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17:33:30

pta行业调研报告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所谓人造纤维制造业,系透过轻油裂解出来的某些石油中间体,产生出纺织产业上游的原料,其中以EG(乙二醇)、CPL(己内酰胺)、PTA(纯对苯二甲酸)、AN(丙烯睛),这四项石油中间体系生产人造纤维的主要原料,被称为四大化纤原料,之后再将这四项石油中间体以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高分子聚合纤维棉及丝,或以纤维素再生制造纤维之行业。尤其台湾系以外销为导向的地区,以及早期为全球纺织产业的代工重镇之一,其上下游产业的供应链相当完整,因此推动岛内人纤制造业的发展日趋成熟,故目前台湾的各类人造纤维总产能仅次于大陆、美国,位居全球第三大人造纤维生产中心(详见图1)。

全球纺织工业的关键原料虽仍以棉花为主,但绝大多数纺织产业广泛运用人造纤维产出纺织用品,主要系人造纤维有仿棉、仿毛、仿丝等天然纤维的特性,尤其经假捻加工后可以改变纤维的物性,使其变成蓬松伸缩特性的加工丝,之后再供下游纺织业者制成各种成衣及工业用布料。

目前全球纺织品采用人造纤维比重已超过六成,其中人造纤维依产量高低分别为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亚克力棉与纤维素纤维。而在四大人造纤维中,又以聚酯纤维比重达七成最高,其次则为尼龙纤维。

年度概况回顾

根据中华征信所2012年出版之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人造纤维制造业的TOP10业者近5年营收总额以-5.28%年复合成长率缓步衰退中。TOP10在2010的营收较2006年逆势成长34.51%,主要系全球棉花价格高涨,带动下游纺织业者采用较低价的人造纤维取代高价棉花,形成所谓的替代效应,而台湾的人造纤维产量为全球第三大生产中心,因此成为直接受惠者之一。然而2011年下半年因棉花主产地增产以供应全球需求及上游石油价格波动起伏大,再加上2011年第四季欧洲爆发债信危机,主要下游成衣品牌销售商订单量缩减,连带影响人造纤维产业的需求(详见图2)。

最近,我刊与台湾中华征信所及北上北投资网合作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投资调查”,内容涉及海峡两岸产业投资情况的市场分析和调研报告,由中华征信所及北上北投资网提供。读者如需要更详细的行业报告内容及企业信用信息,请与该机构直接联系。中华征信所1961年成立于台湾,1990年成为进入大陆的首家台湾商业信用咨询公司,并以两岸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台北三个城市为核心,取名“北上北”。另一方面,取这三个城市的英文首字(B-S-T)加上代表电子信息交流联络的e,构成BeST,这也象征两岸城市间的合作,可以得到最佳的结果,由此而设立“北上北投资网 - 两岸商务专业平台”(.cn)。

2011年虽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经济成长率不如预期理想,下游消费市场需求大幅降低,造成台湾部分厂商业绩大幅度衰退,其中以华隆公司、台塑旭弹性纤维公司、东云公司衰退最为严重,尤其是华隆公司因此而退出TOP10排行。另一方面,部分业者藉由大陆及印度等新兴市场内需需求强劲,再加上有效控管原料成本,推升营收大幅提升,其中以远东新世纪公司、集盛公司最具代表性(详见表2)。

原物料价格变化

岛内人造纤维制造业者的上游是石化厂,产品报价受到石油波动的影响,再加上原料成本通常占业者生产成本高达70%至80%,所以原料成本的控制,及产品售价是否能顺利调涨成为影响业者获利的关键。因此,当人造纤维原料PTA、EG、CPL等价格上涨之初,将有利于人造纤维制造业者的获利走高,反之原料价格开始走跌,业者将面临高价库存之压力,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故业者必须做到差异化生产,藉此创造利基市场。

从2011年第三季开始PTA、EG与CPL价格同步滑落,而2012年第二季却又快速跌落(详见图4),主要因上游石油价格下跌所致,而在下游需求滑落且原物料价格跟跌的态势下,制造业者2012年销售金额将比2011年同期呈现衰退。

产业现况及展望

台湾目前为全球第二大聚酯生产中心,仅次于大陆(详见图5)。虽受到纺织厂外移及全球需求趋于稳定的影响,近几年的聚酯产量呈现下滑,2011年岛内聚酯纤维及聚酯丝的年产量分别为157万吨与103万吨,比2010年小幅衰退7.2%与7.1%。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情报调研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讨论了科技情报调研的过程控制,并根据情报研究成果的特点,提出了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指标,阐述了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 情报调研 过程控制 质量评价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研究院系中国石化的科研开发机构,研究领域包括聚烯烃新产品开发与塑料加工应用、聚烯烃与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化工工艺、催化剂及产品开发、油品加工应用、分析测试与物性表征、石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拟应用等。建有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计算机国际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拥有教授级高工、博士及博士后等高学历人才,同时还有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化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承担课题涉及国家“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863”“973”项目、江苏省和南京市项目,其研究成果多次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江苏省、南京市科技成果奖。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

一、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产生的背景

建立战略竞争情报体系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和战略发展的需要。正确的竞争战略,能使组织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获得发展和壮大;反之,失误的竞争战略,会使组织在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乃至倒闭和破产。战略研究的关键是在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分析和识别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目标。而研究和制定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赢得和发展竞争优势正是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建立竞争情报体系是企业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企业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动力。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把获取有效情报放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建立企业战略竞争情报体系,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为企业领导集团在发展战略的决策过程中提供有效支撑。

二、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个企业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必须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企业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开展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同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法律法规。

人才、流程与技术是构成竞争情报体系的三个关键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竞争情报体系高效运作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竞争情报体系强调人、流程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强烈竞争情报意识、具备熟练的竞争情报信息处理技能的专业情报人员队伍;流程,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对整个竞争情报调研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技术,包括高效的支撑竞争情报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情报搜索、分析处理工具和方法,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组织等。

三、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一)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的竞争情报人才的建设与培养

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是以企业的战略发展、战略决策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服务对象,对调研人员实施专业分工,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领域进行情报搜集,对有关国内外信息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监测;以竞争情报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强烈的竞争情报意识、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的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具备竞争情报基本素养的技术队伍,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

企业战略竞争情报体系需要既懂专业、又关注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并积极应用于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对所收集的情报准确筛选、分析的能力。因此,体系建设以战略竞争为导向,不断强化调研人员的战略竞争意识,增强对竞争情报的敏感度。

(二)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平台的建设

开展竞争对手的情报监测分析,建立竞争情报研究人员专项数据库。

对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开展竞争情报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对国内外同类装置实施技术跟踪,将收集到的以上各类数据资料分类整理,将各种类型的信息文件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建立竞争情报研究人员专项数据库,并与其它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据关联,为战略调研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的竞争情报调研过程的动态管理

1.紧密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制定竞争情报报告调研计划及提纲。定题是竞争情报调研关键的一步,关系到调研的方向和效果。选题要立足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定题之后,接着要按照专业分工组织人员制定调研计划,明确完成日期。例如,《公司生产装置技术跟踪调研》就是根据扬子石化公司生产装置的实际需要定下的调研课题,经过组织讨论、专业分工,自2002年以来,陆续对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TA、芳烃重整、二甲苯、加氢裂化、乙二醇、聚烯烃专用料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了跟踪调研。在明确了《公司生产装置技术跟踪调研》课题的计划之后,组织大家对该课题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提纲策划,从工艺、三剂、设备、自控仪表、技术经济、生产厂商、市场、安全与环保、公用工程等方面对报告提纲进行了分析制定,确保了技术跟踪内容及调研报告的完整性和质量,该系列跟踪报告为公司领导决策、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服务,获得了公司各级领导的好评。

2.全面、准确、快速地收集竞争情报,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

(1)广泛收集。量和质是事物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在试查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的核心科技期刊与核心检索期刊的种类及查找范围;同时注意搜集其它各类情报源,包括难得的会议文献、内部资料、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其中重点是国内外的专利文献【1-2】。

(2)采用直接检索与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直接查找原始文献可以获得更深、更精确、更新的情报内容,间接查找二次文献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情报线索。

(3)机检和手检相配合。手工检索和联机情报检索相结合,才能获得全面国内外情报,特别是国外的大量的、最新的战略情报。

(4)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调研人员参加一些专业会议、展览会、或者主动向参加会议者了解有关信息,或者去实地参观都能获取一些文献中无法查到的最新情报线索。例如通过参加乙烯专业年会,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乙烯行业方面的技术信息,对开展乙烯装置调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4】。

3.在竞争情报的加工分析过程中不断强化战略竞争意识。

竞争情报分析研究的深度、广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直接关系到竞争情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因此,在竞争情报的加工分析过程中,对情报研究人员要不断强化战略竞争意识、服务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原则,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仔细鉴别与筛选,得出战略竞争情报调研的结论性意见、观点、建议或方案,同时回答该项调研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建立量化指标,强化竞争情报调研体系的质量控制。

根据竞争情报研究成果的特点,制定了筛选率、信息量、准确度、新颖性、预见性、加工度、逻辑性、针对性、时间性和效果10项质量评价指标,每项指标满分10分【5-7】。

总分获90分以上的报告为优秀;75分以上的为良好;60分以上的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实际工作中,在每项情报课题完成以后,都及时进行质量评价,发现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改正。

四、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开展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企业情报人员的战略竞争情报分析处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竞争情报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得到逐步提升,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一方面,通过建立量化指标,开展竞争情报成果的质量控制,报告质量逐年提升,大大提高了情报数据的准确率。另一方面,通过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服务力度得到很大加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战略竞争调研报告,很多战略建议、技术方案都得到了采纳。为公司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提供了决策支持,2012年开展的《C1-C5产业链调研》为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扬子石化可持续发展调研、C1-C9产业链调研、扬子石化精细化工发展调研、公司精细化工产品发展项目调研、乙烯下游产品开发利用、丙烯下游产品开发利用、乙烯装置C5馏份分离和利用调研及产品方案建议、乙烯装置C9馏份油分离和利用调研及产品方案建议、C4综合利用调研、C9、C10重芳烃资源综合利用调研、醋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技术与市场调研、乙醛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技术与市场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及C2、C3、C4 C5、C9、C10等馏分的衍生加工利用及产品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新能源方面,天然气化工方面调研为公司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提供了具体建议在新工艺方面,生物法制丁二酸技术调研等报告为公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支持。

在新材料方面,生物高分子材料调研等十来份调研报告为公司开发新材料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昭东,陈久庚,韩莉等.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 魏小梅,刘敏榕.竞争情报质量评估模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15-117.

[3] 盖敏慧,康敏.浅谈科技精报的质量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8):101-103.

[4] 冯维扬.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5):649-653.

[5] 王文哲.论企业竞争情报的质量需求及人才需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2):195-196.

[6] 苗军.科技动态情报研究探讨[J].情报探索,2010(8):16-18.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10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党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颇具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应该说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同时,实现这个美丽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漫长的努力。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战略。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事实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始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在迄今为止的近10年间,纺织行业的发展使业界日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正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前进,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1. 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13年1 — 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图 1)。一方面是由于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但同时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是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还存在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2. 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 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额的24.45%,预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 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图 2、图 3)。

3. 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图 4),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 — 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 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图 5)。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 ~ 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4. 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图 6)。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5. 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的问题。所谓行业安全,这里主要是指这 3 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

举一个根本性的例子,即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如图 7 所示 ,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 057万t,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 400万t,PX产量775万t,进口630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 900万t,PTA产量约为3 350万t,需要PX约2 200万t。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6. 节能减排

从节能减排领域来看,2012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的行业准入条件,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 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成为一项新的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7. 产业转移

我国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是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图 8)。

8. 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发出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 8 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信息披露、能力建设、专题研究和跨界行动等 4 个方面的工作。

1. 信息披露

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 3 个层面。在行业层面,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到今天已经在中国得到了普及,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工作一直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以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2006 —2008年的 3 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那就是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 5 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这两个先河。2013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等 7 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也非常有利。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也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 — 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 6 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6 年的努力证明,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图 9)。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需要阐明的是,企业不能单纯为了发报告而发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也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该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2. 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 5 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 1 万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3. 专题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2012年主要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一项是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另一项是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4. 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跨体系合作,另一个是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我们认为,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 5 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来说,5 个体系希望通过这个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 6 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不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2012年下半年,为了给《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提供行动注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还作为主要编委编纂完成了《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2013年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协会正式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和《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初步完成了社会责任领域的规范构建。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在与中小企业全国理事会开展合作,下一步,二者将合作推进中国上千万家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四、结语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十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曾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具有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理应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

应该说,从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宏观战略。继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实际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开端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到今天,将近十年过去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使业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行业的高度重要性,正在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2013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中国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少。一方面有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它还有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式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4.45%,仅“双11”促销,天猫商城就有三个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品牌。估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

(三)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四)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的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力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五)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问题。所谓行业安全,指三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例如,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057万吨,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400万吨,PX产量775万吨,进口63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900万吨,PTA产量约为3350万吨,需要PX约2200万吨。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六)节能减排

2012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目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行业准入,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会成为新的一项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七)产业转移

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

(八)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触发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在于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八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三个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2006—2008年的三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5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例如,上海市政府要求某些非企业组织必须社会责任报告。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应该说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今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七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非常有利,很多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而闻名,下一步产业集群如何在整个社会层面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如何获得各级政府支持,在消费者层面获得理解和信任,集群社会责任报告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报告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六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同样,六年的努力也证明,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系统是必要而有效的,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二)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5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10000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三)专题研究

基础研究是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石,也是所有其他工作的源泉,因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纺织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2012年,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和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 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四)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跨体系合作和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5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而言,5个体系希望通过上述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各个体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六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继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个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2012年下半年,为了给《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提供行动注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还作为主要编委编纂完成了《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2013年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协会在会上正式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和《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初步完成了社会责任领域的规范构建。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2016年银行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是我行实施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三年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行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坚决贯彻年初工作会议所制定的的工作思路,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一年来全行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主要业务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跟往年相比,今年我行发展已走上快车道,各项业务屡创新高,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

(1)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到年末,全行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5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同比增加 万元,增长了 %。。其中,人民币对公存款增加2.2亿元、人民币储蓄增加3亿元、人民币同业存款增加0.8亿元;外汇存款增加1000万美元。全年日均比去年日均增1.5亿;外币对公存款增加成为我行存款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同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存款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

(2)贷款规模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7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主要增投于优良客户和按揭、消费贷款等低风险贷款;如pta、投总、钨业、众达、海沧大道等大项目;信贷资产总体上仍保持较高质量,不良贷款占比低于3.5%,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都比去年下降;但从存量上分析,呆滞贷款有所增加;表内收息率预计达100%以上,综合收息率预计达97%,收息水平居全辖前列。

(3)中间业务大幅度增长。今年我行国际结算和结售汇总量稳居全辖第二位,已逼近第一位。预计全年将完成国际结算量2.5亿美元、结售汇约1亿美元。外汇业务收手续费收入有较大的增长,预计可达350万,相当于我利润的20%左右。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也有大幅增长,成为另一个新的利润来源。

(4)经营利润成倍增加。200*年,我行实现利润总额达0.85亿元(含结售汇收入),其中人民币利润约为7700万,外汇利润约为450万美元,结售汇手续费收入约为350万元。人均利润达25万元。同过去几年的创利水平相比,今年我行的利润水平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成功经验

