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9 15:01:51

幼稚园老师论文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1

关键词:经典;陈鹤琴;专业成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作为一名幼教专业的老师,当我一遍遍为学生讲解学前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陈鹤琴的思想及他的个人精神所感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日本特务的暗杀名单里,又增加了一位已经年逾50的老人,从此,这位老人便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在江西建立了全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4年,学校被迫转移,为了凑够迁校的费用,这位老人四处奔走筹贷了8万元。然而,当时所有的船只都被征为军用,没有渡江工具。老人亲自跑到江边,他告诉船老大,他有200多个女儿要过江逃难,船老大惊奇地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女儿?”当得知原来这200多个人是他的学生不是女儿的时候,船老大被感动了,全校师生得以安全过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

一、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

1914年,陈鹤琴踌躇满志踏上了留学美国的道路。在去美国的轮船上,他思想斗争着:“学医还是学教育?”最终放弃了学医,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919年,他放弃了正在美国做的博士论文,毅然回国,开启了他的“教育曲线救国”之路,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的思想观点,并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本人的经历以及他提出的教育目的,都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学习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在的国家。现如今,出国留学的有志青年也很多,但是当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冲突时,有些人选择了前者,留在了别的国家,甚至加入了他国国籍。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么中国人才的流失将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二、“活”的教育方法

陈鹤琴认为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复制日本和欧美的幼稚园是“幼稚监狱”,因此提出了“活教材、活学生、活教师”的“活教育”思想。他带着学生走出幼稚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到工厂、到码头……让学生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作教材。同时,他也一直在潜心钻研“活教育”的教学方法。

有一个儿童,总习惯于用左手写字,老师要他改用右手写,却一直没做到。陈鹤琴就对这个孩子说:“你会用左手写字,大家都不及你,你真了不起!但是大家都能够用右手写字,而你不会,那你就不如大家了。假如你也会用右手写,两手都会写,那你就是第一个大好佬了。”不久,这个孩子会用右手写字了。

陈鹤琴先生重视研究幼儿的心理,他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研究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现如今,一些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仍然很严重,一些幼儿园评价孩子的标准仍然是记住了几个单词,学会了几首唐诗……陈鹤琴先生等众多的幼儿专家都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可见,作为幼儿教师以及幼师专业的老师,我们都有必要重读经典。

三、“本土化”的教育原则

中国幼稚园发展初期仿照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幼稚园发展呈现美国化的色彩,从课程到教材、教法都从美国照搬。陈鹤琴认为,两国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和环境不同,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从1920年陈鹤琴长子一鸣出生起,便通过照相、观察、日记等研究方法追踪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时间长达808天,这就是著名的“808天观察和记录”。此后,《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诞生了。中国特色的幼稚园发展道路至此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特色”“本土化”“校本研究”“因材施教”,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明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备课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体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寻找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等,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应本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想,因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异,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打开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心结。

参考文献:

[1]柯小卫.陈鹤琴与“晓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5).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2

关键词:稚声合唱;特点;训练探究

我国的合唱艺术在迅猛发展,老、中、青、少各种的合唱团层出不穷,但是,“少”指的是六岁以上的童声合唱,没有六岁以内的稚声合唱。各类合唱比赛也名目繁多,就是没有看到官方组织的稚声合唱比赛。不举行稚声合唱比赛,肯定有其局限性。因此,探索稚声合唱训练策略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关于稚声合唱的命名

通常,我们把合唱分为同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与童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混声二部、混声三部、混声四部等)。其中,童声合唱的年龄为六岁到十六岁,那么,六岁以内的幼儿园小朋友的合唱活动又该如何命名?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在他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一书中这样表述:“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变声期。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至五六岁之间(相当于幼儿园小、中、大班)均属稚声期。”受启发于杨教授以上对童声发展阶段的界定,我把三到六岁之间即幼儿园小、中、大班开展的合唱活动称之为稚声合唱。

二、稚声合唱的特点

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稚声合唱,是以幼儿园小、中、大班(三到六岁之间)儿童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老师担任指挥,对每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一种群体活动。根据三到六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参照杨鸿年教授对稚声特点的精辟阐述,我总结出稚声合唱的以下几个特点:

1.音色:稚嫩,脆弱,不宜做长时间的训练,小班不超过二十分钟,中班在三十分钟左右,大班四十分钟时间的练唱,还要分时段练习。

2.音域:音域很窄,小班为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一组的a;中班为小字组的b到小字一组的b;大班为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C。

3.音量:肺活量小,音量不大,因此,胸腔用得少,只能唱短小的乐句,如:《梦之船》《摘草莓》《两只小鸟》(美国童谣)等幼儿合唱曲。

4.音准:3到6岁的儿童可以说是白纸一张,他们音准不稳定,和声训练难度很大,可以从单音入手,接着是音程,然后到和声,循序渐进。

5.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速度较慢,声音细小,口腔开度不大,舌部不够灵活,不大识字等。

6.音乐作品:短小精悍,目前大部分的作品需要幼儿老师将儿歌进行创编。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适合3到6岁孩子演唱的稚声合唱作品。

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在训练时要选好合唱作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幼儿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图片,速记能力快等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稚声合唱,让孩子伴随在稚声合唱的音乐世界中成长。

