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14:52:33

pta行业调研报告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1

按照此转让价格计算,恒逸集团受让股票的价格约为3.45元/股。浙商银行2012年净利润为402569.5万元,总股本为1150687.2万股,每股收益约为0.35元。以此计算,浙商银行的市盈率约为9.86倍。

大股东高位接盘

据悉,山东海化(000822.SZ)控股股东山东海化集团近日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拟以1918.9万元价格转让所持山东寿光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寿光农商行”)全部股权,合计424.26万股,占总股本的0.4667%。

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寿光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12.18亿元,净利润6.60亿元。以此计算,寿光农商行的市盈率约为6.19倍。

此外,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预测2013年及2014年徽商行市盈率分别为6.1-6.7倍及4.9-5.5倍。

此外,Wind数据显示,A股已经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为5.46倍,其中最高的也不过7.51倍,最低的只有4.44倍。

可见,无论是与尚未上市的地方银行相比,还是与已经上市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浙商银行9.86倍的市盈率显然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控股股东恒逸集团以市盈率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购买浙商银行7000万股股票,纯属当活雷锋间接给恒逸石化送红包。

2009年3月,浙商银行实行增资扩股,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下称“恒逸聚合物”)以1.59元/股的价格认购新增股份24000万股。

同年11月,恒逸聚合物将此24000万股以原价转让给恒逸石化,即恒逸有限持有浙商银行股份的成本为1.59元/股。

根据此次恒逸集团的购买价格,恒逸有限此次转让将获利达13020万元,而恒逸有限是恒逸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说,恒逸石化201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增加13020万元。

多年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除了高价转让股权之外,恒逸石化还涉嫌通过会计政策增加利润。

截至2013年9月底,恒逸石化存货达30.55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0多亿元,增长49.82%。公司三季报解释称,存货大增系生产备用原料库存上升所致。

历史资料显示,恒逸石化存货激增是从2011年年中开始。2011年中报显示,公司存货达到27.42亿元,半年内激增11亿元。

公司表示,随着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价量齐升导致存货绝对金额的激增。此后,公司的存货保持在30亿元左右,虽然2012年末大幅下降36.23%,但绝对金额也有20.39亿元。

此外,《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公司一直对巨额存货实行零计提跌价准备。

恒逸石化是精对苯二甲酸(PTA)和聚酯纤维制造商。根据最新的年报数据,PTA占其主营的34.73%,切片占20.14%。公司的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库存商品以及低值易耗品。

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85%左右,原材料PX的价格近几年波动很大,2011年曾创出超过1800美元/吨的峰值,而2012年的谷底值为1200美元/吨左右。

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恒逸石化的的主营产品PTA及聚酯纤维的价格呈逐年走低之势。PTA价格2011年的峰值达到12000元/吨,而2013年年中却跌到了8000元/吨左右。

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相关公司的库存商品价格也呈逐年走低之势,此种情况下,公司没有理由对巨额存货实行零计提跌价准备。

恒逸石化的存货量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方式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背离。资料显示,荣盛石化(002493.SZ)是全国大型的直纺涤纶长丝生产企业,主要从事PTA、聚酯纤维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荣盛石化的营业收入与恒逸石化水平相当,但是其存货却只有恒逸石化的一半。财报显示,荣盛石化2012年末存货17.44亿元,计提的跌价准备为225.6万元。

此外,主营聚酯纤维的仪征化纤(600871.SH)截至2013年上半年的存货为17.93亿元,计提跌价准备3900万元。

“由于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因此部分上市公司会在业绩不好时通过少计提或不计提跌价准备来粉饰业绩、虚增净利润。”一位会计人士表示。

粉饰业绩规避补偿

一方面实行激进的会计政策;一方面高价出售股权给控股股东,恒逸石化系列动作的目的或许挂钩业绩承诺,其目的是助大股东规避补偿。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0年,恒逸集团重组ST光华(后改名为“恒逸石化”)时承诺,其注入ST光华的资产恒逸石化自2010年起四个会计年度的盈利预测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7.95亿元、8.81亿元、8.90亿元、7.73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合计实际净利润数如果未能达到上述三年合计预测利润,恒逸集团等第三方应该按照约定的方式向上市公司恒逸石化补偿股份。

财报显示,恒逸石化2010年-201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7.26亿元、19.2亿元、3.14亿元,每年末的合计实际利润为17.26亿元、19.2亿元、22.34亿元,均大于合计预测利润7.95亿元、8.81亿元、17.71亿元,故前三年恒逸集团均不需业绩补偿。

根据公司的重组业绩承诺方案,2013年恒逸石化归属于母公司合计实际净利润要达到25.44亿元,大股东才能避免补偿。以2012年底合计实际净利润22.34亿元计算,则公司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需达到3.10亿元,即与公司2012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14亿元基本持平。

但是,2012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加之市场对PTA与聚酯纤维新增产能快速释放的强烈预期,石化化纤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相关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持续下跌。

2013年一季报、中报及三季报显示,恒逸石化当期营业收入及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均大幅下滑。

截至2013年9月底,公司营业收入225.5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34%、39.32%,其销售毛利率仅2.33%,比上年同期下降3.45个百分点。

卓创资讯PTA分析师石英峰表示,2013年四季度PTA的供应量较大,而需求没有起来,虽然12月初受原油价格上涨带动,PTA价格出现了小幅回暖,但是由于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转变,因此PTA生产企业仍然继续亏损300元/吨-500元/吨。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份将有450万吨PTA投产,这将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负荷,”石英峰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生产PTA的企业2013年年底没有利润可言。

此外,卓创资讯化纤分析师周娜认为,受累于终端纺织订单疲软,织机开机率走低,聚酯纤维2013年第四季度以及2014年年初会持续亏损。

恒逸石化的两大主营业务都呈现持续低迷的态势,可见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已经大幅下滑39.32%的恒逸石化很难在第四季度大幅盈利,以实现与2012年持平的业绩。也就是说,恒逸石化2013年年底归属于母公司的合计实际净利润很难达标,恒逸集团补偿股份的风险加大。

有了这层因素,恒逸集团高位接盘上市公司所持的银行股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次转让,恒逸石化将获得1302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除了这笔投资收益外,只要公司2013年年底能够实现1.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则可保证业绩达标,而恒逸石化2013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65亿元,即使2013年第四季度有所亏损,公司业绩达标也不难。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2

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家庭和学校在共同育人过程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理念和方法却各有侧重,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矛盾。家校间如何有效地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呢?

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

2.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

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家校沟通合作的问题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当然,家校冲突大多是由一方不尊重孩子引起的。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理念,并切实落实到教育行动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孩子、溺爱孩子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树立了尊重儿童的理念,家校冲突就不会出现,有的只会是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现在,很多家长是‘70后’、‘80后’,未来会有‘90后’,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又得不到满足,家校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我觉得家长自己也要改变,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可以用一些善意的方式,去帮助具体的学校和教师。”

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号召,家长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去双向交流。家长会上,多是老师向家长通知学生最近的考试成绩等学习情况,希望家长多督促学生学习,很少就学生的性格品德方面有所交流。在家长会的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一般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而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学校只把家长联系作为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老师与家长见面沟通时所谈的就是学生在家里犯了错,要求家长带回家好好管教。长此以往,就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印象,只要是老师家访或是叫家长去学校,就一定是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或是打架闹事了。结果使许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老师产生了障碍和隔阂。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PTA途径的开发利用

全国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简写为PTA)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利益取向的志愿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是美国最大的儿童问题咨询机构。它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堪称是西方教育特色的典范。

19世纪末PTA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占领军,美国全面参与了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PTA于此时被引进日本。在日本实践的60多年中,PTA 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TA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委员由家长自荐或推举,与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再由各班级PTA 委员中产生学校PTA。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是PTA 的会员。每学期会员要缴纳会费( 数额很小) 作为PTA 的活动经费。学校PTA 分各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父母与孩子的体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野营;监督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等等,并担负起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工作。

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领导首先是组织者,要对家校合作进行指导和支持,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的学校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最后是家校活动的实施者,学校领导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

我国家校合作的PTA借鉴

当下,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的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换位思考是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有利于彼此谅解,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二是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二是实际的行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和家长面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访时一定不能是“告状式”家访,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一般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

3.实行学校开放教学日制度。让家长去参观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放教学日可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 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有些在孩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2 年里,连他们坐在教室里的模样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家长让他如何去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包括孩子的人际关系、他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又怎样配合学校去教育孩子呢?