(一)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积极营销批发业务。200*年,我行将对公市场细分为五个一,即一个港口、一条大道、一个房地产、一批项目及一个信托公司。明确了目标定位后,我们建立了一套反应灵敏、决策快速、攻关有力、服务到位的市场营销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方位拓展市场。具体做法有:提升经营层次,对规模大、要求高的重点优良客户将责任主体提升到业务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直接由行长负责攻关和谈判;组建强有力的攻关小组,把全行攻关能力较强的人员集中起来组成强力攻关小组,对不同特点的企业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组合,集团作战,上下联动,精兵攻坚。突出竞争优势,抓住我行深入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在服务上大做文章,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大力营销总分行推出的新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争取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优于他行;行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攻关,保证至少一半的时间用于走访客户,重点客户坚持每月拜访一次,重视改善和提高银企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今年我行新争取了一批有价值上档次的客户,如德彦纸业、金桐化学、丰龙水产、厦信国托、海沧医院等重点客户,同时还储备了飞腾、珍珠湾、出口加工区、国际货柜等一批有潜力的项目,为我行今后两三年的业务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品种创新和服务创新,多方位发展零售业务。今年我行抓住代客理财资金归集、农电改造代缴费、推行vip服务等重点工作,抓好本外币储蓄存款攻坚战,以争取有价值的私人客户为重点,大力营销零售业务。一是开展规范化服务流程演练,提高服务水平,为储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二是加大吸收理财资金力度,抓住理财资金主要靠努力的特点,全行动员,针对周边的商户、村户和老客户,有效地吸收理财资金。三是对海沧炒股大户进行摸底,动态跟踪,吸收股市回流资金。四是推出了私人业务vip服务方案,开设vip优先通道,建立vip客户档案,实施差别式服务,为有价值的私人大客户提供一揽子理财服务方案;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农网改造东风,开展走进千家万户活动,历时一个月,各网点积极参与,以农电改造缴费一卡通为宣传重点,以电影下乡和业务宣传为媒介,全行总动员,走进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加大我行对农村业务市场的渗透力度,宣传了我行的业务,提高了我行的社会知名度。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至年末,我行各项储蓄余额约为 亿元,约比年初增加 亿元,完成分行下达的任务,增幅为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加大贷款营销力度,扩大贷款规模,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为增强长期发展潜力,我们从年初开始就非常重视加快贷款营销工作,积极争取扩大贷款规模,带动对公存款业务和结算业务。一是优良客户的贷款营销,针对pta、翔大、众腾、柳业、多威、投总等重点企业,加大授信额度,主动营销贷款。二是加大项目贷款的营销,如飞腾、珍珠湾项目。三是加大了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低风险贷款的投放力度。通过扩大增量,把更多的贷款投向双优客户,从而带动存量的优化,实现贷款结构的有效调整。在贷款管理的基础工作中,支行以严格实施预警预报制度为核心,全面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首先,严把贷款准入关,贷款发放坚持双优战略,对可贷可不贷的坚决不贷;其次,坚持贷款客户的分类管理,实行主动退出,逐步压缩一般客户,主动淘汰劣质客户。三是严格实施信贷管理的预警预报制度,使这项工作成为信贷管理最有力的工具和每个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加大对此项工作的考核与奖惩。至年末,我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0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其中优良客户及低风险业务的贷款占比达90%以上。

(四)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水平,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从年初开始,我行就加大对我行各季度资金营运状况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办公室在行政后勤保障上也十分强调节约费用开支,加强了费用控制,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办法,如加强对车辆费用,水电邮等营运费用的控制,加强对业务招待费和公杂费的管理,把钱用在业务发展的关键上。网点无效益的事不干,无效益的费用不花,全方位增收节支。业务部门还坚持每日做好重点企业资金进出的监控和调度,优化头寸运用效率,提高了经营的效益。针对海沧外资客户较多,以及我行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我行十分重视抓住机遇发展国际业务。今年来,我行通过加强客户经理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在服务上,确保上门收单,提高办事效率,保证工作的时效;同时,以国际结算为龙头,积极拓展进出口项下的融资业务。在国际业务营销策略上,做足已有客户,不断扩大群体,重点抓好pta的开证业务,确保份额;争取增加我行在翔鹭、多威等重点客户原有的份额;实现在德彦、金达威等客户国际结算的突破。至本年末,我行的国际结算量预计达到2.6亿美元,结售汇达1亿美元,国际业务手续费收入达350万元人民币,外汇利润45万美元,两项合计650万元人民币,约占总利润的45%。同时,狠抓清收工作。一是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不盘;另一方面只要符合盘活规定三原则的,要大胆盘活。针对客户经理对盘活旧贷有担忧的思想问题,支行重申一要认真审批严格把关。二是符合分行盘活原则的企业,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大胆盘;如果客户经理在这个问题上消极对待,支行将严肃处理;三是明确各阶段的重点清非目标,一户一策,加大进度的落实,每日追踪;对赖帐不还的企业拿出典型,实施有效手段进行催收。四是抓紧农贷收息工作。这项收息来源往年是我行提高收息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今年总体效果不明显;五是积极清收大户欠息和表外应收未收利息。通过努力,今年我行不良贷款上半年实现了下降,下半年受贷款形态调整影响,预计使年末数比年初增400多万元。综合收息率预计将达到97%,完成分行下达的目标。

(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和竞争力。今年,我行首先进行了更深入的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用工改革方面,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聘制,通过内部竞争引进人才和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素质。实施全员竞争上岗,实行内部流动摘牌,一年一选择,半年一微调,优化劳动组合。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制定了综合考核办法,对各网点全面推行内部模拟计价,根据网点的综合效益、工作质量和数量来拉开差距。对不同岗位,综合考虑难易程度、劳动强度、风险程度、地域条件等四项因素,科学制定岗位系数,向关键岗位倾斜,推行客户经理等级制,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组织机构上,推行扁平化管理,实施上收事后复核等措施。通过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设立助理岗位锻炼了年轻干部。调整岗位系数,进行双向选择摘牌。其次,探索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管理上台阶。在内部管理方面,今年我行继续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执行、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行员工手册》,使全行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行领导每月至少应对基层网点检查一次,主管部门每月至少对基层网点全面检查二次,加强社会监督员的社会督查力度,把内部管理水平与效益工资相挂钩。建立警示制度,对管理不力、业务停滞或存在其他问题的中层管理者进行书面警示,直至免去职务。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推行责任会计制度,提高收益降低费用成本。对各业务经营网点进行收益核算,实行绩效挂钩和利润费用挂钩的办法,以利润贡献确定收入分配和业务发展费用,提高费用效益比。同时,重视加强财产管理、车辆管理和办公用品招标采购,控制管理成本,减少费用支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行领导的积极倡导下,经过行长办公会的集体慎重讨论和研究,我行于今年7月启动iso工程,塑造服务品牌。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顾客评价程序、文件资料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纠正预防和改进程序等一系列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力争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逐步塑造一流服务的品牌银行形象。第三,开展创一流服务,树农行品牌活动,追求服务上档次。我行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服务工作,多次研究和部署改进服务的有效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了全行文明优质服务的观念,使今年我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又有新的提高。一是坚持了去年一流服务现象会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推行每周升旗仪式、班

前讲评制、每日一星、值班经理制等制度化活动,并使这些措施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二是坚持深入开展服务技能练兵和比赛、规范化服务流程演练,以及开展银企座谈会、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业务宣传等行之有效的文明优质服务主题活动。尤其是开展红五月文明优质服务月活动,着力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此项活动,使我行的业务成绩逐步攀升。下半年,我行又开展了以宣传农电改造代缴费业务的走进千家万户活动,通过电影下乡的新形式,提高我行对农村储户的服务水平,宣传了农行的形象;三是服务创新。今年以来,支行营业部通过推行重点客户的双线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成绩,重点客户业务增长成为我行业务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下半年推出的私人业务vip服务,也在海沧地区引起很好的反响,为我行储蓄工作开辟了新思路。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免填单服务等有效的服务新形式,赢得了客户赞扬。四是培养和涌现了如营业部主任郭国柱、业务部付主任邱芸以及一批优秀客户经理等服务明星,这些先进的服务典型生动地教育、感召了周围的广大员工,使创一流服务成为我行员工自觉的行动。一流的服务改变了农行的形象,产生了良好的区域性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我行的竞争力。第四,着力推进成才计划,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今年以来,我行坚持人才兴行,以人为本,大力倡导企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同步成长的观念,推动成才计划,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实战锻炼、培训提高、鼓励升级、机制催化和活动促进等。通过推动成才计划,我行不仅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加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人才,为我行业务发展储备了雄厚资源。前些年海沧行有许多员工因为工作环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一门心思想调动离开海沧。现在这些人不仅坚定地留下来,而且许多人还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第五,重视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今年以来,支行加强了网点的改造工作,针对员工上下班路途远、交通不便等情况加强了上下班班车接送,改善了职工食堂管理和员工集体宿舍管理,改善职工福利、组织丰富的集体活动等。通过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全行干部职工工作起来更顺心、更有干劲,也更好地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发展。此外,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三防一保工作等方面,我行也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建立了有效的责任制管理,通过抓落实保证了全年安全经营无事故,得到分行有关部门的好评。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分行的全局看,无论是利润总额、利润计划完成率、不良贷款下降率及存款增长率等方面,今年各兄弟单位都发展很快,相比之下我行的发展速度还不算最好,还有努力的空间。

(二)从经营业绩中看,一是人民币存款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甚至很长时间都在地平线之下;二是清非收息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尤其是清非工作,存在前松后紧现象。未完成全年下降250万的任务;三是我们的网点间发展非常不平衡。

(三)从主观努力上看,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全行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有些员工甚至有消极的倾向,对工作关注和热心程度不够。二是对待工作存在先松后紧现象,导致我们工作上的被动。三是各级干部在工作中没有一种深入研究的精神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没有深入去思考,工作方式方法不足。四是服务水平提高速度缓慢,未有明显质的提高,与我行当前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2016年银行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来,在省行党委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努力改造世界观,与全处同志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圆满完成农村xxxx重要思想和思想道德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任务。

受领导委托,我负责学教活动办公室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我认真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开展检查督导,收集反馈交流信息,编写各种文字材料及档案资料的整理。主动为党委领导当好参谋,使这两项活动得到健康顺利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行系统76个县级支行参加农村xxxx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经地方党委验收全部合格。11月初,中央金融工委、总行派人到我行检查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古县支行和靖县支行分别受到总行表彰。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我行属免检单位,得到总行的充分肯定。

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办法,为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组织召开了全行宣传思想工作暨政研会年会,总结交流了全行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措施办法。深入基层开展基层职工思想状况调研,并设置五个专题,分工各市分行进行专题调研,对全面掌握了解基层职工思想状况,为党委领导掌握全行思想动态,提供决策依据,为有的放矢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保持队伍的安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编写的调研报告被总行评为全国政研论文二等奖。

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为了推动全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全行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验,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创建机制、选择有效载体和途径、注重建设、注重办实事、注重实际效果等具体措施,并制定下发了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考评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在年初省文明委组织的22个服务行业社会满意度公开测评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第三届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总评中有望取得好的成绩。本人被省文明办推荐为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经过各级行不懈的努力,县级支行以上单位被授予各级文明单位的占80%以上,第八届省级文明单位数量有望比上届翻一番。罗湖支行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乐山市支行被中央金融工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被总行推荐为部级文明单位。全行文明单位的普及率及档次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省文明委为我行制作了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片,在东南台和省电视台播出,对提高我行的社会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认真做好机关纪委工作。

在重视加强省行机关干部员工以爱岗敬业、清正廉洁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基础上,根据省分行纪委布置,认真抓好处级干部述廉报告制度的落实,认真清查机关干部职工及其亲属子女是否有经商办企业等情况。一年来,省行机关干部职工中没有发现违反廉政规定的行为。

五、注意团结协作,协调机关相关处室之间的关系。

团结同志,自觉遵守各种规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主动热情地协助做好处里的各项工作。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既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重点,也是市政协与党委、政府协商的重点议题。5月27日,洪锦华主席率主席会议成员视察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情况,对议题调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按照主席会议的要求,市政协组成由经济科技委员会和民革、民盟、民建市委会参加的专题调研组,通过赴项目建设现场实地调研、与相关部门交流调研、深入基层和园区座谈调研以及对项目关键性数据分析调研,重点对项目的产业契合度、投资实在度、建设集约度、技术密集度和投产达效率、投资回报率、税收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第一要务、调结构的第一抓手、促转型的第一引擎。组织领导有方。市委、市政府成立最高规格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并在市委办公室设立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牵头负责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汇报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各县(市、区)也都参照市里的模式开展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重大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推进举措有力。初步形成了654321推进机制:6,即明确重大工业项目定项目地点、定主攻方向、定目标企业意向、定初步招引政策、定工作进度计划、定工作班子和责任人的六定要求;5,即健全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重大工业项目零收费制度、审批事项办理绿色通道制度、项目秘书跟班服务制度和年度考核、季度会办、月度督查制度等五项制度;4,即加强对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四新项目的认定管理;3,即每年举办正月十八、418、818三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即每年年中和年末组织两次重大项目观摩和督查活动;1,即每月在市级主要媒体公示一次四新重大工业项目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考核监管有效。市委、市政府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和市级机关综合考评的第一权重,进一步强化工业投资目标考核,逐个地区、逐个项目落实进度要求,逐月进行对标分析和排名通报,强化问责,硬化考核,形成了较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在监管方面,创造性地实施了对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的实时视频监控,随时跟踪和督大项目建设情况。

市委、市政府聚焦聚力抓重大工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大关,达到7342.4亿元,同比增长14.7%。今年17月份,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均有明显进位,其中在建50亿元、2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数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两项指标增幅均列沿江八市首位,各项指标匹配性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已经成为扬州工业大发展、快转型的定海神针。

调研组认为,我市在不断加大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应把着力提高项目的质量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克服和改进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项目质量效益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程度不平衡,主动谋划尤显不足。如项目招引中,有投资门槛、缺质量效益门槛,去年市区新认定开工的24个重大工业项目,规划投入产出比平均仅为1:1.5,远低于1:3至1:5的要求,其中7个项目低于1:1,个别项目甚至达不到1:0.5。项目实施时,有投资规模要求、缺投资结构要求,项目普遍存在重注册资本、轻实际投入,重土地厂房投资、轻设备技术投资的现象。项目考核上,有数量进度考核、缺质量效益考核,尚未出台项目质量效益的专项考核办法和标准,实际操作中重签约、开工等前道考核,轻产销、利税等后道考核,特别是一些约束性指标考核不严。

2、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不足:项目开工率偏低,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和各县(市、区)每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约200300项,其中工业项目占一半以上,而20**年至今,全市累计认定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仅 143项,许多项目签在了纸上,却未能落实在地上。项目投产率偏低,20**年、20**年、20**年和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分别为38项、40项、41项和24项,而同期全市竣工投产重大工业项目分别仅为8项、20项、21项和12项,其中虽有建设周期因素,但项目竣工投产率较低的问题仍很突出。企业存活率偏低,调研发现,当前少数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出现了只重引资不重招商的倾向,这种口袋招商、账面招商,实际有违项目为王的原则,应着力避免。以外资项目为例,200820**年我市新设外资企业961家,目前实有509家,存活率仅为53%。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全市参加年检的外资企业累计仅122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86家,这就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全部家底。项目储备不足,由于近两年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很大,项目深耕难度不断加大,项目储备特别是重特大项目储备不足,表现为在手洽谈项目少、新签约项目少、项目信息源少,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长久之需。