三、稚声合唱的训练探究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在1941年发表的《音乐在幼儿园》的文中提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实3岁到7岁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这个年龄段被损害、被疏忽的地方,将来难以弥补。这个阶段影响着人生的发展,教育的起点必须始自幼儿园。”那么,从小得到稚声合唱的训练,将影响其终生。就是再精明的父母也无法为3到6岁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个群体学习与创造音乐的环境,只有幼儿园或合唱团队才能让他们在稚声期就受到良好的和声训练,正规化的音准、节奏、听力等训练与体验,进行童趣的合唱表演和童话般的音乐感受等,能快乐地由音乐伴随成长甚至伴你一生。因此,在开展稚声合唱的训练上,要抓住稚声的特点,以儿童化的语言交流为平台,模仿、记忆、图谱、游戏等为辅助手段,加上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方法,尊重学龄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训练。技术上做到让孩子用轻声、高位、和谐地歌唱,能力上达到音乐综合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让孩子在快乐中歌唱、童趣中成长。

(一)训练上,儿童化切实有效的手段

首先,要选择儿童化的语言交流平台。比如《两只小鸟》歌词口语化,朗朗上口,老师在教此曲时,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孩子一下子就被故事吸引住,然后老师唱一遍旋律,提出问题:两只小鸟的名字叫什么?它们坐在哪儿?做什么了?后半段是小朋友盼望小鸟归来。用儿童化的语速与孩子交流,亲切的语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用生动的语言、形象贴切的描绘,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语气,充满童趣的形体语言,孩子能快速熟悉歌词且深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图谱、游戏等为辅助手段。不随意识记也是学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性之一,它有助于训练的高度实效。一个例子:一首《小星星》卡农式合唱曲,前面是卡农,到最后一句时要齐唱“满天都是小星星”,没借助其他手段,看指挥来合唱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唱好;借助图谱合唱,就由大部分的孩子能整齐唱出最后一句,孩子的不随意识记明显提高了排练的效率。游戏也是提高不随意识记的一种幼儿教学中常用手法,把合唱曲《梦之船》编成游戏,高音部小朋友坐在小船上,低音部孩子拿着桨,划小船,孩子兴趣高,节奏和音准恰到好处,记忆也随着手段的不断交替变化而得到强化与提升。

第三,借鉴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方法。“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孩子的天性,奥尔夫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和诱导孩子学习和创造。我们不但要学习、借鉴奥尔夫的先进理念,也要研究柯达伊、达尔克罗斯等世界先进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在稚声合唱的综合能力训练中,一切从孩子出发,以孩子为中心,想出许多的办法来促进孩子开心地学。如节奏学习中:身体当乐器,练习各种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节奏;孩子徒手拍出各种节奏等,还可以把节奏编成各种自然界的模拟声:全十六分节奏为跑步时发出的“嘁嚓嘁嚓”的声音;前十六分节奏为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咯咯哒”等,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律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孩子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二)技术上,轻声、高位、和谐地合唱

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歌唱活动》中专门阐述了儿童歌唱发声的特点,她认为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合适幼儿歌唱特点的范唱,即“高位,轻声,向前唱”,才能吸引幼儿歌唱的兴趣。日本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平川三郎研究儿童的发声方法,在《儿童歌唱发声》一书中提到:用头声方法来训练儿童最有效。在稚声合唱训练过程中,寻找高位置,即孩子撒娇的声音位置,它是稚声期孩子都有的、自然的头腔位置,充分利用稚声期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的本能来发声、歌唱,既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达到声音的自然统一。稚声期孩子的声音很幼嫩,用轻声歌唱,既保护嗓子,又能听到其他声部的和声,从中训练听辨能力与音准,培养孩子多声部的综合能力,只有在高位轻声合唱,才能做到和谐动听。当然,还要巧妙地训练气息的控制,咬吐字的统一,音色的变化,音准与节奏的准确等。尤其在进行和声训练时,先让孩子唱高音部的某一高音,老师唱出低三度(大三或小三度)的音,让孩子倾听、感受大三与小三度和谐的音响效果,并与孩子一起分享、体验音程中大三与小三度和谐的音程关系,在反复的练习中进行高低音声部的音程训练,试着由高低声部找准自己的声部音高,同时唱出来,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唱出纯四、纯五度乃至三声部的和声等,渐渐感受到和谐的音响,理解和声和谐的效果,形成和声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稚声合唱曲的练唱,体验轻声、高位、和谐的美妙。

(三)能力上,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更多的父母在孩子3到6岁成长期间,选择让孩子唱儿歌、背唐诗等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再有教养的家庭也不可能为儿童创造一个群体化的条件,让孩子在群体中感受音乐,体验和声,接受良好音高、音准、节奏、试唱、练耳等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只有稚声合唱,它在幼儿园中开展,为3到6岁幼儿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架起极具艰巨的桥梁。

1.音高、音准的训练

稚声期的孩子音准极不稳定,尤其指3、4岁的小班孩子,没有音高概念,但他们是一张白纸,不可盲目下笔。把音高分好家,让孩子跟着老师的琴声,找到他们各自的家;也可在柯尔文手势的指引下,唱准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一组的a的音高等训练音高、音准的方法。幼儿在愉快的练习中感受音乐,潜移默化地得到音高、音准的训练,从小有了音高、音准的概念,为其今后人生之路铺上美丽的音乐彩虹。