4.开展多种亲子活动。现在许多学校开展户外活动可谓是困难重重,学校虽然也知道组织这些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宁可不搞这些活动。如果有了家长的参与,家长放心,学校也可以放心。在共同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在他们的成长期不可缺少的活动中,可以培养自理能力、意志力、合作精神、生存能力等等。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各界要求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家对有关家校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目标制定小组”(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把“父母参与”( parent involvement)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个学校都有责任鼓励家长与学校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家长参与,以帮助儿童在社会方面、情感方面以及学习方面的健康成长”。许多中小学也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家校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家长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对家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 多重的家长角色

1�作为学习者和支持者

家长作为学习者,参与再教育活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受到别人的威胁。在这类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面谈经常只限于讨论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通常是纪律问题),而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无关。家长只对自己孩子的进步感兴趣,学校则要求家长尽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其孩子进步。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大多是单向的,由学校安排,家长一般处于被动。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也许,美国的家长在学习和帮助教师方面不一定就比我国的家长更热心,但是由于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家长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的功课,在许多方面支持学校的工作。在美国中小学的校园网上有大量的家长教育的资讯。随便登上某个美国中小学的校园网,一般都有PTA(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英文简称)这一栏,其中一定有各类家庭教育的网络资源。除了网上家长教育,学校是家长教育的基地。1992年卡内基基金会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报告,题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 Ready to Learn: A Mandate for the Nation)。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要让所有的儿童都为进入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必须优先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二个就是培养称职的家长,在每一个州发起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教育计划。具体到学校方面,鼓励家长参与学习的方法有:a.借PTA会议之机,在小组内向家长解释生物或历史教师如何用合作学习法教授课程;b.邀请家长参加教师的在职培训;c.主动与所有家长联系――包括家访。他们还利用下面的方法向家长提供更多信息: 定期出版学校和班级的时事通讯; 在整个学校和社区(包括银行、商场、市政府/乡政府)展示学生作品; 组织学生展览和课程节日; 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所以,如果说美国的家长能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与支持者,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美国的学校为他们创造的条件。

在支持的范围上,美国的家长对教师的支持不仅仅是提供教具和所需设施、信息,还能参与学生的评价、课程改革、学校日常事务等。

对部分家长来说,与孩子的教师、咨询者和其他教职员保持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参与的目的,而且是他们追求的唯一一种参与形式;但对另一些家长来说,这只是起步。他们会从这类活动中获得参与的勇气和经验,从而在学校教育中充当更积极的角色。

2�作为自愿参与者

克莫(Comer,1993)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学校发展项目”(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的学校中,有10%到15%的家长作为志愿者为学校服务。

参与教学,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家长志愿者是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新移民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需要更多的单独辅导,同时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有意识地分层教学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需要。许多家长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特长,他们往往会被邀请在课堂上辅教甚至主教某些课程。

家长常常参与策划、协助组织全校性大型活动。对校运会、艺术节、庆祝会以及郊游等,家长们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包括参与设计活动方案,帮助编辑印刷相关宣传单,装饰活动场所,以及一些具体的服务、安全维护工作。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家长发挥了支持学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孩子共同的游戏,使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此外,也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们举行活动的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担忧。

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美国舆论普遍认为,由于拘泥于标准化、程序化教育,很多中小学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为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作为努力改革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一系列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允许家长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允许他们了解、掌握学校教育的情况,从而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在改革学校教育管理的呼声中,许多家长纷纷在其子女所就读的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校教育管理。他们与学校管理工作者、教师联手管理学校,一起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特有的各种问题,共同承担对下一代的正规教育的结果。家长的参与,完善了学校教育管理,在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协作关系。

筹措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家长们常常帮助学校筹集经费,填补政府经费削减留下的漏洞,包括教学用具、清洁用具、科技设备、教学资料甚至教师工资。据统计,近年79%的家长为孩子就读的学校捐款,39%的家长一年至少捐100美元,11%至少捐300美元。基层PIA为了筹集教育经费,可谓尽心尽力,除了鼓励会员捐款,收缴会员费,组织会员向亲朋好友、公司同事集资外,还会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向家长售商店或餐厅的优惠券;组织一些学生竞赛活动,让家长根据学生的成绩相应给予奖励作为对学校的捐赠,如跳绳比赛,约定每跳多少下就为学校募捐多少钱。这样既为学校募集了经费又激励了学生的爱校情感。有了PIA的支持,学校与教师的压力大大减轻,教师能更专注于学生的教育成长。对家长而言,为了让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不会吝惜捐款(这些钱是可以抵税的)。当然,所有这些捐款都由PTA委员会统筹安排,其账目受到严格的审计,而且要向家长、教师公开汇报。

3�作为决策者

美国的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参与儿童教育计划的制定是受法律保护的。在理论上,美国的家长交纳了教育税,作为纳税人,他们有权监督其税款的使用情况,这是美国人参与学校决策的法律基础。美国1974年《公法93-380》规定,有联邦资助的学区和学校,应成立咨询委员会,委员应包括大量的家长,以协助教育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一年以后,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出台,规定家长有权参加与其孩子教育有关的学校会议,有权对学校做出的决定发表意见。这部法规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对普通中小学的家长参与管理也有深远影响。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鼓励家长―教师协会或其他家长团体的成立,以充分反映和代表家长的利益。所有团体都吸纳家长成员参加,并确保其接受诸如政策、课程、预算、学校改革行动、安全及人事等方面的适当培训,所有的管理机构,都给予家长平等的代表权。在设定学校目标、开发或评价学校有关项目与政策时,允许家长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并促进家长参与学区、州及全国的委员会讨论有关教育问题的解决。家长―教师协会、家长顾问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组织形式,其中家长―教师协会(PTA)是最普通的组织形式。学校PTA往往会派出家长代表与学校负责人组成理事会,共同计划、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政策与行为切实符合学生的利益,并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家长们通过研讨小组讨论学校系统的政策和实践、家长教师合作采用的方法以及学生成绩通知书、家庭作业、学校中的社团等问题。家长们积极帮助学校确定教育目的、具体领域的目标以及学生所学课程,在课程的适当性、课程修订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学校参考。另外,家长们为了一种专门的问题而组建的团体,是家长能影响学校决策过程的另一种形式。

二、 原因分析

从美国家长在中小学家校合作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可以看出其家校合作达到较高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能顺利实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希望通过下面的分析能够对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明确纳入了联邦政府的法律,使其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的修正案,其中在“第一条款”明确提出,有联邦资助项目的各学区应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 ),以协助学校设计、发展和实施那些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发展的计划,该委员会成员应从学生家长中选举产生。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被正式纳入联邦教育法规。以及上文所提及的《残疾儿童教育法》的出台,规定了家长有权与其孩子教育有关的学校会议,有权对学校做出的决定发表意见。《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中也规定:每一所学校都应积极发展与家长的合作,使他们配合教师帮助儿童在家学习,并欢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

2. 正规化的组织机构促进其长足发展

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家长―教师协会(PTA)已经呈现出正规化的趋势,形成了从全国、州到地方的一体化机构,它对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多样积极的角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难看出,PTA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各类家庭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家长作为参与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条件,还为家长自愿参与学校教育,如在组织家长筹措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方面尽心尽力。并且,家长参与学校决策也主要是作为PTA的一员在PTA活动或会议的过程中进行。

从全国到地方到学校的PTA有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活动,完备的组织形式,完善的规章制度,高一级的对低一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历史之久,人员之众,成就之巨,使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问题的民间机构。

3. 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模式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氛围

凡属于民主开放型的管理模式都比较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集权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则倾向于把学校与环境的联系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履行它的职责。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在管理模式上属于典型的民主开放型,校内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校长与教师、家长分享一部分权力。家长代表直接参加校委会,行使决策权。除此之外,美国国家校董会联合会(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还积极探索让所有受决策影响的人都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即“分享决策(share the decision-making )”。这类的途径有组成“现场理事会(site council )”或“专题议事小组(single_purpose team)”,其中包括家长、学生、社区代表以及所有直接受政策影响的人群的代表。这类组织只能通过校董会对公众负责,与校董会权力共享(collegiality )、相互合作(collaboration)并且少数服从多数(consensus)。

4. 学校积极主动的为家长创造了参与教育的条件

在美国的中小学网站上,学校都设置了很多关于家长教育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以及生活等资源,其范围涉及到学生功课的学习、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学校活动参与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家长可以在网上获得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基地,学校还会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各种教育子女的培训;主动与所有家长联系――包括家访等。正是由于处于教育主导方的学校积极主动的创造了很多条件,家校合作才可以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总之,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了,家长在其中扮演了丰富多样的角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国家、各教育组织与团体、学校与教师在如何促进家长参与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作出贡献这点上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略)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4

一、第一阶段:IT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新西兰、智利、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瑞典、澳大利亚、芬兰、西班牙等9个。由于在实践上IT刚刚兴起,因此理论上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IT的理论包括基本的概念和技术都不成熟,甚至对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target)和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targeting)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都不加区分。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政策目标协议(PTA)1990—03》无疑是IT最重要的文献,两者基本奠定了IT的总体结构框架。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第8—15条、49条、53条对中央银行目标、独立、责任、透明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第16—24条规定了新西兰储备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处置权限。该法成为其他国家在修订中央银行法时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主要文献。

(2)根据《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财政部长和储备银行行长签订的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合同也被称为政策目标协议(简称PTA)。1990年3月的PTA又简称PTA(1990-03)。PTA(1990一03)规定价格稳定的具体目标是到1992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0-2%。在货币政策的历史上,PTA(1990-03)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协议,标志着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的诞生。

2.由于IT在9个国家相继得以实施,因此理论界出现了介绍这些国家实施IT情况的文献,这些文献集中反映在由Leiderman和Svensson(1995)编著的《通货膨胀目标》和Haldane(1995)编著的《钉住通货膨胀》这两本书中。尤其是后者,实际上是1995年英格兰银行举办的有关IT理论研讨会的综述与总结。有关内容包括:IT的目标和信息以及IT的技术问题等。

由于IT实施的时间不长,这一阶段很少有学者对IT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估。Ammner和Freeman(1995)与Freeman和willis(1995)最先用VAR模型对IT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通货膨胀下降得比预计的要显著,表明IT是有效的,但IT的反通货膨胀成本比较模糊;IT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长期利率下降),但这种效应似乎并不长久。

二、第二阶段:IT理论基本定型

在这一阶段,IT的实践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97年到2000年相继有捷克、韩国、波兰、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泰国等8个发展中国家宣布实行IT。实践大大推动了IT理论的进步。