3、项目的内在质量不高。以去年全市新开工41项重大工业项目为例: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属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的项目仅占一半左右,投资冶金、机电、线缆、日化等两高一剩产业项目仍较普遍,项目设备投资合计211.8亿元,占总投资的45.7%,少数项目设备投资占比不足30%,与6070%的要求相差较大,项目投资产业结构偏重、技术水平偏轻的倾向需加以克服和改善。产业集聚程度有待提高,除石化项目集中布局在化工园区、初步形成链式集聚,其他项目投资仍然存在横不成群、纵不成链的状况,未能形成投资集聚效应。投资实在度有待提高,部分项目投资强度高、但投资回报低,经实地查看和分析后发现,主要是投资虚增所致。建设集约度有待提高,同为单体投资10亿元项目,投资强度最低的用地300亩,最高的用地仅50亩,相差6倍,虽项目行业、技术水平、实际投资有所不同,但可以说明,提高项目用地集约度的空间仍然很大。

4、项目的综合效益不明显。突出体现为三个不对称:项目投入与产出回报不对称,20**年竣工的20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205亿元,去年新增开票销售仅140亿元,低于项目投资总额;去年竣工的21项重大工业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增开票销售141亿元,仅占项目总投资的43.3%,其中有5个项目企业新增开票销售不增反降。政策扶持与税收贡献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通过重大工业项目零收费、低地价、退返税等政策,加大市级财政扶持力度,并主动帮助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扶持,仅去年争取工业项目扶持资金6700多万元;另一方面20**年以来竣工的53项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累计年均税收低于1000万元的有35家,一直未产生税收的有7家,分别占66%和13%,20**年以来新开工105项重大工业项目中,已办理税收登记的58户,其中各类无税户25户,占43%。政府服务与项目进度不对称,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创新服务举措,服务项目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一期投资的建设周期就需两年以上,若要实现全部计划总投资则需更长时间,特别是部分项目土建工程一拖再拖,既推迟了项目的回报期,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项目的市场风险。

二、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聚焦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为王意识。当前,我市工业面临着对内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对外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双重任务。要打造扬州工业经济的升级版,关键仍是扩大有效投入,这是我市工业经济必须迈过的坎。项目是投入的最基本载体,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今天项目的质量效益就是明天产业的竞争力。融入苏南和长三角核心区,根本是产业的融合,我市只有以提高项目质量效益为龙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更高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全市上下应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即项目为王的本质是项目的质量效益为王。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优先意识。我市与苏南先进地区发展仍有差距,但却面临着同样严峻的要素制约,必须优先扶持体量大、质量优、效益好、回报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发展,优先保障这类项目的要素需求,把好钢用在刀刃反之,如果质量效益抓慢了,有限的资源投向产业层次低、资源利用率低、回报效益低的项目,那么转型升级将缺乏必要的空间和要素支撑。只有优先抓项目的质量效益,把对质量效益的考量作为项目招引和实施的头道工序,才能以更少的资金、资源投入换来更大的效益,这对于扬州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责任意识。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效益,考验的是政府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硬功夫,要强化责任意识,抬起头来看路,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科技和装备的前沿动态、产品的市场走势等;静下心来谋划,紧扣实际研究提高项目效益的最佳路径,设计最优方案,寻求加快项目建设和提高质量效益的结合点;扑下身子实干,从项目的产业层次、实际投资、税收回报等关键指标抓起,从项目签约、供地等关键环节抓起,从人才、品牌、专利等关键要素抓起,逐个项目制定提高质量效益的具体办法和政策。

2、注重规划,引领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效益,必须以规划为纲。产业规划要突出主动性。加强对国、省产业规划的研究和对接,找准产业发展新方向,主动规划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的龙头基地型、节能环保型、强链扩链型、重大重组型、产业技术前沿型项目。汽车产业是我市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我市应主动把握新能源汽车这一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主动规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力争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区域规划要注重协调性。坚持全市一盘棋特别是沿江地区一盘棋,完善沿江地区功能分区规划,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项目布点,充分利用现有3个机械制造聚集区、3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3个船舶工业园、1个石化产业专业园区和1个新兴产业聚集区等载体,引导企业和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加快形成项目的集聚效应,同时研究出台项目落地的飞地政策,防止市内、县内的项目争夺战,引导项目有序落户。项目建设规划要提高集约性。加强项目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在设置投资强度门槛同时,根据行业生产的特点,设置建筑容积率门槛,实施紧凑建设,对投资强度达标但容积率不达标的项目,由有关部门帮助优化建设方案,确保有限土地用于厂房和研发用房的建设。规划执行要强调严肃性。根本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好规划,树立以产业布局引导项目布点的规划理念,克服那种投资人要哪儿就给哪儿,领导人定哪儿就放哪儿的规划管理随意性。

3、优化政策,激励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土地和财税两项政策,是提高项目质量效益的核心手段。优化土地政策,重点是探索建立差别化供地机制。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整体管控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的规模、科技含量、综合效益等指标,确定土地供应的方式和数量。对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不仅保障其项目自身用地,而且为与之配套项目的落地预留一定空间和指标。对分阶段实施的项目,在总体预留开发区域的前提下,实行阶段性供地,重点保开工、保关键工序用地。对点供项目争取的土地指标,要根据实际投资进行再分配。对长期圈而不用、开而不发的土地,建立必要的项目退出机制。设立产业主管部门、土地要素保障部门和财税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坚持集体评价项目,会商和确定是否供地、供多少地、何时供地、怎样供地。优化财税政策,重点是形成量入为出、以缴定返的政策导向。新建项目应进行税种、税额评估,对历年来竣工重大项目中的无税户和投资与利税失衡的企业,要逐家分析生产经营、资金运转情况,排找潜在税源,切实增强重大项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加强重大工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管理,尽量减少直接补贴和一次性奖励,凡申请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须同时申请项目绩效目标,强化扶持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优化政策环境,重点是营造政策兑现和落实的诚信氛围。一方面,针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政策和优惠条件等,政府应当慎重承诺,在进行项目质量效益预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优惠领域、优惠幅度、优惠期限,不做空头承诺,也不做过头承诺。另一方面,对已承诺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政府必须坚持诚信为本,说得出、办得到、靠得住,不折不扣地兑现落实,特别是要避免多头承诺,导致各方都难以兑现和落实。同时,要加强政策的统筹、集成和系统化,提高优惠政策对项目质量效益的撬动作用。

4、创新招商,紧扣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招商引资是项目的源头,只有在招商环节紧扣质量效益,项目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才有保证。在项目选择上,要突出大,把主攻点放在旗舰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上,力争每个基本产业都能招引实施1个像上汽大众整车、远东仪化pta这样的百亿级、50亿级项目;要体现高,力求在引进和实施一批工业设计、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高端项目上取得突破;要追求精,着力引进和实施一批亿元级投资,要素需求少、投资见效快、成长性较强的专精特新项目,通过扶小做大,努力形成行业技术领先、市场份额领先的行业隐形冠军和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在招商模式上,要坚持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汽车、机械、石化、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强项目招引和实施,为我市产业链条拉长、增粗、补缺。要实施专业化招商,进一步理清产业招商对象,逐个排出项目源,尽早锁定地区、锁定产业、锁定企业、锁定关键人,紧盯投资意向,提倡专、精、深,避免大、哄、空,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探索以商招商新途径,鼓励现有企业以并购、重组、上市等形式,吸引各方面投资。要重视内生项目的招引和实施。技术改造是重要的内生项目,投入少、见效快、投资杠杆作用强,去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新增销售33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销售增幅6个百分点。因此,我市应出台技术改造专项政策,将亿元以上技改视同重大项目加以推进,从企业技改设备和技术投资补助、技术改造优惠担保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评选一批示范项目,发挥带动作用。

5、完善机制,保障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五方面的推进机制:现场督查推进机制。领导和职能部门能够更多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查看进度,实地了解情况,实地协调问题,通过实打实地现场督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部门会办推进机制。项目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卡壳环节,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建立部门间协调协同、会商会办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的合力,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并着力克服协调无结论、解决无结果的现象。全程服务推进机制。抓项目的质量效益,不能仅注重项目签约和开工环节,要环环紧扣、项项抓实、步步为营,更加注重针对具体矛盾、具体问题的一对一服务,更加注重在项目推进关键时段、关键节点的点到点服务,每个环节都要定责任人、定日程表、定路线图。财务进度监控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对项目财务进度的有效监控机制,根据投资额和建设周期,分解财务进度要求,按照土地出让金和基建、设备购置等合同,考核实际投资情况,对达不到序时财务进度的,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确保项目投得实、投到位、不欠账。融资保障推进机制。针对项目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一企一策,拿出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帮助项目实施方解决资金难题。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符合项目建设特点的信贷产品,并鼓励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为项目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前不久揭晓的2007纺织工业年度创新人物,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和突出的业绩,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们知道,创新是行业前进的关键所在,而提高科技与品牌贡献率则是当前行业创新的集中体现。

这脱颖而出的20位创新人物,正是在两个贡献率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他们进行探索、总结乃至推广经验,无疑对加快行业的自主创新过程,提升价值创造力,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月17日,北京下了进入2008年后的第一场雪,与寒冷逼人的天气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纺织业界正在举办一场气氛热烈的盛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理事扩大会议暨2007纺织工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活动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协会在新的一年将继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行业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率,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会议并隆重表彰了毛继鸿、王延平、周少雄、俞建勇等20位!2007年度行业创新人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许坤元、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张莉,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陈树津、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宋冬菊、李少苓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协会秘书长杨纪朝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还有各专业行业协会、各界特邀代表约300多人。

高度密集的经验和智慧

跟前几年良好的大环境相比,2007年颇有些不同寻常,无论是出口退税的继续下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原料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还是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的约束,都对我国纺织业产生了诸多变数,而且大多是不利的因素,造成市场竞争的残酷,不少企业因而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和停产。

在这样的纺织业背景下,本次行业理事会把创新主题和创新人物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显示了当前行业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批创新人物中除了2位来自高校代表外,其余均来自企业界,而他们的企业在2007年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究竟他们是如何取得非同寻常的创新成绩的? 这是最令业界关心的事情。

会上,他们一一发言,以简练的话语介绍自己的创新成果和切身体会。创新的效果是共同的,但做法各有各的不同,涵盖内容很广泛,包括创新与战略的关系、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等等,这些做法中有不少让参会人员感到耳目一新,受益良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总结中欣喜地指出,这是行业经验密集度、智慧密集度非常高的几个小时,涉及到很多好经验、好思路和好建议,可以说这是这次行业理事会的一个重要收获。

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表示,通过参加会议,听到了国家对于纺织工业的想法,感到心里比较踏实,尤其是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在讲话中对纺织行业的启发和鼓励,更是增加了自己搞好企业的信心,回去之后,将根据会议精神推动即发集团2008年的工作,希望能够让企业继续稳步发展。

七匹狼集团董事长周少雄在发言中说,“谈到创新,服装产业、服装品牌的发展伴随着创新的概念在发展。在整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被国家的领导人、国家的决策机构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希望我们中国的产业在世界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能有更多的主导权,具有引领趋势的方向。”

作为台资企业创新代表的黄庄芳容非常活跃,她除了积极发言,介绍旭荣集团的创新经验并提出对行业的建议之外,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听了武汉科技学院曾庆福教授关于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经验介绍后,黄庄芳容当场决定聘请曾教授为旭荣企业的环保顾问。事后记者了解到,黄庄芳容早就知道了曾教授从事的技术研究,很看重该技术,由于暂时没有机会跟曾教授接洽,事情只能先搁下,而这次在创新人物表彰会上巧遇,可谓天赐良机,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会上,黄庄芳容还对达利丝绸林平总裁的创新介绍非常感兴趣,后来专门委托新闻中心记者去帮忙找林平发言的全文。

创新三部曲

对于创新的分类,我们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共识,基本划分为以下几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与文化创新。透过此次评选出来的20位年度创新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都至少在其中一个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有在纺织科技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崭新契机,对行业科技进步具有推动意义,有在品牌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公信度和市场价值,也有文化创意产品给行业带来震撼和巨大影响,以将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和时尚产业转变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给行业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解读他们的创新思路和效果,对推动行业的创新显然具有重要帮助。

解读之一

技术创新是基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纺织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功能性和环保型成为纺织品发展的主流,纺织行业的竞争也从价格竞争逐渐转向高新技术的竞争。运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纺织品是现代化纺织企业的标志,也是纺织企业发展的必然。近几十年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的兴衰、转移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纺织企业的发展轨迹,纺织企业由高新技术型代替传统生产加工型是行业发展的方向,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存的纺织业布局便可见一斑。

这些,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威力和意义,只有掌握了先进、核心的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在。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大豆蛋白纤维纺织染整技术及针织产品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对此,他是这样认识的技术创新必须体现出需求导向,必须掌握关键技术,同时必须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技术创新要服务于纺织产业,不能单纯从兴趣出发,而是要从产业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最主要的需求,比如节能减排、可再生资源利用等,否则就起不到最好的作用。

上海中大科技发展公司也是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2007年2月,由董事长潘跃进主持的“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并出口到亚欧地区,一举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这只是潘跃进取得众多技术研发成绩中的项。在他的带领下,上海中大通过现代化实验室的企业化运作,不断推动

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目前中大已申请国家专利240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为171项,他致力于推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健康安全纺织及新材料产业,并探索技术型现代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解读之二

品牌和文化创意创新是提升

为什么世界名牌服装标价成千上万元,购买者依然趋之若骛,而质量差不多的国内牌子服装,只能标价几百元?是什么让它们价格差异如此之大?一个答案就是品牌和文化的力量。

这个问题很早就被国内纺织服装界认识到,可是,如何提升品牌和文化的含量,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8亿件衬衣才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也成为行业无言的痛。幸好,近几年来,我们行业逐渐出现在品牌、文化、创意上的创新人物和企业,他们将起到领头雁的模范作用。

此次获奖的状态服饰董事长毛继鸿就是其中一个出色代表。2007年,毛继鸿在设计师品牌的打造上取得了突出贡献,他和设计师马可在服装设计中创新注入文化内涵,以宽广的艺术视野开拓设计师品牌的市场,他俩向世界推出的高端品牌“无用”在巴黎时装周最好的时段上成功,大放异彩,在巴黎时尚界引起极大反响,获得众口一词的赞美,让世界时装界重新审视中国的设计师。同时,与著名导演贾樟柯合作,推出反映设计师风貌的电影纪录片《无用》,以马可服装艺术实践的感人历程和非凡的技巧表现获得第六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大奖。

周少雄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位品牌创新的人物。他让七匹狼的品牌诉求从“奋斗无止境”的硬朗,转变成对时尚生活追求形态的描述――“男人不止面”,目的是让男人更人性化、时尚化。此外,2007年他全力打造七匹狼生活馆,这是针对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的应对之举,虽然时间尚短让效果未完全明朗,但这种创新的姿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解读之三

管理创新是保证

有位著名专家意味深长地说过,有效的、恰当的管理,对企业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管理创新,也许是部分企业所忽略的创新。然而,如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一个管理上有着良好表现的企业,往往能活得很健康,对于抵御企业风险,有着异乎寻常的效果。