2.节拍、节奏的训练

稚声期的儿童最先是在妈妈的歌谣与催眠曲中感受节拍与节奏,因此,在稚声合唱中,通过规律性强的歌谣和朗朗上口的说唱音乐来训练幼儿的节拍与节奏感;也可以用游戏让孩子在节奏中成长,比如奥尔夫的节奏训练方法、达尔克罗斯的模声节奏、图谱式的节奏训练等,即让孩子在玩中得到节拍、节奏的学习,又有效地提高了乐感。

3.模仿、记忆能力的训练

模记是孩子的天性,从丫丫学话到开步走,从背唐诗宋词到学唱儿歌,无一不在模记中进行。稚声合唱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进行音高、音准、节拍、节奏、和声、歌词等的训练,即在模仿、记忆中学唱歌谱、歌词,学习歌唱发声技巧,学习和声音程等。许多家长都会和学龄前儿童做这种游戏:模拟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动物名称。可见,孩子对声音及其敏感。在训练音准时,老师可以让孩子模唱单音,数周后,把单音变成音程,这时,孩子马上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老师要引导孩子:回音长的是低音,特别明亮的、音消失得快的是高音,并渐渐让孩子尝试着哼唱。事实证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没过多久他们就能唱好简单的音程。发挥老师的语言技巧:生动的言语,贴切的描绘,夸张的语气,形象而又儿童化、充满童趣的语言技巧,让孩子在模仿中自然地记忆下旋律、歌词等;加上有趣的图谱、游戏化等手段,使稚声合唱的模仿、记忆稚气又童趣。

稚声合唱是在幼儿园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合唱活动,通过科学的训练,技巧上达到轻声、高位,和谐地歌唱,培养孩子具有多声部的合唱能力,与集体合作的能力,音准、节奏等音乐综合的能力,稚声合唱是稚声期孩子成长的优质奶酪。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3.

[2]杨立梅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0.7

[3]乐丁.《少儿合唱队练声曲选粹》(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4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3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 历史演变 体制 应试教育 幼小衔接

自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来,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再次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不仅各地方教育部门为响应教育部规定而纷纷转发并出台相关政策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而且媒体也以“讨论”“专题”等形式对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学前教育界更是围绕此“热点”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探讨。然而,学界对该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其现实层面,而没有察觉到这一问题的历史层面。把握问题的历史“脉搏”, 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明晰、更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流变,是我们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之举。

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历史演变过程

幼儿园“小学化”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所谓“显性的表现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而所谓隐性的表现,“其典型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比照这一幅“小学化”“素描”,我们总是可以在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长廊中发现其熟悉的“身影”。

(一)清末: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开启幼儿园“小学化”序幕

20世纪初期《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在教育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它“开始摆脱过去基本上由家庭进行的封建传统模式,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它也是第一次将幼儿园(清末称“蒙养院”)纳入学制系统而使其成为学校系统中的一部分。

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的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且其关于蒙养院的授课办法及教材选用的规定不仅保留了封建传统,而且还开启了蒙养院“小学化”的序幕。《章程》规定:“应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烈女传》《女戒》及《教女遗规》等书……每家散给一本……初等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语甚浅显,地方官宜广为刊布;妇人之识字者即可自看自解,以供自教其子女之用。其不识字不能自行观览者,或由其夫、或请旁人为之讲说;有子者母自教其子,以为入初等小学之基”。可见,清末的蒙养院不仅没有顾念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不懂儿童心理,由此导致蒙养院的育儿方式与小学堂无异。这正如张雪门所评述:“……要形容这一时期的幼稚教育,和现在注入式的小学十分类似”。

(二)到抗战前(1919-1937):用幼稚园改造家庭教育,首倡去“小学化”

随着清王朝的,清末这一蒙养院“小学化”的风气在到抗战前这段时间里被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至抗日战争前是我国幼儿园的借鉴、反思与实践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着力于借鉴并反思幼稚园“西方化”与探索幼稚园“科学化”“本土化”“平民化”相互交融。此时人们认识到幼稚园的职能应主要包括:谋求幼儿的幸福成长、 解放母亲或妇女、改造家庭教育的弊病、培养新人改良社会等,并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些致力于起着实验、推广、示范作用的幼儿园。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对幼儿园的认识无疑更加科学化、全面化和深刻化,具体表现为要求幼儿园的本土化、平民化、需求化、福利化和科学化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另外,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发现了儿童”。由于受到欧风美雨的滋养以及精英阶层现代意识的觉醒,这时期的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儿童、尊重儿童乃至崇拜儿童的热浪。鲁迅、周作人、丰子恺、陈鹤琴、张雪门等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受其影响,幼稚园开始摆脱日本式幼稚园的“小学化”倾向,而转向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并开始探索幼稚教育的特殊性。谋求幼儿的幸福成长,也成为这时期教育部门及大部分幼稚园的共识。如在1932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规定幼稚教育的总目标之一为“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而1939年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规程》则延续了《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对幼稚教育目的的规定,重申了幼稚教育应当“增进幼稚儿童身心之健康”和“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之改进”; 1943年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设置办法》由《幼稚园规程》修正而来,其第十三条则明文规定“幼稚园对于儿童应顺应其个性,依照其身心发展之程序,施以适当之保育,不得授以读书写字等类于小学功课之事项,或使为过度之工作”。

