗大多数离心机,并由国际社会进行长期监督,同时伊朗应将国内储存的低浓缩铀原料运往境外,以此彻底消除制造核武器的可能,唯有如此才会考虑以有条件、分阶段、有步骤地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从技术角度来讲,伊朗如果得以保留核能利用权力,在和平利用核能与研发核武器之间不易清晰划出分界线,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能力也相对有限,这也将成为伊朗与西方国家达成并履行协议时无法回避的难题。

伊核协议篇3

12年前,伊核谈判在维也纳艰难起步,而今同样在维也纳高调收官。这一过程中,伊核问题的走势可谓波谲云诡。但由于该问题不仅影响着地区局势、大国关系,更与核不扩散体系的维护、人类的共同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尽管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在最后阶段屡屡延期,但各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决心。七国外长高频率、长时间、大强度地磋商,甚至在克里摔断腿、舍曼撞破鼻、扎里夫背刺痛、萨利希肠穿孔的情况下仍无间断。令人欣慰的是,各方顶住内外压力在谈判底线上做出妥协,最终促成全面协议的签署。

被称为“世纪难题”的伊朗核问题能够达成全面协议,无疑是一项历史性突破。正如中国外交部长所言,“全面协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最重要的意义是体现了多赢、共赢精神,最重要的启示是坚持政治解决方向。”

不过,在庆祝伊核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国际社会仍需清醒地认识到,伊核问题表面看是核安全问题,但根本而言是政治安全问题,十几年艰苦谈判的背后是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与西方、与地区国家长达36年的尖锐对立。因此,所谓“全面”协议,并不能迅速、全面地消除其存在的种种变数,更不能“一揽子”地解决伊朗与有关国家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尽管由各自利益而带来的合作已经启动,但各种新的博弈和角力也已然开始。

现实利益推动合作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以来,美国与伊朗的关系长期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美国将伊朗视为“邪恶轴心”,伊朗则将美国看作“大撒旦”。几十年来,美国多次有过对伊动武的念头,企图通过武力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也经常放出狠话,要把美国逐出中东。然而,无论军事解决还是政治解决,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而非目的。美伊关系的发展最终还是印证了丘吉尔那句“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名言,这对冤家因各自利益而部分调整了原有的强硬政策,选择用谈判的方式解决核问题。

从谈判结果来看,美国和伊朗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首先,它得到了伊朗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延缓了伊朗获取核武器的生产周期,大幅消解了伊朗已有的核能力,将伊朗未来的核计划置于可核查的透明状态,从而维护了自身安全和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严肃性。

其次,面对以“”、“伊斯兰国”(IS)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极端思潮的泛滥,美国及其盟友虽深受其害,但它们既无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不愿重新陷入类似伊拉克战争的泥沼。因此,更多地依靠伊朗这个能够在反恐问题上有所作为的地区大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次,美国看似在伊核问题上有所“退”,但实际上是在谋求其全球战略的“进”,在伊核问题处于可控状态、中东处于相对平衡的基础上,美国可以抽身把更多精力投入亚太地区,对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更有力的遏制,从而尽可能地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

对伊朗来说,虽然全面协议限制了伊朗的核能力,但它保留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部分核设施,并且已经在制造核武器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从而为维护国家安全保留了重要砝码。而且,伊朗成功打破了国际社会的制裁,“谈判红利”逐步显现。全面协议一旦被确认得到履行,石油禁运和金融制裁这两项关键性制裁将会被取消,伊朗的发展潜力将得以激发,从而为扭转因封锁而造成的经济颓势铺平道路。

再说,伊朗在反恐问题上与西方国家有共同利益,可以借助打击IS等极端组织延伸利益的触角,巩固、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改变阿拉伯、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之间的力量对比。而全面协议的签署也为伊朗调整与世界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都已经开始着力在伊朗布局,新的竞争局面使得伊朗有了更多的战略选择,国际地位将得到提升。

从上述情况看,有关各方投入巨大的外交资源全力促成全面协议的签署绝非偶然,共同的利益是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因此,也就不应将谈判成功的原因简单地归于奥巴马急于为自己留下外交遗产,或伊朗受制裁所迫而不得不低头。

基于同样的事实与逻辑,短期内对全面协议的落实亦可以抱有谨慎的乐观,因为让核问题处于可控范围内是美国、伊朗进一步拓展国家利益的基础性条件,为此它们必须克服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挑战、避免因核问题影响国家利益的大局。

构建互信困难重重

伊核全面协议签署后,美国、欧盟、伊朗等方面均表示“伊朗与各国的关系将打开新的一页”。客观而言,全面协议的签署与实施只是伊朗与各国基于各自利益开展的局部合作,伊朗与西方国家、地区国家的关系短期内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

