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3 09:38:40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一)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1.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跟岗培训中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任务本身繁重,再做指导教师无疑会加重工作负担,而且指导工作安排多为临时性的。中小学教学竞争激烈,使许多指导教师顾虑重重,不愿意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或自己所在的班级作为受训教师的试验田。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一要调整培训心态,把参与教师培训作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二要作好培训准备,善于与跟岗教师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甚至主动向受训教师学习,激发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

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这里的管理人员既包括教师培训机构或承训学院的管理人员,也包括跟岗指导学校及派出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多重管理中,培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联系各方的纽带。发挥协调作用,一是保证培训信息畅通,从派出学校到跟岗学校,从引领专家到指导教师,信息通畅是明确职责、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加强合作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职责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上级对民族地区教师跟岗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将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到承训学校、跟岗指导学校及指导教师身上。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往往是承训单位或指导教师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三是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培训工作牵涉面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培训失效。民族习俗问题、生活安排问题、经费管理问题,没有哪一样工作可以忽略。培训管理不仅要按计划行动,更要根据培训工作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化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成效。

(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培训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差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开发利用好下列几类课程。

1.立足学科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跟岗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科教师,立足学科课程跟岗,力求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从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诊断与评价的实施,都应细细观摩、用心体会、身体力行。

2.设计活动课程,增强体验感悟。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跟岗研修的活动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听、评课,而应当让参训教师身临其境,在备课过程中学习备课,在讲台上学习教学,在课例研究中理解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习管理的艺术。设计活动课程应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要求明确具体,层次分明,有较大的信息承载量,适合参训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

3.开发隐性课程,注重情境熏陶。教师培训的隐性课程,指培训课程设计之外,又与教师培训过程相伴随的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性课程、观念性课程、制度性课程与心理性课程。物质性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岗学校或驻地的物理环境,二是为参训学员营造的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民族情调的生活环境,对参训教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管理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校风、学风等。制度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或班级管理的运行方式等。这些东西虽不能照搬,但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制度在管理中的价值所在。心理性课程指跟岗学校内部或培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心理环境表现为个体内情绪乐观,人际间心理相容,对工作积极主动,对培训充满期待与热情。4.注重延伸课程,追求持续发展。延伸课程指跟岗培训结束后可持续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培训专家设计的后续指导课程,以及参训教师在跟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团体或建立的人际关系。除了有计划的后续课程设计以外,参训教师往往都能通过短暂的学习认识几个业内专家,结识几个同行朋友,解决几个疑难问题,收获几多为师之道。所有这些都将以延伸课程的形式,定格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之中,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有人会因为培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有人会因培训而结交到终身的朋友。培训课程的延伸不仅是培训课程资源的延伸,更应该是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

二、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实效

教师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过程。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应把握好下列几个环节。

(一)注重前期调研,满足培训需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特定的难题,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注重调研,立足实际,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教育理念、行为能力、培训期待等作为培训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培训方式,强化主体参与。《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创新跟岗学习方式,一是在培训过程中推行导师制,为每一个受训教师委派多个指导教师。学术型导师,以高校专家为主,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思想引领;业务型导师,以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为学员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教学示范。二是创设参与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让跟岗教师参与跟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参与式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跟岗培训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广泛,参训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跟岗学校存在的问题、为跟岗学习设计的问题等,都能成为跟岗教师学习、研究的课题。

(三)生成培训成果,彰显培训绩效。培训成果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与指导教师活动相关的有生成性教学资源,如自编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录像、自制课件、自制教具、培训研究论文、培训简报等。与参训学员相关的成果有学习日志、培训活动集、学员论文集及其他培训学员活动成果。显性成果既是培训绩效的体现,也是衡量培训双方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的重要标志。隐性培训成果是伴随培训过程而生成的培训文化、培训氛围,以及培训双方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受训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品德的形成等。隐性成果虽不像显性成果那样易感知,但却是培训目标的内在要求。(四)延伸培训过程,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会因培训结束而结束,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必须延伸培训过程。一是注重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为每一个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全面了解教师的参训基础、培训过程与发展前景,力求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指导服务。二是为参训学员建立后续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学员QQ群,开设博客、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与同伴或培训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有条件开放学校培训资源,为参训学员提供持续享受学校培训资源的机会。延伸培训过程的最好方式是“授人以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培养参训教师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参训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成效应用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三、强化成果管理,提升培训绩效

伴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必然会生成培训成果。强化培训成果管理不仅有利于彰显培训绩效,也有利于参训教师的后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预设培训成果。任何培训都有预期目标,即培训的预设成果。民族地区教师跟岗研修的预设成果,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参训教师的实际确定教育观念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教学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明确目标载体,比如,让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教育观念在合作研讨中得以碰撞。