(三)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前(1937-1949):幼儿教育以适应战时需要为主,幼儿园重现“小学化”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里,我国所有的事业都以“战争”和“民族存亡”为中心。儿童,以及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也被提升到了民族、国家的高度来体现其重要性。如徐特立在《对于边区儿童的我见》中指出:“我们的儿童目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参加者,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康克清在《重视保育事业 抚养革命后代》中也指出:“‘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这是延安保育委员会于七日召开的保育工作干部会议的议题。”

处于战火硝烟之中的幼儿教育似乎无暇顾及讨论“小学化”问题,但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也出现了“小学化”现象,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还强调智力开发。有的托幼机构甚至要求2-6岁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儿童智慧与生活技能之教育”在知识和智力方面不仅要达到特定的标准,而且还提供了智力测验方面的方法。而这些标准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苛刻的。

(四)建国后(1949-2011):幼儿园“小学化”立场的“摇摆”与复归

建国伊始,我国政府领导层以及相关幼教文件关于幼儿园是否应“小学化”的问题,立场是明确而坚定的。1951年7月颁发的《幼儿园教学暂行总则》第六条原则规定,幼儿园应以“不进行识字教学”为原则; 1952年2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幼儿教育处首任处长的张逸园在《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方针任务》的报告中,针对当时仍有“不少幼儿园办成小学的预备班,不但进行识字教育而且采用了文字课本”等状况,明令“幼儿园不应进行识字教育”;紧跟其后于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第十七条也明确规定:“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并不举行测验”。虽然教育部领导层及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都明令禁止,但幼儿园“小学化“,特别是幼儿园识字教育之风依然浓郁。为了刹住这股“歪风”,1954年7月3日,教育部、出版总署颁发了《关于出版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幼儿园课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工农兵妇女课本、教材的规定》的指示,并特意拟定了《关于出版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幼儿园课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工农兵妇女课本、教材的规定》,要求对市面上的幼儿园课本、教材等进行严格管理。

然而,自1958年总路线出台并贯彻落实到各大建设领域起,教育领域也迈开了“”的步伐。于是此种严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态度到20世纪60年代便终止了。

1960年5月,宋庆龄在《大办儿童保教事业,彻底解放妇女劳动力,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一文中赞扬了自1958年以来儿童保教事业所取得的“空前发展”形势,“在托儿所、幼儿园中也搞了技术革新和教学改革,出现了很多革新者和先进集体。也有不少幼儿园进行了教幼儿学汉语拼音,学数字和简单的算术试验。”并认为:“这些做法将在迅速提高儿童保教工作质量、改革学制、高速度地培养人才,使我国教育事业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于是,在1960年7月6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关于在幼儿园教学汉语拼音、汉字和算术的通知》应运而生。《通知》指出,过去在幼儿园中只有语言作业,不教识字和在计算方面大班(6-7周岁)才达到10以内的计算是不科学的。许多省、市在幼儿园大班中进行的汉语拼音、识字、算术教学的试验证明:在幼儿园大班中不但可以学会汉语拼音,而且利用拼音字母可学会汉字,还可以学会100以内的计算。还有的省、市甚至在中班(3-6周岁)中也教学了汉语拼音,提高了对计算的要求。由于过去规定的幼儿园的教学要求落后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通知》认为,汉语拼音字母是识字的钥匙,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幼儿园为识字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且还应适当提高算术的要求。而这可以使小学教学缩短年限来对小学教学改革起积极的作用。此外,《通知》还对幼儿园的语言和算术教学特别提出了建议。

教育部与全国妇联此举,无疑为我国幼儿园“小学化”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自此以后幼儿园“小学化”便名正言顺地在我国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了。

其实,自1960年幼儿教育处被撤销以来,至1978年以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便失去了全国统一的领导。

“”结束后我国的各项工作重新开始步入正轨,幼儿园也得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小学化”问题因此又重新被政府重视起来,明令禁止“小学化” 的态度和立场一再得到“重申”与“强调”。

1979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在《总则》“第四点”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做好保教工作。要注意研究和改进保教方法,不要把教育小学生、中学生和成年人的材料和方法搬到幼儿园中来”; 198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指出:“要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并规定“幼儿园不考试,不留家庭作业”;1988年6月10日的《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提出本《意见》的原因之一有“教育活动不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存在小学化的缺陷等”。《意见》要求学前班“要注重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但必须注重不要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放到学前班,并防止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规定“不得给幼儿留家庭作业和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入小学时,也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随后,在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卫生部、物价局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1989年6月5日国家教委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1年6月17日提出的《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以及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令第25号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都明确提出要纠正幼儿园中存在的“小学化”倾向。特别是自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来,关于“小学化”的讨论又再次成为热点,各地方教育部门如江苏、河南、四川、安徽等为响应教育部规定,纷纷转发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可见,“小学化”自我国创办幼儿园起便已经存在了。它不仅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而且还以其强大的生存能力一直持续至今,从而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名副其实的“痼疾”。显然,不同时代造成“小学化”的原因是不同的,但通过考察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总能得到一些普遍性的结论。