在这个阶段,IT理论文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IT的定义。

(1)框架性定义,也称实践性定义:IT就是货币当局在公开宣布对一个数值化(点或区间)的通货膨胀率承诺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决策行为和公开解释,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责任性的透明度等方面内容,是“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discretion)。”IT并不是像有的学者和倡导者所主张的那样代表一种坚不可摧的规则,相反,IT最好被理解成一个框架,其主要优点是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相机抉择有所限制,但仍有相当的灵活性(Bernanke和Mishkin,1997)。

(2)最简单的IT规则性定义是:货币当局明确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值大于目标值,则提高利率,如果预测值小于目标值,则降低利率,如果预测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货币政策保持不变。Svensson(1997)首次明确提出了预测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这一概念:“IT隐含的就是预测通货膨胀定标,预测的通货膨胀变成了中间目标。这样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监督。”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比最终目标有更强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它有良好的透明度,更容易与公众交流,更容易被公众理解。

这里所说的规则是目标规则(targetrule)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规则(instrumentrule)。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规则是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在预测通货膨胀率和目标相等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内生的反应函数;而工具规则是后顾性的,政策工具是在反应函数中直接根据当前的信息设定的。

2.IT的假设和前提。IT的假设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实行IT这个问题;IT的前提条件大多与IT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关。

(1)IT的假设与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承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价格稳定时,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

Debelle(1997)认为I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货膨胀率成为货币政策压倒一切的目标,其主要理由是:近年来重新强调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有助于消除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偏向;货币政策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比以往通过中间目标的联系更加稳定。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认为实行IT的最简单的理由是为了保持一个“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这又依赖于五个假设: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中性的;通货膨胀都是有成本的;货币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影响有不确定的时滞;相机抉择有“动态不一致”性,需要“承诺技术”。

(2)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IT的大多是工业化国家,有的学者据此认为IT只能在工业化国家实施,而发展中国家要成功实行IT,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否则难以实行IT。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Debelle等(1998)首先提出了IT的前提问题,认为这些前提包括: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虽不必有目标独立性,但至少应该有工具独立性;货币当局没有对其他名义变量(工资、名义汇率)水平和路径的承诺。

由于IT需要相当严格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的。因此他们认为至少在近期内还不可能通过实行IT来改善货币政策。

3.IT的模型。由于标准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主要涉及产出和价格水平,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范式不能解释IT。此外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IT也很难完全用模型来加以描述,因为IT的一些特征如透明度和责任制难以模型化,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是反映IT的反馈规则。IT反馈规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瞻性,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1)Haldane(1997a,1997b)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IT前瞻性政策规则理论模型:

It=γ(Etπt+j-πT)

上式中,it表示t期的名义利率,Et是以t期和更早的时期的信息为条件的期望算子,πt+j是t+j期的通货膨胀率,j就是定标的时间跨度(targetinghorizon),具体由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决定,γ(>1)是反馈系数。公式是对IT的最简单的理解:当中央银行在t期预计未来t+j期的通货膨胀将高于目标值时,应该提高利率,反之则应降低利率。

(2)Svensson是目标规则论的主要倡导者,Svensson(1997a)模型是最优化模型的代表。学术界应用得较多的这个模型,如Pierre-RichardAgenor(2000)中所讨论的模型等。Svensson(1997a)模型可以简单地用以下几个公式来表示:

πt+1=πt+α11yt+α2xt+εt+1

yt+1=β1yt-β2(it-πt)+β3xt+ηt+1

xt+1=γxt+θt+1

其中,πt=pt-pt-1,pt是价格水平的对数,πt表示通货膨胀率,yt是产出缺口的对数,长期自然产出正规化为零,xt是外生变量,ηt、εt、θt是白噪声,it是名义利率,α1,β2>0,其它系数是非负的,且β1,γ<1。

再假定货币政策由一个目标通胀为π*的中央银行来实施,中央银行在t期选择名义利率{it}τ=t∞t∞。以最小化损失函数L:

4.IT的设计技术。在符合基本前提的条件下,如何具体实施IT?Haldane(1995a,1997b)把这个问题称为设计技术(designtechnique)。IT设计技术可大体概括为目标技术、分析预测技术和决策治理技术这三种。但设计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IT所特有的,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政策都有设计技术问题。

(1)目标技术:Haldane(1997a,1997b)认为应该考虑价格指数的选择(choiceofpriceindex),点(point)目标与区间(band或range)目标及时间跨度(horizon)的确定,汇率和货币条件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sindex)等问题。

(2)预测技术:IT要求中央银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预测通货膨胀,因此对IT的成功实施的主要挑战是预测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扇形图技术,这也是英格兰银行对货币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这种方法不是点预测而是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预测。

(3)决策治理技术: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治理中关于货币政策委员会(MPC)的组成和决策规则,英格兰银行的MPC是个成功的典范。

①MPC的组成:MPC应该由专家组成,成员中最好没有政府、行业、部门的代表;MPC的专家应该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因为专业结构类同的MPC往往不能发现他们能力所及范围以外意想不到的威胁。

②决策规则:MPC的决策应该由MPC集体投票决定,由行长个人决定比较罕见(以色列、新西兰)。其中集体决定又有投票表决和一致通过两种,大多数是采用投票表决的形式。

4.IT的宏观效果。IT的宏观效果主要是指实行这一框架后对通货膨胀、利率、产出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宏观效果有“相关论”和“无关论”之争。

(1)极大部分支持IT的学者持“相关论”思想,他们认为,由于实行了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在实现价格稳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Neumann和Hagen,2002)。

(2)“无关论”者认为,如果单独考察IT国家,可以发现IT国家的表现确实改善了很多。但这并不只是发生在IT国家,非IT国家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改善。虽然IT国家的改进比非IT国家要大,但正如矮个子人的子女比他父辈长得稍高一样,这是一种自然“回归”现象。因为1990年代早期,IT国家的经济表现普遍比非IT国家较差些。一旦控制这方面的因素,IT与非IT的表现差别就会消失(Ball和Sheridarl,2003)。

但一个比较保守的结论是IT至少有锁定已取得的利益的作用,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危害,而且未来可能对提高经济运行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IT理论日趋完善

在这个阶段,相继又有挪威、冰岛、匈牙利、秘鲁、菲律宾等5个国家实行IT。

这个阶段IT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T的数理模型大量出现。数理模型实际上在IT理论的第二阶段已经出现,但进入第三阶段后IT理论所运用的数学工具日趋复杂和高级。这也是IT理论日益融入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标志和结果。

(1)最优规则的理论:Woodford和Svensson(1999,2003)主要论述了通过预测的通货膨胀来实施最优政策的;Svensson(2002)认为IT应该公布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以提高透明度,消除对“通货膨胀目标痴迷者”的误解;Svensson(2005)对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2)IT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制度:IT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稳定性,IT确定了中央银行表现的衡量标准,责任和稳定的交替依赖于透明度,也就是对中央银行表现的监督能力。实行较长的中央银行行长任期对责任制度产生了威胁,但解雇规则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walsh(2002)。

2.国别比较研究:由于IT实施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而且实施的国家较多,因此比较研究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强。按照Kuttner(2004)的说法,IT已进入了“青春期”,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也显示了比较明显的实践特征。从全球范围的广泛视角对IT进行比较的文献也随之大量出现。

这些文献主要比较了IT实践的特征、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模拟、通货膨胀报告、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规则等。

Mishkin和Schmidt-Hebbel(2001)认为IT已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货币政策框架;IT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制是相互加强的;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也有助于降低损失率和产出波动性;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供给冲击,IT已经受过逆向冲击的考验;IT也考虑了实际经济的因素,并不是“通货膨胀痴迷者”。

3.发展中国家的IT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由于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IT,因此对于能否在发展中国家推行IT已不再是个问题,研究的重点自然转向如何更好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IT这个问题上。

Mishkin(2004)等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实行IT需要一定的前提,但也不是说非要等到这些条件都成熟时才能实行IT;发展中国家更加应该重视IT的制度框架问题,其中法定的价格稳定目标和工具独立尤其重要;应该同样重视目标的上限和下限;政府参与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减轻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中央银行可以对汇率实行“平滑”,但不能使汇率离开市场所决定的水平;IT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万能药”,它可能适合于某些国家,但对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并不合适。

IMF在2005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把IT的前提概括为4个方面21个指标:

(1)机构独立:中央银行必须自治或免受财政和政治势力的干预。主要有明示的(或隐含的)财政义务,操作独立性(工具独立性),法定目标,行长任期安全(能否被随意免职),财政平衡状况,公共债务/GDP,中央银行的总体独立性等7项指标。

(2)技术设施:中央银行应该有一定的经济预测能力。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数据能力、建模能力和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3项指标。

(3)经济结构:经济应该有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取消价格管制,经济对原材料价格和汇率不是太敏感,美元化程度很低。主要有汇率的渗入、对原材料的敏感性、美元化、贸易的开放度等4项指标。

(4)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有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突较小。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股票融资量/GDP、债券融资量/GDP、股票市场成交量、(银行)货币错配、(公开市场)主要债券成熟期等6项指标。

定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完全具备这些前提的条件下才开始实行IT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IT应该重视资本流入的“突然停止”问题(Caballero和Krishnamurthy,2005)。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部门比较脆弱,而且日益融入全球化,货币政策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来源而不是补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经济研究.1998;2

[2]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世界经济.2001;4

[3]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4

[4]王学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03;4

[5]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杨建明,通货膨胀钉住制度:一个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世界经济.2004;7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5

纵观荣盛20年成长,李水荣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他顺时代之势而起,踩历史节点而上,打破时间贝壳,纵横捭阖,一逞豪迈,由摸爬前行,到跨越冲锋,气吞万里如虎。20年风雨兼程,20载恢弘演义,时空凝聚在今天的瞬间:荣盛傲世而立,李水荣写就历史。