各方虽然都伸出了一只天鹅绒手套,但又都担心对方的手套里并不是展开的手,而是握紧的拳甚至锋利的刀。如前所述,伊核问题既是核安全问题,更是政治安全问题,因此,伊核问题能否按照最初设想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主要取决于伊朗与美国、以色列、阿拉伯世界等之间能否建立起可靠的政治安全互信。从当前情况看,各方并没有因全面协议的签署而停止角力,构建政治安全互信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就美伊关系而言,奥巴马政府公开表示,不会以武力颠覆伊朗现政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松对伊朗的遏制,也不会放任伊朗势力做大,威胁自身及其中东盟友的根本利益。协议签署后不久,奥巴马就强调,“一项协议并不能解决美国与伊朗的所有分歧,美国将继续保持因伊朗支持恐怖主义、研发弹道导弹和侵犯人权而实施的制裁。”

伊朗方面也并没有对全面改善美伊关系抱有希望。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强调:“美国的政策与伊朗的政策是180度相反的。我们不会与美国就中东和国际事务进行谈判,甚至包括双边事务。有一些极个别案例,如我们与美国就核问题进行商谈,这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双方都明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伊关系的最好境界止于有限接触、避免走火,从根本上改善关系的条件尚不具备。

就伊以关系而言,由于伊朗核计划对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核垄断地位构成冲击,加之伊朗长期将反以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色列始终将伊朗视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多次表示“伊核全面协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性错误”,“伊朗松绑后将得到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却不会改变其对恐怖主义的支持,也不会改变其消灭以色列的政策”。如此看来,伊以关系已经进入恶性循环,双方没有任何政治安全互信可言。在阻止美国推动全面协议失败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以色列发动袭击、搅乱中东的可能性。

就伊阿关系而言,双方在反恐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但在伊斯兰世界领导权和伊朗势力范围问题上又存在严重分歧和激烈对抗。以沙特为首的“十国联军”在也门与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展开激战正是双方矛盾的一次总爆发。近期,双方都表示对话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最好途径,但南辕北辙的诉求、加上阿拉伯分崩离析的状态,使得各方很难坐到谈判桌前。阿盟此前关于与伊朗开展对话的倡议遭到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便是很好的例证。

伊核协议篇4

2013年9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罕见地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警告美国如果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将引发新的恐怖主义浪潮,将破坏解决伊朗核问题和巴以冲突的多边努力,导致中东和北非进一步动荡。伊朗核问题,这一国际核不扩散领域的多年难题,在叙利亚以及整个中东地区动荡局势的背景下,再次回到国际聚光灯下,形势走向令人瞩目。

伊朗核问题缘“核”而起?自2006年伊朗核问题爆发以来,伊朗与国际社会之间一直相互困扰:伊朗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并保障其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拥有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国际社会则担忧和质疑伊朗发展核计划的真实目的,特别是美欧对伊朗制裁不断加码。近几年,为推动伊朗核问题软着陆,各种外交努力一直未曾中断。欧盟三国(英、法、德)、伊核问题六国机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以及巴西、土耳其等有关各方在伊朗核问题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先后与伊朗达成“德黑兰协议”“巴黎协定”“日内瓦共识”和核燃料交换“三方协议”等。

回顾上述共识中的一个小小片段,可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曲折。2009年10月,巴西和土耳其共同推动达成了与伊朗交换核燃料的“三方协议”。核心内容是,伊朗同意将生产的低浓铀运往土耳其,用于交换用于国内癌症医疗用途的高浓度核燃料。这是当年六国机制与伊朗的日内瓦会晤共识之一,也是首次由非西方国家斡旋而达成的伊核问题协议,具有积极意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是盛赞其为“一次新的外交机会”。然而,遗憾的是,美西方并不买账,认为伊朗是故技重施、玩拖延把戏,并在其后不久就再次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29号决议,宣布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

时至今日,伊朗核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在可预见的将来仍难以走出“对话――制裁――再对话――再制裁”的怪圈,制裁大棒仍将继续挥舞……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认知误判和长期信任赤字。面对伊朗核项目进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秘密研发核武器,伊朗对此坚决予以否认,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更是公开表示伊朗不能发展核武器,并将核武器视为“罪恶、无用和危险的”。伊朗认为美西方抓住核问题反复“折腾”实则是另有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伊朗发动“全面经济战争”,削弱伊国家实力,进而危及伊政权存在。因此,双方在伊核问题上的分歧已经远远超越了核问题和防扩散层面,短期内很难找到最小公约数。

客观而言,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缔约国,既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同时也应履行核不扩散义务。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也表明,对话和谈判虽然耗时耗力,但却是寻求有关问题长久解决的根本之道。正所谓“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制裁和武力威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应作为促使有关各方重启对话、重返谈判的手段。无论何时,对话和谈判的大门不能关闭,外交的路一定要走下去。就伊朗核问题本身而言,谈判桌也并不是终点,根本出路是,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止核武器扩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还将继续被这一问题所困扰:伊朗核问题,何时才能见到曙光?