恒逸集团是国内化纤业龙头之一,它的董事长邱建林对此颇有心得。首先,他让企业脱离家族化,采访中他就很认真地说,“在恒逸的高管里,只有他自己是姓邱的。”邱建林认为这样做能彻底摆脱家族企业固有的弊端,同时能够保证今后可以不断引进更好的人才其次,恒逸有很多业务都是外包的,比如财务上请花旗银行做财务顾问,请中国银行做融资顾问,聘请了浙江省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为恒逸处理法律上的事务,这几年每做一笔投资都是由国际的专业资讯机构做市场调研报告,然后才进行投资的,这些管理上的运作都是从最专业的角度来进行的,这些措施让恒逸这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能更健康地运作。2007年,恒逸的“大型化纤企业价值创造型资金风险管理”获得第十三届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恒逸战略管理中,必要时候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概括起来叫“合作共赢”,与另一化纤强企杭州荣盛化纤集团的合作,就是个成功的注解。恒逸与荣盛两家公司共同出资25亿元,强强联合,在宁波开发生产PTA产品,股份各占一半,产品相互使用,利益平分秋色。这不仅解决了项目的资金不足问题,而且因两家企业均需要大量PTA产品作原料,保证了项目的销路问题。

台资企业旭荣集团的运营管理也有独到之处。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以及环保问题的影响,不少企业遇到了发展中的非企业因素的问题,但在董事长黄庄芳容的带领下,旭荣依靠自身强大的管理和营销方面的创新能力,年销售同比增长20%左右,显示出很强的规避风险能力。

在黄庄芳容的管理思维中,旭荣不是由单纯制造业的定位出发,而以制造服务业的角度重新定义企业属性,它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与旭荣的客户建立起了双赢的合作模式,各自获取企业经营的利润最大化。在2007年10月举行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旭荣公司凭借“营销组合策略性整合创新”获得年度“中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在旭荣的整合性创新架构陆续调整出台后,新产品开发被客户直接接受的比例陆续提高,新产品成功进入销售产品系列达到20%以上,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如何做成功的样板

创新人物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亮点,他们的经验、感受都是非常有效的、宝贵的。创新是我们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最关键的因素,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本次受到表彰的纺织年度创新人物都根据自己的第一手体验,作了非常好的总结发言,向全行业充分表达了创新的经验感受以及对行业创新建议。对我国广大纺企来说,对创新成功者的有效借鉴,无疑是一条捷径,减少自身走弯路的可能,如同杜钰洲会长所说的,要注意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要善于“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走”,善于学习和吸收,往往能事半功倍。

曾庆福:苎麻生产实现循环经济

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

首先想谈一下现在进行的研究方向。我国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其中 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纺织原料包括化纤、棉花等等方面不占优势,所以我们最近在苎麻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上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改变苎麻过去存在的生产加工上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种了5000亩地的苎麻,用统一收割机收割。使用自己研制发明的设备,让脱麻、打麻、脱胶一步到位,因为麻植物里面麻只占5%,一般生产中麻原料中有95%都被浪费掉了,而现在我们把利用率至少提高到了80%。如果这个成功我们将做一个生态园,打造一条产业链,这样就可以把苎麻行业从个污染行业变为一个污染比较低的行业了,实现循环经济。按计划我们在今年6月底就可以实现全线的上线管理了。

其次想谈谈行业的研究发展平台的问题。因为目前在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部级的研发中心里面,其它行业都比较多,但是我们纺织行业内相对比较弱、相对比较少,如果没有部级的研发平台我们就很难拿到国家的经费。我参加了“十五”的项目规划,在我们纺织行业中,国家拿出的科研经费是跟纺织行业的贡献是非常不相称的,国家投入科研经费3000亿元,纺织只占1个亿。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有必要组建大平台,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站出来为纺织行业呼吁,这样会对行业的后续发展和行业升级非常有利。我们武汉科技学院也希望跟各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我们目前也要做个比较大的平台,已经摆好了架势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做好迎接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转移的准备,也希望为各位企业家能够来我们中部地区考察和去我校参观指导。

创新点评:曾庆福主持开发的国家863项目研究成果“新型高温针织废水节能回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以循环

经济理念筹建的“苎麻生态产业园”,进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加工、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取得了突出贡献。

张荣明:营造积极创新的企业氛围

爱慕集团董事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近几年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并且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纺织行业这两年在强调通过创新实现品牌贡献率及科技贡献率,我想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以爱慕公司来讲,今年是我们公司创建品牌15周年。我深深感到,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创新。我们从一个品牌发展到四个品牌,从女士内衣发展延伸到男士内衣,一方面是我们确实顺应了市场的要求,同时更应该是种创新的结果。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更好的、持续的发展进步,这需要有效持久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保证,企业为创新而创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的创新体会是, 定要有体制和机制,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支撑。创新不能仅是领导人的意志,应该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只有全体员工有了这种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企业创新才能有效持久。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

第二点是要不断搭建创新的平台,推动营销的创新。我们这几年来,通过与各种机构的合作,设立了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工作平台。通过高密集度、高标准的创新创意平台,我们不仅完成了阶段性创新的目标,还培养锻炼了企业员工团队。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点,就是要着力营造具有创新创意、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创新是无止境的,主要是靠员工来进行,领导人的作用我觉得还是有限的。关键是要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觉得要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几年爱慕公司就一直努力打造这样的爱慕文化,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感到拘束、压抑,才有利于推动创新工作的进行。

第四点就是,我们要培养创新主力人才。爱慕的每一个平台都会有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且经常会换,这样就会形成以梯队形式发掘创新人才。因为在公司里面往往是搞营销或者管理的人容易得到提拔,我们要打破这样种常规,所以就划了两条线――技术和营销这两条线,适合往哪方面发展就往哪方面发展。

创新点评:张荣明以产品创新和文化传承推动品牌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现在爱慕品牌已经成为了国内内衣的领军品牌之。2007年9月爱慕品牌作为本土内衣品牌代表参加法国里昂内衣展,同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爱慕也是纺企中推行社会责任最好的企业之一。

沈建华:四步做法打造最专业的毛纺企业

浙江新澳集团董事长

在10多年经营企业的实践中,我对创新的理解是,为了使这个企业活得更好、活得更久,任何方面都需要创新。

就新澳来讲,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中长期目标。我们是做羊毛纺织原料的企业,由于是做纺织原料的,所以知名度和曝光率不是那么高,所以给企业制订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那就是定位为全球最好、最专业的毛纺织企业。以前我们觉得在某个区域内做得好就能够生存,但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想要生存的话,就得在行业里面、在全球范围内有企业的位置。

围绕着成为最好、最专业的毛纺织企业的目标,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第一时间引进、消化国际市场的技术、产品和原料,简单地说就是跟全球范围内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企业合作,跟这个行业里面最好的专业人士合作,比如新澳的毛条就是跟台湾中和羊毛合作,第二步请来国外最好的专家提升我们的理念、技术,特地请了染整、后整理的专家来帮助我们,第三步是每年都请流行色的专家来帮助提高新澳产品水平,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第四步,请国外的推广销售专家做我们在国外的营销代表,负责产品在国外的销售推广,比如我们就请以前帮意大利最好的工厂做营销推广的专业人士,这样确实能加强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我在创新工作中一个最深的心得体会,就是要避免国内的低价竞争,这会使我们纺织企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必须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规避了低价无序竞争的风险,新澳集团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企业连续16年保持发展,没有年出现亏损,企业16年来大概有几十亿元的销售额,坏账加起来还不到300万元。

创新点评:沈建华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坚持提升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利润率在毛纺行业中居领先地位。新澳生产的“CASHFEEL”品牌的纱线被列入部级火炬项目,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沈建华还表示今后将把企业实体经营与虚拟经济结合,创新运作。

杜钰洲:从战略战术上解读创新

协会这次组织表彰的创新人物跟前两届相比有一个创新点,那就是的创新人物齐聚一堂,包括旭荣集团黄庄芳容代表的台资企业,以及达利集团林平代表的港资企业。在纺织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创新的中国心组织在一起形成合力。同时,这次组织的创新活动的评选,是通过派出协会记者进行采访调研,这也是一次创新的表现方式。

创新是我们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最关键的因素,我们的组织因素、管理因素、调控因素、市场配置资源的因素,其核心力就是创新。国家要创新国家,我们要创新行业,这是行业最好的出路。

我们解读创新,要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战略、战术选择上,对形势作好判断,包括创新跟机制体制的关系,创新队伍与人才的关系。从技术层面、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与我们现在的设计、研发、产业链、产业集群这种组织的关系,单靠一个环节的创新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旦和产业链联合起来创新就会有利得多。

我们要注意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其中涉及到创新与传承,这就意味着要注意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走,善于学习、善于吸收;还有创新与保护的关系,没有保护我们的创新就会受到挫折,所以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竞争伙伴之间的人格,这不仅是属于法律概念,同时也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

还有就是要注意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我们努力成为纺织强国,但是我们不是狭隘、封闭的,相反,我们应该是开放的,与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和互相尊重的,我们尊重自己的创新,也尊重国外的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创新。我们这次表彰的创新人物所在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了海外的人才,这也是跨国资源一个重要的表现,希望协会的中文刊、英文刊要对这些“海外智力”进行采集,让他们现身说法,促使海外有大量的人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这是行业的好事。

创新也跟全球化竞争中的话语权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就没话语权,因为都是跟在别人后面的话,是没有出路的。相反,一旦成功进行创新,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产生了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那就意味着有话语权。同时,行业标准本身也是话语权,我们各个行业协会都要重视用标准来实现对创新的保护,对创新的引导标准要向国际看齐。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长丝织造 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作了《关于纺织工业经济形势及发展报告》。王天凯首先表示,长丝织造协会作为新成立的协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并表示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理事会。同时,王天凯针对行业运行的基本态势、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长丝织造行业的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发表讲话。

他认为,2011年全行业整体基本正常,2011年下半年以来,各类风险明显增多,行业压力较大,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困难更加严峻。2012年的前两个月,开局还算正常,但不同企业间差异拉大;生产形势总体增长,运行压力增大。王天凯坦言,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出口增长有一定的难度,内需市场有一定增长,但增速放缓。国内外棉价的差距增大,不仅对棉纺企业有影响,如果棉价继续波动,对整个纺织产业链的运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在减小,有8成以上的纺企都存在用工短缺问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样严重,在年初的调研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对2012年来讲,王天凯强调,尽管面临了以上的问题,但也要看到,纺织、服装、家纺等产品作为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需求萎缩。

针对目前的形势,王天凯谈到今年中纺联的工作重点:一是要集中力量开展调查研究。二是从行业角度出发,要加强行业的自律,比如贸易摩擦要做预案。三是对小微型企业要关注,同时希望企业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谈到长丝织造产业,王天凯认为,长丝织造产业是个高速发展的产业。长丝织造的花色、风格和新产品的推出速度都非常快,从发展方向说,纺织行业的三个终端如服装、家纺和产业用都可以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面对未来要考虑的方向,王天凯指出,一要防止同质化竞争,要做良性发展,企业要走质量、品种化的道路。二要在品种中继续下大力气、大工夫,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推出创新产品。三要在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努力。

长丝织造市场总体平稳 两极分化明显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女士在题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的发言中表示,长丝织造行业的发展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随即她深入从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了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会上做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他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长丝织造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我国长丝织物产量为370亿米,同比增长23.3%。具体来看,江苏吴江市长丝织物产量达130亿米,其中盛泽镇长丝织物产量达85.5亿米,浙江嘉兴市秀洲区长丝织物产量达110亿米,湖州市长兴县长丝织物产量达59.8亿米,绍兴县长丝织物产量达27.78亿米,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长丝织物的产量达11.41亿米,这五个产业集群长丝织物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91.6%。对行业形势,徐文英会长也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2011年,全国纺织行业出口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尤其是棉织物出口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受棉花价格影响,棉织物价格全年震荡明显,而长丝织物出口价格却是稳定小幅增长。这使得长丝织物对棉织物的替代优势发挥明显,旺销局面持续到8月。此外长丝织物出口地区分散度较高,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产品品种丰富,调整相对灵活,更能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全年保持了较好的出口增长态势。

2011年长丝织物内销市场全年来看是平稳的,但两极分化明显,上半年市场销售旺盛,8月进入淡季出现下滑后却没有如期恢复,销售出现疲软,到目前为止,市场的需求也并不旺盛。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整体需求没有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是因为产能扩张加剧了市场竞争。据海关统计,2011年全国累计进口喷水织机达5943台,比2010年增加了1438台,产能明显增加。受欧债危机影响,一些出口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争夺市场,开始压价销售,从而推动全行业价格下跌,小微企业生存困难。

长丝织造协会调研促成两会提案

“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协会长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徐文英表示,“尤其是今年2月的调研,我们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的高度重视,并以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的调研报告为基础,几经审阅修改,最终形成王天凯会长的政协委员提案上报全国‘两会’。此外,我们还不定期进行一些行业景气调查,同时认真做好季度以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这些调查调研报告与运行分析最终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的,但离不开所有会员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影响,国际需求继续下降,以棉花为代表的纺织原料价格一路下跌,从去年3月份32000元/吨下降到今年3月19500元/吨,同时化纤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长丝织造行业也受到经济下滑影响。目前,面临的外部主要问题一是劳动工资继续上涨,根据调研结果长丝织造行业工资上升10%~15%。二是能源动力成本上升,其中用电每度电提高了3~4分钱。三是企业反映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使多数企业融资成本大幅提高。据统计,2011年纺织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了32.36%,利息支出增加了34.15%。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加了92.31%。行业自身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有的地区长丝织物平均售价只有2~3元/米。二是节能减排环境压力加大,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三是技术装备落后,技术改造任务重。

针对上述问题,徐文英表示,2012年长丝织造协会将突出以下工作:

首先,全面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长丝织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立足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其次,加强科技、品牌意识,培育精品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新产品开发,在会员内开展评审长丝织物精品奖活动,同时,为突出企业品牌知名度,在行业内开展“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推荐活动。向上下游企业推荐长丝织造行业的优势企业和品牌,向全行业和社会展现长丝织造行业品牌建设的成果。

第三,继续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定时长丝织造行业经济运行报告,研究行业发展对策,交流市场信息。继续开展行业经济指标50强排序和行业综合竞争力10强活动,请会员企业积极填报企业数据,长丝织造协会再次承诺不经企业同意绝不会向第三方透漏任何数据。

第四,加快技术改造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将开展行业技术改造交流活动。同时鼓励部分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第五,鼓励企业加大污水处理投资,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中水回用的经验。为强化会员企业的环保意识,科学评定会员企业能源消耗及能源管理的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能耗依据,为会员企业的产品开辟绿色通道,也为地方政府考评企业的环境责任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次会议后我们还将开展“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环境友好企业”评审活动。这次活动将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公平验证,以天祥集团的“碳足迹”、“水足迹”的评审为核心和依据,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考评等相关因素,制订评审办法和标准。

对于长丝织造协会下一步的工作,徐文英表示,“自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筹建和成立以来,工作初步开展起来,我们的经验是依靠地方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依靠中纺联领导及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调动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是创办协会和迅速取得成效的三大法宝。新的一年,协会全体员工将会更加努力地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把正在开展的工作开展好,并努力尝试举办一些新的活动,如上下游产业对接活动、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出国考察学习等。”

本次大会还了以中长织协[2012]10号文件《长丝织造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见附件),以及2011年长丝织造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排名40强入围企业名单。同时,为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快长丝织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中国化纤长丝面料精品生产基地评审办法》,长丝协会授予恒力集团“中国长丝仿记忆多功能织物精品生产基地”、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功能性锦纶丝织物精品生产基地”、浙江三志纺织有限公司“中国长丝遮光织物精品生产基地”、盐城悦弘织造有限公司(悦达家纺)“中国长丝特宽幅大提花织物精品生产基地”荣誉称号,有效期3年。