二)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培训成果的总结过程就是成果的生成过程。跟岗研修最好的学习就是参与、体验、生成,就是践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体验教育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学习成果的产生。比如,一个教学方案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反思、一堂教学展示课、一个教育问题研讨等都是培训成果的体现,个人的成果汇集成集体的成果,加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不单形成成果汇编,更能体现集体的智慧,提升成果的质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三)注重成果推广应用。成果推广有两种形式,一是现场推广,二是培训后推广。现场推广是培训学员对学习成果的及时运用。比如,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引领,及时对照自我进行教学反思,同课异构设计教学,在教师指导、同伴参与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展示,现场听取指导教师与同伴学习者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教学。训后推广,一方面应加大对培训生成性成果的宣传力度,让优秀的教学案例、经验文章、精美课件等得以分享。另一方面,参训教师通过内化、固化培训成果,回到所在学校传播新理念、示范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集体成长。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任重道远,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规划设计与培训管理工作,将是民族地区教师培训长久的话题。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2

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实践项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体系三个系统构成。

(一)“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整个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将培养目标的精神理念灌输到培养内容之中,通过企业和学校有效合作将知识、技能与素养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作为主要的教育和培训结果接受综合的评价,获得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见图1)。

图1 “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二)“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项目课程体系

在“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在完善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重点突出学生实践项目课程的构建和开发,形成了“五段递进学徒制”实践项目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五段递进学徒制”实践项目课程体系

(三)“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体系

建立“学徒制”,是“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在新生入学后的专业引领教育阶段,我们与企业合作,聘请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作为新生的“师傅”,使每一位学生都与对应的1位“师傅”建立师徒关系,没有特殊情况,师徒关系将在整个学习期保持。“师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答疑、指导、引领、关注。在此基础上将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进程划分为五个逐步递进深化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为认知性训练:时间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重点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岗位流程实训(校内4天)和会计环境认知实训(企业1天)。通过校内实训室和到企业参观来完成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企业各岗位的流程和资金、单据的传递,明确会计的主要任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带学生到青岛啤酒博物馆进行参观,直观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即啤酒的酿造过程。在参观结束后,由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和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时间安排为1周。在这一阶段学生还要完成拜师的任务,即分别在校内和企业各拜一个师傅,企业师傅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由学校帮助选择,主要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指定责任人。校内师傅主要解决学生校内辅导问题,学生业余时间接受企业师傅的基本技术技能及单项应用技能指导,寒暑假期间,在企业接受综合应用技能指导。

第二阶段为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时间为第二、三学期,重点安排学生进行点钞、传票翻打、会计数字书写、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与报表编制的训练(校内1周)和收银岗位的实践(校外1周)。通过本阶段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备的职业基本技能。校内的训练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和基础会计两门课程及停课一周的项目实训来完成,校外跟岗一周的收银岗位实践由学校联系超市与商业企业的收银岗位来完成,一般安排为培训1天、跟岗2天、在师傅的指导下操作2天。通过该阶段训练,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从事会计职业必备的讲诚信、重操守、负责任的职业素质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为出纳岗位项目训练,时间为第四、五学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岗位项目实训(校内2周)和出纳岗位企业跟岗实践(校外1周)。通过本阶段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校内训练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程及停课2周的会计岗位项目实训来完成;校外出纳岗位企业跟岗实践主要通过学生的企业师傅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企业出纳人员的言传身教,掌握会计基础工作岗位——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流程,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检验,并把自己不熟练的业务及操作步骤反馈给企业和学校的师傅,有利于教师深化教学改革,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本阶段训练,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岗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从事出纳岗位必备的严谨、踏实、负责任的职业素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定位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为会计综合岗位项目训练,时间为第六、七、八学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校内2周)、ERP项目实训(校内1周)和会计跟岗项目实训(校外2-3周)。通过本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以全面提升,学生初步具备了从事会计各个岗位的理论能力,然后通过校外会计跟岗训练,使自己的岗位技能得以强化,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会计职业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逐步适应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不同的学生锻炼的岗位可能不同,这主要和企业的需要相联系,学校师傅和企业师傅共同解决学生在跟岗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每天按照企业的时间上下班,严格遵守企业员工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成为一个职业人。

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时间为第九、十学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沙盘项目实训(校内2周)和顶岗实习(校外6个月)。校内会计沙盘项目实训,使学生能全面体验企业各会计岗位的操作流程及职责,熟悉各岗位的业务知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精确核算善于管理的意识,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校外的顶岗实习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进一步强化了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作为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使其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职业人。