伊核协议篇5

分歧实属必然

美以之间的“不和”其实从奥巴马上台之初就开始了。2009年5月,内塔尼亚胡首次访问奥巴马为主人的白宫。在访问中,以色列拒绝接受与巴勒斯坦共处的“两国方案”,这让奥巴马很生气。11月,内塔尼亚胡再次访美,而白宫却一反常态,只许记者报道,不许拍照,以此表达对内塔尼亚胡的不满。2010年3月,由于内塔尼亚胡拒绝承诺停止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奥巴马借口家庭聚会,不与以色列代表团共进工作餐。

不仅在巴以问题上,内塔尼亚胡还利用一切机会,批评奥巴马极力推动的伊核协议谈判,“教育”美国在伊核问题上应该怎么做。他多次表示,只有“可信的”武力威胁才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西方国家在伊核问题上应该显示出“决心”,而不是“软弱”,给伊朗设定“红线”能减少武装冲突发生的几率。2014年8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力促的巴以停火协定破产,三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内塔尼亚胡召见美国驻以大使,警告奥巴马政府“不要再预测我的行为了!”据美官员描述,内塔尼亚胡与奥巴马随后的通话“极具战斗性”。

今年3月,美以之间的“不和”达到高潮。共和党籍的众议院议长博纳绕过白宫,向内塔尼亚胡发出演讲邀请。而这次旨在“阻止伊核协议”的演讲,在程序和内容上都令奥巴马非常不满。奥巴马、副总统拜登都避而不见,白宫也未派代表出席内塔尼亚胡在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的演讲。7月,伊核全面协议签订后,内塔尼亚胡再次称协议为“历史性错误”,表达以色列的强烈不满。

美以之间产生分歧,从根本上说体现的是美国全球布局与盟友利益间的冲突。奥巴马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清晰的布局,在上台之初即确定从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撤出、将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的“重返亚太”战略,后又调整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并非要“退出”中东,而是采取“适度撤出”的政策,即调低美国在中东的政策目标,以低成本维持其中东核心利益,让地区国家和盟友承担更多责任。美国的中东盟友安全不受到主要威胁、石油自由流动、无地区或域外大国在中东独大,在此“红线”之上,美国一直保持“克制”,不愿卷入新的军事纷争。即使“伊斯兰国”崛起,奥巴马也仅派有限军力空袭,因而战果亦有限。俄罗斯出手叙利亚,也未迫使奥巴马加大对叙利亚的军力投入。在此背景下,和谈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轴,奥巴马力推巴以、伊核、叙利亚三大和谈。其中,巴以、伊核都直接涉及以色列的安全利益,以色列驻美大使罗恩・德尔梅称,美国和以色列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哈马斯和伊朗的威胁,“当你每天都在考虑你的生存时,你趋于从不同的角度想这些问题”。由于伊核协议给伊朗“适度松梆”,该协议成为美国与以色列及其他中东盟友间的最深的裂痕。美以关系受到负面冲击,是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未来关系有望回暖

美国和以色列争吵归争吵,矛盾归矛盾,但并不会产生可怕的实际后果,美以之间的联盟依然坚定。在国际环境及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下,美以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修复关系,未来两国关系有望继续升温。

一是美国对中东继续推行“适度撤出”政策,今后将更加依赖盟友。美国不愿在中东再卷入一场新的战争,已成为其中东战略的核心原则。伊核全面协议签署后,美国更有条件在中东实现一个新的、更平衡的地缘政治框架,即“离岸平衡”政策。随着“伊斯兰国”的兴起和也门内战的加剧,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伊朗虽为美国“离岸平衡”政策的一环,但在美国看来,伊朗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等政策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伊朗仍旧是不可信、不可靠的。未来,美国要想继续以低成本维持在中东的领导地位,担任责任更轻的“管理”角色,就需加大对盟友的依赖和投入。这不仅是奥巴马的中东战略,不深度卷入中东纷争已成为美国内共识,该战略有望被长期推行。多年来,以色列一直占据美国对外军事援助资金的最大份额,美以正在探讨将美国每年的对以军援由30亿美元提高至50亿美元。美国还提高售以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帮助以色列部署“铁穹”导弹防御系统,确保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优势。