链接

长丝织造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前言

长丝织造产业是指以化纤长丝为主要原料进行织造生产、研究及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的新兴产业,也是最具市场活力和技术活力的产业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及产业用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长丝织造产业起步虽晚,但在近二十年期间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纺丝技术、织造技术及印染后整理技术的发展、在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纺织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二五”是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以及《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长丝织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长丝织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在充分听取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一线工作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相关协会领导以及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及苏州大学等高校机构的意见后,组织制定了《长丝织造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该发展指导意见是未来五年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和产业集群制定产业政策及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发展回顾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源于极具民族特色的真丝绸产业,因其省略了复杂且冗长的纺纱工艺,因此具有工艺流程短的特征,同时由于其原料是通过化学加工方法获取,且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改变其性能,因此又具有可供量大、品种多样的特征。

随着化纤原料的开发及广泛应用,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快速发展,织物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总量早已超越真丝产品。尤其是近十年来,更是发展迅猛,产量和出口量均翻了4倍,产量从2000年的40多亿米上升到2010年的近300亿米,年平均递增20%以上,出口也从2000年的15.77亿米上升到2010年的76.96亿米,年平均递增17%以上,与其它纺织产品年均递增3%左右比,化纤长丝面料是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量的扩张,产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长丝面料产业集群基地。长丝面料产业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化人们的生活、丰富产业用纺织品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我国长丝织造产业虽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是一次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最佳时期,并且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发展已经走出了低谷。在这种形势下,认真研究分析长丝产业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做好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地位及主要成就

1、长丝织造产能快速增长,出口逐年递增

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从化纤纺丝、织造、后整理及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

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在我国纺织业尤其是织造产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在2008年的经济普查中,对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主要省份的1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其总产量达158亿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全社会长丝织造产量现已超过300亿米,化纤长丝面料产业是仅次于棉纺织面料的第二大机织面料产业。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化学纤维工业不断发展,长丝织造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量、规模不断扩大。2000~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化学纤维及化纤布的产量见表1。

随着我国化学纤维产量的快速增长,化纤布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表1中可以看出化纤长丝布的产量在10年间翻了5倍。

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化纤长丝织物的出口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2010年我国长丝织物进出口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长丝织物进口量逐年下降,出口量不断上升,长丝织物替代进口的能力呈逐年增强趋势。2000年,长丝织物出口15.77亿米,纺织织物出口总量84.9亿米,长丝织物占比为18.58%;2005年,长丝织物出口61.81亿米,纺织织物出口总量165.61亿米,长丝织物比重上升到37.32%;2010长丝织物出口76.96亿米,纺织织物出口总量211.56亿米,长丝织物占比为36.38%,随着我国长丝织物的快速发展,我国长丝织物在全球纺织业中的占比得到了较大提升。

2、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长丝织物花色品种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在衣着类方面既有仿真丝、仿毛、仿麻、仿棉等仿真类织物,也有自身特色产品、功能性产品(如里子布、遮光布、记忆布、麂皮绒、桃皮绒、防羽绒布等),除服用外,还可大量应用在家纺、车内装饰、军品和其它产业用等,如用于制作篷盖布、防弹衣、降落伞及军服等装备所用面料,目前,绝大多数窗帘布,帐篷布都是用长丝面料制作。长丝织物其多变的特性,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在纺织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技术进步不断提高

江苏和浙江两省都具有规模较大的化纤纺丝、长丝织造及长丝面料印染后整理生产能力,同类产业相对集中,整体优势明显。从长丝产业区域分布来看,形成了以江苏、浙江以及福建等为主要生产地区的化纤长丝织造产业集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江苏、浙江两省相对集中的四个长丝织造集群地区的长丝面料产量总计达200多亿米,其中吴江110亿米,长兴县45亿米,嘉兴秀洲区50亿米,绍兴县8亿米,另外,福建的龙湖镇也是主要的长丝面料生产基地。

在织造装备方面,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长丝织造集群地区就已经开始进行设备升级,逐步淘汰了大量的有梭织机,无梭织机比例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得到有效提升。从各地的无梭化率情况可以看出(见表3),目前我国主要长丝织造产地的织造设备无梭化率都在90%以上,形成了以喷水织机为主、喷气织机及剑杆织机为辅的新型织造装备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

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各地产业集群在市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绍兴的中国轻纺城、盛泽的东方丝绸市场、王江泾的南方纺织城及长兴辅料城等专业市场在促进长丝织造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丝织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化纤长丝织造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产能上的同质化、低水平的急速扩张,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紧张,并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低水平、恶性竞争现象;在织造装备方面尽管无梭化率较高,但多臂、大提花、组织结构较复杂品种等织造能力不足,这种技术装备水平上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同类产品在品质档次、品种多样性等方面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由于我国的长丝织造企业大部分是从小型私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在品牌培养方面重视不足,自有品牌比重较低且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造成了全行业低端大路货产品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率低、盈利能力不强。最终产品如服装、家纺及装饰面料的研发与设计尤其是原创设计相对较为薄弱,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产品的开发以及品质、档次的进一步提升。

2、缺乏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引导

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行业组织来协调、管理这一产业,从而导致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相应的行业标准较为缺乏,尤其是产品分类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标准、能源计量标准、取水定额标准、加工贸易单耗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设备操作与生产工艺标准等必需标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长丝织造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行业统计不完善

作为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除了在海关统计中有长丝织物的进出口统计外,在国家统计局中却没有对这一产业的产品进行统计,也缺少这一行业的经济指标数据,行业统计信息严重不足。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还是行业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都缺少这一产业的相关权威统计信息的指导。

4、资源及环保压力制约行业发展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及电、气等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此外,喷水织机作为长丝织造产业中主要的织造设备,所占的比重较大。由于织造工艺需要经丝上浆及化纤纺丝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量的油剂,在喷水织机织造的过程中,引纬水流与浆料及油剂混合后产生了一定的污水,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对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竞争力比较

(一)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从我国海关的进口统计情况来看,台湾、日本、韩国、香港及泰国是我国主要的化纤长丝织物进口地区,这些地区的化纤业技术先进,产品丰富,质量稳定,香港主要是转口贸易为主。国内的化纤长丝织物在价格上与国外产品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台湾、日本及韩国在化纤长丝织造技术上有较大的优势,尤其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对色彩、款式、流行趋势等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其开发的新品面料常常能够引领时尚,成为业界追逐效仿的对象。

(二)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优势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规模大、产业链完整、成本较低等几个方面:

1、产业链完整产业聚集度高

我国的长丝织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涉及纺丝、织造、染色后整理、服装及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并且产业集聚程度高,主要分布在江苏盛泽,浙江长兴、王江泾、绍兴、福建龙湖、鸿山等地区,在原料供应、装备配套、市场及物流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2、制造成本较低

近年来由于在原料、人工、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导致我国长丝织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是从国际总的生产成本情况来比较,我国长丝织造企业仍然有比较优势。

3、市场相对成熟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年代,与其它传统纺织产业比较少受传统经济的约束,对市场经济接受相对较快。我国长丝面料交易市场建立较早,并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交易市场已相对成熟。市场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目前已经形成了浙江绍兴柯桥轻纺城、江苏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及浙江嘉兴王江泾南方纺织市场等主要的化纤长丝面料交易市场。通过市场这个窗口,长丝织造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关行业信息都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劣势

长丝织造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产业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色彩及流行趋势研究欠缺

虽然近年来我国长丝织造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在产品色彩、款式流行趋势方面的研究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长丝织造产业基础薄弱、行业的流行趋势研究体系还未建立,目前在流行趋势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以韩、日及台湾地区的成果为主导。

2、产品创新开发能力不强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在竞争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不足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先进设备技术及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长丝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另外,对研发重要性认识及资金投入的不足,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长丝织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3、品牌培育意识薄弱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虽然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但是缺少知名品牌尤其是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长期以来我国长丝织造产业都是以给国外客商代加工、生产织物面料中间产品为主,企业对自主品牌培育工作认识不够,难以形成自有品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产品应用领域开拓不足

我国长丝产品目前仍主要应用于服装及装饰面料,而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应用比例仍然偏低。由于工艺流程短、对纤维的损伤小等优势,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对长丝产品,特别是对工业长丝产品、高性能长丝产品的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能够在专用领域开展研发的企业非常少,产品应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因素

随着国家促进内需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均消费不断增长,我国人均纺织品消费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民经济总规模和其他产业的不断扩展,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将越来越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纤维的品种也更趋多样,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废旧化纤织物的回用技术日趋完善,也为长丝产业提供了新的原料。因此,在未来纺织工业发展中,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化纤长丝织造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天然纤维产量增幅有限的情况下,以化学长丝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长丝织造产业将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在工艺上具有明显优势,工艺流程短,生产成本低,且对织造车间温湿度的环境要求不高,织造设备一次性投入低;在原料成本上相对应传统天然纤维织造有价格优势,且我国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化学纤维生产工业,原料供应稳定;化纤长丝织造面料产品变化丰富,应用范围广,差异化、高仿真等产品的发展对于天然纤维面料的替代作用日益突出。

此外,在纺织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化学纤维、家纺、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等相关产业的增长和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1、人民币升值加快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不仅对企业利润空间造成挤压,还会加剧出口型企业海外接单风险,对长丝织造出口加工型企业带来严重冲击,而且,人民币有着升值速度加快的趋势。

2、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由于纺织行业劳动强度大,且工作环境较差,以八零后为代表的新生代青年工人不愿从事纺织行业,从而导致劳动力紧张、用工成本上升。在吴江、绍兴等地区,8小时织布工工资已经超过4500元/月,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此外,员工流动性加剧,导致企业管理、质量控制难度加大,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了影响。

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土地使用的限制,一些地区出现用地紧张问题,尤其是长丝织造产业集聚区尤为严重,从而导致地价飙升且土地成本快速上涨,极大地制约了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另外,水、电、煤、运及原材料涨价是增加企业成本的又一大因素,成本的不断提高不能同步传递给下游,使得长丝织造企业生产压力加大,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棉花与PTA等纺织化纤原料价格大幅飚升,各类化纤长丝价格目前仍处历史相对高位,不仅增加了长丝织造企业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了长丝织造企业的正常生产销售。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加上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大量增加,造成长丝原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长丝价格的不稳定导致长丝织造企业在外销时不敢接大单、长单。此外,最近一段时期新增的大量纺丝和织造产能预计将在2012年至2013年集中释放,在消费市场没有同步扩大的情况下,产业自身的恶性竞争将会加剧,势必会对长丝原料价格以及下游的织造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造成市场波动。

3、环保及能源因素制约企业发展速度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和生产成本的考虑,化纤长丝织造产业,超过70%都是使用喷水织机进行织造生产。而在化纤长丝的纺丝生产过程以及为了满足织造工艺需要,工厂基本都会在纺丝及织前准备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油剂,再加上织造工艺中的浆料、着色剂,在喷射水流引纬织造的过程中,水流与油剂、浆料和着色剂的混合物便形成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污水处理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影响下,为了完成节能指标,各地区都采取限制企业用电的强制措施,尤其是江浙等工业发达地区,对于不同的用电行业采取了区别对待的限制措施,长丝织造生产企业首先被列入了限电行业,相关企业不得不阶段性停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使企业运行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给长丝织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

(三)长丝织造产业发展趋势

1、产品开发

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在原料方面,化纤长丝趋向于新型、环保、高性能、多功能化及多样化;在服装面料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对环保型纺织品的愈发重视,长丝织物将趋向于天然、生态、环保,化纤长丝仿真及高仿真面料的开发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在装饰面料方面,多功能化是发展的重点;在产业用纺织品方面,高性能多用途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2、技术装备

我国的长丝织造产业虽然产业规模大,但行业整体技术装备中高端织造设备比重较低。由于织造设备水平有限,导致产品档次不高,大提花、色织等高端产品比重很小,所以行业应尽快转变增长方式,用装备水平的提升带动产品品种质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从而增强行业竞争力。

3、产业转移

由于长丝织造产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化学纤维的生产和相关面料的印染后处理及交易市场等相关产业大多也都位于这些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但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劳动力及土地等资源的供应日渐紧张,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供应受到较大限制,导致长丝织造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由于喷水织机有废水排放,个别地区还将长丝织造产业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从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转移趋势及地区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为基础考虑,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长丝织造集群地区除了努力挖掘当地资源、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推广中水应用技术,保持稳定发展外,在确保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的前提下,将会通过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成本依赖型面料产能的方式来拓展发展空间。

四、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繁荣市场和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点,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将长丝织造产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为建设纺织工业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二)主要目标

1、行业规模

根据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现有规模,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以及化纤、印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年均产能增长率为8%,到“十二五”末,行业规模达到近450亿米。

2、产品结构

随着化纤长丝织物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到“十二五”末,年开发差别化、功能化、高仿真类的新产品比例不低于30%,家纺类产品比例不低于20%,鼓励发展大花幅、丝质细密化及宽幅长丝色织大提花类织物。进一步拓展产业用长丝织物的空间,形成以一般工业长丝和特种工业长丝产品为特色的新的产业集聚区。

3、技术装备

针对长丝品种变化较多需要配套先进的织前准备装备这一特点,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支持行业技术改造及装备升级,提升络、并、捻、整经、浆纱与穿综等前织设备水平,尤其要鼓励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前织设备与技术,重要工序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超过30%,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比例达到10%。

4、品牌培育

在品牌建设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产品的原创设计,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努力提高产品的品牌贡献率,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丝面料品牌,增强行业竞争能力。

5、经济指标

力争在“十二五”末,我国长丝织造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出口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6、建立特色精品产业链

提升长丝织物档次涉及到包括科研院校在内的纺丝、织造、印染后加工和产品用途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实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产学研结合,调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相互协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建立若干条高档次的不同特色精品产业链,组建长丝织物科技战略联盟。

(三)重点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实现突破,低碳、绿色和再生循环再上新台阶。

1、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规划,调整优化长丝织造产业和区域结构,推进长丝织造产业区域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实现原料、织造、印染后加工和交易市场的合理配置,在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顺应纺织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总体趋势,鼓励长丝织造及相关企业去中西部地区投资,逐步引导长丝织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优化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长丝织造产业健康发展。

2、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下大力气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及科研力量,加大技术攻关和改造力度,推进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竞争能力。要围绕行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优化技术和产品结构,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加强标准建设,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初步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实施人才、标准、专利发展战略,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轻重缓急原则,组织力量适时制订相关标准,逐步解决行业标准缺失问题。探索产品质量公证检验制度,促进市场的规范流通。密切跟踪相关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努力提高行业标准整体水平,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夯实行业基础,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4、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

依靠技术和产品创新,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原创设计为抓手,积极培育优质产品的优势品牌。通过国内外展会、技术交流研讨会、名优精品推荐、最具影响力品牌推介等活动,扩大重点企业及产品知名度,树立品牌效应,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5、改善产品结构,开发高仿真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提高产业装备及自动化水平为手段,结合印染后整理先进技术,利用新型差别化纤维原料,大力开发新型、功能性、差别化及高仿真面料,以及色织、大提花类产品,努力提升长丝面料的附加值。积极配合高仿棉长丝织物的开发项目,研究高仿棉织造技术的推广提高。