通过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逐步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岗位基础能力、会计岗位核心能力、会计岗位综合能力,将学生从一名学徒逐步培养成一个会计职业人,使其完全具备从事会计岗位所必需的综合素养,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二、“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会计专业“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 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们将做如下工作,全面完善会计专业“五段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准备联合十几家公司合作成立“鹏程财经职教集团”,具体负责学生的跟岗实践与顶岗实习工作。鹏程财经职教集团的成立,为企业及其会计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条件;负责学生的现场教学与实习;为“双师”教师提供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培训各类人才提供场地和服务,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完善综合生产性实训案例库和企业跟岗实训指导教程,保证跟岗实践的质量。

(三)进一步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校训的需要,空间和品质都有提升的要求,我们将在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共建校内“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全景体验中心”,保证学生实训的需要。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合作平台;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0-03

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间架起沟通桥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培养的人才规格更贴近市场。如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一度是校企合作的热点[1],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也成为近年校企合作主流模式[2],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但纵观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且合作不够细化、深入。在培养学生这块仍以学校为主,企业始终处于被动或配合的角度,没有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中学生进入企业往往流于参观认识的层面,企业要保证生产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实际岗位少,也没有足够的师傅来指导学生学习,致使有限的企业学习时间流于形式,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高。究其核心原因仍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未体现校企双主体地位,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在参与合作过程中企业提要求的多,真正参与学生培养的少,严重制约校企合作成效。

一、校企双主体合作动力机制

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例。环境监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中要求环境监测的现场感、时效性,从而为有关企业和部门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监测数据。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工作现场。为此,学校与上海轻工压力容器监测总站进行校站合作,共同培育学生。要调动企业在培养学生中的积极性,避免合作流于形式,首先研究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找准能促进双赢的动力机制是前提。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目标诉求:(1)学生培养缺乏企业真枪实战的岗位,缺乏来自企业的实战;(2)专业建设主要以教师为主,来自企业的资源少;(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在企业中锤炼提高;(4)学生就业率有待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目标诉求:(1)企业订单多,生产线上缺员工;(2)企业生产场地及设备不够;(3)企业发展要储备人才;(4)新的监测项目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以满足校企双方目标诉求、达成双赢为出发点建立校站合作动力促进机制,构建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最终实现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

二、校企双主体合作平台

在充分考虑校企双方利益交集的基础上,校站搭建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合作平台。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场地由学校提供(800M2),仪器、设备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购买,依照企业生产流程配备设备,引入企业生产资质(对外接监测、检测订单业务)、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人员(企业师傅、专家),产生的利润校企共享。联合实训中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拥有,不仅能对外进行生产服务,同时另一重要功能是在岗位上培养学生。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包括主功能区和辅功能区(见表1),主功能区包括实习教学区和检测区,辅功能区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及部分环境监测和能效监测工位。联合实训中心有多条监测、检测生产线,满足学生在多个岗位轮训。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的需求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岗位。

三、校企双主体“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确定

“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见示意图1)。“定岗”是指确定的岗位及岗位能力。培养思路是:“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通过专业课程

教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识岗实习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项实习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三轮学训实现岗位能力递进,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跟单”主要指过程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双主体“定岗跟单”学生培养模式。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三年学制,实施“定岗跟单”学生培养模式见示意图2。第一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上岗前必需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培训,期间安排学生到联合实训中心开展2次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工艺过程有所了解。第二年为职业岗位培训年,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1/2时间在企业,通过师傅(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带徒弟的形式在生产岗位进行训练。这期间主要完成一些小的生产订单,让学生对工作流程有充分的了解。第三年为职业岗位强化年,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和企业员工一样,正式接订单作业,并且要学会完成较大的生产、监测项目。三年级末,学生通过双元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2.双主体的专业建设。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学校设置的专业及专业的后期建设大多由在校教师主导,企业真正参与不多、不深入,致使专业建设总体落后于市场变化,学生得不到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如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行业一些传统岗位逐渐消失,新兴的岗位、交叉岗位群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相适应。校企双主体搭建的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每天接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污染监测、污染处理生产订单。在进行生产服务时,企业、学校对环境监测行业出现的变化能第一时间了解,从而做出应对方案,进而根据变化进行专业调整。如每隔一段时期,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组织头脑风暴,及时分析生产上出现的变化,共同对环境监测行业进行职业能力、岗位要求分析,对专业需承载的关键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进而调整专业教学条件、实训条件、课程体系调整、教材重新开发等,使专业建设始终和市场变化同步。如该专业课程《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建设中,把企业实验室工作现场、工作方式、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内容全部依照多个企业的共性全部调整。《室内环境检测》课程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把新兴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调整过来,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也依托校站联合实训中心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在实训中心岗位上做、学一体,以生产订单代替教学任务单,以订单提供方满意度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3.双主体的师资培养。我们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教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技术胜任联合实训中心生产岗位工作。为此,所有专业教师都分批分段到联合实训中心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下企业挂职锻炼。每一位教师都要在岗位上跟单进行生产服务,在岗位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新设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项目攻关研究,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双主体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水平及岗位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如通过在企业岗位上工作,在企业专家协助下开发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室内空气检测模块。