二是伊核协议已达成,美以在伊核协议的执行问题上共同点大于分歧,今后有望更多合作。如今伊核协议木已成舟,以色列认识到再多反对也无济于事,因而开始寻求更现实的选项,与美国共同监督伊朗执行协议。奥巴马在与内塔尼亚胡会谈后表示,美以在不使伊朗获得核武器这一问题上没有分歧,在不使伊朗做出导致地区动荡的举动方面没有分歧。内塔尼亚胡也表示,在阻止伊朗违背已签署的协议方面,美以存在共同利益,将展开相关合作。

三是美国在推动巴以和谈问题上更加现实,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减轻对以色列的压力。“两国方案”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之一,而内塔尼亚胡的态度一直在变动。他曾在2009年表态认可在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为两个民族建立两个国家的理念,但在今年3月接受以色列新闻网站NRG采访时称,只要他是总理,巴勒斯坦就不可能建国。他在此次访美时又表示,以色列坚持基于“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原则解决巴以冲突。美国近年来为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结束加沙暴力做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而以色列对此却兴趣索然。而在近期,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两国间的暴力活动不断造成人员伤亡。美国对巴以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回归现实,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称:“我们毫不隐讳,鉴于双方的变化,在未来14个月里达成两国方案的可能性不大,甚至都不大可能在未来14个月里开始进行有关两国方案的谈判。”美以近期有望减少在巴以问题上的正面碰撞。

四是奥巴马为大选需要,希望缓和美以关系,以回归政治“正途”。美国强大的国内政治因素一直是美以维持亲密盟友关系的不竭动力。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具有一种接近美国国会议员和官僚的内部管道,国会大部分议员都曾接受过亲以色列集团的捐赠,保护以色列的利益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是“政治正确”的。由于存在大量犹太裔和受亲以色列集团捐赠的议员,国会在关乎以色列权益的问题上总是充当急先锋。奥巴马此前推动的伊核谈判,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国会。内塔尼亚胡今年初在国会的演讲,更是加深了这种裂痕。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原本是一个“两党一致”的议题,却在前段时期成为党争议题,这给许多人制造了难题。奥巴马与内塔尼亚胡此次重申美以关系的重要性,让很多国会议员如释重负。《华盛顿邮报》援引威尔逊中心副总裁亚伦・米勒的话称,如果奥巴马没有好的理由就与以色列交恶,那就等于是增加共和党在大选中的优势,而且会将希拉里置于远离的尴尬境地。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奥巴马必须在离任前重塑坚定支持以色列的形象。

综上,缓和与以色列的关系,既是美国继续推进中东战略的需要,也是监督伊朗执行伊核协议、与以色列共同应对伊朗威胁的需要。奥巴马对巴以问题的认识更趋现实,也意识到了继续与以色列不和对的伤害。此次内塔尼亚胡访美,美以互释善意是双方都愿修复关系的一个开端。未来无论是希拉里当选还是共和党上台,继续修复与以色列的关系都将是其外交优先事项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以色列很受欢迎,被认为是维护以色列安全的强力人物,其妻希拉里・克林顿也秉持同样的政策观点。而共和党素来在以色列问题上有保守主义倾向,在维护以色列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强硬。因而未来一段时间,美以关系有望向好发展。

伊核协议篇6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系列活动6月29日在中国北京举行。12月25日,该协定达到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成立,预计明年开始贷款。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有57个,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拉美地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亚投行股本1000亿美元,中国是筹建亚投行倡议发起方和亚投行最大股东国,认缴股本比重达到30.34%。

2.核问题解决,伊朗频收经济邀约

当地时间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在奥地利维也纳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从而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按照协议,伊朗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联合国、美国以及欧盟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

3.重开大使馆,美古经贸任重道远

当地时间8月14日,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在哈瓦那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这标志着美国驻古巴大使馆正式启馆。7月20日,古巴驻美大使馆已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馆。在美古两国大使馆重新开放后,美古展开了关系正常化谈判。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9月份宣布实施新举措,为赴古巴旅游提供更多便利,并扩大涉及古巴的电信和网络服务的许可范围,允许个人在古巴开设银行账户、设立办事处等机构。

4.难民潮涌来,欧洲多国财力难捱

当地时间9月2日,来自叙利亚年仅3岁的艾兰・库尔迪随家人乘船从土耳其偷渡前往希腊,船只由于严重超载而倾覆,造成10余人死亡,小艾兰的遗体在土耳其南部海滩被发现。随后,事件图片迅速传遍全球,并引发欧洲各国重新考虑难民接收问题。由于部分国家开始对接受难民放宽条件,这让来自中东、北非的大批难民进入欧洲。一时间,从南欧的意大利、希腊,到北欧的芬兰、瑞典,难民潮席卷整个欧洲。

5.TPP达成,区域自贸标准跃升

当地时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TPP谈判涉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40%的经济产出,其贸易规模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7.64%。TPP协议包含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30个章节。该协议将在相关各国批准后生效。