6、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废水回用、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开发创新织前准备等工艺,努力减少长丝织物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长丝织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长丝织造产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1、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推动科研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长丝织造处于产业链中端的优势,分别与上游的原料新产品研发和下游制成品应用搭建相互对接的平台,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关系到长丝织造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要努力争取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2、积极争取和完善产业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长丝织造产业的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长丝织造行业重点发展方向、有利于合长丝织造产业升级、转型的技术改造项目,在税收、财政资金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长丝织造企业从土地资源、劳动力紧张的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积极争取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积极争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对长丝织造先进设备执行进口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国产技术没有成熟前要鼓励一些关键工序采用先进的进口装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改善产业生存环境,支持企业走出去

重点支持企业建立研发、营销网络体系;支持与国际品牌及渠道商开展合作;成立相关中介机构,为企业投资和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政策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研究、规划、管理、技术咨询、行业调研、反映产业情况、企业诉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协调解决行业问题,为推进长丝织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作为长丝织造协会,近期重点工作是要建立健全行业信息统计系统,搭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制定长丝织造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搞好行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组织长丝织造企业参加国内外面料展览会,为企业搭建贸易平台;开展技术交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包括天然气、电力等的能源工业专项规划已有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因此本报告关于临港重化工业的讨论,主要围绕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和临港钢铁进行。

1.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背景与依据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遵循一般的共性规律,更要善于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探寻一条扬己所长的发展道路。对我省而言,实施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正是这样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由我省的资源禀赋和临港重化工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我省是制造业的大省,缺乏矿产和能源,却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国际航运系统。目前的数据表明,浙江海域能够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可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达100个,居全国第一。**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宁波、嘉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且宁波港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同时,国家已实施建设的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两个在浙江,分别在宁波和舟山,并已建成年输送能力达3000万吨通向上海、南京的原油输送管网。这一切极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原材料聚集,弥补缺乏矿产资源的天然劣势。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铁矿石和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0%至50%,我省依托港口资源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更为突出。据测算,临港重化工业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的优势下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解决本地区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凭借明显的地理优势和投资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发达国家港口城市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启示。

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重化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工业区,都是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柱,从而实现了城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如日本的京滨工业带,产业主要集中在炼油、钢铁、造船等领域,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左右。又如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城市休斯顿,炼油能力以及乙烯、合成橡胶等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均居全美首位。另外像韩国世界船舶中心的形成,中国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临港重化工业对于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三)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工业化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工业化一般要经由轻工业阶段到重工业化阶段,再到高技术产业阶段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工业结构呈现出从轻型制造业为主转向重型制造业为主的高级化趋势。

**年,我省人均GDP已达2893美元。产业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从一般加工业到高加工业的演进。然而我省重化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与上海、江苏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看,我省达47.3%,上海和江苏分别为28.8%和34.2%;从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比重看,我省为7.2%,上海、江苏分别为10.8%和11.1%。各种迹象表明,我省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已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对产业演进和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迎合。

(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完善我省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省部分产业的生产规模已在国内占据相当比重,对原料类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在工业化发展时期,正是区域经济对基础原材料产业依赖程度最高的阶段,没有上游原材料产业强有力的支撑,极易因市场波动受到冲击,区域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存在巨大的隐患。我省钢铁的自给率仅为20%,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实施也远远不足以支撑下游石化产业发展所需。**年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急剧下滑,从2003年的全国第5位滑至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是敲响了我省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警钟。

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依托,将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测算,乙烯工业的产业拉动效应一般可达1:50,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及加工配套能力来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应成为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五)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事关我省能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高在全国重化工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21世纪头10-20年是世界重化工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资本在我国国内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倾向于投资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尤其是港口条件优越的沿海区域。从国内看,以钢铁、石化等为重点的制造业,也出现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的趋势。

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对此多已形成共识,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约而同地选择临港工业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广东,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相互辉映,其中上海漕泾化工区、南京化工区已被列为部级石化工业园区;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塘沽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潜力的部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目标,大连以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构建临港重化工业带。

我省应当抓住国际重化工重心转移和国家正在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使我省在国内新一轮产业调整中争取份额,占据有利地位。

(六)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把目光转向海洋,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是“海洋经济大省”的重要内涵,也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我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高,整体实力与广东、山东等地比较相对薄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可以使我省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迅速扩张海洋经济总量,改善海洋经济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大省建设步伐。

总之,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而这一历史性机遇稍纵即逝。我们曾经数次错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机遇,现在不应该再次痛失良机。应根据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以及路径依赖,立足我省下游产业相关发展需要、配套设施和资源的保障条件,有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稳妥之举。建议把石化、钢铁和船舶工业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

2.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书记多次强调浙江省要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2003年由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主持完成省委重点调研课题《发展临港工业的战略研究》,指出了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省经贸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3年完成《发挥临港优势,构筑浙江石化强省》调研报告,提出必须加快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促进镇海炼化乙烯工程尽早上马。吕祖善省长亲自与中石化集团高层领导洽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镇海乙烯工程。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宁波市政府等全力做好乙烯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实施。在《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中临港石化工业、船舶工业被确定为我省发展的重点产业,省经贸委组织编写了《浙江省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和《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出台了《浙江省不锈钢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和《浙江省经贸委关于加快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

各地也十分重视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宁波市在《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做大临港型重化工业”,并将石化、钢铁、修造船等列入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培育;舟山因其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将石化、船舶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台州和温州总结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提出了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要求,台州正筹划临港钢铁业的发展,温州市组织制定了石化基地发展规划和临港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落实职能部门开展前期工作;嘉兴市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了多个临港重化工业项目。

2.1产业发展情况

2.1.1基本概况

(一)临港石化:**年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0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42%,同比增长50%;实现利润总额49.8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50%,同比增长130%。镇海炼化已形成了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配套装备齐全,代表了国内炼油行业的先进水平。ABS、PC、PX、PTA、氨纶等多套世界级规模的生产装置相继投入生产,将对延伸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我省临港石化行业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基础原材料的供应同下游产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船舶工业:全省船舶工业企业五百余家,**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4.4亿元,同比上升54%;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上升47%;出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9%。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四位,其中利润列全国第二位,资产贡献率列全国第一位。骨干船厂的造船水平已跻身全国同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浙江扬帆集团、浙江造船有限公司造船量再创新高,分别实现产值8.4亿元、6.1亿元,出口5.9亿元、6.0亿元。

我省船舶工业面临大好形势,发展迅猛。但总量偏小,企业“散、小、低”的状况比较突出,同我省港口、航运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临港钢铁:**年我省临港钢铁工业已形成80万吨炼钢、135万吨轧材的优特钢生产能力,优特粗钢产量70万吨,优特钢材产量约1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52.7%;利润16.1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61.3%。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装备一流,已形成年产24万吨高精度、高附加值不锈钢板生产能力,是国内三大冷轧不锈钢生产商之一。

我省临港钢铁工业虽有一定的特色,但总量不大,尚未与我省良好的港口条件及庞大的区域市场需求相协调,临港钢铁基地特别是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进展缓慢。

2.1.2“十五”成绩

(一)临港石化:“十五”期间,是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石化“三区一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将对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1200万吨/年增至1600万吨/年,同时形成45万吨/年的PX生产能力,我省渴求数十载的大乙烯工程得以落实,镇海炼化100万吨/年大型乙烯项目有望年内动工建设;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2万吨/年增至30万吨/年,产能为国内最大;台塑关系企业已确定在宁波北仑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完成了12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部份下游产品项目已启动建设或已投产,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年产30万吨PVC、12.5万吨ABS等装置,在建的有年产30万吨IPA、12万吨PS、45万吨PP等项目;大榭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项目及配套工程项目、华联三鑫石化60万吨PTA项目、中信三菱化学大榭开发区年产60万吨PTA项目等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在建设之中。

(二)船舶工业:“十五”期间,我省临港船舶工业依托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与杭州东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成8万吨级造船船台与15万吨级修船坞,已具备制造8万吨级及以下船舶、坞修15万吨级和航修3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正式签约落户我省舟山,总投资额达25亿元的中远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的顺利实施,为我省打造船舶工业修造基地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三)临港钢铁:“十五”以来,我省临港钢铁工业一改多年徘徊不前之态,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完成了二、三期改造,产能由原来的8万吨/年增加到目前的24万吨/年,并正在实施四期改造工程,十五末将形成年产不锈钢冷轧板材60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投资226亿,年产钢600万吨规模的大型联合钢厂已在宁波北仑港开始实施;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相继建设了若干个中型优特钢项目。以宁波北仑港区为主体、温台、嘉兴乍浦港区为两翼的临港钢铁基地已初具雏形。

2.1.3突出问题

一是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开发建设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在港口开发建设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上,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区域规划,重点不够突出,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没有突破。各地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开发的发展思路,短期行为较为明显,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导致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和有限资源的浪费,并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是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部分临港重化工业产业链不够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小;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临港重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而我省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这将成为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我省临港重化工业部分产业的产业链较短,特别是终端产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工业,我省相对落后,各个产业之间难以建立起较强的关联度,其中以石化行业最为突出。

三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对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形成制约。首先是水资源制约。我省临港城市的水资源就全国来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区域性、水质性缺水矛盾非常明显。其次是电力资源制约。近几年我省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宁波、嘉兴、舟山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供电紧张的状况;再次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我省范围内既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同时以具有广阔发展腹地的区位并不多,土地已经成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可供工业用地已经非常有限,舟山、温州和台州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亦不容乐观。随着用地紧张状况的加剧,农用地征地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土地粗放使用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工业园区低、小、散发展问题仍较为突出。园区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过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入园企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有极少数企业以项目建设为名圈占土地;高级人才和专业技工的缺乏也是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2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我省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由以往的“瓶颈制约型”向十五初期的“基本适应型”跨越,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条件更趋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将与已建、在建、拟建的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萧甬铁路复线、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舟山“陆岛工程”和温州跨海大桥、半岛工程一起,使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另外,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已达国内一流水平,航空条件也大为改善。

水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宁波市工业供水工程和宁波市东钱湖水厂工程正在实施,同时将实施钦寸水库和曹娥江引水工程,可保障宁波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舟山市大陆引水二期工程付诸实施,岱山向舟山本岛引水工程,嵊泗以及金塘、六横向大陆引水工程的各项前期工程已全面展开,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电力建设进度加快。根据我省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新增供电能力以及电网建设可保障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求。

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规划缺乏统筹考虑,与经济空间布局不完全匹配;由于行业垄断、行政区划等因素,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尚缺乏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共享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3.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浙江实际,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有重点、有选择地适时发展、适度发展、和谐发展。要以建设国际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石化、船舶、钢铁三大行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构建以宁波、舟山为中心,嘉兴、温台为两翼,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提升我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2发展目标

3.2.1总体目标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成为国际化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石化、船舶、钢铁三大支柱产业的临港布局。临港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8%以上,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的发展。引进一批投资上百亿的大项目;建成若干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培育若干销售收入超5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出口优势企业,成为我国先进的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二步,从“十一五”末到2020年,临港重化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拥有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在相关产业中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成为国际性的重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

3.2.2行业目标

(一)临港石化:到2010年,全省临港石化工业销售额要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产业体系;石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能够基本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到2020年,力争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再布点建设两套大型乙烯装置,乙烯产能达到400万吨/年;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使舟山成为油品的加工、周转基地;以乙烯装置为依托,建设PE、PVC、苯乙烯等下游基础石化产品生产装置,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基本能够支撑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船舶工业:到2010年,实现造船能力320~380万载重吨、年产量250~295万载重吨、具备17万吨级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和能力;修船坞容量220~250万载重吨,具有坞修海洋工程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220亿元,出口创汇8~10亿美元。同时要培育若干家专业船舶工程设计开发公司;积极发展双高船舶的修理或改装业务,基本形成有浙江特色的船用配套网络和国际化形态的修船体系。

到2020年,实现造船能力460万载重吨、年产量380万载重吨、具备30万吨级船舶及海洋工程的制造能力;修船坞容量300—350万载重吨,具备船舶改装设计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基本实现我省船舶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成为国内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三)临港钢铁: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国内先进的临港钢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合金钢比例占13%以上,特大型钢铁企业1至2家,临港钢铁基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临港钢铁业吨清洁生产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港口资源相协调、与高端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特钢比超18%,建成千万吨级企业1至2家、百万吨级不锈钢企业2至3家;临港钢铁业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骨干企业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3.3区域布局

3.3.1区域布局原则

(一)基础设施共享性原则

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区配套基础设施有成线、成网布局的特点,相关产业区共用基础设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并使基础设施网络良性运转。大多数基础设施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相关园区在布局上考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将明显降低产业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增强产业区的竞争力和区内企业的竞争力。

(二)城市功能互补性原则

产业区就其地域形态来说是一种城市型聚落,就其功能来说具有全部或部分城市功能。根据产业区规模大小、产业特点、所依托的城市的规模、性质及其与依托城市的空间关系,产业区的功能配置有多种形式。临港重化工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园区的城市功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在产业区的空间布局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相邻园区和城市的功能配置,可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降低产业区和城市的社会运行成本,为吸引投资、留住人才营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三)产业定位关联性原则

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产业区内块状经济得到进一步融合和提升,为产业配套的科研、设计、信息、流通等服务性产业将随之发展成长,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便于企业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专业化协作。在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中,通过将相关产业的园区和企业集聚布置,使企业能够得到方便、经济、专业的服务,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四)空间布局连续性原则

产业区要取得集聚效应,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的共生共荣和经济、方便的专业化协作,其必要条件是产业区的各功能区在空间布置上相对集中,要求成组布置或成团布置,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保持空间布局上的连续性。对于制造业来讲,发达的通信技术并不能使由于空间造成的相对成本降低为零。

(五)生态环境效应性原则

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临港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根据不同的临港区域条件,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部分条件好的区域可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但应严格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应避免高密度、全覆盖式的开发,相邻产业区以及产业区与城镇之间必须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形成生态走廊;在生态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工业开发,对于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开发生态旅游。

3.3.2石化区域布局

顺应基地化、集约化的现代石化工业发展趋势,实行临港石化工业园区化发展。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临港石化工业近期主要支持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石化工业区及舟山石化工业的建设。温州、台州有条件的区块作为进一步发展区域,择机开发。

宁波石化工业区主要由镇海的俞范-蟹浦区块、北仑的林大山-炮台岗及周边区块、大榭岛区块等三个区域组成。由于镇海区块无建港口和码头的条件,建议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确定为该区域的依托港区进行规划控制,以保证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进出。要充分发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的支撑作用,并积极利用液体化工码头设施条件,进口初级石化原料类产品,建设深加工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石化装置;北仑区块近期重点是利用港口优势,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今后应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的生产拓展;大榭岛区块主要是利用港口码头优势,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聚酯中间体等有机原料类产品及相关的配套原料类产品。

嘉兴石化工业区由乍浦区块和平湖白沙湾区块组成,可建数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主要是进口有机化工原料,开展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有机化工产品深加工,形成从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工业区。建议控制白沙湾区块的产业布局规划,在利用进口基础石化原料的同时,积极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学工业园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优化杭州湾石化产业整体布局,促进长江三角洲石化工业协调发展。

舟山本岛腹地广阔,深水岸线较长,可根据布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地块适度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金塘岛是环杭州湾区域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战略要地,应争取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原材料仓储和供应基地。

温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门岛布局建设石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建议支持温州在“十一五”期间,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启动石化下游产业的建设,为大型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创造条件。

3.3.3船舶区域布局

以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舟山以普陀、岱山、定海为主要区域,重点在六横、盘峙、马峙、虾峙、长涂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在鲁家峙、秀山、长峙及岱西发展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北仑港,台州以温岭、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以建造沿海与远洋船舶为主,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以修船为辅。杭嘉湖地区以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为主。