二、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诱发因素分析

我们在大班家长中随机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笔者从家长的育儿理念中找到了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的一些诱发因素:

(一)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主要动机分析

绝大多数家长普遍对幼儿适龄上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以灌输知识为目的送幼儿来幼儿园的家长占2/3,57%的家长认为上幼儿园可以多交朋友,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独生子女在家缺少同龄玩伴的弊端。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1.家长结构的普遍化及家长意识的社会化。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四二一(四个老人,父母二人,一个小孩)家庭结构的普遍化,孩子的成长成了全家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2.各个小学的入学门槛。

教育部门已明确取消并禁止入学测试,可各个小学生源多,每个学校做法不一,为提前了解孩子,以“入学面试”“入学评定”到“基本情况了解”“摸底了解”不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入学见面会”。加剧家长们的超前心理。家长们更是为了“入学见面会”做好全面的“布局”。面对小学入学的门槛,不仅要求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各种各样技能,能够突破门槛挤入优秀行列。

(二)家长是否会送幼儿去少年宫和兴趣班情况分析

从以上这张图表来看,会送孩子到少年宫或兴趣班的为25人,占总人数的83%。不会送孩子到少年宫或兴趣班的为5人,占总人数的17%。

家长们过分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同时,心态发生变化,加重与同龄孩子的攀比心理,加剧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加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重,家长们难免有点惊慌失措,把社会的竞争压力“放大”以后,把压力“光明正大”地转化给孩子。

社会功利教育的催化作用。国家教育部门一直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也出台相关政策,但是效果不佳。各类的培训机构不断崛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承诺孩子的成绩与进步”成了招牌。各类学校为了生源、利润、满足家长的需求,开设小学语文、数学等课程。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断揭晓,孩子被迫负荷去完成、去学习家长和老师们要求的内容,还被社会规范限制着,本该属于孩子快乐、幸福的幼儿时光,无情的被家长及社会功利教育“剥夺”了。

三、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出路探寻

针对上述形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家庭教育因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予以扭转。

(一)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弊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设置幼儿园的课程,使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更趋规范化的良性竞争,以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

我们应该重新估计幼儿园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不要一味地强调其对小学教育的“预备性”价值。我们在看到儿童成长的阶段性一面的同时,还要关注其连续性的一面。事实上不仅儿童的生命是连续的,而且经验也是连续的,人为的学制分段虽然为教育者提供了便利,但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不小。因此,打破学制分段思维,重新建立一个系统的、连续的儿童教育体系也许是明智之举,而这正是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初衷。杜威学校8年的实验探索不仅为我们证明了“此路可通”,而且还为此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二)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园本培训

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的专业技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三)幼儿园应引领家长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公众意识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保证与必要条件,儿童意识是文明社会的存在标志与进步动力。”因此,我们首先应在公众意识层面上进行儿童意识的再“启蒙”,以引导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走出封建的、偏狭的境地,从而使公众能以更广博的胸襟来包容儿童,以更理性的态度来理解学前教育。

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有再好的园舍、再好设施、再好的教师素质……如果没有正确的办园理念,孩子很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寻找和培养生长点,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在成熟的力量与文化适应之间求得合理的平衡。我们应继续探索研究幼儿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取可行措施,全力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给广大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全、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还给他们一片自由、快乐成长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年第4期

[2]王丽娅,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4]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4

走近澳门才发现,这里的学校形式多样,有公立、私立的;有教会学校、红色学校、国际学校等,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澳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澳门很多学校都是“一条龙”的形式,即从幼稚园可以一直上到小学、中学;如果按每一所学校所在的地方来算,则有121所学校。不同学校的运作方式也千差万别:公立学校是由学校做出预算后上报政府,由政府拔款;而私立学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参加免费教育网的私立学校,他们每开一班政府拨给每学年幼儿园和小学54万、初中73万、高中84万元;另一种是不参加免费教育网的私立学校,以国际为主,他们采取双语教学,可以收取高额学费。到底澳门教育是什么样?作为一名内地教师,我能为澳门教育做些什么?抱着一丝不安、一丝期待、一丝希望,我走进了澳门的学校……

自由自在的玩耍

我所在的一所学校是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其校舍和设施都是一流的。它的幼稚园部只有幼儿教育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相当于内地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却有来自葡萄牙、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内地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孩子。所以如果你想在这里当老师,只会讲广东话是远远不行的,至少要掌握普通话、英语、葡文等几种不同的语言才可以。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孩子们的交流也是五花八门的。不过他们总有方法在游戏中快乐地沟通、交往。瞧!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在场地上尽情地跑着、跳着、喊着……

镜头一:几个幼儿教育二年级的孩子正在一起玩着开汽车的游戏。唉呀!这是谁开的“疯狂赛车”,使得一连串汽车发生了“追尾事件”。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游戏的兴致,在大声喊了几句不知是什么国的“语言”后,继续开始了后面的游戏,仍然是那么地开心、投入与“疯狂”。