6.巴黎遭恐袭,反恐增加经济压力

当地时间11月13日,法国巴黎遭遇连环恐怖袭击,造成132人死亡。随后,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宣布对此负责。为稳定局势和抓捕嫌疑人,法国11月13日晚宣布本土及科西嘉岛进入紧急状态,并对极端组织进行反击。11月15日晚,法国国防部公报说,法国战机当天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目标实施空袭,摧毁该组织一个指挥所和一个训练营。

7.共同体建立,东盟经济全球第七

当地时间11月22日,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成立共同体公告,宣布在今年底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承诺未来10年继续完善共同体建设。东盟共同体包含政治、安全与社会文化方面。目前,东盟地区拥有6.25亿人口,经济总产出为2.6万亿美元。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占世界GDP的3.4%,居全球第七,贸易额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

8.减排获承诺,绿色经济望结硕果

当地时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一致同意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摄氏度之内作出努力。

9.部长会落幕,世贸框架成果丰富

当地时间12月15日―19日,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议通过《内罗毕部长宣言》及9项部长决定,承诺继续推动多哈议题。会上,世贸组织成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达成《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在优惠原产地规则、服务豁免等方面切实给予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正式批准阿富汗和利比里亚加入世贸组织。

10.美联储加息,全球市场反应不一

伊核协议篇7

1月31日,一辆载有44名香港游客的埃及旅游客车在从红海旅游胜地胡尔加达开往南方古城卢克索的途中发生翻车事故,导致14人死亡,3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部等有关部门与埃方密切配合,全力帮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做好救助工作,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受伤香港同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转达中央政府对遇难者亲属和受伤人员的诚挚慰问。

根据指示精神,我驻埃及使馆、驻亚历山大总领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亲自率使馆工作人员前往胡尔加达,与埃方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实施抢救行动,向遭遇车祸的香港同胞提供紧急救助。截至2月6日,遭遇车祸的香港游客第三批四名伤者及19名家属乘机抵达香港。至此,在车祸中受轻伤的港人已全部返港,另有九名重伤者仍在欧洲接受治疗。

哈马斯胜选法塔赫

备受关注的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1月25日落下帷幕。统计结果显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赢得新一届立法委132个席位中的76席,最终超过执政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闻讯后,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26日宣布内阁辞职,强调“应由哈马斯组成新政府”。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授权库赖政府继续工作,直到产生新的内阁。据悉,哈马斯已就组建政府事宜“积极运作”,并邀请法塔赫等派别参加,但包括法塔赫革命委员会委员纳比勒・阿姆鲁、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在内的法塔赫官员都表示,无论哈马斯最终成立什么样的政府,法塔赫都不会加入。在这场关乎巴勒斯坦内部政坛格局演变,同时波及以色列国内局势,以及影响巴以未来关系走向的决定性选举中,哈马斯获胜,法塔赫落败,使以色列、美国处于极度尴尬之中。以美此前均强调,不允许拒绝《奥斯陆协议》、不承认以色列存在的“恐怖组织”加入巴政府。现在,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28日说:“那些领导恐怖组织并继续从事反以恐怖活动的人将受到‘清算’。”这是以方军事领导人首次公开表明对哈马斯的态度。当天,以色列代总理办公室也说,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政策将严格遵守三项原则: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必须废除它旨在摧毁以色列的纲领,接受巴勒斯坦方面与以色列签订的所有协议。30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代表在伦敦联合声明说,对巴勒斯坦新政府的援助将由捐助国根据其是否遵守诸如放弃武力,承认以色列,并接受有关各方以前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包括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而定。

埃及“萨勒姆98”号红海沉没

2月3日凌晨,一艘载有1400多人的埃及大型渡轮“萨勒姆98”号在红海海域沉没。有关方面透露,绝大多数遇险轮船上的乘客都是从沙特阿拉伯返回家乡休假的埃及工人。埃及、沙特阿拉伯、美国和印度等国相继派出的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工作,但进展缓慢。据塞法杰港务局4日公布的数字,截至当日上午,救援人员共搜救出448名幸存者,并打捞出190具遇难者遗体,但仍有近800人失踪。由于这艘渡船事先没有携带足够的救生艇,加上当地水温较低以及船只沉没速度很快等原因,参加搜救工作的人员4日表示,发现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命令政府向每名遇难者家属支付5200美元赔偿,向幸存者支付2600美元赔偿。

“萨勒姆98”号渡轮于1970年在意大利建造,长130米,宽24米。1990年在埃及船厂进行过大修,专门增加四层船舱,将其载客能力从500人提高到1400人,目前在巴拿马注册。不过,由于其设计原型并不高,一些专家因此怀疑,渡船公司为了多拉客人而盲目改造船体结构可能影响了船只的安全系数。4日,埃及当局承认“萨勒姆98”号存在安全问题。