培育船舶配套与交易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船舶修造业的分布和配套业基础,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建立开放式配套体系,重点引导形成舟山、台州两个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发展杭州地区、宁波地区和温州地区(以乐清为主)三个船舶配套区域。引导以舟山船舶交易市场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台州、温州等地区的船舶交易市场或分设机构,形成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网络,实现跨省、跨国经营。

3.3.4钢铁区域布局

以宁波北仑深水良港和已建成的国内最大铁矿码头及大榭岛、舟山等港口为依托,适度发展特大型长流程钢厂,产品以高精度板材为主。规划规模500万吨钢以上的长流程钢厂1至2家,50万吨规模以上的大型不锈钢企业2家。温州、台州、嘉兴可结合港口建设情况及产业发展特点,发展现代化的短流程钢厂,形成若干家大中型优特钢企业,产品以制品及机械用钢为主。

3.4发展重点

3.4.1石化发展重点

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抓好以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石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港口优势,利用进口石化初级产品,建设下游生产装置。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群:

(一)炼油

努力扩大炼油能力。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争取从现有的1600万吨/年,到2010年扩大到3000万吨/年;同时争取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

(二)乙烯

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争取在**年建成;在2010年前,启动镇海炼化二期10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并争取在北仑再布点建设台塑120万吨乙烯装置,2010年后,积极争取在温台地区布点建设一套百万吨级的乙烯生产装置,使我省乙烯生产规模达到400万吨,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

(三)石化下游生产装置

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应根据原料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做出选择。我省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已占全国的20%,而目前树脂的自给率极为有限,建议加快建设PE、PVC、PP、ABS等树脂生产装置,以提升我省塑料加工整体竞争优势。

**年我省聚酯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万吨,占全国的30%,PX、PTA和乙二醇等配套原材料来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聚酯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瓶颈。我省应在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的同时,支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以满足我省PTA生产的需要;PTA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聚酯工业的发展情况和PX原料的配套供应能力。应积极考虑以乙烯为依托,建设乙二醇生产装置。

建议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实施,重点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争取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聚氨酯产业生产基地。

重视利用进口和国内石化装置的副产碳四资源,开发异丁烯和正丁烷,用于生产丁基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叔丁胺、1,4—丁二醇、PTMEG等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实现规模化利用。

3.4.2船舶发展重点

(一)修船业

以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建设30万吨级大型修船坞群为龙头,利用民间资金重点发展10-20万吨级修船坞,通过引进资金、共同投资、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选用先进的装备,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形成30万吨、20万吨、10万吨相结合的修船坞群,开展并提高修理外轮及高技术船舶的比例,进一步发展船舶改装业务。

(二)造船业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制造业,其中优先发展:

——海洋运输船舶: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大型液化气船(以LPG船为主),大型滚装船,车客渡船和高速渡船,大型冷藏船,巴拿马型成品油船、油船、散货船,2000-3999TEU集装箱船;

——渔船与工程船: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专业鱿钓船,玻璃钢钓船,吸沙船,起重船,挖泥船;

——游艇:30m以下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中、高档游艇、高速艇、高档船内装机艇;

——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辅助船、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

(三)船舶配套业

支持关键船用设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支持重点配套企业加速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关键配套产品和具有较强优势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扩展型号规格档次,使配套产品从装备内河船为主扩展到远洋船舶,从国内船舶扩展到出口船,并逐步打入国际船舶配套市场。重点发展中小型主机、辅机,船用发电机组、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舶驾驶室、救生设备、船用电气设备、船用数字综合通讯导航系统及船用钢板等产品。

(四)船舶与船用产品交易业

依托现有船舶修造业的产业及市场基础,重点培育运作规范,现代高效、能辐射周边省、市,乃至世界的船舶与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形成支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重要物流中心、产品信息中心,通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3.4.3钢铁发展重点

适度支持500万吨以上规模普钢企业和50万吨以上规模的特钢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万吨级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及百万吨级不锈钢生产项目。

发展连续化、大型化钢铁生产装备及紧凑式新一代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对2500立方米以上高炉、180吨以上转炉、80吨以上超高功率电炉项目的建设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鼓励企业采用熔融还原、薄带连铸、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等先进的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用精品钢材,如汽车、船舶、锅炉、管线、钢构用钢和制品及高强度机械用钢品种。

支持钢铁工业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鼓励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型钢铁工业,实现钢铁生产中余热、余压、余能、钢渣及其它废弃物最大可能的综合利用。支持高炉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燃烧等节能技术的全面应用。

4.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临港重化工业由于基础性强、涉及面广、投资额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型的,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省委、省政府要将其作为关乎全省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大战略加以谋划,充分发挥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国内外巨额资本投入,力争浙江成为国家重化工业的重要战略基地。

建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相关重大决策的领导,协调各方利益;并设立强有力的权威执行机构,承担具体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已经确定的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园区所在地,应建立本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工业园区的建设开发工作。对于我省要重点争取实施的重大关键项目,必须成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小组,安排专门经费,做到早规划、早汇报,只有争取纳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方有希望。同时要积极落实项目投资主体,推进项目的实施。

4.2做好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以重大项目实施为主要特征的,任何重大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土地用量大、产业关联强、配套要求高的特点。如重大石油化工项目,产业链长的需要1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业链短的也需要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目前像宁波北仑地区临港用地的布局已经基本排满,有些原本可以安排重大项目的地块由于规划缺乏权威性已经或者正在被若干小项目所分割和蚕食。制定强有力的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重化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是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当务之急。

要组织力量对我省港口码头和海岸线资源作进一步勘察,对建设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只有真正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合理规划。按照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整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安排;区域规划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专项规划是指导相关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应力求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可行。规划体系应以整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为核心、专项规划为支撑,体现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要求。同时要十分注意区域规划与省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整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各项规划的贯彻执行。要根据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合理控制和安排港口资源。

规划一旦正式确定,必须保持其权威地位。如果规划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那么极为有限和稀缺的资源也可能很快被其他“短、平、快”项目所占用。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反对不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盲目引进和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反对只顾眼前利益,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重化工业项目的短期行为。

4.3加强合作,省内省外形成合力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众多深水良港资源优势,但缺乏有效整合,致使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省与周边兄弟省市分工与合作的整体思路尚不够清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格局还没有形成。

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按照港口一体化的思路,建设以宁波为中心,舟山、嘉兴为两翼的组合港,发挥港口群的优势;近期应成立由宁波、舟山、嘉兴三方组成的协调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共同商议港口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重大问题。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高度,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格局中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主动接轨上海为重点,在产业对接、企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人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相关城市的合作,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把兄弟省份的科技优势、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重要资源,谋求区域内产业群体和企业群体的共同发展。

4.4夯实基础,增加配套要素供给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需要以强大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条件。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临港重化工业的建设需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从数量扩张型向量质并重型、从单纯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向引导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后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适度超前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以交通、能源、水资源和环保为支撑,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系统。

加快温福、甬台温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沪杭、杭甬、杭宁等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的建设,积极实施港区干线通畅工程;围绕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中心的港口布局体系,抓好骨干航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在建和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重点电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引进LNG项目和核电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舟山风力、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继续加大电网建设的投入,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

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蓄水、引水、节水并重,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努力建设节水型港口城市和社会。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引水、供水,重点建设跨区域和跨流域的供水工程;加快港口城市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建设,形成完备的城乡排水网络;加强港口城市的防洪和海塘建设,继续推进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前提,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向“预防污染”;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特种废旧物资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力推进港口废弃物分类,建设地域性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并考虑建设港口城市中水市政管网,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利用率。

4.5明确重点,吸引跨国集团投资

临港重化工业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仅仅依靠我省的自有资金和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则往往集雄厚资金实力和强大技术支撑于一体,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积极引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投资,是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要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我省临港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这些企业集团的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对于跨国公司在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投资和开发,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投资功能,积极扩大投资领域、投资限额、投资方式,允许企业用汇的兑付和利润、资本的自由汇出。二是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转让关键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对提供新产品、新工艺的外资项目优先提供政府采购合同。三是逐步创造跨国公司员工自由进出的条件,给予其“一次签证、多次有效”、“落地签证”等出入境方面的便利。四是给予跨国公司增资项目部分的投资享受同行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同时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树立“效率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的形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沟通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拓展上要积极争取与大企业的互动,让旗舰型企业直接参与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制定与具体实施。

4.6抓大放小,强化项目带动效应

我省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镇海炼化国家重大项目经验表明,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必须以组织国家重大项目为核心。重大项目工程的整体规模效应、带动辐射效应、技术提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是等量中小型项目之和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重大的基础重化工业项目的建设,国家有严格的产业政策限制,只有积极争取部级大集团在我省建设产业基地,才能取得国家的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临港区域内国家重大项目布点较少,造成临港重化工业较长时间内相对发展不快的现象。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不能再走常规发展的道路,必须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特别要集中力量科学论证,组织好若干个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作用的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立项,实现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目前要重点抓好镇海炼化100万吨大型乙烯项目、大榭烟台万华MDI项目、台塑系列项目、宝新不锈钢项目、北仑建龙钢厂600万吨钢铁项目、中远舟山大型船坞项目等大型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重大项目的土地、淡水、电力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促使其早日建成投产。

要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组织好相关配套建设项目和中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扶优扶强,促进企业整合,组建“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形成一大批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规模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7保护环境,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缓解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要把生产和消费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使区域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容量的占用,从开环状态改变为闭环状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促进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引导企业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重点关注大型石化、钢铁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和中水回收,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推进企业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循环。

建立共生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根据现有园区内各企业能源、水、原料利用现状以及物流、能流的链接关系,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对新建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入园企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根据园区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全面实施园区环境管理和企业协作,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备案、核准和日常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生产资源、产品生态设计、废物交换综合利用等方面协作,实现园区污染量大幅度降低甚至是“零排放”;通过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和达标排放。

pta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一、年前三季度年我市金融业运行形势分析

年前三季度,我市金融业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海啸的严峻经济形势,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指标首次出现了下降。金融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金融业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

截止年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182家,其中法人机构69家,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金融机构9家,其中3家法人机构,6家分支机构。年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3.04亿元,同比增长20.2%,占GDP比重为12.2%,比上年底提高1.55个百分点,保持平稳增长。金融业总资产达到2.29万亿,比年初减少10.2%。

二是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好转,存贷款规模稳中有降。

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截止9月底,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34.36亿元,比年初减少55.93亿元;不良贷款率3.04%,比年初下降0.83个百分点。存款余额13936.97亿元,比年初增长1391.65亿元,增幅为11.09%。银行贷款余额11008.31亿元,比年初增长901.53亿元,增幅为8.92%,与6月底相比,第三季度贷款余额减少了25.51亿元。

三是第三季度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年前三季度,深圳货币市场总成交14.6万亿元,同比增长54.05%,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下降31.4个百分点;现金累计净投放1032.74亿元,同比下降0.02%,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下降6.89个百分点;深圳股票基金市场总成交额7.43万亿元,同比下降48.86%,下降幅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加17.37个百分点;保费收入187.89亿元,同比增长36.66%,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下降0.45个百分点;银行结售汇总额1056.2亿美元,同比增长52.46%,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下降18.58个百分点,结售汇顺差394.17亿元,同比增长40.2%,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下降38.76个百分点;黄金夜市总成交量2639.01吨,同比增加2001.74吨,增长3倍,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少增2.2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量的43%,总成交额2224.17亿元,同比增加1847.187亿元,增长4.9倍,增长率与上半年相比少增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额的33%。

四是金融业总体效益出现下滑。金融业实现税前利润4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1.71亿元,同比下降30.1%。其中,银行业实现税前利润35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7.6亿元,同比增长33.04%;证券业实现税前利润72.0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75.7亿元,下降79.2%;期货公司实现税前利润1.02亿元,同比增加70%;另外,因受雪灾、地震、暴雨影响、国际金融海啸等因素综合影响,保险公司亏损4.59亿元。

五是深圳资本市场呈现弱市格局。截止年9月底,深圳成份指数与年初相比,下跌57.6%;深圳共有上市公司102家,与6月底持平,第三季度没有新增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总市值10121.45亿元,比年初减少14313.12亿元,同比减少58.6%;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筹资146.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69.45亿元,同比减少64.8%;证券公司总资产2201.4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960.15,同比下降47.1%;基金资产净值6320.0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333.82亿元,同比下降50.05%。

二、年我办主要工作

年,我办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职责,大力推进金融发展和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深府[]1号文件精神,全力引进金融法人机构

为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我办将引进金融法人机构作为年我办重点工作,积极联系政府相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截至目前,已有中信嘉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金融机构法人总部、三星火灾海上险深圳分公司、华宝兴业基金分公司、幸福人寿深圳分公司、中宏人寿深圳分公司、海富通基金深圳分公司、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宁波银行深圳分行等7家金融机构地区总部落户深圳。另外,国家开发银行重组后的国银金融租赁公司仍保留在深圳,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民生嘉银基金管理公司2家金融机构总部也将于年底前落户。同时日本兴亚损害保险、平安利顺货币经纪公司、杭州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包头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已处于筹备期。

(二)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一是做好金融创新奖评选工作。为使金融创新奖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我办组织对金融创新奖评选办法进行修订,并经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将报市政府审议通过。6月中旬,我办开始组织年金融创新奖评审工作,本次金融创新奖共收到44家机构,申报项目达到129个。

二是积极落实中国保监会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建设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1、解决保险营销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中国保监会同意我市在不改变保险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现有关系的前提下参加我市基本社会保险。由我办牵头,会同市社保局、市法制办、深圳保监局、深圳保险同业公会草拟《深圳市制保险营销员参加基本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在全国保险营销员无法参加当地社会保险的情况下,我市先行先试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2、推进车辆保险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目前我市车辆保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得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特批试点,目前正进入建设阶段。3、推进火灾公共保险责任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目前我办正会同市消防局、深圳保监局制定工作方案,拟在公共娱乐行业和其他一些公共场所试行强制火灾公共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目前取得突破,已在南山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试点,待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后将在全市推广。4、探索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为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目前我市车险市场上存在的不规范竞争问题,促进车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我办与深圳保监局经过多次调研,拟率先在深圳探索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待将工作方案报保监会批准后即可实施。5、筹备设立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专门机构。设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促进我市保险业健康发展。6、推动建立全市各区产寿险公司与各区政府部门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基层保险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7、成功举办首届国际保险公估(深圳)高峰论坛,宣传深圳保险公估行业形象,在全国保险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8、加大保险业宣传力度。由我办牵头,市民政局参与,大力推动保险宣传进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围绕“普及保险知识,构建和谐社区”主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咨询服务等方式,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

三是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市发展。由我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市小额贷款机构进行调研,召开了关于小额贷款发展的座谈会,起草《深圳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管理暂行办法》,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已报市政府。

四是积极推进深圳私募基金建设。赴私募基金公司调研走访,召开私募基金研讨会、探讨成立私募基金协会、私募基金产业园区等事项,拟定《关于深圳市发展私募基金若干政策措施》。

(四)认真修订和落实金融优惠政策

经与市人大近一年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修改,完成《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并已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实施。

根据市领导指示,我办结合上海等省市支持金融业的优惠政策和做法,在听取各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及协会代表意见基础上,草拟了新的金融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奖励额度、扩大了奖励范围、增加了优惠事项,目前已报市府办征集各相关职能部门意见。