镜头二:这真是一群活跃的女孩子,她们玩的恰恰是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玩的一个的游戏一~抓人。规则很简单:大家听到指挥者发出的口令后,就开始了对某个人的追逐,直到把她抓住为止。当然这少不了竭尽全力的奔跑与叫喊,“扑通”一下跌倒了没有关系,爬起来继续“疯跑”。看着她们那一张张因为兴奋而涨红了的小脸,感染得我这个旁观者也想加入她们的奔跑。

镜头三:在这样的活动时间里,共有一位老师和三位阿姨共同照看孩子的活动。不过她们对这样的情况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了,只是站在一边静静地观看。时不时有孩子跑过来不知是告状还是什么,老师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帮他拿出小毛巾擦擦汗,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过孩子们经常是话还没有说完就跑走了,又继续地“疯”呀、喊呀。老师们依然耐心地充当着观察者与聆听者的角色……

一个也不能少

本以为这所公立学校只有小学部和幼稚园部,当我走近孩子们的时候才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在我们看来特别的群体——“特殊教育”的孩子。在澳门,家长和老师都是不回避这个话题的,当发现孩子有异于其他孩子时,就会及时沟通,然后带孩子到教育暨青年局辖下的教育心理辅导暨特殊教育中心进行评核,如果证明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发育迟缓,不适合与正常孩子一起活动时,教育暨青年局的特教老师就会与家长协商,根据孩子的评核成绩送到相应的学校。如果孩子的年龄小于六岁,问题不严重的,称之为“融合生”,会请他们和正常孩子在一起活动,当然每班只能有一两个“融合生”;如果孩子经过测评问题比较严重就会送到特殊班进行专门的教育,而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情况好转,也会转到专门的小班学习。

这样的班级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说“真班”、“善班”,我想这大概也包含有大家美好的希望在里面吧。每个班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至10岁的孩子,第二阶段是10至15岁的孩子。一般来说每个班有10名左右的孩子,配有一名老师、一名助教和一个阿姨,他们要为每一个孩子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简称为IEP)。虽然他们是特殊生,但学校里组织的旅行、运动会、外出参观,甚至圣诞节的表演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作为一名老师,我知道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没有任何难度的演奏要付出多少艰辛才能完成!一一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与不放弃,才使得很多孩子逐渐好转。

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

作为一个1999年才回归祖国怀抱的地区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澳门的爱国教育渗透在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当中。例如有的学校除了每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外,还会每天召开简短的晨会;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很多学校在第二天的晨会中及时和学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再比如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纪念日,也是澳门的公众假期,这一天的早晨,很多学校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学生和老师全是自愿参加。可以说,95%的学生和老师都按时到校参加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应有尽有的教具制作区

因为即将开展对全澳幼稚园老师的公开讲座,我来到了位于教育资源中心的二楼教具制作区。一出电梯就立刻被这里丰富多样的工具所吸引了:只见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大小不同的尺子、剪刀有序地挂在墙上;形态各异的打孔机、尺寸齐全的裁纸机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桌上……可以说各种制作教具需要用到的工具这里全都有!澳门老师和师范生只需凭教师证登记后就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教具制作。在紧张忙碌地工作过后,还可以和同事们到五楼的“闻逸轩”小憩,吃些简单的茶点,聊聊天放松一下。

以香港教材为主,老师期待技能支持

在这样一个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地方,幼稚园所选用的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以香港幼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创意学习套》为主。这套教材分为幼儿班、低班、高班,以主题的形式进行设计,每一个主题都包含了五大领域的内容。配套的教学光盘、图片、电子用书、幼儿用书一应俱全,不得不说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老师们根据澳门孩子特点,分析主题套中所涵盖的领域倾向,设想孩子可以从该领域中获得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设计适合本园孩子特点的课程。

澳门幼稚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澳门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的本科学士师范课程。这里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教授相对较少。但由于幼儿教育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得老师对于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点从我对全澳门幼稚园老师进行的讲座中就可以看出来。2011年12月我进行了一次关于舞蹈的专题讲座,向澳门幼稚园老师介绍了有关幼稚园幼儿舞蹈教学的多种形式与实践案例,受到了老师的空前喜爱。主持人几次宣布:“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却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不停地问这问那,许多老师要求进行第二次讲座,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班的老师说针对大班开展专题讲座,小班的老师说小班孩子无论在幼儿舞蹈的教学和编排上更有难度,因此应该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进行讲座……其实,从这里不难看出,澳门老师真的需要这样实用的资源来充实、丰富一日活动的内容。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5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地标建筑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红楼,门楣上镌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它就是景海女师旧址,门窗均是拱形,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校园树木葱茏,环境幽美清新,吴门胜地的翰墨书香在这绿茵如盖、树影婆娑的校园中仿佛触手可及。站在红楼的草坪前,仿佛短发蓝衫、青衣布鞋的女生们向我们慢慢走来,或拿着网球拍,或漫步在林荫小道,这恐怕是当年最浪漫的女校景观了。