美在台协会:杨苏棣出场,包道格走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已批准前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杨苏棣出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接替1月25日离任的包道格。“美国在台协会”是美台沟通的重要渠道,分别在台北和华盛顿设有办事处,形成了“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和“台北办事处处长”双头共治的局面。据悉,杨苏棣幼年时曾在高雄生活过两年,进入政坛后,又两次在“美国在台协会”任职,包括1998年~2001年担任“台北办事处副处长”,并曾一度担任处长。2001年离任时,杨苏棣获得颁发的大绶景星勋章,创下了台美“断交”后台湾地区领导人为“美国在台协会”官员授勋的先例。有专家指出,包道格在发表“元旦讲话”三周后离职,其代表的意义相当值得玩味。包道格对于走“”路线最能有效地直接表达美方的反对,美国在这个时候把他调走,而且接任的是和关系密切的杨苏棣,值得警惕。

漫画引发伊斯兰世界怒火

丹麦等西方国家媒体刊登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引发广泛的怒火。2月5日中午,数万名黎巴嫩穆斯林民众在首都贝鲁特举行抗议。示威人群占领了丹麦领馆并放火焚烧。这是继3日印尼抗议群众冲击丹麦驻印尼使馆、4日叙利亚穆斯林民众在大马士革焚烧丹麦和挪威驻叙利亚大使馆之后又一严重暴力抗议活动。

事件的起因是丹麦的《日尔兰邮报》去年9月30日首先刊登了12幅以为主题的漫画,挪威、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新西兰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媒体最近再次纷纷予以转载,其中一幅漫画是头上戴着的围巾酷似炸弹,暗示先知是,这在伊斯兰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印尼总统发表讲话予以谴责。巴基斯坦政府召见了法、德、意、西班牙、瑞士、荷兰、匈牙利、挪威和捷克驻伊斯兰堡使节,要求他们的政府保证不再重复类似事件。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解除与丹麦等刊登伤害穆斯林感情的漫画国家所签订的经济合作协定。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呼吁政府和所有伊斯兰国家撤回他们在上述欧洲国家的外交使节。

美国公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

2月3日,美国国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长达92页、规划与评估美军未来20年战略目标、作战模式、和部队建设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此次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一改往日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敌对国威胁上的旧式结构,转而采用对和敌对国双管齐下的崭新架构,将美国面临的威胁细分为四种:破坏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毁灭型威胁);常规的恐怖袭击(不规则威胁);敌对国运用常规武器进行的攻击(传统型威胁);阻止美军执行任务的所有尝试(妨害型威胁)。

《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妨害型威胁”。考虑到中国潜艇和导弹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美国太平洋海军战力方面作两方面调整:第一、以18艘战略核潜艇为首,把美军约六成的潜水艇战力向太平洋转移;第二、建立相应的体制,保障11艘航空母舰中的至少六艘能够随时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战斗。据来源于全球安全研究所的信息,美国航空母舰的部署方向原为大西洋和中东共六艘,太平洋三艘。

孔泉:中方对日外相美化侵略历史言论表示强烈愤慨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2月4日在福冈市发表演讲时说:“正因为台湾(殖民时期)的教育水平迅速上升,识字率也大大提高,台湾今天才成为教育水平极高的‘国家’,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话是从台湾的大人物那里知道的,年长的人都知道。老实说,那时我觉得我们的前辈还是在那里干了些像样的事。”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5日予以严厉批驳。他说: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行侵占台湾,使台湾岛内民众饱受奴役,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的黑暗一页。作为加害国外交当局的最高负责人发表上述言论,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这种挑战人类正义与良知的做法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伊朗:核问题骤然升温

由于伊朗1月10日不顾各方的强烈反对,恢复了核燃料研究活动,代表欧盟与伊朗谈判的英、法、德三国随即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理事会于2月2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将伊朗核问题向安理会报告事宜。2月4日,紧急会议最终以27票赞成、5票弃权、3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欧盟的提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非“提交”)安理会。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表示,这向伊朗发出了一个清楚的、准确无误的信息,即伊朗应当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且重视国际社会的意愿。俄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当天认为该决议体现了IAEA继续利用外交手段促使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动的愿望。