看破千古功利名,但使今生逞雄风。李水荣抱服务社会之大愿,立建设事业之宏图,走进荣盛,走近李水荣,你看到的是革新创造的力量,与不可阻挡的希望。

荣盛廿载

在带领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局之后,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的心里还装着两件大事,一是在今年8月荣盛集团20年华诞,弱冠之礼不能免。二是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构建,此举关乎荣盛乃至整个化纤产业的未来,不容闪失。

虽说两件大事,其实却一脉相承,前者承继过往,后者开启未来。前后动力传承,人们看到的,将是荣盛20年峥嵘的循环上演。

成长,成长,成长

20万元资金、8台有梭织机,萧山益农镇上临时租用的6间平房,这是荣盛“廉价”起步的符号。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荣盛起步的时间。1989年,当时中国企业一派萧条气象,银根紧缩,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而就是在这一不宜创业的年代,李水荣却执著于捕捉变化中的积极信息,逆流而上。创业伊始,李水荣就已显得与众不同。

尽管时局不利,但在萧绍一带,商业风气早已大开,李水荣审时度势,以销定产,公司成立之初,即在中国轻纺城设立销售机构,紧跟市场潮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当时可谓超前,李水荣的商业智慧由此可见一斑。汗水加智慧,荣盛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1993年,荣盛已有百台织机的规模,产销也已超千万。

就在布匹生意如火如荼之时,李水荣开始向上游渗透,进行涤纶丝的生产,并在1995年成立了萧山市荣盛纺织有限公司,为日后的腾飞埋下伏笔。事实上,在这一年,行业形势已经开始滑坡,而在1996年,更是急转直下,一批纺织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当时流行论调是:不投入等死,投入找死。这是李水荣进退两难的时刻,许多同行和亲朋劝李水荣趁早全身而退。李水荣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卖掉100台织机,投资1200万元,加码涤纶加弹项目,此举近乎孤注一掷,立时引起一片哗然。今天看来,李水荣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过人胆识与超前智慧。1997年下半年,行情开始转暖,涤纶加弹丝市场需求猛增,荣盛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关口。此时的李水荣,已经越发地清晰了荣盛的定位进军上游原料领域,走大投入大产出之路。

乔治索罗斯说过,当你有机会扩张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如果一开始你就获得丰厚利润,你应该继续扩大。在强烈的成长欲望驱使下,1998年开始,李水荣带领全体荣盛人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扩建,传奇般的成长历程就此诞生:

1998年,投资5500万元,新上涤纶纺丝项目。

1999年和2000年,总计投入2.66亿元扩建涤纶纺丝项目。

2001年,投入1.5亿元扩大生产能力。

2002年,耗资5亿元的18万吨级聚酯直接纺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2003年,着手年产40万吨的二期聚酯及纺丝、假捻配套项目建设。

2004年,开始对产业链上游项目――PTA项目的投入。

2004年12月,总投资达8亿元的本部二期聚酯及纺丝、假捻配套项目竣工投产。

2005年和2007年,宁波PTA项目一、二期分别建成投产。

2006年,大连PTA项目正式启动。

2007年,集团入股参与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从而涉足煤化工产业……

10年间,荣盛成长势头之猛,可谓一骑绝尘。一个激情绽放的时代,谁资源配置能力更强,谁就拥有更多的资源。不断的成长,加速度般地集聚资源,资源效应的循环释放,让荣盛在短时间内创造除了惊人的产销数字,这是荣盛前进的动力,也让荣盛越发充满活力:

2001年10亿元,此后每年增加10个亿元,2004年达到40亿元,

2005年达到80亿元,2006年开始突破100亿,2007年达到130亿,2008年170亿……

而在2009年,荣盛的目标是200亿。

内修元气

1989年至今,荣盛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织布向石化、聚酯、纺丝、加弹一体化生产的产业链集团跨越,完成了小到大的蜕变,集团现有员工5000余人,总资产120多亿元,主业已形成PTA 300万吨、聚酯60万吨、纺丝55万吨、加弹35万吨的生产规模。

如果说荣盛大开大阉式的崛起历程是创造性革新的典范,那么,荣盛现代化的集团式运营则是精细化创新的样本。在这些方面,荣盛依然以其不断超越的姿态,稳稳地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列。

荣盛一直保持长久而出色的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以及产品上,更渗透到企业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系统、市场还是服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为荣盛带来了快捷的流程与运行的便利。至诚至信的经营理念,成熟合理的绩效考核、科学实用的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技术创新,这些是荣盛创新体系的核心所在,而由此建立起来的高效管理机制,绝非自欺欺人的花架子,这里大到规章制度,小到奖惩细节,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效率。

“诚信立业”一直是荣盛人不变的信念。创业初期,荣盛因“说话算数”而获得各界信任。当时日本一家设备供应商给了荣盛“谈判最精明,付款最爽快”的评价。今天,荣盛则进一步打造企业信用体系。荣盛率先在我国同行业内实行以三个月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货款;率先在行业内对客户进行信用分级管理;率先在同行业内实行现金返利政策。这一系列措施,赢得了客户的极大信任。去年,浙江省企业信用促进会和省工商企业信用研究与评价中心将荣盛集团命名为首个“企业信用研究基地”。

在考核管理方面,荣盛的绩效考核已基本实现全部门、全员覆盖,并且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正后,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绩效考核,不仅使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而且对实现集团的成本领先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对DTY销售部的考核为例,仅在周计划完成和差额管理两方面,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1000多万元。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荣盛的ERP系统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作流程得到优化,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有效提升。销售模块升级后,业务处理时间每单由从前的10分钟缩短到5分钟;售后服务模块引入后,客户投诉

处理时间由7天缩短至3天;金税系统接口的开发,使客户等待时间缩短了50%……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更是深入荣盛血脉,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始终伴随荣盛产业调整的全过程。近几年来,荣盛多项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的累计投资就达20多亿元。目前,荣盛不仅在硬件设备上具有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队伍,并与各研发机构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企业每年都有两个以上项目通过各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并多次在各级科技进步奖评比中获奖。2007年,荣盛同时拿下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块牌子,率先成为全国化纤行业中同时拥有这三项荣誉的企业。

事实上,上述层面只是荣盛系统创新的冰山一角,荣盛之所以能够大进大出,跨跃成长,既得益于超强的资本实力和独到的投资眼光,更受惠于企业内部运营的流畅与环节的融通。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重启未来

创造性革新成就荣盛之大,精细化创新铸就荣盛之强,那么,在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这一项目上,则兼具革新与创新的双重效应,将从根本上转变荣盛以往的增长模式,它被李水荣寄予了太多的未来想象空间。

“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是萧山钱江世纪城的一部分,由中国化纤协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政府与浙江荣盛集团三方合作,荣盛集团计划独家投资50亿元人民币。据介绍,该项目建成之后,这里将云集国内外化纤大型企业、贸易商、生产流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区域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与之配套的是化纤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化纤产品检测中心、行业信息物流中心、行业电子商务中心、金融投资中心和外贸服务中心等机构。行业权威人士预测,这里将产生每年300亿元的产值、30亿元的利税,并带动全行业及周边产业的发展。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该项目甚至将有实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化纤产业总部和研发基地。

事实上,不断向上游挺进的过程中,李水荣已经意识到,这一曾经的蓝海领域,也正成为竞争白热化的产业红海。更何况,向原料领域的延展,到PTA层面已告一段落,继续往上,民营企业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这不再是资本与实力的考量。另外,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专题调研组调研显示,萧山纺织化纤行业尚有病症,包括产业链结构不太完整、高新技术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能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常规产品为主、面料出口依存度偏高、市场营销手段传统、过于依赖周边市场等问题。很多问题荣盛早已有所察觉,但也在所难免,尽管这并非李水荣本意。这一切,都让李水荣觉得,兴建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太多意义。在他看来,这一大型投资决非仅仅是为了荣盛一个企业的发展,而是力求集聚一批国内外大型优秀化纤及相关企业,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竞争,汇集全球最先进的化纤生产和织造技术,并通过化纤行业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化纤及纺织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既是荣盛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产业的未来。

荣盛今日之地位与影响,让李水荣在制定新的发展目标时,自然要兼顾行业全局。中国化纤产能占世界的将近一半,而萧山又是其主要聚集地,行业和企业都需要这样一个集约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中心。“这里今后肯定会发展得很好。”李水荣说,“我们现在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支持,也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化经验支撑,没有理由搞不好。而且这个项目既是为企业自己,又是为行业和社会服务。”

显然,对李水荣来说,“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更多的内涵与外延,这不仅是他与时俱进的大手笔延承之作,更兼具着责任、使命与未来。震惊业界的同对,李水荣也将完成荣盛由上一个20年辉煌到下一个20年辉煌的循环。

天道酬德

近代实业大王荣德生73岁时说过一番话:回想四十五年前,筚路蓝缕,创业伊始,由小做大,以至今日,有此成就,殊出意外,事业但凭诚心,稳步前进,虽屡遭困厄艰难,均想尽办法应付,终告化险为夷。由此联想到李水荣的创业经历,同样感慨良多。

创业伊始,李水荣如草根般,土生土长,跑市场,求援助,饱尝人间冷暖,也可谓筚路蓝缕,在岁月的磨砺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而不断成长。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以其有志。正是坚定不渝地追求立业之志,让李水荣即使在高歌猛进之时,也无不殚精竭虑,屡屡心血,贯以廿载,终成荣盛今日之,此乃天道酬勤。

而李水荣不仅抱立业之志,更是怀用世之心。富而思源,造福家乡,致力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正所谓得道多助,荣盛终成今日之盛荣。此乃天道酬德。