在落实金融机构落户奖励方面。截至目前,共落实了中信嘉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阳光保险集团、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等20家金融机构的落户奖励,累计发放补贴1.12亿元;正在受理鼎和财产保险公司、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6家机构的落户奖励,以及安信证券的税收补贴和联合证券的风险性重组奖励。

在落实金融机构购地、购房和租房补贴方面,受理平安保险集团的一次性购地补贴申请,共计补贴3.5904亿元;核发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购房补贴共计187.51万元;共核发中信嘉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安信证券有限公司等36机构租房补贴共计1985.52万元。

在落实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住房补贴方面。已核发2007年下半年448名高管人员共计补贴225万元;08年上半年479名高管人员住房补贴266万元。

另外,还协调市教育局落实了约20位金融系统高管子女的升学、转学事宜。

(五)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经营中的困难。

一是建立了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对话制度,搭建金融机构与市政府沟通的平台。我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召开多次对话会,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与工商局联合为金融机构办理集中年检。

二是认真承办每季度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加深了各监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和监管合作,有效避免了深圳辖区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现象,提高了深圳金融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

三是承办年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金融发展决策参考。

四是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向市贸工局提交我市金融机构享受“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名单;为招商证券协调安排出口型企业的调研单位;协调大成基金总经理于华申请永久居留有关事宜;协调市人事局办理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地区管理总部、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盘谷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管理总部等机构办理人事立户有关手续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办事处主任王晓军同志迁移户口事宜;函请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支持解决冲电气实业公司反映的ATM机生产测试用币问题;联系深圳银监局和国内银行同业公会,沟通有关银行与法院执行取证的合作机制问题;联系市委组织部、驻深工委,协调解决阳光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属人保寿险深圳市分公司组织关系转移事宜;协调解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用地使用权延期开发事宜;协调市公安局解决中信嘉华银行法人改制后公章变更问题;协调市国土局解决南洋商业银行法人改制后自由房产权利人变更问题;商请协调解决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力问题;协调市城管局对兴业银行深圳分行楼宇招牌设置审批给予支持;协调市科信局、市贸工局及建行深圳分行、高新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多家金融机构解决安托山特种机电有限公司融资问题、落实与我市部分LED企业座谈会上企业反映融资方面问题;商请对诺安基金商标异议申请给予支持;协调解决“云中大厦”装修工程有关问题;赴国信证券调研了解其IPO有关情况;协调支持中信证券回迁我市,联系中信证券选址等等。

五是协助有关单位组织大型金融活动,营造金融业发展良好氛围。协助筹备中信嘉华银行开业庆典仪式、国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华一银行深圳分行开业庆典、恒生深圳分行迁址庆典、制定《2011年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保障方案》、协助筹备中国(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六是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组织各金融行业协会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更新了深圳市金融系统通讯录。

七是组织金融系统进行抗震救灾。5月16日,我办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保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倡议举行深圳金融系统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得到广大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大力积极响应,活动共募集到善款4350.79万元。截至6月3日17时,全市金融系统249家金融机构(含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及相关营业部和行业协会)及其员工已向灾区捐款2.183亿元。

八是全力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市贸工局、深圳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召开两次银企洽谈会,为银行业、中小企业融资牵线搭桥。

九是组织金融系统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宣传我市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六)全力推进深圳金融中心区建设及金融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1、协调、跟进福田中心区金融发展用地工作。今年截至目前,会已同市规划局启动了第一批(高交会馆片区)金融用地项目4+1联合招标工作;完成了第二批金融用地5个地块的挂牌出让工作,并拟于年底启动开工;同时协调跟进3家总部级金融机构在中心区的用地出让工作(计划年底完成)。

2、跟进南山后海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协调市规划局出台了后海中心区金融用地的详细规划,拟开始启动大型金融机构的入驻工作。

3、跟进金融基地规划建设工作。今年截至目前,龙岗平湖金融产业服务基地一期“七通一平”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具备了入驻条件,拟于年底研究启动相关招商工作;已研究拟定深圳市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的入驻管理办法、优惠政策等,拟于近期条件成熟时实施;已完成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调研课题的初步成果。

(六)加强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协调深圳通八达通互通有关事项;进行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建议中央下放金融审批权限意见的调研》,联合香港工联会开展人员培训、信息交换、知识讲座等深港金融合作项目。组织“08深港高尔夫慈善邀请赛”,协助南山区组织香港招商会,参加河套地区开发研讨会。

接待协调内蒙古赤峰市金融办、江苏连云港市金融办、济南市金融办、广州市金融办、省金融办、省委办公厅调研组、天津市金融办、南通市经贸委、苏州工业园、陕西省金融办、上海市金融办、安徽省金融办、山西省资本办、扬州市政协、无锡市政协等省市相关部门来访;此外还接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国务院《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组等中央相关部门及亚洲资产管理公司、捷克PPF集团、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大新银行、恒安集团、中英商务协会及英国西部代表团等境外金融机构来访。同时,我办还组织赴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总部调研、赴佛山调研省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规划建设情况、赴天津调研保险创新实验区和金融改革创新情况。

(七)努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协调防范信用卡套现风险,处理大鹏证券、昆仑证券、德恒证券、广东证券、亚洲证券债权甄别确认相关事宜;组织参加有关单位召开“利用贷款合同公证化解金融风险”座谈会;处理关于招商证券法律纠纷工作,参加维护中国平安(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现场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协调深圳市深信泰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整事宜,调查处理关于市委政法委批转的王福根反映原南方证券挪用其资金的事宜,处理南航认沽权证案、处理时商网络欺诈等案件,“时商网络公司诈骗案”受害者上访事宜;处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涉诉有关情况,处理中投证券物业纠纷问题;处理兴英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函;处理大曜电子公司外汇被冻结有关事宜;处理东宝松公司欠贷有关事宜;处理中国银行深圳分行黎明网络等贷款风险事宜;处理平安证券存在不稳定因素等事宜;汇报打击地下钱庄控制内地资金流入澳门业有关工作情况。

(八)加强金融软环境建设

一是筹划深圳金融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从4月份开始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保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划深圳金融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组织撰写金融创新材料进行系列宣传报道、计划编一本书、拍一部专题片、举办一台晚会及其他一系列活动。

二是积极办理市人大、政协提出的议案和提案。金融业是我市支柱产业,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金融业发展,提出了关系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多项议案和提案。我办十分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和提案办理工作,安排出专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沟通,认真办理建议和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各项议案、提案共44件。

三是加强调查调研,为我市金融业发展献计献策。2007年,我办通过问卷调查、基层调研等方式,开展了多项专题调研工作,组织编写《深港金融合作研究》、《2007深圳金融发展报告》、《国内外金融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深圳市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发展研究》、《深圳市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研究》、《我市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每个季度撰写深圳金融业运行情况分析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组织编写了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协调深圳市个人证信系统申报国家发改委信息化试点工程。

五是协助举办首届国际保险公估(深圳)高峰论坛,继续办好金融论坛周,把深圳打造成金融观念、金融思想的高地。

六是积极向中国证监会争取在深圳设立中国资本市场学院。

二、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大金融招商推介力度,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深圳。

继续落实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市政府扩大金融优惠奖励额度和范围,积极主动宣传推介深圳的发展战略和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后台部门落户深圳。争取年吸引8家金融法人机构、20家金融机构地区总部落户深圳。

(二)大力推进深圳金融改革创新。

1)在总结年金融创新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年金融创新奖的评选、颁奖及宣传工作,以此促进深圳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以中小企业板为核心,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尽快扩大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保持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合理比重;适当加快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节奏,提高中小企业发行审核效率;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尽快研究并推出创业板市场。

3)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尽快推出更多责任险产品,积极探索一些新的保险创新思路。

(三)继续做好中心区金融用地和金融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福田金融中心区、罗湖蔡屋围中心区、龙岗金融产业服务基地、南山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和深圳湾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银行大厦、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大厦,基金大厦等一批金融项目的施工建设。

(四)继续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构筑金融安全区。

全面、综合把握辖区金融稳定状况,促进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共同发展,妥善做好金融债权管理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工作,进一步保障辖区金融稳定,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夯实基础。积极参与由金融监管部门、工商、公安、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如反洗钱、打击非法证券交易和非法集资等维护社会稳定小组有关工作。

(五)继续做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做好落户奖励兑现、高管人员住房补贴、创新人才奖励、金融机构租楼购楼补贴、金融高管人员子女入学、直通车服务落实工作,做到及时、有序、规范。重点做好金融机构用地的协调工作,保证福田金融中心区、南山深圳湾金融商务中心、龙岗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科技园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的早日规划和开工。

(六)推动深港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

牢牢抓住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加快实现深港金融体系的融合。积极支持开办深港人民币支票结算业务和香港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进一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后台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业务及数据备份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香港和境外金融专业培训机构;积极落实金融人才政策,吸引香港及境内外优秀金融专业人才来深发展。实现两地金融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充分发挥深圳金融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七)积极推进深圳私募基金建设。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根据市领导指示,超前推进我市私募基金发展,尽快推出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私募基金行业协会,制定私募基金行业自律公约,支持建设私募基金产业园区等。

(八)推进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1、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企业建立制度化的沟通联系机制,积极协调解决其在经营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每个季度召开一至二次对话会。重点针对金融机构发展共有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组织专门对话座谈会;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金融系统年终结算工作会议和金融系统新春联谊会,搭建金融机构与市政府沟通的平台。推动银企合作,建立银行与企业、尤其是与中小企业定期交流联谊机制。组织好金融业与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

2、进一步完善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作程序。认真组织召开市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年会。充分发挥金融专家的参谋作用。探索生动多样的多种方式,集思广益,实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继续组织每季度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互动。通过监管合作、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深圳金融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避免深圳辖区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现象,积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推动和鼓励金融创新。

(九)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改善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进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产品及业务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整合政府各部门力量,制定统一扶持政策,形成促进企业上市的工作合力,通过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直接融资的道路;进一步整合我市产权交易机构的资源,建设统一产权交易平台,对大量达不到交易所上市要求的企业,通过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和资本流动;通过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深圳发展,引导风险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投向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及企业;积极拓展间接融资渠道,通过建立“企业池”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

(十)积极组织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给金融机构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1)组织编写《年深圳金融发展报告》,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开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和信息。加强对北京、上海等兄弟城市金融发展动态的调研。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为领导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2)密切关注金融海啸,深入调研我市的应对措施。金融海啸对我市的影响明年将可能凸显,对金融海啸的关注将成为明年我办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办将联合各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我市如何抓住金融海啸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发展。

3)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金融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调研,提出对策方案。

三、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对我市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为深入了解此次经济危机对我市金融业各领域的影响,积极寻求应对策略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办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了以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等为主题的多场形势分析会,并赴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实地调研。

(一)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对我市金融业的影响

1、银行业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此次经济危机主要对我市的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对银行机构本身影响相对较小。各家银行的经营及利润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总体不良贷款保持“双降”,目前还未到银行业的困难时期。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有效信贷需求问题。多家银行反映,由于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特别是我市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两头在外”型企业的大规模衰退,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如富士康)业绩下滑造成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倒闭,导致当前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2)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目前经济形势下各家银行均表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授信额度等总体变化不大,其中对有自主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等会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但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规范、信用缺失以及担保行业的市场规范等问题,仍是各家银行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问题。

(3)房地产贷款问题。由于各家银行在去年房价初跌时已开始稳控风险,因此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或违约率)虽稍有上升,总体尚在可控范围。各家银行对当前的房地产信贷市场持中性偏好的态度,但同时也指出个人按揭贷款受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减少的影响,违约率上升趋势开始显现,需要进一步关注。

(4)理财产品亏损及媒体宣传误导问题。受经济危机影响,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特别是海外投资类品种亏损较大,给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和投资者的财产收入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由于目前新闻媒体对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夸大宣传,导致普通投资者的情绪恐慌和盲从,对银行的经营和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保险业

根据调研情况,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市保险市场发展相对平稳。其中,占份额稍大的寿险市场所受影响较小,主要是投连产品受到冲击;而产险市场因车险业务的业绩下滑受到了较大影响。保险市场反映的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1)两家大型保险机构的风险问题。中国保监会在全国保险行业风险座谈会上,对我市的平安保险、生命人寿两家保险法人机构进行了通报。目前,平安保险主要涉及投资富通巨额亏损问题,生命人寿主要涉及天津等地区大面积退保、投资失误和股东及管理层人事变动问题。在我办近日赴生命人寿实地调研时,其高层希望我市能充分考虑公司从上海迁至深圳的重要意义,在目前困难时期进一步给予大力协助,在搬迁补贴、媒体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

(2)机动车辆强制报废问题。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市机动车销售量大幅下降,因此造成占财险份额60%的车险市场业绩下滑明显。按照2006年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对于达到一定使用年限(12-15年)的机动车辆,将采取强制报废制度,而我市目前有25万余辆达到报废年限标准但尚在使用的机动车辆,既存在较大的安全及环保隐患,同时也限制了目前我市汽车消费市场及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长远发展。

(3)科技型保险补贴问题。按照原科技信息部的有关规定,将按照所缴保费50%的比例对科技型保险投保企业给予补贴,而我市实际制定了3000万元的固定补贴标准。保险公司反映该补贴额度相对较低,且由市贸工局和市科信局分开操作实施,不利于引导和扶持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投保行为和科技型保险市场的发展。

3、资本市场

在我办组织召开的资本市场形势分析会上,各家机构大都认为,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相对封闭,对外开放有限,此次经济危机对我市证券市场包括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影响处于可承受范围。

(1)某些从事海外投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上市公司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平安保险对富通的投资亏损,华联控股旗下三鑫石化参与PTA期货亏损,深南电的石油期权对赌交易亏损等。

(2)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受到削弱,但风险控制良好。因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证券市场交易量锐减,券商自营面临较大损失,今年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减少60%,但由于各公司初步建立起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券商自营比例相对较低,资金头寸管理严格,抗市场波动能力显著提高。

(3)受国际期货市场影响,近期出现了有国内期货市场以来最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但目前深圳期货公司自有资金都能随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具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机构运行正常,尚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二)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提升有效信贷需求,进一步拉动内需。

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外贸出口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市应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框架下,研究出台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如加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对外贸出口企业减免税费、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补贴等,从而缓解经济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的冲击,提升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同时进一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2、合理区分中小企业类型,多种举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方面,结合我市产业升级、“腾笼换鸟”战略的实施,要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区分:对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行业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通过此次经济危机进行市场选择、兼并淘汰将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产品附加值高、有行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则需进一步加大多方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

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除继续确保传统的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外,应进一步采取积极的财政支持措施,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帮扶力度;同时应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市担保行业体系,使之真正有效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提级功能;另外,继续研究推进如集合发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举措,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3、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外贸出口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经营风险的关注力度。

在目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的背景下,虽然银行信贷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但开发商融资困难、资金链趋紧,个人按揭贷款违约率逐月上升等问题需加强关注,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联动,建立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房地产价格和贷款风险监测体系;另外,我市外贸出口型企业作为此次经济危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在银行贷款展期或延期的数量开始增加,相应的贷款违约率开始提高;某些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波动,直接影响到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基本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这些企业的经营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4、启动我市机动车强制报废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保险的补贴力度。

对我市目前25万余辆达到报废年限标准但尚在使用的机动车辆,启动强制报废制度,此举在防范安全隐患、实现环保节能的同时,有利于拉动我市汽车消费需求,促进我市产险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保险的政府补贴额度,并争取归口一个职能部门统筹管理,以充分发挥科技型保险对我市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保障和扶持作用。

5、加强舆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引导市场理性分析当前市场形势。

上一篇:服务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新材料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