4.双主体的考核体系。双主体的考核体系由校企双方开发,考核方式有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考核方包括企业和学校。过程性考核以学生在完成客户订单客户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结果性考核指学生经过第三年的职业岗位强化训练后以企业员工身份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模块有大气采样工、化学分析工、废水治理工、土壤检测工、能效检测工等。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接

受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考核。学生只有获得1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正式毕业,以双证融通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

结语:

校企双主体合作是指合作双方处于平等互利的地位,是一种健康、积极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体现校企双主体,兼顾合作双方的利益,找寻利益共同点,搭建符合专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合作平台,构建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实施细则是推动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关键。校企双主体下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真实合作,能将企业的各类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能在合作平台上实现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伟,王荣超,等.行业类高校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2]杨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贵州省;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2013C024)的研究成果。

一、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贵阳、遵义、铜仁、毕节、六盘水、安顺,以及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有效问卷380份,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男22人,占5.8%,女358人,占94.2%;30岁以下86人,占22.6%,30―40岁108人,占28.5%,41岁以上186人,占48.9%;中专学历69人,占18.2%,专科199人,占52.3%,本科112人,占29.5%;职称为小学一级的96人,占25.2%,小学二级的204人,占53.7%,小学三级的80人,占21.1%;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48人,占91.6%,从中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2人,占8.4%;具有幼教类专业背景的77人,占20.3%,非幼教类的303人,占79.7%;中小学教龄2年以下的63人,占16.6%,3―5年的101人,占26.6%,6年及以上的216人,占56.8%;幼儿园教龄2年以下的263人,占69.26%,3―5年的75人,占19.7%,6年及以上的42人,占1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以下特征:(1)转岗男教师只有22人,仅占5.8%,在幼儿园主要从事行政工作或负责一些户外体育教学活动,转岗女教师占到94.2%,除少部分年龄40岁以上的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附属学前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外,其余均从事保教工作;(2)在380名调查对象中,40岁以上的为186人,占总人数的48.9%,转岗教师年龄总体偏大;(3)转岗教师中中专以下学历为0,本科学历占到了29.5%(部分是自考或函授本科),转岗教师学历层次总体上较高,在整体上提升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4)贵州农村地区小学附属学前班比较多,有部分转岗教师是从本校的小学教师直接转到学前班,因此呈现出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多,中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少的特点;(5)问卷调查中,79.7%的转岗教师没有学前专业背景,虽然有20.3%的转岗教师有学前专业背景,但都是中专时候的专业,毕业即在小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学前专业知识。从幼儿园教龄来看,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11.1%,部分教师对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常规并不熟悉,急需提高保教技能。

二、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在影响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中,选择专业知识不足的146人,占38.4%,选择培训没有针对性的152人,占40%,个人原因的44人,其他因素的38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影响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的工作不自信。缺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检测幼儿身体健康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力、环境和区角创设能力,特别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唱歌、跳舞、环创和手工等技能训练,转岗教师在面对这些教学内容时压力非常大。而很多培训中因为条件限制,更多地关注师德和理论知识,涉及幼儿园实际问题的课程并不多,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虽然有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跟岗时间,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而且“国培”跟岗都是在城市幼儿园,与自己所在的乡镇幼儿园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学到的实践知识不能在实际中应用。

在访谈中,部分年龄偏大和性格内向的教师表示,由于技能掌握不足和没有在小学养成习惯,在幼儿面前唱歌跳舞让她们非常难为情甚至尴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部分教师转岗是因为可以从农村转到乡镇或县城,或是从县城转到市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了解和热爱幼儿教育,还有些教师是因为小学师资富余,因政策原因转岗的,到岗后才发现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待遇比也转岗前差。这些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都影响了转岗教师主动适应新岗位的积极性。

三、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幼儿园要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1.依据幼儿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能力