立足社会,做大企业,从而更好的回报社会,这是李水荣的创业理念。荣盛创立至今,各项公益性支出累计已达5000余万元。而透过李水荣回报家乡的诸多举动,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份大爱的淳朴与无私。

心怀伟愿

李水荣创业伊始,就曾立下宏愿:把企业做好,带动百姓致富。为了实现这一伟愿,李水荣从企业自身做起。先是把当地百姓招进公司,解决他们的就业。另外,他更是以身作则,着眼家乡未来,公司生产力求环保,做到真正地造福家乡与百姓。

随着荣盛的发展,李水荣当初的愿望正逐渐变为现实。目前,荣盛集团已拥有员工5000余人,这些员工一半以上是来自益农当地及周边农村,原先只能守着几亩薄地、几方水塘维持生计的当地百姓纷纷进了荣盛。随着企业效益的逐年提高,员工的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说起这些,不论荣盛的员工还是周边的百姓都有这样的感叹:“没有荣盛,益农的生活水平还要落后好几年。”

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荣盛集团还以其完善的福利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荣盛依旧坚持不裁员,并且员工待遇依旧按比例提升,这着实难能可贵。2007年,集团正式出台了《员工特殊福利实施细则》,对员工及其亲属的生、喜、病、丧给予特殊福利补助,制度实施以来,共有125人次享受到该项福利,共支出补助金等费用近13万元。此外,集团还于8月份在国家公布年休假制度之前了《普工年休假制度》,为一线员工尤其是外地员工回乡探亲提供了条件。为了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集团开通了员工热线,员工有困难,有委屈可以通过该热线,随时与集团工会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在不断加强劳动保护的同时,集团还出台了《员工工伤赔付实施细则》,使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得到切实的保障。

而在环保上,李水荣说,一个地方有了金山银山,更需要的是绿水青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2004年,荣盛集团实现了“煤改汽”,生产所用蒸汽全部直接从当地的热电厂接人。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首先经过脱硫除尘,除去有害成分,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1人大气少量聚酯生产排放的酸性废水、油剂调配和组件清洗产生的冲洗废水等,均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再循环使用,做到废水不外排。

此外,荣盛积极开展“清洁生产”,通过选择最新的生产工艺,从工艺条件控制、设备选型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物料消耗,将污染物在其产生之前予以削减或防止,把污染控制从原先的末端治理向生产的全过程转移和延伸,并被杭州市确立为“清洁生产试点企业”。

倾情回报

李水荣回报社会的方式不拘一格,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厚爱教育,支持城建,安置移民。关注弱势群体……有时就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却能深刻感受到他的真诚,李水荣以他最朴素的回馈方式,诠释着厚德载物的真谛。

一件小事,让李水荣后来一直倾力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几年前,李水荣送女儿到萧山中学就读时发现,益农镇考入萧山中学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后经相关部门了解到,益农地处偏远,基础薄弱。教师难留,加上部分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差,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够重视等,导致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他立刻决定为益农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

2001年,荣盛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幼儿园,2002年,荣盛又在益农镇设立了荣盛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成绩出色的学生和教育成果显著的教师。基金设立至今,共奖励师生800余名,实际发放奖金近100万元。2007年,益农镇提出将两所中学合并为一所,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荣盛出资1000万元,支持“两中合并”工程。

同样还有一件小事。荣盛化纤集团招工,李水荣亲自主持面试,参加面试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谈及自己的阅历时说,他只有初中毕业,李水荣马上打断他问:“为什么不上高中?”年轻人说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家境贫困读不起书。李水荣马上决定:替他交高中的学杂费,让他别先找工作,去读书。这位与荣盛公司毫无关系的年轻人竟然在李水荣的资助下读完了高中,上了大学。这事在益农镇上下传为佳话。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荣盛已捐助15名贫困生,累计20余万元,

而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荣盛从未停止支持当地修桥铺路等举动,2002年和2004年,荣盛出资200余万元,建造了连接益农镇东西两片的两座大桥。2005年,荣盛又为益农镇的“亮灯工程”出资250万元。由于地处偏远,文化娱乐设施落后,2007年,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外来员工提供健康、高档的活动休闲场所,荣盛全额出资2000万元投入益农文化中心项目的建设。

协助安置三峡移民、积极开展慈善捐赠和扶贫结对活动是荣盛近年来回报社会的又一重要途径。2001年,为了协助政府做好三峡移民的安置工作,荣盛将招聘条件放宽。从2001年开始,先后已有23位三峡移民在荣盛获得了工作。

萧山区慈善总会成立,荣盛一次性捐助资金30万元,2004年初,荣盛又为萧山慈善演出捐款2Q万元。

每年出资几十万元参加“春风行动”、每年出资几十万元进行贫困村帮扶,等等

……

大爱有言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没有你们的资助,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大学生,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饮水思源,感谢荣盛集团。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会是一名有爱心的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会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这是荣盛资助完成学业的小沈写给李水荣的感谢信中所说,

“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这是考入萧山的益农镇学生张茜蓉所说,

“益农文化中心的开工,包含着企业家的一腔热血,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是益农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荣盛集团的做法,对推进益农镇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萧山区副区长张爱莲所说,

“把企业做大,这是我的责任,而做大做强的企业就已经是社会的了,我就是希望能让萧山的父老乡亲过得好一点,树高千尺我不忘根!”

“我在四川、辽宁大连、宁波都有分公司,但萧山的荣盛永远是根,不会变。”

“荣盛发展形势很好,十一五争创产销360亿元,请家乡父老放心。”

“我始终把家乡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因为我对萧山人民充满了感情”

这些是李水荣所说……

后记

骑士的答案

李水荣已经大业有成,但他依旧全情投入,依旧执著,依旧干劲十足,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活力与激情,无不感染着每个和他接触的人,这已经是一种无法量化的精神力量。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把企业家比作中世纪的骑士,在他认为,企业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对胜利的热情与创造的喜悦压倒了对利润和金钱的追求。如此看来,李水荣就像是中国化纤产业的当代骑士,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准则与美德。

松下章之助把商人的成长过程概括为三个境界,从创业家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事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自己是从65岁才进入事业家的境界,开始拥有一个超越眼前战略和利益的愿望。

松下幸之助90多那年,有人问他,“松下公司有长远的规划吗?”

“有。”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这个规划的年限是多少”,有人追问道。

“500年”,他缓缓地回答。

对未来的高度自信,这就是事业家的特质。

那么,荣盛20年的奇迹,究竟释放了李水荣多大的胸怀空间?李水荣的胸怀。又能承栽荣盛多远的未来?这是他的自信,还是他的理想?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6

2010年以来的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化纤行业运行良好,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化纤产量3089.7万吨,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化纤出口193万吨,增长30.38%,全年实现净出口102.3万吨。1~11月,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71.36亿元,大幅增长30.5%,其中新产品产值611.8亿元,大幅增长41%,增速高出总产值增速1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已占全行业总产值的13.7%,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59.13亿元,大幅增长1.2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2.41亿元,大幅减少50.81%;全行业亏损面10.01%,同比下降了7.62个百分点,估计全年行业利润总额超过280亿元。

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1)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可能引发一轮投资热潮

由于2010年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是最近15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年,受利益驱动,今明两年新增产能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化纤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390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聚酯涤纶行业投资快速增长1.19倍;今年1-2月份实际完成投资额68.9亿元,大幅增长1.34倍,其中聚酯涤纶行业投资29.9亿元,大幅增长1.51倍。据了解,目前巴马格、TMT公司的纺丝卷绕头订单交货期已到2015年上半年。虽然“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如果用两到三年时间来透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市场空间,仍是不可取的。这样产业链之间的平衡一定会被打破,一定会造成在某一阶段利润向上游或下游转移。

另外,值得重点关注的是,2010年化纤原料及产品价格除了年未有一次大幅下跌以外,基本上处于上升通道。在这种上涨行情下,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营风险。由于价格持续上涨,库存原料和产品的价差也就成为企业利润,此部分利润不是化纤生产加工本身所创造的。我们估算这些利润大概能占到当年行业利润总额的将近30%。

(2)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2010年,化纤市场主要受到原油、棉花、PTA等大宗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出现比较大的波动。1-9月,化纤价格基本持续平稳上涨:10-11月中旬出现大幅上涨,为行业创造了很好的利润空间;但11月中下旬出现了一轮大幅下跌;随后基本都在相当高位上大幅振荡整理。特别是今年以来,振荡行情明显加剧,最近棉花价格跌到28000元/吨左右,PTA也基本维持在10700元/吨左右,可能会给化纤产品的定价造成一定困难。估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市场价格波动可能还会加剧,化纤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从目前行业实际情况看,除了PTA外,未来对二甲苯、乙二醇、己内酰胺、人纤木浆等主要原料的市场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大。这些都会成为制约化纤行业运行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同时也会促使产业链间各环节利润的重新分配和再平衡。

今明两年化纤行业运行的趋势预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减缓,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债务危机仍然未完全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具体到化纤行业,影响未来行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中国纺织化纤工业具有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配套体系,具有明显的国际市场比较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在未来5-10年中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2)内需增长将成为化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13亿人口是行业发展的扎实基础;同时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照世界相关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3)中国多样化的气候条件营造多样化的市场和产业链结构,不同的纺织产品、丰富的差别化纤维及其制品可以满足不同地域市场的需要,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或地区所不具备的。

(4)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公共建筑火灾等等,以及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汽车、军工国防等的发展需要,也为装饰,特别是产业用化纤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

(5)全球传统化纤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在继续萎缩,加上棉花、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的短缺,在客观上都为化纤工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了额外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只是短期利好,必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推动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并促使中国化纤工业由生产大国向强国的基本转变。