但伊朗再次显示了强硬立场。就在IAEA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安理会的当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瓦伊迪说,俄罗斯关于在俄境内建立俄伊铀浓缩联合企业的建议已不再有意义,伊朗很快将恢复位于中部城镇纳坦兹的铀浓缩设施的运行,并使之达到工业规模的生产。伊朗总统内贾德也在当日晚颁布命令,要求国家原子能组织自5日起中止在核问题上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且停止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之外的自愿合作措施,不再允许IAEA核查人员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在IAEA就伊朗核问题报告安理会的紧急会议上,中国投了赞成票。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吴海龙作了解释性发言。他说,中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主张以谈判方式通过外交途径早日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当前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核问题仍有空间。中方理解,本次机构特别理事会通过的决议中有关“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的内容,不应被理解为是基于机构规约第12条C款或第3条B款的行动。相反,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使机构更好地处理伊核问题。

伊核协议篇8

伊朗核问题几起几伏,去年下半年美国中情局报告公布后,关于核问题以及美伊关系的发展就像进入了一个黑箱,人们能够感觉到其中正在发生激烈的博弈,却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使人们意识到,黑箱开启之时也许就是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清晰之日,甚至是美伊关系发生转折之日。而最终决定开箱结果的因素,既有美国内部不同的对伊政策主张,也有伊朗内部不同的对美政策主张,还有以色列和海湾国家的立场倾向以及美伊之间秘密互动的结果。

对伊朗威胁的定位

两党高度一致

在布什政府的战略棋盘上,从全球范围看,伊朗早在2006年3月就被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确定为“单个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且威胁的严重性和现实性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从地区范围看,伊朗问题已经超越伊拉克问题,成为美国对包括土耳其和阿富汗在内的“大中东”地区战略的焦点。美国要实现黎巴嫩的稳定,推进巴以和平进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方面取得进展,都与伊朗息息相关。也许在伊朗看来,这些因素是自己和美国“叫板”或讨价还价的资本,但在美国方面看来,这些因素恰好表明伊朗的现实威胁正在增大,需要尽快做出决断。2008年1月13日,布什在访问阿联酋时再度鲜明地列举伊朗的“罪状”和美国乃至世界面临的威胁,即伊朗是世界上首当其冲的纵容协助的国家,它破坏黎巴嫩的和平,向组织运送武器,发表危险言论并胁迫邻国,公然蔑视联合国,拒绝公布核计划,破坏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总之,正在威胁整个世界的安全。

虽然美国内部在如何应对伊朗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如何看待伊朗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的认识上则是比较统一的,对伊朗核威胁的看法更是高度一致。也就是说,不仅共和党把伊朗视为现实的重大威胁,即使上台执政,其对伊朗特别是对其核开发威胁的判断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目前在总统初选中领先的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多次指出,伊朗正在向伊拉克运送杀死美国士兵的高致命性爆炸装置,它们训练和装备,它们致力于毁灭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对地区和全球稳定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威胁。他还反复强调,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只有一件事比动武还糟糕,那就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候选人奥巴马也表示,支持强化对伊制裁,以迫使伊朗停止浓缩铀计划。希拉里更是在《21世纪的安全与机会》一文别指出,伊朗是美国、北约以及以色列面临的长期战略挑战,伊朗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头号国家。她发誓不能让伊朗拥有核武器。

继续朝对抗方向滑去

布什政府对伊朗的基本政策是,坚决不容许伊朗在中东坐大和拥有核武器。这一强硬政策在其任内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而就目前情况看,即使赢得2008年大选上台执政,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战略虽未必会像布什政府那样强硬甚至叫嚣要发动战争,但也不一定会完全向伊朗妥协。就连主张外交和政治解决途径优先的总统参选人,也不排除采取军事打击的可能。在总统初选中领先的共和党参选人麦凯恩多次指出,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军事打击作为最后选择不应该从桌上挪开;参选人奥巴马认为,不应该排除对伊动武这一选项;希拉里表示,如果伊朗不遵守国际协议,那么所有选择将摆在案台上。

伊朗高官和战略家则普遍认为,当今世界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美国为首的主导者阵营,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被主导者阵营。现在,前者尤其是美国这个霸权国家已经变得越来越虚弱,每天都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后者却在不断兴起,对美国的优势正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短期内难以脱身,正处于最软弱的状态。加上英、法、德、俄、中等大国为了各自在伊朗的重大利益(能源等),也不会全力支持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或者动武。因此,美国难以实施真正的制裁,更不可能对伊朗动武。相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等诸多问题上都有求于伊朗,需要伊朗提供合作。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伊朗对外界尤其是对美国对其地位和行为的消极看法,似乎不仅不担心,相反还引以为自豪,甚至不断发出挑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到美国战略对手的位置上。在对美战略上,伊朗坚持强硬路线,利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争取时间,抓紧安装新一代离心机,加快核开发步伐;积极展开外交攻势,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加强与委内瑞拉、印度等国的关系,广泛拓展地区和国际影响,争取抗衡美国的有利条件;抓住美国情报总局有关伊朗203年已终止核武研发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连续几次报告均未发现伊朗研制核武器等有利证据,在舆论斗争上争取和扩大优势。