转岗教师脱产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岗教师园内培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每个年龄段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保教目标,学会制订计划。每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园长可以先提供本园优秀教育计划供转岗教师参考,并安排专业教师帮助其修改。转岗教师只有根据自己所带学生年龄段的实际情况制订教育计划,并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五大领域的教学能力

针对转岗教师在五大领域教学中无所适从的困扰,特别是在艺术和语言领域,幼儿园应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对转岗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在手工、美术、唱歌、弹琴、舞蹈、环境创设等方面有能力的教师的作用,采用“一带一”的方法,让转岗教师尽快学会基本的幼教技能,使其在教学中开得了口、动得了手。

3.班级管理能力和家长工作方法

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无法回避的工作难点,而中小学和幼儿园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大区别,转岗教师不能照搬原来的工作方法。针对此种情况,幼儿园可以开展以年龄段为单位的教研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转岗教师把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说出来,大家讨论并给予改进建议。最后,幼儿园汇总这些案例,集中帮助转岗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二)“国培”要满足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

1.落实培训学员的选择和培训前调研

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荐培训学员时应先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再确定该学员应该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和短期集中班训班在课程设置上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参加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培训班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极大地浪费培训资源。同时,在培训前应对不同地区和等级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调研,如城市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等,只有在确定了不同培训需求后再设置课程和分班才能在源头上确保培训效果。

2.以实践为根本,加强“国培”的针对性

幼儿园转岗教师参加的“国培”大都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结合的办法,集中培训阶段主要是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师德、幼儿心理、五大领域、幼儿园课程、一日生活等偏理论的知识,这些课程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对转岗教师也有很大帮助,但是培训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上。比如优秀幼儿教师上的示范课虽然精彩,但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提到示范课可借鉴的地方不多,他们更希望看到和自己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幼儿园教师是如何上课的。所以,“国培”“省培”“送教下县”首先要明确转岗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转岗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程设置的中心,找准理论与实际、农村与城市的结合点。同时要考虑到转岗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对于他们已熟知的知识要少讲,对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重点讲,如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的内容,虽然师德非常重要,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相似的,不必要在转岗培训有限的时间里再次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调。同时,培训应增加跟岗实践的时间和去农村示范幼儿园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增加新老转岗教师之间的交流,老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新转岗教师解决职业适应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拓宽培训和交流渠道。在转岗教师脱产培训机会、时间少的情况下,各市、县、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利用网络教研和交流途径,让转岗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在线指导转岗教师解决在幼儿园碰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岗位。

(三)发挥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主体作用

在转岗教师入职前,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他们到当地幼儿园跟岗实践,让他们了解幼儿园各岗位和基本的保教知识,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一日生活常规,同时组织一些基本的幼教技能培训,让有意转岗的教师充分了解幼教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让其在有了客观认识后再做出是否转岗的选择。同时,对由于政策原因转岗的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教师了解政策文件和幼儿园跟岗的途径,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主动接受转岗的事实,早日适应新岗位,这是转岗教师对自己和幼儿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教师队伍稳定的前提。转岗教师个人也应认识到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面临危机,要主动积极地适应新岗位,认识幼教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认同和热爱幼教事业才能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四)建立人文关怀管理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考虑转岗幼儿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需要。在保教工作方面,比如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过渡期”,给新转岗教师一开始的工作量要适当降低,工作难度要恰到好处,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专业成长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转岗教师尽快胜任新工作,比如组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同时,园长和幼儿园其他教师应给予转岗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园长不仅要在工作、生活上给予转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而且要营造相互支持、合作共享的组织文化,帮助转岗教师从心理上真正热爱幼教工作,在专业上真正有能力胜任保教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芳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C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

[2] 崔新玲,梁进龙.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策略研究[J].早期教育,2014(4).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在岗培训 制造企业 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企业的操作员工始终走在创造企业利润的最前沿,是产品的直接创造者,一线操作员工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在制造型企业当中,对操作员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所以系统的有效的对操作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所有的培训方法中,在职培训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最为直接有效的培训方法。在职训练,是指利用工作实践为基础平台,透过工作或是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来进行培养他人的活动。作为培养员工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在职训练主要有贴近实际、面对面直接沟通训练和在体验中不断学习进步的优点。开展在职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整个班组和团队的绩效水平,增强一线员工啊、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的控制。在整个在职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逐步达到提高操作员的业务技能、打造参与式团队的管理模式、最终提升整个团队的创造力的目的。针对不同的员工,要有不同的培训方式,根据能力和意愿这里分为四种情况考虑。