2、不利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造成资金紧张。银根收紧、货币紧缩,都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控制通胀水平的主要举措,自去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4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而原材料和化纤产品价格都出很高位置,又都会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资金的占用量。同时,由于近期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会促使下游用户增加观望情绪,也会造成正常下游产业的原料库存向化纤企业转移。因此,我们判断,今年化纤企业的资金链会偏紧,资金成本也会出现明显增加。

(2)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出口退税率面临调整影响出口。自去年6月19日我国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截至4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升值5.08%;而今年以来,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累计升值幅度更达1.64%。自3月下旬开始,升值速度有所加快,4月更为明显,在4月以来的短短15个交易日中,有11个交易日创出自2005年7月汇改启动以来新高,4月1~25日已累计升值0.62%。已有许多投行与券商分析,人民币正在出现超市场预期的急速升值,今年最终的升值幅度可能将显著高于此前多数机构的预期。

同时,国家为了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正在酝酿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很可能首当其冲。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长,进而影响到下游市场对化纤产品的需求增长。

3、新增化纤产能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

年比较集中的释放,产业链的平衡将再一次被打破,利润会向上游或下游转移,化纤企业利润率会出现下降。

4、去年下半年以来,化纤产品的市场定价基本是在跟随棉花价格定位。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棉花和大部分化纤产品的市场波动会加快,振荡幅度会加大,化纤企业的经营风险会明显增加。

因此,我们判断今明两年化纤行业总体的形势,可以概括为“资金压力加大,盈利空间较2010年减少,并向上游转移,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把握市场机会的难度增加,经营风险增大”。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化纤行业处于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当中,当前行业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持续向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波动,是成长中的周期性行业的一个正常的市场表现。

“十二五”化纤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十二五”化纤行业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与化纤行业密切相关的几个要点,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一次把消费放在第一位,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三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四是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五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化纤协会接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委托,一直在制定《“十二五”化纤工业发展规划》,主要就是要研究好未来五年“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这两个问题。

首先,是发展什么?前一段,我们研究了一份关于日本化纤行业纤维领域的战略文献,内容覆盖2007年到2020年。其主要内容是:加速面向产业用领域的高功能性纤维制品和材料的开发,切实推进不同领域的高度化联合开发;节约和利用资源及环保,包括聚乳酸耐热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基纤维、细菌纤维,纤维素纳米纤维,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等等;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是非石油原料碳纤维的开发,应用领域的扩大;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的黏结技术,调温纤维的产业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包括生物质纤维、纳米复合纤维、纳米纤维材料等等。这些内容,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化纤工业发展规划》中基本上都有涉及,说明在大部分领域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

在《“十二五”化纤工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了未来行业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第一,发展以弥补棉花等天然纤维资源不足为目的的高仿真功能性纤维,解决量大面广的问题。第二,发展产业用化纤,根据《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讨论稿),未来五年产业用纺织品会新增500万吨产能,其中需用化纤约450万吨,市场空间很大。第三,发展以满足军工、航空航天、建筑增强和阻燃等需求为目的的高新技术纤维。第四,发展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缓解化纤原料资源不足的矛盾。第五,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第六,发展化纤原料,重点是加快发展对二甲苯、乙二醇、己内酰胺、人纤木浆等国内供应缺口较大的原料。

2、“十二五”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十二五”是化纤行业全面实现化纤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必须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特别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发展模式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明确定位,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淘汰。我认为未来化纤企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产业链向上延伸,走规模扩张的道路;第二类是产业链向下延伸,走差别化产品开发的道路:第三类是走多元化经营、转型发展的道路,这类公司主营业务可能变成房地产,可能变成生物制药,化纤成为副业。走哪条路是企业自身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有企业上PTA项目征求我的意见,我的观点是上不上皆可,关键是要下定决心。我认为这条路一旦走下去是收不住的,上了第一套就有第二套,然后发现PX紧张、买不到,利润已转移到PX,那么就要上PX,上了PX就又得上炼化。相反对那些进入PTA领域比较早企业,确实受益匪浅。你一步落后,就可能步步落后,跟在后面走,这条路会很艰辛。所以,我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在于它选择哪条路一定是对的,关键是要明确好定位,就是要研究清楚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

(2)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将更为重要。首先,发达国家化纤已没有市场增长空间,自身的研发动力已经不足。中国以前的产品开发主要是跟随为主,现在没有了模仿对象,能够学到的东西也确实越来越少。

其次,未来的国内需求增长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内需市场为主的增长可能就没有参照物,就需要很好地研究未来的国内市场需求。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推广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必须与下游企业合作。最近化纤协会在跟日本帝人公司商谈共建研发中心,帝人在介绍自己的新产品时一再强调,如果不跟下游合作,是做不出想要达到的面料风格的。二是要做市场而不是做销售,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现在我们一些企业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就迅速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容易走入误区;而有些企业就做得很好。例如,有家企业在做一种功能性纤维,这种纤维前几年市场曾经很火爆,现已基本退出市场,但这家一直坚持下来,去年生产了1000多吨,挣了1000多万元,每吨利润1万元左右。它成功的经验就是找品牌商合作,在内衣领域独家合作;在另外一个领域再找一家合作,也做得非常成功,因为是独家,所以合作方非常重视也愿意投入。因此,如果企业真要做高附加值产品,一定不要铺天盖地宣传、推广。当然天竹联盟是个例外,竹纤维到目前为止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三是建议化纤企业更多地参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办的纱线展和面料展,这就是一个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的很好的平台。今年春季展就有很多化纤企业参加了,不仅把纤维带去参展,还带去做好的面料和服装,实际效果很好。

第三,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产品研发的长效机制。目前一些企业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就在于过于急功近利。新产品的研发大多时候不能要求投入进去即刻见效益,有些产品是做技术储备用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上下游合作的长效研发机制,共同创造市场需求。

(3)需要密切关注纺织行业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近两年,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2010年,东部纺织行业的投资增速为19.3%,而中部、西部的增速分别达到44.5%和44.3%,都比东部高25个点。东部地区纺织行业投资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将近80%下降到现在的52%。化纤现在基本集中在东部,如果把化纤行业投资从纺织行业中扣除,整个纺织行业其他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就更加明显。化纤行业暂时还没有转移的压力,因为劳动力成本相对来说在化纤成本中的比重不太高。但是不代表以后不要转移,因为客户转移了,必然也会增加产品的运输成本。所以化纤企业现在应该高度关注纺织产业转移的这种趋势。

(4)行业发展中能耗和环保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十二五”化纤工业发展规划》中,行业准备提出三个指标性建议:一是碳足迹的认证,现在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西方国家可能也还没有做得十分成熟:另外是能源合同管理和清洁生产认证。可能需要在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个行业覆盖率指标,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行业前瞻性发展的需要。今年4月13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提案,计划对现行能源税收指令进行修改,从2013年开始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外的部门――汽车和取暖用燃料征收碳排放税。近期决定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意味着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将被迫为在欧盟机场起降的航班支付高额的碳排放费用。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构筑“绿色壁垒”,已经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警觉。这些都表明当前的国际竞争、贸易摩擦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壁垒转为技术壁垒、环保或绿色壁垒,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欧美国家就会要求中国出口的服装或面料标明碳足迹,要求进行清洁生产认证等等。

(5)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人才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成本竞争和价格竞争。在过去的十年,国有企业为整个化纤行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才和技术上,民营企业主要靠业内“引进”。当前化纤产能民营企业比重超过80%,如不加快自身的人才体系建设,民营化纤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将会遇到很大障碍。当前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逐步已进入关键期,第一代企业家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企业没有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当然也有部分企业会选择上市,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管理,交给社会去监督,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7

12月13日到14日,位于厦门繁华市中心、紧邻鼓浪屿轮渡码头的厦门宾馆,吸引了整个城市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目光。备受瞩目的 “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座谈会(下称公众座谈会),就在这家园林式酒店可容纳500人的明宵厅内举行。

今年5月30日,计划年产80万吨的PX(对二甲苯)和其他化工产品的厦门PX项目,因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在屡遭质疑之后被正式叫停。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将组织各方专家进行厦门市全区域的规划环评;若不符合规划环评要求,包括PX项目在内的重化工项目都将予以重新考虑(参见《财经》2007年第13期“厦门PX环评警示” )。

时隔整整半年,虽然整个厦门市全区域的规划环评仍未浮出水面,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的PX所在区域――海沧南部地 区的环评,终于在12月5日以14页“简本”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此后,厦门市政府通过在报名者中随机抽号的方式,组织了这次座谈会。

据《财经》记者了解,为期两天的座谈会上,104名正式市民代表中,明确表示反对PX项目上马的为89人,占86%;还有两名代表希望在提供该项目更多背景资料前提下,再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只要加强管理,PX项目完全可以与目前海沧居民区和谐相处的,仅有13人。

座谈会结束四天之后,12月18日出版的香港《大公报》在A5版称,福建省已于12月15日决定将该项目迁至厦门市西南部的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半岛,厦门市政府也已与PX的投资方翔鹭腾龙集团达成协议。

但当天下午,福建省官方网站东南网刊登了福建省新闻办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的讲话,称上述消息“内容不尽客观、全面和准确,甚至断章取义”。

这一讲话,并未直接否认坊间从今年6月就开始流传的迁建古雷半岛的可能性,但仍给厦门PX的最终结局留下了不少悬念。

细解环评“简本”

今年7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接受厦门市的委托,担任环评中介单位。

由于PX事件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总能够刺激公众最为敏感的神经。尤其是进入11月后,厦门公众更盛传PX项目“已经获得批复”,将于2008年春节后动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环评单位的环科院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纯技术角度看已公布的“简本”,这一于今年11月底完成、12月5日正式公布的《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失为一份客观和平衡的报告。