无论在战略认知还是在实际政策上,美伊双方都坚持强硬路线,势必加剧相互之间的战略对峙。而这种对峙态势所隐含的冲突风险极大,前不久两国舰艇在海湾上演的对抗游戏险些擦枪走火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新老政府都面临两种选择

美伊之间的这种战略对抗终究要解决。而且从目前美国方面对伊朗威胁现实性的认知和有关政策实践看,其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也很突出。2008年1月13日,布什在阿布扎比的演讲中再度表明了美国要在“局势变得更糟之前”就解决伊朗问题的紧迫感。

从近期看,或者说在布什任期之内,美国对伊朗政策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像现在所做的那样,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在六大国协商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三个制裁决议,继续强化对伊朗的制裁,以压促变。美国国家情报总局2007年12月3日送交国会的一份解密报告就指出,伊朗在2010年之前应该不具备制造核弹的能力,只要结合国际社会强大的制裁和压力,使伊朗感到可以享有一定的地区影响力并确保其安全和国际形象,就可能说服伊朗领导人继续搁置核计划。

其二是由美国或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从以色列的大力推动和美国国内强大的犹太院外集团的游说,以及布什本人的哲学观点、宗教情感和政策惯性看,特别是从对决策影响举足轻重的切尼等人的倾向看,布什政府都有对伊动武的现实性、紧迫感和可行性。根据美国民意调查结果,52%的美国人支持采取军事行动来防止伊朗制造核武器;53%的人认为美国会在大选之前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而且如果外交和政治途径迟迟难以奏效,而伊朗拖延时间的战略却不断得手的话,布什政府实施军事打击的紧迫性、现实性就可能上升。而且,伊朗越是使美国感到被动,美国就越有可能对其实施军事打击。因此,尽管目前布什政府在积极推动强化对伊制裁,但不能排除实施军事打击的可能性。

从中长期看,也就是从布什之后的美国政府看,美国对伊朗政策同样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实现战略妥协。就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知名学者塔基等人所主张的:伊朗并非决心凭借伊斯兰好战精神地区秩序,而只是寻求在其周边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应该承认伊朗在波斯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大国地位,然后像当年尼克松承认中国并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那样,直接与伊朗展开外交谈判,实现战略和解。在此基础上,美国构建一个新的地区框架,推进地区一体化,让该地区包括以色列和伊朗在内的所有主要国家都成为利益攸关方,共同维护地区稳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选择只有在美国对其大中东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就目前形势而言,其现实基础尚不充分。

第二种选择是战略遏制。美国的首要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与美国广播公司的联合研究项目“机遇2008”发表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伊朗仍然处于革命的狂热阶段,在地缘战略上谋求主导海湾地区,在意识形态上挑战该地区温和政府的合法性,渴求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领袖。报告认为,伊朗加强常规军事力量,蔑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而谋求获得核武器,卷入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不仅反映了它的野心,而且说明它现在的自信。它构成挑战的核心就在于其政权的性质。报告认为,对付伊朗的战略应该从遏制开始,直至其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从内部削弱其自己。这种观点不仅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有望上台执政的的看法,而且具有超越党派的广泛代表性。目前,美国的不少政策实践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布什也已经表示:“美国正在和海湾地区的盟友们制定并加强长远的安全规划,和世界其他盟国一起应对伊朗这个威胁。”

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第三个决议――1803号决议。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凯西表示:希望这一决议能够促使伊朗转变立场,停止可能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铀浓缩活动。4日,伊朗内政部长普尔・称:新制裁不会对伊朗的发展造成伤害。

美国一著名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曾称:“伊拉克之战可以被看作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战斗,世界已经发生过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第四次世界大战正在中东发生。”此言虽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中东在美国战略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伊朗又不肯轻易退让服软,看来,黑箱博弈远未到开启之时。

会讯

五百旗头真教授在京演讲

2008年1月30日,日本防卫大学校长、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神户大学名誉教授、法学博士五百旗头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福田内阁的安保与外交政策》的演讲。

此次会议是由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和日本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的中方代表和由首席委员小林阳太郎率领的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及外务省亚太局、驻华使馆、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等日方代表共约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在演讲中,五百旗头真教授对福田内阁的安保政策与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福田内阁在坚持和强化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日美同盟与日中协调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由日本和中国的老一代领导人开创的日中和平友好关系,现在已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互惠关系,今后仍要平衡推进。这是福田外交的特点。日本要为中国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在演讲会上,五百旗头真教授还就福田内阁的前景、中日经济合作、军事、安全、历史研究以及、主席访日等,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上一篇:回购协议范文 下一篇:购房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