对于能力和意愿都强烈的操作员,培训师要充分授权,相信操作员的技术学习能力和工作表现,不过一定要注意关键时刻提醒操作员主要注意事项;对于这类操作员,一定要鼓励其提出自己对于质量和产量提高的想法,分析其可行性,给予员工更广阔的发展天空。

对于能力强意愿弱的操作员,培训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起这类操作员的工作意愿。对于意愿强能力弱的操作员,培训师要给这部分操作员树立信心,帮助其获得“笨鸟先飞”。

对于能力和意愿都弱的员工,培训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帮助其建立信心、激发斗志,同时定期对这类员工进行产量和质量绩效面谈。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能力的适配,针对员工的特点来开展培训。对于能力较强的员工,安排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于能力较弱的员工,从简单的工作任务开始。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例如,对于工作认真兢兢业业的员工,可以请其担任指导新员工的工作,同时发扬光大自己的业务特长,将自己所学编辑成技术指导手册,以利于更好的指导新员工的工作;对于善于调整的员工,可以赋予以下沟通协调的工作;对于勤奋的员工,可以赋予核对生产日报、记录出库数据等专项工作,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在在岗培训的过程中,有些老员工对公司的培训安排缺乏信任感,同时员工本人也缺乏培训的意愿,对于这部分员工,从管理和思想教育两方面解决问题。

在岗培训的流程:

说明。包括《岗位操作指导书》在内的培训材料在在岗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岗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培训体系建立之初要开发一系列培训材料,其中不但要说明书,更有一系列的教程和考试试题。

示范。在岗位培训过程中,选取优秀的培训师对操作员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正确的示范指导更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员一定要示范正确,并指出该动作中的要点。对于简单的操作动作,可以示范一次即可;对于复杂的操作动作,一定要示范若干次以上,以利于理解。

练习。在示范之后,即时操作员对该动作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培训员在身边指导并逐步规范动作。在操作员练习的过程中,最初的几次练习过程建议使用试验品进行操作,以免对企业的产品质量造成重大的质量隐患。在员工实验练习若干次之后,可在培训员陪同下正式开始产品的

生产。

追踪。在操作员可以初步掌握基本操作之后,要不断追踪操作员的产量和质量情况。在初期,操作员可能存在产量和质量的不稳定性,对于这种情况,培训是一定要及时发现不稳定的因素并追踪其原因,分析出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差异,对操作员进行反复培训,直到操作员产量和质量趋于

稳定。

认可。操作员在可以完全独立掌握操作技术,并在一段时期内产量和质量没有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可以对该操作员进行认证考试,以取得在该岗位获得操作资格的证书。该证书的取得证明该操作员结束了该岗位的学习和培训经历,已经完全掌握了该岗位的安全、质量、工艺和设备的要求,可以完全独立的操作该岗位。

培训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培训要点说不清晰。在在岗培训过程中,培训师的选取尤为重要。例如,有些企业中的老员工,在该岗位中工作10年以上,对于操作经验和技巧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该员工不善言辞,不能充分的表达该岗位知识,这样的培训员也是不可取的。常见做法是在企业培训体系设立时候,对所有备选培训师进行各方面考核和培训,筛选出合格的培训师,定期对培训师队伍开展培训,稳步提升培训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没有予以操作员充分的学习准备。在正式的培训开始之前,一定要给操作员充分的时间准备,让操作员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所学的技能背景和技能内容,同时做好学习的心理建设,将自己调整到学习状态。

没有独立操作。有些企业在培训操作员过程中,担心过多的实验操作会产生过多的产品报废,进而对成本产生影响。在培训时,培训师一定要多给操作员练习的机会,让培训员能够尽快学会独立操作。

没有训练时间表和工作分解表。有些制造型企业,为了不耽误产量,将对操作员的培训压缩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导致操作员在独立上岗后,质量事故频发,造成更大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在培训过程中,工作分解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岗位负责人制定在岗培训体系的时候,将工作逐步分解并制定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说明,让操作员更清晰明确的了解操作步骤。

训练过程跟踪不足。在岗培训中,培训师跟踪不足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操作员可以独立上岗操作之前,培训师在培训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在巨大的产量压力下,操作员立即开始了独立操作,使得整个培训过程缺乏跟踪、后劲

不足。

在在岗培训过程中,要积极倾听操作员的发言。培训师要积极倾听操作员的建议。在倾、倾听时,要本着坦诚、开放的心态,使用并观察操作员的肢体语言,同时重述对方的话,表明正在倾听并有所思考,有疑问时及时确认操作员的想法,听取并记录关键词,最后及时总结、重申结论。对有些不善于表达的操作员,一定要消除一起担忧和顾虑,鼓励其“开口”。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6