报告指出,海沧南部工业区前身――198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沧台商投资区,最初就定位于石化产业为主导;而厦门市“‘九五’总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简称),更进一步确立了海沧南部发展石化工业的布局。

因此,自1995年来,包括PX项目在内的众多化工项目落户海沧,如年产30万吨的涤沦化纤项目、年产90万吨的PTA(精对笨二甲酸)项目、36万吨的特种聚酯工程等。

但《财经》记者获得的“厦门市海沧区2005年-2007年8月8日土地出让情况汇总表”显示,仅过去三年间,该地区以居住类、商业类(含学校、幼儿园)、酒店类挂牌出让的土地总用地面积,已超过5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达144万平方米。当地政府也从土地出让中获得超过35亿元的收入。

这就意味着,在“土地财政”的巨大诱惑下,当地政府已经在利用政策的“有形之手”,扭曲了原来的规划定位。据《财经》记者粗略目测,在这块本来被定位为石化工业聚集地的区域,目前仅超过20层高的居民住宅或办公楼就已过百栋。

这份环评报告(简本)称,从单一项目的环境风险看,已审批的石化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均在可接受程度。此外,在良好的风险事故防范情况下,出现有毒物质重大泄漏事故的频率为10负7次方,这一风险也“可以接受”。但报告也强调,这些判定都是建立在良好管理、加强污染控制,以及不存在海沧南部工业发展布局与海沧新市区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前提条件下的。这些前提恰恰存在疑问。

实际上,正如报告所承认的那样,当地政府在未从区域发展规划层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将海沧新市区与石化工业区布置在同一片区,出现目前这种由土地利用功能定位冲突导致的环境问题在所难免。

目前,在规划用地内,村庄和工厂混杂的情况仍十分严重。按照1995年和2004年总体规划,位于规划中的卫生隔离防护带中的村庄,至今尚未实施搬迁;对于确保居住安全十分必要的隔离带的建设,自然也无从谈起。

而厦门PX项目的投资者,在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管理方面,显然也未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以翔鹭石化PTA一期工程为例,该项目未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就于2002年底匆匆投产。由于其排放的醋酸严重超标,导致周边和整个新市区居民投诉不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环保局曾于2003年底正式发文,要求该公司按照国际上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整改。但遗憾的是,该项目的废气污染问题至今也未彻底解决。

因此,报告呼吁,鉴于海沧南部的发展定位、布局已经存在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当地政府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

如果明确继续推进PX等石化工业,政府就必须弱化海沧新市区的定位,包括加宽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的隔离带(现在300米的宽度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受影响的区域也必须逐步搬迁,以实现土地功能置换。至于学校、幼儿园、医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敏感单位,更需与化工区之间保持比一般居住区更远的距离。

实际上,即使不新上马类似PX这样的项目,要完全在现有基础上杜绝潜在的环境风险,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也不少。已建项目卫生防护带距离内的4690人,都应予以搬迁;新市区西侧最靠近石化区的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原兴港小学),也应列入搬迁计划;现有的海沧污水处理厂,也应增加恶臭气体的收集和处理设备等。

公众参与尝试

自12月5日环评报告(简本)揭晓并进入公众参与阶段后,厦门市就开通了网上建议及电话建议渠道。12月7日,当地政府又向市民公布了参与座谈的报名方式。

截至12月9日中午12时,报名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达到624人。其中519人经信息真实有效确认后,进入了抽号程序。12月11日晚,厦门市通过电视全程直播了在公证处监督下的公开摇号过程,并最终产生了参加座谈会的100名正式市民代表和100名候补代表。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也表现出了相对开明的姿态。此前曾公开质疑PX项目的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袁东星,以及专栏作家连岳,本来均系候补代表。但12日晚,厦门市政府通过电话邀请他们作为正式市民代表参加座谈。

为期两天的座谈会均由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主持。反对PX项目者大部分均认为,鉴于海沧事实上已成为一个20万人居住的新市区,大力发展石化工业而不导致冲突和矛盾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

而且,根据2000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厦门的定位是港口、旅游风景城市,而非石化工业城市。因此,在海沧区兴建PX项目,不仅与当地现有的发展格局不符,也与厦门整个城市的定位存在矛盾。

袁东星教授亦指出,所谓PX项目,并不仅仅包括PX一种产品,还包括22.8万吨苯、16万吨邻二甲苯和5万吨硫磺等年产能。据美国环保局(EPA)以及美国疾控中心的资料,苯属于极度危险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癌性。而与该项目配套的,还有一个每天消耗5000吨煤炭的火力发电厂,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也都会带来额外的污染。

对于环评报告中风险水平的测算,她表示认同。但她强调,对于一旦危害发生可能的影响范围,报告并未提及。而在美国等很多国家,对大型化工项目,都要求必须为“最坏情况”(worst case scenario)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即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多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如何应对等。

PX项目支持者则认为,厦门打造石化工业生产链已经历时15年,取得今日成绩殊为不易。如果将此项目草率取缔,将会严重打击该产业。

连续两日到场旁听的思明区政协委员吕韶风也对《财经》记者表示,“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思路是不正确的。作为经济特区,厦门的竞争力已出现明显下降,如果一味因环保之名,将PX这种能够吸引资金、人才落户厦门的项目拒之门外,“只会使厦门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城市”。

不过,在整个座谈会上,反对的声音仍然是压倒性的。

当然,公众的参与并不仅仅限于座谈会的会场。截至12月14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已直接收到针对PX项目的建言包括3000多封邮件、2000多个电话及十多封信件。

就在同一天,厦门市政府也将自己收集到的5900条相关邮件及电话记录转交给了环科院。

不确定性遗产

正如袁东星教授在座谈会上所说,无论PX项目结局如何,在中国环保史上,一定会记下这样一页――“2007,厦门”。

或许,这也是自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就圆明园防渗工程举行听证会后,中国最受关注、影响也最为广泛的公众参与环境事件之一。对于2006年3月18日正式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具体实践。

很显然,此次实践丈量出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距离。

比如,该《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召开七日前,将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等事项,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而此次座谈会,只留给代表一天多的准备时间。

12月9日发生在厦门市官方网站厦门网(原海峡网)上的投票风波,也多少折射出政府在对待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的矛盾心态。

12月8日,该网站开放了一个名为“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明确列出支持或反对PX项目建设的选项。

不出大家预料,投票从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截至12月9日22时,网站数据显示,共58454人次参与投票,其中反对建设PX项目的达到55376人次,超过九成;同意建设的只有3078票。

但就在当晚22时44分,投票被突然终止。在原来的页面上,投票选项已消失,也无法看到此前的投票结果。

对于这一事件,厦门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员向《财经》记者解释说,之所以终止投票,是由于程序设计时存在漏洞,使得恶意投票者可以通过刷新屏幕用一个IP不断地投票。因此,此前形成的意见反馈统计数据“不准确、不科学”。

不过,这种解释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相当牵强,因为从技术上解决并修补这一问题并非什么难事。更多人猜测,或许是因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担心,该投票结果可能会对即将召开的座谈会带来无形的压力,从而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还有一点耐人寻味。无论在此次公布的环评报告,还是在一些代表的发言中,都对已有的化工项目存在的空气污染提出了批评。但厦门市环保局表现得十分低调,在其官方网站上,也并未为这次公众参与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在12月14日的座谈会上,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轻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景成表示,愿意领衔提出反对PX在海沧建设的议案。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到明年‘两会’时,许多事就可以明确了。”

不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同一天参加座谈会的专栏作家连岳对此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很多地方人大代表中,官员的比例往往过大,即使提交厦门市人大表决,结果也许仍将受到诸多因素左右。

“其实有这次座谈会以及之前的网络投票,民意如何已经很清楚了。”连岳补充说,“如果要寻求更加客观、民主的解决渠道,或许更好的办法是在厦门市就该项目举行全民投票。”

规划环评突破

在厦门市,公众普遍对这次公布的规划环评期待甚殷。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至少目前从法律上讲,已将公布的规划环评报告的完整版本,对于厦门市最终的取舍都不具备强制力。

毕竟,《环评法》虽然提到了规划环评的重要性,但并非一个约束性条款。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规划环评并非一种行政许可,就法理上而言,这份报告只是一份“建议”,厦门市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PX项目的最终选择,并不由国家环保总局决定,而是由厦门市政府自己决定。”他解释说。

所谓规划环评,在国际上又被称为“战略环评”(SE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它和具体建设项目的环评不同,规划环评更多是对政策、计划、规划实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综合的预测、分析和评价。简单地说,项目环评强度如何降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是一种事后的、被动性质的评价,而规划环评则综合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于更大尺度内的环境影响进行事前的、主动的评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早在1969年,美国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中,就已经包含了规划环评的要求。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规划环评的兴起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

目前,欧盟等都已专门针对规划环评了相应的指令。在东亚地区,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等也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甚至拉丁美洲、亚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和世界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性机构进行合作,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1995年以来,规划环评的概念在中国环保领域也逐渐深入人心。作为规划环评“工具箱”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环评和区域环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2003年《环评法》正式实施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已经编制了四个配套的法规,以促进规划环评的逐渐推广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规划环评遭遇到的挑战也显而易见。

不仅仅是环境领域,还包括社会、经济领域的信息公开和共享,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规划环评的成败都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些部门而言,本应向纳税人免费公开的公共信息资源,往往成为部门以及指定中介机构垄断和牟利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正如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规划部门相比,环保部门往往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规划环评的推进,将十分艰难。