景海女塾:培养淑女的学堂

景海女师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景海女塾,地点就在东吴大学的北边,仅一街之隔。为什么叫景海女塾呢?乃景仰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之意。海淑德是美国南方妇女监理会女传教士,1865年毕业于威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该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有权向妇女授予学位的学院。1878年偕夫人来华传教的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回美国休假时,在海淑德服务的礼拜堂介绍中国情况,会后林乐知邀请海淑德来中国一同工作,当时海淑德并未答应。林乐知回到中国后,连续6年写信给她,直至1884年初,海淑德终于同意,动身来到上海。1892年3月26日,上海中西女塾举行开学典礼,海淑德担任第一任校长。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去世,1902年11月4日监理会苏州景海女塾的开办就是为了纪念海淑德。

景海女塾第一任校长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贝厚德(Marthe.E.Pyle)出任,办学宗旨是对中国上等社会的女子进行基督化教育。学校分初、高中,课程除国文课外,全部用英文课本和美国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收费昂贵:“本学堂收取学费,膳食费通年以十个月计算,寄宿者每月英洋十元,走读者每月英洋四元”,“凡学生愿学琴者每月需再加学费英洋二元”。尽管如此,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景海为荣。

景海女塾以管理严格著称,上课时纪律严格,学生走路要斯文。冬天穿藏青呢料,夏天穿阴丹士林布,进餐须按琴声排队入膳房,祷告后进餐,晚上临睡前要祈祷。平时若有学生触犯校规,被叫到校长室训斥算是轻罚,重者要记大过。这一切,使得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于一般的女子,那些原本足不出户的小姐闺秀,经过教会学校的磨炼以后,尤其在生活习惯、婚姻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别有一番气象,在社会上非常受欢迎。

江贵云:景海女师的中国校长

1917年9月景海女塾正式改校名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为吸收更多的青年女子入学,学校降低学膳费,各科都改用中文讲授。景海女师共设音乐师范科、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三个科,并附设幼稚园,以后又增设日间托儿所。1927年,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学校必须向政府立案,校长要由中国人担任,1928年景海女师第一次任命中国人江贵云为校长,“江女士奋发有为,将一切规程修订一新,冀与部章相符,并将学校分为初中与师范二部,即由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备案,又改组实验小学与幼稚园,为同等学校树模范”。

在景海女师任教的老师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外国教师来华之前,必须先到美国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学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督教特别培训。到中国后还须在老传教士的监督和带领下,开始学习中国话,并接受做传教士的一套培训。中国老师基本都为国学造诣比较深厚的、有名望的人士担任。如近代章回体小说家程瞻庐就长期在景海女师任教;侦探小说家程小青被聘为景海女师国文教员,全家迁往苏州,定居于葑门东吴大学后门百步街;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吴弱男,在东京青山女子学院毕业后回国,在景海女师任英文教员;著名作家苏雪林,1926年应景海女师之聘出任中文系主任,她一生的事业,包括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是在苏州开始的。景海女师的师资力量在当时苏州女校中处于比较强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信仰基督的名媛淑女,她们的教养、博学、优雅、贤淑、精致是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中国女性所羡慕和向往的,这些女孩子中许多人后来又陆续接受了大学教育或出国留学,成为社会之栋梁。

景海女师的学生来源很广,除苏州以外,还有来自全国各省的,如川、闽、赣、浙、鄂、豫、两广、东北等地,还有来自朝鲜、印尼、南洋诸岛的。这样一来,景海女师学生的分配面也很广,有分配在浙江一带的,有分配在内蒙、新疆、宁夏及南洋群岛的,也有被教会看中选往美国深造的。直到建国初期,景海女师还设有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初中部共9级,以及附小、幼稚园。1952年景海女师的高中师范科并入新苏师范学校,初中并入私立振华女子中学,附小改为天赐庄小学,后为沧浪区实验小学,幼稚园附设于小学。

景海女师的才女们

薛琪瑛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用白话文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翻译的英国戏剧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意中人》。薛琪瑛的祖父是薛福成,母亲是吴汝纶的女儿,她幼承家学,蜚声乡里,于景海女师毕业后就出国留学,通晓英语、法语、拉丁语。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她作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而又颇具才华的女子,率先使用白话文翻译《意中人》,并连载于《青年杂志》的第1卷第2、3、4、6号和第2卷第2号,历时1年。陈独秀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她是“吾国文艺复兴之嚆矢,女流作者之先河”。

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出生于书香世家,1907年底考入景海女子学校,其学业从此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回国,出任金陵女大首任中国校长,并连续执掌23年,将金女大管理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45年,她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唯一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讲演,签署《联合国》。1979年,87岁高龄的吴贻芳收到美国密执安大学设立的“智慧女神奖”,随后赴美出席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年纪轻轻就以译就《荒原》而一举成名的赵萝蕤自幼长在苏州,7岁进景海女师就读。1926年,因为父亲赵紫宸接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一职,全家离开苏州迁往北京。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她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苏雪林来班上教国文,赵萝蕤的作文常常受到她的双行密圈。1937年《荒原》中译本的发表,使赵萝蕤一举成名,那一年她只有25岁。以12年工夫完成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翻译工作是赵萝蕤晚年最大的欣慰,这一成就震惊了学术界,《纽约时报》评论说:“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著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芝加哥大学为此在建校百年时向她颁发了“专业成就奖”。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6