大家好!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项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2020)》确定的重大项目,也是一个难度大任务重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为__农村地区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而且还能使这些骨干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__师范大学作为__的省属重点大学,培养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以先进的培训理念、创新的培训模式、优质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承接了国培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履行了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光荣职责,发挥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我校承担的两个子项目,一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该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

我校承担的两个国培项目,辐射全省六个地区,覆盖15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培训教师规模达2496人(顶岗置换培训560人、紧缺学科1936人),顶岗实习生规模达1120人,12个学院参与国培项目。辐射面宽、学科多、顶岗任务和培训任务重。

我校对国培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为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和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了确保国培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组织了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通过先期调研、学习考察、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部门协同,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方案。召开了部门协调工作会,安排落实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学生管理等工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学生顶岗支教,举全校之人力和物力,集全校之智慧和力量,使项目的实施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全力为项目的实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我校承担的国培项目,以“互动双赢,促进改革”的培训理念,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打造了国培项目的培训特色。在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研修对象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学科课标解读、学科核心知识、教学方法策略、课堂教学实训及校本研修的培训内容体系;在研修形式上采用到高等师范院校集中研修与到优质中小学跟岗研修相结合、理论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立体式形式进行;在

培训方式上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参与体验、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进行;在培训实施步骤上按“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分段实施。整合资源,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实施项目的主导思想,我们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学及教科所的教师资源,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团队;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小学及省级培训基地的硬件条件资源,搭建了三维一体的培训空间平台。我们将通过双重整合,依托我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丰富的职后培训经验,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培训服务。

为保证国培项目的培训质量,我们建立了培训工作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家组对培训项目进行全程的专业指导、质量监控和定性定量的质量评估;设立专门的项目实施巡查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生和受培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项目的宣传平台,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宣传报道。采取有效措施对

国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确保国培项目的质量,力争将国培项目做成具有社会效益的品牌项目。

国培计划项目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要依靠各相关部门及相关学校的通力合作,才能获得最佳的项目实施的整体效益。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希望能得到教育厅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经费上的有力资助、整合资源时的有效协调;希望得到地方政府及学校的协作配合,参与顶岗实习的县及学校,请派专人负责顶岗实习的工作,按要求认真遴选好顶岗实习的学校,安排好我校实习生的生活、工作,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确保实习生的安全,让我们实习生能安心支教、教有所获;希望参与培训的优质中小学,领导高度重视跟岗研修的培训工作,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教师对跟岗研修的学员进行精心指导,使我们的受培教师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种子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及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国培计划项目真正成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示范性品牌项目。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一、将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管理与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有机结合,搞活劳动力市场,促使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将失业人员管理与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和吸引就业难人员参加转业训练,提高其再就业竞争能力

为使失业人员提高素质,尽快实现再就业,我们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除应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外,还应到就业训练机构参加转业训练,以培训记录作为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依据。为配合这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我们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筹集市级再就业基金和再就业培训资金,设立了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项目,规定失业职工凭《失业职工救济证》,就业难人员凭《失业证》可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一个失业期可享受一次免费培训援助优惠。目前,我们开设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专业有20多个,失业职工和就业难人员按照市场就业的需求自愿选择培训项目和专业,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发给就业训练合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并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就业。近两年来,我们共投入转业训练培训经费150万元,免费培训失业职工和就业难人员3600人,其中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的有1440人,就业率达40%。

三、将失业人员学习教育管理与群体职业指导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再就业 四、将失业人员群体职业指导与一对一职业指导跟踪服务相结合,兼顾群体普遍情况和个体特殊情况,促进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我市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失业人员的群体职业指导服务。针对近年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群体逐年增多的情况,从2000年开始,就业服务部门重点对市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开展“一对一”个别职业指导,实行失业人员群体职业指导与就业难人员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相结合。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在日常就业服务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抽出部分骨干,采取一个职业指导人员与一个下岗职工面对面交谈指导的方法,每天利用下午时间,逐个约见下岗职工,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联系再就业等服务,接受这种服务的下岗职工有600多人,占仍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人数的90%以上。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又将“一对一”职业指导的重点转移到就业难人员身上,定期逐个约见就业难人员,将就业难人员的详细资料记录在案,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再就业跟踪服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对部分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就业难人员专门为他们收集和推荐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一位姓霍的失业职工,因年龄较大,身体不大好,加上不注意个人形象,多次求职见工均未被用人单位录用。职业指导人员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指导其注意求职面试态度和方法,搞好个人形象,并根据他曾在陶瓷制造行业工作过的经历,推荐他到市东鹏陶瓷集团应聘,成功实现再就业。又如市丝绸印染公司有3名年龄超过45岁,只有初中文化且无专长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较大,而且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属双职工下岗失业。职业指导人员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专门为他们收集合适的空岗信息,当得知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值班人员时,及时推荐他们去应聘,并说服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他们,解决了他们再就业和生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通过一对一职业指导跟踪服务的方式,推荐和帮助市区800多名就业难人员从事值班、卫生清洁和家政服务工作,成功实现再就业。