以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起草的《规划环评条例》(下称《条例》)为例,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就透露,之所以出台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协调十分艰难,“13个司(局),要逐个协调,有些还要协调不止一次”。

虽然环保总局一再强调无意参与部门之间的分权,但规划环评一旦成为“硬约束”,其影响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不能对强势部门进行有效制约、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话,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出台《条例》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境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

最新的消息是,原定于2007年夏天出台的《条例》,有望于2008年一季度出台。倘能如此,即使这部《条例》最终可能无助于厦门PX事件的解决,但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PX事件的再次重演。这对于正在环境挑战中艰难腾挪的中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pta行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产业调整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纤维消费的不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化纤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其中,聚酯行业在近些来来可谓是发展迅猛,大量的新型技术手段和工艺技术投入到实践应用和产品开发之中,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工业调整。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可以发现截止到2005年,我国的化纤产量已经超过了16000Kt,这一生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的化纤产业已经是纺织工业技术之中的一项重要的原材料,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我国的涤纶工业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聚酯产业的产能以及产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产品开发过程复杂、规模较大并且常规的品种较多,所以导致产品的开发能力下降,进一步的出现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对于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现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针对聚酯行业产业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深入的分析发展现状,并且对后期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的分析和预测,以保证产业的不断进步。

二、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

聚酯包括有聚酯弹性体以及聚酯树脂等两个主要的类型。聚酯树脂当中,又包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以及聚芳酯,而聚酯弹性体之中则包含有聚丁醇以及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总体的来讲,聚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质,而在聚酯行业之中的涤纶以及涤纶短纤维,则是进行企业工业产生和加工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涤纶属于聚酯化纤产品之中生产的规模最大产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聚酯产品还广泛的应用于医疗卫生、电子电器、包装行业以及汽车、建筑等行业之中。

在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之下,聚酯产业的产能进一步加快,在前段时间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化纤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聚酯的涤纶则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中。也正是借助这样一股势头,当前阶段我国的聚酯行业的产能不断加快,装备的工艺技术水准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改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促进了产业的稳步发展,增强了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化纤产量突破了3000万吨,与2005年相比较而言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涤纶的增长率更是保持了年均百分之十四的增长势头。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聚酯装备以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以高起点、大容量以及低成本的工作原则,来促进聚酯行业的不断发展,全面实现了生产的短程化以及规模的能效化。而在最近两年当中,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聚酯的涤纶行业的利润率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截止到2010年,聚酯涤纶行业的生产利润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可谓是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绩。同时,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分析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纤维人均消费数量将会超过十二千克每人,总产量将会超过1700万吨,而出口的聚酯纤维产量会超过2000万吨,所以出口的比重将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但是,根据对当前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聚酯行业的前进历程之中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开工率的下降、原料扩充面临多重阻碍和难题以及聚酯原材料发展滞后的下降等三个方面。

(1)自从2006年开始,在聚酯行业之中就出现了非常普遍的开工率下降的情况。而在近些年以来,此现象有着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中涤纶长丝以及涤纶短纤维的开工率下降情况尤为严重。针对开工率下降的问题,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改良。

(2)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聚酯原材料的发展情况相对而言较为滞后。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系统调查,发现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聚酯产业的产能在逐步加快,但是在聚酯行业之中原材料的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并且在部分原料之上,诸如涤纶等,过度的依赖于进口,这样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行业的进步。当前阶段的PTA是聚酯主要原料之一,在国内此项材料的产能发展比较快,所以可以很好的缓解短期之内存在的发展矛盾。但是另外一项重要的聚酯原材料MRG,近几年当中进口依赖情况可谓是居高不下,在十一五发展期间,我国针对MEG的进口依赖度一度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在近两年之内更上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全面的改进生产开发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3)聚酯行业原料扩充面临的难题。我国国内的聚酯PTA产能逐步的扩张,但是其装置的开工率则存在着严重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后续工作之中利润也必将会出现转移的情况。所以,对于装置的产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由于增长的迟缓,所以对外依赖的程度也必将加大。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聚酯行业发展而言,原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当前的后续生产和产能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原料失衡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聚酯行业的原料扩充。另外,根据相关专家的预测分析,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我国的聚酯行业消费增长率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年均的增长率将会稳步维持在百分之九左右。

三、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概括,可以对当前的聚酯行业发展基本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论述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求为后期的改革与进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分为聚酯行业结构优化以及化纤工业的投资方向调整两个方面。

(1)化纤行业投资方向的优化调整。自从2005年开始,在化纤行业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06年又出现了反弹的势头。分析其根本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上的进步以及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改进,促进了行业的调整。针对化纤行业的投资方向进行调整,主要面向化纤聚酯工业产品的品种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其中膜级聚酯的生产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并且远远的超过了纤维聚酯的产能增长速度。同时,在聚酯行业之中一些质量较差的资产被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快,自从2004年开始,一些小型的、生产能力较差、产能较低的聚酯工业技术淘汰速度不断增加,尤其是纤维级聚酯,其淘汰能力占到了整个聚酯行业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首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能力不断的向市场化的方向集中发展。在聚酯化纤产业之中,其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市场,企业也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针对防止化工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各方面稳步进步,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并且进一步的完善中下游企业共赢的发展局面,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综合水平。针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可以保证产品的开发实现一条龙的发展局面,及时的反馈相应技术信息和分析报告,大幅度的降低生产以及运输费用,降低成本。其次,聚酯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的向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根据相关分析,自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聚酯行业生产能力之中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和产品的开发,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进步,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更加灵活多变。合理的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发展的趋势,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测,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聚酯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聚酯行业在日后的发展之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同时,聚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注重非纤维行业之中产品品种的细化分析,很好的运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对非纤维聚酯之中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合理的开发出新型的聚酯产品,这将是今后聚酯行业的发展基本趋势。另外,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将会继续的引导全球聚酯行业的发展,并且在整个市场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了当前阶段全球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所以聚酯行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还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洗牌,经过产业和结构的调整,来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未来的聚酯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一些大型的、产能较强的聚酯企业,将会维护下游的产业链,并且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价值;第二,一些中小型的聚酯企业也必将更多的进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进而增强自身企业的附加价值。

(1)聚酯行业日后的发展和进步存在潜在优势。自从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以来,聚酯化纤行业迅猛发展,并且以低投入、直接纺、大容量以及精密化的生产技术原则进行加工和制造。同时,聚酯单线生产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由最初的不超过六十吨达到了现今的两百吨甚至是三百吨以上。工厂建设和施工的周期也从最初的五年左右缩短到了现今的一年。针对生产的投资也在不断的下降,工艺产品的生产效率、施工的质量以及精细化的生产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所以,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的看好,有着巨大的潜力优势,生产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总体需求量,所以当前选择国内供不应求的聚酯产品,已经成为了今后此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聚酯行业的非纤产品发展前景被外界一致看好。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我国的聚酯生产能力已经由最初的六千吨增加到了现在的两万吨以上。尤其是非纤维使用的聚酯生产能力,进步迅猛,由最初的不超过两千吨到达了现今的三千吨甚至是四千吨以上。国内针对非纤维聚酯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提升。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的非纤维用聚酯产品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少,仅仅局限为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包装等领域当中,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相信非纤维用聚酯材料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纤用聚酯产量近年来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所以此行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3)非纤用聚酯产品的差别化品种发展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针对非纤聚酯的消费水准还比较低,其消费总量仅仅占到了总体聚酯产品消费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非纤用聚酯的使用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所以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现今我国的膜用聚酯消费量呈现出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在2005年包装行业之中使用到的聚酯膜生产能力仅仅为250Kt/a,但是在2010年其生产量已经是超过了800 Kt/a。另外,现今使用在软包装商品之上的膜用聚酯占到了总体聚酯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部分食品行业之中,针对包装膜以及聚酯类材料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提升,诸如防止气体渗漏以及防潮等产品的包装,其需求量较大。而聚酯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层面就是电子电器行业,一般的来讲,电容器所使用的绝缘膜使用量比较下,一般都是依赖于进口。而一些通讯的电器产品在绝缘膜方面的需求量则比较大。我国国内使用在录音、照相以及录音带等方面的聚酯膜需求量则呈现出了逐年稳步增加的势头。另外,聚酯膜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扩大,使用聚酯膜的农业产品可以具备有较强的机械性能以及防渗透性能,部分地区正在着手进行防渗漏复合聚酯膜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且试图将此产品使用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当中,所以预计将来聚酯行业产品将会在农业生产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运用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有效的对非纤聚酯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首先是聚酯工程塑料,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聚酯结晶技术还需要提升,所以工程塑料的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言,针对工程塑料产品几乎是完全依赖于进口。所以,今后还需要很好的运用技术上的优势对项目的空白进行填补,针对塑料用聚酯生产技术进行大力的发展,并且开发出纳米复合类型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质塑料以及增强型工程聚酯塑料等产品。而随着新的产品不断开发和应用,也必将对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方面是聚酯片材。我国的聚酯片材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2005年当中,根据相关的研究分析和统计报告,聚酯片材的市场需求量达到了100Kt,尤其是高透明度的聚酯片材,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诸如透明度较高、耐磨并且不容易破碎等,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玻璃来进行使用,在家具以及建筑材料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聚酯片材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分析,在今后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片材的消费能力以及生产能力都会得到继续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的探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旨在进一步的提升聚酯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水准,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值艺.中国化纤工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同题以及对策[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31.

[2] 郑俊林.中国聚酯涤纶处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预测[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聚醋链&全球化纤工程与技术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219.

[3] 林菘,王鸣义.聚酷产业链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前景[J].合成纤维,2005,34(9):114.

上一篇:美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环保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