幼儿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不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非常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也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组织与实施》就针对此问题展开的深入的研究。学习以后觉得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整个幼儿教育期间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实行保教结合的政策,在通常情况下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完善幼儿的保育工作。幼儿教育与保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再有在教育和保育二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中要渗透保育,保育中也离不开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本次学习中张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协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培训时间已经结束了,但是老师们学习的兴致很高,每天大家都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以后积极讨论,交流。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幼儿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信念。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把这次学习的知识积极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幼儿教师。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7

关键词: 教师儿童观 教学游戏化 幼儿需要 课程评价机制 家长观念

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皮亚杰认为,对于正处于思维的前运思阶段的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以游戏为生活。随着《幼儿园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游戏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得到确认。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游戏在幼儿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及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改进和完善。

一、背景资料

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天全一幼)创办于1952年9月,校舍面积10000平方米,一共有16个班级,大班6个,中班4个,小班6个。春季幼儿在园人数是610人,秋季是564人,教职工共55人。幼儿园设有美工活动室、音乐活动室、绘本阅读室,四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稚雅苑、稚真苑、稚善苑和稚乐苑。天全一幼的总体目标是将幼儿园建成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教师工作学习的温馨家园,社会满意公认的文化公园。具体目标如下:(1)培育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2)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形成一种好性格,保持一种好心态,确立一个恰当的人生奋斗目标。(3)养成习惯,培养兴趣,学会关心,健康成长。(4)与孩子同成长,成就专家型教师团队。(5)大力推进优质幼儿教育,尽心打造合格加特色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实施家园共育,引领科学早教。(7)树文明新风、做文明使者、献优质服务、展巾帼风采。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和科学五大领域课程,探索早期阅读、种植活动等生活教育课程,实践“关心教育”园本教研课程。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限制幼儿的主体性。

传统文化中,儿童一直被看做“欠发展的小大人”,至今仍然有很多幼儿园的教师持有这种观点。因此,很多教师在游戏中总是主观地代替幼儿做决定,为幼儿制定规划,控制幼儿的游戏。在天全一幼,很多老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对幼儿严格控制,用命令的口吻告诉幼儿这不能做,那不能碰。在游戏中,经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说了这样不对”、“老师说的不能改”等话语。

(二)游戏和教学难以平衡,难以发挥游戏的优势。

基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是,基于幼儿园教育机构的性质,幼儿园必须以教学为主。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之前,幼儿基本没有游戏时间,就算有游戏时间,也只是在老师的控制下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游戏。改革以后,幼儿的游戏时间增多,教师更加重视游戏的价值。教师按照五大领域制定学期教案,发挥聪明才智自由教学。

(三)游戏与幼儿的需要无法对接,失去游戏的价值。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幼儿自己发起的游戏放任自流。在天全一幼,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就是教师带领幼儿到指定的活动场地,滑滑梯,玩沙子,或者“找春天”。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幼儿不要打架、摔倒就好。其次表现为教师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游戏。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控制游戏的走向,干扰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

(四)家长的传统游戏观念,导致课程功利化。

传统文化倡导的“头悬梁,锥刺股”、“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苦学精神至今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家长评判幼儿园的好坏以孩子学到什么知识为标准。在天全一幼,每天放学时,家长和教师谈论的一般都是“孩子在幼儿园乖不乖”、“老师今天教了什么知识”等问题。另外现在很多家庭的“四二一”结构模式使全家人的期待都放在一个幼儿身上,为孩子报早教班、钢琴班和舞蹈班等,从而导致课程的功利化严重。

三、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的对策探讨

(一)改变教师的儿童观,释放幼儿的天性。

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能够充分表现和肯定人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的,而是积极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游戏观,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活动游戏化,充分发挥游戏的优势。

教学活动游戏化就是要把游戏看做“基本活动”。要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教师的教学要和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及学习需要之间形成一个“合适的距离”,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游戏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时间、采用适宜的方式观察幼儿的需要和学习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幼儿获得有用的学习经验。

(三)基于幼儿的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游戏课程。

首先要设计满足幼儿生理发展需要的游戏,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满足身体的需要。其次设计满足幼儿认知发展需要的游戏,让幼儿可以进行各种探索、学习。最后设计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的游戏,诸如母子游戏就可以使幼儿在和母亲一起游戏中体验到母亲的爱,形成对母亲的信任和依恋,促进其社会往需要进一步发展。

(四)定期开家长会,树立家长正确的游戏课程观。

当今时代的幼儿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平时没有时间看和幼儿心理发展有关的书籍。所以,幼儿园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本着家园合作的理念,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播新观念,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命活动。其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将理论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8(9):43-46.

[2]邱向琴,孙嫣红,姜雯.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2(5):70-72.

[3]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4-60.

[4]洪晓琴.让幼儿快乐玩,有效学――游戏课程的实施与“三部一体”园本管理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0,(20):21-24.

[5]彭兵.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幼儿园教育教学,2006(3):55-56.

[6]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76-79.

幼稚园老师论文篇8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12] 钱小龙,汪 霞.美英澳三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1,(04):1-6.

上一篇:幼儿教师毕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老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