五、将市一级就业管理服务与街道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就业难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们在抓好就业管理和服务、促进就业难人员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与先进的兄弟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与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们决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一是利用国家、省、市再就业扶持政策,制定我市有关《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服务型企业认定、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配套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扩大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象范围,争取政府财政再就业资金更大的投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重点做好“4050”就业难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落实15个工作日解决就业难人员再就业的岗位援助承诺制度;三是抓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的投入和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专门服务场所的投入,为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难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择业环境,利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更加有效地促进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党校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行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中层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根据年度党校培训计划,分行党校于2月28日至3月4日和5月23日至5月27日,分别举办两期中级进修班,来自管辖分支行、分行部门任职两年以上的中层管理副职及部分高级经理共90人参加了培训;为有效落实分行转作风工作部署,推进基层管理人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分行党校于7月17日至7月21日和7月24日至7月28日,分别举办两期初级进修班,任职两年以上的分行部门团队主管、管辖分支行内设部门主任及经营支行正、副行长共137人参加了培训。

工作亮点:

(一)开展摸底测试,印制《学员手册》

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本年度培训在原有“领导动员并讲党课、外请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党性分析、班组总结鉴定”等教学方式基础上,在正式授课前开展了党的基本知识摸底测试,根据学员所掌握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难点重点的辅导讲解,并精心选定教材,印制《学员手册》,增进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师生间了解。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

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今年党校培训还组织学员通过手机平台,对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培训材料的完备性、课程通知的及时性等十项内容进行分项评价,对整体组织和讲师安排情况予以总体评价,同时配合线下填写《课程评价表》,对培训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评价结果显示,两期培训主题鲜明,培训内容充实,培训形式多样,培训效果显著,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紧跟“转作风”工作实际,形成案例研究课题

培训除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党性修养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外,同时结合分行从严治行、强化作风转变工作部署,联系日常管理实际进行分析思考,确定改进作风、加强管理方面的课题,形成案例材料并开展小组研讨。分行党校针对学员研究课题进行跟踪评估,对案例研究的改进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并将优秀案例向全辖推广,切实以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全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四)增进培训仪式感和荣誉感,助力引领业务发展

建立进修班微信群,引导学员积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课题研究、感想感受等内容,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训结束后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并由优秀学员代表分享学习体会,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进一步将培训成果融入工作实际和业务发展。

二、重要岗位轮岗工作

根据总行关于重要岗位轮岗工作要求,我行反复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尤其是对基层“1+3”关键岗位人员实质性轮岗情况进行梳理,确保轮岗人员范围全覆盖。

工作亮点:

(一)转换培训思维,采用卡通人物制作讲义

制作并下发了《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讲义》,以卡通人物形象作为不同类型的轮岗主体,从相关制度要求、轮岗职责分工、近期工作安排几大层面,对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下发工作模板,按季度通报完成情况

为及时掌握重要岗位人员的轮岗情况,向全辖下发了《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工作情况说明》模板,实时汇总轮岗数据、加强日常督促指导,并按季度做出情况通报,同时对下一季度轮岗工作做好提示,要求条线部门齐抓共管,对未完成轮岗人员进行重点关注与后期跟踪。

三、微信公众平台工作

本着“以人为本,迎‘人’而解”的理念,2017年全年,人力资源部微信公众平台——“人力之声”图文与H5作品共计44篇,包括【组织召开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举办2017年新员工入行培训结业仪式】、【开展纪念建军9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自微信公众号创办以来,粉丝数量活跃在1100余人,平均每篇阅读量都保持在500人次以上。

工作亮点:

(一)依托人物漫画形式,宣传解读《党章》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人物漫画这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一期《看漫画·学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精讲解读》的图文,后在行内引起广泛好评,作品使原本内容高深、枯燥的党课一下子鲜活起来,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自觉性,让党员方便看、愿意看、看得懂,形成了党员主动学党章的良好氛围。

 (二)坚守舆论阵地,对党校培训做好跟踪报道

上一篇:教学质量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